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学分制

2024-12-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德育学分制

德育学分制 篇1

德育学分制是通过量化的标准,对包括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实践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以提高学生接受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发展的一种德育管理模式。

德育学分的评价借鉴了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评价内容和方法,融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和德育载体于一体,并以学分的形式加以规范。在德育学分制中,每个学生每学年只有接受一定量的专题理论学习和实践教育活动才能获得必需的基本分,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一些学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获得一定的附加分;当学生出现一些不应该有的行为时也要有适当的扣分。学生每学年的总评成绩达到合格底线即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分数的高低将成为各种评优活动的直接依据。实际上,在德育学分制中,德育成为每个学生每个学期均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其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浑然一体,主要是从思想、道德、心理、行为等层面展开。

二、德育学分的基本内容

实施和操作大学生德育学分的目的,是从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角度,形成有助于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的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为此,大学生德育学分的实施,我们是从“基本学分”和“奖惩学分”两个方面进行的。

1.关于基本学分的内容和操作

基本学分是对学生的基本德育要求、德育活动和德育形式,以科目化、活动化的方式加以规定的一种形式。基本学分是学生参与各种奖励评定的“德育入门线”,是每一位学生在每一学年里必须取得的最基本学分,是学生参加各种奖励评定的基本条件。其内容包括参加政治学习、学术活动、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情况、公益劳动情况和日常行为五个方面。基本学分应着重反映学校培养目标中德育的内容和要求,要以学校培养目标规定的德育规格的具体化为内容,以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要求与大学生的实际状况为依据设定。每一方面都应确立一种或几种导向重点。例如对学生参加政治学习活动,主要是要求学生增强接受理想、信念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动性;在团组织和集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意识;通过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自觉确立正确的成才观念,走正确的成才道路。在具体操作基本学分时,采用明确目标与实施目标相结合的方法,要求每一位学生根据自身参与德育活动的实际情况,登记活动内容与活动效果,同时也要求辅导员根据活动的情况不定期地对学生的《测评手册》进行检查。在机制上确保对大学生德育学分的检查和督促。

2.关于奖惩学分的内容和操作

奖惩学分包括加分和减分。加分以奖励先进为目的,鼓励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创建以及其他校、院、系三级管理机构所极力倡导的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中发挥作用。加分必须对衡定学生的素质状况有价值,必须能够作为学生各种奖励评定的重要依据。

制定的加分主要包括:(1)在担任学生干部期间工作成绩优秀者;(2)在参加党团组织生活和集体活动的过程中成绩优秀者;(3)积极开展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4)学生公益劳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5)在学院宣传工作中的成绩优秀者;(6)在参加学院以上单位组织的各种竞赛活动中成绩优秀者;(7)宿舍卫生自律方面评比优秀的宿舍长及舍员。

显然,加分能够对学生的日常各种表现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但是适当的减分也是必不可少的。主要包括:(1)故意破坏公共环境公共卫生者;(2)在教室或宿舍内违章使用电器者;(3)聚众赌博者;(4)集体活动迟到或不到者;(5)无故不打扫宿舍卫生者;(6)打架或偷盗者等。

为了做到奖惩学分的公正、公开与公平,我院奖惩学分的操作原则是:(1)建立德育学分操作小组,组长由辅导员老师担任,成员主要是由班级中推选出来的认真负责的同学。操作小组具体负责指导和落实大学生德育学分的工作。(2)制定统一的德育学分操作细则,形成包括基本学分和奖惩学分合一的奖励评定机制。(3)随着年级的不同,德育学分的具体细则会有不同方面的侧重点,具体不同由年级辅导员老师提出,在经过学院学生工作领导小组的同意后方可实施。

三、德育学分设置的原则

1.坚持奖惩分明

大学生身上同时存在着积极与消极、先进与落后两方面的因素,因此必须明确指出其身上存在的优点与不足,肯定其积极因素和先进成分,通过肯定性评价,激励学生正确的思想言行,并在全体学生中起到导向的作用。同时也必须明确指出其身上的不足和缺点。通过否定性评价,使学生能重新审视自己的言行,并采取相应的调整行为。坚持奖惩分明的原则,要注意不能以肯定性的评价代替否定性的评价。

2.坚持客观公正

德育学分的建立其实质就是通过可量化的标准和原始的记载,体现大学生在德育学分内容规定范围内的实际表现。由于德育学分直接作为学生评选奖学金、三好学生等评奖活动的依据,因此必须始终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要改变以往主要凭主观印象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不足,以原始记载材料讲话,提高评价的精确性和可信性。

四、德育学分操作中应重视的问题

1.必须将德育学分的实施与建立奖惩分明的政策导向相结合

对大学生德育学分到底要对大学生形成一种怎样调节与制约机制的问题,我们主张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实施大学生德育学分必须与学生的奖惩措施挂钩,必须对用人单位评定学生素质有用。以此作为发挥大学生德育学分的导向、激励、鉴定、诊断和调节等积极作用的重要机制。同时,考虑到各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应该提出不同的要求。在低年级重点考核学生遵守各种校规校纪,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高年级重点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

2.提高学生与辅导员对实施德育学分的认识

辅导员和学生对于实施大学生德育学分的认识,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不断提高辅导员和学生操作与执行大学生德育学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德育学分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院在具体设计和操作大学生德育学分时,把设计、试点大学生德育学分的过程与对学生进行动员两项工作结合起来进行。把试点和讨论看作是提高学生对德育学分认识的一个重要环节。与此同时,我们也吸纳学生来参与设计和操作,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他们对实施大学生德育学分的意义的认识。由于有学生的参与,我们制定的德育学分实施办法比较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具体实施与操作过程中进展也较为顺利。

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对大学生德育学分的设计,必须注重体现德育首位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必须注重提高广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必须注重将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的考评具体化、规范化和可操作化,做到教育和管理的有效结合,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觉性和实效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我们也深感,德育方面的考评相比于智育和体育方面的考评显得比较薄弱,缺乏可操作性和规范性的状况,已现实地成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的一个“瓶颈”因素。探索和实践切实可行的大学生德育测评体系,是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德育工作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的一个突破口。在德育学分的轨道上我们只是刚刚起步,还需要全体学生工作者共同建设,保证我校德育学分工作能够科学化、规范化,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和提升我校学生工作的层次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楼军江.大学生的德育学分的设计和操作[J].中国高等教育(半月刊),,(15).

