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债危机过程

2024-08-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欧债危机过程(推荐7篇)

欧债危机过程 篇1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突然爆发,致使美国陷入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继而,受美元体制的影响,全国大多数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并且许多国家外汇储备以美元计量。美国经济危机导致美元动荡,迅速波及整个世界,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从危机最初爆发的原因来看,是由于美国人的超前消费行为以及一些企业为增加消费量而采取的一些鼓励措施导致许多没钱的人却大肆借贷买房买车,使经济出现了虚假繁荣,到最后,人们债台高筑,还贷不起,影响银行资金周转甚至破产。政府为救市大量印钞,致使市场流通货币量大大加大,美元贬值,物价上涨,进而通过汇率及贸易、外储等因素将危机转嫁,蔓延到世界。这些只是从那个表面上看到的,究其根本原因,则是由于资本主义本身存在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引起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产与资本日益社会化,而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却使生产资料和成果越来越为部分资本家占有,同时,资本的逐利性使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情况下容易导致生产过剩,引发经济危机。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肆虐,希腊政府为帮助其银行部门安然度过危机承诺提供一笔大额资金,到09年,希腊政府突然宣布政府财政赤字与公共债务已远超欧盟规定的上限,情急之下,希腊政府主要通过借新债还旧债来解决当下的债务问题。由于希腊政府显著恶化,全球三大评级公司惠誉、标准普尔与穆迪先后下调希腊主权评级,使其陷入财政危机,欧元兑美元大幅度下跌,这成为“欧债危机”的导火索。由于市场对欧元区国家债务危机恐慌心理加重,投资者纷纷抛售欧元区资产,从而使欧元区部分国家债务危机愈演愈烈。继之后,葡萄牙政府称可能削弱缩减赤字的努力及西班牙披露未来三年的预算赤字将高于预测,更是导致市场焦虑急剧上升,欧元遭到大肆抛售,欧洲股市暴跌,德国等欧元区龙头国也开始感受到了危机的影响,整个欧洲区面临着成立11年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从其造成的影响看来,以英美为代表的欧元区外的发达国家由于对欧洲需求的依存度较低,因此受危机影响较小;但以日本、中国为代表的对出口依赖较大的国家可能会受累于欧盟经济下滑影响,进而影响本国经济。拿中国来说,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需求,因此,受欧债危机影响较大。

欧债危机的解决,从目前来看,危机国家以无法凭借一己之力解决了,只能依靠周边国家、机构的援助方案与援助力度解决。欧元区的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体化制度,使得德国、法国等经济恢复较快,经济较为稳定的国家无法“独善其身”,此外,IMF的巨额援助也有利于债务危机的减弱。

由于我国受欧债危机影响很大,因此在西方国家提出让我国出资3.2亿美元的援助计划时,我们也有一丝犹豫,但是,我们没有被危机冲昏了头脑,援助不等于送钱,欧元区未来经济发展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内因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对于国际组织的救欧行动,我们给于支持,但我们更希望欧洲国家从自己的政策方面入手,积极有效地采取救市政策,适当地降低财政压力。当然,我国也会通过自己的行动帮助其渡过难关。例如:增加向IMF注资、购买国债、增加进口和扩大企业投资等方式,帮助欧洲国家克服危机,增加就业和恢复经济增长。

欧债危机过程 篇2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将民生放在了第一位, 西方国家主要是为了迎合选民心里, 不断提高民众的社会福利待遇。但也正是他们一次次地制造了经济危机, 使民众生活水平跌宕起伏, 有时甚至是民不聊生。原因是民生保障持续地开出支票, 但其保障的根基不牢固, 即国家对民生的负担超出了国力。可见, 过度强调民生, 不一定能带来持久、高水平的民生。

西方的国家体制, 在国家创造物质财富的辉煌发展阶段的优势是毋容质疑的。但当物质积累到一定程度, 从物质积累式的生活方式转变成物质享受式的生活方式后, 人们的享受欲望与人类长远利益及国家的整体利益间就产生了严重的矛盾。

欧盟债务危机就是这种国体所造成的最终结果。因为无论如何富有的国家。其整体财力都是有限的, 国家是将有限的金钱更多地用在即时民生消耗上, 还是在重视即时民生的同时, 也兼顾国家积累及持续中长期发展, 这涉及到一个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经济命运。西方国家过去几十年财力的绝大部分是用在了民众的消费上, 导致国库越来越空以致于资不抵债。根源是国体造成的, 这种全民公投性质的国体, 国家好比是一个大钱库, 每个人、每一方都欲从中索取, 各方都有重重的法码, 唯有国家的即时及长远利益缺少法码。

(一) 民众——最重的法码

处于大选中的民众, 首先是对自身所享受的物质条件及精神生活做出本能反应。竞选者为了赢得选举, 也不惜牺牲国家及民众的长远利益, 不负责任地抛出即时性的所谓惠及民生的施政方针, 所以一党比一党、一届较一届开出更高的社会福利条件, 使民众对优厚社会福利的要求被不断抬升, 且只能升不能降, 出现了国家财富无止境地向社会福利待遇的倾斜, 导致社会超负荷甚至是透支性负担, 以致出现了当前的欧债危机。

(二) 行业法码

每个行业都由众多的人员组成, 都希望自己的行业有更丰厚的利益、良好的待遇和更多的发展机遇, 使竞选者不得不违心地以牺牲其它行业、其它国家、甚至是本国利益为代价来满足这一行业人员的要求。

(三) 各自地区利益的法码

在当今世界 (特别是西方) , 城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 城市的人口对于竞选者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即使是掏空国库, 城市建设也是竞选者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城市的过度繁华装饰, 使国家承受着沉重的负担, 其代价很可能是严重削弱国家持续发展的后劲。

西方国体下的选举实际是各种利益体间的利益角逐, 由于人类的自我实现、自我满足的特性, 形成了一个个沉甸甸的法码, 使天平一味地倾斜。一届届竞选者为了达到当选最高领导者的目的, 不得不接受来自各方的各种诉求的压力, 唯独国家的实力及人类的长远利益得不到应有的足够重视。这使很多国家的国库被民众掏得越来越空, 国家超负荷运转, 以至资不抵债。这种情况不只在欧盟, 在美国及其它发达国家一次次经济危机的历史事实中也都得到了反复印证。

