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刮痧》对文化差异认识的观后感(精选10篇)
《刮痧》无疑是中国史上反映中西方文化差异最成功的电影之一。接下来小编搜集了电影《刮痧》对文化差异认识的观后感,欢迎查看。
电影《刮痧》对文化差异认识的观后感一
随着全球化潮流的兴起,跨文化交际在人与人的交流中也显得尤为重要,《刮痧》观后感:对电影《刮痧》中文化差异的认识。观看了《刮痧》后也真正感受到了文化的差异性以及文化在交流中的重要性。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说一下电影中体现的文化差异。
文化背景影响跨文化交际。首先是价值观念的不同,这是文化特质的深层结构。中美对于动与静的认知不同,中国人强调“静”,更加注重做人。而西方包括美国则强调“动”,更加注重做事,注重个人主义,注重隐私。如影片中,在颁奖晚会上大同对自己儿子的教育,采用拍打甚至被朋友看作是暴力的手段,这种对人的教育方式是不被美国人所接受的。再就是对待变化的态度上,中国人注重求稳而美国人则注重求变。这一点在影片中通过大同的父亲体现的尤为明显。大同的父亲看到自己的老朋友老霍在美国的工作、生活状况,并最终客死他乡让他很是伤感,这也是最终使自己返回北京“落叶归根”的一大因素,中学生作文《《刮痧》观后感:对电影《刮痧》中文化差异的认识》。还有对于人的天
性的认识,中国人主张性本善,对他人常有恻隐之心;而美国人主张性本恶,对他人也要用法度来规范其行为,绳之以法。如影片中大同的美国朋友昆兰在法庭上作证时并没有因私情而偏袒大同,而是讲出自己所看到的事实,作为中国人的大同却不能理解朋友的这种做法。
其次是民族性格的不同,这是文化特制的外化表现。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中注重情感本位,讲求内敛含蓄,谦逊恭敬;而美国人则追求平等、民主、自由,讲求坦率真诚,注重个人隐私。在影片开始,大同和朋友一起进入颁奖大厅前,有很多人在门前搞反对游戏等活动,而美国警方则不会去制止,这体现了他们尊重言论自由。
再就是自然环境不同也会造成文化差异。亚洲的自然环境使得中国人更具有群体意识,并且很注重讲究等级次序,长幼有别;而在美国则是更主张自由平等,上级与下级之间也没有强烈的等级意识。电影中,男主角与他的老板之间既是上下级关系又是很好的朋友,而在中国自己与自己的老板是很好的朋友关系的情况却是很少。这就体现了中美的不同。
这部电影让我更加认识到了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同时也让我知道了自己专业的重要性。我们是任重而道远。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更加充分的认识到这种差异,才能更好的从事对外汉语教学。
电影《刮痧》对文化差异认识的观后感二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中西方文化在教育观念,家庭观念,婚姻观念,法律观念以及友情观念各个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中西方在行为处事上都有自己不同的方式,不同会产生碰撞,甚至会产生冲突,只有融合,理解,包容才会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文化。本文以电影《刮痧》为例,剖析了中西方文化在教育,法律,亲情,友情方面存在的差异,从而能够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流,使两种文化能够更好的融合。
中西方在家庭教育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中国人尊崇传统的儒家思想,“三纲五常”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标准,中国人笃信“棍棒底下出孝子”,打是亲骂是爱的观点,直到现在还有一直被热议的棍棒底下的北大生,清华生,我们中国人认为严厉是成功的途径。其中“父为子纲”就是儿子必须听取父亲的话,同时父亲也为孩子起到榜样作用。记得电影中的一个片段,当丹尼斯打了约翰的儿子,许大同让丹尼斯道歉,丹尼斯不肯,他就打了丹尼斯一巴掌。当时约翰,作为一个美国人根本不能理解为什么许大同要打孩子,这在美国是一种虐待儿童的行为,而许大同的解释到是为了给约翰面子,中国人认为抬高别人贬低自己是尊重别人的一种方式,而美国人则认为这是一种非常愚蠢的行为,因此约翰当时说道什么乱七八糟的中国逻辑。
西方教育子女时注重他们个人能力的培养,思维方式的培养,美国小孩子如果在画板上胡乱涂鸦家长肯定不会训斥小孩子,因为那是他们培养思维方式,发散思维的一种表现,而如果放在中国,中国家长肯定会手把手教,让孩子画一些已经有的成型的,具体的东西。美国文化崇尚自由和独立,认为孩子是社会的财富,人人是平等的,西方人认为孩子有自己的隐私,有他们自己的圈子,而这种隐私神圣不可侵犯。
法律是保障社会稳定的有力武器,任何国家都有自己明确的法律,中西方文化在法律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中国人往往面对法律时掺杂了许多了个人情感,而与东方法律观念不同,美国以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为基础,柏拉图,西方文化一直坚持理性的正义,坚持对权力的保证和对自由的追求,西方古希腊文化的理性对西方法律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理性,公平,正义是西方法律的代名词,充分尊重每一个人的权力,而且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也是很明显的。西方人重视客观事实,喜欢用理性的思维来分析事情。电影中许大同的父亲因为在美国的中国好友老霍的死亡而停留在警察局,许大同着急去接父亲而没有在晚上陪丹尼斯,这种现象在中国是很普遍的一个现象,而在美国则认为这种现象违返法律,没有尽到家长的责任;还有就是许大同为了他的父亲能顺利拿到美国绿卡,而撒谎说是他给丹尼斯刮痧的,在西方国家,如果一个人不诚实,说明他失去了诚信,他在社会上是不被认可的,当约翰发现许大同为其父亲“顶罪时”,他不能理解的看着简宁,简宁说道“因为他是中国人”,当然在我们中国顶罪也是一种不理智,违法的行为,但是我们会说这是一种亲情,而且说许大同是孝顺的。
中西方文化在亲情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西方人重视个人,个人的发展,老人一般与年轻人分开住,而且老年人也不太愿意打扰年轻人,而中国“百善孝为先”不孝顺的骂名一般人是承担不起的。在电影中许大同为了不让父亲单独一个人留在北京,而将父亲接到美国和他们住在一起,而父亲在中国住惯了,在美国不适应,文化,语言,礼仪,习俗各方面的不同导致父亲最后的归国。在西方人看来各自都有自己的生活为什么一定要融到一块,住在一起不一定就意味着孝顺。在西方,主流文化的核心价值就是个人主义,在美国人看来每个个体都是独立的。
4.友情观念
中西方文化中,友情呈现的含义是不同的,中国人重视友情,而将友情与其他许多感情,人情混在一起,与工作之类的相联系;而在美国,他们的友情建立在一种顺其自然的基础上,同时他们也将友情和其他事情分开,特别理性。在电影中,约翰指正许大同打过儿子,许大同认为约翰背叛了他,他们那么好的关系,约翰怎么能那么说,而约翰认为事实就是事实,而不能因为朋友而去作伪证,友情的破裂最终
导致许大同的辞职,他们一般将“人”“事”分开,而我们中国则是人事永远在一起,倾向于把友情和权益合二为一。