[2]王静怡.积极构建德育学分的评价与奖惩机制[J].思想·理论·教育,2001,(4).

[3]朱丽.实施德育学分制度构筑德育“筑魂”工程[J].教育与职业,,(1).

德育学分制 篇2

关键词:评价,中职,德育课,学分制

中职德育课作为一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课程, 随着中职学校新课改下学分制的全面推行, 单纯以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五个方面的考试分数作为学年制下的教学评价方式已经明显不适用于学分制教学管理。笔者根据现在德育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以学分制为管理方式, 探索德育课的评价体系, 从而更好地开展中职学校德育课教育, 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 促进全面发展。

一、目前德育课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 德育课评价导向不明

德育课评价的目标应该突显现代职业人必须具备的一些基本素质要求。但目前广大中职学校在德育课评价上依然保留了传统观念, 始终以追求人格的完美与品行的完善为目标。这种导向过于高大上, 缺乏实际的目标, 也无法体现中职教育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导向上也缺乏针对性, 所以显得比较模糊。而我们的教育对象本身文化成绩相对较低, 又存在很多的人生价值观、教育水平以及家庭背景各异的情况, 用现有一刀切的、单一的、统一的导向去评价, 明显不符合现下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 德育课评价内容空泛

现有中职大部分德育课专任教师受到了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影响, 一直未能纠正“以教学内容为评价内容”的错误思想观念。在德育课的教学过程中, 一些教师认为将教学大纲的生涯规划、职业道德、法律、哲学、政治、经济等内容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再以所教的内容作为德育这门课程的评价内容就可以了。而这样的评价内容只是对学生知识点的评价, 失去了中职德育课本身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等多方面的引导, 缺失了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导向和评价, 激发不了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 也不利于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 德育课评价方法陈旧

中职学校德育课的评价方法都还很陈旧, 就是采用传统的期中、期末两次考核形式的评价, 这种方法忽视了德育课的过程性和阶段性, 它只是在期末给学生一个总体的评价。然而这个过程中, 德育课的开展情况以及学生在德育课中的学习情况和自身发生的改变等, 都无法得到体现, 这样陈旧的评价方法让学生失去了对这门课的兴趣。

(四) 德育课评价主体单一

在传统的德育课程评价中, 教师是单一的主体, 师生之间的关系是评价和被评价的关系。单一主体的教师评价结果很容易出现片面性、主观性, 而且单一的评价主体使学生的德育课失去客观性和公正性;教师也不能多方面、立体地去了解学生的思想行动等动态, 久而久之, 就造成了学生怕学习, 怕进课堂, 怕见教师。在这样的德育课评价过程中,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自尊心和自信心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学生对这种评价往往持一种应付、对抗、惧怕、逃避的态度。

二、德育课学分制评价体系的方法

德育课学分评价体系指的是将学生在校内外的政治觉悟、思想品德、遵纪守法、文化学习以及日常行为等方面的表现进行量化评分的一种德育课评价制度。德育课学分评价体系能够指导学生对照德育课的每个德育要求, 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不断规范自身的言行, 锻炼自我、积极上进, 逐渐养成自律的好习惯, 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针对目前中职学校德育课评价存在的一些问题,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学分制评价的有效方法。

(一) 掌握整体, 明确德育课学分评价指向

俗话说, 方向不对, 努力白费, 中职学校德育课学分评价体系首先必须要明确评价的指向, 要有非常明确的目标, 这是做好德育课学分评价的首要任务。第一, 要明确德育课学分评价体系的基本目的, 将德育课成绩评定细化和实化, 让学生能够看得到具体的努力目标与方向, 引导和激励学生对照具体的要求与规范来进行自我调整, 从而使学校的德育课发挥最大的效果。如政治课程内容的设置, 可以在教学内容之外, 设立时事政治、各国政治历史、各国政要等各方面目标和内容的细化, 让每个学生明确方向和目标。第二, 要明确德育学分制的原则, 主要是“适应社会原则”, 通过评价, 力求促使学生的发展和社会实际相吻合, 使其将来能够适应社会需要;“过程激励原则”, 即通过建立弹性的评分规则, 以学生为主体, 让他们进行自我审视, 在自我激励的过程中不断进步, 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 从而形成强大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人性化原则”, 即是要通过多元化的评价评语式, 使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增强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有了明确的评价指向, 才能够使德育学分制得到更好地实施。

(二) 拓展内涵, 丰富德育课学分评价内容

德育课学分评价的内容必须细化、具体化, 每一项都要有明确的规定、明确的要求和明确的指标。可以根据现在的德育课内容给予基本学分, 另外增加奖励学分、附加学分, 可以包括反映学生思想品质和行为规范在内的基本评价内容。第一, 激励学生开展积极进取的公益活动的评价内容, 比如服务他人、见义勇为、德育基地活动、暑假的实践活动、德育劳动等。第二, 参加各类体艺类技能类比赛的评价内容, 比如全国类技能大赛、舞蹈比赛、乐器比赛、篮球赛等。第三, 参加学校德育课的一些选修社团课程, 比如法律选修、演讲社、创业创新社等。第四, 加入学生自主管理团队的评价内容, 比如绿丝带、学生会、膳管会、楼层长等。第五, 参加职业素养类提升课程, 如各类讲座、参观等。第六, 包含了课堂上学生的纪律、作业情况、教室的卫生, 以及课堂外学生的生活行为的评价内容。通过这些表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 提高学生的素质。这对于学生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也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能够促进学生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 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 展示自己的才华, 并且在集体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素质。

