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算系统英文

2024-08-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清算系统英文(通用7篇)

清算系统英文 篇1

这里的词汇是在最合适的一致性基础上对本书中涉及到的(十国集团和欧共体)中央银行所使用的术语给出解。它不打算对这些术语给出法律定义。应该认识到,它在其他语言中未必能找到完全等同的术语。

咨询轧差(advisory netting): 见状态轧差。

受保支付系统(assured payment system)(aps):一种价值交换系统中的协议。其中,及时完成一笔支付指令的结算,需要第三方(主要是银行、银行辛迪加或者清算所)不可撤销的和无条件的承诺支持。参见价值交换结算系统。

自动化清算所(automated clearing house)(ach):一种电子清算系统,在系统中支付指令,主要借助磁介质或者通过电信网络在金融机构之间进行交换并由数据处理中心处理。参见清算。

自动柜员机(automated teller machine)(ATM):一种可以让已授权的用户,主要利用机器可读的塑料卡,从其帐户提取现金并可向用户提供不同种类的其他服务诸如余额查询、资金转帐和接收存款的机电设备。ATM可以以联机实时查询授权数据库或者脱机两种方式运行。

银行汇票(bank draft):在欧洲,该术语通常指一种由银行自身兑付的票据。银行汇票由付方在银行购买并发送给收方,收方提交银行汇票给收方的开户银行,收方的开户银行对收方支付。收方的开户银行再提交银行汇票给付方银行并由付方银行偿付。在美国,该术语通常指由银行自身或者从其他银行兑付的汇票或者支票。在银行本票中,银行既是出票人又是受票人。在银行柜员支票中,一家银行是出票人,另一家银行是受票人。银行汇票可能由银行按其自己的目的签发或者由客户购买并发送给收款人以清偿债。

批处理(batch):一组支付指令和(或)证券转让指令以一个集合在处理点以不连续的时间间隔发送或处理。

受益所有权/权益(beneficial ownership/interest):接收证券或其他金融票据的部分或全部所有权权益的权利(如收入、选举、转帐权)。受益所有权通常区别于证券或金融票据的法定所有权。参见法定所有权。

双边轧差结算系统(bilateral net settlement system):它是一种结算系统,其参与者的双边轧差结算余额是在每对参与者之间进行结算的。参见净贷记和借记余额。

双边轧差(bilateral netting):双方之间对其双边债务进行轧差的协议。协议包含的债务可能产生于金融合同或转帐交易或者同时产生于两者。参见轧差,多边轧差,净额结算。

汇票(bill of exchange):一种由出票人提交给受票人的书面票据,它要求受票人对出票人或出票人指定的人随时或在规定的日期支付一笔特定的数额。广泛用于金融交易和(当在银行贴现时)获得信用。参见个人汇票。

簿记系统(book entry system):一种在没有票据或者证券实物移动的情况下,能够进行债权(即证券)转让的记帐系统。参见无形化,停止流通。

批量转帐系统(bulk transfer system):见零售转帐系统。

活期借款(call money):是一种借款合同,该合同每天都被自动地重新续约,除非放款人或借款人表示希望资金在短时期内归还。

资本风险(capital risk):见本金风险。

最高限额(caps):出于风险管理的目的,在营业日内对资金转帐或证券转让系统中的参与者可以发生的余额(借记或贷记余,它可能是净额或者全额)约定的量化限额。最高限额可以由参与者根据他向系统中的其他参与者提供的双边信用来确定,即双边信用限额,或者由系统的经营者或管理转帐系统的机构在汇总一个参与者在系统中可能发生的净借记基础上确定,即发送方的净借记限额。发送方的净借记限额,既可是有抵押的也可以是没有抵押的。

卡(card):见提款卡、支票保付卡、芯片卡、信用卡、借记卡、延迟借记卡、预付卡、零售卡和旅行娱乐卡。

提款卡(cash card):只在ATM或自动提款机上使用的卡(通常,其他的卡也有提款功能,它允许持卡人提取现金)。

自动提款机(cash dispenser):允许客户,主要利用机器可读的塑料卡提取纸币,和在一些情况中也可提取硬币的电子机械设备。参见ATM。

本票(casher’s cheque):见银行汇票。

中央银行信用(流动性)贷款(central bank credit(liquility)facility):可由某些指定的中央银行帐户持有者(如银行)提用的常设的信用贷款。在一些情况中,开户人可主动使用贷款,而在另一些情况中,中央银行可能保留一定程度的决定权。借贷一般在往来帐户中以借款或者以证券抵押担保的透支形式(在一些欧洲国家也叫银行家借贷)或者以传统的票据再贴现形式出现。

中央证券托管(central security depository):一种保管证券的服务,它使得证券的交易可以由簿记系统进行处理。实物证券可以固定地由托管机构保管而不进行实物交割,或是实现证券的无形化(即证券都是以电子记录的形式存在)。除了保管以外,中央证券托管可能还包含撮合、清算和结算功能。

凭证(certificate):表明发行者债权、债务或其他未清偿金融债务的实物票据。

链(chaining):在一些转帐系统中(主要是证券系统)用于处理交易指令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对处理转帐交易队列的控制(操纵),以增加用可用资金和(或)证券往来余额(或可用信用和证券借贷额度)结算的转帐交易的数量和金额。

赊帐卡(charge card):见旅行娱乐卡。

支票(cheque):一种由出票人提交给受票人(通常是银行)的书面票据,它需要受票人对出票人或出票人所指定的人随时支付一笔特定的数额。广泛用于清偿债务和从银行提取现金。参见汇票。

支票保付卡(chque guarantee card):作为支票担保制度的一部分而发行的卡。这一功能也可和其他的功能,如提款卡或借记卡的功能结合在同一张卡中。参见支票保付制。

支票保付制(cheque guarantee system):一种对支票,主要是一定限额以内的支票进行担保的制度,商户既可根据对支票鉴发人发行的卡也可能通过商户可以访问的中央数据库确认。确认后的支票由保付卡的发行者、付款人的开户行或者系统的经营者担保。

芯片卡(chip card):也称ic(集成电路)卡或者智能卡。在一张卡中包括用于识别、数据存储或特殊处理的一个或多个计算机芯片或集成电路,通常用于确认个人识别码(pin)、购买授权、修改帐户余额和存储个人档案。在一些情况中,当卡使用一次,卡的存储器就被更新一次,如更新帐户余额。

清算/票据交换(clearing/clearance):清算是结算之前对支付指令或者证券转让指令进行发送、对帐和确认(在一些情况中)等处理,还可能包括指令轧差和产生结算的最终余额。在证券市场中,这一过程常常是指票据交换(clearance)。有时该术语包括(不准确)结算。

清算所(clearing house):金融机构交换支付指令或者其他金融债务(即证券)的一个中心地点或者一种中央处理机制。金融机构根据清算所的章程和办法在指定的时间交换要结算的凭证。在一些情况中,清算所可能作为清算系统的重要订约方,或承担清算系统的金融或风险管理的责任。参见清算/票据交换,清算系统。

清算所资金(clearing house funds):该术语广泛用于美国某些金融市场,主要是指在接收日是临时的而在次日是确定的资金。更特别地是,该词常常是指一些的清算所协定中,在结算清算处理中产生的债务时,由参与者交换的具有次日最终性的货币债权。这种债权主要通过支票、汇票或其他类似的支付工具进行转帐。

清算系统(clearing system):金融机构在同一地点(清算所)向其他的金融机构提交并与其他金融机构交换‘与资金或转帐证券转让相关的’数据和(或)文件的一套做法。这种做法经常也包含计算参与者的双边和/或多边轧差余额的机制,目的是便于在轧差或者净轧差的基础上进行金融机构之间债务的结算。参见轧差。

比较(comparison):见撮合。

确认(confirmation):这一广泛使用的术语的特定内涵是市场参与者通知其订约方或者客户有关交易的详情,主要是让他们有时间对交易进行批准和询问。

代理银行(correspondent banking):一家银行(代理)拥有其他银行(委托人)存款并对那些委托银行提供支付和其他服务的一种协议。在一些国家中,这种协议也可称为代理关系。在国际金融中,为外国委托银行保存的余额可以用来结算外汇交易。相互代理的银行关系可能涉及到利用所谓的往来帐户来结算外汇交易。

订约方(counterparty):一笔金融交易,诸如证券交易或外汇掉期协议中的对应方。

信用最高限额(credit caps):见最高限额。

信用卡(credit card):一种表明持卡人有一定信用额度的卡。它使得持卡人能够在预定的最高限额内进行购买活动,还能够提取现金;提供的信用可以在规定日期末一次付清,或者只偿付一部分,同时保留部分延期信用余额。任何延期的信用都要计息并且持卡人有时要交纳一笔年度费用。

信用卡公司(credit card company):拥有特定信用卡商标的公司,并且也可能对利用卡服务的成员提供一系列的市场、处理或其他服务。

信用风险(credit risk/exposure):交易中的订约方既不能在法定的时间内,也不能在法定时间以后的任何时间里全额结算其债务时所构成的风险。在价值交换系统中,信用风险通常定义包括重置成本风险和本金风险。

信用转帐(credit transfer):为把资金转给受益人由其使用支配,而发出的一笔或者一个序列的支付指令。支付指令及指令中所规定的资金,都从付款人/发起者的开户行移交到受益人的开户行,这中间可能要通过若干家作为中介的其他银行,并有可能通过不止一个信用转帐系统来完成。

信用转帐系统(或直接转帐系统)(credit transfer system or giro system): 一种通过发送支付指令及指令中所记述的资金来实现信用转帐目的的系统。

跨国货币结算风险(或赫思塔特风险)(cross currency settlement risk or herstatt risk):见本金风险。

保管(custody):为其他人保存和管理证券和金融工具。

日间信用(或日间透支、日间风险、日内信用)(daylight credit or daylight overdraft, daylight exposure, intraday credit):一个营业日以内的信用;在日终结算的信用转帐系统中,假定接收了支付指令的机构接收了支付指令、并且即使这家机构在营业日结算前不能收到最终资金也按指令的要求行动的话,它就在实事上心照不宣地提供了日间信贷。

