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推荐7篇)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曲式分析,演唱技巧
《春江花月夜》原为民族管弦乐曲, 后经徐景新改编, 成为同名声乐随想曲, 并收录在他2006年1月出版的曲集中。西洋声乐中所具备的花腔技法是《春江花月夜》改编时的一大特色, 增添了乐曲的艺术魅力。徐景新先生在改编乐曲时, 适当的保留了原器乐曲中的手法和特点, 由此, 在《春江花月夜》中, 声乐与器乐之间实现了良好的融合。
一、《春江花月夜》的曲式分析
再现三部曲式为《春江花月夜》的曲式结构, 包含引子、A段、B段以及A1段, 下面分别分析各个结构的曲式。
(一) 引子
引子为第1~12节, 旋律包含两种, 一种是器乐旋律, 一种是人声旋律, 重点在于描写景物, 主要表现的为景物的静。在同一音高上, 旋律奏出了几个反复因, 且带有倚音, 同时, 低声区的振动非常强劲有力, 通过引子, 营造出春江花月夜的意境, 促使观众听了之后仿佛置身其中, 似乎可感受到悠扬婉转的古琴声。
(二) A段
A段为第13~38节, 共包含两个部分, 在第一个部分中, 带有具体的歌词, 调性为d商五声, 有4个乐句, 旋律同第二段“月上东山”开始处基本相同, 结束时, 稍微有所不同, 做简化处理, 旋律优美、节奏平稳为本部分的主要特点1;在第二个部分中, 歌词仅为一个“啊”字, 由“啊”将旋律演绎出来, 调性为d商六声加清角, 主要的描写静止的景物, 观众听到旋律之后, 就好似听见了天空中翱翔、鸣叫的水鸟。
(三) B段
B段为第39~140节, 此段中并没有歌词, 通过“啊”将旋律演绎出来, 演唱中, 频繁的转化调性, B段可具体的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39~56节, 第二部分为57~104节, 第三部分为剩余部分。B段的旋律重点在于表达抒情, 通过景物的描绘将其中蕴含的感情表现出来。
(四) A1段
A1段为第141~166节, 再现A段的下属调d羽调, 是整个《春江花月夜》曲子的高潮部分, 观众听了此段的旋律之后, 仿佛置身于具有迷人色彩的景色中, 似熟悉, 又似陌生。
二、《春江花月夜》的演唱技巧
(一) 人声器乐化的模仿及声音要求
《 春江花月夜 》 在塑造音乐景物形象时, 采用人声器乐化的方式来模仿, 而这是曲子最大的特点。在引子和尾声 (157~166) 部分, 这种特点体现的最为明显, 共包含两种模仿, 一是钢琴伴奏模仿鼓声, 一是人声模仿洞箫声。由此, 长倚音在音乐中运用的数量比较多, 同一个引上, 变速的旋律结合 “呜”母音, 将洞箫声音特点生动的模仿出来。人声在模仿洞箫声时, 声音要有空间感, 不可过于明亮, 因此, 演唱时, 气声要在声音的前面发出, 发生时, 尽量的抬高软腭, 放下喉头, 充分的打开肋骨, 促使身体的各个腔体出现共鸣, 并利用共鸣发生2。 横膈肌和肋骨的状态保持在运动中, 吸气与呼气时要保证充分、 均匀, 同时, 与钢琴伴奏之间, 还需要在速度和力度方面相互配合。而在尾声时, 洞箫声逐渐的远去, 人声在模仿时, 发声技巧与方法与引子基本一致, 不过力度要先强, 接着逐渐变弱。
(二) 花腔跳音部分的演唱技巧
在花腔跳音部分, 融合西洋的花腔唱法与中国的民族调式, 演唱中, 跳进音程非常多, 增加了演唱的难度, 需要演唱者具有扎实的基本功, 并能够灵活的运用演唱技巧。
演唱之前, 演唱者可先进行无声训练, 先对肌肉的弹跳性进行训练, 接着再进行顿音的练习, 最后进行跳音的练习。准备工作完成之后, 演唱者可开始演唱。演唱B段时, 第一部分为鸟鸣水欢, 人声模仿鸟鸣, 水流声由钢琴伴奏模仿, 人声模仿过程中, 声音位置要非常高, 而且需要集中, 音色要明亮, 气息保证平稳, 放低小腹的着力点, 尽量的将声音靠前, 利用硬腭, 在眉心处传出声音;第二部分为花影层叠, 所具备的气氛更为欢快, 演唱者要稍微提升演唱的速度, 由开头第一句利用肌肉惯性带出后面的音, 声音要保证颗粒性清楚;第三部分为渔舟唱晚, 演唱时的方法与技巧与前面基本相同。
(三) 诗词与旋律部分的演唱要求
演唱者在进行A段演唱时, 意境的表达应为注意的重点, 通过控制气息和声音, 保证咬字的正确性, 而且保证音乐的连线不受影响。练习时, 可先弱化或去掉字头, 声音位置实现统一之后, 将字头加上, 清晰的突出字音3。要尽量的将声音位置往前, 避免过多的运用真声, 哼鸣练习可多采用。加强气息练习, 横膈肌和肋骨要进行张力训练, 良好的保证气息平稳。第25小节时, 主题开始变化, 通过钢琴伴奏的改变, 音乐的第一个高潮出现, 演唱中, 对比旋律走向及力度变化是关键所在。演唱A1段时, 技巧与A旋律基本像素, 上行四度模仿, 加厚和声音层。
总之, 徐景新先生在改编《春江花月夜》时, 采用再现三部曲式的方式来完成, 既保证了原来器乐曲优美的旋律, 同时, 通过民族和声及西洋花腔的运用, 提升了音乐的艺术特色。演唱者在演唱《春江花月夜》时, 应通过扎实的基本功及灵活的演唱技巧完整的演唱出整首曲子, 传达曲子中蕴含的意境。
注释
11.方迪星.对声乐作品《春江花月夜》的美学赏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2, 11:166-168.
22 .杨娜娜.《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点和演唱技巧[J].音乐时空, 2014, 23:48-49.
一、对歌曲风格的了解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风貌,呈现出不同的民族风格。例如《我从新疆来》这首歌,它的旋律走向,节奏的跳动感,无不流露出愉快、亲切、优美的维吾尔民族风情,再结合歌词:“哦,绣花帽,哦,都它尔……我从新疆来……”,就更准确地确定它是一首新疆民歌。不同民族的不同语言,是声乐艺术不同风格的主要因素。它受到语音、语体、语境、语势、音节以及词素、词汇和词义内部系统的关系等多种因素制约。因此,各民族的不同语言特征,便产生了不同声乐风格色彩。例如,汉族语言是具有多种声调的单音节语言文字系统。单音节即一字一音,每个音节包括声、韵、调三大要素。这种发音意味着汉族民族唱法的歌唱发声舌位较前,较高,声道较短,面积较小。这种“浅声道” 的特征是汉族唱法声音“靠前”的主要原因。汉族语言发音讲究五音、四声,吐字讲究开、齐、合、撮,“声分平仄,字别阴阳、句分辙韵”,这些鲜明的语言特质,构成了汉族民歌音色明亮、声音优美、字正腔圆,韵味浓郁的声乐风格。藏族的山歌、牧歌在起句时,演唱者必须气足力大,常出现连续向上的旋法,但由于每个字的力度向下而发音时值远,不能拖长,因而一些声乐作品经常用易于拖长的韵母衬词,如呀、啦、索等。使其音色明亮、辽阔。如演唱创作歌曲《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天路》时就要用较靠前的位置,咽部的张力要大些,多用一些混有真声的音色,咬字的位置要贴近上牙,这样就能表现出藏民族特有的色彩。蒙古的歌曲就是在蒙古民族语言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它的旋律是抛物线形的,即“升、提、拔、降”。它的尾音的甩腔,傍倚音装饰旋律,语调、韵律、音乐性格、音乐语言等,都充分体现了蒙古族的声乐演唱风格。如《草原恋》、《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等。
二、对作品体裁形式的分析
民族声乐包括戏曲、说唱艺术、民歌等。就其民歌据其形式大致可分为山歌、号子、小调(或创作及改编)等几种类型。例如:《小河淌水》它通过自由的节奏、高亢的曲调、典型的音程跳跃以及典型的云南地方特色的方言,才使得作品真挚、感人,表达出了阿妹对阿哥的一片深情,它的体裁形式就是典型的山歌。又如:《小白菜》这首民歌,是根据河北民歌改编的一首独唱歌曲,歌曲主要是表现一个失去亲娘,倍受后娘虐待的弱小女孩,歌曲中运用了大量的逐级下行的旋律,用这种哀叹哭腔式的音调和语气来刻画描述小女孩孤苦哀伤的悲惨生活。它的体裁是民歌,但同时又接纳了这一带民间小曲的风格。在体裁形式上大部分歌曲基本上都有所标示,但要把握到位,体现完美,就要靠演唱者良好的音乐素养。
三、确定歌曲的音调
歌曲的音调就是根据感情和曲调的起伏,通过旋律中不同高低的音进行组合,并通过特定节奏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形式,根据其特性可分歌颂,劳动号子,战斗性音调等。例如:《北京颂歌》其意境宽广、奔放、有力,具有很强的抒情性,这是具有代表性的颂歌的特点,属歌颂。劳动号子,其特点热情、有力、朴实,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大部分都来自劳动号子,如《龙舟竞渡》、《船工号子》等。战斗性音调,其特点雄壮有力、豪迈、果断。在战争年代的歌曲中应用较多,又如《红星照我去战斗》属进行曲音调,其节奏鲜明,雄壮刚劲,具有一往无前的气概,这种音调多见于创作性艺术歌曲,如《军中姐妹》、《中国进行曲》。表现不同的形象、性格,不同的内容、主题的作品,往往就有不同形式的音调相对应,音调对分析作品而言,是表达音乐作品情绪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四、遵循歌曲作者的创作动机和意图
作曲者创作时有自己创作的目的和感情出发点。有欢快性、叙述性、悲伤性、悼念性、回忆性,歌颂性等等。如《一湾湾流水》从表情术语的提示中知道它是甘肃民歌,那么一定具有民歌风。从歌词上去分析是一首情歌;从旋律的速度进行上看则是从自由缓慢到中速、稍快的速度对比,以及F为主音的七声清乐商调式中偏音的应用,使其山歌特征十足,时而轻柔细腻,时而欢乐跳跃,把一个牧羊哥哥对阿妹的思念之情尽显其中。虽然是一首比较原始的山歌曲调,但经作者填词之后,便具有了大众情调,而且词、曲作者个人的风格,情感都贯穿始终。
五、体会歌唱技巧与语言的统一
明朝时期的魏良辅说:“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絕,板正为三绝”。歌词的语言本身就有艺术的特点,每句、每个字都有“抑、扬、顿、挫”的声调。根据歌词内容规定的情景,哪句应该扬上去,哪句应该降下来,用什么样的语气“喷口”表现规定的情感最合适,什么字应该念的突出点,加强语气重音,什么字应该读的轻柔一点,以舒适的感觉控制“喷口”力度,渲染某种诗情画意中描述的气氛。哪个字用什么语调,哪个民族地方的语言用什么地方的方言表达,更能突出这个地区的特点,民族风情风貌。比如,陕西民歌中《赶牲灵》中的“我”读“额”,“路”读“娄”。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中的“啥”读“撒”,“时”读“司”等等。再如:《太阳出来喜洋洋》中的一句衬词:“挑起扁担,郎郎扯,匡扯……”中的“扯”字,在演唱中不读“扯”而作“采”。这是地方方言的特点。而演唱者的技巧与歌词也有相当密切的联系,而演唱技巧又与演唱者自身的文化修养、个人的生活阅历、音乐素养以及实践经验等都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不同特质的声音,是形成不同韵味的基础,不同的情感把握又是不同韵味的前提。语言也是韵味形成的重要因素。出声、归韵、收尾的不同都可以显示民族声乐作品的个性,从而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中国山水画历来以传统的古典山水画占居主流。而近几年来推崇百花齐放,中西结合,传统的山水画受到了新派画法的挑战。中西艺术的交流与碰撞也使山水画这个画种显得多姿多彩而各擅千秋。而霖青的山水画,既师法于古人,而又不拘于古法。纳旧容新。其山水既有传统山水的古朴,也吸纳了现代山水的一些创作技法,更包含了他自己对笔墨与色彩的一些理解与感受而见于笔端。这就使他的作品总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和独特鲜明的个人风格。他的山水作品从风格和色彩上几乎每一幅都不太雷同,但却总有着他自己的精神与风韵。既有浓墨重彩,构图繁复的青绿山水,也有那种淡薄宁静,充满文人气韵的小山小水,每一图如一诗。让人仿佛置身唐宋,感受到了那种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韵和空灵。
着幅画描绘的是一颗成年的桃子树上面生长了寿桃的模样,桃树的枝干很粗壮,上面生长着小枝干,枝干的末端生长着翠绿色的叶子以及圆滚滚的寿桃,寿桃是成熟的模样,上面有一些果实已经成熟了,果实呈现黄色与粉红色的模样,看了让人垂涎欲滴,这幅画中有许多桃子果实,枝干的粗壮以及左边有一行字,上面表明了绘画的日期与意境。
吴昌硕 桃实图
这幅画描绘的是两座小假山后面生长着桃树,桃树露出一些枝节出来,枝干上面有着成熟的果实以及深绿色的叶子,背景色是淡黄色的,凸显出树干以及果实的模样,有一枝树枝低垂着生长到接近地面了,上面挂着几个桃子,仿佛要与地面接触了,画作的左边有作者的署名以及对画作留下的祝福语。
吴昌硕 寿桃
这幅画描绘的是一颗茂盛的桃树上面生长着茂盛的枝叶一果实,浓密的枝叶间部分寿桃遮挡住了,露出来的寿桃模样是又圆又大的桃红色的桃子,它们一个个悬挂在枝头,等着果农去采摘,墨绿色的叶子显得桃子树生长得很强壮,它们的枝干非常结实,紧紧地抓着桃子果实,不让它们掉落下来。画作宋代左下方是作者为这幅画加上的意境描述。
(一) 黄自先生声乐作品创作民族化特征明显。
黄自的声乐作品创作大多集中在了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 在中国历史上的这个时间段有个显著的时代特点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同西方文化开始了试探性的融合,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黄自先生在进行声乐作品创作的时候就从中国的民族音乐特点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要求出发, 大胆借鉴了西方作曲的技法及和声技法, 所以黄自先生的声乐作品的旋律曲调就呈现出了明显的民族化。另外, 黄自先生的声乐作品不但大量使用了民族音乐化语言和中国传统音乐特有的五声性曲调, 而且黄自先生的声乐作品大多都采用了非常适合群众演唱的齐唱及合唱形式, 从而逐渐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声乐作品创作风格。
(二) 黄自先生的声乐作品创作具有明显的时代性。
中国的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正值抗战时期,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李, 黄自先生顺应时代要求创作了很多悲壮雄浑的时代性非常强的爱国主义歌曲, 比较典型的有有《抗敌歌》、《热血歌》及《旗正飘飘》等等。在黄自先生创作的这些抗日歌曲当中, 《抗敌歌》和《旗正飘飘》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两首以抗日救亡为题材的合唱歌曲, 至今都还是众多的音乐会合唱的必备曲目, 其影响的深远程度可见一斑。
(三) 黄自先生创作的声乐作品具有古朴高雅的诗化意境。
首先, 黄自先生的声乐作品创作基本都能将诗歌特有的语言符号同声乐伴奏的音乐符号实现完美结合, 这样的结合使得黄自先生的声乐作品具有了很美的诗化意境。因为一方面诗歌借助音乐增强了自身的艺术表现力, 另外一方面, 音乐又借助诗词把音乐的情感表达地更加清晰明确了。其次, 黄自先生的声乐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将音乐和诗歌结合的非常密切, 用细致简练的和声语言表现出了情景交融的诗意。艺术歌曲无论在内容或形式方面都和诗歌结合的非常妥帖, 结合的非常细致, 都能以简练的笔调和丰富的和声语言表现情景交融的诗意。另外, 黄自先生的声乐作品不但十分讲究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律美, 而且还熟练运用了五声音阶创作旋律, 这样不仅使作品具有了强烈的民族特点, 同时又使作品体现出了古朴高雅的诗化艺术意境。
二、黄自先生合唱作品的创作特色解读
合唱音乐在中国的发展同十九世纪末西方基督教音乐在中国的流传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另外还同上个世纪的初期“学堂乐歌“运动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合唱音乐在中的扎根、发芽及成长到目前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了, 在中国漫长的音乐历史发展长河中经过了很多的作曲家的辛勤创作, 到目前在我国已经有了数量客观的优秀的合唱音乐作品, 尤其是在上个世纪后半期的中国, 合唱音乐作品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作为“学院派”的创始人的音乐作曲家黄自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突出代表性人物, 虽然黄自先生的合唱作品并不是非常多, 但是他的合唱作品题材涉及的范围非常宽泛, 黄自先生的合唱音乐作品在我国现代音乐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并且作品的艺术质量非常值得研究。黄自先生的合唱作品有着自己非常鲜明的创作特色。比如黄自先生是最先开始无伴奏艺术形式的创作模式尝试的音乐家, 并且他成功创作了男声四部合唱的经典名曲《目连救母》, 甚至还成功创作了在我国音乐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中国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另外, 黄自先生的合唱作品在创作技法上也有突出的特色, 黄自先生除了熟练掌握了原汁原味的西洋古典创作技法, 另外他还在合唱音乐创作上着重开始探索如何来改革西洋创作技法以适应表现特定中国题材的需要。再就是黄自先生创作的合唱音乐作品在创作中成功植入了和声技巧, 彻底使中国的歌曲走出了过去以独唱为主的发展窘境, 这不但对于黄自先生所处的时代来讲是一个非常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性的实践, 而且对于后来的中国音乐合唱艺术创作都有着非常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 黄自先生的合唱作品具有浓厚的本土化风格特色。
首先, 黄自先生早年是在美国和欧洲接受过多年的西方音乐理论教育的, 但是黄自先生在中国进行创作合唱作品的时候又没有受到哪些西洋音乐里理论的影响, 在他的合唱音乐作品中却渗透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并且黄自先生还对很多的中国传统经典文化进行了创新性改变, 从而使得这些作品具有了更加新颖独特的艺术魅力。可以说黄自先生毕生都在呼吁和倡导一个非常重要的音乐创作理念, 那就是音乐创作必须要在借鉴欧美西方音乐创作技法的基础上走本土化道路才有发展出路。黄自先生说到做到, 他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探索出了适合自己的本土化的音乐创作风格, 并且他也成功创作了大量的优秀合唱作品。黄自先生的合唱作品创作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旗正飘飘》、《抗敌歌》及《淮南民歌》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采莲谣》、《摇篮曲》及《国庆献词》等合唱作品。黄自先生的这些合唱作品不但把西方先进成熟的作曲技法同中国传统的本土音乐文化实现了完美结合, 而且黄自先生还依靠其深厚的音乐造诣对自己的音乐作品进行了成功的本土化创新和发展。其次, 黄自先生除了对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有着非常深的研究, 同时也开展了针对民族风格旋律和多声部创作进行了创新性的创作实践。黄自先生在1930年从国外回到中国后创作的第一部音乐作品就是用昆曲《思凡》中的《目莲救母》为题材进行改写而成的一部典型的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男声四声部合唱音乐作品, 这首合唱作品在中国的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因为这是中国第一首通过改编中国传统音乐作品创作的多声部男声合唱。另外, 黄自先生还创作了中国第一部多声部合唱套曲《长恨歌》, 这首合唱作品是黄自先生在1932年创作的, 这算是多乐章大型声乐套曲, 整个作品构思非常巧妙, 结构布局也非常严谨, 还具有非常鲜明的形象, 这部作品堪称是中国民族风格的合唱作品创作的经典之作。后来该部作品被编入教材在国内众多的音乐教育机构的被广泛使用。不只是仅仅这几部合唱作品, 黄自先生的许多其他合唱作品都堪称是中西音乐文化融合的典范之作, 不但经受住了实践和历史的考验, 并且在实践考验中还逐步呈现出了自己独有的艺术特性。
(二) 黄自先生的合唱作品从结构上看, 不管是作品长短基本都是采用了歌谣体结构。
黄自先生的合唱作品还有个非常鲜明的特色, 就是他的作品创作思维基本都是以歌谣体为主。黄自先生的合唱作品的曲式上基本都是采用单二部或单三部, 不管是歌词篇幅很长的合唱作品, 还是歌词比较短小精悍的合唱作品, 黄自先生都是能成功将其与单二或单三部的曲式结构范型完善地结合, 另外在黄自先生的合唱作品中采用的句法也基本都是采用了规整对称的结构范式。比如合唱名曲《抗敌歌》的曲式结构就是典型的单二部结构, 再有就是合唱作品《旗正飘飘》的结构是三部结构等等。
(三) 黄自先生的合唱作品注重民族化的同时, 还在创作中创新性的使用了众多的欧美创作技法。
虽然黄自先生非常善于利用欧美音乐创作技法来进行乐曲创作, 也对西方音乐文化非常熟悉, 但是黄自先生对待欧美音乐创作技法的看法是很有独特见解的, 他认为绝对不能采用拿来主义, 不能只是简单拿来欧美音乐现成的结构直接来套用到中国题材上, 黄自先生坚持认为必须要将欧美音乐创作技法同中国传统文化题材进行紧密结合, 所以在黄自的合唱作品中非常注重对欧美音乐创作技法的创新性使用, 尤其是黄自先生对西方音乐大小调功能和声体系的理论的吸收和运用更是有其独到之处。还有就是在黄自先生的合唱作品中更是频繁使用了三度叠置的和旋结构、和声终止式、复调及调式转变等技法。我们通过他的合唱作品《旗正飘飘》就可以看到这一点, 在合唱作品《旗正飘飘》, 黄自先生采用了基本主题反复呈现的欧美回旋曲式, 同时又紧扣回旋曲式反复出现的叠部来进一步加强合唱的主题, 这样使用的目的不但可以更好的突出抗日救亡的音乐主题, 而且还可以有效增强合唱作品的感召力。另外, 黄自先生还创造性的使用了欧美作曲技法来展示音乐的时间发展线条, 本来仅有的几小节的主题音乐经过黄自先生的艺术处理和加工后变成了有五个基本乐段和四个附属乐段的大型合唱音乐作品。还有, 黄自先生创作的合唱作品《旗正飘飘》在复调对位、调性对比等方面也充分体现出了黄自先生对西方作曲技法的娴熟使用, 通过西方作曲技法的处理使该部作品的不同的声部及乐段始终都处于了良好的互动和补充状态, 这就使得整个合唱作品不但取得了完美的整体感, 而且还呈现出了此起彼伏层次美。
摘要:黄自的声乐作品创作艺术非常具有特色, 在他的声乐作品的歌词选材方面通常会涉及古今诗词, 对声乐作品的声调、韵律、内容及形式都也具有非常高超的处理艺术, 并且黄自的声乐作品中还被融进了诸多的西方作曲技法, 从而使得黄自的声乐作品不但体现出了特有的民族传统风韵, 而且还具有了西方浪漫主义艺术风格特色。更值得研究和关注的是黄自的合唱作品, 黄自通过将欧美作曲技法与中华传统文化完美结合的创作理念创作出了众多的极具时代性特色的经典合唱作品。
关键词:黄自,声乐作品,艺术创作,合唱作品,特色分析
参考文献
[1]李伟, 黄自合唱作品的艺术特征探析, 电影评介, 2010/16
【关键词】美术作品;设计作品
引言:设计和美术就像双生儿一样的存在着,相互独立却又不可分割。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两者不断地融合,相互转化,逐渐形成各自的特性,体现出各自的价值所在。
1 美术与设计的作品特性分析
1.1美术作品的特性