(三) 整体规划, 扩展德育课学分评价方式

德育课学分评价方式应该是“双性”评价, 主要是将量性与质性进行结合评分, 既要注重学生的“知”, 更要注重学生的“行”, 将知行结合, 让理论与实践互动, 这才能够起到实际的效果。同时, 也是“双促进”评价, 主要是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进行结合, 它要求教师注重德育的过程, 了解学生的阶段性成长和变化, 给予学生不断的激励, 以促进其发展。“双性”和“双促”的评价方式建立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教师观察。教师注重观察学生在德育课内外的诸多方面, 如课堂反应、作业、参加活动, 在小组活动中与其他同学相互交流与合作情况等。通过观察, 了解学生学会了什么, 观察记录可以采用日常记录和评价表等形式。第二, 自我和相互评价表。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正确评价自我的能力, 而且有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第三, 学生的成长日记。学生的成长日记应收入与学生学习有关的全部资料, 这些资料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学生的发展与进步。学生通过成长日记, 可以感受自己的不断成长与进步, 从而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第四, 建立家校联系。让家长记录孩子回家学习的情况, 做到德育教学向家庭和课外延伸。家长每天记录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主动完成、在家长督促下完成、没有完成等。教师对家校联系本上的记录情况进行统计。

(四) 整合资源, 拓展德育课学分评价主体

结合中职学校的特点, 拓展评价的主体, 采用“多元化主体”评价。多元主体在德育课的进行过程中都有给予学分的权利。第一, 学生主体。实现在德育学分评价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学生的自我学习、参与学习的有效评价中获得学分, 这是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第二, 教师主体。教师既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 也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 每次学生的进步都及时地反馈给分。第三, 家长主体。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家长最了解孩子的性格、想法, 知道孩子的追求。家长是评价主体之一, 对其在家中的学习过程起到监督和管理的作用。第四, 班主任主体。因为在过程管理给分以及日常的行为过程中, 需要班主任的及时管理和监督, 并及时地进行评价。第五, 同伴主体。作为共同的学习体, 我们需要在小组合作以及平时的相处中进行观察, 评价, 所以同伴的主体不可或缺。多元化主体评价, 改变教师“主宰”的传统方法, 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之中, 这样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增进师生的友情, 同时促进行为主体的自身内化。

综上所述, 实行德育课学分管理模式, 优化德育评价体系, 不但能提升学校的教学水平, 还能激发学生参与学校和社会中的各项活动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从而符合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实现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真正目的。但中职学校德育学分制评价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将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使德育课学分制评价能更好地实施和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坤.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研究[D].西南大学, 2014.

[2]李晓萌.中职学校德育模式的创新性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013.

[3]李冬平.德育学分制背景下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J].中等职业教育, 2010 (8) .

[4]陈忠林.三元学分制:现代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D].湖南师范大学, 2004.

德育学分制 篇3

[关键词]学分制 高校 和谐德育环境

[作者简介]陈利平(1980- ),男,河南开封人,安阳师范学院助教,主要从事德育和学生管理工作。(河南 安阳 455002)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3-0121-0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共中央提出的伟大战略部署,而对高等院校来说,如何构建一个团结稳定、文明有序、关系融洽、积极向上的校园和谐德育环境,则是构建和谐校园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分制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管理模式,是21世纪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取向。“它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基本单位,打破了传统的修业年限和按系别、班级统一课表上课的限制,允许学生自由选择科目、教师和上课地点,以累计学分作为学生是否毕业的依据,极大地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体现了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现代教育理念。”①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而言,这是一场深刻的、根本的变革,对高校的德育工作同样具有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因此,如何抓住这一机遇,以学分制为契机,创新高校德育理念、手段、方法、途径和内容,构建一个和谐的高校德育环境,是每位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学分制对高校传统德育模式的挑战

学分制条件下高校德育创新之所以必要,在于学分制改革对高校传统德育模式提出了挑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班集体观念的弱化对德育组织基础的挑战。在学年制条件下,班集体是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和教育的重要组织基础,班集体的建设和以班级为基础的各种活动是大学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学分制的选课制、重修制、分层次教学中,必然形成“教学班”。“教学班”上课地点流动性大,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学生课间忙着转移“战场”,寻找座位,课下也很少沟通,削弱了师生间、学生间的多种交流,使得学生的“教学班”集体观念很淡薄,实际意义上的班集体很难形成。“教学班”的“无政府”状态,难以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不利于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进行教育,纠正不良习惯,调动积极性。而原来传统的“行政班”学生也因部分课程上课时不在一起,班级稳定性减小,管理出现松散,削弱了政治辅导员等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和监督。

二是选课制对德育内容和现有德育教师素质的挑战。学分制选课制的实施,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传统的由“教”而“学”的教学机制向由“学”而“教”的学教机制转变,打破了“教”与“学”都建立在被动服从基础上的局面,有助于学生从“顺从道德教育”变为“选择道德教育”,从被动变为主动,从道德的他律、他教向自律、自教转变,而这些恰是传统德育需要改进之处。然而选课制必然要求德育内容更加切合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德育的方法更适合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德育的要求和目标更加注重学生的可接受性。这些要求对教育工作者的德育思想观念、方法途径、理论水平、道德修养、生活实践的积累以及教育的水平和艺术等方面都提出了更全面、更高的挑战。

三是德育评价的灵活性要求对传统德育评价手段的挑战。评价手段是德育工作的指挥棒,科学合理的评价对德育工作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目前高校品德教育评价普遍缺乏合理的评价标准和科学的评价方法,习惯于用统一的标准对所有的形式泛泛而评,对学生品德的定量、定性评价不明确。对学生品德的评价范畴也只局限于思想品德课和综合测评,大多是以纸和笔作为考核标准。尽管有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增加了平时分数的比重,但是由于大部分是大班上课,一位老师教多个班的情况非常普遍,因此,平时成绩带有教师的主观因素在所难免。