借记最高限额(debit caps):见最高限额。

借记卡(debit card):使持卡人能够直接地从‘他在吸收存款的机构中开立的’帐户对其购买活动进行付款的卡(有时还可能结合有其他的功能,例如具有提款卡或支票保付卡的功能)。

借记转帐系统(或借记托收系统)(debit transfer system or debit collection system):它是一种资金转帐系统,其中由付款人生成的或者授权的借记托收指令从收款行转发到付款行并对付款人的帐户扣帐(借记);例如,支票的转帐系统都是典型的借记转帐系统。

丧失清偿能力(default):出于银行倒闭而非技术或临时性的原因,造成不能根据其合同条款完成资金转帐或证券转让的行为。丧失清偿能力通常用来区分“失效交易”。

延迟借记卡(delayed debit card):它是由银行发行的卡,持卡人可以在一定的已授权限额内赊支其帐户。它让持卡人能够进行购买活动而不需增加其帐户的信用,发生的债务总额必须在一个特定的日期结算。持卡人通常要交纳一笔年度费用。

删除(deletion):一种机制,借此一些或全部发送给丧失清偿能力的参与者和由其提交的转帐指令都从结算进程中排除掉;在轧差机制中,其他参与者的双边、或多边轧差余额、或两者都要重新计算。参见解退。

交割(delivery):证券或金融工具的最终转让。

付款交割方式(或dvp)(delivery versus payment system or dvp, delivery against payment):在价值交换结算系统中的一种机制,确保他方在并且仅在他方的资产最终转让发生的同时发生本方的资产最终转让。资产可能包括货币资产(诸如外汇)、证券或其他金融工具。参见价值交换结算系统,最终性转帐。

无形化(dematerialisation):消除实物证券或者代表证券所有权的契约文件以致证券只是以会计记录的形式存在。

直接借记(direct debit):由收款人对付款人的银行帐户发起的事先由付款人授权借记。

直接参与者/会员(direct participant/member):该术语通常指资金转帐或证券转让系统中,直接与系统中的其他参与者交换转帐指令的参与者。在一些系统中,直接参与者也可代表间接参与者交换指令。根据不同的系统,直接参与者可能是、也可能不是结算的参与者。在欧共体的文章中,这一名词具有特定的意思:它是指转帐系统中负责对结算机构(或对其他所有的参与者)结算其自己的、客户的以及所代表间接参与者的支付的参与者。参见参与者/会员,间接参与者/会员,结算参与者/会员。

清偿(discharge):从合同或法律强加的法定债务中解脱出来。

个人汇票(draft):由出票人提交给受票人的,向票据中指定的当事人或向出票人自己随时(即期个人汇票)或按规定时间(定期个人汇票)支付一定数额的书面指令。参见支票、银行汇票、汇票。

EFT POS:见销售点(pos)。

电子数据交换(elctronic data interchange)(edi):商业部门(在一些情况中也有公共行政机构)间对一系列信息类诸如订单、发票、海关报单、汇款通知书和支付的相关数据,以标准格式进行的电子交换。edi信息通过公用数据传输网络或者银行系统的渠道传送。edi发起的任何资金流动都反映在银行系统流动的支付指令中。edifact是联合国的一个机构,负责制定电子数据交换标准。

价值交换结算系统(exchange for value settlement system):涉及资产诸如资金、外汇、证券和其他金融工具的交换系统,目的在于清偿结算债务。这些系统可能需要利用一个或多个资金转帐系统来偿清生成的支付债务;资产交换和支付系统间的联接方式可以是手工方式也可以是电子方式。参见付款交割方式。

面对面支付(face to face payment):在同一个自然地点,付款人和收款人之间通过支付工具交换所实现的支付。

失效交易(failed transaction):通常是由技术性和临时性原因造成的不能按时结算的交易(如资金转帐或证券转让)。

最终的(最终性)(final(finality)):不可撤销的和无条件的。

最终结算(final settlement):不可撤销的和无条件的结算。

最终性转帐(final transfer):一种不可撤销的和无条件的转帐,它完成转帐债务的清偿。术语“交割”和“支付”都必然包含一次最终性转帐。

直接转帐系统(giro system):见信用转帐系统。

死锁(gridlock):在资金转帐或证券转让系统中,由于一些转帐指令不能执行(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或证券余额),而产生阻碍其他参与者的大量其他指令完成的情况称为死锁。参见失效交易,排队,系统风险。

全额结算系统(gross settlement system):一种按照系统的章程和办法,对转帐指令逐笔结算即没有轧差借记抵付贷记的转帐系统。

垫头(haircut):证券的市场价值与其抵押价值之间的差额。在出现清理抵押品的要求时,资金的放款方通常采用垫头来保护他免受证券市场价值下降所带来的风险。参见保证金。

赫思塔特风险(herstatt risk):见跨国货币结算风险。

家庭银行(home banking):金融机构的客户可以利用电话、电视、终端和个人计算机作为与金融机构的计算机中心相连的电信终端获得的银行业务服务。

IC卡(IC card):见芯片卡。

停止流通(immobilisation):将上市证券和金融票据存放在中央证券托管机构,其目的在于促进簿记转帐。

打码器(imprinter):在纸销售单据上再次产生持卡人姓名和帐号的机械设备。参见打码票据。

打码票据(imprinter voucher):在卡交易中,客户姓名和卡号都打印在上面的一种需要客户签名的销售单据。参见打码器。

间接参与者/会员(indirect participant/member):与存在分层协议的资金转帐或证券转让系统有关。间接参与者与直接参与者的区别在于他们无法完成一些由直接参与者完成的系统业务(比如转帐指令输入、结算)。所以,间接参与者需要直接参与者为他们服务,代表他们来进行这些业务。在欧共体的文章中,该术语特指转帐系统中只负责对其直接参与者来结算其提交给系统的支付指令的参与者。参见直接参与者/会员,结算参与者/会员,分层协议。

行间资金转帐系统(ifts)(interbank fund transfer system):一种资金转帐系统,其中绝大多数(或全部)直接参与者都是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和其他信用机构。

日内信用:见日间信用。

不可撤销的和无条件的转帐(irrevocable and unconditional transfer): 不能由转帐人撤销的并且是无条件执行的转帐。

发行商(issuer):对证券或其他金融工具负有债务的机构。例如,有权发行和出售证券的公司和政府机构;批准信用证的银行。过去常指发行贷记或借记卡的金融机构。

大额资金转帐系统(large value funds transfer system):系统的参与者对他们自己的帐户或代表其客户进行的大额资金转帐和高优先级资金转帐的行间资金转帐系统。尽管对所进行的支付没有最小的金额的规定,但通过这些系统的平均支付额都相当大。大额资金转帐系统有时也称批发资金转帐系统。

法定所有权(legal ownership):证券或其他金融工具所有者的法律认定。

信用证(letter of credit)(l/c):银行或者其他发行商根据特定的条件,代表客户对第三方进行支付的一种承诺。常用于国际贸易中,以便使得资金可在国外某地抵用。

流动性风险(liquidity risk):订约方(或者结算系统的参与者)到期不能全部结算债务时所产生的风险。流动性风险并不是指订约方或者参与者没有偿付能力,因为他或许在以后的某一个不确定的时间能够结算其所必须清偿的债务。

损失分摊原则(或损失分摊协议)(loss sharing rule or loss sharing agreement):当转帐系统或者清算所的参与者在一个或多个参与者不能清偿其债务时,对所产生的任何损失进行分摊的协议:协议规定了其生效后损失将如何在有关的参与者之间分摊。

磁性墨水字符识别(magnetIC ink character recognition)(micr):一种使用特殊的micr机器可读字符的技术,通过它,文件(即支票、信用转帐、直接借记)可由micr设备自动读入以进行电子处理。参见光学字符识别(ocr)。

保证金(margin):保证金至少有两种意思。在期货/商品市场中,保证金指期货清算系统为确保偿付,所要求的良好信誉储蓄(货币、证券或其他金融工具)。在股票市场中,保证金指从经纪人借款购买股票的客户,所存的货币总和。在经纪人那里的存款等于股票的购买值与股票的抵押品价值之差。参见垫头。

入市标价(marking to market):利用当前的市场价格对证券或其他金融工具重新估价的做法。在一些情况中,未结的证券买卖合同都要入市标价,并且合同中有未实现亏损的一方在那时要对另一方的损失值转让同等价值的资金或证券。

撮合(或比较检查)(matching or comparison checking):市场参与者在交易结算之前所进行的处理,目的在于确保它们同意交易的有关条款。

清算系统英文 篇2

铁路旅客运输清算系统 (简称清算系统) 自2001年投产使用, 率先实现了铁路运输企业直接从市场取得收入, 成为铁路财务体制改革强有力的支撑手段。系统采用集中清算体系结构, 依据清算系统总体规划方案和铁道部的相关清算规则, 以客票生产数据、统计工作量数据和企业上报数据为基础, 创建了完整、统一的清算数据库, 并设计了合理高效的数据结构和存储机制;创新地构建了灵活的清算模型和规则库;自主研发了跨平台异构数据库数据传输中间件, 首次实现了大范围跨系统的信息共享;采用多级校验技术和系统监控稽核技术, 解决了数据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难题;应用工作流技术实现了业务流程自动控制, 提高系统的执行效率和精准性;运用超大规模海量数据处理技术, 进行数据库优化, 提高系统运行效率, 解决了数据准确性、及时性难题;基于海量清算数据的智能分析, 为运输企业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系统在长达10余年的运行过程中, 主动适应财务政策和清算规则的变化, 不断满足全路生产力布局优化调整、客运专线建设发展的新形势。在铁道部和运输企业两个层面, 为国家铁路、合资铁路、地铁铁路、股份制铁路等近百个运输企业提供收入费用的清算和资金结算服务, 已成为我国铁路财务清算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支撑系统。

