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品管理规程(精选8篇)
目的:规定样品发放流程。
范围:适用于样品的发放。
责任:质检员、理化室主管、销售部、车间
内容:
1、样品领用申请
客户询样,由销售内勤填写《样品领用申请单》,标明产品名称、数量、包装、质量指标、发样去向等要求,由销售经理审核批准,交往质检计量科相关的理化室主管。
2、样品准备
理化室主管接《样品领用申请单》后,按要求准备样品,并组织检验。必要时相关生产车间协助。一般在2个工作日内准备完毕,特殊原因准备不出时及时汇报。
3、样品报告单
样品检验完毕时,开具检验报告单。
4、样品发放
样品准备完毕后及时通知销售内勤,附检验报告单。质检员做好样品台账,并保存检验单底稿。
5、月底汇总样品发放情况,由理化室确认,车间办理出入库手续。
生产管理部
2014.5.27
采用自主开发的产品检验所业务管理系统。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从样品收发、流转、检测状况、评价标准、检验报告、检测收费到管理查询等。其软件能独立完成整个系统的各个功能。
2. 样品的流转程序
样品→验收→登记→标识→存贮→检测→留样→处置
2.1 样品的受理
收发室对客户自送检样品或本所人员采集样品进行检查、验收、登记。如果对样品有疑问, 应向客户或采样人员提出, 要求做进一步说明, 并记录样品状态。
客户将样品送到中心质量管理科, 依据检测要求填写《委托检测协议书》, 收样人查看样品和《委托检测协议书》内容是否一致, 检查样品的状态及完整性, 清点样品数量, 做样品唯一标识编号, 按通知单内容逐项录入计算机并打印标签、出送检单, 收费单、将样品分类送相关科室。
2.2 样品的标识
本所制定样品的标识系统, 由收发室实施, 样品在本所的整个停留期间应保留该标识。标识系统的设计和运作应确保样品在实物上或涉及样品的记录和其他文件上提及样品时不发生混淆, 并确保样品在本所内甚至外部的流转过程中, 不发生任何混淆。
样品编号是唯一的, 它包括样品名称、送检日期及送检部门、送检数量、检测状态等信息, 加贴在样品包装袋上以供识别, 在实验室检测过程中, 应做好标识的转移工作, 保证各检测科室样品编号的唯一性。
2.3 样品的流转
a.入库样品由接样人员接样, 通知检测室进行检测。
b.样品在制备、检测、传递过程中应加以保护, 避免受到非正常损坏。样品如遇损坏或丢失, 应详细记录其情况, 追查责任。并及时与客户联系采取补救措施。
c.检测样品, 应由检测人员对其检测状态进行标识, 以免发生混淆。
样品由工作人员随《委托检测协议书》第二联一起送相关检测科室, 实验室接收后根据程序, 放在专设的样品储存区, 按照待检、在检、检毕做出标识, 并分别放置。
2.4 样品的储存
2.4.1 样品应标识清楚, 并存放在适宜的样品贮存场所。
2.4.2 对要求在特定环境条件下贮存的样品, 应严格控制环境条件, 环境条件应定期加以记录。
2.4.3 样品管理人员负责保管样品的完好性、完整性。
a.样品库由专人管理, 温度、湿度需符合样品储存要求。样品保管要做到标识清楚、账物相符, 不变质、不丢失、不混淆;
b.对需留存的样品, 由样品管理人员作留样保存, 并依据有关技术标准规范规定确定样品保存时间;
c.检验完毕的样品或超过保存期限的样品, 应及时安排专人处理。样品处理必须符合安全、环保的要求。
2.5 样品的处置
2.5.1 检测人员在样品试毕后, 将样品容器交清洗人员处理。
2.5.2 留存样品由收发室存放于指定区域, 并做好登记。
须加贴样品唯一标识, 用于复核、仲裁、复检、备检。储存期限一般为1个月, 化妆品为2个月, 留样样品储存过期, 由样品管理员填写《复检、备检样品处理登记表》, 质管科负责人批准后清库处理。
2.5.3 样品检毕后, 除了破坏性试验, 收发室应及时办理退还给客户。
2.6 样品的保密与安全
2.6.1 本所严格按与委托方签订的协议或有关规定进行样
品的检测、贮存与处置, 严格执行《保护委托方机密及所有权程序》, 对委托方的样品、附件及有关信息保密。留样期内的样品不得以任何理由挪作他用。
3. 信息查询
3.1 样品动态查询
在产品检验所业务管理系统中用样品的唯一编号可以查到此样品详细信息, 检验状态, 报告状态, 收费等相关信息。
3.2 结果统计
常规统计可按科室、组别、项目样品的类别、样品来源进行统计, 还可做环境卫生统计、监督监测情况统计、合格率统计等。
4. 效果分析
4.1 样品管理规范化
CNAS认可后有利于检测样品管理规范化, 它的方针是公正、科学、准确、有效。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为经济建设服务。
4.2 样品的加强
CNAS认可后, 对客户送检的样品, 检测项目的安全性、保密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从而保证了检测样品的检测结果准确性、稳定性和及时性, 直接保护了客户的利益。
4.3 减少差错, 提高工作质量
在样品收发、存储、检测报告中应用计算机网络信息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缩短了工作时间, 减少了差错事故发生, 达到了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 掌握了整个样品管理动态信息, 提高了工作质量。
4.4 产品检验所业务管理系统
产品检验所业务管理系统在我所已经运行5年多了, 从查看样品受理到检测结果的全过程可上计算机查询, 掌握了样品管理动态信息, 提高了工作质量, 使整个中心管理一体化为客户树立了一个良好的窗口形象。
4.5 根据工作量更新软件
关键词:食品检测 检验 样品管理
中图分类号:TS20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10-0030-01
1 样品的接收管理