二、中东强人政治下国家体制的社会状况

国家领导人世袭制, 这类政权多数是在国家基础薄弱或大动荡中获得。因为引领了当时的社会变革, 这些领导人的掌权解放了当时的生产力, 并在执政初期, 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但随着执政时间的推移, 特别是当政权传给下代后, 由于是非竞选产生的领导人, 缺少来自本民族最杰出智慧阶层的竞争。且领导人在登上最高统治地位时形成很强的、不易更改的施政方式及思维类型, 为维护自身统治又不断强化个人崇拜, 一言之, 缺乏应付复杂情况的变革及应变能力。民众缺少活力, 常常偏离国家的最佳发展轨道。所以这些国家或是经济虽平稳但发展缓慢, 国力不强, 民众生活水平低下;或是人们不满现状而出现动荡, 导致国家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滞后。

但另一方面, 国民长期处在为物质积累而奋斗阶段, 物质生产重于物质享受, 对精神生活也没有过高奢望;在整个物质财富分配上, 人们的私欲不会无节制地膨胀, 民众利益不会威胁到国家利益, 使国家利益能得到较大比例 (甚至超额) 保障。这些国家虽不富有, 但在较低的民众物资欲望下, 国家经济负担不重, 鲜少出现国家经济超负荷运转现象。

三、中国式国家体制在国家经济运行中显现出的优势

国体决定政体, 政体适应国体, 表现国体, 为国体服务, 并对国体起巩固作用。我国的国体就是我国的国家性质。具体地说就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加强经济立法, 完善宏观调控”。 (1) 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是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 (2)

我国经济运行了六十三年, 大体分三个阶段。1953-1976年为第一个阶段:计划经济时期。1977-1990年为第二个阶段:我国改革开放的初始时期, 市场经济的开始。1991年至今为第三个阶段:我国深化改革时期, 经济发展最快阶段。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进展, 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而产生的中国经济法自1986年以来, 立法速度大大加快。国家的强盛、民众的富庶, 强有力的法规、政策及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使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居世界首位。

1.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本身就是世界革命史上的一大创举。中国人民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前仆后继、英勇斗争, 从一个贫穷落后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旧中国, 没有经过资本主义, 直接走上了国家独立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 六十多年的实践,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克服了前进中的各种艰难险阻, 成功地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到二十世纪末, 我国已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开始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仅今年的情况统计:初步核算, 我国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6%。夏粮总产量达到2525亿斤, 比上年增加62亿斤, 其中冬小麦连续8年增产;今年秋粮种植面积比上年增加700多万亩, 长势总体好于去年。工业经济, 从去年下半年起,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月度增幅基本稳定在14%左右, 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28.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8%。服务消费增长较快, 旅游、文化等消费持续旺盛。在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的同时,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25.4%, 民间投资活力增强, 增幅达到34.2%;制造业投资增幅为31.8%。对外贸易前6个月进出口总额增长25.1%。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继续加大, 在上半年的经济增长中, 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分别拉动经济4.6个和5.1个百分点。科技投入进一步增加,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全面推进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继续完善, 依托重点骨干企业建立了9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40多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启动实施科学家工作室试点, 基础前沿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取得新突破。专利申请和授权量持续增长, 前6个月国内发明专利受理20万件, 同比增长43.9%;国内发明专利授权6.2万件, 增长50.7%。我国神舟九号载人飞船于2012年6月16日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发射成功, 再一次彰显出中国航天工程的实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 令世界瞩目。

摘要:当今世界无论属于哪种国体类型的国家, 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政治、经济问题。科学的国体应有利于国家长远利益与民众即时利益的协调并顾, 有利于国家经济、政治的快速发展。中国式国家体制在国家经济运行中显现出了巨大的优势。

关键词:国家利益,民众的即时利益,人类本性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章第15条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06.

(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3页、第328页人民出版社1993, 10.

欧债危机杂谈 篇3

日前,我到欧洲就欧债危机及其对中欧关系影响进行了短期考察,到了危机“重灾区”希腊和西班牙两国,目睹和感受了欧债危机对这两个国家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比之下,希腊受危机的冲击和影响更大,社会经济状况均不容乐观。为应对危机,希腊必须紧缩财政开支,严格财政纪律,对于庞大的公务员队伍(公务员人数约占就业总人数的10%左右),政府无法像企业那样进行大规模裁员,只能采取冻结雇佣新人、逐年降低公务员工资等方法。今年教师的工资降幅基本接近危机爆发前工资的50%,去年下调的幅度是30%,教师们只好节衣缩食了,原本一周要下两三次餐馆的,现在一个月也就去个一两回。然而,他们的工作量并没有减少,一些管理人员的工作时间还比以往延长了。亚里斯多德大学一位负责外事接待的管理人员对我说:很滑稽,就在学校宣布下调工资的第二天,又宣布每天延长工作时间一小时。我问她:你们每天真有那么多干不完的事吗?她马上反问道:难道你不相信?危机之后我们的工作更多了!细想一下也是:危机发生后,围绕着如何救援、如何申请经费以及接待一拨又一拨的调研小组,等等,他们的工作量确实是加大了。

我在希腊时,正值旅游旺季,然而今年的情势却大不相同。到了雅典卫城,游人稀少,街面冷清,附近的餐馆没有了往日的喧闹和活力,原来忙忙碌碌的跑堂站在街边静候游客。我们找了一家雅典卫城山脚下的餐馆落座,这家餐馆位置很好,可以远眺整个卫城。雨后的阳光照在雅典娜神庙上,浅黄色的神庙熠熠生辉,多了一分神秘感。眼前的美景令人陶醉,倘若不是债务危机的影响,这个餐馆的座位是很难定上的——我们倒是受益于这场危机了。

与旅游景点的冷清相比,大街上则很热闹。即使在卫城山上,也可以清晰地听到山下传来的游行示威抗议之声。一些车上还安装了小喇叭,穿梭于大街小巷,不间断地播放对政府提出的紧缩开支、降低福利等措施的抗议。这些,让人真切感受到债务危机下社会的动荡和时局的不稳。

