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得--仓库盘点有感

2024-06-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管理心得--仓库盘点有感

管理心得--仓库盘点有感 篇1

作为一个直接参与者,笔者对仓库的现状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在完成盘点工作之后,深感有记录下来的必要,作为个人及有兴趣同仁的参考。

仓库是公司物流的中枢,也是财务管理的重要部分。就今年及往年的形势来看,成本的问题深深困扰着我们松井。人力成本、物料成本、加工成本、还有机器设备厂房的折旧、以及一些看不见、看得见的浪费,均影响着公司的发展,而仓库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试图从几个方面分析仓库目前存在的这种盲、忙、乱的境况,不对与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客观条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今天这样的局面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造成的。我们的仓库空间不够,物料框架缺乏,于是物料就到处乱放,到处乱摆,而且没有标识、没有精确的数据记录;到公司以外租用了很多临时的仓库,成品也没有按订单归类放好,导致这里有一部分,那里有一部分;一些长时间不用的物料或者叫呆滞品成堆摆放,有些甚至在一个地方放置了三年,没有人处理;一些呆滞品混乱摆放,而且没有做帐登记。这些问题对我们的盘点工作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和决心,是完成不了这项工作任务的。

面对分给自己的一大片的物料,笔者征求物料员、仓管员的意见,同时也力求找到最快的办法解决难题。比如在仓库二楼的盘点,物料多而凌乱,为了盘清物料,常常是跑了这边跑那边;温度达40几度,还可以享受免费“桑拿”。我们分小组,分重点,采取集中力量逐个击破的原则,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顺利完成任务。比如在二车间盘点,面对成堆的电源线、螺钉和一些零碎的物料,我们采取重点抽查,分工合作的办法迅速解决了问题,而且本人也看会了电子秤的使用方法,试了几次以后就会使用了,

这是盘点时的一个速描。

人为条件。从这些仓库乱象的表面,笔者想到了为何会造成这样的结果,深层次的原因在哪里?不找到这些问题所在,就很难对症下药,对仓库管理来一个长治久安。

凡事必有前因后果,我们看问题不但要一分为二,更要合二为一。长时间以来,我们以结果为导向、用绩效说话,换句话说就是效率第一、结果第一,对企业来说,这是必须的,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保障。但是没有一个管理办法是万能的,它也会造成很多不良的后果。万事人为先,所有的后果都是人为造成的。在追求高速发展的同时,没有打牢我们的管理基础,导致干部素质普遍跟不上企业的发展,有技能的员工更是少之又少,管理简单、粗暴,层级分化严重,部门之间沟通协调日渐艰难,为维护个人最大化利益互相攻击,而不是把重心放在工作上,放在公司的发展大计上;在追逐高回报的同时,我们有些不择手段,不重视前管理,不重视过程管理,订单的要求经常更改、导致产品经常返工;为了准时交货,经常是加班加点超过12:00,甚至还有通宵的;旺季的时候更是卯足了劲拼命的干。从这些现象来看,有时候是有必要的,我们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创造了短期效益。而从长远来看,这是我们管理的大忌。人心思变,人心惶惶。就出现了我们的风气不好、员工闹事打架频出、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等等。笔者就发现了有员工偷料,产品都做出来了,仓库的物和帐还没有一点动静,导致仓库的问题层出不穷。公司高层的管理是很好的,到了下面就执行变形。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过,小公司是靠老板这个“发动机”启动的,而大公司则是要靠造就更多的“发动机”来实行全面联动,从上至下的严格执行。

我想,这是大环境造成的仓库目前的局面。不单是仓库,其他部门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当然这与仓库的历届管理者是脱不了干系的,但是罪责主要不在这里,我想应该是多方面的。

可见我们要整顿仓库,除了要从硬件下手之外,比如仓库的空间、物料架、分类标识等,就是要从软件下手,打造一支过硬的仓库管理的队伍,斩断一切不良行为,切实为公司管理好自己的钱财,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些许感悟,不足挂齿,仅与诸位笑谈。

管理心得--仓库盘点有感 篇2

应S公司的需要,在不影响原有MIS系统的正常运作基础上,要求提供一个区域仓库在线盘点管理平台。该平台能实现对各区域所有的物料仓、成品仓、车间内的原料、半成品及成品进行全面的盘点,提供准确的仓库存储数据,从而确定企业当次盘点时的存货总量。针对自动比对出的盘盈亏差异报表,各盘点单位追查原因,堵疏防漏。

针对区域性特点,本文采用Struts2+Hibernate+Spring Web框架,构建了一个区域仓库在线盘点管理平台。该平台能为不同地方的人员对各区域的存货提供网上在线盘点。

1 S truts2+H ibernate+S pring框架介绍

Struts2框架实现了MVC(模型—视图—控制器)设计模式,是一个可扩展的用来创建Java企业级应用的框架,主要应用于系统的展现层。Hibernate可以作为模型层/数据访问层,它通过配置文件(hibernate.cfg.xml)和映射文件(***.hbm.xml)把Java对象或PO(Persistent Object,持久化对象)映射到数据库中的数据库,然后通过操作PO对数据表中的数据进行增、删、改、查等操作。Spring是分层的Java SE/EE应用一站式的轻量级开源框架,以Io C(Inversion of Control,控制反转)和AOP(Aspect-oriented Programming,面向切面编程)为内核,提供了展现层、持久层以及业务逻辑层事务管理等众多的企业级应用技术。采用Struts2+Hibernate+Spring Web整合框架,系统层次更加分明,各层分工更加明确,提高开发速度,缩短开发周期,同时具有灵活和解耦合等优点。

2 系统的需求分析

由于区域性的要求,此系统必须采用B/S架构来进行实现。结合如图一所示各盘点单位所做工作,系统分别提供区域管理、存货管理、在线盘点、在线复盘、盘盈亏报表输出和盘存调整功能。系统用例图如图二所示。

3 系统设计

3.1 系统逻辑架构设计

系统逻辑架构如图三所示。

3.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依托系统的需求,进行详细分析。图四为系统中添加盘点信息的时序图,用来描述各个角色之间相互传递消息的顺序关系。

3.3 系统表设计

主要的数据表有:Users(用户基本信息),Role(权限表),Location(区域表),Zone(站板表),WareHouse(仓别表),Item Stock(存货表),Item AccountStock(盘点表),Item Ac Transfer(盘存调整表),Accounting(盘盈亏表)。

3.4 系统表示层配置文件

配置文件Struts.xml是Struts2框架的核心部分,它负责协调系统表示层各个组件的工作。下面给出该平台Struts.xml配置文件的部分配置信息。

3.5 系统Hibernate框架配置文件

采用Hibernate.cfg.xml来定义数据库基本配置属性。关键配置如下:

3.6 Spring框架分别与Struts2、hibernate框架进行集成的配置文件

application Context.xml配置文件的部分配置信息如下:

4 系统实现

该管理平台采用的是S2SH集成框架和SQL数据存储技术,进行基于MVC模式的开发。目前已实现了该平台,运行情况良好。

5 结束语

整个开发过程遵循软件工程原理,采用Struts2+Hibernate+Spring Web框架,按照表示层(Struts2 MVC实现)、业务逻辑层、数据库访问层三层结构进行组织,不仅提高了软件的开发效率,也保证了软件开发的质量和可维护性。平台注重功能的实际应用性,减少数据误操作的发生,同时平台的界面也有利于操作人员更直观地对数据进行查询、稽核和修改工作。

参考文献

[1]阳雪峰,陈文臣.Java Web2.0——基于Spring、Struts、Hibernate轻量级架构开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Struts Referance Documentation.Introduction to the Struts Framework[EB/OL].2008.http://struts.apache.org/primer.html.

[3]高扩,魏振钢.整合Struts+Spring+Hibernate框架的信息系统设计与研究[J].现代计算机(下半月刊),2009,(05):147-148,174.

[4]谢星星.UML基础与Rose建模实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5]Bauer,C.,King,G.Java Persistence with Hibernate[J].Manning Publications,2006:131-132.

[6]杨丽萍,王薇,曾华荣.基于SSH架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平台设计[J].软件导刊,2011,10(06):62-63.

[7]耿维.考虑行为因素的周期性盘点库存系统运作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0.

[8]范新灿,赵明.基于Struts+Hibernate+Spring的轻量级架构开发应用研究[J].现代计算机(下半月刊),2010,(01):176-179.

[9]吴志霞,陈平.基于S2SH的在线项目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1,(08):49-51,189.

[10]李发英,朱海滨.基于Struts+Hibernate的Web应用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9,19(04):91-94.

[11]叶皑,苏厚勤.基于UML活动图的系统测试方法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0,27(12):132-134,153.

仓库管理及店面盘点流程 篇3

一、仓库管理流程

(一)仓库管理原则

1、库存商品做到分类存放,每天坚持打扫卫生,清除浮灰,每周整理仓库一次,做到账实相符,账本简单明了。

2、对商品类目细分。按品牌或系列分类,分为美白类、活肤类、清爽类、液体类、膏状类等等分类摆放。货物入库之后记个流水账,另一个是电子帐、手工帐、系统帐并存,根据流水账、系统帐、手工帐把库存核对好。

3、商品按先进先出的原则出货。

4、商品进出要有手续和纪录(以免出现数量不对)。

5、对坏货进行登记(便于跟供货商退货)不要让其他闲杂人等进入仓库。

(二)仓库管理流程

1、商品入库流程

(1)根据经理下达的采购订单认真审核库存数量,核定品牌、类型及进货数量。

(2)跟厂家确定送货、到货时间,并及时通知经理。

(3)当商品运抵至仓库时,仓管员必须严格认真检查商品外包装是否完好,若出现破损等情况,仓管员必须及时上报经理。

(4)确定商品外包装完好后,仓管员必须依照相关单据:订货单、随货同行联,对进货商品品名、数量、规格、型号进行核实,核实正确后方可入库保管,若单据与商品实物不相符,应及时上报经理。

(5)入库商品在搬运过程中,按照商品外包装上的标识进行搬运;在摆放时,按照仓库堆放距离要求、先进先出的原则进行。

(6)入库商品明细必须由经理指定人员和仓库管理人员核对签字认可,做到账实相符。商品验收无误后,仓库管理员依据验收单及时记账,详细记录商品的名称、数量、规格、入库时间、单据号码等,做到帐、货相符。