实验室的来样有两种,一种是委托检验,另一种是抽样检验,无论哪种样品都要有专人负责检查、登记,对检验性质进行分类,如果属于委托检验,要求客户填写委托单,委托单内容应该包括:委托单位名称、样品名称、联系人、联系方式、执行标准、要求的检验方法、样品量、要求的检验指标、报告份数、要求报告期限等。填完后办理人员对其要求进行评审,如果填写内容属实并符合单位要求则对样品进行确认,样品确认时应该注意样品名称、执行标准、样品数量、要求的检验指标等是否符合检验要求,特别是要求检验微生物或者酸价、过氧化值等会跟样品保存时间发生变化的指标进行样品确认,对样品进行相应描述(比如:外貌特征、酸败、安全警示、保存要求等),必要时进行拍照,样品有包装的必须打开包装进行检查。委托客户检验有特殊要求的,应报请技术负责人进行合同评审,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实验室管理规定的,由样品管理员负责受理并做好合同评审和受理记录。如果不符合相应的要求,一次告知委托方不予受理原因。如果属于抽样检验则必须检查抽样单信息是否齐全;样品是否符合抽样单的记录,主要检查样品的规格型号、数量、样品类型及等级等基本信息;样品是否与标准状态有所偏离,也就是样品的感官、气味、形态以及有无酸败等现象进行相应的记录,并准确记录样品状态特性、完整性和对应于检验要求的适宜性;封样部位是否完好等。经验收与抽样单不一致或不符合检验要求的样品,应及时退回抽样单位或抽样人员。
2 样品标识管理
样品唯一性标识系统是样品管理的关键环节,它是每个样品在检验过程中识别和记录的唯一性标记。接收了的样品应对样品进行登记建档,给出样品的唯一性标识,也就是样品的唯一身份。唯一性标识应注明:样品名称、编号、规格、状态(留样、待检、在检、已检),对于同批样品,该批样品应有同一编号,并对个体再细分编序号,如有附件,则附件与主体采用同一编号,并注明每一附件序号,以保证样品制备、流转、检驗、贮存、退样等全过程识别都不会发生混淆。标识还可以确保样品的可追溯性。
3 样品的准备/制备和检验中的管理
样品接收人员接收样品后向检测室下达检测任务,检测室人员领取样品时应了解所需检测样品需求,对样品及相关资料进行确认,特别是检测中要求的特征必须满足要求。比如微生物检测对样品的包装情况和保存条件要求,容易酸败的检测样品是否为真空包装或者已经漏气等。符合要求的接收样品,不符合要求的拒绝收样,都做好相关的样品流转记录。样品到检测室后按要求填写“在检”标识,确保样品存储、搬运、准备和检测中不发生变质或损坏,如果要求检测微生物或者打开包装后会对结果有较大偏差的指标先进行检测。总之确保样品的流转、保存和取样不会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完整性。
4 样品的贮存和弃置等管理
委托检验、监督抽查和仲裁检验等需要留存的样品,样品管理人员对留存样品进行标识,并注明样品的贮存期限。贮存环境条件应与样品要求相符,一般采取常温贮存和低温贮存(冷冻贮存、冷藏贮存)两种方式。如:对肉制品、酸奶、冷冻食品等食品样品一般采用冰箱、冰柜进行冷冻贮存;酱油等调味品、奶粉、大米等粮食加工品等不易腐败的食品样品一般采用常温贮存;对易腐败变质的肉制品、糕点类等食品样品一般采用低温冷藏柜进行低温贮存;对于有特殊要求的食品样品要根据产品标签(或说明书)标识的贮存方法进行贮存。在贮存时将样品进行分类贮存,避免交叉污染。还应做好相应记录。对于涉及社会影响大或者刑事案件以及昂贵的样品,要做到保险、防盗。确保客户有争议时有完好样品进行复测。贮存期限到了的样品应根据相关要求确定是否需要退还客户,需要退还的联系客户进行退还,并做好退还登记,客户和退还人员都应在登记上签字。逾期未领取和不需退还的经技术负责人同意后,进行相应的处理,但是在处理记录上必须做好处理方式及处理时间等相关记录,处理人员应签名。
作者:淮安疾控
转贴自:淮安疾控
1. 目的
对抽(采)样过程,样品的接收、流转、贮存、处置以及样品的唯一性标识实行质量控制,保证样品的代表性(或可获性)、有效性、完整性和必要时的可追溯性。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样品从采集、流转、贮存、识别、处置的全过程。3. 职责
3.1 质量管理科样品受理处负责接收样品并移交给检测科室; 3.2 检测科室负责样品的检测;
3.3 样品管理员负责样品管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工作,并配合质量体系审核组对样品管理这一要素进行审核。3.4 质量监督员负责对各检测室内样品管理情况进行督查,并配合质量体系对样品管理程序的审核。4. 工作程序 4.1 抽(采)样管理
质管科受理处受理“委抽”业务时,根据委托方的要求与本中心的能力,共同签定《委托检测合同》,由相关卫生科室安排抽(采)样。4.1.1 抽(采)样应确保科学、公正。所得样品应具有代表性或可获性,并保持完整。
4.1.2 抽(采)样应按标准规定方法进行。对于食物中毒、污染的产(商)品的采样,应注意具有可获性;对于其它产品(商品)的卫生监督或质量评估的采样,一般按标准以随机的原则进行,所取样品应对总体具有充分代表性。采样容器应符合要求(如洁净无菌等)。4.2 样品的接收、识别、标识、登记、划区摆放 4.2.1 样品的接收、识别
质管科样品受理处接收客户送检样品时,应根据客户的检测需求,认真查验样品与资料的完整性、符合性以及确认样品的可检性,对样品进行唯一性标识与检测状态标识,详细签订《委托检测合同》、记录登记,并将样品与《样品检验申请通知单》及时移交检测科室。4. 2.2 样品检测状态标识
其中,“待检”指样品处于待检状态;“在检”指该样品正在检测中;“已检”指该样品已经检测完毕;“备查”指该样品留作必要时复检之用。
样品管理员接收样品后,分别在待检样品和备查样品标识卡相应栏目的圈内打“√”。
“待检”样品移交给检测室后,检测人员在检测工作开始前和结束后,分别在样品标识卡相应栏目的圈内打“√”。4.2.3 样品的划区摆放
a 样品室分区
样品室分为“待检”、“已检”和“备查”三个区域,并明确加以标记。
b 样品摆放次序
样品分类摆放的优先级次为状态标识、样品来源类别、样品序号。即先根据样品的状态标识(待检、已检、备查)确定样品摆放区域,再根据样品来源类别(本中心自行抽样和客户委送),在既定区域内分块摆放。摆放次序按样品的序号。4.3 样品的登记
检测科室样品管理人员接收样品时,应认真校核样品情况与《样品检验申请通知单》的符合性。同时确认样品的可检性。必要时应会同抽(采)样人员进行验收。确认后在《样品登记本》上签字,方可把样品领走。4.4 样品的流转
4.4.1 样品按流转顺序流转,每一个“接口”交接签署时,应检查样品数量与状态。
4.4.2 样品在制备、测试、传递过程中,应避免非检测性损坏或丢失等检测意外的发生。如发生意外,应予以说明,进行补救并追查责任。
4. 4.3 检测室测试完毕的样品一般情况下由各实验室保管至检测报告发出后十五天,必要时可延迟或缩短保管期限。4.5 样品的贮存
