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法重难点(共11篇)
歌曲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如何歌曲教学的重点,突破歌曲教学的难点,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问题。
歌曲教学中的重点,一般是指未完成教学目标,在歌曲教学中着重体现的方面,(引导学生体会歌词的意义,感受歌曲的形象,有感情的表达等),而歌曲教学中的难点,一般是指在歌曲教学中,学生较难掌握、表达的某些乐句,甚至是一些节奏、音准,咬字吐字,它一般只是歌曲中的某一片段。对于歌曲中的重难点,我们可以从旋律、节奏、歌词、呼吸等方面去解析它:
一、从旋律上看:变化音、大跳音程、过高或过低的音、装饰音可能是难点。
二、从节奏上看:前
十六、后十六节奏容易混淆、切分节奏、附点节奏、弱起节奏、变化较频繁的节奏组合。
三、从呼吸上看:
1、速度较慢的乐句,不利于气息控制。
2、快速的换句,需要急气息。
四、从歌词上看又有:
1、旋律或节奏不变但歌词字数改变。
2、较密集的歌词中清晰的吐字是难点。
3、衬词中的“啦”句。
4、一字多音。
五、其他重难点:
1、多声部歌曲的轮唱、合唱部分是难点、重点。
2、篇幅较长的歌曲,在旋律、歌词记忆上是难点。
3、有较多力度、速度变化的歌曲等。
在实际教学中,重难点的出现有时是单个出现,有时是组合出现。具体教学中,也可能会有新的问题出现,需要教师机动灵活,及时调整。
对歌曲的难点处理,备课时要有预设,在备课中发现学习时可能出现的难点并进行必要的准备,我们要在课堂教学动态生成中随时发现问题进行解决,而解决难点也要采取“化解和渗透”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从合适的角度切入,采用模仿、比喻、对比、迁移等方法,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一、正确分析教学难点
1. 从教材内容进行分析。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音乐教学包括唱歌、唱游、器乐、欣赏、识谱和视唱几方面的内容, 分析各个内容, 唱歌教学的难点一般在于音准、气息运用、声部均衡、咬字、吐字等。例如, 歌曲中的大跳音程、变音记号;唱游教学的难点, 主要是动作的协调性, 以及与音乐的配合能力;识谱、视唱的难点在于对音高、节奏和各种音乐符号的掌握程度, 如切分节奏、弱起拍等;欣赏教学的难点主要在听辨和理解能力上, 如听辨音色和曲式结构、情感体验等;器乐教学的难点则是各种能力的综合运用, 如吹竖笛, 既要识谱, 又要有气息和灵活的手指, 缺一不可。有了大致的分析后, 再结合每一节课教材具体的学习内容和知识重点作进一步的分析。总之, 确定教学难点要因材而定。
2. 从学生实际进行分析。
不同年龄的学生, 其心理特点、生理状况、理解和思维能力都不同, 在掌握知识和技能上遇到的困难当然也不同。例如,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歌唱气息运用上, 要比高年级学生困难, 而高年级学生虽然在这方面强些, 但听觉和模仿能力相对要差。不仅要从总体上分析, 还要根据各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分析, 了解他们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有的班唱歌不错, 有的班虽然唱歌不行, 学习乐器却很棒。对每一个具体的学生来说, 个人情况更不相同, 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学生不同学习基础的实际情况, 估计他们可能会碰到的难点, 从大多数学生的程度出发, 也尽可能兼顾个别学生。概言之, 教学难点要因人而定。
3. 结合教学参考书和工作实践进行分析。
教学参考书一般都是由专家或资深教师编写的, 书中提示的教学重点、难点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但并不是唯一的、绝对的, 教师应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重新进行分析和确定。例如, 有些知识的讲解, 过去应算作难点, 但现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学生已一目了然, 就不再是难点了。因此, 确定难点还要因势而定。教学难点分析确定后, 就可围绕其思考解决的方法, 好比打仗时集中力量歼灭敌人, 这样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解决教学难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的解决方法, 大致归纳为六种。
1. 重复法。
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难点, 仅靠课堂讲解是远远不够的, 可用多次重复的方法, 加深记忆, 巩固理解。例如学习×·×这个节奏, 教师可以安排在发声、节奏、听唱、乐器演奏、儿歌朗诵等一系列的练习中, 多次重复这一节奏, 达到巩固、掌握的目的。
2. 游戏法。
对于知识难点, 用提高兴趣的教学方法, 就会大大降低学习的难度, 低年级学生最喜欢这种方法。例如, 学习mi和so的音高, 可以做跳皮筋或小鸟找家的游戏;学习休止符, 可以做红绿灯交通规则的游戏等等。这些都是解决难点而又可以提高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3. 分散法。
用科学的方法分散难点, 然后各个击破, 最终达到解决难点的目的。例如教唱三声部合唱《春游》, 结构为AABA四个乐句, 将A句提前一课作发声训练, 先练习一个声部, 然后逐渐加二、三声部, 等正式学歌时, 只需集中学习B句, 复习A句, 用一节课完全能唱好这首歌, 这是分散法解决难点的一个成功的课例。
4. 过渡法。
为知识难点设置过渡阶梯, 使学习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例如, 唱七度大跳音程do到si, 可先练习do, re, mi, fa, so, la, si, 然后再唱do, si。唱附点四分音符, 可垫唱一个韵母音, 例如do垫唱o, mi垫唱i, fa垫唱a, 帮助学生唱准一拍半的时值。
5. 转化法。
用各种手段将难学的转化为易学的。例如欣赏音乐时, 配上图形谱, 使抽象的转化为形象的, 便于理解。又如视唱中音准的难点, 可将唱转化为奏来帮助解决, 用乐器的固定音高帮助学生掌握音高概念。
6. 鼓励法。
学习遇到困难, 学生往往产生畏难情绪, 教师一定要用鼓励方式, 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坚持学习。过分批评只会增加思想负担, 动摇学习的信心。例如学生不会用响板打××, 错打成了××, 这时鼓励他用大鼓来打这个节奏, 效果会很好, 教师仍然应该表扬他, 同时鼓励他尽快学会打××, 这样学生对学习才会始终有信心、有兴趣。
关键词:《金秋》的音乐风格;技术难点;技术与音乐风格的关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036-01
一、《金秋》的音乐风格
1、《追梦京华》原名为《追梦紫禁城》,该曲是二胡与交响乐队的协奏,乐曲四个乐章各有特色:闹春素材源自京韵大鼓,夏夜为京剧西皮,金秋则为老北京曲艺“单弦”,除夕为京剧二簧;《第三乐章——金秋》,素材为老北京曲艺单弦。金秋是最好的时节,因为它是丰收的象征。这一点对于北京也不例外。第三乐章,不似第一乐章的漫不经心,也不似第二乐章的静静安然,而是用快的节拍在跳跃、舞动。
全曲是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交响音乐的完美搭配,其中二胡拋弃以往一些作品中那些凄美的曲风,取而代之的竟是西方乐曲中的清新优美,皇家园林般的幽雅,却又不失传统中国紫禁城独特的味道与特点。换句话说,就是京味十足。
