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4篇)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特征,知道地球自转方向;
2、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知道昼夜交替周期;
3、能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及其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模型进行实验建立地球运动的抽象的空间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激发学生了解地球、探索宇宙的兴趣,树立保护地球的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重难点】 地球的自转方向、产生的现象。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地球自转和公转纪录片 『导入』图片展示生活现象导入
(提问: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空中是怎么样运动的?东升西落)『讲授新课』
一、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活动
一、探究观察:观察地球仪和多媒体动画中地球的自转情况,思考: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的旋转中心是那里?(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与归纳总结)
1、地球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的旋转。
2、绕转中心:地轴
活动
二、观察地球仪和多媒体动画中地球的自转情况,思考:地球的自转方向?
3、方向:自西向东
思考: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而太阳东升西落,同时,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感觉地球没有动。为什么?(视频:物体相对运动)
通过视频引导学生去理解地球自转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太阳东升西落现象的关系。
(坐在平稳行驶的列车上,看见车窗外的景物在不断后移,而不觉得自己在向前移动。同样可以说明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西向东旋转的缘故。)活动
三、观察地球仪和多媒体动画中看南北两极看地球自转情况,总结:在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时,从北极和南极上空看,地球是怎么旋转的?
在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时,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
活动
四、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的现象,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评价。
4、周期:24小时
三、自转产生的意义
1、昼夜更替
地球的自转对我们带来了什么影响,下面我们来看2014年巴西世界杯的北京时间直播时间段主要为半夜0点到8点。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去思考与师生互动。
提问:凌晨2点起来看,那巴西也是黑夜?——不,白天。
讨论:为什么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在同一时间会出现白昼和黑夜之分呢
(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且自身不发光和太阳光照射)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以及回答后总结归纳。
讲解:我们刚才在转的时候,一半是白天,一半是黑夜,在白天和黑夜中间有一条交界线,我们把这条交界线叫做晨昏线(圈),我们一天能碰到几次这条交界线?(两次)讲述晨昏线的判断。(快班讲)
2、时间差异 展示图片,讲述时间差异的现象以及造成时间差异的原因。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太阳能量来源以及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1.讨论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在不同方面的重要影响。2.分析图片形成直观认识,提高学习兴趣。情感与价值观
树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观点。
二、教学重点
1.太阳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2.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四、教具准备
书本插图和课件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我们做个实验: 1].同学们闭上眼,能看到东西吗?
2].似想:睁开眼蒙上黑布,又能看到什么?为什么? 3].光从何来?
可见太阳的重要性,那么他的重要性对我们地球体现在哪些方面了?对地球又有何影响?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学习第二节内容——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简介:太阳在宇宙中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它与其他的恒星一样是一颗巨大的炽热的气体星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表面温度约为6000 K,它能自己发光、发热,把能量射向宇宙空间,也射向了我们生存的地球。
3.太阳对地球影响:似想一下,如果没有了太阳,地球会怎样?既然太阳与地球休憩相关,那么太阳对我们地球有什么影响?
1].太阳辐射是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因素
(简单介绍水循环、洋流、大气环流、生物活动知识)例如,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导致了地面不同纬度获得热量的差异。对于整个地球表层来说,热量应该是平衡的,因而热量多余和热量不足的地方,要发生热输送。地球上的热量,主要依靠大气和水体运动来传递。大气和水体的运动形成大气环流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太阳辐射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能源。
一是人们可直接利用太阳能,例如,人们直接利用太阳能发电,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二是可利用地质历史时期固定积累下来的太阳能,即由太阳能转化形成的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我国是世界上利用太阳能较早的国家之一。在一些太阳能比较丰富的农牧区,人们用太阳灶做饭,用太阳能干燥器加工农副产品,还用太阳能发电,看上了电视。
4.太阳辐射:既然太阳有如此功效,那么它是通过什么影响我们地球的呢?什么是太阳辐射?
