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共7篇)
——省委专题学习会发言摘要
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实现了由资源小省向经济大省、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基本温饱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目前全省经济呈现新一轮周期的上升态势,但形势好不等于没有陷忧,必须看到我们正处于一个不进则退的的关口。因此,既要牢牢抉择战略机遇期,努力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又要面对结构转换、体制转轨与社会转型的新形势,努力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两大课题。
当前,从市场需求和现实基础看,我省备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但同时也面对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和传统竞争优势弱化的挑战,面对城乡、区域差别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挑战。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在挑战中抓机遇,从浙江实际出发,突出以人为本,坚持“五个统筹”,推进“八八战略”,建设“平安浙江”,不失时机地推进结构调整、体制创新和增长方式转变,在经济快速发展中确保社会和谐稳定,这是我海上 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根据省委的总体部署,我们要在强化支撑、推进集约、统筹兼顾三方面狠下功夫,促进浙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强化支撑,就是完善要素支撑和制度保障体系,为我省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一方面,努力缓解能源、水资源、土地等要素供应紧张矛盾。加快完善电力发展规划,抓紧抢建催批电力项目,积极促进电源结构优化,千方百计让广大居民和企业用上“放心电”。进一步搞好全省水资源优化配置,科学实施跨区域引供水工程。在严格保护生态的前提下,搞好海涂、丘陵坡地等土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全面推进交通“六大工程”。依托港口和交通枢纽,建设重大大宗物资储备基地。另一方面,切实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和体制机制创新。当务之急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努力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与水平。以贯彻《行政许可法》为契机,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推进集约,就是加快走集约发展之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一是积极优化经济布局,大力抓好环杭州湾、温台沿海和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切实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定位进行科学规划,注重搞好同城镇体系、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的相互衔接、协调推进。二是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把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同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统一起来,进一步优化增量、提升存量。支持龙头企业实施赶超世界一流的战备,发展提高区域特色经济,着力整合提升各类园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三是努力拓展发展空间。主动接轨上海,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生产要素重组加快的机遇,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加强与中西部和东北省区在能源、原材料、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合作,突破我省资源约束。适应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和国际贸易磨擦加剧的新情况,采取确保外贸健康发展的针对性措施。进一步探索“走出去”的方式和途径。四是推进节约高效发展。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重要抓手,通过法律、经济手段和舆论引导,推动全社会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完善考绩制度和评价体系,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
统筹兼顾,就统筹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前在“五个统筹”中,重点和难点是城乡统筹,必须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对农业扶持力度,积极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加快社会事业尤其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要从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调节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特别是高度重视和关心农民、城市低收入居民和其他困难群众的利益。一是切实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医疗保障。确保每一个农民子女能念书,而且尽可能念好书。对低保家庭和其他符合条件和贫困家庭子女,必须按规定全免学杂费,并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抓好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及医疗救助制度。深化乡镇卫生院改革,推进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机制创新。二是积极推进下山移民脱贫工作。省里主要对贫困面较集中的欠发达地区给予重点扶持,面上由当地政府负全责。下山移民的核心是脱贫,并非简单的搬迁,要积极推动移民落实“生计”,尤其是向二三产业转移。三是重点扶持困难群体就业和再就业。在坚持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同时,对于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中的“4050人员”和处于劳动年龄段的被征地农民,通过职业培训、岗位创造、免费减免、社保补贴等手段,推动就业再就业。四是抓好困难群众和长效帮助机制建设。要在城乡居民低保、孤寡老人集中供养、被征地农民保障、困难家庭住房救助等方面继续抓实施、抓深化、抓完善。深入开展多形式的扶贫帮困活动。五是合力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进一步抓好安全生产,加强对事故隐患综合治理及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确保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省委副书记周国富: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而提出和重大战略思想。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我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我省作为东部沿海的一个发达省份,既有条件也有必要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化进程,以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思路,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以统筹城乡发展的新业绩,推动全省再创发展的新辉煌;以统筹城乡发展的先发优势,确保我省在现代化进程上走在全国前列。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围绕实施“八八战略”,一方面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一步增强二三产业对统筹发展的支撑作用和城市化在城乡一体化中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切实加大“三农”工作的力度,不断增强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城乡一体进程。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努力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新机制和城乡地位平等、开放互通、互补经促、共同进步的发展新格局。
按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全,要把握好以下六方面的基本要求: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不断完善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弥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不利于“三农”发展的缺陷。坚持以社会公平为准则,加大对农村的公共产品投入,建立健全农村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扩大农村公共服务的覆盖。坚持以深化宏观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不断健全城乡平等的经济社会体制,特别是要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广大农村。坚持以县域为主要平台,以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为动力,以县域经济为支撑,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促的发展路子。坚持以整合各方力量为保障,强化综合管理,形成合心、合力、合拍的统筹氛围。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近年来听实践,我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应继续围绕解决“三农”问题,进一步明确以下“六个统筹”的任务:统筹城乡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顺应城乡经济融合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完善三次产业的布局,着力形成区域分工合理、特色优势鲜明的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要把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作为我省发展现代农业主攻方向,围绕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统筹城乡劳动力结构和人口布局的优化,促进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把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作为城市化的根本任务,把提高农民就业技能作为推动农村劳动力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举措,加快农民分工分业进程。统筹城乡社区和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促进城乡建设一体化。把城乡的居民社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和建设,着力形成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中心村一体化,居民社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相配套的规划体系和建设格局。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加快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使广大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幼有所学。统筹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与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促进区域发展一体化。大力推进互惠互利的区域协作,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合理流动与优化组合,让发达地区成为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强劲力量,让欠发达地区成为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新的空间。统筹城乡配套改革,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体制一体化。深化财政、税收、金融、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宏观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体制改革,消除影响“三农”发展的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加快农村基层基础建设,推动乡镇管理资源的优化,促进机关效能建设和服务延伸,强化城乡一体化领导管理体系。
省委事书记乔传秀: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真正搞清楚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为谁创造政绩、怎样创造政绩,谁来评价和监督政绩等问题,既要靠领导干部严以律已、高度自觉,靠组织上教育引导,还要靠建立和完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形成促使广大干部肯干事、会干事、干好事的导向。
站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高度,深刻认识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的重要意义。科学发展观引导着正确政绩观的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又保证着
