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综合实践课引发的理性思考

2024-07-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课标下的综合实践课引发的理性思考(共8篇)

新课标下的综合实践课引发的理性思考 篇1

新课标下的综合实践课引发的理性思考

团结湖第三中学 李凌霄

[提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立足生活实际,选择题材贴近生活和学生的自身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拓展,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回归生活,回归社会,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并在情境中体验、学习、思考和提高。与此同时,教师与学生也共同成长。

下面,就《模拟记者招聘会》一课的教学设计及学生的学习方式,谈谈自己对新课标下的综合实践课的实践与思考。

[主题词]教学案例 教学反思

一、教学案例

新课程初一语文学科要求每单元有一次综合实践活动,第一单元的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开展“自我介绍”或“组织小型记者招聘会”。征求了同学们的意见,我们选择了“组织小型记者招聘会”这一题材。摸拟实际生活中的记者应聘活动,既贴近社会生活,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也是一次很好的情感价值观教育。

(一)教师准备、活动课设计的大概思路与框架:

因为是综合实践课,需要几个准备环节:

全体同学准备个人简历及评委设计的问题;竞选主持人;由主持人挑选评委和记分员;摸拟展示。

选好题材,动员学生回家去看一些相关的节目,如挑战主持人,大学生辩论赛等等,观察应聘者、主持人、评委是如何表现的,结合自己的实际写出自己的简历,或是评委的问题,准备供主持人过目。有意竞选主持人的同学,写一下展示课的设计思路:如何主持节目,时间安排等,如何打分等等。

物色一个优秀的主持人,是教师搞好这次活动的首要步骤,通过筛选稿件,还真发现了一些小人才,他们可谓是绞尽脑汁,设计了很多思路,其中有一位语文课代表设计得很合理,她成了首当其冲的主持人人选。我把自己的思路讲给她听,并与她一起构思、安排给学生的准备活动。

(二)学生的准备工作:

主持人在我的允许下,又选择了两名副手,他们一起收、阅同学们写的简历及评委设计的问题,很快定好了评委、应聘者、记分员,而且对每一个人的具体情况都加以审评,有一些不必要的问题立刻去掉,对于没有谈到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再提示给某些相关人员,建议其加紧准备,及时“验收”。经过最后商量、推敲,历时两个星期左右,我们基本上把一节展示课的内容定了下来,但由于一节课只有45分钟的时间,对于这节课的时间安排,主持人进行了合理地考虑,精确到每个人用几分钟。

学生们提议用美术字布置黑板。

桌椅摆放井然有序:教室中间空出了应聘者表演的场地,两侧及后面是观众席,评委坐前面,背对讲台,记分员坐评委左面。

(一步入教室,气氛还比较庄严)

(三)课堂实录简介:

(上课铃响后)主持人开始宣布:记者招聘会现在开始,下面宣布考场纪律,应聘者在考场内不得大声喧哗,如有违反,则取消应聘资格。首先请考官(评委)入场。

(八位考官――评委开始入场。正襟危坐。)

主持人:下面请第一位应聘者入场。(第一位应聘者入场)

考官:请应聘者用英语介绍自己。

应聘者:(略)。(相当流利)

考官:你对自己从事记者工作有没有充分的准备?

应聘者:记者工作很辛苦,而且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但我会用自己的特长和工作热情,来完成我所从事的职业。

考官:我们请了一位学识渊博的人(由学习委员担任),你与她就某一问题进行一次现场辩论,计时2分钟。请你充分展示自己的论辩实力吧。

(题目:“就学生带零花钱问题是否要控制一下”)

主持人:时间到,辩论结束,下面请考官对应聘者的表现进行评价。

考官:汉语表达不错,英语水平也很高,但在辩论时有些紧张。

主持人:请考官从语言表达、知识面、应变能力三方面来给应聘者打分。并请下一个应聘者做准备。

(打分阶段1分钟,按优良中差分为四个档次)

主持人:下面请另一个应聘者入场。

以此类推,考官针对不同的应聘者又分别问到了许多不同的问题。比如:

1.你为什么要加入记者的行列,你曾在音乐特长班学习,为什么不选择音乐这一行业呢?

2.如果出了意外,你在采访时不小心把拍好的胶卷弄没了,这时明星又走了,你怎么办?

3.记者的职业道德是什么?

4.如何采访一个脾气很暴躁的人,你采访受到威胁怎么办?

5.请用日文说一下你的简历。

6.你采访的时候会做到大胆有方吗?

7.如果让你采访一个题目“关于环保”你准备如何采访,能即席采访吗?(应聘者马上采访了一位同学观众)

8.你如何对待这次应聘?如果应聘不成功你怎么办?

9.你自己介绍简历时说是多才多艺,那你能给我们大家表演一下吗?

以上这些问题都得到了应聘者认真而有趣的解答。

在应聘过程中,主考官们一丝不苟地进行审评,应聘者出色的表现,也赢得了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从中也受到一些感悟。这节课快结束的时候,主考官们选出了两位综合成绩被评为优的应聘者,还请观众评出了两位最佳考官。

课后,同学们还就这节课写了自己的一些体会,对这节课给予了肯定,认为这样的课,生动有趣味,自己很喜欢。实践活动课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大家对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教学反思

新课标下的综合实践课展示了教师不同以往的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创设教育情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课堂教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对此,我的体会是:

(一)就学生而言

综合实践课创设的教学情境和氛围,学习方式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和实践、创新的机会,还增强了自尊与自信。

1.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个性自由飞扬。

综合实践课让学生自我设计的记者应聘会,很大程度上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比如:就“零花钱一事展开辩论”、“用英语介绍自己”,甚至“考场规则的制定”,都与他们平时的学习、生活有很大关系,在此基础上,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意识和创新精神,变课堂为社会生活的缩影,给自己上了一次生动的生活模拟课。

这一综合实践活动课恰恰符合了综合性学习所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精神和研究能力,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不同于以往的学生学习的方式,在以前的教学活动中,课堂过多地被教师占领,甚至于一言堂,时间一长,学生感到过枯燥,没有意思,本来生动丰富的语文知识在一些死板的模式下,变得令学生反感,兴趣消失。

而现在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去自主自觉地学习,不仅会提高学习兴趣,还会使学生内在的潜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让他们在创造中取得成就感,置身于快乐之中。

一个平时课堂不愿意发言的同学,由于在这节课上有了一次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自我价值得以体现,从而改变了自己不爱“表现”的性格。在以后的每节课中,她一有机会就能抢答问题,在周记中她也谈到:这节课,我的表现赢得了大家的掌声,我感觉到自己并不比别人差,我能行!

