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

2024-12-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共8篇)

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 篇1

在如今课程改革浪潮中,课堂教学是核心环节。从课堂引入、课堂提问到课堂讲授和课堂活动,这贯穿整个课堂的四个环节该怎样设计?如何进行教学?这一系列的问题引人深思。对此,有效教学的教学理念应运而生。然后,什么才是有效教学呢?怎样的课堂教学才算是有效呢?

所谓“有效教学”就意味着教师能够有效的讲授、学生有效的听讲和提问、有效的激发学生。因此,师生间有效的配合是推动课堂有效教学的最大动力。然而,在实施有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哪些因素,需要掌握哪些技能和技巧。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给传统的课堂赋予新的理念。

传统的课堂教学多采用老师讲、学生记的方式进行,只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结果,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和体验,漠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减弱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就使教学产生差异化,甚至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英国作家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说“我们之所以对许多事情感到憎恶,别无其他原因,而仅仅在于那些事情是别人强加给我们的”。贯彻素质教育、改变教学方法的关键是观念的转变,把传统的“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被动接受性学习,转变成“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共同解决”的主动性学习。

兴趣是学习的动机,自信更是学习的载体。然而,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的去学习地理呢?这就要求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营造了一种平等、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方法,得到学有所成的成就感,以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使学生养成一种受益终生的学习习惯。

此外,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不仅要合理安排,并且要善于借助一些教学辅助工具,灵活教学。比如:教师可充分利用模型、文字、图片、多媒体动画等布置课堂,以创设一个新奇的环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直观表象,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读图,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通过读图,使学生学会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了解和分析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形成地理技能。通过活动拓展了思维空间,丰富了想象,最终培养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 篇2

一、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

高中地理并没有抛开初中地理的知识联系, 而是将初中地理知识进行对比分析和综合运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注意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了解和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 适当补充部分与高中地理相关联的初中地理知识, 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 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以旧知识渗透到新知识, 使学生掌握新知识, 顺利完成知识的迁移。

二、设计有效的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学的主阵地, 教师应更新观念, 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 将教育改革创新的思想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设计有效的教学方式时应注意五个“尽量”, 即能让学生观察的尽量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尽量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总结的尽量让学生总结;能让学生自学的尽量让学生自学;能让学生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在此基础上, 新课程课堂教学可采取以下不同类型的教学方式。

(1) 自主建构式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主动建构为特征的高效率的有效学习。地理学的有些知识不是一定只有通过教师的传授才能学到的, 还可以通过将学生置于一定的情景下, 借助其已有的学习经验并通过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自主建构的方式获得, 从而使学生形成自主体验、探究、实践的品质。其间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导演”。

(2) 合作交互式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 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 通过基础不同的学生之间有明确责任分工的合作、互助, 形成知识、思维和能力上的互补,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动脑、动手、动口, 使其在集体学习中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合作, 在合作交互中获得相关的地理知识, 因而合作交互的学习方式不失为一种极其有效的教学策略。

(3) 情景体验式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是新课程标准中非常重要的理念。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中处处有地理, 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高中地理教学中, 有许多“生活地理”的内容。因此, 可以以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为背景, 设计学习情境, 探索地理世界的道路, 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生通过情景体验式的探究获得的知识, 可以理解得更透彻, 掌握得更扎实, 更容易在新的情景中运用知识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一旦学生领悟到这种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内在的美, 就会在学习地理知识和解决地理问题中, 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 并乐此不疲, 在此过程中体会和享受地理之美, 享受发现和成功带来的愉悦和满足。如果达到这一境界, 学生的学习动力、探索精神就会被激发, 而且是无穷无尽的。

(4) 发现探究式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标准的灵魂。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是在发现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 探究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其中教师起到的是指导者、组织者的导向作用, 学生是在开放的活动中自主地、探究性地获得知识和能力。

三、给学生创造成功体验, 激发学习热情

成功的体验会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兴趣, 而失败、挫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教学中, 我们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评价, 给学生创造成功的体验。

首先, 在课堂上创造条件让学生回答难易不同的问题, 在一段时期内要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机会;在课堂提问和组织讨论活动过程中, 多加鼓励, 营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 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 并注重适时评价。如教师根据不同的时机、不同的场合, 采用针对性、启发性、幽默性、感染性、激励性、谅解性的有声语言, 采用一个点头、一点微笑、一种眼神等肢体语言, 往往容易唤起学生的注意, 能对学生起到鞭策、鼓励、激发、促进的作用, 使他们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体验, 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提高自己的学习自信心。

构建有效教学的地理课堂 篇3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开展形式多样而有效的地理教学,增添地理教学活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去发现、解决问题。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再仅仅让学生简单地到课本上寻找答案,而是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转向社会和自然。笔者根据多年的地理教学实践经验,认为丰富教学内容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条。

1.运用多种手段进行探究,变“抽象”为“具体”