中西方文化存在许多不同的差异,因为这些差异,我们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会产生碰撞,甚至会产生冲突,但是只要我们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不断了解目的语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价值观念,礼仪风俗,这样才能很好的融入到对方的文化中,这样才会减少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才能避免因风俗差异而造成的交际障碍,兼容并蓄、尊重、理解接纳,海纳百川才能更好的进行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电影《刮痧》对文化差异认识的观后感三
这个周三,社会心理学课上老师给我们看了电影《刮痧》,是一部很老的电影,01年的,感觉演员都和现在都不大像了,但是我觉得这却是部有意义的电影,比起一些商业片。
首先,电影讲的是一家移民美国八年的年轻华裔夫妇以及他们在美国出生只会说英语的孩子。生活本来很平静,男主人事业有为,但是这一切在他把他在北京的老父亲接到美国后就打乱了。事起那个小男孩发烧,老人用传统中医的治疗办法给孩子刮痧,孩子背上留下了一条条红色的血印痕迹。孩子病好了,不料却在不了解中医的美国,在一次体检中被发现,被误认为孩子受到虐待,美国社工人员要把孩子带往CWA。这对年轻夫妇当然不愿孩子离开自己,于是CWA要起诉他们。男主人为了帮老父亲拿到绿卡,说是自己给孩
子刮的痧。最后,还好是在男主人这个国际友人的帮助下,和法官说清楚了什么是刮痧,取消了官司,故事圆满结束。
故事中纠结着各种情感,亲情、友情等。很是感人。尤其是老父亲为了不给年轻夫妇添麻烦决定回中国时,还有男主人在圣诞节沿着室外管道爬到9楼给孩子圣诞节礼物,实现自己圣诞节回家的承诺时,感人至深。
然而,我想,这部影片的意义不止于此。更深层次,是对于刮痧这件事,说起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价值观的差别。
我觉得,中国人更注重感性的东西,而美国人则更是注重理性的东西。在这部影片中,年轻夫妇传达的均是爱这个有点抽象的东西,而那些美国CWA的人员、医生、法官等只是看到了孩子背上刮痧痕迹,这个实在、能够看得见、能够作为证据的东西,包括试图证明男主人有暴力倾向,把他研发的电子游戏也作为了一个证据!这样却也显得很是死板。在我看的美剧CSI中,物证也远比人证重要。或者可以说,中国更是一个讲“情”的社会,美国则是更讲“法”的社会。
这些东西让我想到了我最近在看的一本书,《江城》,作者叫彼得·海斯勒,中文名叫何伟,在上世纪90年代作为“美中友好志愿者”,来到中国四川省的一个小城涪陵市,书中是他在涪陵2年里的一些经历和感想。这里面也讲到了一些中美两国之间的差异。他说,中国人缺乏这样的传统,即将个人的身份认同建立在固定的价值体系之上,而不管别
人怎么看待。我觉得说的很对。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呢?在何伟所任教的班级里,有个非常优秀的女生,因为她真的非常优秀,然而性格又有些孤僻,所以大家都不理她。到了第二学期,她没来上课,原来她在老家自杀了!其实我们能理解,因为她被孤立了,绝望了。而何伟和另一个美国外教却表示相当震惊,觉得无法理解。
中国人不喜欢走自己的路,总是在乎别人的眼光,似乎自己的命运由别人控制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句话似乎不太适合中国的国情。一个个体,总有一层层的关系将你牢牢套在这个社会中,挣也挣不开。不论你是升官发财,还是求职找工作,都要动用你所有的“关系网”。我们可以毫不隐晦地讲,在中国,到底有多少人是真的靠自己创造美好生活的?就像《江城》书中,何伟一开始无法理解为何在中国,那些干部们老是要举办宴席,还要在宴席上拼酒,喝得酩酊大醉。
再看美国,不说其个例,比如那些富可敌国的billionaires,或许存在花钱贿赂政府的行为,大多数人都是白手起家,靠自己的努力获得财富,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乔布斯说过:“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要为别人而活。”其实美国好多富翁也是在西进运动中卖掉自己在东部的已有财富,轻装上阵,成为一名拓荒者,赶上淘金热发的家。因此,美国更欣赏白手起家,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人。
说实在的,美国人血液中天生有爱冒险、追求刺激的基因,因此他们无法老是在一个地方住着,总是搬家。而中国,我们更喜欢稳定的生活,喜欢稳定的工作,比如公务员这个铁饭碗。
这些差异,也许没有谁是谁非,都是两国历史发展的沉淀。中国几千年来的礼仪之邦,尊崇礼尚往来,向来是个讲究人情的社会,讲人情始终是中国社会的一大特色,有时甚至是外国人无法理解的。中国地理结构上内陆居多,养成了中国人民纯朴、敦厚、勤劳的民族性格。而美国由于其建国历史的特殊性,即移民社会,使美国人民养成了信仰“人性本恶”、法律至上、以理说理的价值观。美国濒临两大洋,土地较为开阔,也使美国人民性情爽朗,崇尚自由。不同的历史发展道路,不同的生活环境,以及其他一些因素,必然会引起中美两国文化差异乃至文化冲突,这是不可避免的。
只有正确地看待这些文化冲突,加强两国间的交流,才能更好地相互取其精华,为国家发展和保护人民自身权利服务。
电影《刮痧》对文化差异认识的观后感四
这部电影是在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看的,能很好地体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过电影中夸大了这种差异,然后就有了一个大误会。
当然这部电影也只可能发生在它所发生的那个年代了。现在,这种文化差异早已被人们所重视,所以我们也就有了
类似的英语课来专门学习了。
片中剧情表现了很多文化差异的现象,比如当着别人的面教训自己的孩子是给对方面子,遇到困难就找熟人或朋友帮忙。这些对大同的老板来说都是无法理解的。
我觉得我自己能意识到文化差异这个问题就行了。
关键词:中国电影,民族文化,中西价值观
1 中国电影在文化传播上的现状
近几年, 华语电影主要以两种形式进军世界影坛。一类参加国际影展, 主要以较低成本的文艺片为主, 参展戛纳、柏林、威尼斯等世界各大电影节;另一类是依托好莱坞这一“电影工业世界中心”, 吸引西方制片公司投资拍摄商业片, 从中获取高额利润, 例如《卧虎藏龙》、《英雄》等。有人评价《卧虎藏龙》几乎浓缩了西方人想象中“东方”的所有要素, 它为西方人提供了一个想象的神秘、浪漫、优美、含蓄、古典的东方家园。而《英雄》也堪称一盘用无数中国符号装饰出来的精美点心 (黄维敏, 2003) 。
有许多学者担忧中国电影目前发展的趋势中有两种负面趋势, 一是趋“全球”而离传统之流, 二是所谓“文化奇观”之流。例如西方人能够马上被武侠片中精美的画面、服饰、民乐、武术所吸引, 但却很难理解东方人的含蓄内敛, 智与情。《卧虎藏龙》里的女子像是一个穿着中式旗袍的东方美人, 衣服下裹着的的确是一颗西方女子的灵魂。 (黄维敏, 2003) 我赞同这个观点, 因为这两派一方面偏离了电影应该揭示民族特色, 关注生存状态, 关怀生命本质这一根本任务;另一方面忽视跨文化交际冲突, 特别是文化中最深层次的中西价值观的冲突。我认为这才是电影的本质任务。
北京师范大学史可扬教授犀利地指出:“至于中国特色、本土文化、民族审美, 已经日益退出中国电影话题范畴, 其结果, 区分好莱坞电影和中国电影的标准只剩下了演员和肤色。”贾磊磊同样也担忧:“如果电影仅仅注重个体文化差异, 会强化不同文化之间的分歧, 乃至抗衡、冲突, 起码会加剧不同文化之间原本存在的隔阂与对立, 这样不利于中国电影产业的市场延展。” (史可扬, 2011) 电影评论家钟惦棐也指出:“真实地反映中国人民的现实生活, 就必然是民族的。电影其它艺术形式不同, 过分强调民族化有副作用。”