2.让学生亲身经历实践体验,为其将来走向社会奠基的有效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通过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大量的语文实践(包括模拟实践),以提高实践能力。它以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为核心,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体验和感受生活。综观多年以来的教学课堂传授内容,多以书本知识为主,学生大多只是思想上的接受,而很少进行实践操作。所以有人说中国培养出来学生多数是“高分低能儿”,有相当一部分人在生活、实践能力上欠缺。

我们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给学生带来了广阔的充实及展示的空间,通过自主选择活动内容或方式,自主组织人员,搜集人信息,采访人士,展开活动,获得一手资料,最后以说、写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成果。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自觉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口际交际能力,还能够锻炼学生各种实际生活能力,为自己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就教师而言

新教材的综合实践课给略显死气的语文课堂带来很多生机,而更多的是给教学工作者带来的思考,促使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1.教师的角色发生着变化。

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是积极地旁观者,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教师甚至可以成为学生的朋友,成为他们的合作者。

2.课程由由封闭走向开放,师生共同成长。

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的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学生同样是课程的有机构成,同样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体会者。教师走入学生中,与他们一起研究、学习、成长,加强双向融合,使知识得以提升。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课程创生”的机会,课程改革告诉我们“再也不能把教材当圣经”,教师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可以从课堂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及学生特色的教材,或者对课程有自己的独到的创新。

一家“言”的时代早已过去,知识的多元性和思维的发散性要求教师有一个开放和民主的胸襟,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民主教学方式中的自省和开放精神也已经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很好的启示。学生的智慧结晶展示,往往会令教师大有收获的。

3.创造着一种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给学生创造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氛围,使教师把鼓励带入课堂,把尊重带入课堂,把信任带入课堂,把理解和宽容带入课堂,让学生在尊重和信任中增强自信,获得成就感,在理解和宽容中得到成长的快乐。在一次次的实践活中建立一种自由、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宽容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能够让学生充分显示自己的才华,张扬自己的个性。从而让他们感受到自我的价值,在学生阶段就有一种能主宰自己与社会的人生体验,为将来走向社会积累经验。

4.课堂模式要因课的内容而宜,不能一成不变。

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上初中时,语文教师几乎每一篇文章都会带领学生彻头彻尾地分析,而作为学生的我并不是很喜欢这样的模式。如今,我做了语文老师,也很难改变这一上课方式,难道语文教师一定要节节课都去分析课文,非得把一篇文章弄得支离破碎,学生要在老师设置的一系列问题下去学习语文,时间长了,学生的学习兴致势必会受到影响。

我们可以准备分析课,也可以上文学欣赏课,也可以有当堂作文课,但不能大多数情况下都在上同一模式的课型。综合实践课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活力。

5.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教师的主导地位可以不变,但必须保证学生主体作用的真正发挥,一节课不可能是教师一个人展示的舞台,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真正的主体,教师必须有一个宏观的把握。教师应当通过科学的设计,很好地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让他们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当然也可以给他们更多的机会,甚至可以让他们自己设计,自己做老师来给同学讲课。把课堂勇敢、科学地交给学生,给他们提供一个广阔的“学习”舞台。学生只有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6.要以“不变”应“万变”,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对于教师而言,无论进行怎么样的课改,而最终不应该变的,仍然是孜孜以求的学习精神,学生可以变,教材可以变,时间可以变,而惟一不能变的是教师应当具备的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

如果我们都仅停留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就不可能面对那些日新月异的知识更新。综合实践课虽然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主导作用永远不能忽视,学生在自主学习或者是展示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事先无法预料的问题,这时如果教师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是很难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

除此以外,教师还应当具备“随时更新知识的能力”,“适应并改变学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具有一颗科学育人的爱心。

新的课改是一次对传统教育的革命,它打破传统教育原有的单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使课堂充满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它更注重的是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生活的品性,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第一次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尤其是综合实践课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不但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新的体会和思考,而且对今后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会有所帮助。

参考资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编辑短评:通过一堂生动的综合实践课,不仅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带给老师诸多思考。这些围绕新课标、课改的思索,有许多积极的见解,比如对于综合性活动有益于学生“个性飞扬”,可以让学生提前经历社会实践体验的认识,课改带来的“师生共同成长”的局面,课堂可以因课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等等。(雨果)

新课标下的综合实践课引发的理性思考 篇2

关键词:新课标,体育教学,转变

一、由重“教”向重“学”转变

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教”是教师牵着学生走, 学生围绕老师转。这是以教定学, 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 长此以往, 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 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新的教学观念倡导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弯道跑技术是中学体育课短跑技术教学内容之一。我们在弯道跑技术教学中可采用以下教学步骤: (1) 让学生快速跑半径较小的圆弧。 (2) 让学生快速跑直道。 (3) 向学生提问:练习身体的重心有何变化。 (4) 学生探究, 教师引导。 (5) 讲解弯道跑技术的要领。……这样使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动作技术的要领。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去学习, 这样的学习效果就十分明显。

二、由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转变

常常会有这么一现象, 有的体育教师教了几十年书, 上过几十节课, 似乎觉的自己形成了定型化的教育模式。但要问他的体育教学特点有哪些, 又很难说清, 这是相当一部分教师的现状。新的体育教学观念要求体育教师树立特色意识, 形成教学个性, 也就是说体育教师在深入钻研体育教材的基础上要敢于突破教材, 创造性的开展体育教学工作。这里的创造性主要指 (1) 在教材处理上, 体育教师要使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也就是说, 教师要针对教材、学生心理特点作一番科学的艺术处理。从而形成可操作的教学思路。例如:在篮球的单手肩上投篮教学中, 可针对学生喜欢NBA球星和喜欢看NBA比赛的心理, 讲解NBA历史上篮球投篮的发展史及单手肩上投篮在比赛中的重要性。这样的教材艺术处理可使学生更投入地学习篮球。 (2) 在优化教法上, 体育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 需要进行教法的设计和加工, 克服组织形式上的模式化。如教师进行初二男生的跨栏跑教学, 单元的前半部分, 教师先采用游戏法让学生跨越不同形状、不同高度的障碍物, 充分体验跨越障碍进行比赛的乐趣;随后逐渐转入跨栏跑教学阶段, 学习中让学生自定目标, 并向各自的目标挑战, 体验运动学习的乐趣;单元的后半部分, 教师组织学习小组间的比赛, 采用超过自己最好成绩的比例作为得分的相对评价方法, 各小组内自定比赛的策略, 互相帮助, 争取胜利。最后, 单元结束时教师让学生写出学习的体会, 总结学习成果并以此加深学生对运动乐趣的体验。 (3) 在个性风格上, 教师应遵循体育教学规律, 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突破和创新。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教师在第一学期的开始阶段, 根据学生的特长, 让学生两人一组轮流设计一堂课, 并在教师指导下, 担当课中一半时间的教学。学生首先要根据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将设计出来的教案交教师批改, 教师批发后交还给学生备课, 上课时, 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通过一个学期后, 每个学生都担任过一节课的教学, 同学们也在相互的配合中知道了应如何主动地学习,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只重视教学的结果, 而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把教学重点放在过程, 放在提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 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从教学角度上讲, 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 它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 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新课程倡导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揭示动作技术的形成过程, 暴露学生学习技术的思维过程, 从而使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 形成正确技术动作的能力及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四、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 学生很容易从课外资源中获得信息和知识。因此, 新的体育教学观念要求教师的角色主要不再是信息的传递者、讲授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 而应成为发掘资源的向导、寻求真知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和学生一道寻求真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 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新课标下的综合实践课引发的理性思考 篇3

关键词:综合 实践 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增设“实践活动与综合应用”,这既是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数学教育改革的必然。其目的是为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供机会,为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能力创造条件。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普遍反映综合实践活动难教,其主要原因是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及特点把握不准。下面本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实践,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什么是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的主动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或特长为主的课程,它不同于一般的数学课,它不受课堂限制,可以灵活地选择活动地点,既可以在课堂内或课堂外进行,也可以在大自然中进行。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身实践、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学生始终处于动态的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通过活动,在现实生活中理解数学,应用数学,掌握数学,发展数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对数学学科的延伸和发展,是对学生理解、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升华过程。

