19学校安全检查制度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9学校安全检查制度(精选10篇)

19学校安全检查制度 篇1

2012年第10期(总第16期)

广南县者兔乡中心学校

二〇一二年四月十九日

营改计划全启动

强化检查来护航

——者兔乡中心学校加强营养改善计划食品安全大检查

为使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能按时、按质、按量有序推进,者兔乡中心学校专门成立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专项检查监督小组, 于4月16—18日深入全乡所辖26个小学校点,检查指导学生营养餐的开展。

此次检查主要是查看学校食堂从业人员的基本条件、是否与学校履行协议、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食品的供货渠道、索证索票、台账、资金使用往来凭据及与个别教师座谈、访问学生等方式了解各学校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情况。在实地查看食堂的管理工作时,主要看了营改管理制度、食品加工以及场所卫生、食品加工人员卫生体检情况、提供给学生早餐的米线、肉、鸡蛋等营养搭配数量和质量。通过检查,未发现任何食品安全隐患,但部分学校仍然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激情不高、管理不到位、制度不够健全、食堂卫生有待加强。

4月19日,中心校召集全乡各营改计划校点负责人召开此次检查的反馈会,在反馈会中,检查组领导特别强调:一是各学校要把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务必牢固树立安全意识,确保食品安全;二是要设立营养经费公开公示,充分保障用餐学生及家长的参与权、知情权、表达权,确保用餐学生的切身利益,保证补助金足额用于学生食品供给;三是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多形式、多渠道向学生、家长、教师普及营养科学知识;四是加大学校食堂工作监督管理力度,确保学生营养餐正常有序推进。

拟稿:李勇

19学校安全检查制度 篇2

(一) 国际上关于核能生态安全检查监督制度的相关规定

国际上关于核能生态安全检查监督制度的立法主要集中在国际原子能机构通过的国际公约。国际原子能机构 (以下简称IAEA) 是国际原子能 (核能) 领域的政府间科学技术合作组织, 同时兼管地区原子安全及测量检查, 并由世界各国政府在原子能领域进行科学技术合作的机构。IAEA通过并且我国签署的关于核能安全检查的国际公约包括《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援助公约》等。

IAEA的国际公约制定了有关核安全的国际标准, 对各国核能安全的立法有很大的帮助。而且IAEA对各国的核能发展事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国际合作的机会, 对核事故或辐射提供援助, 如日本在福岛核事故中就向IAEA发出了援助申请, 也得到了IAEA的援助。这些公约涉及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缔约国在核事故发生时的及时通报义务, 有关国家和IAEA有知情权;第二、缔约国在核事故发生时有提供迅速援助和合作的义务;第三、缔约国有义务保证核能利用的安全, 开展提高核安全的技术合作, 保护个人、社会、环境免受电离辐射的伤害;第四、缔约国有义务保证乏燃料和放射性废物的管理安全。IAEA通过的这些公约多是鼓励性质的, 也就是说缺乏强制执行的法律效力, 它们需要通过缔约国的国内立法来得以实现。

(二) 我国核能安全立法

我国的核能安全立法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起步,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立法进程缓慢, 下表是我国关于核能安全的法律法规:

二、我国对核能生态安全检查监督制度的立法价值取向

核能安全问题关系到整个社会, 核能安全立法应当体现强烈的社会法本位的价值取向, 所以核能生态安全检查监督制度也应当以社会性为其主要特征, 保障核能利用过程中的生态安全, 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核能生态安全立法的社会本位立法价值取向又包涵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 安全性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防治污染法》 (以下简称《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中体现着“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 严格管理, 安全第一”的原则, 这鲜明的表达着我国对核能生态安全的态度, 安全是第一位的, 只有在安全保障下利用才能实现。该法第二十条规定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第二十一条的“三同时”制度就是保证核能生态安全的重要制度的体现。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使得核设施营运单位要取得许可证和批准文件必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在环境报告书中就能很好的起到对生态安全检查监督作用。“三同时”指的是与核设施相配套的放射性污染防治设施, 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它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相辅相成, 是核能生态安全检查制度的具体体现之一, 也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方针。核能安全不仅是技术上的安全也包括管理上的安全。技术上要与时俱进, 管理上要严格遵守。法律的制定要综合融合核能技术本身, 也就是法律本身要包含科技成分, 要走法律与技术相结合的综合路线。

(二) 科学性

核能生态安全的检查监督制度的建立要讲究科学性。检查监督要形成统一而系统的体系。核能立法本身就是科技和法律的结合, 核能生态安全的检查监督制度要以核能科学技术为支撑, 指定具体的技术量化标准。 “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原则要贯彻到底, 在核能源的利用上做到未雨绸缪, 遇到危机情形时有应急措施。中央与地方要相互监督, 形成统一的体系,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 按照职责分工, 各负其责, 互通信息, 密切配合, 对核设施利用中的放射性污染防治进行监督检查, 做到科学性。

(三) 经济性

核能生态安全检查监督制度的建立也要考虑到社会经济效益。核能的利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国在能源上的不足, 对我国的生活生产都有很大的影响。核设备的检查监督制度的建立则是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对于核能源的放射性污染的治理同样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核污染的治理与防治需要一定的技术与经济。核能安全检查监督制度就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 对核设施进行严格管理与检查以减少核污染。核能安全检查监督制度规定核能的使用上严格按照国家主管部门的规定, 又采取了许可登记制度对核能设施进行的统一监督管理, 中央与各地方相互配合又各司其职。

三、我国核能生态安全检查监督制度立法的主要缺陷

由于日本福岛核泄露事件的影响, 国务院暂停了核电新项目的审批, 但是这并不表示中国放弃了发展核电事业。据报道, 核电新建项目审批将在今年上半年重启, 这预示了我国的核电能源将再次起步, 在利用核电造福人民的同时更应该关注核能利用存在的问题, 集中精力预防和解决好这些问题, 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核电能源的安全发展, 否则将得不偿失。结合表1和我国核能生态安全立法价值取向可以看出我国核能生态安全立法的主要缺陷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 缺乏专门的基本法规范