4.5.1 样品贮存于专用且适宜的样品室,专人管理,限制出入。样品应分类存放,确保安全、不污染、不变质,做到物帐相符。4.5.2 检测科室样品管理员负责保管样品的完好性。根据专业要求、样品性质的不同,在体系文件中对保管条件作出具体规定。4.5.3 样品管理员应忠于职守。充分控制样品存储室的条件,防火、防盗。保证样品不丢失、不混淆、不变质、不损坏。对委托方的样品、附件及有关信息负保密责任。留样期内的样品不得以任何理由挪作它用。4.6 样品的处置
4.6.1 备查样品保留期一般为90天(自报告发出之日起计算)。保质期短于10天的样品,保存到其保质期。散装样品保存10天。易腐易变质样品不予保存。
4.6.2 留样期满,由样品管理员填写《样品处置单》,经质量负责人审批,进行处置。
4.6.3 受检方需领回备查样品时,应在《样品登记本》的相应位置上签注“对本样品的检测报告无异议”后方可办理。易腐易变、低值、已启封和检测结果不符合相关标准的样品概不退回。4.7 样品的保密与安全
本中心严格履行有关保密之承诺,对委托方的样品、附件及有关信息负责 保密。留样期内的样品,不得以任何理由挪作它用。5 .相关的体系文件
5.1 HJK/CX 05 保密和保护所有权程序 5.2 HJK/CX 19 样品管理程序 5.3 HJK/CX 22 检测室内务管理程序 6. 质量记录
检测样品的代表性、有效性和完整性将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因此必须对样品的接收、流转、贮存、处置以及样品的识别等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应根据客户要求做好样品的保密与安全工作。范围
本程序用于本实验室各类检测业务中检测样品的接收、流转、贮存、处置、识别等项的管理。职责
检测科样品管理员负责记录接收的样品状态,做好样品的标识以及样品贮存、流转、处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检验科检验人员应对制备、测试、传递过程中的样品加以防护。
(1)收样室在受理客户委托检验时,负责对送检样品的完整性和对应于检测要求的适应性进行验收,记录接收样品状态,并负责将样品及其资料传递到检验室。
(2)实验室样品管理员负责对各检验室样品管理情况进行督查,并配合检测管理室对样品管理要素进行审核。步骤和要求 4.1样品的接收
4.1.1委托样品的接收
a)收样员在接收客户送检样品时,应根据客户的检测需求,查看样品状况(包装、外观、数量、型号、规格、等级等),并清点样品,认真检查样品及其配件、资料的完整性,检查样品的性质和状态是否适宜于进行要求的检测,有些样品还应检查采用的包装或容器是否可能造成样品的特性变异,并在《见证取样送样委托单》和《样品核查单》上登记说明。同时(特殊样品)应与客户商定有关样品准备的要求和试毕样品处理方式。收样员应及时将样品及其资料、流转单传递到检验科。
b)客户寄来的样品由收样员按a)条办理委托手续。收件人应负责与客户联络,并交一份委托单给客户。
c)样品传递到检验科后,样品管理员与检验员应进行交接验收,查看样品状况是否与流转单填写内容相符,对以封装方式送达的样品,应检查封签是否完整有效以及运输过程有无损坏。4.1.2抽样样品管理
①抽样人随身带回或亲自押交样品:
a)抽样人员到客户指定地点抽样或到生产企业、商业企业抽样前应领委托单或监督抽样单,抽样后将委托单或监督抽样单第三联给被抽检单位,作为领回样品凭证,第四联给见证单位,带回第一联、第二联作为抽检及信息采集凭证。
b)抽样人应对样品在运输途中的防护负责,保证样品的完整性。抽样人员回实验室后立即将随身带回的样品及委托单或监督抽样单交给收样员,收样员凭抽样单验收样品。
②被抽检单位寄运来的样品由检验科领回后,由收样员及样品管理员进行验收登记,验收时应对照抽样单检查样品及封条的符合性、完整性、有效性以及运输过程有无损坏。必要时应会同抽样人员进行验收。
③检验科样品管理员在接收样品时应记录样品状态,并登记入帐。
④检验科在对接收的样品是否适合于检测有任何疑问,或对客户的检测要求不明确,或认为样品不符合有关规定要求,有异常情况时(包括包装和封签)
检验科应与客户联系,取得进一步说明和认可后再进行检测。4.2样品的识别
①样品的识别包括不同样品的区分识别和样品不同试验状态的识别。
②样品区分识别号可贴在样品上或贴(写)在样品袋(器皿)上。识别号为报告编号,由收样员统一编排。
③样品所处的试验状态,统一放置在“检验完毕”标识区。
④样品在不同的试验状态,或样品的接收、流转、贮存处置等阶段,应根据样品的不同特点和不同要求,如样品的物理状态、样品的备样要求(如分样或混样)、复检样要求、样品形状的大小、样品制备、样品的包装状态(如裸状样品、器皿盛装样品)和其他有特殊要求的样品,根据检测活动的具体情况,做好标识的转移工作,以保持清晰的样品识别号,保证各检验科内样品编号方式的唯一性和必要时可追溯。
⑤各检验科应根据专业要求对样品标识转移方式和如何保证样品识别的唯一性和有效性做出明确规定。4.3样品流转
①样品按检验工作流程图流转,在样品登记委托单上交接签署时,应核查样品状况。
②收样员接收的所有委托送样样品应在样品或其包装上贴上“报告序号”标签、同时附有的样品流转单上应填写样品识别号(报告编号),由样品管理员在样品流转单签字、样品传递到检验科时由检验人员在样品流转单上签收认可。
③抽样样品送达后由收样员及样品管理员对样品贴上“报告编号” 标签。
④抽样样品、送检样品传递或送达后均由样品管理员按样品登记表的内容统一登帐,待检样品应分类堆放整齐。
⑤样品传递时,样品(报告)编号不得改变。
⑥样品在制备、测试、传递过程中应加以防护,应严格遵守有关样品的使用说明,避免受到非检验性损坏,并防止丢失。样品中遇意外损坏或丢失,应在原始记录中说明,并向负责人报告,必要时应立即与客户联系。
⑦检验人员在样品试验后,应交样品管理员入样品库保管,包括有分析意义的已失效或损坏的试验样品。样品管理员应把试验样品统一放置在有“检验完毕”标识的区域。
4.4样品的贮存
①检验科应有专门化且适宜的样品贮存场所,配备样品间及样品柜(架)。样品间由样品管理员专人负责,限制出入。样品应分类存放,标识清楚,做到帐物一致。样品贮存环境应安全、无腐蚀、清洁干燥且通风良好。
②对要求在特定环境条件下贮存的样品,应严格控制环境条件,环境条件应定期加以记录。
③样品管理员负责保管样品的完好性、完整性。应在文件中按样品性质和其专业要求的不同对保管条件作出规定。
4.5样品的处置
①试验样品留样期不得少于报告申诉期,留样期一般不超过60天,特殊样品根据要求另行商定;
②试验样品处置,根据与客户签订的有关协议书要求,分以下几种处理方式;