二、如何开展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并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以及年龄特征等。通过教师的定位、创设和引导,让学生能够在观察、思考、活动、操作中探索实践。这样,才能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发现和研究问题的兴趣,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在具体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立足综合,着眼于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数学知识与观察世界和其他学科之间联系的活动载体,是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加以综合应用的一个组合内容。首先应突出其“综合性”,其内涵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须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学应加强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指数学要和其他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解决实际问题。其次在实践活动中还应着重体现“实践第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师应创设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在深入实践中,自己动手收集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钻研教材,科学地设计活动内容和方法

教材安排的每一个实践活动都注意贯彻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实践能力等教育改革的精神,因而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开放性和实践性。对此,教者对教材要有一个深加工、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科学、周密地设计活动内容和方法,使实践活动呈现科学性、趣味性、多样性。同时也要注意小学数学教材提供的实践活动内容,只是为教师提供了素材和信息。所以组织的实践活动不要仅限于教材提供的形式和内容,还可以结合当地实际,结合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实践内容和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开展实践活动。如学习了“认识钟表”后,可让学生设计一份自己的作息时间表。“六一”节班里开联欢会,需要买水果,教师可让学生自己通过调查喜欢吃哪些水果,水果价格以及需要买多少等,再进行计算得出每个小朋友所需要的钱数。通过生动、实际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不再感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更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当然在活动设计时,有时还需以“粗线条”为原则。新课程下的教学工作越来越找不着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案模式。数学教学过程不再是“以本为本”,把教材作为圣经的执行教材的过程,而是从实际出发富有个性的创造过程。因此,粗线条的活动设计应更多考虑学生的实际,留有师生灵活的操作和活动的空间。强调活动课教学是思路上的把握,不必过多地追求过程细节。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教师对活动方案的准备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因人而异,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3.融入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挖掘实践活动素材

实践活动的内容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学习和研究的问题是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生活中的数学”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小学数学具有现实的性质,它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再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另一方面,学生应该用现实的方法学习数学,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并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乐趣。例如,学习了比例尺后,可让学生绘制学校平面图。学习了圆的周长后,可让学生测量自行车轮胎的周长,并测算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再比如,学习了统计图表后,可让学生调查并绘制有关水费、电费方面的统计图表等等。通过设计生活中熟悉的内容让学生参与实践、动手解决,既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

4.创设情境,采用灵活多样的活动组织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不能为活动而活动,让活动流于形式。为此,教师必须努力创设一个能激发学生探索热情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如在学习认识了人民币之后,可安排“学生到超级市场(或模拟商店)购物”情境活动,让学生在“买”“卖”的生活实践中学会认识和使用人民币。

新课标下的综合实践课引发的理性思考 篇4

语文科李蓓蓓

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来说,阅读是语文能力的基石,语文素质的高低同能否扩大阅读面有很大的关系,这是许多语文教师的共识,但同时也是许多语文教师最感头痛和棘手的问题。因为实际上,绝大多数的初中生都不能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他们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少得可怜。根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80篇(段),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可是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据《中学生百科》编辑部对50个城市的学生作的问卷调查统计(见《中学语文教与学》2001年第一期):有阅读课外书习惯的同学占28.7%,无聊时才读课外书的同学占43.2%,极少阅读课外书的同学占2.6%。如果考虑到这里课外书还包括一些粗糙低劣的卡通漫画、言情武侠等书籍,那么真正有文学阅读习惯的学生少之又少。初中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已给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现在的学生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文学阅读,文学阅读已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软肋。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马以鑫教授在谈起这个问题时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的学生普遍地患了“拒绝阅读症”。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育应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我想,如果语文的阅读教育仅仅停留在对教材的分析上,那么,即便是学生对于教材上的文章结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背得滚瓜烂熟,而课外得阅读却很少甚至没有,这样的阅读教育其实等于是空的。

一、成因的思考

中学生课外阅读面狭窄,阅读能力低下,已成了一个既定的事实,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与课业负担偏重有关。

受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过大,课业负担偏重,往往整天埋头于课本、题海而无暇他顾,根本无心也无力进行课外阅读。阅读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没有时间的保障,那么阅读只是一句空话而已。以初三学生为例,他们的时间早已被考试科目排得满满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极少,围绕考试的教辅书籍还大行其道,又哪有时间去翻阅厚厚的名著?而且,由于学习压力,一些学生已经见书就烦,有了较深的抵触心理。而且,对于少数喜欢阅读的学生,家长、老师还不时出来反对,禁止他们读“闲书”,这使得他们的读书热情遭到了抑杀。

2、与阅读兴趣缺乏有关。

中学生阅读面狭窄,除了缺少时间以外,还与缺乏兴趣有关。所以,即使是在较为空闲的寒暑假期间,他们用于阅读的时间也仍旧很少。由于多种原因,学生没有从小养成阅读的习惯和良好的阅读方法,久而久之,就会越来越丧失阅读兴趣。长期以来,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学生常处于被动地位,只能在教师限定的思维中去接受,不敢有自己的见解,这严重

地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和自主创造性。而其实,文学具有不确定性,同一文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作品的意义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建构,读者在其中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如果教师忽视了学生作为读者的主体性和作品作为阅读文本的多解性,从而讲有余而悟不足,析有余而辩不足,学生没有充分的机会去体会、感悟、想象、创造,那么也就不会有主动阅读的欲望,慢慢地就对阅读泯灭了兴趣。

3、与社会文化氛围有关。

毋庸讳言,现在我们的社会文化读书风气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当今世界处于信息时代,“计算机+互联网”等于是向学生们完全开放了整个世界。过去,书籍是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现在,光盘、录象、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接受方式多样化,而且直接作用于视听,相比之下,书籍阅读就显得枯燥乏味。这些以视听刺激为主的信息接受方式使我们的学生语言感受能力退化,从而削弱了他们对文学阅读的兴趣,并形成恶性循环。其实,这些信息源好比一次性消费的“文化快餐”,缺少文学阅读时的感受、想象、审美和创造,因而是无法替代文学阅读的。这些社会现象凭个人的努力或许一下子无法改变,但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做的是引导学生走一条正确的阅读之路。

二、对策与理论依据

面对这样一些不容乐观的现象,我们不能一味地大叹苦经,而应该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从理论到实践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果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掘出学生的阅读潜力,从而把学生变得爱阅读、乐阅读、会阅读,那么才是我们的根本愿望。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应该对学生深入地进行探究性学习方法指导,引导他们在阅读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阅读兴趣。

探究性学习从广义上理解,是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从狭义上看,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如果能贯彻到语文阅读方面,那么学生的阅读能力将会有较大的提升。新课程学习方式最强调的是“主动、探究、合作”六个字。这与原来的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是完全不同的,学生成了课堂的参与者。

教育学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中学生由于身心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和个体身心走向成熟,因此他们已不愿意做被动的适应者、服从者、模仿者、执行者,而是力求成为生活中主动的探索者、发现者与选择者,他们对世界、人生和自己都有了一定的思考,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尤其是当今世界处于信息时代,社会的各种层面、各种价值观、各种知识结构和各种生活方式以及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流行的任何东西,学生都有可能知道。所以“我教你学”的专制式教学模式必将被淘汰,我们教师应该放下架子,还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权利。