回顾中国电影百年, 我国已创作出产了7千余部影片, 我们可以把其国际传播的目标大致划分为如下几个时期:80年代以“宣传品”为主导;90年代以“作品”为主导;21世纪的“产品”、“票房至上”。中国电影无论在专业制作和商业价值方面还远不及欧美, 要制作出像《阿凡达》这类影片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学习和探索。高科技是手段, 但它不是电影的全部更谈不上灵魂。我们必须面对一个事实:即中国电影在文化的传播和国家整体形象提升方面还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那么为何我们不思索如何让中国电影展现民族特色, 关怀人性, 反映中西文化冲突、对话与融合呢。这类题材恰恰最能体现出电影的灵魂, 能让中国电影走出去。
2 构建民族文化势在必行
随着全球化趋势进一步深入, 特别是后殖民主义环境下, 如何让世界了解中国, 让中国电影文化走出去是我们不断探讨和实践的迫切议题。著名美国后现代学者弗里德·里克杰姆逊认为:在后现代后殖民时期, 国家和民族并没有消亡, 因此, 一方面应当看到这个时期全球文化的趋同性, 另一方面也不能否认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对抗。他指出, 后现代后殖民时期, 经济依赖是以文化依赖的形式出现的, 第三世界由于经济落后, 文化也位于非中心地位, 而第一世界由于强大经济实力与科技实力, 掌握着文化输出的主导权, 可以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把自己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强制性地灌输给第三世界, 处于边缘地带的第三世界则只能被动接受, 他们的文化传统面临威胁, 母语在流失, 文化在贬值, 价值观受到冲击。
因此, 我们亟需一种有效媒介来传承和传播母国文化。著名东方学家爱德华·萨伊德认为:“图像在当今社会已象征性地取得了一种支配权”。无可否认, 在今天影视传媒这种可视的符号图像和标识, 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巨大威力不可替代。然而电影应如何反映民族文化, 如何体现民族特色、叙事方式、审美趋向等是每个文化群体所要探寻的。
3 借鉴电影《刮痧》成功案例提出未来文化传播思路
那么一个重要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即如何通过电影这门综合艺术重建另一种民族文化, 让它能够成为东西方共同消费的精神粮食?我们可以从一些成功的电影案例来找寻答案, 郑晓龙导演的电影《刮痧》便是其一。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中国移民家庭在美国生活时围绕“刮痧”事件发生的一系列跨文化交际冲突, 集中反映了中西方人权文化价值观的种种差异。而这些差异并非像中餐和西餐那般显而易见, 影片反映的差异是中西文化深层次的差异, 即无意识的差异, 需要在一定的文化碰撞当中才显现得出来。例如思维方式、人际关系、法律观念、人权观念等。《刮痧》正是把这些差异通过曲折的故事线索串联了起来, 给我们描绘出一个“第三空间”。第三空间的提出者是后殖民理论三剑客之一霍米·巴巴, 他认为“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自我与他者) , 而是之外的某物”。也就是说在后殖民时期, 某种文化身份的确立过程是永远接近于某一形象, 有永不能完成的过程。形象指的是本族文化或是异质文化文本。这个过程是一个永续的质疑、协商和妥协, 旧矛盾被消除了, 新的矛盾又产生了。
该影片在国内外不仅获得了不错的票房价值以及颇高的影评, 更重要的是许多外国观众对故事很感兴趣, 产生强烈的共鸣。编剧王小平回忆该片在美国圣路易斯市放映时的场景:深情的场面, 你回头看你周围的观众, 不是热泪盈眶而是抽泣不止 (剧场内60%-70%都是美国观众) 。如果说《卧虎藏龙》在国外票房的成功源于“距离产生美”, 那《刮痧》的成功则是源于“文化产生感动”。所以国外观众才会对这种遥远的、有着巨大文化差异的文化产生了理解的愿望和兴趣。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如下几条思路。
首先, 我认为要让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应该落脚到中华文化传播, “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 越是世界的也越是民族的”不是一句苍白无力的口号。在影片里“孙悟空”这个意向无论出现在游戏软件、神话故事, 还是玩具、法庭辩论中, 它一直贯穿电影情节始终。它寓意着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或是中华魂, 时刻警醒着旅美人士即使生活在美国也要肩负起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之重任, 让移民后代成为中华传统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继承者 (李馥辰, 2012) 。
其次, 导演对本族和异质文化的认同和理解是电影成功的首要一步。《刮痧》导演郑晓龙认为, “语言是文化的表象, 不同语言创造了不同的文字, 不同的文字衍生出不同的思维方式。在这里我们不想对一种文化厚此薄彼、评头论足, 我们会认为那是“不同”。各种文化在浅层次、在表面上虽然千差万别, 但当涉及人本身、人本性, 比如亲情、家庭层面时, 则是相通的。”郑晓龙与其夫人常年旅居纽约, 他们曾做客《海外来风》谈了一些面对文化冲突的亲身体会。他说, 中西方爱孩子的方式虽然差异很大, 一个趋于溺爱, 一个设立专门的儿童福利局保护儿童权利, 但中西文化都关爱儿童。中医和西医依托的哲学思想不一样。中医基本是靠经验医学, 口耳相传, 建立在老庄哲学之上;而西方的哲学是实证论, 他的医学建立在解剖学之上。因此要拿西医解释中医的七经八脉、中医的气, 是怎么也解释不出来的, 要拿到法庭上说清楚, 再过多少年我觉得还是解释不出来。
再次, 电影服务于中西文化理解与传播, 也将引导和鼓励人们创建一个大同的文化价值体系。在我中有你, 你中有我的文化熔炉中, 不同族群、不同类型、不同传统的文化能够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电影《刮痧》不仅成功地发掘出中西文化冲突, 把故事一步步推上高潮, 更重要的是在解决冲突上给东西方人提供了一条途径, 即通过不断探索自身文化身份, 回归母国文化, 反思文化差异, 最后双方妥协, 创建属于自己文化杂糅的“第三空间”。 (李馥辰, 2012) 。《刮痧》主人公大同一直在祖国文化和移民国文化之间彷徨迷惑, 当他挣扎着去实现美国梦, 想全盘接受美国文化时, 却发现骨子里的中国魂是永远改变不了的事实。事实上整个刮痧事件揭示的是一场艰难坎坷和潸然泪下的文化身份探寻之路。
本文回顾了中国电影发展现状, 提出电影在构建民族文化和传播文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电影《刮痧》的成功在于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要让中国电影走出去应该落足于本族文化的传播;其次导演自身要对本族文化和异族文化的异同有足够认识;再次电影所倡导的文化兼具两种文化的特色, 为迷茫探索文化认同的人们创建共同的心灵家园。
参考文献
[1]爱德华·萨伊德.《东方学》绪论[Z].东方学[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2]黄维敏.图解文化与人造珍珠——解读武侠电影中的“东方”[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3 (11) .