2 系统总体架构

2.1 体系结构

以清算系统数据库为核心, 清算系统依托铁路办公网构成铁路信息的收集及清算结果的发布。系统的体系结构见图1。

2.2 数据流向

清算系统业务数据流体现了数据收集、处理加工和归纳发布的整个流程。业务数据流见图2。

2.3 资金流向

清算系统资金流见图3。

3 系统功能结构

系统具有接口数据接收与校核、基础数据与清算规则维护管理、进款收入清算、服务费用清算、京沪九直通车清算、行邮运输清算、资金轧差结算、清算和统计报表自动生成与定期发布、清算数据智能分析等功能。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见图4。

(1) 数据接收与校验:系统中有关的基础数据和清算票证数据分别取自于不同的数据源, 包括客票系统、统计中心、运输企业、香港铁路公司等, 根据清算的实际需要定期或定时进行接收和必要的检查,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汇总, 生成清算的基本数据。

原始数据接收包括联网客票接口数据的每日自动接收, 统计工作量及调整数据的接收, 运输企业上报数据的自动校验接收等。

(2) 基础数据维护:完成清算所需基础数据的建立、维护和存储。包括运输企业、铁路局、车站、企业关系、企业归属、车站归属、列车担当等基础数据, 客运相关车次、席位、线路、区段、编组、经由等基础数据, 统计相关的牵引类型、机务段、统计区段、长交路、一站直达等基础数据, 非联网收入、特价清算相关的非联网车站、非联网车次、特价车次及线路企业等基础数据, 各项服务费清算单价及相关数据, 清算项目代码、延迟天数定义、清算周期等。

(3) 清算处理:根据有效的清算规则和具体的清算办法, 对旅客运输过程中各项清算和服务费用数据进行计算。客运清算数据处理功能包括进款收入清算处理、各类费用清算处理、直通车清算处理、清算调整和清算结果的汇总与结算处理。此功能是系统的核心部分。

(4) 报表生成及发布:主要包括核对数据生成与发布、清算报表生成与发布 (包括收入报表、费用报表) 、结算报表的生成与发布、累计报表的生成与发布、统计分析报表生成与发布。

另外, 报表还包括相关的数据调整报表。清算报表可提供按日、按旬、按月任意时间段的灵活查询及报表打印输出。统计分析报表可对同一张表格内容, 可按清算日期、结账日期、传输日期, 分别提供不同口径的相关信息。

(5) 清算分析:基于列车始发日期的分析, 可对某时间段内按不同车次、席别、列车等级、类型、运距等进行分析, 并能作出历年同期数据的对比分析。主要包括两大类:车次分析和按线分析。

车次分析提供基于列车始发日期的汇总分析、收入率、上座率、盈利能力、开行效益的分析。

按线分析主要实现3个功能:基于线路总体的进款、周转量、每公里进款、人公里收入率、客流密度的分析;某条线路上通过的所有列车各项指标的分析;对某趟跨线列车在各条线路不同区段客流密度和人公里收入率的分析。

(6) 系统监控:对清算数据进行必要的合法性、有效性、准确性校验、审核和监控, 并对清算进程实时查看。当异常情况发生时, 可报警并记录日志, 以及对基础字典的维护操作进行监控。

4 系统关键技术与技术创新

4.1 采用集中清算模式

集中清算模式是指在全路范围内只建设1个客运清算系统作为中介, 在铁道部建立集中的清算数据库, 统一管理所有企业间与收入清算有关的运输进款和费用支出信息, 完成各运输企业间的收入、费用清算和资金结算。系统采用集中清算模式, 在铁道部层面创新性地建立了完整、准确、统一的集中清算数据库, 包括所有相关业务字典信息、客票生产数据和统计工作量数据, 并首次在我国铁路实现了按列车担当的旅客票价收入和各项服务费用的集中清算。

集中式方案的清算系统具有如下优点: (1) 按照统一的清算规则进行公正、公开、公平的清算, 成为各运输企业可信赖的真正中介, 清算结果具有权威性。 (2) 可保证清算系统数据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由于客票系统等业务信息系统可将遍布全国各基层站段信息源点产生的生产数据及时、完整地集中到铁道部汇总, 作为清算系统所需的主要信息源, 实现与清算系统的信息共享。对于计算机网络未覆盖的信息源, 暂由运输企业收集汇总上报进行补充, 从而保证清算原始数据和清算结果数据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3) 实行轧差清算差额汇划, 可大大减少资金流动量, 加快资金流动速度。无论是资金流还是业务管理, 各企业只对清算系统一家, 是个单一的一对多关系, 实行轧差清算后的差额汇划方式, 可大大简化各企业间的资金结算过程, 资金流相对比较合理。 (4) 对财务政策和清算规则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5) 可大大节省项目投资, 加快建设速度, 且原始数据由清算系统直接从各业务信息系统获取, 清算规则由系统统一管理维护, 业务管理也相对简单可行。

4.2 高效的数据结构和存储机制

清算系统清算数据处理的数据量十分庞大, 每天的清算过程会产生上千万条明细数据, 数据空间占用5G~8G, 这些明细数据将会面对大事务的运算过程, 同时系统对时效性要求又较高, 这就对数据结构和存储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 建立合理高效的数据结构和存储机制, 运用超大规模海量数据处理技术, 进行数据库优化, 提高系统运行效率。

(1) 为满足清算各项业务的需求, 系统对客票原始交易生产数据首先进行数据重组, 然后通过校核、整理、汇总、转换, 生成联网售票旅客票价清算、车站旅客服务费等相关费用清算所需的数据源表, 构成清算系统运行的数据基础。并依据数据的有效、无效、延迟等特点, 采取不同策略分模块进行处理。

(2) 为提高运行效率, 针对清算系统数据庞杂的特点, 系统采用数据库优化和算法优化技术。同时, 在编程风格上, 突出简洁、实用、高效, 尽量避免使用运行效率不高的集合、杜绝非高效的检索查询操作等技术措施。这些方法都大大加强了数据读写速度, 使系统的数据结构组织更加简明、有序, 提高了程序的健壮性。有效解决了大数据量的快速处理、快速响应难题。

(3) 采用数据库分区技术, 对清算数据按照结账日期进行分区和分配存储表空间, 通过合理的表空间划分, 使得数据库空间占用少, 处理效率高, 大大提高了数据存储效率和检索速度, 并为改善统计分析能力、从事数据仓库研究奠定了基础。

(4) 对主要的应用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 从应用逻辑的层次提炼出查询频率较高的检索数据列组合 (包括组合顺序) , 据此建立或调整相关索引, 并将所有的索引存储在单独的索引表空间, 有效提高了程序执行的效率。

上述手段都大大提高了数据存储效率和检索速度, 并为改善统计分析能力、从事数据仓库研究奠定了基础, 每年清算过程产生几十亿条明细数据, 在系统存储3年以上数据时, 仍能在3 h内完成一天的清算工作。

4.3 异构数据库传输及处理机制

自主研发跨平台异构数据库数据传输中间件, 实现大范围跨系统的信息共享, 采用多级校验技术和系统监控稽核技术, 解决数据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难题。

清算系统涉及的数据量和资金量十分庞大, 资金清算的严肃性要求系统数据必须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 保证计算结果准确无误。由于原始数据主要直接从铁道部各业务信息系统数据库中获取, 这些数据是通过网络从基层生产单位收集上来的, 面向全路多个业务信息系统, 要求各业务信息系统在广域网数据采集过程中, 必须保证数据及时、准确、完整、无误, 清算系统经过对业务系统提供的数据进行校核, 才能成为有效、合法的数据源。由于数据源产生在基层, 需经过跨系统、多环节的网络传输, 因此, 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是一个难题, 对此系统采取了以下技术措施。

(1) 采用自主研发的跨平台异构数据库数据传输中间件, 实现与客票系统等大范围跨系统的信息共享, 保证数据采集的及时性。数据传输基于高效、可靠的传输中间件, 实现了事务级的数据传输, 逻辑控制更加严密, 实现了清算系统与其他系统间在异构操作系统、异构数据库条件下的数据传输, 并采用高自动化的传输监控方案, 保证客票数据从基层及时传输到铁道部客票库和清算中心数据库, 以满足清算的需要。

(2) 数据完整校验采取多种方式、多重核对、多级验证技术, 对全路客票信息进行完整性检验, 保证原始数据百分之百入库, 确保清算结果的完整、有效、不重不漏。同时, 为保障生产数据来源的一致性, 通过日志与数据检验容错技术, 有效防止客票数据的重传、漏传及相关数据之间的不吻合现象。由于数据量大, 重传数据的代价很大, 系统利用设定参数或日志控制, 采用指定统计日期, 指定地区中心, 指定售、退选项的灵活简便方法, 进行数据重传。

(3) 清算处理过程中逻辑一致性保障措施。一是清算系统与铁道部客票系统及收入系统的数据核对, 保证原始数据的一致性;二是相关基础字典的核对, 保证基础业务字典的一致性;三是清算结果与收入报表的核对, 保证清算结果的一致性。

(4) 计算过程检查方面, 开发了多种监控稽核技术, 覆盖数据的传输、入库、分劈、结果, 确保每笔计算都准确无误, 从原数据到中间处理结果再到最终清算结果的平衡性, 使用平衡检查公式描述检查的项目和平衡关系, 并将检查结果记录日志, 确保系统内部数据平衡、无纰漏。

(5) 基础数据的同步保证性方面, 规范工作流程和制度, 采取自动监控等技术手段, 保证清算系统与客票系统、收入系统、统计系统等其他业务信息系统相关数据的一致性。

4.4 科学、合理、高效的清算模型及规则库

清算系统清算数据源点繁多, 清算规则复杂, 清算处理需要支持全路各种运输方式完成多种不同的清算任务, 其清算任务具有时空变化大、需求复杂多样、约束条件多的特点。为快速有效地对各类复杂清算任务进行处理, 系统设计了准确合理的收入、费用计算规则库 (见图5) , 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灵活性。