1].含意:我们把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
2].能量来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太阳内部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4个氢原子核经过一连串的聚变,变成1个氦原子核。在核聚变过程中,原子核质量出现了亏损,其亏损的质量转化成了能量。太阳每秒钟由于核聚变而损耗的质量,大约为400万吨。按照这样的消耗速度,太阳在50亿年的漫长时间中,只消耗了0.03%的质量。
3].能量大小:太阳辐射的能量是巨大的,据计算,每分钟太阳辐射向地球输送的能量,大约相当于燃烧4亿吨烟煤产生的热量。“万物生长靠太阳”,靠的就是太阳能够为地球提供能量,这是太阳对地球最大,也是最重要的贡献。
4].辐射规律: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景观也随之变化。低纬度太阳辐射量大,所以热带雨林植物生长旺盛,生物量多;中高纬度太阳辐射量相对较少,植物生长比较缓慢,生物量相对较少。由此可出,太阳辐射量的大小,在一定情况下决定了植被的生长情况,植被的生长情况同时是不同地理环境的反映。
5].对地影响:太阳给我们送来了光明,带来了温暖,太阳辐射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能源,但有时太阳的一些异常变化,也会给日常生活、军事行动带来麻烦。例如: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埃及的雷达受到奇怪的干扰,这种干扰只出现在白天且干扰的方向与太阳活动方向一致,埃及随即受到以色列飞机的狂轰滥炸并失去西奈半岛。
6].过渡:埃及受到的干扰来自哪里?为什么?
要了解个中原因,我们先了解太阳的结构。5.太阳结构:看太阳大气结构图。
1].太阳外部结构:分为哪几层?日冕、色球、光球层;
2].外部结构位置:他们分别位于太阳大气层的什么位置呢?光球是用肉眼可以观测到的太阳表面;色球位于光球之上,呈玫瑰色;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
3].太阳活动:我们所看到的太阳表面看上去很平静,我们感觉不到其有什么变化,但其实它的内部时刻不停得在发展变化着,并且这种变化有时很剧烈,这些变化我们称之为太阳活动。
4].太阳活动类型:太阳活动的类型(板书)有哪些呢?主要有太阳黑子、光斑、耀斑、谱斑、日珥、射电等的变化。我们这里主要介绍黑子和耀斑。
5].太阳黑子:太阳光球常出现一些暗黑的斑点,叫做黑子。黑子实际上并不黑,只是因为它的温度比太阳表面其他地方低,所以才显得暗一些。根据长期的观察和记录,太阳黑子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其变化的周期大约为11年。
5].太阳耀斑:太阳色球有时会出现一块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叫作耀斑。耀斑爆发从开始到高潮,大约只需要几分钟至几十分钟。然而,就在这段时间内,释放出相当于100亿颗百万吨级氢弹的能量,其中包括很强的无线电波,大量的紫外线、X射线、γ射线,以及高能带电粒子。耀斑活动的周期大约也是11年。通常,黑子数目最多的地方和时期,也是耀斑等其他形式的太阳活动出现频繁的地方和时期。耀斑随黑子的变化同步起落,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6].共同之处:耀斑的特点与黑子同步发生,带来大量粒子流。6.太阳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太阳活动改变了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能量的大小,因此,对地理环境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具体表现在那些地方呢?
看教材P11第2、3段内容,看看太阳活动对地球有哪些影响? 三大影响:(1)扰动地球电离层。耀斑爆发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电离层,会引起电离层的扰动。此时在电离层传播的短波无线电信号会被部分或全部吸收,从而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例如,1989年3月发生的几十个强烈耀斑活动,引起短波通讯15次突然中断,24次全部中断。(2)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地球上存在着磁场。当太阳活动增强时,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流,能使地球磁场受到扰动,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3)产生极光。如果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的高空大气,并与那里的稀薄大气相互碰撞,还会出现美丽的极光。
另外,近几十年的研究表明,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由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很大,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太阳活动的观测和预报,以便有关部门及早作好准备,把太阳活动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
所以,磁暴现象影响了埃及,由太阳活动带来大量电子引起的,并有可能引起极光、通信中断等。
7.小结:太阳辐射为地球环境、为人类活动提供了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也造成了地表景观的多样性。而太阳活动则不同程度的对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造成影响。
在宇宙的万物中,都是如此。有利就有弊,有弊亦有利。无论什么事物,我们都应该运用辨正的眼光去看待!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特点与人口增长;
2.使学生理解人口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阅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等地理图表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相关数字资料和图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树立正确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 1.我国人口的数量及增长;2.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教学难点 : 我国存在的人口问题及对我国人口基本国策的理解
3.教学用具
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那么,“众多”到底是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 [讲授新课]
(板书)
一、人口数量 请大家看课本第11页第一行,并齐读这一行。(板书)12.95亿(2000年),占世界1/5,最多
(承转)大家还记得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大约是多少吗?(活动)大屏幕展示中国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的比较图,请大家:
1.算一算中国的人口数分别是俄罗斯、加拿大、美国人口的多少倍? 2.算一算这四个国家的平均人口密度。
(归纳讲述)中国的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口却超过俄、加、美三国人口总和的两倍,与面积和我国差不多的加拿大、美国相比,我国人口是加拿大的42倍,是美国人口的4.7倍;与比我国面积大得多的俄罗斯相比,我国人口是俄罗斯的9倍,可见我国是名副其实的人口大国。在世界上,人口在5000万以上的国家就被称为人口大国,而我国的河北、山东、河南等九省的人口就超过5000万,如果全中国人手拉手站成一列,就能环绕地球赤道50圈。(承转)为什么我国的人口数量如此庞大呢?这与我国的人口增长速度过快不无关系。
(板书)
二、人口的增长速度过快
(活动)阅读P11我国人口增长图,分析以下问题。1.从公元初到1578年前,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如何?
