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几个关系(精选9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个“本”的意义,往往被理解为精英培养,其实,国家要发展,民族要进步,根本在于国民基本素质的整体养成与提高,这正依赖于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的提高,而均衡发展,正是整体高水平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们强调区域内的学校要均衡发展,并不是说学校都要变成同一个模式,同一种发展水平;所谓的均衡发展就是政府提供的办学条件要基本平等。同时我们应该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在社会提供的比较公平的环境中比赛竞争,去追求特色、追求质量,最大限度的激发教育的活力,调动教师职工的积极性;只有表现出自己的特色,才能最终获得百姓的认可;才是一所成功的学校。
然而,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却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除了我国区域性经济与社会进步的差异外,这些年还表现为同一地区、同一教育行政管辖下,基础教育的学校与学校之间出现极大反差。强势学校与弱势学校无论是教育资源的厚薄多寡,还是办学质量与效益的优劣好坏,其间的差距判若云泥。要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现代化与标准化的关系。
2、强势学校与弱势学校的关系。
3、教育服务与教育收费的关系。
4、教育达标与教育升格的关系。
5、教育人才留存机制与流动机制的关系。
6、同一性与多样化的关系。
一、关于主渠道、主阵地和其它课程的关系
高职思政课与其它文化课、专业课都有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任务。无疑, 高职思政课是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而这种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在高职教学实践中是否已经被师生所理解、所认同, 正面临着严峻的现实挑战。一方面, 伴随着中国和平崛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另一方面, 西方这些年加紧了西化、分化战略, 我国的改革发展也面临着尖锐的现实问题。某些势力竭力向我国民众特别是青年学生散播西方“民主、自由、人权”等所谓“普世价值”。在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 出现了党内腐败、贫富分化、收入差距拉大、道德滑坡、精神迷失等现实问题, 构成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直接挑战和巨大冲击。
高职思政课要坚持核心价值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体现思政课的说服力和感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一个有机整体。它包括四个方面, 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 以此统领高职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形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帮助学生加强思想修养, 提高理论水平,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专业课和普通文化课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会起到全员育人、全面育人的重要作用。高职学生往往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课程比较重视, 结合专业实践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 经常会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从而充实、丰富、延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 发挥了支撑、配合思政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
二、关于教学目标与教学改革的关系
高职院校各课程教学目标集中起来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推进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 也是为了适应时代的条件, 更好地实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职思政课教学。当前, 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理念深刻变化的背景下, 各种思想文化交融交锋、相互激荡, 出现了价值观多元并存的局面。相当部分高职学生思想困惑, 少数青年学生在这种社会文化系统的精神杂乱氛围下无所适从, 高职思政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多元文化挑战。
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要把握姓“高”与姓“职”的辩证关系, 才能适应高职学生思想状况和多元思想文化挑战,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在思政课各个教学环节中。高职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 “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一些高职院校的思政课进行工作过程导向的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有高职特点的教学改革, 收到了“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时代”的良好效果。但也有少数思政课变成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零碎课程, 甚至出现了教学思想偏差, 如某高职院校教授讲授“创业课程”, 简单把赚千万元钱叫做“成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这里淡化了、模糊了, 消解了。其实, 高职学生是高校大学生的一部分, 是祖国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 是党和国家人才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符合, 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 直接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往开来。高职思政课要科学设定各课教学目标, 正确把握“必需、够用”原则, 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遵循思政课课改的正确方向, 在复杂的思想文化生态面前, 确立基本的思想判断、价值判断、政治判断和道德判断, 成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三、关于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关系
高职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手段的丰富之间呈现着多样的关系。当今高职学生是在信息时代、网络社会条件下成长的。生活场景、思维习惯和认知方式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网络成了高职学生接收信息的重要渠道, 成了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新时空。网络是把“双刃剑”, 让人们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和学习知识的同时, 一些不良信息也在网上迅速传播, 侵袭着年轻的心灵。少数学生不能区别现实世界、理想世界和虚拟世界, 浅表性阅读、碎片化思考影响着学生思维图景形成, 正确的思想观点还未扎根就被潮涌的信息稀释了、淹没了。高职思政课面临着来自非传统媒体的挑战。