清算规则库主要是对各类复杂清算任务进行处理, 建立适用的任务分解、任务聚类规则, 将复杂任务转化为简单任务组成的相互关联的任务序列。并提供方便的语法规则来描述清算项目规则和清算任务规则, 利用合理的知识表达方式描述规则之间的逻辑关系, 形成不断扩充的规则库, 规则库提供算术运算和逻辑判断的计算方法, 通过引用变量实现对各数据源的访问, 再利用数据库技术将其任务实例化, 形成各项目清算处理的依据。清算规则库主要包括清算规则公式设计、清算规则解析调用、清算规则维护3部分。主要规则为客运进款、费用的具体清算办法, 根据现有清算办法, 对清算对象进行分析, 整合成清算规则。在规则设计上, 除考虑满足当前各种业务实际要求外, 还充分考虑将来用户增长、业务种类和业务量增长的需要, 充分考虑规则的可扩展性、可伸缩性。把清算过程中可变化的部分抽取出来, 形成清算规则表, 用户根据自身需要, 在可允许范围内调整清算规则, 对清算规则进行查询、增加、终止和删除操作, 后台程序就会按照用户制定的清算规则进行解析计算。

4.5 数据流程自动控制

应用工作流技术和监控技术实现数据流程自动控制, 提高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数据处理的精准性。

清算系统数据处理逻辑复杂、处理流程中各模块数据关系紧密、数据处理量庞大、对时效性要求很高, 任何操作系统故障、数据错误或应用问题, 都可能导致流程中断。为准确控制系统运行状况, 建立了基于后台事务处理驱动的工作流模型, 开发了工作流管理软件, 实现了流程控制参数化, 达到实时业务数据按照流程传递与处理。其核心就是控制后台过程的执行, 通过对数据驱动的执行、跟踪事务特性的实现等技术手段, 自动控制后台事物处理。

为及时掌握系统运行情况, 在系统运行发生中断时, 快速地对问题准确定位, 及时排除故障, 自主研发了系统运行自动监控程序。自动监控包括原始数据监控、系统进程监控和主要模块监控3方面。

(1) 原始数据监控根据任务定义中所传递的参数, 由铁道部清算中心主机每天定时启动工作流, 通过执行存储过程自动实现原始数据传输监控检查, 对已接收入库的原始数据进行接收按记录数的浮动监控, 若浮动范围超过经验值, 则记录日志, 并提示值班人员数据异常。同时提供包括自动推算汇总的起始日期与终止日期、对售票与退票完整性的监控、根据数据接收日志中记录数据接收和装入状态实现任务调度等功能。 (2) 系统进程监控主要侧重于系统运行状况的监控, 包括系统进程运行情况的监视、控制, 数据库运行情况的监视、控制。通过监控整个系统的运行状况, 使用户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从而保障整个系统不间断、不出错地运行。 (3) 主要模块监控对运行的各主要阶段和主要模块都有日志记录, 可清晰明了地监控系统的运行进程。同时对日志进行分级处理, 对重要的模块增加了事务级的日志记录, 必要时对关键处理流程进行局部跟踪和快速、准确定位。清算存储过程参数化, 流程清晰可回溯, 出现异常情况可在排除问题后从断点处继续清算, 清算处理过程时效性稳定。同时, 根据业务需要, 设计静态日志和动态日志。当定义维护后, 系统能自动更新日志, 自动进行相应的操作。有效减少人工干预, 提高系统的执行效率和减少人工出错的概率。

4.6 清算智能分析

财务清算事关各运输企业的经济利益。运输企业急需掌握收入清算结果, 以便为相关政策研究和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清算系统投产运行后不断积累起数量庞大、内容丰富、与运输生产紧密相关的信息资源, 形成了一笔宝贵的财富。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提取、挖掘、汇总、分析等操作, 为运输企业和各级领导掌握有关经营情况和辅助决策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支持。基于清算数据的智能分析, 服务于铁路财务体制改革和运输企业经营决策, 为企业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是该系统的又一亮点。

系统基于数据仓库理论建立客运清算分析模型, 清算分析模型的数据仓库存储包括清算详细数据和分主题的数据集市, 绝大部分的查询分析需求在数据集市中得到满足, 少量的分析需求要直接访问详细数据。系统采用星型模型进行数据库设计, 以利于联机分析。根据需求仔细确定分析的角度 (维度表) 和分析的主题 (事实表) 。主要包括“周转量及收入率”、“列车上座率”、“列车客座利用率、“按线分析客流密度”等多个面向旅客运输清算业务的数据集市。数据集市有效利用了收入和清算的历史信息, 开发出智能化的报表、查询、联机分析应用, 提供多角度、多层次的灵活分析手段和量化的决策支持信息, 有力地协助企业和决策领导对旅客运输状况和收入清算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科学判断和合理决策。

5 实施推广情况

清算系统英文 篇3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支付清算;风险

被称为“超级网银”的央行第二代支付清算系统已正式上线。与第一代由各家商业银行独立开发的网银系统不同的是,“超级网银”在网络层面把各家商业银行系统对接起来,从而是实现了跨行转账及跨行账户查询等功能。本文针对这一现象做探讨和研究,并提出面向供应链金融的支付清算系统。

一、供应链金融发展

(1)供应链金融内涵。供应链金融就是金融机构针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的一种全新的金融业务,该业务主要围绕供应链上某“1”家核心企业,从原材料采购,到制成中间、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一供应链链条。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全方位地为链条上的“N”个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银行可以为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提供灵活的金融产品和融资模式,这就解决了中小企业由于信誉不高难以获得资金支持的问题。(2)供应链金融发展特征。供应链金融有两大鲜明特点:一是银行对授信企业的评级不在强调企业所在行业的规模、固定资产价值、财务指标和担保方式,转而强调企业的单笔贸易的真实背景和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实力信用水平;二是银行围绕贸易本身进行操作程序的设置和寻求还款保证,因此授信业务还具有封闭性、自偿性和连续性特征。

二、我国现有支付清算系统

(1)第一代支付清算系统。2005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建成了大额实时支付系统,2006年6月便建成了小额批量支付系统。在第一代支付清算系统建成的推动下,我国的电子支付产业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并且促进了整体社会经济发展,但是随着该支付系统的运行,也逐渐暴露了很多缺陷,尤其是金融产业的快发展,更是暴露出新的问题:支付系统分级单一效率不高;支付系统的分割;支付系统服务服务不完整;支付系统监管被分割。(2)第二代支付清算系统。超级网银的“超级”指在原有的央行大额支付系统和小额支付系统之外,在各家网银基础上实现一个新的网上支付互联清算的平台。相当于在各家银行的网上银行之间实现了“桥接”,增强对网银资源的共享。通过构建“一点接入、多点对接”的系统架构,实现企业“一站式”网上跨银行财务管理。该系统的上线对银行之间的资金拆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最终将会给银行客户带来各种方便。支付可实现实时到帐,而新系统转账手续费标准有一定下调的空间,原因在于该系统减少了中间环节,能够使得客户交易成本降低,从而降低银行经营成本、单笔业务的成本,使得未来客户通过网上银行的手续费支出有下降可能。

三、供应链金融支付清算系统建设

支付清算系统安全管理检查报告 篇4

人民银行XX县支行: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加强支付清算系统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我支行于2013年3月15日至3月16日组织相关人员对本行支付清算系统以及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系统、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等重要结算信息管理系统开展了全面细致的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系统网络环境、软硬件设施、安全管理、应急预案、运行维护状况等。

一、明确分工,全面开展自查工作

我行领导对此次检查工作相当重视,明确了具体分工,成立以会计结算分管行长为组长,会计结算部、综合业务部和综合管理部负责人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由各部门相关人员联合对所有网点按要求进行了风险排查。

二、自查基本情况1、2、支付清算系统网络环境、软硬件设施运行正常。在安全管理方面,我支行严格执行会计核算相关制度和业务操作要求,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落实到位,合理安排资金调度,正确办理支付业务,监测业务办理情况,建立了清算账户和资金头寸的日常监测和预警机制,遵照同城票据交换系统安全管理规定,严格按照人民银行电子对账系统的要求,每日及时、准确的通过系统核对账务。

3、在应急培训和演练方面,我行定期组织培训,并进行应急预案的演练。

4、我行严格按照《人民币银行结算管理办法》、《人民币银行结算庄户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度》等相关法律法规,准确办理银行账户和联网核查业务,做好了单位及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相关身份信息真实性核查工作。

三、自查总结

本次自查未发现重大风险隐患,我行人民币支付结算管理工作总体上较为有序,各项支付结算法规执行较为到位,相关人员具备基本业务素质。通过本次自查,相关业务人员素质得到了增强,风险防患意识得到了提高,起到了预期的自查效果。

我行今后将继续切实抓好自身支付清算系统的安全管理,加强日常运维、检查和监测等工作,确保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严控风险,确保会计核算资金安全,确保支付清算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清算系统英文 篇5

国际清算银行下设的支付清算系统委员会(Committee on Payment andSettlement Systems,简称CPSS),在公布的《国家支付体系发展的一般指引》(General Guidance for Na-tional Payment Sys tem Development)中,认为支付体系是为发起、转移对中央银行或商业银行的货币债权而形成的设施、机构及制度的有机结合。支付清算体系应该包括:支付工具、支付基础设施、金融机构、市场安排、法律标准和规则。

《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中国人民银行,)将支付体系界定为实现资金转移的制度和技术的有机组合。我国的支付体系主要由支付服务组织、支付系统、支付工具及支付体系监督管理等要素组成。[1]在支付清算系统的研究方面,富兰克林·艾伦、道格拉斯·盖尔(AllenFranklin&Gale Douglas()2002)指出,市场和中介都是既有优点,也有不足,偏好选择这一种或那一种系统一定要依赖于每种经济的特定性质,最终的结构选择也依赖于所期望的东西。[2]苏宁()比较系统的探讨了实时全额结算系统、部分国家零售支付比较、部分国家零售支付的清算和结算安排等。[3]曹红辉()分析了国外的零售支付系统的特点和运行模式,指出了国家支付系统发展的一般趋势。[4]褚伟(2007)对纽约、伦敦、法兰克福、东京、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支付清算体系进行比较分析,提出国际金融中心必然是国际支付清算中心的观点。当今主要国际金融中心支付清算体系的改革与发展,集中呈现出“国际化、标准化、同步化、集中化、银行化”五大趋势。[5]林羽(2007)介绍了我国支付系统的现状,分析了支付体系存在的问题,并对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进行了探讨。[6]显然,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国外一些支付清算体系和制度的介绍、从操作层面和制度角度对我国支付清算体系进行分析、对国际金融中心的支付清算体系的比较等几个方面,缺乏对中、美两国支付清算系统的系统性比较研究。

