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病种总结分析优化(精选6篇)
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诊疗方案的疗效分析总结和优化
(2012年版)
一、诊疗方案实施情况
全年共收治病人13人次,按照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诊疗方案进行诊治,13例病人全部完成治疗方案,中医治疗总有效率84.6%,未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病人满意度达92%。
二、中医临床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治愈:全身症状消失,肿块消散,疮口愈合。
好转:全身症状消失,局部肿痛减轻,或疮口尚未愈合。无效:反复“传囊”或形成乳漏。
(二)疗效分析及总结
2012外科共收治了乳痈(急性乳腺炎)患者13例,中医诊断符合率100%。临床治愈11例。13例病人全部完成治疗方案,中医治疗总有效率84.6%,未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病人满意度达92%。平均住院天数为7天。根据我科2012年制定的诊疗方案治疗乳痈(急性乳腺炎),效果明显。缩短了病人的平均住院时间,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三、难点分析
部分患者成脓期切开排脓后易形成乳瘘,影响局部治疗,使切口 黄陂区中医医院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评审资料 第一部分 中医药服务功能
愈合缓慢。
四、优化措施
中医药治疗乳痈(急性乳腺炎)具有悠久的历史,效果显著。借鉴中医葱管导尿术,置管引流。行乳房脓肿置管引流术,减少换药次数,可以减少患者痛苦,缩短愈合时间。同时方便医生观察引流量和引流物性质,使切口愈合加快,瘢痕减小,防止乳瘘形成。
黄陂区中医医院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评审资料 第一部分 中医药服务功能
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中医诊疗方案的疗效分析总结和优化
(2012年版)
一、诊疗方案实施情况
全年共收治病人21人次,按照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中医诊疗方案进行诊治,21例病人全部完成治疗方案,中医治疗总有效率95.2%,未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病人满意度达96.3%。
二、中医临床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血、尿淀粉酶正常。好转:症状体征改善,血、尿淀粉酶降低。
未愈:症状体征未改善,血、尿淀粉酶降低不明显。
(二)疗效分析
2012外科共收治了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患者21例,中医诊断符合率100%。临床治愈20例。21例病人全部完成治疗方案,中医治疗总有效率95.2%,未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病人满意度达96.3%。平均住院天数为7天。根据我科2012年制定的诊疗方案治疗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效果明显。缩短了病人的平均住院时间,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三、难点分析
黄陂区中医医院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评审资料 第一部分 中医药服务功能
患者发病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腹膜炎症状,伴随腹胀、呕吐,影响中药汤剂的口服,使中医中药干预的方案受到限制。
四、优化措施
1背景
国家《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中医药的优先领域之一要“以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为目标。既要解决制约中医药在防治重大疾病、常见病、疑难病中特色优势发挥的关键问题, 又要加强个体化特色治疗经验总结”[2]。我院作为本地唯一一家三级中医医院, 有责任不断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而以培育发展中医优势病种为抓手, 可以让群众享受到更为优质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 同时也促进医院的特色发展, 突破中医医院发展过程的瓶颈。
2 SWOT分析
SWOT分析情况, 见表1。SWOT分析提供了4种战略, 即SO战略、WO战略、ST战略和WT战略。
2.1 SO战略
依靠内部优势去抓住外部机会的战略。作为本地区唯一一家三级中医医院, 面对群众的中医诊疗需求, 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发挥中医药特色”的政策导向, 近几年的发展就是要将“医院管理年”检查和“上三甲”作为发展中医特色优势的抓手, 充分发挥我院现有的各级重点学科的技术优势和中医特色;同时根据区域医疗规划, 以“人无我有, 人有我更有特色”为优势病种发展策略, 重点培育一批中医特色明显的优势病种。