我国至今没有《核能法》或《原子能法》作为核能安全的基本法, 虽然我国的核能源立法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 但是立法进程缓慢, 唯一出台的一部法律就是2003年6月颁布的《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其次全部都是行政法规和政府部门规章, 这些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法律位阶较低, 而且相当散乱, 不成体系, 缺乏整体性, 加上立法陈旧, 最早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规定, 而核能技术是不断创新的, 这些对于核能安全的规制都相当不利。

(二) 缺乏专门的监督检查机构, 监督不力

例如, 根据《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的规定,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同级其他有关部门, 对本行政区域内核技术利用、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中的放射性污染防治进行监督检查。这就可能出现权责不统一, 权力交叉, 互相推诿的情况。

(三) 核能生态安全的检查监督制度不完善

日本核电站泄漏事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在利用核能的过程中生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核原料的巨大破坏性和生态环境的整体性使得一旦发生核能生态安全事故后果将极其严重, 影响的范围广泛、持续时间长。所以, 在发展利用核能的同时应当注重防患于未然, 建立以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为辅的检查监督制度。虽然我国现行的《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和一些相关的部门规章对核能安全利用的检查监督制度作出了一些规定, 但是其中有不少需要完善改进之处。我们应当在总结我国核能生态安全检查监督工作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借鉴他国有益的立法经验, 完善我国的核能生态安全检查监督制度。

四、完善我国核能生态安全检查监督制度的立法建议

(一) 制定《原子能法》

1989年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于保障核能生态安全提供了一些法律依据, 中国将进一步加强核安全领域的专项立法工作, 包括制定《原子能法》目前我国核能安全立法缺乏一部基本法, 多是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法律效力低而且散乱无章、不成体系。要完善核能生态安全检查监督, 就要以一部基本法为依托, 作为核能安全基本法的一部分进行更加完善的规定, 形成一个整体的体系, 与其他制度相结合, 使核能生态安全贯穿于核电站的选址、建造、运行、退役、核废料的处理等各个环节, 这样才能保障核能利用中的生态安全。

(二) 建立专门的检查监督机构

国家核安全管理司 (辐射安全管理司) (简称核安全司) 负责核安全和核辐射安全的监督管理, 它隶属于国家环保部, 内设有多个不同职能分工的机构, 但是没有细化出专门的检查监督机构, 虽然在核电厂的选址、建造、运行现场派驻监督组 (员) , 履行监督任务, 但是这种监督也没有形成制度化。应当针对监督制度进行完善, 建立专门的检查监督机构, 负责包括核能生态安全在内的检查监督工作, 可以形成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监督制度。定期检查监督可以派驻的监督组 (员) 进行, 不定期的检查监督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灵活处理。

(三) 建立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听证制度

19学校安全检查制度 篇3

一、体格检查的概念

体格检查是指对身体进行一系列医学检查,即对人体形态结构和机能发展水平进行检测和计量以了解体育运动参加者的基本身体状况,是运动医学和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确保学校体育安全的重要前提。

二、体格检查的目的与意义

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体检或了解体检结果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身体的发育程度、健康状况和机能水平等基本情况,以根据学校体育教学原则安排有针对性的具体的体育锻炼计划,最终实现学校体育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促进学生健康水平的根本目的。具体意义有: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据此确定其能否参加体育锻炼及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了解学生身体特点有利于运动员选材;作为评价体质的依据;通过对体检材料的前后对比,为评价教学和训练水平提供客观依据;研究运动促进健康的作用效果;为合理安排体育课堂、课外活动以及校外体育活动提供依据;为进行学校体育活动的医务监督提供前提和保证。

简言之,学生的体质和健康状况存在差别,特殊体质或特定疾病的学生参加的体育活动的性质是不相同的。比如学生有先天性心脏病则不能进行剧烈运动,如学校或体育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相应的体格检查或检查不认真,或没有及时通知本人采取必要的治疗和防范措施,但仍要求其参加剧烈的体育运动项目就容易致使该生在体育教学中突然死亡。

所以,体格检查不仅是运动医学工作者的一项主要任务,也是体育教师的重要工作内容。因为只有通过体格检查,首先获得学生的身体形态特点、发育程度、健康状况、机能水平的各种准确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有针对性地、科学合理地组织实施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才能保证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健康水平和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此外,体格检查对学校学生体质档案的建立、对运动员选材、对人类各种疾病的防治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体格检查的内容

体格检查的内容很多,应当根据体检的对象、目的和阶段的不同进行选择。一般包括询问既往伤病史、运动史、临床健康检查、姿势检查及人体测量。有时除一般检查外,还需要特殊的专门检查(化验、X光、心电、脑电、肌电、超声心动、肌肉针刺活检等)。对体育运动参加者进行体检,应着重于心肺机能能力的检查。

询问伤病史的目的在于对目前健康状况及体质强弱做初步了解并为下一步检查的选取提示重点。重点询问那些影响内脏器官机能和影响运动能力的伤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结核病、哮喘、肝炎、肾炎、癫痫、关节炎以及肢体疾患。具体要了解伤病发生的原因、时间、治疗过程、痊愈程度、目前情况以及对生活、学习和体育活动的影响等。运动史主要询问既往体育活动情况、运动项目、年限、运动水平、运动时身体反应、是否有过运动性疾病和运动损伤史(原因、时间、治疗过程、痊愈程度、目前情况等)。重点了解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的家族史。女学生有时还需要了解月经史等。

健康检查内容非常多,主要有内外科、神经、五官、血液检查等,一般多采用简单物理诊断方法,必要时选择心电图、超声、化验等特殊专门检查。对学校体育参加者多侧重心血管系统,主要指标有心率、血压、心脏形态和心脏机能(心音、心律等)。