科学观的落实。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有助于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奋发有为、踏实苦干、干净干事,努力把对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认识成果转化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水平,转化为实施“八八战略”、建设“平安浙江”,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实际成效。
坚持把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体现在干部考核工作中,牢牢把握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必须遵循的原则。政绩考核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实践中要坚持六个原则: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突出体现政绩考核的政治性;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突出体现政绩考核的实践性;坚持全面系统的原则,突出体现政绩考核的综合性;坚持群众公认的原则,突出体现政绩考核的民主性;坚持依法遵规的原则,突出体现政绩考核的严肃性;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突出体现政绩考核的可操作性。
按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着力研究解决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的几个重要问题。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领导体制的改革、思想观念的更新、政府职能的转变等许多领域和方面。当前,要着力研究解决六个重点和难点问题。要着力研究政绩考核的功能定位问题,切实把它作为干部考核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如何考核干部德才素质这个重点,切实加强考核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更好地为干部工作的知人善任提供重要依据。要着力研究政绩考核的内容设置问题,力求全面准确地考核评价领导干部。在政绩考核中既要看经济增长速度,又要看经济结构、质量和效率;既要看成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盾经济总量的增长,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经济发展的亮点,又要看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等难点;既要看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又要看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成效。要积极探索、逐步推进用经济GDP考核干部的物质发展业绩,用绿色GDP考核干部的生态业绩,用人文GDP考核干部的社会责任感。要着力研究政绩考核的方式方法问题,不断提高干部考核工作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坚持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定期考核与经常性考核、班子整体考核与干部评价相结合。尤其要扩大参与考核评价的主体,落实好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要着力研究政绩考核的衔接配套问题,更好地与其他各种专项考核有机结合起来。既要突出政绩考核这一重点,又要注意与考核、届中和届末考核、干部考察等专项考核相衔接,探索和构建开放式、经常化的政绩考核工作机制。要着力研究政绩考核结果的有效运用问题,进一步形成奖优罚劣的良好氛围。对政绩突出的,要委以重任;对政绩一般的,要予以教育引导;对政绩较差的,要进行调整。真正使勤政为民、求真务实的干部得到褒奖,使好大喜功、弄虚作追假的干部受到惩戒,形成正确的导向,激励干部为党和人民创造更多实实在在的政绩。要着力研究政绩考核的实施主体问题,确保这项工作健康有序顺利进行。坚持在常委统一领导下,由组织部门牵头,纪检、人事、信访、发改委、财政、统计、审计、环保等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分线负责,联合考核,增强政绩考核的全面性、科学性、准确性。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俞国行:把握“三个关系”,提供“三大保障”
科学发展观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省的政治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重要的是在思想认识和工作的指导思想上切实把握好“三个关系”。
经济和政治建设的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首要的是抓好经济建设。经济是基础,政治建设有赖于经济建设为之提供物质保障和发展条件,同时政治建设又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政治动力和政治保证。二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推进政治建设,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省委副书记梁平波:注重以人为本,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八八战略”之一,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对浙江实践经验的总结。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社会全面进步,形成了倍受国内外广泛关注的“浙江现象”。浙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深层次因素,来自于“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来自于具有时代特征和浙江特点的精神文明建设。没有浙江的人文优势,没有强有力的精神文明建设,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就不可能取得这样巨大的成就。
近年来,我省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坚定人的理想信念;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增强人的凝聚力;不断加强舆论引导工作,提高人的信知能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创造性;加快发展科教文卫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些工作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省委把“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兴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作为“八八战略”之一,这是对科学发展观在浙江生动实践的全面总结,也是用科学改观解读浙江的结果,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要求。我们要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高度充分重视并深入实施加强精神文明战略。加快建设文化大省,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把以人为本、统筹协调的要求贯穿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深入推进“八八战略”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体现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核心和本质的必然要求。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必须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统筹协调。当前,必须特别注重三个方面的统筹协调。
注重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统筹协调。进一步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区别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两个层次,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为推进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夯实思想基础。进一步发挥人文优势,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大力弘扬浙江精神,发挥先进人文精神的巨大能动作用,不断形成强大的软实力。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大省。我省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要扎实有序地推进各项改革试点,在加大力度、拓展广度、加快进度上下功夫,重点在进一步解放思想上取得突破、在改革的重点难点上取得突破、在全面推进改革上取得突破。
注重城乡及区域精神文明建设的统筹协调。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统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我们要充分认识统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文化设施布局、文化经费投向、文化生活安排、文化产品生产等各个方面。当前,要重点抓好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和传播服务,不断推出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寓教于乐的优秀作品,探索建立推进精神文化产品向基层传播、为群众服务的长效机制,不断丰富基层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要把统筹区域文化发展作为统筹区域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积极倡导地区间的对口文化支援,大力推动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彼此开放文化市场,相互提供文化商机,实现互利双赢和共同发展。
一、陕西省手工业联社及城镇集体经济发展历程
陕西省于1955年3月成立手工业合作社联合社筹备委员会,与陕西省手工业管理局合署办公。1957年8月,筹委会召开陕西省手工业合作社联合社首届社员代表大会,标志着陕西省手工业合作社联合社正式成立。在省联社筹备至成立的几年中,省联社驻各地市办事处,各县、区联社陆续成立。几年内,手工业生产迅速发展,合作化运动全面展开,到1957年8月,全省共有手工业合作组织3198个,社员80391人。
但是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 在“一大二公”“左”的思想主导下, 集体经济向全民经济过渡。企业退还社员股金, 取消了社员个人所有权和对集体资产的控制权, 取消分红制, 改用工资制。许多合作社转为合作工厂, 有的直接转为地方国营工厂, 积累起来的集体财产一律交地方财政。此后建立起来的集体经济组织, 也都直接模仿或经过一段时间过渡到这种经济形态。特别是在10年“文化大革命”中, 我省各级联社组织停止了活动。
197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重大决策, 提出广开门路, 安置就业, 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的方针, 我省城镇集体经济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1982年7月1日, 经省政府同意, 陕西省手工业合作社联合社恢复活动, 与省二轻工业局合署办公。地市 (县、区) 联社机构相继恢复。截止1989年底, 省、市、县 (区) 三级联社机构健全, 队伍稳定, 城镇集体企业达1343户, 工业总产值10.8亿元, 从业人员10.2万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所有制形式多样化,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逐渐失去政策优势,企业机制和职工素质不适应市场竞争需要,举步维艰,多数企业已陷入积重难返的困境。随着几次政府机构的改革,省社及各级联社机构和队伍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市、县联社机构,在机构改革过程中,有的被撤销,有的被合并,有的被弱化,联社的地位和职能不明确,部分地市(县、区)联社机关工作人员生活待遇得不到保障,联社长期积累形成的集体资产得不到依法保护,流失严重。
二、省社几年以来工作回顾
(一)以改革、改制为突破口,推动轻工集体经济迈上新台阶
2007年,我省轻工集体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7亿元,同比增长18%。轻工集体经济在制度创新、优化结构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全省400多户县以上联社集体企业,有80%以上的企业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制。涌现了一批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充满活力的基层联社和集体企业。
榆林市榆阳区联社近年来在产权置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重点抓了政策引导,统筹安排,组织协调等工作。他们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宗旨,以《企业法》、《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为依据,结合联社集体企业的实际情况,先后研究制定了《进一步放开搞活所属企业的实施意见》及相关中长期发展规划,以调整所有制结构为重点,以产权改革和妥善安置职工为核心,使全系统17户集体企业进行了不同形式的产权改制,盘活有效资产7793万元,1831名集体企业职工都按有关政策规定得以妥善安置,4430多名职工全部办理了基本养老统筹保险。区联社出资210万元购买办公商用综合大楼已投入使用。投资1800万元,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价值3200万元的轻工商贸大厦正在建设中。近几年,榆阳区联社在深化企业改革,强化联社自身建设,壮大联社经济实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多次受到省市联社的表彰和奖励。2004年榆阳区联社被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集体经济先进联社”称号。