2、商品出库流程

(1)根据开具的出库单或调拨单,或者开具的退货单。认真核对单据上商品名称、规格、数量等。

(2)仓库收到以上单据后,在对出库商品进行实物明细点验时,必须认真清点核对准确、无误,方可签字认可出库。

(3)在商品出库时双方应认真清点核对出库商品的品名、数量、规格等以及外包装完好情况。

(4)商品出库后仓库管理员在当日根据正式出库凭证销账并清点货品结余数,做到账实相符,同时系统里做出库单处理。

3、下班前查看各个店面之间的货品调拨情况,与纸质库存登记簿进行核对,做到心中有数。

二、货物盘点流程

(一)盘点安排

1、盘点人员的安排:仓库管理员;

2、盘点时间的安排:安排在月底之前或月末;

3、盘点间隔时段:一个月盘点一次;

4、盘点前的准备工作:打印盘点表,提前通知店长;

(二)盘点要点 清点库内实物,需要店长或店长指派人员与仓库管理员分区分类分品,逐区逐款实点并记录。需要注意:不记错品名,记清品名规格型号及条码;清点数量,并记录好.不能漏盘或重盘,盘点中注意实物定位,不做移位,盘点应有一个顺序,自内向外或自外向内,按顺序一路清点,不可随意。

盘点的主要目的是清点仓库商品的数量,与系统里库存进行核对,列出盘点差异清单,并寻找盘点差异的原因,进行相应登记交予经理,并留档。

中国稳健货币政策的基本经验和面临的挑战

中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形成及基本经验

具有中国特色的稳健的货币政策是1998年以后逐渐形成的。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其含义是指: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在提高贷款质量的前提下,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提法,它讲的是制定货币政策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它不同于经济学教科书关于货币政策操作层面的提法(如“宽松的”、“中性的”或“紧缩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稳定币值目标相联系,它包含既防止通货紧缩又防止通货膨胀两方面的要求,它不妨碍根据经济形势需要对货币政策实行或扩张、或紧缩的操作。

中央提出稳健货币政策的背景主要有这样几方面:一是经过90年代初的房地产和开发区热,到1997、1998年,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已相当突出,当时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面临化解金融风险和防范出现新的更严重金融风险的重要任务;二是当时尽管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已经暴露,但是最突出的还是结构性问题,实际有效贷款需求不足;三是由于过去我们长期实行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制,企业高负债经营,自有资金比例很低,再继续大幅度增加贷款,不良贷款问题会更加突出;四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本身包括了对货币政策的运用,财政增发国债,银行参与购买,其本身就包含了运用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增长的内容。

1998年以来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货币信贷总量平稳增长。1998—2001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幅基本控制在14%—15%之间,与过去一些年代货币和信贷大起大落相比,近几年我们终于把货币信贷的增长调控得比较平稳了。二是信贷结构有了大幅度的调整。在一系列信贷政策的推动下,个人住房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和农业贷款比重大幅度上升,在当年贷款新增额中上述三项贷款大体占七成,信贷结构的这种调整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三是保持了国内金融稳定和人民币汇率的稳定。1997年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开始出现支付问题,近几年利用通货紧缩时机增加再贷款,帮助地方政府关闭了部分中小金融机构,保持了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人民币汇率稳定不仅对亚洲经济和世界经济作出了贡献,也符合我国国家利益,这几年国际收支平衡,国家外汇储备持续增加。四是基本实现了货币政策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1998年1月1日取消贷款限额控制后的这几年,公开市场操作实际成为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工具。

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几年来,国民经济成功实现了低通胀、高增长,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增长基本保持在7%—8%,物价基本控制在零上下波动。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精确估计经济的低通胀、高增长,货币政策在其中究竟起了多大作用,但是,这几年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物价的持续平稳,的确是与货币和信贷的持续平稳增长同时出现的。回顾建国以来(包括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我国经济多次出现过较大幅度的波动,虽然每次原因都比较复杂,但每次经济波动都同时伴随着货币信贷的大幅度波动,货币信贷的大幅度波动无疑是经济大幅度波动的重要条件。近几年,贯彻稳健货币政策方针,我们坚定地将保持货币信贷平稳增长作为重要目标,在具体操作上,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1998年以来实行稳健货币政策的基本经验主要有以下五点:

第一,以稳定币值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

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稳定币值的内在要求。不论现代经济中货币形态发生多少变化,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与整个商品世界相对应,因而货币增长必须与经济增长相适应这一本质关系不会改变。坚持货币政策的稳健原则还是我国和世界各国货币政策的经验总结,这有大量的实践经验提供例证。

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要求我们在货币政策操作过程中既要注重稳定,又要注重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要坚持在金融和经济的发展中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同时,在强调金融和经济发展时,又要兼顾短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保持长期稳定。货币政策不能只有短期目标而没有中长期目标,支持短期经济增长不能以牺牲长期经济和金融稳定为代价。

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还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关系。这方面在国外也有同样的经验。

第二,从中国实际出发,确定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

中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币值稳定,应该主要指实体经济价格的稳定。对资产价格我们需要关注,但它不应作为目标。从中国的实践来看,中国股票价格与实体经济的波动经常是非常不一致的。

理论上,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强调的不外乎是中间目标变量与最终目标变量的相关性、中央银行的可控性以及它的数据是否容易得到。关于中国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1997年以前意见基本统一,1998年开始有不同意见,到2000年时出现公开争论。一方的观点认为,从1998年开始中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就已经转变为利率,而不应该是货币供应量和贷款。现在看来,这一看法尚难以经受近几年实践的检验。中国的金融市场不够发达,长期实行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制,全社会金融资产的90%掌握在商业银行手中,而商业银行资产的70%以上是贷款,存款大于贷款,存贷款的利率都没有市场化。虽然最近几年货币市场发展十分迅速,中央银行也已经能够有效地控制货币市场的利率,但是,货币市场利率对商业银行存贷款的利率仍然没有多大的影响。所以,从中国的实际来看,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渠道现在是不够畅通的,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主要还是信贷渠道。据此,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应主要是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水平。

根据80年代和90年代的经验,M1和工业生产是高度相关的,而工业生产又是与物价高度相关的。近几年M1与工业生产的相关性减弱了,主要原因是由于M1的统计方法存在偏差而使M1的统计准确性出现问题。由于中国投资者对股市有特别的热情,而新股申购又要冻结资金,所以月底如有新股发行,大量的存款就由商业银行转到了证券公司的账户上,证券公司再回存商业银行表现为同业存款。存款在极短时间内的这种转移,本来不应改变其资金性质,它应列入货币供应量统计,但是实际上这部分存款一直未列入货币供应量统计。经过三年努力,人民银行有关部门于2001年上半年终于将M2的统计口径改了过来。但是,M1的统计口径至今还没有改,因此M1的统计仍是不准确的。今年3月份M1增长10.1%,4月份增长11.5%,5月份跳高到14.6%,不是决定货币供应的因素(如信贷、外汇占款、债券投资等)有了什么突然变化,而是新股发行办法由申购改为配售,干扰因素消失,M1统计基础自动回归原位。

我们的基本结论是,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与一个国家的金融结构和货币市场状况是紧密相关的。中国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要符合中国金融结构和货币市场发展实际。在讨论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时,不少论者喜欢引用美国现在的做法和美国学者的说法。美国当时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放弃货币供应量目标的呢?当时在美国,主要是由于共同基金的快速发展,银行资产在全社会金融资产中的比重急剧下降,结果反映到以银行概览为基础的货币供应量统计覆盖面大大缩小,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自然大大下降了。在这种情况下,美联储放弃货币供应量目标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中国目前的情况不是这样。中国商业银行资产占全社会金融资产的比重很高,货币供应量统计还很有意义。我们必须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来确定中国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

第三,在发展货币市场的基础上,推进货币政策工具的改革。

货币政策工具改革的方向,是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其目的是将配置金融资源的主动权更多地交给市场,以便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去发展中国的金融和经济。货币政策工具改革的基础是货币市场的发展,而货币市场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利率市场化。这几年我们整体推进货币市场的发展、利率市场化和货币政策工具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货币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发展很快,利率市场化已经取得了大面积的进步,货币政策工具改革使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成为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这些都是近几年所取得的货币政策改革最重要成果的一部分。

第四,搞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的协调配合。

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之初,曾经有很多人担心,如果出现货币政策操作不当,可能会抵消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近几年,我们在货币政策操作中,时刻注意防止出现这种挤出效应,特别注意及时增加和保持商业银行适度流动性水平,让他们在参与购买财政部国债后,仍然有充足的资金用于增加贷款。商业银行贷款这几年基本平稳,并没有减少。公开市场操作促进了债券市场的发展和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国债发行成本大幅度降低。1997年10年期固定国债利率为11.83%,而目前7年期固定国债利率已降到2%。货币政策支持产业政策,主要是通过信贷政策支持有市场、有效益企业的发展,以及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严重污染企业。货币政策与收入政策的协调配合,主要是支持下岗工人再就业和农村扶贫以及发放贫困学生助学贷款等,这些政策措施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五,适应经济开放的需要,搞好内部与外部的平衡。

近几年,我们有效地控制住了短期投机资本的冲击,由此我们取得了在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方面的主动权。由于把国际短期投机资本挡在了国门之外,因此我们躲过了亚洲金融危机这一场劫难。我们一直坚持对境内小额外币存款利率实行国家控制。当初在确定这个原则时,也有过不同的意见,但是我们在仔细评估了境内外币利率对人民币利率和汇率可能会产生较大影响之后,还是决定对境内小额外币利率实行了控制。最近几年,在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出现大幅度波动的情况下,我们成功保持了中国货币政策特别是利率政策的独立性。当美国面对通货膨胀压力六次加息时,我们始终保持减息政策不动摇。实践证明,这是正确的。它适应了中国经济形势的需要,有力支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支持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中国货币政策面临新挑战

过去几年,中国货币政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但是,最近一段时间,社会上对货币政策的议论开始比较多起来。这不是货币政策整体上出了什么问题,整体上我们没有出问题。在过去几年货币和信贷平稳增长的基础上,今年货币信贷仍然保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到5月份,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比去年同期多增加近700亿元,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分别增长14%和14.6%,货币和信贷增长总量基本适度。总量不紧,但是结构性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并且一定程度上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是存在中小企业贷款难、农民贷款难以及县域金融萎缩问题。这是货币政策正面临的一项挑战。从发展趋势看,这些资金结构性矛盾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未来也可能转化为总量不足的问题。目前已开始出现某种信贷紧缩的苗头。最近几年,我们费了很大的力气才保持了贷款总量的平稳增长,但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增幅和份额仍出现持续下降。虽然这几年其他非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贷款不断增加,补充了国有商业银行下降的部分,但是从趋势看,由于非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持续多增加贷款将受到资本充足率的限制,它们的贷款很可能也难以持续较大幅度增长。这是货币政策将要面临的一项挑战。