2、强调《金秋》与其他乐曲的不同还有:(1)与京胡独奏曲《夜深沉》、《长城随想》的区别在于这两首乐曲直接运用了京剧素材,是对京剧原汁原味的发展,而《金秋》则只是采用了京剧的素材,运用了京剧的调式、调性,通过谱面可以看到京剧的本质,并没有完全继承京剧中特有的滑、抹、闪、打这些技法;(2)《长城随想》和《金秋》描述的北京完全不同,《长城随想》蕴含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的民族风格,独奏二胡深沉而又庄重地叙述旋律,《金秋》则是展现了北京紫禁城一年四季的秀丽景色,听觉上《长城随想》是感人的,《追梦京华》则是动人的。
二、《金秋》中的技术难点
1、跳弓以及它的训练方法
四川高县师范的刘志渊先生就是自然跳弓的开拓者之一,能有把握地演奏外弦的自然跳弓,这一成果对二胡演奏技术的发展是一个质的飞跃,将来的问题只是不断地完善和提高,并使之上升为理论。跳弓的训练:二胡的自然跳弓是受小提琴跳弓的启迪而发展起来的,但比小提琴更加困难,二胡弓毛是夹在两根相距不到一公分的琴弦中,弓子在撞击琴弦时不能撞到另一根琴弦,给对弓毛振幅的控制带来很高要求;二胡运弓和用力是平行于地面进行的,起跳困难且发音不结实,又由于二胡内外弦演奏方法区别很大,用力方向相反,给跳弓旳演奏带来很大困难。自然跳弓是靠弓子本身所具有的固有频率振动撞击琴弦而发音。自然跳弓又细分为大跳弓和小跳弓两种,二者演奏时弓毛和琴弦的磨擦点都称为跳点,演奏小跳弓时靠手掌和手腕的力量来控制弓子使弓子撞击到琴弦上,弓子越紧振动就越快,相对速度就越快,大跳弓演奏时靠小臂的左右摆动来奏出,弓子越长,振动就越慢,所以,在同一跳点上弓子越长、越重、越松跳弓就越慢,而弓子越短、越轻、越紧跳弓就越快。在经过实践后我认为:《金秋》中的大跳弓并非完全无控制的跳弓,因为根据乐曲的表现内容所需就要求我们在演奏时特别注意技术与音乐的结合,所以大跳弓在曲中必需奏成有控制跳弓。其次,乐曲中所运用到的不只是大跳弓,小跳弓在段落连接和结尾处所起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它直接决定了下一段落的速度,演奏的速度必须和某弓段的固有振动频率同步,否则就不可能演奏出自然跳弓。
2、左手指力和快速换把的准确度
指力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下指要有力度,但这个力度是需要严格的训练的,先把手指抬起,然后迅速落指,让手指本身所具有的重量加上发力所拥有的力量,然后在速度的驱使下,点击到琴弦上。我们在手指起落的过程中也要保持手指的轨迹,让手指在固定的轨道里做起落运动,以保证快速换把中的音准。
3、颗粒性在乐曲中的重要性
右手运弓的擦弦点,二胡的运弓是在弓子做相对静止的运动时所做的点与点的结合。这个点决定着音色的好坏,在速度和方向都保持一致的条件下,点贴弦稳定且面积大,声音好,点贴弦不稳定且弓毛没能完全贴弦,声音就差,也就是说只有每一个擦弦点都做到精致完美,出现的音色才会漂亮,最后要把左右手的点结合才能奏出颗粒性的快弓,但要想让左右手充分地合在一起,就必须要先分开练,当左右手都能颗粒饱满时再合到一起,从而让音的质量更好。
三、技术难点在音乐中起到的作用
在音乐作品中,它往往根据乐曲的感情需要和风格特点来灵活掌握。要求将顿音处理得短促、轻巧、铿锵分明,就会使用“跳弓”,乐曲中快速部分多用大跳弓来完成。因为乐曲风格是老北京为素材京味儿十足的单弦音乐,以八角鼓和三弦作为伴奏乐器,想要奏出有颗粒性的,可以模仿鼓和三弦的音效的话,二胡技术里跳弓是最合适的;大跳弓的人为控制因素偏大,除了靠弓子的本身弹性以外,右手可以直接控制它的速度的快慢;部分小跳弓的运用是在段落衔接处,小跳弓则速度比较统一,右手控制较小,基本全靠弓子本有的弹性奏出,因为整体风格是在模仿单弦中的鼓和弦子的颗粒性,所以这样的音效只有跳弓这一技术才能把它发挥得淋漓尽致。
四、结语
此乐曲中的技巧对今后练习其他乐曲的益处:(1)可以在今后练习快速乐曲或练习曲时更轻松地掌握快弓及跳弓的颗粒性以及左手按弦弹性;(2)在乐曲风格方面,让我更详细地认识了单弦音乐,接触到了一种以老北京为题,但没有原汁原味地运用京调风格,而且突出“单弦音乐调式调性的一种作曲风格和演奏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学军、二胡跳弓初探[J]、剧作家,2008(1):136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重点
掌握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能用给定的一个方向准确的辨认其余的四个方向,能看懂平面图、地图的方向及看懂简单的路线图。难点
能绘制简单的示意图,并能描述行走路线。方法
1、根据一个确定的方法找其他三个方向:面南背北,左东右西;面北背南,左西右东;面东背西,左北右南;面西背东,左南右北。
2、辨认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1)利用指南针辨认。
(2)借助身边事物辨认,只要知道东、南、西、北中的一个方向,其余的七个方向便可确认。
3、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以出发点为基准,先确定要到达的地点所处的方向,再看那一条路通向目的地,最后把行走路线描述出来。
第二单元:口算除法、笔算除法
重点 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及除法估算的方法,掌握笔算除法的书写格式,并能正确笔算除法。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商位置的确定和试商的方法,掌握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理解0在商中的占位作用。
方法
1、一位数除商是整
十、整百、整千的口算方法:
(1)用表内除法计算:用被除数0前面的数除以一位数,算出结果后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算出的结果后添几个0.(2)想乘法,算除法。
2、估算方法:想口诀估算。
3、笔算方法:从被除数高位除起,如果高位不够商1,就看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上面,如果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这一位商0占位。
4、验算方法:(1)验算没有余数的除法:商乘除数加余数等于被除数。
(2)验算有余数的除法:商乘除数加余数等于被除数。
第三单元:统计
重点 会看两种新的统计图,并进行数据分析,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解决求平均数的简单问题。难点
通过分析统计图获得信息,并根据信息作出判断和决策,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方法
1、统计图为横向和纵向条形统计图,制作方法完全相同,绘图是如果不够整格,可以把一个整格平均分成几份表示。
2、求平均数的方法:(1)移多补少法。(2)总数量除以总份数等于平均数。
第四单元:年、月、日
重点
记住每个月的天数,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正确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一天中的时刻,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难点
能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理解“时间”与“时刻”的区别。方法
1、平年、闰年的判定方法:(1)根据每年二月份的天数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
(2)根据全年的天数判断平年还是闰年。
2、求简单的经过时间的方法:(1)可以根据钟表推算。(2)可以用终止时刻减去起始时刻。
第五单元: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重点