美术是艺术创作领域中的一项内容。在艺术领域的初期阶段,文学创作,音乐舞蹈都可以算是美术中的重要部分,直到后来才逐渐形成各自的特色,变成具体而独立的艺术形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美术的概念得到进一步的扩充,与此同时,其内涵也在不断的调整与完善。在现代工业的发展与商品经济的影响之下,美术的概念又朝着造型与视觉艺术方面发展,将美术分为了工艺美术和艺术设计两大块。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美术的概念虽然一直在发生着大大小小的变化,但是它传递艺术思想内涵、表现艺术形象的特质是始终如一的。美术创作者以其独特的创作视角,经过复杂严谨的美术创作过程,将物质化的社会状态以奇妙的艺术形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让人们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到现实的社会生活,提升人们的审美观念,升华人们的情感世界。美术作品是美术工作者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需要,而创造的艺术成果,表现出了它自身独有的艺术性和精神性。
1.2设计作品的特性
为了满足美化生产活动与社会生活的需要,设计,这一迎合人类的生物性与社会性的行为活动便油然而生了。设计不仅仅局限在对物体外形的美化,而是目的明确的、能满足人类情感要求和实现功能需要的艺术行为。人们改善生活方式、与大自然沟通的方式之一就是设计作品,通过点线面等的抽象形式,把设计工作者的思想与情感体现在设计作品当中。这是一种目的性明确的、可以满足人们物质与情感生活的艺术化行为。
设计作品,是借助艺术表达形式,把日常社会生活方式具体化的艺术行为成果,是对日常生活的重新勾画,使得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还能够实现人们对艺术生活化的追求。
2 美术作品和设计作品的区别
美术作品和设计作品,都是艺术工作者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创作出的艺术成果。设计是一种造型的创造,而美术就可以理解为是一种造型的艺术。两者都是人们追求自由与解放的表达形式,只是在创作方式上存在差异。美术作品是跳出物质现实与功名利禄的约束来追求解放,而设计作品是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实现人类情感需求的艺术成果,在精神上追求真正的自由。美术作品和设计作品都有自身的特性,在表现作品的属性上有着一定的区别:
2.1两者具有不同的审美价值与意义
美术作品是展现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是比较纯粹的精神产物。而设计作品是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前提下,体现人与社会环境的联系,虽然也是创作者的精神产物,但是着重体现的还是物质的实用特性。实际情况下,设计者在设计一个产品时,除了要体现产品的实用性,还必须要融入自己的情感与思想,在另一种程度上,融合了美术与设计的属性,使得两者相互独立,却又紧密联系。
2.2功能上的差异性
美术作品体现的审美、认识和教育作用,是可以相互联系,也可以相对独立的;而设计作品体现的精神性与象征性必须建立在实用性的基础上,不可独立。
3 评价美术作品和设计作品的标准
3.1美术作品的评价标准
由于美术作品是美术工作者的精神产物,以追求自由为目的,没有通用的评价体系与标准,所以评价结果是因人而异,显得非常主观。但也不是说评价标准不存在,随着时代的变迁,每个时代的人都会根据各阶层的利益来作为评价标准的依据,体现出的是多样化的标准体系,使得人们对其感觉片面与模糊。因此,我们应该在充分欣赏与人生不同民族与个人的艺术风格之后,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获得评判的标准。
3.2设计作品的评价标准
拥有完整的设计评价体系和合理的指导思想,是设计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设计的范围非常广泛,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包括了诸如平面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设计等行业领域。不同的设计领域既有共通之处,也有独立的自身特点,所以设计作品的评价标准要多元化,要注重各个行业领域的紧密性与行业规律,以及设计的现实因素的影响。
4 结语
总而言之,美术与设计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都是人们与自然进行情感交流的表达方式,是人类增强审美意识的重要艺术行为。在很大程度上,美术已经渗入了设计当中,两者在社会发展中不断融合,不断转化,相辅相成。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要肯定两者的融合程度,也要分清两者的特性,让美术和设计在各自的领域中发挥最大的功效,共同促进人类艺术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朱和平,李亚兰.试论美术作品与设计作品的比较与评价[J].艺术与设计,2010
(一)附考试大纲和精读作品译文 标蓝字体为泛读作品,黄色底色为精读作品。
先秦部分 文学概述:
1.原始时代的文学形式主要是口耳相传的歌谣和神话传说。2.《易经》是产生于西周时的一部占筮书。
3.《尚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散文集,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4.《诗经》见下(历史散文)
5.《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微言大义”。6.《左传》见下 7.《国语》见下 8.《战国策》见下(诸子散文)
9.儒家《论语》《孟子》《荀子》,墨家《墨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管子》《商君书》《韩非子》。杂家《吕氏春秋》,兵家《孙子兵法》《孙膑兵法》。10.《论语》语录体散文著作,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论和活动。
11.《孟子》和《庄子》是战国中期诸子散文最杰出的代表。《孟子》富于雄辩,善用譬喻。《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富于文学色彩和浪漫气息的一部著作。寓言(表达深奥的哲学思想)丰富,比喻多样,堪称诸子散文之最。
12.战国末期的《荀子》和《韩非子》标志着先秦论说文的成熟。13.《诗经》和《楚辞》并称“风骚”。《诗经》:1.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先秦时通称“诗”或“诗三百”,汉代被奉为经典,称作《诗经》。《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诗经》是我国诗歌的光辉典范。“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方法更给后代以巨大影响,是形成中国诗歌特色的要素之一。
《氓》1.《氓》选自《诗经·卫风》,属弃妇诗,即弃妇的怨诗。也可视为叙事诗。
2.氓:民。诗中指弃妇过去的丈夫:“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中的“淇”指淇水,在今河南省。
3.理解识记下列诗句:(1)反映当时的婚姻习俗:“尔卜尔筮,体无咎言”。(根据卜筮的卦象,没有不吉利的言辞)(2)具有告诚意味的诗句是“于嗟鸠兮,无食桑葚”。(3)表现女主人公婚后辛勤操劳的诗句是“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早起晚睡,没有一日不如此)(4)表现女主人公被弃后绝决之情的诗句是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夫妇共同生活到老,老使我怨)(5)“总角之宴”含有未成年女子的欢乐。
4.《氓》的思想:反映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
5.分析《氓》的比兴手法及其喻意: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两人之间感情的前后变化;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女子不可沉湎于爱情;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反喻自己的痛苦没有边际,这些比喻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切合人物所在环境,富有生活气息。(简或选)
《君子于役》选自《诗经·王风》,是一首思妇诗,写一位农家妇女对久役在外、不知归期的丈夫的深切怀念。言情写景,真实纯朴。君子:这里指丈夫。
《将仲子》1.选自《诗经·郑风》,是一首爱情诗,写一位少女劝告她的恋人不要翻墙越院与她相会,因为害怕父母、兄长的责骂,也怕旁人的闲言碎语。
2.这首诗用女子的第一人称口吻来写,生动地展示了她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
《硕鼠》1.选自《诗经·魏风》,揭露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同时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理想境界的热烈向往。
2.诗篇整体运用借喻手法。“硕鼠”一词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即是借喻。诗篇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追求社会理想的倾向。诗中“乐土”“乐国”“乐郊”即是理想之地。
《蒹葭》1.选自《诗经·秦风》,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全诗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结构形式,使感情的抒写不断深化。
2.诗的情感内容即对“伊人”追求的痴迷执着与追求未得的哀婉惆怅相互交织。(1)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2)“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等句表示时间的推移。主人公长时间的苦苦求索,徘徊瞻望,深情不已。(3)“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等句表示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及。(简或选)
3.“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堪称名句。伊人,指意中人。
4.“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表示思念对象,求索艰难。
5.“蒹葭苍苍”等景物描写诗句对显示人物感情的作用:(1)渲染清秋凄清气氛。(2)为人物的情感和活动提供特定的背景,被历代认为是情深景真、风神摇曳的好诗。(简)
6.诗的起兴手法及作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借景物芦苇起兴,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简或选)
7.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及艺术效果:(1)采用重章叠句。(2)其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①—唱三叹,表现抒情主人公丰富的感情。②表示时间推移。⑧表现抒情主人公的苦苦求索。(简)屈原:1.名平,字原,战国后期楚国人。
2.我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诗人独立创作阶段的标志性作品:《楚辞》。汉代刘向曾辑录屈原和其他楚辞作家的作品为《楚辞》一书。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
《湘夫人》1.选自屈原根据民间祭神乐歌改编而成的组诗《九歌》,写湘君(抒情主人公,对湘夫人的期盼与思念。是由男巫扮演的湘君演唱的迎神歌。
2.“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描写秋天景色的千古名句。
《国殇》1.是《九歌》中的一篇。“国殇”的意思是祭祀为国牺牲的将士,并以此感召楚国人民同仇敌忾,雪洗国耻。
2.本篇主题及意图:祭祀为国牺牲的将士。诗中不但歌颂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壮烈精神,而且对雪洗国耻寄予热望,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简)
3.《国殇》为何从敌胜我败着笔:(1)这是现实情况的反映。战国时期秦楚交战,楚国往往失败,反映楚国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2)屈原写《国殇》是为了激励楚国人前仆后继,抗击敌人,发扬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简)
yǐng
《哀郢》1.《九章》中的一篇。郢是楚国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写作背景有两种说法最流行:(1)王逸《楚辞章句》认为是屈原被流放时作。(2)王夫之《楚辞通释》认为,屈原为哀郢都被秦将白起攻陷而作。
2.“何日夜而忘之”是《哀郢》中直抒感情的句子。
3.含有屈原流亡到达地点的诗句是“当陵阳之焉至兮,森南渡之焉如”。“陵阳”在今安徽省。
4.诗中符合屈原所写流亡过程顺序的诗句有“出国门而轸怀兮”“顾龙门而不见”“上洞庭而下江”“当陵阳之焉至兮”等。
5“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中的“之”指代都城:“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中的“霰”指雪珠。
6.《哀郢》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直抒胸臆,既有忧国忧民的悲愤,又有委屈沉沦的凄怆,言辞质直激切。(简或选)
7.诗中对比手法的诗句有:“外承欢之汋汋兮,谌荏弱而难持”、“憎愠伦之修美兮,好夫人之忼慨。”众踥碟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用何种手法反映楚国怎样的现实:(1)3 君王痛恨忠贤之臣的美好品性,喜欢那些表面激昂慷慨的小人。群小奔走钻营,贤者越来越被疏远。(2)忠奸善恶,对比鲜明,揭露了当时楚国小人当道、君子失信的现实。(简)
8“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句用何种手法,反映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用的是比喻手法。(2)表现对故都家园至死不渝的深切思念。(简或选)
《离骚》1.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最长的一首抒情诗。篇名《离骚》,班固释为遭受忧患;王逸认为是指离别的忧愁。
2.《离骚》的象征手法尤其值得注意。象征由《诗经》中的比兴发展而来,将创作艺术推进一步。
3.用芳草表示高超才干的诗句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表示高洁品性的诗句有:“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4.用芳草表示人才的诗句有:“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5.表示培养坚忍不拔的毅力的诗句有:“朝搴毗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6.路,在诗中不是普通的道路,而是治国之道,所以,尧舜“遵道而得路”、桀纣“捷径以窘步”。党人之路“幽昧以险隘”,诗人为国效力是“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7.表示屈原坚执之志的诗句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离骚》。
《左传》:编年体史书,善于描写战争。《左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pú 《晋楚城濮之战》1.“城濮”故址在今山东省。“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争夺霸主地位的一场战争,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双方君主:晋国君主为晋文公(晋侯);楚国君主为楚成王(楚王)。双方统帅:晋国统帅是原轸(先轸):楚军统帅为子玉。双方的盟国,晋国的盟国有宋国、齐国、秦国;楚国的盟国是陈国、蔡国、曹国、卫国。
2.《晋楚城濮之战》中提出“退避三舍”的是晋国的子犯,“晋侯梦与楚子博”中的“楚子”指楚成王。
3.子犯“战而捷,必得诸侯”揭示了争霸战争强者为王的实质。
4.分析《晋楚城濮之战》晋胜楚败的原因:(1)君臣协力,上下同心。(2)善于利用外交手段瓦解敌军的联盟,使楚国陷于孤立;同时采取克制态度,“退避三舍”,后发制人。(3)交战时讲究战术,指挥有方,采用了避强击弱,佯败诱敌的巧妙战术。(4)晋国君臣的个人素养也起了作用。(简)
5.《晋楚城濮之战》描写战争的特点:(1)本篇描写战争不是孤立地描写战争过程,而是把战争与双方的政治、外交活动结合起来写,从而展示战事发展的因果关系和战争胜负的原因。(2)作者还借人物主口表达了一些发人深省的军事思想,如“有德不可敌”“少长有礼,其可用也”等。(3)具体描写战争过程时,能以简练的笔墨逼真地传达出战场上的气氛,清楚地交待交战的过程。(简)
6.试比较晋文公,先轸和子玉的形象:晋文公谨慎稳重,谋虑周全,善于听取部下意见,知人善任;先轸极有见识,懂外交、懂策略,能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子玉意气用事、刚愎自用、态度傲慢、狂妄轻放。他口出狂言,目中无人的神态与晋文公、先轸等的小心谨慎,谋划再三,思虑周全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简)
《烛之武退秦师》1 选自《左传》;烛之武是郑国大夫:“焉用亡郑以陪邻”,“邻”指晋国。
国语 我国第一部国别史。记载内容主要也是春秋时代的历史。也称之为“春秋外传”。以记言为主。
《邵公谏厉王弭谤》1.选自《国语》。邵公为邵穆公,周厉王的卿士。2.“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今山西省),“王”指周厉王。
3.邵公的谏词运用了比喻手法。如“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概括地揭示统治者对待人民言论的两种不同态度。
战国策:先秦历史散文发展过程中达到高峰的是《战国策》。最善于运用寓言故事来说理的是《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史料的汇编,主要记载战国时纵横家的活动与言辞,由西汉刘向编订而成。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1.选自《战国策》 2.苏秦是战国人,著名的纵横家。他游说秦惠王,主张连横,被秦惠王拒绝。后来,游说赵肃侯,主张合纵,终于成功。
3.成语“前倨后恭”出自《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冯谖客孟尝君》1.冯谖:孟尝君的门客。孟尝君为齐国贵族。xuān
2.“狡兔三窟”的具体内容:成语“狡兔三窟”出自冯谖之口。三窟指:(1)孟尝君市义于薛得到封地薛城人民的拥护。(2)复位于齐获贤才名声。(3)立宗庙于薛使齐王不能等闲视之。
3.冯谖为何三次“弹其剑”:考验孟尝君是否真能礼贤下士,自己能否找到知己者。
4.分析冯谖的性格:冯谖是战国时期形形色色策士中的一个典型。他愿为知己者效力,有其卓识,深谋远虑,审时度势,利用诸侯间的错综关系为孟尝君巩固其在齐国的地位。(简)
5.分析孟尝君及其左右的言行对冯谖形象的衬托作用,即对冯谖的刻画:文章通过孟尝君左右之人对冯谖“笑之”“恶之”,孟尝君对冯谖“市义”之举“不悦”等的描写来反衬冯谖的奇异性格和不凡见识。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层层推进,不断变化。(简)
论语
《侍坐》1.是《论语》中篇幅最长的一章,富于文学色彩,完整地记录了孔子与学生们进行的一次有关志向抱负问题的讨论。
2.《侍坐》中“夫子哂之”“率尔而对”的是子路:子路坦率自信,有勇而智高。
3.《侍坐》中“吾与点也”,“点”指曾哲;曾皙“舍瑟而作”甘于淡泊,向往优游生活。
4.孔子说“吾与点也”的内涵:表现出孔子对实行礼乐的太平盛世的向往和淡泊的情怀,以及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悲哀和从政之态的衰退。
5.孔子也肯定了子路、冉有、公西华等三人的用世治国之道。子路:“千乘之国……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有:“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6.分析孔子及其四位弟子的个性:孔子和蔼可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于路鲁莽,不够谦虚;冉有、公西华随机应变,谦虚谨慎;曾皙恭敬、淡泊。(简)
7.文章善于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及记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记录人物语言,能逼真地表现出入物的身份和个性。叙述不多,但用词准确精练。如用“率尔而对”表现子路直率豪爽的个性,用“夫子哂之”表现孔子听了子路发言后的神态,用“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记叙曾皙发言之前的一连串动作,表现其从容潇洒的气度,都十分传神,显示出遣词造句之妙。(简)
孟子:1.大力宣扬“人性善”,提出“民贵君轻”说的先秦思想家是孟子。
2.先秦散文中,使用大量排偶句,感情强烈,气势充沛并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独特比喻的是《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章》1.记述了孟子同齐宜王的谈话。“以羊易牛”的事例采用比喻的手法。
2.内容顺序:以羊易牛的仁术,不能与不为的区别,反对霸道,仁政的内容。
3.用于反对霸道(称霸必败)的比喻是“缘木求鱼”。(就好像爬上树去捕鱼一样)成为后世的成语。
4.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先秦思想家是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5.孟子“仁政”主张的主要内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1)内容:①富民:一定的产业,注意养殖。②教民:学校教育,孝悌之义。(2)民本思想,同情百姓。战国时期,分裂走 向统一,战争不可避免。(3)仁政主张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上,不切实际;仁政主张脱离现实,无法实现。(论述)