姿势有静态姿势和动态姿势。前者主要包括直立姿势和脊柱、胸廓、腿、足的形态等,后者主要指步态状况。

人体测量主要指人体外部形态,包括体重、身高、坐高胸围、呼吸差、肩宽、骨盆宽、肢体的围度和长度等;机能检查重点为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机能,常用方法有:一次负荷实验、联合运动负荷实验、台阶实验、肺活量测试、身体做功能力(PWC170实验)和最大摄氧量测试等。目前反映学生身体健康状况或者体质水平的常用综合指标体系为体适能(physical fitness),具体内容和方法在后续内容中专门介绍。

需要强调的是,反映学生身体健康状况或者影响学生学校体育活动程度和范围的因素非常多,也就是说学校体育体格检查的内容非常多,一般情况下很难全部完成,也没有必要全部进行检测。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学校体育的性质和内容,甚至于不同地域和气候因素以及体检的具体目的、可行性等进行综合考虑,筛选简单、准确、可行的项目进行动态评估。

4 体格检查的实施

由于体格检查需要一定的医学知识和基本技术,所以体检的实施可以由学校卫生老师具体负责,也可以由卫生老师和体育教师一起进行。但对于学校体育过程中的体检依然有别于医院体检,其重点应放在对体育活动有重要影响的器官和系统的检测,尤其是运动应激机能检测更有意义,因此单纯靠医学工作者也很难完全胜任此项工作。所以一般建议由具备运动医学背景的人员来实施,或者由卫生老师和体育老师联合完成,其中体育老师提出体检的目的、要求、重点指标,由卫生老师具体负责体检过程、结果的阅读与分析、体检材料的管理等,最终再以体检结果的个体动态分析以及群体状况分析为依据由体育教师有针对性地合理安排学校体育活动的具体项目、强度、量、频率、注意事项以及其他教学活动,以实现学校体育的最终目的。

体检的主要时间点以及间隔时间的长短没有统一的定论,主要依据学生的个人状况、学校体育活动的具体安排或者其他特殊原因而灵活安排。一般常见时间点为:入学(入学校业余运动队)时、毕业时、业余运动队集训期和比赛(运动会)期(一般前后常规进行,必要时在中间不同时刻也需要选择进行,该部分与训练和比赛的医务监督相似)、体育活动反应异常时(如运动中或运动后心率、血压、主观感觉等出现异常反应)、身体出现伤病时和伤病恢复后重新参加体育活动时、因各种原因停止正常体育活动较长时间后恢复正常体育活动时、重大家庭变故等身心应激后参加体育活动时等。

上述体检可以对所有学生集体测试,也可以根据需要对部分或者个别学生选择有针对性地测试部分项目。一般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主管领导根据不同地区和学校的特点制定适宜自己学校校情的学生体格检查制度,由学校卫生老师和体育老师共同负责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学生进行相关检测,并把测试结果科学分析后建立健全学生健康档案,及时向班主任、家长反馈并提出纠正建议,同时由体育老师合理安排学校相关体育活动内容,预防运动猝死。

5 依据体格检查的结果建立学生健康档案

健康档案就是人的健康资料的文档形式,即体格检查、体质测试、身体素质测试、心理健康检查以及疾病等与健康相关的文字、图片、图像及其它各种形式的原始记录。它是了解学生的病史,诊断疾病,指导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非常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资料。“体育与健康课”为学生建立健康档案提供了可能。一个人在一生中,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有其特有的体质特点及发展变化规律,建立个人健康档案能使每个人随时了解自己在各个时期的体质状况;对于检查出来的疾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早治疗;体育部门和卫生部门可以随时了解和掌握每个人的身心状况,每个人所获得的体育健康卫生知识和个人卫生行为等情况;有利于体育与卫生工作紧密结合,及时采取有力的措施,不断增强每个人的体质,增进健康,同时避免一些因学生特异体质造成的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个人健康档案中的数据资料,可以为体育教学、训练、锻炼、健身提供科学依据;便于体育教师、医务人员或本人根据个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状况安排体育教学、训练、锻炼内容,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开运动处方和制订科学的健身计划。这对于一个人能健康、快乐走完自己的一生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一个国家的强盛更是意义重大。

健康档案的基本内容与体格检查的结果基本一致,概括起来讲应当包括生物学、心理学、体育与卫生知识、社会适应能力四个基本内容。最主要的应该是生物学内容,由身体发育水平、身体功能水平、身体素质及运动水平组成。身体发育水平包括:体格、体型、体姿、营养状态和身体成分等;身体功能水平包括机体的新陈代谢状况和各器官、系统的效能等;身体素质及运动水平包括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协调、柔韧等身体素质及跑、跳、投、攀爬等运动能力。

以学生体格检查和健康档案的建立为代表的学校卫生和体育工作涉及大量数据处理、统计和评估,如果仅测试而不进行科学分析管理则失去其本身价值;如仅靠手工方法解决又非常繁琐且容易出错。所以,对于这些大量数据建议进行健康档案的计算机管理和动态评估,可以使用成熟的体检管理软件,用来完成体检后的评价、统计及上报表格编制,使学校体育工作走向规范化、信息化和自动化的轨道,这样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作强度,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而且使统计质量有了保证,使数据具有高度的准确性,提高了资料的可信度。

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生物-心理-社会”新医学模式的建立和体育科学界在运动处方和体适能研究领域的迅速进展,使得学校体育工作者必须更新理念,补充新知识,学习新技能,提高综合素质以应对更多的挑战,同时当然也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全新机遇。相信我们广大的一线体育教师通过各种途径的学习,一定会对学生体质健康的提高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对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促进做出独特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Z],教育部文件,2002.

2.宋大维.北京市中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研究,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D],2004.