2.2 WO战略
利用外部机会来改进内部弱点的战略。外部环境重视中医、相信中医的机会, 可促使内部人员转变观念, 加强中医人才培养与引进;医院引导科室形成用中医、学中医的氛围, 制定并改进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与评价指标, 以诊疗规范指导临床实践, 再以临床实践修正诊疗规范, 使中医诊疗质量持续改进。
2.3 ST战略
利用内部的优势, 避免或减轻外部竞争的威胁。医疗市场是开放的, 各级医疗机构众多, 都在施展营销手段占有医疗市场份额。沪杭同城的格局, 使患者更易流失。对此, 我院采取ST战略选择差异化竞争, 作为今后的“三级甲等中医院”, 应该在中医特色方面领先, 不断优化诊疗方案, 提高诊治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的能力。
2.4 WT战略
减少内部弱点和避免外部威胁。我院员工普遍较为年轻, 干劲足而经验不足, 部分学科缺乏高层次的领军人才。为此, 我们采取WT战略, 引进沪杭专家定期来院, 为年轻的科主任聘请全国知名专家担任导师, 培养高层次人才, 使优势病种培育得到强大的人才技术支撑。
3方法
我院于2009-03启动院级优势病种建设, 根据医院在糖尿病、眼科等科室优势病种建设的经验, 医院学术委员会在25个申报病种中遴选出“腰椎间盘突出症”、“痔”、“脑中风”、“男性科”、“肾小球肾炎”为首批优势病种建设项目, 每年给予发展资金3万元;“保胎”、“儿童哮喘”、“颈椎病”、“痤疮”、“心律失常”、“脂肪肝”等为首批扶持优势病种, 获得每年1万元的发展资金。在3年建设周期内, 医院每季度评估建设指标, 根据发展情况调整建设项目及经费投入。要求优势病种能在现有基础上开展临床研究, 整合优势, 逐渐形成一套科内公认的、目前先进的、中医特色明显的专病诊疗规范, 设立专病门诊、专人诊疗、专病病房, 希望在3年内初步培育出若干个得到嘉兴市民认可的中医优势病种, 使各学科在某一领域达到市内领先的水平, 提高医院整体竞争力。
2010-04医院对首批11个优势病种进行了年度考核。各专科总结一年来优势病种培育进展情况, 从诊疗规范制定、诊疗设施配备、门诊和病房建设、社会和经济效益、专科医生和护士培养以及资料总结和经费使用7个方面15个项目进行汇报总结。“痔”、“儿童哮喘”、“脑中风”、“肾小球肾炎”、“腰突症”考核成绩优秀, 其中“儿童哮喘”采用敷贴方、食疗方、中医调养等中医特色方法, 并在本地区率先开展过敏源检测, 带动呼吸科、耳鼻喉科的相关治疗, 初步形成了哮喘治疗的特色优势。少数病种因缺乏统一的诊疗规范, 资料收集分析不到位等原因而被“叫停”。
4效果分析
我院部分优势病种与同级综合医院同病种费用比较结果见表2。在慢性肾炎等几个可比病种中我院费用普遍较低, 各病种住院人均费用的差值在23.8%~240.1%之间。但“脑梗死”住院人均费用超过同级综合性医院达62.4%, 分析原因主要是病人信赖医院的中医康复治疗, 长期住院病人较多, 平均住院日达到20天, 致使人均住院费用较高。为此, 医院决定在下一阶段重点控制平均住院日, 促使科室及时将稳定期病人转入社区康复, 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
对本院和本市同级综合医院的住院转归行配对比较, 在可调查的4个病种 (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腰间盘突出症、慢性肾炎) 中, 在转归相同的情况下, 我院次均住院费用均低于本市同级综合医院, 差值波动在 (-454.46元~-8978.69元) 。可见, 住院治疗效果相同情况下, 中医院仍有较为明显的费用优势。
优势病种培育课题开展1年以后, 11个首批建设病种中, “心律失常”、“脂肪肝”因实施方面的困难而退出;其它病种均得到了较好的发展。门诊治疗为主的两个病种“男性科”门诊人次同比增长l39.8%、“痤疮”门诊人次同比增长36.4%, 均高于全院15.5%的增长水平。住院治疗的病种“保胎”、“腰突症”、“儿童哮喘”因医院床位调控限制, 增长不明显。其余7个优势病种各项指标都有较大程度优化, 表现为治愈率、好转率、中治率不同程度提升, 增长幅度最高达42.3%, 药品比例、平均住院日总体下降, 最大降幅达10.7%, 出院病人数量上升超过医院平均增长水平, 出院病种排序平均上升10位, 其中“痔”新列入医院前10位住院病种, “儿童哮喘”、“脑梗死”新列入前20位住院病种。
5讨论
5.1 充分评估现状, 确定发展战略
通过SWOT工具分析医院面临的机遇及挑战, 使我们更为明确了突出中医特色的发展战略。优势病种作为中医特色建设的抓手, 从一开始的病种选择就以能发挥中医优势为前提, 虽然其它病种如“手外伤”可能在短期内经济效益会更显著, 但从长远考虑, 特色才是发展源泉。经过近两年的重点支持与培育, 当初确定的优势病种大多已成为科室新的业务增长点, 带动专科步入良性循环、快速上升的轨道。
5.2 规范诊疗行为, 保证确切疗效
规范是安全的保障, 疗效则是群众选择中医的硬道理.在优势病种建设初期, 认真制订与优化诊疗规范是非常重要的步骤。中医作为一种经验医学, 往往一个科内不同的名老中医有不同的诊疗经验, 需要充分的讨论与磨合, 才能达成一致。各科室都经过“反复讨论~实施一再优化”的方法建立了优势病种诊疗规范, 在这个过程中, 也促成了科室内的相互学习与经验分享, 最终达到规范诊疗行为、提高疗效的目的。
5.3 落实优势病种建设规划, 控制环节医疗质量
科室在制订学科规划时都将优势病种作为专科发晨的重点方向, 在人才培养、学术科研、宣传策划方面制订具体可行的措施并落实。优势病种培育能否收到成效的关键是控制环节医疗质量, 将诊疗规范落实到每个病人的诊疗过程中, 这就需要科主任、优势病种负责人用心投入管理。医院层面每年给予优势病种基金支持, 每季度组织集中汇报, 每年度进行回顾性检查, 优胜劣汰动态管理, 使得科主任、负责人有压力与动力去谋求发展。