a)客户要求领回样品(包括客户委托处理样品); b)客户不要求领回,但有利用价值的样品; c)报废、报损的样品;
d)会造成公害,必须监护处理的样品。
e)客户要求领回的样品,在留样期满后,样品管理员应通知客户及时领回。客户领回样品时,领样人员需带单位价绍信或抽样单(第三联)(未交检验费的暂时不退还样品),由样品管理员办理退样手续。客户或供样单位需提前(在留样期内)领回样品时,应签注“对本检验报告无异议”之后,方可由样品管理员办理退样手续。
f)留样期已过的客户委托处理样品,各检验科应按与客户签订的委托检验协议书要求处理,处理结果应以书面形式通知客户,取得客户认可。
g)留样期已过的客户不要求领回的有利用价值的样品(包括部分报损样品),样品管理员应分类填写样品处理申请表,说明处理方式,由科长审核,报主管负责人批准后方可进行处理。必须监护处理的样品,科样品管理员必须按规定办法监护处理。
h)客户暂不领回的已过留样期的样品,各检验科应分类造册,移交检测管理室统一处理。
4.6室外检测样品的管理
对于根据检测工作需要在实验室外检测的样品,各检验室应有保护样品完整性的措施,做好样品的标识,保证试毕样品在合适的地点存放,根据本科专业要求做好实验室检测样品的管理工作。
4.7样品的保密与安全
a)本实验室严格按与客户签订的协议或有关规定进行样品的检测、贮存和处置,严格执行《保密程序》,对客户的样品、附件及有关信息负保密责任。留样期内的样品不得以任何理由挪作他用。
b)要求担保的样品,应根据客户的特殊要求作出相应安排,包括样品接收、流转、贮存、处置及附件资料的管理,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保护样品的完好性和机密性。
5、相关记录
1、在技术负责人的指导下负责样品的接收、传递与退回。
2、取样人员将样品送至试验室时均应填写试验委托单,样品管理员在接收样品时,应查看样品状态,如样品的外观、包装、规格、型号等级等,并清点样品,认真检查样品及其附件资料的完整性,检查样品的性质和状态是否适宜于所检项目。
3、样品管理员在接收和确认样品后,按规定编号并作好标识,标明试样编号、取样地点、取样时间。登记后放入样品室或及时交与相关试验检测组进行检测。
4、建立样品台帐及标识,按照样品的检验要求对样品进行管理。样品应分类存放,标识清楚,做到帐物一致。
5、搬运试样时应轻拿轻放,防止破坏或损坏试样的几何形状,以免影响试验结果。
6、已检验过的样品,检测人员应在样品标识卡或其包装袋上写上“已检”字样和检测时间。对其他样品分别标上“未检”或“待检”。
7、样品丢失或混淆不清应按质量事故处理,并追查原因。
8、对样品的保密负责。
9、做好防火、防盗工作,以防样品的损坏。
10、有权制止偏离《样品管理程序》的行为,并责成当事人予以纠正。
1 服装样品的试制
服装样品的试制是根据其款式图或客户来图、来样及要求, 结合企业自身条件, 对即将批量生产的服装产品进行的实物标样试制。目的是通过样品试制, 充分了解产品特征, 为体现设计及要求效果, 摸索和总结出一套符合生产条件、省时、省力、保证产品质量和科学合理高效的生产工艺及操作方法, 以便修改不合理或超越客观现实的因素, 并由此总结设计出一系列生产技术条件, 指导大批量生产。
2 服装样品的分类管理
根据订单的操作过程, 服装样品可分为推销样、确认样、产前样 (跳码样) 、首件样和船样等;根据服装样品的使用要求又可分为广告样、测试样和展示样等。
2.1 推销样
推销样是指根据客户的要求或根据市场的需求, 用于向市场推广而进行设计制作的样品。推销样又分为客户要求和自行设计的两种情况。客户要求的推销样, 在一般情况下, 客户会提供设计稿、照片或原始样品, 有时会加入一些客户设计理念或元素来要求打样, 客户有时提供尺寸, 有时则要求企业设计尺寸。
推销样必须根据客户或市场的需求, 尽最大可能地选用正确品质的面料进行制作。面辅材料的颜色搭配尽量与设计要求一致, 以保证达到需要的效果, 根据推广地区的人体体形特点、风俗习惯等合理选用服装造型和规格尺寸。
2.2 确认样
确认样是指根据已经被客户确认了的款式造型和风格而进行制作的样品, 通常是指已经形成了订单而进行再确认的样品。确认样进行的顺利与否直接影响着订单运行的顺利与否, 可见打制确认样在服装订单操作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确认样必须根据客户的要求严格操作, 必须根据客人的特点和特定要求进行版型的设计和工艺的设计。要尽最大可能地用正确材料制作, 在不改变客人款式要求的前提下, 必须充分考虑大货生产的可能性和易操作性进行样品试制。
2.3 产前样
产前样 (跳码样) 是指大货生产前, 根据客户最终的确认意见、使用正确的面辅材料进行打制的样品。
在大货生产前控制和预防问题的发生, 如面辅材料使用情况、工艺要求掌握情况等, 及时将错误进行调整, 及时进行设备的调整和针对款式工艺要求而进行小工具的制作, 以便于操作方法的改进。合理进行流水线的编排和人员的配置, 以期提高产量和质量。
产前样一般要求有全码 (最起码要能代表大中小版型的尺码) 及全色, 水洗产品必须是水洗后的样品。许多时候跳码样常常不被重视, 工厂借口订单急而不提供跳码样, 在订单操作的实际情况中, 往往都是大小码容易出问题, 如口袋的位置和大小、分割位置和大小码的体形变化等。
2.4 缝制首件
缝制首件一般是指大货产品刚开始生产出来的产品, 并不一定是指第一件产品, 它泛指初期生产出来的首批产品。
首件产品最好多做几种规格及各种颜色的产品, 以便检查各种规格和颜色的产品生产状况。检查首件时要对整个订单的生产做出综合检查和判断, 千万不要片面地认为首件检查是单纯的产品质量的检查, 要认识到这是包括对工厂生产流水线的人员安排、设备状态、技能状况、产量情况、生产进度等作的详细检查。
在生产的运行过程中会发生许多不可知的问题, 通过首件产品的检查和生产现场的了解, 可以初步判断出生产工厂对订单运行的安全保证情况。
2.5 包装首件
包装是整个订单操作过程的末尾程序, 往往许多工厂容易在这里出现问题, 进行包装首件的检查能够有效地控制问题的发生, 以保证订单产品的顺利出运。
包装首件的检查内容包括产品的缝制质量、规格尺寸、造型风格、锁钉及整烫效果、面辅材料的品质和包装方法等。
3 服装样品检查的细节
在日常样品检查工作中, 通常会特别重视版型、尺寸及整体的做工, 但往往忽视样品的后整理, 如口袋内的线头、扣眼的毛纱头没有清理等, 这样的样品给人的感觉是不清爽, 因此要特别注意前期的细节控制和后整理过程中的细节检查。
3.1 线头