3.教育部.学校卫生工作条例[Z],教育部文件,1996.

4.谭飚.关于新世纪学校体育的思考——谈学生健康档案的建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2,19(2):82-85.

5.Ades PA.Preventingsuddendeath,cardiovascularscreeningofyoung athletest [J].The Physician and Sports Medicine.1992,20 (9):75.

6.林建棣.对运动性猝死的研究[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2,15 (2):156.

学校安全检查制度 篇4

(二)、学校每月务必进行一次安全自查工作。在自查的过程中,如发现问题,要及时以文字形式报告到相关部门,以便得到及时处理。

(三)、每学年开展不少于三次不定期的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对有问题需要整改的要限期整改,本部门单位解决不了的上报到相关部门解决。

(四)、由班主任不定期检查学生的课桌、箱子,对学生携带的危险品,如刀具、烟花爆竹等要一律没收,并严肃批评教育。各班每节课都要清点学生出勤状况,发现不明状况要向学校报告。

(五)、对学校食堂、生活饮用水源的卫生状况,每周进行一次检查;对食堂人员未取得健康证明的不得上岗。

(六)、消防隐患排查工作每月不少于一次,有易燃易爆危险化学物品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我校的《消防安全管理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加以实行。

(七)、对存在重大隐患的务必及时提出整改计划、整改方案,认真组织实施,确保按期完成。同时整治完成后,要组织有关人员验收,不贴合规定要求的,不能投入使用。

(八)、每次排查时,排查人员不得少于三人,且务必有安全知识和排查潜力的人担任。

(九)、在排查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能下结论的问题应请有关部门,专家进行鉴定,以防事故发生。

学校校舍安全检查制度 篇5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彻底消除学校安全隐患,结合本校的工作实际,特制定我校校舍安全检查制度。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要以对学生人身安全极端负责的态度,站在讲政治的高度,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切实增强作好学校安全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全面加强学校的安全检查、整治工作。

二、成立学校校舍检查的领导机构和职能部门。

为使学校安全检查、整治工作顺利开展,学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学校校舍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各班主任为校舍安全检查的职能部门,成员包括实验室、微机室、图书室等管理员,各成员进行分工,具体负责对校舍安全检查的具体工作。

三、安全工作检查时间及步骤

检查的范围为学校教学用房、办公用房、生活用房,其中包括道路、围墙、实验室、电脑室、车棚等各项建筑设施。

安全检查、整治工作分为三个阶段:

1、自查阶段(学期开学两周内):学校要集中力量,突出重点,认真开展安全工作大检查。要重点对学校的教学设施、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会议室、电脑室等人员集中的场所认真进行逐一排查,消除安全工作的漏洞和事故隐患,确保万无一失。坚持边自查边整改,以自查促整改。同时要针对查找出来的问题,指定专人负责,在最短时限内整改,并确保整改质量,并将自检、整改报告上报安全领导小组。

2、联检阶段(学期开学第3周):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对学校各个部门进行联合检查。

3、随机抽查阶段(每周一):以便及时发现学校存在的安全隐患。

4、校舍安全检查要做到制度化、规范化、严格化,要做到定期检查和突击检查相结合,全面检查和重点检查相结合。在正常情况下,学校每月对校舍进行一次全面性的安全检查;在风、汛、雨季要进行突击性的检查。校舍安全检查应邀请当地城建部门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每次安全检查均应做好书面文字记录,作为校舍档案保存备查。凡发现校舍重大险情的均应及时上报。

四、安全检查内容及措施

学校建立安全工作自检制度,定期检查重点部位如校舍、厕所、围墙等基础设施,随时关注情况变化,认真做好记录备案。

1、校园校舍管理工作

严格执行自检,做好校园校舍检查记录。

2、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工作

结合上级安全工作要求,学校要检查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如发现问题,要及时与领导沟通协调,采取必要措施及时进行处理。门卫严格执行值班制度,做好来访人员登记。

3、防火工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有关要求,要重点检查如锅炉房、食堂、等各项用电是否存在火灾隐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校内要有明显的禁烟标志,消防器材必须保管完好,数量、布局合理,消防用水管道通畅;安全通道必须有明显疏散指示标志,疏散通道不得关闭、堆放物品,保证学生能够安全疏散,疏散指示标志指示方向正确,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灯不得有遮挡、覆盖现象。

4、体育设施安全工作

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体育场馆和器材要符合卫生和安全要求,要建立使用管理制度,有领导小组,有专人负责,对场馆、器材的安全要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并认真做好记录。

五、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全校教职员工要充分认识学校安全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坚持警钟常鸣。常抓不懈,不能时紧时松、时冷时热。

2、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学校建立领导小组,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由领导小组负责安全工作的检查、落实工作,并综合全校作好安全工作,健全责任制度,明确分工,层层落实责任,做到安全工作事事有人抓,处处有人管,不留任何死角。

3、实行一票否决制。对学校安全工作检查、整改不力的教师取消年终先进的评比资格。

学校食品安全检查制度 篇6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食品安全工作,加强对学校食堂的监督管理,确保学校师生健康平安,特制定本制度。

成立专门食品安全检查小组,负责食品安全检查工作。组长: 副组长: 成员:

检查内容包括环境卫生、从业人员健康和培训、物品摆放、食品采购验收、食品加工、食品贮存、清洗消毒、食品留样等内容,具体如下:

一、环境卫生:食堂地面、墙面、顶面、排水沟、门窗、设备及工用具是否干净、整洁、卫生。物品存放是否定点定位,规范有序。是否有消除老鼠、蟑螂、苍蝇和其他有害昆虫及孳生条件的防护措施。

