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设资源节约

2024-12-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建设资源节约

论建设资源节约 篇1

摘 要:

节约发展、清洁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国情分析与国际竞争的视角,阐明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的根据;指出了城市在贯彻两项基本国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如何将其贯穿于城市长远规划和日常城市管理中。

关键词: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 城市规划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立足我国国情的两项基本国策。我国的资源蕴藏量和国土面积分别居世界各国的第四与第三位,从总量上看,“地大物博”是称得上的,但从人均指标看却恰恰相反。以人均国土而积看,我国为0.8公顷/人,只及世界人均值的29 %;人均耕地0.11公顷/人,只及世界人均值的40%;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按45种主要矿产资源计算的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一半,具体就石油、天然气、铁矿、铜矿、铝土矿而言,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只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11%、4.5%、42%、18%和 7.3%。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环境容量也远低于世界平均值;与此同时,我国按国内生产总值、按工业增加值计算的单位产出的资源占用量和消耗量、污染物排放量却远高于发达国家。显然,日前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是难以为继的。

为了可持续的发展,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之路,就是理所当然、势所必然的选择。人均资源占有量低,能耗、物耗高,这“一低一高使我国发展经济所需的许多重要矿产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攀高。据有关部门顶测,到2020年,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达到52%,锰、钢、铅、锌的进口依存度将分别达到38%、82%、52%和69%。同时,在矿产进口谈判中我方尚未真正掌握话语权,在进口价格年年攀升(如进口铁矿石价格2005年比上年上涨 19 %,2006年继续同比上涨30%左右)。进口原料上涨导致的工业成本上升,降低了我国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国际政治风云变幻的大背景下,一系列重要矿产品大量依靠进口更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因此,节约发展、清洁发展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必然要求,也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增长力方式转变和提高增长质量与效益的切入点和抓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工作的开展,需从国家、城市和区域、企业与社区三个层而同时推进,城市居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城市-方面要贯彻国家的两项基本国策,落实上级政府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方面的任务与要求;同时要结合市情,制定规划,将节约和环保同城市社会发展各相关方面紧密结合,融入到城市发展、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日常工作,组织全市的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与全体市民具体实施。

统筹系统规划的重要性源于资源节约与环保工作的广覆盖、高渗透与大跨度的特点。首先要抓好城市规划这个”龙头“,以前瞻的眼光,科学确定城市规模与总体布局,使其与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地质构造等自然承载力相匹配,充分体现”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同时加强规划管理,将国家有关节地、节能、节水……等要求与重点推广的举措纳入控制性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真正发挥规划的引导、调控功能,决不能听任中外开发商牵着鼻子走,造成重大、甚至难以挽回的损害与浪费。从覆盖面看,它贯穿生产、建设、运输与流通,直至最终消费各环节;从节约对象看,它涉及到土地、水、能源、各种原材料等等;从工作环节看,包括宣传教育、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制定与贯彻落实,技术支撑与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各种有代表性的示范工程和相关的制度建设(如能效标识制度、节能

降耗产品认证制度,高耗能、高耗水、高耗材工艺、技术与设备的强制性淘汰制度)等等。而上述节约、环保工作又需要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任务紧密结合、互联互动,才能落实:

----和城市产业结构、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相结合,对能耗高、污染重的行业,加快落后产能的淘汰步伐,实现结构节能降耗、减少污染排放;

----和城市产业与企业技术结构的升级相结合,淘汰落后工业窑炉,更新改造低效工业锅炉,充分利用工业余热余压,实现技术节能降耗、减少污染排放;

----和城市产业布局调整、发展产业集群、推进循环经济相结合,实现投入品的减量化、再利用与资源化;

----和合理控制投资增长、调整投资结构相结合,提高并严格执行项目在土地、环保、节能以及技术、安全等方面的准入标准,按规定完成环境影响评估和节能评估审批,从源头上把好节能降耗减排关口;

----和科教兴市战略相结合,推进产、学、研相结合,为资源节约、保护环境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抓紧与资源节约、保护环境相关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普及相关科技知识:

----和拓展就业领域、增加就业岗位相结合,发展、提升各种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水平,实现产业化,形成”静脉“产业链;

-----和倡导扶贫济困与发展社会慈善事业相结合,通过社区”爱心超市"等方式,使还有使用价值的被弃生活用品等循环利用,等等。

从一个时期看,上述方方面面不可能平推齐进,而应根据不同的市情,找准各自的切入点,力求重点突破;而根据城市产业结构和相应的资源消耗结构、污染排放物结构,那些投入量大、节约空间大,污染扰民危害重的方面,宜作为重点突破的切入口。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突破口,创造不尽相同的经验、做法,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就可能以最低的代价,将资源节约、保护环境的各种成功经验在中小城市普遍推广,使越来越多的城市走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行列。

竭泽而渔之路不能走

――如何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竭泽而渔,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成语,讲的是把湖水排干来捕鱼。鱼倒是全捕着了,但湖水排干了,就再也不会有鱼了。它告诉我们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如果违反自然界的规律,急功近利,过度索取,看似取之不尽的资源就会用尽。同样,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如果我们只注重经济的发展、消费的增长,而忽视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忽视对环境的有效保护,那就等于竭泽而渔。

我们党十分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并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

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也是保障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

怎样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我们经常用“地大物博”来描述祖国的广袤与富饶。从大的方面看,这样讲当然没有问题,但并不等于说我们国家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的。相反,目前我国乃至全球的资源形势日益紧张,不容乐观。