线头问题, 表面看是很小的事情, 但却是目前服装生产中的头号大敌。在生产工序中, 谁产生的线头最好由这个人直接清理干净, 这样不但能够使操作人员养成良好的习惯, 而且会减少重复的检查和回修。不仅不会影响产量, 反而还能提高产量, 使质量得到更大的提升。
3.2 污迹
在服装的生产过程中, 因工作程序较多, 从面料的生产到运输、从面料的裁剪到缝制, 生产的每个环节都可能会引起脏污现象, 要减少和消除污迹需要所有参与生产的人员自觉按操作要求进行工作, 控制污迹的产生。
3.3 扣件牢度
机器冲打的扣件容易产生牢度不够的问题, 后整理时要检查扣件的品质、扣件的配套性、扣件与扣件模具的配套性;检查扣件与其使用部位的对应情况等。扣件使用部位面料偏厚或面料质地松, 扣件易脱落。
3.4 面料品质
最容易出问题的是服装的色差、布疵、色牢度和强度等。因此, 在这几个方面要仔细检查, 如发现与客户要求不符的应及时处理或调换。
3.5 唛头
唛头容易出问题的是位置错误、唛头内容有误、唛头没有水洗保护而破损或字迹模糊、唛头标识正反颠倒等, 如有错误要及时纠正。
4 技术交代
与工厂技术人员、生产人员等面对面地做技术讲解和要求, 叫技术交代。技术交代的方法可以是直接的面对面交代、也可以是书面的交代。技术交代的主要内容为客户确认意见中的注意事项和更改要求、面料的特性 (重点提示裁剪排料方法和缝制注意事项) 、推板版型变化的注意事项、口袋等小部件的推档及参考分档值、跳码样要求和船样要求等等, 其目的是将能考虑到的问题提前预控。其次在跳码样意见中就不同工厂在生产中已经出现的和可能发生的问题再做交代, 最后还要在检查船样时就后整理包装中要注意的问题做补充和提醒。
5 结语
服装生产中对服装样品的有效管理, 可以控制和预防问题的发生, 提高服装产品的质量, 使服装订单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得到技术上的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范福军.服装生产工艺 (第1版) [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
[2]童晓晖.服装生产工艺学 (第1版) [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8.
关键词:干旱区;设施葡萄;栽培技术规程
中图分类号: S663.10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1-0169-04
收稿日期:2014-03-27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编号:2014BAD16B06);国家星火计划重大课题(编号:2013GA8910022);农业部农垦农技推广专项(编号:2013355)。
作者简介:郭绍杰(1962—),男,安徽宿州人,研究员,主要从事果树栽培生理研究。Tel:(0993)6683807;E-mail:guoshj000@163.com。随着国家葡萄产业重心的西移与农业生产结构的产业调整,尤其是设施葡萄栽培面积的迅速增加,研发适合干旱区生产需要的绿色设施葡萄栽培管理技术成果,已成为目前的首要任务。笔者所在项目组在承担国家星火计划过程中,选择在土壤深厚、疏松、排灌良好的地力中等或偏下的地块上建设设施葡萄基地,以土壤深厚的沙质壤土、砾壤土为最佳选择。基地的环境质量符合NY/T 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1],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使用准则和生产操作规程要求,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生产资料,产品质量符合绿色食品标准[2-3],集成创新并推广应用绿色设施葡萄综合栽培配套技术,形成绿色设施葡萄栽培管理技术规程。
1施肥管理
1.1施肥的原则
遵循NY/T 394—2000《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依据葡萄生长发育的需肥规律进行平衡施肥或配方施肥,使用的商品肥料应是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登记使用或免于登记的肥料,禁止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
1.2肥料使用基本要求
肥料使用基本要求为:保护和促进葡萄的生长及其品质的提高,不产生与积累有害物质,不影响人体健康;有足够数量的有机物返回土壤,以保持或增加土壤肥力及生物活性;对生态环境无不良影响。其中,A级绿色食品禁用硝态氮肥,氮肥必须与有机肥配合施用,无机氮与有机氮比例不超过1 ∶1。
1.3施肥标准、时期和方法
1.3.1施肥标准依据不同果园地力、树势和产量的差异性,参考生产100 kg/年浆果需纯氮(N)0.25~0.75 kg、磷(P2O5)0.25~0.75 kg、钾(K2O)0.35~1.1 kg的标准进行平衡施肥。允许施用的肥料种类[4]:有机肥料包括堆肥、沤肥、厩肥、沼气肥、绿肥、作物秸秆肥、泥炭肥、饼肥、腐植酸类肥、人畜废弃物加工而成的肥料等;微生物肥料包括微生物制剂和微生物处理肥料等;化肥包括氮肥、磷肥、硫肥、钙肥、镁肥及复合(混)肥等;叶面肥包括大量元素类、微量元素类、氨基酸类、腐植酸类肥料,限制使用含氯复合肥。
1.3.2施肥时期和方法葡萄每年需要多次施肥,施肥分追肥与基肥2种,应以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保持或增加土壤肥力及土壤微生物活性。
1.3.2.1萌芽期根据品种长势不同进行追肥,长势中庸类葡萄品种可追施适量氮肥。采用穴追施磷酸二铵和油渣(腐熟,下同),其比例为1 ∶1,施肥量根据土壤情况而定,一般为150~225 kg/hm2。
1.3.2.2新梢生长期由于氮素过多会抑制根系生长,使树冠枝梢徒长而影响花芽形成,生理落果严重,果实成熟迟、着色差、品质下降、果皮增厚。氮过多,使树体内碳、氮失去平衡,形成大量的赤霉素以抑制体内内源乙烯的生成,从而抑制花芽形成,应当限量使用氮肥,可采用叶面肥进行及时补充,在新梢长至4~6张叶时使用氨基酸类氮肥,根据叶面肥料剂型按使用说明书稀释,在生长期内喷施2~3次,促进芽眼饱满,枝条成熟。