二、从业人员健康和培训:从业人员是否持有效健康证,从业人员穿戴是否规范,操作是否规范,有无不良卫生习惯。

三、食品采购验收:是否落实《关于学校食堂大宗食品实行统一配送的规定》,实行定点配送。是否按要求执行食堂食品原料进货验收、索证索票制度,做好台账记录,是否落实:关于学校食品成品,食品添加剂采购、储存、使用是否规范。

四、食品加工:食品原料是否分池清洗,生熟食品容器、食品工用具是否分开使用;食品烹饪烧熟煮透,加工后的熟制作品与食品原料或半成品是否分开存放,加工后至食用是否超过2

小时;超过2小时存放的,是否在高于60℃或低于 10℃的条件下存放,是否制售冷菜凉菜。

五、食品贮存:库房是否通风、整洁、整齐、明亮。食品贮存场所是否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及个人生活物品。食品贮存是否分类、分架、隔墙、离地。是否定期检查库存食品,及时清理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冰箱存放是否生离分离。

六、清洗消毒:餐用具是否按要求清洗、消毒,消毒记录是否完整,消毒后餐用具是否存放在专用保洁设施内,是否有显标记。

七、食品留样:是否有专用留样冰箱和容器,食品留样是否符合要求,记录是否完整。

19学校安全检查制度 篇7

为促进平安校园建设, 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 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教育部、公安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近日联合部署对全国学校安全工作开展专项检查。

此次检查采取全面检查和重点抽查相结合的方式, 要求各地各校在十八大召开前, 重点针对学校消防安全、校车校舍安全、平安校园建设以及“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开展情况等进行全面检查。在各地组织开展全面检查的基础上, 三部门派出七个联合检查组, 于10月下旬开始分赴全国十二个省 (区、市) 进行重点抽查。通过此项检查, 督促各级各类学校进一步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总结推广学校安全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 加大隐患排查整改力度, 确保师生生命财产安全, 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安全和稳定。

学校安全工作预警和检查制度 篇8

为加强学校安全工作,创造安全、文明的校园环境,特制定本安全工作预警和检查制度。

一、安全工作预警

1、健全学校安全组织,完善安全网络,制订切实可行的各类安全管理员职责,督促其认真履行;

2、做好学生的安全常规教育。如不喝生水、不购买“三无”食品、不乘无安全保障的车辆、课间活动注意安全等,使学生及时了解学校的安全制度。

3、饮水和饮食卫生安全:认真落实《学校内食堂和副食品店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对学校食堂卫生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检查,实行食品准入制度,进货索票、索证率达100%;严把进货关、操作关、存放关、销售关,规范学校食堂管理及食品采购、加工、销售的过程管理;逐一落实责任,严格细化管理。检查校内商店是否存在霉变、超保质期、无产址、产名、生产日期的“三无“食品。

4、学习和生活场地的安全:对学生教室、食堂、图书馆、厕所、会议室等人群集中等场所做好清洁、通风,进行必要的消毒。对安全通道进行全面检查,确保通道无阻,通道照明正常,通道出口处要安装应急灯。

5、消防安全:对消防设备、消防器材进行全面排查,按照消防法规的要求,配齐配足消防器材,过期失效的要及时更新,确保消防设施完好和消防通道畅通,确保消防设施能用、够用、会用;检查线路、开关、用电设施是否安全,禁止学生携带易燃物品、引火器材进入校园。

6、交通安全:禁止未满12周岁学生骑车,禁止学生驾驶机动车,要求严守交通规则。

7、安全防范:做好有关安全预警、隐患排查、目击报告,尤其是灾害性天气(雷击、台风、暴风雨等)及地质灾害的防范;禁止学生携带凶器、有毒物品入校;建立安全危险源跟踪制度,落实安全监控管理措施,建立特殊学生的档案,落实安全结对教育措施。

二、安全工作检查制度

安全检查是搞好安全工作的重要形式,也是消除安全隐患的重要手段。特制定本制度:

1、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思想,广泛进行安全工作法律法规的教育,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的氛围。

2、班级和学校安全领导小组有责任和义务对所辖区的安全进行有组织地经常性地全面检查,为全校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安全保障。

3、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检查清理。对发生交通安全隐患可能性大的路口,报请交警部门协助管理,确保学生的上学、放学安全。

4、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定期检查各班开展安全教育的情况,定期检查安全教育落实情况。

5、凡对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或不安全因素,要及时组织进行整改,并做好安全记录,该上报的要及时上报。

6、检查中发现重大隐患的,负责检查的人应详实记录在案,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限期整改。

学校安全工作检查小组依据各部门责任目标内容进行检查考核,考核内容纳入班级、班主任年终工作考核。因工作失职导致本部门、本班级出现安全事故,将不得参加优秀班主任、先进工作者评选,同时要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三、成立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长:马佑光

副组长:齐璐

胡昭

员:张伟红

邹松林

唐姿

白石铺中心小学

19学校安全检查制度 篇9

消防安全巡查、检查制度

一、学校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消防安全巡查、检查,明确巡查、检查人员。

二、防火巡查应当每次进行并填写记录,公众聚集场所在上课期间、就寝期间的防火巡查应当做到每日和不定期。

三、消防安全检查应由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人组织相关人员参加,消防安全检查应当每月不少于一次,并填写记录。

四、防火巡查应当检查下列内容:用火、用电有无违章情况;安全出口、疏散通道是否畅通,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是否完好;消防设施、器材和消防安全标志是否在位、完整;常闭式防火门是否处于关闭状态、防火卷帘下是否堆放物品影响使用;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的人员在岗情况等。

五、消防安全检查应当检查下列内容:火灾隐患的整改情况以及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安全疏散通道、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和安全出口情况;消防车通道、消防水源情况;、灭火器材配置及有效情况;用水、用电有无违章情况;重点工作人员以及其他员工消防指示的掌握情况;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的管理情况;易燃易爆危险品和场所防火防爆措施的落实情况以及其他重要物资的防火安全情况;值班情况和记录情况。