从全球来看,有关研究表明,地球上的森林正在以每年1600万公顷的速度继续减少;现有石油储量不足2万亿桶,可供开采时间不超过百年;到2025年,全世界2/3的人口将遭受用水短缺的威胁。伴随人类社会发展和需求增加,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正在日益减少。从我国来看,一方面,由于人口众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非常少。比如,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为2370立方米,仅相当于世界人均的1/4;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5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大多数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另一方面,生产和消费方式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导致资源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凸显。过去,我们比较多的是依靠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导致资源消耗过大,浪费的现象也比较严重。与此同时,铺张浪费、大操大办、大吃大喝的消费方式在生活中并不鲜见。虽然党和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奢侈浪费的消费观还在发展,能源、淡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如果不把节约资源的政策方针放到更重要的位置,经济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的制约,生产生活环境会越来越恶化,这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必须坚持资源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怎样理解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0多年前,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中转贸易站楼兰,极尽繁华。然而,这座举世闻名的“大都市”,却于公元500年左右消失在漫漫黄沙中。不少研究者将吞噬楼兰文明的祸首归结为环境的急剧恶化。楼兰的悲剧警示我们:环境是无情的,只有与环境和睦相处,人类才能更好地利用环境,文明才能不断延续。

应该看到,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在加强环境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部分流域区域污染治理取得初步成效,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工业产品的污染排放强度有所下降。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

面对严峻的形势,必须加大保护环境的力度,充分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

期性。我们党紧密结合国情,借鉴国际先进发展理念,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提出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决策。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体说来,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天地人和,物我为一。”人,本身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没有整个自然界的环境,人就不可能生存、繁衍。保护自然环境,也就是人的自我保护。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既是一种环境伦理观念的普及,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实践指南,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认识,贯彻执行,为环境的友好、自然的和谐作出更多的努力。

如何谱好资源、环境、发展的协奏曲?

2006年4月中旬,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研究部署“十一五”期间的环保工作。会议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进一步落实加强环境保护的工作措施,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需要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

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

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展望“十一五”,我国仍将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将面临人口不断增加、资源约束突出、环境压力加大的严峻挑战。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工作的极端紧迫性,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以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那么,如何谱好资源、环境、发展的协奏曲呢?

一是要大力倡导节约型消费模式和环保意识。生活中常见的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在很多情况下都是由于人们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淡薄造成的。因此,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倡导勤俭节约、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理念,逐步形成与国情相适应的节约型消费模式。要增强全民环保意识,调整和改造不利于环保的思想观念和价值标准,加强环境伦理、环境文化宣传,培育环境友好的理念。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从自身做起、从日常养成做起,厉行节约,保护环境,努力形成人人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尽责出力的良好风尚。

二是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无论是研制、引进节能技术,还是治理环境污染,都需要投入,早投入事半功倍,晚投入花费翻倍。要加大高耗能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改造升级的投入;把环境保护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调整支出结构,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支持,保证环保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三是要有制度作保障。制度是管根本的、管长远的,能够使资源、环境、发展保持协调前进。要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将环境质量变化和环保工作作为党政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之一。还应当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区域开发和保护政策制度、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等。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要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实施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的价格、财税、投资政策。四是要加大执法与监管力度。近年来,资源环境方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较为普遍,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因此,要抓紧制定和完善促进资源有效利用、保

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加大处罚力度。逐步完善“中央监察地方、地方监管单位、单位法人负责”的监管体制。要提高对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的监测能力和水平,严厉查处造成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的违法行为和案件,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此外,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要靠科学技术。要集中力量研究开发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改造与创新,积极开发和推广节约资源的新技术和新工艺。

循环经济之路怎么走?

在一般人的眼里,垃圾只是生产生活废料,不但处理起来费时费力费钱,还容易污染环境。可是换一种角度,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垃圾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只要使用得当,非但不会污染环境,还会成为其他行业的能源资源,产生经济效益。

我国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程

重点行业 建设济钢、宝钢、鞍本钢、攀钢、中铝、金川公司、江西铜业、鲁北化工等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产业园区 建设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及园区集中供热和废物处理中心,建设河北曹妃甸、青海柴达木等若干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建设湖南汨罗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市场和加工示范基地。再生金属利用 建设若干30万吨以上的再生铜、再生铝、再生铅示范企业。废旧家电回收处理 建设若干废旧家电回收利用示范基地。

再制造 建设若干汽车发动机、变速箱、电机和轮胎翻新等再制造示范企业。

这种对垃圾的循环使用,体现了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理念。由于循环经济具有节约资源、绿色环保的双重作用,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通过对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

我国的循环经济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起步,在一些地方进行了一系列的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作为新生事物,循环经济毕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十一五”规划根据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对发展循环经济作出了明确部署,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工作要求。

当前,发展循环经济,首先要认真落实“十一五”规划的各项任务。从工作上说,要大力宣传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在发展思路上彻底改变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倾向。把推行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城乡发展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要努力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

同时,要加快建立健全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体制机制。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加快立法进程,研究起草循环经济法,并抓紧制定相关专项法规。国家发改委也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规划指导,组织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通过完善财政、税收、价格、金融等方面的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论建设资源节约 篇2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草案) 》指出:以节能减排为重点, 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这是党中央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 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1. 当前社会资源浪费严重。

