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案(精选9篇)
第一节
二战的全面爆发和扩大(第一课时)教材分析
本节以欧洲为中心叙述了二战前夕、二战初期、二战的扩大三个阶段的历史。在二战前夕,德国宰割捷克斯洛伐克的过程中,英、法帝国主义用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办法,企图推动德国进攻社会主义苏联。英、法纵容法西斯侵略,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1939年9月,二战首先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全面爆发。由于绥靖政策的影响,在希特勒闪电战的攻击下,12个欧洲国家被法西斯德国侵占、控制。1941年6月22日德国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了。在卫国战争中,苏联军民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慕尼黑会议及其后果;德军“闪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奇怪的战争;敦刻尔克撤退;法国溃败;不列颠之战
2.思想教育:①通过讲述,使学生认识慕尼黑阴谋是英、法牺牲小国以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的不光彩行为。②通过分析,使学生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意和英、法之间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战争。3.能力培养: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二战初期战争的性质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战争性质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慕尼黑会议;法国的溃败
难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战争性质的复杂性。教学方法 讲述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分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提问:1938年以前,德、意、日法西斯进行了哪些侵略活动?英、法、美等帝国主义是怎样对待这些侵略行为的?(学生回答略)由于法西斯国家的疯狂侵略和英、法、美的纵容政策,致使局部战争演变为全面的世界性大战。这节课我们讲述二战的爆发和扩大第一课时。(板书课题)
2、(讲授新课)
师:(把学生分成小组,分别代表英、法、德、美、捷、波、苏)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原因,那么二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可联系我们学过的历史,首先我们分析根本原因。
一、二战爆发的原因
生: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经济方面:一战后英法经济发展困难重重
德国利用英、法、美矛盾,主要依靠美国的支持使经济恢复并再度超过英、法 政治方面:德、日较多的保留了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传统,在经济大危机的打击下,当本国阶级矛盾激化时就抛弃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建立了法西斯专政。英法美则继续保持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
师:具体原因又有哪些呢?(启发学生分组讨论)
生:1).德、日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被惩治,受遏制,蓄意发动侵略战争使局部战争发展扩大为世界性大战
2).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催化影响
3).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加速了战争的爆发
师:下面我们复习一下绥靖政策,其含义是什么?影响是什么?
生:含义: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法、美等大国姑息纵容法西斯侵略者,以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来维护自身利益妥协.退让的政策。
影响:纵容了侵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师:绥靖政策的表现又有哪些? 生:1931 1935 1936 1937 1938 日本侵略中国东北 意侵略埃塞俄比亚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
日本全面侵华
慕尼黑阴谋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绥靖政策的顶峰----慕尼黑阴谋
二、慕尼黑会议(板书)
师:1938年法西斯侵略战争的乌云笼罩着欧洲。在没有受到抵制和制裁的情况下,3月,德国吞并了奥地利。法西斯国家德、意南北连成了一片。接着,希特勒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了欧洲的心脏捷克斯洛伐克。希特勒唆使苏台德区的德意志人要求“自治”。苏台德区位于捷克斯洛伐克的西北,这里山林密布,是防御德国的天然屏障。希特勒的目的是以“自治”为名,行占领之实,以便最终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斯洛伐克人民不甘屈服,他们坚决抗敌的决心得到苏联的支持。捷政府一度动员,准备抵抗侵略。德国立刻宣布边境部队进入战备状态,进行军事恫吓。欧洲形势紧张起来。这时,捷克斯洛伐克的盟友英国和法国,却一再对捷施加压力,迫使它接受德国的要求。为了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英、法不惜牺牲捷克斯洛伐克。无怪捷总统贝奈斯说,我们没选择的余地,我们被抛弃了。
慕尼黑会议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了。请学生看课本,明确会议时间、地点、参加者和协定的内容
生:时间:1939年9月
地点:德国慕尼黑
参加国: 英、法、德、意
内容:会议讨论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问题,而捷政府的两位代表却在德国秘密警察监视下,等候在会议厅隔壁的房间里。会议结束,才被带到会议厅,接受判决。慕尼黑协定使德国不费一兵一卒夺取了苏台德区。张伯伦回到英国后,吹嘘“赢得了一代人的和平”。师:慕尼黑协定的影响是什么?
生:1.姑息纵容了法西斯侵略 2.增强了德国经济军事实力 3.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4.苏联构筑集体安全的努力失败,后转而“祸水西引”不利反法西斯同盟的尽早实现 师:下面我们来分析苏联的祸水吸引中立自保政策,表现和影响有哪些? 生:表现:《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东方战线
影响:积极:一定程度上粉碎了绥靖政策苏联避免了首先遭到德军进攻,赢得备战时间
消极:让德国摆脱了两线作战的尴尬,助长了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气焰,有损苏联社会主义大国风范,加速了二战爆发
师:慕尼黑协定墨迹未干,1939年3月,德军就开入了布拉格。德国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后,增强了军事和经济力量,北欧、东欧、巴尔干地区皆在其控制之下,二战的全面爆发迫在眉睫。
三、大战的全面爆发和初期阶段(板书)1.德军“闪击”波兰(板书)
师:德国吞并捷后,又向波兰提出了领土要求。它同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后,于1939年9月1日“闪击”波兰。英、法走投无路,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了。
英、法虽已对德宣战,但仍然企图怂恿德国在灭亡波兰后,进攻社会主义苏联。因此在西线出现了面对德国23个师的兵力,英法联军110个师躲在马奇诺防线背后按兵不动的“静坐战争”。波兰军队孤军苦战,终因弹尽援绝,20多天后华沙陷落,几天后波兰覆亡。大家思考原因是什么?
生:英法继续奉行绥靖政策,妄图把祸水引向苏联。2.德国占领西欧(板书)
师:提问、引导讨论:德国侵占波兰后的战略目标是向东还是向西?为什么?