6.以“以羊易牛”为例分析孟子善于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论辩技巧:第一段开门见山地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后,即通过“以羊易牛”一事的分析,说明齐宣王有推行仁政之心。在整个论辩过程中,孟子善于根据对方心理因势利导,始终掌握对话的主动权,时而旁敲侧击,时而单刀直入,时而欲擒故纵,时而咄咄逼人,表现了高超的论辩的技巧。(简)
7.“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典新”“挟泰山以超北海”“缘木求鱼”各自喻义和作用:“明察”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是不为:“挟泰山”说明有的事确实做不到是不能,“缘木”以战争霸道方法统一天下之不可能。生动形象,令人警醒。(简或选)
《鱼我所欲也章》1.孟子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伦理学观点:即人对道德价值的追求,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超越其生存本能,这就是所谓“舍生取义”。文章开头用鱼与熊掌的形象比喻引出“舍生取义”的中心思想。
2.“嗟来之食”认为人的尊严高于肉身的需求。
3.成语“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舍生取义”出自孟子《鱼我所欲也章》。
墨子:《非攻》1.墨子名翟,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任贤。
2.《非攻》的论点是反对攻人之国,以为攻国是错误而不义的。庄子:《逍遥游》1.庄子,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诸子散文中最有文采的著作是《庄子》。
2.《逍遥游》思想线索:大小之辩,达到逍遥游境界:“乘天地之正气,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3.逍遥游的含义即主旨:不受任何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遨游于天地之间,即蔑视一切功名利禄,追求一种不受任何时空限制而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大鹏”远飞高举,必须凭借风力“有何持”达不到逍遥的境界。只有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获得道遥游。
4.“鲲鹏展翅”“大而无当”典故都出自《逍遥游》。
5.几个著名的寓言故事:鲲鹏变化。藐姑射山上的神人。不龟手之药。
荀子:《劝学篇》1.先秦时期儒家思想集大成者是荀子。《劝学篇》代表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
2.“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心如结”的含又是专心如一。
3.“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句所说明的是学习态度:“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人”的含义是取悦别人。
4.《劝学篇》对学习的重要作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提出怎样的看法:(1)学习的重要作用在于增长才干,修养品性,“知明而行无过”。(2)学习的态度是积少成多,持之以恒,专心致志。(3)学习的方法是从师而学,学而后行。(简)
5.《劝学篇》中的重要譬喻及喻义:(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比喻学习之重要,学习可以提高人的素质。(2)“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说明学习很重要,可以“防邪僻而近中正”。(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弓,功在不舍”,比喻学习积累过程的重要性。(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比喻学习要持之以恒。(简或选)
6.《劝学篇》的语言特色:在语言运用上,长短句并用,对偶排比句并行,匀称而又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富于音乐节奏美。(简)
韩非《难一》1.韩非,喜欢刑名法术之学,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2.《难一》
(一)晋文公之赏
(二)舜之救败均属驳难体的论说文。
3.本文第二部分“楚人有鬻盾与矛者”是一则著名寓言故事,后人所说的“矛盾”就是从这里来的。
秦汉部分 李斯:《谏逐客书》1.这是李斯写给秦王(统一六国后称为始皇)的奏议书。秦王适时正驱逐客卿,李斯写了这封谏书,秦王被说服,立即废除逐客令。
2.作品开头即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也”。列举的秦国著名客卿有:百里奚、商鞅、张仪,范睢。该文列举广招客卿而富国强兵的秦国四代君主是:穆公、奏孝公、秦惠王、奏昭王。
3.《谦逐客书》中“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中的“黔首”指百姓。
4.《谏逐客书》中的“书”与《与陈伯之书》《与山巨源绝交书》《报任少卿书》的“书”不同,为奏议书。
5.评说李斯认为逐客错误的主要理由,即如何说明逐客之非的:(1)列举史实,说明客卿使秦国富兵强。(2)秦王所爱声玩好尚且取之它国,为何人材倒不能用别国的呢?(3)逐客是削弱自己、有利敌国之举。(简)
6.分析本文正反对比、利害并举的论证方法:重于正面评说,略于反面推论,点到即止,一正一反,对比强烈,是非清楚。如第一段列举四代君主任用客卿富田强兵的事实。然后用“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田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十分醒目,发人深思。(简)
贾谊:《过秦论》1.《论积贮疏》《陈政事疏》均上奏汉文帝。
2.《过秦论》属史论体。结句拟括全文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过秦论》中“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的“山东”指崤山以东。作品描写陈涉起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等,文采飞动,极有感染力。
4.《过秦论》“当是时,商君佐之”,商鞅辅佐的是秦孝公。
5.《过秦论》中“过”的意思是:指责过失(即指出过失)。
6.《过秦论》的题目含义及作者写作意图:(1)题目意为论说秦朝的过失。(2)是为了总结秦王朝兴衰胜败的历史教训来作为汉王朝的前车之鉴,告诫当时的统治者记取历史教训,免蹈秦王朝灭亡的覆辙。(简)
7.《过秦论》的结论是什么,作者如何提出这一结论的:(1)结论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用层层对比的手法叙述历史事实,秦的发展,登峰造极而迅速覆亡。(简或选)
8.分析《过秦论》所用的对比手法及时突出主旨的作用:(1)秦统一之前秦与六国诸侯比;秦统一后登峰造极与一介戍卒陈涉起义比;陈涉力量与六国诸侯比;秦统一前与统一后声威、力量比。(2)凡此,均更加深刻地说明秦国灭亡主要在于自身不施仁义,发人深省,使文章更具说服力。(论述)
9.《过秦论》以主要篇幅历述秦之强盛,最后却转入写秦亡而得出结论,这样写的好处是:欲扬先抑,对比强烈,结论自然,令人信服。
10.语言特色:文中多用铺叙排比的句式,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卤,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这种气势和句式,都使人读起来感觉大气磅礴,文采飞扬,非常酣畅。(简或选)
晁错:《论贵粟疏》1.这是晁错上给文帝的奏疏,选自《汉书。食货志》。主要论说以粮食为贵的道理:“饥寒至身,不顾廉耻”,要重视农业生产。
2.《论贵粟疏》从正反两面论说了重农贵粟对于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安定生活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并提出了当时可行的具体措施。明君要“贵五谷而贱金玉”,国家要“损有余补不足”。司马迁: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中用于记述帝王事迹的是“本纪”。
2.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是《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传纪文学,代表汉代文学的最高水平。
《报任少卿书》1.本篇是书信。任少卿,作者的朋友,名安。任安受牵被腰斩,曾写信向司马迁求援,司马迁作此书回报。信中,作者自述了遭受宫刑的前因后果以及为著作《史记》而不得不含垢忍辱,苟且偷生的痛苦心情。这篇不可多得的“奇文”提出了“发愤著书”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的论点。
2.提出“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而成为“发愤著书”理论的是司马迁。(见《报任少卿书》)
3.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的创作目的在于成就“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事业。
4.书中与“身残处秽”同义的句子是:“大质已亏缺矣”。
《项羽本纪》1.这是《史记》人物传中最具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作品对项羽的坑秦卒、烧秦宫、屠咸阳、烹说者只轻轻带过,主要歌颂其作战的勇猛,同情其不幸结局。
2.项羽说:“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意思是学了兵法,可以抵挡万人。
3.秦始皇出巡,项羽见之曰:“彼可取而代之”;刘邦见之曰:“嗟夫,大丈夫当如此也。”分析两人的不同性格:(1)项羽与秦有仇,出身贵族,有大志,锋芒毕露;(2)刘邦出身平民,艳羡心理,有大志,性格略委婉。
4.《项羽本纪》(节)中的主要情节:项羽小时学书学剑故事;钜鹿之战(破秦救赵的一次战斗,斩杀宋义、击破秦军、威震诸侯);鸿门宴(项羽入关后与刘邦的一次交锋,由项羽入关受阻、项伯报信、鸿门晏饮,刘邦脱身构成);垓下之围(叙写项羽最后结局,由别姬、东城决战、自刎乌江等情节构成)。
5.《项羽本纪》中的成语:披坚执锐、破釜沉舟、从壁上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沐猴而冠、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羞见江东父老。
6.以“鸿门宴”为例,分析刘、项两方一些主要人物的个性:范增深谋远虑,对刘邦极为警惕,能审时度势;刘邦工于心计,能言善辩;樊哙忠心耿耿,率直豪爽;张良有情有义,胸有成竹。(简)
7.“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而“常以身翼蔽沛公”者为项伯。
《魏公子列传》本文选自《史记》。魏公子即信陵君,姓魏名无忌,战国时代著名的四公子之一。表现了他窃符救赵的壮举。为信陵君窃符救赵的献计并自刎的人是侯生,即侯赢。
班固:1.《汉书》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经多人之手成书。班固死前只写出《汉书》的大部分篇章,其妹班昭在马续协助下补作,终于完成了这部历史名著。
《苏武传》1.《苏武传》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苏武父名苏建,因军功封侯,苏武的传记附在他的传后。作品略写苏武出使匈奴、归汉等,而对卫律逼降、李陵劝降以及苏武卧雪牧羊剐重点详写。
2.《苏武传》是《汉书》中写得极为生动、富有文学性的一篇,也是充满爱国精神的佳作。
3.《苏武传》中以人情感化劝降的是李陵,用威胁利诱、软硬兼施手段逼降的是卫律。
4.《苏武传》中“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北海”指今贝加尔湖。
5.比较卫律和李陵两个降将的思想感情的差异:卫律死心塌地投敌,满足一时的富贵荣华,一幅叛臣嘴脸;李陵计较个人恩怨,置民族大义于脑后,但内心尚有愧,面对苏武,痛苦而泣。(简)
6.以苏武回答李陵的劝降分析苏武的思想境界,即苏武形象:满腔爱国之情,坚持民族气节,不以个人恩怨为转移,绝不贪图功名利禄。(简)
7.分析文章善于以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一般情况只作简要交待,以寥寥数语一笔带过,而对卫律的逼降和李陵的劝降以及卧雪牧羊等,则作为重点加以详写,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富有特征的细节来刻画,使苏武的形象鲜明突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简)
8.典故“鸿燕传书”出自《苏武传》。常惠叫汉朝使者对单于说:“皇上在上林苑射猎,射中一只雁,雁足上系着用绸子写的信,上面说苏武一行人在某个大泽里。”
张衡:东汉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文学家。诗用比兴手法,以“美人”比君子,以珍宝比仁义,以水深雪纷比小人。
《四愁诗》1.张衡《同声歌》《四愁诗》在五、七言发展史上有一定地位。
2.《四愁诗》是骚体诗,但不是对屈原作品的刻板模拟。它是中国诗史上较早的七言诗试作。最早录此诗的是《文选》。所思:是心中思念的人;太山:即今山东泰安的泰山。本篇写怀人愁思。
汉乐府:1.乐府原指音乐机关。“汉乐府”是汉代的乐府诗。叙事性是汉乐府的基本艺术特色。
2.乐府负责采集民间歌辞予以配乐以供演奏之用起于汉武帝。根据宋代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的分类,汉乐府大抵保存于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之中。汉乐府在形式上采用杂言和五言,是一种具有口语化特色的新诗体。其中特别是五言为汉代民间首创,后经文人加工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陌上桑》1.叙事诗,叙述太守调戏采桑女子遭到严正拒绝的故事。
2.分析采桑女子秦罗敷的形象:美丽,勇敢、坚贞;聪明机智,能说会道。(简)
3.通过夸饰秦罗敷的服饰和用具之美以及观者的反应,侧面描写其美貌,以人物对话入诗。这是民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法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也给诗歌增添了几分喜剧气氛。
4.“夸夫”对丰满人物形象和增强诗的喜剧意味的作用:表现罗敷的聪明机智,能说会道;揭露了封建官僚害怕上司的心态,增添了几分诙谐色彩,增加了喜剧性。(简)
《平陵东》汉乐府叙事诗。写一个善良的人平白无故被人绑架去敲诈勒索,被逼无奈,只好叫家人把小黄牛卖掉来凑钱赎身。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1.这是古代最长的一首诗,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长篇叙事诗。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
2.“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借孔雀起兴,预示了全诗的悲剧气氛。
3.主题思想:通过刘兰芝、焦仲卿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讴歌了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斗争精神,寄托了青年男女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简)
4.主要情节和结构方式:(1)全诗共分四段:第一段辞归,第二段送别,第三段逼婚,第四段殉情。(2)采取双线推进的方式:一条线索由刘兰芝、焦仲卿夫妇之间的关系组成;另一条线索由刘、焦夫妇同焦母、刘兄之间的关系组成,并在全诗中占主导地位。诗中多用照应手法,体现了结构的细密。(简)
5.以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为例,分析此诗善以人物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通过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古诗源》卷四,沈德潜)。刘兰芝的外柔内刚,焦仲卿的懦弱无奈,焦母的专横,刘兄的势利,都通过他们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了出来。(简)
6.“兰芝辞别”与“太守迎亲”的作用:“兰芝辞别”表现兰芝性格坚强,不在婆婆面前露出惊慌与悲伤:“太守迎亲”反衬兰芝不慕富贵荣华,忠于爱情。(简)
7.焦母指责兰芝“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兰芝针锋相对回答“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
8.《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兰芝点明悲剧原因是“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9.此诗通过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10.诗末段景物描写的象征意:刘、焦墓地梧桐松柏枝叶交相覆盖,鸳鸯双双日夕和鸣,象征着男女主人公贞洁爱情的不朽,表达了作者对他们追求自由爱情的可贵精神的赞颂和对他们不幸命运的同情。(简)
古诗十九首:1.产生的年代是东汉。南朝昭明太子萧统所编《文选》,内收录有无名氏古诗多首,题为《古诗》。
2.《古诗十九首》艺术形式上多用五言,善用比兴寄托,言近旨远,语短情长,耐人寻味。其艺术成就确是文人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
《行行重行行》1.表现思妇怀念远行丈夫的缠绵情感:“衣带日已缓”表示思妇相思之苦:“浮云敝白旦”比喻思妇对在外丈夫的挂念和猜疑。
2.与“鸟飞返故乡,狐死必首丘”(《哀郢》)含义和表现手法相同的是“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为比兴语,托物寓意,受到历代好评。北方的马总是依恋北方,南方的鸟总是在朝南的枝条上筑巢,表示人们总是怀念故乡。
《迢迢牵牛星》1.借织女思牛郎的神州故事,写女子离别相思之情。是最早比较完整的以牛郎织女故事为题材的诗篇。
2.《迢迢牵牛星》中“终日不成章”句运用了出自《诗经》的典故。
3.《迢迢牵牛星》中的叠字及意思:迢迢-遥远的样子;皎皎-明亮的样子;纤纤-纤细柔长的样子;札札-织机声;盈盈-水清澈的样子。表达感情色彩的叠字是“脉脉”。叠字互相呼应,形成和谐回荡的节奏,增强了音乐美。(简或选)
《西北有高楼》此诗空中送琴,描摹琴声,缥渺空灵。“清商随风吹,中曲正徘徊”。(清商,乐曲名,流行于汉代)魏晋南北朝部分
概况:建安诗歌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史上光辉夺目的一章。以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而形成“慷慨任气”的时代风格,就是后世称道的建安风骨。曹丕《燕歌行》开创了七言的新体制。
曹操:1.《步出夏门行》乐府旧题。选一、四两章《观苍海》《龟虽寿》。
2.中国诗史上现存最早的描写山水的佳作是曹操《观苍海》。《观苍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龟虽寿》以喻说理,理趣相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土暮年,壮心不已”出自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烈士”指胸怀壮志的人。
《短歌行》1.乐府旧题。主要内容:感慨未能早日建功立业,渴望贤才辅佐。
2.“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杜康,酒的代称。
3.“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比喻求贤之思不绝。比喻理想可望而不可及。
4.“周公吐哺”用周公的典故,表达像周公那样礼贤下士,虚心待贤,使天下贤士归心。
5.“青青子衿”“呦呦鹿鸣”句为《诗经》成句应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意为思念贤才,渴望来归:“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意为来归之后盛情礼遇。
6.《短歌行》表达的思想感情,即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感慨是担忧功业无成,是要珍惜光阴,想趁有生之年招纳贤才,以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简)
7.引用《诗经》成句表达的意思:“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二句表达对贤才的殷切期待之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四句表达求贤既得,尽礼娱宾。(简或选)
8.“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所用的手法及其喻意:用得是比兴手法。以生动的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当时贤者四处奔走,流露出诗人唯恐贤者不来归附的深深焦虑。(简或选)
曹丕:《燕歌行》1.乐府旧题,原为燕地音乐,后来曲调失传。它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在诗歌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作者曹丕。
2.“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出自曹丕《燕歌行》。
3.诗的主要内容:写一个女子深切怀念客居远方的丈夫。其中运用了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星汉”指银河。
曹植:《白马篇》1.一作《游侠篇》,以首二字名篇,是曹植自己创造的乐府新题。作品以铺叙的手法热情赞美边塞游侠儿的武艺高超、勇敢机智和忠勇爱国。
2.《白马篇》是曹植前期的乐府诗,写于曹丕即位之前。诗中的侠儿形象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赠白马王彪》并序 1.作品为谁而作,即写作背景:白马王曹彪是曹植的异母弟。黄初四年五月,曹植与曹彪、任城王曹彰同到京师洛阳朝会。曹彰暴死京都。七月,曹植与曹彪返回封地,想同路东归,以叙友情,但监国使者不许,曹植便写此诗以泄悲愤。(简)