目前资金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原因,一是由于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由于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和市场竞争加剧,目前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经营比较困难,贷款有效需求不足,同时中小企业本身存在很多不足和整个社会信用环境不够健全,使商业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也比较困难。二是由于金融体制发生了变动。最近几年占垄断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为了防范金融风险,纷纷加强了集中化管理,上收贷款权,结果限制了其分支行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从国有商业银行角度看,这是必要的,否则无法提高内控水平。但是在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域经济范围减少贷款的同时,又没有新的其他金融机构补充进去,结果就形成了相当一部分县域经济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服务严重不足。目前资金结构性矛盾很大程度上是新形势下中国商业银行体系严重不合理的反映……(全文请阅读《中国金融》印刷版2002年第8期)

稳健的货币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指根据经济变化的征兆来调整政策取向,当经济出现衰退迹象时,货币政策偏向扩张;当经济出现过热时,货币政策偏向紧缩。最终反映到物价上,就是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目录

1什么是稳健的货币政策 2执行稳健货币政策的手段

3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稳健的财政政策 4稳健的货币政策与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 5稳健的货币政策与中小企业融资 6稳健的货币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

7中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形成及基本经验 1什么是稳健的货币政策编辑 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我国货币政策管理中,中央银行是以比较平稳的货币供应量增长来实现稳健的货币政策操作的。从一般货币理论看,对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有两种不同的操控手段:恒定与权变。前者认为,只要货币供应量保持固定增长率,公众就会作出合理预期,从而使物价收敛于稳定。后者认为,货币供应量应随经济的变动,由央行随时调节。前者的缺点是过于僵硬,在现实中几乎无法运行;后者则因政策制定者预测的主观性与公众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的冲突而受到挑战。因此,不少国家采用预先公布货币供应量增长区间的方式进行调控。在我国,也有人认为控制货币供应量不是好的货币控制手段,应以利率作为调控的中间目标。其实,我国的利率还处于管制阶段,企业还处于对利率不敏感时期。在这种条件下,央行放弃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转而用调整利率的方式来影响经济,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从总体上看,近几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了明显效果。2003年GDP增长9.1%,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9.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1.2%;2004年GDP增长9.5%,M2 增长14.6%,CPI上涨3.9%。今年M2 计划增长15%,CPI估计上升 3.28%。2执行稳健货币政策的手段编辑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传统的货币政策三大工具都得到了较好应用。首先,2003—2004年,央行两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虽然分别只上调了1和0.5个百分点,却产生了很大的市场效果。上世纪90年代央行也曾多次调整准备金率,且调整幅度大大高于这两次,但市场几乎没有反应。这说明我国经济市场化的程度已经很高。其次,公开市场操作日臻成熟。央行在市场上通过公开买卖国债,向商业银行体系放松或收缩银根,从而起到调控货币供应量的作用,使稳健货币政策的执行得以保证。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以及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形成的货币供给的快速增长,央行在国债买卖之外加大了央行票据的发行,以冲销人民币的过快增长。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量2003年达到14万亿元左右,2004年也有近12万亿元,大大超过其他证券市场的交易量。第三,利率手段的运用日益重要。2004年初,商业银行和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上限被放宽至央行基准利率的1.7倍和2倍。到当年10月,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同时放开了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的下限和贷款利率的上限。特别是后一次利率调整,虽然幅度很小,但对市场的影响很大,甚至国际金融市场和一些国际原材料市场的价格都因之下跌。这说明我国市场经济进程和经济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利率的提高,使市场得到非常明确的信号,央行对经济过热的调控作用进一步加强。

央行还通过票据再贴现政策、窗口指导以及发布对某些风险的提示来实施宏观调控。可以看到,央行不再依赖单一的政策,而是比较熟练地运用一系列微调手段,前瞻性地出台一系列措施,以达到综合的政策效果。这种组合拳式的调控方式,将是今后的主要调控手段。3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稳健的财政政策编辑 在继续执行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今年财政政策正式从积极转向稳健,形成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双稳健”。这是宏观调控格局的一个转变。

从1998年开始的积极财政政策,是在亚洲金融危机后针对当时的投资不足而实施的,其主要措施是通过增加国债发行,为基础建设提供资金,从而拉动银行信贷的增长。据统计,每1元国家基本建设投资,需要大约4元银行信贷资金配套。在民间资本小且不愿投资的时期,国家投资的拉动对于保持国民经济的较快增长是十分重要的。

近两年来,我国经济出现了很大变化。上世纪90年代下半期7%—8%的经济增长率已回升到9%以上。局部经济过热的出现,使宏观调控从拉动经济增长转为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由于经济快速增长,能源、钢铁、建材等的需求大幅上升,价格上涨。在利润诱导下,民间资本大量进入这些短缺行业,成为本轮投资热的一大特点。前几年对民间资本投资给予政策扶持的呼声很高,而现在民间投资已成为某些过热行业投资的主要力量,如电力、钢铁、煤炭的投资中有很大比重是由民间资本拉动的。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是一个信号,表明政策的转向。但它并不意味着过去为拉动经济而发行的长期建设债券将完全退出市场。财政还会继续为未完工的国家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也会为过去发行的长期建设债券还本付息而发行新的债券,只不过发行额度会有所减少。按照经济学理论,财政投资会“挤出”民间投资,但我国的情况是因为民间投资不足而实施财政投资,不但不会“挤出”民间投资,反而会因为持续投资而维持经济适度增长。同样,按照经济学理论,财政投资的退出会使民间投资增加。但我国的情况又有不同,财政的逐渐退出是在民间投资已大规模进入之后,因而也不存在为民间资本投资让出空间的问题。更进一步分析,财政债券筹集的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项目大多是民间资本不愿或不能承担的。通过6年多的大规模建设,我国的基础设施已有很大改观,能够为民间资本进入生产领域提供相对良好的硬件环境。

稳健的财政政策对舒缓银行信贷压力的作用可能有限。银行信贷的压力目前主要来自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和民间资本的投资压力。如果认为财政政策由积极转向稳健后货币政策会有所放松,以达到宏观经济政策的松紧搭配,这是不现实的。货币政策的稳健是在对经济不断的调控中实现的。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央行对经济的调控作用、运用经济手段调控经济的主要方式。

4稳健的货币政策与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编辑 在这一轮投资热中,银行信贷快速增长。除了产业链中的上游行业出现短缺而形成大量投资,像房地产业等涉及居民消费的行业也出现了过旺需求,使总体经济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大幅增加。这种绷紧的信贷,实际上反映了民间投资中的资金很多是来自银行贷款,而并非其自有资金。通常,银行信贷对投资者的支持属正常业务,但在投资过热或经济泡沫出现时,大量银行贷款支撑的集中投资隐含很大风险。若过热的投资逐渐降温,银行贷款中的不良资产就可能大幅上升,造成银行体系的不稳定。

在市场经济中,商业银行有自己的经营准则和经营目标,也有自己的风险管理手段。随着我国银行业微观机制改造的深入,商业银行逐渐适应市场要求,对每笔贷款都会进行审查和风险评估。商业银行对宏观金融政策的变化比企业更为敏感,一旦政策信号出现变化,他们会作出反应,在信贷政策与风险衡量上进行调整。当企业还不认为经济过热或有泡沫时,银行已感受到袭来的凉意,需要增加防护措施了。这时,企业的资金需求与银行的信贷行为就会出现很大反差。比如,当你告诫说,月月上涨的钢铁价格是泡沫时,企业却认为这是市场需求的自然表现,所有的交易都是真金白银,没有泡沫,于是继续添置设备、扩大生产。大量的投资也涌进这个行业淘金。但一旦宏观调控措施逐步到位,钢材价格就会下跌。那时,不但原有企业的利润大幅下降,那些在热潮中进入的投资者也可能成为泡沫的牺牲品。当然,他们的投资极有可能是从银行借来的钱,泡沫的破灭最终将导致银行的不良贷款增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就是要能看到这样的风险,提前出台政策来加以避免。商业银行在感受到风险时主动作出信贷政策调整是必然的,他们也需要自救。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是要自己稳健,而是要整个经济体系稳健。我国的经济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商业银行影响,因而商业银行的稳健对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至关重要。稳健的货币政策要对经济体系与金融体系可能发生的坏结果进行修正和预防,这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既要有战略眼光,也要有战术规范。为保持稳健而进行的每一次调控,尽管是微调,都是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利益调整,都会有人受损、有人获益,因而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一致赞同。评价宏观调控是否成功,应看经济是否正在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是否让大多数人获益。5稳健的货币政策与中小企业融资编辑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而贷款难的问题却一直未能解决。事实上,中小企业的经营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与银行的风险控制手段是不适应的。许多中小企业甚至没有正规的资产负债表,更不用说经过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报表。这样的企业想要得到商业性贷款确实很难。从根本上讲,这与宏观调控或货币政策的松紧无关。

由于中小企业倒闭的概率较高,风险较大,按照商业上高风险、高收益原则,中小企业要想取得贷款,就须支付比大企业更高的利率。这似乎又与支持中小企业的初衷不符。从央行来讲,愿意看到更多的银行通过信贷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以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发展。但随着经济市场化的发展,如果没有利益驱动,要商业银行自觉提供高风险、低收益的贷款也不现实。近来的利率自由化措施,为商业银行通过收取更高的利率来向中小企业放款提供了更好条件,只要商业银行能够通过获得风险溢价的方式弥补其风险,保持稳健经营,就会有一批商业银行愿意向中小企业贷款。另一方面,可以考虑设立像日本的中小企业金库那样的政策性小金融机构,或对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进行财政贴息等。这些都是可以试验的方式。对高科技中小企业,则应通过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向他们投资,并在税收方面给予一定的鼓励。这样,在稳健的货币政策下,中小企业能得到多种融资机会和渠道,保持经济活力与社会稳定。6稳健的货币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编辑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政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它基本上是进行总量调节。然而,我国经济的失衡又主要是结构问题。应如何看待这一矛盾?首先,任何一个经济体的失衡,一定是某个行业、部门或地区出了问题,然后传染至总体经济。从我国的经验看,1992—1993年海南泡沫、2003—2004年房地产热等引致的能源、运输瓶颈,使经济出现局部过热,都是由一个或几个行业、地区表现出来的结构性问题最终导致宏观经济失衡的现实例子。货币政策对这种失衡的调控发挥了很好作用,使经济逐渐实现软着陆。其次,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很重要,但它并非单独发挥作用,货币政策不能包打天下。在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国家的产业政策指引也是商业银行信贷的重要依据,通过这样的指引来实现资金支持的有保有压。税收政策的调整等也在某些方面起到了调控作用。这就是说,宏观经济政策不应依赖于单一政策,而应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以及产业政策的组合,使经济进入良性循环周期。但宏观调控的发展方向是明确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调控中行政手段的使用会越来越少,将更多地依靠经济手段来调节。7中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形成及基本经验编辑