据统计显示, 中国公车消费每年约3 000亿人民币, 相当于全国的教育经费和医疗经费。全国招待费2 000亿人民币也是个惊人的天文数字, 公费出国考察每年花2 000亿人民币, 可以再建一座三峡大坝及配套的全部设施。社会资源浪费不仅存在于消费领域, 同时也广泛地存在于生产建设和流通领域。造成社会资源浪费的不仅是国家干部也包括一般老百姓。例如, 浇地漫灌、焚烧庄稼秸秆等。

2. 资源缺口太大。

按人均占有资源计算, 中国的水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 土地资源为1/3, 森林是1/5, 石油为1/10, 天然气近1/2, 铁矿石为1/2, 铜为1/6, 铝为1/14。随着经济发展, 社会需求的增加, 经济增长和资源供求矛盾越加突出。由于严重缺水加上水质污染严重, 全国600座城市已有400座城市供水不足, 100座城市严重缺水, 16个省市低于联合国确定的人均拥有水资源1 700立方米的用水紧张线。3.6亿农村人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

中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到3.6亿公顷, 占全国土地30%, 并且仍在增加;沙漠化土地占1.7亿公顷, 受沙漠化影响的人口达4亿。每年减少耕地面积相当于一个江苏省的耕地面积, 中国的社会资源已经相当稀缺。相反, 中国的钢铁、铜、煤已成为世界第一消费大国, 石油、电力已成为世界第二消费大国。由于科技创新不够, 科技含量不高, 要保持经济快速发展, 保持GDP增幅不减, 现阶段仍需要资源、资金的高投入。但问题是中国各种主要资源已严重不足, 在45种重要战略性资源当中, 据估计, 到2020年时我们将有九种严重短缺, 有十种短缺。到2020年, 不但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超过57%, 其他铁矿石也将达到57%, 铜将达到70%, 如此之高的依存度不仅增加国内产品的成本, 同时也给中国经济带来很大的风险。

3. 寄希望国际市场不可能。

中国国内资源日益紧张, 世界资源形势也不容乐观。根据资料分析, 世界铝土储量可采八十五年, 石油为四十二年, 铁矿石为五十五年, 铜矿为十四年, 锌为十一年。世界各国也已把资源供应和资源储备提到国家安全的首要地位, 世界资源的竞争日趋白热化。自1995年以来, 世界钢材增加部分的60%, 铝材的50%, 石油的20%, 大豆的30%, 天然橡胶的50%, 都与中国因素有关。为此美国、日本两国出现“中国资源威胁论”, 认为中国对资源的大量进口已造成世界经济资源的巨大威胁。

两伊战争为石油之争。人们预测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极有可能是因为争夺资源。世界资源的争夺日益激烈, 中国资源问题的解决只能立足于国内, 寄希望于世界市场不太可能。

二、节约资源,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性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环境质量欠佳、自然灾害频发、粗放型经济模式尚未转变的国家, 节约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不仅是当务之急, 而且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

1. 节约资源,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客观需要。

中国在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但总的来说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转变, 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靠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资源消耗高, 浪费大, 污染严重。现在生产、流通、消费各个领域资源浪费现象都十分严重。如果扎扎实实地搞好一个环节的节约, 就会增加大量的社会财富。假如把现在煤炭回收率的30%提高到40%, 中国可多采煤100亿吨, 相当于多建十个大型煤田;假如把全国日常照明用的白炽灯换成节能灯, 就能节约80%的照明用电, 每年就省下整个三峡发电量。实践证明, 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经走到尽头, 不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建设节约型社会, 资源就难以为继, 环境就难以改变, 现代化就难以实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只能成为泡影。

2. 节约资源,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近年来, 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不少人为此沾沾自喜。实际上中国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以牺牲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1990年环境污染损失的经济价值为367亿元, 约占当年GDP的2.1%;1992年环境污染损失为1 096亿元, 约占当年GDP的4.5%;1993年环境污染损失为1 085亿元, 约占当年GDP的3.16%。据1997年世界银行统计, 中国每年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失是GDP的7%。这一数字, 差不多接近这些年经济增长所创造的价值, 也就是说, 我们千方百计所创造的经济增长奇迹实际上被污染所造成的损失相抵消了。现在, 中国有限的资源遭到严重浪费, 环境污染已是世界之最。因此说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就是节约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

3. 节约资源,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人民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人民赖以生活的基本条件几乎不复存在, 13亿人口居然有1.3亿人口为乙肝病毒携带者, 中国人患肝癌的数量已占世界一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原副院长王建璋教授指出:人类的病症80%~90%都是由环境引起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 中国的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工业化进程将不断推进, 居民消费结构将逐步升级, 城市化步伐将不断加快, 资源需求将持续增加, 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是节约资源。如果再一味追求GDP, 拼资源、争做“世界加工厂”无异于竭泽而渔, 杀鸡取卵。因此,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既是当前保持经济平衡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 也是实现全面小康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

4. 节约资源,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

解决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资源问题, 着眼点和立足点必须在国内, 从国外资源形势看, 随着发达国家经济复苏,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加快, 给中国利用国外资源带来了很大的难度。2004年以来世界铁矿石价格上涨90%, 再上涨的话, 中国炼钢行业将要整体亏损。过多地进口资源, 不仅耗费大量资金, 而且加剧国际市场供求矛盾, 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风险, 引发一系列经济、政治、外交问题, 影响中国的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节约资源, 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 控制对国外资源的依存程度, 对于确保中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节约资源,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途径

