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情况调查报告

2024-10-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情况调查报告(共10篇)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情况调查报告 篇1

隰县教研室

新课程条件下,初中政治课该如何去有效的进行教学呢?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呢?为了能够了解我县组织学科在教与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在2014年7月20日至26日,对我县五所学校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状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分析如下:

一、从教师角度看: 主要优点

(一)大多数教师都能较准确地定位本课程的学科价值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目标是“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合格公民”。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课程实施基础,对于这些课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理念,大多数老师能够知晓,并且承认本课程的育人价值是第一位的,其践行功能远远大于简单的掌握知识。

(二)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所用教材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对学生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现在使用的人教版思品教材是以生活主题为单元设计的,它以主题模块的方式呈现课标内容,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注重创新精神和思维方式、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道德践行,鼓励学生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三)有的教师能够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单纯地“教教材”

作为品德课教材,无疑也具有滞后性,尤其需要教师进行教材的整合、加工和拓展,以保持思品课程的时代性、鲜活性、实效性。不少老师理解并运用了我县提出的思品教学“四化”要求,即“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境活动化、活动系列化”,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整合和改造,更加适合学生的特点,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四)有的教师教学方式生动活泼,重视学生兴趣培养,减轻了记忆负担。

有的老师较好地运用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共享智慧;有的老师引用小游戏、情景剧、辩论赛、现场访谈等活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理解、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课堂生动活泼,高效愉悦;有的老师采取主干知识网络化的方法,理清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总结规律,简化记忆知识点,易于学生记忆;有的老师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孩子有效、高效地学习。

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经过调研发现,目前思品课的核心问题是育人功能发挥不够。

思想品德课的核心功能是育人。思品课是最贴近学生生活、最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生活的一门特殊课程,课程中的不少内容,尤其初一初二的内容,学生从小就从家长、小学老师或其他途径中有所了解,只是不够全面系统,缺少深刻体验。初中思品应立足于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系统了解自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社会等方面的基本常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角色扮演体验、深入生活实践及对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的深入剖析等方式,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学会做人处事。但是多数老师受到诸多因素制约,不敢放手让学生感悟体验,不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分析研讨,过度重视知识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靠说教进行或受不到应有重视,致使以明理、修心、导行为主要价值追求的思品课演变成一门纯知识传授学科。访谈中,几乎所有学生一致认为,最犯愁、最不喜欢的是思品课有太多要背的东西。在“不喜欢思品课程的原因”的调查中,“不喜欢学科内容”排首位。我们很难想象,如何让孩子们去接受那些根本就不喜欢的“道理”,更谈不上在生活中践行!这是思品课程目前最大的问题。

二、从学生发展看:

我县中学生的思想状况整体情况是好的,其主流是健康的,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情况也是正常的,中学生的思想状况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表现在以下多方面:

(一)、大多数中学生基本人生价值观是健康的。大多数的学生都重视个人社会价值的体现,都希望成为有益于深化的人。如调查“和同学们发生矛盾时会怎么做”时,60%的人选择“主动道歉,同学之间应该和睦相处”。28%的人选择“等待对方主动道歉,重归于好”。

大多数学生的人际交往没有障碍,能够和谐处人,良好的交往能力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它有利于人心理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完善,有利于人克服困难、促进事业的成功,并实现人生价值,对于大学生来讲人际关系是到社会走的第一步。88%的人表示人际关系较和谐,偶尔出现的矛盾可以自己解决。12%的人表示性格内向,不善交往,人际关系一般。中学生的是非观念有所增强,是非标准较清晰,有着积极的生活态度。在对命运的看法上,60%的人认为命运是靠自己掌握的。

(二)通过调查,同时也反映出了中学生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些问题是比较严重的,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1、中学生对社会的道德状况存在着较多的困惑和疑虑,从而导致中学生道德判断的偏颇。对当前社会文明修养现状的满意程度较低,60%的人觉得一般。60%的人认为中国20来年的改革开放后虽然物质生活丰富,但人们的精神家园空虚,人们的责任心下降。在回答“竞争必然导致人际关系的不和谐”时,52%的人表示基本同意。这些反映出中学生对社会的基本评价已经降到了较低的水平,这将直接影响中学生道德行为的选择和道德品质的形成。

2、对学校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满意程度很低,满意率仅占12%,52%的人对目前学校开设的政治课表示毫无具体实践性和实际意义,应当停止。

3、自我中心意识比较突出,行为动机较趋于实际。比如看到有人不讲公德时,40%的人表示如果关系自己利益就指出。在对待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上的表现差强人意。在回答“如何看待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三者的关系”,36%的学生选择“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64%的学生选择“个人利益得到最大满足的同时满足集体、国家利益”。当然,这里不可回避的是当代中学生的利益判断有着较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

4、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者联系不够紧密。主要反映在:理性认识基本明确,行为选择往往以自身的厉害关系为准则。比如在道德倾向较明显的特定问题“(发现同学违反校规怎么做)”时,92%的人选择“泰然处之”,4%的人选择“上前阻止”,4%的人选择“主动报告”。

5、入团动机不大端正,个人的意图较明显,对团的工作不够热情,缺乏入团的服务意识,团队意识,国家意识,在回答“入团动机是什么”时,8%的人选择“信仰共产主义,个人人生追求”,24%的人选择“愿意更好地为同学服务”,31%的人选择“把它当成是一种荣誉的标志”,37%的人选“为个人发展获取资本”。

6、较少主动关注科学发展新动态,科学意识不为突出。20%的人选择“关注”,80%的人选择“偶尔了解一下,不会主动查询相关信息”。

7、在与父母沟通方面,68%的人表示偶尔沟通,20%的人表示经常沟通,12%的人表示不沟通。当有烦恼和痛苦想与人倾诉时会找谁,92%的人表示会找好朋友、老乡或同学,8%的人表示谁也不找。可见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沟通,良好的沟通和谐的家庭氛围、亲密无间的相处、言传与身教并重的教育方式及激情洋溢的生活,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较少,学生们还是愿意和同龄人交流沟通,这是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的不足。

通过调研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

(一)教师教育理念不够先进,缺乏育人为本的强烈责任感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核心是在体验和感悟中明理、导行,其生命力在于解决学生自己成长中所遇到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问题。而不少思品课老师把思品课当成普通文化课处理,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方法,阻碍了学生学科思想的形成,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浸染与落实,甚至采用传统的划书、背诵的方法,导致不少学生心生厌烦,疲于应付。从中可以看出老师们育人为本理念的欠缺。

(二)对教材的挖掘、整合严重不足,还不能做到“用教材教”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学生在成长,而教材仅仅是提供了基本的教学素材,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不少老师不能把大量的鲜活的事例、视频、学生存在的困惑等所关心、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入课堂,更不会把“生活主题”看作一个整体统筹安排组织教学,导致知识体系被肢解,一节课往往在一些小问题上纠缠不休,让学生心生厌烦。另外,还有的老师害怕直面问题,不敢、不会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现实社会。毋庸讳言,当前社会现实中的确存在与教材上的规范、观点不相符合的现象,甚至有相悖的地方,面对这样的疑问,有的老师刻意回避,而不是运用发展的眼光、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剖析根源,展望未来,从而让思品课在生活中显得“假、大、空”,其威信大大降低。