正确进行口算与估算,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或进位)笔算方法。
难点
正确掌握估算方法,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方法
1、口算方法:先用表内乘法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2、估算方法:把两个因数看作它们接近的整十数,再用口算的方法估算出结果。
3、笔算方法: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得数的末尾和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第六单元:面积
重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探索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进行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难点 正确区分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应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正确进行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之间的换算。
方法
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换算: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在数的末尾加两个0,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在数的末尾去掉两个0.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重点
理解小数的含义,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难点
知道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分别可以用一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理解一位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方法
1、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部分,小数部分第一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第二位上的数......以此类推。
2、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把加数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得数中的小数点要和加数中的小数点对齐。
3、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先把被减数和减数的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减去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得数的小数点要与减数的小数点对齐。
第八单元:解决问题
重点
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难点
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方法
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连乘应用题一样,应从问题入手,确定先算什么,在算什么。总数、份数、每份数的数量关系式是:总数除以份数等于每份数。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重点
用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解决问题。
难点
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陈湘涛
历史教学如何突破重难点
参加工作刚一年,接的是初三的历史。边摸索边实践,发现很多学生对历史问题只知皮毛,而没有深入理解问题。我认为是在教学中没有突破重难点。只是把历史当做了记忆的一门课。从网上看到了很多突破重难点的方法,觉得很好,现总结如下:
一、历史假设法:
就历史科学本身来说,是不容许假设的,但从历史教学来说,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可以进行假设性的提问。例如《美国南北战争》中南北双方的经济制度矛盾、内战的爆发是课文的重难点,笔者在教学中曾这样假设:假如有一个北方的资本家在美国的南方开了一家织布厂,这家工厂有没有发展的可能性呢?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后进行交流,有的说“他买不到原料,因为棉花控制在南方的奴隶主手中,他们要把棉花卖到欧洲去”,有的说“他织出来的布没人买,因为南方大量的奴隶买不起棉布”,还有的说“他找不到干活的自由劳动力工人,因为南方实行的是奴隶制”,这样,通过一个假设性的问题,使学生在讨论中对美国内战的原因和性质就理解得更加具体了。
二、分设台阶法:
如何帮助学生认识近一百多年前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政权性质,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因为世界史中的国体与政体、议会和政府、国家政权的性质等问题本身就超过了学生现阶段的知识水平,教师可以将这一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台阶:(1)3月18日革命是哪两个阶级面对面的生死搏斗?(2)巴黎公社组织机构的组成成分怎样?(3)公社采取了哪些措施?措施为哪个阶级服务?(4)为什么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这样学生沿着台阶步步深入,从而学得顺利,记得深刻。
三、列表对比法:
比较是人们通常运用的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世界近代史上亚洲有两次性质相同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然而,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了,中国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这一内容对学生来说显得难以接受,如果教师将两次改革的内部条件、社会背景、力量对比、政策实施、国际环境等方面内容列成表格加以对比的话,那么上述结果的出现也就极自然了。这种对同一特征或性质相近的历史事件进行的对比,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从而能帮助学生找出历史事件之间的必然联系,教师如果在教学中经常采用比较的方法,那么无疑可以启发学生思维,促使他们向知识的广度、深度发展。
四、直观图示法:
此法适用于理论性较强和较抽象的教学内容。如:“奴隶制的确立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内容,如何引导学生从生产力水平发展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依次展现如下的一组内容:(1)原始社会时人们制造的粗糙石器(2)我国商代的精美青铜器、陶器、玉器(3)殷墟平面图和古巴比伦城(4)大规模奴隶劳动的场面和生产中精密分工的场景。教师同时根据直观的画面进行讲解,在历史画面的不断再现中,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理论知识和较抽象的道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这种直观教学法也较符合中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
五、揭示矛盾法:
世界近代史上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漫长斗争过程中,圣雄甘地曾倡导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其中的“手纺车运动”这一内容可帮助学生来认识印度人民反抗斗争的正义性,教学中可以利用教材的插图提出问题“游行群众队伍中推的是什么模型?20世纪30年代的印度人民还在提倡手纺车运动是不是社会的倒退?从而在设置矛盾的情境中引发学生的思考,最终理解运动是保卫印度民族工业抵制英货的爱国运动这一性质。
六、数字计算法:
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却是个短命的王朝,在学习这一段内容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用数字计算的办法来说明问题:“打匈奴、筑长城,约征发了30万人;攻打越族、开发南方,约征用了50万人;筑阿房宫、骊山陵,约征用了70万人,这样就是约150万人了,而当时秦国总人口大约2000万,如果男子占人口半数的话,那就是1000万人,再减去老的、少的、病的、残的,青壮年劳动力最多也就四、五百万人光景,男子劳力不够用的时候,甚至妇女也被征……”这些数字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启示性,通过数字的计算比较,进一步深化了教材,使学生能够深刻地认识到:秦末农民起义决非偶然,而是秦的暴政引起社会矛盾尖锐化的必然结果,因此秦王朝的短命也就极自然了。
七、形象类比法:
从这次期中调研考试的结果来看,9班、13班两班学生的英语的成绩一般。从试卷分析的情况表明,主要是由于学生灵活运用综合英语知识的能力较差,这说明在教学方面存在着思想意识上的偏差,同时教学方法上也需要进行探讨和改进。
二、应对措施
1、关于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要注重实效,向45分钟要效益。
A、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准确把握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着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使之勤于思考,乐于表达。
B、改变传统的问答式,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考虑,让学生多读读,力争通过自己的探索达到学习的目的。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进行适时的点拨,给学生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使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
C、教师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思路,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及学习具有挑战性,并有征服难题的信心。
D、教师在常规课中要多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改变公开课热热闹闹,常规课冷冷清清的局面,还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
E、教师除了要钻研教材、研究方法,更要不断的充实自我的学识,学高为师。
2、关于积累
A、引导学生多读读多记记,促进有效积累。教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可以适当加入词汇的练习。
B、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引导自主积累。
3、关于练习册的使用
本学期九年级订了多种类型的练习册,教师可以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应用练习册。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练习内容,让学得好的学生不能空等候,满足他们旺盛的求知欲和表现欲;让学得慢的学生不感觉吃力,循序渐进的掌握知识。阶梯性的布置作业,让学生乐于学英语,勤于做练习。让学生把学英语作为一种兴趣,一种爱好,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
一、误入歧途时, 归谬析疑, 反省重难点来龙去脉
有些时候, 由于学习品质和惯性思维的影响, 导致有些学生在学习初期, 就走入了歧途。这时, “就不可能单纯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到纠正, 而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郑毓信先生说。此时, 辩论的另一方就可以顺着对方的错误结论, 利用例子归谬的做法, 让对方感受到结论是错误的, 恰到好处地揭露对方认识的荒谬性, 促使对方在思想碰撞和自我反省的过程中, 感悟知识的来龙去脉。
下面是笔者教学人教版“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的片段:
在学生尽情猜想, 思考确定后, 交流汇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生1 (甲方) : (信心十足) 我觉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用长乘宽。
生2 (乙方) :我觉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是长乘宽, 应该是长乘高。
师:两位同学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到底谁正确呢?赞成生1的请起立, 赞成生2的先坐着。 (学生分成了两队) 如果听了同学的发言, 你想帮助任何一方, 也可以举手发言;如果听了同学的发言, 改变主意了, 你也可以马上调整。现在哪方先说?
生3 (甲方) : (不以为然) 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 现在只是把有的边动了动。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长乘宽。
生4 (乙方) :边动了动就不一样了。
生5 (甲方) : (始终不解) 大家看, 平行四边形框架这样 (反向) 不就又拉成一个长方形, 所以面积就是长乘宽啊。
生6 (乙方) :那我们就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我也用这个框架吧, 他边拉框架边说, 大家看现在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有怎样的变化? (其他学生说“面积变小了”, 他继续拉继续说) , 那现在呢? (越来越小了)
这时, 赞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的学生, 大部分渐渐坐了下去。
生7 (乙方) : (不可思议) 长乘宽的积是多少? (30平方厘米) 难道面积很小时是30平方厘米, 面积很大时也是30平方厘米?