在地理探究式学习中,教师应运用直观教具、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向学生展示感性材料,引导学生把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获取知识,培养探究能力。例如,在进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学时,尤其是春、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很多学生空间想象力有限,无法理解。这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抽象”为“具体”,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2.联系实际进行探究,变“理性”为“感性”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围绕某个问题独立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结果,从中发现地理原理和规律,以获得知识、培养探究能力。学生由于生活实践知识不丰富,对有些地理现象难以理解。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适当的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观察和讨论,使地理原理看得见、摸得着,从而达到正确理解。如在讲授昼夜长短变化时,教师提出:你观察过自己在太阳下的影子吗?寒假与暑假,昼夜长短的变化有何不同?同学们由于亲身经历过,所以很快找到了答案:自己在太阳下的影子时长时短(甚至可以分析得出这是因为地球的运动造成的)。在寒假时,早上6:30起床天还未大亮,晚上17:00左右天就黑了;在暑假期间,昼夜长短的情况正好相反。这样,教学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利用地理图表进行探究,变“感性”为“理性”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要求学生要“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图、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新课标的内容标准还明确要求学生能对地理图像进行描述、阅读、说明、分析(包括读图分析、综合分析)、绘制、运用、收集图像以及使用电子地图等。这些技能和内容的掌握不仅利于学生的学习,而且对其生活及终身发展都大有裨益。地理图像是重要而实用的地理教学媒体,它包括教学地图(地图、地理略图、填充图)、地理图画(地理模式图、示意图、景观图、剖面图、漫画图)、地理图表(统计图表、表格)、地理卫(航)片、电子地图等。“没有地图的课不能称其为地理课”,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图像是地理教学中最普遍的教学手段;地理图像语言是地理学中一切语言、文字或思维意识的简化和替代者,对激发学习兴趣、改进学法、发展地理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有特殊功效,其运用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教学效果的好坏。

地图在很多领域里得以应用,例如,①地球上各个大洲、大洋、湖泊和国家的大小、形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海岸线的长度。最后,将整节知识在地图上归纳、概括、浓缩,使几页书的知识只成一张地图。由此可见,应用地图既可使我国地形的高低起伏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又可以使知识得以高度概括和浓缩,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②应用地图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例如,用中国的地形图分析长江的水文水系特点,学生结合长江流经地区的地形特点就会得出,在山区水流湍急,水力丰富,可以发电。③应用地图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在地图上可以看到祖国辽阔的疆域、壮丽的河山、丰富的物产资源、广大的森林和草原、无数的工厂和矿山等,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热情。

4.应用典型案例进行探究,变“个性”为“共性”

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案例教学正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高中地理课程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可以尝试结合时事和新闻热点,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改革开放30年间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在设计教学时充分考虑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和不同的学习需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与教学过程的生成,注重师生互动的合作与创新。培养学生的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提高学生地理学习、合作交流等能力。

例如,鞍钢和宝钢的区位选择,教材首先提供了两大钢铁工业基地具体的地理位置及资源供应情况,然后提出问题,引出工业主要区位因素的学习。这一案例的应用,旨在为学生提供积极的情绪激励和思维启动,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即带着问题学习,使学习有了明确的目标指向,围绕问题探索目标进入学习状态。

5.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探究,变“理论”为“实践”

浅谈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导入 篇4

摘要:本文以教学的有效性为原则,从课堂教学导入切入,剖析了当前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有效教学的时代背景,提出有效的地理教学的概念,分析其特点。并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和实践,归纳总结几种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导入。

关键词:教学导入

有效性

课堂教学

长久以来,作为高中阶段唯一一门涵盖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地理学科教学一直受到了“不讲理”的评价与各种诟病。有老师甚至这样形容:每一堂地理课,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穿行,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作为一名身处一线的高中地理教师,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认为这样的现象是确实存在的,也往往被老师们所忽略。这种“不讲理”的地理课势必会影响教学的有效性。要解决这一问题,必然要从多种角度进行反思和改进。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教学导入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

一、何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导入

教学的有效性是中学教育的核心,课堂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其有效性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尤为重要。目前,在学术界,有学者认为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也有学者认为有效教学是一种策略。持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观点的学者认为,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也有学者认为,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笔者认为“有效教学”是教师有目地、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效益的教学。它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观念:第一,有效教学是以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第二,有效教学是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出发点和基础的;第三,有效教学是以提供或创造适宜的学习条件,促使学生进行有效学习为核心的;第四,有效教学是以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结构之间的结合点为学习内容的;第五,有效教学是以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为评

价标准的。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教学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教学导入的有效性对一堂课的有效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那么,什么样的导入才是有效的导入呢?笔者认为“有效的教学导入”应该是教师通过有效地、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设计,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学习主动性和思维活动的灵活性在课堂的开始就得到充分热身的导入。它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观念:第一,有效的教学导入是以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第二,有效的教学导入是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出发点和基础的;第三,有效的教学导入是以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有的认知结构、生活经验或学习经验之间的共鸣点为基础的;第四,有效的教学导入是具有很强导向性的。第五,有效的教学导入注重对学生思维活动的引导。

二、几种常见的有效的教学导入。

下面,笔者将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分析说明有效教学导入的几种类型。

1、本土化的教学导入.

学生之所以在导入环节就对课堂失去兴趣,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课堂导入与学生的生活无关,勾不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这也与“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理念相违背。本土化的导入贴近生活,不仅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理解。笔者在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城市和城市化”这一章结合成都市实例,进行导入,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整个章节的导入时,笔者运用了成都市给我们日常生活所提供的种种服务的图片,交通的有:火车北站、地铁1号线、公交车;餐饮的有学校门口的徐老八和怪味面;学习的有我校成都七中;娱乐休闲的有欢乐谷;文化底蕴的有武侯祠、锦里等等,通过对日常生活场景的再现,在生活的熟悉感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抱着极大地兴趣投入课堂的学习中。

2、热点事件教学导入。

热点事件往往是近期内大众关注的焦点,作为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高中学生,他们的信息同步率基本上和普通大众无异。对于当下的时事热点,他们同样

