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小池(精选7篇)
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白话译文
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阴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
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诗词简介
《小池》是宋朝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小巧、精致,宛如一幅花草虫鸟彩墨画。画面之中,池、泉、流、荷和蜻蜓,落笔都小,却玲珑剔透,生机盎然。
诗中,作者运用丰富、新颖的想象和拟人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小池周边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变化。第一句写小池有活水相通,次句写小池之上有一抹绿荫相护,第三句写小荷出水与小池相伴,结句写蜻蜓有情,飞来与小荷为伴。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作品赏析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人。政治上主张抗金,正直敢言。宁宗时因奸相当权,辞官退居,终忧愤而死,赐谥文节。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称“南宋四大家”。其诗早年学“江西诗派”,后用心于晚唐诗人,50岁后忽有所悟,摒弃诸家,由师法前人到师法自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诚斋体”。诗歌多吟咏自然景物,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细节,乘兴走笔,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幽默诙谐,笔调清新。
此诗是一首清新的小品。一切都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它句句是诗,句句如画,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风光,自然朴实,又真切感人。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
关键词:茶,饮茶诗,味外之味
著名的南宋诗人陆游曾经留下了不少有关“茶”的诗文, 还有一位与他同时期的文人在创作上不甘示弱, 写下了相当多或以“赠茶”为题, 或以“饮茶”为乐的诗篇, 他就是杨万里。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 传世者仅一部份, 《全宋诗》当中收录的不过四千多首。其中, 做一个大概的统计, 出现“茶”这个字眼的诗歌一共为50多首, 可以说占很大的比重。其中有写饮茶规矩和烹茶技巧的, 也有表达自己对新茶喜爱和以茶作喻的, 但是, 杨万里有关“茶”的诗文和陆游的诗作有一明显差异, 就是非常浓郁地表现了一种嗜茶如命的心境。这种酷爱“茶”的兴趣是陆游所难以比拟的, 我们知道, 在古代, 茶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种重要的日常饮品, 不论是武夫还是文人, 都对茶情有独衷, 而阅读杨万里的诗歌, 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到茶在古代独一无二的地位, 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茶”作为一种文化意象所承担的深远的文化使命。