实际上,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改变,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密切相关。如果教师在课堂内能做到适时开启,及时点拨,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做到这,教师首先应该在思想改变陈旧的观念,在新课程标准下,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参与课程开发,学会重构教材。

新课程给教师留出了很大的创造空间,有的甚至没有教学参考书,这是增进教师专业化,对教学肩负起责任的一个重要的起点。教师在课程问题上要做到两个“学会”。一是学会重构教材,学会对课程进行二度加工,通过加工呈现出新的课程,即课程的重构。课程是自上而下的,需要教师的创造。课程脚踏三只船:学生、社会和知识;教师通过重构,在课程、教材、学生之间架起桥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二是学会批判。即不迷信、不崇拜,学会用

批判的精神对课程进行改造。语文教材其实有着广阔的留白空间,为我们提供了许多资源,需要语文教师和学生一起去开发和创作。这个开发和创作的过程其实就是探究性学习在阅读过程中的体现。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的智慧,发动学生进行再创造,或查阅大量的课外读物,那么其实就是一个探究和课外阅读的过程。所以,教师一定要把这个机会留给学生,自己只做一个引路的人,而不是操作者。如果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有了阅读的欲望,那么教师已经完成了至少一半的工作。

2、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首先,我们不能把课外阅读仅仅定义为课外时间的课外书阅读,我们教师能做的大量工作其实是在课内的。所以我们应该把语文课堂真正变成文学阅读的天地,改变那种以教科本、教参和教师讲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变革课堂的不是理论工作者的事,而是教师的事。教师应以新课程为标准去寻找研究的课题。目前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长于考试,不会独立思考,缺乏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敢于独立思考。要做到这,教师就必须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这要求教师用新的理念审视教学活动,进行教学设计,真正让学生自主互动,教师退居为引导者。在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不应再是照本宣科,“满堂灌”,而是应和学生共同探讨,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如果学生体会到了探究问题根源的快乐,并开始试着自己去阅读从而获取更丰富的知识,那么真正的阅读开始了。

3、学会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确认课程实施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及其对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的选择,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作为知识权威的“话语霸权”。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强化两种意识:民主意识和人本意识。

教师应创设一定的课程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加拿大著名的课程专家史密斯教授说:“教师所关注的并不是教----即通常所谓的灌输条理分明的知识,而是保护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的环境条件。”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师应淡化课程教学的统一性和唯一性,不应以有限的结论锁定无限的对话进程。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象通常所说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学生个体具有差异,他们对于文章的体会和感受是各不相同的。我们教师所要做的,是要发掘这种不同,激发学生不同的感悟力,而不能只求一个千篇一律的统一的答案。

学生不是承纳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当以全面发展学生的情意要素和智力要素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方面去发展学生的能力体系和人格体系。这样,教学就超越了单纯的知识和技能训练,从而抵达人性深处,使灵魂得以净化和优化。

如果教师在思想上做到了更新观念、明确方向,那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就语文阅读来说,就再不仅仅只是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等等,学生就会自主自愿地进行课外阅读,并期待从阅读中获取教科本上所没有的知识,课外阅读也就走上了一条阳关大道。

三、设想与尝试

针对上述现象,笔者从教上一届学生开始,就注意学习新课程标准下的有关理论知识,关注这一问题,并着手改变教学方法,以期达到一定的功效。经过三年多的实践与思考,有了一些设想与尝试。

1、以课堂教学为契机,提高学生探究性课外阅读的兴趣。

首先要明确课外阅读的大目标: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为了便于具体落实,可以把这两个大目标再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这些小目标可以分别是: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拓记叙文的写作思路,开拓议论文的写作思路,抓关键句分析文章,提取文章信息,鉴赏文学作品(又可分为诗歌、散文、小说)等等。这样,目标明确了就能有的放矢,提高效率。并且,把大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化整为零,就像把西瓜切成瓜瓣,学生才能吃得着,啃得透,有兴趣,有信心,乐意学,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战场,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才是根本的、有效的途径。我们所要提高的虽然是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但课外要在课内抓。教师是启动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它要求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者到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参与者;从知识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从仅仅关注教科书到同时关注与本学科知识相关的课外知识;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到关心学生的终身发展以及后继性学习。所以,如果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还是照本宣科、一成不变的话,学生就将丧失学习的兴趣。教师首先应把课本上的阅读教材上好了,讲活了,学生才会有兴趣将之延伸到课外。例如,初中语文教材有对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的节选,教师可充分利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香菱学诗》、《杨修之死》这些课文,在讲解内容时或学完课文后,设置几个问题,如:

(1)鲁智深打死镇关西后,被官府抓住了吗?被判了死刑了吗?

(2)香菱作为一个爱读书的弱女子,她的命运会和大观园里的小姐一样吗?你能设想一下她今后的生活吗?

(3)通过杨修的死,你认识到曹操的为人了吗?曹操真的很想杀杨修吗?杨修的死给我们哪些启发?

这些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自觉地去阅读这些小说。因为是长篇小说,教师可指导学生定期阅读,不宜心急,并可在一段时间后,在阅读交流可上以讲故事、你问我答等方式在班级内互相交流。

2、推荐奇文、美文,疑义相与析。

初中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还很有限,所以教师应挑选一部分优秀作品,推荐给学生,并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研读。例如,笔者在教学初三学生时,碰到一道课外阅读理解题,语段出自余秋雨的散文《都江堰》,但只节选了开头部分,学生看了之后感觉云里雾里,意犹未尽,笔者认为这时向学生推荐余秋雨的散文是一个好时机,于是把余秋雨的《都江堰》印了出来,人手一份,然后安排了较多的时间来一起分析、研讨这篇文章。在整个阅读过程当中,笔者是这样安排教学过程的:

(1)自读,初步感知。要求学生自己默读,有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2)查阅工具书,自己答疑。对于文章中的一些文字问题,要求学生通过查字典等方式,能自己解决的自己解决。

(3)合作互助,互相解答疑问。学生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碰到的一些问题提出来,看有没有同学能帮助解答。这一过程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研究性地去阅读文章。教师只在一边点拨引导,因为有很多问题本身就是没有答案的,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4)再次阅读,进一步整体感知。要求学生在有所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再一次阅读、感知。

(5)介绍作者,推荐其他作品。教师在这个时候才向学生介绍作者的有关情况,及作者的《文化苦旅》、《秋雨散文》等作品集,学生可能就会有较大的阅读兴趣,自己也会去寻找一些相应的书来看。

在整个过程中,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教师只是一个旁观者。

3、小范围内营建良好的阅读氛围。

社会大众的阅读缺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也不是凭一己之力能够解决的,但班级这一小环境的阅读氛围通过努力引导是可以营造的。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一下措施:

(1)指导学生购买书籍,并互相交流。对学生手头上的书籍进行管理、调控,尽可能地让他们多读好书,比如张晓风、刘墉、毕淑敏等作家的散文,并让学生每天坚持写赏析作业,记录下读完名家散文之后的感想,并就其中的好词佳句进行点评。这样可以让学生远离肤浅和庸俗。

(2)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根据每堂课的具体目标选好阅读材料。首先要确定具体的典型材料,不用太多,三两篇文章即可,印发给学生,以备课堂上作例子分析。其次要有广泛的阅读材料,那就是报纸杂志等,这些材料可以放开,让学生在课下找出与指导课的典型材料同类型的文章进行阅读。