(三)对于优质高效课堂理解片面,导致课堂机械套用模式 有不少老师对优质高效教学模式理解片面,认为课前延伸、课后拓展就是布置课下作业,而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也导致教师的教学思路由正确的归纳式教学回流到传统的演绎式教学,从而不能让学生学习的知识、观点和价值追求来源于学习过程,缺乏了对知识和观点的理解,记忆起来就显得很困难。

(四)考试评价方式不够科学是导致学生记忆负担重的重要原因

调研中几乎每个老师都反复谈到“考试评价”对教学的影响,事实证明,现行考试评价是导致老师们不敢放开手脚让学生探索体验的最重要原因。

一是单一的纸笔测试评价方式,导致教师更加重视知识教学。由于思品课程的考试评价和其他学科一样仍然采用纸笔测试,而最具有思品课学科特点的学生日常行为表现未能纳入对学生的思品评价,也就是说,我们对学生进行的是思想品德知识学习情况的评价而不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评价,纸笔测试的局限性也决定着无法真正考察出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

二是采点计分的评卷方式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尽管我们每年的WAT阅卷都强调“采意给分”,但实际操作中很难落实。老师们在实践中深刻感受到“记住”的重要性,许多老师面对学生“能否用自己的话回答”的询问,明明知道可以,却不得不强调答案的规范性。

三是初一初二阶段的月考、期中期末考试,命题欠规范。调查组随机抽取了五所学校月考试卷发现如下问题的存在,一是直问直答,没有情境铺垫;二是“两张皮”,设问和材料根本没有关系,不能做到答案从材料中来,是在解决具体的情境问题;三是设问的切口过大或过小,为了所谓的开放性,就漫天发问,让学生不知所云,为了所谓的具体化,就钻牛角尖,考查生僻的角落知识,让学生不知就里;四是情境假、大、空,不能采用学生身边的、鲜活的事例来考查,让学生不感兴趣。五是设置的参考答案不与具体材料结合,干巴巴地答教材上的内容,只采点不采意。

(五)、德育大环境不好。大环境主要是社会,社会因素中固然有积极因素,消极因素,但相比较而言,消极因素的诱惑力似乎要比积极因素大得多。普遍学校德育脱离社会现实,学校应该及时有效地吸收社会现实中 „

三、思考与建议

(一)树立育人为本的大教育观

鉴于思品课是以“践行”为价值追求的学科,在学习中就应该围绕着这一目标来组织教育和教学。思品课教师要担当起这一历史责任,通过思品教学较好地解决学生自己成长中所遇到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问题,努力做到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动情、明理、导行。

(二)彻底改造思品学科教学模式 1.整合课程资源,拓展育人渠道

(1)整合学校育人资源。把思品课教研组与德育处联合办公,把品德课育人与团队活动结合起来;实现“双导师制”,思品课教师担任或兼任班主任,参与主题班会,把学科教学和学生管理结合起来;整合综合实践课,把思品行为养成的内容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把两种课程结合起来;参与公民养成教育项目,每个年级分解出几个生活主题,用公民养成教育的形式开展研究活动。

(2)重视家庭教育资源。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人老师,身教胜于言教。充分利用“亲子共成长”“家长学校”等平台,教给家长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做孩子的道德导师,并定期与老师进行交流沟通。

(3)开发社会育人资源。把我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名家、义工组织等资源整合起来,与具体的教育教学内容相结合,每学期开展1至2次活动,培养学生接近社会、走进生活、服务他人的能力。

(4)开展主题阅读活动。如好书推介;收看《大家》《心理访谈》《焦点访谈》《新闻联播》《道德人物评选》《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等;浏览有关网站等。在此基础上,再开展跟进式活动,如心得体会、成果展评、我在行动等,深化活动效果。

(5)根据教材德目设计参与体验类活动菜单,制定部分必修模块,其余由各学校自选进行。鼓励学校形成学校特色。

(6)尝试义工形式参与社会实践。可以先从服务教育内部开始,逐步与我县的环保局、工商局、旅游文化局、社区等单位联系,开展义工服务基地建设。纳入学生的平时考查。

2.优化课堂教学流程,发挥育人主渠道作用

(1)灵活运用模式,优化教学流程。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课堂上,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从发现自己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入手,综合运用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为学生人生发展释疑解惑。

各校要凝练出优质高效教学模式,应该符合学生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的。课前延伸不是单纯对教材知识的预习,而是对学习材料、学习背景、学习组织进行必要的准备,是为课堂探究做准备的。课内探究要分析教材,整合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三讲三不讲”,搞好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明确哪些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哪些问题学生合作探究,如何进行问题点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总结环节如何设计,体现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检测、课堂反馈、课堂矫正、目标达成和拓展提升等。课后拓展作为课堂的延伸,要体现“三布置三不布置”,设计发散思维性、观察思考性、实践体验性、调查研究性、迁移应用性为主的作业,让学生走进生活,为自己或帮助别人解决问题,服务社会。

四环节是指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四个环节。要研究好设置各个环节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五课型是根据思品学科的具体特点,设计出五个课型:①新知探索课;②复习巩固课;③测试讲评课;④时政点评课;⑤综合探究探究课。

(2)奏好课堂“四部曲”,落实育人主旋律。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走好“四部曲”:自主感悟----合作探究----走进生活----实践平台。

第一步:自主感悟(创设情境、整体感知)。需要思考、讨论、认识、解决的问题是来自社会生活的,面对社会生活的,具有思考的价值,能够触动、震动心灵,感动、感化学生,启动学生的思维。在实例分析中体现观点、规范。第二步:合作探究(活动引领、参与体验)。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发现原理、观点、价值标准。在价值冲突中辨别、选择观点、规范,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规范。

第三步:学以致用(运用所学、分析辩识)。在学生经历合作探究、发现原理观点、价值标准和规范后,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注重价值判断和行为实践。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发现、在价值冲突中内化观点、规范。

第四步:实践平台(走向社会,动手实践)。在学生了解了生活主题的内容后,还要让学生走向真实的、更加复杂的社会中去,实践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自己已有的能力解决社会问题。在践行中验证、完善、实践、强化观点、规范。

(3)改革教学方法,实现“四个充满”。教学中,要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路,着重坚持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倡导讨论式教学,促进教学互动,着力让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加强研究性学习,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搞好主题探究活动等。具体教学方法可参考认知法、讨论法、操作法、行为改变法等。在此基础上,让思品课课堂充满观点、充满智慧、充满文化、充满民主和尊重。

(4)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习能力。实践证明,合作学习是实现智慧共享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合作创新精神的有效方式,是锻炼学生合作竞争意识,培养集体主义观念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策略。因此,应该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合作小组建设,细化合作学习要求。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在互助中学习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学会听课,学会讨论,学会质疑,学会评价,学会归纳,学会批判。