5.4 团队合作是前提, 技术创新是方向
培育优势病种一定要团队合作。只有以认真的态度, 执着的精神, 做出真水平, 才能得到老百姓的认可。优势病种的培育应重视技术创新, 中医学是一门极富原创精神的学科, 我院下一步优势病种研究的重点, 是开展新疗法、新技术的课题研究, 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春容.医院的优质服务策略.医院院长论坛, 2006, 3 (1) :17.
我院心血管病科中医优势病种确定为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眩晕(高血压),心悸(心律失常),对心血管病科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进行分析、总结、评估,并进一步修订,加强了对重点病种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因病机探讨,强调了从肾论治冠心病的重要性,完善了临床分型;对心悸(心律失常)增加了气虚血瘀的辨证分型及益气活血、养心安神治法。总体来说,辨证使用院内制剂通脉降脂丸效果良好,临床疗效提高,特色优势明显,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门诊住院病人大幅增加。
一、胸痹(冠心病心绞痛)
(一)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评价
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为本科室重点病种。对辨证施治、遣方用药、疗效观察与评价进行重点研究和总结。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我们认为,肾的生理功能失调是本病的发病根源,由其而致的瘀血、痰浊阻滞在本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应用补肾活血化痰法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临床应用时,以补肾阳,滋肾阴,益肾气为主,治其本虚;以活血通络,利水化痰,行气止痛为辅,纠其标实。诸药合用,攻补兼施,标本同治,使肾气得益,瘀血得祛,气滞得畅,痰饮得化。结合针灸治疗,使冠心病得以改善、控制,并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近一年来,共收治胸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300人次,疗效情况:显效:82.5%;有效:12% 无效:5%加重:0.5%
1、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情况
本版方案较之2011年版强调了从肾论治冠心病的重要性。胸痹(冠心病心绞痛)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发病年龄多在四十之后肾气渐衰之时。我们认为心肾亏虚是冠心病的内在病因、为发病之本。盖肾为诸阳之本,上助心阳搏动以通脉,中助脾阳运化以散精。肾气衰损势必造成心气不足,胸阳不振,阴寒之邪内结,进而形成痰浊瘀血,阻塞心脉。提出胸痹心痛“病位在心,病因在肾”,“从肾论治”。临床治疗以益肾气、滋肾阴、温肾阳以治其本,活血、化瘀、祛痰以治其标。将中药深层导入心俞穴,增强活血化瘀中药循经靶向治疗作用,使活血化瘀中药和超声治疗互相辅助和增强。具有扩张血管、改善血供、消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预防及解除小动脉痉挛、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有利于血瘀的吸收。临床实践表明:应用益肾活血,化痰通络中药汤剂配合保心包穴位敷贴、活血酊剂高频超声导入等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心电图评分,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合用生脉注射液、丹参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辨证使用院内制剂通脉降脂丸效果良好。
2、本方案的优势与不足
我们将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按照不同时期,不同伴随症状等具体情形,细化辩证用药。将疾病的基本病机与某一时期的具体演变相结合,运用全面、动态的方法指导用药,将中成药按其寒、热、虚、实辩证应用于疾病的不同时期和证侯;同时紧密结合科室的特色疗法,发挥特色疗法治疗优势病种的科室传统优势,如从肾辨证论治胸痹(冠心病心绞痛),并应用活血酊剂高频心脏超声导入治疗等,使方案的临床可操作性明显增强,疗效显著提高,科室特色和优势得到凸显和发挥,极大促进了学科建设的发展。但是,由于存在疾病一般发病过程与患者个体证侯表现内在规律的统一性、差异性等的不同,使本方案还没有完全适应临床要求;同时由于就诊患者人群特点和治疗依从性等方面的异质性,使依据专家经验和经典理论作指导的本方案与临床实际有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为临床证型分布不均、疗效差异大、对疾病整体把握较好对临床具体变证的分析指导不够精细等。这将指导我们在进一步优化完善时更加将方案的普遍性与患者的特殊性,将病的诊治与症状的辩证施治等结合起来,以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二)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治疗难点分析与对策
