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情感散文

2024-10-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回家情感散文(精选7篇)

回家情感散文 篇1

日子总是在彼此的牵挂中流逝出愈加强烈的思念,早就给父母去了回家的信息。父母依然可好?是啊,好久没回家了!我归心似箭,车轮虎虎生风,声声响笛载动着温情的渴盼与期待,一路疾行。家乡近了,近了……

回家的路上,周围那动人的景色已无暇顾及,不知不觉中,路旁已见了那条清澈见底的小河,顺着潺潺流去的方向,不远处就是故乡,已慢慢地清晰在视野之内。更近了,终于到家了,黄昏里,远远就望见了村口风中父母的身影。我的眼眶一下就润湿了……

车慢慢减速,停在了村头,还没下车,父母已抢先迎上来,没等我哽噎在喉的“爹、娘”喊出,母亲已背过身去,拿衣角擦拭着眼睛。父亲笑着,伸出他龟裂的双手迎上来,拉着我,一个劲儿说着:“回家,快回家……”

还是那久远的黄泥土坯墙、掩映着红瓦的农家小院,让我的心儿一下舒展开来。院里已被父亲打扫得干干净净,还是那些不少的禽畜悠然地鸣叫着,老黄狗扑上来,围着我欢蹦着,忍不住爱怜地俯下身子抚摸起它来。

母亲一进屋,赶忙扎上围裙,奔向灶台,开始忙活起来。父亲也已从外面抱来一抱柴火,蹲下身,往灶膛填了一大把柴草,生火做饭。小时候,最爱跟着母亲做饭,生火的活计一般是我包揽了。母亲手巧,做菜菜香,做饭饭甜,每等饭快熟的时候,总是用筷子夹上喷香的饭菜让我品尝。我搀起父亲,从口袋里拿出香烟给他,父亲点燃,深深地吸了几口,一脸微笑,“香,这烟就是比旱烟香!”我索性把整包烟塞给了他,蹲在灶台旁烧起火来,父亲没有阻拦,只是从旁边递给我一个小板凳,说蹲着累。

灶膛里红红的火焰瞬间温暖了全身,久违了的淡淡的柴烟的味道浸满了鼻翼。母亲依然那么麻利,鬓角的银丝在腾腾的雾气中显得更加斑白。饭菜熟了,母亲还是像儿时那样,夹过一筷子菜来送到我的嘴边,我还是自然地一伸嘴巴接过来,边嚼边说:“熟了,熟了……真香!”

一桌丰盛的饭菜不一会儿就做好了。一家人团坐桌旁,其乐融融。父亲依然拿着小酒盅,咂着老白干的惬意,母亲依然不停地给每个人夹着菜……

回家情感散文 篇2

影片英文名为《Seventeen years》, 截然不同的是中文名为《过年回家》。“过年”和“回家”是中华文明特有的集体无意识, 由此而衍生出的“乡土情怀”和“寻根意识”都成为中国历代文人苦吟追怀的一个主题, 也是历代文学艺术作品表达的内涵。影片用这两个颇具中国文化元素的词汇传达影片的情感主旨:关注普通中国人内心的情感归宿之路。第一个颇具纪实本性的镜头流露出导演关于家庭的内涵、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追寻和探索:丈夫骑车带着妻子, 平静地在街上行走, 妻子怀里揣着青菜。这个镜头长长地从街面一直跟拍到幽长逼仄的胡同里, 景别保持着中景, 前景不断有人骑车闪过。接下来, 导演先后用两个视觉冲突强烈的镜头:背影的黑暗和赫然置于光亮区的五元钱, 通过镜头内部蒙太奇的冲突作用, 将叙事焦点置于观众视野。

陶兰的出场致使这一家人暗藏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强烈的灯光下, 各怀心思的一家人在饭桌上表现各异:看到丈夫对小琴呵护有加, 陶兰又晚归, 妻子开始对陶兰大声呵斥。影片至此, 观众随着摄影机的视点, 已了然两个重新组合的家庭中潜藏的冷漠和自私, 构成家庭最重要的情感——爱并不存在, 或者说没有人试图去建立这种情感。相对于传统家庭中父母为了维护家庭的稳定, 常常用家长制的手段来使每个子女互敬互爱, 影片《过年回家》中的父母却一反长辈应有的态度, 各自为政, 似乎“家庭”这个词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影片第三个段落层, 即小琴偷钱后栽赃的场景颇耐人寻味:小琴偷了钱准备放在自己被窝里 (判断她起初并没有栽赃的动机) , 一念之际将钱又放在书里。小琴的父亲找钱不着, 于是问妻子。夫妻俩争执起来, 一直偷听谈话的小琴悄悄回去将钱放在陶兰的枕头底下, 事件发展的背后是偶然性因素, 但却体现出情感与信任的缺失才是真正的动因, 这也为影片的主旨——情感的回归埋下伏笔。

这部影片在表达情感的回归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询唤意义时, 特地选用了具有对立性的人物关系, 这为影片的主旨建立了叙事的可能性。影片中人物对立关系可以分为三种:杀人和被杀者、杀人者的母亲和被杀者的父亲、警察和犯人。陶兰和小琴的关系作为杀人和被杀者的关系, 在故事的演进中, 小琴一直处于优势, 即使死了也高尚在活在父亲的心里。而陶兰则处于劣势, 十七年后仍然背负偷盗和杀人的罪名。另一组关系:母亲和父亲。出事前, 母亲一直是强势而咄咄逼人的, 而出事后则温顺地回归到妻子的角色, 成为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最后一组关系:警察和犯人, 是本片实现主流意识形态——询唤作用的主要组合关系。

二、询唤:权威和人性的契合

一个女警推开沉重的铁门, 由此告知观众时间已经过了十七年。

如何将置于社会权力体系中的人物和处于不自由状态下的个体 (犯人) 最终走向同一条情感线, 完成影片主旨——情感的回归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询唤呢?

叙事:年轻的女队长可以回家过年了。她兴冲冲地跑向售票厅, 却被告知末班车的票都卖完了。在这里, 她意外发现了被获准回家过年的陶兰。陶兰的家人没来接她, 回家的车票也没有了。由于两个人住的地方相隔不远, 富有责任感的女队长决定送她回家, 完成使命。

从这一段落直到陶兰回家, 成为影片叙事的主体部分。导演仍然用纪实的手法, 将与社会隔绝了十七年的陶兰置身于变化巨大的现实社会之中, 通过车水马龙的街道和行人, 凸现出陶兰的封闭与孤援无助。我们通过直接意指层来分析影像文本背后的精神内涵:

画面:街道、候车室、公共汽车、游戏厅;

声音:街道真实的自然音响造成的混响效果。

所有这些客观物象作为社会表层符号, 体现出中下底层社会生活面貌:嘈杂、无序、混乱。陶兰在这种乱哄哄的场景下不知所措, 她甚至不知道上车——挤不上去——她的自信已经被磨平, 当年的青春朝气已不复存在。过马路的时候, 陶兰被人潮所包围着, 只能在队长的保护和带领下畏畏缩缩地跑过去。之后俩人来到陶兰家所在地, 全景表现到处一片废墟, 俩人在碎石瓦砾间穿走, 无家可归的茫然和惶惑表露无遗。废墟的元素在影片《三峡好人》 (贾樟柯, 2006年) 中表现出社会变迁带给个体的情感和心理冲击。在此处, 更多表现的是时空变化带给个体的断裂与铭记。令人触目惊心的是, 曾经层层叠叠的胡同、院落在变迁中几乎荡然无存, 唯一留下的就是当年陶兰拿起棍子打翻小琴的那个公共厕所, 陶兰远远望见便发疯地跑到跟前呆呆站住。明亮区的陶兰面对着处于光线暗处的厕所, 这一镜头似乎在告诉我们:无论时间怎样流逝, 过去的一切怎样消失殆尽, 陶兰必须面对曾经的污点, 这个污点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它还实实在在地站在陶兰的面前, 她无法逃避。