思政课在信息时代对学生进行理论引导, 培养理性思考显得尤为重要。既要坚持正确的理论灌输方法, 又要采用启发式、案例式、演讲式、辩论式、研究式, 比较分析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紧密联系高职学生的思想及生活实际, 精心选择为高职学生所困惑的理论难点、社会热点和高职学生关心的生活、就业等问题, 为他们释疑解惑、点拨导引, 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说服力。在不断改进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同时, 大力采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 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要精心设计、潜心研究运用现代视听技术和通讯手段, 实现多种教学手段的结合, 通过观看影视资料、动漫演示、网络论坛、教学博客、参观访问、调查研究、指导课外阅读、写作读书报告和论文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
四、关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
高职思政课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是一项重要的原则。当前, 独生子女一代的高职学生, 他们成长中缺少家庭同伴、生活磨练和社会交往。相当程度上是在手机、网络等虚拟空间中长大的, 与以往的大学生在生活阅历、现实体验和社会实践方面有明显差异, 影响了高职学生思维特点、认知方式、心理品质的形成。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锐、勇于思考、渴望自立, 又理论信仰迷失、价值取向多元, 时有情绪化判断和非理性倾向。这些, 对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构成了挑战, 思政课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出现了程度不同的薄弱环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教学不应忽视, 不能因为高职理论教学的难度和学生浮躁心态而放弃。要积极进行理论引导和价值导向, 帮助学生掌握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原理和基本价值判断, 培养学生在纷繁的事实和海量的信息面前分析思考, 逐步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分析力和思辨力, 增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这也是高职思政课的特色和魅力所在。当然, 改革和创新思政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更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必须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和经历, 才能把理论内化为素质, 外化为行动, 从而提高政治理论修养和思想道德品质。实践性教学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 直面现实问题, 体会理论的重要指导作用, 同时面对学生成长道路上遭遇的理论问题、实践问题和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增强教学的时代感和针对性, 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职业, 通过论证演讲、辩论课题、知识竞赛、小品表演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注重调整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 根据学校情况确定《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论》课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在高职的实训教学、专业实习和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过程中丰富思政课理论教学的鲜活案例和学生实践教学的活动项目, 开辟学生在课堂外学习、运用理论的平台, 体现思政课的科学性与职业性结合, 实现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核心价值体系要在社会、生活中真正发挥作用, 必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 与高职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成为高职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基本遵循原则。要引导学生到社会中去、到企业中去、到基层中去, 到工农群众中去。通过组织高职生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红色之旅、“三下乡”活动, “四进社区”活动等社会实践, 让他们真切地了解基层、拓宽视野、增长才干, 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
五、关于教师队伍与教书育人的关系
高职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关键还在教师队伍。思政课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通识课, 而是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质。要处理好教师队伍建设与教书育人的关系。事实上, 某些高职校师德方面也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 如弄虚作假、心态浮躁;教学上不认真备课, 上课或照本宣科或胡吹乱侃;对学生思政课出现的问题进行简单训斥, 或者对学生核心价值观方面的思想问题放任自流、听之任之,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实践形成明显反差。甚至有少数思政课教师本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缺乏内在认同感, 政治立场不坚定, 理论阐述不清晰, 无法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些是来自教师队伍方面对思政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不良影响。
高职思政课教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者和实践者, 应该是坚定的理论教育工作者和教书育人的表率, 是高职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不断优化高职思政课教师队伍。针对部分思政课教师的数量、素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 完善教师的选择配备、培养培训、资格准入、考试激励等制度。要研究制定科学的思政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评优奖励机制, 鼓励思政课教师以更大的积极性和更饱满的热情投身到教学实践、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中去, 切实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 促使这支教师队伍朝着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 培养一批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和深厚理论学识、能深入浅出地讲解马克思主义精髓的思政课骨干教师。要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师业务素质, 通过科研课题、学术会议、理论培训, 让思政课教师既成为专家, 又成为杂家;既掌握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又广泛了解文化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 增强教学说服力、感染力。广大高职思政课教师要努力做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学、真信、真懂、真用, 言传与身教统一, 理论教学与带头践行一致, 用自己的示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染高职生, 带动高职生, 通过正确的教育引导, 更大限度地扩大心理认同, 形成思想共识,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高职学生的群体意识和行为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
[2].蒋家胜, 贺继明, 凌红.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9