生:德国侵占波兰后,集中力量对付英法集团。因为两大帝国主义集团争夺的重点、掠夺的对象是殖民地,只有打败英法,希特勒才能获得所谓的生存空间。1940年四五月间,德军首先“闪击”丹麦、挪威,接着侵入占领了卢森堡、荷兰、比利时。
1940年5月13日,德军主力突破比利时与马奇诺防线之间的阿登天险,占领了色当要塞,马奇诺防线不攻自破。占领色当的德军一路向西,与从比利时南下的德军于5月26日将英法军队逼入敦刻尔克三角地带。(指导学生看彩图)在紧急关头,英法将33万军队运过海峡,而他们的武器装备几乎全部丢失了。这就是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与此同时,占领色当的另一路德军南下,直逼巴黎。6月5日,德军向法国发动了总攻势。意大利趁火打劫,对法宣战,出兵进攻法国南部。危机时刻,法国共产党提出全民皆兵武装巴黎的建议。而法国政府拒绝了法共建议,宣布巴黎为不设防的城市。6月14日德军兵不血刃占领巴黎。法国统治阶级长期推行绥靖政策,结果把法国葬送到希特勒的铁蹄之下。新成立的法国卖国政府对德投降。坚持抵抗德国侵略的戴高乐将军流亡英国,领导“自由法国”运动。
3.不列颠之战(板书)
在挪威即将陷入德军之手时,张伯伦被迫辞职,丘吉尔上台标志着英国放弃绥靖政策。法国投降后,英国孤军作战,尝尽了多年来纵容法西斯侵略的苦果。为了取得制空权,1940年7月起,德国对英国展开了“空中闪击”战,每天出动几百甚至上千架飞机,对英国狂轰滥炸,史称不列颠之战。几个月里,英国陷入危险境地。丘吉尔坚持抵抗政策,领导人民沉着应战。10月间,希特勒密令取消入侵英国的计划。法西斯德国第一次遭到重大失败。4.德军侵入东南欧(板书)
希特勒在不列颠之战中不能取胜,就转移目标到巴尔干和地中海,以切断英国的远东航线。在德国的胁迫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相继加入了轴心国联盟。后来南斯拉夫发生了政变。1940年四五月间,德军先后侵入并占领了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贴图:在挂图上将上述国家变成与德国一样的颜色)从1938年至1941年5月,希特勒侵占控制了欧洲14国,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下一步将发动争霸世界最狂妄的战争,进攻社会主义苏联。
3.(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从1938年至1941年,以欧洲为中心的二战前夕、二战初期、二战的扩大三个阶段的历史。英法统治阶级纵容侵略,不仅葬送了捷克斯洛伐克,还使欧洲12国沦落到希特勒的铁蹄之下,最终是自食恶果。在二战的演变中,究竟鹿死谁手,这是后面两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4.(布置作业)慕尼黑协定的签订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 板书设计
第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一节 二战的爆发和扩大(第一课时)
一、二战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 2.具体原因:
二、慕尼黑阴谋
1. 背景 2. 召开 3. 内容
4. 苏联的祸水吸引中立自保政策 三.二战的爆发和初期阶段 1. 德军闪击波兰 2. 德国占领西欧 3. 不列颠之战 4. 德军侵入东南欧
教学反思: 我在教《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采用了分组讨论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找出二战中的大事,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最后让学生发表意见,教师再加以点拨。在这堂课中,我主要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什么会在一战后20年又很快的爆发了,其根本原因是什么?(2)二战的性质与一战相比有什么不同?(3)二战结果及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又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同时也锻炼了能力。课后我对这一节课进行了反思,我认为上好历史探究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充分信任学生,能让学生做的教师不要代劳。现在的历史教材对重要的历史事件的评价,教材上都有明确的的说法,一般不需要教师讲解,而让学生谈谈认识和理解就可以了。
二是要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和研究,这是探究课的关键。问题的设置既要符合教材的重点,又要符合学生的认识实际,还要联系实际,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是要创设情境和氛围。探究历史问题需要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可采用语言描述、角色表演、视频展示等方法,另外教师还要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
四.是在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自己思考,不能解决的问题与其他同学合作讨论。既要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还要培养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要鼓励学生勇于提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1. 学生通过对有关战争的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探究, 提高对战争的认识, 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2.学生通过吟咏、背诵、表演、辨论等形式展示成果, 进而开阔文化视野, 积累有关战争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
3.学生通过口语交际、英雄故事的讲述,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通过写作训练, 引导学生以“战争”为话题, 多角度地认识战争的残酷, 正义和非正义, 阐明观点, 提高写作能力。
活动重点:
1. 学会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2. 通过活动, 提高对战争的认识, 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在明确每个学生的活动项目和活动内容后, 要放手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真正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积累语言, 提高能力。
活动准备:
1.制定小组活动的方案, 抓阄决定搜集内容。
2. 读有关战争的图书, 并做好读书笔记, 为讲战争的故事作准备。
3. 浏览介绍有关战争的网站, 查阅有关战争的知识。
4. 走访身边的老战士, 观看影视作品, 了解中国解放的历史。
5.民主推选, 成立由学生组成的最佳活动成果评议委员会。
活动方法:成果竞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1.创设情景, 影片导入
看《南京大屠杀》片断, 让学生充分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主持人:同学们, 我们看了《南京大屠杀》片断, 肯定有许多心里话要说吧?是啊, 正因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苦难, 我们反对战争, 呼唤和平, 可是在这个世界上, 枪声、炮声、爆炸声, 远远多于鞭炮声和礼炮声。就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 全世界发生的大小战争总共不下400次!在两次世界大战中, 人类更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中国, 九一八的炮声、七七卢沟桥的枪声和南京大屠杀中, 30万死难同胞的呼告声, 时时使我们警醒。21世纪的今天, 我们更加热爱和平, 但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世界, 何时才能铸剑为犁, 和平永驻?下面, 让我们一起来共同探讨: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板书课题)
2.战争故事, 你说我讲
主持人:在语文课上或课外阅读中, 你一定读过不少英雄故事, 知道很多革命家不怕牺牲、智斗敌人的轶闻趣事吧。现在,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 把你搜集整理的故事向同学们说一讲, 看谁讲得最生动有趣。