陶兰的回家之路注定并不充满光明。

陶兰在队长的带领下到派出所查询, 得知父母已经搬迁了。从派出所出来, 陶兰不想走了, 她要队长回家, 而她呢?“我想回监狱……我觉得监狱挺好……”整部影片中, 自陶兰从狱中出来她的话就很少, 说得最多的是:“是, 队长”。监狱对个体的规范使她的个性和思想已不存在, 有的只是服从。这是陶兰说得最多的一次, 也是最具表现人物内心情感的一段。父母搬迁没通知她、过年回家无人来接, 这些汇合在一起使陶兰的内心更失落、更自卑。队长几次劝说, 陶兰都坚持己见不肯回家, 队长随之从权力和情感两方面进行了召唤:“这是你想不想的吗?这是政府对你的奖励!”“你是不是想被扣分、不按期出狱啊?你有什么权利这么做?!这么多年白教育你了……”“你不为别人想, 也要为你的父母你的亲人想想……人间自有真情在……要相信自己……”

全景中, 队长快速穿过马路处于前景, 中景是川流不息的车子, 陶兰木讷地在后景中。于是队长从前景来到后景, 这一过程因中景的车流而显漫长, 队长拉了陶兰的手往前景走, 同样因为车流的层层阻碍而显得漫长而困难。这一画面层次丰富, 信息和意义传达都十分丰富到位。

我们把这一段影像内涵称之为“召唤”, 包含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召唤;二是人性中情感的召唤。队长是监狱的代表, 监狱又是国家机器之一, 它所代表的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和观念。陶兰当年无意中打死小琴, 要坐十八年的牢。于是:监狱——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陶兰——犯人, 构成了一个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 前者要将后者纳入一定的监管之下, 对之进行话语、思想、行为一整套的约束和管理, 使之最终符合它的标准。后者在这个过程中, 要放弃自己的思想和个性, 慢慢归入其麾下。法国学者路易·阿尔都塞在《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提出了“意识形态是以一种在个体中‘招募’主体 (它招募所有个体) 或把个体‘转变为’主体 (它转变所有个体) 的方式并运用非常准确的操作‘产生效果’或‘发挥功能作用’的。这种操作我称之为询唤或召唤。”[1]本片表现了这个召唤过程, 首先是监狱对优异“学员”放假过年的奖励——肯定她们对召唤的服从和认可态度。之后队长在路上遇到陶兰, 出于职业责任感和个人情感, 她送后者回家, 甚至不惜以“政府奖励”来要求她回家——强调监狱教育的权威性和不可违性。所有这一切, 都是通过权力话语权实现陶兰对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社会的回归。从某种意义上讲, “召唤”的前提是肯定对方是非常态的、边缘化的人物——一般是违反了社会共同的规则或打破了社会约定俗成的秩序的人。把非常态或边缘化的人物通过强制或非强制的手段、通过思想意识的交流和灌输引入到正常的社会轨迹上来, 这就是“召唤”的终极意义所在。

但影片主要表现的还是情感的召唤。张元说过:“在今天的社会中, 博爱的思想、人道主义思想, 包括现在这部《过年回家》在极度状态下的人道主义, 应该在人们尤其是艺术家的心里存活, 应该让它冉冉升起。现在许多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 在这种状态下, 更应该有这种精神存在。”[2]导演的所思所想在剧中得到了曲折婉转的表现。车站相遇到从派出所出来, 女队长护送陶兰回家也从单纯的权威与服从的关系进一步升化, 走向女人与女人之间的情感共鸣。队长进一步深入到陶兰的内心, 陶兰也从开始服从权威的心态转变为对队长的认可和信赖。她们在饺子摊前一起吃饺子, 陶兰大胆地问队长的爸爸妈妈是干什么的?由此引出队长对自己家庭的描述, 她也有一个妹妹, 在她年三十回不了家时还给她摆筷子、放酒杯;她也跟父亲有些隔阂, 但温情大于矛盾。这些家长里短的闲聊折射的正是陶兰家所缺的温情与爱, 陶兰的心思我们无法得知, 但不可否认队长的这些闲聊, 一定在陶兰心里激起层层涟漪。相对于权威和理性的召唤, 情感更容易深入人的内心世界, 更有剪不断理还乱的牵绊。

寒夜里冷清的马路上, 俩女孩子走了很久很久, 除夕的灯火渐渐点亮天空, 而那个温暖的家似乎还在遥远的地方。路遇一个三轮车夫, 由于过年车夫决定少收一元钱, 在路上他热情地和队长闲聊起自己的家庭琐事……看起来似乎与“过年回家”这一叙事主旨无关的细节, 却以其自然流畅的画面和声音都构成了一个潜在的想象空间:权力人物的平民化 + 平民的温情和善良 = 温暖的回家之路, 这一切都让观众从压抑的家庭纠葛和杀人案里逐渐走出来, 走向过年团圆的温情中。

三、回归:情感与意义的终极回归

影片叙事至此, 陶兰从情感上完全认同了队长, 也可以说队长对陶兰从社会和情感两方面的召唤是成功的。但是, 这个家庭如何接纳陶兰, 使这种情感的回归与救赎显得顺理成章?

陶兰不敢进自己的家门, 跑出来寻找队长, 两人站在空阔的院子里默默无言, 楼道里明亮的灯光投射到外面, 队长给陶兰戴好围巾, 俩人默契地走进楼道。从影像语言上分析, 陶兰的继父打开了门, 却不开防盗门。他侧着身子站在黑暗里, 仿佛是一个巨大的阴影, 这个阴影不仅是陶兰心上的, 也是观众心中的。导演不仅成功地将处于主体地位的继父对陶兰及其母亲构成的精神压力通过这一细节表现出来, 也传达给观众同样的心理压力。在这一个片断中, 相对于陶兰入狱前, 陶兰的母亲不再处于咄咄逼人的家庭主妇结构中, 而是卑微地跟在丈夫后面, 丈夫开门时, 她在丈夫身后的阴影里, 陶兰进门后, 她仍然在丈夫身后的暗处, 这一切都表明了这个家庭主体地位的转变:由于陶兰杀了妹妹小琴, 连带地自己的母亲也要在夫妻关系上处于从属地位, 在精神上背负终生的内疚。陶兰的继父则始终在整个画面上构成主体和亮光区域, 相对于陶兰母女, 他承受的痛苦要似乎要小于她们。用布光的明暗、构图的比例, 影像成功地将夫妻所属的地位和潜藏的压力形成一种张力, 传达给观众数倍的精神负担, 同时也为进一步叙事设置了悬念。

在人物设置上, 女队长始终是这幅阴暗家庭合影里的唯一色彩, 前面她通过权力和情感一步步引导陶兰回家, 可是回家并不意味着陶兰过年回家的故事可以划上句号了, 而更像是一个故事的开始:如何让这一家人实现真正的团圆?