1、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胸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及伴发症时,如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需要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中医药治疗目前仍停留在一方一药对某一症的观察研究居多,对重症患者整体病情的疗效,包括远期疗效不确切,缺乏大范围、大样本的荟萃分析;一些有效的中医治疗措施包括单方验方、特色疗法、治疗设备尚没有广泛普及;缺乏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体系的研究。针对病房收治的患者,存在追求经济效益,往往西药中成药一大堆,以病人拒绝服用中药汤剂为由,不开具中药,忽视中医辨证施治,特别是疑难、危重胸痹患者,缺乏对中医治疗核心的理解,不善于辨证论治。
2、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治疗思路与对策
为了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胸痹治疗中的作用,并使其疗效优势得到认可,本专科拟提出如下解决措施和思路:
在本专科内,继续开展一些有效的中医治疗措施包括单方验方、特色疗法、治疗设备的学习、引进与验证工作;与兄弟单位开展协作,结合科室实际,就某证或症开展临床研究,以期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
开展胸痹重症患者的监测与中医药治疗方案的优化研究。以往的临床研究均侧重于选择轻中度病情的胸痹患者,但对重症患者的救治,中医药的介入将在对患者整体调节的基础上,减少并发症、控制病情进展。因此,提高中医心病专科对胸痹重症患者的救治水平,发挥中医药的作用,将从整体上提高胸痹的疗效、降低病死率。计划在重点专科协作组内重点开展胸痹重症患者的监测与中医药治疗方案的优化研究。
二、眩晕(高血压)
(一)眩晕(高血压)疗效评价 作为国家级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单位,我们将眩晕(高血压)列为科重点病种。对辨证施治、遣方用药、临证加减、疗效观察与评价进行重点研究和总结。近一年来共收治眩晕(高血压)患者651例,疗效如下:疗效情况:显效:87.5%;有效:11% 无效:1%加重:0.5%
1、眩晕(高血压)临床疗效情况
眩晕(高血压)的基本病机是气血阴阳失调,风、火、痰、瘀为患。临证多见虚实夹杂,病证在肝、肾,涉及心、脾。多年来,我们在中医现代化学术思想指导下,把传统中医病机与现代病理结合,传统中药功效与现代药理结合,将眩晕(高血压)分为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瘀血阻窍、痰浊上扰、肾精不足、气血亏虚六型。对本病证型演变的一般性规律的认识也逐渐趋于一致,即阳亢→阴虚阳亢→阴阳两虚→阳虚,热毒、痰湿、瘀血可见于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临床上根据不同证型施以平肝潜阳、清肝泻火、活血通络、燥湿化痰、补肾益精、补养气血等治疗,并配合治疗仪、活血酊剂高频超声导入治疗、中医辨证施治配合中医耳针疗法、中医穴位贴敷疗法、中药药枕疗法、中药足浴疗法等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2、本方案的优势与不足
中医药在治疗高血压病有一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减轻头痛头晕,减少发作时间,延缓复发等方面。但在临床中采用单一中药治疗有时有一定困难,主要问题如下: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对高血压病出现的多数症状都有独特的疗效,副作用少,比起西医来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中药降压效果尚不理想,起效也较慢,半衰期短,需多次给药,单次剂量常多达数片,患者依从性差,不适宜长期服药;而且对临床上大量存在的眩晕反复发作的患者以及处于缓解期患者辨证论治指导性不强;对当前一些临床疗效明显的中医适宜技术和特色疗法的引进和挖掘方面没有充分体现等,需进一步优化完善。
(二)眩晕(高血压)中医治疗难点分析与对策
1、眩晕(高血压)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眩晕的发作期,中药作用不及西药迅速和有效,对发作较严重或急性发作期需中西医结合方能缓解,中医治疗以辨证论治为主体,中药降压及改善症状尚需进行深入研究。眩晕缓解期多属本虚标实,是中医药发挥特长的时期.避免诱因,采用补虚泻实、标本兼治的方法可明显延缓复发,但目前大多临床研究治法各异,标准不一,为整体防治水平的提高和推广带来难度。
2、眩晕(高血压)中医治疗思路与对策
继续开展针对急性期风、火、痰、瘀为主要病机特点的中药治疗眩晕(高血压)的研究,结合平肝潜阳、清肝泻火、活血通络、燥湿化痰、补肾益精、补养气血等治法指导,筛选一批具有良好的控制血压,改善症状的药物,开展针对头痛缓解期痰、瘀、虚等伏邪的中医药防治研究,结合滋补肝肾、健运脾胃、补养气血等治法指导,研制服用方便的中药制剂。
中药改善高血压病症状为优势,西药降压效果为特长,应进一步明确不同降压中药在症状改善方面的特点,为临床“辨症”用药、进一步提高疗效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中西医结合方案,探索中西医结合的增效减毒作用。
三、心悸(心律失常)