具有中国特色的稳健的货币政策是1998年以后逐渐形成的。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其含义是指: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在提高贷款质量的前提下,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提法,它讲的是制定货币政策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它不同于经济学教科书关于货币政策操作层面的提法(如“宽松的”货币政策、“中性的”货币政策或 “紧缩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稳定币值目标相联系,它包含既防止通货紧缩又防止通货膨胀两方面的要求,它不妨碍根据经济形势需要对货币政策实行或扩张、或紧缩的操作。中央提出稳健货币政策的背景主要有这样几方面:一是经过90年代初的房地产和开发区热,到1997、1998年,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已相当突出,当时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面临化解金融风险和防范出现新的更严重金融风险的重要任务;二是当时尽管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已经暴露,但是最突出的还是结构性问题,实际有效贷款需求不足;三是由于过去我国长期实行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制,企业高负债经营,自有资金比例很低,再继续大幅度增加贷款,不良贷款问题会更加突出;四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本身包括了对货币政策的运用,财政增发国债,银行参与购买,其本身就包含了运用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增长的内容。

1998 年以来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货币信贷总量平稳增长。1998~2001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幅基本控制在14%~15%之间,与过去一些年代货币和信贷大起大落相比,近几年我国终于把货币信贷的增长调控得比较平稳了。二是信贷结构有了大幅度的调整。在一系列信贷政策的推动下,个人住房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和农业贷款比重大幅度上升,在当年贷款新增额中上述三项贷款大体占七成,信贷结构的这种调整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三是保持了国内金融稳定和人民币汇率的稳定。1997年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开始出现支付问题,近几年利用通货紧缩时机增加再贷款,帮助地方政府关闭了部分中小金融机构,保持了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人民币汇率稳定不仅对亚洲经济和世界经济作出了贡献,也符合我国国家利益,这几年国际收支平衡,国家外汇储备持续增加。四是基本实现了货币政策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1998年1月1日取消贷款限额控制后的这几年,公开市场操作实际成为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工具。

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几年来,国民经济成功实现了低通胀、高增长,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增长基本保持在 7%~8%,物价基本控制在零上下波动。虽然我国现在还不能精确估计经济的低通胀、高增长,货币政策在其中究竟起了多大作用,但是,这几年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物价的持续平稳,的确是与货币和信贷的持续平稳增长同时出现的。回顾建国以来(包括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我国经济多次出现过较大幅度的波动,虽然每次原因都比较复杂,但每次经济波动都同时伴随着货币信贷的大幅度波动,货币信贷的大幅度波动无疑是经济大幅度波动的重要条件。近几年,贯彻稳健货币政策方针,我国坚定地将保持货币信贷平稳增长作为重要目标,在具体操作上,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1998年以来实行稳健货币政策的基本经验主要有以下五点:

第一,以稳定币值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稳定币值的内在要求。不论现代经济中货币形态发生多少变化,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与整个商品世界相对应,因而货币增长必须与经济增长相适应这一本质关系不会改变。坚持货币政策的稳健原则还是我国和世界各国货币政策的经验总结,这有大量的实践经验提供例证。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要求我国在货币政策操作过程中既要注重稳定,又要注重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要坚持在金融和经济的发展中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同时,在强调金融和经济发展时,又要兼顾短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保持长期稳定。货币政策不能只有短期目标而没有中长期目标,支持短期经济增长不能以牺牲长期经济和金融稳定为代价。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还要求我国必须正确处理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关系。这方面在国外也有同样的经验。第二,从中国实际出发,确定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

中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币值稳定,应该主要指实体经济价格的稳定。对资产价格我国需要关注,但它不应作为目标。从中国的实践来看,中国股票价格与实体经济的波动经常是非常不一致的。理论上,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强调的不外乎是中间目标变量与最终目标变量的相关性、中央银行的可控性以及它的数据是否容易得到。关于中国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1997年以前意见基本统一,1998年开始有不同意见,到2000年时出现公开争论。一方的观点认为,从1998年开始中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就已经转变为利率,而不应该是货币供应量和贷款。现在看来,这一看法尚难以经受近几年实践的检验。中国的金融市场不够发达,长期实行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制,全社会金融资产的90%掌握在商业银行手中,而商业银行资产的 70%以上是贷款,存款大于贷款,存贷款的利率都没有市场化。虽然最近几年货币市场发展十分迅速,中央银行也已经能够有效地控制货币市场的利率,但是,货币市场利率对商业银行存贷款的利率仍然没有多大的影响。所以,从中国的实际来看,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渠道现在是不够畅通的,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主要还是信贷渠道。据此,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应主要是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水平。

根据80年代和90年代的经验,M1和工业生产是高度相关的,而工业生产又是与物价高度相关的。近几年M1与工业生产的相关性减弱了,主要原因是由于ML的统计方法存在偏差而使M1的统计准确性出现问题。由于中国投资者对股市有特别的热情,而新股申购又要冻结资金,所以月底如有新股发行,大量的存款就由商业银行转到了证券公司的账户上,证券公司再回存商业银行表现为同业存款。存款在极短时间内的这种转移,本来不应改变其资金性质,它应列入货币供应量统计,但是实际上这部分存款一直未列入货币供应量统计。经过三年努力,人民银行有关部门于 2001年上半年终于将M2的统计口径改了过来。但是,M1的统计口径至今还没有改,因此M1的统计仍是不准确的。今年3月份M1增长10.1%,4月份增长11.5%,5月份跳高到14.6%,不是决定货币供应的因素(如信贷、外汇占款、债券投资等)有了什么突然变化,而是新股发行办法由申购改为配售,干扰因素消失,M1统计基础自动回归原位。

我国的基本结论是,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与一个国家的金融结构和货币市场状况是紧密相关的。中国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要符合中国金融结构和货币市场发展实际。在讨论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时,不少论者喜欢引用美国现在的做法和美国学者的说法。美国当时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放弃货币供应量目标的呢?当时在美国,主要是由于共同基金的快速发展,银行资产在全社会金融资产中的比重急剧下降,结果反映到以银行概览为基础的货币供应量统计覆盖面大大缩小,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自然大大下降了。在这种情况下,美联储放弃货币供应量目标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中国目前的情况不是这样。中国商业银行资产占全社会金融资产的比重很高,货币供应量统计还很有意义。我国必须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来确定中国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

第三,在发展货币市场的基础上,推进货币政策工具的改革。货币政策工具改革的方向,是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其目的是将配置金融资源的主动权更多地交给市场,以便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去发展中国的金融和经济。货币政策工具改革的基础是货币市场的发展,而货币市场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利率市场化。这几年我国整体推进货币市场的发展、利率市场化和货币政策工具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货币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发展很快,利率市场化已经取得了大面积的进步,货币政策工具改革使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成为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这些都是近几年所取得的货币政策改革最重要成果的一部分。

第四,搞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的协调配合。

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之初,曾经有很多人担心,如果出现货币政策操作不当,可能会抵消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近几年,我国在货币政策操作中,时刻注意防止出现这种挤出效应,特别注意及时增加和保持商业银行适度流动性水平,让他们在参与购买财政部国债后,仍然有充足的资金用于增加贷款。商业银行贷款这几年基本平稳,并没有减少。公开市场操作促进了债券市场的发展和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国债发行成本大幅度降低。1997年10年期固定国债利率为11.83%,而目前7年期固定国债利率已降到2%。货币政策支持产业政策,主要是通过信贷政策支持有市场、有效益企业的发展,以及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严重污染企业。货币政策与收入政策的协调配合,主要是支持下岗工人再就业和农村扶贫以及发放贫困学生助学贷款等,这些政策措施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五,适应经济开放的需要,搞好内部与外部的平衡。近几年,我国有效地控制住了短期投机资本的冲击,由此我国取得了在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方面的主动权。由于把国际短期投机资本挡在了国门之外,因此我国躲过了亚洲金融危机这一场劫难。我国一直坚持对境内小额外币存款利率实行国家控制。当初在确定这个原则时,也有过不同的意见,但是我国在仔细评估了境内外币利率对人民币利率和汇率可能会产生较大影响之后,还是决定对境内小额外币利率实行了控制。最近几年,在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出现大幅度波动的情况下,我国成功保持了中国货币政策特别是利率政策的独立性。当美国面对通货膨胀压力六次加息时,我国始终保持减息政策不动摇。实践证明,这是正确的。它适应了中国经济形势的需要,有力支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支持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分析: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如何操作的

2001年06月14日 09:06 经济日报

戴根有/文

编者按稳健的货币政策是目前中央银行执行的货币政策,我国货币政策的提法曾经几次变化,从早期的“适度从紧”到如今的“稳健”,其间的变化反映了货币政策的实践的深化和经验的提炼。本报今天发表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戴根有的文章,对近年来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发展和经验进行了深入的总结。

什么是稳健的货币政策

朱镕基总理曾对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原则进行全面的概括:一是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二是及时调整信贷政策,引导贷款投向;三是实行全面的金融稳定计划;四是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展货币市场。

应当说,稳健的货币政策在中国金融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日渐明显。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后,中央银行体制在中国正式确立,现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开始出现。1997年以前,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治理通货膨胀,而1998年以后,主要是治理通货紧缩。

以1998年1月1日人民银行取消贷款规模限额控制、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和扩大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为主要标志,中国货币政策调控基本实现了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这是我国金融调控方式的重大转变。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较长时期快速增长之后,上世纪90年代后期,有所放慢,反映到金融方面,就是不良贷款问题突出,银行面临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艰巨任务。

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利率市场化改革从货币市场开始。

1996年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1997年放开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及现券买卖利率。1998年改革贴现率和再贴现率生成机制,此前贴现率与贷款利率、再贴现率与再贷款利率挂钩。1998年3月,人民银行改革再贴现率生成机制,使其成为独立的货币政策工具。

1998年至1999年政策性金融债和国债实现了利率招标市场化发行;企业债券提高了利率的市场弹性。扩大了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和范围,将县以下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浮幅度由20%扩大到30%。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最高浮动幅度,由10%扩大到30%。1999年10月,对5000万元以上、三年以上定期存款利率,实行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双方协议利率。2000年9月,放开了外币贷款和3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外币存贷款利率改革,总体运行平稳,市场给予了积极评价。

1986年,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建立,之后几次起伏。1998年货币市场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一是扩大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统一联网;二是吸收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全国银行间拆借市场,开展人民银行批准的资金拆借和债券回购、现券买卖业务。经中国证监会推荐,目前人民银行已批准14家证券公司进入同业拆借市场,批准32只基金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三是推动代理行制度发展。小金融机构通过代理行进入全国货币市场,目前部分城市商业银行正在开展这项业务,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收益。