(三)完善考试与评价

1.完善评价结构,把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1)把行为测评纳入考查范畴。在初一初二年级期末测试时,把50%左右的分值拿出来放到学生行为测评中去。学生行为测评每学期可以进行2次,具体做法是:排查所有适合于行为考察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研制“学生思想行为测评表”,组织学生、任课教师、思品课教师、家长、社区工作者等进行多元评价,把学生的平时表现和考试成绩结合起来,弥补单纯纸笔测试不能完全考查行为的不足。

(2)在学业水平测试中,把学生行为考查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思想品德课部分的细目要求与思品课的培养目标整合,使思想品德课的行为考查得以量化,纳入中考等级作为录取的依据之一。或者把7-9年级各个学期的12次平时行为考查取平均值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或中考成绩中。

2.改革纸笔测试命题形式

(1)调整主客观题目比重,落实能力立意。加大客观题的比重,创设新情景、新材料,考查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减少主观题目的比重,并力争使试题内容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增强问题的真实性和情境性,用开放性、探究性的设问来考查学生在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达标情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尽力改变靠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就能得高分的状况。

(2)真正落实“采意给分”的原则。对于客观性试题,允许、尊重考生有切合题意的自由发挥和多角度的思维,对确有创见和特别优秀的答案可从优给分。评卷时要把采意评分和采点评分有机结合,以采意评分为主,不要过分追求措辞及顺序的完全一致,只要答题方向、观点正确即可。对较为复杂的主观题,建议在试批的基础上,实行2人独立评分,再取平均分的办法评分。

(3)精减考试内容,切实减负增效。对于模块一“成长中的我”和模块二“我与他人的关系”(主要分布在7年级、8年级)的大部分内容原则上不在学业水平测试中进行书面考查。重点考查模块三“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3.加强日常考试管理

取消学校月考,期中、期末考试由教研室统一组织命题。消除老师因惧怕平日考试不得不让学生死记硬背的顾虑,用考试评价引导教师的教学改革向育人方向发展。

(四)建立促进教学改革保障机制

1.组建思品教学研究项目组。组成由市教科院分管局长主抓、思品教研员负责的隰县思品课教学研究项目小组。

2.开展思品课教学改革试点研究。在我县开通世界大学云空间的信息平台下,组建虚拟政治教研集体备课组,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把各个学校各年级教材进行集体研究,形成活动式教案,集结成册,发布到云空间供各校政治教师们参考使用。积极开展听评课活动,县教研室经常性地组织活动,并及时指导、总结经验,不断深化研究。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情况调查报告 篇2

一、课题的提出

(略)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课题研究的目标:探索思想品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升学生思想品德素质。

课题研究的内容: (1) 比较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同教学手段的优劣; (2) 探索建立评估教学手段效果的标准; (3) 实现思想品德课与现代教学技术有机整合, 提升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益。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方法

1、课题研究的原则:以校为本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2、课题研究的方法:文献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3、研究步骤:

为了保证本课题研究达到预期目的,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我们确定研究周期为二年半, 即2005年1月-2007年6月, 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1) 准备阶段, 2005年1月至2005年3月, 研究课题方案, 制定研究计划。

(2) 实施阶段:确立实验班级, 确立教学效果评估标准, 设计调查问卷, 不同教学手段的评价, 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教学进行有机整合的方法和途径。

(3) 结题阶段:2006年11月至2007年6月, 展示成果、撰写报告及有关论文, 召开结题评审会。

四、课题研究成果

1、通过课堂教学要素的研究, 充分认识到教学手段是构成教学系统的重要要素之一, 是提升教师素养、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从而使课题组研究教师提高了对使用教学手段重要性的认识。

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开展德育工作的最主要的阵地。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品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然而我们一些思想品德课成为了老师的说教课, 在课堂上基本上是照本宣科, 我讲你听, 一节课下来, 连最基本的道德常识都没有灌输进学生的大脑里, 我们又岂能相信学生会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有良好的道德行为出现呢?重庆市思想品德课堂教学问卷调查显示, 任课教师在教学辅助手段使用上, 老师偶尔使用的占39.8%;基本上不使用的占15.9%, 不会使用的达到15.8%。这说明造成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 除教师个人自身素质差外, 还与使用单一、僵化的教学手段有关。

2、通过对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进行的比较研究, 使我们认识到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孰优孰劣”不能一概而论, 而应当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恰当地使用相应的教学手段。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孰优孰劣”呢?为此, 我们进行了相关的对比研究。教学手段从时间上可分为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 从使用工具上可分为常规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手段和常规教学手段主要指教科书、图表、板书、挂图、实物、标本和模型等, 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别于传统教学手段, 它还可细分为电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主要包括幻灯机、投影机、电影机、录音机、录像机、多媒体课件等。不同教学手段具有不同的特性和功能。选择和运用何种教学手段, 应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具体的教学任务、学科教学特点、教学手段的经济成本、操作控制等方面来考虑, 我们既要反对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时完全否定统教学手段的做法, 又要反对因循守旧地进行“灌输式”的“一言堂”说教。

在课堂研究与实施中, 我们针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 将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当用什么手段就用什么手段, 反对一刀切,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恰当地运用传统教学手段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就没必要花大量的经历去制作课件, 就可以不使用现代教学手段, 因为现代教育技术也不全是万能的, 课件等现代教学手段毕竟只是起辅助教学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教师。当然, 课件、幻灯片等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 能丰富教学手段, 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 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需要大力提倡的。总之, 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孰优孰劣”不能一概而论, 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保证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在教学中将二者恰当结合, 形成计算机多媒体教学、黑板、教学模型、挂图以及实物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施, 我们认识到现代教学手段具有许多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应当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 努力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教学手段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己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标志, 是教学活动的革命。教学手段现代化作为社会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在教学手段方面的反映, 它是指不断地运用现代新兴科技来提高教学媒体的功能, 以提高教学最优化水平的发展过程。运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 许多过去在教学活动中无法办到的事情都变成了现实。在思想品德教学中适时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可以大大优化教学, 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在课题研究与实施中, 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来开展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一是充分发挥网络资源, 彰显多媒体优势。思想品德课极强的现实性与时代性, 要求其教学必须与时俱进, 应当及时根据社会的发展、特定的教学情况及学生实际情况而重新调整、优化组合, 现代信息要素的加入, 为思想品德课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注入新鲜的活水和血液, 也为教学内容的调整组合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材料。