西班牙的情况似乎要好于国内媒体的报道。西班牙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也受到了危机的影响和牵连,但财政状况和经济形势要明显好于希腊。从统计数据看,政府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并不高,这是因为政府较早地进行了银行重组、结构调整、财政稳定措施及劳动力市场改革。同样是危机笼罩下的西班牙,小饭店的生意不如以往,新开的小酒吧过不了多久就会关张,中国人开的小店开始24小时营业,等等,但在闹市区、旅游景区,依然游人如织,旅游巴士穿梭于各个景点之间。

目前西班牙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高失业率,是庞大的失业人群。房地产业受危机影响和冲击的程度较深、面较广。经济结构调整政策触及房地产业泡沫,造成建筑业等相关行业的大量失业,2011年10月11日登记在册的失业人数高达436.1万。劳动力市场形势如此严峻,其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西班牙的劳动力市场存在严重的二元分隔性,非全日制就业人数比重高达1/3,集体谈判机制缺乏弹性和灵活性,等等。不过,当前政府进行的新一轮劳动力市场改革力度更大、范围更广。2010年9月17日政府批准了“劳资关系改革法案”,同年10月底,包括政府、劳方、资方三方的社会伙伴对话在搁置多年后重新开启,2011年2月三方达成了“增长、就业和养老保障的社会和经济协议”。从进展看,这一轮改革似乎已初见成效。从2010年10月至2011年3月,大约26.9万名临时工转为了正式工。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改革措施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就业服务机构的工作效率和管理能力均有所提高。

欧债危机过程 篇4

一、欧元从诞生之日到次贷危机发生前夕累计升值80%之多,导致欧债广泛受到投资者的欢迎,相应地,举债成本也就变得十分低廉。在此基础上,诸国积累了大量的政府债务。高盛就曾帮助希腊政府粉饰财政状况以便其能够大量举债。

二、欧元区只有统一的货币政策而缺乏统一的财政政策,这就使其制度架构存在“先天不足”的缺陷。某些成员国无法根据本国特有情况在适当时间制定适当的货币政策。同时,欧洲《稳定与增长公约》中关于财政赤字不得超过该国GDP的3%,公共债务不得超过GDP的60%的规定基本形同虚设,没有得到欧元区国家的遵守和执行。

三、欧洲银行业的信贷大幅扩张,积聚了大量风险。

四、欧洲人口结构老龄化以及过度的福利政策,极大地抑制了欧元区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也是欧元区国家长期低增长、高失业,政府债务不断加剧的最根本原因。

欧债危机对欧洲经济的冲击可通过欧洲银行业和非金融部门两个渠道传导。主权债券的贬值,会直接导致欧洲银行的资产质量大幅缩水。与此同时,银行自身的融资成本也会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这就为政府公共财政部门的危机向银行业的扩散埋下了隐患。同时,欧债危机还会波及到欧洲的实体经济,主要表现在企业的融资成本也随之上升,资本市场上由于政府融资需求的提高而造成对私人部门消费和投资的“挤出”。

一、外部原因:

金融危机中政府加杠杆化使债务负担加重。金融危机使得各国政府纷纷推出刺激经济增长的宽松政策,高福利、低盈余的希腊无法通过公共财政盈余来支撑过度的举债消费。评级机构煽风点火,助推危机蔓延。

评级机构不断调低主权债务评级,助推危机进一步蔓延。全球三大评级机构不断下调上述四国的主权评级。评级机构对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也可成为危机向深度发展直接性原因。

二、内部原因:

产业结构不平衡:实体经济空心化,经济发展脆弱。以旅游业和航运业为支柱产业的希腊经济难以抵御危机的冲击。在欧盟国家中,希腊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资源配置极其不合理,以旅游业和航运业为主要支柱产业。这些产业过度依赖外部需求,在金融危机的冲击面前显得异常脆弱;以出口加工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拉动经济的意大利在危机面前显得力不从心。随着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和竞争加剧,意大利原有的竞争优势逐渐消失,近10 年意大利的经济增长缓慢,低于欧盟的平均水平。依靠房地产和建筑业投资拉动的西班牙和爱尔兰经济本身存在致命缺陷。工业基础薄弱,而主要依靠服务业推动经济发展的葡萄牙经济基础比较脆弱。

总体看来,PIIGS 五国属于欧元区中相对落后的国家,他们的经济更多依赖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和旅游业。随着全球贸易一体化的深入,新兴市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吸引全球制造业逐步向新兴市场转移,南欧国家的劳动力优势不复存在。而这些国家又不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使得经济在危机冲击下显得异常脆弱。

人口结构不平衡:逐步进入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社会人口结构中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的一种发展趋势。欧元区人口年龄结构从正金字塔形逐步向倒金字塔形转变,人口占比的峰值从1990 年的25-29 岁上移至2007 年的40-44 岁,而且这一趋势仍在进行。

刚性的社会福利制度:从2008到2010年,爱尔兰和希腊GDP都出现了负增长,而西班

牙近两年也出现了负增长,这些国家的社会福利支出并没有因此减少,导致其财政赤字猛增,2010年希腊财政赤字占GDP比重达到了10.4%,而爱尔兰这一比重更是高达32.4%。法德等国在救援上的分歧令危机处于胶着状态。法国坚决支持救援,德国在救援问题上的左右摇摆使得欧债危机长期处于胶着状态。是否要对身陷危机的国家施以援手主要取决于德国和法国的态度。

二、解决途径

第一,提高德国公共支出和预算赤字。德国作为欧元区最大的经济体,其态度对债务危机的解决至关重要。德国增加公共支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希腊、爱尔兰等国的出口,因此,德国增加公共支出就成为欧元救助计划中的一部分。

第二,扩大当前的7500亿欧元紧急救助基金规模。为救援希腊而筹集的7500亿欧元的基金可以保障爱尔兰,甚至可以保障葡萄牙暂时不出问题,但一旦西班牙陷入危机,欧元前景堪忧,毕竟该国是欧元区第四大经济体、世界第九大经济体。只有有效扩大EFSF的总体规模,并提高其使用的弹性,才能在危机爆发时稳定市场信心。