银行间债券市场1997年6月开始运行,目前交易量和托管量都已经超过了两个交易所。最近3年中央银行抓住时机,推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1998年9月推动国家开发银行成功实现了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招标市场化发债,是债券市场发展的一次重要突破;随后国家进出口银行也实现了市场化发债;1999年财政部也回到了银行间市场,成功实现了市场化发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为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和资产多元化,为支持积极财政政策的顺利实施,为有效降低国债和政策性银行金融债的发行成本,以及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1998年以来,人民银行千方百计推动票据市场发展,继1998年3月份改革再贴现利率生成机制以后,连续四次下调再贴现利率,特别是1999年6月10日利用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机会,将再贴现利率3.96%一次性下调为2.16%,目的是通过较大幅度下调再贴现利率,提高商业银行票据贴现业务的积极性,再通过商业银行推动票据市场的发展。2000年商业银行承兑票据量和累计贴现量分别超过6700亿元和6300亿元,人民银行再贴现余额达到1258亿元,比上年增加758亿元,增长了一倍多,再贴现成为央行基础货币投放的重要渠道之一。据对全国29个中心城市统计,在当年银行承兑贴现票据中,票据背书3—5次的占40%,背书5次以上的占11%,中小商业银行办理的贴现占60%。

货币政策是如何操作的

近年来货币政策的操作是非常频繁的。其间以取消贷款规模控制和降低利率最为引人关注。

1998年1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对商业银行的贷款限额控制,改由商业银行按信贷原则自主发放贷款。

1998年和1999年,人民银行先后两次累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7个百分点,按1999年末存款余额计算,相应增加金融机构可用资金7000多亿元,为商业银行购买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以及增加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提供了资金来源,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创造了条件。在1996年、1997年3次降息的基础上,1998年、1999年又4次降息。7次降息存款平均利率累计下调5.73个百分点,贷款平均利率累计下调6.42百分点。1999年7月,中央银行下调利率时,5年期固定资产贷款利率下降2.34个百分点。降息减少了企业利息支出,提高了企业效益,支持了资本市场发展,降低了国债发行成本,启动了投资,促进了消费,对于抑制通货紧缩趋势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人民银行鼓励商业银行发放基础设施配套贷款;并发布《个人住房消费信贷指导意见》,鼓励所有的商业银行去做所有种类的消费信贷业务,商业银行的住房信贷资产1997年为198亿元,到2001年3月达3800亿元。人民银行还发布了有关增加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贷款、农业贷款以及股票质押贷款等一系列指导意见和管理办法。3年来,国有银行发放与国债使用项目配套的贷款已超过3200亿元,农业贷款逐年增加。

人民银行认真执行了金融稳定工作计划,支持和配合财政部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补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本金,提高其资本充足率。组建信达、长城、东方、华融等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剥离出来的1万多亿元不良资产,并对4200多亿元贷款实行债转股,明显降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比例。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明显成效,3年来货币供应量、贷款平稳增长,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很好的外部环境。

货币政策操作的经验

回顾几年来中国货币政策的实践,可以总结出以下经验:

一、坚持货币政策的稳健原则,坚持以稳定币值为首要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

1998年以来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控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积累了治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经验,货币政策调控机制基本实现了从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朱总理曾对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原则进行全面的概括:一是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二是及时调整信贷政策,引导贷款投向;三是实行全面的金融稳定计划;四是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展货币市场。

实践证明,实现其他任何目标都不能以牺牲币值稳定为代价。我们这几年的货币政策操作,一个基本的目标是保持货币供应量和贷款总量的适度增长,同时积极推进货币市场建设,调整信贷政策,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国在处理稳定币值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上越来越成熟。

二、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的选定,必须符合中国现实经济和体制基础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中央银行体制的建立,使金融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成为可能。经过20年的转变,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间接调控的比重越来越大。然而从目前中国的现实情况看,金融间接调控还有一个过程,国家银行的贷款指导性计划仍将发挥其作用。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货币供应量包括贷款仍然是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中央银行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以超额储备和基础货币为操作目标将逐步实现。长期来看,随着货币市场的发展和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利率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作用将逐步增强。

三、根据金融市场发展状况,不断完善货币政策工具

改革开放以前,信贷计划和现金计划是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辅之以信贷政策的利率政策。1983年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后,再贷款、存款准备金等手段逐步出现并发挥作用,利率的调控作用也越来越大,但贷款计划和中央银行贷款在货币政策工具中起主导作用。1998年贷款规模控制取消后,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相对削弱,利率和公开市场业务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目前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中央银行调节基础货币供应的主要工具。公开市场业务在适当降低商业银行过高流动性、稳定货币市场利率、及时微调银行体系流动性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货币政策要搞好与财政政策的协调与配合

三年来,稳健的货币政策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成功地防止了挤出效应,有力地支持了扩大内需,取得了显著成效。1998年建国以来财政首次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补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本金,使其资本充足率基本满足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增强了防范和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

五、适应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协调本外币政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本外币政策的协调越来越重要。贸易顺差和资本净流入常常导致中央银行国外净资产规模的扩大,当国外净资产明显增加或减少时,必须相应减少或增加国内信贷规模,以保证货币供应量的适度增长。在开放条件下,独立的货币政策、资本自由流动和固定汇率三者之间不可能同时实现。近几年我国的经验是,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实行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控制资本流动。对外资直接投资放开,将国际短期资本挡在国门之外。1999年—2000年美国六次加息,对于国内美元存贷款利率,我们不是每次都跟着加,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

六、货币政策要与产业政策、收入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搞好协调配合

货币的稳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往往与产业结构的升级及其结构调整密切相关,在我国金融发展和深化的过程中,资金资源比较稀缺,需要通过利率政策、信贷政策加强对基础设施、技术创新、高新技术引进的政策支持。

货币政策的传导除了与企业部门密切相关外,还与个人消费行为密切相关,中央银行在通过现金管理控制货币投放时,要与收入政策密切配合,使两者相互统一。

七、完善的金融监管是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保障

稳定的金融微观基础是保障货币政策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实践表明,金融监管的加强与金融秩序的好坏密切相关,金融秩序混乱,很容易导致货币失控,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出现扭曲。只有把执行货币政策与加强金融监管的职能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做到既保证货币稳定,又保证金融稳定。

中国货币政策

具有中国特色的稳健的货币政策是1998年以后逐渐形成的。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其含义是指: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在提高贷款质量的前提下,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目录

1中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2中央提出稳健货币政策...3中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4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

5中国货币政策面临新挑战

中国货币政策中央提出稳健货币政策的背景

主要有这样几方面:一是经过90年代初的房地产和开发区热,到1997、1998年,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已相当突出,当时 中国政府和 中国人民银行面临化解 金融风险和防范出现新的更严重金融风险的重要任务;二是当时尽管 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已经暴露,但是最突出的还是结构性问题,实际有效贷款需求不足;三是由于过去我们长期实行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 金融体制,企业高 负债经营,自有资金比例很低,再继续大幅度增加贷款,不良贷款问题会更加突出;四是实行积极的 财政政策本身包括了对 货币政策的运用,财政增发 国债,银行参与购买,其本身就包含了运用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增长的内容。

1998年以来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货币 信贷总量平稳增长。1998~2001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幅基本控制在14%~15%之间,与过去一些年代货币和信贷大起大落相比,近几年我们终于把货币信贷的增长调控得比较平稳了。二是 信贷结构有了大幅度的调整。在一系列 信贷政策的推动下,个人住房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和 农业贷款比重大幅度上升,在当年贷款新增额中上述三项贷款大体占七成,信贷结构的这种调整有力促进了 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三是保持了国内 金融稳定和 人民币汇率的稳定。1997年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开始出现支付问题,近几年利用 通货紧缩时机增加 再贷款,帮助地方政府关闭了部分中小金融机构,保持了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人民币汇率稳定不仅对亚洲经济和世界经济作出了贡献,也符合我国国家利益,这几年 国际收支平衡,国家 外汇储备持续增加。四是基本实现了货币政策由 直接调控向 间接调控的转变。1998年1月1日取消 贷款限额控制后的这几年,公开市场操作实际成为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工具。

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几年来,国民经济成功实现了低通胀、高增长,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增长基本保持在 7%~8%,物价基本控制在零上下波动。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精确估计经济的低通胀、高增长,货币政策在其中究竟起了多大作用,但是,这几年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物价的持续平稳,的确是与货币和信贷的持续平稳增长同时出现的。回顾建国以来(包括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我国经济多次出现过较大幅度的波动,虽然每次原因都比较复杂,但每次 经济波动都同时伴随着货币信贷的大幅度波动,货币信贷的大幅度波动无疑是经济大幅度波动的重要条件。近几年,贯彻稳健货币政策方针,我们坚定地将保持货币信贷平稳增长作为重要目标,在具体操作上,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第一部分 货币信贷概况

2006年上半年,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信贷总量增加较多,金融运行总体平稳。

一、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

2006年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32.3万亿元,同比增长18.4%,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8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0.9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11.2万亿元,同比增长13.9%,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7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2.2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O余额2.3万亿元,同比增长12.6%。上半年累计现金 净回笼563亿元,同比少回笼57亿元。今年以来广义货币供应量高位运行、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使2005年出现的广义货币供应量与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速之间差距加大的趋势有所改观。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的主要原因是受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扩张的影响,企业对 活期存款的需求有所上升。

二、金融机构存款稳定增长

6月末,全部 金融机构(含 外资金融机构,下同)本外币各项 存款余额33.1万亿元,同比增长17.2%,比年初增加3.3万亿元,同比多增6041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1.8万亿元,同比增长18.4%,比年初增加3.2万亿元,同比多增6324亿元; 外汇存款余额1610亿美元,同比下降2.6%,比年初增加88亿美元,同比少增17亿美元。

2006年以来,存款 期限结构出现了活期存款增加较多、余额占比上升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2005年出现的存款定期化趋势。

6月末,人民币企业存款余额10.4万亿元,同比增长15%,比年初增加8052亿元,同比多增2564亿元;其中,企业活期存款同比多增2820亿元,定期存款同比少增256亿元。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15.5万亿元,同比增长17.1%,比年初增加1.4万亿元,同比多增1169亿元;其中,活期储蓄存款同比多增1502亿元,定期储蓄存款同比少增333亿元。6月末,财政存款余额1.24万亿元,同比增长23.1%,比年初增加4375亿元,同比多增558亿元。