(3)课外阅读指导课之后,还很有必要的课下作业,以期进一步巩固提高。课下作业最好的形式就是让学生写阅读周记。周记的内容应明确规定是指导课训练内容的巩固与提高,如果是突出阅读能力,就写文章分析;如果是突出写作能力,就要对指导课上的典型材料进行仿写。这里要强调一下,仿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最佳途径。

(4)举行读书报告会,以说促思,以说促读。学生阅读后,会有一种要发表意见、相互交流的欲望,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一定的时间举行读书报告会,让学生交流各自读书的体会。这样既消化了内容,又促进了思维,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能通过交流获得别人的体会,得到启发,加深理解。

(5)结合影视对比阅读,从而进行评价、鉴赏。有的名著已有影视作品,如四大名著等,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精彩片段,并引导学生将之与原著相对照,比较异同,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培养了评价鉴赏能力。

4、注意三戒。

在向推荐书籍文章的同时,笔者还提醒学生注意读书三戒:

(1)戒时效性的书。要引导学生看一些名著或有一定内涵的书,而不要随波逐流。因为时效性的书往往比较杂,不适合孩子清纯的天性,容易让孩子的心随着流行和时髦转。

(2)戒作文辅导类书。这类书也有极个别是不错的,但笔者认为一般来说是有害无益的。它们将作文分解成屠宰生猪一样的大卸八块,把文字变得毫无生命。而且都是学生们的同龄人写的,没有必要大加学习。

(3)戒卡通书。这种书有一定的娱乐和游戏意义,偶尔看看,也无碍大局,但长期读它,只会让学生变得越来越懒惰,越来越不懂得读书。其实,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读书的苦与乐是相辅相成的,读书的乐趣就在于读书的艰苦。

四、几点思考

通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分析和实践,笔者对这些问题还有一些想法:

1、教学应重视学生的后继学习能力。阅读是一个人终身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如果从小就被限制或者扼杀,那么将会其害无穷。

2、阅读教学应更重视人性的回归。学生所接触到的阅读作品,应更能体现其文学性和人文性,而不应是枯燥的教材。

3、教师应更重视学生的阅读潜能。其实在学生身上,有着我们所不知的巨大的学习能力,我们所要做的,更重要的是开发、挖掘这种潜能,而不是包办代替。有许多阅读中的问题,学生凭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解决,我们就没有必要再在一边喋喋不休了。

要想营造一种大的语文学习氛围,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课外阅读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但是课外阅读教学毕竟又是一种内潜性很强的观念性活动,学生接受阅

新课标下的综合实践课引发的理性思考 篇5

摘要: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研究按照课标要求对合作学习进行研究,分析了其优点并结合教学实际对实行合作学习的原则做了讨论,提出了建议。合作学习是对新课标下的初中物理教学一次有益的尝试,对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兴趣及成绩十分有益。

关键词:合作学习;新课程标准;课程改革;物理教学 引言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每一次教育课程改革都有着深刻的意义,新一次的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结构、内容以及评价标准等等都有了重大改革和新的突破。但是不难发现这些改革都围绕着一个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教学理念的提出无疑对初中物理教师提出了新的考验。传统的授课方式将不能满足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必须选择新的教学方式,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教育部颁布的新的物理课程标准要求,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标认为教育过程应以学生为主,依赖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其全能,驱动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完成某些共同任务,在明确责任的基础上,以小组形式开展互助性和促进性学习。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被人们誉为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在传统观念中有些教师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课堂中安插一个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追求表面意义上、形式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以为这就是合作学习。其实则不然,这些知识表面上的热闹,并没有抓住合作学习的本质,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个“花架子”而已。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是将教学目标作为导向,并以学生分成的异质小组为基本组织,将平时的教学动态作为小组学习的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作为评定的依据的一种教育体系。这种教育体系,会使学生之间产生非常积极的互动,产生小组内合作,小组间竞争的良好氛围。根据一项心理调查研究显示,动机往往产生于团队合作的基础上,其本质是人际相互作用的一种依赖关系,因此建立合作小组,构成利益共同体,有助于保持学生的上进心,即学习动机。一.合作学习的优点

1.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

现代教学是以注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以增强学生的主题能动性,增强学生主体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而进行的。教师力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并使学生尽量有合作、交流、调查、质疑、辩论的机会,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积极互动,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地位处于被动,教师处于主动,这样并不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的主观掌控课堂的想法被抹杀。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地位平等,每个人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学习的执行者。每个人的参与机会平等,每个人都获得交流的机会,这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可以说,这种新的教育理念将会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发挥自己、参与学习的环境和平台,真正实现学生主动参与的发展性教学。

2.有利于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养成

当今社会需要的绝对不是仅仅拥有丰富知识和学历的单一人才,现代的工作由于复杂性和大型性,经常需要团队的合作。所以在现在的社会中,具有合作精神和奉献意识、具有团队思想和与人协调工作的能力的人才能得到发挥,才能更好的施展才华。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应该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应该做到让学生的情感、能力、态度、价值观全面发展。在同龄人广泛的合作和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从交流中学到知识,从学习中领悟能力。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再以传授者的身份出现,而应该充当的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在课上的行为也不再是命令式的教学而是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探讨。在同龄人组成的团体中,学生更能理解彼此,更能通过观察学习对方的优点,也可以通过平时的交流改正自己的缺点,还可以在一起的交流进步中,找到自己相对于团队的位置,能给团队做出的贡献。通过对集体的积极的看法和对团队的帮助,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观。

3.课程改革的需要

教育部新制定的全日制普通初级中学《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3年版》中的课程基本理论中提到:“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灵活采用教学方式,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让学生在实验中认识尊重客观数据的重要性,从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实验的相互配合中发扬合作精神”。合作学习与传统教育早就存在于学校中,只是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之下,教学中过分注重结果,成绩成为了评定一个学生好坏的最直观的标准。这也使学生之间更倾向于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技能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这种以知识为尊的价值观,在如今更注重能力的社会是行不通的。现代社会,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的今天,学校更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物理课程标准》中同样强调,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与别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应将实验与合作引入课堂,在物理教学中,要适当的给予学生自由,力图促使学生进行自主的交流和发展,提高课堂的参与质量和学习氛围。二.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体现

1.科学性原则

关于科学性原则,是指合作学习中既要体现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育理念,又要符合教学规律的发展,从理论上讲既是科学的也是可行的。首先要将全班同学分成数个异质小组,物理实验教学以小组成员为主体,以达成实验目的为目标,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标准,鼓励学生集体荣誉感。保证小组内人人都能为组尽力,从整体出发,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良好模式。科学分组,保证每组的实力水平平均,组内异质,尽量使不同水平和具有不同特点的学生在合作中相互促进、取长补短,使小组内每个成员都能在互补过程中获得充分自由发展。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之间需要相互帮助,小组内其他成员的成功就意味着自己的成功,同时,小组成员之间也通过互助来促进各自的发展和进步。科学调控,全程陪同,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合作意识。科学评价,根据各小组成绩,评优评差,组间评价和组内评价并重,在评价中激励学生取得进步,使小组更加团结。在评价中,注意态度,将学生的合作水平,参与程度,合作态度等作为评价的标准之一,奖励表现优秀的小组。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间是一种相互帮助的关系,每个成员与其他成员间是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关系,每个人都为自己和其他同学的学习负有一定的责任。