2.从公元初到2000年,我国人口有几次人口增长高峰?哪一次增长的更快?为什么?
(小组讨论后,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归纳总结)自中华大地有人类以来到1578年这漫长的岁月中,我国人口增长的速度可以说是比较慢的。大家读图可知,这个时间段这条增长曲线的坡度很小。但到1578年后,这条曲线的坡度开始急剧加大,这表明我国人口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这就是我国人口增长的第一次高峰。到1949年以后,人口曲线可以说呈直线上升,到2000年达12.95亿,这就是我国人口的第二次增长高峰。为什么解放后我国人口增长如此之快呢?
主要是因为解放后,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从而使我国的人口死亡率大大下降,而与此同时,人口出生率还保持较高水平,因此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高。从70年代末以来,我国开始实施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才开始下降。到1999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为0.88%,但由于人口基数过大,每年仍新增人口1200万,超过了希腊、比利时、葡萄牙等国家的人口总数。
我们经常说“人多力量大”,人口数量越多越好吗?请大家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也可让两个小组就此问题展开正反两方的辩论)
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选代表陈述观点,其他小组可以补充或反驳,教师归纳小结。
(活动)大屏幕展示下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讲述)人是生产者,但同时人也是消费者。作为生产者的时间是有限的,而人的一生都是消费者,而且要维持人的生存条件和劳动能力,需要消耗大量资源和能源的。正如表中所列内容,我国每年的新增财富中,很大一部分被新增人口所消耗,我国所拥有的各种自然资源的总量,很多都居世界前列,但是按人口平均计算,每人占有的数量就不多了,在世界各国的名次中,也就排在后面了。人口数量过大,势必给国家、社会、家庭、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增加沉重的负担,势必限制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进一步改善。人口的增长要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所以我国将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大屏幕展示投影片
明确重点):
人口国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基本内容: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请大家读P11页课文最后一段及P12图1.10“晚婚5年,100年可少生1代人”,思考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会带来哪些好处。
(教师归纳小结)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按1970年的生育水平推算,到1988年底,近30年全国少生2.5亿人,仅抚养费一项就为社会节约3万亿元,同时也使人们受教育的程度提高了。到2000年底,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80%,我国的粗文盲率为6.72%,比1990年下降了9.16个百分点;同时我国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以上程度的人数也由1990年的1422人上升为3611人,增长了154%。计划生育带来的好处已经使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
(承转)我国不仅人口多、增长快,而且人口分布在不同地区也不平衡。(板书)
三、人口的分布不平衡(东部多西部少)(活动)大屏幕展示投影片
国家
面积(万平方千米)
人口(亿)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中国
960
12.95
俄罗斯
1700
1.5
美国
930
2.5 让学生计算我国、俄罗斯、美国、巴西的人口平均密度并比较分析我国人口平均密度情况。
(教师归纳小结)我国人口密度达125人/平方千米,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39人/平方千米)的3倍多。不仅如此,我国各地区的人口密度还有很大差异,同学们阅读P14图1.12“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 说说哪些省区的人口密度大,哪些省区的人口密度小?