1.3.2.3花期花前2周选用氨基酸硼叶面肥和氨基酸锌进行补充,以促进花穗正常发育,有助于花期整齐一致,根据叶面肥料剂型使用说明书稀释,在花期内各喷施2次。
1.3.2.4幼果膨大期追施适当的氮、磷、钙肥,采用磷酸二铵、普钙和油渣按1 ∶1比例穴施,施肥量根据土壤情况而定,一般应为150~225 kg/hm2。使用氨基酸钾、氨基酸钙、氨基酸硼叶面肥交替喷施,每种不超过3次。
1.3.2.5着色期根据土壤情况追施钾肥,采用硫酸钾与腐熟的油渣(按照1 ∶1比例)进行穴施,施肥量控制在 150 kg/hm2。叶面肥采用氨基酸钾和氨基酸钙交替喷施,根据叶面肥料质量并按使用说明书稀释,在着色期内各喷施3次。
1.3.2.6更新修剪期断根施肥,在修剪结束后追施基肥,以腐熟有机肥为主(腐熟羊粪75 m3/hm2),并与磷肥、钾肥、硼肥(磷酸二铵150 kg/hm2,高纯硼7.5 kg/hm2)混合施用,采用40~60 cm 深的沟施方法。
1.3.2.7修剪后萌芽期根据品种长势不同,中庸类品种可追施适量氮肥。穴施追肥磷酸二铵和油渣(按1 ∶1比例),根据土壤肥力情况,一般施肥量为150~225 kg/hm2。
1.3.2.8新梢生长期限量使用氮肥,限制使用含氯复合肥,氮素过多会抑制根系生长,使树冠枝梢徒长。采用叶面肥进行及时补充,在新梢长至4~6张叶时使用氨基酸类氮肥,根据叶面肥料质量并按使用说明书稀释,在作物生长期内喷施2次或3次,促进枝条成熟,芽眼饱满。
1.3.2.9新梢成熟老化期在枝条基部开始变褐老化阶段,追施钾肥与有机肥,其混合比例为1 ∶1,穴施。叶面肥交替喷施氨基酸钾、氨基酸钙、氨基酸硼,每种不超过3次。
2水分管理
2.1萌芽期
萌芽前后正是葡萄开始生长和花序原基继续分化的时期,及时灌水可促进发芽整齐和新梢健壮生长,此期使土壤湿度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0%~80%。
nlc202309030936
2.2新梢生长期
此期为葡萄的需水临界期。过少新梢生长缓慢,过多新梢易徒长,详细观察新梢生长状态,新梢正常弯曲生长为正常,土壤湿度宜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5%~80%
2.3开花期
花前如果干旱需浇1次小水,可促进葡萄开花整齐,促进坐果,但在花期不宜浇水,此次浇水一般应在花前1周进行。
2.4幼果膨大期
此期为葡萄的需水临界期。如水分不足,叶片和幼果争夺水分,常使幼果脱落,严重时导致根毛死亡,地上部生长明显减弱,产量显著下降。土壤湿度宜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5%~80%。
2.5果实迅速膨大期
此期既是果实迅速膨大期,又是花芽大量分化期,及时灌水对果实发育和花芽分化有重要意义。土壤湿度宜保持在70%~80%。
2.6浆果转色至成熟期
在葡萄浆果成熟前应严格控制灌水,应于采前15~20 d停止灌水,土壤湿度宜保持在55%~65%。更新修剪期,即越冬水施用期,此期是葡萄安全越冬的关键期,必须保证灌水充足,土壤湿度宜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80%~85%。
3温湿度管理
3.1温度管理
3.1.1休眠解除期休眠解除期的溫度调控与休眠解除日期密切相关,如温度调控适宜,则休眠解除日期提前;如温度调控欠妥当,则休眠解除日期延后,应尽量使温度控制在0~9 ℃之间。从扣棚降温开始到休眠解除所需时间因品种不同而相差很大,一般为35~60 d。
3.1.2催芽期催芽期升温速度与葡萄花序发育和开花坐果等密切相关,其中升温过快会导致气温和地温不能协调一致,严重影响葡萄花序发育及开花坐果。温度调控标准:缓慢升温,使气温和地温协调一致,第1周白天15~20 ℃,夜间5~10 ℃;第2周白天15~20 ℃,夜间7~10 ℃;第3周至萌芽白天 20~25 ℃,夜间10~15 ℃。从升温至萌芽一般控制在25~30 d。
3.1.3新梢生长期日平均温度与葡萄开花时间、花器发育、花粉萌发、授粉受精、坐果等密切相关。温度调控标准:白天20~25 ℃;夜间10~15 ℃,不低于10 ℃[2]。从萌芽到开花一般需40~60 d。
3.1.4花期低于14 ℃时影响开花,引起授粉受精不良,子房大量脱落;35 ℃以上的持续高温会产生严重日烧。此期温度管理的重点是避免夜间低温,此外还要注意避免白天高温的发生。温度调控标准:白天22~26 ℃;夜间15~20 ℃,不低于14 ℃[2,5]。花期一般维持7~15 d。
3.1.5浆果发育期温度不宜低于20 ℃,积温因素对浆果发育速率影响最为显著,如果热量累积缓慢,浆果糖分累积及成熟过程变慢,果实采收期推迟。温度调控标准:白天25~28 ℃;夜间20~22 ℃,不宜低于20 ℃ 。
3.1.6着色成熟期适宜温度为28~32 ℃,低于14 ℃时果实不能正常成熟;昼夜温差对养分积累有很大的影响,温差大时,浆果含糖量高,品质好,温差大于10 ℃以上时,浆果含糖量显著提高。温度调控标准:白天28~32 ℃;夜间14~16 ℃,不低于14 ℃;昼夜温差10 ℃以上 。
3.1.7夏季更新后萌芽期调控标准气温过高,致使萌芽缓慢,以白天气温在20~28 ℃、夜间在15~25 ℃为宜,更新修剪至萌芽期一般控制在12~16 d。
3.1.8新梢生长期调控标准白天20~28 ℃;夜间15~20 ℃,不低于14 ℃。此阶段温度不宜过高,不能超过28 ℃,过高易灼伤叶片和徒长,节间控制在8~10 cm为宜。
3.1.9新梢老化成熟期调控标准白天20~32 ℃,夜间15~20 ℃。此阶段温度温度不宜过高,不能超过35 ℃。
3.1.10冬季更新修剪期至来年升温催芽期调控标准白天2~9 ℃,夜间2~5 ℃,此阶段最高温度不超过12 ℃,最低温度不低于-2 ℃。外界温度高于标准时,可以白天降下保温被,晚上进行通风降温;外界温度过低时,白天可适当升卷保温被,利用自然光照增加温室内温度。
3.1.11温度的调控方法(1)保温技术。选用保温性能良好的保温覆盖材料,按保温被间重叠15~20 cm正确安装保温材料;在保温被上加护1层防雪膜防止雨雪渗入保温材料,白天升卷至最高点,降帘降至最低点并保证密封严密,也可在棚膜与地面接触的地方加装1道防风膜,防止外界温度影响棚膜附近植株;挖防寒沟防止温室内土壤热量传导到温室外;采用人工火墙加温或采用秸秆发酵放热等措施,提高温室内的温度。
(2)降温技术。通风降温时注意先放顶风,再放底风;喷水降温必须结合通风降温,防止空气湿度过大;遮阴降温,这种降温方法只能在催芽期使用。
3.2湿度管理