节约资源, 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中国长远发展的大计, 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必须采取多种有力手段和措施, 动员全国上下, 举全社会之力, 才能取得实质效果。

1. 尽快修改《节约资源法》。人口、资源、环境是当今世界

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错综复杂, 但其核心是资源问题。解决好节约资源问题可以缓解就业压力,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防止环境污染。例如, 用庄稼秸秆生产活性碳, 每年可增加外汇兑换成人民币2 000亿元;用玉米和玉米芯生产木糖醇, 变废为宝, 化害为宝, 减少污染, 保护环境, 增加了农民收入, 有百利而无一害, 何乐而不为。可惜以上的好做法、好典型只是个别地方的个别现象, 要全面推广, 必须有法律制度保障, 因此应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共同作为中国的基本国策。中国已经制定了《环境保护法》, 但有许多地方并不够完善, 执行起来有一定难度。现在应尽快修改《资源节约法》, 规范社会和公民的消费行为, 其法律效力应远远超过一般政策方针。要把节约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 并以此为依据建立综合反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体现科学发展观、政绩观的指标体系, 有利于中央提出的建设节约型社会战略决策的实施。

2. 建立绿色GDP核算制度。

传统的GDP核算制度面临诸多挑战和社会的质疑, 因为它忽视了自然资源的稀缺性, 忽视了经济发展带来的过度资源消耗, 助长了政府和企业一味追求GDP高增长而破坏生态环境、浪费自然资源的行为。中国钢筋、水泥消耗占全世界总消耗量的50%以上, 以这样的资源付出才换来9%的经济增长速度, 才换来3万亿人民币的财政收入。与注重软件开发和以生物工程为支柱, 并且GDP增幅也达到6%的印度相比, 你说哪个国家的经济质量更好一些?建立绿色GDP核算制度对建设节约型社会来说宜早不宜迟。

3.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现代国际社会广为推崇和实践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就是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更少的资源消耗、更低的环境污染、更多的劳动就业的经济模式。它与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区别在于:传统的经济增长直接依赖于对资源的消耗并对环境产生直接污染, 一端投入资源从事生产性消费, 一端产出的同时排放废弃物、渣、气、水、热等有害物质;而循环经济模式立足于减少投入和节约消耗, 并在再生产运行的链条上收回和再利用废弃物、渣、气、水、热, 呈现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的反复循环流转过程。例如固镇县刘集镇的沼气村, 把养猪产生的猪粪、农民收庄稼时通常焚烧的秸秆这些废弃物作为生产沼气的原料, 生产洁净的新能源沼气, 用来照明、煮饭, 然后再把沼气渣作为无公害的有机肥生产绿色食品———蔬菜水果。发展循环经济是节约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好措施、好途径。

4. 提高全民族的资源节约意识。

论建设资源节约 篇3

关键词:资源节约型社会;水资源;节约;策略分析;研究

水源是一种有限资源,如何对现有的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使其与国家建设的需求相匹配,有着一定的实践意义。

一、水资源行政管理

水资源自身的特定屬性以及现阶段的市场经济资源使用模式,导致了现阶段对于水资源的管理应该主要通过行政管理形式开展。其重点就是提高对水资源的实际供应与需求之间的内部关系,对此在实践中主要重点如下:

第一,优化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在现阶段的水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基础法律就是《水资源保护法》,对于水资源的宏观管理与调控有着一定的指导规范作用。在今后的水资源建设方面,政府要提高对相关法律制度的规范与管理,综合现阶段的问题与状况,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水资源保护与管理系统,进而为构建节约型社会奠定夯实的基础。

第二,完善水资源管理系统。

相关水资源管理部门要提高合作能力,明确分工,基于区域以及流域管理基础之上,构架完善的管理系统,通过优化政府以及公共服务的基础能力形式,提高整体的服务质量。同时,要对水资源管理系统进行详细的规范,基于我国的发展趋势与规划,设置科学的方式与方式,全面有效的促进我国水资源管理的系统、规范以及社会化发展趋势。

第三,明确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问题。

在不同的阶段,对于水资源管理的内容与重点有着不同的定义,对此要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明确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有侧重的开展管理工作,不断的优化我国水资源的配置,缓解水资源开发以及保护之间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处理好水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与问题,始终贯彻执行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理论。政府要基于不同的矛盾问题,科学的选择管理方式,全面有效的保障水资源的合理使用。

二、水资源管理经济

第一,明确水权。根据现阶段的市场经济资源配置基础,明确水权,全面充分的彰显市场经济的自身效能与作用,为水资源的科学配置奠定基础。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等级,基于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构建合理的水权制度,平衡责任与权力自检的关系。避免水权混乱等问题,避免各种水资源开发、管理中存在的制约问题。因此,基于整体的考量,进行系统的责权平衡,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水权制度形式。

另外,也要提高对水市场的重视,这是巩固水权制度发展与完善的基础。对此政府要通过宏观的调控,全面促进水市场的健康发展,对于水市场各种行为进行系统的规范,提高监督管理工作自身的效能。

第二,优化水价形成制度。

水价形成是水资源经济管理重点所在,是推动水资源节约、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因为水资源的使用性质、形式多种多样,导致水价的形成与规范相对较为复杂。对此。在遵循水资源管理的法律价值以及供求规律的同时,要区分公共利益以及经济发展的两种特点,逐渐的完善水价的形成制度,进而全面的提高水资源管理的利用效率。