继父对陶兰的回来似乎很吃惊以至于无法接受, 他呆呆地站在客厅不知所措。在母亲的招呼下陶兰和队长坐在沙发上, 继父坐在桌子旁, 开始了抽烟和长久的沉默。没有人给陶兰倒水, 母亲在递香蕉给队长的时候也没有打算给陶兰, 陶兰就像一颗不适宜的钉子, 别扭地钉在沙发上。队长叫她放下背包, 她说:“是, 队长。”队长又委婉地叫陶兰洗澡, 她也只会说:“是, 队长。”对她而言, 与其说这是队长为她解围, 不如说是命令她更乐于接受。陶兰洗澡的时候, 队长开始艰难地做继父的工作, 从陶兰入狱的年龄, 到十七年的岁月对一个女孩子的影响再到陶兰在狱中的表现, 这一切似乎是队长预先设置好的台词, 既流畅又目标明确:接受陶兰吧。

从前面失手杀人到入狱, 再到艰难的回家之路, 整部影片的风格非常含蓄和蕴藉, 即使影片中最具焦点和爆发力的人物——杀人犯陶兰, 既不是叛逆和反社会的问题少年, 也不是处于阴暗生活面的心理残缺者, 她只是一个十六岁的、风风火火的单纯中学生, 被杀的小琴也不是什么恶人, 仅仅是偷钱又栽赃、不愿认错, 此外还是爱学习的小姑娘。这些人物都是那么普通和平凡, 如果没有发生偷钱引起的杀人这一系列事件, 她们就是不谙世事的花季少女。系列人物的性格决定了影片没有强烈的叙事悬念、矛盾高潮, 也没有人物性格的复杂和冲突, 因而显得那么无奈、那么悲哀。于偶然事件引发的悲剧也因此而滤去了爱与恨的强烈界线, 却具有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悲悯之情。

在这种风格的承续下, 最后陶兰回到家这一片断就显得格外踌躇和伤感, 其叙事较之前面也格外酣畅淋漓, 队长的一番话使陶兰十七年的岁月间接而感性地展现在继父和观众眼前, 此时运用平行蒙太奇, 陶兰正在洗澡, 哗哗的流水冲击在她背上, 象征着她所经历的内心苦痛。或许是对队长这番话有所感触, 继父站起身走到屋里抽烟。母亲推开门, 叫陶兰进去, 用了一个特写使继父的脸在黑暗中, 只有侧面的鼻子和张开的嘴处于门外射进的光亮中, 怪异至极。他让陶兰和母亲出去, 随后他也走出来。这时陶兰、母亲和队长同坐在沙发上, 近景表现他们犹如八十年代的“全家福”相框, 严肃地端坐, 却有一种即将被审判的局促紧张感。画面是这三个人复杂的表情, 画外音是继父对他们所说的话:

……不过还是这样好, 还是瞒着我好。我要是真的搬出去了, 不知道该怎么进这个家, 还在现在好, 现在我可以赖在这儿不走了。

这位蹒跚的老人在影片中第一次说出了“这个家”, 这一句包含了多少复杂的情绪和往事不堪回首的辛酸, 就在以前他们争吵时还会说“你说对了, 这就是两个家”;而现在面对两个女儿一死一入狱的悲剧, 这种对“家”的认可也似乎太过沉重。一个垂暮老人, 唯一最亲的女儿已经过世了, 他最不愿面对的陶兰却是他身边相濡以沫的妻子的孩子, 就算他搬出去, 他又能去哪儿?中年丧子的痛苦还未消失, 如果再加上老年生活的孤苦凄凉, 一个垂暮老人的将来该如何?除了陶兰母女, 谁还能给他家的温暖?继父只能选择对生活低下头、选择宽恕。妻子跪在丈夫面前, 为女儿的罪行忏悔, 而陶兰哭泣之余, 艰难而痛苦地承认那五块钱自己偷的!这种赎罪太过于沉重, 太令人心痛。

继父最终从情感上认可了女儿, 女儿为了使继父心理上得到安慰, 用一个痛苦的谎言承担了偷钱的罪名。这一切, 都因为他们是一家人、都想回归这个家。对中国人而言, 没有什么比家更值得去付出去留恋的。为了除夕之夜这个团圆的家, 他们都付出了十七年的悲剧, 最终构筑起一个“父慈子孝”的家, 也最终完成了精神上的回归和人性的救赎。

参考文献

[1]李恒基, 杨远婴主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M].北京:北京三联出版社, 2006.729.

[2]郑向虹.张元访谈录[J].电影故事, 1994 (5) .

回家情感散文 篇3

都说恋爱中女人的智商归零,但是在过年这回事情上,女人对于父母的感情永远大于对男朋友的感情,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思亲之情暂时战胜了恩爱之情。

出镜人物一:王小姐

年龄:28岁

职业:幼儿教师

出镜故事:恋爱中女人最大,爱我就陪我回家

王小姐和男朋友认识还不到一年,正是热恋的时候,不管是在外还是于内,男朋友都对她言听计从,唯有在过年回谁家这件事情上,男朋友产生了不一样的想法,理由只有一个,过年过节都是女方随男方回家,哪怕没结婚,这规矩也是不能变的,更何况两人老家一南一北,距离实在太远,但是王小姐有自己的想法,别说自己还没结婚,就算结婚了,父母也只有自己这一个女儿,岂能抛下他们跟男朋友回家?所以,在这件事情上她力争不让,不管男朋友怎么做工作,她都认定必须跟自己回家,就算男朋友提出各回各家她也不答应,王小姐的理由是年龄这么大了,父母都知道谈了男朋友,带回家看看是应该的。但是男朋友的意见也并非毫无道理,人家男方父母也希望儿子带着未来儿媳回家团圆,这也不是什么过分的事,最后两人闹得不欢而散,甚至分手。最后还是王小姐的父母让了步,劝女儿陪男朋友回家过年,接到电话那刻,王小姐突然哭了,父母在电话里说毕竟咱家是闺女,按规矩就得回男方家过年。这样的话,王小姐转述给男朋友听时,她哭了,男朋友也落了泪,想到未来岳父母如此通情达理,男朋友最终还是说服了自己的父母,恋爱第一年,他决定陪王小姐回她家过年。当然,出于对男朋友父母的补偿,王小姐主动寄了年礼给两位老人,好在男朋友还有一个哥哥,两位老人过年也不至于孤单,这件事也算是有了圆满解决。现在王小姐一脸喜气地准备过年礼物,预定机票,忙得不亦乐乎,同事们羡慕她有一个言听计从的男朋友,王小姐也会一脸骄傲地说“恋爱中女人最大,爱我就陪我回家过年”,但其实心里明白,一切都是出于爱,父母爱自己宁可孤单,男朋友爱自己愿意退让,而男朋友的父母因为爱他们愿意成全,想到自己活在这样无边的爱里面,王小姐决定将来一定好好去回报这些爱……