英雄故事讲述要求:1.故事真实、连贯;2.内容集中、鲜明;3.灵活运用方法、技巧;4.普通话标准, 流利。
下面我们有请第一组代表…… (评委打分)
主持人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虽然这些英雄为了革命事业、为了人民的幸福, 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 但人民不会忘记他们。今天我们重温英雄的故事, 缅怀先烈, 就是为了让大家知道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更好地珍惜生活, 珍惜生命。
3.战争诗词, 你吟我诵
主持人:同学们, 伴随着战争, 产生了丰富的战争文化。下面让我们进入吟诵古今描写战争的诗词的环节, 看谁说得多, 说得好。通过活动, 尽可能地丰富我们的文化积累。让我们更好地体会诗歌的独特魅力, 领略战争的悲惨和战士的战地感受。
下面我们有请第一组代表……
4. 成语名言, 比比赛赛
主持人:看来同学们课后下了不少功夫, 一个个成语后面都有一段战争故事;一条条名言背后, 都隐含着丰富的哲理。名人们对战争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我们对这些成语名言需要反复体味, 才能领略他们思想的精髓。
5. 战争是非, 你争我辩
主持人:“铸剑为犁”的雕像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前矗立了四十多年, 可是和平的钟声并未向全世界渴望和平的人们敲响, 战火和死亡时时践踏着公理和正义, 这是为什么?你又是怎样看待战争的?下面就让我们辩一辩战争的是与非。
有请双方辩手……
正方观点是“战争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反方观点是“战争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辩论开始, 先请正方一辩发言……
让我们听听观众的意见……
主持人小结:战争的是是非非, 同学们已经说了很多, 邓小平爷爷说过: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的主旋律, 但形势不容乐观, 世界时时燃起的硝烟仍未烟消云散。正是因为这样, 我们才要时刻警醒:血雨惺风应有涯, 铸剑为犁应有日!但是, 我们不怕战争, 如果有来敌侵犯, 我们定会捍卫我们的主权, 为正义而战。
6. 活动收获, 拓展延伸
7. 活动收获
主持人:同学们, 我们经历了这一番“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后, 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呢?
主持人小结:通过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我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同时获得了许多关于战争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 开阔了文化视野, 并且对战争有了深层次的了解, 提高了对战争的认识, 培养了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在活动中, 我们各小组同学互相合作、共同探究, 通过活动, 我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精神得到了增强。另外, 本次活动还提高了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培养了我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8. 拓展延伸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脱离生活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苏科版第七册(上)第五章《走进图形世界》第一节,原课程中引用的是,体现了时代气息,却远离农村学生的现实生活。选择适合当地学生的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此教案中,本人借助《丰富的图形世界》的教学设计来阐述自己的几点见解:1.选择学生熟悉的事物来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动脑来制作模型;3.借助计算机制作动画图片,便于突破重难点;4.课堂上的巩固练习数量要少而精;5.培养学生学以致用,体现数学的实效性;6.借助课堂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丰富的图形世界》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物体,认识基本的几何体(柱体、锥体、球体)。
2.通过比较不同的物体,学会观察物体间的不同特征,体会并能用语言描述几何体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通过制作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体的过程,感受世界的多姿多彩,提高兴趣,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从生活实物抽象出常见的基本几何体,并能进行比较分类。
【教学难点】用语言描述基本几何体的特征。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制作具有圆柱、棱柱、棱锥、圆锥、球的几何体的实物
【教学方法】
1.情感体验:通过生活图片或实物,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观察、分析、比较不同的几何体。
2.小组合作,探究讨论:通过合作讨论,使学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学生群体内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情感和经验。
【教学过程】
一、选择身边的事物,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知
我们生活在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里,各种图形美化了我们的生活,先让我们来共同欣赏我们美丽的家园。
(利用多媒体出示图片)
①吕梁风景区“凤冠山上的凤冠亭”图片;②吕梁风景区“吕梁湖上的风光亭”图片。
然后涉及到两个问题:
1.通过对这些图片的欣赏,你有什么感受?
2.在此图片中,你发现有哪些几何体?
备注:课本中的内容是几张陌生的建筑物的图片,比较适合城市学生,但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似乎是“天外来客”,因此选择同学们比较熟悉的家乡图片,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学生适时地进行热爱家乡的情感教育。
二、应用实物模型辅助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的立体感
让学生们出示课前搜集或自己制作的酒盒和建筑工人用的线坠、易拉罐、地球仪等实物。
1.学生在实物中能找到圆柱、棱柱、棱锥、圆锥、球体的实物,把实物与下列图形对应起来。
2.点、线、面得认识
(1)学生观察不同的几何体,他们分别由哪些面组成?
(2)由通过对易拉罐的触摸,感知平面与曲面,并能按含曲面和不含曲面的特点进行分类。
(3)通过触摸感知点、线、面并说出其特征(老师适时地用多媒体制作动态的画面作引导,得出面与面相交得到线,线与线相交得到点。)
(4)知识升华: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一、棱柱与棱锥有什么区别于联系?二、棱柱与圆柱有什么区别于联系?思考后分组讨论并相互交流。
3.棱柱的认识:
4.棱锥的认识:
三、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请你做一做
1..按组成面的平或曲划分,与圆柱为同一类的几何体是( )
A.圆锥 B.长方体
C.正方体 D.棱柱
2.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圆柱的侧面是长方形
B.棱锥的侧面是三角形
C.棱柱的底面是四边形
D.圆锥的底面是多边形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1)圆锥和圆柱的底面都是圆
(2)棱锥底面边数与侧棱数相等
(3)棱柱的上、下底面是形状、大小相同的多边形
(4)正方体是四棱柱, 四棱柱是正方体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四、拓展提高
1.一个正方体的每个面分别标有数字1,2,3,4,5,6。根据下图中该正方体三种状态所显的数字,可以推出“?”处的数字是______。
2.将一个立方体切去一个角,不同的切法可以得到不同的几何体,他们各有多少个面?多少条棱?多少个顶点?