[3].孙长明, 韩梅.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辽宁高职学报, 2010
[4].徐建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J].理论导报, 2010
那么,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在遵循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并不断矫正家庭教育的方向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哪些辩证关系呢?
一、引而不牵
一个孩子蹒跚学步时,经常需要家长牵着小手维持平衡。父母的牵手和鼓励,饱含着殷殷的骨肉亲情。他们是多么希望孩子在漫漫人生的道路上能够健步如飞,平坦而快乐啊!然而,一个孩子总是要在磕磕碰碰中学会迈步,在跌跌撞撞中成长的。如果做父母的总是担心孩子会摔跤,总是不敢松开自己的双手,孩子就会产生依赖心理,再不愿挣脱父母的搀扶,那么孩子在心理上就永远也长不大。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应该让他敢于面对挑战,勇于承受挫折。笔者喜欢那种“跌倒自己爬”式的家庭教育,它同样寄托着家人无尽的爱,而这种爱更富理智。家长要走在孩子的前方,用经验和理智正确地引导孩子。一句鼓励的话语,一脉信赖的眼神,一个及时的提醒。胜过无数的牵手。
二、哺而不填
当婴孩嗷嗷待哺之时,母亲把乳头塞进了她的口中,孩子立即止住了啼哭。这是一种多么无私的哺育。然而,这种爱并没有得到理智的收敛,而是进一步膨胀。数不清的物质和精神的营养填入了孩子的肉体和大脑。各种营养品尽量满足孩子的胃,以为这样可以让孩子更健壮,不料孩子却过于肥胖,行动缓慢,以至厌食,损害了健康。语、数、外、音、体、美以及各种补习班,让孩子应接不暇,以为这样可以让孩子学习优秀,能力超群。不料孩子却苦不堪言,神经衰弱,厌学逃学,误了前程。
孩子就像是一棵幼苗,需要的是适量的阳光、空气、水分和营养,拔苗岂能助长?养育孩子,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个性,做到因材施教。
三、推而不搡
推,则推诚相见,有帮助之意,利于亲子沟通,解决问题;搡者,用力推也,有恶意,有泄恨之嫌,易于激化矛盾。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挫折或者困惑,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处理得好,会成为孩子心智成熟的催化剂。如同学之间的矛盾、考试中的失败、青春期的迷茫等,这些都需要父母正确地剖析和指导。以帮助、鼓励孩子走出困境。当孩子在困难面前裹足不前时,适当地“推”他一把,给他以语言的鞭策是十分必要的,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受挫能力。但是,假如孩子正处于举步维艰、不能自拔之人生悬崖时,家长要是再粗暴地“搡”他一把,不仅不能救了孩子,还会让家长和孩子一同面临困境。比如,孩子考试失败被家长打出家门,一去不返;初恋——偷吃禁果被家长逼得走投无路,一起私奔;同学间发生矛盾,被家长棍棒体罚,孩子索性对同学大打出手酿成犯罪,等等,这些事例举不胜举。
四、放而不弃
由于家教失策,垂范不力,或者因为孩子自身懈怠,不思进取,绝大部分孩子不可能成为人中龙凤。家长原先的理想被孩子“不争气”的现实碰得粉碎。这时,家长应该迅速调整好自己受伤的心态,放下当初给孩子打好的行囊,及时矫正孩子人生的航向。
素质教育强调“六个学会”,第一条就是学会做人,这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等,都是围绕着它运行。现代社会知识更新迅速,强调“终身学习”。虽然孩子未能挤上应试教育的独木桥,却千万不能丢弃对待任何事物所应秉持的学习、思考、探究的品质。人生就像是马拉松比赛,谁的孩子能够坚持不懈地奔跑,就一定有赶超的机会。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把握好管与放、堵与导三个重要关系。
1、管与放
班级管理工作的对象是活生生的成长发展中的学生。许多斑主任满腔热情。事必躬亲,早晚跟班,无所不管但不充当着“警察”或“保姆”的角色。管得过多过死,容易造成学生依赖性强,缺乏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也容易使班主任陷于杂务,疲惫不堪。班主任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做到“管放结合”.班主任要管的方面主要包括:制定班级的长期目标,把握班级工作的整体思路;培养一支强而得力的干部队伍,井加以指导监督;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增强班级凝聚力、向心力;协调多方面关系,形成教育合力。学生能干的,班主任坚决不要干。班主任要大胆放手,分项授权,管大放小,管主放次,引导学生参与管理。
2、严与宽
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必须对学生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但“严”不是严厉、严酷。管理过严,容易造成学生个性压抑、胆小怕事,甚至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师生关系僵化。班主任要正确把握严格管理的尺度,做到“严中有宽,宽中有爱,爱中有教”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班主任要私下做好被处罚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其正确认识错误,并努力改正,对学生违纪处罚的方式要讲求艺术,要寓教育于处罚之中。
3、堵与导
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班主任采取“堵”的方式较多,制定严厉的惩罚措施以控制学生越轨行为等等。采取“堵”的方式,减小学生犯各种错误的可能性,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是必要的、有利的。但仅靠“堵”是不行的,容易使学生成为工作的“对立面”,不利于增强学生的抵抗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对待犯错误的学生,要了解学生在不同环境下特有的心态、根据学生性格特点,用心理辅导的方法,以情感人。
要坚持疏导教育,循循善诱,为学生分析不良行为的危害及可能造成后果,使其醒悟,多分析他们的优点,给予激励,让其转化。班主任教育学生能以“导”为主,辅之以“堵”,就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班级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班主任则是班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一个班级学生思想觉悟的高低、组织能力的好坏、学习成绩的优劣、学生素质的高低,与班主任的工作态度、教育的艺术水平、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自身修养有很大的关系。但有时即使前者都具备,只因在工作中遇到方方面面的矛盾,导致班主任在工作中常常左右为难,甚至停滞不前,同时也可能造成教育的偏颇,最终使工作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那么,班主任该如何处理好这些矛盾?下面就我几年来的班主任工作谈几点见解。
一、树立威信,抹淡威严。
有威信的教师,学生会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教育和劝导,做工作事半功倍,具有很高威信的班主任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我在班主任工作中深刻地体会到:班主任的威信要用广博的知识、扎实的专业底子去“征服学生”;用崇高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去“感染学生”;用真诚、爱心和无私奉献的情感去“打动学生”;用以身作则、表里如一的人格魅力和榜样去“影响学生”。记得,刚接一个班时,师生之间还不熟悉,当我第一次同他们讲话、上课,他们的注意力是那么集中,布置的任务是那么顺利的按时完成,这就说明学生都想进步,都想在老师面前留下美好的印象,同时,他们也不知不觉地洞察老师的言行,基于这一情况,我特别注意在各项活动中发挥自身特长,去“征服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感染每个学生,在工作中注意言行一致,与学生相处做到言而有信,实事求是。同时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提出适合其特点的要求。学校、班级所定的制度更要坚决执行。只有这样我们的培养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但是,有许多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受“师道尊严”的影响,班主任在有意无意中扮演了一个居高临下、威风凛凛的角色:在学生面前不苟言笑,不论任何场合都扳出一副严酷面孔。过度威严使学生处于被动和绝对服从的地位。造成了学生“敢思不敢言”“有话不愿说”的局面,师生心灵间缺乏交流和理解,学生畏惧老师,有心里话不敢或不愿向老师倾诉,老师不了解学生的内心需要,不知学生内心的喜怒哀乐,这种不平等、不民主的师生关系常常会造成师生间的隔阂,切断了师生交往的纽带。老师与学生的这种心灵阻隔既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也影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班主任既应通过正确渠道树立自己的威信又要把握好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管理的火候,真正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度,严在该严时,爱在细微处。