2.“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纡”,“玄黄”指马病:“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句中的死者是曹彰:“年在桑榆间”指人到老年。
3.将曹植诗句“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提炼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人是王勃。
4.诗的思想感情:大部分章节抒写兄弟之间的离合之悲和生死之感,但并非全为与曹彪分别而发。诗人感情激愤是自身受朝廷猜忌、压迫的怨愤。透过对谗巧之徒的怒斥,不难体会到诗人对曹丕的怨愤。(简)
5.结构特点:章与章之间用首尾相接的辘轳体(顶针)形式加以蝉联。(简)
6.“鸱枭”“豺狼”“苍蝇”句指什么?用了何种方法?(1)鸱枭、豺狼、苍蝇喻弄权的、花言巧语的奸邪小人,谗巧搬弄是非的小人。这些坏人造成了兄弟失和、骨肉疏远。(2)用比兴手法。(简或选)
《吁嗟篇》1.曹植后期诗作,为咏物诗。诗中作者以“转蓬”(随风漂荡的蓬草花)自喻,写因封地屡次迁徙,生活飘泊无定,发抒“宕宕当何依”的感叹和“长去本根逝”的悲哀。如沉痛抒情诗句“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
2.分析本篇通篇名为咏物,实为咏怀的比兴手法:通篇运用比兴。(1)“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表达诗人宁愿毁灭,不愿飘飞,沉痛呼号的情感。(2)诗中的“转蓬”系诗人自喻,转蓬飘泊无定的景象正是诗人迁徙不定的生活际遇的写照,转莲的悲辛也正是诗人的痛苦。
《洛神赋》1.洛神相传是宓羲之女宓妃,溺死于洛水而为洛水之神,谓之洛神。本篇写的是以纯洁深挚的感情为基础的人神相恋的故事。不同于《湘夫人》(写配偶神之间的约会与期盼)。
2.《洛神赋》是受宋玉《高唐赋》《神女赋》的启发而创作的,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写人、神恋爱。
3.“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形象,表达了曹植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反映曹植“君臣不得遇合,抱负无法施展”的苦闷心情。
诸葛亮:《出师表》1.又名《前出师表》,此表为诸葛亮于公元227年驻军汉中准备北伐时所上。
2.《出师表》与《谏逐客书》属于同一文体,为奏疏。
3.“营中之事,悉以咨之”的“之”是指向宠。向后主推荐向宠掌管“营中之事”,郭攸之、费祎、董允掌管“宫中之事”。
4.成语“作奸犯科”“三顾茅庐”“妄自菲薄”出自《出师表》。
5.分析《出师表》第三段陈述心曲真情洋溢的特点:表明个人情志,充满感情色彩。对自己的一生作了简略的回顾,突出对刘备的知遇之感和对蜀汉朝廷的忠贞不渝。披肝沥胆,痛切陈说,十分感人。(简)
6.主要内容,即向后主刘禅提出哪些要求:国家正处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后主应尊贤纳谏,执法公正。远离小人,修明朝政,使文武大臣各尽其职以兴复汉室。(简)
7.多次提及“先帝”的原因和作用:文中十三次提到“先帝”,表达了对刘备的深切怀念和忠贞感情。这样写也在激励后主,给以帮助,切望他真能继承、光大刘备的遗业。(简)
李密:《陈情表》为奏疏。1.“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伪朝”指蜀汉,“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圣朝”指西晋:“死当结草”,“结草”指报恩。
2.《陈情表》形成的成语有:“茕茕独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等。
3.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语言形象生动。用“茕茕独立,形影相吊”形容孤苦;用“急于星火”形容情况紧急;用“狼狈”形容进遇两难;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形容祖母刘氏生命垂危。(简或选)
4.分析《陈情表》以情动人,委婉陈辞的特点:(1)开端概括自己坎坷不幸的遭遇。幼年父死母嫁,缺亲少故,自己体弱多病,孤苦零丁,只有与祖母相依为命。(2)然后笔锋一转,叙述在朝廷征召下进退两难的境地,申诉自己矛盾委屈的心理打动人心。(3)接着在陈情的基础上说理表态。以实际情况而言,忠孝可以两全,先尽孝后尽忠,尽孝日短,尽忠日长。合情合理,令人感动。(简)
王粲:“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
《七哀诗》1.是乐府歌辞,名为“七”哀,也许有音乐关系。
2.写作的时代背景:这首诗作于初平三年。当年六月,董卓部将李傕、郭汜在长安作乱,大肆烧杀抢掠。王粲不得已离开长安往荆州避难,在悲痛的氛围中与亲戚朋友识别。
3.“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是泛指战乱造成的惨象,与曹操《蒿里行》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同为反映时代真实的名句。
4.写下“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诗句的诗人是王粲。
5.分析诗中“母亲弃子”的描写:细致描写饥妇人“抱子弃草间”的可悲事例。母爱是人世间最可宝贵的感情,慈母弃子,乃是感情的扭曲。造成这种反常现象的原因是时代的**。战乱不息,生灵涂炭。
6.《七哀诗》中“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本诗运用《诗经。曹风。下泉》之典。作者登上霸陵,思念汉文帝时代的太平盛世,体会到《下泉》作者思念明王贤君的心情,表达了作者盼望明主拯救世乱的愿望。(简或选)
《登楼赋》1.所登之楼或指当阳城楼,或指荆州城楼。从赋中所写地理环境看,应为麦城城楼。
2.抒发了乡土之思和怀才不遇之感,是魏晋抒情小赋的名作。
3.《登楼赋》所用的铺叙手法:赋中铺叙登楼所见白天丰饶的原野,傍晚的萧条景象。不枝不蔓,且都适应抒情的需要。前者引出对故乡的怀念,后者强化忧伤情怀。(简)
4.《登楼赋》典故的含义和作用:(1)昔尼父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孔子在陈绝粮。曰:归欤,归欤,借此表示希望返回故乡。(2)“钟仪幽而楚秦兮,庄舄显而越吟。”钟仪被俘,操琴仍演奏祖国-楚国乐曲:庄舄在楚任职,病中呻吟仍是祖国-越国的方言:表示怀念故乡之情始终不变。(3)孔子曰:“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周易。井卦》“井渫不食,为我心侧”:表示徒有才能而不被任用,徒有修身洁行、怀才立德而不被任用。(简或选)
5.《登楼赋》表现作者积极用世之志的句子是“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惧匏瓜”,意为徒有才能而不被任用:“畏井渫”:意指修身洁行、怀才立德仍不被任用。
6.《登楼赋》运用的手法:铺叙、用典、写景、抒情。
陈琳:陈琳,“建安七子”之一。
《饮马长城窟行》乐府古题。假借秦朝大征民役筑长城的史事,揭露东汉末年徭役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主要艺术特点是成功地运用对话形式,具有生动活泼的民歌色彩。“便嫁莫留住!善待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
阮籍:《咏怀诗》阮籍五言《咏怀诗》现存八十三首。“咏怀”就是长言抒怀之意。
《咏怀诗。夜中不能寐》主旨:“忧思独伤心”,表达忧郁悲伤孤独痛苦的情绪。《咏怀诗。驾言发魏都》全篇采用借古喻今的手法。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为书信休散文,作者嵇康。山巨源:山涛,与嵇康同是“竹林七贤”中的人物,后来能坚持隐退而依附司马氏集团。他想荐举嵇康代替自己的职务,嵇康遂写了这封有名的绝交书表示坚决拒绝。嵇康因此被杀。
左思:《咏史》1.作者左思。借史事抒发怀抱是“咏史诗”的新发展。
2.《咏史》(弱冠弄柔翰)“作赋拟于虚”句指《子虚赋》的作者是司马相如。
3.《咏史》(郁郁涧底松)典故:“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金张”是西汉人,两家子孙凭祖先功业,世代都做过大官。冯公指冯唐,汉文帝时人,才能出众。金张与冯公对比,揭露庸才盘据高位,英俊屈居下属。
4.《咏史》(郁郁涧底松)主旨:“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对西晋门阀制度压抑。埋没人才的愤慨不平。
5.说明“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的喻意:世家大族凭藉出身高贵而窃居高位,阻挡了才士贤者施展抱负的机会。“涧底松”比喻才高位卑的寒门贤士。“山上苗”比喻才拙位高的世族庸才。(简)
6.全诗全用对比,松与苗、世胄与英俊、金张与冯公。
刘琨:《重赠卢堪》作者刘琨。这首诗是拘系之中写给他原先的僚属卢谌的。因先前已有赠诗,所以此题作“重赠”,希望卢谌以先贤为榜样,完成救国的使命。
葛洪:《画工弃市》小说写王昭君出塞的故事。以为昭君出塞的原因是画工作祟。
陶渊明:《归园田居》1.共五首,写于辞去彭泽县令归田的次年,为田园诗,是陶渊明的名作,对后世山水田园诗影响深远。
2.《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主旨:回归田园,脱离仕宦羁绊,官场污浊,摆脱了尘俗杂事,生活悠闲,心情愉快。结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与开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呼应,揭示主旨。
3.诗中运用的比喻及其含义:(1)“尘网”“樊笼”比喻的含义:尘世(指官场)如罗网;关鸟的笼子(指官场)。表示陶渊明唾弃官场,视官场为害人的罗网、束缚人的樊笼。(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含义:关在笼子里的鸟思恋故林,池中的鱼总是思念原先生活的池塘。以羁鸟、池鱼比喻仕途拘束身心,以旧林、故渊比喻诗人思念的家园。(简)
4.诗人如何用白描手法描写田园风光;第二段,描写田园的宁静风光。有近景有远景,既有清静景象,又有充满生气的狗吠鸡鸣,将平平常常的田园风物絮絮道来,一一展现。
5.《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叙述诗人的躬耕生活和归隐决心。“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愿”指归隐躬耕的愿望。“南山”指庐山。
6.《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富有情趣的优美、表现诗人劳动后喜悦心情的诗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饮酒》(结庐在人境)1.与“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意思相近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饮酒》的意旨:乐于隐居田园,在自然风景中领悟到生活的充实和天趣。
3.分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采菊、见山是极平常的动作,但诗人表达了主观心境与客观环境融为一体的境界。无意见山,心与物遇,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见”是无意而为,不同于“望”。菊花又是高洁品格的象征,采菊表示人品高洁。(简)
4.“此中有真意”,“真意”指真趣。一任自然,万物和谐,恬淡宁静。
《咏荆轲》1.诗的类别与风格:咏史诗。热情歌颂了荆轲刺秦王的英勇事迹,抒发了诗人愤恨强暴者的反抗精神,诗人通过人物的行动描写和环境渲染,塑造了不畏强暴、英勇牺牲、具有侠义精神的荆轲形象。具有豪放风格,属于“金刚怒目”式的作品。“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回还”中“壮土”指的是荆轲。
2.《咏荆轲》赞扬报答知己,置生死于度外,敢于反抗强暴的精神。
3.《咏荆轲》中的人物有:荆轲、燕丹,高渐离、宋意,豪主指秦始皇。
4.《咏荆轲》“易水饯行”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渲染激昂悲壮的离别氛围;暗示此行失败的结局。(简)
5.“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暗示荆轲此去的结局:“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图穷而匕首现。豪主指秦始皇。
《读山海经》1.写诗人居所的恬静幽美,耕作之余饮酒读书的陶然自得,泛览图书的体会和乐趣。《山海经》,记述古代神话传说和海外异物的书。
2.“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出自陶渊明的《读山海经》,既有拟人写法,又有比兴含意,诗人归田后的欢快心情:“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旨意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相近。
《归去来兮辞》并序1.这是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归田时所作。序文叙述了就任彭泽令和弃职归家的原因和经过。辞则叙述归田后的心情和乐趣。归去来兮,即“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词。本文属抒情小赋。
2.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陶渊明41岁那年担任彭泽令,在任80多天即辞官归田,从此不再出仕。这篇《归去来兮辞》抒写了诗人厌恶仕途生活,不愿与庸俗官僚为伍、宁愿归隐躬耕,享受田园生活的情怀,反映了他厌恶俗世生活,回返自然的人生观。(简)
3.“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的象征意义:(1)云无心出岫,人无心出仕彭泽令。心为形役迷途知返,似鸟倦飞知还。(2)暮色苍茫中,似孤松而品节自在。(简)
4.文中写道“松菊犹存”“抚孤松而盘桓”,菊与松象征着正直高洁的品格。“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语意双关,“无心出岫”的云象征着自己的误落尘网,“倦飞知还”的鸟比喻作者终于归隐。
5.“请息交以绝游”“悦亲戚之情话”“农人告余以春及”如何理解:息交绝游的对象是达官贵人,所以与亲戚、农人来往,谈的都是真情话(与官场的矫情异)、庄稼话(与专言名利异),表现田园生活的悠闲自在。(简)
6.“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表现作者什么情怀:不愿富贵,不慕神仙,秉性而行,徜徉田园之中。
《五柳先生传》为史传体。五柳先生是虚拟人物,实为作者自况,寄寓了“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清高脱俗的人生态度。
《桃花源记》1.是《桃花源诗》前面的小记。陶渊明提出的理想社会是:没有战乱,没有官府和剥削,人人劳动,丰衣足食。(简)
2.“不足为外人道也”、渔夫复往“不复得路”、刘子骥欲往“未果”的言外之意是什么:桃花源的理想社会只是虚构的,并不存在。
谢灵运:《登池上楼》1.谢灵运,中国诗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作家。本诗作于永嘉。题中的池是诗人居住的园池,后人称为“谢公池”。
2.此诗除“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二句不作对偶外,其余都是两两相对。
3.作品中意思完全重复的诗句是“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4.“徇禄反穷海”中的“穷海”指永嘉。
5.诗中多处用典:“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的典故出自《易经。乾卦》:“遁世无闷”表示大德之人避世隐居而无所烦闷:“祁祁伤豳歌”句用《诗经。七月》,表示伤悲之意:“萋萋感楚吟”句用《楚辞。招隐士》,表示伤悲:“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出自《礼记。檀弓》,表示离群索居容易觉得日子长久,难以安心。
6.“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潜虬”句喻深藏不露、孤高自赏的生活;以“飞鸿”句喻奋进高飞、声名远扬的境界。诗人既不能像潜虬,又不能像飞鸿,进退失据,无奈来到永嘉。(简或选)
7.分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句的妙处:名句被历来传诵,主要是清新自然,亦由诗人久病初起,即目所见,特感新鲜,故有此敏锐的感觉,感受到了春天万物勃发的生机而无限欣喜。
刘义庆:《世说新语》二则 1.这是我国古代最有名的笔记小说,由刘义庆和他的门客杂采众书编纂润色而成,凡三卷。
2.《世说新语》“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在文学上有很高成就。
3.《过江诸人》反映了士族面对现实而形成的不同态度。一种是感伤颓丧,一种是奋发图强。
4.王徽之是东晋名门贵胄,曾身居显位,又负一时才名。《子猷访戴》描写了他的一个生活片断,表现他的任性放达,是当时名士风度之一。
鲍照:《拟行路难》其二 1.杂言诗《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反映的社会现实:门阀统治下,出身低微的才士仕途的失意和坎坷,内心的苦闷。
2.“弃置罢官去”六句的含义:写弃官闲居的无聊生活。铺叙弃官归家后的家庭日常生活,并非着眼于天伦之乐,而是无可奈何地虚掷光阴、消磨壮志的焦虑。
3.“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孤”的含义是出身孤寒。
《代东武吟》拟乐府民歌体,代即“拟”的意思,代言体即代人立言。东武,泰山下的小山名。此诗假托一个汉代老兵的自白,讽谏当时统治者的刻薄寡恩。
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1.本篇为谢脁山水诗名作,谢灵运和谢脁并称“大小谢”。“京邑”指金陵。
2.开头两句“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融化前人诗句的用意:二句用典分别化用王粲《七哀诗》“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潘岳《河阳县》“引领望京室”的句子,表达思乡之情。
3.“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是历来被人称颂的名句,李白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中对此二句赞美道:“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4.诗篇思想感情:离开故乡(京都)的伤感,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亦包含向往朝廷任职,施展抱负的感情。(简或选)
5.诗篇景物描写特征:描写春日暮景,色彩鲜明,又极其洗练流丽。尤其“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二句,想象奇妙,精警工丽,韵致悠扬,是历来被人称颂的名句。(简或选)
丘迟:《与陈伯之书》1.这是一篇优美的骈体书信。陈伯之,齐末为江州刺史,丘迟奉命给投降北魏的陈伯之写信,劝他反正归来,陈果然率兵八千归梁。
2.名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驾乱飞。”出自丘迟的《与陈伯之书》。
孔稚珪:《北山移文》1.属骈文。本文假借山灵之口,讽刺周颙一类假隐士的虚伪情态。北山即钟山,今南京紫金山。
2.《北山移文》是六朝骈文中的优秀之作。与此文体相同的文章还有《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3.《北山移文》的拟人化手法:“秋桂遣风,春萝罢月”运用的是拟人化的手法。“钟山之英,草堂之灵。驰烟驿路,勒移山庭”,表示钟山神灵发布文告,声讨假隐士。也是拟人化手法。
4.本文意旨:以山灵的口吻讽刺“身居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的假隐士的虚伪,揭露某些封建士大夫伪装清高,实则争名逐利的丑恶灵魂。具有深刻的讽刺意义。(简)
5.简述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和景象:第一段先写真隐士,再写“乍回迹以心染,或先贞而后黩”的假隐士,通过对比揭示假隐士的“何其谬哉”;第二段先写假隐士始至时的“风情张目,霜气横秋”,再写朝廷诏书下达后“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尘容而走俗状”,深刻揭露假隐士表里不一的虚伪面目;而后再以假隐士出山后 “绸缪于结课,纷纶于折狱”的繁忙得意与山林的寂寥悲愤作对比,对假隐士进行谴责。(简)
江淹:《别赋》1.江淹的《别赋》《恨赋》都是抒情小赋中的创格。《别赋》并非抒发自己的离愁别绪,而是对人间种种别离作类型化的刻画。
2.“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出自江淹的《别赋》。
吴均:《与宋元思书》1.作者吴均。作品属于山水小品,是一篇骈文,多以四字成句。写富阳至桐庐一段富春江的山水景色,抒发作者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情。富春江在今浙江省。
2.南北朝时,散文领域也出现了山水游记,北朝有郦道元的《水经注》。南朝多山水小品,以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和吴均的《与宋元思书》为代表。
郦道元:《三峡》1.选自《水经注》卷三四《江水注》。作品所写的季节顺序是夏、春、冬、秋。
2.“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意思是除非正午和半夜,看不到太阳。沿溯:意思是顺流而下与逆流而上:“乘奔御风”中“奔”指马:“清荣峻茂”分指水、木、山、草四种景物的不同特色。
3.《三峡》“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后有李白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4.本文语言精炼、准确、富有表现力。如描写三峡春冬之时一段:因急流下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饰潭;以“绝”状山;以“怪”写柏,写出了景物的神韵。(简或选)
5.秋天是渔者的活动和悲叹。“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出自郦道元的《水经注。三峡》。
6.“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形容三峡秋天的景色:“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三峡山形地势的句子。