3.2.1催芽期若土壤水分和空气湿度不足,不仅会延迟葡萄萌芽,还会导致花器发育不良,小型花和畸形花增多;若土壤水分充足和空气湿度适宜,则葡萄萌芽整齐一致,小型花和畸形花减少,花粉生活力提高。调控标准: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90%以上,土壤相对湿度要求在70%~80%。
3.2.2新梢生长期土壤水分和空气湿度不足,会严重影响葡萄新梢正常生长,同时影响花序发育;而土壤水分充足和空气湿度过高,葡萄新梢生长过旺,并且容易诱发多种病害。调控标准: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60%左右,土壤相对湿度要求在70%~80%。
3.2.3花期土壤和空气湿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开花坐果。土壤湿度过高,新梢生长过旺,往往会造成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养分竞争,不利于花芽分化和开花坐果,导致坐果率下降,同时树体郁闭容易导致病害蔓延;土壤湿度过低,新梢生长缓慢或停长,光合速率下降,严重影响授粉受精和坐果。空气湿度过高,树体蒸腾作用受阻,影响根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利用,而且导致花药开裂慢、花粉散不出去、花粉破裂和病害蔓延;空气湿度过低,柱头易干燥,有效授粉寿命缩短,进而影响授粉受精和坐果。调控标准: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50%左右[6],土壤相对湿度要求在65%~70%。
nlc202309030936
3.2.4浆果发育期浆果的生长发育与水分关系也十分密切。在浆果快速生长期,充足的水分供应可促进果实细胞分裂和膨大,有利于提高产量。调控标准: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60%~70%,土壤相对湿度以70%~80%为宜。
3.2.5着色成熟期过量的水分供应往往会导致浆果的晚熟、糖分积累缓慢、含酸量高、着色不良,造成果实品质下降。因此,在浆果成熟期适当控制水分的供应,可促进浆果的成熟和品质的提高,但控水过度也可使糖度下降并影响果粒增大,而且控水越重,浆果越小,最终导致减产。调控标准: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50%~60%,土壤相对湿度以55%~65%为宜。
3.2.6夏季更新修剪后萌芽期空气相对湿度要求90%以上,土壤相对湿度要求在70%~80%。
3.2.7新梢生长期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60%左右,土壤相对湿度以70%~80%为宜。
3.2.8新梢老化成熟期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50%左右,土壤相对湿度以65%~70%为宜。
3.2.9冬剪更新修剪期至来年升温催芽期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85%~90%,土壤相对湿度以70%~80%为宜。(1)降低空气湿度方法。通风换气是传统的降湿措施,尤其是室外湿度较低的情况下,通风换气可以有效排除室内的水汽,使室内空气湿度显著降低。(2)覆盖地膜。土壤表面覆盖地膜可显著减少土壤表面的水分蒸发,有效降低室内空气湿度。(3)增加空气湿度方法。主要通过喷水增湿,此方法适用于萌芽期。
4新梢管理
4.1抹芽定梢
萌芽后及时抹除并生芽,去弱留强,优先留取带有花穗的芽孢,每株葡萄留7个结果新梢。当新梢长至30 cm时,及时对新梢加以引缚以培养健壮新梢,并及时摘除卷须。
4.2摘心
对生长势强的结果梢,在花前7~10 d对花序上部进行扭梢,同时留5~6张大叶摘心可显著提高坐果率。
4.3加强副梢管理
结合品种特性和整形要求,加强副梢管理,一般对顶端1~2 个副梢以下的其余副梢留1叶绝后摘心,促使新梢生长健壮和花芽分化。
4.4摘叶与疏梢
摘叶与疏梢可明显改善架面通风透光条件,有利于浆果著色,但摘叶不宜过早,以采收前10 d为宜,但如果采取了利用副梢叶技术,则老叶摘除时间可提前到果实开始成熟时。
疏梢:一般新梢留量宜为45 000~75 000个/hm2,这样既能保证足够的新梢留量,又能保证通风透光;疏梢一般在新梢展叶4~6张时进行。
5花果管理
5.1疏穗
一般在展叶4~6张时进行疏穗,原则是如穗质量超过500 g,1个新梢中庸新梢对应1穗,1个强旺新梢对应2穗或2个新梢对应3穗,弱新梢不留花穗,每个新梢留15~20张叶;如穗质量低于500 g,则1个中庸新梢对应2穗或2个新梢对应3穗,1个强旺新梢对应2~3穗。一般情况下中庸新梢留第1花穗,强旺新梢留第1和第2花穗或只留第2花穗。
5.2整穗
为了获得穗形整齐美观、果粒大小均一的果穗,疏穗结束后须及时进行整穗处理。一般于花前7 d左右进行整穗,应及时去除歧穗、穗肩和穗尖,留果穗中部10~13 cm部分即可。过密小穗要部分疏除;轻掐穗尖或不掐穗尖,由穗尖向基部选留12~14个小花穗。
5.3疏粒
疏粒标准:果粒可以自由转动,单穗质量为400~600 g(红地球除外)。疏掉果穗中的畸形果、小果、病虫果以及比较密挤的果粒,一般在花后2~4周进行1~2次。第1次在果粒绿豆粒大小时进行,第2次在花生粒大小时进行。疏粒应根据品种的不同而确定相应的标准。自然平均粒质量在 6 g 以下的品种留60~80粒/穗为宜,自然平均粒质量在6~7 g的品种留50~70粒/穗,自然平均粒质量在8~10 g的品种留40~60粒/穗,自然平均粒质量大于11 g的品种留35~40粒/穗;红地球保留80~100粒/穗。在修果穗、疏粒的时候由于某些品种,如红地球伤及其果穗穗轴及分枝梗都会影响果粒的生长,因此在疏除花序分枝时不要太靠近花序主轴,疏果粒时不要太靠近花序果穗分枝轴,注意保留一小段“桩”。
5.4套袋
套袋能显著改善果实的外观品质。疏粒完成后即可套袋,纸袋的选择根据品种而定,一般深色品种选用白色纸袋,绿色、黄色品种选用黄色纸袋,对于容易日烧(灼)的品种最好采取打伞栽培,以减轻日烧(灼)。
6整形修剪
6.1夏季更新修剪
对于果实收获期在6月初之前的葡萄品种如夏黑无核等采取完全重短截与重回缩相结合的方法。于浆果采收后,根据不同树形要求将预留作更新梢的原结果新梢或发育新梢留1~2个饱满芽进行重短截,逼迫其基部冬芽萌发新梢,培养为翌年的结果母枝;当完全重短截的枝条和芽已经成熟变褐时,须对所留的饱满芽用10~20倍石灰氮上清液涂抹,以促进其萌发;其余新梢或结果母枝疏除。