很关注。例如黄岩岛事件、神州9号、欧洲杯等等。笔者在课堂导入时候,也常常运用切合教学内容的时事热点进行导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进行地理校本选修课《人与自然——地缘政治学》的导入时,笔者运用最近沸沸扬扬的黄岩岛事件的始末视频作为导入,随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激烈地讨论,学习效果不言而喻。在学习《人口合理容量》的时候,运用全球人口突破70亿作为引入,成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教学中,笔者运用成都今年的城市热点“北改工程”作为导入,让学生结合生活观察,从成都市内部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入手,思考:“为什么要北改?”“又该如何科学北改?”两个问题,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思维被调动之后,开始新课学习,学生保持了非常高的课堂专注度。

3、趣味至上教学导入,趣味至上的教学导入是指趣味性强,但同时兼顾学习内容的导入。简而言之,就是趣味性突出的导入,要让学生在课堂开始的短短2、3分钟的时间内,思维活动和注意力的集中度都提升到一个适宜学习的程度,那么“幽默风趣”的教学导入无疑是不二的选择。

例如,在进行《人口的合理容量》的教学时候,为了将这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显得更加的有趣味性,笔者运用了热门节目《壹周立波秀》2012年关于人口话题的一小段视频,在周立波的海派清口的“调侃”与“讽刺”下,人口话题变得不再严肃,不再啰嗦,反而在一次次笑声中,课堂的氛围被成功营造,学生的学习状态被成功激活。

如果教师能够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结合班级实际和自身风格创造出更适合自己教学的、原创的趣味性导入,那样的效果不言而喻。当然,古人云:“君子善假于物也”。借用幽默的视频、笑话也很不错,不过,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4、情景创设教学导入。

情景创设式的导入一直是各位教师多年来推崇的导入之一,在实际教学中也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的一开始,通过教师的有效设计,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将学生的情感、思维引入到特定的场景之中,这种思维活动本身就极为符

合人的认知规律,在未知或者情绪活跃的情境中,人的好奇心,或者情感上的共鸣会完全被调动,就会自然而然地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当中。

例如,在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的教学中,笔者运用生动的语言,以讲故事的方式,重现传奇海难泰坦尼克的场景,将学生引入到海难的情景中,去思考:“泰坦尼克为什么会撞上冰山呢?”学生的回答很多,思维很活跃,有的说:“水推的”,有的说“风吹的”,还有学生说“太阳晒的”„„课堂氛围和学生的积极性已成功被调动,此时已经是“学生要学”,一堂有效的地理课就成功了一半。

5、文化底蕴教学导入。

文化底蕴式的教学导入,是一种走“小清新”路线的教学导入。看似文艺,易得学生喜欢,其实操作难度系数不低,而且教学效果不一定达到,在这里提出旨在供大家探讨指导,以待完善提高。个人认为运用诗词当中的地理现象作为导入,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地理之美,培养审美情操。

例如,笔者在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时,运用戴望舒的《雨巷》作为导入,让学生体会梅雨的缠绵、寂寥之美。进而追问为什么雨巷的雨不是倾盆大雨,不是一场阵雨,而是绵延不绝、寂寥如丝的雨?进而进入常见的天气系统的学习。

个人认为要运用文化底蕴式的导入,教师个人的文学修养和美学修养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教师个人的气质是否文艺也会给导入加分。他对教师的朗诵能力也有一定要求,一般情况下不建议采用。如果在特定的地理知识点,教师又非常有积累的情况下,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6、视觉冲击教学导入。

与文化底蕴导入相对,视觉冲击教学导入是一种相对重口味的导入。地理学科本身都是和图分不开的,而地理图片本身就具有图片所具有的一切特质。那些美得让人震撼,或者罕见得让人震撼的图片,总是能够在上课之初,让一片喧闹的教室归于宁静,这个时候,就该教师入戏了。通过图片或者视频的震撼效果所

带来的视觉冲击,用最短的时间吸引全部学生的注意力,我想着这是任何老师所乐见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能够找到这样的材料,一般来说在自然地理部分这样的图片比较多;而在人文地理部分,主要集中在环境问题、人地关系部分的一些人地关系矛盾激化的反面的图片或者视频。

例如,在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一课,教师可以运用世界和中国著名山川的美丽图片制作短片,配上音乐,一定能够让学生震撼;在学习必修二第六章《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用奥斯卡获奖纪录片《海豚湾》中日本人屠杀海豚的片段,一定会让学生在视觉和情感上受到双重震撼,当学生内心悲天悯人的同情心被勾起的时候,人类天生的改变世界的基因就开始“表达” 了。学生就会产生学习本节内容的欲望,因为他们需要了解更多,因为他们第一次看到了血红色的海水,因为他们听到了海豚那一声声悲惨的哀鸣,因为他们是未来世界的主人,他们要改变世界!

以上就是笔者对有效的教学导入的一些看法。个人认为终归到底,教学导入还是要备学生,从学生角度出发,去思考:什么是他们最想在地理课堂上了解的?能够做好这一点,你的教学导入必定是有效的,而有效的地理课堂也就水到渠成了。

参考文献:

如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5

学校:槐南中学

教师:罗旌暖

摘要:有效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从营造课堂氛围、建立课堂规则、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巧用多媒体、利用地图五个方面谈一谈怎样有效的利用课堂,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有效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怎样有效的利用课堂是很多地理教师探讨的问题,但现实是多数教师在地理教学中采用的是中庸的教学法,即多数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是按规定完成应上完的内容,至于学生学到了多少,却没有去进行研究,到了后来,毫无疑问,学生的成绩是不理想的。其实,之中的关键是教师没有去研究或没有找到适宜的地理教学法,没有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内容,掌握内容,运用内容。各种专业的书籍上都介绍了很多方法,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运用的很少,所以,要想真正的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必须要靠一线的教师去潜心的研究,体会,找出适合自己实际的教学方法。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我在自己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步认识到,要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有方法可循的。以下我从五个方面谈一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一、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是一种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要想使学生愿学地理,就必须营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教师用鼓励的目光、赞许的微笑,表示出对学生的关心和热爱,用老师的真情去换取学生诚恳的学习态度;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营造这一个氛围可以把学生带到老师的授课中去,把学生真正推到学习的主体位置,学生也就敢于交流、乐于交流。课后积极参加学生的文体活动,课间多与他们交谈等。时间一长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感情就会拉近。有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就会愿学老师所教的课。

二、建立课堂规则,把握关键,上好第一堂地理课

先哲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可见知与行是不可分的。初中地理教师每周要面对至少200位性格各异、活泼好动的学生,如果不能建立有秩序的课堂环境,那么课堂会让我们精疲力竭,我们精心准备的课程,也将付

之东流。所以我认为,上好第一堂地理课,及时让自己的学生知道自己在课堂上应做什么和应怎么做,要求学生在第一节地理课中记住必要的课堂规则这就显得很有必要了。当学生们遵守这些规则的时候,教师能及时给予表扬,而当他们违背这些规范的时候,给予及时纠正。如果教师能监督得力、落实到位,多数学生是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的由“他律”发 展为“自律”的。这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能让我们的学生在习惯养成中终身受益。同时也有利于我们透过课堂规则和策略,为自己和学生建立和谐、有序的课堂环境。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地理课的趣味性往往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如果地理课不能吸引学生,或学生不感兴趣,那一定会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地理课堂教学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这是由学科的特点决定的。要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把握好地理课自身的特点。因为,作为地理课堂教学的实质应该是让学生利用地理知识来认识地理事物、解释地理现象、解决地理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这是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也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首要。“听不如看,看不如做”,因此,我认为在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中要把握好学生的好动、好奇、好胜心理特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进来。让学生“动”起来,参与教学活动。例如在《中国行政区划》的趣味游戏设计中,我采用了以下动手动脑环节:

(一)想象:先展示拆分的各省拼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各省区的轮廓,启示学生与生活中的一些实物相联系。然后,教师出示

一、两个省的轮廓图片,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加以适当的描述:云南省像骆驼;青海省形似一只兔子,青海湖是它的眼睛;宁夏回族自治区象一只飞鸟;山西省像一本书;黑龙江似展翅欲飞的天鹅等。)

(二)示范:教师将拆分的各省轮廓还原到相应的黑板上(我校具有磁性的中国省级行政区划拼图)。

(三)准备:学生强化记忆各省区的轮廓和相应位置。

(四)竞赛:由记时员记时,各组选派两名代表上台表演拼图,一分钟内看哪组拼得又快又准。该活动通过读图、拼图,让学生在“玩”中形成我国省级行政区分布的空间想象能力。

四、巧用多媒体手段,提高信息传输的有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是通过视、听、触觉来接受教师所传来的信息,一般认为以视觉最为有效。但实践证明单一的形式不如综合传输的效果好。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正常人用眼接收的信息约占85%;用耳接收的信息约占11%;用鼻子闻接收的信息约占3.5%;用舌头尝占1%;用手和身体接触占1.5%。显然,视听结合多渠道的信息传输是能提高效率的。多媒体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教师可以利用它创设出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

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介绍《长江》一课的课前2分钟,我首先播放了长江的一段影视片段,悦耳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解说,学生很快身临其境。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来,一段影视用来导入新课,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颖。地理课中讲到《日本》时,经济的发展是最重要的知识点,这时,我选择了播放《岩松看日本》的精彩片段,启发学生讨论,这样学生参与积极,在感知中讨论,在讨论中探究,在探究中获取了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就突出了教学的重难点。总之,多媒体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说到底,最终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充分发挥地图在教学中的直观作用,培养学生绘图、用图的习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地图是最重要的工具,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它能以无声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课文内容,能以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反映地理事物的分布、成因。如在讲“台湾”这一节,充分运用台湾地图,分析台湾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分析台湾与大陆的相互关系,进而论述台湾经济的发展,在整个过程中贯穿台湾与大陆是密不可分的,是相互关系,共同繁荣这一主线。

就象语文教师教学生查字典一样,必须始终引导学生经常练习从地图中获取知识,要养成一种意识,一种习惯,教学时,凡能从地图上获取的地理知识,都尽量运用读图的方法来完成。遇到地理问题,要首先想到与之相关的地图。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们常说的以图激趣,以图增知,以图启智,以图育德的多种教育功能;才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能力,强化学生的自主地位。从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综上所述,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学生获取信息,培养学生能力和思想观念的主渠道。课堂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人材培养的实际价值,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中,最核心的一点又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怎么学,会不会学。对此,为师者只有不断思索:怎样才能教得好又教得巧?只有不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找寻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才能解决我们现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真正的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区域地理教学内容的有效处理 篇6

一、区域地理在高考中的地位

区域地理具有基础性、常识性和综合性,所以区域地理也往往成为综合能力测试中地理试题命题的切入点,近年来,区域地理一直是高考文综试题命题的重要内容,如今年(新课标卷I)高考文综卷地理部分第1—6题,第36、37、42、43题都以区域作为试题命题的切入点。但当前由于初中地理课程与高中地理课程安排不连续,初中区域地理的学习未得到应有重视,故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做到对学习内容的有效处理无疑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二、高考区域地理考查的要求 在哪里——区域空间定位