(活动)大屏幕展示投影片: 我国人口密度图,请同学们在图上找出黑河——腾冲一线,观察:
(1)此线东南和西北的人口密度有何不同?(2)找出成都、上海、武汉、北京的人口密度大约在多少人以上?西部大部分地区人口密度在多少人以下?(3)东部和西部的人口、面积各占全国的百分比是多少?(4)总结一下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教师归纳小结)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有些地方可达500~600人/平方千米,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多数地区人口密度在10人/平方千米以下。人口东部多,西部少。(活动)学生讨论:
(1)人口东西分布不均的原因是什么?(从气候、地形、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讨论)
(2)能否用迁移的方法改变人口分布不均的现状?(从人口分布应与生存环境相适应角度讨论)
学生各抒己见、引发争论,教师给以鼓励并小结。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我国的人口数量、人口增长、人口政策和人口分布四方面问题。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虽然近年来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下降,但净增人口数仍很庞大,因此计划生育工作仍不得放松,同时应积极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板书
一、人口数量
12.95亿(2000年),占世界1/5,最多
二、人口的增长速度过快
1.教学目标
1.东南亚的位置、范围、组成、国家。2.马六甲海峡的认识。
3、认识东南亚的气候和农业。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东南亚的位置、范围、组成、国家 难点:马六甲海峡位置重要性的认识
3.教学用具 4.标签
东南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
两年前的3月,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事件,到现在,两年过后,这件事情,仍然谜雾重重,事情真相,仍然无法得知,大家知道,是什么事件吗? 马航失联事件
马航失联事件就发生在亚洲的什么地方,(出示相关地图图片,东南亚南海)。在“马航失联”事件中,发生事件的飞机马航,是什么国家? 事件的“参与者”,除了马来西亚外,还有其他什么国家? 今天我们就学习了解东南亚。第二节 东南亚
二、新课讲解:
(一)、“十字路口”的位置:(板书)
1、位置: 出示PPT:
在世界地图中,找出东南亚的位置。世界地图中,指出东南亚的国家。指出东南亚四周的海洋或大洲。
总结:位于亚洲东南部,大部分位于23.5°N~10°S之间的热带,东面是太平洋、西面是印度洋,北面是亚洲,南面大洋洲,位于一个“十字路口”的位置,十分重要。
2、组成和国家: 出示地图,问:
东南亚基本可以看做两大部分组成,大家说,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 东南亚的国家有哪些? 学生说出并指出: 总结:
中南半岛:越南、老挝、泰国、缅甸、新加坡 马来群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 东帝文 马来半岛和中南半岛上都有的:马来西亚
3、马六甲海峡
出示马六甲海峡地图的PPT:学生从书上找出描述马六甲海峡的文字(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的马六甲海峡,是欧洲、非洲与东南亚、东亚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通道。)
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标出“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马六甲海峡” 如果不经过马六甲海峡,航行路线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不提非洲到欧洲、欧洲和美洲?
活动:P23页活动
1、(3)中指出半岛属于中南半岛
出示PPT,学生连线,指出国家的领土有不同类型。
2、通过活动2学生体验马六甲海峡对海上运输的影响。
地理填充图册:12页1、2题,13页2题,3题。
(二)、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1、热带气候类型和分布
出示PPT,问:东南亚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分布在哪里?
出示PPT,问,这两种气候有什么特点?高温多雨,一个降水均匀,一个集中。都有利于农业生产。
出示PPT,对气候类型分布、特点的总结: 热带气候,有利于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
2、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出示PPT,学生说出东南亚的农作物: 水稻、天然橡胶、椰子、棕榈、蕉麻等。
学生看书24页
图7.24,找出主要农作物分布。出示ppT,给出表格总结:
3、总结 :
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生产部门,分析农业特点,要考虑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形、河流)等因素。
我们在分析一个地区农业发展的时侯,要关注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反作用,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活动: P25活动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教学设计 教案】推荐阅读:
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10-11
教案:1.6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01-05
地球的运动的教学设计02-23
地球的运动教学案例11-18
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12-01
1.3 地球的运动 第2课时示范教案07-11
高中地理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案7 新人教版必修11-13
地球的运动重难点解析03-19
思品教案第二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