站着的学生都纷纷坐下了。
……
用相邻两条边的长度相乘, 这是一些学生在探求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时的真实想法。当然, 部分真正思考过的学生还有另一种做法——长乘高。这样辩论的两方就产生了, 由于是重难点的尝试学习阶段, 学生说不出到底为什么对?为什么错?只能根据对方的结论, 用不同的例子来说明结论是错误。这里的生6 (乙方) 说:“那我们就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就是假定对方是正确的, 然后慢慢操作平行四边形说:“看现在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有怎样的变化?”同学们说“面积变小了, ”后来又说“越来越小了”, 这样提供了适当的外部操作因素来促进学生“自我反省”。让对方同学慢慢发现“两条边长度没变, 乘积也就没变, 可是框架里面的面积变小了”这么一个现象。再加上乙方的一位同学又说:“长乘宽的面积是多少? (30平方厘米) 难道面积很小时是30平方厘米, 面积很大时也是30平方厘米?”自相矛盾的结论, 深深刺激着对方固有的认识, 促使其展开更深入的思考, 思考面积变化的根本原因。
二、以偏概全时, 暗度陈仓, 促使重难点显山露水
有的学生在学习时, 由于认知的不完整, 在重难点的自主建构时就会出现以偏概全的现象。如果从正面去辩论, 他们就会固守原有的认识。这时, 辩论的另一方就应该将真实的意图藏在非一般的行动背后, 表面上承认或回避对方的观点, 分散对方的注意力, 让对方的错误全面暴露, 再一招制敌, 巧妙驳倒对方, 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败北。
特级教师吴正宪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中有这么一个片段。
师:把一张圆纸片分成两份, 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 (话音刚落, 学生有的说对, 有的说不对。分歧很大, 基本形成了两个阵营)
师:老师最喜欢不同的声音, 那能说说你们的理由, 让大家信服吗?请正反两方各推选代表, 展开辩论。
经过准备, 小小辩论会开始了。
生1 (甲方) : (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 我是不是把这个圆分成了两份?
生 (乙方) :是。
生2 (甲方) : (举起其中的半个圆) 这份是不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生 (乙方) :是啊。
生3 (甲方) : (当仁不让) 既然是二分之一, 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
此时, 乙方同学虽然口称“是”, 心理却很不服气。只见, 乙方一个代表顺手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块纸片, 高举着分得的两部分大声问:“这是分成两份吗?”
生 (甲方) :是。”
生4 (乙方) : (举起小小的一份, 用挑战的口吻) 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
生 (甲方) : (小声说了声) 不是。
生5 (乙方) : (咄咄逼人) 既然不是二分之一, 为什么你要同意这种说法呢?
甲方同学服气地点了点头, 不好意思地站到了乙方的队伍中。
……
案例中, 吴老师没有简单评判孰对孰错, 而是巧妙地组织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辩论会。当甲方的同学举着二分之一圆而趾高气扬地问“这份是不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乙方同学口头上称“是”, 没有针锋相对。然后“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小块纸片, 高举着分得的两部分大声问:这是分成两份吗?”让甲方不由自主地回答:是。此时乙方表面上看似问了一个隔靴搔痒的问题, 实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潜伏”问题。在一大一小的两份中, 取其中的一份, 将不是二分之一的真实意图, 藏于这前一问和接下来的后一问中。当乙方拿着小小的一块再问:“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甲方就明显感觉陷入了绝境中, 由此十分清晰地感到:要说二分之一必须加上“平均分”, 从而深刻地意识到分数意义中重难点“平均分”的要求。
三、模棱两可时, 就坡骑驴, 明确重难点内涵外延
有些时候, 虽然部分同学对重、难点的理解是片面的, 但是他们的回答却有可取之处。此时, 辩论的一方就可以利用这可取之处, 作为己方的话柄, 加以发挥。所以, 当对方的观点对己方有利时, 辩论的另一方不妨先承认对方的说法, 然后在对方的观点上添加一些自己所独有的而对方缺少的认识, 一语胜人, 一招胜敌, 就如同就坡骑驴或阶梯登高一般。
下面是笔者教学人教版四下“三角形的特性”的片段。
师:下面第三个图形是三角形吗? (大部分学生用手势表示“×”)
师:请认为是错的同学立正, 认为是对的同学坐好。所有同学边听也可以发言, 如果你改变主意的话, 也可以坐下或站立。谁先说?
生1 (甲方) :这不是三角形, 因为它上面的线都出头了。
生2 (乙方) :我觉得它是三角形, 只要看里面的就可以, 就是一个三角形。
生3 (甲方) :我觉得是错的, 因为它不是线段。
生4 (乙方) : (不屑一顾) 多出的就看成射线, 里面不是三条线段吗?
生5 (甲方) :三角形线段的头都要连着的, 可是这里相邻线段的端点没有相连, 那能说是三角形吗?
生6 (乙方) : (得意地说) 我把多出来的去掉, 或者不看它, 它的端点不就是相连了吗?