出镜人物二:陈小姐

年龄:26岁

职业:设计

出镜故事:一家半天,我们的年一定过得圆满

陈小姐在北京刚工作满一年,大学毕业从老家出来闯荡,却将男朋友丢在了老家,两人同属一个县城,相隔不到30公里,大学四年一直在一起,如今分开有一年时间,除了想念,更多的是想多在一起待几天,可是说到过年这件事,谁心里都明白,不可能天天待在一起,应酬七大姑八大姨不说,还要多陪父母几天才行,于是陈小姐提出让男朋友回自己家过节,反正他就在老家,随时可以跟父母相处,男朋友是答应了,但是男朋友的父母坚决反对,说一没结婚二没订亲,让儿子到别人家过年不像话,男朋友拗不过父母,将意思传达给陈小姐,陈小姐也犯愁,想要跟男朋友团圆,还想多陪下父母,怎么办好呢?想了好几天才终于想出一个完美的方案,她和男朋友一家半天,上午在男朋友家,中午吃完饭再回她家,晚上一起陪父母吃年夜饭,等到大年初一再一起回男朋友家,如此一来,既解决了两人在一起的难题,又让双方老人确立了两人关系,她的这个想法得到男朋友的赞同,对方父母看到两人感情坚定也就同意了。现在王小姐已经拿到过年的机票,她相信即将到来的新年将是自己这辈子最难忘的一次经历。

《东方女性》点评:懂得感恩的男人是内心充满大爱的男人,懂得去爱的女人一定是可以收获幸福的女人,适时为对方考虑,为对方家人考虑,这样的情侣想不被爱都难。

【婚姻中,男人彪悍,女人是弱者】

婚姻中的女人大多容易妥协,不是因为怕男人,而是因为爱这个男人,尊重他的家人,不得不委屈自己,而这份委屈在男人眼里终有一天会成为理所当然。

出镜人物三:郑女士

年龄:36岁

职业:全职太太

出镜故事:五千年的风俗习惯和婚姻里的自私男人让我 再难忍受

郑女士嫁给老公已经有十年光阴,这十年当中,她从一个美少女变成美少女的妈妈,从一个职场丽人变成全职太太,在老公眼里曾经的女神变成当下的女神经,甚至有些不可理喻,这让郑女士苦不堪言,她坦承自从不工作之后,老公脾气越来越大,每次晚回家自己多问一句都要吵上半天,更让她忍受不了的是逢年过节,老公总是开车就往他家赶,从来不知道过问郑女士的家人,郑女士也知道老家的规矩是嫁鸡随鸡,女人嫁了人,就是对方家里的人,逢年过节去对方家里过,她也能理解。但是今年不一样,母亲刚刚去逝,父亲身体又不好,作为唯一的女儿,她必须回家去陪父亲过这个年。将自己的想法说给老公听,对方却一脸不屑,表示哪有嫁出去的女儿还回家过年的道理,跟她又是一通大吵,郑女士这一次没有让步,她告诉老公,就算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自己这个泼出去十年的水也该回家过回年,更何况母亲刚刚去逝,留父亲一人在家实在不放心。老公这次也发了脾气,因为他亲弟弟刚结婚,新人第一年回家过节,他也认为必须回自己家过年。两人闹得一个礼拜相互不搭理,最终,当老公把订好的三人火车票扔到郑女士面前时,她对这个自私的男人的彻底死心,自己在网上预定了小年夜的机票,她决定一个人回家陪父亲过年。郑女士说,中国五千年的传统真是害苦了女性,什么叫嫁出去的女人不能回家过年,什么叫女人必须随男人回家过年,她都觉得是陋习,忍了十年,她也决定再不忍了,为了风烛残年的父亲,她决定改变这一切,哪怕为此失去婚姻,眼下老公依然没表态,郑女士却已经准备出发了,她不知道回家时如何面对父亲质疑的目光,更不知道归来时如何面对这场因过年而引发的婚姻危机,但是她明白,以后的路自己要坚强,要学会自立,要懂得好好爱自己,绝不能再忽视自己的亲人。

出镜人物四:厉女士

年龄:39岁

职业:销售

出镜故事:带自己的男人回父母家过年,是最幸福 的一件事

厉女士结婚十多年,出身农村的她和老公都是守旧的人,一直遵循逢年过节到男方家,然后再回娘家窜窜门,这样一来一往的生活过了十多年,她发现身边年轻的女性朋友都开始流行“今年去你家,明年回我家”的过年方式,于是她跟老公商量不如也回自己家过回年,老公倒没不愿意,只是怕自己的父母想不通,所以就没答应下来,厉女士想亲自做公婆的工作又怕被公婆误会,所以就只能一次又一次怂恿老公帮忙做工作,老公倒是答应了,但却一直迟迟不下决心,厉女士问起原因,老公无奈地告诉她,“每年都回我家过年,今年突然不回去,让父母面子往哪搁?”厉女士当时就急了,“凭什么回你家过了十多个年,回我家过一个都不成?那我父母的面子又往哪搁?”老公争不过厉女士,最后妥协,却没想到公婆的工作做不通,而厉女士早已将回家过年的消息告诉了自己的父母,听到女儿回家过年的消息,父母在电话一直说“今年算上真正团圆了”,那语气让厉女士想起来就惭愧,更坚定了她回家过年的心,所以当老公说公婆有点不乐意时,厉女士将电话亲自打给了公婆,她言辞恳切地说出自己父母对过年的期许,更说这些年来对父母的亏欠,同时也表示以后会对公婆更好……如此一来,公婆倒是放下了,但是老公还有些闷闷不乐,他认为这让他在老家人面前失了面子,过年连媳妇都带不回去,算什么男人?厉女士不得不以自己的女儿做比喻,告诉老公,将来他们也是做岳父母的人,也将面临女儿回谁家过年的难题,难道就不能将心比心,或是给孩子做个好榜样么?最终,老公同意了,且为这么多年忽略岳父母的事向厉女士道歉,厉女士突然间觉得自己嫁对了人,这个男人不是大富大贵,也并非智慧过人,但他能理解自己,理解自己的父母家人,仅这一点已然够她感恩一生,现在厉女士正准备着回家过年的礼物,想起父母盼团圆的目光,她突然觉得,带自己的男人回娘家过年,真的是女人这一生最幸福的事。

《东方女性》点评:婚姻需要两个人的牺牲跟成全,如果仅有一方牺牲和成全,感情总有一天会失去平衡,找一个懂得爱自己亲人的男人过一生吧,这样的男人才够宽容。

【嫁人前,请带他回家过个年吧!】

有男人愿意跟你回家过年,只是考验情感的第一步,看这个男人如何融入你的家庭,以及如何对待你的父母,这才是考验男人的关键所在。

出镜人物五:刘小姐

年龄:24岁

职业:美发师

出镜故事:带他回家过年,我发现了许多问题

刘小姐和男朋友恋爱进行了一年,却一直得不到父母的承认,原因有两个,一是男朋友老家在东北,刘小姐老家在广西,距离太远,光是逢年过节就够跑的。二是男朋友脾气太大,常常为小事就能吵起来。所以父母坚决不同意两人交往,但是刘小姐却认定这个男人,认为他对自己就是好,长得就是帅,哪个男人也比不上自己的男朋友,所以也就坚持了下来。眼看着就要过年了,男朋友主动提出跟她回家过年,说想要缓和一下和准岳父母的关系,这让刘小姐既感动又高兴,她甚至做好了若是父母还反对就跟这个男人私奔的念头……可是当男朋友真正坐到刘小姐父母面前时,他的表现让刘小姐彻底失望。男朋友典型的东北大男人主义,开始前两天还装着勤快的样子,但从第三天开始就打回原型,坐在沙发上屁股都不知道抬一下,更别说替父母做点事,连南方人吃淡的习惯他都看不惯要说出来,完全没礼貌。最让她受不了的是,男朋友餐餐必要有酒喝,一喝还就多,多了就胡说八道,这惹得父母不高兴,刘小姐多劝了几句,男朋友当时就冲她火了,父母更加不乐意了。而接下来发生的事让刘小姐更糟心的是,男朋友根本没和自己商量就像父母提出年后结婚的事,父母没办法接受,男朋友竟然说出“你女儿早就是我的人了,我跟她结婚也是对她负责”的话,父母差点没把男朋友赶出家门,刘小姐最后忍不住了,亲自开门将男朋友赶出了家门,她说:“我终于明白父母为何反对我跟他交往,这个男人说好听点叫粗俗没礼貌,说难听点就是个人渣,根本不懂得尊重我和我的家人。”