有什么——区域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判断

为什么——区域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原理分析 怎么办——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上述四步为高考考查区域的基本要求,是逐层递进的。从近些年的高考趋势来看,区域空间定位的要求在逐步降低,大部分考生一看区域图,基本就能判断出是具体哪一区域,若不能准确判断出,一般也不会影响到后面问题的具体解答(这与早些年的高考命题有较大的差别,早些年的高考区域试题,正确解题的关键点就在区域的准确判断,区域判断对了,后面问题的答题方向才可能对,才可能得高分;否则大方向错掉,得分就会很低)。如今高考重点在于利用材料准确提取有效信息(有什么),整合相关知识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

三、区域地理教学内容的有效处理

1、重视区域地理的建模

区域位置:(绝对位置、相对位置)、范围 自然特征:地形(地质地貌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壤、资源、灾害 人文特征:人口与城市、产业活动(农业、工业区位分析)、交通、环境

2、注意重难点问题的有效突破

如欧洲西部有世界上最为显著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①纬度位置:大部位于40ºN一60ºN,属温带;盛行西风,带来暖湿气流; ②海陆位置:西临大西洋,海岸曲折,使海洋影响深入内陆; ③地形:平原广山脉多东西走向,利于西风深入内陆; ④洋流: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起增温增湿作用。

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此状况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海洋性气候降雨较多,日照较少,光热条件不足,不利于农作物成熟,而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对发展畜牧业有利。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市场广阔,因此乳畜业发达。例2014年大纲卷39(2)问。

3、通过例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右图为世界某地区略图,读图答问:

(1)M湖是世界著名的盐湖,分析其盐度很高的成因。

(2)说明M湖表层盐度南北差异,并分析原因。

(3)说明M湖水位季节变化的特征,并分析原因。

(4)M湖沿岸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能发展哪些产业?

(5)资料表明,M海的空气是地球上最干燥、最纯净的,海面上的含氧量比一般地区高出 10%。你认为上述情况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6)据统计显示,目前M湖海平面每年下降幅度约为1米,其面临日益缩小的危险。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图示地区的一些国家计划修建A运河引水入湖稳定水位。分析建设这条运河的不利条件。

(7)图中R国被誉为“欧洲冬季厨房”,每年有大量的水果、蔬菜出口到欧洲。请分析其 发展水果、蔬菜生产的有利区位条件。

一、地理位置特征描述

答题要点:半球位置、纬度位置(五带或高中低纬度)、海陆位置、相对位置 答题技巧:

1.半球位置:160ºE~180º、20ºW~180º位于西半球;20ºW~0º、0º~160ºE位于东半球。

0º~90ºN(赤道以北)位于北半球; 0º~90ºS(赤道以南)位于南半球。2.纬度位置:

a五带划分:热带(23.5ºN~23.5ºS)、北温带(23.5ºN~66.5ºN)、南温带(23.5ºS~66.5ºS)、北寒带(66.5ºN~90ºN)、南寒带(66.5ºS~90ºS)。

b高中低纬度划分:低纬度地区(0º~30º)、中纬度地区(30º~60º)、高纬度地区(60º~90º)3.海陆位置:位于某大洲或国家的什么位置,濒临什么大洋 4. 相对位置:在其他地区或国家的什么方位 例题:

22012年上海卷)

成了放射状的交通网络。

83.(32分)根据材料和图1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2014年安徽)很多中药材生长习性独特,有的喜阴,有地喜光,有的喜湿,有的耐寒,有的耐旱,有的耐盐碱……。甘肃生地理位置独特,是全国中药材资源大省,素有“天然药库”、“千年药乡”之称。近年来,依托中药材,甘肃制药、药膳食品、日化用品等工业蓬勃发展。简述甘肃省地理位置的特点。(8分)

4.(3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智利地形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中部的陷落谷地大多冲积物深厚。

材料二 智利属于中等发展水平国家,拥有稳定的金融市场、政治经济体系和健全的法律制度。国内能源缺乏,电价是周边国家的两倍,政府主张兼顾能源需求和环境保护,优先发展清洁能源。2008年与我国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

材料三 图7为智利地理位置及葡萄主要产区分布示意图。(1)智利人常称自己的国家是“天涯之国”,请从地理位置角度说明理由。(9分)

(2)简述智利吸引我国企业前往投资清洁电力项目的有利条件。(12分)

(3)简析图示区域葡萄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9分)

二、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从地形、气候、植被、河流和土壤几方面入手。

1、对地形特征的描述:

地形组成、地势特点、海拔地势、地势及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区分布;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重要地形剖面图特征。注意:专门描述地势特征的。

2、对气候特征的描述:

分析某地气候特点,应结合该地地理纬度,地势高低起伏,山脉走向,阴、阳坡,距离海洋远近等进行综合分析。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入手。

3、对河流特征的描述

水文特征:包括水量大小、水位季节变化大小、汛期长短、含沙量的大小、有无结冰期、有无凌汛现象。水能:降水量大,径流量也大,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水能丰富。

水系特征:河流长度、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和形态、河网密度、落差和峡谷的分布。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成为水系分水岭。河段特征:地上河、河道弯曲等。例题:

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2010年全国卷)

图5示意某区域多年平均降雪量与雪期(从当年初雪日到次年终雪日的天数)的空间分布。该区域内丘陵区每年因融雪径流造成的土壤侵蚀较为严重。(1)根据等雪期线的分布,分析沿MN一线的地形分布特点。(12分)

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2011年全国卷)