2.学生为主体

新课标本就规定物理教育应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符合大纲要求。物理实验应以学生的出发点来考虑,注重学生在物理实验中的表现,提倡构建式课堂,让学生掌握举一反三的能力。以学生为主体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技能的培养。鼓励学生自己探索,独立思考,组内交流,学会倾听,大胆质疑,自己讨论出结果。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情况下,学生将在课堂上不再因为担心自己说错而不敢提出想法,在组内组间不断的交流之中,想法和知识也在不断更新,除此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还学会了如何去倾听他人,尊重他人,这些都会让学生将来进入社会时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小组成员都要有主动合作的意愿,每一个学生在合作探究或讨论问题时,要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思考,合作探究,主动与其他同学协调解决问题时出现的矛盾,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合作学习中的人际互动突破以往传统教学中强调师生之间互动的界限,主张在合作学习中充分调动教学中的各种关系进行互动,这种互动不仅包括师生互动,还包括生生互动,从而使课堂成为主体的互动网络,成为一个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地方。在合作学习中,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享有“参政议政"、“讨论发言”的权利,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随着整个教学过程从“教到学”的转变中,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性,对小组其他成员的依赖,自觉地去与他人合作,共同探索问题。

3.教师的参与

教师平等参与原则并不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师可以撒手不管。教师与学生平等,参与小组互动之内,并不再是领导者,而是充当一个指导者和参与者。这样逐步消除教师学生之间隔阂,弱化教师的权威身份,完成在课堂上的学生间的互动和师生间的互动。师生间的关系和谐更有利于师生间的沟通,从教师传授学生知识,变成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知识,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也是所有教师都为之努力的目标。师生间通过努力获得的信任和友谊,可以使教学工作更好的开展,教师以朋友化的身份参与,既能了解小组内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态,又能了解到每个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这更便于教师进行宏观的调控。在平等参与原则的作用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交流、真诚沟通、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各自生成或建构了自己的认识与知识,与传统式的教学相比,整个教学过程是充满创造色彩的。学生的每一次发现、每一份想象、每一次发言、每一种设想,都是有价值的,都应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许,学生立足于个人的、生活的、时代的独特认识在学习中得以完善和丰富,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个性的呈现过程。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注意课堂纪律

虽然合作学习应该保持一个相对活跃的课堂气氛,但是活跃的课堂气氛绝不代表纪律不好,教师应该注意的是大家讨论问题的声音和聊天的声音的不同,做实验和搞小动作的不同,作为教师这个时候应该给予学生一些必要的引导,不要让学生误认为合作学习的自由课堂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由不是随意,只有在小组讨论学习中拿出效率,合作学习才能算是成功。

2.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有很多教师不会注意到这点,因为合作学习很容易让人误解为只强调合作和团队,而忽略了个人的能力和思考,教师可以在布置任务之后,让学生先自己独立思考一会,再让学生进入小组中去学习,这是非常关键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可以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3.适当提高小组学习的难度

在给小组布置任务时,在初步的让小组成员适应合作学习之后,应该逐步加深任务难度,因为我们强调的合作学习是小组在一起通过探讨和研究来解决一些有价值的难题。如果给予小组的任务都是非常简单的,容易让小组成员松懈,造成早早的做完任务之后开始聊天等破坏纪律,这样慢慢地会养成不好的习惯,使小组学习的效率降低。因此教师应注意适当提高布置给小组任务的难度。

4.要建立良好的评价激励机制

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学习小组的学习进行评价,而且要注意引导学生开展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特别注意对每一个小组成员的参与态度、合作表现、完成任务情况、做出的贡献等方面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简论[J].中国教育学刊,2002,(1)-32.

[2]晏荣贵,舒守玉,吴群.小组合作学习怎样落到实处[J].湖南教育,2004,(10):3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3年版[M].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4]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中国教育学刊,2002,(2):68—73. [5]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35.

[6]项蕾主.现代教育教学改革呼唤创新精神[M].贵阳市: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26.[7]严雪梅.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评价[J].四川教育,2003,(Z2):29—32.

新课标下的综合实践课引发的理性思考 篇6

一、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走出作评价时顾此失彼而形成的误区

1. 滥用赞语,误导了学生的学习思维

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论学生回答是否恰当,不论提出什么质疑都口诀似的赞扬: “你真棒! ”“真有见解! ”“读得真有感情”……不当的评价, 不仅激发不了学生的思维,反而误导了学生的学习思维,久而久之,他们认为对老师的提问,对文本的理解,不需深入推敲思考,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哪怕是胡编乱造、东扯西拉的,都是值得表扬的。于是他们可能会错误地认为: 这或许就是创新思维的表现。而那些有真知灼见的理解和回答,反被这些庸俗的赞语埋没了,无情抑制了发散思维的培养。

2. 误延评价界面,学生疲于应付

新课程的评价改革提倡发展性评价,讲究方式的多种多样。除了一般考试测验外,还有访谈、观察、文献研究、范例考查、个人经历记录时。然而有的教师误以为任何一种语文学习都需综合运用各种形式的评价。他们在实施过程中不顾学生实际,不顾学生的起点、身体和心理承受能力,无限扩大评价界面。如一篇作文写好后,先自改自评,再小组评,班级评,然后家长评,写评后反思评后报告,再呈交老师评。殊不知学生作文在众多的评价中已面目全非,已找不到初写的影子,学生自己已耗掉了多少快乐自由的时间,有种疲于应付之感。长时间的折腾,不仅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 加大了心理压力,也致使学生丧失了写作激情,反而失去了评价效果。

3. 盲目求异,违背语文教学宗旨

课改的重要理念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些教师为了追赶时髦,不管情境、不管内容、不管需要一味地强调自主意识、合作精神、 探究能力。于是,在学习文章时让每个学生自选喜欢的段落学习。的确, 有的学生确实能对某些段落产生特殊喜爱甚至有个性化的见解,但是就此而作出“有见解,有个性”的评价,一堂课草草结束,那么那些学生不喜欢的语段,难道就可以不学吗? 有的老师为了几个生字,也要让学生分组讨论, 似乎热闹的课堂就是学生积极性高、气氛活跃。只要有个结果就获得“有合作探究精神”“能自主学习”“学习热情高”等评价。其实,语文教学中许多问题仍需教师点拨、学生思考才可解决的。像这种形式主义的评价从客观上说,它严重违背语文教学宗旨。

二、对实践多元评价的思考

自从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以来,人们打破了传统的智力定义,即打破了以语言、数理或逻辑推理等能力为核心的衡量智力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承认每个人或多或少地存在着7 ~ 9种多元智力。既然如此,怎样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 难怪有人说,很多所谓“差生”是由于我们的评价标准单一而“制造”出来的。因此,发展性教学评价必然关注到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对于某阶段或某方面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发展性评价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在实施新课程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关心“差生”,实施“差异评价” “激励性评价”,尝试实施多元评价。

多元评价是指不单纯采用标准化纸笔测验,而是采用多种途径和使用多种方法与技术,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旨在促进评价对象发展为根本目的, 重过程、重评价对象主体性的评价。