此题操作方案有两个步骤:
(1)每组准备几个立方体的萝卜或土豆,现场切去一个角,动手操作,观察各种不同情况。
(2)小组分析、交流讨论,要求学生们用实物与图形相互比较。
五、本课小结
鼓励学生自己完成,可以从三個方面总结,1.知识方面。2.方法方面。3.情感方面。
六、学生质疑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有哪些疑问?
七、情感升华
本课最后,制作一段吕梁风光的录像,展现了吕梁的山、水,学生们与之产生共鸣,兴奋地说出这些画面的具体方位,教师借此机会顺势地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教育,鼓励学生好好学习,长大后用所学知识设计家乡,美化家乡,发展家乡的旅游事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②简述“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组成国,了解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③了解萨拉热窝事件的主要过程,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④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⑤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历史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②通过充分发挥历史地图、图画、资料的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③坚持“论从史出”的科学历史观,运用史实分析评价第一次世界大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萨拉热窝事件主要过程的学习,了解其“导火线”的作用,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②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学习,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世界霸权、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
③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学习,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引导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得出结论,认识帝国主义战争的罪恶,树立热爱和平、远离战争的进步的现代意识。
二、教学思路
重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讲述新课之前请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回顾一下我们之前学过的内容——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整个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纷纷确立了其在殖民体系中的统治地位,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日不落帝国——英国了。然而在随之而来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德国走在其他国家的前面,作为后起之秀的他们会安于现状,唯英法马首是瞻么?相信学完今天的课程我们就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了。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简述“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组成国家。
2、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爆发原因、导火线、标志、战役、影响)。
3、通过分析凡尔登战役以及战争的影响认识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培养热爱和平、远离战争的现代意识。
(三)、问题设置:
第一部分——夯实基础:请同学们阅读书中P131-P132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出现了哪些变化?(略)
2、你能说出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分别由哪些国家组成吗?(略)
3、“它”素有欧洲火药桶之称,你知道是哪么?什么历史事件的发生点燃了这只火药桶?一战爆发的标志是什么?(略)
4.随着大战序幕的拉开,人类的苦难就随之降临了。请你以具体的战役为例,说明一战为什么是一场“空前的灾难”。(采用大量图片,音乐展示战争的残酷场面,培养学生珍爱生活,热爱和平的现代观念)第二部分——能力提高:
1、问题:(试从德国的经济发展、殖民地位)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方式:展开小组讨论,交流建议。)
2、有的同学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有的同学说战争中塞尔维亚人是为争取民族独立而战,是正义的战争,你同意哪种说法请说说你的理由?(方式:通过讨论的方式,明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发生了哪些与这次大战相关的重要事件?把这些事件放在世界历史的背景下,进行分析和评价。
(四)小结:学生总结
(五)课堂练习:
1.一战爆发前夕,一位往来于世界各地的意大利商人目击了这次大战引发的全过程,他当时所处的半岛是(B)
A 亚平宁半岛
B 巴尔干半岛
C 伊比利亚半岛
D小亚细亚半岛 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B)A.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与争夺
B.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激化
C.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 D.列强在巴尔干半岛的争夺
3.发生在1917年的历史事件是(D)A.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B.意大利参加协约国作战 C.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美军空袭东京;中途岛战役和阿拉曼战役。
2、理解:苏军在莫斯科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获胜的原因以及美军在中途岛战役中获胜的原因。
3、运用:通过对二战的转折,反法西斯战争走向胜利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发展的观点认识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综合归纳:综合归纳二战中各大战场如欧洲战场、亚太战场和非洲战场的转折性战役,剖析这些战役对二战胜利的影响。
2、问题探究:结合本课和前课内容,探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打开胜利之门的原因。
3、论从史出:引用相关材料,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弘扬世界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献身精神。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转折是由世界各国人民在不同战场上完成的。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斯大林格勒战役。
难点:中途岛战役美军获胜的原因。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940年12月,希特勒发布21号训令——“巴巴罗莎计划”企图动用规模空前的兵力对苏联实行“闪电战”,希特勒狂妄的叫嚣“当‘巴巴罗莎计划’开始时,全世界将大惊失色,难置一言”。与此同时,日本也妄图利用德国的胜利抓紧时间南进,两个法西斯国家无止境的扩张野心,把置身事外的两个最后的大国苏联和美国最终拖入战争二战达到最大规模。那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怎样实现转折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历史意义是什么?日军为什么败于中途岛战役? 【讲授新课】
一、从莫斯科战役到斯大林格勒战役 ㈠莫斯科战役 :1941.9---12
1、概况:
⑴对阵双方:苏军:朱可夫
德军:包克 ⑵德军初战告捷
⑶结果:德军被歼50万,仓皇后退。
2、胜利原因: ⑴从苏军看:①苏联军民的顽强抵抗
②苏军情报准确,及时东兵西调,加强莫斯科防御 ③有利的自然环境(俄国的严寒)⑵从德军看:①缺乏冬季作战准备 ②德军骄傲、狂妄,对形势估计不足。③进攻南欧延误了向莫斯科进攻的时间
3、影响:
①第一次重大失败,打破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宣告闪电战破产(平型关战役: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②以后德军无力在东线发动全面进攻 ③鼓舞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决心 ㈡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2年7月~1943年2月
1、德军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原因:
①莫斯科战役后,德军无力全线进攻(改为重点进攻)②斯大林格勒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工业城市 ③夺取苏联战略物资产地高加索(粮食、石油、煤炭)④以斯大林命名的城市,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⑤希特勒企图占领斯大林格勒,北取莫斯科,南出波斯湾。
2、概况: ⑴苏军的战略防御阶段:1942.7---11 与德军展开激烈巷战,苏军死死钉在斯大林格勒
⑵苏军的战略反攻阶段:1942.12---1943.2 全歼德第六集团军
3、意义: ①是苏德战争中最激烈的战役,极大地改变了苏德战场的形势(德军被迫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②大量歼灭了法西斯德军的有生力量,促使法西斯集团内部发生瓦解 ③鼓舞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斗志,巩固并发展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④因此不仅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而且是二战的转折点。(原因?)