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收获的黄麻在水中浸沤后,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图7中甲城市为世界最大的麻纺工业中心,也是该地区联系河运和海运的重要港口。图8为甲城市的气候资料。

气温/℃ 45 200 降水量/mm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10(月)北回归线 30 15 甲 0 城市 20° 孟 加 拉 湾 黄麻 河流 200-15-3090° 等高线/m

-45 0 4 7

(1)简述图示黄麻产区的气候特征。(8分)

(2)简析图示黄麻产区的地形特征。(6分)

(3)说明该地区有利于黄麻生产的水文条件。(8分)7.读图,回答问题。(2014年天津卷)

(1)图7中所示地区的地形类型是______________。(2分)(2)据图8分析,与Q城比较,B城的气候特点有何不同?形成两地气候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9分)

(3)据图

7、图8中的信息,概括出B城附近河段的水文特征。请答出三项。(9分)

三、区域地理人文特征

(一)农业: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科技、工业基础、生产历史、饮食习惯、土地价格、资金)1.自然因素

地形:由地图判读出:地形为平原或三角洲,或地势低平或地形平坦开阔

数量:地广人稀土地广阔,土地租金低 气候:由地图判读出:是×气候,(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水源:临近水源(河流或冰川融水区),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土壤:是×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较肥沃 2.人文因素

市场:该地区人口稠密或工矿业发达或城市较多,市场广阔(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交通:临近河或湖,水陆(海陆)交通便利或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对商品农业影响大)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扶持、鼓励)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发达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劳动力工资低 工业基础:工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 3.自然对农业的不利的区位因素

洪涝、干旱、台风、春季低温、寒潮等气象灾害;热量、光照、水源、土壤肥力等不足,酸碱度偏高。

(二)、工业:

自然因素(土地、水源、资源)、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农业基础)、环境因素(风向、水源、距居民区远近)、社会因素(个人动机、政策、国防、工业惯性)1.自然因素

原料:临近某原料产地,原料充足──原料指向型工业

能源:临近某能源产地(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能源充足──动力指向型 土地: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厂

水源: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水源充足 2.经济因素

市场:人口稠密或人口密集,市场广阔(对市场指向工业更明显)

交通:临海或海港、临河湖或河流交汇处、临铁路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交通便利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密集型工业

技术:科教发达或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劳动力素质高──技术密集型 农业基础:临近商品粮基地或农业产区,农业基础雄厚或农业发达 3.社会因素

国家政策:国家政策的扶持、鼓励,国家政策变化(解决就业的工厂设在不盈利的区位;为缩小经济差距进行的西部大开发)国防安全:某时期国防需要 个人行为(或偏好):如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

工业惯性:考虑搬迁费用或政府的影响或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等 4.环境因素

风向:严重污染大气的工厂,应该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口地带,或者在主导风向的垂直两侧选择厂址,季风区布置在当地最小风频的风向的上风地带

水源:有废水排放的工厂应布局在远离水源地或远离河流上游区;自来水厂布局在居民区的水源地上游或河流上游地区

距离居民区、农田的远近:占地面积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用地规模较大、污染较轻的工业可布局在城市的边缘或近郊地区;严重污染难以治理的大型企业,宜布局在远离市区的远郊或郊外

生态环境:工业布局应远离生态环境脆弱地区 例题:

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14课标1)沙特阿拉伯人口主要集中于在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21世纪初,该国甲地发现便于开采,储量丰富的优质磷酸盐矿,位置见图7,初期开采的矿石送往乙地加工,2013年该国在甲地附近筹建了磷酸盐工业城,使其成为集开采,加工为一体的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

(1)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8分)

(2)分析在甲地附近建设磷酸盐工业城需要克服的不利地理条件。(8分)

(3)在甲地或乙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都会造成污染。有观点认为“与乙地相比,甲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的污染危害较轻”。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通过对甲、乙两地的对比分析,阐述理由。(6分)

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14全国课标2)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日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图8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6分)

(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病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6分)

(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4分)

(4)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8分)

区域地理教学内容的有效处理【参考答案】

1:右图为世界某地区略图,读图答问:

(1)M湖地区年降水少而蒸发量大;入湖河水少,淡水稀释作用弱。(2)表层盐度分布北低南高。原因:接纳的河水量北侧大于南侧。

(3)水位夏季较冬季低。原因:夏季降水少而蒸发量大,冬季降水稍多,入湖水量较大。(4)化工、旅游

(5)①当地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下沉气流强烈,降水稀少;

②当地是世界陆地地势最低的地方,受重力影响,大气物质丰富; ③周边生产和生活排废少,大气污染程度低。

(6)地形起伏较大;地处处板块交界带附近,地壳比较活动;政局动荡;建设资金巨大,成本很高。

(7)热量充足,气温日较差大;冬雨较多;重视科技运用,水果、蔬菜品种多,产量高;邻近欧洲市场,交通运输便利。

2、(1)位置:阿根廷位于南美洲东南部;东濒大西洋,西接安第斯山脉,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跨热带、亚热带、温带三带;西邻智利,北与玻利维亚、巴拉圭交界,东北与乌拉圭、巴西接壤。意义:纬度跨度大,地标热量差异大,利于多种农作物生长;与多国接壤,利于与邻国的交流,海岸线长,利于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运输;成为南极科学考察休整、给养补充基地。

3、大致位于32°N~43°N,92°E~109°E,地处亚热带到中温带的过渡带;

深居内陆,地处湿润区到干旱区的过渡带;

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的结合部,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交汇处;