多元评价的实践对我的感受就是: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的观念得以转变,角色与进行终结性评价时截然不同。由教书匠、考官转变为学习者、研究者,教学能力和自身的业务水平也得以发展,教学的过程也是自我进修、 自我学习、自我改进的过程;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心灵得到感化,成为双向互动的促进者,与学生同时得到提高。

无论采取什么方法,在具体设计评价方案时都要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要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学生语文素养的全貌,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动手动脑,反对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和兴趣,评价的要求应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初中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应多采用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和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方式,肯定学生的学习进步。要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力求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原有基础、学习和探究过程、学习结果和长期效应四个方面作全程性的评价,注意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的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三、艺术化的评价引领学生感受美、创造美

1. 以艺术化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美

例如,学生回答问题时答错了,如果说: “你怎么这么笨”! 也许这个学生再也不敢回答问题了。若换成“你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呀! ”可能就是另外一种结果了。当学生的朗读出色时,我会赞叹: “声音如行云流水, 真令人陶醉! ”对学生的作文评语可引用诗词歌赋中富有启迪性的哲理句子。用艺术化的评价语言让学生时时都能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从而促进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感受生活的美好。

2. 用丰富多彩的评价形式,让学生体会创造的美

新语文课标强调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要求注意评价的整体性。 这就相应要求评价形式的多种多样。师者可帮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袋”,要督促学生学会自评,自评的形式不拘,可自己列表显示,也可用日记记录等。评价的内容包括学习语文过程中的表现及学习成果等,并写自我反思和小结。鼓励学生收集、整理同学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和家长的反应。让他们体会自评和被评的乐趣,体会评价形式的独创美。师者给予学生的评价形式也要有创意,让学生体悟为师的良苦用心,从而更加积极学习。另外,教师应欢迎学生对师者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真心的语言对为师的德、能、勤、绩等方面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这样在师生互动、知己知彼中达到教学相长。

新课标下的综合实践课引发的理性思考 篇7

【关键词】地理课堂 有效教学 思考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B-0043-02

当下,高中地理是高中学生的必修科目,也是高考文综必考科目之一。其在新课程改革的号召之下不断进行改革,虽然一改传统教学中的模式陈旧、课堂效率低下以及教学理念难以展现的劣势,让素质教育成为地理教学的主旋律,让学生在地理课程的学习中更加具有趣味性和高效性是其新课程教学的目标,但是,就目前的教学情况来说,还是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和提高,需要对其进行大胆创新、锐意改革,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学,实现高效性和切实性,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上获得更多地理知识和技能,以及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的地理观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地理课程作为高中非常重要的课程之一,在授课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学习质量予以保证,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得以提高。但是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加上过分注重考试,让地理的教学工作完全是为了考试而授课,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难以起到真正的推动作用。

(一)教师存在的问题

传统地理教学中,课堂教学大部分处于“教师讲,学生听”的状态,虽然目前这种状态有所改变,但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仍然与新课标的要求相距甚远,在教师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大多数教师进行教学,只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其实在课堂教学中,教材只不过是一个如何帮助学生寻求真知和建构知识的工具,教学目标才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使用教材的目的是实现教学目标,而不是为了教完教材;二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也不够,体现在教学过程组织不严谨、新课导入方式和问题情景创设的技巧不够巧妙、教学氛围的营造缺乏艺术、激发不了学生兴趣等。在一些农村普通高中,课堂中教室里学生睡倒一片的现象随处可见,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学生基础薄弱和毅力不够坚强是其一,其二与教师的引导不当或引导不到位有关。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老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睡倒一片的现象会出现吗?三是部分教师因为教学时间较长,已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习惯,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时候,难以改变或不愿改变自己的习惯,因为如果他们那样做了,他们会觉得很吃力很不适应,因此部分老教师对于新课标理念的贯彻不够深刻,使用的教学方法较为陈旧。部分年轻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对于课堂的整体教学缺少把控能力,或者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时间过长,使重点内容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重点不突出。或者注重理论的授课,学生的自主性没有时间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确立和体现呢?诸如此类的问题,造成理想中的教学效果与实践相距甚远。

(二)学生存在的问题

首先,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目标仅仅是为了应对高考,获得较好的成绩,当进行新课改素质教育之后,究竟应该学什么?学生反倒“迷茫”了,找不到学习的目标。其次,学生因受当今功利浮躁的社会环境影响,容易产生读书无用论,缺乏学习动力,主动性发挥不了,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心神不宁,难以安心真正进入到学习的状态。再次,就是独生子女的一代,家庭的过分溺爱,娇生惯养,从小对他们缺乏严格的约束,所以自制力不够,在课堂上容易开思想小差,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还有,父母的宠爱和包办加上学校出于安全考虑而减少课外或野外活动,这就大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生活的空间和视野,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和生活经验的欠缺,对学习非常不利,这也会影响课堂的有效教学。此外,长时间呆在教室,缺少体育运动和户外锻炼,甚至连劳动课时间也被挤去学习了,再加上垃圾食品的伤害,导致身体素质差,哪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有效教学就无从谈起了。

(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就整个地理教学来说,整体创新性较少,更多的还是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呈现出一种“死气沉沉”、“昏昏欲睡”的感觉。二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活动偏少,理论知识较多,教学的目的主要是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对于方式方法的传授以及教学过程则较少关注。三是在课堂上的整体教学节奏没有进行很好的把控,或者教师所提的问题的随意性程度大,学生的学习思维没有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形成。四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效率较低,很多问题不能在课堂上得到解决。五是作为课堂补充的作业设置不够科学,既没有针对性也没有层次性。

二、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提高的策略

新课标背景下需要对传统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进行改革,根据当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构想改进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摒弃传统教学中的陋习,引进新的、完善的教学手段和内容,让学生从“新”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汲取营养,获得学习上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一)注重师生角色的转变

新课标背景下的地理课堂,应当运用更新、更科学的理念进行教学,学生要从只是听、记、练的被动地位中成长为具有主动性,能够积极思考,进行主动学习的“主人翁”。教师也要改变固有的教学思想,从从前的“主角”角色中退出,更多的应当是帮助学生建立起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发挥。比如,笔者在进行“地理选修三第二章第三节我国的旅游资源”教学的时候,不急于进行通篇理论的讲解,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旅游的经历,去过什么地方,所见到的旅游资源有什么,它们有何特色,自己的旅游感受如何等,适时结合北流市几个著名的旅游景区,如大容山景区、勾漏洞景区、铜石岭景区、贵人关景区、会仙河湿地公园、景苏楼、大成殿等旅游资源,说明旅游资源的特性,再让学生比较归纳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等,养成自己思考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注重地理课堂的有效组织

地理课堂的有效组织包括空间、时间和教学内容等方面,也包括对课堂氛围、学生注意力等资源方面的无形管理。因此要实现地理课堂的有效组织,备好课是十分关键的,通过备课可以了解学生当前的状态,知道学生已经具备了什么,还欠缺什么,从哪方面去突破与提升,进而明确课堂的目标,还有教学资料的充分准备,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设计,如何营造活泼的课堂气氛等,这些问题通过备课就会心中有数。那么,如何有效组织呢?首先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目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空间的有效组织上,笔者认为教师应以教室为中心,让学生集中精力、专心致志于当前的教学活动;在时间的有效组织上,注意组织安排好教学各个环节和处理好不同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以提高时间的有效性;在教学内容的有效组织上,应多让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比如,教师在进行“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组成4-6人的学习小组,就气旋(低压)、反气旋(高压)系统的不同天气特征,冷锋、暖锋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特征,结合广西2015年11月和12月份的反常天气(冬天两次上演回南天,回南天一般出现在春季),让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当前周边的大气环流及所处的地理位置带领学生对气压带、风带进行研究。让学生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认知,对环境和气候的形成从根本上予以理解。在这个分小组合作探究教学中,如果组织不好,课堂就会容易出现混乱或者盲目随从,流于形式而没有实效。所以必须进行周密组织部署,对小组长和小组成员合理分工,友好合作,提出具体的要求,并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序地开展活动。教师在巡视期间发现的问题,一定要及时处理或指导教育。