(一)心悸(心律失常)疗效评价作为国家级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单位,我们将心悸(心律失常)列为科重点病种。对辨证施治、遣方用药、临证加减、疗效观察与评价进行重点研究和总结。近一年来共收治心悸(心律失常)患者423例,疗效如下:疗效情况:显效:80%;有效:15.5% 无效:3%加重:1.5%
1、心悸(心律失常)临床疗效情况
心悸(心律失常)的发生多因体质虚弱、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及药食不当等,以致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心主不安,或,饮、火、痰、瘀阻滞心脉扰乱心神。多年来,我们在中医现代化学术思想指导下,把传统中医病机与现代病理结合,传统中药功效与现代药理结合,将心悸(心律失常)分为心虚胆怯、心血不足、阴虚火旺、心阳不振、水饮凌心、瘀阻心脉、痰火扰心七型。临床上根据心悸分虚实论治。虚证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则以祛痰、化饮、清火、行瘀等治疗,并配合针灸、中医辨证施治配合中医耳针疗法、中医穴位贴敷疗法、中药药枕疗法、中药足浴疗法等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2、本方案的优势与不足
桡骨远端骨折
桡骨远端骨折是一种常见的上肢损伤,最常见的后遗症是骨折畸形愈合、创伤性关节炎及前臂、腕关节功能受限。桡骨远端骨折是我科的重点病种之一,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对该病的诊断、治疗及对其预后的认识上,我们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诊疗方案,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疗的优势。2010,我科对该病的诊治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和疗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进行评定:
治愈:骨折对位满意,有连续性骨架形成,局部无明显畸形,无疼痛肿胀,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或腕掌屈、背伸及前臂旋转受限在15°以内。
好转:骨折对位欠佳,局部轻度疼痛,轻度畸形,腕背伸、掌屈及前臂旋转受限在45°以内。
未愈: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压痛、叩击痛存在,功能障碍。
(二)诊疗项目情况:
1、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根据年龄等不同给予早期内服桃红四物汤,中后期内服???,局部贴敷院内中药制剂等进行治疗。
2、根据我科制定的中医诊疗方案实施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等。
3、采用非药物治疗手段如中药贴敷疗法、中药封包等,后期配合中医薰洗、中医涂擦、推拿等治疗可有效促进功能恢复。
(三)评价方法
一般根据治疗前后X线表现,及骨折愈合后与健侧腕关节进行疼痛、畸形、活动(腕关节各方向、前臂旋转)、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对照评价。
(四)病例诊治情况总结:
2010年1月至12月共收治桡骨远端骨折(含后期复查)患者共??人次,住院病房共收治??人次,平均住院天数??天,人均住院费用??元。骨折分型 :(1)无移位型(2)伸直型(3)屈曲型(4)半脱位型。按照骨折类型分:斜行骨折、粉碎性骨折、嵌插形骨折、开放性骨折。
中医以三期辨证治疗为基础:
1、骨折初期:局部疼痛,肿胀明显,活动受限,动则痛甚,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涩。属血瘀气滞证。
2、骨折中期:痛减肿消,新血渐生,筋骨虽续而未坚,活动仍有受限,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属营血不调证。
3、骨折晚期:疼痛基本消失或时有隐痛,肿胀不显,可轻微活动,不能负重,因病久必虚,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属肝肾气血亏虚证。
治疗方案:(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按骨折三期辩证施治进行分期治疗。骨折初期,治法: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骨折中期,治法:和营止痛。方药:和营止痛汤加减。骨折晚期,治疗方法:补益肝肾。方药:壮筋续骨汤加减。
(2)其他治疗:康复锻炼。可以外敷膏剂、散剂、水剂等,也可采用熏、洗等方法。骨折早期可外敷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活血化瘀、去腐生肌功效的膏剂、散剂。
(3)西医治疗:
1、手术内固定:
2、夹板固定:
(4)其他疗法:可以辅助微波治疗仪、红外线治疗仪等理疗,以促进炎症消散、提高药效、改善血液物质循环、增加骨痂生长、止痛、镇静、改善周围血管功能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总有效率85%。
(三)疗效评估