三、水资源的管理技术

首先,构建完善的规范程序。

在社会中水源管理领域相对较为广阔,在环境领域、生态领域、技术领域以及社会与系统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对此要提高相关涉水技术的重视,通过各种全新技术形式的应用,提升资源管理的整体效率与质量。要基于水资源管理的不同时段的不同工作重点,加强技术评估与审计工作的重视,通过监督管理工作全面保障工作质量。

其次,构建完善的水资源规划系统。

水资源规划主要涵盖了水资源的专业、区域以及流域综合规划等。对此要构建完善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系统,提高对水资源管理的整体科学性,进而保障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在实践中,通过对具体的地区以及区域等相关水资源情况开展综合性的评估管理,基于具体的环境状况与周边情况,全面系统的分析水资源的整体承受嫩老公,进而进行系统的分析、预测工作,为今后的资源开发与利用奠定基础。

再次,构建系统的宏观与微观指标系统。微观与宏观系统的构建就是基于生产力发展技术的相关标准基础开展的。其中微观系统就是相关生产力发展的综合水平,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之中,不同的地域以及行业之中就会有着不同的水配额指标。宏观角度的系统就是基于水资源自身的承载能力以及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基础进行的宏观调控。两种形式的共同开展有利于推动水资源管理系统的完善发展。

最后,水资源监控系统的优化。

水资源监控系统对于水资源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监督作用,是各种工作开展的物质基础。直接影响着水资源管理工作发展的经济性、合理性以及时效性。监控系统,可以对水资源的整体变化进行系统全面的掌握,进而完成各种实施资源的调控处理工作。

结束语:在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构建过程中,要提高对水资源节约的重视,通过科学的管理形式,提供的管理工作开展,全面有效的正确水资源节约工作的开展,保障在水资源使用过程中可以真正的起到资源利用最大化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金霞. 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中的水资源管理问题[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04:447-454.

[2]马一兵. 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中的水资源管理问题探析[J].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03:133.

论建设资源节约 篇4

王金祥

浚县安林煤矿位于安阳市安阳县蒋村境内,距安—李铁路1.2km,安阳市区25km,矿区公路、铁路四通八达,交通运输条件较为方便。矿井始建于1971年4月,1977年10月投产,设计生产能力30万吨/年,核定能力为39万吨/年,煤种为无烟煤。该矿隶属于鹤壁市浚县,是鹤壁市唯一的一座地方国有煤矿,为异地办矿经营。多年来该矿在各级矿产资源管理部门的领导下,在矿井地质条件复杂多变,煤层赋存不稳厚溥不一的开釆条件下,通过自身的积极努力,企业走出了一条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建设节约型矿井的路子,取得了安全、质量、效益整体好转。曾多次被授予“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和“煤 炭资源回收率优胜单位”等荣誉。

一、以人为本,转变思想,加强领导,树立资源危机意识。

职工对煤炭资源回收的意识和技能水平如何,直接作用于矿井煤炭资源的开采回收的全过程。要把对职工提高国家能源战略意识和“煤炭资源不可再生”的认识方面,始终作为推进矿井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的有序开展,促进安全生产的治本之策来抓。一是坚持以人为本,转变思想,彻底扭转“只追求高产高效、不考虑煤炭资源回收率高低”的片面思想,利用广播、板报、条幅寄语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及原煤炭工业部发布的《生产矿井煤炭资源回采率暂行管理办法》、《关于合理开采煤炭资源提高资

源回采率的苦干规定(试行)》、《矿产资源开发监督管理制度》等法律法规,时时提醒职工。二是推出了“矿井资源回收率标准观”,使采、掘面从开拓到开采回收有标准,做到设计中预算(矿井55%,采区70%,工作面80%)、实施中精算、回收时倒算,必须完成预定指标。要求职工严格标准作业,把回采率标准做为矿井的生命线来衡量,有效的扭转了以前那种采厚弃薄、采易弃难、资源浪费等恶性循环。三是加强矿井煤炭资源回收率和资源储量管理的领导。煤炭储量管理和煤炭资源回收率的管理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贯穿了从设计到开拓布置至开采回收全过程,能不能按标准开展,并不断“坚持、巩固、提高和发展”关键在领导。因此,首先以加强矿井煤炭资源回收率领导班子建设入手,成立了以矿长为组长,主管副矿长为副组长,分线矿、科、队级领导为成员的提高矿井煤炭资源回收率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煤炭资源回收率监督验收组及矿井储量管理小组,对日常矿井煤炭资源管理进行实时监督、考核,并定期召开矿井采、掘、区、队、旬、月、季煤炭资源回收率完成情况分析会,及时解决在实际工作中影响煤炭资源回收的因素,量化责任目标,形成了层层领导有目标、人人身上有责任、个个肩头有压力,一级抓一级,一级为一级负责的矿井煤炭资源回收率和矿井储量管理工作体系,为此项工作的巩固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依靠科技进步,合理开拓、开采,走煤炭增收兴矿之路,创建节约型矿山。