[3]胡智峰, 张炜.中国电影国际传播问题三思[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12 (3) .
[4]李馥辰.后殖民背景下对《刮痧》中主人公的文化身份再解读[J].苏州大学学报, 2012 (4) .
[5]刘立行.国家电影制度:政治、经济、文化、产业之理论与实务[M].正中书局.
[6]生安锋.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
法律价值观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法律价值主体——人以其需要系统为基础,对法律制度和法律实践过程中所体现的法律自身价值(如平等、自由、秩序等)整合而成的观念体系。法律价值观作为法律价值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又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人们科学认识水平的提高而不断进步。任何与时代不符合的法律价值观都会被社会所摈弃。中西方的法律价值观受到各自传统文化的极大影响,具有不同的特点。
不同的文化传统必然导致法律文化的差异性,这也就使得一定地域的法律文化圈的产生成为可能。影片《刮痧》最主要的情节就是围绕“许大同是否虐待儿子”来展开的。案件的被告一方就是这个在美国只待了不到十年的深受东方儒家传统文化熏陶的许大同,而控方律师则是地地道道的、血液里浸满了西方主流文化价值观念的美国佬。根据影片中案件经历的整个过程来看,双方当事人的法律价值观念典型地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法律文化体系,当事人之间的内心冲突的根源和对抗方式的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在法律价值观层面的差异。
(一)感性主义和理性主义
传统中国的法律文化是法天、法地、法自然而成的。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道法自然”。人作为天、地自然间的一物,从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传统中国法律文化以无讼为其价值取向不是选择的结果,法自然的文化不存在选择,只有效法自然,一切才能自然而然,功成事满;违背自然,只能自取灭亡。[2]另外,自古以来,农业生产一直是中华民族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这种稳定、内向、封闭的生产方式导致产生了一系列的后果。最主要的后果是以血缘关系为联系纽带的家族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即以伦理关系作为处理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基本出发点,其他的所有的社会关系都在直接或间接地向这个关系靠拢。在这种传统背景下,中国社会整个就是一个熟人社会、人情社会、面子社会,人与人之间是否有比较亲密的关系、有没有“关系”可以利用成为人们之间交往所第一个考虑的最基本的要素。所以,人们通常对于法律表现得是不信任的态度,在“运用法律”和“运用关系”之间,一般都会选择后者。不到非不得已的情况,他们都是不会把事情搬到法庭上去理论的。中国人的眼里,好人是不会当被告的,当了被告是会丢人的,即使是当控方律师,在法庭上也会觉得不是太光彩的事。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中国民众在潜意识里对法律有一种抗拒心理。
而西方则正好相反,从古希腊法哲学的鼻祖海西奥德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再到中世纪神学大师托马斯•阿奎那,他们都把法律当成一种正义,是对权力的保证和对自由的拯救。对正义的追求构成了一条贯穿西方法学发展的红线。西方文明的源头是古希腊,古希腊对西方文明影响最深远的是理性思想。历史表明,是古希腊思想家在西方文明史上首先发明和使用了自然、理性、正义与法律这些概念,在它们之间建立起有机的逻辑联系,形成系统的理性思想。[2]西方人将法律的本质定性为理性或“合理意志”,将其视为对权力的保障。所以在西方,运用法律、法庭争取正当权益是最普通最平常不过的事。
在美国法庭,作伪证的后果非常严重,如果一个人在法庭上讲假话,就可能被控伪证罪而坐牢。许大同作为被告,作为与案件有着直接利害关系的当事人,在案件过程中,他向律师隐瞒了替儿子刮痧的其实是老父亲的事实真相。许大同重视和父亲的亲情关系,不忍心年迈的老人在法庭上接受质询,于是果断坦然地把罪名背负在自己身上。
西方人注重证据,擅长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分析事情。影片中有一个很感人的情节,老板因为出庭作证说了实话,而遭到许大同的破口大骂之后,为了证明许大同的老父亲给小孙子背上因刮痧而留下的伤痕不是人为故意的虐待,他放下工作,只身一人去到中国,到了那里,让医生在他背上做实验。而在亲身体验了刮痧之后,他明白了刮痧是一种治疗方法,不会对人体产生任何危害。也正是因为这个证据的提出,才使得许大同最后和家人团聚。老板昆兰是一个典型的西方人,他心里是信任大同的为人的,当他决定为大同做点什么的时候,他到中国取证,用事实证明了大同的无罪。
(二)家族本位和个人本位
在个人主义的文化里,个人的目标重于集体的目标;而在集体主义的文化里,则刚好相反。[3]中国人一直以来都是把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国家是家族的扩大形态,国家、集体利益高于一切,个体的所有行为都必须以家庭集体的利益为最高准则。在这种价值原则的指导下,忽视个体利益和个人权利价值,通过限制个体利益的方法来维护特定的社会整体秩序的家族集体本位观念成为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最基本的特点。电影《刮痧》中,许大同说儿子是生命的延续,并且版权归其所有,以及许父对许大同说的“当面教子,背后教妻”,体现了中国的传统家庭观。
中国家庭强调家族、血亲之爱,中国人常常说:“虎毒不食子”,所以在面对儿童福利局指控他虐待儿子时,许大同觉得此项指控不可思议,他对妻子说:“父亲爱儿子,天经地义,还用得着发表证据,发表声明?你不觉得荒唐吗?”