地处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和经济走廊(“丝绸之路”、“ 欧亚大陆桥”要道),毗邻新疆、青海、四川、陕西、宁夏、内蒙古并与蒙古国接壤,蒙、维、藏、回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结合部。

4、(1)东有高大山脉、北有狭长沙漠与邻国阻隔;西部和南部濒临广阔海洋;地处南美大陆西南边缘。每点3分。

(2)水能、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丰富;国家之间协作条件良好;投资环境良好;能源短缺,电价高,市场需求量大;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答对4点给12分。(3)热带沙漠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光热充足;多晴朗天气,山谷地形,昼夜温差大;有冰雪融水,水源灌溉便利;冲积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天涯之国”拥有抵御外来害虫的天然屏障。答对3点得9分。

5、等雪期线在中部地区向北(东北)凸出。表明沿MN一线中部雪期短于其东西两侧地区。即东西部气温持续低于0ºC的时间较长;中部气温持续低于0ºC的时间较短。因此,中部地势较低(为平原),东西部地势较高(为山地)(东西高,中间低)

6、(1)全年高温(各月均温都高于20℃);全年降水量大(达1600mm以上),5~10月(6~9月)降水较丰(为雨季),11月~次年4月(10月~次年5月)降水较少(为干季)。

⑵为(两)大河下游冲积平原和三角洲,(海拔低于200米),自北(西北)向南(东南)(或自内陆向沿海)倾斜(或渐低)。⑶水网密,水量丰,便于运输;利于干季或干旱时对黄麻的灌溉;便于浸沤黄麻。

7、(1)盆地

(2)气温年较差比Q城小(冬季比Q城温和,夏季比Q城凉爽);降水季节变化比Q城小,年降水量比Q城多);大气环流(海陆位置)。

(3)流量的季节变化较小;水位季节变化较小;含沙量较小;流速较缓;汛期较长。(答出其中三项即可)

8、(1)沙特阿拉伯(靠近亚洲、非洲、欧洲市场),濒临海洋,产品运输方便;磷酸盐矿品位高,储量大,易开采;油气资源丰富,能源成本低,资金雄厚。

(2)高温干燥,淡水资源短缺,施工环境差;地处偏远地区,人口稀少,劳动力缺乏;地区开发历史短,工业基础设施薄弱。

(3)赞同:甲地人口少,未利用土地多,能容纳更多污染物;经济活动密集,对污染更敏感;位于港口,容易污染海洋等。

反对:甲地生态环境更脆弱(水资源短缺,植被稀少,易荒漠化);乙地环境保护设施较完备,污染物处理技术较成熟。

9、(1)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

(2)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虫害生存和繁殖

(3)土壤肥沃(肥力高);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

高中地理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 篇7

一、目标的制定要求度、量恰当

学习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到结果, 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新课程标准要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目标有机结合。能否制定出适合的教学目标, 对于一节课的教学是否有效至关重要。目标是灵魂, 目标是方向。目标越清晰, 达到目标的路径就越明晰。

1. 关注新课程标准

这是备课首先要思考的。认真阅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找准知识点, 注意知识点之间的前后联系, 把握其深度与广度, 做到有的放矢, 切实让课堂教学有效。

2. 关注教材内容特点

备课的时候, 要先仔细阅读教材, 只有把教材的内容研究透彻了, 才会深刻把握教材的重难点。这就需要我们在教材的基础上去挖掘、去领悟、去创造性地使用, 制定出切合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

3. 关注学习起点

制定教学目标, 还有一个重要的维度, 那就是对学情的把握。目标以学生为中心,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让学生乐于探究、乐于学习, 在探究中逐步深入, 培养学生获取知识与提高能力的方法, 从而产生成功的愉悦与持续进取的动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目标的制定, 还可能考虑本地资源。贴近学生生活环境, 发掘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本土资源, 把它带入课堂,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达到了教学目标。

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自学习惯

新课程倡导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满堂灌”、“一言堂”的授课模式, 忽视了学生主体的作用, 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活动。我们应转变观念, 把课堂还给学生。“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值得学习。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投入教学活动中, 培养他们独立主动的学习习惯, 掌握适合的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所以, 对学习主体首先大力宣传倡导自学, 让学生明确阅读自学的重要意义, 介绍自学经验, 强调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对获取知识、增强能力、提高成绩的巨大作用。其次, 选择适当的阅读自学方法, 使学生要自学、会自学。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自学时, 应根据课本知识和学生自学能力的实际水平, 选择简便易行、灵活多样的自学方法, 让学生做起来因难度不大而觉得有趣, 费时不多而收获大。这样学生就乐于自学精于自学, 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课堂训练跟踪要及时、呈多样化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 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无论什么样的教学, 最终都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 能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与地理有关的问题。训练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与拓展, 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一节课堂是否有效, 要看学生这节课掌握知识的程度高低, 能否独立完成相应的训练题。所以, 为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应精心设计训练题。在一堂课中训练题的设计方法如下。

1. 自学达标法

地理教材中有不少名词概念, 有不少知识点学生容易理解。可让学生自学课文, 获取这些知识。在组织学生自学时, 教师提供一定的提纲, 或适当的练习题, 学生自学课文, 独立练习, 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2. 读图分析法

利用地图进行教学是地理教学最重要的方法, 最突出的特点。在地理教材中, 地图和图示很多, 并且形式多种多样, 其知识容量很大。学生通过读图, 可以获得多方面的知识, 是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的途径。例如:《中国行政区划图》是学习中国地理必备的, 且是学生必须熟悉的地图。学生通过读图, 可以了解中国的行政划分, 知道每一个省 (自治区) 、县 (市) 、乡 (镇) 的具体位置, 还可以知道我国周围的邻国位置, 了解我国的疆域, 了解一些重要的交通要道等许多与地理有关的内容。学生会看这种图, 就具备了一种能力, 有利于智能的发展。