生7 (甲方) : (急切地说) 多余的去掉或不看, 的确是端点相连。可是这里不能去掉, 也不能不看啊。照你这么说, 把第一个图形的一条曲线掰直就可以了, 把第二个图形的一条线段延长就可以。
(同学们都不自觉地点点头, 坐着的同学站起了几个。)
生8 (甲方) :不能随便去掉, 正因为多了才是错了。
同学们都站了起来。
……
“只要看里面就可以, 就是一个三角形”是部分同学的美好想法。但这如同管中窥豹, 只看到了其中一部分, 而忽略了其他部分。“多出的就看成射线, 里面不是三条线段吗”是死鸭子嘴硬, 同样也把自己模棱两可的认识暴露无遗。这时, 甲方先是承认了乙方的说法“多余的去掉或不看, 的确是端点相连”, 但是“去掉或不看”恰恰是错误的根源。此时, 甲方同学再说“可是这里不能去掉, 也不能不看啊”“照你这么说, 把第二个图形的一条线段延长就可以”, 这里的甲方同学先承认对方说法, 再补充己方观点“不能去掉, 也不能不看”。使对方发现错误的原因是不能随意取舍, 要整体观察。这样不仅知道三角形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而且明白整体思考的要求。
四、生搬硬套时, 类比譬喻, 感悟重难点是非曲直
数学的抽象性是学科的基本特征, 而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那么在辩论时, 针对一部分学生对重难点生搬硬套的现象, 另一部分学生就可以根据两类事物之间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 推出他们可能有其他相同或相似的逻辑方法, 这样一部分学生就能从中启发联想或触类旁通。
笔者在教学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商的近似数”时, 出示了这样一道题“书架高2米, 每层高0.3米, 最多可以分成几层?”
笔者首先请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在巡视时, 发现他们的作业大致出现了两种情况。于是挑了两位成绩差不多的学生在黑板上板演。
第一种:2÷0.3=6.66…≈7 (层) ;第二种:2÷0.3=6.66…≈6 (层) ;
师:同桌检查, 你的同桌是黑板上的第一种请起立, 是第二种的先坐着。 (结果发现有不少同学选了第一种) 既然, 每种都有不少支持者, 那我们来辩论一下。其他同学一边听也可以发言, 如果你改变主意的话, 也可以坐下或站立。辩论开始。
生1 (甲方) :我觉得是7层, 因为6.66……就接近7层。
师:那我们现在确定认为7层为甲方, 6层为乙方。乙方有什么想说的?
生2 (乙方) :我觉得应该是6层, 因为6.66……不到7层, 多出的地方可能放不了书。
生3 (甲方) : (理直气壮) 我们在做题时基本是四舍五入。
生4 (乙方) (不客气地说) 你们家楼房二层半, 难道可以说三层楼吗?说二层楼倒是绰绰有余。 (这时有个别同学陆续坐了下去)
生5 (乙方) :二层半的房子, 真正用的只有两层。书柜6层多, 但真正用的只有6层, 因为多出的一点, 不一定能放书。
这时, 选第一种做法而站立的同学都坐了下去。
……
辩论中, 这里的乙方没有陷入甲方的就事论事中, 而是用楼房作比喻 (生4) 说:“你们家楼层二层半, 难道可以说三层楼吗?说二层楼倒是绰绰有余。”通过书架层数和楼房层数的可比性、类似性, 非常清楚地表达了, 这里要去掉小数点后的小数部分, 书柜应该是6层的意思。其他同学也从这个比喻中, 形象地领悟到书柜层数的近似数和楼房层数的近似数是相通的, 应该把小数点后的小数部分去掉。可以说远比教师的说理, 更能使学生明白灵活取舍近似数的生活应用。
关键词:物理 教学 突破
重要的、难懂的概念、规律,一直是部分学生学习的严重障碍,影响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进取精神,如何消除这种障碍呢?我认为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四方面抓起。
一、讲究方法,注重实用良好的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老师讲课要注重方法的实用性,使学
生尽快有效地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如:类比法是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可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难懂的概念、规律和方法。不少学生对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常常理解不正确(如场强、电容、电阻),其原因是只注意了数学形式,忽视了物理意义。怎么办呢?我想绝大部分学生对初中物理中的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比较清楚的,它是用比值定义的,我们就以此为例,进行类比,以加深其理解。
物理学具有较强的规律性、逻辑性。有些公式学生容易混淆,造成记忆错误,如气体的三个实验定律,死记太伤脑筋,可以借助规律记忆法,让学生学会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推出三个实验定律的方法,学会了推导的方法就摆脱了烦锁的记忆。
二、抓关键,抓本质不少学生学习往往事倍功半,究其原因主要是对重、难点的理解没有抓住关键和本质。电磁学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闭合回路、磁通量发生变化。
然而这两种看法都是错误的,其原因是没有抓住本质。又如,变压器的电流与匝数成反比,这关系大多数学生记的牢、但在做有三组以上线圈的计算时,他们仍套用公式结果得出许多矛盾的结论,这就是对N1:N2=I1:I2公式成立的前提条件输入功率等于输出功率这个关键的问题重视不够造成的。通常对概念要抓关键的“字”,对规律、定理等抓“条件、结论”,这些是攻克重、难点的突破口。
三、认识要全面,分析要细致对学生来说,由于总结、归纳能力差,对知识点认识不全、分析不细是影响学习的另一重要因素,这就需要老师平时注意培养这方面的能力。比如关于“电阻”的问题,尽管比较简单,但归纳起来内容也很丰富:1、用电阻定律来计算电阻;2、用“伏安特性曲线”来表示电阻;3、串、并联电路中任一电阻的变化对电路的总电阻、电流、路端电压的影响;4、闭合回路内某一可变电阻值为多大时它消耗的功率最大等等,这些有关电阻的问题都只有通过练习、总结才能熟练掌握。对重、难点的理解,不能局限在书本上,要把书吃透,把书中的话拓开,把抽象的东西用练习具体化,在练习过程中加深理解,又在具体的练习中通过总结、归纳升华,从而做到对重难知识点的全面认识和细致分析。