二是创造良好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思想品德课自身较强的理论性和思想性使许多学生学起来感到有些枯燥。因此, 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思想品德课程, 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 能使教学更富有直观性、生动性和科学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是发挥主体作用, 激活课堂教学。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通过多媒体特有的形象逼真的画面, 富有情感的声音, 再加上教师适时的恰当讲解, 能充分借助视听优势, 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不断探求, 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并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体现教学效果最大化, 能使学生在笑声中学, 在兴趣中用, 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是拓宽师生互动空间,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思想品德课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 在多媒体运用过程中, 教师不时走到学生中间, 师生互动, 共同讨论, 教学交流变成了情感交流、心灵交流, 有利于学生潜力的充分发挥, 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是构建立体开放课堂, 锻造良好道德品质。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灵活运用各种现代媒体和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教学, 创设一种融洽、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创设一个开放、愉悦、自主、探究的学习境地, 创设一个展示、评价、检验、反馈学习效果的激励机制, 建构民主的、探究的、鲜活的、高效的思想品德课堂, 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使学生不断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创造, 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

五、课题研究取得的效果

1、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不断转变,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 由于多种教学手段的合理使用, 尤其是现代教育手段与政治课堂教学的整合, 教学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为特点, 教师由中心的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 学生的学习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参与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 使师生间的教与学关系变成一种互动合作、彼此悦纳、共同发展的关系, 思想品德课堂从此变得生动、鲜活和高效。

2、教师的教学能力明显增强, 课堂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 课题组参研教师通过对学生调查表的统计与分析, 对教学手段的总结与反思, 以及撰写分析报告与研究论文等, 更新了教育观念, 整合了教学手段, 提高了教学技艺, 丰富了教学形式, 提升了科研能力, 一支反思型、研究型、创新型教师队伍逐步形成。在近三年里, 本课题组教师教学成绩优秀, 十余人次在全国、市、区优质课竞赛、教师基本功大赛、论文评比、指导学生政治小论文撰写等方面获奖。

3、学生学习兴趣较大提高, 学生思想品德得以提升。

由于现代教学手段的广泛使用, 学生欢迎的讨论式、启发式、情景再现等课堂教学形式的采用, 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有趣, 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锻炼了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听说能力、观察思考能力和社会实践与创新能力, 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把道德素养潜移默化为一种品质, 内化为一种高尚的情操, 从而为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 朱慕菊主编, 北京师大出版社

[2].《21世纪中国面临的12大挑战》, 路甬祥主编, 世界知识出版社

[3].《教育技术——信息时代教与学》, 余武主编,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4].《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 刘捷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情况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问卷调查法 初中 思想品德课 应用 研究

“问卷调查法”通常被作为一种社会研究方法为人们所使用。当然,人们通过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可以大致弄清楚所要调查的内容,并根据调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往,初中思想品德教师通常在教学中会采用“灌鸭式”的教学方式,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不仅降低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阻碍了学生对于思想品德的学习。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讲授思想品德内容时应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教学,发挥问卷调查的有效性,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了解。因为思想品德课和其他的课程相比,更加侧重于德育。所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培养自身的自身品德,端正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问卷调查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可以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将问卷调查和教材“再开发”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往,教师在教学中只对课本内容加以讲解,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课内容相当于将教材内容复述了一遍,很显然这样的教学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教师应该改变这种教学方式,从教材设置出发,对教材进行再开发。也就是说,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使用,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及网络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教师既要以思想品德教材为基础进行教学,同时又要突破教材的局限,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提高对于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

例如,在针对苏教版初中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的知识点进行讲解的时候,教师应该将问卷调查和教材“再开发”相结合。在该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以“关爱大自然,从我做起”为例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首先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垃圾分类常识。学生可能不太清楚如何对垃圾进行分类。教师应该根据调查结果评比班级的“环保达人”。教师将问卷调查中的几个错误问题挑选出来,然后让比赛选手将这些“垃圾”进行分类,看其是“可回收”或“不可回收”。在竞赛中,观众们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于垃圾分类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树立环保观念,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爱护环境。

二、利用问卷调查和学生进行互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方式下,教师只顾着自己在讲台上讲述知识,很少和学生就教材中的知识展开互动。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下,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的观点,久而久之,学生就不会主动对问题进行思考,养成依赖他人的坏习惯。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利用问卷调查法和学生在课堂上展开互动。教师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一些和学生相关的问题,和学生进行交流。这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能够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针对苏教版初中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自立自强”的知识点进行讲解的时候,教师应该利用问卷调查和学生进行互动。由于该单元的知识和自立自强相关,所以教师不妨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为例进行讲解。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教师在教学前首先对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自立情况加以了解,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备课。由于教师已经对学生的自立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自立自强。有的学生展示了自己亲手打扫的房间,有的学生介绍了自己学会的一道家常小菜。有的学生还分享了自己战胜困难的心理历程。教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变得更为主动,这样也有利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三、利用问卷调查法引导学生学习,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以往,教师在教学中总是给学生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教师以自己为中心进行教学,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教师应该多了解学生的想法,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锻炼自身的能力。初中生的心理发育还不太成熟,他们在课堂中容易分心。而问卷调查法能够使学生充满好奇心,并实现综合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针对苏教版初中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一单元“亲近社会”的知识点进行讲解的时候,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利用问卷调查法引导学生学习。由于该单元涉及到社会的变化等知识,教师不妨以“感受家乡新变化”为例进行教学。在教学前,教师应该对学生所在的家乡的衣食住行等进行问卷调查。学生根据问卷调查的问题,就会进行思考,并得出相应的结果。再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变得更为主动。当然,教师在讲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时,应该让学生对周边企业进行调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走访当地的企业,并按照调查内容进行调查。通过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杨萍. 初中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探究[D]. 云南师范大学,2009.

[2] 朱晓燕. 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 苏州大学,2009.

[3] 龚虎.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口头评价的低效性与对策研究[D]. 苏州大学,2009.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情况调查报告 篇4

一、调查对象

三年级、五年级学生,学生年龄在7-11岁之间。

二、调查形式内容

(一)调查形式

1.问卷调查

三年级学生50名,男女各25名;五年级学生50名,男女各25名。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和我校学生家庭环境的特珠性,制定中、低两段不同样卷调查问卷。

2.个别谈心

对问卷调查中和师生交流了解中发现的个别问题学生进行交流、沟通。

3.实践活动和班会

通过有目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和主题班会,了解学生在网络活动中的现状,发现问题及时引导。

(二)调查内容

对于五年级学生主要从学生有无接触不良网站不良信息、处理不良网站不良信息的方法、网络对个人影响的方面、网络对学习的帮助、学习退步原因受到上网影响等方面调查。

对于三年级学生主要从学生上网时间、上网目的、上网地点、对网络的看法、对互联网信息的看法、家长对学生上网的态度、对学生上网的监护等方面调查。

三、调查结果

(一)现状

在调查中发现,高年级学生上网人数多于低年级学生,男生上网人数多于女生上网人数。上网人数占总人数的92%。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情况调查报告 篇5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改变旧的应试教育体系,大力开拓素质教育,科学评价学生。新课程要求关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试卷测验中能够体现和反映的哪些素质。由于评价对教育教学在现实实践中具有“指挥棒”的导向作用,要想使新课程改革顺利开展,就必须对评价加以改革,不以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而以新的课程理念为准绳,强调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评价不仅要点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传。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发展。