科技是兴矿之本,创新是振兴之源。实施科技兴矿、合理开发战略,大力开展提高煤炭资源回收技术攻关和技术改造,为全面提升煤炭资源回收档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安林矿地质特征及煤层赋存条件复杂,构造多,煤层变化大,属高瓦斯严重突出矿井,井田采用一对斜井开拓,单水平上下山开采,南翼采区煤层比较稳定,平均4.5米左右,北翼采区因受岩浆岩侵入,煤层受到严重破坏,厚薄不均,煤厚0.9—5米之间,个别地段达11米厚,成鸡窝状分布,局部可布置正规采面,其余只有采用残采进行回收,给矿井开拓、开采带来了极大困难。鉴于矿井复杂的煤层赋存条件,结合现代技术和外矿成功的各类开采经验,首先充分运用专业技术知识,优化矿井煤炭资源利用方案设计,调整开拓布局,调整矿井采区结构和生产衔接,把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放在首位,将三、六、八三个采区区段逐个按类分析,对症下药。尽量减少采面、掘进头个数,减少生产环节,实施集中生产。二是抓井下现场改造,分区研究不同的开采技术和采煤方法,先后创出了三采区下山煤柱跨巷开采、八采区岩浆岩侵入区走向托底倾斜全采法和六采区岩浆岩严重侵入区正规布置后退式托底残采法及在全井推广无煤柱沿空掘巷,改变工作面一次循环进度尺寸等开采工艺技术,大大提高了煤炭资源回收率,使矿井回采率由原来的48%增长至现在的58%,采区回采率由原来的68%增至现在的78.5%,工作面回采率由原来的76%增长至现在的93%以上,仅三采区一个采区因为后期进行了环节改造,采用了跨下山煤柱

回收开采法就可多回收边角煤柱达20多万吨,从而大大提高了矿井服务年限。

三、建立储量专业管理体制,制定针对性有效措施,引入激励机制,保持矿井资源管理和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工作经常化、正规化、规范化开展。

完善储量专业管理体制,建立科学的数据信息是煤炭资源专业管理的基础。矿上在矿级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领导小组的基础上,专门在矿生产技术科设立了矿井资源储量管理小组,设专门的储量管理人员,充分发挥地测人员及储量管理人员对资源的管理与监督职能,严格生产、技术、开采各工序的动态管理,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帐、表、卡,积极派送人员到国有集团矿学习,不断刷新专业人员的技术知识水平,完善了矿井储量计算图、采区储量损失量计算图、工作面探煤厚计算图,矿井储量动态、逐年、逐月采出量、各种损失分析和损失率计算等九种台帐。建立健全了工作面开采煤炭资源回收指标预测与实测对比制度,制定了工作面煤厚定期探测规范和工作面、采区、矿井回采率现场监控、验收及奖罚制度,做到奖罚分明。特别是近2年来,随着国家对煤炭资源的重视和一系列保护开发资源的政策规范的出台,使其增加了对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的积极性,充分认识到煤炭资源不可再生、储量是有限的、煤炭资源十分珍贵。在千方百计组织生产的同时,始终把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放在首位,坚持“不采则已,要采就要采得干干净净”,坚持视煤层变化情况实施定预采边界、限采限棚,采面

见底板、老空侧见矸石、网下不压煤,尽最大努力减少工作面浮煤丢失率和损失率。坚持采煤工作面节采有奖、超采处罚的激励机制,有效地促进了我矿煤炭资源回收率的提高,切实提高了开发利用水平,从而避免了煤炭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使矿井资源得到了良性发展,并缓解了矿井采掘关系接替紧张的矛盾,保持了在矿井越来越老、好采块段越来越少的情况下,矿井原煤产量连年跨越新台阶,企业效益稳定增长的好势头。

(作者单位:河南省浚县安林煤矿)

论建设资源节约 篇5

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加强生态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谈到生态,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代表十分激动。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产品,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问题也日渐严重。一些地方将经济发展等同于GDP增长,单纯依靠大规模要素投入获取经济增长速度,资源消耗惊人,环境污染严重。

不文明的消费模式也对环境和资源造成很大压力。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齐建国说:“追求物质享受,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消费、大规模抛弃的传统做法,对生态破坏极大。”

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张晓刚代表说:“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现在又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更加促使我们思考高能耗行业的社会责任。”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贾治邦代表认为,“这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全球生态问题高度负责的精神。”

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

“党中央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贾治邦代表说,“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任务,是党的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生态建设的新目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卢中原代表认为,从提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到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现在在“三个文明”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卢中原说,“这四个文明使我们的建设思路更成体系,更加完善。”

对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河南鹤壁市市委书记王训智代表说:“我从两个方面理解:第一,科学发展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生态文明的提出,正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第二,我们的发展必须走文明发展的道路,无论是从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的保护,还是从资源的节约利用上,无论是从发展的质量还是从发展的可持续性来讲,都必须走这条路。提高到‘文明’的高度,是科学发展观在这方面的升华。”

“没有生态文明,一切文明就没有享受的前提。生态文明体现的正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文化内涵”,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代表说。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前提是发展。只有发展,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但发展的同时,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齐建国认为:“这就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他说,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生态文明的工业化道路,它要求减少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走一条既能节约资源,又能使人与环境友好相处的经济发展之路,“具体来说,就是要发展循环经济,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比如说,以前废弃物直接排放,现在则要通过技术创新等手段,全面回收,分类处理。”他说,经过全社会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一定要逐步使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