宝鸡市手工业联社近几年以“改革、发展、稳定”为工作重点,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企业改革有了新的突破,市社对宝鸡市塑料厂、宝鸡市制鞋厂、宝鸡市皮革厂、宝鸡市五金制造厂进行改制重组,为4户企业共减债4000多万元。同时,经过资产重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重新组建了陕西华瑞塑料有限公司、宝鸡万合实业有限公司、宝鸡福兴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和宝鸡飞跃金属制品有限责任公司。这些企业经过改制,成功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企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西安市联社采取多种方式,通过各种途径,努力解决和改善企业改制的基础和条件,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努力化解债务,提高企业资产质量。近几年,联社系统已核销不良贷款3.7亿元;二是积极筹集资金, 解决职工的养老统筹、医疗保险等问题,截止2006年底,西安市联社系统企业职工的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了92.5%, 对历年来拖欠退休人员养老金进行调查核实, 为18户企业1576人申请补发拖欠养老金350万元;三是认真做好关闭企业、解体企业的善后工作,成立了“企业托管中心”,加强了被托管企业人员和预留资金的管理。
渭南市城镇集体工业联社在主任田春保同志的带领下,班子成员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胆改革,经过三年艰苦奋斗,市联社的各项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联社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市联社机关引资3500万元,建设18层综合大楼和6层住宅楼项目,进展顺利,已完成累计投资近千万元。
总之,我省轻工集体企业改革改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改革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破产、兼并、联合、重组、股份合作、整体出租、退二进三等。通过改革改制企业产权得到明晰,活力显著增强。我们各级联社、各企业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吸引国有资本、私人资本和国外资本参与集体企业的重组、改制,促进小型集体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使全省轻工集体企业迈上新的台阶。
(二)强化指导与服务,维护集体企业的合法权益
近几年,省市联社领导非常注重对基层联社的政策服务和工作指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各级联社主动承担起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管理的重任。只要与政府行政管理不相悖,与集体经济有关,对集体经济发展有利,能使职工得到实际利益,联社都主动管,大胆干。特别是在理顺和明晰产权、纠正联社集体资产平调,为各级联社和集体企业提供政策和法律咨询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受到了基层联社的普遍欢迎。
二是转变工作作风,努力为基层联社和企业服务。省社帮助省二轻供销公司清理银行债务2100多万元。为安康、商洛、榆林、延安等市联社提供政策、法律咨询,帮助解决产权纠纷、债务纠纷,巩固了联社各成员之间、联社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宝鸡市联社先后依法为企业协调解决拆迁赔偿,改制企业房产过户,资产平调,税收减免等诸多问题,为企业挽回损失近千万元。
三是省联社领导班子经常深入基层联社和企业开展调查研究,指导联社工作,宣传新时期稳定联社机构及队伍,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充分利用会议、文件等形式,宣传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关于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的方针政策,关于机构改革的最新动态和加强联社队伍建设的精神,关于防止联社资产平调、流失的措施和意见。为全省联社及城镇集体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是协助政府做好稳定工作,努力为企业办实事。目前许多集体企业都面临一些具体困难,针对这些情况,为困难企业出主意、想办法,帮助职工理顺养老统筹关系,实现再就业,成为各级联社义不容辞的责任。宝鸡市属集体企业在职工就业,劳动保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大,欠帐比较多,干部职工怨气大,不稳定因素多,职工群体上访事件时有发生,特别是在改革、改制过程中,矛盾更尖锐。面对这种情况,宝鸡市联社把稳定工作作为重点,加强领导,认真接待职工来信来访,积极协调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化解了许多矛盾,职工群众上访事件基本上消除。另外,几年来,省社和各级联社在帮困、扶贫、救灾、兴办集体事业等方面出钱、出物、出力,做了不少善事、好事,为社会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真正体现了联社是政府和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五是管好联社资产,使其保值增值。根据《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借款核销实施办法》的规定, 我们经过认真调查清理, 将符合条件的部分资金上报总社予以核销,为基层联社和企业减轻了负担。
六是学习贯彻《物权法》,依法维护集体资产的权益。《物权法》的实施,是我国经济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物权法》的修改和征求意见的过程中,省社就集体资产的权益问题积极调研,并组织召开了全省联社办公室主任会议,听取基层联社和联社集体企业的意见,多次参与总社召开的《物权法》修改讨论会,并以书面形式将我社有关《物权法》修改意见,报省人大常委会和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物权法》的颁布实行,也凝聚了全省联社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的意见。《物权法》颁布后,省社就学习贯彻《物权法》发出通知,要求各级联社和所属集体企业认真学习,切实掌握好这部法律武器,运用《物权法》进一步做好集体资产归属和维权工作。开展清产核资,产权界定,产权登记,产权追索工作。不断总结经验,及时交流推广,把学习落实《物权法》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三)积极开展合作与交流,促进联社不断发展
工业合作组织在国际、国内都有一定的影响。近年来,全省各级联社组织,积极利用这一平台,加强同国内外工业合作组织的联系,扩大交流与合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省社积极参加总社的社务活动,开展与各省市联社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在总社的协助下,省社组织西安、渭南等市县联社主要领导去江、浙、沪考察学习,通过学习交流,促进了我省联社与江苏、浙江、上海联社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渭南市联社与绍兴市联社建立了友好关系,绍兴市联社派代表团来渭南回访,考察、洽谈合作项目,并就一些具体合作项目达成协议。几年来全系统通过交流合作共引进资金2亿元,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为全省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全面贯彻落实总社“六代会”精神, 更新观念, 开拓创新, 促进新型集体经济发展
全国总社“六代会”以后,省社将“六代会”的盛况及重要精神向主管省长及有关部门作了汇报,让他们了解总社和各级联社的情况,取得他们对联社工作的支持和关心。各市联社的主要负责同志回去后,都以不同形式向当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汇报了这次大会的主要精神。及时把大会精神传达到基层联社和企业。在全省上下形成了学习贯彻落实“六代会”精神的高潮。
通过学习贯彻“六代会”精神,有力促进了全省城镇集体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大会提出了大力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对全省联社系统是极大的鼓舞,开拓了思路,增强了信心,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2006年,西安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工业系统加快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工作会议”,西安市联社以总社“六代会”精神为指导,按照西安市政府加快企业改革的要求,结合西安联社集体企业实际,制定了《西安市工业合作联社关于进一步加快集体企业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企业改制的思路和目标任务。通过资源整合、兼并出让、改制重组、统一托管、关闭终止等方式,组建一批产权主体多元化、结构合理且有活力和竞争力的企业;消化一批生存无望、资不抵债、职工生活无保障的困难企业。共完成改制企业29户,妥善安置职工5099人,使西安联社系统的企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西安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五)加强联社自身建设,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我省联社成立于1957年8月,几十年来,一直与二轻、轻工行业主管部门是一套人马、二块牌子合署办公。主要职能是:“指导、维护、监督、协调、服务”。在过去的几年中,省联社根据历次机构和人员的变化情况,适时召开工作会议或以文件的形式向各市联社通报机构改革情况,交流联社深化改革的经验,及时增补省联社领导班子成员和省联社理事成员,健全了省联社组织领导机构,保证了省联社工作的正常开展,指导市县级联社机构改革有序进行。
三、今后工作的几点意见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机遇期。新时期,省社和各级联社工作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总社“六代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路,进一步深化轻工集体企业的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集体经济;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紧紧抓住扭亏增效这个中心环节,努力提高经济效益;积极推进轻工集体经济实现根本转变,切实加强轻工集体资产和联社资产的管理,继续搞好联社的自身改革和建设,为更好地发展全省轻工集体经济,做出新的贡献。
(一)认清面临的形势,加快集体经济发展,坚定搞好集体经济的信心
集体企业虽然多年来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但是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企业自身体制和机制方面的弊端,以及客观上的一些制约,使不少企业失去了市场竞争的优势,不少职工陷入困难境地。但是,我们也看到党和国家以及省委、省政府都非常重视集体经济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为我们指明方向,提供了动力,增强了信心。全国联社和城镇集体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沿海省市城镇集体经济的发展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提供了宝贵经验。我省也有不少基层联社如渭南市联社、榆阳区联社经过近几年的艰苦努力和工作,短短几年内把工作搞上去了,实力增强了,凝聚力增大了。通过多年的发展,我省轻工集体企业在一些行业中,仍有一定的地位,如:家具制造、服装鞋帽、五金制造、工艺美术、室内装饰等。一些集体企业如:西安福乐家具公司、西安金都集团、陕西华瑞塑料有限公司、宝鸡万能合实业有限公司(宝鸡市制鞋厂)等企业也都通过改革改制,加强管理开拓市场,取得了显著成绩。所以我们要坚定信心和信念,克服悲观失望和无所作为的思想,坚持深化改革、积极探索;坚持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充分利用好目前的好政策,创造性地、大胆地采取一些办法,甩掉、化解一些负担,集体经济必将焕发新的活力和生命力,集体经济一定大有前途,我省与周边省、市的差距也一定能逐步缩小。
(二)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多种有效实现形式
深化改革是集体企业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也是集体企业走向振兴的根本动力。集体企业深化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是产权制度改革。今后,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产权制度改革的步伐。一要鼓励职工以多种形式持股,确立劳动者个人产权;二要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妥善处理集体企业中不明晰的资产,使集体企业财产出资人落实到自然人或法人,达到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所有者到位;三要正确处理各方利益关系,有利于调动经营者和职工为企业奋斗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企业经营机制转换,有利于企业持续、稳定发展;四要依法办事,规范操作,争取得到大部分职工的理解和支持。我们要通过3年的努力,基本完成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任务。
(三)以转变职能为重点,努力发挥联社的功能和作用
统一思想认识,切实转变职能,发挥联社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是搞好联社工作的前提。
首先,要加强对联社所属企业的指导,集体企业规模小,管理水平低,更需要各级联社的指导和帮助。各级联社组织,特别是各级联社领导同志要密切同企业的联系,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关心企业员工的生产和生活,指导他们组织生产,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开拓市场,全面提高我省集体工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促进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和发展。