三、金融机构贷款增加较多

6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 贷款余额22.8万亿元,同比增长14.3%,比年初增加2.2万亿元,同比多增6068.1亿元。其中,人民币 贷款余额21.5万亿元,同比增长15.2%,比年初增加2.2万亿元,同比多增7233亿元。外汇贷款余额1577亿美元,同比增长5%,比年初增加75亿美元,同比少增87亿美元。

2006年以来贷款增加较多的主要原因,一是经济增长较快,投资项目较多,对贷款的 需求较为旺盛;二是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持续积累、外汇大量流入导致 流动性充裕,给银行扩张信贷提供了资金条件;三是商业银行在 资本补充后更加注重提升资产收益和股东回报,通过扩张贷款增加盈利的动机增强。

从投向上看,上半年企业用于流动资金的人民币 短期贷款和 票据融资合计增加1.14万亿元,同比多增3403亿元。票据融资增加3421亿元,同比多增913.2亿元,其中二季度票据融资增加316.1亿元。

中长期贷款增加1.02万亿元,同比多增3835亿元,其中,基建贷款同比多增1553.7亿元。上半年主要金融机构(包括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人民币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9372.1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中长期贷款的93.1%。新增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投向上述行业的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了6562亿元。

分机构看,2006年上半年,除政策性银行外,各类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均同比多增。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增加9185.3亿元,同比多增4082.5亿元;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分别增加4918亿元、1641亿元和3504亿元,同比分别多增1724亿元、745亿元和587亿元;政策性银行人民币贷款增加1444亿元,同比少增274亿元。

四、基础货币平稳增长

6月末,基础货币余额6.3万亿元,同比增长10.0%,比年初下降1247亿元,同比少下降246.3亿元。6月末,金融机构超额 存款准备金率平均为3.1%,比 上年同期低0.62个百分点。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2.5%,股份制商业银行为4.2%,农村信用社为5.7%。

五、金融机构贷款 利率略有上升

中国人民银行对全国金融机构2006年第二季度 贷款利率浮动情况的统计显示,二季度金融机构发放的全部贷款中,实行下浮利率的贷款占比较一季度上升1.71个百分点,实行 基准利率和 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较一季度分别下降1.66和0.04个百分点。

表1:2006年二季度各利率浮动区间贷款占比表

单位:%

注:城乡信用社浮动区间为(2,2.3] 数据来源: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备案表

受上调 贷款基准利率影响,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略有上升。二季度,商业银行人民币1年期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05%,为基准利率的1.03倍,利率水平比上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固定利率贷款占比为85.16%,加权平均利率为6.05%,比上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 浮动利率贷款占比为14.84%,加权平均利率为6.01%,比上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

上半年,单笔 金额在3000万元以上的人民币协议存款利率有所上升。其中,二季度61个月期 协议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64%,比上季度下降0.07个百分点,比年初上升0.39个百分点;37个月期协议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73%,比上季度上升0.27个百分点,比年初上升0.66个百分点。

受美联储连续加息、国际 金融市场利率上升影响,境内 外币贷款、大额存款利率水平继续上升。6月份,3个月以内美元大额存款(占金融机构美元大额存款全部发生额的73%)加权平均利率为4.39%,比年初上升1.11个百分点;1年期固定利率美元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35%,浮动利率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23%,分别比年初上升0.9和0.71个百分点。

表2:2006年上半年大额美元存款与美元贷款平均利率表

单位:%

数据来源:商业银行外币利率备案表

六、人民币汇率弹性继续增强

上半年,人民币汇率弹性继续增强,与国际主要货币之间汇率联动关系明显,市场供求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发挥。

5、6月份受我国 贸易顺差数据和国际外汇市场主要货币走势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 中间价在8元上下振荡。6月3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7.9956元,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0.94%。由于国际外汇市场欧元、日元对美元大幅升值,人民币对欧元汇率有所贬值,对日元汇率升值幅度收窄,分别为贬值1.16%和升值5.17%。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最高达7.9956元,最低为8.0705元;共有118个 交易日,其中有66个交易日升值、52个交易日贬值,最大单日波动幅度为0.21%;人民币汇率日均波幅为35个基点,在 汇改至2005年底日均波幅17个基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人民币汇率弹性继续增强。6月末银行间人民币远期市场一年期合约报价为7.74元左右,贴水在2500点左右,基本稳定在按 利率平价计算的远期贴水附近。

中国货币政策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

公开市场业务 存款准备金政策 中央银行贷款 利率政策 汇率政策

中国货币政策-中国货币政策面临新挑战

过去几年,中国货币政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但是,最近一段时间,社会上对货币政策的议论开始比较多起来。这不是货币政策整体上出了什么问题,整体上我们没有出问题。在过去几年货币和 信贷平稳增长的基础上,今年货币信贷仍然保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到5月份,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比去年同期多增加近700亿元,广义货币和 狭义货币分别增长14%和14.6%,货币和信贷增长总量基本适度。总量不紧,但是结构性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并且一定程度上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是存在 中小企业贷款难、农民贷款难以及县域金融萎缩问题。这是货币政策正面临的一项挑战。从发展趋势看,这些 资金结构性矛盾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未来也可能转化为总量不足的问题。目前已开始出现某种 信贷紧缩的苗头。最近几年,我们费了很大的力气才保持了贷款总量的平稳增长,但 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增幅和份额仍出现持续下降。虽然这几年其他非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 金融机构贷款不断增加,补充了国有商业银行下降的部分,但是从趋势看,由于非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持续多增加贷款将受到 资本充足率的限制,它们的贷款很可能也难以持续较大幅度增长。这是货币政策将要面临的一项挑战。

目前资金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原因,一是由于 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由于 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和市场竞争加剧,目前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经营比较困难,贷款有效需求不足,同时中小企业本身存在很多不足和整个社会信用环境不够健全,使商业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也比较困难。二是由于 金融体制发生了变动。最近几年占 垄断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为了防范 金融风险,纷纷加强了集中化管理,上收贷款权,结果限制了其分支行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从国有商业银行角度看,这是必要的,否则无法提高内控水平。但是在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域经济范围减少贷款的同时,又没有新的其他金融机构补充进去,结果就形成了相当一部分 县域经济和经济 欠发达地区金融服务严重不足。目前资金结构性矛盾很大程度上是新形势下中国商业银行体系严重不合理的反映。

为了解决目前资金结构性矛盾,人民银行近年来一直在研究如何突破现行体制的限制,采取一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措施。正在拟定的一项关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拟对商业银行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如各国有商业银行的各级分支机构都要设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部门,各行要适当下放 流动资金贷款权,要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 信用评级制度和授信制度,允许商业银行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发放 信用贷款,适当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的 利率浮动幅度,健全商业银行增加贷款的约束和 激励机制,提倡信贷创新,等等。现行商业银行体制与服务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办法是要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商业银行体系,即大力发展为地方经济服务的中小商业银行。中国大多数经济比较活跃的县都应该有一家 地方性商业银行,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县域金融服务不足的问题。与此同时,还要努力推进 投融资体制改革,发展 资本市场,扩大 直接融资渠道,改变目前 国民储蓄大部分进入商业银行、经济发展对商业银行贷款依赖过大的问题。资本市场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但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只强调 股票市场。其实,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债券市场发展潜力是相当大的。全球统计,债券存量与 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95%,而我国目前不到30%。非公开的 股本市场发展潜力也很大,这方面我们也有很多工作可做。

中国已经加入了 世界贸易组织。尽管我们正式加入的时间才半年,但是我们现在已经感觉到它带来的冲击是非常大的。在前面总结过去几年货币政策基本经验时,我们谈到其中重要一条是正确处理了独立的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和 资本项目管理三者的关系,从而成功实现了内部与外部的双重平衡。具体来讲,就是选择性地管住了资本项目,进而实行了有利于 中国国家利益和外国投资者利益的利率及汇率政策。简言之,就是有限度地实行了内外 金融市场的分割。但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这种内外分割的有效性,将会随时间的推移大打折扣。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来自内部的危机冲击与来自外部的危机冲击,其结果是不大一样的。来自内部的危机冲击,我们可以控制,对 通货膨胀我们有办法治理;但来自外部的危机冲击,直接结果是国民财富的大量流失,进一步则可能造成 货币危机。这方面世界上不乏例证。这是中国货币政策未来将面临的挑战,与前面提到的挑战相比是更严峻的挑战。与此相联系的是 人民币汇率制度。我们需要总结1994年以来 外汇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管理资本项目方面的成功经验,以使中国在未来更为开放条件下保持金融和经济的稳定发展。中国经济和金融要在稳定中发展,要正确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中国金融和经济不稳定,对整个世界都没有好处。

中国稳健货币政策的内涵

作者:佚名 时间:2015-04-14 浏览次数:78 次

“中国的经济和过去若干年相比较,目前增长速度是低了一些,但同时中国经济面临一个新的阶段,我们把这种新的状态叫做新常态。”不久前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

同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12%左右,在实际执行中,根据经济发展需要,也可以略高些。”相对于2014年13%的增长目标,今年M2增速预期调低了一个百分点。

“广义货币供应量也就是M2的增长仍旧是适度的,所以并没有改变稳健的货币政策状况。”周小川对于新常态经济环境下的央行货币政策解读称。

今年3月1日,央行再次启动降息。这是继2014年11月后,央行在短短百日内再次降息,也是自今年2月央行宣布降准后的又一重磅政策。

在这样的情况下,市场曾一度存有疑惑,即为什么央行还坚持说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没有发生变化?在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之下,目前货币政策究竟是松是紧?