二、以信心默化期望。
信心是基于对事件前景的分析而确立的一种倾向,这种积极的心理倾向是人们努力做好一件事的前提。
作为班主任,我们有必要树立做好班主任的信心,不仅对教育事业要有信心,对自己的工作有信心,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有信心。对学生有信心主要体现在要充分信任学生,在实践中,我们教师哪怕是仅仅投向学生一瞥饱含爱和信任的眼光,在学生的心灵深处都会“感光显彰”。信任学生,特别是那些学困生或犯过错误的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帮助他们消除隔膜,化解对立情绪,给他们多一些理解与宽容,就可以化消极为积极。如我们班有一位经常不做作业的同学在交作业时总是说“作业忘在家里了”,同学们都说他没做作业还说谎。这时,我们不能轻易下结论,而是要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告知同学们,在没有知道事实之前不能胡说,先给那位同学坚强的后盾,同时了解其原因,通过经常接触、交流,鼓励学生,才能激活学生的心灵。我们只有成为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加强双向交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创设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以心交心,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建立彼止的默契。
但是,对学生充满信心,并不等于全部放手,也不等于抱以过高期望,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如果按单一的目标和方向去追求、去努力,往往事与愿违,以此完全对学生失去信心,甚至“恨铁不成钢”。作为一名班主任如果完全忽视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识能力的差别,强求学生接受老师过高的期望,则是一种“揠苗助长”的行为。部分学生始终品尝不到成功的满足与喜悦,会产生自卑心理,甚至误入歧途,出现逃学、出走等极端行为。所以,班主任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既要对学生充满信心,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目标,又不能对学生有过高期望,要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但负起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社会人才的重任。
三、“勤”中分清“大管理”与“细引导”。
只要我们热爱自己的学生,热爱自己的事业,对学生悉心教育,坚持做到工作中以“勤”为准则,工作中才会有条不紊,层层展开,步步落实。
首先应是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古人云“知已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其次,要勤于疏导。班主任要经常表扬先进,指出问题,以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学生,还要经常找学生谈话,个别疏导。对学生教育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这样才能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同时又能增进师生之间的信任和感情,双方都受益匪浅。再次,勤于查访。班主任不是统帅千军万马的大将军,而应当“孩子王”。
因此,要勤下班级看看,无论是自习、课间操还是其它活动。同时还要与家长、各学科教师建立密切联系,从而真正架起一座教师、学生、家长三方面互相配合、共同提高的桥梁。
在工作中以“勤”字当头,才是当好班主任的一条最有效途径,但又要把握它的度,不能对学生的生活加以过细指导。
还是在我初任班主任工作时,每天总是早早地到教室跟班,班级工作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严密组织。渐渐地我发现,学生的个性不敢大胆张扬,遇事无主见,依赖性强缺少创造性,自我管理能力极差,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后,我开始尝试着新的方法:学生能干的事,老师绝对不干。班级各类事项都有专人负责管理,而班主任只是个决策人、指导者。出现问题时班主任要及时解决,对班委会工作鼎力支持。久而久之,班级的事情有人管理了,学生们遇事不再老师前老师后的,积极性、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培养了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四、给予爱心的同时,量化好关心的程度。“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是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以心相交,以诚相等。班主任在工作中若能用心去征服学生的心,用爱去唤醒学生的感知,对学生的成功与失败皆以诚相等;以父母、以朋友身份相交,必能拉近师生关系,增强教育感化的力量,收感化“金石”的效果。原来我们班的郑海钗同学,可以说是一个“让人爱不起来的学生”,学习成绩差。吸烟、喝酒、逃学、打架、盗窃、撒谎······不良习惯特别多,我凭着教师的责任感和良心,对这个学生投入无限的爱,几乎每天有空都找他聊天谈心,真诚地倾听他的声音,经常鼓励、表扬他。在帮助他的过程中,我和他主动交心,并成为朋友,让他感受到班主任对他的一片赤诚的爱心。现在,他各方面都发展得很快。可见,只要我们以真诚的爱心去面对工作,面对学生,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同时过分地关心也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严重误区,有的班主任对学生的大事、小事都操心。例如:学生受了挫折,立即安慰;学生有困难,马上解囊相助······我认为,班主任不能温情地剥夺学生接受生活考验的机会。而是要适时地利用各种契机,让学生学会适应不同生活环境,能够独立照顾自己,培养心理承受能力。
当前,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是因为,保增长的基础支撑在农业,扩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农村,保民生的重点难点在农民。因此,正确认识和理性探究农村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现象、新情况和新关系,有利于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一. 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社会建设的关系
近年来,由于中央政府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和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全国农村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情况已有所缓解,而民生领域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则相对突出。扩大内需,就要在继续加强农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着力加强民生工程、公共服务水平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投入。