杨万里对“茶”的态度, 有一首《武陵春》词可以说明, 在词的小序中他说“老夫茗饮小过, 遂得气疾”, 词中又说“旧赐龙团新作祟, 频啜得中寒。瘦骨如柴痛又酸, 儿信问平安”。由于嗜茶, “茗饮小过”, “频啜得中寒”, 弄得人“瘦骨如柴”。但他仍不愿与茶一刀两断, 他在一首诗中曾说“老夫七碗病未能, 一啜犹堪坐秋夕。”虽病不绝, 只是少喝点罢了。而在他的病中《止酒诗》二首中, 则相当果断地因为身体衰弱停止饮酒, 可见, 相对于酒来讲, 诗人则更偏爱茶了。在《和张功父桤木巴榄花韵》一诗中, 这种宁可不吃美味佳肴也要饮茶的爱好表露无疑“桂隐主人臞见骨, 不餐酥酪却餐茶。”
此外, 杨万里由于夜里也好饮茶, 故常常引起失眠, 在《苦热登多稼亭二首》中他写道“日脚斜红欲暮天, 倚栏垂手弄云烟。两行相对树如许, 一叶不摇风寂然。剩欲啜茶还罢去, 却愁通夕不成眠。黑丝半把垂天外, 白雨初生远岭边。”在《将睡四首》中也有:“已被诗为崇, 更添茶作魔。端能去二者, 一武到无何。”诗人把“茶”和“诗”并举, 称为生活中的魔障, 认为自己是走火入魔, 陷入了“茶”和“诗”的泥沼, 有欲扬先抑的效果, 可见, “茶”跟杨万里有着多么密切的关系。《猎桥午憩坐睡》则是从反面来说明“茶”对诗人睡眠的影响;“路是山腰带, 苔为石面花。隔溪闻鸟语, 疏竹见人家。雨足睛须耐, 神劳睡却佳。睡魔推不去, 知我怪新茶。”诗人认为, 之所以饮用了新茶, 才没有以前那样提神的效果, 所以怪罪新茶不似旧茶之好。即使茶叶大大影响了杨万里的睡眠, 但他从未责怪饮茶这件事。他在《三月三日雨, 作遣闷十绝句》中说“迟日何缘似个长, 睡乡未苦怯茶枹。春风解恼诗人鼻, 非菜非花只是香。”其《不睡四首》诗又说“夜永无眠非为茶, 无风灯影自横斜。”为自己的喝茶伤身开脱, 杨万里嗜茶如命可见一斑了。
在杨万里的饮茶诗中, 写到自己喝过的很多种类的茶, 比如白山茶、黄檗茶、武夷茶、双井茶、鹰爪茶, 还写了著名的《桑茶坑道中八首》, 可谓将茶写尽写绝了。诗人将茶从茶芽写到新茶的色泽, 再写到茶叶泡开之后的浓香、自己喝茶之后的感受以及喝茶的规矩都有哪些, 我们从一首首描摹细腻生动的饮茶诗中, 也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对茶的喜爱之情和茶文化在中国的繁盛。《晚兴》写的是茶芽:“双井茶芽醒骨甜, 蓬莱香烬倦人添。蜘蛛政苦空庭阔, 风为将丝度别檐。”《山茶》写茶树从生长到丰收的过程, “树子团团映碧岑, 初看唤作木犀林。谁将金粟银丝脍, 簇飣朱红菜碗心。春早横招桃李妒, 岁寒不受雪霜侵。题诗毕竟轮坡老, 叶厚有棱花色深。”《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一定程度反映了诗人对茶的看法:分茶何似煎茶好, 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禅弄泉手, 隆兴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瓯面, 怪怪奇奇真善幻。纷如擘絮行太空, 影落寒江能万变。银瓶首下仍尻高, 注汤作字势嫖姚。不须更师屋漏法, 只问此瓶当响答。紫微仙人乌角巾, 唤我起看清风生。京尘满袖思一洗, 病眼生花得再明。叹鼎难调要公理, 策动茗碗非公事。不如回施与寒儒, 归续茶经傅衲子。
关键词:杨万里 书启 序跋 成就
杨万里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他一生勤于笔耕,著作颇丰,著有《诚斋集》,共133卷。他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为“南宋诗坛四大家”。而且其诗名在当时居陆游之上, 陆游自己曾说:“文章有定价,议论有至公,我不如诚斋,此评天下同。”(《谢王子林判院惠诗编》)[1]项安世《又用韵酬潘扬二首》云:“四海诚斋独霸诗”[2],其诗独具个性,号为“诚斋体”。杨万里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也是一位颇有成就的散文与骈文作家。《诚斋集》133卷,除42卷诗歌、l卷诗话、10余首词、6卷诸如《庸言》、《淳熙荐士录》之类的杂著之外,其余全是散文与骈文。以体裁而论,举凡赋、表、疏、札、状、启、笺、书、序、记、传、碑、铭、赞、祭文、尺牍等,无不具备。杨万里的散文和骈文,不仅数量众多,体裁齐全,而且文学成就也很突出。