4、德军失败的原因:
⑴苏联:①苏联军民士气高昂,本土作战。
②有盟国的支持。
③苏军最高统帅部对反攻的周密安排;
④苏军的兵力优势。
⑵德国: ①战线太长,补给困难,又面对严寒。
②德国是非正义战争,士气低落,缺乏外援。
③巷战的特点使德军的坦克和航空部队的优势无从发挥;
④德军制空权的丧失;
二、中途岛海战
1、背景: ⑴美国太平洋舰队的航空母舰仍对日本构成威胁 ⑵诱出美国舰队加以歼灭
2、概况:
⑴美军破译日军密码,精心准备 ⑵双方在中途岛展开海战,日军惨败
3、影响: 美军掌握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是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
4、美军取胜的原因:
⑴从美方:①事先破译日军密码,掌握战场主动权 ②集中兵力,抓住战机,指挥果断 ⑵从日方:①分散兵力 ②战术陈旧,航母舰队任务复杂
三、阿拉曼战役(1942.7---1942.10)⑴时间:1942年秋
⑵结果:德意军队大败,被迫西撤
⑶原因:①德意由于战线过长,给养出现困难 ②英军给养充分,同时有兵力优势 ⑷意义: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
探究一:1943年, 反法西斯战争形势有哪些根本变化? ①苏联红军于1943年2月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苏军转入反攻; ②1943年5月,美、英盟军取得北非战役的胜利,北非战事结束; ③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 ④中途岛海战后,美军掌握了主动权;
⑤1943年,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渡过了严重困难的时期。
疑难解析
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如何打开胜利之门的?苏德战场、太平洋战场、北非战场的转折都在1942年到来,有什么必然原因呢? ⑴打开胜利之门:
①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奠定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 ②盟国在各大战场上协调步骤,广大军民浴血奋战,实现了各战场的转折。⑵必然原因:政治形势的根本转折---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才迎来了军事形势的转折。
2、二战的几个主要时间
二战全面爆发: 1939.9.1;德军突袭波兰 苏德战争爆发: 1941.6.22;二战进一步扩大 太平洋战争爆发:1941.12.7;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反法西斯联盟: 1942.1,<联合国家宣言> 太平洋战场转折:1942.6,中途岛海战
苏德战争转折点:1942.7-1943.2,斯大林格勒战役二战的转折点: 1942.7-1943.2,斯大林格勒战役
北非战场转折点:1942.10,阿拉曼战役
课堂小结 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奠定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盟国在各大战场上协调步骤,广大军民浴血奋战,实现了各战场的转折。政治形势的根本转折---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才迎来了军事形势的转折。
课后习题
1.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A、改变了苏德战场的形势
B.巩固并发展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C、促使法西斯集团内部瓦解
D、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重要转折点 2.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各个战场中,反法西斯力量最先转入战略进攻的是
A、苏德战场
B.太平洋战场
C.北非战场
D.西欧战场 3.对1943年二战形势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蒙哥马利率军赢得阿拉曼战役的胜利,扭转了北非战场的形势
B.斯大林格勒战役取得胜利,成为二战转折点
C.北非战场以盟军的胜利而告结束
D.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
4.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出现在苏德战场上的主要原因是 A.它是欧洲最主要战场,抗击着德军绝大部分兵力
B.苏联的参战改变了战争的性质
C.苏德战场面积最大,时间最长
D.德国在该战场遭到第一次重创
5、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与中国平型关大捷具有相似意义的是: A、斯大林格勒战役
B、莫斯科战役 C、中途岛战役
D、阿拉曼战役
6、二战爆发后,丘吉尔曾说:“我们愿意看到德国人躺在坟墓里,更愿看到俄国人躺在手术台上”这说明丘吉尔: ①既痛恨资本主义也痛恨社会主义②既反法西斯德国也反对苏联③对德国人和俄国人同样仇恨,毫无二致④站在英国资产阶级立场上,维护本国利益 A ① ② B ② ③ C ①③ D ② ④
7、当中途岛战役进行激战时
A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
B北非阿拉曼战役战事正激 C美英盟军完成西西岛登陆 D欧洲第二战场已开辟
8、下列二战期间的战役中,与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作用一样的是: ①中途岛战役②阿拉曼战役 ③不列颠之战④淞沪会战
A ① ③ B ① ②
C ③ ④
D ② ④
板书
在教案抽查中,老师们认真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深深地感动感染我们。老师们的教案清晰、规范认真、体现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有学科特色且富有创造性。
这次检查教案是一次综合性、全面性检查。上次期中检查后做了小结分析,有针对性地给予评价。通过此次检查,我们看到期中后的教案又有了一定改进提高,这是很令人高兴的。
这次检查了全校语文、数学、英语、美术、体育等所有学科的教案,总体是好的,说明老师们的工作是认真的。
一、突出之处:
科任老师教案比较详细,各环节完备。其中语文老师的教案更突出一些,体育老师的教案有较大进步。
主课教案针对上次分析中提出的不足,大部分老师有了改进。书写认真了,板书全面了,作业分层了,课后小结也能详细记录上课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了。这其中王永红、金善英、郭蓓、王玉玲、张宝妍、白婉清、程红林、刘兰凤、杜维静、赵文艳、刘婷婷、娄玉青、夏玉云、吴悦萍等老师的教案更出色一些。