7.《三峡》所写各个季节景物的重点:夏天水势浩大,交通断绝;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山是“清荣峻茂”;秋天突出“高猿长啸”“哀转久绝”。
庚信:魏晋南北朝文学集大成者。
《拟咏怀》(榆关断音信)1.写作背景:庚信出使北朝无法返回,在北朝虽有高官厚禄,但内心十分悲痛,念念不忘乡国。《拟咏怀》为羁留北周时所作。
2.“枯木期填海”典出《山海经》,意谓南归故国的愿望,就像用枯木填海:“青山望断河”典出《水经注》,由青山断河一样不能再重合,不可能实现了。
3.《拟咏怀》(榆关断音信)如何表达思想感情:以古喻今表现南北断绝的寂寞。“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以闺怨表达故国之思,诗人自比红颜,因思念故国而消瘦,因永远别离而流泪。(简)
《拟咏怀》(日晚荒城上)通篇用对偶,希望战事平息,自己可回故里。
《哀江南赋》1.骈文,庚信代表作之一,写于晚年,所哀的江南故国是梁。写一个朝代(梁)的盛衰。
2.主旨:“悲身世”“念王室”,充满危苦之辞和伤悼之意,情致哀婉,凄楚动人。
3.长于用典,借汉代和亲女子的哀怨表达故国之思,故取《楚辞。招魂》中“魂兮归来哀江南”为题。
南朝民歌:《西洲曲》1.是南朝乐府民歌中的代表作。
2.作品的情感内容:这首抒情长诗以一位江南少女的口吻抒发对江北情郎的无尽相思。
3.“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用的是顶真、比喻和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
4.修辞手法:(1)谐音双关:莲谐音怜,莲子即怜子,暗示爱怜的人。“低头弄莲子”,爱抚所欢:“莲子青如水”比喻所欢的爱情纯洁如水:“置莲怀袖中”表示对所欢的珍爱:“莲心彻底红”喻爱情的成熟。
(2)顶针:“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5.《西洲曲》如何表现季节更替:用人物形象和物候现象表现。如“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春天:“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夏天;采莲、鸿飞-秋天。(简或选)
北朝民歌:《木兰诗》1.这是一首优秀的叙事诗,写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年征战归来,立功不受奖。作品充满传奇色彩,是北朝乐府民歌中的代表作。
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所用修辞手法是排比:“爷娘闻女来”一段所用修辞手法是复叠。叙事简明的事件是十年征战,得胜而归。
3.“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辩我是雄雌。”所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
《敕勒歌》1.敕勒族民歌。敕勒是中国古代北部的少数民族,它的后裔融入今天的维吾尔族。
2.《敕勒歌》通篇写景,无一情语,语言自然质朴,风格雄壮豪迈。
3.本诗旨意:赞美草原的辽阔和游牧生活的自在。
4.民歌表现的生活场景:大草原的开阔景象,草原人民的生活场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简或选)唐五代部分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1.这是一篇送别之作。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出自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源于曹植《赠白马王彪》中“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但王诗比曹诗更精炼,可谓出蓝之青。
3.“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中,城阙指长安,五津指蜀中。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李》1.这是一篇赠序,属骈文。滕王阁故址在今江西赣江边。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特点和作用:色彩鲜明,动静相衬而富有诗意。作为全段景物描写的总体背景,整个画面显得统一、和谐,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堪称全段的文眼。(简)
3.“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用了什么典故:前一句用屈原的《离骚》,是暗用,后一句用汉文帝于宣室见贾谊事,“奉宣室”指贾谊。
4.“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用何典,表何意:前一句为吴隐之饮贪泉事;后一句用《庄子。外物篇》之典。这两句表示廉洁的人绝不会受外界污浊的侵蚀;处境艰难但能自得其乐。
5.“他日趋庭,叨陪鲤对”所用典故出自《论浯》:“请洒潘江,各倾陆海”所用典故出自钟嵘《诗品》。
6.“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所用典故出自《史记。冯唐列传》和《史记。李将军列传》。以冯唐的遭遇自叹年华易逝,老之将至;以李广的遭遇自叹功业难成,地位卑下。
7.《赠白马王彪》中“年在桑榆间”,《滕王阁序》“桑榆非晚”均指晚年。
8.《滕王阁序》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施展才华,报效国家的炽热情怀和穷且益坚、不失志气的执着态度。既体现了朝气蓬勃、昂扬前进的时代精神,也体现了作者不甘沉沦、自我振作的个性。(简)
9.本文形式语言的特点:(1)本文是骈文,通篇均是四六句,且以对偶贯穿始终,形式整严精美。(2)笔致自然流利,情感起伏跌宕,使文章显得气势通畅而全无一般骈文难免的板滞之病。
杨炯:《从军行》乐府旧题,五言律诗。作者杨炯的生活时代是初唐。“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百夫长指下级军官。
卢照龄:《长安古意》1.七言古诗。卢照邻的生活年代是初唐。作品沿用传统体裁描绘当时社会现实。
2.“古意”名为托古,实在刺时。艺术上采用铺陈的笔法。
骆宾王:《在狱咏蝉》1.作者骆宾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属咏物诗,所咏之物为蝉。
2.“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西陆”是季节名,指秋天:“南冠”指囚犯,乃诗人自称。
3.完全写蝉而寄寓自己情感的诗句是“露重飞难尽,风多响易沉”。
4.“哪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玄鬓”指蝉。
5.《在狱咏蝉》借咏蝉寄寓境遇,抒写衷曲:通过咏蝉抒发诗人品性高洁却被诬身陷囹圄的郁愤,充满了对人世不平的哀怨,也表达了辩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简)
6.艺术特点:形神兼备,寄托遥深。诗人咏蝉确是写实,而其旨又不在于单纯模写物态。诗中蝉的形象既是自然之物,又是作者人格、遭际和思想感情的化身。出色地处理物我关系是这首诗艺术上的主要成功之处。(简)
《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1.骈文、檄文、声讨书。声讨对象是武则天。“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意谓天下必将归属李唐)。
2.文中斥责武则天废弃唐中宗的句子是:“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
沈佺期:《独不见》1.沈诗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
2.本诗为乐府旧题,写少妇愁苦之情。思妇内心独白:“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3.诗中义兼比兴的诗句:“海燕双栖玳瑁梁”。
宋之问:《度大庾岭》五律,写远谪的忧伤。大庚岭,在江西大庾县南,为五岭之一。传诵名句:“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属对精巧。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1.陈子昂是初唐著名诗人,标举“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
2.陈子昂登临的幽州台的建造者是燕昭王。幽州台在今北京市郊。
3.作品主旨:以歌当哭,抒发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痛,为登临诗。
4.“念天地之悠悠”的作用,以广袤无垠的空阔背最,有力地突现了独立苍茫、怆然涕下的诗人自我形象,从而抒发了天地虽大、知音难觅的孤苦悲痛和岁月无情、时不我待的沉重感喟。(简)
5.分析视野开阔、气象宏大的特点:作为一篇登临之作,作者没有对所见之景进行具体描绘,只是致力于自身感情的抒发。尽管意在抒写一己之悲哀,但作者视野开阔,气象宏大、托意深远,体现出穷通古今之变、尽阅人世沧桑的深刻见识,给人以雄浑博大、沉郁悲壮的艺术美感。(简)
《感遇》1.五言古诗《感遇》的主旨:以兰若自比,隐寓怀才不遇的感慨和理想幻灭的忧伤。
2.“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表示时光流逝,壮志未酬。
3.托物寓意,比兴手法的特点:“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兰若丽质,是诗人出众的才华;秋风袅袅、芳华摇落是年华流逝、壮志未酬的写照。(简或选)
4.《感遇》《登幽州台歌》之比较:都是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登幽州台歌》直抒胸臆,感情激越,大声疾呼。《感遇》托物寓意,纯用比兴,委婉表达。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1.乐府旧题,七言古诗。作品景物描绘中起统摄作用的是月;作为结构线索的景物是月。
2.表示音讯不通的诗句是“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3.表示作者不再沉浸于人生短促的悲叹之中的诗句是“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4.表示月亮开始西斜的诗句是“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5.写游子思妇的诗句是“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6.表示思妇无法排遣离愁的诗句:“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7.表示天南海北,路途遥远:“碣石潇湘无限路。”碣石指北方,潇湘指南方。
8.作品如何将诗情、画意、哲理相结合:(1)首先围绕春、江、花、月,夜五字逐层铺展,为抒情说理提供背景;(2)然后由“江月”联想到“人生”,写景转入抒情并深入到哲理的探寻;(3)然后再转入春宵月夜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着重表现闺中思妇望月怀人的心情;(4)最后仍以写景结束,景中含情。“落叶摇情满江树”,既是月落,结束写景,亦是同情,布满江树。诗情、画意、哲理三者水乳交融,交相辉映,塑造出空灵邈远、令人心醉神迷的意境。(简)
9.分析月亮在全诗结构上的作用:(1)在春、江、花、月、夜这五种景色中,以月为中心。在写景、抒情、哲理的关系上,月起了关键的作用。望月怀人,对月遥想。(2)整首诗的结构是按时间先后来安排的。以明月初升(海上明月共潮生)、月到中天(皎皎空中孤月轮)、月亮西移(可怜楼上月徘徊)、月落西山(斜月沉沉藏海雾)作为全诗展开的线索。(简)
10.作品在人生哲理的探索中提出“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人相似”有何新意:改变了自然永恒、人生短促的传统观念。人生代代相传,个体消失而人类绵延不绝,不同时代的人都能见到相似的江月,自然永恒,人类也永恒。(简)
11.“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的含义:(1)鸿雁远飞也不能穿越月亮,传递音信;鱼在深水跃动仅激起阵阵波纹,也无法传递音信。(2)反用传书的典故,鱼雁也无法传递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情。
孟浩然:《过故人庄》1.这是一首著名的田园诗。作者孟浩然,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
2.本诗意旨:抒写并赞美了恬静优美的农村风光和朴实真挚的友情。
3.表现主观情志淡泊、热爱田园的诗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场圃:打谷场;话桑麻:闲话农作之事。
4.“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意义:表现“过故人庄”后情谊更加深厚。故友相聚,更增情谊,这次故人相邀,下次不请自至;也是对田园的热爱之情。(简)
5.这首诗是五律,风格却近古体。其质朴的风格与所描写的对象、诗人的朴实情怀和谐—致。这是一种混然天成的艺术美。语言风格:亲切省净,质朴自然。
《宿建德江》:五绝。建德江即新安江,是流经浙江建德的一段江面。本诗借山水景物写羁旅愁思。“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是被历代诗家推举的名句。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1.张丞相指张九龄,唐玄宗时的丞相。
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出自《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3.希望执政者礼贤下士,使贤士出山的诗句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垂钓者”指“执政者”。
4.诗歌主旨:表露作者积极用世的愿望和希冀在仕途上得到援引的迫切心情。
5.诗歌情景是如何连结在一起的,即“欲济无舟楫”的枢纽作用:诗歌前四句写洞庭湖景象,后四句由眼前景象抒发情怀,但句句不离湖水。欲渡无舟,意为欲出仕而无人援引;坐观垂钓者,意为执政者如能礼贤下士,贤者才能为朝廷效力。寄希望于张丞相。(简)
6.诗歌的比兴手法:巧用比兴。前四句所赋洞庭湖波涛浩淼、气势蒸腾的景象,似又是作者自负不平之心态写照。兴象悠会,旨余言外;后四句就眼前景象顺势作譬设喻表达心曲,据典实抒其牢骚,含而不露,雅驯得体。(简)
王维:《渭川田家》1.此诗为五古,田园诗,作者王维。王维以五言律绝最为出色,有《王右丞集》。
2.“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归”字为全篇诗眼:“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写出田园人生和谐的人情美:“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篇名:“式微式微,胡不归”,揭明旨意,这里是借以表达希望归隐田园的心情。“吟”:一本作“歌”。
《终南山》 五言律诗。终南山,在陕西省西安市南。“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突出自己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
《山居秋暝》1.五律。这是一首山水诗,诗中虽有躲避现实的消极思想,也有洁身自好的一面。
2.评价诗中归隐路“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是诗的最后两句,点明题旨。典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维反用其意、表示乐于归隐的意愿。“王孙”:诗人借指自己。
3.本诗写景纯用白描,笔致简约;描写秋日傍晚秋雨过后的山间景色。动静相衬、视听结合的写景特色。动-清泉、荷花、渔舟;静-明月、松树、竹子;视-明月、松树、荷花、渔舟:听-清泉、浣女笑语。(简)
《观猎》1.这是一首以军旅生活为题材的五言律诗。
2.表示狩猎场景并暗示丰收的诗句是“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3.“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在细柳营屯兵的汉代名将是李广。
4.“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句的妙处:推出打猎过程中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镜头,上句写鹰眼的锐利,不用“锐”而用“疾”;下句刻画马驰之迅疾,不用“疾”而用“轻”,其中妙处大可玩味。以一当十,因小见大,表现了打猎的全过程,表现了时令特点和打猎丰收。(简)
5.“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对表现出猎归来有何作用:空间迅速转移,往来驰骋的英武形象;暗用新丰美酒表达欢快心情;用细柳营暗喻像汉代名将周亚夫那样治军整肃,能攻善战。(简)
《送元二使安西》1.这首七绝送别诗,曾被推为唐人绝句压卷之作,是一首被后人翻演成《阳光三叠》的名作。作品中的“阳关”“玉门”是唐代出塞必经之地,故址在今甘肃省。
2.“客舍青青柳色新”表达什么意思:“客舍”暗示客中送客:“柳色新”暗示离别在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故唐诗宋词中常有借杨柳以寓别意。(简)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深厚意蕴:抒情,“更尽一杯”见出此前虽已多次同饮,现在依然离情难舍。“西出阳关无故人”,包蕴了对友人前路珍重的真诚祝愿,情韵深长。
4.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陆游《塞上曲》“玉关去路心如铁,把酒何防听渭城”,二诗立意虽与王维此诗不同,但显然都受到此诗影响。
《鹿柴》五绝。以小见大,以动写静:“空山不见人,但为人语响”。
王昌龄:《从军行》乐府旧题,七绝。王昌龄有“七绝圣手”和“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孤城遥望玉门关”,孤城:即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名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终不还”。
《出塞》1.“秦时明月汉时关”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的意义:(1)互文手法,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2)说明边塞战争自古就有,连绵不断,直到今天。(简或选)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中的“龙城飞将”指谁,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龙城飞将指西汉时的飞将军李广。(2)表现诗人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从而巩固边防的性情。(简或选)
3.分析此诗发兴高远、感慨深长的特点:诗歌主旨及写作意图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写来却从千年之前、万里之外落笔,“发兴高远”而感慨深长,形成了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简)
《闺怨》:1.七绝。“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中少妇的自白写出独守空房的内心矛盾。
2.诗中陡作转折的诗句是:“忽见陌头杨柳色”。
王之涣:《凉州词》1.乐府诗题,边塞诗,七绝。曾被唐人称为绝句的压卷之作。首二句写景,气象宏大,境界雄阔苍凉。
2.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典出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3.“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双重含义:羌笛为什么还要吹奏《折杨柳》那样哀怨的曲子呢,玉门关外连杨柳树也没有,因为春光不到。一层意思是边关荒凉,边关的戍卒生活艰苦,愁绪满怀。二是得不到朝廷的关怀,恩泽不到玉门关外的边境地区。(简或选)
王翰:《凉州词》1.七绝。这是一首边塞诗。名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西域盛产葡萄酒;夜光杯指华贵精美的酒杯。
2.对这首诗的不同理解:(1)体现马革裹尸、义无反顾的英雄气概。(2)反映士卒对戎马生涯的厌倦和不能把握命运的无奈。(3)内心悲戚,故作豪饮畅达之语。
3.诗篇用了哪些典型事物表现边塞军旅生活:葡萄酒、夜光杯、琵琶、军乐。
李颀:《古从军行》古乐府诗题,作者李颀。名句“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古从军行》)典故“蒲桃入汉”见《汉书。西域传》。蒲桃:葡萄。连年征战,换到的只是遍植于汉天子离宫别馆的葡萄。
高适:《燕歌行》1.乐府旧题,七言歌行。这是盛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高适是盛唐边塞诗派代表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
2.表现高适《燕歌行》的题旨的诗句是“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3.诗中表现强烈对比的诗句是“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4.“玉箸应啼离别后”中“玉箸„喻指眼泪。
5.创作意图和主旨:概括了开元年间唐军将士戍边生活的各个方面。重点在于揭露军中官兵苦乐悬殊的事实,抨击将帅的腐败无能、不恤士卒,对长期浴血苦战的广大战士则寄予深切同情。(简)
6.“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反映怎样的现实:将帅腐败无能,荒淫奢侈,不恤土卒,士兵生活艰辛。(简或选)
7.“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所包含的思想:李广能攻善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李广爱兵如子,体恤士卒。点明题目,赞美李将军。李将军,指汉代名将李广。
《别董大》送别诗:“莫道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董大:指董庭兰,当时著名乐师。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岑参被评为“语奇体裁,意亦造奇”,他的七言歌行最为人称道,对边地风貌描绘最为杰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边塞诗,送别诗,也是一首白雪歌。