杨万里散文中文学色彩最浓的是他的一些书启、序跋、记以及为亲旧所作的碑铭。这些作品,追忆往事,缅怀亲旧,点评人物,品评诗文,叙事简洁、文笔生动,表现出丰厚的思想内涵和很强的文学色彩。本文主要就杨万里的书启文、序跋文予以探讨。
一、杨万里的书启文
杨万里一生为官四十多年,且驰名文坛,交友甚广。在与同僚、故旧、亲友、乡党及上司的交往中留下了大量的书信,在《杨万里诗文集》133卷中,其中有书启13卷,书7卷,尺牍8卷,时间跨度五十年(大约自绍兴二十六年至开禧二年丙寅)。在这些书启中,杨万里以政治家的目光,理性、冷峻地审视世事的变迁;以理学家缜密、谨严的思想理路思考人间万象;用文学家准确、生动的笔法书写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这使得杨万里的书启具有两大特点:
首先,杨万里书启内容具有表现生活领域的宽阔域。杨万里的书启文,读者上至皇帝太子,宰相枢臣,下至晚辈、乡党各色人等。如《上寿皇乞留张栻黜韩玉书》、《驳配飨不当疏》直呈皇帝;《上皇太子书》劝谏太子;《上张丞相书》、《见陈应求疏密书》其读者是当政的宰辅大臣;《答陆务观郎中书》、《答朱晦庵书》等是与朋友谈学论文,互相问候之作。《答李天麟秀才书》、《再答学者书》则是与后学之间的交流;《与材翁弟书》、《与南昌长儒家书》则是家书。其余不同地域、各个时期同僚的书启则不胜枚举。杨万里数量浩繁的书信内容包罗万象:大到国家兴亡、小到家庭琐事、雅到文学论题、俗到儿女情长无所不及。因此这些弥足珍贵的书信最直接地反映了诗人的思想境界,当时的时代特点,以及南宋时期文人的生活现状。
其次,具有时间的延展度。杨万里的书启时间跨度长达五十年,从其初自出仕做官一直持续到他八十岁去世,时间的延展度使其内容具有了动态性,极为清晰地反应了作者生活、思想、甚至身体的发展变化情况;也动态地体现了南宋王朝的政治、经济、社会、民生、哲学、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演变过程;从更广阔的范围内折射出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的消长更迭情况。这使得其书启文在研究作者生平与创作以及当时的政治、经济与文学各领域的状况具有其它文体不可比拟的优势。
由此看出,杨万里的书启文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文献价值、文学价值以及文体学价值,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广阔的研究前景。
二、杨万里的序跋文
杨万里在其漫长的创作过程中写有大量的序跋文。《杨万里诗文集》133卷中有书序7卷、题跋3卷。这些序跋文既有为自己的诗集、文集所作的自序文,如《诚斋荆溪集自序》、《易外传后序》,也有为他人诗文所作的序跋文,如《龙湖遗稿序》、《跋忠简胡公先生谏草》,还有赠序文,如《送王才臣赴秋试序》、《送郭银河序》等。
杨万里的序、跋文,大篇短章,皆有佳作,不仅特色鲜明,而且思想丰富,尤其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其文学思想。如《诚斋荆溪集自序》系统、简明地综述了其学诗之渊源及发展脉络。而《习斋论语讲义序》、《唐李推宫<披沙集>序》、《颐庵诗稿序》、《江西宗派诗序》等文既有论述诗歌内涵的深度“味道”的内容,如“江西宗派诗者,诗江西也,人非皆江西也。人非皆江西,而诗曰江西者何?系之也。系之者何?以味不以形也”[3],又有“诗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4]观点的阐述。同时杨万里在《黄御史集序》、《澹庵先生文集序》、《眉山任公<小丑集>序》等文中采用以人序书的手法深化了文如其人的观点,他评价胡铨的文章“先生之文,肖其为人”[5],称赞任尽言之文“大抵诗文孤峭而有风棱,雄健而有英骨,忠概而有毅气。”[6]而在《施少才<蓬户甲稿>序》、《欧阳伯威<脞辞集>序》、《<千岩摘稿>序》等序文中,从作者自身的生活际遇入手,一方面拓展了欧阳修“诗穷而后工”[7]的观点,另一方面也有对诗人怀才不遇的同情,如《欧阳伯威<脞辞集>序》中云:“予因索其诗文,伯威颦且太息曰:‘子犹问此邪?是物也,昔人以穷,而吾不信。吾既信,而穷已不去矣。子犹问此耶!已而出《脞辞》一编,曰:‘子不怜其穷而索其诗,子盍观其诗而疗其穷乎?予退而观之,其得句往往出象外,而其力不遗馀者也。高者清厉秀邃,其下者犹足供耳目之笙磬卉木也。盖自杜少陵至江西诸老之门户,窥闯殆遍矣。”[8]