四是德育的“多维性”要求对当前“小德育”视界的挑战。实施学分制以后,“教学班”形成并与原有的“行政班”同时运转,教学组织和管理发生变化,学生学习方式发生变化,同时也要求德育视界扩大。现行的德育往往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党团活动、主题班会和辅导员工作,而对学生有着广泛影响的广大教师的各科教学活动,与学生切身利益密切联系的管理服务工作等,则被置于德育工作之外。一方面造成了德育与智育、体育等的分离,形成了德育工作者孤军作战、不堪重负的局面;另一方面也弱化了专业教师教书育人和管理者管理服务育人的责任和意识。

二、在学分制条件下构建高校和谐德育环境的策略

1.转变观念,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学分制下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德育工作特点,要求改革传统德育工作模式中学生始终是被教育者,教师则是教育者,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和中心的观念。而学分制以尊重学生个性为前提,强调发展人的潜能,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注重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所以,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思想观念,主动适应体制的变化,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既要坚持为社会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大方向,又要坚持以人为本,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尊重学生的选择。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管理,积极创造条件,搭建学生自我教育管理的平台。

2.转变阵地,加强学区、“特征群”的建设,发挥其德育阵地的作用。由于学分制下班集体德育阵地的作用无法正常发挥,各高校都在寻找德育工作的新路子,而学区和“特征群”是得到普遍认可的新的德育阵地。学区就是把学生社区划分为多个学区,以学区为单位设立党团组织;以宿舍为单位设立团支部或团小组;在楼层建立党支部;把住宿相近、学习计划相近的学生组成“学区班”。在这样的班级和党团组织中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责任感和荣誉感。

“特征群”就是根据学科、兴趣、特长、发展目标等把学生分为若干群体,可以以学科或专业方向为特征,也可以以兴趣爱好为特征。各种新的特征群的出现,自发地弥补了班级功能弱化的缺憾,使学生重新找回集体的归属感。在各种特征群中,以社团的特征最鲜明,育人的功能也最强,因此,加强社团的建设非常必要。学校应提高对社团作用的认识,并通过团委加强对社团的组织、领导和支持,配备指导教师,引导和指导学生社团的活动,并在资金等方面给以必要的支持,有意识地挖掘学生的潜力,真正使学生社团成为学生自我发展和高校和谐德育工作的一个主战场。

3.加速德育教学改革,改善德育教学方式。改变德育课可有可无的状况,加强对德育课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师资水平。教师除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外,还要掌握前沿的动态,对社会热点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前瞻能力。在讲授德育课时,以正面教学为主,同时联系社会实际,提出问题,在学生中展开讨论。改变 “一支粉笔、一面黑板、一本教案”的传统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提高学生道德教育的效果。可以通过介绍健康的网站、软件、光盘等,让学生接触丰富的道德教育内容;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开设邮箱和论坛,使网络成为师生之间交友谈心、交流情感的重要场所;还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将道德教育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将传统的“灌输”转变为吸引学生自觉参与,增强道德教育的感召力和影响等等。

4.突破“小德育”视界,开拓“大德育”视野,创造全员育人环境。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这就是说,学校的道德教育工作,是全校、全社会各个部门的事情,是大家的事情,不能只靠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少数德育课教师去做。学分制中导师制的实施,把育人的一部分工作移交给了广大教师,强化了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和意识,创造了新的德育空间,拓宽了德育队伍,壮大了育人力量。同时也有利于发挥教师们自身的优势,便于在各科教学中进行渗透式德育。导师制将大多数教师纳入到德育体系中,很好地改进了传统的以德育专职老师和政工干部为主体的单一管理模式和教育模式,有助于全员育人机制的形成。导师制作为学分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制度上和机制上促进了“教书育人”的切实落实。同时,导师制从某种程度上很好地隐蔽了德育意图,淡化了学生“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有助于民主德育氛围的营造。

5.改进德育评价手段,尝试德育学分制。德育学分制是建立在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反映品德特征的关键行为事件进行记录的基础上,把德育活动的表现纳入评优评先体系之中,并且使之变成每一个学生每学期必修的学分。比如把思想品德修养作为一门必修课,每学期1学分,同时建立“德育信息管理系统”,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品行修养进行记录、管理。这样既促进了学生遵守校规校纪和加强品德修养的自觉性,又在一定程度上使德育由“虚”变“实”,由“软”指标变成“硬”指标,从而便于德育操作,便于落实到位,便于对学生进行考评,最终有助于德育评价真实性、客观性、公平性的实现。

6.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学分制的选课制使得院系、专业、年级、班级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学生选择、接受知识和自我教育的自主权扩大,而这也就给社会上一些消极的道德观念以可乘之机。所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修养。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育人的良好途径。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原则,从心理情感上关心和解决学生对现实和未来的焦虑,努力满足学生对精神升华的理想渴求和人本关怀的情感期望。让楼道、墙面、道路、草地、雕塑等成为德育文化的载体,充分发挥各类宣传媒介在和谐德育环境建设中的理论指导和舆论导向作用,使德育文化氛围充满整个校园。引导大学生在各种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相互碰撞中提高认识和鉴别能力,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植根于学生头脑中。

7.做好大学生心理教育、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工作。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而这一时期正是心理疾病的高发期。所以构建和谐德育环境,还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要通过加强“心理咨询中心”等常设机构的建设和不定期的心理讲座、心理训练等活动,向学生正面传播一些心理卫生知识,使他们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发展与变化,对面临的各种问题做好心理准备,增强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化解心理矛盾的活动和情境中去,参与到有益集体活动中去,使其在精神上得到安慰,心理郁闷和情结得以释放,心理求得平衡。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进入较高层次,更有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

总之,高校学分制改革在给德育工作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我们只有理性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及时对传统德育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构建一个健康、和谐的高校德育环境,才能使德育工作的时效性更强。

[注释]

①齐冬莲.论学分制下高校德育创新[N].湖南工人报,2005-09-09.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86.