2.诗歌结构上承上启下的诗句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将景色描写由营幕转向辽阔空间,由雪景转入别情。(可回答:此诗句有何作用)
3.诗中最能表示依依惜别的诗句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4.此诗内容的两个方面:歌咏雪景与抒写别情是此诗内容的两个方面。诗中描绘了西北边陲奇异瑰丽的雪景和刺人肌骨的严寒,醒人眼目;抒写了与友人分离时依依不舍、惆怅满怀的别情,感人心扉。(简)
5.“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有何妙处:取喻新颖、贴切、生动、形象;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夸张。表现初到边塞者的惊奇与惊喜。此二句反用南朝萧子显《燕歌行》中“洛阳梨花落如雪”之喻。(简)
6.送别句“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有何特点:通过雪景表现别情。久久伫立,情深意重;凝视长长雪路,祝福一路平安,以景结情。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1.唐代边塞诗中描写大风的名句是“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尤其是“半夜行军戈相拨”“马毛带雪汗气蒸”“幕中草檄砚水凝”,把唐军披风雪、冒严寒,戎装疾进、有条不紊的情景表现得十分真切。
2.高适《燕歌行》与岑参《白雪歌》在艺术风格上有什么不同:(1)《燕歌行》围绕戍边战争这条主线展开,运用对比手法,表示讽谕之情,揭示封建制度下官兵之间尖锐的阶级对立;《白雪歌》通篇用雪景作线索,以雪起,以雪终,雪统摄全篇。取喻新奇,以梨花喻雪花,突破前人“洛阳梨花落如雪”的比喻模式,咏白雪而抒别情。强烈的对比形成色调反差。(2)《燕歌行》描绘边塞风光,渲染了悲壮的气氛;《白雪歌》前半部分歌咏大雪,铺垫别前的背景。后又烘托、点染,具有壮美境界和依依惜别的深情。(论述)
李白:《蜀道难》1.乐府古题,七言歌行。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运用最多的修辞手法是夸张。
2.对《蜀道难》“称叹者数四”的诗人是贺知章。
3.表现蜀道开辟之难的诗句是“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4.表现蜀道行进之难的诗句是“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5.表现蜀地居留之难的诗句是“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如吮,杀人血麻”。
6.流露对国事危难担忧的诗句是“所守或匪亲,化为豺与狼”。
7.运用神话传说的诗句:“蚕虫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传说中古蜀国的两个国王:“地崩山摧壮土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五位力士被压在底下:“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古代神话传说,六条龙拉的车子,载着太阳行驶。
8.不含神话传说的诗句是“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9.本诗大体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开辟道路之难;第二部分写跋涉攀登之难;第三部分写蜀地形势的险要和环境的险恶,亦即居留之难。(简)
10.本诗三次出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作用:一是强烈咏叹,先声夺人;二是通过具体描绘开辟之难、行进之难以后作一引证;三是渲染蜀地氛围与居留之难后再作引证,又与前面两次呼应。
11.本诗句式和语言特点:句式的灵活多变和语言的奔放恣肆也体现了李白七言歌行的独特个性。句式以七言为主,掺杂以四言、五言、七言、八言等其他句式,短仅三字,长达十一字,随心所欲,穷极变化;语言或匀称对偶,或散漫舒展,或精炼凝重,或通俗轻快。对内容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起了极有艺术效果的辅助作用。(简)
《古风》(大风扬飞尘)1.名为“古风”,有继承《诗经》“国风”传统的意思。抒情诗句:“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2.“中贵多黄金”“中贵”指宦官。“路逢斗鸡者”,斗鸡是当时王公贵族中盛行的一种游戏。作品用夸张传神、饱含讽刺之笔为“中贵人”和“斗鸡者”画像。
《将进酒》乐府诗题。1.揭示题旨的诗句是“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即借酒浇愁,体现“万古愁”的含义的诗句是“古来圣贤皆寂寞”。
2.首句运用比兴手法的诗句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3.表现作者积极进取、乐观自信态度的诗句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干金散尽还复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借酒浇愁的排遣,怀才不遇的感慨;自信与失望,进取与消沉,悲愤与抗争交织的情怀。(简)
5.为何说“与尔同销万古愁”:怀才不遇是自古以来的悲剧,是千年万代贤士共同的愁苦。深化题旨。
6.本诗情感饱满,无论喜怒哀乐,其奔涌进发均如江河流泻,不可遏止,且起伏跌宕,变化剧烈。
7.诗多用夸张手法,且往往以巨额数量词进行修饰,如“千金”“三百杯”“万古愁”“千金裘”等。既表现了诗人豪迈洒脱的情怀,又诗作本身显得笔墨酣畅,抒情有力。
8.“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夸张语言。
《行路难》乐府旧题。1.此诗作于被迫离开长安之后,反映作者的思想痛苦与心理矛盾:一方面对朝廷昏暗和仕途艰难满怀悲愤却又无可奈何;另一方面,积极用世的态度,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自己才能的充分自信,又使他对前途仍抱希望。(简)
2.“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原因是英雄失意。
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比兴象征意义:英雄失意,抑郁悲愤,无路可走。
4.理解用典的诗句:(1)运用吕尚典故的诗句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姜太公垂钓碧溪遇周文王得到重用。(2)运用伊尹典故的诗句是“忽复乘舟梦日边”。伊尹梦中乘舟在太阳旁经过,不久果然被商汤聘用,表示用世出仕大有希望,对前途充满信心。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自信会有远大前程,光明前途。
6.艺术特点,即感情活动剧烈、数度起落转折的特色:诗篇虽仅十数句,情感却由悲至昂扬而两度反复,三次转折。大起大落,变化剧烈。生动显示出作者当时的心理矛盾。也使这首篇幅不长的歌行呈现出开合跌宕,纵横翻卷的气势。(简)
「说明三次转折,第一次见第2题、第3题;第二次见第4题;第三次见第5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1.一作《别东鲁诸公》,诗中表示留别之意的诗句是“别君去兮何时还”。天姥:山名,在今浙江嵊县东。
2.“谢公宿处今安在”“脚著谢公屐”中的“谢公”生活于南朝的宋。
3.在诗中铺叙仙境的作用,即象征意义:是向往光明理想。神仙世界的光明,反衬现实社会的污浊和黑暗;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是追求理想境界的实现。(简)
4.在诗中表现诗人傲骨的名句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本诗意旨:以寄梦为由,抒写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和不摧眉折腰的人格。(简)
《宣州谢脁搂饯别校书叔云》1.七古。与之饯别的是李云。
2.写饯别情景的诗句是“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3.“明朝散发弄扁舟”的含义:表示隐逸不仕。见《史记。货殖列传》,范蠡乘扁舟浮于江湖。
4.“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直抒胸中苦闷与愤激。
5.诗篇主旨:(1)这首七古借饯别以咏怀。对饯别情景,诗人只以“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一笔带过,而以绝大部分篇幅抒写自己内心的情感活动,抒写对理想的追求及其在现实的沉重压抑下心烦意乱、愁怀不解而想归隐江湖的意愿。(2)其中虽然不无躲避现实的消极因素,但更可见作者有志难伸、怀才不遇、不屈服于现实和命运又不知路在何方的思想痛苦。(简)
6.本诗“弃我去者”“乱我心者”的内涵:弃我去者-唐代开元、天宝的盛世;乱我心者-当前矛盾重重,政治腐败的衰世(不久安史之乱爆发)。(简或选)
7.结构特点:起止无端,断续无迹,思绪跳跃式,大起大落。烦忧-送别-文学上的成就而意气风发-跌入现实的苦闷-希望归隐。(简)
《望天门山》天门山,今安徽当涂西南。“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别名作。“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中“故人”指孟浩然。
杜甫:字子美。杜诗真实深刻地再现了历史转折时期的社会现实,有丰富的社会政治内容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因而被后人誉为“诗史”。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是杜诗的基调,“沉
郁顿挫”是其主要风格。他发扬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精神,开拓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创作途径,诸体兼备,自成机杼。
《望岳》五言古诗。岱宗指泰山;岳:指东岳泰山。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望岳》。
《丽人行》描写对象:主要写杨国忠兄妹。“丽人”泛指贵族妇人,诗中主要指杨贵妃及其姊妹。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1.原是乐府旧题。奉先:今陕西省蒲城县。咏怀,述志抒感。最能表现杜甫赤诚情怀的诗句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穷年指整年;黎元指百姓;肠内热形容忧思深重。
2.“蚩尤塞寒空,蹴踏崖谷滑”“蚩尤”指代大雾:“中堂有神仙,烟雾蒙玉质”“神仙”指舞女歌妓。
3.“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荣枯”指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4.“抚迹犹酸辛”指幼子饿死:“终愧巢现由,未能易其书”的意思是不能归隐。
5.本诗如何贯穿“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忧国忧民情怀:(1)困顿长安十年,不能放弃这样的衷肠。(2)经过骊山,想象君臣淫逸,国事危殆,消耗民脂民膏。(3)回到家中,幼子“饥已卒”,联想到农民、士卒,忧心忡忡。(简)
6.概述本诗三个部分的内容:(1)第一部分申述平生怀抱和壮志难酬的感慨。(2)第二部分记述赴奉先沿途的所见所闻,揭露上层统治集团醉生梦死、穷奢极欲、横征暴敛,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贫富对立的严酷现实。(3)第三部分写到家后的情景,由个人的不幸遭遇想到广大人民的痛苦,以对国家安危的深广忧思结束全篇。(简)
7.“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西汉的卫青、霍去病都是外戚,这里借指杨贵妃、杨国忠兄妹。大内宫中的金银珠宝和器用物品都被杨氏兄妹占有了,意指外戚擅权。
8.“群水从西下”“恐触天柱折”,这是忧虑国家将要倾覆:“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国家已经破败不堪,像“河梁”一样摇摇欲坠。这是象征性的写法,正是安史之乱唐王朝的写照。
9.“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是诗人的内心世界,也是全诗内容的概括,结末是忧思无边无际。
10.“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含义: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朱门与穷人的尖锐对立。鲜明的对照发人深省。
11.杜诗风格:“沉郁顿挫”是杜诗的基本风格。作者胸中忧愁郁积,起伏不息,然而往往欲吐还咽而不作痛快的奔泻喷发,给人以愁肠百转、哀思深沉的感觉。这是杜诗共有的艺术表现特点。
《春望》1.写作背景:作于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二年(757),以长安陷落为背景。当时杜甫赶赴灵武见唐肃宗,路上被安史叛军俘虏,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作品最后两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感伤国破城春。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含义:“国破”无物,掳掠一空:“城春”无人,杀戳逃亡殆尽。自然界的春天来临,国家仍无春色。(简或选)
3.“感时”“恨别”所包含融的国恨家愁:一是感伤时事艰难,人见春花而溅泪;怅恨离别,人闻鸟鸣而惊心。又一是花似有知,感时而溅泪;怅恨离别,鸟亦惊心。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以前说为好。(简或选)
《新婚别》1.“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诗“三别”中的一篇。以新嫁娘内心独自的方式展开,“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2.《新婚别》中有比兴意义的诗句是“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这首七律写于梓州。
2.杜甫“喜欲狂”的原因:诗中直言:“青春作伴好还乡”,回到故乡洛阳去!一是结束颠沛流离、饱尝艰辛的生活;二是回到故乡安居乐业;三是欢庆国家平定叛乱;四是百姓从此结束**中的苦难生活。(简)
3.为什么说这是杜甫“生平第—快诗”:作者听到官军收复夫地及捣毁叛军老巢的胜利捷报时,惊喜欲狂。其感情之欢快,笔调之酣畅,节奏之明快,在杜诗中实属鲜见,被后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1)感情欢快(平定安史之乱,欣喜欲狂)。(2)笔调畅快(自己喜、家人喜,立即返乡)。(3)节奏明快(着眼喜欲狂,一路写来)。(简)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在遣词造句上的特点:尾联写计划中的回乡路线,连用“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而以“即从”“穿”“便下”“向„等字连贯,一气奔流。
《秋兴》1.七律代表作。“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暗喻时局动荡,国运暗淡。玉露
2.本诗意旨,即“悲秋”包含哪些方面:悲秋是古代诗歌中习见的主旨,但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悲人生老大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思,含蕴极为深厚。
3.“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国心”的含义:借“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对照见义,显示出乡思之浓烈深长。(简或选)
4.“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的比兴义:这是深秋时分巫峡、巫山的景象。波浪滔天,既表示时局动荡,又表示自己为国事忧急而心潮翻卷,思绪万千;风云满天,阴森接地,既表示国家前途黯淡无光,又表示为国事忧虑而心情沉闷。(简或选)
《登高》1.作于夔州。登高指重九登高。写诗人重九登高时的见闻感受。前四句紧扣的季节特色,描绘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后四句围绕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穷愁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内涵:万里,地远;秋,时悲;长作客,久久在外;百年,晚年;多病,衰疾;台,高远地;独,无亲朋。自伤身世境遇,抒发了穷愁潦倒、年老多病、流离他乡的悲哀。(简)
3.通篇对偶:“无边草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4.杜甫流寓夔州时的作品有《秋兴》《登高》;与安史之乱直接相关的杜诗有《春望》《新婚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刘长卿:曾自诩“五言长城”。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1.芙蓉山主人,指作者投宿的人家。
2.写雪夜投宿贫寒人家的情景:“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韦应物:《滁州西涧》1.滁州,今安徽滁县。“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作者即景会心,借景述意,在幽草黄鹂、晚雨野渡的“画意”中,融进了对自在人生的体验。
2.以声衬静,动静交错的写作特点:黄鹂鸣衬涧边幽草静,春潮带雨与“野渡无人舟自横”动静交错。(简或选)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1.这是中唐诗人李益的边塞诗,七绝。抒写久戍边塞的将士思乡怀亲之情。受降城在今宁夏灵武县南面。
2.诗中抒发的感情:“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表达边塞将士思乡怀亲和哀愁之情。
3.本篇如何表现戍边将士思乡怀亲之情的:(1)以“沙如雪”“月如霜”写景,表现边塞荒凉、凄冷,烘托悲伤情怀。(2)用笛声直接写出思念家乡的感情。(简)
4.写景的艺术特点:巧用比喻。“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沙如雪”“月如霜”比喻贴切,描绘出边塞的荒凉、凄冷,从而表现了战士思乡的典型环境。(简或选)
张志和:《渔歌子》1.这是一首表现隐逸生活的小词。《渔歌子》是词牌名。
2.作品表现作者怎样的心情,即词的主旨:通过描绘清新秀丽的江南水乡景色,表露出他悠闲自适,怡情山水,乐在其中的心志。(简)
3.写景特点:写春天。择取了富有季节特征和地域特征的景物用清淡的笔墨略加点染、描绘。画面清新,格调明朗,妙造自然。“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简)
4.“斜风细雨”的作用:斜风细雨是全篇景物描写的“眼目”,笼罩全诗,统一格调,白、红(桃花)、青、绿的瑰丽色彩,在“斜风细雨”衬托之下,益显出清新淡雅之致,境界令人神往。
孟郊:《游子吟》1.自创乐府体诗,即事名篇,是新乐府。作者居官溧阳县尉时所作。诗中一语双关的诗句是:“谁言寸草心”;具有比喻意义的诗句是:“报得三春晖”。
2.本诗旨意:歌颂母亲对儿子真淳、诚挚、深厚的关爱,抒发作者对母爱的由衷感激之情和报答之心。
3.本诗对母爱的描写:以日常生活细节描写母爱。择取母亲为游子缝衣时的动作意态作朴实无华的描绘,将纯真而又深沉的母爱凝聚于“临行密密缝”的细节和无声无息的场景中,让诚笃的母爱于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自然流溢出来。(简)
4.本诗比兴手法:“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用春天的阳光比喻母爱的温暖。
韩愈:《山石》这是一首七言古诗,记游诗,内容并不咏山石,而是记游踪。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1.七言律诗。蓝关,今陕西蓝田县南。“夕贬潮州路八千”是因为韩写了《谏迎佛骨表》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这首诗作于赴潮州途中。
2.作品的情感内容:忠而获罪,英雄失路的悲愤和老而弥坚,为国尽忠的心态。
3.“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的含义,即写作背景:唐宪宗迎佛骨供奉宫中,韩愈上《谏迎佛骨表》予以坚决反对。韩愈因此下狱,后眨官潮州。(简或选)
4.“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思想:愿为英明的唐宪宗革除迎佛骨这样的弊端,岂肯因衰老多病顾惜晚年余生而隐忍不言,这表现了韩愈敢干仗义执言的精神。“圣明”指唐宪宗:“弊事”指迎奉佛骨。
5.“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表现手法:比兴手法。家何在:回顾家国不见,表系念;马不前:瞻望前途,茫茫一片,表现系念家国和英雄失路之情。(简或选)
《杂说》
(四)1.这是一篇寓言性杂文,借题发挥,托物寓意。伯乐相马的故事出于《战国策》。
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语出韩愈的《杂说》。
《师说》1.说,议论文的一种。本文针对时弊而作,是韩愈对流俗非议的一个公开答复,批评的是今之众人。
2.主旨:阐明从师学道的重要性,表现反抗流俗、抗颜为师的态度和勇气。师的作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提倡从师学道。学必从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3.文中围绕师道提出的重要观点:一是人非生而知之者。二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三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四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对学习必须从师,老师的职责、作用,以及师生关系均作了正确的阐述。
《祭十二郎文》1.文章感人至深的,是其情意的真挚与深切。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韩老成。
2.本文每被誉为古代祭文中的“千年绝调”。“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几句,悲痛之极已如痴如愚,情意真诚深挚!