所以,2009年保持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也是一个将“保增长”与“促转型”、“促民生”、“促公共服务”并举的过程: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另一方面要把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关乎今后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远景的社会建设、社会保障提到重要议事议程上来。这样做的意义很明显,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险被纳入到全国城乡居民一体化的视野中,能提高广大农民抵抗应对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并化解当前农村社会中蕴藏的社会矛盾;能在农村社会建设的完善和社会保险的发展中挖掘广大农村的消费内需,从而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例,它的目标就是为了解决农民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当前由于农村医疗体系落后,地方财政支持不足等问题,广大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十分突出,大力发展保险业将新农合业务扩展到全国各个地区,就能搬开农村医疗等阻碍农村消费内需扩展的障碍。
事实上,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会保障的省级统筹和跨省接续,消除城乡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也是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创造条件。基于此,在关乎全国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社会建设上,社会保险、社会保障已逐渐被纳入到十七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框架的设计中。如今年全国人大审议的“社会保险法草案”就关注了农民工的保险转移问题。把全国农民工的社会保险放在全国范围内统筹的思路,反映了中央对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改革的决心和力度。但是,这些措施是出于系统的、长远的考虑,在制度设计上不仅仅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和保增长的需要,而是具有解决我国农村问题的持续性、根本性。
总的来看,在保障民生(尤其是广大农村居民)的社会建设中扩内需是这一轮保增长措施的主要特征,按照中央提出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突出抓好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低保等社会建设领域中的制度建设问题是关键。
二. 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与科学发展的关系
中央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推动经济工作又好又快发展”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无疑是切中了当前经济发展大势的脉搏。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对于保增长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自明的,但是,对于中央提出“保增长”的内涵我们要有一个正确地认识。
首先,保增长是全局中的重点论,它与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科学发展战略并不冲突。强调科学发展,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并不意味着不发展经济了或要放慢经济步伐,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中,经济增长尤其是全国农村的经济增长任务很重、意义很大。简单地说,农村的经济增长对于稳定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连续性、对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对于解决农民工的“凤还巢”难题都具有重要的保障意义。
但是,中央提出的保增长决不是“萝卜快了不洗泥”的GDP至上主义的翻版。“人本原则”和民生取向仍然是经济发展和保增长的基础性指标。这就是说,当前的农村经济发展应该是在农村社会建设、社会保障、基础义务教育和农村医疗合作制度等公共产品供给大幅提高基础上展开的。保经济增长决不是只保当前,不保长远、只保数量不保质量的增长。一般而言,当中央制定了总的GDP增长率后,地方政府的GDP增幅设计往往呈现层级越低而增幅越高的趋势,这种状况也会反映在一些农村经济工作的量化设计上,这就要特别警惕那种不切农村发展实际、盲目攀比的粗放型内需增长。
这就要求:一方面,保增长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另一方面对那些不符合农村生态友好标准、破坏环境资源、严重损害广大农民利益的增长要毫不犹豫地亮出红灯。而一些劳民伤财的准形象工程,不但占用了国家本来有限的财政投资,还会因虚假的经济增长数字而成为今后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潜在障碍。以我国的农村耕地保护为例,近50年来,我国已经流失了将近20亿亩的耕地,人均耕地现在已是历史最低,用7%的世界耕地养活22%的世界人口负担已经很重。因此,保增长决不能再触及中央保18亿亩农村耕地这根“红线”,更要防止一些部门借口“保增长”,“未批先用、以租代征、化整为零、占优补劣”等圈地伎俩。
其次,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不仅仅是保增长,还有保稳定的功能。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可带动就业增长0.107个百分点。一旦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较大幅度下降,就会带来严重的就业压力。事实上,目前受大环境的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就面临着一波回巢大潮,这给当地的新农村建设也出了新的难题,广大农村劳动力安置到位就是生产力,安置不到位就会成为农村经济社会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中的潜在不和谐因素。因此,国务院不久出台的扩大内需举措中,投入巨资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灾后重建的项目都考虑到了对农村劳动力的客观需求。而在其中的10项措施中,对“三农”的投入力度,提高农业的补贴标准,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也起到了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民工就业的作用。
总的来看,经济发展仍是今后农村工作的硬道理,但是这里的硬道理首先要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而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就要与已经开展的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高质量、低成本地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平稳较快增长。
三. 制度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与过去的一些决策相比,当前中央政府的一系列新政更加注重了对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的全局性、根本性、长久性关注,这主要表现在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上。
首先是农村发展体制的创新。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抓紧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在体制建设中形成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制度保障,能更好地促进今后农村的改革发展。目前,要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引导统一经营,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积极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建立健全示范、引导、培训和服务机制,鼓励种养大户、龙头企业、供销合作社、农技推广及农业科研单位和个人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另外,还要继续创新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业投入保障制度,建立市县政府农业投入考核体系等。