其次,要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积极反映集体企业的建议和要求,争取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同时,要及时传递有关信息,把党和政府的政策意见传达好,落实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第三,要努力为成员企业提供有效服务。长期以来,省社和各市县联社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我们应当继承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联社服务功能的发挥也要有新的办法、新的方式。为成员企业服务方式要从直接更多地转向间接,服务的内容从扶贫帮困转向更广泛的方面,要注重实效。要积极拓展成员单位领域,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成员企业的变化,按照“自愿、互助”的原则吸收各种新型集体(合作)经济组织参加联社,实现互助合作、共同发展。
第四,要加强同国内外合作经济组织及其他经济组织的联系和交流,促进我省城镇轻工集体经济的发展。省社今后要积极参加总社的对外交流活动,宣传陕西轻工集体工业,力争和国外有更多的合作。另外,要加强同兄弟省市联社的交流合作,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加强同他们的合作,引进项目,引进资金,引进人才,促进发展。
第五,要继续做好全省联社系统的稳定工作。我省集体企业的改制工作虽然已大部分完成,但没有改制的企业,多数是条件差、困难大的企业,改革的难度更大,涉及的不稳定因素更多。因此,各级联社要高度重视稳定工作。在改革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细化职工的安置方案,争取得到广大职工的理解与支持,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加强联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推动省社和各地联社的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集体经济管理模式和运行方式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因此,我们必须从战略上考虑联社的改革与发展,积极推进省社和联社的工作创新,为联社定好位。
在新形势下,省社和各级联社要打破“二轻”系统和所有制界限,扩展成员结构,拓宽联合范围。一方面在成员单位的构成上,不仅有现有的城镇集体企业,还要积极吸纳含有集体资产参股、职工持股、产权主体多元化的经济组织,使联社成为新的集体经济联合组织;另一方面要冲破行政隶属关系和资产纽带关系的限制,欢迎各行各业承认我们《章程》的企业以及其他集体经济组织加入联社。过去传统上我们讲联社成员,主要是指联社入股、联社投资的所属企业,联社与成员之间的关系,主要以资产为纽带。新型集体理论和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为联社拓展成员单位提供了广泛的联合基础,只要是新型集体组织,只要他承认联社章程,自愿加入联社,我们就可以吸收它为联社成员,这样,我们联社队伍就会不断发展壮大。再一方面,原来的成员单位,经改制后,即使不再属于集体企业,只要愿意,也可继续留在联社。
省社和各级联社要切实加强联社组织建设。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建立和健全必要的工作部门,配备好工作人员,注意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提高,适应市场经济的新要求,为联社履行职责,正常开展社务活动提供组织保证。各级联社都要按照章程规定制定和完善财务管理、社务活动等各项管理工作制度,实现规范化管理,保证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各级联社要积极主动地向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汇报联社的工作,宣传联社的特殊性、重要性,争取得到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特别是在机构改革等关键时期,一定要多汇报,多请示。省社要在做好自身机构建设的同时,继续关注和指导市县联社机构改革,特别是对延安、汉中等市联社机构不健全问题重点给予关注,争取全省联社机构相对稳定,为城镇集体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五)加强联社资产管理,依法维护集体经济合法权益
四川在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迈出坚实步伐的同时,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加强社会建设,把公共资源更多地投向民生领域,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教育民生项目惠及百姓。实现了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全省财政支出18%的目标。率先在全国全面实行中职教育免学费政策,受益学生100万名。校安工程三年规划任务全面完成,中小学校舍达到国家规定的抗震设防标准。在123个县(市、区)实施了营养改善计划,400余万名学生享受了营养膳食补助。
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部涉农县(市、区),参合率98.7%。城镇基本医保参保覆盖率96.6%。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完善,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配备和使用实现全覆盖。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实效。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建设施工领域欠薪处理责任制的规定》,进一步深化了欠薪行为的源头治理。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实现了省内输出人数超过省外输出人数的历史性转折。重大产业转移项目得到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实现了全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2012年,四川社会科技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教育改革持续深化,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科技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有力促进了四川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教育: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教育公平加快推进
重大教育项目大力实施
2012年,全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投入9.4亿元,建设428所公办幼儿园。校安工程三年任务全面完成,累计投入486亿元,改造学校1.05万所。推进职教攻坚计划,投入10亿元,加强223所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民族地区教育十年行动计划投入3.2亿元,启动227个校舍建设项目。新设立四川汽车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高职院校,6所学校入选国家中西部本科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教育民生工程深入推进
2012年,启动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123个县参与试点,受益学生400余万名,约占全省义务教育学生50%。投入资金62.7亿元,对所有义务教育学生免除学杂费,对所有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142.97万名农村义务教育贫困寄宿学生发放生活补助。率先在全国全面实行中职教育免学费政策,惠及学生100万名。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首届毕业生就业率98.3%。资助普通高校、普通高中学生74.73万人。
2013年,四川教育将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继续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入实施民族地区教育行动计划,切实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认真做好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继续落实教育惠民政策,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切实促进教育公平。
卫生:卫生资源总量居西部第一
卫生资源数量得到新提升
2012年,全省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特别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投入159.3亿元用于卫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恢复重建2298个乡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全省医疗卫生机构76073个,卫生人员54.02万人,床位39.09万张。
医药卫生改革发展迈上新台阶
2012年,新农合参合率98.7%,位于西部前列,住院实际补偿比60.9%,居全国前列。全省10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全省法定传染病发病率已连续6年低于全国水平。住院分娩率96.2%。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降至31.81/10万、10.19‰,婴儿死亡率已连续5年低于全国水平。
民族地区卫生事业实现新发展
2012年,全省着力推进民族地区卫生队伍建设、卫生体系建设和公共卫生强化三大行动。投入近7.5亿元,实施项目941个,启动9个区域医疗分中心建设。实现内地对民族地区三个对口支援全覆盖(医疗、公共卫生、管理干部),为农牧民诊治10.2万人次。
2013年,“发展不足、发展滞后”仍然是四川卫生主要问题。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护士数、床位数仍低于全国和西部水平,医疗服务供需矛盾突出。四川应进一步加快发展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制定和落实相关倾斜政策。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全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全省城镇新增就业89.6万人
2012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89.6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8.8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9.5万人,分别完成全年计划的119.5%、144.0%、157.7%。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2414.6万人(省内输出1291.9万人,省外输出1117.3万人,境外劳务输出5.4万人),完成全年计划的105%,实现劳务总收入2389.3亿元。城镇登记失业率4.1%,控制在4.5%的目标范围内。
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全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人数1614万人、2386万人、577.5万人、680.5万人和654.4万人,分别完成全年计划的112.9%、105.9%、109.0%、100.1%、107.3%。全省参加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2828.4万人,完成全年计划的181.3%;城镇五项社保基金征缴总收入1352.5亿元。
为全省475万名企业退休人员和6万名工伤人员提高了养老和工伤保险待遇,月人均增加养老金201元。建立全省最低工资标准与失业保险金标准调整联动机制,调整了失业保险金标准,平均增幅23.4%。全省医保参保覆盖率96.6%,全省职工和居民住院费用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分别为80.8%和70.5%,5项医疗费用即时结算覆盖率100%。
2013年,继续以保障民生为统揽,突出抓好就业促进、社会保险等工作,努力在人事制度改革、收入分配改革、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科技:“一手抓研发 一手抓转化” 支撑发展
科技成果转化一号工程见成效
2012年,全省15个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实施项目241项,财政投入资金2.8亿元,带动企业投入91.7亿元。累计实施成果转化项目457个,财政资金支持5.3亿元,带动企业投入248亿元。
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
乐山高新区成功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33个战略新兴产品76%实现产业化,20个重大关键产品90%实现产业化,预计累计实现利税近130亿元、创汇9.4亿美元,新增就业人员3.2万人。
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总面积200多万平方米,在孵科技型中小企业3000家,累计毕业企业近1500家,转化科技成果项目近2000项。
科技创新引领农业农村发展
育成突破性新品种90多个;攻克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新产品600多项;龙头企业新增经济效益30多亿元。
新农村示范片农业科技园区成功转化成新产品242个。省级科技富民强县科技专项带动2400万农民实现增收。
科技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据初步统计,2012年末,全省拥有各类研究开发机构1400个,科技活动人员28.7万人、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8.4万人,两院院士59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2个、省重点实验室80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4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22家。技术合同交易额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119亿元。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企业的一分子,都怀有一颗对企业积极憧憬的心,每一天都以饱满的精神迎接新的一天、新的任务。我们工作的场所——矿山,虽然极其偏僻,没有城市的车水马龙、人潮如涌的繁华、灯火迷蒙的热闹,但是我们有着属于自己宁静的生活,有着属于自己的文化。
矿山职工每天都在重复着昨天的采煤、掘进、巷道维修、开停设备等工作,他们从来都毫无怨言,总是默默的做好每一天的工作。我每天下井时,遇到矿工兄弟们,虽然我不知他们在想什么,但我总能听到他们你一言我一句述说着真实又动听的事情,随之之带来了大家开心的笑声,在工作中他们每一件事都是仔仔细细、从不马虎,这无疑就形成了企业的行为文化。