而比较、研究中国和美国的支付清算系统的异同点,从中总结启示和经验,对我国支付清算体系的进一步发展无疑具有较强的借鉴作用。

二、中美支付清算系统比较分析

(一)美国的支付清算系统

纽约是集聚美国重要支付清算系统的所在地,拥有美元实时全额清算系统(Real Time Gross Settlement,简称RTGS),而且实现了外汇清算系统、证券清算系统与美元支付清算系统的DVP连接(DVP:Delivery Versus Payment,即券款对付,是指债券交易达成后,债券和资金在双方指定的结算日同步进行相对交收并互为交割条件的一种结算方式),外汇、证券的交割与美元清算可以同步进行。

美元跨行支付系统。美国跨行支付清算主要有五种渠道:

(1)美元大额支付系统,FEDWIRE(联邦电子资金转账系统)和CHIPS(清算所同业支付清算系统)是支持美元全球清算的两大主要大额支付系统。FEDWIRE系统是一个高度集中化的系统,由纽联储建设、管理和运行。其中,FEDWIRE资金转移系统提供实时全额结算服务,主要用于金融机构之间的隔夜拆借、行间清算、公司之间的大额交易结算等,可实时进行每笔资金转账的发起、处理和完成,运行全部自动化;

CHIPS系统则是一个著名的私营跨国美元大额支付系统,目前95%的跨国美元最终清算通过CHIPS系统进行,为来自全球95家会员银行提供美元大额实时最终清算服务。该系统采用了多边和双边净额轧差机制实现支付指令的实时清算,实现了实时全额清算系统和多边净额结算系统的有效整合,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各国金融机构美元支付清算资金的流动性。

(2)支票结算体系。据统计,全美大约有30%的支票在开立行内清算,另外70%通过银行间的清算机制来进行清算。银行间的清算除了直接提示付款行或者通过代理行和联储银行外,还可以通过当地支票清算所进行清算。

(3)自动清算所(Automated Clearing House,简称ACH),联储作为美国最大的自动清算所运营者,每天都要处理85%以上的ACH交易,纽约清算所的电子支付系统是全美唯一一家私营ACH。

(4)银行卡结算网络,银行卡、ATM机和POS机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支付网络,现在网上银行发展也非常迅速,形成了更加完整的银行卡结算网络。

(5)联储全国清算服务,是指联储还为私营的清算机构提供净额结算服务。整个私营系统的最终清算是联储通过调整私营的清算机构会员在联储银行里的账户余额来进行的。[7]2.证券交易结算系统。当前美国的证券市场主要包括政府债券市场、企业股票市场以及固定收益债券市场,不同的市场由不同的机构和系统分别负责清算和结算。纽约的证券交易清算机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固定收益工具清算公司(Fixed Income Clearing Corporation,简称FICC);另一个是全美证券清算公司(National Security Clearing Corpora-tion,简称NSCC)。证券托管结算系统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证券集中托管公司(Depository Trust Company,简称DTC)管理的系统;另一个就是FED-WIRE系统中的簿记证券子系统。其中,FICC、NSCC和DTC均为全球最大的证券托管机构美国证券集中托管清算集团(DTCC)的子公司。

美国的证券结算系统采用的是商业银行货币与中央银行货币相结合的资金清算模式,证券交易中的有关各方,其中一方或几方在中央银行开户,另一方或几方在商业银行开户。中央证券登记结算公司作为特许参与者加入支付系统,负责提交清算轧差结果。

(二)中国的支付清算系统

我国吸收了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应用当前成熟的网络技术,建成了一整套通过电子传输数据的现代化支付清算系统。

1.现代化支付系统。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主体由大额支付系统和小额支付系统两个业务应用系统,以及清算账户管理系统和支付管理信息系统两个辅助支付系统组成,建有两级处理中心,即国家处理中心和全国省会城市处理中心及深圳城市处理中心。其中国家处理中心北京中心和上海中心(在建)互为备份。

大额支付系统是指单笔交易金额巨大,但交易笔数较少,对安全性要求高,付款时间要求紧迫的支付方式;小额支付系统又称零售支付系统,主要处理大量的每笔金额相对较小的支付指令,属于对时间要求不紧迫的支付,通常采用定时、批量的方式处理。

6月,中国人民银行建成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并实现该系统与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支付系统、中央债券综合业务系统、银行卡支付系统、人民币同业拆借和外汇交易系统等多个系统以及香港、澳门人民币清算行的连接,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及金融市场提供安全高效的支付清算服务。206月,中国人民银行建成小额批量支付系统。小额批量支付系统主要处理同城和异地纸凭证截留的借记支付业务,以及每笔金额在规定起点以下的小额贷记支付业务。支付指令批量发送,轧差净额清算资金,主要为社会提供低成本、大业务量的支付清算服务。

2.票据支付系统。

(1)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中国人民银行建设了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于6月完成在全国的推广,实现了企事业单位和居民个人签发支票在全国范围内的通用,真正实现了“一票在手,走遍神州”。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主要处理银行业金融机构跨行和行内支票影像信息交换,其资金清算通过小额批量支付系统处理。

(2)同城票据支付系统,是专门处理同一城市(或区域)范围内银行间纸质支付工具交换、清分的支付系统,绝大多数由各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组织运行,是区域范围内资金清算的主要渠道。

3.证券交易清算系统。和美国的证券交易清算系统不同,我国的证券交易结算系统采用的是商业银行资金清算模式。证券交易的有关各方,包括结算参与人和中央证券登记结算公司,都在商业银行开立结算账户,所有的资金划拨都是通过商业银行来完成的。证券结算是按投资者全额逐笔进行结算的,资金结算是按结算参与人多边净额进行结算的。

(三)中美支付清算系统的比较

从比较的视角看,中美两国的支付清算系统,一方面有着不少相似之处,另一方面也存在着较多的差异。

中美支付清算系统的相似之处。中美两国支付清算系统的相似之处,主要有如下两点:

(1)现代化程度都比较高。

中美两国都基于现代的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起一整套通过电子传输数据的、现代化的支付清算系统。

(2)都具有较高的完善度。两国的支付清算系统都包含货币支付清算系统、证券支付清算系统、票据支付清算系统、银行卡支付清算系统等主要的子系统,具有相对完善的系统框架;同时,各子系统的安全性和清算效率都比较高。

2.中美支付清算系统的差异。

(1)完善性差异。FEDWIRE在19就开始投入运行,CHIPS在1970年投入使用,美国的支付清算体系起步较早,发展历程较长。中国的支付清算体系起步则比较晚,中国电子联行系统在1991年才开始运行,同城清算系统也在上个世纪80年代才开始使用,2005、2006年的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和小额批量支付系统正式运行,取代了之前的电子联行系统和同城清算系统。由于发展历程更长和经济更发达,美国的支付清算体系比中国的支付清算体系更完善一些,不仅子系统更多一些、连接更紧密一些,而且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更高,还具有全球化服务的优势。当然,我国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一个相对完善的支付清算体系,即使这一体系在完善性方面逊于美国的时代金融宏观经济观察支付清算体系,也已经算是不错的成就了。

(2)服务质量差异。为了保证FEDWIRE系统顺利进行,美联储对系统用户提供透支便利。,FEDWIRE平均每日总透支额达300亿美元,最多时可达到900亿美元。[8]但是,我国由于安全技术不成熟和出于对系统风险的考虑,并没有向用户提供透支的服务,只是出现了用债券作抵押的融资。DTCC的折扣促销和低收费也显示了美国支付清算的一个特点,反映了它庞大的经济规模和严格的财务管理。DTCC从业务收费中向成员单位返还收益,给客户分配利润,以求不断拓展业务领域和品种。但是我国还未形成如此的规模效应,收费也明显比美国的高,对客户的吸引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3)有效监管的差异。美国利用账户余额监控系统(AccountBalance Monitoring Sys tem,简称ABMS)对指定机构的支付活动和日间账户余额进行实时监控,还利用日间透支报告及定价系统(Daylight OverdraftReporting and Pricing Sys tem,简称DORPS)监督金融机构的透支活动,并对日间的透支计算定价和费用。利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Risk ManagementInformation Sys tem,简称RMIS)提供科学的信用和风险管理决策,通过RMIS获得金融机构的实时监控信息,为国内外信用和风险的.管理决策提供科学先进的分析工具。为满足人民银行更好地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的需要,中国推广运行了一系列配套系统,如行名行号管理系统、支付管理信息系统、查询查复管理系统等。但是,中国的监管系统与美国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还无法实现风险管理规则的自动化。

(4)服务范围差异。相对于中国的支付清算系统仅服务于本国范围而言,为了适应美元作为最主要国际货币进行跨国交易的需要,美国的支付清算系统的服务范围已超出了美国本土,其CHIPS系统为跨国的美元大额交易提供支付清算服务。因此,从这一点来说,美国的支付清算系统具有浓厚的国际化内涵,有更广阔的服务范围,中国的支付清算系统则是纯国内服务的,服务范围相对来说要窄很多。

(5)各支付清算子系统间的联系度差异。美国的现代金融发展早、起步快,拥有庞大的支付清算系统,并且各系统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已经实现了外汇清算系统、证券清算系统与美元支付清算系统的DVP连接。相对而言,我国的各支付清算子系统之间的联系紧密度要差一些,股票交易的支付清算系统还处于独立运行状态,没有与其他支付清算子系统建立起连接。