[2]周中之.论学分制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的新课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1(5).

德育学分制 篇4

试论学分制下高校和谐德育环境的构建

高校学分制改革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创造了条件,却对高校原有的教育体制产生了全方位的冲击和影响,对德育教育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这样的`挑战,高校和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该如何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创造条件、优化管理,构建一个和谐的德育环境,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讨.

作 者:陈利平作者单位:安阳师范学院助教刊 名:教育与职业 PKU英文刊名:EDUCATION AND VOCATION年,卷(期):“”(33)分类号:G641关键词:学分制 高校 和谐德育环境

德育学分制 篇5

学生日常德育考核办法(千分制)为了规范学生德育考核,也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管理,特制订《学生日常德育考核办法》,要求各班级必须贯彻落实好以下几点:

1、各班在班主任指导下成立考评小组,考评小组要按照学校制定的《学生日常德育考核办法》实施考核,根据个人表现评分。一周一统计,及时在班级张榜公布,每月及时公布在班级博客上。

2、根据学生日常表现加、扣分,以1000为起点,上不封顶,一学期一评。

3、学生对评分有异议时,可向班主任或政教处反映,不得讽刺打击评分同学,违者学校给予纪律处分。

考评办法:

一、出勤:

1、迟到、早退一节扣5分

2、事假一节扣2分,病假一节扣1分

3、旷课一节扣10分(迟到、早退超过15分钟,作旷课处理)

4、一月全勤奖励30分

二、值日卫生:

1、无故不参加值日的扣25分/次,值日不认真或者不按要求做好值日的扣5分/次

2、主动认真做好值日生工作,达到班级规定要求奖励5分/次,主动顶替值日任务奖励5分/次

3、主动捡起或打扫校园公地上的垃圾,奖5分/次(除值日外,并以老师登记为准)

4、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在校园内、教室内乱扔垃圾的扣5分/次

5、不得将食物(泡面、早点、盒饭、点心等)带入教学楼、寝室内,带入则扣5分/次

三、课堂纪律:

1、上课期间上厕所、换位置扣2分/次

2、上课期间大声喧哗扣5分,经提醒不改、性质恶劣的扣10分

3、上课期间睡觉,扣2分/节

4、上课期间戴耳塞听音乐、玩手机扣5分/次,并没收保管至少一个月。

5、上课期间表现优秀的奖励20分/月(根据任课教师评价或者纪律评分)

四、仪表、两操

1、男生染发、长发、留怪发,女生烫发、染发、留怪发型、化浓妆,扣10分/次

2、佩戴首饰,在校牌上乱贴乱画,不按规定穿校服、戴校牌、穿背心、拖鞋、睡衣,扣5分/次

4、每月仪表未扣分者奖励20分

5、广播操、眼保健操无故不到扣10分/次,做的不认真扣5分/次,病假扣1分/次,事假扣3分/次。

五、寝室

1、获得月文明寝室称号每个成员奖励20分,获得月优秀寝室称号每个成员奖励10分。

2、月文明寝室评选中被评为不合格寝室的每个成员扣10分

3、住校生无故晚归者扣100分/次,无故夜不归宿者,扣300分/次

4、在寝室点蜡烛、私接电线、装灯、翻墙、带管制刀具,使用大功率电器等安全隐患行为的扣100-200分/次

5、学校寝室突击检查,表现优秀奖10分/人,寝室长加倍奖分;不合格扣10分/人。

六、文明举止:

1、和老师见面主动向老师问好者奖10分,和同学关系和谐,无不文明言行奖10分

2、主动做好人好事,参加公益活动,奖5-10分

3、言行不文明,说话带粗口扣15分/次

/ 2

学生日常德育考核办法(千分制)

4、男女生交往不文明、考试作弊、破坏公物扣100分/次,情节严重的给予纪律处分。

5、浪费水电,不爱护绿化,在教学区打球,在墙、课桌等公物上乱涂乱画者扣10分/次

6、看带有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书刊、视频、电影,唱低俗、下流的歌曲,玩水枪、弹弓,放烟花爆竹、玩火等行为者扣100分/次,情节严重者给予纪律处分。

七、其他加分:

1、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竞赛,奖励5分/次,获奖者奖励10分/次。参加省、市、县级比赛分别按8、4、2倍加分。

2、积极向团刊投稿,参加班级墙刊出版,奖5分/次,获奖者再奖励5分/次

3、个人被评为班级先进者奖10分/次,被评为校级先进者奖20分/次,被评为校级三好生或者优干奖50分,被评省市先进者奖50-100分

4、班级获得校级文明班级,全班每人奖10分/次,得市级及以上称号,全班每人奖50分。

5、工作认真的学生会干部、宿管会干部、班委会成员每月加10分(不重复加),学生会、宿管会成员、寝室长、其他班干部每月加5分(不重复加)。

6、发现违纪苗头、事故隐患能及时报告者奖20-40分。

八、违纪扣分:(以下违纪除扣分外,还要追加纪律处分)

1、有抽烟、打牌、喝酒等行为者,扣100分/次

2、有赌博行为的,至少扣400分/次。

3、有打架斗殴行为者,至少扣400分/次;聚众斗殴者,至少扣500分/次;持械斗殴者,至少扣800分/次。

4、有敲诈勒索或者偷窃行为的视情节轻重扣600-800分。

5、违纪后,认错态度不端正的扣100分/次,逃避检查、拒绝登记或者假冒登记的扣200分/次;不服从管理,顶撞老师的,扣400分/次。

6、其他违纪情况。由政教处酌情扣分。

九、奖惩:

1、评先评优:班级德育考核前30%的学生可参加校级三好学生、优秀干部评选前50%的学生可参加校级单向积极分子评选学习是成就事业的基石

2、两学期德育分合计高于2000分,德育考评(学籍档案)为优秀(全班不超过40%);高于1600分为良好;高于1000分的为合格;低于1000分的记为不合格.3、六学期考评得分合计4000分以上合格毕业(高三实习期合格计1600分),低于4000分不得毕业。

学生学分制 篇6

首先说教师积分制,是依法治校的间接性管理,现在学校管理教师无非体现在奖金制度和罚款制度,但是教师挣得不多,又无法多多奖励,所以唯有积分办法更合适促进教师的积极性,具体依照教师劳动量进行分值划分,越详细越好,任课教师和五处人员出台不同的管理办法。

任课教师管理相对容易编写,比如每位教师基础分每半年都为60分,教师的出勤率,教课数量,是否担任班主任,年级组长,优质课等都划分不同的积分,作为年终评优,绩效以及定级的依据。当然规则好订执行难,执行者必须严格不留情面,尤其是出勤率统计,可能会得罪很多人。高三教师还可以包含考上学生的人数,或参加技能大赛拿奖,以及学生技工考试过级的人数,也作为教学评价积分的管理体系。这样制度就有了倾向,可能会鼓励一部分文化课老师转专业老师。

五处人员管理我认为应当是赋予权力,相互制约,即每个人分工不同,一个人的分工即他的权力,别人不能干涉,比如出勤,领导也不能干涉统计,但过程接受所有人监督,干好干不好采用一票否决制,即出现顽固职守者,一经发现一票否决。

学生学分制管理办法:

德育学分制 篇7

关键词:“基础”课,模块化教学,德育学分,教学改革

2013 版 “基础” 课教材包含七章内容, 理论丰富, 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 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 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 使学生 “知行统一”, 真正达到思想政治课育人的目的。因此, 进一步加强对 “基础” 课模块化教学与德育学分对接的实践研究, 有利于使 “基础”课真正达到教学目标。

以鞍山师范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 以下简称 “我院”) 为例, 从2011 年来, 我院对 “基础” 课进行了改革, 实行 “基础” 课的实践教学与德育学分对接, 取得了一些成绩。每个学期由德育学分核算小组 ( 由系书记、辅导员老师、学生干部和 “基础” 课教师组成) 核算学生的德育学分, 对于每学期达不到合格标准的学生要求其进行重修, 及至完成规定的义工学时才能重新获得相应的德育学分。到第5 学期末, 德育学分总分不足300 分的学生, 由公共基础教研部统一组织进行德育答辩。但在实践教学中, 思想政治课老师没有积极地参与, 对学生实训项目缺乏指导和监督, 仅仅依托学院和系里的学生教育和学生活动获奖情况来对学生进行德育学分的考核, 实践性教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没有真正建立。

“德育学分”制是根据我国对大学生的德育要求和大学生活的实际特点, 把学生应具备的德育素质与日常表现有机地结合成一体, 通过 “集体评议”, 并且以学分评价为手段贯穿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 是高校德育管理和学生管理的基本制度。笔者所指的德育学分依据的是我院学生教育管理部出台的 《学生德育学分的实施和操作办法》, 此办法明确规定了德育学分分为基础分和奖励分, 并且在基础分、奖励分扣分的每个方面制定了若干细则, 以便于日常考核操作。其中基础分是根据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给定, 及格分为60 分, 由个人记录、班级考评打分; 奖励分是根据本人参加的活动和大赛的申请, 由学生工作人员德育学分核算小组核实认定。德育学分中明确规定扣分细则, 从上课表现到日常卫生和寝室管理, 涉及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每一方面。每学期的德育学分=基础分+ 奖励分- 扣分。德育学分考核贯穿高职学生在校的5 个学期, 是一种全程教育和全方位考核, 德育学分合格者会被认定为获得 “基础” 课实践课程的相应学分。德育学分把学生日常行为的表现通过学分制的形式进行考核并与 “基础” 课相挂钩, 把学生隐性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日常行为通过量化的形式展现出来, 使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有机结合, 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效果。

高职院校 “基础”课模块化教学与德育学分对接的教学改革意义主要有:

( 1) 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基础”课实践教学的积极性。该教学改革不仅对高职学生道德素质和道德表现有量化的评价, 有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 也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参与校内外各项活动的积极性, 使学生的课堂出勤率明显增加, 同时, 学生也都为争取奖励学分积极参加各项学生活动, 不仅提高了学生活动的参与率, 还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 2) 有利于实现理论课教学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优势互补。通过该教学改革把学生的日常行为和表现通过量化的形式以学分的方式展现在 “基础”课教师和学生工作者面前, 既使 “基础”课的实践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也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有抓手。 “基础”课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训项目和参与学生活动的指导策划考评的过程中, 更能贴近学生, 了解学生; 学生工作人员通过德育学分的量化考评, 了解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更容易有的放矢地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 3) 有利于拓展 “基础” 课实践教学的内容, 达到育人全程化。该教学改革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模块紧密结合。结合理论教学模块的具体内容, 在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将知识在实践中运用, 通过从第1 学期到第5 学期各专题的实训项目, 实践深化理解理论知识, 将理论知识转化、提炼, 再用知识指导实践, 真正达到 “基础” 课的全程化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1]任永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模块化教学设计[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5, (7) .