其次,要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制度,努力提高农村干部领导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能力。建立和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把农业投入、粮食生产、农民增收、耕地保护、环境治理、和谐稳定等作为考核市县领导班子工作绩效的重要内容。
再次,要创新当前农村基层工作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基层组织的职能转换相结合。在新时期,我国农村基层组织正在经历工作重心的战略性转移,过去所具有的“催粮派款”、计划生育、维持农村治安等行政管理职能在不断弱化,而引导农村经济发展、组织协调公共事业等服务职能在不断加强。而一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滞后,影响了新农村建设和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因此,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模式和探索农村基层工作服务体系就成为当务之急。从调研资料来看,有的农村基层组织以村民服务中心为载体,整合各类服务资源,提高了村级组织的综合服务能力;有的地方在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阳光作业”中,把村民关心的热点问题与干部廉政建设相结合,改善了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的和谐。
最后,继续加强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法治保障。当前中央财政加大了对农业、林业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一些投资已开始发挥带动地方投入、拉动农村内需、改善民生的作用。但是,应该看到,这些项目建设的出台和实施都是在依法依规中进行的,这一点对地方基层政府的启示是:在新形势下的农村经济发展仍然要按照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原则开展实施,从而避免在经济发展中出现民主程序缺失,农村生态环境、精神文化生活恶化的现象。新时期的农村经济发展,不但是巩固新农村建设成果的大好时机,也是一个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把农村居民的参政议政意愿与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愿望有机统一的过程。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对整个高中阶段教学目标 、任务、要求的总纲领,是日常教学遵循的重要文件。个别老师对课程标准领会不是很透彻, 认为它在指导高考中毫无用处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离开了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所以,在指导复习时必须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这样,指导高考才能高瞻远瞩。《考试大纲》是根据课程标准制定出来的最具体的指导高考的纲领性文件,其内容源于课程标准,又比《教学大纲》具体明确,也就是说复习如果按照《考试大纲》的内容要求重新编写考试教材,就能取得好的成绩。语文教材是开展语文学习活动的一个凭借过去有一个口号叫“以本为本”,前一个本就是指语文课本一本书讲完了,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现在看来这个口号很值得探讨。就语文而言,不一样的课本,只要按课程标准完成规定的任务就行,因此,不可把现在使用的课本当做是神圣不可更改的“根本”。
总之,在这三者的关系上,我们的态度是:严肃认真地对待课程标准,一丝不苟、扎实有效地落实《考试大纲》,有效、灵活地运用教材。
二、集体备课与个人能动性的关系
指导高考复习不应孤军奋战, 而应充分发挥集体团队的作用,集体备课是团队力量的有力体现。一般来说,集体备课要讨论的内容有:考试大纲的解析、总体复习时间及各考点复习时间的安排,每个板块、考点、重点、难点的突破方法,资料的筛选和补充等。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比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补充最新报刊的新资料、督促检查、个别辅导等,这些都是主观能动性的有效体现只有集体备课与个人主观能动性两者有机结合, 才能使复习大见成效。
三、书本资料与报刊资料的关系
有效指导复习,选用资料非常关键。我们给学生选订的复习资料相当于一般教学中的课本,其质量一般都是很不错的,有考纲要求、考点简析、方法归纳、典型题例等。这就是书本资料,学生要认真看、认真做,教师要认真研究,有效讲解。在指导复习时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有所取舍增删。我们选订的资料往往是全国通用的,内容上面面俱到,类型上难易杂陈。这本资料甘肃可以用,北京也可以用;优等生可以用,后进生也可以用。教师的作用是删除不适合甘肃考生的,不适合这个班大多数学生的(有的偏易,有的偏难),同时根据新的形势和命题的变化补充新的资料和新的题目, 补充的内容可以从出版的指导高考的一些杂志报纸上选择。在书本资料和报刊资料的关系上,我们的观点是:用好用足已有资料,适当适量舍弃部分内容和题目,精选增加近期报刊内容和题目。
四、集中复习与分散积累的关系
所谓集中复习指按通用的资料一个板块、一个考点循序渐进地指导复习。分散复习指的是有的考点在集中复习之后很容易遗忘, 况且在集中复习阶段也不可能把所有内容搜罗完全,比如字音、字形、成语、文言实词的积累、名句名篇的识记等。这些内容集中复习时一般是一个考点用三四节课,之后可在其他板块复习时,用三五分钟复习几个字音、字形、成语或文言实词,以便强化记忆。集中复习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系统化、网罗化,但要防止学生心理疲劳;分散复习能强化某些知识点、能力点,但要注意选题的典型、实用。我们的要求是集中时有分散,分散后要集中。
五、必考点与选考点的关系
考试大纲中规定的语文高考考点有四十多个, 但并不是每个考点每年都要命题,从多年命题情况看,有些考点每年必考,有的考点是轮考,有的是选考。必考点有成语(包括熟语)、语病、文言文的实词、筛选、文意概括、文言文翻译、古诗鉴赏、名句默写、现代文阅读、作文等,轮考点有读音或字形、扩展或压缩、简明得体或连贯等,选考点有现代汉语虚词、标点符号、文学常识等。必考点占分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轮考点占分在百分之十五左右,选考点只占百分之五左右。据此,我们的策略是必考点要反复讲、反复练,方法不能一步到位,题型不可一次完成,力争平均准确率达到百分之八十;轮考题讲规律,精选习题,要做到少而精,活而实;选考点要分散复习,不必占用大量时间。
六、教师讲解与学生练习的关系
关键词:班级;管理;辩证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24-0145-02
人们常说,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近十年的班主任工作让笔者深切地感受到:要当好班主任,方法很重要。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坚持辩证法,正确处理好共性与个性、严与爱、表扬与批评等关系,就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1共性与个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作为一个班级,也同样存在共性与个性的问题。
班级的共性表现为一个班级的外在形象,它决定着班级管理教育的成败。一个班级良好的共性应体现在班级管理的方方面面,具有明确而统一的目的性和任务性,其形式可以表现为:强有力的集体核心,正确的集体舆论,自觉遵守学生守则,良好有序的班级常规,集体成员平等友爱,团结互助,服从集体要求,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品德等等,总之,班级共性表现良好就能使班级总体风貌欣欣向荣,生机勃勃,健康向上,这也正是学生健康的个性成长的土壤,因此,从客观上把握班级共性,做好整体引导尤其重要。
重视而扶植学生积极向上的良好个性,有助于形成并保证班级共性的发展,有利于班集体建设。班级中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和个性,他们的发展与集体有着密切的联系。班主任在形成班级共性的过程中不应抹煞学生的个性,而应使集体成为发展个性的源泉。