“新常态是一种常态,不是一种特殊的、有问题的状态,因此不一定说货币政策的提法需要一个新的提法。”周小川解释道,“总体来讲,文字的描述只有五个大的范畴:宽松的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从紧的货币政策。”

周小川认为,以上五个范围覆盖面大。在每个范畴里,左右均可灵活地调整,但是从一个提法换到另一个提法,跨度比较大。

“目前我们国家的货币政策并不是向一个宽松方向发展,央行其实一直在执行中性的货币政策。”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原央行副行长吴晓灵表示,央行采取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是一个结构性的手段,也只是在财政政策做结构性调整不够给力的情况下的一种补充。因而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整体上来说应该是一个总量政策,结构政策只是阶段性的、辅助的手段。

根据最新数据,随着中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的持续回落,以及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已经连续37个月负增长。在此背景下,市场更关心央行如何维持稳健的货币政策。

央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表示:“虽然有很多指数来衡量通货膨胀,一般来说CPI是最主要的指数。最近这些年,我国有的年份CPI为负,比如1998到1999年连续两年CPI为负,2002年和2009年CPI也是略微地为负。”易纲表示。

“我们在密切关注价格走势的同时,也会以稳健的货币政策来调控好流动性。实际上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恰恰是应对目前这种形势的一个合适的组合,也是政策的应有之义。”易纲称。

周小川表示,新常态下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就是货币政策一方面要支持经济增长,考虑经济增长的新的特点;一方面,也要促进结构改革。

在吴晓灵看来,央行会采取大量的措施。她举例称:比如,当外汇大量进入时,央行必须对冲基础货币,即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现在,外汇储备已经没有大幅度上涨了,甚至有时候还会下降,这个时候外汇占款就会减少,这时候央行释放货币的手段会从单一的外汇占款变成公开市场买卖债券,再贷款再贴现。

“央行会通过多种手段向社会释放基础货币,也不排除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来释放基础货币。”吴晓灵表示,央行只是运用这个手段来满足社会以及银行间的流动性需要。

实际上,去年以来,央行创立了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常备借贷便利等多种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包括中期借贷便利(MLF)和抵押补充贷款工具(PSL),并不断通过新型货币工具释放流动性。

“虽然从近期看,央行用了不少过去大家不太熟悉的货币政策工具,但相对于我们国民经济的体量非常大,每一项工具所使用的量并不一定很大。”周小川称,央行确实在尝试新的流动性管理以及信贷总量管理的工具,同时在引进国际上成功做法,使流动性管理的工具多元化。“这个多元化包括对市场短期流动性产生影响的工具,也包括一些中期甚至长期的流动性管理的工具,同时也在使用传统的数量型和价格型工具。”

虽然不断通过新型货币工具释放流动性,但央行目前“仍旧选择稳健的货币政策”。周小川解释,“中国GDP作为分母比以前大,所以任何工具操作从数量上也可能和以前相比会比较大。”

“这些工具加在一起,信贷扩张的速度或说货币供应总量扩张的速度,仍旧是相当稳健的。”周小川说,“整个社会信贷的扩张总量应该比名义GDP扩张总量略高2~3个百分点,根据中国传统的经验数据来看,这种量的掌握是比较稳健的,也大幅度低于经济刺激计划期间扩张的幅度。”

陆磊解读降准原因:强调货币政策仍是

稳健

2015年04月20日 07:01 《财经》杂志 收藏本文

央行研究局局长陆磊解读降准原因:强调货币政策仍是稳健

陆磊表示,央行此次降准基本上还是对冲外汇占款不足所产生的基础货币流动性缺口。他强调指出,降准本身不改变央行稳健和中性的货币政策立场

文|《财经》记者 由曦

2015年4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微博]决定,自2015年4月20日起下调各类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

央行[微博]降准的时间颇值得玩味。就在两天前的4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刚刚到访中国工商银行(5.13,-0.01,-0.19%)和国家开发银行,谈及金融支持实体和降低融资成本。再将时间从4月17日推前两天到4月15日,统计局刚公布了2015年一季度的经济运行数据,GDP同比增速从去年四季度的7.3%进一步放缓至今年一季度的7%,这已经跌至全年目标(7%)的边缘值,在资深市场人士看来,真实的增长速度可能更低。而经济的低迷却与股市的亢奋却形成了鲜明对比。上周沪指轻松超越4300点、牛市预期越来越浓。

可以预见的是,在这种情况下,任何降息、降准之类的货币政策操作都容易被市场解读为货币政策宽松的标志,而这种理解又会进一步给资本市场“火上浇油”。

为了第一时间获得此次降准的权威解读,《财经》记者于降准消息公布当日晚间,专访了央行研究局局长陆磊。陆磊表示,央行此次降准基本上还是对冲外汇占款不足所产生的基础货币流动性缺口。他强调指出,降准本身不改变央行稳健和中性的货币政策立场。

货币政策仍是稳健

陆磊从资金的“量”、“价”以及商业银行可贷资金三个角度对此次降准的理由进行解释。

陆磊指出,从基础货币总量上看,今年一季度外汇占款同比少增1.04万亿元,M2的增速也因此而降低,为了维持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所预定的12%的目标,央行需要通过货币政策操作进行对冲。至于为什么此次选择降低1%的准备金率(作者注:之前几次均是0.5%),陆磊表示,经过测算,1%的准备金率降幅所释放的流动性大体上与基础货币的损耗相当。

其次,央行的降准操作也考虑到了目前资金的价格。陆磊指出,央行始终关注金融机构能否向实体经济提供长期的低成本融资。他解释说,虽然近期观测到的名义融资成本有所下降,但是由于2015年一季度以来PPI(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增幅一直在-4.5%左右,所以实际融资成本依然较高、有下降的空间,这也是降准的考虑因素之一。

除了以上“量”和“价”的因素外,陆磊还提到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可以使得商业银行具有更充裕的可贷资金,这有助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也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目标的达成。

总结起来,央行的意思是想保持资金的水平面稳定,这个标尺是12%的M2增速目标,如果低于这个标尺,央行就要放一些水出来,可市场却忽略了水池之前的损耗,倾向于将央行维持水位平衡的操作,看成是大水漫灌。

“稳健”中的“宽松”

但市场也未必完全是错的,双方的在理解的程度上可能有所差异。

尽管央行一再强调货币政策稳健和中性的立场,但是周小川行长在今年“两会”的记者会上也曾表示,“稳健”这个词覆盖面比较大。在这个范畴里,向左向右都可以有灵活性的调整,但是从稳健换到另一个提法(比如“适度宽松”或者“适度从紧”),跨越的台阶就会比较大。周小川当时提醒市场关注M2这个指标,不管货币政策调节工具是什么,只要M2增长是适度的,就没有改变稳健货币政策的立场。

更易于理解的解释是,货币政策如果没有大的变化,“稳健”的用词就不会变,但这也并不代表央行不会选择更灵活的做法。

4月18日,一位微博认证为联合国[微博]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全球经济监测中心主任洪平凡博士的人在微博上写道,“周小川在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发言:中国货币政策正在从“prudent(谨慎)“转向“accommodative(宽松)””。虽然这则表述并未见于央行和IMF[微博]官方所披露的周小川演讲稿,但熟悉相关规则的人都知道,书面上留下来的东西往往是不全面的。周小川的讲话肯定是有上下文的语境,虽然断章取义容易造成误判,但从蛛丝马迹上看,周小川意指的这种宽松应是稳健范畴内的宽松。

金融市场对宽松的预期已经比较明显。一位国有银行金融市场部资深人士表示,今年春节以后,资金市场的利率就一直在往上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市场参与者认为地方债务置换计划未来会挤压市场资金面,这时如果没有央行对冲的话,市场利率会一直往上走。

对此,陆磊表示,货币当局会关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但不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如果说财政政策还不是央行最紧要的考虑的话,那么有一点是央行没有提及但有非常重要的,那就是金融稳定。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央行也希望在重大改革措施,比如存款保险,推出之时,有一个稳定的货币政策环境。

管理心得--仓库盘点有感 篇4

为提高公司仓库管理流程工作水平,进一步规范货物的流通、保管和控制程序,降低经营成本,特制定以下管理制度。

一、仓库管理工作的任务

1、保证仓库清洁卫生、产品堆放合理整齐,保证货物的先进先出做好物资出库和入库工作。

2、做好物资的保管工作。

3、做好防火、防盗各种防患工作,确保物资的安全保管,不出事故。

二 安全管理制度

1仓库内严禁吸烟和禁止明火,发现立即处理。2不得私自乱接电线和使用电器用品,保证安全用电。3严禁将库房物品私自带出库区。

4非本库房人员未经允许不得进入库区,如需要进入必须登记方可进入。库房工作人员每天工作中必须以6s管理要求为标准(清理、清扫、整理、整顿、素养、安全)。

6严禁将易燃、易爆的化学品及危险品带人库区。7 安全通道,安全出口要保证畅通。库房管理人员定期检查消防栓、灭火器、发现问题及时整改。9制定库房应急解决方案,并认真执行。10此安全管理要求需库房人员严格执行。

三、货物管理制度

1科学合理划分储位,库房根据货物及库房分区管理的原则划分为: 储存区,备货区,残品区,退货区,工具区等。

2帐、卡、物一致原则,库房人员对库房货物要健全账目,库区货位卡信息完整,认真执行盘点制度,对库存货物数量、规格清晰,做到有物有帐有卡。

3先进先出原则,货物必须遵循先进先出存放,对货物入库时查看货物保质期,货物出库频率,并及时通知客户货物保质期情况。

4在货物入库、点数、摆放、入位、存储、盘点、移库、分拣、出库、退货等过程

遵循库房安全操作原则,禁止货物损坏,有异常货物问题进行反馈处理,例如账物不符、出库量及品项异常、储位摆放不合理、交接单据信息不完整等要及时反馈处理。5货物堆垛码放尽可能地充分利用储位空间,以提高库区利用率。必须保证每日及时填写货卡信息。

6库区卫生,每天按照6S原则由责任人根据卫生值日表对负责区域 进行清理整顿,将货物按照指定货位整理达到整齐、干净、整洁、合理摆放的要求。

7做好仓库管理是加强货物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仓库管理人员根据存储货物的特点,做好“六无”----无损坏、无丢失、无霉烂变质、无杂物积尘、无鼠害、无隐患;做好“六防”-----防火、防盗、防潮、防压、防虫鼠害。8仓库周边不得堆放杂物,必要时对库区进行消毒。

四、账务、单据、卡管理

1仓库所有单据需按照“仓库单据管理流程”的登记方式和要求当天完成;每次出入库必须填写货卡,方便盘点核对。

2仓库人员每日要将库内货物进行实物盘点,确保货物数量与账务数量一致。3建立仓储盘点制度,做到OEC管理的“日清日毕、月清月高”

4入库货物的入库单和出库单在操作完成后立刻在系统上进行销账,保证库内帐实相符。在出现异常情况时,仓库人员查实异常原因,并 且制定相应计划避免再次出现这样的错误。5每月的单据账务人员需要保管好,月初把上个月的单据分类装订交到财务统一保管,如有缺失需追查相关责任。

五、仓库物资的入库

1、对于采购人员购入的商品,仓管人员必须凭送货单认真验收物资的数量、名称与与送货单相符,对于实物与送货单内容不符的,要按实际清点数量入库,杜绝只见清单、发票不见货物而办理入库的现象。如发现物资数量、质量、单据等不齐全时,仓管人员有权拒绝办理入库手续。未经办理入库手续的物资一律作待检物资处理放在暂放区域,同时必须通知采购人员负责处理。