桡骨远端骨折是关节部位的骨折,需尽量解剖复位,以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在我院就诊的病人主要是受伤后即来我院就诊的病人,也有在多家综合医院整治疗效果欠佳的情况存在,作为省级骨伤科专科医院,对我们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长期临床验证和观察,我们总结出了一套比较合理和安全的诊疗模式,把我院特色的郑氏正骨手法、郑氏伤科方药、临床的康复训练结合起来形成优化后的诊疗方案,综合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四)难点评析与优化措施: 在桡骨远端骨折的诊治中,在2010,难点体现在:
1、患者行小夹板、中立板外固定后,远端肿胀明显。
2、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经手法复位后,骨位较好,但是3天后来院复查时,可见骨折移位,影响骨折复位效果。
3、行小夹板、中立板外固定后,束带的松紧度合适,但是随着肿胀加重,束带也就显得太紧,有些病人会出现张力性水泡,严重时会出现缺血性肌挛缩。
4、行小夹板、中立板固定后,患者有时会出现皮肤瘙痒,不能耐受的患者会自行去除外固定,从而引起骨折移位。
胸痹心痛病诊疗方案
(冠心病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
胸痹心痛病,乃由于心脉挛急、狭窄或闭塞而引起膻中穴位处或左胸膺部疼痛不适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常由劳累、情绪波动、饱餐等因素诱发。胸痹心痛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之冠心病范畴,包括胸痹心痛与胸痹真心痛,其中胸痹心痛相当于稳定性心绞痛,胸痹真心痛相当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
冠心病又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或缺血性心脏病。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稳定型心绞痛:指稳定型劳力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指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临床状态,包括初发型劳力性心绞痛、恶化型劳力性心绞痛。静息型心绞痛、梗死后心绞痛和变异型心绞痛。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是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临床表现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反映心肌急性缺血、损伤和坏死一系列特征性心电图演变及血清心肌酶和心肌结构蛋白的变化。
一、病名:
1、中医病名:胸痹心痛病
2、西医病名:冠心病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
二、诊断
(一)中医诊断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0年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013-胸痹心痛病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根据病情可做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5)必要时行冠脉CT、心肌核素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二)西医诊断
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和《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梗诊断和治疗指南》。
三、中医治疗方案
(一)辨证论治
1.胸痹心痛(稳定型心绞痛)(1)气虚血瘀
主症:胸痛、胸闷,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治法:益气活血
方药:保元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人参10g(或党参30g)、黄芪30g、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5g、赤芍15g、当归10g、生地10g、桂枝6g、甘草5g。成药:通心络4片 tid(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
主症: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方药:生脉散合冠心Ⅱ号方加减: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013-胸痹心痛病
人参10g(或党参30g)、麦冬15g、五味子10g、黄芪30g、丹参30g、赤芍15g、川芎15g、红花10g、降香3g 成药:生脉饮合复方丹参滴丸(3)痰阻血瘀
主症: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治法:通阳泄浊,活血化瘀
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瓜蒌30g、薤白10g、半夏10g、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5g、赤芍15g、当归10g、丹参15g。