在一个班级里,有的学生喜爱文学,有的学生酷爱体育,有的学生善于思辨,有的学生能歌善舞,有的学生口才很好,有的学生善于动手等等,作为班主任就要指导学生塑造自己的个性,成为社会所需要的特色人才。同时还要通过组织各种各样适合学生特点的活动,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得以充分发挥,这样做,可以使他们看到自己的价值,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也可以看到自己的天資。智慧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得到发挥,同学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更有利于形成完美的个性,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共性个性的关系是辨证的。作为一个班级,如果缺乏良好的个性,也断然不会产生健康的共性,而健康的共性的形成又有助于良好个性的发展,二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班主任的工作就在于使二者都能得到正常健康的发展,这个工作是艰巨的,同时还要有科学性,需要班主任把对工作的高度责任心和对学生诚挚的爱和教育规律相结合,才能让班级管理教育结出累累硕果。
2严与爱
爱学生应成为教师性格的组成部分,神圣的师爱是无私奉献之爱,是理智之爱,公正之爱。高尚纯洁的爱是班主任对学生的一种充满责任感和理智感的深沉之爱,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班主任要无微不至地关怀学生的全面发展,时刻把他们的冷暖放在心上,要熟悉学生的一切,为他们的点滴进步而欢欣鼓舞,同情他们的不幸,为他们的过失痛苦,善意而耐心地帮助他们改正缺点和错误,要使每个学生感到教师的和蔼可亲,热情周到,是他们的良师益友。
教师应热爱自己所教的全体学生,既要关心“金凤凰”,也要关心“丑小鸭”,此时的关心应起一种感化作用,如同春风化雨,使师生亲密无间,当然这种神圣的师爱中必然蕴含着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和严格要求。
严格要求是教师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具体表现。“教不严,师之惰”,“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问要变坏,娇惯放任是坑害。”但严格要求要合理,首先,教师提出要求应内容正确,程度适中,表达正确,安排合理;其次,提出要求应贯彻到底,不能朝令夕改,有布置无检查,就会造成不良后果;最后,执行要求公平合理,既要一视同仁,又要针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提高或降低要求,思想上从严,学习上从严,纪律上从严,但切忌教育方法上滥用“严”字,否则往往会适得其反,事倍功半。因此,正确的方法应是教师善于在工作中创造条件与学生达成心理相容,要严中有宽,宽中有严。每个学生都有积极向上的心理,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爱,教师对学生的宽容能调节师生之间的关系,使师生关系融洽,相互尊重,相互关心。
总之,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深沉的师爱,做到严出于爱,爱寓于严。只有严格要求,才能实现高尚的爱。爱得越深,才会严得更有效,严与爱是辩证统一的。
3表扬与批评
表扬与批评是班级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
表扬是对某事物的肯定,作用在于鼓励先进,激励先进,使正确的思想和言行得到发扬光大。青年学生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上进心、自尊心和荣誉感都比较强,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发掘和宣传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就显得非常重要,坚持以物质精神奖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实践证明,以精神为主的行为强化是最有效的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心理方法之一。
表扬的方式可以分为个别表扬和在集体中表扬。为了扩大教育影响,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对于那些有突出进步或一贯表现良好的学生,要在全班进行表扬。这样既是对那些学生的肯定,又是对全班学生的一种教育。但是,如果这种方法使用不当,也不会达到教育的目的,因此,班主任在工作中要很好地研究如何使表扬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批评是对事物的否定。作用在于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使错误的思想及言行得以制止和纠正。班主任在批评时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选择好的时机,讲究方法,一旦批评与实际情况有误时,要勇于承认错误,这样做不但不会降低威信,反而会得到学生的信赖和敬佩。由于批评意味着班主任对学生某些思想、行为的否定,所以学生很重视,因此,班主任在使用这种教育方法时,更要讲究教育的艺术。
表扬与批评在许多方面是一致的,其最终目的是同一的,都是为了使学生明辨是非,奋发向上,成为德才兼备的可用之才。表扬与批评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又相互否定、相互对立、相互区别,是辩证统一的。班主任在运用表扬和批评时,都要注意方式、方法。对学生,不能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不能有亲疏之分,而要一视同仁,平等相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避免无人情味的批评或表扬的语言,这样才能使学生体会到老师的表扬是鼓励,老师的批评是爱护。班主任应坚持以鼓励为原则,做到先表扬后批评,以期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Several class management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Yan Ni
Abstract:Although the class management is too complicated, but if done correctly, can achieve good and effective management. In class management, class teachers to better use if dialectics, handle common and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strict and love, praise and criticism of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we can achieve better educational results.
陈亚明
2007年8月20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受省委组织部的委派,我和38位省派驻村干部来到三明市。10个月的领队工作,我和38位驻村干部以及所在的县、乡(镇)、村的干部、群众有了接触的机会,对驻村干部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情况有了一些了解,特别是他们在工作中如何处理好各种关系,有所感触,也觉得有必要理一理,让更多的驻村干部引起注意,处理好各种关系,更好地开展工作。
一、在生产发展上要注意处理好三个关系
1、生产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
每个驻村干部进点后,首先遇到的比较多的事就是村里的道路建设等基础建设项目,这些项目不仅工作量大,而且所需资金额度大,有的甚至拿出三年的省级扶贫资金都无法解决。面对这种情况,很多队员都感到十分头痛。要做嘛,资金缺口大,不做嘛,乡、村干部和群众的愿望又很迫切。有的地方甚至是驻村干部还未到,就已经开工了,不做也不行。这里就存在如何处理好生产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该如何处理呢?我认为有四点要把握好:一是影响到村民生产、生活的路该修的一定要修,前提是要能列入省、市村级交通等基础建设项目;二是在项目资金安排上可以向道路等基础建设项目倾斜,但应留一些用于生产发展项目上,以便为增加农民收入和村财收入打下基础;三是资金不足的部分,一方面通过向省级有关 部门争取;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自筹资金的渠道和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减少资金的压力;四是在安排道路建设的同时,还要考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这也是属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今年中央1号文件就强调必须把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放在与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同等重要的地位。