《张中丞传后叙》1.张中丞即张巡。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是议论与抒情紧密结合;张巡,许远所守睢阳城即今河南商丘。
2.写作背景: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为了说明事实真相,歌颂英雄,驳斥流言,颂扬正气,打击邪恶。
3.作品辩诬的主要对象是许远;就义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的是张巡。
4.“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的是南霁云:读书过目不忘的是张巡。
5.本文驳斥了哪些对张巡、许远的诬陷:(1)张、许怕死求活;(2)许远守城不力,因为城破于许远的防地;(3)损失惨重,张、许守城得不偿失。
6.本文记载了哪几位的逸事:南霁云拒绝贺兰进明的挽留,断指、射浮图表示决心;张巡读书过目不忘;从容就义;许远宽厚长者风度。(简)
7.“守—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这段话的含义:充分肯定张、许守睢阳城(今河南商丘)的丰功伟绩及其重要作用,保护江淮,使江淮财力得以支持平定安史之乱,唐王朝得以立足。(简)
《进学解》1.解释“解”:“解„是一种文体。”解“字具有”解析“”辩解“”解嘲“等义项。文章系模仿东方朔《答客难》、杨雄《解嘲》而作。
2.“进学解”题目的含义:对增进学业问题的分析、解释。
3.本文主旨:感叹不遇,自鸣不平。
4.说明“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的意思:学业由勤奋而专精,由玩乐而荒废;修养由独立思考而成功,由人云亦云而失败。嬉:戏乐;随:因循随俗。
5.词句的解释:“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姚姒指《尚书》中的《虞书》和《夏书》:“周诰殷盘”指《尚书》中的《周书》和《商书》; “《左氏》浮夸”,浮夸是指《左传》记事详尽丰富,文字有文学性:“太史所录”,指司马迁的《史记》:“子云、相如”,指杨雄和司马相如的辞赋。
6.出自《进学解》的成语有: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业精于勤、含英咀华、动辄得咎、同工异曲、俱收并蓄、投闲置散、爬罗剔抉、估屈聱牙等。
张籍,《秋思》七绝。思乡怀亲句:“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建:《水夫谣》1.中唐诗人反映民生疾苦的诗篇有《水夫谣》《老夫采玉歌》《轻肥》。
2.诗以第一人称作直接叙述。水夫,即纤夫,指所从事的劳作是拉纤。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1.柳宗元等八人被贬为州郡司马,十年后重被起用。柳宗元、韩泰、韩哗、陈谏、刘禹锡分别改官柳州、漳州,汀州、封州、连州的刺史。这首诗就是作者于宪宗元和十年夏初抵柳州时所作。柳州:今广西柳州市;漳:
漳州,今福建省漳州市;汀:汀州,今福建省长汀县;封:封州,在今广东省封开县;连:连州在今广东省连县。
2.诗的主旨:抒发诗人迭遭打击、被贬遐荒的忧愤,同时表达了对同道者的怀念和聚合无期的惆怅。
3.“惊风乱飐芙蓉水”赋中兼有比兴:“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寓意前途茫茫,愁肠九转,抑郁难解。
4.“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的寓意的手法:写眼前现实,寓有作者遭受迫害打击,忧伤时事、处境险恶的政治感慨。惊风、密雨表示黑暗势力;乱飐、斜侵表示横遭打击;芙蓉、荷花、薜荔、香草比喻君子、贤者,即柳宗元及其同道。赋中运用比兴手法。(简)
5.“百越文身地”的意思:百越即百粤,五岭以南少数民族的泛称。文身,身上刺花纹,当时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百越文身地”指尚未开化的蛮荒之地。
《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作者柳宗元的人格化身。
《捕蛇者说》揭露“苛政猛于虎”。得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结论的著名作品是《捕蛇者说》。
《始得西山宴游记》1.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著名篇章,也是我国古代山水游记中的名篇,为“永州八记”之首。西山:今湖南零陵县西湘江外。
2.文章意蕴:以自然山水之美与作者人格之美相互映照,既记叙了游览西山的经过,更突出了作者在游览中获得的精神感悟,体现出作者在革新失败、身受贬谪后依然坚持特立独行的思想品格,使这篇山水游记的意蕴深化而具有了一定的思想价值和人格力量。(简)
3.“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的含义:高山与小土堆绝然不同,不可同日而语。暗喻自己的品格不能与反对革新的官僚政客妥协。
4.“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表达作者怎样的感受:似乎邀游于无边无际的天地宇宙之间,与浩渺广大的自然之气合而为一,沉浸大自然之中,精神的升华,人格的净化。
5.“心疑形释,与万物冥合”的含义:意指精神专一,忘掉自我,似乎与万物相融合。这是作者游西山的感受,陶醉自然之中,西山体现了自己的品性与人格。
《小石潭记》最能代表柳宗元山水游记善于体物的特色。
《段太尉逸事状》1.柳宗元人物传记中的代表作。状是古代文章的一种体裁。段太尉,名秀实,字成功。
2.作者写本文的意图:这篇文章是柳宗元写给当时在史馆任职的韩愈修史时作参考的。
3.作品中段太尉以勇气制服的人是郭晞;以仁义打动的人是焦令谌。
4.本文写了哪三件逸事,分别表现了段太尉怎样的性格:勇服郭晞-刚勇;仁愧焦令谌-仁义爱民;节显治事堂-节操。(简)
5.作品主要人物:白孝德、焦令谌、郭晞、朱泚。
6.与殷秀实形象作对比衬托的人物:白孝德、焦令谌、朱泚。
《种树郭橐驼传》1.驼,这里指驼背。文体特点:本文兼有传记文和寓言特点。
2.本文主旨,即作者的观点:文章形象地表明了作者在永贞政治革新中的重要政治观点:与民休息,不可生事扰民。
3.本文说理采用类比和对比的方法:将种树类比治民,用种树应“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类比治民应“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又将郭橐驼与“他植者”在种树的态度、方法及结果方面进行对比。简明生动地阐明了自己的思想观点。(简)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1.七律,怀古诗。西塞山:今湖北大冶县东,三国晋、吴水军在此激战。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所以集子以官职命名,为《刘宾客集》。
2.怀古史实:西晋灭亡东吴,表达诗人“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金陵怀古》)的深刻见识。
3.“王濬楼船下益州”,王濬生活在西晋。
4.“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东吴用铁链修成拦江工事;一片句指东吴投降。
5.本诗的意旨,即表达的思想:结合形势借古讽今:一是警告藩镇割据势力,切勿依据山川形势而划地为王。一是提醒朝廷应居安思危,切勿骄奢淫侈,蹈六朝覆亡的故辙。显示出深沉的忧患意识。(简)
6.分析诗两相映照的艺术表现手法:描述史实彼此映照,写出了交战双方的攻与守、强与弱、胜与败,虚实相间,笔致洗练。“下”“收”“沉”“出”四个动词的运用,气象生动。后四句生发议论,对六朝兴废作了高度概括,借古鉴今,言简意骇。(简)
7.诗中怀古所用的对照手法:“怀古”即写历史事实。本文运用对照手法。西晋凭实力,金陵仗“王气”;东吴用千寻铁锁设防愚蠢,王濬一举摧毁有方;王濬势如破竹,胜券在握,金陵降幡出迎,国破家亡。
8.“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的含义:人事沧桑,社会变动,六朝的兴废盛衰,国家的统一与分裂,纷繁复杂,令人伤感。而自然永恒,西塞山与长江亘古如斯,它们是历史变迁发展的见证。
《乌衣巷》1.本篇为《金陵五题》第二首。“乌衣巷”指金陵城内的街名,是东晋有名的世家大族王、谢居所。
2.本文主旨:表现对世事多变、荣辱无常的感叹,揭示豪门大族的荣耀不可能持久。
3.“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含义:世家大族已经烟消云散,燕子可作见证,它们现在飞入百姓家了。权势不会永恒,百姓才会长存。(简或选)
4.分析本诗以小见大、以景物暗示沧桑之变的手法:(1)以“朱雀桥边”野草丛生、一派荒凉景象作侧面烘托,暗示昔日繁华已经去尽。(2)以小小燕子由当年王、谢之堂“飞入寻常百姓家”垒巢筑窝,沧桑之变、荣辱不定,富贵终难长保。(简)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白居易,字乐天。“酬”即酬答,是以诗回赠的意思。
2.“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指什么:刘禹锡在唐宪宗永贞元年(805年)被贬出京,先后在湖南、四川等地担任官职,因为被贬外任,所以称“凄凉地”;时间将近二十三年,被朝廷放逐,故称“弃置身”。
3.“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闻笛赋”典出晋人《思旧赋》:“烂柯人”典出《述异记》。
4.“闻笛赋”“烂柯人”的含义:晋人向秀经过亡友嵇康、吕安旧居,听见邻人吹笛,因而写了《思旧赋》;晋人王质入山打柴,观人下棋,局终发现手中斧柄已烂,回到家里才知已经过了百年。
5.“到乡翻似烂柯人”指暮年返乡,恍如隔世:“怀旧空吟闻笛赋”指怀念老朋友。“烂柯人”是神话传说。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含义:(1)原意为自己是沉舟、病树,别人欣欣向荣,不停前进。(2)隐含的哲理是万事万物新陈代谢,新生的事物胜过旧的,不断发展,不停向前。(简或选)
7.“今日听君歌一曲”,“君”指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新乐府运动主要倡导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赋得古原草送别》这是一首咏物送别之作。“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作者是白居易。
《轻肥》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系旨归所在,“卒章显其志”,出自《轻肥》。“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内臣”指宦官。
《长恨歌》1.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被誉为古代长篇歌行中的绝唱。表现李、杨悲剧故事的整个过程大致可分四段:第一部分写李、杨会合的经过及李对杨的无比宠幸;第二部分写因变乱爆发贵妃殒命,玄宗伤痛不已;第三部分写李重归长安后对杨的无限思念;第四部分写道士找到杨妃及杨对李的忠贞不渝之情。最后两句点明 “长恨”题旨。
2.对《长恨歌》主题的看法:对《长恨歌》的主题思想,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是讽谕说。认为长诗主要是讽刺唐明皇和杨贵妃的荒淫误国。二是爱情说。认为主要是表现唐明皇和杨贵妃生死与共、忠贞不渝的爱情。三是双重主题说。既表现李杨爱情,又包含讥讽。其实《长恨歌》中李杨形象并非等于历史上的李隆基与杨玉环,这是白居易的艺术创造。从诗中看,前半略有讥刺讽谕,但全诗是对李杨爱情的歌颂,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
3.艺术特点:完整的故事性和哀婉的抒情性相结合。
4.以汉喻唐的诗句:汉皇重色思倾国。
5.“上穷碧落下黄泉”中的“碧落”指天上。
6.“兄弟姐妹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指什么:杨贵妃受宠,一家人封官进爵,封有虢国夫人、韩国夫人,杨国忠为丞相。
7.“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所指何事,这样写有何深意: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叛唐,安史之乱起。唐明皇、杨贵妃不能再在华清宫轻歌曼舞尽情享乐了。正是因为他们的荒淫导致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又打破了他们的享乐,互为因果。
8.李隆基、杨玉环的形象:李隆基早先沉迷逸乐,晚年对杨玉环苦苦相思;着重描写杨玉环的美丽身姿和登临仙境后仍对李隆基忠贞不渝。(简)
9.《长恨歌》写景状物表现人物心理感受、景中蕴含抒情的诗句有“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迟迟钟鼓初长夜,耿歌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10.《长恨歌》讥刺李、杨的诗句有“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琵琶行》1.行:乐府歌辞的一体,称为歌行。自居易创作《琵琶记》时正在江州。作品主旨:抒写沦落天涯的牢骚困顿。
2.本诗可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江边送客、偶闻琵琶声写起,引出琵琶女,点明时间、地点、人物、环境;第二部分通过对琵琶女弹奏乐曲的精心描摹揭示其“幽愁暗恨”的内心世界;第三部分写琵琶女自诉身世;第四部分“我闻琵琶已叹息”,抒发作者的感慨。(简)
3.作品中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是因为琵琶女自悲身世,轻易不愿见人,因此迟迟而出,犹抱琵琶,不情愿见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是因为内心痛苦。
4.“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在诗中起什么作用:联系琵琶女与诗人,由琵琶女的身世之感过渡到诗人的迁谪之感。(简或选)
5.作品三次写到月光的作用:(1)“别时茫茫江浸月”,主客分别时凄凉气氛;(2)“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声余音袅袅,弥漫江上,听者举目窗外,沉醉其中;(3)“绕船月明江水寒”,表现老大嫁做商人妇后的凄凉寂寞。(简)
6.诗中写了三次琵琶演奏:第一次,诗人江边送客所闻,“忽闻水上琵琶声”;第二次是“移船相近邀相见”,从调弦到完整的演奏一曲。琵琶女在乐曲中诉说了自己的遭遇;第三次演奏,“莫辞更坐弹一曲”“凄凄不似向前声”。突出效果是“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三次不重复,有详有略,剪裁精巧。
7.诗人自诉“谪居卧病浔阳城”时有何特点:只讲听不到动人的乐曲,绝不涉及被贬原因及政治感受,这是为了避免嫌疑,又是紧扣诗题。(简或选)
8.琵琶女与诗人的共同感情体现在哪些方面:琵琵女受人摒弃与作者遭贬类似;琵琶女独守空船、郁积于心与作者身处穷乡、牢骚困顿相契合。(简)
《钱塘湖春行》1.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2.表现西湖早春景色的诗句:“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简或选)
3.作品中“行”的特点即如何表现移步换景:“孤山寺北贾亭西”“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元稹:《连昌宫词》这首七言歌行体的长篇叙事诗以对话体的形式,探索安史之乱前后的兴衰原因。
李贺:《老夫采玉歌》反映民生疾苦,作者为中唐诗人李贺。
《雁门太守行》1.乐府旧题,诗人采用“印象联缀”式的结构方式。诗歌始终没有正面描写作战情况,而是通过色彩、视听将感受最深的事物印象表现出来,造成浓烈的气氛和显著的心理效果,但正由于过多省略了过渡和关联,使人不易把握住整体的思想脉络。“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大军压境,兵临城下。(简)
2.本诗设色浓重、色彩艳丽的语言特色:黑、金、燕脂、紫、红、白(霜),几乎句句设色,浓妆艳抹,色彩浓烈。
3.“燕脂”,即胭脂,这里指地上的血迹:“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燕昭王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贤士;玉龙:指宝剑。第一句明君礼贤下士,后一句贤者为知己者死,相对成文。
《李凭箜篌引》引:乐府诗歌体裁名。本诗与白居易《琵琶行》、韩愈《听颖师弹琴》同为唐诗中描摹音乐的名篇。
杜牧:《过华清宫》1.咏史诗。华清宫在陕西临潼骊山上。“一骑红尘妃子笑”:“妃子”指杨贵妃。
2.《过华清宫》的主旨:揭露统治者为满足一己口腹之欲竟不惜兴师动众,劳民伤财,有力地鞭挞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骄奢淫侈。联系唐玄宗大兴土木、沉湎声色的现实背景,杜牧此诗亦有讽喻当局之意。
3.“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艺术特色:(1)对照鲜明。(2)隐含讥刺。(3)发人深省。
《泊秦淮》1.七绝。作品主旨:表现诗人对国事危迫,朝廷上下却依然醉生梦死的深重忧虑:“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早雁》是一首咏物诗,反映民生疾苦,作者杜牧。
3.在一句之内望文见义的诗句是“烟笼寒水月笼沙”。
4.作品用了什么典故,抨击矛头指向何人:(1)“后庭花”即南朝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被后人视为亡国之音之典故。(2)矛头指向在国运衰颓中醉生梦死的达官贵人(商女听命于达官贵人而歌)。(简或选)
《阿房宫赋》1.可视为宋代欧阳修、苏轼文赋的先声,讽谕晚唐皇帝唐敬宗。
2.诗句“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出自杜牧的《阿房宫赋》。
李商隐:《安定城楼》1.这是一首登临述怀之作,即咏怀诗。
2.作品主旨:抒发诗人有志用世、功成身退的意愿却怀才不遇、抱负成虚的哀伤,真实地反映了诗人怀抱利器却寄人篱下、无所作为的痛苦心情。(简)
3.作品中所用典故表示功成身退的诗句是“欲回天地入扁舟”。
4.“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的用典及所表达的心情:(1)以贾谊为国事而流泪但不被朝廷重用,表达自己满腹经纶而应试不中。(2)以王粲避乱至荆州失意作《登楼赋》,表达自己寄居岳父王茂元泾州幕中的郁郁不得志。
5.“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的用典及含义:(1)典出春秋时范蠡功成辞官乘扁舟泛五湖。(2)含义是自己干一番扭转乾坤的大事业,然后泛舟归隐。
6.“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鹅雏竟未休„所用典故出于何书,诗人用它表达什么意思:(1)典故出自《庄子》。(2)表达无意区区利禄,但自己高尚的情操却不为世俗理解。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1.诗以“无题”命篇起自李商隐。
2.诗的情感内容,熔铸着刻骨铭心的相思之苦和深沉执著的追求之情。
3.作品中与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同样写法的诗句是“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4.作品中运用神话传说的诗句是“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蓬山:蓬莱山,仙山,这里借指对方住处;青鸟;传说中西王母身边传递信息的神鸟,这里借指信使。
5.作品中运用比兴手法的诗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6.作品中运用谐音双关的艺术手法的诗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用了哪些艺术手法,为什么广为流传:(1)比喻,谐音、对偶。
(2)不限于爱情,体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事业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简或选)
8.“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是设想对方,从对面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既写出对方对诗人的深切思念,又表现出诗人对对方的一往情深。
《马嵬》1.主要内容写唐明皇与杨贵妃。作者李商隐。马嵬:今陕西兴平县。
2.“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讽刺唐明皇和杨贵妃,上下作对比。
《锦瑟》七律。锦瑟:绘饰华美之瑟。瑟:古代一种乐器。本诗主题:晚年回顾往事。
温庭筠:兼工诗词,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
《梦江南》1.此词属“代言体”,即以男子而写女性的闺阁之愁。词的主旨:本篇写女子的相思之苦。
2.“过尽千帆皆不是”在刻画女子心理活动上的妙处:表现情感起伏波动,由热切企盼到一再失望、耐心等待、终于绝望的心理过程。
3.“斜晖脉脉水悠悠”情景结合的特点:寄情于景,表现了空阔的意境,拓展了读者的视野,给人以情思荡漾、空中传恨的感觉。夕阳西下,江水悠悠,情思绵绵,深远无尽。
聂夷中《伤田家》:聂夷中是晚唐诗人。这是一首感伤农民苦难的作品。
杜荀鹤:《山中寡妇》1.这首七律真实地描写了一个山中寡妇的悲惨生活,揭露了晚唐时期敲骨吸髓的赋役剥削。(简)
2.本诗的认识意义:通过山中寡妇的悲惨生活,深刻揭露了统治者对人民敲骨吸髓的残酷剥削,人民无以为生。
3.“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在全诗中的作用:点明题旨,深化题旨。
李朝威:《柳毅传书》1.唐代传奇,人物形象有:柳毅、龙女、龙君、钱塘君等。
2.《柳毅传书》是一篇深含现实意义的神话小说,通过柳毅传书等一系列情节描写了柳毅和龙女的爱情故事。
韦庄:词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冯延巳《谒金门》: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五代词作家冯延巳为“开北宋一代风气”的人物。
2.名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出自冯廷巳《谒金门》。
李璟:《摊破浣溪沙》中名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李煜: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认为“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的是李煜。