三、进一步完善我国支付清算系统的建议

从对中、美两国支付清算系统的比较分析中可知,尽管我国已经建立起现代化的、较完善的支付清算系统,但是相对于美国支付清算系统来说,我国的支付清算系统无论是在完善性方面、各子系统连接的紧密性方面,还是在系统的安全性、服务范围和效率方面,都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因此,在我国经济日益国际化的背景下,借鉴美国支付清算系统的建设与发展经验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支付清算系统,从而更有效的为我国的经济金融活动服务,提升我国的金融实力和国际地位,是较为合理的路径选择。

(一)提高各支付清算子系统的连接度和融合度

美国的证券结算系统已与大额实时支付系统连接,实现了DVP结算。我国中央债券综合业务系统(Central BondGros s System,简称CBGS)也已实现了与大额支付系统的对接,而股票交易所证券结算系统由于各种原因目前还处于独立运行、独立结算阶段。因此,从近期看,在我国股票市场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建立我国证券结算系统与大额支付系统的连接,提高各支付清算子系统间的连接度,是进一步完善我国支付清算系统的合适策略。

从中长期看,完善我国支付清算系统的策略是提高各支付清算子系统的融合度,逐步建立混合支付系统。中国的大、小额支付系统共享硬件资源,具有相同的清算账户和最终结算机制,共同依托高度集中的会计核算数据系统,这些因素为高度融合的混合系统的建设提供了天然的条件。因此,在建设第二代现代化支付系统时,应考虑建设基于大额实时支付的混合支付系统或以小额批量支付为基础的混合支付系统。系统参与者通过相互授信的方式建立流动性资金池,可以大大节省单个银行的流动性成本。为提高支付系统的灵活性,未来的支付系统建设还应对计费、节点和参与者权限、业务种类等实施参数化管理,以便于调整和适应业务创新的需要。

(二)提高支付清算系统的安全性和服务效率

支付清算系统的安全性和服务效率,主要取决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的因素。提高我国支付清算系统的安全性和服务效率,首先是要提高系统硬件的技术水平,使系统运行平台的支持硬件在技术方面具有先进性和良好的匹配性,并通过调试、维护使系统运行具有高稳定性和高速度;其次是要完善系统的管理,使系统的支付清算流程更合理,使系统各环节的操作人员有合理的授权与制衡。

(三)发展我国的跨境支付清算系统

美国的CHIPS是最大的私营跨国大额美元支付系统,95%的跨国美元通过它实施最终清算,美国也拥有世界上最庞大和最发达的证券托管清算系统,是纽约成为全球资本市场中心的基础和前提。这些多元化且充满市场竞争性的电子支付清算系统,为全球美元支付清算提供了基本条件,也更加巩固了美元的国际计价结算地位。因此,为了使人民币更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使之早日成为世界性货币,发展我国的跨境支付清算系统也显得非常必要。

4月,由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建设的境内外币支付系统成功上线运行,通过提供美元、港币等8个币种的实时结算,提高了境内外币结算效率,降低了结算风险和结算成本,开启了我国境内外币支付的新时代。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对外开放需要的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系统,是我国第二代支付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

(四)积极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标志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要想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步伐,支付清算系统建设显得举足轻重,必须站在与国际接轨以及有效支持人民币跨境支付的高度来整体规划,为境外投资者进入我国金融市场以及我国投资者进入境外金融市场提供支付清算通道,使上海真正成为紧密联系境内各金融市场和连通境内境外金融市场的纽带。[10]当前上海支付清算系统的辐射广度还没有覆盖长三角,以上海为基点直接连接全国的支付清算网络几乎没有;辐射深度也只是个别金融市场,一些重要的金融市场不仅至今没有设立相应独立的清算组织,而且相互之间的托管和结算系统分割非常严重。

参考文献:

【1】冯菊平支付体系与国际金融中心[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富兰克林·艾伦道格拉斯·盖尔《比较金融系统》[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苏宁支付体系比较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4】曹红辉国外零售支付系统[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5】褚伟国际金融中心支付清算体系比较及对上海的启示[J]上海金融2007(1)

【6】林羽在我国支付体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探讨[J]武汉金融2007(3)

【7】苏宁发达经济体支付结算体系[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8】尚明Fedwire风险管理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5(8)

【9】曹红辉国外零售支付系统[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清算系统英文 篇6

综合业务系统资金清算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加强全省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业务管理,防范支付风险,保证各项支付结算业务的正常办理,根据《支付结算办法》、《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按规定参加辽宁省农村信用社综合业务网络系统的各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包括以协议方式加入全省综合业务系统的其他金融机构。

第三条

辽宁省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业务管理坚持“依法合规、准确及时、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资金清算是指辽宁省农村信用社综合业务系统开通的跨机构支付结算(含储蓄存款的通存通兑)业务而形成的机构之间的资金清算,包括大额支付业务、小额支付业务、通存通兑业务、银行卡业务、系统内汇兑业务、财税库银业务、集中代收付业务、农信银业务以及省联社批准开办的其他业务。

第五条

全省资金清算工作实行逐级清算的模式,省联社负责以法人为单位实施清算,即对各联社、农商银行及省 联社批准加入综合业务系统的其他机构(以下简称法人单位)发生的跨法人单位支付结算业务(含储蓄存款通存通兑,下同)的资金清算;各法人单位负责对本法人单位与省联社之间的支付结算业务进行清算,同时负责对辖内分支机构(信用社、支行、分社、储蓄所、分理处等)发生的跨分支机构,但未超出本法人单位范围的各项支付结算业务进行清算。

第六条

全省综合业务网络系统按照“实时清算为主、批量清算为辅”的资金清算方式。

实时清算是指在每笔支付业务发生的同时,即在各级相关机构的清算账户实现资金的划转。

批量清算是指在某一确定时点对一段时间内发生业务进行轧差的资金清算方式,主要包括通存通兑业务手续费、银联业务手续费等资金清算。

省联社可根据全省农村信用社业务开办的实际情况变更清算方式。

第二章 机构设臵

第七条

省联社、法人单位应设臵资金清算业务的管理机构,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管理本辖的资金清算业务。

经省联社授权,省联社运营管理部负责全省农村信用社 资金清算业务的管理,负责对各法人单位发生的跨法人单位支付结算业务的资金清算,是辽宁省农村信用社综合业务网络系统的资金清算的管理部门。

各法人单位资金清算的管理机构为法人单位的运营业务管理部门。各法人单位应在运营管理部门内部设臵结算(清算)中心,在综合业务系统内作为独立的核算机构,机构代号按照省联社规定的格式编制。各法人单位结算(清算)中心要依法合规地对辖内各机构网点间以及与辖外机构发生的支付结算业务及资金清算工作进行管理和监督。包括岗位设臵、人员管理及检查监督等。

第八条

省联社、法人单位的清算机构主要工作职责: 1.负责本辖资金往来款项的清算、清算账户对账、计结息等工作;

2.加强本辖资金清算往来统一清算的管理,较好地控制风险;

3.负责管理本辖清算系统有关的清算账户的信息以及处理有关的清算账务;

4.负责与人民银行清算账户的资金清算、对账等工作; 5.负责本辖清算业务的指导、培训、检查和监督等管理工作;

6.负责向本级领导提供本辖资金清算报表以及清算业务数据,及时报告全辖资金清算的动态。7.其他资金清算管理工作。

各级资金清算机构应按省联社有关岗位设臵和内控管理以及上述职责界定制定符合本辖实际的机构职责、岗位设臵及人员配备等方面的制度和办法。要做到机制顺畅、岗位科学、职责清晰、制约有效和操作规范,其中记账员、复核员、授权员不得相互兼岗,必须实行单线交接。

第三章 资金清算

第九条

各法人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支付结算办法》等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规定办理资金清算业务,必须按照人民银行、银监会及省联社相关的制度规范操作、严格授权、强化检查和监督。

第十条

各法人单位以协议的方式参加省联社综合业务系统资金清算。参加省联社综合业务系统资金清算的法人单位须按照法律、法规同省联社签订“辽宁省农村信用社综合业务系统资金清算协议”(以下简称清算协议、见附式1),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一条

各法人单位必须按规定在省联社运营管理部(辽宁省农村信用社综合业务系统内)开立资金清算账户,并预留印鉴,用于完成各法人单位之间以及法人单位与辖外其他金融机构间各项支付业务的资金清算。资金清算账户名 称应当与法人单位公章所标明的名称一致。

第十二条

各法人单位在省联社运营管理部设立资金清算账户,应当提交以下资料:

(一)辽宁省农村信用社综合业务网络系统资金清算账户开户申请表(见附式2)。

(二)营业执照正副本复印件。

(三)金融许可证副本(复印件)。

(四)与省联社签订的《清算协议书》。

(五)法人代表身份证复印件。

(六)符合规定的预留印鉴。

(七)税收登记证及代码证复印件。

(八)省联社规定的其他资料。

第十三条

各法人单位必须根据全省支付结算业务的实际情况,保证在省联社运营管理部存放的结算备付金能够满足本辖清算资金的需要。

第十四条

各法人单位在综合业务网络系统资金清算账户内的资金,参照人民银行同期的同业存款利率水平按季结息,结息日以综合业务系统规定为准。综合业务网络系统自动计算利息后,由省联社运营管理部统一划入各法人单位的资金清算账户。

第十五条

各法人单位必须加强清算资金的管理,日常管理必须做到审批严格、制约有效、手续严密和操作规范。各法人单位第一次向在省联社运营管理部开立的资金清算账户转款,或该账户的资金额度较低,不足以保证日常支付清算需要转款,须经大额支付系统将存放于当地人民银行或其他商业银行的资金自行划转至本机构在省联社运营管理部开立的资金清算账户。收款账号在《清算协议书》附件2中约定。

各法人单位在省联社运营管理部的资金清算账户内的资金额度较大需要划回时,应当通过在辖内机构开立的账户,经大额支付系统或行内汇兑自行划转至当地人民银行或其他商业银行。