偏痰热互结,心脉瘀阻者,当治以清热化痰,活血通络,主方以黄连温胆汤合血府逐瘀汤或冠心Ⅱ号方加减。
成药:本院制剂丹赤活血胶囊(原冠心通脉胶囊),4粒,Tid(4)气滞血瘀
主症: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治法:行气活血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2g、赤芍10g、当归15g、柴胡8g、牛膝10g、枳壳10g、地龙8g。
成药:血府逐瘀口服液或复方丹参滴丸(5)热毒血瘀型
主症: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干口苦,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013-胸痹心痛病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方药:清热活血汤加减:
丹参30g、赤芍15g、川芎15g、红花10g、降香6g、毛冬青30g、黄芩10g、连翘15g、大黄6g、瓜蒌30g。
2.胸痹真心痛(不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气虚血痰瘀热痹阻心脉型
主症:胸痛胸闷,持续不解,汗出,心悸,气短乏力,舌苔黄腻,脉弦数。治法:益气活血,化痰清热,通脉止痛
方药:通脉健心汤(康广山主任医师经验方)加减: 人参10g、黄芪30g、半夏10g、瓜蒌20g、枳实10g、丹参15g、赤芍15g、川芎15g、毛冬青30g、茯苓15g、元胡10g、山楂10g、黄连6g 连翘15g、砂仁6g。
加减法:无热象者去黄连、连翘、毛冬青;心肾阳虚者见四肢不温,冷汗出,舌淡胖去黄连、连翘、毛冬青,加制附子、桂枝、淫羊藿;心阴虚者见心中烦热,舌红,苔剥,脉细数加麦冬、生地、玉竹;肝气郁结见胸闷善太息,心烦易怒加柴胡、香附、栀子;大便不通加大黄、郁李仁。
本院制剂:通脉健心丸(康广山主任医师经验方),6g,Tid; 痰瘀互结痹阻心脉型
胸痛胸闷持续不解,胸闷如窒,心痛彻背至肩臂,舌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活血化瘀,化痰散结,通脉止痛
方药:冠心通脉汤(康广山主任医师经验方)加减: 毛冬青30g 丹参10g 川芎10g 赤芍10g 三七2g、山楂10g、瓜蒌15g、法半夏10g、薤白10g、砂仁10g、枳壳10g、檀香3g
心阴虚者加麦冬、生地、玉竹;肝气郁结加柴胡、香附、厚朴;大便不通加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013-胸痹心痛病
大黄、郁李仁。
成药:本院制剂丹赤活血胶囊(原冠心通脉胶囊)(康广山主任医师经验方),4粒,Tid
(二)辨证使用中成药
根据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的中医辨证分型,可酌情选用以下中成药:
1.参麦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20-40ml+5%GS(或0.9%NS)250ml,静滴,QD。适用于中医证属气阴两虚型患者。
2.参附注射液20-40ml+5%GS(或0.9%NS)250ml,静滴,QD。适用于中医证属气阳虚患者。
3.黄芪注射液20-40ml+5%GS(或0.9%NS)250ml,静滴,QD。适用于中医证属气虚患者。
4.丹参注射液20ml+5%GS(或0.9%NS)250ml,静滴,QD。适用于心血瘀阻患者。
5.生脉饮口服液,10ml,tid。适用于气阴虚患者。
6.麝香保心丸,2粒,tid;或复方丹参滴丸,10粒,tid;或速效救心丸,5~10粒,tid;或冠心丹参胶囊,3粒,tid。适用于心血瘀阻患者。
7.心绞痛急性发作时可立即口服或舌下含化麝香保心丸、速效救心丸或复方丹参滴丸等。
(三)中医特色疗法
1、针灸治疗:体针、耳针。
2、穴位贴敷:选择膻中、心俞、内关等。
3、其他适宜疗法:如足浴等。
四、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疾病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013-胸痹心痛病
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心绞痛、心电图疗效评定。疗效评定主要项目为心绞痛发作频率和程度及心电图。
(1)心绞痛症状疗效评定 显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
有效: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明显减轻; 无效:症状基本与治疗前相同;
加重: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所加重。(2)心电图疗效评价
显效:静息性缺血性ST段心电图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
有效:缺血性ST段回升达0.05mv以上,但未恢复到正常,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变浅达25%以上,或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改善;
无效:缺血性ST段不变;
加重:心电图表现恶化(缺血性ST段较治疗前降低0.05mv以上,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加深达25%以上,或直立T波变为平坦,或平坦T波变为倒置,以及出现异位心律)。