新课程评价的重点应侧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动手能力、整合知识的能力。评价不应停留在简单考查学生对知识的重现或记忆方面,更应该考查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运用知识进行推理和创造性思维的水平,对涉及的各种社会问题应突出评价学生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其中不仅包括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还要特别注意学生参与体验,探究活动而发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如《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四——来向家乡的所告,要求学生用一周时间调查家乡的区域位置,找出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经济特点,可以到企业去调查,到柳市镇里去查询镇志,设计调查问卷表等让学生动手、小组合作,回到学校呈现成果。评价时不应要求学生过多记忆某些的具体细节,而应要求他们了解某些具有重要条件意义的条件发生的背景,并能结合当时的地理环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因素,综合分析,获得更深入的理解,因此,学生能否将具体知识整合到内容体系是评价的重要标准。

二、主要研究的内容

(一)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和“楷模”,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主动 者。俗语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一方面要确立自己作为教育者的位置,另一方面还要明确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学生,即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因此,教师要弄清楚下列问题:

(1)在教学层面上,学生是“人”,不是“容器”。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个体,与教师享有平等的人格尊严。学生有不可剥夺的受教育权。教师了解学生的基本特征,更要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才能尊重、理解学生。学生的个性不同,需要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态度和个别引导。如,性格外向者,喜欢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能大胆回答老师的课堂提问,但是课后作业较马虎,不爱认真复习,而性格内向者,课堂反应缓慢,但是课后肯花时间认真做作业;还有一些性情顽劣,不爱学习的学生并非因为智力低下,更多的是由于非智力因素所造成的。所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个性差异,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反之,采用简单说教,粗暴干涉?“高压政策”,或者迁就学生,放任不管,都不可能受到教育效果;

(2)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现代教育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心六育并重。仅以学生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学生发展的标准,势必偏离素质教育的方向。学习成绩优秀并不能预示或取代其它方面的健康发展。在中小学离家出走、社会暴力事件以及品德行为问题中不乏成绩优异的学生。心理学专家已向学校和家长们发出“好孩子是问题孩子”的呼声。成绩好的学生或担任班干部的学生就因为他们平时学习努力、自律能力强,在学校一向得到老师的重视和爱护,家长对这些孩子也很放心,忽视了他们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和挫折。“好学生”为了达到老师和父母心目中“好孩子”的标准,在言行上过于苛刻要求自己,压抑了心理需要和个性发展。一旦遭遇到挫折或接触社会便会产生内心冲突,引发意想不到的行为后果,而成绩差或表现不好的学生更容易被老师所嫌弃,家长也多以批评、指责的语言相待。学生一旦接受这种教育态度和期望将导致更为恶化的表现行为。因此有人经过调查发现,成绩中等的学生由于他们在校 2 接受心理负面压力少,以后步入社会更容易出人头地,更能充分发挥其个性及才干;

(3)在学校人际交往中,教师要掌握与学生交往的技巧。如,善于向学生“示爱”,有同情心;让学生长理解自己的言行,不放纵、迁就学生;以身作则,做事有原则、立场。

(二)多元智能理论为每个学生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发现的机会。人人有潜能,相信人人都有才,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成功,这是教育的本义和真谛。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宗旨是促进教育的广泛普及,那种选拔少数学习尖子,淘汰大多数普通学生的教育模式,必须给予根本性的改造。且不说人人都会拥有多元智能理论的七种智能,一个人即拿其余几种智能都不行,但只要拥有其中一种智能,竭尽全力把它发扬光大,也同样可以体现人生的价值,为社会做出杰出的贡献。

人的智能是多种多样的,人的潜能又远远未曾挖尽,当我们面对人生的困境或面对学习有障碍的学生一筹莫展的时候,只要改换一个角度,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便会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效。我们希望我们的教师能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找出学生的闪光点,给予科学、恰当的评价指导,长善救失,因材施教,为他们提供锻炼和成长的机会。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每个人都有九种最基本的智能,而每个人又都有各自擅长的方面,所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对于学生的评价不能一概以测试成绩来下定论,要在观念上尽量的摆脱固有的差生和好生之分,实际上,在智能发展方面不存在失败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的风格,相应的,应该有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进行学生评价。其目的不是为了甄选、鉴别或是划分等级,是为了让学生更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的潜在能力的开发和个性化发展,帮助学生的自我实现,自我发展。评价要全方位,多元化,重过程,具有发展性,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本着所有学生公平对待,从对学生本人的了解着手,3 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在学习策略上给予学生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式。

三、研究的方法

1、实验研究法。根据心理学理论,人的心理过程是以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形式存在的,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认知过程进行评价。

2、调查研究法。有目的、有计划的通过接触和了解教育对象,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得出科学结论。

3、文献研究。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书籍,以提升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

四、研究原则

1、个体性原则;着眼于促进全体学生热爱学习,形成实效。

2、可行性原则;本课题要根据学生接受能力和兴趣范围发展对学生的个性评价。

3、应用性原则;课题研究成果的价值大小关键看其成果是否具有推广价值和应用价值,旭根到底要接受社会的或教育的实践检验。主要看是否解决了实际问题,是否改进了教育教学现状,是否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再学习、再实践、再创造。

4、实践性原则;提倡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要以改时实践、改进对实践认识和改进实践发生、发展、变换了的情境、环境为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课题要经过课堂的检验,经过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检验,经过学生学习实践的检验。

五、实践操作

1、以理论学习为指导,把握课改现状,明确课题方向。

要有先进科学的理念的指导,要有周密详细的计划,毕竟,学生不是实验品,教育研究和实验必须慎重而稳妥地推进,课题确定以来,课题小组成员认真学习4 了新课程标准、课题方案、教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等文章。老师们除了各自研读以外,还一起进行交流,记录心得体会,以求融会贯通,对课题研究有所帮助。

2、把课题研究和教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每学期期初,课题组成员围绕研究课题,确定自己的实验课课题,示范课结合起来,把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有机联系起来。

3、对照课题方案,改革课堂指导过程,认真上好实验课。

课题组老师在上实验课时,坚持从内容入手,结合自己的教学个性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使学生增强了对历史与社会课的兴趣,并乐于探究问题。

六、时间安排

整个研究过程历时1年,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文本比较研究阶段(2008.2-4月)

按照研究方案,开展《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与相关学科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撰写研究报告,并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相互交流、提高,并安排下步行动方案。

(二)课标研读研究阶段(2008.5—8月)

在文本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分块对现行《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进行研读或重构;然后,拟制调查提纲,包括调查问卷等,对重构的课标进行实地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

(三)实施策略研究阶段(2008.9—12月)

在调查研究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和评价实验。一方面制定实施方案,按方案进行教学和评价实验(演绎法);另一方面,广泛收集符合课题要求的有效教学和评价案例。

(四)总结提高推广阶段(2008.12-2009.2)阶段

进一步调查研究、实验,并深入研读有关论著,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七、课题组织机构

顾问:王柏民

温州大学法政分院副院长

黄忠杰

乐清市教研室教研员

林向明

中学高级教师

组长:郑荣

组员:郑荣、包锡照、叶众喜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教育部编.2、熊梅、马玉宾,试论研究性学习和档案袋评价[J],教育发展研究。