中国家庭道德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孝顺”,孝道是儒家传统哲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也是儒家最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孝经》说:“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4]影片中,正在家抽烟的老父亲看到许大同夫妇突然回家后面露惊慌之色,赶紧将烟藏到了身后。从这一点我们可以推测出来简宁是强烈反对有人在家抽烟的。简宁深知父亲是由于思念孙子才抽烟的,而且她知道如果不让老父亲在家里抽烟,势必让孝顺的丈夫反感,聪明的简宁不但没有阻止,反而跟父亲说:“爸爸,你抽吧。”在这一情景中,夫妇俩虽然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他们都没有阻止,这是孝顺父母的表现。假设这是一对美国夫妇,那么当他们看到老父亲在抽烟时,势必会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不要在家中抽烟。
西方社会民众的法律文化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个人权利本位。他们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是公民,即法律上的自然人,这种自然人是有法律人格的。西方人的道德指向是个人,向自己负责,强调个人奋斗,信奉个人本位、自我中心。在美国的家庭关系中,个人的利益和愿望是首位的,父母不能将没有自制能力的儿童单独留在家中,不能打骂儿童。
影片中,当儿子丹尼斯与小伙伴保罗发生冲突的时候,许大同当着老板昆兰的面动手打了儿子,引起了昆兰的极大震惊和不安。在美国,父母动手打孩子是违法的,而且孩子有权向法庭控告父母这一行为。但许大同生长在中国,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许大同觉得自己打儿子是教育儿子,儿子如果不服管教,那是儿子“不孝”的表现。而当丹尼斯的爷爷看到孙子不太高兴并了解了原因后,便说道:“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爱不成材。”而大同的老板昆兰却认为打小孩是侵犯了小孩的权利。
西方人强调人权,影片中,广慈医院的妇产科医生在法庭上提到,当年简宁分娩时,许大同不但不在场,而且在情况危急时医生询问他时,他让医生“保大人”,不顾孩子。她认为东方人不顾孩子的行径非常野蛮。而许大同的解释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在那样危急的情况下,只能保住一个人的话,他肯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他的夫人。这是为大局考虑的,但在西方人看来,这是不尊重一个新生儿的权利,虽然孩子未降生,但在他们看来已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独立的人都有属于他们的权利,没有人可以剥夺他们的这份权利。
我们相信,每一种文化的存在都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缤纷美丽,不同的文化之间需要有理解的精神和博大的胸怀。[5]在这样的时代,我们有普世的价值,有共同的规则,法律也需要一点宽容的情怀,建立一种能够平等对话与交流的机制。既然法律的标签上贴着平等和公正,法律又是一套可操作的规则体系,并且,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已法治化后,法律有着使最大多数人信奉和依赖的力量,那么,法律应该成为这种平等对话和交流机制的构建者。法律既要建立在每一种文化价值观的独特性上,又要建立在与其他文化相互沟通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法律中跨文化的价值观念的冲突和障碍。
[1]张江艺.在情感和文化之间的失衡——从另一个角度看《刮痧》[J].当代电影,2001,(04).
[2]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326,363.
[3]胡超.跨文化交流[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3~45.
[4]李晨阳.道与西方的相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28~130.
电影《刮痧》讲述了一对移民美国的中国夫妇因中美文化差异而导致差点丧失其子抚养权的故事。对于美国所谓的人权保护还有对儿童的保护早就有所耳闻。一直都知道在美国家长是不能随便打孩子的,会被警方介入而且后果很严重。在中国人看来,当儿子做错事的时候,父亲打儿子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方式。在中国来说是正常的,没什么大不了的。父亲打儿子也有爱儿子的意思,打在孩子身上,痛在父母心上啊。打者爱也。同时也是表示对别人的尊重。但是,在美国人看来,父母无论如何是不能打孩子的,打孩子是一种虐待儿童的行为,是违反法律的,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的。美国的人权主义太强了,在中国人看来是家庭事,坡见人无法插手的,可到了美国就不一样了,变成了国家的事了。(在我看来其实是小题大做,这可能就是中西文化的差异吧!)在美国,大人晚上把孩子单独留在家里也是犯罪。
在中国,孩子生病了,大人用偏方给孩子治病是司空见惯的了。比如电影中的老爷爷帮他孙子刮痧,这是帮孩子治病,天经地义的,是爱孩子的表现。刮痧在中国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了,基本上是家喻户晓的偏方,效果很好。但是于美国,他们只是看到外表,而不知道其中的奥妙,以为是孩子收到虐待,就要把好好的一个家庭给破坏掉,太残酷了。简直是不可理喻,没有经过调查就断然下结论。
电影中的主人翁许大同虽然在美国住了八年,事业在美国取得了很好的成就,被美国人所认可,但是他骨子里面的中国传统文化仍然与美国的文化格格不入。刮痧在中国已经好几千年了,可是一到美国就说不清了。其实说不清的又何止是刮痧呢?他们竟然说孙悟空是一个没有道德,没有责任感的人,仅仅只因为孙悟空偷了蟠桃?!
而他们对于中国的了解还停留在中国解放前的情景,中国是贫穷落后的,中国人还穿着长袍马挂等。现在其实中国人的事情在美国经常发生。当大同送完他爸被警察逮捕的时候,掉在地下的猴子受到践踏,难道仅仅只是这只玩具吗?恐怕还有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吧!
电影最后结局圆满,可是我却很伤感,对于自己所不了解的文化肆意的批驳,连了解一下都不屑,真的是那个自由的国度,是那个民族文化融合的地方吗?