第十六条

各法人单位业务管理部门必须本着“依法合规、效益第一、统筹兼顾、科学合理、及时准确”的原则管理本辖清算资金,其在省联社运营管理部的资金清算账户原则上不准透支(包括日间和日终)。但由于全省清算业务涉及客户,一旦法人单位因清算资金不足,造成客户不能及时实现资金收付,社会影响巨大。因此,系统内允许各清算账户透支。一旦发生透支,省联社通过临时借款账户将透支的资金调剂给发生透支的法人单位,并对透支资金额按每日万分之三计收同业拆借利息。透支的法人单位应在透支发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大额支付系统工作日)归还临时借款并补足清算资金,超过三个工作日仍未归还临时借款的,自透支行为发生后的第四个工作日起,对透支金额按每日万分之五计收 罚息。罚息按日累加计算。

发生透支的相关账务处理:

(一)透支借款时的账务处理(系统自动处理)1.省联社运营管理部

借:1211调出调剂资金—拆出XX联社资金(透支金额)贷:232305联社存放款项—XX联社(透支金额)2.透支法人单位

借:112405存放联社款项—存放省结算中心款项(透支金额)

贷:2412调入调剂资金—XX联社拆入资金(透支金额)

(二)归还借款时的账务处理(需手工记账完成)1.省联社运营管理部

借:232305联社存放款项—XX联社(透支金额)贷:1211调出调剂资金—拆出XX联社资金(透支金额)

借:232305联社存放款项—XX联社(罚息金额)贷:5021金融机构往来收入(罚息金额)2.透支法人单位

借:2412调入调剂资金—XX联社拆入资金(透支金额)贷:112405存放联社款项—存放省结算中心款(透支金额)借:5221金融机构往来支出(罚息金额)

贷:112405存放联社款项—存放省结算中心款(罚息金额)

清算机构发生日间透支,即日间某个时点发生透支,但在日终之前偿还的透支行为,按照一天计算并扣收罚息。罚息按照上述规定进行账务处理,透支本金不做账务处理。

第十七条 各法人单位在省联社运营管理部的资金清算账户发生透支(含日间透支)的,省联社除按规定收取罚息外,还要予以全省通报。对一年内出现三次透支或单次透支额度超过1亿元以上的,将依据省联社有关规定追究其相关人员责任。情节特别严重的,除按上述规定进行处罚外,省联社还将采取强制措施,停止该法人单位办理跨法人单位资金清算业务。

第四章 账务核对

第十八条 省联社运营管理部与各法人单位结算(清算)中心的清算账务应按日核对、按月对账。法人单位结算(清算)中心的清算账务与省联社运营管理部的清算账务不相符时,先以省联社运营管理部的数据清算,待查实清楚后再行调整。

按日核对是指省联社运营管理部及各法人单位清算部 门必须按规定对本辖当天账务进行核对,发现问题及时联系和解决。按月对账是指每月末由省联社运营管理部寄送资金清算账户对账单,与各法人单位进行对账,法人单位收到对账单后,必须认真核对,发现账务不符时,须及时查清原因,必要时应联系省联社运营管理部解决处理。对账完毕后,各法人单位应于每月初15日内(以邮戳日期为准,遇节假日顺延至其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将对账结果回执(回单联)加盖预留印鉴及经办人名章,邮寄回省联社运营管理部。

第十九条

全省资金清算业务差错处理必须坚持“有疑必查,有查必复,查必及时、复必及时、复必详尽、有错必纠、纠必彻底”的原则。差错账务处理必须坚持“依法合规、事实清楚、责任明确、操作规范”的原则。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条

各单位或相关人员如违反上述规定,将按照《辽宁省农村信用社员工违反规章制度处理暂行规定》等规定进行处罚。

第二十一条

各法人单位可参照本办法,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辖内实施细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省联社负责解释、修改。未尽事项以其他相关规定执行。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原《辽宁省农村信用社综合业务系统资金清算管理暂行办法》(辽农信联[2009]690号)文件废止。

清算系统英文 篇7

国际清算银行下设的支付清算系统委员会 (Committee on Payment and Se ttle me nt Sys te ms, 简称CPSS) , 在2006年公布的《国家支付体系发展的一般指引》 (General Guidance for National Payme nt Sys te m De ve lopme nt) 中, 认为支付体系是为发起、转移对中央银行或商业银行的货币债权而形成的设施、机构及制度的有机结合。支付清算体系应该包括:支付工具、支付基础设施、金融机构、市场安排、法律标准和规则。《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 (2006) 》 (中国人民银行, 2007) 将支付体系界定为实现资金转移的制度和技术的有机组合。我国的支付体系主要由支付服务组织、支付系统、支付工具及支付体系监督管理等要素组成。[1]

在支付清算系统的研究方面, 富兰克林·艾伦、道格拉斯·盖尔 (Allen Franklin&Gale Douglas) (2002) 指出, 市场和中介都是既有优点, 也有不足, 偏好选择这一种或那一种系统一定要依赖于每种经济的特定性质, 最终的结构选择也依赖于所期望的东西。[2]苏宁 (2005) 比较系统的探讨了实时全额结算系统、部分国家零售支付比较、部分国家零售支付的清算和结算安排等。[3]曹红辉 (2009) 分析了国外的零售支付系统的特点和运行模式, 指出了国家支付系统发展的一般趋势。[4]褚伟 (2007) 对纽约、伦敦、法兰克福、东京、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支付清算体系进行比较分析, 提出国际金融中心必然是国际支付清算中心的观点。当今主要国际金融中心支付清算体系的改革与发展, 集中呈现出“国际化、标准化、同步化、集中化、银行化”五大趋势。[5]林羽 (2007) 介绍了我国支付系统的现状, 分析了支付体系存在的问题, 并对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进行了探讨。[6]

显然, 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国外一些支付清算体系和制度的介绍、从操作层面和制度角度对我国支付清算体系进行分析、对国际金融中心的支付清算体系的比较等几个方面, 缺乏对中、美两国支付清算系统的系统性比较研究。而比较、研究中国和美国的支付清算系统的异同点, 从中总结启示和经验, 对我国支付清算体系的进一步发展无疑具有较强的借鉴作用。

二、中美支付清算系统比较分析

(一) 美国的支付清算系统

纽约是集聚美国重要支付清算系统的所在地, 拥有美元实时全额清算系统 (Real Time Gross Settlement, 简称RTGS) , 而且实现了外汇清算系统、证券清算系统与美元支付清算系统的DVP连接 (DVP:Delivery Versus Payment, 即券款对付, 是指债券交易达成后, 债券和资金在双方指定的结算日同步进行相对交收并互为交割条件的一种结算方式) , 外汇、证券的交割与美元清算可以同步进行。

1.美元跨行支付系统。美国跨行支付清算主要有五种渠道: (1) 美元大额支付系统, FEDWIRE (联邦电子资金转账系统) 和CHIPS (清算所同业支付清算系统) 是支持美元全球清算的两大主要大额支付系统。FEDWIRE系统是一个高度集中化的系统, 由纽联储建设、管理和运行。其中, FEDWIRE资金转移系统提供实时全额结算服务, 主要用于金融机构之间的隔夜拆借、行间清算、公司之间的大额交易结算等, 可实时进行每笔资金转账的发起、处理和完成, 运行全部自动化;CHIPS系统则是一个著名的私营跨国美元大额支付系统, 目前95%的跨国美元最终清算通过CHIPS系统进行, 为来自全球95家会员银行提供美元大额实时最终清算服务。该系统采用了多边和双边净额轧差机制实现支付指令的实时清算, 实现了实时全额清算系统和多边净额结算系统的有效整合, 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各国金融机构美元支付清算资金的流动性。 (2) 支票结算体系。据统计, 全美大约有30%的支票在开立行内清算, 另外70%通过银行间的清算机制来进行清算。银行间的清算除了直接提示付款行或者通过代理行和联储银行外, 还可以通过当地支票清算所进行清算。 (3) 自动清算所 (Automated Clearing House, 简称ACH) , 联储作为美国最大的自动清算所运营者, 每天都要处理85%以上的ACH交易, 纽约清算所的电子支付系统是全美唯一一家私营ACH。 (4) 银行卡结算网络, 银行卡、ATM机和POS机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支付网络, 现在网上银行发展也非常迅速, 形成了更加完整的银行卡结算网络。 (5) 联储全国清算服务, 是指联储还为私营的清算机构提供净额结算服务。整个私营系统的最终清算是联储通过调整私营的清算机构会员在联储银行里的账户余额来进行的。[7]

2.证券交易结算系统。当前美国的证券市场主要包括政府债券市场、企业股票市场以及固定收益债券市场, 不同的市场由不同的机构和系统分别负责清算和结算。纽约的证券交易清算机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固定收益工具清算公司 (Fixed Income Clearing Corporation, 简称FICC) ;另一个是全美证券清算公司 (National Security Clearing Corporation, 简称NSCC) 。证券托管结算系统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证券集中托管公司 (Depository Trust Company, 简称DTC) 管理的系统;另一个就是FED-WIRE系统中的簿记证券子系统。其中, FICC、NSCC和DTC均为全球最大的证券托管机构美国证券集中托管清算集团 (DTCC) 的子公司。

美国的证券结算系统采用的是商业银行货币与中央银行货币相结合的资金清算模式, 证券交易中的有关各方, 其中一方或几方在中央银行开户, 另一方或几方在商业银行开户。中央证券登记结算公司作为特许参与者加入支付系统, 负责提交清算轧差结果。

(二) 中国的支付清算系统

我国吸收了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应用当前成熟的网络技术, 建成了一整套通过电子传输数据的现代化支付清算系统。

1.现代化支付系统。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主体由大额支付系统和小额支付系统两个业务应用系统, 以及清算账户管理系统和支付管理信息系统两个辅助支付系统组成, 建有两级处理中心, 即国家处理中心和全国省会城市处理中心及深圳城市处理中心。其中国家处理中心北京中心和上海中心 (在建) 互为备份。

大额支付系统是指单笔交易金额巨大, 但交易笔数较少, 对安全性要求高, 付款时间要求紧迫的支付方式;小额支付系统又称零售支付系统, 主要处理大量的每笔金额相对较小的支付指令, 属于对时间要求不紧迫的支付, 通常采用定时、批量的方式处理。