当他们劳累了一天,下班了,角色转变了,他们现在是丈夫、是父亲、是儿子,他们有的陪着自己的妻儿走在小街或林阴小路上;有的则在篮球场上自由的表演自己的绝技;还有的和自己的朋友在餐桌旁尽情的欢语着,在矿山里,这就形成了企业的生活文化。
一年365天,我们天天有自己的工作,有自己的事做,但我
1们偶尔也需要挤出一点时间锻炼自己,放松自己。兴云煤矿每年都会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元旦、春节的游园活动、“三八”妇女节井口送温暖活动、五一劳动节的篮球赛、五四青年节的青年座谈会、中秋节的青年团员联谊会;每年为了加强职工的安全意识,在“百日安全”活动、“六月安全月”还组织安全演讲比赛、安全知识竞赛,为了不断提高职工的技能水平,2010年兴云煤矿就组织开展了采煤司机工、掘进工技能大比武活动,大家在一起相互学习相互提高,一同为我们企业的发展做贡献,这就是企业的物质、精神文化。
也许有的同志会认为,煤炭行业是靠资源吃饭,竞争不激烈,仅有这些企业文化就够了,况且我们企业现在正处于意气奋发的青壮年时期,没有更高层次企业文化,照样基业长青。其实不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所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资源也在不断枯竭,一个企业如果不具有优良的企业文化,职工工作没有积极性,管理层管理理念陈腐落后,决策层满于现状,缺少开拓创新的企业家精神,企业上下一盘散砂,经济效益日益下滑,即使是有再多的煤炭资源,同样可能走上破产、转让、重组等等道路,企业的职工有些则很可能逃脱不了转岗、待业甚至下岗的命运。这不是危言耸听,更不是杞人忧天,煤矿企业破产重组已非先例。
兴云煤矿走过了风风雨雨15年,15年的发展,企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煤产量从每年10多万吨发展到了现如今的70多万吨,职工收入达到了年人均26956.58元。累累硕果的背后,靠得是什么?正是因为我们坚持了“自信自强、实事求是、敢为人先、创新发展、科学严谨、构建人企和谐”企业精神,不断创新、不断开拓,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建立了科学的规章制度、创新机制,精良的人才队伍,盘活各项资源,统筹改革,锐意进取,练就了我们企业健康有序的体制,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不断博得市场的主动权。这种企业精神是什么?这些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的企业制度、机制、体制又是什么?这正是和谐的企业文化。和谐的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没有这些与时俱进的和谐的企业文化,就不会有我们企业今天的成就。
人是企业中最活跃的因数,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决策能力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而作为职工的综合素质、管理人员水平和技术人员水平等,从某种程度上又制约着企业的发展速度。兴云煤矿近几年来,一直贯彻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千方百计调动全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生产积极性,每年都进行评先进、树先进、学先进的“双十佳工人”、“生产标兵”、“劳动模范”、“十佳管理者”等评选活动;积极开展困难帮扶、金秋助学等活动,来帮助职工解决后顾之忧,让职工安心在井下工作,减轻职工的思想负担,从而促进了企业的安全生产、可持续发展。
作为咱们的后所煤矿就更不用说,后所煤矿40年的风雨历程,经过几代人的思想,建立起了科学合理的人才机制,企业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基础上,营造出了宽松和谐的用人、育人环境,使人尽其才,由此,后所煤矿建立的和谐企业文化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当然,企业是在为和谐而努力,那我们职工呢?能为企业与职工的和谐做些什么呢?我们每一位职工对待工作和生活都都应该发扬积极进取的精神,积极进取方能充满自信、收获快乐、全面提高自己;作为企业只有积极进取才能让职工对企业的未来充满信心,企业才能够开拓、创新、持续发展。抓好职工与企业、企业与相关利益共同体创造财富和开创企业未来的过程,让职工与企业共同受益、共同发展,让职工与企业在企业和谐文化的熏淘下,职工与企业安全效益双丰收。
关键字:公共财政协调发展
公共卫生问题。一是政府在公共卫生提供上的责任缺失。表现在,首先,我国公共卫生总费用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年为,年为,比发达国家普遍低很多,如:美国年为,德国年为,英国年为,法国年为;其次,从国际比较来看,年我国人均卫生支出在世界个国家中居第位,仍属低下水平;再次,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过低,―年一直徘徊在左右见表;最后,政府在纯公共卫生服务方面的供给严重不足。据统计,国家拨款的用于医疗,只有用于公共卫生项目。卫生部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统计数据显示,国家对卫生防疫部门和妇幼保健机构的财政拨款不足计划的。二是存在财政支出责任的下移问题。根据有关研究,在过去年中,从支出结构上看,中央政府仅占卫生预算支出的,其他均为地方政府支出,而在地方政府,县乡共支出了预算的。表明我国的基层地方政府是公共卫生的支出主体,而中央和省级政府并没有承担公共卫生支出的主要职责。三是公共卫生资源在城乡之间配置的严重不平衡。据卫生部统计,年政府卫生投入亿元,大部分用在城市,用在农村的只有亿元,仅占。新华社××年公布的数据表明,目前约占我国总人口的农村人口仅享用不到/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根据《世界卫生报告》统计的数据,在被统计的个国家或地区中,按整体健康水平或人均公共卫生资源拥有量中国排在位,但按公共财政的公正适应性或公共卫生资源在城乡居民之间分配和使用的公平程度,中国却排在了位,这一评价是对中国城乡居民不平等地享用公共卫生服务这一基本公共品的一个标示。
表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年
年年年年年年年
资料来源:××年《中国卫生统计摘要》。
表抚恤和社会福利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年
年年年年年年年年
年年年年年年年××年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问题。社会保障和福利支出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稳定器”,也是现代社会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要求。世纪年代以来,我国以养老、失业、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社会保障改革正在全国加快进行。但在改革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广,以养老保险为例,近年来,国有企业已实现基本覆盖,城镇集体企业覆盖率为,但其他类型企业仅为,很多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没有参加养老社会保险统筹;养老金个人账户“空账”运行,据统计这一“空账”规模,年为多亿元,年为多亿元,年为多亿元,年为多亿元;养老保险的历史债务规模巨大,据有关学者以年,年、年和年为四个历史时点对国有企业进行匡算的结果,养老保险历史债务规模分别为亿元、亿元、亿元和亿元;养老保险替代率过高,年全国参保职工的月人均缴费工资为元,参保的离退休人员人均离退休费元,养老金替代率高达;等等。这些问题在财政支出上则表现为:我国财政用于福利保障性的支出在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过低。这一比重从年以来一直徘徊在―之间见表,如果将我国企业负担的社会保障资金计算在内,这一比重就会升到左右,以××年为例,达到了;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比重一般在―左右,发展中国家也都占到左右,可见,我国是低于世界平均水准的。这里的关键问题是,我国社会保障的主要部分在财政预算收支之外,这说明国家财政在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上处于局外缺位的不正常状态,有待改革理顺关系。
“三农”问题。“三农”问题与我国以农补工的政策密切相关,长期以来我们对农民取多予少,资源从农村大量流向城市。据统计,仅改革后的年的年间,政府就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取得了大约亿元收入。“三农”问题中的农业是基础产业,属于准公共产品的领域,其中,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大江大河治理
等属于纯公共产品;“三农”问题中的农民和农村问题则关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也是公共财政应该大力发挥作用的领域。
我国的“三农”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农民收入连续多年徘徊不前,义务教育负担沉重,医疗保障严重缺失。据统计,―年的年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高达,而从××年的年中,这一增长率陡降到左右,其中最低年份的增长率仅为。另据统计,农民直接负担了/左右的义务教育费用,如果再加上各种间接费用,这一负担率甚至达到了/。此外,年的数据显示,的村民所享受的普通医疗服务由于经济原因逐年下降,很大一部分人因为经济原因不得不退出必需的医疗服务,形成因病致贫,因贫致病的恶性循环。卫生部副部长朱庆生××年月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至今,中国农村有一半的农民因经济原因看不起病。我国中西部农民因看不起病,死于家中的比例高达―。据《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卫生统计年鉴》记载,××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元,农村居民的平均住院费用元,在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尚包括实物收入的情况下,可以说,农村居民如果生了大病,农民一年的现金收入尚不能支付住一次院的费用。第二,政府对农业保护的力度较弱。国际上一般用生产者补贴等值(来测度政府对农业保护的力度。指标表示政府从每元农业生产者价值中抽取或补贴的资源数量:正值表示补贴,负值表示抽取,零值表示平衡。据综合测算,世纪年代,我国农业领域净转出资金资源年均在亿元以上,基本上都是负值。与此相反,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政府对农业都给予强劲的支持和保护,基本上是正值。据提供的资料,年发达国家平均为,发展中国家平均为,而我国则为。第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以上问题在财政支出上则表现为: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最高的年份是年,为―左右,改革开放以来逐年下降,到年已不足。另有资料表明,如果按照协议计算口径,―年,我国农业支持总量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和,远低于发达国家的―,也低于巴基斯坦、泰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
收入分配问题。中国目前的收入分配结构呈金字塔型,左右的人为低收入者和中低收入者。据国家统计局收入分配课题组的调查研究显示,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达到了,超过了的国际警戒线,表明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又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增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年为:,年达到:,××年为:;如果按城乡居民实际生活水平计算,有人估计目前差距为:―:。而城镇居民内部也由于行业和阶层的不同收入差距逐步拉大。以温州市为例,在一般私营企业中,企业主年收入为一般职工的倍;在具有百万资产以上的私营企业中,企业主年收入为一般职工的倍。收入分配不平衡所导致的两极分化现象,属于市场失灵的领域,也正是公共财政应该发挥作用的领域。
就业问题。目前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约为;若再加上多万尚未找到工作的下岗职工,则城镇总的失业率超过;若再把没有登记的失业者统计在内,可以推算出自前我国的城镇失业率接近。另从劳动部科研所课题组提供的有关数据来看,我国约有亿的隐形失业者,约占就业总量的。此外,据专家估计,我国农村的富余劳动力约亿,表明农村的就业压力比城市更大。失业问题是市场经济不可避免和本身无法解决的,所以政府就有责任和义务解决高失业率问题。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一起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公开化的失业和迅速增长的失业率必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需要中央政府进行及时干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政府对竞争性私人产品领域的介入程度不断降低;另一方面,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三农”问题等公共产品的供给上严重不足在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和促进充分就业等方面干预力度相当不够。由此带来的后果,一方面,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就业问题和“三农”问题等都导致居民预期可支配收入降低;另一方面,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体制等的不完善,加大了制度转轨过程中居民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导致消费倾向递减,二者的共同作用使居民的消费需求降低,结果是整体消费率逐年下降。综合来看,我国经济出现“高投资、低消费”的状态,就不足为怪了。所以说,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滞后是导致我国目前消费与投资需求增长不协调的财政体制根源。