2.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积分法判定中医证候疗效:
疗效指数(n)=(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100%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70%;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 加重: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加重,证候积分减少<0。
(二)评价方法 1.临床症状的评价
发作期采用心绞痛症状计分表进行观察和比较;
缓解期采用心绞痛症状计分表、中医症状计分表、血瘀证侯积分表进行观察和比较。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013-胸痹心痛病
2.生存质量评价
采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进行评价。3.远期疗效评定
远期疗效通过随访方式评定心血管终点事件,如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需要进行血运重建术(包括冠脉搭桥术)、因不稳定心绞痛或TIA住院等。
五、治疗难点分析及解决思路
(一)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1.对未作血运重建的患者,改善症状、降低死亡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基于国情,我国大部分冠心病患者未能进行“血运重建”。中医自古以来没有“血运重建”的概念,因此,对该类患者,如何进一步缓解症状、提高疗效、改善生活质量,是中医努力的方向。
2.对已作“血运重建”患者,如何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及支架内再狭窄。支架内血栓及支架内再狭窄是中医面临的崭新课题,正如古代医家所云:“古方新病不相宜”,如何发挥中医传统医药的优势,在新时代解决新病种的难题,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3.缺乏中医临床循证医学证据。能够改善患者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的中医药治疗方案缺乏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的循证医学研究,很难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
(二)针对难点的中医治疗应对思路
1.目前普遍认为中医治疗最大的优势主要在于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等方面,因此,我们认为应从这方面着手。由于上述中医治疗的作用只是经验性的认识,或只有小样本的研究资料。因此,我们觉得应当大力发掘和提高,提高大样本的随访调查研究证实中医的上述作用优势。
2.对于血运重建后出现支架内血栓和支架内再狭窄等新问题,我科一直以来研究热毒血瘀病机致病学说,抓住“瘀、(热)毒”两大基本病机,结合国内研究较多的治疗方法予以清热活血法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013-胸痹心痛病
死,以期达到抗炎抗栓、稳定斑块、减少心脏缺血事件的发生等效果。临床初步实践证明,在辨证的基础上结合西医常规药物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也成为我科研究冠心病防治方法的主要突破方向。
板
充血性心力衰竭 1.定义
主要诊断诊断ICD10编码为心源性心力衰竭的非产妇出院患者,不包括非心源性的心力衰竭和各种疾病的终末情况,并除外心功能Ⅱ级。
2.统计
总例数、死亡率、再住院率(2-15天、16-31天)、平均住院日与平均住院费用见图1-2。
图1-2-1 充血性心力衰竭出院患者总例数
图1-2-2 充血性心力衰竭死亡率
图1-2-3 充血性心力衰竭2-15天再住院率
图1-2-4 充血性心力衰竭16-31天再住院率
图1-2-5 充血性心力衰竭平均住院日
图1-2-6 充血性心力衰竭平均住院费用
3.分析
我科收治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逐年增多,从2012年972人次增长至2014年的1287人次,平均住院日从12.79天降至11.07天,平均缩短1.72天,达到国家基准值的11.83天。2-15天重返率从4.22%降至3.65%,16-31天重返率4.01%降至1.79%,均有明显下降,病死率三年均为0,主要与科室严格按照诊疗指南规范治疗、加强临床评估、积极诊治引起心衰的心脏原发病、稳定血液动力学状态、针对心肌重构机制使用防治和延缓心肌重构发展的药物等措施有关,做到缩短平均住院日、控制病死率。同时做好出院用药指导,为心衰患者做好居家服药宣教,鼓励按时定量服药,并门诊随访,因此重返率明显下降。平均住院费用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但上升幅度较小,并仍低于国家基准值32526元的水平,考虑与严格执行诊疗规范,控制检查及药物费用相关。
【优势病种总结分析优化】推荐阅读:
中医优势病种总结分析12-07
科室病种分析11-09
单病种管理记录09-24
单病种质量指标01-14
门诊特殊病种申请须知11-13
按病种付费实施方案07-25
优势与劣势分析12-06
淘宝服装店竞争优势分析07-12
绝对优势教案05-26
优势评价方法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