第三,欧洲央行应扩大债券购买规模。尽管量化宽松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长期的还债问题,但欧盟和欧洲央行的救助能够给西班牙等国家以喘息时间,并帮助西班牙等国以较低的融资成本实现财政的再平衡。欧债危机必须通过各国减少支出,进行结构性改革,放弃过去过度依靠房地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得到解决,在此之前,量化宽松是欧洲央行唯一的选择。

第四,“PIIGS”减少财政支出。根据巴克莱的研究报告,“PIIGS”中只有意大利可以在不进行主动削减支出的情况下,从2011年开始逐渐实现财政的小幅盈余,而其他四个国家若不进行痛苦改革,财政赤字将一直维持在5%以上的水平。根据英国经济与商业研究中心(CEBR)的计算,要想继续留在欧元区,希腊、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需要将政府支出缩减10%。

(1)实施紧缩的财政政策

希腊为了节约财政支出,2010年1月15日,希腊向欧委会提交削减赤字的计划,提出在2010年使赤字占GDP的比例下降4个百分点,降至8.7%。此后,2011年降至5.6%、2012年降至2.8%,2013年降至2%。为此,希腊公布一系列削减公共开支措施,包括政府部门未来一年内停止招聘新公务员、公务员工资削减10%,缩减国家福利、政府工作人员和公共机构,减少债务等。紧缩措施还包括减少工资、改革工会集体谈判制度等。

(2)申请和接受援助

(3)组建技术性政府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在近来引发全球关注的欧洲债务危机身上再次得到了印证。遭遇欧债危机打击的爱尔兰、葡萄牙、希腊、意大利和西班牙五国都实现了政府更迭。但是政权更迭在缓解国内政治动荡的同时面对严重的债务危机依旧要实行财政紧缩政策,平衡公共财政、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财富公平分配是每一位政府头脑面临的严峻挑战。

(4)发展经济

以西班牙为例。首先,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经济竞争力,由此增加财政收入,同时促进出口。其次,重新进行资源分配,多元化增长点,把重点从房地产转到其他产业,注重技术创新,提高竞争力。再次,启动积极就业机制,出台新劳动法,使就业市场更加灵活。缩小永久性和临时性合同的差别,同时向私企授权,增大就业自主权。

重组金融产业

西班牙重组金融产业,鼓励银行兼并融合。

(5)实施一揽子政策

欧盟及欧元区成员国领导人在第二次峰会就扩大欧洲金融稳定工具(EFSF)、银行资本重组、希腊债务减记以及加强金融监管银行增资等一揽子方案达成一致。第一,将现有救助机制——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的规模从4400万欧元扩大到10000亿欧元;第二,到2012年6月底,欧洲银行业的资本金比率提高到9%;第三,欧洲领导人已与私营领域银行达成协议,私人投资者同意在“自愿”基础上将所持希腊债务减记50%;第四,加强金融监管、建立跨境合作机制、明确破产救助规程,以及大银行需额外增加资本金等减少系统性金融机构风险。

(6)缔结政府间条约

三、欧债危机的影响

(1)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三途径:贸易途径、金融途径、非接触性传导

欧债危机造成的财政紧缩和消费萎缩、欧元贬值、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是此次危机影响中国对外贸易主要因素。

金融途径: 主要通过引发欧元资产贬值、短期投机资本流入和直接投资下降3个因素影响中国经济。

事实上欧债危机还通过非接触性传导的途径影响中国经济。具体说就是,欧债危机通过影响投资者信心,甚至引发“羊群效应”(亦称从众效应即由于信息不对称,个体投资者的决策受到市场集体决策的影响,使投资者出现从众行为),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中国出口贸易首当其冲,增速入下行通道

我国对欧出口在总出口中的占比高达20%,数据显示,自2010年第2季度开始,我国对欧盟的贸易增速就进入了下行通道。2011年8月份,我国对欧盟的出口增速同比持平,环比仅为-2.6%,低于2000年以来5%的平均水平。前8个月,我国对欧盟的出口同比增长18.5%,低于2000年以来23.9%的平均增速。

潜在偿债风险增加,对国内银行业影响不大

如果希腊退出欧元区,重新启用本国货币,其对各主要货币汇率将大幅贬值,全球汇率将面临难于定价的混乱局面。据了解,目前我国是希腊第三大贸易逆差国,今年一季度逆差额达到9.2亿美元。希腊货币贬值将使其对华债务大幅上升,增加偿债风险。

大宗商品市场、投资信心受影响

欧美经济影响中国的另外一个渠道就是大宗商品市场。和欧美经济相比,中国经济中的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比重较大,因此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对中国工业的销售收入和盈利水平有比较大的影响。

关于投资信心渠道,主要是全球股市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会增加经济下行的预期,打击国内投资者信心。这点在出口制造业和地产业的影响尤其明显。

(2)欧洲债务危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

(一)恐慌情绪在全球蔓延,金融市场动荡加剧

(二)多国金融机构在此次危机中受到波及

以希腊为例,我们从其国债的持有国和地区的分布知,2005-2009 年欧盟地区(不包括希腊)占比达50%,是受希腊债务问题影响最深的地区,而美国和亚洲地区因为持有的债权很少,所以受到的直接影响将非常小。

此外,欧盟地区的银行也认购了希腊绝大多数的债券。希腊对国外银行发售的3000 亿欧元的公司和银行债中,欧洲地区的银行持有的债券规模超过90%,法国、瑞士和德国认购规

模较大。希腊债务危机的爆发使得欧盟各国及其银行将受到直接冲击。

(3)欧洲债务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一)世界经济受影响有限,不会出现系统性风险

欧洲债务问题将深刻影响金融市场、市场预期和经济复苏,未来全球经济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其一,此次债务国经济总量占欧元区比重还不到10%,而且欧元区预算赤字占GDP的比例平均为6%,远远低于美国和日本两位数的赤字水平。

其二,本次债务危机与金融衍生产品导致的次贷危机不同,其杠杆率较低,传染性不强。希腊债务的主要债权方—西方发达国家,在处理债务危机上有比较成熟的经验。而且由于全球宽松的货币政策,欧洲的商业银行不缺乏流动性,欧洲银行不太可能出现巨大损失。