三、按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和完善财政支出结构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取向之一。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消费和投资需求增长的不协调,或者说是,“高投资,低消费”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将不利于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进而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前面分析可知,消费与投资需求增长不协调问题的财政体制根源在于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滞后。因此,按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和完善财政支出结构,就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之策。具体来说,就要财政从市场可以解决好的竞争性领域退出来,转而承担起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调节收入差距、促进充分就业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扭转“高投资,低消费”的经济现状,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现实财力来讲,我国税收连续几年的超额增长为财政支出结构调整提供了充分的操作空间。年、××年、××年和××年前三季度,我国税收增长幅度分别为、、和,远高于同期的增长速度。、和。应该说,目前是加快我国公共财政建设步伐的良机。
一明确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在义务教育投资中的主体地位
义务教育作为一种维系一个民族基本文化和精神素质的教育活动,是面向全社会和全体国民的;每一个适龄儿童,无论其种族、性别和家庭经济状况如何,都享有接受法定年限义务教育的权利。我国已签署的《世界人权宣言》中也规定:“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当免费,至少在初级和基本阶段应当如此。”理论上,义务教育这种纯公共产品都应由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免费举办,强制国民消费。而我国目前实行分散管理的教育投资体制,义务教育投资主要由县乡地方政府财政提供,在这种体制下,那些经济不发达、贫困落后地区的地方财政本已是“赤字财政”、“吃饭财政”,很难保证义务教育经费的足额拨付。
根据我国国情和国际经验,笔者早在年就提出了我国应该建立相对集中的义务教育投资管理体制的思路,即义务教育的投资应由中央或省政府与基层地方政府共同承担,其中中央或省政府应在整个义务教育投资中承担相当的义务和比重,这一比重至少应达到,其中,省级政府,中央政府,其余的主要由县级政府承担。对于西部地区和贫困省份,中央财政要加大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的力度,以保证全国各地区义务教育水平的均等化。
二加大中央财政对公共卫生的支出力度。
我国目前公共卫生领域存在一个“真空地带”:省级以上政府投入严重不足,而县乡财政无力投入,结果造成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公共卫生供给总量与居民公共卫生需求之间相距甚远,结构上除妇幼保健和预防接种外,疾病控制、健康促进、营养干预、康复服务、卫生监督和环境卫生等均极为薄弱。所以,应该改变以基层地方政府为主安排公共卫生资源的制度设计,恢复公共卫生作为全国性公共产品的性质,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在公共卫生支出中承担的份额。在支出结构上,要加大预防保健支出的比重,增强卫生防疫系统处理重大疫情和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为居民生活和社会发展构筑一道坚固的防线。
要加大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西部不发达地区等财政困难区域的转移支付,以保障公共卫生资源的公平分配,使全国居民都能享有条件水平大致相当的基本医疗和保健服务。另外,中央财政还要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对困难地区的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和职业病的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项目给予补助。对于社会特殊群体的医疗服务,政府要给予必要的补贴。在补贴方式上,建议大力发展以社区和乡为中心的基层医疗机构,把医疗服务方面的财政支出用在对初级的、基层医疗机构的补贴上,为低收入的群体提供医疗方面的实物补贴援助。
三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存在巨大的缺口,一方面,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巨额的历史债务;另一方面,养老保险基金在由现收现付制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转轨的过程中,透支了在职职工个人账户基金,造成个人账户“空账”运行。政府应该通过多种渠道积极筹措资金,解决社保基金缺口问题,例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建立稳定的财政拨款机制;通过国有股减持、资产置换、土地拍卖等方式变现部分国有资产,补偿养老金的不足;通过征收特种消费税、遗产税或划拨部分个人所得税等方式筹资,补充养老保险基金;通过发行特种国债、彩票等方式筹集资金;由政府发放认可养老债券,解决养老保险历史债务;等等。此外,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均衡企业负担,降低征收成本,应在条件成熟时尽早开征社会保障税。另外,应在总结辽宁等地社会保障体系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全国社会保障法制体系建设,增强居民对社会保障的信心,弱化消费方面的谨慎性预期心理;应将社会保障基金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编制社会保障预算。目前中央财政迫切要做的一是建立健全“三条保障线”制度,保障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人员和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二是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建立统一的覆盖所有城乡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加大反哺农业的力度,着力解决“三农”问题
××年,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率为,比年下降了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个百分点。―××年,农村居民消费率平均为,低于城镇居民个百分点。这说明,当前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是扩大农民的消费需求。这就需要政府对农业和农民实行多予少取的政策,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三农”,一方面大力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另一方面着力减轻农民负担,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倾向。增加对农业投入的内容包括:扩大对农村地区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筹资方式除了预算内列支外,还应该继续加大国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此外,还可以借鉴美国伊利诺伊州马克亨利县的经验,规定地方政府征收的土地出让金大部分要用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科学研究、公共卫生的投入力度;财政支持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障农民大病医疗统筹;根据当地最低生活水准和政府财力,建立相应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以直补方式给粮食主产区农民增加收入;政府对政策性农业保险项目提高补贴,间接给予保险支持;等等。在减轻农民负担方面,中央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税费改革的财政补贴性支出;加快取消农业税的步伐,比如,争取在三年内实现;实行城乡统一的税制。
五加大对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力度
我国当前收入分配差距呈扩大化趋势主要表现在城乡居民之间、城镇居民内部以及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会导致社会动荡,影响、甚至阻碍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解决收入差距问题不是市场的功能,必须依靠政府来加以解决。在调整初次分配政策的基础上,政府应该加大公共财政对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力度。政府既可以通过税收介入的分配过程,如征收累进的个人所得税、特别消费税、遗产税与赠与税等,把高收入者的一部分收入集中到政府手中,也可通过转移支付将从高收入者那里征集的收入,再分配给那些需要救济的低收入者。现阶段,政府应该大力推进个人所得税制的改革步伐,充分发挥其“杀富济贫”的作用;同时,加大对低收入阶层和贫困地区的收入转移支付力度,设立最低工资制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改善居民收支预期,从而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平均消费倾向,增加社会的有效需求。
六充分运用财政政策解决就业问题
为降低失业率,促进就业,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求对策,财政政策是各国普遍采用的政策手段之一。主要包括:第一,通过实施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政策措施来刺激服务业、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等的发展,间接带动就业岗位的增加;第二,通过增加就业支出,直接创造就业岗位。对于后者,许多国家都通过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直接开发就业岗位。如英国政府―××年实施的亿英镑的“五年促进就业计划”,××年德国政府开始实施的亿欧元的“东部促进就业之桥”计划,年韩国政府实施的亿韩元的“积极的创造工作岗位计划”,年新加坡政府制定的亿新元的“国家促进就业计划”以及年日本制定的亿日元的“促进就业补充预算”等。具体支出方式主要包括:对雇佣特殊群体的雇主提供工资补贴和培训补贴;由国家出资设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免费为失业者提供培训和就业服务;对特殊群体直接提供就业津贴和培训补贴;由政府出面通过举办环保、绿化、社区服务,文物修缮、基础设施维护等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岗位;等等。
我国在目前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应借鉴各国普遍运用财政政策促进就业的做法,不断强化公共财政职能,充分发挥其在减少失业、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中的积极作用。具体说来,一要大力发展服务业,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大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在吸收下岗失业人员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二要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财政贴息、财政担保、财政投融资等财政政策手段促进中小企业和个体、民营经济的发展,鼓励独立创业,创造就业岗位;三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转移农村过剩的大量劳动力;四要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设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向所有的城乡失业者提供免费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五要由中央财政拨专款成立“再就业基金”,对安置下岗失业人员的企业实行工资补贴和培训补贴,主要针对中小企业和个体、民营企业;六要由政府定期举办环保、绿化、基础设施维护等公共工程,为下岗失业者提供工作岗位,增加收入。
等属于纯公共产品;“三农”问题中的农民和农村问题则关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也是公共财政应该大力发挥作用的领域。
我国的“三农”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农民收入连续多年徘徊不前,义务教育负担沉重,医疗保障严重缺失。据统计,―年的年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高达,而从××年的年中,这一增长率陡降到左右,其中最低年份的增长率仅为。另据统计,农民直接负担了/左右的义务教育费用,如果再加上各种间接费用,这一负担率甚至达到了/。此外,年的数据显示,的村民所享受的普通医疗服务由于经济原因逐年下降,很大一部分人因为经济原因不得不退出必需的医疗服务,形成因病致贫,因贫致病的恶性循环。卫生部副部长朱庆生××年月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至今,中国农村有一半的农民因经济原因看不起病。我国中西部农民因看不起病,死于家中的比例高达―。据《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卫生统计年鉴》记载,××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元,农村居民的平均住院费用元,在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尚包括实物收入的情况下,可以说,农村居民如果生了大病,农民一年的现金收入尚不能支付住一次院的费用。第二,政府对农业保护的力度较弱。国际上一般用生产者补贴等值(来测度政府对农业保护的力度。指标表示政府从每元农业生产者价值中抽取或补贴的资源数量:正值表示补贴,负值表示抽取,零值表示平衡。据综合测算,世纪年代,我国农业领域净转出资金资源年均在亿元以上,基本上都是负值。与此相反,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政府对农业都给予强劲的支持和保护,基本上是正值。据提供的资料,年发达国家平均为,发展中国家平均为,而我国则为。第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以上问题在财政支出上则表现为: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最高的年份是年,为―左右,改革开放以来逐年下降,到年已不足。另有资料表明,如果按照协议计算口径,―年,我国农业支持总量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和,远低于发达国家的―,也低于巴基斯坦、泰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