贾治邦代表认为,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统筹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大力加强生态建设,着力建设和保护好森林、湿地、沙漠等生态系统,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协调的生态体系。”他说,林业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纽带,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国家应重点抓好造林绿化和森林资源保护,特别是要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沿海防护林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和防沙治沙,防止生态破坏,努力实现到201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0%的目标。这既是本世纪我国生态建设的第一步目标,也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

作为全国闻名的生态地区,神农架的经验给了人们诸多启迪。近年来,神农架林区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保护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成功实现了由“砍树人”向“护林人”的转变,由片面追求物质财富、追求GDP,转向追求以资源和环境永续利用为先导的绿色GDP。“我们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神农架是‘富饶的贫困’。尽管资源丰富,但为了保护生态,不能开发。”林区党委书记王海涛代表说:“我们的发展,不仅是人的发展,也是自然生态的发展,是动植物的发展,我们不仅要考虑人的和谐,还要考虑动物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调整产业结构对建设生态文明至关重要。贾治邦说:“建设生态文明,要努力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建立起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满足全社会对自然、绿色、可再生、可降解的林产品的旺盛需求。”齐建国认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不是生产什么,而是如何生产”,他说,重点是调整重化工业的组织结构、技术结构,比如以前用小高炉、小转炉炼钢,能耗高,污染重,现在应采用新技术,利用循环经济模式,降低炼钢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

在调整产业结构降低能耗、污染方面,鹤壁市的经验值得借鉴。鹤壁是一个煤城,多年来采取粗放的生产方式,给环境造成极大压力。2004年该市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并以此为主线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成效斐然,现在被国家列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市。王训智代表介绍说,他们的经验之一就是通过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王训智说:“产业结构调整是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关键措施。”

节约水资源 篇6

水是生命的源泉,动植物离不开水,人类更离不开水。一旦没有了水,我们就无法生存下去。但是能够饮用的淡水资源日益减少,其中一个原因是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许多水资源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所以,要想有充足的水资源,不仅要保护水资源,还要节约用水。

如果我们不节约用水,就等于向死亡加快了脚步。

我们应该怎样节约用水呢?其实很简单,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节水习惯,在不经意中你就节约了很多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创造了很多有效的方法,让我来教你几招,如洗衣水、淋浴水用来冲厕所,养鱼水可以浇花,淘米水可以来洗碗,残茶水可以来擦家具,使用节水龙头,洗菜应先捡后洗……

大家看了我的介绍都知道怎样节约用水了吧!

论建设资源节约 篇7

1 坚持科学发展观, 认识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强调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 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上申明了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土地资源是一条重要的生命线, 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息息息相关, 只有充分认识到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性, 才能自觉树立节约意识, 加强社会责任感和资源紧迫感, 把节约集约用地放到土地利用和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 需要对节约集约用地相关知识进行普及, 鼓励各行各业自觉贯彻节约集约用地政策, 增强全社会对于节约土地资源的责任意识;其次, 优化土地规划结构,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实现有限资源的扩大利用。我国人多地少、土地后备资源不足, 因此, 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2 加强规划管理,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2.1 科学规划, 将节约集约用地贯穿各行各业

一切土地的利用和管理都以相关规划为基础, 因此, 在进行土地规划的时候就要将节约集约用地的思想融入规划工作中, 树立和落实新型资源观, 构建节约集约用地的科学导向机制, 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对各行各业的用地需求、城乡和产业的布局安排和基础设施的配置进行科学的规划, 尽可能的节约集约用地, 努力保护国土资源, 充分挖掘土地潜力, 保护群众权益不受侵犯, 保障可持续发展。

2.2 积极盘活存量土地, 开辟节约集约用地新空间

盘活存量土地是指将现有的存量土地和闲置土地利用起来, 这需要做两个方面的前提工作, 一是建立存量和闲置土地的方案, 将这些土地的情况全面、及时、准确的进行登记, 并根据批准时间、面积、类型、用途、权属等情况进行分门别类;二是健全土地收购储备办法, 对于本辖区内需要调整使用的土地依法收回、收购和置换, 加大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 加强对土地储备的开发管理, 降低土地储备风险。除此之外, 要积极鼓励盘活存量用地, 对于因为各种原因而被闲置的建设用地鼓励其一地或者设备招商, 其中土地用途不改变的可以保留土地使用权;对于闲置和空闲土地在摸查清楚之后, 通过司法、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及时处理相关债权债务关系, 进行合法有效的处置, 优化土地的利用;对于建设用地被批准一年以上没有进行开发建设的, 征收土地闲置费, 两年以上的, 统一收回。

2.3 发挥土地区域集聚效应

在进行土地规划的时候, 应该注重发挥土地区域集聚效应, 按照“区域集中、产业集聚、开发集约”的原则, 做好工业区和生活区土地用地规划建设。要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总体要求, 进一步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空间统筹, 调整优化城乡用地布局和结构, 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 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3 严格管理,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1 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政策

我国的土地管理政策贯穿土地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 在节约集约用地的过程中, 要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的土地管理政策。例如:对于国家和省市重点建设项目以及产业鼓励政策项目优先安排, 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地优先安排, 而对于一些限制类甚至淘汰类的项目就要严格控制土地利用率甚至禁止土地供应。