(二)欧元地位和欧元区稳定将经受考验

欧元自启动以来,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已迅速成为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国际货币,金融危机为欧元提升国际地位提供了机遇。但希腊等国的债务问题损害了市场对欧元的信心,如果不能够尽快有效解决,将严重影响欧元的国际地位和欧元区的整体稳定性,欧元区货币联盟模式也将经受严峻考验。

(三)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经济退出策略将受影响

此前,受益于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增长和全球经济的缓慢复苏,各国已开始考虑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策略。但目前各经济体面临政策两难,各国经济增长趋势刚刚确立,全球经济复苏基础不牢固,仍需持续的经济刺激政策维系经济增长和就业;另一方面,新兴市场由于资本流入的增加带来的通胀或通胀预期增强而不得不考虑紧缩政策,欧洲国家持续扩大财政支出又会恶化债务问题,债务危机短期内也难以解决,因此各国退出策略必将受严重影响。

(四)中国所受影响不大,但仍需高度重视和警惕

首先,对欧洲出口或受损。

其次,欧元危机给人民币汇率水平带来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希腊爆发危机以来,欧元对美元的汇率跌幅已经超过10%,欧元对美元贬值,而人民币名义盯住美元,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的升值压力;另一方面,债务危机可能导致大规模短期国际资本流入,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而人民币升值又会吸引套利资金流入,进一步增强升值预期。此外,近期美国政府不顾世界舆论反对,坚持要求人民币升值,很可能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总之,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压力会显著增强。

欧债危机过程 篇5

试论多层次、多角度分析欧债危机爆发的原因

11月希腊新总理上台后,发现上届政府隐瞒了真实的财政状况,惠誉、标准普尔和穆迪等信用评级机构随之下调了希腊政府的主权信用评级。4月,标准普尔将希腊主权信用评级进一步下调至垃圾级别,从而拉开了欧债危机的序幕。此后,葡萄牙、西班牙、爱尔兰、意大利等国的主权信用评级也被相继下调。9月,穆迪调低了法国两家银行的信用评级,欧债危机由欧元区边缘国家向核心国家蔓延,欧洲乃至全球经济都造成了严重影响,市场担忧情绪不断升级。

一、宏观经济角度

(一)欧洲国家经济的结构问题

众所周知,欧债危机始于希腊,接着在葡萄牙、西班牙等国也出现主权信用危机。这些国家自身结构存在问题和经济的失调直接导致了危机的爆发。总体来看,一方面,这些欧洲国家的产业结构不平衡,缺乏“生产性”,即国家的工业基础薄弱,实体经济空心化;另一方面人口结构不平衡,人口老龄化加剧,增加了财政负担。以希腊为例,希腊经济结构脆弱,以旅游业、农业和航运业为支柱产业,过于单一、集中,而制造业基础十分薄弱,电器、汽车和船舶等工业品严重依赖进口,经济对外依存度很高。20服务业占GDP比重达52.57%,而工业占GDP的比重仅为14.62%。同时,政府从国外借来的资金主要用于公共福利支出而不是用于发展经济,资金的边际产出很低。低效率的经济运行和增长动力的衰退,终究不能用国家债务来弥补,所以导致了危机的出现,即使是欧元区核心国家也不能幸免。

(二)三大评级公司的不公正评级

从欧债危机爆发到在整个欧元区蔓延的过程中,国际三大评级公司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视。标准普尔、穆迪、惠誉均下调希腊政府的主权信用评级是这次危机的导火线。接着,在发布欧元区诸国偿债高峰危机警示的非常时期,三大评级机构降低其信用等级;在国际社会和欧盟出台了相应救助方案后,受援国家制定改革计划时,三大机构又进一步降低了受援国主权债务的信用等级。联系之前美国次贷危机中三大评级机构的表现,不得不对其评级的公正性产生质疑。因此在欧洲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评级机构的并不公正的评级,加剧了危机的恶化,对危机的升级有推波助澜之嫌。

(三)欧元区内部制度问题

欧元区是指欧洲联盟成员中使用欧盟的统一货币——欧元的国家区域。1月1日,欧盟国家开始实行单一货币欧元和在实行欧元的国家实施统一货币政策。7月,欧元成为欧元区唯一的合法货币。欧元区内部存在着诸多不平衡的问题。

首先,欧元区的成立本身就潜藏着分裂的隐患。欧元货币体系涉及多个欧洲国家的利益。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政治结构等存在差异,仅靠欧洲中央银行调控货币政策,缺乏其他行政力量控制,必然会导致利益分配不公。当各国发生利益冲突时,欧元体系自然难以维系。欧债危机的爆发,让世界都看到了这一点。

其次,欧元区缺乏有效的制度或机制遏制国家间的“劫贫济富”的局面。欧元区各国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没有利率自主权,也没有调控汇率的能力。而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经济地位和不同的利益诉求,采取的`统一的汇率相当于各成员国的平均汇率水平。对经济实力强的德国等国家而言,汇率被低估,从而有利于出口;但对经济实力弱的希腊等国家,出口则受到压制。这就会导致“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恶性循环,使欧元区内部存在着财富由穷国向富国转移的机制。但因欧元区没有形成一套对冲机制,最终导致欧元区经济不发达国家不堪重负,率先出现问题。

最后,欧元区制度僵硬,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和统一的汇率调整,这是欧元区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统一的货币政策难以同时兼顾各国的需求,只能偏向经济发展成熟的德国等国,而使得边缘国家的经济逐步恶化,经济出现高通胀、低增长现象。例如20,欧洲中央银行多次降低利率,实施扩张货币政策,使得德国经济增长加速而导致爱尔兰等国原本很高的通货膨胀率进一步升高。

(四)历史原因:希腊从开始加入欧元区时就不满足要求

德国总理默克尔曾指出,“欧债危机并非一夜之间形成的,而是几十年错误积累的结果”。这就是说,欧债危机的爆发是历史原因的积淀所致。关于欧债危机的历史原因,主要包含两点:

其一,希腊等国加入欧元区时潜藏的危机。欧元区成立之初,欧洲各国在短期利益驱使下,通过各种手段修改财政数据,加入欧元货币体系,如希腊希腊为加入欧元区时,使用“货币掉期交易”方式,使账面上的10亿欧元债务暂时消失,留下了10年偿还90亿欧元的债务,为危机埋下伏笔。为维护欧元区经济稳定,减小风险,欧盟《稳定与发展公约》规定:各成员国的财政赤字不得超过本国GDP总量的3%,债务规模不得超过本国GDP总量的60%。但月,新上任的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宣布,前希腊总理公布的年政府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应由3.7%上调至12.5%,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上调为113%,均远远高于《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比例。

其二,欧债危机是金融危机的后遗症。学术界有大量研究表明:欧债危机与金融危机存在着内在联系。在金融危机中,欧盟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金融机构实施救援,使得财政预算支出水平和赤字规模大幅上升。而但金融危机的阴霾还未散尽,扩张的财政政策导致的财政赤字已诱发了政府主权债务危机。Reinhart和Rogoff分析出全球金融危机到欧洲债务危机的传导机制:首先是私人债务的激增导致银行业出现危机,政府为尽快从危机中走出,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造成主权债务危机。

(五)高福利增加了财政负担

随着欧洲一体化的深入,加上高福利是各政党竞争上台筹码,()一些欧元区的边缘国家在社会福利方面逐渐向德国等核心国家看齐。这些国家并没有敦实的实体经济作为支撑,却要努力维持较高的社会福利水平,政府支出和债务不断加大。当借债的规模不断膨胀,而国家却无力偿还债务时,便产生了主权债务危机。

二、一体化理论角度

从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体化思想出发,欧元区的成立本身就是一种一体化的异化。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一体化有三个条件:生产发展、制度协调和意识认同。在生产发展方面,最先爆发债务危机的希腊等国,工业基础薄弱,在金融危机刺激下支柱产业也严重萎缩,生产力水平很难适应欧元区的发展水平;在制度方面,欧元区结构特殊,有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分散的财政政策,同时又缺乏统一的政治联盟作为保障,各个国家的利益争论不断,在没有政治联盟的情况下建立货币联盟,显得本末倒置;在意识认同方面,欧元区各成员国从本国利益考虑,分别设立不同的政策目标,并不存在意识的趋同。因此,欧元区一体化并不满足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生产—制度—意识”三大条件。异化的一体化使得欧债危机爆发后,迅速在欧元区扩散蔓延。

三、货币经济学角度

欧债危机的原因与前景浅析 篇6

1. 自身原因

有三种类型:

(1) 债务水平不高但自身结构问题突出, 危机后经济急剧恶化借债度日。

冰岛:2007年债务比仅为28.5%, 08年以后急剧上升到92.9%。90年代高速增长的10年黄金年代, 银行体系疯狂扩张, 07年银行资产GDP占比达11倍。

西班牙:债务比率刚超过60%, 其问题也是房地产泡沫破灭。美国21世纪初经济衰退, 进而刺激增长压低利率, 使全球资本大跌。西班牙借助廉价的国外借款保持了经济和楼市的高速增长, 银行积极投放按揭信贷, 举国投入房地产投机。2004年泡沫爆破、美国次贷危机使全球信贷成本急升———西班牙房地产泡沫最终大爆破, 失业率大幅飙升, 经济急剧收缩。2011年底, 西班牙银行的不良贷款额大约为1440亿欧元, 不良贷款率接近9%。目前房地产泡沫仍没有挤干净, 今年一季度西班牙房价平均下跌7.2%, 预计今年跌幅将达到12%~14%。随着房价的下跌, 银行体系问题还会加重。

(2) 加入欧盟前不符合条件

加入欧元区曾让许多中欧国家趋之若鹜。一些国家因不能满足预算赤字、负债率指标而不惜造假掩盖真相。做假账:例如, 葡萄牙把对里斯本地铁的补贴列为股权, 希腊把大部分军费支出归为“机密项目”排除在赤字计算之外。利用金融交易篡改现金流和债务数据:1998年至2001年, 高盛集团为希腊进行了12起货币互换交易, 使其赤字预算降低为1.5%。2009年10月, 新上任的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宣布, 前任希腊总理像欧盟委员会谎报了统计数据, 原公布的2009年政府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应由3.7%上调至12.5%, 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上调为113%, 均远远高于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3%与60%。

(3) 高福利导致高负债

希腊等国在加入欧元区之后, 大幅提高了本国福利和社会保障水平。在工资、失业救济等方面逐渐向德国、法国等核心国家看齐。2000年到2007年, 希腊、爱尔兰、葡萄牙和西班牙四国的工资上涨幅度为29.4%、27.8%、22.6%和26.8%, 而同期德国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微降了1.6%。高标准失业救济养懒了希腊人, 不出去工作宁愿在家里等待政府补助。

创立了包括儿童津贴、病假补助、医疗教育、住房、失业救济、养老保险、殡葬补助等各类社会福利制度, 社会福利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普遍达20%以上 (2010年中国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体育方面的支出合计29256.19亿元, 占全国财政支出的32.6%, 占GDP的7.3%) 。

2. 国际金融危机中的积极财政政策导致政府部门负债激增

2010年末全球主权债务总量比2007年增加50%以上达到49万亿美元。未来四到五年, 全球主权债务还会增加50%达到75万亿美元。新增债务中80%来自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加拿大7个发达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 发达国家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庞大的经济刺激计划, 导致财政赤字居高不下。

爱尔兰:严重的房地产泡沫, 银行相关贷款占比28%。为了救银行, 财政负担比重剧增。财政赤字占GDP比重2009年达14.3%。

3. 欧元区结构性问题

有统一货币政策, 无统一财政政策, 缺乏协调机制。欠发达经济体分享其自身状况不匹配的区域内稳定汇率、稳定物价、低廉金融成本、大金融市场, 但欧洲央行无法同时兼顾核心国与边缘国的利益, 特别在危机冲击下利益平衡就更加困难。弱国无法利用本币贬值或降息来提升出口竞争力和应对债务危机。在单一货币体制下, 成员国在应对冲击时财政政策和公共投资成为干预经济的唯一手段, 结果必然导致赤字率、政府债务超标。