2、商品入库,仓管人员填制“入库单”一式三份,“入库”的填开必须正确完整,供应单位名称要与送货单位一致,经手人及仓管人员双方核对无误后在“入库单”上签名。三联单据如下:

a联保管员留存作为登记实物帐的依据,b联经手人做统计依据,c联交财务部作为核算的依据。

3、对于物资验收过程中所发现的有关数量、质量、规格、品种等不相符现象,仓管人员有权拒绝办理入库手续,并视具体情况报告采购科和生管部经理处理。

4、因质量等原因而发生的退货,必须由相关部门填写的退回处理单,办妥手续后方可办理入库手续。

5、仓库应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和库存周转物品的类别、性状、特点等合理规划仓区、库位。

6、现场(包括办公场所及库房)整洁、干净,如有废纸等废弃物或发现较多灰尘时随时清理、清扫。

六、仓库物资的出库

1、库管员应按照客服人员提供的出库单认真核对出货型号及数量。

2、库管员在确认出库货物的型号、数量无误后,按出库单所列型号进行配货作业;配货作业完成后,同时对货物及单据进行再次检验核查;商品在发货前,库管员应妥善处理装箱、包装等整装工作,尤其要注意易碎品的管理,并将货物集中至出货区。

3、货物出库时,库管员在出库单上签字,并交由办公室统一管理。

4、若库管员因工作失误导致货物与单据不符等问题,所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均由该库管员承担。

5、发放货物时,要按照“先进先出”的顺序原则出库。

七、定期盘点

1、每月的第一个星期三前2天做好“库存盘点表”交与库管员,并配合库管员进行库存盘点,确认库存货物与系统中的数据实际情况后,发邮件通知办公室。

2、每月第一个星期三进行盘库,库管员必须对存货进行定期清查,确定各种存货的实际库存量,按照文员提供的“库存盘点表”进行库存盘点,与电脑中记录的结存量核对,并存档盘点后的单据。

3、盘库完毕确认无误后,仓管员须在“库存盘点表”上签字认可,并交由办公室统一管

仓库盘点制度 篇5

一、目的为了规范盘点作业管理流程,以确保公司库存货物的准确性,达到仓储货物的有效管理及保障公司财产的安全,完整,根据本公司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范围

仓库及车间库存所有物料。

三、职责

仓库管理课:负责组织,实施仓库盘点作业,最终盘点数据的核查,校正,盘点总结。财务部:负责稽核仓库盘点作业数据,以反馈其正确性。

四、盘点管理流程

4.1 盘点方式

1)循环盘点:每次入库收货操作或出库备货操作完成之后1小时内,仓管员需要对该货物剩余库存进行即时盘点,由仓储主管进行复盘。

2)周末盘点:对于A,B类货物,截止每周五下午14:00为止的库存进行周末盘点,由仓库管理课仓管员初盘,仓库主管复盘。

3)月末盘点:每月最后一个工作日上午截止所有物料的收和发,下午3:00核对在库帐数,并将在库数报告给财务部门。

4)年末盘点:每年12月20日,对仓储所有货物库存及仓储设备,用品进行盘点,由仓库管理课组织,财务部复盘,总经理稽查。

4.2 盘点方法及注意事项

1)盘点采用实盘实点方式,禁止目测数量、估计数量;

2)盘点时注意物料的摆放,盘点后需要对物料进行整理,保持原来的或合理的摆放顺序; 3)所负责区域内物料需要全部盘点完毕并按要求做相应记录;

4)参照初盘、复盘、查核、稽核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5)盘点过程中注意保管好“盘点表”,避免遗失,造成严重后果;

6)粘贴在货物上的【货物盘点标示卡】,在盘点工作全部结束之后,必须将其取下来,避免交货到客户处形成“异物混入投诉”

4.3人员安排

4.3.1初盘人:负责盘点过程中物料的确认和点数、正确记录盘点表,将盘点数据记录在“初盘数量”一栏;

4.3.2复查人:初盘完成后,由复盘人负责对初盘人负责区域内的物料进行复盘,将正确结果记录在“复盘数量”一栏;

4.3.3稽核人:在月末或年末盘点过程中或盘点结束后,由总经理指派人员作为稽核人和营运经理负责对盘点过程予以监督、盘点货物数量或稽核已盘货物数量;

4.3.4数据录入员:负责盘点查核后的盘点数据录入电子档的“货物盘点明细表”中;

4.3.5根据以上人员分工设置、仓库需要对盘点区域进行分析进行人员责任安排;

4.4 相关部门配合事项

4.4.1 月末盘点提前一天,年末盘点需提前一周发“仓库盘点计划“通知财务部,生产管理部,营业部,各办事处主管并抄送总经理,说明相关盘点事宜;

4.4.2盘点一天前根据营业部的出货要求,仓库管理课事先做好出库备货操作,避免因盘点操作影响正常发货;

4.4.3盘点一天前通知采购部,要求供应商车辆在盘点前2小时送货到仓库,以便仓库管理课及时完成货物入库操作;

4.4.4特别注意:仓库盘点期间必须冻结工厂所有物料,禁止货物出入库及移动;

4.5物资准备

盘点前需要准备A4夹板、笔、透明胶、货物盘点标示卡,货物盘点明细;

五、盘点作业流程

5.1 初盘

5.1.3初盘作业流程

1)初盘人准备相关文具及资料(A4夹板、笔、盘点表); 2)根据“盘点计划”的安排对所负责区域内进行盘点;

3)初盘完成后根据记录的盘点异常差异数据对货物再盘点一次,以保证初盘数据的正

确性;

4)在盘点过程中发现异常问题不能正确判定或不能正确解决时可以找仓库管理课主管处理

5)初盘完成后,初盘人在“初盘盘点表”上签名确认,签字后将初盘盘点表复印一份

交给营运经理存档,并将原件给到指定的复盘人进行复盘;

6)初盘完成后需要检查是否所有货物都有进行盘点,和箱上的盘点标示卡是否有表示

已记录盘点数据的盘点标记。

5.2 复盘

5.2.1复盘注意事项

1)复盘时需要重点查找以下错误原因:货物库位错误,物料标示品名错误,货物数量

不符等情况;

2)复盘有问题的需要找到初盘人进行数量确认;

5.2.2复盘作业流程

1)复盘人对“初盘盘点表“进行分析,快速作出盘点对策,按照先盘点差异大后盘点

差异小、再抽查无差异物料的方法进行复盘工作;复盘可安排在初盘结束后进行,且可根据情况在复盘结束后再安排一次复盘;

2)复盘时根据初盘的作业方法和流程对异常数据物料进行再一次点数盘点,如确定初盘盘

点数量正确时,则“盘点表”的“复盘数量”不用填写数量;如确定初盘盘点数量错误 时,则在“盘点表”的“复盘数量”填写正确数量;

3)初盘所有差异数据都需要经过复盘盘点;

4)复盘时需要重点查找以下错误原因:货物库位错误,物料标示品名错误,货物数量

不符等;

5)复盘完成后,与初盘数据有差异的需要找初盘人予以当面核对,核对完成后,将正

6)7)8)9)

5.4 稽核

5.4.1稽核注意事项

1)仓库指定人员需要积极配合稽核工作;

2)“稽核人”盘点的最终数据需要“稽核人”和仓库“复盘人”签字确认方为有效;

5.4.2稽核作业流程

1)稽核作业分仓库稽核和财务稽核,操作流程基本相同;

2)稽核人员用仓库事先作好的电子档的盘点表根据随机抽查或重点抽查的原则筛选制作出一份“稽核盘点表”;

3)稽核根据需要在仓库进行初盘、复盘的过程中或结束之后进行稽核(具体时间参照“仓

库盘点计划”);

4)稽核人员可先自行抽查盘点,合理安排时间,在自行盘点完成后,要求仓库安排人员

(一般为复盘人)配合进行库存数据核对工作;每一项核对完成无误后在“稽核盘点表”的“稽核数量”栏填写正确数据;

5)稽核人员和仓库人员核对完成库存数据的确认工作以后,在“稽核盘点表”的相应位置上签名,并复印一份给到仓库复盘人员,有复盘人负责查核;复盘人确认完成后和稽核人一起在“稽核盘点表”上签名;如配合稽核人员抽查的是复盘人,则复盘人可以不再复盘,将稽核数据作为最终盘点数据,但数据差异需要继续寻找原因;

5.4.3盘点数据录入及盘点错误统计

1)经仓库管理课课长审核的盘点表,由仓库主管交由仓库盘点数据录入员录入电子挡盘点表中,录入前将所有数据,包括初盘、复盘、稽核的所有正确数据手工汇总在 “盘表的“最终正确数据”中;

2)仓库盘点录入员录入数据以“盘点表“的“最终正确数据”为准录入电子档盘点表中并 将盘点差异原因录入;

3)录入工作应仔细认真保证无丝毫错误,录入过程发现问题应及时找相应人员解决。

4)录入完成以后需要反复检查三遍,确定无误后将电子档“盘点表”发邮件给总经理审

核,同时抄送副经理;

六、最终盘点表审核

1)仓库确认及查明盘点差异原因

2)最终盘点数据需结合【客户送货计划单】,【入库单】,【出库单】,【库存管理卡(库存台帐)】等账面数据进行分析排查;

3)在盘点差异数据经过库存调整之后,仓库继续根据差异数据查核差异原因,需要保证将所有的差异原因全部找出;

4)全部找出差异原因后查核人将电子档盘点表的差异原因更新,交营运经理审核,营运经理确认之后呈交总经理审核签字;

确的数量填写在“盘点表”的“复盘数量”栏,如以前已经填写,则予以修改;

复盘人与初盘人核对数量后,需要将初盘人盘点错误的次数记录在“盘点表”的“初 盘错误次数”中;

复盘人不需要找出货物盘点数据差异的原因,如果很清楚确定没有错误可以将错误 原因写在盘点表备注栏中;

复盘时需要查核是否所有的箱装货物全部盘点完成及是否有做盘点标记。

复盘人完成所有流程后,在“盘点表”上签字并将“盘点表”给到相应“稽核人”;

5)营运部根据盘点差异情况对责任人进行考核;

6)仓储课对“盘点差异表”进行存档;

七、总经理审核

1)盘点库存数据校正

2)总经理书面或口头同意对“盘点表”差异数据进行调整后,由仓储课长根据仓储盘点录入员发送的电子档“货物盘点明细表”负责对差异数据进行调整;

3)仓储部门调整差异数据完成后,形成“盘点差异修正表”并发邮件通知总经理,副经理

八、盘点总结及报告

1)根据盘点期间的各种情况进行总结,尤其对盘点差异原因进行总结,写成“盘点总结及报告“;发送总经理审核,抄送财务部;

2)盘点总结报告需要对以下项目进行说明:

上一篇:开业庆典议程(市政府)下一篇:办公用品行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