2005年6月, 中国人民银行建成大额实时支付系统, 并实现该系统与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支付系统、中央债券综合业务系统、银行卡支付系统、人民币同业拆借和外汇交易系统等多个系统以及香港、澳门人民币清算行的连接, 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及金融市场提供安全高效的支付清算服务。2006年6月, 中国人民银行建成小额批量支付系统。小额批量支付系统主要处理同城和异地纸凭证截留的借记支付业务, 以及每笔金额在规定起点以下的小额贷记支付业务。支付指令批量发送, 轧差净额清算资金, 主要为社会提供低成本、大业务量的支付清算服务。

2.票据支付系统。 (1) 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中国人民银行建设了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 于2007年6月完成在全国的推广, 实现了企事业单位和居民个人签发支票在全国范围内的通用, 真正实现了“一票在手, 走遍神州”。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主要处理银行业金融机构跨行和行内支票影像信息交换, 其资金清算通过小额批量支付系统处理。 (2) 同城票据支付系统, 是专门处理同一城市 (或区域) 范围内银行间纸质支付工具交换、清分的支付系统, 绝大多数由各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组织运行, 是区域范围内资金清算的主要渠道。

3.证券交易清算系统。和美国的证券交易清算系统不同, 我国的证券交易结算系统采用的是商业银行资金清算模式。证券交易的有关各方, 包括结算参与人和中央证券登记结算公司, 都在商业银行开立结算账户, 所有的资金划拨都是通过商业银行来完成的。证券结算是按投资者全额逐笔进行结算的, 资金结算是按结算参与人多边净额进行结算的。

(三) 中美支付清算系统的比较

从比较的视角看, 中美两国的支付清算系统, 一方面有着不少相似之处, 另一方面也存在着较多的差异。

1.中美支付清算系统的相似之处。中美两国支付清算系统的相似之处, 主要有如下两点: (1) 现代化程度都比较高。中美两国都基于现代的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 建立起一整套通过电子传输数据的、现代化的支付清算系统。 (2) 都具有较高的完善度。两国的支付清算系统都包含货币支付清算系统、证券支付清算系统、票据支付清算系统、银行卡支付清算系统等主要的子系统, 具有相对完善的系统框架;同时, 各子系统的安全性和清算效率都比较高。

2.中美支付清算系统的差异。 (1) 完善性差异。FEDWIRE在1918年就开始投入运行, CHIPS在1970年投入使用, 美国的支付清算体系起步较早, 发展历程较长。中国的支付清算体系起步则比较晚, 中国电子联行系统在1991年才开始运行, 同城清算系统也在上个世纪80年代才开始使用, 2005、2006年的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和小额批量支付系统正式运行, 取代了之前的电子联行系统和同城清算系统。由于发展历程更长和经济更发达, 美国的支付清算体系比中国的支付清算体系更完善一些, 不仅子系统更多一些、连接更紧密一些, 而且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更高, 还具有全球化服务的优势。当然, 我国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一个相对完善的支付清算体系, 即使这一体系在完善性方面逊于美国的支付清算体系, 也已经算是不错的成就了。 (2) 服务质量差异。为了保证FEDWIRE系统顺利进行, 美联储对系统用户提供透支便利。2000年, FEDWIRE平均每日总透支额达300亿美元, 最多时可达到900亿美元。[8]但是, 我国由于安全技术不成熟和出于对系统风险的考虑, 并没有向用户提供透支的服务, 只是出现了用债券作抵押的融资。DTCC的折扣促销和低收费也显示了美国支付清算的一个特点, 反映了它庞大的经济规模和严格的财务管理。DTCC从业务收费中向成员单位返还收益, 给客户分配利润, 以求不断拓展业务领域和品种。但是我国还未形成如此的规模效应, 收费也明显比美国的高, 对客户的吸引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3) 有效监管的差异。美国利用账户余额监控系统 (Account Balance Monitoring Sys te m, 简称ABMS) 对指定机构的支付活动和日间账户余额进行实时监控, 还利用日间透支报告及定价系统 (Daylight Overdraft Re porting and Pricing Sys te m, 简称DORPS) 监督金融机构的透支活动, 并对日间的透支计算定价和费用。利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Risk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 te m, 简称RMIS) 提供科学的信用和风险管理决策, 通过RMIS获得金融机构的实时监控信息, 为国内外信用和风险的管理决策提供科学先进的分析工具。为满足人民银行更好地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的需要, 中国推广运行了一系列配套系统, 如行名行号管理系统、支付管理信息系统、查询查复管理系统等。但是, 中国的监管系统与美国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 还无法实现风险管理规则的自动化。 (4) 服务范围差异。相对于中国的支付清算系统仅服务于本国范围而言, 为了适应美元作为最主要国际货币进行跨国交易的需要, 美国的支付清算系统的服务范围已超出了美国本土, 其CHIPS系统为跨国的美元大额交易提供支付清算服务。因此, 从这一点来说, 美国的支付清算系统具有浓厚的国际化内涵, 有更广阔的服务范围, 中国的支付清算系统则是纯国内服务的, 服务范围相对来说要窄很多。 (5) 各支付清算子系统间的联系度差异。美国的现代金融发展早、起步快, 拥有庞大的支付清算系统, 并且各系统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 已经实现了外汇清算系统、证券清算系统与美元支付清算系统的DVP连接。相对而言, 我国的各支付清算子系统之间的联系紧密度要差一些, 股票交易的支付清算系统还处于独立运行状态, 没有与其他支付清算子系统建立起连接。

三、进一步完善我国支付清算系统的建议

从对中、美两国支付清算系统的比较分析中可知, 尽管我国已经建立起现代化的、较完善的支付清算系统, 但是相对于美国支付清算系统来说, 我国的支付清算系统无论是在完善性方面、各子系统连接的紧密性方面, 还是在系统的安全性、服务范围和效率方面, 都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因此, 在我国经济日益国际化的背景下, 借鉴美国支付清算系统的建设与发展经验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支付清算系统, 从而更有效的为我国的经济金融活动服务, 提升我国的金融实力和国际地位, 是较为合理的路径选择。

(一) 提高各支付清算子系统的连接度和融合度

美国的证券结算系统已与大额实时支付系统连接, 实现了DVP结算。我国中央债券综合业务系统 (Central Bond Gros s Sys te m, 简称CBGS) 也已实现了与大额支付系统的对接, 而股票交易所证券结算系统由于各种原因目前还处于独立运行、独立结算阶段。因此, 从近期看, 在我国股票市场快速发展的情况下, 建立我国证券结算系统与大额支付系统的连接, 提高各支付清算子系统间的连接度, 是进一步完善我国支付清算系统的合适策略。

从中长期看, 完善我国支付清算系统的策略是提高各支付清算子系统的融合度, 逐步建立混合支付系统。中国的大、小额支付系统共享硬件资源, 具有相同的清算账户和最终结算机制, 共同依托高度集中的会计核算数据系统, 这些因素为高度融合的混合系统的建设提供了天然的条件。因此, 在建设第二代现代化支付系统时, 应考虑建设基于大额实时支付的混合支付系统或以小额批量支付为基础的混合支付系统。系统参与者通过相互授信的方式建立流动性资金池, 可以大大节省单个银行的流动性成本。为提高支付系统的灵活性, 未来的支付系统建设还应对计费、节点和参与者权限、业务种类等实施参数化管理, 以便于调整和适应业务创新的需要。

(二) 提高支付清算系统的安全性和服务效率

支付清算系统的安全性和服务效率, 主要取决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的因素。提高我国支付清算系统的安全性和服务效率, 首先是要提高系统硬件的技术水平, 使系统运行平台的支持硬件在技术方面具有先进性和良好的匹配性, 并通过调试、维护使系统运行具有高稳定性和高速度;其次是要完善系统的管理, 使系统的支付清算流程更合理, 使系统各环节的操作人员有合理的授权与制衡。

(三) 发展我国的跨境支付清算系统

美国的CHIPS是最大的私营跨国大额美元支付系统, 95%的跨国美元通过它实施最终清算, 美国也拥有世界上最庞大和最发达的证券托管清算系统, 是纽约成为全球资本市场中心的基础和前提。这些多元化且充满市场竞争性的电子支付清算系统, 为全球美元支付清算提供了基本条件, 也更加巩固了美元的国际计价结算地位。因此, 为了使人民币更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使之早日成为世界性货币, 发展我国的跨境支付清算系统也显得非常必要。

2008年4月, 由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建设的境内外币支付系统成功上线运行, 通过提供美元、港币等8个币种的实时结算, 提高了境内外币结算效率, 降低了结算风险和结算成本, 开启了我国境内外币支付的新时代。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对外开放需要的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系统, 是我国第二代支付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

(四) 积极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 标志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要想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步伐, 支付清算系统建设显得举足轻重, 必须站在与国际接轨以及有效支持人民币跨境支付的高度来整体规划, 为境外投资者进入我国金融市场以及我国投资者进入境外金融市场提供支付清算通道, 使上海真正成为紧密联系境内各金融市场和连通境内境外金融市场的纽带。[10]

当前上海支付清算系统的辐射广度还没有覆盖长三角, 以上海为基点直接连接全国的支付清算网络几乎没有;辐射深度也只是个别金融市场, 一些重要的金融市场不仅至今没有设立相应独立的清算组织, 而且相互之间的托管和结算系统分割非常严重。

参考文献

【1】冯菊平支付体系与国际金融中心[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富兰克林·艾伦道格拉斯·盖尔《比较金融系统》[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苏宁支付体系比较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4】曹红辉国外零售支付系统[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5】褚伟国际金融中心支付清算体系比较及对上海的启示[J]上海金融2007 (1)

【6】林羽在我国支付体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探讨[J]武汉金融2007 (3)

【7】苏宁发达经济体支付结算体系[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8】尚明Fedwire风险管理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5 (8)

【9】曹红辉国外零售支付系统[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上一篇:医护人员辞职信膜拜个人原因下一篇:外墙装修施工合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