第二个问题是权力过度分散化。各国基于本国利益争议不断, 德法大国存在巨大认识差异。欧盟和欧元区国家开起会来你争我吵, 为各自的利益纷纷争吵不断, 决策很难在短期内达成一致。在危机迫近的时候大家达成协议了, 但是一旦稍微有所缓解, 又开始争论, 这是欧元区的普遍情况。

4. 紧缩政策导致的恶性循环

尽管财政框架重塑是化解危机的根本, 但过于苛刻的条件, 忽略了短期内稳定经济的重要性, 反而加剧了欧债危机的恶化。减赤和紧缩的政策导致经济疲弱, 财政收入下降, 使得减赤目标更难实现, 债务问题进一步恶化。

二、欧债危机的前景

对于欧债危机的前景, 我认为艰难与期望共存。

艰难表现在:

从五国债务总额及分布、援助情况来看, 爱尔兰、葡萄牙的违约风险较低。意大利:欧盟拯救需要6500亿欧元, 即便政府加速国有资产私有化, 也只有1100亿欧元。加上国库的数百亿现金储备和EFSF, 仍然不够。意大利非居民持有的债券约占一半, 在未获外来援助之际, 只能依靠市场融资。在投资者如惊弓之鸟的市场环境下, 很容易触发危机。意大利金融体系也面临融资难度增大和债务风险上升。意大利银行业协会预计今年该国各银行需再融资2000亿欧元用以偿还到期债务。由于意大利银行业是该国政府债券的最大购买者, 约占该国政府债券总规模的60%到90%, 一旦出现银行融资危机, 将导致意大利债券收益率上升, 政府难以发债融资。

从6月17日希腊大选的结果来看, 新民主党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但从其选票结果来看, 其与左翼联盟所获选票比例只相差了2.8%, 此次大选排名前三的政党均未获得50%的选票, 因而将组建联合政府, 但从当前的形势来看, 组建成联合政府困难重重, 左翼联盟已拒绝加入联合政府并发誓要做反对党, 这将为新一届的政府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带来不小的阻碍。

欧元区财政整合需要一个过程。虽然欧盟领导人对化解欧债危机达成“救助与改革并举”共识, 但欧元区要实现统一的财政政策、严肃财政纪律短期也不可能实现, 其道路艰难而漫长。一些债务严重的国家, 首先要解决债务违约问题, 同时又要考虑如何改善财政, 从赤字恢复到盈余, 这只有实行紧缩政策, 经过经济结构调整, 改善就业状况, 改革劳动力市场, 增强实体经济能力, 才能实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期望表现在:

欧盟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计划打造2万亿美元的防火墙。欧元国家今年2月26日在20国集团 (G20) 财长会议上保证, 对其救助基金的规模进行重新评估, 合并后救助基金规模可达1万亿美元。为此, 要求20国集团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增资扫清道路, 要求中国等20国集团成员在3850亿美元的基础上向IMF增资5000亿至6000亿美元, 使其基金规模达到1万亿美元。这两笔资金将形成总共2万亿美元的防火墙, 该计划如果能够实施, 这就为缓解欧债危机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实力的资源, 对帮助希腊重回可持续增长的轨道, 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欧洲一体化步伐不会停止。从《关税联盟》到《共同市场》, 从《罗马条约》到《马斯特里赫条约》, 为欧洲确立经济与货币联盟打下了物质和思想的基础。从当今世界看, 要创建和维持现代化国民经济和工业体系, 没有一个1亿以上人口的市场是不具备启动条件的。如何使这个市场向纵深发展, 除了建立实施共同的经济、财政、货币政策外, 应在一个高点彻底实现商品、劳务与资本的自由流动。这就需要必须实现货币统一, 才能使欧盟获得整体独立性, 为政治统一打下基础。欧元面世是在政治主权没有统一的条件下实现货币统一的创举, 这不仅在欧洲近代史上是第一次, 在人类历史上也属罕见。有了货币的统一, 就可能有财政的统一, 有了货币财政的统一, 就可为政治统一打下基础。因此, 这个大的潮流与趋势不会倒退。

欧元面世是对美元的抗衡。当今全球经济失衡源于美国失衡, 特别是以美元信用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失衡。长期以来, 美元一直占据国际金融领域霸主地位。德国马克, 英镑也是国际货币, 但无法与美元抗衡。欧洲如果不建立共同货币体系, 世界货币领导权将一直被美国掌握, 欧元的出现打破了这一格局。起到制衡的作用, 也为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创造了条件。因此, 从大趋势看, 欧元不会瓦解, 更不会崩盘。

“双轨欧洲”的可能性很大。希腊是一个欧盟小国, 债务具有显著不可持续性, 要彻底化解其债务危机, 前景依然渺茫。这主要基于强国与弱国货币一体化的基础不牢固, 这就是本身不具备能力的国家强行推进了货币国际化, 使这些弱国丧失了根据本身经济、贸易等状况自行调整汇率的权力, 从而埋下了欧元的困境和阴霾。为此, 德国执政党通过决议, 敦促制定相关规定, 在允许欧元区成员国在不放弃欧盟成员国地位的前提下, 自愿退出欧元区, 使欧盟由欧元区和非欧元区成员国组成, 即“双轨欧洲” (two-track Europe) 。这将导致退出欧元区的国家重新采用本国货币且大幅度贬值, 这有助于这些国家加强出口竞争力和旅游吸引力, 同时也必然加剧这些国家进口成本和通货膨胀。留下成员国的欧元对美元则可能升值。然而, 如果有关“退出”机制设计安排不当, 造成退出国大规模违约, 将加剧国际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和全球经济金融的动荡, 其破坏力可能大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就希腊而言, 如果能全民动员, 加大改革力度, 夯实实体经济, 即可争取留在欧元区;反之经多方努力, 最终无法留下, 必将对欧元区特别是银行业乃至世界经济造成冲击。倘若违约风险控制得当, 届时爆发全球性系统风险的可能性会减小。

参考文献

[1]张志前, 喇绍华.欧债危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1]张志前, 喇绍华.欧债危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2]深圳市博源经济研究基金会.解析欧债危机迷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2]深圳市博源经济研究基金会.解析欧债危机迷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3]周弘, 沈雁南.欧洲发展报告2011-2012欧债危机与欧洲经济治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3]周弘, 沈雁南.欧洲发展报告2011-2012欧债危机与欧洲经济治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4]余翔.欧债危机凸显欧盟发展桎梏[J].瞭望新闻周刊, 2010 (52) :74-75.[4]余翔.欧债危机凸显欧盟发展桎梏[J].瞭望新闻周刊, 2010 (52) :74-75.