收入分配问题。中国目前的收入分配结构呈金字塔型,左右的人为低收入者和中低收入者。据国家统计局收入分配课题组的调查研究显示,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达到了,超过了的国际警戒线,表明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又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增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年为:,年达到:,××年为:;如果按城乡居民实际生活水平计算,有人估计目前差距为:―:。而城镇居民内部也由于行业和阶层的不同收入差距逐步拉大。以温州市为例,在一般私营企业中,企业主年收入为一般职工的倍;在具有百万资产以上的私营企业中,企业主年收入为一般职工的倍。收入分配不平衡所导致的两极分化现象,属于市场失灵的领域,也正是公共财政应该发挥作用的领域。
就业问题。目前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约为;若再加上多万尚未找到工作的下岗职工,则城镇总的失业率超过;若再把没有登记的失业者统计在内,可以推算出自前我国的城镇失业率接近。另从劳动部科研所课题组提供的有关数据来看,我国约有亿的隐形失业者,约占就业总量的。此外,据专家估计,我国农村的富余劳动力约亿,表明农村的就业压力比城市更大。失业问题是市场经济不可避免和本身无法解决的,所以政府就有责任和义务解决高失业率问题。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一起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公开化的失业和迅速增长的失业率必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需要中央政府进行及时干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政府对竞争性私人产品领域的介入程度不断降低;另一方面,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三农”问题等公共产品的供给上严重不足在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和促进充分就业等方面干预力度相当不够。由此带来的后果,一方面,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就业问题和“三农”问题等都导致居民预期可支配收入降低;另一方面,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体制等的不完善,加大了制度转轨过程中居民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导致消费倾向递减,二者的共同作用使居民的消费需求降低,结果是整体消费率逐年下降。综合来看,我国经济出现“高投资、低消费”的状态,就不足为怪了。所以说,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滞后是导致我国目前消费与投资需求增长不协调的财政体制根源。
三、按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和完善财政支出结构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取向之一。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消费和投资需求增长的不协调,或者说是,“高投资,低消费”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将不利于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进而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前面分析可知,消费与投资需求增长不协调问题的财政体制根源在于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滞后。因此,按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和完善财政支出结构,就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之策。具体来说,就要财政从市场可以解决好的竞争性领域退出来,转而承担起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调节收入差距、促进充分就业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扭转“高投资,低消费”的经济现状,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现实财力来讲,我国税收连续几年的超额增长为财政支出结构调整提供了充分的操作空间。年、××年、××年和××年前三季度,我国税收增长幅度分别为、、和,远高于同期的增长速度。、和。应该说,目前是加快我国公共财政建设步伐的良机。
一明确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在义务教育投资中的主体地位
义务教育作为一种维系一个民族基本文化和精神素质的教育活动,是面向全社会和全体国民的;每一个适龄儿童,无论其种族、性别和家庭经济状况如何,都享有接受法定年限义务教育的权利。我国已签署的《世界人权宣言》中也规定:“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当免费,至少在初级和基本阶段应当如此。”理论上,义务教育这种纯公共产品都应由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免费举办,强制国民消费。而我国目前实行分散管理的教育投资体制,义务教育投资主要由县乡地方政府财政提供,在这种体制下,那些经济不发达、贫困落后地区的地方财政本已是“赤字财政”、“吃饭财政”,很难保证义务教育经费的足额拨付。
根据我国国情和国际经验,笔者早在年就提出了我国应该建立相对集中的义务教育投资管理体制的思路,即义务教育的投资应由中央或省政府与基层地方政府共同承担,其中中央或省政府应在整个义务教育投资中承担相当的义务和比重,这一比重至少应达到,其中,省级政府,中央政府,其余的主要由县级政府承担。对于西部地区和贫困省份,中央财政要加大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的力度,以保证全国各地区义务教育水平的均等化。
二加大中央财政对公共卫生的支出力度。
我国目前公共卫生领域存在一个“真空地带”:省级以上政府投入严重不足,而县乡财政无力投入,结果造成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公共卫生供给总量与居民公共卫生需求之间相距甚远,结构上除妇幼保健和预防接种外,疾病控制、健康促进、营养干预、康复服务、卫生监督和环境卫生等均极为薄弱。所以,应该改变以基层地方政府为主安排公共卫生资源的制度设计,恢复公共卫生作为全国性公共产品的性质,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在公共卫生支出中承担的份额。在支出结构上,要加大预防保健支出的比重,增强卫生防疫系统处理重大疫情和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为居民生活和社会发展构筑一道坚固的防线。
要加大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西部不发达地区等财政困难区域的转移支付,以保障公共卫生资源的公平分配,使全国居民都能享有条件水平大致相当的基本医疗和保健服务。另外,中央财政还要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对困难地区的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和职业病的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项目给予补助。对于社会特殊群体的医疗服务,政府要给予必要的补贴。在补贴方式上,建议大力发展以社区和乡为中心的基层医疗机构,把医疗服务方面的财政支出用在对初级的、基层医疗机构的补贴上,为低收入的群体提供医疗方面的实物补贴援助。
三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存在巨大的缺口,一方面,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巨额的历史债务;另一方面,养老保险基金在由现收现付制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转轨的过程中,透支了在职职工个人账户基金,造成个人账户“空账”运行。政府应该通过多种渠道积极筹措资金,解决社保基金缺口问题,例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建立稳定的财政拨款机制;通过国有股减持、资产置换、土地拍卖等方式变现部分国有资产,补偿养老金的不足;通过征收特种消费税、遗产税或划拨部分个人所得税等方式筹资,补充养老保险基金;通过发行特种国债、彩票等方式筹集资金;由政府发放认可养老债券,解决养老保险历史债务;等等。此外,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均衡企业负担,降低征收成本,应在条件成熟时尽早开征社会保障税。另外,应在总结辽宁等地社会保障体系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全国社会保障法制体系建设,增强居民对社会保障的信心,弱化消费方面的谨慎性预期心理;应将社会保障基金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编制社会保障预算。目前中央财政迫切要做的一是建立健全“三条保障线”制度,保障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人员和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二是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建立统一的覆盖所有城乡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加大反哺农业的力度,着力解决“三农”问题
××年,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率为,比年下降了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个百分点。―××年,农村居民消费率平均为,低于城镇居民个百分点。这说明,当前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是扩大农民的消费需求。这就需要政府对农业和农民实行多予少取的政策,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三农”,一方面大力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另一方面着力减轻农民负担,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倾向。增加对农业投入的内容包括:扩大对农村地区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筹资方式除了预算内列支外,还应该继续加大国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此外,还可以借鉴美国伊利诺伊州马克亨利县的经验,规定地方政府征收的土地出让金大部分要用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科学研究、公共卫生的投入力度;财政支持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障农民大病医疗统筹;根据当地最低生活水准和政府财力,建立相应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以直补方式给粮食主产区农民增加收入;政府对政策性农业保险项目提高补贴,间接给予保险支持;等等。在减轻农民负担方面,中央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税费改革的财政补贴性支出;加快取消农业税的步伐,比如,争取在三年内实现;实行城乡统一的税制。
五加大对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力度
我国当前收入分配差距呈扩大化趋势主要表现在城乡居民之间、城镇居民内部以及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会导致社会动荡,影响、甚至阻碍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解决收入差距问题不是市场的功能,必须依靠政府来加以解决。在调整初次分配政策的基础上,政府应该加大公共财政对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力度。政府既可以通过税收介入的分配过程,如征收累进的个人所得税、特别消费税、遗产税与赠与税等,把高收入者的一部分收入集中到政府手中,也可通过转移支付将从高收入者那里征集的收入,再分配给那些需要救济的低收入者。现阶段,政府应该大力推进个人所得税制的改革步伐,充分发挥其“杀富济贫”的作用;同时,加大对低收入阶层和贫困地区的收入转移支付力度,设立最低工资制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改善居民收支预期,从而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平均消费倾向,增加社会的有效需求。
六充分运用财政政策解决就业问题
为降低失业率,促进就业,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求对策,财政政策是各国普遍采用的政策手段之一。主要包括:第一,通过实施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政策措施来刺激服务业、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等的发展,间接带动就业岗位的增加;第二,通过增加就业支出,直接创造就业岗位。对于后者,许多国家都通过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直接开发就业岗位。如英国政府―××年实施的亿英镑的“五年促进就业计划”,××年德国政府开始实施的亿欧元的“东部促进就业之桥”计划,年韩国政府实施的亿韩元的“积极的创造工作岗位计划”,年新加坡政府制定的亿新元的“国家促进就业计划”以及年日本制定的亿日元的“促进就业补充预算”等。具体支出方式主要包括:对雇佣特殊群体的雇主提供工资补贴和培训补贴;由国家出资设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免费为失业者提供培训和就业服务;对特殊群体直接提供就业津贴和培训补贴;由政府出面通过举办环保、绿化、社区服务,文物修缮、基础设施维护等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岗位;等等。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对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解, 我们往往只从经济学的一般认识入手, 只从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入手, 片面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 即不仅要突出经济领域中“数量”的变化, 更强调和追求经济运行中“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但是, 离开对经济时代变化大趋势的根本认识, 就会本末倒置, 犯“抓了芝麻丢了西瓜”的错误, 难免事倍功半。