出镜人物六:于小姐

年龄:28岁

职业:糕点师

出镜故事:爱我家人的男人,一定值得嫁

于小姐和男朋友相恋三年,已经进入婚嫁状态,但苦于男朋友一直没买房子,所以于小姐迟迟不答应男朋友的求婚,正值年关,父母感觉于小姐年龄大了,有点逼婚的意思,让她带男朋友回家过个年,顺便考查一下人品,于小姐还犹豫呢,男朋友倒是十分乐意,主动买了过年礼,没到元旦就拉着于小姐回了她家,一到家,男朋友就认于小姐的父母叫爸妈,嘴甜得像抹了蜜,更让父母高兴的是,男朋友准备的礼物面面俱到,从父母的按摩椅到小侄子的飞机模型,于小姐只是无意中提了那么一句,他就记下了买了来,这多少让于小姐觉得有面子。更让她感动的是,于小姐一直没告诉男朋友自己奶奶的耳朵听不见,男朋友回家后看到了,问邻居借了摩托车,跑到镇里医院买来助听器,就这样还不算,送还摩托车时,还买了一份年礼给邻居,惹得邻居逢人就夸男朋友会办事,还追问啥时喝喜酒,惹得于小姐答应也不是,不答应也不是。在于小姐家里住的七天时间,男朋友有表现的一面,还有真实的一面,他和于小姐的父亲坦诚自己目前没有能力全款买房,将来于小姐要跟自己受苦一起还贷,觉得自己对不起于小姐和家人,这份坦诚打动了于小姐的父亲,说这是个难得的实诚孩子,并催着于小姐赶紧嫁了……于小姐说,男朋友之所以如此卖力表现,一方面是真的想讨好自己的家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爱她,想让她的家人放心,仅凭这点,就算跟这个吃点苦受点罪又算得了什么呢?爱自己家人的男人,一定值得嫁。

《东方女性》点评:想嫁他,请先带他回家过个年,让家人检阅,让亲人放心,也让他自己表现一番,一个男人在情人面前伪装得了一年,在家人面前三天不到就必定愿型必露,相信亲人的眼睛是雪亮的这个真理吧!让过年成为检阅男人的另一标准。

附:【带男人回家过年,啥样的表现才算及格?】

一、相信爱屋及乌这件事,他爱你,就一定会去爱你的家人,千方百计讨你家人欢心固然有刻意的成分,但至少说明他心里真的爱你。

二、尊老爱幼,不因老而嫌弃,不因小而忽略,是你的家人,以后就必定是他的亲人,请看他是否用真心在接纳所有人。

三、态度要诚恳,不因事小而夸大,不因己弱而伪装,真诚永远是爱的前提。

回家,是亲人的期盼情感散文 篇4

时间的匆匆流逝,总也止不住人们为生计而匆忙奔波的脚步,都市的繁华,见证着异乡他客的默默付出,城市的芳华似锦,处处留下你们奋斗的行行足迹和串串身影。

在外远离亲人的游子,你们是否心里还有对故土年的记忆,年的味道和乡土民风的淡淡回味、家乡菜的阵阵飘香,是否会拉近你与亲人的距离,多一些哽咽的泪水,让你想起妈妈的味道、厨艺和唠叨,也许,你们虽远隔天涯,心里总有难以割舍的对家的思念,望眼翘首期盼是对亲人的时时牵挂,老人蹒跚的脚步,佝偻驼背的影子是做儿女的永远抹不去的记忆,闲暇之余,一杯浊酒,一个电话,一声问候,几盘小菜,老乡小聚,叙说不易和思念,偶尔的乡情、乡音、乡愁的回味,有了家的感觉,有了推心置腹拉家常知己相伴,想起离家时,回首刹那的告别,也许满含的是难舍的泪花,心里就有了酸楚的味道,也不忍心去看一眼老人满脸皱纹的面容和满头稀疏的白发,只想把嘱托牢牢记心间,妻子的挥手,也许戳痛了你前行的脚步,孩子满含泪水的双眼,一声声“早点回来”带着哭腔撕心裂肺阵阵的呐喊,碎了你们的坚韧,动摇了你们长期漂泊在外的信念。

一岁年龄一岁人,又是一年回家路,儿女情长总相思,遥对明月思故乡,心中暖暖爱意浓,夜深人静,一人独处,真正感受到了孤独难眠的滋味,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孩子急切喜悦盼父还,父母彻夜未眠盼儿归,妻子翘首盼团聚,不由得让你们有了回家的感觉、期盼,回家团聚的其乐融融,让你们加快了风尘仆仆归乡的脚步,因为你们也有爱,回家的路才不会感到那么遥远,即使在相隔千里之外,心已飘向在远方的家。

出家远行,打拼在外,外边的世界总有充满不尽的诱惑,也成了曾经年少轻狂的青年出门在外的`种种理由,繁华都市、霓虹灯下,总有你们奔忙的身影和辛劳一天疲惫的脚步,怀揣一颗闯荡的心,背起行囊,闯荡世界,浪迹他乡,没落的街道,夜灯下的出租屋、人流穿梭不止的商场、酒店,处处都有你们忙碌的背影、青涩的足迹,娇小纤瘦的身体,心酸的泪水,养家糊口的不易,也许来不及去欣赏这城市的繁华和夜景,只把自己当作城市永不停顿的过客……繁忙劳作中,家,哪怕是一点亮光,也是歇息劳顿的温馨港湾,因为那里有亲人的陪伴,有老人不计报酬的精心呵护,而这些,却无意间,长期劳作在外,却变成了过年才有的留住歇脚的暂短客栈,成了求学和工作路上归来借宿的小店。在外的游子,几乎一年才回家一次,甚至更长远,每次与家人的暂短相聚,只是短暂的相逢,都来不及叙说,没听够父母的唠叨,也许你已经有点厌倦,有点烦躁,有点觉得父母的唠叨,妻子的冷落,孩子的疏远,早早想离开这个与大都市相比,并不起眼的小窝,外面的世界是很大,但容身的地方却很小!而你却依然选择漂泊大都市的繁华,这让常年漂泊在外的你,又多了些许的空虚、落寞、担忧、思念。