剧中,许大同在讲五脏六腑,七经八脉这些刮痧的基本原理是我的心情很低落,因为他用英文讲不出来这些知识。我希望中国传统的医学能够更加科学化,世界化,从而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让那些自以为是的人了解中医,爱上中医。
影片从始至终,我感觉到总被一种特殊的感情牵系着,从主人翁许大同获得年度的最佳设计大奖,面对在场的众多美国同事、朋友,他激动而骄傲地告诉大家:“我爱美国,我的美国梦终于实现!”的时候,这种关于航行、关于人的航行并在乎航行之后的灯塔永久照耀的期待构成一幅美伦美幻的天伦之图。 而当羡慕与祝福在许多人心中升起的时候,也顺理成章的让厚实的华人感到这个世界的可爱,而世界是由“家”组成的,所以当“家”后来霎那间成为柳絮飘萍,这个世界连同那个美丽的国度也就突然变的狰狞而可怕。 “家”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甚至于古代中国的文化形态,一直以来都表现出“家国同构”的显著特征。而许大同是属于新时代的青年的,而且用自己的努力和才华突破这个禁锢而将家安在美国——感觉中的幻想之地。但却由于家的一度被拆散,他在影片中也不得不产生了动摇和悔涩:“我一直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现在,家已破碎成这个样子,我留在这里还有什么意思?回到北京,至少还可以一家团聚……。”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之不存,所有关于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的雄心壮志刹那间灰飞烟灭,“丧家”流浪的日子里,许大同和所有的华人一样,虽然属于所谓的“先进青年”,却仍一般凄凉。
许大同一家是无数浪迹天涯的华侨华裔的缩影。他们虽然讲一口字正腔圆的英语,他们也希望或是已经融入美国的主流社会,但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从未忘记自己是中华儿女,炎黄子孙。影片的末尾,两口子一字一板地教丹尼斯读“北京”、“长城”的场景更是蕴涵了这样的暗示。正是这种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和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构成了中国文化历久弥坚的凝聚力。 我们的先民很早就有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表达了文化心理上的自我确认。影片中许大同对美国友人所说的一句中国成语“道不同,不相与谋”也正是这样一个意思。影片所表现出来的异质文化冲突不过是漫漫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小小的剪影。在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无数次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突和挑战。但是,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曾经出现的许许多多优秀的文化体系中,只有中国文化是历经数千年发展延绵不绝从未中断的。在与外来文化的冲突中,中国文化总是能坚持自己文明中优良的传统,并对外来文化进行融合和同化,从而造就中国文化强大的生命力,正如“刮痧”这一古老的中医疗法,最后也被美国人接受和认同。 许多人走出影院时两眼发红,我也一样,我拥有一个中国军校大学生资格和一个普通中国公民的尊严与思考。如果站在专业影评的角度来审视这部电影,或许并不完美,还有许多值得考究和商榷的细节。但作为同一文化群体的观众,我看到“刮痧”的场景时,发热的不是脊背与手掌心,而是我,以及我所可以代表的所有华人的心灵,“刮痧”刮在了我们的内心深处。我们能够深切地体味到许大同和简宁们的破灭和希望,他们的欢乐与悲伤,并为他们的最后团圆而喝彩。如同剧中聚集在楼下观望的人一样,“人之初,性本善”,对于美好亲情的向往和祝福,同样是超地域、超国界的。正是因为人性中有共通之处,异质文化才从有了冲突到融合的可能。 回想我们所日夕生活的古城,沉钟暮鼓与斜阳夕照还有那雄浑辽阔的明城墙总让人们觉得自己生存于一片圣地而对于异域他乡的文化的探究裹足不前。事实上这个城市的人们是需要一些不应叫做勇气的“勇气”,来走出城墙,走出国门,向更大环境的世界范围文化体系阐述这属于中华民族的灿烂渊源,融合来源于交流,真心的交流,使得这个世界走向完美与和睦。 《刮痧》,“刮”在我心深处。
2013-3-19 The film review of “scrapping”
This movie is about a story which happened in an immigrant family liv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now.Dennis, a Chinese child, is having a fever and suffering from diarrhea.Since his grandfather was from Beijing and didn’t understand the drugs’ English instruction, he used the long history Chinese wisdom therapy scrapping to treat Dennis.But he never predicted that this treatment became the evidence of Dennis’ father abused the child.In the court, a series of conflicts is followed, and the so happy family became fragmented in a few time.We can’t imagine scrapping is just a little thing for Chinese.Why should it become a legal setbacks in the United States.Scrapping has experienced thousands of years’ history.Why became illegal behavior in the US.This question is very valuable for people to think about it.As far as I’m concerned, this problem is due to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ountry.Western people cannot believe the treatment of Guasha which has a long history in China.The culture differences existed in everywhere.Different country has different cultures.We should realize it ,and accept it sometime.But there is also a more important reason that the court didn’t understand the true things and didn’t verify the illegal evidence.Because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itself is an objective factor.Only when cultural differences can’t be accepted this tragedy would happen.As we all know the low is justice, and the court needs the fact.In this film, scrapping hadn’t really be understood, the court deprived the custody of Xu Datong.It’s no doubt that they didn’t understand correctly and verify the illegal evidence, which lead to the contrary to the justice of law.If the court know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es, it won’t make such a ridiculous decision.Another bright spot of this film is the father’s love.At the hearing Xu Datong expressed impatience that totally different from his personality as an engineer.He feels anxiety and fear that he is going to lose his child.He spirited away Dennis at the contact of the law.In order not to let Dennis know the truth, he played a game with Dennis and Dennis had a good sleep.In the end, Xu climb nine floors to make his love climax.“Scrapping” is valuable for people to watch.It’s rich in cultural connotations.Of course things have been solved satisfactorily Finally, the prosecution of the court has been revoked.The result of the film in addition to the normal conscience and more is due to the communic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each other.I think the hero’s name is “Da Tong”.Its true meaning is the communic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other culture.