3、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5、《试教通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6、池方浩主编 教科兴技的理论与实践 大连出版社

7、叶宝华著 现代中小学教育与管理研究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8、教育部 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 团结出版社

9、施晓光编 现代教育思想专题 当代世界出版社

10、姚思源 论音乐教育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初中思想品德课高效教学初探 篇6

张家窝中学 杜学芳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效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自从初中的思想品德课改为会考科目后,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热情、兴趣下降了,学生课下用于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的时间更少了。此时,高效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不奢望学生课下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前提下,我们必须向45分钟要效率,我们必须高效教学。所谓高效教学就是高效能、高效率地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

一、建立新的教材观,积极研究教材、教参,是思想品德课高效教学的前提。

(一)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结束,教材仍然还处于变动期间。新教材已经没有了老教材的条条框框,所以教师在每节课的重难点把握上,在知识的教授上,就更具主动性了。高效教学关键在教师,只有教师的思想观念变了,才能让学生体会到高效教学的益处。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全面把握教参中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我们要摆脱过去学习思想品德课那种死记硬背的局面,但同时也要避免不记任何知识、水过地皮湿的现象,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要把知识按要求落实到位。例如: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中,标有“知道、了解”要求的,就是让学生认识这个知识,在做选择体时可以借助选项选择正确答案;“理解、学会、明确”这些要求就要高一些,学生对这些要求所对应的知识点就要能够说明、举例,比较,其中一些小的知识点就需要学生记忆了;“运用”的要求最高,它要求学生能够通过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明确了课上的教学目标以后才能更好地分配课上时间。“认识、了解”层次目标可以通过学生阅读或观看的方式达到;“理解、明确”目标的知识就必须让学生通过头脑记忆;“运用”目标要求的就需要学生通过讨论、独立思考、教师点拨总结等方式达到。

(二)我们的教材不是教师的圣经,而是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去加工、改造的对象。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教师对教材顺序可以进行调整、重组,使之更便于自己学生的接受。例如:在《人生自强少年始》中,学生从石油大王哈默的故事续写中,可以写出两个结局,即一个是自信的结局,一个是自弃的结局,那么就可以通过这个自弃的结局续写讲到自弃,这时就可以省略云雀的故事。这样可以更多地让学生讨论一个问题,不仅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有利于提高学 1

习效率,这也更符合体现学生是主体,因材施教的原则。

二、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是思想品德高效教学的关键。

在以前仅仅用教师讲,作为传授知识的途径,效果不好,因为那仅仅是从听一个方面来刺激学生的感官。现在我们的教学使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放一些图片,可以放一些视频,可以放一些flash,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来接受信息,而且一些视频的播放要比教师的讲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例如:在讲到现代化建设中艰苦奋斗的精神时,提到了乡村医生李春燕,这时引如视频央视感动中国现场主持人对他们的点评,这就 更能让学生了解李春燕身上的艰苦奋斗精神了。所以,多媒体、投影仪等现代设备在课堂中的使用是必须的,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取多方面的信息,使教学形式更加活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引人入胜的导入是关键中的关键。如果每节课都能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下边的教学环节就容易进行了。例如:在《生命与健康的权利》的导入中,让三个学生分别表演书上的情境,引出人身自由权。一方面让表演的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另一方面又可以让其他同学从学生的表演得出结论。再如:在讲《学会合理消费》的时候,给学生先放flash《等我有钱了》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体会到不能像主人公那样花钱,要合理消费。诸如此类的导入,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留下悬念或启迪,为讲授新课做铺垫。

(二)起个好名字促进高效教学。思想品德课内容有时是比较枯燥的,所以我们要想办法让它显得不枯燥,所以我们要引起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兴趣。例如:在《追求高雅生活》中,教师设计了一个环节,叫做“进入情趣小屋”。这时,同学们就感到很惊奇,对小屋里的东西产生无限的设想,教师再把小屋做成有立体感觉的,就更能引发学生带着好奇的心理进行学习了。在《学会调控情绪》中,教师给每个教学环节赋予了新的叫法,本来是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很枯燥,但变为“温故知新”就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接下来“快乐钥匙”、“青春诊所”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就吸引着学生去学习。最后教师送给学生一份“快乐大餐”,在学生集体朗读“快乐大餐”时结束课程,既总结了所学知识,又提升了学生思想。在我的课堂中,每节课都必备的环节有两个。其 2

一:温馨提示。自从课改,我们的教材变了,没了条条框框,但同时也没了学生对知识把握的方向。即使思想品德课开卷了,会考了,但也要把握相应的知识点。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去学习,讨论法、独立思考法、讲授法、观察法等都可以,但最终要落实所学的书面知识,这是实现高效教学的保证。其二:收获大家谈。思想品德课的三大任务“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收获大家谈就是要让学生提高觉悟,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落实所学知识点,还要促进这些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进而转化为行动。收获大家谈就让学生从所学知识联系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谈自己今后要如何做。例如:在《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中请学生谈收获时,我就找了一位平时爱浪费粮食的同学说,他就表明以后在生活中要节俭,不浪费粮食了,其他同学还谈了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不能退缩等。这样就达到了提高学生思想觉悟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行为上的转变,达到了高效教学的要求。

三、课下作业的精心布置,促进高效教学的良性循环。

每节课后,所有教师都会留作业。这个作业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练习册上的作业,目的很简单,就是让学生落实所学的书本知识;另一部分就要留一些搜集信息的作业。例如:在讲《灿烂的中华文化》之前,我就布置了让学生搜集体现中华文化的作业,在讲《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之前,我就让学生搜集体现艰苦奋斗的故事、成语或人物事迹。通过这项作业就锻炼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而且也从中体会到了中国文化及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样在课上同学们就胸有成竹,表现得很活跃,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并且他们搜集的信息很具多样化。例如:在搜集中华文化时,他们就从服饰、节日、食品、舞蹈等多个方面搜集的,从而就丰富了课堂资源,使教学更加高效,而且通过这个作业也培育了学生的创造力。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这个搜集信息的作业为高效教学做了准备,使下节课教学更高效,所以,它促进了高效教学的循环。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三步曲” 篇7

一、营造氛围, 让学生乐学

与其它初中学科相比, 初中思品课还是比较枯燥无味的, 让学生感觉到这门学科就是对他们讲大道理的。教材中的很多观点与小学《品德与社会》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小学思品总是以一定的情境, 结合学生身边的事情来安排, 所谈的观点也比较形象, 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但是初中思品教材中所提出来的观点比较抽象, 有时候与学生的年龄特征不太吻合。所以学生很难对这门课产生兴趣, 我们要想提高教学实效, 就要营造一定的氛围, 让学生想学, 乐于接受教师或教材中的思想观点。