(三)做好教学的评价工作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包括教师目标的提出,教学过程的实施,以及教学结果的评价。因此,做好教学的评价工作是教师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这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找到学习中的不足进行改进,以及学生是否可以得到教师的鼓励获得积极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则是教师对自身教学工作的反思,从中找到可以改善和进步的重点,进行教学的改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建立理想中所预期达到的目标,并与教学实践进行对比,从而寻找不足,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进行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是一个思考与实践的过程,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教师的研究能力,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因此,无论从教师层面,还是从学生层面,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依照新课标教学的要求,不断探求自我转变,在教学和学习两方面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江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弹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学周刊,2014(7)

[2]黄海燕.优化教学结构 构建有效课堂——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教法初探[J].科学大众,2007(11)

[3]李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19)

[4]教育科研课题组.新课改背景下普通高中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基于新课改课程标准的理论和实践探索[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实践 篇8

期待是春风和雨的温暖,缕缕灿烂;期待是夏阳似火的炽热,焦燥难耐          似乎等待了一百年,忽然明白,如果我不爱你,我就不会思念你 发表日期:2013-03-31的烙...



我独自守候着岁月的轮回,等待那千年的梦 发表日期: 2012-05-01

我独自守候着岁月的轮回,等待那千年的梦。蓦然回首,青春 的花,在那烟雨蒙蒙中遗失了心,却在这和煦阳光下找到了魂。终于了悟了那埋藏已久的心。于是,我轻轻的笑了。...


一直以来,我的生活就有个空挡,等待一个适合的人走进来 发表日期:2012-05-01 一直以来,我的生活就有个空挡,等待一个适合的人走进来。不想再随便的开始
一段恋情,不想再开始泡面恋爱,想找个一起转动的齿轮,能一起看电影的,能一起牵手散步 的,能一起逛街的,能一起抬杠的,能经...



活着不是为了怀念昨天,而是要等待希望 发表日期:2012-04-23
活着不是为了怀念昨天,而是要等待希望。让大家都看到你的坚强,离开他你也可以过得很好。离开以后,大声的告诉他我爱你,与你无关。爱是你的权利,把想说的都说出来。平静的回忆 你们的过去,然后哭吧。...



单身意味着你有足够的坚强和耐心,去等待那个值得拥有你的人 发表日期:
2012-02-15 单身意味着你有足够的坚强和耐心,去等待那个值得拥有你的人。总有一个人是经遇见就再不 能割舍的。遇见之前所经历的一切都是为等待。而遇见之后所要经历的一切都是为相守。有一 天那个人走进了你的生命,...



我用一生的时间等你,哪怕等待是如何的卑微 发表日期:2011-08-13
我用一生的时间等你,哪怕等待是如何的卑微,也会让我有希望而快乐地活着。天亮了 我在每 天的开端等你;夜来了 我在梦乡中等你;春 我在姹紫嫣红中等你;夏 我在流火如金中等你; 秋 我在悲风呜咽中等你...



不明白在等待什么,不明白为什么忍受那么多 发表日期:2011-07-30
不明白在等待什么,不明白为什么忍受那么多,不明白忍受的极限是什么,不明白现在为什么 会有这么多的痛苦,为什么会像疯子一样抱着膝盖哭了,为什么总会有想要放弃自己的念头,想过离开,想过放弃,但是...



如果曾经有一个人为了你而等待,不管是三年还是三个月 发表日期:2011-07-10
如果曾经有一个人为了你而等待,不管是三年还是三个月,请不要那样轻率地选择拒绝。这世 间的缘分并不像空气那样廉价,再平凡不过的相遇与相识。在亲情以外,没有谁人能够轻易而 又不求回报地为一个人付出...



习惯了等待,于是,在轮回中我无法抗拒的站回等待的原点 发表日期: 2011-06-30
习惯了等待,于是,在轮回中我无法抗拒的站回等待的原点。我不知道,这样我还要等多久才 能看到一个答案;我不知道,如此我还能坚持的等待多久去等一

一个结局;我不知道,这样我还 是否有想你的勇气;思念,...



人生只有三天,活在昨天的人迷惑;活在明天的人等待 发表日期:2011-05-30
人生只有三天,活在昨天的人迷惑;活在明天的人等待;活在今天的人最踏实。你永远无法预 测意外和明天哪个来得更早,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尽最大的努力过好今天。请记住:今天 永远是昨天死去的人所期待...



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已去争取和奋斗 发表日期:2011-04-17
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已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



人的一生,总是不能绕过那些让人无法预期的等待 发表日期:2011-02-15
人的一生,总是不能绕过那些让人无法预期的等待,这是人生最大的痛苦,也是人生最大的快 乐...



爱就像一颗身陷磐石深处的钻石,需要等待耐心和包容 发表日期:2011-02-13
有时候,爱就像一颗身陷磐石深处的钻石,需要等待耐心和包容,需要不断的切削与打磨,才 会在电光石火的那一刹那,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我不贪心,也不等待。我找到感觉对的人,就决定了 发表日期:2011-02-10
我不贪心,也不等待。我找到感觉对的人,就决定了。我不喜欢左顾右盼,我的时间有限,我 想用有限的时间跟另一个人过 Betterlife,而不是用我的 Life,去找一个 Better 的人。...



世上的爱情,没有几份真的经的起等待 发表日期:2010-11-13
多少人在说我会等你,等你回心转意的那一天;我会等你,等你愿意和我在一起的那一天;我 会等你,等你离开那个人来到我身边的那一天;我会等你然而人们可曾知道,世上的爱情,没 有几份真的经的起等待!...



等待是浪漫的,也是漫长的 发表日期:2010-11-05
有人说等待是浪漫的,也是漫长的。在数个关于等待的夜晚,也许少年也会熬成白头。我时常 会告诉自己,虽然在最低的位置,看不到花朵绽放时的艳丽。然而却不会错过花瓣飘落时在风 中悠扬飞舞的浪漫。...



等待太久得来的东西,多半已经不是当初自己想要的样子了 发表日期:
2010-10-24 等待太久得来的东西,多半已经不是当初自己想要的样子了。世上最珍贵的不是永远得不到或 已经得到的,而是你已经得到并且随时都有可能失去的东西!寂寞就是你说话时没人在听,有 人在听时你却没话说了!...



人生没有那么多的等待 发表日期:2010-10-15
不要等到了一个笑容才面露慈善,不要等被爱了才要去爱,不要等到寂寞了才明白朋友的价值,不要等拥有许多后才开始分享一些,不要等失败后才想起别人的忠告,不

上一篇: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是后勤工作者的天职下一篇:税源专业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