德育学分制 篇8

一、化惩戒为“人性化”激励的背景

面对学生成长的现状,我们对教育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近年来,“赏识教育”“爱心教育”“激励教育”成了教育的亮点和主流。与此同时,惩戒似乎成了教师敏感和困惑的问题,加上媒体、家长和社会的关注,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慎之又慎,面对个别犯错的学生,有时会出现道理说尽而收效甚微的情况。

对于违反了校规校纪的犯错学生,学校和教师无疑是要坚决给予纠正的。那么,当学生犯了错误时,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既能纠正其错误,又不致伤害其自信与自尊,还能激发学生努力上进的欲望,便成了我校探索尝试和实践应用的一个重要德育课题。基于此认识,我校实施合理温情的惩戒教育,把惩戒化作“人性化”的激励,使学生能够在惩戒教育中改正错误,把错误压力转化为正确成长的动力。

二、德育学分管理措施的实施

为有效推行德育学分管理,我校从组织、宣传、机制、评定方面做了如下努力。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依据上级相关文件、法律法规,经教代会同意,制订了相关制度,并依据制度进行加减分。

二是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学校将《德育学分实施细则》制作成宣传版面,组织学生创办了德育学分管理手抄报、黑板报,强化学生遵规守纪的意识。

三是构建立体的监督机制。成立了教师监督团队和学生课间巡查小分队。实行一日常规监督,并依据《细则》对违规违纪学生扣分,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加分,有效达到了激励学生遵规守纪、努力向上的目的。

四是实施多层次学分激励评定。班主任每周一小结,学校每月一汇总,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加减分变化,在与其他同学的比较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加分欲望。

三、实施“人性化”德育的具体做法

近年来,我校在“人性化”德育方面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首先,建章立制,保证惩戒教育有法可依。

一是成立组织机构。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以法制副校长、政教主任为副组长,班主任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制度、计划制订和活动开展。

二是制定实施细则。我校制订了《峡山二中学生惩戒条例》《峡山二中德育学分制实施细则》(草案)等,印发到每一位师生手中,班主任组织学生逐条学习领会,并让学生带回家,征求家长意见,学校于2011年9月正式出台了《峡山二中德育学分制实施细则》,作为对学生进行惩戒的主要制度。

三是印发《德育学分登记手册》。我们印制了《德育学分登记手册》,全校学生人手一册,《手册》设置学生基本信息、德育学分制的指导思想、评定范围、德育学分内容、考核计分细则、学生奖惩内容及标准、扣分加分的说明、登记手册空白页等栏目。由班主任收存,班级、级部、学校三个层面使用,随时记录学生在校期间表现好的方面和违纪违规等差的方面,依据《细则》进行加减分,学期末汇总,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依据。

其次,开展以人为本的德育学分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德育学分活动注重以人为本,把学生的和谐发展放在核心位置,务求实效。

一是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为了让《德育学分实施细则》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我们将其放置在校同的显要位置,让学生随时可以学习。

二是为了让学生将《德育学分实施细则》的内容熟记于心,落实于行,学校组织开展了“德育学分知识竞赛”活动和演讲活动。

三是组织学生开展了对照《德育学分制》谈认识的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诫勉。

四是组织学生开展系列征文活动,促进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学校开展了“我解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征文活动。

最后,实施德育学分考评,让学生在激励中受到惩戒。学分考评是激励机制的重要杠杆,我们在实施过程中,特别关注学生在分数激励下的反馈信息,不断强化学分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一是构建立体的监督机制。班级成立监督小组。根据学生每天的表现情况,值日班干部及纪律委员坚持以加减分的形式登记,每天放学前由值日班长公示每位同学当天的扣分和加分情况,并到班主任处记录在《德育学分手册》上。

学校组建学生课间巡查小分队。学校政教处于每学期初,从各班级中选出5名责任心强、工作认真、客观公正的优秀学生,组成课间巡查小分队,对学生日常行为实行监督,并依据《峡山二中德育学分制实施细则》,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扣分,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实行加分。

教师组成监督队,轮流值勤。学校每天安排一名领导和两名教师组成教师监督队,在早、午、晚和课间等时段进行巡查,实行加分和扣分管理。

二是实施多层次学分激励评定。班主任每周进行两次小结,利用班会指出有哪些学生因什么违纪现象被扣分,并提出来进行批评教育,要求大家引以为戒。

政教处每天将教师、学生的巡查结果统一汇总,每周对各班级进行量化排名,在每周例会上公布。班主任根据学校的公布结果,对班级内违纪学生进行适时适度的惩戒教育,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鼓励。

三是学生的成长过程使用学分来总结。学校每月一次对学生一段时间的表现进行汇总,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对每个学生的行为状况进行分析打分。班主任根据自己的了解和多方调查,查明原因,与相关学生交流,落实情况,告知家长,对比较严重的违纪行为则记入学生成长档案,以警策学生努力改正。

学期末,让学生自我分析一学期以来自己的奖分情况、扣分情况及原因、有哪些收获等。

学年总结,把德育学分量化为等级,赋予分值,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考评依据。

我校学生德育学分制度的出台,让班主任和学校德育管理工作者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优化了班级管理方式,使学生行为规范得到进一步强化,学生自我约束、自主管理意识明显加强,德育学分制度也产生了良好的管理效应。

学校学分制典型案例 篇9

——XX学校学分制实施案例

XXXX学校 XX年X 月 X日

XX学校学分制实施案例

案例摘要:中职学校扩招后,正经历由数量扩张型向内涵发展型转变的历史进程中。随着时代的进步,仅仅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不足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中职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如何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提升综合素质,以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我们尝试了以学分制管理为抓手,全面实施学生综合素质测试,取得了良好效果。案例:以学分制管理为抓手,全面实施学生综合素质测试

一、实施背景: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扶持,中职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中职学校正在经历由数量扩张型向内涵发展型转变的历史进程中。社会经济的进步,使得企业、社会和家庭对中职学生的要求,不再仅限于专业技能过硬,同时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

中职学校学生的来源参差不齐,中职学校的设备条件和师资水平有限,如何在现有条件下,让每一个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能较好的适应社会需求,为个人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我们以模块管理下的学分制为抓手,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为突破口,进行了大量有益探索,取得了明显的办学效果。为努力提升办学内涵,科学地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学校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我们制定并试行了学分管理方案,其工作任务是建立学校学分管理评价体系、建立班级学分考试水平与教师教育 教学质量挂勾制度、建立学生评优、推荐就业和毕业挂勾制度。