首先, 有情。在教学时, 我们要用我们的真情来感染学生, 把自己当作是学生的朋友, 与学生一起探索教材中的内容。让爱充满着课堂的每一个角落, 每一个环节都要让学生体会到来自于教师的关爱。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与你敞开心扉, 我们才能了解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真实态度, 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其次, 有实。因为思品课是培养学生高尚道德的学科, 它受社会与家庭的影响非常大, 如果我们只对学生讲解一些大道理, 没有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或者没有用学生身边的真实例子来教学, 那么学生就会感觉到我们的思品课堂假, 而当学生有这种想法的时候, 那么就很难与教材知识点产生共鸣。也就不会接受我们的教学观点。而如果我们把思品课上成真实的课, 所列举的一些案例学生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 那么, 学生就会有一种探索的欲望在里面。例如在教学《杜绝不良嗜好》时, 教材中的知识链接与所列举的几个例子离学生都很远, 学生根本就不知道惠特尼与洛桑是谁。这时, 如果我们再照本宣科地教学, 就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我在教学这一课时, 我先让学生了解自己身边的人都有哪些不良嗜好, 然后让他们在班中交流, 由于所列举的例子都是学生亲身经历或亲眼看到的, 就可以让学生感觉不到这门课程的枯燥, 对其中所谈的观念也不再感觉到神秘了。所以让他们谈一谈有这些不良嗜好的害处就会来得非常自然, 也就可以强化学生的道德观念了。再次, 有乐。我们要配合教学展开各种教育活动, 让学生在道德形成过程中感觉到快乐。从而促进课堂教学, 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在每一次的思品课教学时, 我都要采用多种办法来营造一种乐学的氛围, 同时在课后还要针对教学内容开展各种教育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品德课的乐趣, 通过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推动教学工作。

二、讲透道理, 让学生明理

教材中的思想观点很难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把这些观点讲透, 学生对我们所教学的道理也只是一知半解地感悟。为什么学生对语文或数学中的内容一提起来就能说得头头是道, 那就是因为我们教师重视这门课程, 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 每一个知识点都讲得非常透彻。学生理解得也非常到位。所以就可以在他们心里留下抺不掉的记忆。所以, 我们在思品课教学时, 也要把每一个道理讲清楚, 让学生理解透彻。

首先, 要讲活知识。在教学时, 我随时随地进行旁征博引, 比如在教学《关心社会发展》时, 我完全没有按照教材中的编排来教学, 而是通过学生讨论生活中人与社会的关系来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发展的情操。这样, 就可以更好地把道理讲清, 讲透彻。其次, 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教学时, 我们所要讲的道理一定要先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与价值取向。要与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现象结合起来, 这样, 学生才能够有接受这些道德知识的经验基础。如果学生没有接受所要教学内容的经验基础, 学生就不可能理解透彻。再次, 要注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每一种道德观念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都是有一定联系的, 而如果我们在备课时, 注意梳理这些知识的关系, 引导学生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把道理的来龙去脉给讲透, 增加知识的可信度, 就可以让学生心服口服。而这时, 就可以把所学的道德内容内化到自己的道德系统中来。

三、联系实际, 让学生践行

思品课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过程中可以有一个良好的道德情操, 有一个较高的思想觉悟。因此, 在学生学习完品德课教学内容之后, 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让学生践行品德行为, 这也符合学生品德形成的基本规律。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初探 篇8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这恰恰是我们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所缺乏的。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容易给人留下教学内容较为老套、枯燥,而教学方式也较为单一的印象,造成这种现象有许多的原因,但主要的原因是教育观念的滞后。教育观念的滞后导致了课程内容陈旧,过于强调学科体系,脱离了社会实际,更加背离了政治课的教育价值;导致政治课教学基本上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导致缺乏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内涵,重共性,轻个性,造成学生言行不一的后果;导致教师认为自己是知识的给予者,视学生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忽视对学生求知欲的启迪和引导。课程改革的出现,给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带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必将带来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根本改变。正如《走进新课程》一书所说:“这次改革,步伐之大,速度之快,难度之大,都是前七次改革所不可比拟的。”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已向我们发出挑战,它将改变我们的教育观念,逼着我们研究对策,探索新的教学路子,从而使得我们在思品课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出符合教育规律的教学方式。

二、运用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法

1.“讨论”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集体或分组地围绕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启发和借鉴。它的优点主要是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沟通,符合课程的“建构”理念。如在同学们讨论七年级上册《人的生命独特性》这一框时,学生不光是说出了人在外表上的一些特征,在同学的相互启发之下,很多学生还说出了人在性格、气质方面的许多独特之处。

2.“情感熏陶”教学法。以情感熏陶为主的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和态度等情感的前提上,通过多种手段,充分发挥人的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的情感世界,从而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奠定基础。以情感熏陶为主的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更有利于师生双方的情感交流和和谐相处。例如,在学习到七年级下册《挫折面前也从容》这一框题时,教师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在激昂磅礴的音乐声感染下,激发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增强了学生积极应对挫折的信心。

3.“情境表演”教学法。所谓以情境表演为主的教学法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开展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活动来影响学生心理过程的方法。这种教学法的优点是能直观地反映学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把其所思所为清晰直观地表现出来,比较适合七年级的学生,同时操作方法也相对简单省事。关键在于教师应按照教学目标及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好活动。例如,在七年级下册《善用法律保护自己》一框中,笔者与学生共同设计了以下两种情境:①发现了小偷;②被坏人敲诈勒索。学生在扮演第2个情境时,惟妙惟肖,把人物刻画得十分生动。有一组同学在情境二中的表演让全班同学在几个星期之后还在不断谈论。由此可看出,以角色扮演为主的教学法,算是相当重要且实用的教学方法。若希望学生获得强烈的内心体验,或希望学生能够记忆得更长久,这种教学法还是非常值得的,虽然在活动时会耗费一些时间。

三、改革对学生评价的方式、方法

对学生的评价一直以来都是思想政治课面临的难题之一。以往的评价往往有着这样的一些不足:重知识考试,轻品德评价;以一个标准,从一个方面对所有的学生进行评价,重共性,轻个性。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新教材的使用,我们对学生的评价考核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摸索。

1.转变教师的学生观。在教学中,教师要认同学生中有差异,但没有差生。

2.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教师要善于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言行做出及时适当的评价,以激励学生的自信心。我们常用的评价方式有:课堂的常规评价,学业成绩评价,思想品德为主的成长手册评价,才艺特长类评价等。

3.较多地实施鼓励性评价。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赞赏,特别是一些所谓的“差生”,他在这方面的期望更高。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予以鼓动性的评价。

初中思想品德课如何实施分层教学 篇9

摘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学生分层、对教学目标分解、分层设计思考题、分层释疑、分层训练、进行分层教学,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思品课教学;差异;分层教学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遗传、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人的发展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的。这种差异性不仅表现在不同学生的某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上,而且同一学生在不同方面也存在着差别。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个性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性,有的放矢,区别对待,从不同学生的差异中寻求教学的最佳切合点,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主动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校开展了以分层教学为主要内容的实验活动。分层教学就是在承认学生间学习基础、学习方法、智力因素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基础上,根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对学生进行层次分割。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最终促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自身努力都能得到发展、都能达标、都能获得成功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核心理念是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学生间的差异,要进行因材施教。