语文教案中的作文教案,项忠平、滕雪梅、董春妮等老师不仅过程详,而且范文有指导性。有许多老师用计算机打出了教案,工整度好。这次教案检查的优秀比率比上次大为提高,要继续巩固。
二、不足之处:
有的教案打印出来很工整,但缺少板书,课后小结,而且没有及时修改补充内容。其实不必打印这样好,都不能针对课堂修订。更有甚者,一个软盘打出几
份相同教案,这怎么能都适用不同班级呢?希望今后对打印的教案应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以适应本班的情况。
还有的老师各项内容不太齐全,过程过简。这样的教案是不能过关的,也直接影响组内评定等级。今后不应再有这类教案出现。
渤海石油第二小学教导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及战争进行中, 苏联政府为了加强西部边防建设, 抵御德国法西斯的侵略, 确定实施一项战备措施, 在西部边境建立一道“东方战线”。可以说, 这道东方战线的建立, 对抵抗德国法西斯的入侵, 维护自身安全和防务, 起了一定积极重要的作用。几十年来, 世界现代史教课书所写的都是这种观点, 教师所讲授的和学生所接受的都是这种观点。本文通过东方战线建立过程的历史事实来证明, 苏联东方战线的建立, 是侵略、吞并弱小主权国家, 牺牲弱小国家主权和利益的大国沙文主义, 同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行为相比, 具有其相同之处, 同样具有侵略扩张的实质。历史的本相是谁也掩盖不了的。我们在向学生讲授世界现代史时, 必须向学生强调这一观点, 以期全面地分析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立场、行为及作用, 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更有其现实作用的是, 为我们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寻求历史原因的依据。
二、侵略扩张的事实
1.德国入侵波兰, 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 仅九天的时间, 德军就占领了华沙, 仅两周半的时间, 波兰就被灭亡了。波兰地主资产阶级政府逃亡到国外, 组织了临时政府。这时的苏联, 为了建立自己的东方战线, 在波兰政府出逃后, 于9月17日向波兰驻苏大使递交一份照会, 说明波兰国家和政府已不复存在, 苏联政府为了保护居住在波兰境内的“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居民的生命和财产”, 命令苏联军队越过西部国界, 入侵波兰东部地区, 在入侵时, 遭到了波兰军队的抵抗。9月28日, 苏联同德国签订“德苏边界友好条约”。条约规定苏联的西部边界沿西布格河和纲雷夫河一线划定。从而使苏联西部边界向波兰境内推进250公里~350公里。同年11月, 苏联政府决定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分别并入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历史事实雄辩地说明, 苏联为了自身利益, 趁火打劫, 入侵波兰, 与德国法西斯瓜分波兰, 这是侵略扩张的事实。
2.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 苏联政府在1939年10月向芬兰政府提出为改善两国关系而举行谈判的建议, 要求租借芬兰的汉科半岛和交换卡累利阿海峡及其他几个半岛和岛屿, 还要求缔结苏芬互助协定。这些要求遭到芬兰政府的拒绝后, 11月26日, 苏联向芬兰发出照会, 指责芬兰军队向苏联领土发射七发炮弹, 是向苏联的挑衅, 因而要求芬兰军队后撤20公里~25公里。这些要求, 又一次遭到了芬兰的拒绝。紧接着, 苏联宣布废除1932年签订的“苏芬互不侵犯条约”, 并向芬兰发动了全面进攻, 引发了苏芬战争, 历时三个月, 打败了芬兰, 同芬兰签订了和约, 按照和约规定, 芬兰把靠近列宁格勒的国界向北移动150公里, 汉科半岛及其周围海域租给苏联30年, 供苏联建立扼守芬兰湾入口的海军基地。
以军事入侵一个弱小主权国家.谋求自身利益, 这与德国法西斯的侵略行为在本质上没什么两样, 同样是侵略扩张。
3.吞并波罗的海沿岸三个主权国家。1940年6月, 德国发动侵略法国的战争后, 苏联政府分别照会波罗的海沿岸三国, 提出苏军进驻的要求。6月15日, 苏军进驻立陶宛, 紧接着, 又进驻了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7月14日, 在三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8月初, 苏联吞并了这三个主权国家。
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国力弱小, 无法与强大的苏联相抗衡, 只有任其吞并。这是苏联侵略扩张的又一事实。
4.苏联为了完成东方战线南段的建设, 6月27日, 苏联政府向罗马尼亚发出通牒式的照会, 要求罗马尼亚军队自6月28日莫斯科时间下午两点起, 四天之内从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撤退完毕。6月28日苏军入侵占领两地。8月2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决议, 将比萨拉比亚并入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北布科维纳并入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这样, 苏联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整个西部边界向西推移了150公里~400公里远, 建立了一条抵御德国法西斯侵略的“东方战线”。历史事实证明, 东方战线的建立, 是苏联牺牲弱小国家利益和主权, 侵略扩张的结果。
三、历史的教训
苏联为了防御德国法西斯的入侵, 而他却入侵或吞并其他弱小主权国家, 这不能不说是侵略行为。由此而建立起来的东方战线, 并未阻挡住德国法西斯的进攻。1941年6月22日, 德国向苏联发动了突然进攻, 到7月10日, 北路德军推进了500公里, 中路德军推进了600公里, 南路德军推进了350公里。德军占领了整个白俄罗斯、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摩尔达维亚以及乌克兰的大部分。西北方向逼近了列宁格勒, 西南方向逼近了基辅。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德国法西斯彻底失败为结果, 那么作为战胜国的苏联的命运又是如何呢?在东方战线建立五十周年的时刻, 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等苏维埃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 脱离苏联的统治, 一个世界超级大国在极短的时间内解体, 这决不是偶然的巧合。究其原因, 既有现实复杂的因素, 更有其历史必然的因素。