六、防火巡查人员当及时纠正消防安全违章行为,妥善处置火灾隐患,无法处置时,应当立即报告学校领导和主管部门,单位应当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七、在火灾隐患未消除之前,单位应当落实防范措施,保障消防安全。不能确保消防安全随时可能引发火灾或者一旦发生火灾将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应当将危险部位停产停业整改。需要停用消防设施超过24小时的,应报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备案,并应当落实消防安全措施,保证消防安全。

学校制度文化2015.6.19 篇10

(一)建设科学规范的制度文化

学校制度文化,简言之,即由学校制度所承载、表达、衍生和推动的文化,它是一所学校渗透在体系架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岗位职责中的价值观念和风格特色,也是在生成和执行各类制度的过程中折射出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学校制度文化主要指学校中特有的规章制度、管理条例、学生手册、领导体制、检查评比标准,以及各种社团和文化组织机构及其职能范围等。它是一所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条件和保证。学校制度文化是作为一种外部约束力对学校成员施加影响的,因为它的意义不仅仅是约束人的行为,而是通过学校成员对这些规章制度、行为标准、管理体系的认可和遵循,来形成他们基本一致的观念意识和行为规范。作为学校文化对人产生影响效应的一种形式,这些制度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内容,即让人们遵守这种制度的同时,提高认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校制度从广义上讲,包括教育制度、教育法律、教师道德、文化、语言等;从狭义上讲,包括校规、公约、守则、纪律等。它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其中既有明确规定的准则条文,也有自发形式、无明文规定的行为模式。学校规范作为联结学校和个人行为的媒介因素之一,折射着学校对个人的一切影响,直接引导和限制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制度文化从广义上讲是人类为了自身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那么校园内制度文化就应该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工作、学习、健身、生活等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规范体系,是一种群体内的共同约定,系个体主动参与,有更强的自我约束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制度建设的土壤,加强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学校的规章制度更易为教师、学生接受和遵守。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主要应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确保制度的优质生成,此项工作的着力点主要是对于制度文本的完善,打造的是静态的“文本化”的制度文化;二是确保制度的高效执行,此项工作的着力点是对人的行为的规范,打造的是静态的“人化”的制度文化。其中制度的生成是基础,制度的执行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制度执行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文本化”制度文化向“人化”制度文化的迁徙,并通过实践的检验和反馈,不断修正和完善学校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好的学校制度,不仅是学校办学的有力保证,也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同时,它还是强有力的教育资源,对师生言行有着规范、引导和约束的作用,对师生道德意识、价值观念的树立和形成有着教化、促进和激励的积极意义。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在学校文化建设的大体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我们一定要在深刻认识和理解学校制度文化的基础上,遵循五项基本原则,切实抓好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一是育人为本的原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一切,都为学校规章制度的生成和执行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是简单地用制度“规范”师生,而是以师生对制度的认同、理解为前提,以师生的自觉、自愿为基础,以师生与制度的相互建构为目标,生成有利于师生健康成长的学校制度。学校在推进制度文化建设时,一定要树立以人为本理念,重视对师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和创造意识的培养,努力畅通民主管理渠道,为师生参与学校管理搭建平台,创造出宽松和谐、相互尊重、关注每一位师生成长与发展的教育环境。

二是民主开放的原则。民主是推进科学决策、实现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开放是实现制度建设多元选择、择优而用的有效渠道。只有坚持民主开放,才能吸纳更多经验,集中更多智慧,从而整合、制订出更为有效的学校制度。学校在推进制度文化建设时,一定要做到对外开放——积极借鉴其他学校在制度文化建设上的先进经验,广泛听取采纳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对内民主——畅通渠道,搭建平台,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让他们从制度的执行者变为制度的设计者和参与者,确保制定出的学校制度能够反映师生真实意愿,进而转化成师生的自觉行为。

三是整体系统的原则。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涵盖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每一层面的变革,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甚至引发其他层面的混乱。因此,学校在进行制度文化建设时,一定要在统筹全局、系统谋划方面下大力气,既要关注学校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又要系统考虑学校各方面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利益。

四是与时俱进的原则。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不断变化、完善的过程,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也不例外。在学校制度的继承、改良和创新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需要,考虑到学校、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发展需要,特别是学生的长远发展需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完善、适时提升。

五是科学合理的原则。学校制度文化的科学合理原则,强调的是制度本身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学校制度的合理性主要表现为既要合乎基本的人性、带有人情味,又要合乎教育发展规律,利于实施和运行;学校制度的合法性,一是指学校制度的生成必须获得相关利益群体的认同和接受,二是指生成的制度要具备正当性,即必须经过合法的程序。从这个意义上说,合法性必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一切专制的规定和做法,都不可能赋予学校制度以合法性,而不具有合法性的制度,必定会遭到学校成员的质疑、抵触和挑战,执行起来事倍功半、难度增大。

(二)学校章程建设

学校章程是指基于教育法律规定的学校权利和义务基础上,为保障学校正常运行,就办学宗旨、内部管理体制等重大的、基本的问题做出原则规定,并通过法定程序核准的学校规范性文件。学校章程是学校的“基本法”,主要内容应包括总则、行政管理、人事管理、学籍管理、教育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附则等重要方面。

学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现行教育法律法规为依据,对学校章程进行认真的梳理和分析,对其中与上位法及学校实际不相符合或不相适应的内容进行修改,对原章程未涉及但关系学校管理和学校发展的重大事项进行增补,特别要结合学校的实际,研究教育规律和学校发展趋势,认真谋划学校的发展和定位,围绕促进学生发展和保障教育教学中心任务,制定符合本校特色的高质量文本,使学校章程成为引领学校发展、彰显学校特色和规范学校办学的纲领性文件。