观后感一 Gua Sha is a movie ab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merican and Chinese culture.Xu datong is a video games designer in St.Louis.When his father visits from China, he performs Gua Sha(a Chinese traditional treatment)on his grandson, which leaves bright red marks on the skin and causes a lawsuit of child abuse.In the court, Datong loses his mind so that finally he loses custody of his son.I think this scene is shocking and thought-provoking to most of the Chinese audiences.But the most impressing scene to me is the ending.Datong wants to see his son in Christmas eve, he has to climb a pipe to the ninth floor which his son lives.I think the pipe is not only a pipe, but also a gap, a deep gap between American and 5000-year Chinese culture.He wants to climb over the gap and he will never succeed, perhaps no Chinese people really could succeed.中文翻译: 刮痧是一部反映中美文化差异的电影。徐大同(孩子的爸爸)是圣路易斯的一位电子游戏设计师。他父亲从中国到美国看望孙子,并对孙子进行了刮痧(一种中国传统治疗的方法),哪些留在孙子皮肤上的刮痕被认为是虐待儿童的证据,并将大同告上了法庭。在法院上,由于大同没有证据(或无所是从),以至于他最后丢失对儿子的监护权。我觉得这一幕是令人震惊的,令中国观众发人深省的,但结局给人的印象最深。大同希望在圣诞节前
夕看到他的儿子,他不得不爬钢管到九楼去看他的儿子。我想那钢管,不仅是钢管,而是美国与5000年中华文化的鸿沟。他想爬过这个鸿沟,他是做不到,也许没有中国人民真正能做得到
一、“意象性”与“实证性”
思维的意象性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是客观事物与主观能动性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思维倾向, 它是以具体形象来连接思维和语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具有意象性的特征, 从我国古代盛行一时的诗歌中就可以看出, 文字中渗透着联想, 想象的意味。思维的特征往往表现在语言上, 中国语言以意统形, 注重言外之意, 以形象符号隐藏真实意图, 意象比语言重要, 中国哲学思想天人合一蕴含其中。
实证性是指对待事物重事实, 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来剖析事物。它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客观世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从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法为基准, 西方思维倾向于用观察、例证、分析等方法去理解感性材料。
在电影《刮痧》中, 刮痧这一中医疗法, 在美国引起了轰动, 美国人无法理解这种“残暴”的方式是为了治病。我国中医刮痧是根据阴阳经络, 奇经八脉, 通过刺激人体背部经脉来达到清热解表的功效。而西医正和中医恰恰相反, 西医以解剖学为发展根基, 注重对症下药, 常常用西医药剂与病菌做直接的对抗治疗。影片中大同在法庭上对刮痧这一治疗极力做出解释, 而美国人却不能理解, 坚持认为是虐待儿童的行为, 展现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二、“伦理型”与“认知型”
我国学者连淑能认为, 在思维为中心方面中西方有如下不同:东方:伦常治道, 确立和论证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长幼有序、朋友之信。宗法制的伦理道德、治国安邦。西方:自然或宇宙一直是智者研究的独立对象, 从宇宙获得真理、掌握知识、拥有智慧;注重认识自然、探索自然、征服自然。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是伦理型的, 自古以来, 中国人注重论资排辈, 人与人的交往也会看重身份与地位。中国文化价值取向以道德为主体, 注重群体, 倡导集体主义。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认知型的, 他们注重科学文化, 早在几百年前的西方就可以看出, 西方人倡导人文主义, 主张个性解放, 注重人权和自由。
在影片《刮痧》中, 男主角大同的儿子丹尼斯与他老板昆兰的儿子保罗发生了争执, 原因是保罗说丹尼斯的爸爸是个笨蛋, 两个孩子因此打了起来。大同得知后, 不问原因直接让自己的孩子给保罗道歉, 孩子不愿意, 大同直接打了自己儿子一个巴掌。这其实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教育, 孩子没有按父亲的要求去道歉, 就要用暴力手段来强迫孩子认错。体现了中国人注重传统的父子排辈, 长幼有别。而大同当众打了孩子, 其目的也是为了让自己的老板有“面子”, 树立权威。这些在西方人的眼中是无法接受的, 认知型的思维方式让他们认为人人平等, 每个人都有人权, 无论如何都不能打孩子。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 注重个人成就。在影片中还有一处充分体现了我国思维方式具有浓厚的伦理色彩, 整个刮痧事件, 事实上是大同的父亲的给丹尼斯刮的痧, 但是考虑到父亲年迈和他的感受, 大同决定向法官承认是自己给孩子刮的痧。中国文化受儒家文化影响, 三纲五常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儿子理应为父亲带罪。西方思维则认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每个人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欺骗或是替别人受罚都是不被允许的。
三、“直觉型”与“逻辑型”
“直觉性”, 是指传统思维注重实践经验知识通过直觉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直觉思维重内心感受, 轻实验实证, 重直觉体验, 轻逻辑推理。中国人的思维是直觉型思维, 习惯于直觉体验, 如我国古代盛行一时的理学、玄学, 都是模糊的概念与范畴, 缺乏明确的概念界定和逻辑推理。
“逻辑性”是指思维传统注重科学、理性, 重视分析、实证, 因而必然发明并借助逻辑推理, 在辩论、论证和推演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重实验实证, 轻内心感受, 重逻辑推理, 轻直觉体验。西方思维是逻辑型思维, 亚里士多德的归纳演绎法对西方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在对待事物的时候, 注重逻辑性, 这也是西方在上个世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影片中男主人公大同在向法官解释刮痧是中医疗法时用七经八脉、丹田等中医用语, 法官立即打断他的话, 并让大同用证据、事实说话。在中国, 刮痧早是口耳相传可以清热解毒的疗法, 但其依据却是模糊的, 因为人身体中的气与脉络很难用实证解释, 但是在西方思维中这是没有逻辑性的。最终大同在法庭上怒火中烧, 调解不告而终。这充分反映了因为中西方思维方式与文化的差异导致交际失误。
通过《刮痧》这部电影, 我们可以看到因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 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基本素质和综合状况。思维方式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通过中西方思维方式三大差异, 来解释中西方文化碰撞所产生的冲突和矛盾。在现今这样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 我们需要了解这种思维与文化差异, 来帮助我们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
摘要: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历来是跨文化研究的重点, 本文从一部电影《刮痧》为切入点, 从思维的三大方面的差异入手, 以思维看文化, 揭示中西方民族文化深层结构中的不同部分, 本文对跨文化研究以及对比研究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刮痧,思维方式,比较,差异
参考文献
[1]何琛, 刘蓓, 郭树强.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调和[J].电影文学, 2008.
[2]何正欣.浅析中西自然观之差异[J].理论学刊, 2010 (05) .
美国现代文明国家,区区三百年历史,但短暂的历史恰恰使这个国家更容易接受新的思想,没有思想的累赘。(www.veryok.net)现代的国家,主要体现在他的法律之上。法理,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部分,依法办事,是这个国家更制度化,更规范化。
当两个文明国家相撞时,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中国,两千年的发展与延绵,社会每个方面,人们都拥有他们祖先的经验,人们的行为准则,更多的是来自于社会的默许,也就是一套自己人公认的行为规范。美国,短暂的历史,决定他必须有一套自己人必须承认的社会准则。而此要在短暂的时间里是实现,就必须依靠明文规定也就是法。
两个文明各自独立,没有好与坏,中国,你不能说他不行,因为他的民族依靠这个几千年就没有走过灭亡的道路。美国,你不能说他不行,因为他的现代民主,是美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望尘莫及。