[5]张丽萍.欧债危机给我们的启示[J].经济视角, 2010 (12) :51-52.[5]张丽萍.欧债危机给我们的启示[J].经济视角, 2010 (12) :51-52.

[6]蔡恩泽.欧债危机又重来[J].中国外贸, 2011 (1) :28-31.[6]蔡恩泽.欧债危机又重来[J].中国外贸, 2011 (1) :28-31.

[7]雨林.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引爆欧债危机[J].国际融资, 2010 (9) :19-20.[7]雨林.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引爆欧债危机[J].国际融资, 2010 (9) :19-20.

欧债危机的出路 篇7

扑朔迷离的戏剧尚未落幕之时,观众对其发展前景的展望也大相径庭。而一个重要事实往往被人忽视,这就是欧元区作为一个整体,在与主权债相关的数个基本指标表现上,相对美国和日本要好得多。通过下述数据说明一下:在政府财政赤字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上,2011年欧元区17国总和平均数为4.1%,美国为9.6%,日本为10.3%;在政府累积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上,2011年欧元区17国总和平均数为68.6%,美国为72.6%,日本为130.6%。很明显,从这两个指标看,这三大经济体中“最应该”爆发主权债危机的不是欧元区,而是日本或美国。

可以说,欧元区爆发主权债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内部,在于其个别成员国的财政行为。像希腊、西班牙和意大利等成员国在上述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指标上,恶劣情形远远高于欧元区一般水平。这也意味着,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症结在于个别成员国,欧元区作为一个整体应当有能力——至少是财政能力——去应对和解决主权债问题。

但是,因为欧元区自成立以来专注于统一货币事务,相对忽略了相应的各成员国财政体制的协调和改革,因而缺少足够的统一性财政应对能力。而且,欧洲中央银行从一开始就抱着坚守贞洁的理念,不与各成员国财政事务相搀和,客观上也没有发挥外界一些人士所期待的阻缓欧元区主权债危机的作用。

显而易见,欧元区主权债危机的出路必须是财政体系的调整。这种调整包含三个要素:首先,必须有一个注入财政因素的危机应对机制,该机制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应急性的救助资金;其次,卷入主权债危机的成员国在财政政策和有关经济政策方面必须进行相应调整;复次,欧元区框架内需要建立新的财政行为约束和协调机制,消除未来主权债务危机再现的风险。

上述第一个方面,目前已经有了欧洲金融稳定机制(EFSF)。这个机制融合了财政因素和金融因素,是一个应急性的危机救助机制,相当于在欧元区范围的“最后贷款人”。但是,这个机制尚未充分展开运作。它还需要扩大资金运作规模,也还需要来自成员国财政政策调整方面的配合。

第二个方面在某种意义上是最为关键的环节,也是最富戏剧性的领域。各个成员国的调整意愿和调整能力互不相同,调整进程和调整方式也与各国政治家的利益计算和党派纷争纠缠在一起。在2010年和2011年两年时间中,希腊有过多次机会进行相对轻痛的调整,但因其政治家的作为而将这些机会葬送。爱尔兰的主权债务问题相比希腊一点不轻,而那里的政治家相对痛快的接受了调整方案,使调整的曲折性大大降低。

目前欧元区债务危机的几个当事国政府都已“换届”,并表现出强于早前政府的调整意愿。但这并不意味着调整在2012年将一帆风顺,社会层面的反对和抵制将继续存在,新一届政府将如履薄冰,在两面刀锋的狭窄路径中行进。

第三个方面涉及欧元区和欧洲联盟体制框架的调整,同时也牵涉有关成员国主权地位的变化。这是一个关系到欧元区和欧洲联盟长远前景的根本性问题,需要各成员国缔结新的国际条约并对国内法进行相应调整。显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需要时间。2011年底欧盟27国首脑会议的结果是出现了26对1的局面,即26个成员国原则同意修改“里斯本条约”,进一步探讨扩大各国经济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性,而1个成员国(英国)明确表示不同意。因为欧元区和欧盟的政治决策都遵从共识原则,来自1个成员国的反对票意味着制度调整将不甚顺利,调整前景不会绝对乐观。

此外,在欧元区和遭受主权债危机的有关成员国内,还有三件重要事情需要应对。第一是稳定银行体系,第二是稳定金融市场,第三是防止经济进一步下滑。

欧元区主权债的持有者是欧元区内的银行。既然这些主权债的信用评级已经下调,作为债权人的这些银行的资产质量也相应下降。欧元区银行必须因此应对资产质量下降而出现风险突显的挑战。

主权债危机的直接表现是金融市场对有关债务主体(例如希腊和意大利等)缺乏信心,而这些债务在已经面临高额到期或即将到期债务的情况下,必须从金融市场筹措新的债务资金,市场利率的高低便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而市场利率的高低又取决于市场信心。任何新的评级搅动、社会动荡和政治纷争等等事件都可能或多或少影响市场信心,所以说,稳定欧元区金融市场在当下仍然是步履维艰的事情。

旨在紧缩开支和减少赤字的财政政策调整的短期效应是国内总需求收缩,而这与防止经济下滑的政策目标相冲突。同时,银行体系为增强抗风险能力而实行的增加资本的调整也可能伴随信贷收缩效应,而这在短期内也会对总需求扩大带来不利影响。如果有关成员国的经济继续下滑,那么,人们很难在近期内看到债务危机有关指标的实质性改善。

总的来看,欧元区在应急救助、成员国财政政策调整、总体框架改革三大方面已经迈出步伐,2012年应见基本形势开始好转。但是,路途不平坦,前景也不都是一片明朗。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

上一篇:中国古代哲学史论述题下一篇:中国大学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