一个独处,孤独无援,你也许有想起家乡的亲人,想起亲人的好,想起父母的忍让和迁就,开始想念家乡的风土人情,人情冷暖,想念妈妈为你做的可口的饭菜,想念故乡的小吃,想念起孩子的灿烂微笑和无拘无束的田园生活,你开始回忆,回忆家里农忙的季节,是否父母还在汗流浃背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却一点不知道心疼关心自己,回忆起父母那苍老的身影和两鬓平添的白发,关心起他们的身体健康,是否风吹雨晒中,依旧在田间地头忙碌操劳?是否天冷了,穿的暖和吗?是否经常记起按时吃药?天冷了,家里取暖的柴火是否都备齐了?你也许有点愧疚,有点自责自己怎么不留在父母身旁,没有陪着他们一起分担生活的五味杂陈,人间的喜怒哀乐。你也许后悔走上这漂泊不定的天涯生活,你是否觉得,将自己幼小的孩子留在父母身边,让父母受累,却没有尽到孝敬老人的责任,没有给们太多关爱!知道漂泊在外的艰辛,谁也不想,只是现实太残酷,也是为了过的更好吧,但总是迷失自己,失去了往日脾气和习性、性情,不能自拔,迷茫中总感觉失落,外面是否辛苦,只有自己最清楚,过多的解释显得那么无力苍白,是否就像天上的云彩,让人变幻莫测、捉摸不定,漂浮不定,是否时常看着扬飞的浮尘,任它随风卷扬,无论在何地落定,是否时常想起水上的浮萍,它随波逐流,要到什么地方才能扎根,何时是个结果。为了生活,你们漂泊在外,把青春抛洒,多的是无奈,一切经过,也慢慢趋于平静,找回了当初出发闯荡的自我。

回家过大年的情感故事随笔 篇5

张文利(辽宁) 南粤作家

等到这一天,已经等了很久。从去年回来时就开始准备,想把所有老家里没有的东西都带回去一样,让父母知道,他们的儿子回来了,是他们儿子带回来的。这种漫长的等待,越是到这个时候越叫人心神不定。听到的,看到的,到处都是回家过年的信息,这种滋味让人无法去形容。

想到明天就要回老家了,可我总也睡不着。妻说:都这么大岁数了,有什么呀,一提回老家就这么不淡定。是呀,纵然是风风雨雨,坎坎坷坷,虽已到中年,可一提起回老家,我就像一个孩子一样,是如此的兴奋,有着说不出的感受。

每次回老家大多都是在春节,而每一次都是回去过大年,虽有千里之遥。最初的几年里坐火车,都是绿皮车,买不到座号,站一晚上。上车也是力气活,车门根本上不去,只能从窗户上钻进去,车厢里挤不进去,就站在两节车厢的连接处或是厕所里。什么也不用扶,你也不会倒,站着睡着了那是常有的事。那年儿子小,几个月,妻不同意回去。我硬是找票贩子买了张卧铺,那是我今生第一次进入卧铺车厢。有了儿子,挤火车怕他太小,就改坐汽车。早晨天不亮就出发,到省城换长途客车,到市里再倒小客车,再坐出租车。回到老家时已近半夜,那“咣咣…”地砸门声响彻整个小村庄,“爸、妈,我回来了”。

为了不受那种挤车的痛苦,征得妻的同意,花点银子,就租或借车回家。后来,就干脆买了一辆车。这让我着实美得不行了。临行前说好了,不着急,慢点开,用大红纸写上“回家过大年”贴在后风挡玻璃上。可一上了高速,速度表针就指向了下午两点。妻生气了,你总不能飞回去吧。是呀,可是我的心早已飞到了我那朝思暮想的家。

家乡的山还是那座山,家乡的路还是那条路,与二十年前没有什么变化。可是家乡的人越来越少了,那些年,出去打工的还能回来过年,可今年都说不回来了。建筑工地冬天也要赶工期;饭店春节期间正常营业;城里的公交车要正常运行;节日期间城市道路清扫要加班;网上购物的人太多,物流公司不放假;城市里节日市场保障供应,商场得开业;节日期间消防、保安要加强,不能休息;节日期间城市里水、电、煤气不能断;雇主家要去外地过年,孩子没有人看护,也得一起去;……;所以就不回家过年了。老人叹了口气,都忙吧,不知啥时候是个头。孩子撅了撅嘴,各自玩去了。

今年这个年里,小村里没有见到一个年青人,只有老人那刻满岁月痕迹的脸。一下子让我感觉到无比的失落。我只能坐在家里听母亲叨咕着村里一年来发生的变化。

想起小的时候,过年是最热闹的时候。村里老老少少,欢声笑语,年味那个浓呀。当然,对于小孩子来讲,鞭炮是主角。每年我们都缠着父亲买好几圈(一圈为100个)双响(一种爆竹),母亲不让他买,他就偷着买。可今年父亲只买了20个,却买了很多礼炮,他说这样省事。

在老家,除夕当日的午饭是最重要的,意味着团圆。母亲准备了一桌丰盛的“绿色”佳肴。这一年中只有回家才能吃到这样的饭菜。那肉香、菜香、米香,简直了。每次从老家回来,有很长一段时间不爱吃饭,只觉得肉、菜像是在水里泡过的一样,没有味道。

开饭了,父亲拿上来一瓶红酒,这是你舅家小二从什么酒厂打工带回来的,据说是没有放某某东西的酒;这青菜是某某大棚里种的自己吃的,没上化肥的;这茶叶是你姑家老大从南方某某地打工带回来的,是没有放某某东西的;这猪肉是自己家的;这鸡肉……;这粉条是……;这……;妻拿着筷子愣在了那里,原来城里人天天在吃这些东西。我连忙安慰她,城里吃的也是健康的,官方不都说了吗,检验是合格的。

过年了,家家户户都贴上了春联、挂钱。小的时候,春联是自己写,挂钱是自己刻,现在都是买了,再也找不到那种年味了。

这个除夕夜过的异常的静,当街没有了欢笑打闹声,都猫(方言,躲的意思)在家里看春晚。记得小时候,很少有电视看,都是让大人帮助糊灯笼。用高粱杆做骨架,大白纸做衫,用红纸剪几个窗花贴上,里面插上一根蜡烛。每人一个,各种形状的都有,大家聚在一起比一比看谁的最好。每人提个灯笼前村、后村满大街跑,忘记了除夕夜的严寒,星光下灯光摇曳,满是欢笑。

一阵鞭炮声把我从梦中惊醒,“快起来吧,来拜年的啦”,人们互至新春的问候,祝福新的一年。几千年来,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又一年开始了。

说句实话,这些年不比往年了,对老家冬天的环境有点不太适应了。原因是春节期间天气是最冷的,老家的房子取暖靠木柴,炕上热,屋里冷,在屋里得穿棉衣。上厕所直冻屁股。只是晚上睡觉时舒服,把腰眼烙的倍爽。

这个春节,村里很少听到鞭炮声,只是冬日里的阳光是如此的美好,静静的山林在等待着春天的到来。这块山坡上的林地是再熟悉不过了,以前走过的小路都被一人高的杂草拦住了。让我惊喜的是,小时候种的小树苗居然长成了大树。看着它高大威武的样子,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

这里天高云淡,这里空气新鲜,没有污染,这里偏安一隅,这里是如此之心静。想我当初不走这条路,可能这个春节也不会回来,也看不到这一切。但我的心里却如此的纠结。冷风一阵阵的吹过,所有的一切都在寻找着春天的气息。

呆的时间再长,总也有离开的时候,这里不再是我常居之所。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再回来,只是说——快,有时间就回来,可这个时间太不确定了,是半年还是一年我也不知道。

每一样东西都要拿一点,总怕少了什么。反复的叮嘱,不停地提醒。我似乎有些麻木,不知道怎么做才好。装一瓶水吧,难得能喝到这样的水了。

就在这个春天就要到来的时候,我又一次踏上了离家的征途。一脚油门,浓烈的尘土挡住了父母瘦小的身影。我在心默默地说:我还会回来的。

过年回家散文 篇6

王悦一听,心里一阵烦燥,压下心中的不快走过去讨好地抓起她的手,说道:“好老婆,别气了,我知道委屈你了,也就几天而已,很快就过去了。”