美国,法律深入到社会每一个角度,每件事都将法律,涉及到人的就要讲人权,孩子,一个敏感的话题,父母教育孩子,在中国人眼里,天经地义,深入人心,对于美国人来说,他们要保护孩子的合法权利,不允许他受到不合理的待遇。在这个问题上的巨大分歧,就要求必须要交流,才能解决彼此的分歧,才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才能避免一些重大的错误。
对于渴望成功,怀有梦想的年轻人来说,美国的社会也许更有吸引力,从许大同的一句“ I love America. This is my piece of America dream.”中可以看出,他对美国文化的认同。
可是从他打儿子,以及他在家庭伦理观,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在他身上所刻下的深深的印迹。
老子打儿子,天经地义,这是不需要思考便可以做出的本能反应。
因为要替他父亲办绿卡,他承认是他给他儿子刮痧,对家庭和家人的重视,这也是我们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如自古便有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他在法庭上与控方律师以及法官的各种对峙,刮痧也好,父亲管教儿子也好,我们都看到许大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这种认同不同于他对美国文化的认同,对于美国文化,就好像现代社会中,大家会对现实不满,对社会现象充满怨言,然后对比西方国家,认为他们国民素质高,国家自由、民主、开放之类的,这更多的是在一种外显的认同,并且一般来说,大家并没有真正进入到西方社会去体验,大部分的了解来自于其他人的转述。而对于自己的文化,由于从出生便完全浸入这种文化,一言一行都受其规范、影响,这种认同更多的是在无意识状态下,与本能融为一体。
虽然中国一般被划分到集体主义文化之中,但是中国的集体主义与日本的集体主义又是有很大区别的,即中国人真正认同,或者是大部分人完全认同的集体是由血缘亲族维系起来的家庭或者家族,而走出家庭,社会上的集体其实是很难让其成员真正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的。中国社会的组成单位是家庭,是但在美国的文化之中,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即时是家庭成员,大家也彼此是相互独立的个体,父母,子女,都有着自己独立的人格与生活。
许大同打儿子这个情节,放在美国文化背景里,那是他侵犯了他儿子的基本人权,而在中国文化之中,父子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单独的两个,如果有侵犯,也只是一个个体侵犯自己的权利。
在文化的各个层面的冲击之中,一个外来文化(中国文化)与本土文化(美国文化)的碰撞之中,我们看到许大同一家作困兽之争,在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下,一个家庭的弱小,也许将自己从所处文化中剥离出去才看得清文化的限制无处不在,自己认为自己已经找到的真理或者自己认为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行为并不是那样理所当然、天经地义,脱离了原本文化,进入到一个新的文化规范,你变成了“不正常”,甚至触犯法律,同时你看到文化的力量。
在自己的文化中,多反思,面对其他文化,多一种宽容,不管是哪种文化,都应该真正的去理解其背后的成因,只是因为处在其中便毫无理由的接受,并且限制自己的理解,对其它文化妄加评价,才更是一种无知。
电影《刮痧》 (The Treatment) 开篇, 美国新移民夫妇许大同和简宁拥有成功的事业及美满的家庭, 五岁的儿子丹尼斯听话懂事, 并且大同设计的一款游戏也受到了行业的肯定。正当两人为实现了“美国梦”而欣喜时, 他们的生活却因一次刮痧而改变。大同的父亲来美国探亲, 因为丹尼斯突发高烧而老人家又看不懂药品的英文说明, 于是他用中国传统的刮痧法给孙子治病, 却在后来成为许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在法庭上, 无法解释刮痧的合法性使大同和简宁一筹莫展, 更造成后来的父子分离, 夫妻分居, 朋友决裂, 工作丢失, 使原本美好的家庭转眼变得支离破碎。《刮痧》以文化冲突为主题, 上映之后受到了国内致力于跨文化交际领域的学者们的关注, 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中美文化的交流。
二、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
文化维度理论是由荷兰心理学家吉尔特 • 霍夫斯泰德 (Geert Hofstede) 提出的用来衡量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一个框架。这项研究最初是根据1960 年到1970 年IBM一项大规模全球范围内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的。一开始霍夫斯泰德将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取向分为四个基本维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权力距离, 不确定性规避以及阳刚特质与阴柔特质。
1. 个人主义指的是一种松散的社会结构, 而集体主义则是一种紧密的社会结构。在《文化与组织:思维的软件》一书中, 霍夫斯泰德给出了相关的定义:在个人主义的社会中, 人际关系松散, 人们各自照顾自己和自己的家庭;相反, 在集体主义的社会中, 人们从一出生开始就与强大而又具有凝聚力的内部集团结合在一起, 而这种内部集团又对这些忠诚的成员提供终生的保护。2. 权力距离指的是在一个国家的机构和组织中, 弱势成员对于权力分配不平等的接受程度。换句话说, 权力距离的大小能够体现出一个国家或组织是否重视阶级关系。3. 霍夫斯泰德认为, “不确定性规避就是文化成员对于不确定的或是未知的情况所感觉到的恐慌程度。”在任何一个社会中, 人们对于不确定的、模糊的情境都会感觉到一种威胁。不确定性规避的大小则反映了这个社会的成员对未知所持有的态度及舒适程度。4. 根据霍夫斯泰德, 情绪性的性别角色存在明显不同时, 男性被认为是果断的、坚韧的、重视物质成就的, 女性被认为是谦虚的、温柔的、重视生活质量的, 这样的社会即阳刚特质的社会;当情绪性的性别角色互相重叠时, 男性女性都被认为是谦虚的、温柔的、重视生活质量的, 这样的社会即阴柔特质的社会。5. 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的区别在于注重于未来还是过去和现在。在以长期导向为主的社会, 重视对于未来的规划并强调坚韧及节俭;在以短期导向为主的社会, 人们习惯保持传统、维护面子, 重视当前的利益。6. 放任与约束这一维度指某一社会对人基本需求与享受生活享乐欲望的允许程度。在高放任程度社会, 人们拥有选择任何生活方式的自由并且将享乐放松与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而在高约束程度社会, 严格的社会准则及要求使人们重视自我约束、节俭与勤奋努力。
三、文化维度理论与《刮痧》
1. 重视个人主义的文化倾向于强调个人权利与自由, 对本人的职业和个人酬劳尤为重视。重视集体主义的社会则推崇成员之间的和谐, 主张个人服从集体利益, 必要时应牺牲个人利益以便维护集体利益。在电影中, 大同的上司昆兰在法庭上的证词对大同极为不利, 虽然昆兰只是说出实情, 但在大同眼中昆兰作为自己的朋友应想方设法维护自己的利益, 于是大同一气之下选择了辞职。而昆兰随后也解释:“我只是说出来事实而已。”从小被浸染着宣扬个人主义的美国文化, 昆兰对于大同的愤怒感到迷惑, 对他的辞职更是不解, 因为公事公办和不能将个人感情与工作混淆也正是美国个人主义的另一个显著特征。
2. 高权力距离社会强调对权威的服从和尊敬。反之, 在低权力距离的社会中, 学校的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勇于挑战权威, 公司的员工更加看重自由的权利并且对于关系到自身工作的事情希望得到更多决策的机会。美国、加拿大、新西兰都属于这样的文化。在电影中, 最明显的权力距离体现在家庭制度中, 即在传统的中国家庭制度中, 晚辈应尊重并服从长辈。大同为了能让父亲顺利办好绿卡选择自己承认刮痧的指控, 他的所作所为正是出于尊重长辈、孝顺长辈的中国传统教育理念。
3. 在不确定性规避程度高的社会中, 人们普遍有一种高度的紧迫感和进取心。而在不确定性规避程度低的社会中, 人们普遍有一种安全感, 因此倾向于放松的生活态度和鼓励冒险。从这个角度看来, 中国属于不确定性规避程度高的国家, 而美国则属于不确定性规避程度低的文化。然而在语言表达方面, 美国文化彰显出不确定性规避程度高的特点。
结语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产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要建立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就需要交际双方互相尊重对方的文化传统, 坚持文化平等并消除偏见, 设身处地地感受对方的情感从而推动中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
摘要:本文以反映文化冲突的典型范本《刮痧》为切入点, 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来阐述中美价值观差异, 从而推动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进行, 并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有用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刮痧》,价值观,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
参考文献
[1]Hofstede, G.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software of the minds.London, Norkfolk:Mc Graw-Hill Book Company Limited, 1991.
【电影《刮痧》对文化差异认识的观后感】推荐阅读:
电影刮痧观后感10-09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12-03
电影刮痧观后感500字12-30
电影刮痧英文读后感06-04
刮痧电影的感想05-31
刮痧观后感500字11-10
刮痧观后感英文版10-17
浅析文革对电影的影响07-06
对人生有意义的电影11-09
好莱坞电影和中国电影中的跨文化现象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