一、基本原则

1.与法律法规以及上级政策相一致。章程的内容要与国家、省、市颁布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及政策规定相符合,章程中设定的权限不得超越本校职权或法律、法规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授权范围,以保证学校章程的合法性和权威性。不要直接照搬法律法规条文,而应当在操作性上予以细化。

2.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现代学校的管理,应当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为目标,在培养学生、促进教师发展方面做好自主权的分解,着重解决好学校章程的育人功能。文本尽量少用“禁止”或“不得”等文字,以鼓励和引导为主。

3.融入本校的特色和实际。学校因为办学历史、办学条件以及生源等方面的差异,在办学要求、培养目标上应该有所不同,应当将本校的办学特色、先进教育理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章程中予以体现,凸显学校的个性,真正做到“一校一章程”。不要把阶段性的目标或临时性的任务写进章程,避免章程成为学校阶段性的工作规划或计划。

4.原则性、指导性和操作性相结合。学校章程类似于学校的“小宪法”,只需对学校重大基本问题做出原则的规定,不必事无巨细,条款繁多。对于较为具体、局部性、操作性的问题可以通过制定配套制度来加以细化和落实。同时,章程所确定的目标、策略应当是切实可行的,文字要精炼、准确、严谨。

5.明确学校章程实施的责任主体、监督机制,将“校长负责组织实施学校章程,向教职工代表大会报告”等内容写进章程,以保证章程的落实。

二、学校章程的地位和作用

学校要高度重视学校章程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落实学校章程为突破口,坚定不移地抓基层、抓基本、抓基础,构建起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促进全市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1.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提高依章程办学的自觉性。学校章程修订只是落实学校章程的第一步,学校章程只有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行动准则才能发挥出制度的效用,因此,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修订后学校章程的学习和宣传,使广大教职工增强对学校章程的认同感,提高知晓率,熟知行为规范,清楚自己工作的目标和“底线”所在。学校章程及其配套制度应当是校务公开工作的重要内容,新修订的学校章程以及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应当在校内公开,方便广大师生员工学习和查阅。要将学校章程及其配套制度的学习作为普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应知应会的考查,使广大干部和教师不断熟悉和强化学校的办学目标、基本原则和管理规定。

2.明确责任,健全机制,确保学校章程的落实。一是明确校长是执行学校章程的第一责任人。校长要牢固树立“依法治校”的理念,切实履行好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认真组织章程的贯彻和落实,在制定工作计划时要结合章程确立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保障学校发展的连续性;在实施管理时要坚决以章程及其配套制度为依据,减少办学行为的随意性;在年度考核和校长述职时要对照章程进行反思,增强依法行使权力和履行责任的自觉性。二是进一步明确学校各部门在章程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学校章程是贯穿于学校各项工作之中的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各个部门在考虑规划和制定计划时,都要围绕学校章程确立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根据各自工作职责和分工,认真加以落实,形成工作的合力。学校章程应当由一系列配套的规章制度来支撑,形成一套完整的学校章程制度体系。三是进一步完善学校章程的监督保障机制。要建立健全实施学校章程的组织领导机制,明确校长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责任科室牵头、各部门各负其责、纪检监察和工会监督的工作体系。要建立和完善学校章程建设的评估体系,根据目标任务、职责分解、评估要点、具体措施、实际成效等方面制定检查评估细则。要逐步建立起校长定期向教职工代表大会、校务委员会和教育主管部门汇报章程执行情况的制度,对章程提出的预期目标及其配套制度的执行情况作出总结和分析。要建立健全学校章程考核制度,将章程执行考核情况作为年度工作考核和部门评先的依据之一。

3.坚持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相结合,促进学校先进文化建设。学校章程不仅是对学校办学行为的规范,还应当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引领和保障,要在坚持依法治校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弘扬高尚师德,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给法治建设以强有力的精神支撑。要把建章立制的“硬”管理和人文精神的“软”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使学校章程遵循和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师生自觉遵守和执行学校章程,构建和谐校园,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4.转变职能,加强指导,为全市教育发展服务。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观念,理顺政校关系,加强对学校工作的宏观指导、政策调控、执法监督,减少对学校微观工作的具体干预,充分发挥学校办学自主权。学校章程经过教育主管部门核准后,就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共同意志,具有合法性和权威。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尊重学校章程和重视学校章程,既维护和尊重学校“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的权利,又坚持依法行政,督促学校按照章程自主办学。教育督导机构作为教育行政执法的监督机构,应当加大“督章”工作的力度,把学校章程列入对各类学校的评价指标体系,必要时可进行学校章程的专项督导。要通过综合督导或专项督导,对学校执行章程的情况进行必要的监督、检查,并可根据学校办学状况适时提出修订章程的督导意见。

(三)学校制度建设

学校制度指在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就广义来讲,是指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赖以存在与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就狭义来讲,指一个学校制定的要求下属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

制度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制度建设是制定制度、执行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完善制度的过程。制度的制定和执行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不制定制度,执行就没有依据;没有执行力,制定的制度就没有生命力,制度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学校规章制度从种内上来划分,根据制定者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中央和地方各级部门制定的具有指令作用的且全员执行的准则,但在执行过程中可以从实际出发拟定实施步骤。另一类就是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的不违反中央和地方教育机构制定的制度精神拟定的实施细则。