二、实施过程:学分分为课程学分和非课程学分。课程学分包含德育、职场素养、文化水平、专业技能、技能竞赛、两证考试等6个学分项目,非课程学分包含社团活动、学生竞赛、社会实践、表彰奖励等4个学分项目。

对于课程学分的职场素养、文化水平、专业技能等,我们倡导的“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把专业课程分成几个模块,每一个模块又分成几个项目来实施教学,每一个项目又划分成几个小任务,这些小任务由几个基本操作去完成。“教学做评一体化”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为目标,坚持以实践操作考核为主,平时表现为辅的原则对学生进行考核。一是考核平时表现,教师进行随堂检查,并记录好每次的考核结果,每周一公布,让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状况。二是考核实践操作,根据平时课堂完成的作品,以及期中或期末的综合大作业,根据评价的相关办法来进行评定。

为顺利推进学分管理工作,职责分工如下:

①教务处制定德育中的政治、职场素养和文化水平考试科目以及专业技能竞赛的得分实施细则,并统筹、审核学分; ②学生处、团委制定课程学分中德育的操行评分及非课程学分的得分实施细则;

③专业教学部制定专业技能考试科目的得分实施细则,负责学生学分的登记、初核; ④班主任将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成绩汇总,交所在专业教学部;

⑤科任教师配合制定考试考核得分实施方案,负责将学生考试成绩等学分数据交班主任。

学分登记的程序:考试、考核结束1周内,数据提供人将学分数据交班主任→班主任汇总成绩→专业教学部登记、初核学分→交教务处审核、汇总存档。学分的利用:

1.课程学分中的考试科目不合格不能拿到该科学分的,学生有一次免费补考机会,由专业教学部负责组织补考。如果补考仍不合格,学生必须重修该科目,离校前给一次有偿补考机会。

2.非课程学分每期至少要拿到2学分。如果没有拿到学分的,给学生一次有偿补考机会,由学生处、团委负责组织补考。

3.学生评先评优和各种奖励必须以该生的学分为依据。凡是有考试科目未能拿到学分的,实行一票否决。

4.实行学分与毕业证发放挂勾制度。按照教学计划,毕业时还有考试科目没有拿到学分的,不发放毕业证。

5.实行学分与就业推荐挂勾制度,根据学生学分情况,优生优推。

中职学生仅仅是专业技能过硬,如果综合素质不高,也很难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要。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从2014级学 生开始,实施了学生综合素质测试。

学生综合素质测试分为专业素质、身体素质、普通话水平、书写水平等五个项目。专业素质由专业教学部组织测试,主要测试专业基本核心技能,由专业教学部根据专业特点和教学实际组织命题,学生抽签进行操作。身体素质测试由体育组组织,主要测试学生身体基本素质,如跑、跳、球类运动水平,音乐水平测试由音乐组组织,主要测试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表演能力,普通话水平和书写测试由语文组组织,主要测试学生普通话运用和汉字书写水平。为做好这项工作,学校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测试领导小组,业务副校长具体指挥,教务处组织协调和督查落实。

综合素质测试必须严肃认真对待,考查出学生素质真实水平,促进学生素质提升,不得徇私舞弊,不得走过场,测试成绩由各专业部造册登记,报教务处备案。凡测试未合格的学生可以补考一次,凡综合素质测试有未合格项目的,学校不推荐该生参加顶岗实习和就业,并推迟一年发放毕业证,测试时间(含补考)在学生顶岗实习前。

三、成效与经验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我校实行以学分制为抓手,全面实施学生综合素质测试,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选择学习的机会,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情况、特点和发展需要,选择课程和安排学习过程,能较好地体 现因材施教原则,使学生扬长避短地得到发展。学生个性发展和多元智能的开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健康上进的学习心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环境。

(二)实施学分制管理,全面实施学生综合素质测试,促进了学校发展

实施学分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管理工作方方面面,学分制改革给学校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管理制度的变化,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行学分制,促使教育观念转变,进而引发教育思想、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方式、管理机制、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一系列多层面的变革,从而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实施学分制促使学校树立服务意识,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更灵活地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增强办学活力,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三)推动了课程改革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课程改革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是实施学分制的核心内容。

我校实施学分制,推动了课程改革的步伐,我们以市场就业需求为导向,优化学校专业结构,借鉴“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构建了适合学分制管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同时结合我校发展性教学评价研究成果,在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中加大对学生过程评价和表现性评价比重,实施分层考核等,尊重学生的差异,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我校自 2014年9月试行学分制以来,学生的平均及格率在90%以上,远远高于先前的水平。

(四)深化教学改革,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下,以“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理念为指导,我校积极探索适宜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教师们树立了新的职业教育观,增强了市场意识、发展要求和自主意识。大多数教师认为学分制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能发挥教师的潜能。

四、体会与思考

(一)更新观念,面向市场,加强学校内涵建设目前,面对职业教育招生与就业难等问题,需要分析所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培养目标从一次性的就业转向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教育。以学生为本,以能力为本位,由培养单一技能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全面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工作重点从注重数量的扩大转向注重效益的提高,由规模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办学模式从过去单纯学历和学制教育转变为面向市场,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开放办学,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探索一条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路子。

(二)继续深化课程改革,积极参与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课程建设研究我们将在省市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根据教育部《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指导 精神,加强市场需求调研的力度,改革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模式,合理确定各类课程的结构、比例和权重,开发综合化和专题化课程,探索模块化组合课程,增强课程的实用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实现培养目标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对接。

(三)加强教研组建设,培养教研组的角色意识、研究意识、文化意识,发挥教研组在教育教学改革中主动性,提高教研组工作效率与质量

上一篇:经典形容心情伤感的句子摘录下一篇:植保专业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