四、选题要有针对性练习是增强对知识点理解、掌握的一种主要方法,做练习最关键的是讲究选题的针对性,不然,不但不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影响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选题很重要,我们认为应带着问题去找习题、编习题。只要从每一个练习中得到一点收获,一点启发,对初学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促进,一个鼓舞,对培养兴趣,打好基础有很好的作用。有时几个练习能全面反映某一知识点,我们要善于寻找分析、归纳,从而对知识点有个全面深入的理解。如果学生对某一方面理解不正确,我们就专门找这样的习题练,如果认识不全面,就要从多方面找习题练。
气球鼓起来;如果再把气球放入冷水中,会发现气球又瘪下去了。这也能说明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学生能运用这么多种方法证明空气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实在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有时学生提出的办法并不能说明要解决的问题,但这也是他们经过一番思考后提出的,具有一定创造性。我们应正确地加以对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记重点字词,理解并掌握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掌握有关字词。
2、复述课文内容,把握课文内容,把握小说的情节。
3、结合课后第一题展开讨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人物平凡中的伟大。
2、学会宽容,努力做一个善良、正直、有责任感的人。
3、学会体谅父母、热爱父母、理解父母,为父母分忧。
教学重点:
1.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2.课文借一件小事来折射人性的光辉,映照平凡中的伟大这一深刻的主题。
教学难点:
1.能说出本剧的主题,学习借一件小事来反映深刻的主题。
2.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描写,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形式:常规教学,学生讨论为主 教具:尺子,幻灯片
课前准备: 通过互联网查阅有关作者的一些资料;查字典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教师拿出一把尺子,问:尺子上的一厘米会引发你哪些联想呢?(学生各抒己见)导语:一厘米只是一段微不足道的长度,但这一厘米却引发了一场**,今天我们就走进毕淑敏的《一厘米》去探个究竟。(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
1.说说你所了解的毕淑敏。(学生把课前从互联网上查阅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在班级内交流。)
2.师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并配有作者相关图片)3.检查生字词:幻灯片展示。(以开火车的形式认读生字,解释词语)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自由读,默读,几个人一组分角色朗读等。)熟悉课文基本故事情节。
2.说说文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情节。(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师作充分的肯定和评价。)
3.根据前几位同学的回答,请以课文故事情节所发生的先后为顺序,用自己的话给 大家讲讲课文所发生的故事。(复述时应适当地突出人物的外貌,心理,细节等描 写)
4.师把学生的回答归纳总结文章结构。5.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明确】
(1)段落分析:
点拔:这篇小说围绕“一厘米”,通过主人公陶影要努力成为一个“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的执著追求,塑造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形象,肯定了主人公对完美的执著和全力以赴的追求,也表达对不完美的理解宽容,对正直善良与责任感的褒扬。
课文可分成三个部分,其中二、三部分为课文的重点。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烘制螺旋形沾满芝麻的小火烧”):交待主人公的做事原则和身分,为人物的出场做铺垫。
第二部分(从“她领着儿子小也上汽车”到“她觉得生活多了几分追求”):围绕“一厘米”集中写了主人公陶影与儿子乘车的一次经历。
第三部分(从“今天她领小也到一座巨大的寺庙参观”到结尾):围绕“一厘米”,集中记叙了主人公与儿子一次参观寺庙的经历。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熟悉了课文的故事情节,课后请大家认真阅读文章,想想陶影在你心目中是个怎样的母亲形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总是给予子女最无私最博大的爱。课文中的陶影,也全力以赴地给孩子以正面教育,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位伟大的母亲,去感受她心中对儿子那份挚热的爱情。
二、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陶影的部分,陶影具有怎样的性格或品质?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印证。
(1)含辛茹苦、任劳任怨(2)执著、认真
(3)竭力维护人格尊严,立场坚定
小结:陶影是一位普通而伟大的母亲,真实、善良、任劳任怨、自尊自强、宽宏大度,具有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的母亲!
练笔:放飞你的思绪,写一段文字,表达你对母亲的爱。
(50字以上)(选读、评价)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为什么陶影和儿子小也都这么重视小也是否达到1.1厘米高的问题?有人认为买冰棍的老太太称量小也身高的情节是多余的,你认为呢?
2.陶影历经周折,澄清了事实。当公园主任要作经济赔偿时,陶影拒绝了,说“世上有的东西能赔,有的东西不能赔”。你能站在陶影的立场上对这句话作出阐述吗?