“不干涉”和“中立”政策,表面上是“不援助内战中的任何一方”,但是从西班牙内战爆发的那一刻起,这些国家就未停止过对佛朗哥的支援。英国准许佛朗哥军队使用直布罗陀的电话线,和德、意、葡联络;葡萄牙则提供港口、电话及铁路给叛军;美国在1937年就有将近2亿美元的武器和物资通过德意卖到佛朗哥军队手中;德国成立了“W”特别司令部,专门向佛朗哥输送武器和专家,在战争开始的头两年,就提供了650架飞机、200多辆坦克、700门火炮和5万多名德军;意大利手笔更大,不仅给佛朗哥贡献了巨量的武器,更是派出了15万名意军。
墨索里尼和希特勒之所以热心支援佛朗哥的叛军,一方面缘于俩人极端仇视左翼政权,另一方面则想为不久后发动世界大战试验新式武器。最新式的飞机、高射炮、坦克和反坦克炮等武器,都一一在西班牙战场上亮相,而且首次使用了飞机轰炸坦克的战术,发明了对不设防城市的反人道的大规模轰炸——这种地毯式的摧毁性空袭是人类战争史上的第一次,以至于德国将军莱希劳无耻地说:“德国把西班牙当成了自己的练兵场和最高等的军事学校。”
此时,这些西方国家由于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各自所打的盘算,又慑于德意的武力,均以“不干涉”为由,断绝了西班牙人民购买军火自卫求生的权利,任凭德意法西斯将西班牙当作新式武器的试验场。
这巨大的不义局面,触动了全世界知识分子的良心。人们开始对法西斯不断对外扩张感到焦虑,许多人预感世界大战的风暴即将来临。法国作家马尔罗立刻募款组织了一个飞行队伍,亲自到马德里参战;英国作家奥威尔投笔从戎,纵身于西班牙战壕;智利诗人聂鲁达那时正在智利驻西班牙大使馆当参赞,他说:“我要使自己谦卑的诗,成为他们的剑和手帕,用以抹去他们悲痛的汗水。”美国记者拉德纳到西班牙拜访海明威等作家后,决定自己报名参战,他的理由很简单:“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全世界的年轻人都不得不问自己一个问题:你有什么理由置身不顾”?
此时,马德里没有像样的军队,民众却热情高涨。这时需要一个精神上的整合,需要一个除了打垮佛朗哥而没有其他利害心思的力量。这个力量终于出现,那就是“国际纵队”。
1936年9月,共产国际成立专门委员会,世界各地的共产党设立了志愿人员招募中心,来自53个国家的4万余名热血青年加入国际纵队,奔赴西班牙战场。国际纵队的成员有工人、农民、海员、医生、护士、教师、学生、作家。他们并不属于某个特定的政治组织,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反对独裁,反对法西斯专政。
就在这些人当中,出现了近百名中國勇士的身影,他们来自世界各地,有从中国出发的,也有从法国、荷兰出发的,还有从美国出发的。他们以国际主义战士的身份,满怀理想的激情来到西班牙,被分配在不同的国际纵队,与来自50多个国家的志愿者并肩战斗,上演了一幕幕为信仰而战的动人故事。
在1936年12月的马德里保卫战中,国际纵队第一次亮相,把共产党推到了西班牙政治的聚光灯下。
此时,在世界的东方,毛泽东在延安发出致西班牙人民的公开信,信中写道:“中国红军中许多同志愿意到西班牙来参加你们的斗争,没有一天不是在讨论着你们的斗争和整个西班牙的时局。如果不是我们眼前有着日本敌人,我们一定要参加到你们的队伍中去的”。
一场内战,一夜之间突然转化为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的国际战争。
教案示例之一
第6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教 学 目 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欧洲三条战线。西线三大战役:马恩河会战、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俄国革命和退出大战。美国的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认识: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相互争夺,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
2.战争给垄断资本家带来巨额利润,但给交战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给世界造成巨大损失。这场世界大战是一场罪恶的战争。
3.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把交战国革命运动推向高潮,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经过、结果、性质的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能力。
2.从战争引起各国人民的革命,各国人民革命又加速战争结束的过程分析,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教 学 要 点
一、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1.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刺
2.德、奥挑起大战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几次重大战役
1.欧洲的三条战线
2.马恩河会战
3.1914—1915年东线的战斗
4.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三、1917年的几件大事
1.交战国面临的严重危机
2.俄国革命和退出大战
3.美国参战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1.奥匈帝国瓦解和德国投降
2.大战给交战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萨拉热窝事件和西线三大战役。
本课难点:大战的性质和战争与革命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讲述本课内容之前,可通过提问回忆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期,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同盟国和协约国的形成过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正是这两个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争夺世界霸权的结果。