2、新农村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关系 我们有不少驻点村已列入当地政府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或推进村,驻村干部要花较多的精力用到新农村建设上。那么,该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呢?我认为,首先,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建设新农村不仅仅是建新房、修街道。它最重要、最本源的内容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了,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了,才能增强自身的活力,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其次,增加农民收入,既要在农业、农村挖掘潜力,更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寻找出路;既要从当前出发,寻找见效快的增收渠道,又要着眼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第三,建设新农村,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而发展生产离不开产业支撑。各驻村干部可以借鉴外地有效的做法,按照“大产品集中做大、小产品分头做强做精”的思路,积极发展茶叶、烟叶、畜牧、食用菌、中药材、劳务输出等本地优势产业,不断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3、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的关系 许多驻村干部到了驻点村后,通过调查摸底后,见到村里的贫穷落后面貌,心里十分着急,恨不得马上就改变村里的面貌,因此就容易出现“急于求成“的思想,在工作中就容易出现就近不见远的“急功近利”行为,其结果就是先做再说,不考虑长远的事。这种短期行为,缺乏科学思维,所做的事,不能起到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要处理好这个关系,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思想观念问题。对贫困、落后农村的扶持和帮助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不能也不应该一蹴而就。驻村干部不仅自己要有思想认识,而且要让广大农民群众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认识。二是要认真制定好三年发展规划。要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发展战略,对近期、中期、长期的生产发展项目和新农村建设作出科学安排,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分步实施。通过制定规划,做出整体的部署,分清轻重缓急,突出工作重点,防止打乱仗,也防止急于求成,造成新的浪费。三是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按计划分配资金,明确责任和完成期限,加强约束和监督,保证各阶段性任务按计划完成。
二、在组织协调上要注意处理好四个关系
在实际工作中,驻村干部日渐感觉农村工作不同于机关工作。作为村的第一书记,驻村干部不仅要解决所在村的生产发展项目、资金,还要解决工作中碰到的一些具体问题,如与村干部的关系问题、与乡镇干部的关系问题、与县委任组织部、县农办的关系问题、与本派出单位的关系问题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求驻村干部要不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问题的能力,特别要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3 在当前,主要应特别注意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1、要处理好驻村第一支部书记与村两委的关系。
原则上说,驻村干部到任后,所在村的主要工作就应由驻村干部承担,因为你已经是这个村的第一书记。但是,又因为我们驻村干部所担任的第一支部书记是有特定含义的:主要是帮助驻点村摆脱贫困的,而且在时间上也是有限的。因此,作为驻村书记,不仅要起好带头作用,更重要的还在于帮助村两委一班人,增强党性观念、增强自强不息和勤劳致富的思想观念,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共同做好工作,建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要做到这一点,驻村书记就要摆正位置,既要起领导核心作用,又不能独断专行;既要以身作则,又不能包办代替,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作用,形成合力。这里还有一个建章立制的问题,只有通过建章立制,才能做到用制度管人、按程序办事,才能达到让群众心服口服的效果。可以说驻村干部与村两委成员的关系就是同事、战友的关系。
2、要处理好驻村干部与乡镇领导的关系。
驻村书记虽然是上级指派的,但是,按照组织原则,仍应接受所在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因此,驻村干部应当自觉地、经常地向所在乡镇党委、政府汇报工作,以得到乡镇领导对驻点村工作的指导和支持。驻村干部既不能凌驾于乡镇党委、政府之上开展工作,也不能甩开乡镇党委、政府自己“单干”。要处理好这个关系,首先是驻村干部要放下驾子,不要把自己还当作省直机关的科长、处长,而要摆正位置,尊重乡镇党委、政府领导干部,把驻村工作纳入所在乡镇总体发展规划中,形成一盘棋思想;第二,对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难题,应当虚心听取乡镇领导的意见,特别是挂村乡镇干部的意见,因为他们农村工作经验比我们丰富;第三,驻村干部还有义务帮助所在乡镇疏通与省级机关相关部门的关系,加强上下之间的联系,使“高位嫁接”在乡、村都能发挥作用。驻村干部与所在乡镇党委、政府的关系就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3、要处理好驻村干部与县委组织部、县农办等部门的关系
驻村干部在实际工作中,接触比较多的就是所在县委组织部、县农办。从工作关系来说,组织部是在干部管理上对驻村干部进行关心、帮助;而所在县农办则是侧重于在扶贫资金、项目的使用、管理上指导驻村干部做好工作。驻村干部应把县委组织部、县农办当作自己的娘家,经常走动,以得到他们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的关心、爱护和支持。特别是对于村级后备干部的选拔、培训更应当主动取得组织部门的关心和支持;而对于扶贫资金的争取和使用则要多听取所在县农办的意见,少走弯路,快出成效。驻村干部与组织部门、农办的关系就是依靠与被依靠的关系。
4、要处理好驻村干部与派出单位的关系
对于这个关系,驻村干部可能自觉得还好处理,但是,正因为自觉好处理,而往往就处理的不好或不到位。驻村干部应把派出单位当作自己的坚强后盾,及时、主动向派出单位的领导汇报工作情况和存在问题、困难,以求得重视和支持。要努力争取派出单位把驻点村的工作纳入党组、党委的议事日程,加以指导、关心和帮助。特别是,有的驻村干部的派出单位与扶贫挂钩单位不是同一个单位时,更要做好经常性的汇报、联系、沟通工作,否则,可能得到的帮助就没那么 及时、到位。驻村干部与派出单位之间的关系就是支持与被支持的关系。
上述两大方面讲到的需要驻村干部注意处理好的关系问题,只是自己在工作中接触到、感悟到的,也许还有许多没有讲到,也许有许多方面驻村干部已经注意到了并且做得不错了。我的体会只想对大家起一点启发性的作用。有不到位的地方,请领导和同志们指教,并希望驻村干部在实践中把它进一步完善。
【素质教育的几个关系】推荐阅读:
浅论减负与素质教育的关系09-26
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论文06-23
信息素质教育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系论文07-02
和谐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06-14
论当代大学生参加实践与素质培养的关系07-11
教育科研中的几个问题10-17
浅谈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素质教育06-22
素质教育论文职业道德素质论文06-29
劳动教育与素质教育09-16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素质论文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