元芳本来一肚子怨气,看他诚恳地哀求,也就没有再说话了,甩开他的手把包拎出去,说道:“你去把车开出来,我去喊浩浩来就可以走了。”

“好好好,我这就去,东西我先拎下去,你把门锁好就下来啊!”王悦忙不迭地站起来,方才的烦躁一扫而光。

今天是大年二十九,以往过年时王悦都是跟着老婆带着浩浩,一家三口前往丈母娘家过年,上门女婿就得这样。今年不知怎么回事,王悦一直坚持着说要回他家乡过一次年。因此,他不知用了什么办法把儿子浩浩也拉到他那边,父子俩站同一战线,元芳一向娇横,对宝贝儿子浩浩倒是有求必应,虽然很不情愿,最后也是应允了。

王悦自己心里清楚,他做出这个决定有多艰难,他平时闲瑕时也喜欢在网上写写文字以缓解生活中的苦闷和压力。朋友知道他的这个喜好,便介绍了个网站给他,也就是江山。他进去浏览了几次,刚好网站系统在举办舌尖征文活动,他看了许多文友写的各个地方美味小吃,不仅勾起了他对这些可口食物的垂涎,更勾起了他童年的回忆、对故乡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渴望,那是回家的渴望。

有多少年没有回去了,王悦不愿去细数,最初也渴望过,到愧疚,最后只剩下一年一年的无动于衷了。而现在,文友笔下写出的一个个温柔的字眼却如一把坚锐的利刃,狠狠地插进他的心脏。有些东西在他体内苏醒,脑海里有个声音在呼唤:孩子,回来吧,这里也是你的家!

而今年,他不管元芳的不理解和抱怨,好说歹说终于如愿了。此刻,他们已经在路上了,车子一路平稳地开着,王悦两手捏着方向盘,沉静的脸色看不出别的情绪,只有那双微眯的眼,泄露了他内心的不安。

他很紧张,也很期待,更多的是内疚。如果有人骂狼心狗肺,他都觉得骂得轻了。

王悦小时候就是聪明伶俐的娃儿,虎头虎脑的十分讨人喜欢,更是父母掌中的宝贝。天有不测风云,王悦八岁时父亲脑溢血突发,就此与世长辞。母亲一人带着他撑起摇摇欲坠的家,坚持一年多终还是熬不了生活的清贫,把王悦托付给邻居自己南下打工,从此便杳无音讯了。

王悦彻底成了孤儿,为了填饱肚子,他不得不摸进别人的家偷东西吃,淳朴憨厚的乡亲们都同情这个可怜的孩子,自家有什么吃的、穿的就拿给他一点。更幸运的是邻居桂姨硬是不顾丈夫反对,坚持要收养王悦,他们没有儿子,就只有两个女儿。那时候的王悦已经有十岁了,许多事他也懂,有人在背后笑桂姨傻,说王悦都这么大了,不是自己的亲爹妈再好也是白搭。那个晚上,王悦跪在桂姨夫妻俩面前,脆生生地喊爸爸,妈妈,并拍着胸脯大声保证说以后他长大了一定会孝敬他们。

就这样,王悦又有了一个新家,桂姨一家不仅把他养大成人,还送他上了大学,那些钱都是他们从牙缝里一点一点挤出来的。王悦每次从桂姨那双干枯的老手接过钱,看着桂姨消瘦的身板,轻飘飘的似乎一阵风就能把她吹倒,他就忍不住红了眼眶。

“儿呀,不哭,我们这样做也不图啥!只希望你以后有个好工作,过上好日子,我们就满足了。”桂姨拍着他的手背安抚着。

桂姨的这番话,多年后,仍在他耳边回响。桂姨的瘦小身板,枯燥的双手,慈祥的目光,是他永远摆脱不了的枷锁,就像一根无形的线,一绑在他心上,另一头绑在回不去的故乡。

如果不是遇见元芳,王悦相信自己能做到当初他所保证的话。大城市里的元芳,跟着王悦回到他的家乡,回到桂姨的旧瓦房。王悦口中的山清水秀人亲,在她眼里成了穷乡僻壤人土的情景,俩人一闹之下,元芳竟甩手走人,还下了最后的通碟:“要么跟她走和这里断了,要么俩人从此各分东西!”

亲情和爱情之间,王悦选择了爱情。桂姨蓄满泪意的双眼,那里盛着母亲对孩子的深厚爱意和浓浓的不舍,嘴里说出来的话却是让他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在乡亲们那有些惋惜有些不屑的目光中,他灰溜溜地逃离故乡,和元芳有了一个幸福的小家。偶尔会偷偷寄点钱回去,双脚,却再也找不到回去的路了。

“爸爸,我们到了吗?”浩浩的叫唤声惊醒了回忆中的王悦,车子已经到了故乡的小镇上。他找了个地方把车停好,让元芳她们在车上等着,自己则进了大商场,没一会就出来了,手上拎着七八个沉甸甸购物袋,里面装满了各种糖果和一些年货。

车子又重新上路了,王悦看着脸上有些不耐烦的元芳,扯着笑容安抚她说:“再过半个多钟头我们就到了。”元芳听了啍了哼没说什么,倒是浩浩兴奋得直拍手。

王悦看着前方崎岖蜿蜒的洼路,心中暗暗叫苦,这得多颠簸啊!他刚要开口提醒妻儿,便听到元芳“哎哟”一声,她一时没注意头就撞到车窗上了,疼得她忍不住轻呼出声:“王悦,你看这都什么路啊!我那次来时你就说要修了,这都几年了还是这样!”元芳两手紧紧抓着前座椅背,一脸怒容,眼看就要爆发了。

倒是浩浩,被簸得东倒西歪,坐都坐不稳了竟然在那里“咯咯咯”笑过不停,还冲元芳兴奋地喊:“妈妈,好好玩,太好玩了!”

本来就要发作的元芳,看到儿子一脸的兴奋,心里的不快也去了一大半。王悦心不在焉地哄了几句,他的心思早已飞到了这条路的尽头,那里就是他要去的归处。

这条颠沛不平的公路,车子行驶在上面趁人不注意时就重重地簸几下,真是一种折磨。

没多久,车子拐进一条小路,路很窄刚好容下一辆车通过。路面干燥,车子经过的地方就扬起一大片灰尘,并紧紧跟随车尾。路过的行人赶紧转过身去闭起双眼,双手紧紧捂着鼻子,待车开远了才继续走路。有人投来好奇的目光,这里鲜有小车进来,在这个地方,有车就等于是有钱人。

王悦把车停在村口那片比较宽敞的平地,喊着亓芳带浩浩下车,自己下去后绕到车尾箱把来时买的东西全部拎出来,把车锁好后才带着他们往前走。

元芳脸色有些难看,一路颠簸过来,她都忍不住要吐了。牵着浩浩走在后面,很快她脚上那双黑色高筒靴便沾上了些灰尘,在黑色映衬下愈发明显,也只能恨恨地瞪着前方的王悦,不知道他是吃错哪门子的药了。

一条清澈的小溪挨着小路欢快的流向远方,浩浩的小脑袋没有一刻的安分,东瞅瞅西瞅瞅,目光中布满惊奇,时不时发出一声惊叹声!