6.2修剪后萌芽管理
萌芽后及时抹除并生芽,采用去弱留强,当新梢长至 30 cm 时及时对新梢加以引缚,以培养健壮新梢,并及时摘除须。当选留健壮新梢长至80 cm时摘心,摘心后顶端副梢继续延长生长,其余副梢留1叶绝后摘心,促主蔓充分发育。当顶端保留的延长梢长至40~60 cm时进行第2次摘心,副梢处理同上。依次类推,进行第3、第4次摘心。在新梢生长期,对新梢基部进行扭梢可显著抑制新梢旺长,促进花芽分化。
6.3冬季修剪
回缩修剪:根据枝条成熟度,剪口粗达0.8 cm直径,留芽2~3个作为来年结果母枝。
7病虫害防治
7.1病虫害防治原则
防治原则: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提倡生物防治,按照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科学合理使用农药[7]。农药品种选择、施用方式及其限量应符合NY/T 393—201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的规定。
nlc202309030936
7.2防治基本要求
在AA 级绿色食品生产中规定必须使用生物源(微生物、动物、植物)农药及部分矿物源(硫制剂、铜制剂)农药;禁止在上述农药中混配有机合成农药的各种制剂。在A级绿色食品生产中明确禁用高毒、剧毒、高残留及具“三致”作用的农药和限用的化学农药[8],并规定每种化学农药在1种作物生长期内只允许使用1次,以确保环境与食品不受污染。其他低中毒农药的使用方法(施药量、施药方法、休药期)遵守国家的相关标准。
(1)农业防治。选择抗病虫害的优良葡萄品种和脱毒苗木,按照国家规定的有关植物检疫制度执行。根据品种特性,采用科学的栽培方式和架式。合理种植密度,合理留蔓、留穗,控制产量;加强夏季蔓管理,提高果园通风透光度。加强中耕除草,科学肥水管理,促使树体健壮,增强树体自身抗病能力。
(2)物理防治。实行全园果穗套袋技术。安装诱蛾灯诱杀害虫,保持果园清洁,随时清除病枝、病叶、病果粒等带病虫枝体和杂草,并销毁或深埋。
(3)生物防治。在葡萄园中放养天敌,保护利用自然天敌防治果园中害虫。
(4)化学防治。应做到对症下药,适时用药;注重药剂的轮换使用和合理混用;按照规定的浓度、每年的使用次数和安全间隔期(最后1次用药距离果实采收的时间)要求使用。化学农药使用情况做到严格、准确记录。
7.3设施葡萄主要真菌病害及虫害防治措施
(1)根癌病。食用白醋稀释至pH值为7为止,用碎布蘸取,绑缚在患病部位。待病变组织脱落,收集后焚烧处理。
(2)穗轴褐枯病。在花序分离期和花后1周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喷施2次为宜。
(3)灰霉病。在花序分离期和花后1周使用40%嘧霉胺悬乳剂1 000倍液各喷施1次,安全间隔期10 d。
(4)霜霉病。用25 波美度波尔多液200~400倍预防,全生育期最多使用3次,安全間隔期10 d;80%~260%乙蒜素叶面喷施3次,安全间隔期10 d,使用方法是全园树体喷布。
(5)白粉病。2%抗霉素120水剂200倍液在其生长期最多使用2次,安全间隔期15 d;2%石硫合剂制剂200倍液在生长期最多使用2次,安全间隔期15 d,使用方法是全园树体喷布。
(6)二星叶蝉。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500~2 000倍液于生长期最多使用2次,安全间隔期21 d;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于生长期最多使用1次,安全间隔期28 d,使用方法是全园树体喷布。
(7)毛毡病。1%甲维盐乳油2.0~3.3 mg/L喷雾,生长期最多使用2次,安全间隔期21 d,使用方法是全园树体喷布。
8采后处理
8.1采收前的要求
果实在采前30 d应停止施氮肥。在采前10 d停止灌水;采前遇雨水,则应延迟采收。葡萄采收前15~20 d停止打药。
8.2采收时期的确定
含糖量依品种不同而不同,一般不低于18%,酸度在05%以下,果实颜色达到品种特有的色泽,果肉由坚硬变为硬脆,且富有弹性,具本品种特有的风味。
8.3采收
(1)树上修剪,一剪入箱。(2)分级包装。须在果园交通便利、遮阴、通风处搭建工作棚和检验分级工作台,以保持工作台的环境整洁,采收实行流水线作业。(3)剪穗、运输、修穗分级、装箱,要分配好劳力,严格按照果品分级技术标准进行分级装箱,不能出现以次充好和缺斤少两的现象。
8.4快速预冷与贮藏
葡萄运至冷库后要打开袋口,在-1~2 ℃条件下进行预冷,使葡萄的温度尽快下降。当温度下降到0 ℃时,将保鲜剂放入袋内,然后扎紧袋口,在(-0.5±0.5) ℃条件下长期贮藏。
参考文献:
[1]刘旭宇. 绿色食品绿茵牌鲜葡萄生产技术规程[J].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4):691-692.
[2]郭绍杰,陈庆良,单鸿臣,等. 新疆设施葡萄栽培技术[J].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3):98-98.
[3]芮东明,张锐方,汪智明,等. 葡萄水平棚架式栽培技术规程[J]. 江苏农业科学,2011,39(4):167-168.
[4]郭绍杰,李胜皆,张勇,等. 鲜食葡萄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J]. 落叶果树,2006,38(2):34-37.
[5]冯万富.葡萄设施栽培技术规程[J]. 乡村科技,2012(9):22.
[6]孙锋,肯吉古丽,苏来曼,等. 吐鲁番设施棚架葡萄栽培技术规程[J].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12(5):39-41.
[7]李红阳,陈志谊,周步海,等. 设施葡萄病虫害防治规程[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2):129-130.
[8]王金中,陶明建,王士运. 无公害葡萄生产基地操作规程[J]. 果农之友,2006(11):19.唐泉,曹荣祥,童晓利,等. 温光处理对红颊草莓花芽分化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