一、学生分层

在进行分层教学时,首先应将学生区分出层次,以便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分层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并将认知风格、性格特点等非智力因素作为参考。这种做法将有助于教学以多个角度贴近学生的本质特征。

当然对学生的分层是教师的内部行为,对学生所处的层次是不可公开的,这样既可避免学生一些潜在心理因素的作用,又保证学生的自尊心不受伤害。其次,学生的层次不是永远不变的,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变化,定期对各层次学生进行小规模调整,以激励学生向更高层次迈进。

二、分层设计思考题,分类指导学生自学

教师将学习内容转化成可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思考题,而且这些思考题的层次与教学目标的层次应形成对应关系,使学生在解决学习思考题的过程中就完成了相应的教学目标,并要求学生在达到最低目标的前提下,自行选择不同层次的内容进行自学。例如:我们在讲述《消费者依法享有的合法权益》一节时,设置的教学目标是:①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几部法律名称;②知道消费者依法应享有的几项权利的具体内容;③列举实例说明消费者受到侵权时如何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相对应地,我们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的思考题是:①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有哪些?最重要的法律是什么?②作为消费者应享有的合法权益有哪些?③作为消费者要维护合法权益,其基本要求是什么?④组织讨论:回顾生活中的实例,说一说你在购买商品或需要服务时,有没有遇到过侵权行为?如果有,那侵犯了你的哪些权利?你是怎样解决的?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考虑的是如何保证学生对目标层次的正确选择,对于目标选择偏低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选择更高的目标层次,并帮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树立自信,同时,由于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身的价值,也必然会提高学生的成就感。而对于目标选择偏高的学生,教师要采取不强行阻止的态度,在他们尝试到学习的失败后,要积极引导他们认识到失败的原因,从而正确看待自己,或把成就动机适当地降低到正常的状态。

针对学生自学中未能解决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深入到各个小组参与学生的讨论。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讨论的方向,避免讨论偏离主题,并且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从朋友的角度给出建设性的建议,启发、鼓励他们自己解决。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要针对个别性问题进行分类指导,对于低层次学生的问题,教师要找出他们问题的初始点,重点讲解题思路;而对于较高层次的学生,教师则主要通过点拨,启发的方法,鼓励他们自己思考。

三、分层释疑,分层训练

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教师要以分层释疑的方式要求学生作答,并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分层释疑就是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选取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根据长期教学实践,总结为如下方式:①示范性回答:教师首先展示一题较高难度的问题让低层次学生思考,这时,教师提问的对象却是高层次学生,目的是要他们为低层次学生作出示范,并使低层次学生也能够解答。②补充性回答:适用于中等偏上难度的问题,选择低层→中等层→高层→中等层→低层学生,依次回答的答题顺序,在层层补充,层层递进中,使问题得到完满的解决。③激发性回答:适合较难的问题,提问中低层次的学生,目的指向高层学生。教师先要求较低层次学生做出尝试,利用回答中出现的问题和缺陷为高层次学生提供智力刺激,激发他们思考。

教师针对学生所学知识内容进行巩固练习,分层教学的课堂训练与传统课堂的练习不同,它是根据各层教学目标的标准,被区分成不同等级。训练的等级同样要与目标的层次形成对应关系。一般可分为基础题、中档题和综合训练题。如我们在教授《消费者依法享有的合法权益》一课时,根据要求设置的课后训练有:①填空题、选择题;②简答题、概括题;③辨析题和分析说明题。教师规定每个学生都必须完成基础题,然后根据学生的层次情况归类到不同的训练层次中去,这是分层教学充分尊重学生主体,使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发展和进步的直接体现。

让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篇10

街亭镇中

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课文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以其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引导初中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帮助同学们认识和解决在学习、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尤其是教材内容在编排上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学生,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课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即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去实施,才能做到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呢?本人结合自己近年来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

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获得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接收知识信息达到最佳效果;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地集中学习,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所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前提。而导入新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使新课导入生活化。以科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下《缤纷情感》一课为例,我在上课前首先让学生欣赏歌曲《常回家看看》、《我的中国心》,让他们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体会亲子之情,爱国之情,听完歌曲之后,我随即又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讲述自己与他人、社会等之间发生的情感故事,并画出自己的“亲情数”。这样,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带着浓浓的学习兴趣与我一同进入新课教学活动。

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在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大胆地进行探索。此时学生的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容易产生联想,产生灵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容易获得创造性的思维成果。要达到上述目的,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教师所采取的具体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尤为重要。教学实践表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特征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但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深受学生的喜爱,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同样以《缤纷情感》一课为例,当师生共同进入新课学习后,师生之间就开始以聊家常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围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什么要培养高尚情感,如何去培养高尚情感”这一主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各自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在做的,从中体会培养高尚情感的重要意义。在学生谈的过程中,我也从中穿插讲述邓稼先、见义勇为青年故事,让学生从内心真正体验到自己和他人对祖国的各种感受和情感。整堂课师生始终是在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情境设置生活化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是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因而,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因此,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内在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应注意:创设情境所选用的材料必须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内在联系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例如,《礼貌的力量》教学中,设置了两个直观的生活情景,一是在公共汽车上,一位中学生坐在“老弱残疾专座”上,旁边站着一位老人。二是一学生拿着一份调查问卷表向一位老人做调查:老头,填个调查表好吗?老人头也不回地走了。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感受,得出了礼貌待人就能得到他人的接纳,对人不礼貌,就会得到他人的厌恶,就会伤害他人,礼貌能帮助我们成功,使学生体验到了礼仪的重要性。这样,巧用教材内容设置情境,设置出人性化的教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教学活动生活化

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活用教材,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如在《 校园风景线》教学中,为了帮助新生全面了解学校,可以组织参观校园活动,课前准备好学校简介,课上让课代表做导游,教师当顾问,带领全班同学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学校。通过参观活动使思想品德课堂变得宽松、愉快,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激发了热爱学校之情。在《跨越陌生》一课的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自制名片活动,让每位同学准备一张稍硬、漂亮的纸张,在规定时间内设计自己的名片,名片设计完后,每位同学当面双手送给自己最想相识的同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认知有展现的过程,情感有渲染的过程,行为实践有亲自体验的过程,这些过程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学生通过自己活动获得的感受是有血有肉的,是自己总结出来的认识,特别可信。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因此,在课前或课后,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以《匿名世界的游戏规则》为例,可以,首先让学生做了一个社会调查:让学生去调查社会上或身边经常上网的人,调查他们上网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如何看待上网,上网的后果等等,然后让学生根据调查采访的资料,写一篇《我们如何正确上网》的调查报告。学生通过实际调查采访,使他们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更清醒地认识了上网的利与弊,从而也明确自己今后该如何去上网,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为自己所用。这样处理教材,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又发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

上一篇:精美语录摘抄下一篇:初一家长会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