3.通过陶影这个人物形象,你认为小说要表现一个怎样的主题? 4.教师小结:
小说通过写一位母亲给儿子买票的故事,塑造了一个普通而有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善良、大度、自尊的母亲形象,警示为人父母们在子女面前要诚实守信。
5.写法分析:以小见大
这是一篇很典型的以小见大的作品。本篇小说选取了一位卖小火烧的普通的母亲为写作对象,截取了她日常生活中的几个横断面,来反映“母爱”这样一个伟大的主题,从而引起人们对不完美的理解和宽容,对正直、善良与责任感的褒扬与思考。
四、拓展训练
谈一谈你对“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的新的体验和认识。
五、链接生活——母爱伟大
板书设计
公共汽车——
少也买票 ——
责任感公园门口——
多也不买 —— 正义感陶影家里——
给也不要 ——
价值观
在孩子面前做完美无可挑剔的母亲
故乡
教材简要分析:
《故乡》写于1921年,后编入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1919年12月作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的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10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同时也表达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作品是相当有深意的。教学重点:
一、通过鉴赏人物描写,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二、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主题的写法。教学难点: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著信念。导入:
乡情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追忆和感怀,是对故土的深情眷恋,是远方游子多彩的梦,也是一种隐约的、缠绕在心中的痛。下面让我们„„
我的叔叔于勒
教材简要分析:
《我的叔叔于勒》是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篇目,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态度变化,尖锐地指出了金钱左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使是亲兄弟也概莫能外。作者用平常的的人物,平常的情节,表现一个普通的主题,可是能表达得深刻,能够给人启发,耐人寻味。教学目标:
理解作品的主旨。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赏析作品巧妙的构思,学习本文通过语言、行动和心理刻画人物形象,映现实的方法。教学重点:
梳理小说的情节,认识资本主义社会拜金主义对人性的扭曲。
学习小说通过语言、行动、神情揭示人物的心理,刻画人物的方法。教学难点:小说主人公的确定以及“我”在小说中的作用。导入:
金钱可以带给我们富足的生活,但同时也可以摧毁亲情、友情、爱情,让人情冷漠、世态炎凉。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金钱关系,会是什么样呢?让我们„„
在烈日和暴雨下
教学重点:
体会文中自然环境描写的魅力,把握其特色和作用。
赏析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品评小说精妙传神的语言。教学难点:
感受人物悲苦的生存环境,体会其悲惨命运。
多收了三五斗
教学重点:
体会作品准确凝练的语言和塑造人物群像的方法。品味小说鲜明的对比手法及其效果。
关键词:重点与难点;实验法;多媒体教学;练习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053-01
我们在物理教学中经常有这样一种感受:课堂上总想让学生把所教的知识学得完全,于是物理教师在上课时可谓面面俱到。但是效果往往是差强人意,尤其在教学效果反馈时,发现学生对物理重点部分掌握得不够牢固,在难点之处错误率很多。结果物理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吃力,最后物理教学质量还是上不去。症结何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物理教学中没能有效地突破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导致教学效果低下。
一、用实验法来突破教学中的难点、重点
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是通过实验的手段再现某种物理现象并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得出概念,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建立和总结出来的。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实验可以使推导过程再现,而且实验比较直观,既生动又有趣。所以做实验会收到比语言描述更好的效果。
加强实验,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实验还掌握了基础知识,同时加深对物理概念、公式、定律的理解。那么,做好实验,对学生突破难点、重点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教学实践证明做好实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实验帮助学生改抽象为直观
在物理中有许多定律和公式非常抽象,难以理解。这样给学生理解带来了很大困难。会打消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但我们可以用实验的方法将抽象的知识变为直观,同时通过实验提高对物理的兴趣。例如,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对于不受外力时静止的物体会保持静止状态比较容易理解,但后者就比较难于理解,也很抽象。而我们让一个小球从斜面的同一个高度上滑下,分别在粗布、毛巾、玻璃板上滑行,比较分析推理,此问题便迎刃而解。通过这个小实验,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加深了理解。
2、实验帮助学生克服对有些物理概念的错误认识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些物理概念与我们所听到的看到的是有差别的,甚至是错误的,有同学认为质量大的物体比质量小的下降快;体积大的物体比体积小的质量大;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有关等等。遇到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用简单的实验就能矫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只有克服对物理概念的错误认识,才能理解应用问题。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化难为易,突破重难点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对复杂的现象进行分解和综合,使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循序渐进,很好的体现由浅入深,从简到繁,由易到难的过程。同时多媒体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变大为小、变小为大,还能变快为慢、变慢为快,灵活多变,运用自如,促使学生去思考。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强化感知,突破重点、难点。
紧紧抓住教材的重难点是课堂教学的最基本要求,许多物理概念、规律因为太抽象,而又无法用实验完全演示,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如果只凭教师的描述与讲解,往往花大气力效果还并不明显。利用多媒体教学,既能提供直观形象,展示一些与教学有关的场景,又能设置一些教学悬念,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另外,利用多媒体教学同样也对学生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学会为此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有助于突破重难点。
三、精选练习教学突破法
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因为学生是通过练习来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知识的,也必须通过练习,才能把知识转化成技能技巧,从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所谓精心设计练习,关键在于“精”,精就是指在新课上设计的练习要突出重点——新知识点。围绕知识重点多层次一套一套地让学生练习。
四、注重生活及实际的应用,有助于突破重难点
物理是来源于生活的,并服务于生活的一门学科。不少学生学习往往事倍功半,究起原因主要是对重难点的理解没有找到关键的地方,抓住实质性的根本。例如,在电学中,能够得到感应电流的条件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切割磁感线”就是关键,又是其实质的地方。记住不难,但有些学生不理解什么叫切割。其实,我们举割麦子的例子就可以解开。每一颗小麦就像是磁感线,部分导体就像镰刀,只有镰刀和小麦垂直时或是存在一定的角度都能够割断小麦。
五、选题要有针对性,有助于突破重难点
练习是增强对知识点理解、掌握的一种主要方法,做练习最关键的是讲究选题的针对性,不然,不但不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影响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选题很重要,我们认为应带着问题去找习题、编习题。只要从每一个练习中得到一点收获,一点启发,对初学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促进,一个鼓舞,对培养兴趣,打好基础有很好的作用。有时几个练习能全面反映某一知识点,我们要善于寻找分析、归纳,从而对知识点有个全面深入的理解。
【音乐教学法重难点】推荐阅读:
小学音乐课中的重难点如何解决09-25
中学音乐教学论文音乐教育教学论文:音乐教学方法探讨10-18
音乐三大教学法论文05-28
音乐教学法课后体会06-14
柯达伊音乐教学法06-30
音乐教学法的体会10-17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教案10-12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手势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