3. 对比达标法

对于一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地理区域的地理知识, 运用对比法进行讲授或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有利于联系新旧知识, 能够比较相关的概念, 相关的地理事物的异同, 给人以清晰、鲜明的印象, 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某些地理知识。例如在讲授中国地理《南方地区》时, 将南方地区同北方地区进行比较, 得出南方地区降水比北方地区多, 雨季比北方地区长, 因而河汊纵横交织, 湖荡星罗棋布, 是鱼米之乡;南方地区能源矿产比北方少, 但水资源丰富, 以电补充能源不足;南方地区耕地比北方少, 多水田, 因而南方种植的农作物与北方有所不同, 农作物的熟制也不一样等。通过比较, 既巩固了北方的地理知识, 又便于理解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探索 篇8

一、对有效教学的理解

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问题。什么样的教学有效?什么样的教学无效、低效,这应当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最应当关心和研究的问题。在国外,对这个问题已探索多年,但我们却经常忽略,以至,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学生没有得到最佳的发展。

有效教学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就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教学有无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者教学的认真程度与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知识或者学得好不好,有没有进步、提高和发展。如果学生没有学到什么,或者不想学,即使教师教得很认真很辛苦,也是无效的教学。同样的,如果学生学得很累很辛苦,没有得到应有的进步和发展,这样的教学也是无效或是低效的教学。

因此,有效教学关注的是教学的效益,教师能用最简单最少的时间,让学生得到同样的效果,这样的教学最有效,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时间、方法和效益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有的放矢,不能自由发挥,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用最少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学内容的多少,而是取决于学生学习的效果。

二、如何促进有效教学的实施

1.教师是有效教学实施的主体

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学的实施者是教师。教师的特点,包括性别、年龄、性格、知识水平、课堂行为、接受专业训练的程度,课堂教学的技巧,对课堂事件处理的方式和师生关系等,对有效教学有很大的影响。如师生关系融洽,教师的言行就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可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曾经有位学生,大部分科目学习都不是很理想,唯独地理很突出,其父母问他为什么其他科目学习不好,他的回答很简单,我很喜欢我们地理老师,课堂讲了,我就懂了。当然,不同的个体,他的兴趣和爱好不同,对教师的特征和行为要求也不同,这就会造成同一节课,对不同学生的有效性是有差距的,但我们老师要尽量把这差距缩小,不能让它全面化。如在课堂上对多个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就一个问题做多题的练习,甚至在课堂上让学生做其他科目的作业,这就是一种无效或低效的教学。

2.明确理解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有效教学的根本。

地理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高度关注学生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处理好地理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以往地理课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承倾向,要求地理课程目标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知道重要的地理概念、原理、方法和结论,而且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领会地理学的精神实质和思想与方法,受到一定的人文精神的熏陶。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只有注重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制定完整的三维教学目标,才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例如,关于大气的教学,要理解新课程理念,着眼于大气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而不是将大气自然的物理学原理作为重点。教学目标的表述已经从“是学生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转变为“给出三圈环流示意图,说出图中三圈环流的名称,标出气流运动方向并说明其成因”,使教学目标从抽象变为具体,从笼统变为准确,从模糊变为清晰。这样,根据这个目标教学,不必要的难度降低,而且有示意图作为载体,就可以用以前的学习成果来说明地理成因。因此,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并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从而提高教学的目的性,是有效教学的根本。

3.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教学方法很多,每种教学法都有他的优点和缺点,可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对解决另一问题可能是无效。因此,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课的内容、学生状况、学校情况,选择一种或者多种适合课堂教学的方法,优化整合,便于学生更好开展活动,更有利师生互动,更灵活地处理知识点,完成教学目标。必修(1)中,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法方面我设计一个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运动:手持地球仪,保持始终指向一个方向,在教室的行道按逆时针方向走动,以中间学生的目光为太阳直射光线,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地球在不同位置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有何变化。这样,学生很快就得出在南北半球的回归线之间运动。

4.运用教育机智处理课堂即时生成资源是提高有效教学的捷径

课堂教学按照预设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会即时生成教学资源,如果,及时对这些资源进行运用、解决、处理是提高有效教学的一条捷径。例如,学生在问题探究中,说出一些模糊不清甚至错误的理解,及时地指出、纠正,学生的记忆是深刻的。还有在探究中提出一些看法、想法、意见,有可能是一种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能是其他同学包括我们教师所忽视的内容,我们机智处理和运用,是很有效的。例如,在学习三圈流时,一位学生就提出如果地球的自转方向变为从东到西,那三圈环流是怎样变化的。我们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先讓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引入三圈环流的教学。学生很快就想到三个假设:地表均匀,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这样,学生通过讨论自转对三圈环流形成的影响,就可以得出,有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依然存在,只是风向发生改变。

5.合理评价机制是有效教学的保证

新课程一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关注学生的学习,我们就要时刻记住这个主题,而这一方面很难用分数来评价和衡量,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机制。采用多方面、多渠道、多方式来对学生综合、全面的评价,这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例如,课标中理解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我们是通过让学生分组测量本学校地理坐标来考核的。考核内容包括小组分工、测量计划安排、测量过程中的原理、工具、数值、计算、结果等方面。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而且能让他们学会如何组织、参与、合作,对终身学习是有效的。

上一篇:我的寒假日记-初中作文下一篇:福建省全面二孩政策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