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一目,是本课的重点,需要讲清四个问题:1.斐迪南大公夫妇访问萨拉热窝。教师要利用教材地图《第一次大战前的巴尔干半岛》(或挂图)简述巴尔干半岛的状况:一方面是巴尔干半岛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斗争,相继摆脱土耳其的统治,许多国家纷纷独立;另一方面是欧洲列强插手巴尔干,扩张自己的势力,其中以奥匈帝国和俄国的争夺最为激烈。列强的相互争夺,造成巴尔干的复杂形势。斐迪南大公访问萨拉热窝有明显的挑衅性。2.刺杀斐迪南大公夫妇。要说明刺杀的目的、性质和后果。它是塞尔维亚青年为了挽救民族危机的爱国主义的行动,但其后果是灾难性的。这里要向学生阐明:搞个人行刺等恐怖手段,并不是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良策,而且往往会造成灾难,铸成历史大错。我们应反对个人恐怖手段。3.大战的爆发。发动大战是德国蓄谋已久的。教师可画一图表,说明各交战国参战顺序。4.意大利参战。教师要讲明意大利望风使舵和最后参加到协约国方面的原因。
本目中的图,除地图《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巴尔干半岛》要求学生掌握外,其余均不作要求。
四、“几次重大战役”一目,是一次大战的几个主要战役,教师要讲清东西战线的发展轮廓和每个战役的重要影响。对战役的过程,教师可不必多讲。这目需要教师讲清四个问题:1.欧洲战场的西战线和东战线。教师要利用教材中的地图和表格,使学生掌握两条战线的大体位置和每条战线的对峙双方的国家名称。对欧洲以外的战场情况,教师不宜再做补充,以免增多头绪,加重学生负担。2.马恩河会战。教师要讲清这次会战的重要性和战争结果对双方的影响。教师可画一个马恩河会战的形势图,使学生认识这次战役的重要性:德国是要实施战前已经拟订好的作战计划,速战速决,打败法国;法国则是死地求生,背水一战。对会战经过,教师不必多讲,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的两段小字。教材中形象图《双方军队利用战壕进行对峙》,对学生不作要求。3.1914—1915年东线战斗。本段内容作了高度概括,教师需要讲清三点:(1)1914年8月,俄军迅速进入东普鲁士,迫使德军同时两线作战,这对德国是十分不利的。(2)1914年东线双方互有胜负,双方处于对峙状态。(3)1915年欧洲战场重点在东线,德、奥计划再次落空。教师应画一东线战场形势图(或教学挂图)。教材中形象图《东线战壕中的俄国士兵》,对学生不作要求。4.1916年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这两个战役是大战中最大的两次战役,教师要向学生讲清这两次战役的背景,这两次战役在大战中的作用和帝国主义战争的残酷性。教师可通读有关的两段小字,使学生认识德国为什么把进攻点选在凡尔登,通过小字中双方使用的现代化武器所造成巨大的破坏和重大的伤亡,揭示战争的残酷性,从而激起学生对帝国主义的憎恨。这两个战役持续时间长,造成的破坏和损失巨大。战争虽未决出胜负,但人力物力损失的补充,德国比协约国更困难。战争对德国更加不利。教材中形象图《戴防毒面具的机枪手》、《索姆河战役中的战壕》、《英军坦克》,对学生均不作要求。
五、以上内容讲完后,教师可小结一下,然后启发学生回答课本上的思考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怎样爆发的?发生哪几次重大战役?”
六、“1917年的几件大事”一目,是本课的难点。1917年的重大事件是俄国发生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退出大战和美国参加协约国一方对德国作战。教师需要分三点讲述:1.交战国面临的严重危机。教师简要阐明战争两年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并使交战国家面临严重的危机。有关这段小字教师可让学生阅读,不必讲述。2.俄国革命和苏俄退出战争。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难点,教师要阐明战争和革命的辩证关系。首先要阐明战争给帝国主义环节中最薄弱一环的俄国带来巨大的灾难,国民经济濒临崩溃,人民反战情绪高涨。大战加速了俄国革命的爆发。其次,1917年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但二月革命后建立的临时政府,对内解决不了人民饥饿,对外未能退出战争给人民和平,于是1917年11月爆发了十月革命。对十月革命不必细讲,以后有专章讲述。最后,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维埃政权,成立伊始,就发表《和平宣言》,毅然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这对大战结束起了促进作用。这里教师可总结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这一辩证的历史关系。3.美国参战。教师要指导学生观看教材中的《美国的“中立”》漫画,揭示美国在战争初期宣布中立的虚伪性,然后再从美国参战时机和参战借口的选择,揭示美国参战的真实目的,美国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债权和实现统治世界野心而参战的。教师还应讲清美国参战对加速大战所起的作用。关于中国北洋军阀参战一事,由于背景和过程复杂,很难在本课中讲清楚。教师需要向学生阐明两点:一是北洋军阀政府是帝国主义在华的统治工具,当时受日本控制的段祺瑞北京政府,追随日本参加了协约国,对德奥先后宣战;其次要指出,中国参战给人民带来的是新灾难。
七、“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一目,教师需要讲清三点:1.大战的结束。十月革命引起了各交战国特别是同盟国的革命运动高涨起来,加速了战争的结束。对各国革命运动情况,教师只需概述,不必细讲。以后课文有专题讲述。关于德国投降,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并结合资料注释,适当讲述贡比涅协定,使学生认识:这就是战争发动者的下场。2.大战的性质。分析大战性质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主要参战国的国家性质、各参战国的参战目的进行分析,从而认识到,大战是帝国主义矛盾发展的产物,是帝国主义争夺霸权的结果。因此大战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教师还应指出,塞尔维亚抗击奥匈侵略是民族自卫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但从整个战争来看,它只有从属意义,而不能改变战争的总的帝国主义性质。3.大战的后果。教师可通过大战延续的时间、波及范围以及战争造成的人员和经济损失的各种数字,说明战争的残酷性。各交战国统治阶级,利用科学新技术,不断制造和使用新式武器,如飞机、坦克、毒气、远程大炮等,这大大增加了人力的伤亡和物质的破坏。教师可通过上述史实,进一步鞭笞帝国主义者的罪恶。教材中的形象图《第一次大战时的飞机》和《远程大炮》,对学生不作要求。
八、讲完以上内容,教师可小结后两目的内容,指导学生回答:“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什么性质的战争?哪些事件加速了大战的结束?”
九、小结课文,教师可绘制一图表,以帮助学生掌握大战过程的轮廓,可边讲边在黑板画一次大战的图表。
本 课 要 点
重要词语
萨拉热窝事件 马恩河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