在完善和健全规章制度的同时,必须对规章制度的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认真划分种类,不同的职责应以不同的制度来要求,具体内容大致有四类:一类是会议制度,对会议出席的对象、时间、性质和权限作出规定,如校务会、教研会、班主任会及全体教职工等;二类是各种职能范围的工作制度等。如教务工作、学籍管理、图书管理、校园卫生管理等各项工作和活动的规范要求;三类是各教职员工的岗位制度,即对不同岗位上的工作制度、任务、内容、质量标准及所承担的职责作出的规定;四类是全体教职员工集体活动的行为规则,如教职员工的请假制度。制定出好的学校制度是制度建设的前提。要办出一所好学校来,首先需要校长在建章立制和制度创新上下功夫,着力提高学校制度制定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这主要体现在“五性”上。一是民主性。制度遵守靠全体师生,制定制度就要吸纳师生的意见,集中师生的智慧。一切学校制度的制定都要符合师生的意愿、适应学校的发展。否则,不符合师生意愿,制度出台之日,便是废弃之时。二是科学性。学校管理制度要遵循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规律及其发展趋势,制定的制度符合师生心理,切忌靠“拍脑袋”盲目制定一些漏洞百出、不符合教育法规的“土政策”。三是全面性。建立健全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安全管理等各项制度,力求覆盖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减少制度的漏洞,构筑全方位制度约束。四是针对性。从学校实际出发,从家长、学生最关注的师德、教学质量、学生管理、教师素质等学校核心工作突破,围绕教师素质、教学质量这个核心,健全监控机制。五是可操作性。杜绝学校制度中的软话、活话,尽量减少自由裁量的空间,严防制度之间的相互掣肘;不仅健全各种具体的制度,而且健全程序性制度;不仅明确规定应该怎么办,而且明确规定违反了怎么处理;不仅做到学校各项制度相互配套,而且做到制度建设与课改、素质教育相适应,确保制度可行、管用。

(四)班级制度建设

班级制度,其实就是指适用于学校班级的、维持其活动正常秩序、保证学生健康发展的规范。而规范是指一种公认的、体现群体要求或秩序的行为标准。它可以是口耳相传、习惯的或约定俗成的,也可以是以文字形式记录、颁布的。无论何种形式,它都是群体中用以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提高群体活动效率,保持群体形态特征的准则,具有心理控制与约束力。这就是说,规范通过心理力量来调整个体的活动,使之符合群体的要求。

在班级管理中,也要先让学生知道自己在课堂、寝室、餐厅、与人交往中应做什么、该怎么做。通过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引导学生,让学生逐渐由“他律”发展为“自律”。这不仅有利于提高班级管理效率,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化管理能力,让学生终身受益。

健全而科学的班级管理制度是班级工作走向科学化的客观需要,是班级工作文明进步的标志。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也可以借此说,管是为了不管。不管,是班级管理者追求的最高境界,班级自我管理有利于我们达到这一最高目标。因此,建立正确、有效、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对于学校、学生、教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班级制度内容丰富多样,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可以作不同的分类: 依适用制度的活动性质而言,班级制度可分点名、出入教室、上课、收发课卷和值日生工作等项目的制度要求。如点名的制度是:座次一经排定,非经允许,不能私自调换;上课时,应依座次入座;上下课时,由班长或值日生喊:“起立”、“坐下”或“下课”,听到老师点名,应回应“到”或“有”。出入教室的制度:出入教室,不要争先恐后;上课时,非经允许,不能随意外出;下课依次出入教室。上课制度是:听见上课铃声,立即进入教室;教室内不奔跑,不发出无谓的声音;做事要安静,学习专心,不做本课以外的作业,发言先举手。如此等等。

依适用制度的项目性质而言,班级制度可分为“礼貌”、“秩序”、“整洁”、“教学”等几个方面。教师和学生之间相遇或交往时,要学会用恰当的礼貌用语和合适的行为举止等。

依适用制度的场所性质而言,可以分成为“教室规约”、“上学、放学规约”、“集合公约”、“运动场所规约”、“其他校内规约”、“家庭生活规约”和“校外生活规约”等方面。

依适用制度的生活教育项目而言,班级制度可分成“日常生活制度”、“健康生活制度”、“道德生活制度”、“劳动生活制度”等方面。

(五)规章制度的执行和完善

学校规章制度是指用文字形式对学校教育、教学、生产、科研以及各项管理工作的要求所做的制度规定,是学校各级管理者和师生员工在执行教育方针和达成学校整体工作目标过程中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与准则、是非标准与是非曲折,对教职工和学生都有一定的约束力。

学校规章制度应该具有高度的科学性。确定内容方面应该符合教职员工的特点,符合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精神要求以及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还应该考虑到要有可能性,不应该不切实际。制度中所提出的要求必须符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不但要适度,而且要有分寸,更要让所有教职员工都能接受,还得有相对的稳定性。规章制度的制定、执行和修改的全过程都必须有教职员工的参与,代表参与也行,绝不能“上面管制定,下面管执行”。其制度调理应当简明,内容言简意骇,便于教职员工理解记忆。

如何使规章制度得以认真执行,最关键的还在于学校管理者是否综合地运用了科学的管理方法,是否将规章制度的执行过程视为宣传教育过程。在执行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必须对全体教职工进行说理性宣传,使之成为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愿望。把执行制度与奖惩制度联系起来。在执行过程中应该全员要求,相互监督,克服执行与不执行一个样,执行好与不好一个样的状况。为此还要做到定期检查,奖优罚劣,定期小结,树立典范。

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只有把行政的、经济的和教育的三个方面科学结合起来,并且聚为合力,才可能发挥规章制度强有作用。

学校要经常组织教职员工学习、研讨本校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集思广益,注重实践,并适时地按照法定程序,经教代会审议进行修订,有针对性地分别进行废止、修订、补充、完善和规范,使学校章程和规章制度对师生员工的工作与学习具有激励性、导向性,积极构建学校常规管理的长效机制,形成学校全面工作的稳定的运行机制,并使这一稳定的机制不因为学校领导的变更而变更,不因为领导注意力的变化而变化,使学校逐步走上依法管理、自主管理和创新管理的轨道。

学校可结合以上内容,因校而异、突出重点、兼顾特色,科学修订本校的章程。修订学校章程、完善规章制度工作,是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工作的重要举措,学校要高度重视,组织强有力的精干队伍,采取切实保障措施,认真做好相关工作。

上一篇:七年级上历史教学设计下一篇:亲子活动游戏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