3.2 形成完善的制度、政策、技术、标准体系

近年来, 我国的国土资源管理改革不断深入发展, 在保护耕地的前提下, 不断探索, 按照“规划管控、计划调节、标准控制、市场配置、政策鼓励、监测监管、考核评价、共同责任”的原则, 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完善的制度、政策、技术和标准体系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发挥土地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前提条件。针对不同的地区要运用不同的技术和方法全面提高节约集约用地的科技含量, 对于各项建设用地进行预审和论证, 从源头上控制土地资源利用率的分配。例如:工业项目的建筑系数不得低于百分之三十, 而厂区的绿化率要在总面积的百分之二十以内, 严禁改变建设用地的属性。节约集约用地要始终坚持改革创新, 在各类试点中深化完善和提炼经验, 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4 结语

积土成山, 积水成渊, 建设节约型社会, 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与我国“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相符, 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道路上需要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自觉行动, 不断健全节约集约用地目标责任体系, 加快建立节约集约用地共同责任机制, 使得节约集约用地成为每一位公民的信念和自觉行动, 凝聚全社会的力量, 开创国土资源节约集约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孙亚.高举节约集约用地大旗:以资源节约集约促科学发展[J].咨询与决策, 2014 (8) :8-11.

[2]佚名.国土资源部:以节约集约利用统领土地管理工作[J].资源与人居环境, 2104 (9) :6-8.

[3]李风.在创新中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浙江省提高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经验[J].国土资源通讯, 2014 (12) :32-35.

[4]赵明刚.关于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思考[J].黑龙江国土资源, 2014 (6) :36.

论建设资源节约 篇8

关键词 节约型社会 可持续发展 绿色设计 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进入20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不断地消耗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并制造大量的工业垃圾、工业废气,加剧自然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以上这些人类共同面临的窘境,已引起环保人士、设计工作者乃至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几年来,我国着重提倡可持续发展理念,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针对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所做出的重大战略调整。设计行业的工作者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强调绿色设计,节约型设计,低碳生活方式的践行与推广,在各设计艺术专业的教育和实践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1设计的本质与目的

设计源于需求。一定意义上,社会需求的满足往往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作为一种具有本质力量的创造性社会实践行为,设计满足社会需求的使命总归是要通过实现某种社会生产力才能得以完成。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并试图影响甚至改变某一特定人群思想、活动的过程。

设计的本身是创造。设计是人类未来不被毁灭的第三种智慧。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研究设计也就是要研究人的需求,并将需求转化为产品。并且要使人们能通过设计感受到生活环境的变化,并由环境改变带来生活方式的改变。

2中国设计现状分析

近年来,国内建筑设计市场大部分已被外国设计师占领。甚至到目前,国内标志性的公共建筑中几乎很难见到本土建筑设计师的名字,如中央电视台大楼由荷兰设计师雷姆·库哈斯设计,中国国家大剧院由法国设计师保罗·安德鲁设计。

据业内人士分析,中国的部分招标方和开发商弥漫着一股“攀高斗富”、“崇洋贪新”之风,而不是关注设计受益的主体的需求,没有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去思考设计。同时,中国由于物质条件与发达国家有差距,所以在设计理念、整体规划、环保、功能性、商用物业布局等存在一定差距,而且抄袭现象较为严重,国内设计师的能力受到很大制约。在这种形势下,要扭转中国建筑设计的不利局勢,必须提高中国设计师的水品,还要招标方改进自己的思维观念、审美观念,并且将可持续的设计理念融入作品当中,既要达到这个要求并且要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

3可持续设计理念

可持续设计是一种构建及开发可持续解决方案的策略设计活动,均衡考虑经济、环境、道德和社会等问题,思考设计的引导作用和满足消费需求,维持需求的持续满足。可持续设计要求人和环境和谐共处,设计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同时又能兼顾保障子孙后代永续发展的产品、服务和系统。

可持续设计必须“放眼世界,行于足下”。面对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当代设计应义不容辞地将实现自然生态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作为重点。

4未来设计的延伸方向

可持续设计理念是最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果实来获得人类自身永续生存与发展的认识,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从原始的生存需求中就懂得“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于国也》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吕氏春秋·义赏》)。这种提倡适度开发、可持续发展,反对追求短期利益的生存智慧,正是我们祖先通过长期生产实践获得的经验认识的升华。

中国巨大的人口压力和有限的自然资源,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再利用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将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战略。在当前这个背景下,认识可持续设计理念在中国推广的重要性具有迫切需要。面对现在资源紧张和浪费的矛盾现状,如何循环有效的利用这些有限资源是值得我们反复推敲的。尊重自然,并赋予它新的意义是我们做为设计工作者必须坚持和实行的不变宗旨。

5总结

“节约”反映了一种新的设计理念、新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是实现可持续设计的一条根本出路。实现节约型设计要从根本上实现资源的整合,从初步的设计研发阶段到实际的生产,再到最后废弃物的循环使用,每一个环节都应当贯彻节约概念,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合理地使用资源。这不仅仅是设计师的责任,也是所有参与者的共同责任,需要各领域的工作人员积极配合。贯彻实践节约型设计,深入发展可持续,践行低碳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建设中国节约型社会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王譞,陈汗青.设计生态化的社会实现研究——设计的社会生态学论纲[J].大众文艺,2012(23):77-78.

[2] 孙成仁.可持续设计:从概念到实施[J].新建筑,2002.

[3] 李安巧,罗榜圣.从我国的资源状态看绿色设计的重要性[J].经纪人学报,2005(3):15-17.

[4] 俞孔坚,李迪华.可持续景观[J].城市环境设计,2007(1):7-12.

上一篇:护肤品培训个人总结下一篇:法院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情况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