王悦走在前面,手上拎的几个袋子也不觉得沉重,此刻,他似乎忘记了身后的妻儿,离家越近就越紧张,就像个做错事的小孩子,更多的是不知所措。

容不得他再多想,家门口就在眼前了。王悦领着妻儿走进去,眼前的一切似乎没有什么变化,靠着墙边放着一堆柴,一些常用的生活用品零零散散地占去不少地方。院子里的那棵柿子树还在。王悦记得自已走时枝繁叶茂,上面挂满了密密匝匝的绿色小柿子,有些隐在叶子后面不注意看还真看不清楚。

可现在,只剩下黑黝黝的枝干光秃秃的在寒风中仵着,看不到一点生机。王悦看着凌乱简陋的院子,心里如压着一块沉甸甸的大石头,一个瘦小的身影出现在院里,听到有动静便抬起头来,正好与王悦的目光对上。下一秒,老人身躯竟控制不住般微微颤抖,混浊的双眼又惊又喜地看着他,嘴唇蠕动着却说不出一个字。

王悦放下手中的东西,走到她面前,握住她的手,双膝一软,“扑通”一声跪在她面前,哑着嗓门喊了一声:“妈!”

没错,出现的老人正是桂姨,看到王悦的那一刻她还以为自已老眼昏花看错了,直到自已的双手被一双温暖的大手包住,听到那一声呼唤才如梦初醒。

倒是元芳反应快,走过来想把他拽起来,一个大男人跪在地上成什么样?桂姨也弯下腰去拉他,冰凉的泪滴正好掉在王悦的手背上,他的眼眶也忍不住红了。

“娃啊!快起来,地上冷。”桂姨哽咽着,说话都带着浓浓的鼻音。王悦顺从地站起来,桂姨招呼着元芳他们进屋,王悦赶紧拉过浩浩,叫他喊奶奶,浩浩乖巧地脆生生地喊了声:“奶奶好!”桂姨本来已经收回去的眼泪,听到他这么一喊,激动得眼泪又要滚出来。

几个人进屋后,桂姨的老伴也回来了,几个人围着火盆坐着唠着家常。元芳话很少,她心里不乐意,怕一开口就冲了人,因为有浩浩在旁边,倒也化去了几分尴尬。

桂姨坐了一阵就坐不住了。王悦有多年没回来过了,两个女儿也嫁得远,也很少回来,往年就两个老人过,也没心思做点吃的,所以家里也是冷冷清清。她打算蒸年糕给他们吃,他记得王悦可爱吃了,一个人可以吃掉一大碗。

王悦看着桂姨忙里忙外的,那身子似乎更单薄了,虽然穿着厚厚的棉衣,显得人更加瘦小了。

老伴也跟着去搭手,王悦喊他时就低低地应了一句,从满脸的皱纹堆里挤出一丝笑容,没有一句责怪他的话,对他只有理解、包容、还有盼着他回家的心愿。

王悦喊着元芳陪着浩浩,自已也跟在他们身后,看看自已有什么可以做得上的。桂姨手一挥,就像从前那样,让他在一旁呆着,等着吃行了。

一直忙到晚上,吃饭的时候,还能吃上可口的年糕。王悦看着浩浩和元芳也吃得津津有味,自已也端起一碗大口大口地吃起来。熟悉的香味弥漫在口腔,味道一点都没变,王悦吃了两大碗,桂姨看着他一脸的意犹未尽,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这个年,虽然只有短短几天,王悦却觉得前所未有的满足。两个老人对于他这么多年都没回来过一字不提,更没有埋怨他的意思,只是不厌其烦地叮嘱他好好工作,顾好家,也不用太担心他们。一句句朴实的话语,听得王悦眼发红,心抽疼。

让情感流淌于初中散文教学中 篇7

一、教师要提高散文感悟能力

学生对一篇散文情感的认识和把握与教师的鉴 赏能力息息相关。教师文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的鉴赏水平。文 学感悟能 力是鉴赏 能力的重 要部分。感悟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所产生的感想与体悟。作为初中语文教师, 首要条件是爱好文学, 善于阅读, 唯有如此方有机会 做一名善 教者。散文教 学更是如 此。教师若远离文本, 对动人的文字熟视无睹, 就不会有贴切的感受, 只会见识浅陋, 以致文本解读错误, 而永远不会有融会贯通的从容。如此, 学生更会无精打 采, 精神涣散, 良好的教学效果便无从谈起。

二、激发兴趣, 体会情感

现代散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重大比例, 对初中生来说是进行审美观、情感、教育的好教材。不仅如此, 对初中生来说, 散文阅读还对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但是, 散文教学中 如果背离 了这个阶 段学生的 特点, 整个课堂几乎都是是字、词、句、段落的肢解分析, 散文理论知识的满堂灌, 就不但不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和散文之美, 而且被动地接受知识更会使学生产生厌恶逆反之情, 再无兴趣多读散文。初中教师应设置情景, 引导想象, 引发思考。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 观能动性, 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鼓励学生就自己喜欢的某一方面对散文进行体悟、分析,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自主体会作者的深厚情感、散文的语言之美和表达的独具匠心, 让情感流淌于初中散文教学中。

三、寻路探情, 还原情境

散文不同于小说, 我们品读小说, 可以完全 抛开作者个人生活之类的境遇, 然而现代优秀散文中任何感情的表达不但离不开社会历史环境, 更与作者自身境遇息息相关。要想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情感, 就必须强调写作的社会背景, 作者的个人心境, 还原情境。作者 的行文暗藏着内在情感, 这里面也包括了散文的意蕴, 因此也要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把握意蕴。

以《背影》为例, 文章写于1925年, 民不聊生, 知识分子奔波劳碌。作者 朱自清28岁, 当时在清 华任教。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动机就是父亲的来信, 其中写道:“唯独膀子疼痛厉害, 举箸提笔诸多不便, 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回忆时说过, 当时真是泪如泉涌, 父亲待他的许多好处便重现眼前。了解了这一背景, 我们就明白了这篇文章为何饱含思念与哀伤。教学中还要寻路探情, 引导学生关注四次背影的出现、送别中父亲的所作所为和贯穿始终的细致却又质朴的描写, 了解作者思路, 把握情感意蕴。

散文语言具有优美、自然、生动、形象、活泼、丰富、凝练、准确的特点。如果没有对语言的咂摸, 没有入境的体味, 那就不是散文教学。如教学《伟大的悲剧》, 我们可以分以下几步来还原情境。第一, 斯科特的日记本上有一句话:“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然而, “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我的妻子’这几个字, 在它的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再现情境, 体悟这个心理历程, 感悟悲剧的过程。第二, 抓住关键 词还原所描摹之事物的 情态。如关于 风————“凛冽”、“呼啸不停”、“狂吼怒号”、“凶猛”;关于探险人————“坚持不懈”、“风餐露宿”、“精疲力竭”、“羸弱”、“蹒跚”、“疲惫不堪”等等。通过这些词还原情境, 体味探险 之艰难。第三, 还原以斯科特为首的人们最终登上南极极点成就的非凡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领悟“伟大”。引导学生通过琢磨细节词语, 深入体验情境, 让作者的感情准确地映入学生内心。

四、课尾延伸, 出乎其外

到课尾之时, 学生或沉浸在散文情 感中, 或结合自身经历重新思考着过往, 这时教师可趁热打铁, 引导学生出乎其外。“出乎于其外”, 指读者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通过阅读, 基本能够形成自己的审美情操和价值取向。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 散文的教学和其他体裁课文的教学一样不能仅囿于文本, 这就要求教师拓展内容空间, 使课堂有张力。

上一篇:一次隆重的秋季运动会优秀作文下一篇:领导小学校安全教育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