经济发展方式, 或称财富增长方式, 是由所处经济时代的特点决定的。一个时代有与其相适应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农业经济时代, 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的驱动力是土地和体力劳动者, 谁拥有的土地越多, 谁拥有的劳动力越多, 谁就越有财富。土地是“第一资源”, 劳动力是“第一资本”, 简单的体力劳动是“第一劳动”。工业经济时代, 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的驱动力是资本和机器。工业经济的成熟期, 以机器为主的机械劳动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基本形式。工厂越大机器越多, 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越高, 创造的财富就越多, 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就越大。工业经济时代, 石油、煤炭等自然资源是“第一资源”, 机器设备和货币资本等传统资本是“第一资本”, 复杂体力劳动是“第一劳动”。
当前, 我国经济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有三个:一是石油、煤炭等自然资源和知识资源, 到底谁是“第一资源”;二是机器设备及货币资本等传统资本和知识资本, 到底谁是“第一资本”;三是复杂体力劳动和创新劳动, 到底谁是“第一劳动”。这些问题不解决,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难以奏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不是权宜之计, 不是人为举措, 而是时代的要求, 是历史的必然。应对时代要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
二、探析知识推动经济发展的机理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涉及向哪个方向转变的问题。一般理解为, 由传统的发展方式向现代的发展方式转化, 要用现代的发展方式替代传统的发展方式。于是, 把资本、劳动密集型、政府驱动型、外需拉动型、投资驱动型、出口带动型、外延粗放型等发展方式归入传统的发展方式, 而把技术密集型、市场导向型、内需驱动型、消费驱动型、内涵集约型等发展方式列为现代的发展方式。这种从事物表象上简单分类的做法, 不具有可操作性, 不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是为了实现经济平衡、协调、可持续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以知识为“第一资源”, 以知识资本为“第一资本”, 以创新劳动为“第一劳动”的基础上。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取向。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资源为基础的经济。当世界跨入知识经济时代以后, 原来的那套财富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模式对一些经济现象已经无法解释了。当今世界拥有最多财富的人不再是资本大亨, 而是像比尔·盖茨那样一批“知识的宠儿”, 他们对推动经济发展功不可没。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在几十年前说过:“我们迄今还不十分清楚, 知识是怎样作为经济资源发生作用的。我们只能说, 我们需要这种理论, 但它完全不同于所有现存的经济理论……”要解决经济发展方式向哪个方向转变的难题, 必须首先弄清楚知识是怎样推动经济发展的。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事关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事关国家实力的快速崛起, 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必须动员全国上下采取重要举措, 同奋共举, 务求实效。较长一段时间里, 我们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念上存在着曲解。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国家的事情, 是宏观调控的事情, 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事情, 是有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事情。此事似乎与企业无关, 或者说企业只是“被动”转变, “等待”转变。这种思潮是十分有害的。
企业是经济的“细胞”。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 是内生性发展的动因。离开了“细胞”的发展变化, 宏观经济难以发展变化, 既是有些改变, 也是“治标不治本”, 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和效果。宏观调控式的转变, 既是企业调整了产业, 例如由传统产业调为知识产业, 如果企业仍然按照工业经济时代的经济发展方式, 其结果经济必难有长足发展。实践证明, 既是传统产业, 如果转用知识经济时代的方式, 依然会取得骄人的发展。美国沃尔玛公司, 从事的是典型的百货零售的传统产业, 其夺得世界500强之冠的业绩, 诠释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取向。
推动企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事情。要充分认识时代的变迁。时代的列车已经驶进知识经济时代, 我们的头脑, 我们的理念必须与时俱进, 把握时代的特点, 顺应时代的潮流。身子和屁股不能停留在工业经济时代, “身首异处”是活不好的。企业要高度重视“知识仓库”的建立, 高度重视“泛智力劳动”队伍的培养, 高度重视知识资本的考核和运作。国家要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地将企业建成创新型企业。企业普遍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日, 就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真正转变之时;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日, 就是中国经济二次腾飞之时。
从2010年开始,郫县安绣镇都会举办蜀绣职业技能竞赛,姑娘们穿针引线,挥洒自如。四川省针对女性开展起了传统技能培训,将古老的艺术与当今美丽女性们联系到了一起。
关注民生,帮助妇女就业创业
积极推进财政贴息妇女小额贷款发放工作,帮助妇女创业就业。有效推动贷款发放工作、帮助妇女创业就业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将其纳入省委、省政府民生工程,有效提高了贷款额度、扩大了覆盖人群、简化了贷款程序。截止2012年9月,共发放妇女财政贴息小额贷款63.87亿元,获贷妇女113467人,帮扶和带动了40.48万妇女实现创业就业。
创新开展妇女灵活就业工作,帮助妇女实现居家就业。省妇联积极挖掘四川传统优势资源,开发了蜀绣、羌绣、竹编、棕编、草编、年画等传统手工产业。争取资金2854万元,举办蜀绣、羌绣、竹编、农家旅游等技能培训班2000多期。建立郫县蜀绣、汶川羌绣、遂宁观音绣等居家灵活就业基地620多个,妇女经济合作组织530个。帮助20多万名妇女实现了居家灵活就业,2011年实现产值5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持续实施“巾帼圆梦”行动,帮助妇女解决2万多个就业岗位。省妇联与工会、团委、残联联合开展了“爱心圆梦”行动和“残疾人就业促进月”活动,先后组织女企业家协会的300多家企业提供了25000多个工作岗位,帮助6000多名女大学生现场达成就业协议。省妇联还邀请创业导师、律师提供创业信息、职业生涯设计和相关法律咨询等服务,帮助她们实现创业就业。引进美国高盛集团“巾帼圆梦”牛津——西南财大女性创业培训项目,对180多名女企业家进行了企业管理与创业潜能开发培训。
依法维护妇女儿童权益
加强机制建设,形成维权合力。联合出台了《关于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中加强调解切实保护妇女民事权益的若干意见》、《关于将维护妇女儿童工作纳入综治中心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调解工作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意见》等。针对网上“微博打拐”等热点,建立了“妇女儿童维权舆情监测和应急处置”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机制,形成了维权合力。
加强阵地建设,提高维权实效。在全省设立了110反家暴中心1003个;与司法部门联合建立妇女法律援助站(中心)2300个,家庭暴力伤情鉴定中心59个;在法院建立了妇女儿童合议庭和婚姻家庭合议庭;在劳动部门设立了妇联干部劳动执法监督员。与西南财大法学院的合作,建立了西南财大法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和四川省妇女权益问题研究基地。借助妇联参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反拐联席会议”等优势,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努力把这些组织建设成为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的平台。
加强队伍建设,提升维权能力。与高校合作,组建法学专业大学生维权志愿者、法律咨询服务、法律知识宣讲等妇女维权专业队伍。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西南财大法学院合作,邀请专家学者对妇联干部进行了妇女维权的法律知识培训。联合法院、劳动、综治等部门建立了1000多人的人民陪审员、人民调解员、劳动监督员“三支”妇联维权工作者队伍。招募志愿者162523人与留守妇女儿童结成帮扶对子。
开展扶贫帮困活动
为妇女提供免费妇科病检查和身心健康指导服务。募集资金在乡镇以上建立了“留守妇女阳光家园”、“留守儿童之家”等阵地11124个,留守妇女互助小组30573个,招募留守妇女儿童关爱志愿者16万余人。开展了“贫困母亲救助”、“消除婴幼儿贫血”、“留守流动儿童关爱”、“特殊困难儿童”帮扶、“贫困女童助学”等行动,尽力为妇女儿童提供帮扶服务。
实施地震灾区心理援助项目。培训心理援助工作者2万余名;建立12个心理援助室、40所儿童友好家园,为100多万人(次)提供了心理抚慰;举办了“重组家庭集体婚礼”、“省级机关女干部对口帮扶灾区女干部活动”以及“关爱地震灾区母婴健康行动”,免费为妇女儿童服务近10万人次。
鼓励劳教、服刑妇女好好学习改造。在成都女子监狱、四川省女子劳教(强戒)所等地建立了特殊妇女帮教基地,每年“三八节”、“6.26”禁毒日等,都组织企业家和心理专家到帮教基地开展心理矫治和帮扶活动。
加强管理创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主动参与藏区维稳工作。省妇联成立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藏区妇女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党组会议专题研究藏区妇女群众工作措施;建立了省、州、县三级联络员和信息定期报送制度;制定了《省妇联参与藏区群众工作实施方案》;分8批次到藏区开展“下基层、访妇情、办实事”走访慰问活动。
全面参与“大调解”工作。与省司法厅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妇女涉法涉诉信访法律援助工作的通知》,加强日常工作联系,确保妇女涉法涉诉信访法律援助工作联系渠道快捷畅通。争取中央专项彩票法律援助公益金45万元,对10个市(州)的295个案件、337位涉案妇女给予了援助,依法维护了妇女合法权益,挽回经济损失近600万元。健全了妇联五级信访网络,在县以上开通了12338妇女维权热线203条,在基层派出所开通了“16838198”反家暴热线,在社区设立了妇女维权岗等。
积极招募巾帼志愿者。以“立足基层,面向家庭、见诸日常、细致入微、持续发展”为指导方针,招募志愿者组建各种类型的巾帼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巾帼志愿服务,进一步促进了妇女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
扎实开展家庭文化建设。将2012年确定为四川省家庭文化建设年,以家庭为载体,大力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实施了五好文明家庭、平安家庭、洁美家庭等创建行动,开展了书香农家、农民读书节、“廉政文化进家庭”知识竞赛等品牌活动。
经济社会联动:多方合力更进一步
在“三八”妇女节103周年来临之际,四川省相关部门在省川剧院联合举办主题活动。以“祝福、鼓舞、讴歌”为主题,通过和谐家园、真情爱心、巾帼奉献三个篇章,展示丰硕成果,讴歌妇女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突出贡献,推动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
加大对妇女儿童工作的支持力度
增加各级妇联人员编制。县级妇联不少于8人,乡(镇、街道)至少1名专职妇联干部,村(社区)妇联(妇委会)主任工资纳入财政预算。省、市、县、乡政府为各级妇联配套妇女儿童维权救助专项基金并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扩大妇联话语权。党委政府在研究事关妇女儿童民生、涉及妇女儿童利益的工作和制定重大发展规划时,应有妇联参与,扩大妇联话语权。将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政策、法规贯彻落实情况纳入党委政府的目标考核、年终考评,由妇联组织对相关部门的工作进行评估。
完善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的政策法规
建议尽快制定一部对家庭暴力的定义、社会救助、行政措施、司法救济、法律责任等都作具体规定的专门性法律;修改现行男女不同龄退休的政策,尽快实现男女同龄退休或女性弹性退休。
加大执法力度,重点查办当前妇女权益保护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打击侵害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行为。
完善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机制
建立和完善由妇联、公安、司法、卫生、民政、社会服务等多部门组成的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维护机制;联合基层警力,设立“妇女儿童维权受理点”;借力司法宣传,建立法制教育预防体系;联系职能部门,营造良好的预警机制。
【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荐阅读:
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10-29
我省煤炭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06-25
非典对我省旅游经济的影响及对策10-09
和谐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06-14
搭建教师发展平台,促进专业全面提升09-09
生态发展促进经济发展06-13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发展10-07
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意见07-02
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