《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咏叹自悲身世之情的诗句是“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又》中名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出自李煜词《又》。
《虞美人》1.这是一首抒情词,写在李煜亡国被俘后,抒发了他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
2.“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故国”指南唐。李煜是南唐后主。南唐被北宋灭亡,李煜投降,押解汴京囚禁,他思念已经失去的南唐王朝。
3.“雕阑玉砌”“朱颜”各指什么:“雕阑玉砌”指南唐皇宫中玉石镶砌,画栋雕梁的宫殿建筑:“朱颜”,红润的脸色,指李煜自己(一说指从前的宫娥)。(简或选)
4.作品中以水喻愁的名句及比喻的艺术效果:(1)名句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2)效果:①形象性强。抽象无形的愁绪成了有形的具体的物象。②表明愁题型分析及材料补遗
「试卷分数比例」
文学发展各历史阶段: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唐五代2:2:2:4
精读篇目与泛读篇目7:3
主观性试题与客观性试题6:4
不同能力层次: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2:3:3:2
不同难易度:易、较易、较难、难2:3:3:2
以上分值允许上下浮动3℅
「选择题」
分单选和多选,常从以下方面命题:
1.作品方面:写作地点、作品反映的人和事、关键句和重要句的解释分析、作品主旨、题材、体裁、手法、修辞、用事、成语、名句。
2.作家方面:作家所处时代、作家地位、作家的专集。
现对部分问题作一类归的示例:
体裁、题材类归示例
1.咏史诗: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陶渊明《咏荆轲》、杜牧《过华清宫绝句》等。
2.怀古诗: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石头城》《乌衣巷》等。
3.咏物诗:曹植《吁嗟篇》杜牧《早雁》骆宾王《在狱咏蝉》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4.咏怀诗:阮籍《咏怀》,杜甫《咏怀五百字》、李商隐《安定城楼》(述怀之作)等。
5.五言诗:《陌上桑》《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行行重行行》《迢迢牵牛星》《西北有高楼》等。
6.七言诗:张衡《四愁诗》曹丕《燕歌行》鲍照《拟咏怀》(其一)等。
7.乐府旧题:曹操《短歌行》《步出夏门行》曹丕《燕歌行》陈琳《饮马长城窟》杨炯《从军行》(五律)、沈佺期《独不见》(七律)、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七古)、王昌龄《从军行》(其四)、《出塞》、高适《燕歌行》、李贺《雁门太守行》等。
8.乐府古题:李白《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杨炯《从军行》等。
9.自创乐府体诗:曹植《白马篇》、王粲《七哀诗》、杜甫《丽人行》、孟郊《游子吟》、白居易《轻肥》《琵琶行》等。
10.七言歌行体: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卢照邻《长安古意》元稹《连昌宫词》等。
11.作品为“代言体”的是: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沈佺期《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温庭筠《梦江南》(梳洗罢)等。
12.五古:王维《渭川田家》、杜甫《望岳》《咏怀五百字》、白居易《轻肥》等。
13.七古: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韩愈《山石》等。
14.五律:杨炯《从军行》、骆宾王《在狱咏蝉》、孟浩然《过故人庄》、宋之问《度大庚岭》、王维《终南山》《观猎》、杜甫《春望》、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15.七律: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登高》、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散文化七律)、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李商隐《无题》《锦瑟》等。
16.五绝:孟浩然《宿建德江》、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柳宗元《江雪》等。
17.七绝:王昌龄《从军行》《出塞》《闺怨》、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杜牧《泊秦淮》等。
18.叙事诗:《诗经。氓》、《陌上桑》《平陵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三篇均为汉乐府)、《木兰诗》、《琵琶行》、《长恨歌》、《连昌宫词》等。
19.山水诗:谢灵运《登池上楼》、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等。
20.田园诗:陶渊明《饮酒》、孟浩然《过故人庄》、王维《渭川田家》《鹿柴》《终南山》《山居秋暝》等。
21.边塞诗: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出塞》、李颀《古从军行》、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凉州词》、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等。
22.抒情小赋:王粲《登楼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江淹《别赋》等。
23.以“书”名篇的文章中,书信体的是:《报任少卿书》、《与山巨源绝交书》、《与陈伯之书》
24.以“书”名篇的骈文:吴均《与宋元思书》、丘迟《与陈伯之书》
25.奏疏:《谏逐客书》、《论贵粟疏》、《出师表》、《陈情表》
26.骈文:孔稚珪《北山移文》、王勃《滕王阁序》、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庾信《哀江南赋》、江淹《别赋》等。
27.山水游记:《三峡》、《与宋元思书》、《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等。
28.作品属于恋爱、婚姻、家庭题材的有:《氓》《君子于役》《将仲子》、《蒹葭》
29.作品反映阶级剥削的有:《硕鼠》、《伐檀》
30.作品以李隆基、杨玉环为题材的有:白居易《长恨歌》、杜牧《过华清宫》、李商隐《马嵬》
31.作品涉及牛郎织女故事的有:《迢迢牵牛星》、曹丕《燕歌行》、李商隐《马嵬》
32.诗篇中表现思妇之情的有:《君子于役》、《行行重行行》、《迢迢牵牛星》、《新婚别》
33.下列诗篇具有托物寓意特色:骆宾王《在狱咏蝉》、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陈子昂《感遇》(兰若生春夏)、杜牧《早雁》
修辞手法、方式类归示例
1.下列诗句中构成比兴的有:(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氓》);(2)“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 “苍蝇间黑白”(曹植《赠白马王彪》);(3)“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4)“浮云蔽白日”“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5)“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等。
2.下列诗句构成对比的有:(1)“憎愠惀之修美兮,好夫人之伉慨”、“众踥蹀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鸟飞返故乡,狐死必首丘”(屈原《哀郢》);(2)“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左思《咏史》其二)等。
3.作品采用重叠章句形式的有:《君子于役》《将仲子》《硕鼠》《蒹葭》等。
4.作品采用对话方式的有:(齐桓晋文之事章》《侍坐》《邵公谏厉王弭谤》《烛之武退秦师》等。
5.下列句子运用的手法:(1)拟人化:“秋桂遣风,春萝罢月”(孔稚珪《北山移文》)、“或飞柯以折轮,乍低枝以扫迹”、“风云凄其带愤,石泉咽而下怆”;(2)谐音双关:“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子夜歌》)、“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其中“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除谐音外,还用顶真和比喻修辞手法;(3)比喻、夸张、重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4)比喻:“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选自《邵公谏厉王弭谤》;(5)比喻:《荀子。劝学》用来说明学习态度的比喻: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②“驽马十驾,功在不舍”③“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6)比喻:“雄兔脚朴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辩我是雌雄”出自《木兰诗》;(7)白居易《琵琶行》中描绘音乐旋律的比喻诗句:①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②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③嘈嗜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④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6.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比喻:“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比喻“王之不王”是不为而非不能;用“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比喻“不能”与“不为”的不同;用“缘木求鱼”比喻以武力为手段去称霸。
成语类归示例
1.“夙兴夜寐”“信誓旦旦”出自《诗经。氓》。
2.“明察秋毫”“缘木求鱼”出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3.“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舍生取义”“嗟来之食”出自孟子《鱼我所欲也章》。
4.“青出于蓝”“锲而不舍”出自荀于《劝学篇》。
5.“前倨后卑”出自《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6.“披坚执锐”“破釜沉舟”“作壁上观”“四面楚歌”“霸王别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沭猴而冠”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7.“茕茕独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出自李密《陈情表》。
8.“提要钩玄”“含英咀华”“同工异曲”“细大不捐”“俱收并蓄”“贪多务得”“爬罗剔抉”“佶屈聱牙”“动辄得咎”“投闲置散”“业精于勤”出自韩愈《进学解》。
9.“狡兔三窟”出自《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10.“大而无当”出自庄子《逍遥游》。
11.“妄自菲薄”“作奸犯科”“三顾茅庐”出自诸葛亮《出师表》。
12.“一介书生”“萍水相逢”“桑榆非晚”“高朋满座”出自王勃《滕王阁序》。
散文类归示例
1.先秦史传散文:《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左传。秦晋城濮之战》《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2.先秦诸子散文:《侍坐》《齐桓晋文之事章》《鱼我所欲也章》《非攻》《逍遥游》《劝学》《难一》
3.生活在战国时代的先秦思想家: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
4.先秦诸子散文中大量采用寓言故事采说理的有:《庄子》《韩非子》。
5.《庄子。逍遥游》寓言:“鲲鹏变化”“藐姑射山上的神人”“不龟手之药”“列子御风而行”“宋人资章甫”。
6.《韩非子。难一》寓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矛盾”一词由此而来)
7.先秦诸子:(1)儒家学派:孔子、孟子、荀子。(2)道家学派:主张顺立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庄子。
8.史传散文:作品中的人物属于春秋时期的有:晋文公、子玉、烛之武。作品中人物属于战国时期的有:苏秦、冯谖、孟尝君。城濮之战中属于晋国的人物有:先轸、子犯、胥臣。
9.先秦诸子散文中能围绕一个中心展开论述,层层推进,逻辑严密,标志着先秦诸子散文成熟的作品:《荀子》《韩非子》。
作家类归示例
1.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2.建安七子: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徐幹、应玚.3.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鲍照、颜延之。
4.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5.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人有:岑参、高适、王翰、李颀。
6.晚唐词人有:温庭筠、韦庄。
7.南唐词人有:李璟、冯延巳、李煜。
名言名句(补充)
1.“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夙兴夜寐,摩有朝矣”-《诗经。氓》
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7.“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将进酒》
8.“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9.“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膝王阁序》。作者自勉
10.“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1l.“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返”-吴均《与宋元思书》
12.“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1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4.“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卢照邻《长安古意》
15.“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为孟浩然所写,当时孟浩然是自武昌至扬州
16.“野旷天低树,江清月照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17.“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登池上楼》
18.“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
19.“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土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诸葛亮《出师表》
20.“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21.“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韩愈《山石》
22.“身居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孔稚珪《北山移文》
23.“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4.“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曹操《短歌行》
25.“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西洲曲》
2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27.“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曹操《观沧海》
28.“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29.“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
「简答题及论述题」
考试常从主题(即主旨、意旨、情感内容、思想感情)、艺术特色(即艺术手法、艺术表现、结构特色、写作特点、论证或驳论特点)、人物性格(即人物形象、事件-人物、性格特征)及分析名句的含义等角度命题。因此要善于多角度审题,要善于分析和明确题型所揭示的概念和内容。
1.《氓》以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1)对比的焦点一是双方对对方不同的态度,二是两个人物本身思想行为的前后变化。(2)通过前后对比、相互映衬,显出两个人的善恶美丑及彼此间的强烈反差。
2.以被弃为界,分析《氓》的女主人公形象:以结婚为界,分析氓的形象:(1)女主人公由单纯、天真、热情而略带软弱转变为成熟、理智、冷静而坚毅刚强。(2)氓在婚前“信誓旦旦”急于成亲,婚后“至于暴矣”终至遗弃,暴露了他忠诚是假,虚伪是真的本质。
3.分析《国殇》第一段,全景鸟瞰,局部特写,动静结合的特点:(1)第一段写激战。①描写旌旗蔽日、敌军压境的壮阔场面,有鸟瞰全局之势。②在此背景下描写敌我短兵相接:陷入泥潭的战车、死伤的战马、楚军鼓手不屈不挠的身影,如一组组特写。③“严杀尽兮弃原野”激战之后的寂静与先前激战的场面形成强烈对比,动静结合。(2)第二段礼赞为国捐躯的战士。前段为后段的铺垫,后段为前段的升华。外形描写与精神赞美相结合。
4.分析《哀郢》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即怎样通过流亡历程的叙写表达深沉的思想感情:(1)在叙述自己流亡过程的同时,不断抒发对故都的思念和对楚国命运的忧虑。(2)表现为:离开郢都频频回首,思君念国;至洞庭湖向东,梦魂思念,离都日远;到了陵阳,49 恍恍惚惚,忧愁相接。然后总结郢都沦陷、百姓流亡、自己流放的原因在于君王亲近小人,小人日进,诬陷贤者,贤者日益疏远。
5.《冯谖客孟尝君》如何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刻画冯谖、增强文章趣味:(1)抑:冯谖“无好”“无能”,弹铗而歌,诛求无厌,有了车则招摇过市,炫耀于人。(2)扬:而后收债于薛,市义而归,棋高一着;深谋远虑,“复凿二窟”。可见冯谖奇异性格与不凡的见识。
6.分析《项羽本纪》项羽形象的性格特征:(1)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等场景,刻画了项羽缺乏智谋、勇武粗豪的性格。尽管他在战场上叱咤风云,所向无敌,不可一世,然而,勇武有余而谋略不足。鸿门宴上由于寡断少谋,轻易放走了敌手,导致日后自刎乌江的悲剧。(2)作者在极写项羽豪霸之气的同时,也未忽略对他内心矛盾与痛苦的刻画。在陷入垓下重围之中,项羽夜饮不眠,慷慨悲歌,涕泪并下,这些情节和场面的描写,展示了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显得丰满而有立体感。
7.分析“霸王别姬”的情节对于丰满项羽形象、增强文章悲剧气氛的作用:(1)“霸王别姬”充分表现了项羽面临失败的复杂心情。通过夜饮、吟唱、泣下等细节描写,可见他对难以逆转败局的痛苦,对天时不利的愤激不平,以及对虞姬的依恋不舍。(2)展现了项羽隐于粗豪形表之后的沉重的内心世界,让人看到了项羽性格的另一些侧面,同时也渲染了作品的悲剧气氛。
8.分析《苏武传》中苏武形象:《苏武传》是《汉书》中写得极为生动,富有文学性的一篇,也是充满爱国精神的佳作。(1)苏武处处维护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不忘使臣之命,既表现了对匈奴的修好之愿,而又不为所屈,奋力抗争。(2)他对于卫律的始而威胁,继而利诱,终以断水绝粮相通等手段一一从容处之。在受审讯时他以自刎对之,义不受辱,最后匈奴欲以冻饿置之死地,他千方百计自救,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对李陵的劝降,苏武只是以君臣和国家大义自剖心迹。(3)苏武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处事得体,不失汉朝使节的身份,正气凛然,维护了民族尊严,感人至深。
9.分析《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兰芝、仲卿的形象,并指出他们之间的差异:(1)兰芝:知书识礼,勤劳能干,忠于爱情,不能忍受无理逼迫,对事情有清醒的认识,有反抗性;(2)仲卿反抗性逊于兰芝,对问题的认识远不如兰芝。
10.曹操《短歌行》的艺术特点:(1)隐约曲折的表达方式。(2)引用《诗经》成句,巧妙表达自己的愿望。(3)运用比兴手法,形象生动,含蓄深沉。「参见前:《短歌行》第8题具体说明」
11.曹丕《燕歌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1)萧瑟悲凉的秋景烘托凄清寂寞的氛围,燕雁南归对照丈夫不归。(2)秋夜景色,牵牛织女,表达无限悲伤。
12.分析曹植《赠白马王彪》借景物抒写情思的表现手法:(1)第二章受淫雨影响,路途险阻难行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京城的依恋,对前途的忧惧。(2)第四章写初秋原野的萧条,抒发凄凉孤独之感。(3)“归鸟”“孤兽”情景交融,感物伤怀,抒发生离死别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