此序文不仅评价了欧阳伯威诗作的风格特色,肯定了他认真探讨前代诗人创作流派的精神,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
此外,杨万里的跋文虽多短章,但字里行间往往情感真挚、感情充沛。如《跋忠简胡公先生谏草》云:“澹庵先生之孙槻寄示先生谏草凡十一行,卒章云:‘臣不忍见虏寇入门等语,其痛次骨。万里读至此,不觉涕泗之沱若也。盖当是时,和战之杂之时也。国是数定而娄(屡)摇,国势将怯而复壮。仲尼曰:‘民到于今受其赐。”[9]
又如《跋张魏公答忠简胡公书十二纸》一文,写作者重读先师手札之时内心涌起如在左右的感激之情,其始终不渝的爱国之情溢于字里行间。同样具有语短情深、感人肺腑的艺术魅力。
三、杨万里书启、序跋的总体特色
首先,杨万里的序跋、书启文具有相当丰厚的社会政治内容。其上书《上寿皇乞留张栻黜韩玉书》、《上寿皇论天变地震书》多视角、多层次论述了国家长治久安、恢复中原的大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杨万里的政治卓见。而其诸多的表、启、疏、奏、札,也大都具有极为强烈的针对性,针对具体问题,或者力陈收复大计,或者批评政治积弊,或者反映民生疾苦,措辞尖锐,大都秉笔直书、措辞尖锐、理足气盛、义正词严,有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表现了作者深刻的思想,强烈的爱国情愫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也体现了其崇高的民族气节和不屈的斗争精神,高风亮节的人格魅力和惊人的政治胆识。
其次,杨万里的序跋、书启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杨万里的一些书启、序跋往往交流思想,追忆往事,缅怀亲旧,感情真挚,文辞简洁,与那些刻意制作的大册鸿文相比,显示出完全不同的风貌,文字也更灵动自然,写作中渗入了其诗歌创作的风格,形成了谨严与宏肆相结合、清空与厚重相对生的艺术风格。
杨万里的序跋、书、尺牍等文体为散文,而短启皆用骈文写成。杨万里散文与理学家散文不同,师承欧阳修、苏轼,但由于时代与人格的原因,又有自己独特的风貌。 文章短则三四千字,长则上万言。或者纵横捭阖,引古论今,反复辩驳,逻辑严密,既有令人折服的论辩气势,又有很强的文学性;或者以精细的叙述、典重的文笔,记人叙事、品评诗文,感情激扬,行文气势非凡,语言明白晓畅、简约有致。从而形成了杨万里散文立意宏伟、高远的特色。
杨万里的骈文写作风格鲜明,成就突出。骈文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整齐的四、六间错相对的句式,经过北宋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古文大家的改造,形成了新的写法和风格,并且被广泛运用于表、启、书、疏一类应用性文章中,后人将这种新体骈文称作“宋四六”。杨万里是宋代四六文的写作大家,他将“四六”这种文体广泛应用于表、启、尺牍、题跋、祭文等文体的写作中,且驾轻就熟、风格独具。宋人杨囦道在《云庄四六馀话》中说:“皇朝四六,荆公谨守法度,东坡雄深浩博,出于准绳之外,由是分为两派。近时汪浮溪(藻)、周益公(必大)诸人类荆公;孙仲益(觌)、杨诚斋诸人类东坡。”[10] 这只不过是大体而言。其实,在杨万里的骈文中,谨严、宏肆两类分格都有,但最成就最高的确实是其小启书简一类,清人孙梅《四六丛话》说:“《诚斋集》四六小简,俱精妙绝伦,往往属对出之意外,妙若天成,南宋诸公皆不及。”这是对杨万里骈文成就最恰切、精到的评价。
总之杨万里数量浩繁的书启、序跋文以迥然有别与其政论散文、文学评论的面目简洁而真实地显现了其精神生活的另一个侧面,为其政治理想、人格理念以及文学思想做了极为精到的注释,具有丰厚的思想内涵和很高的文学造诣。
(本文系甘肃政法学院2008年度科研资助项目。)
注释:
[1][2]湛之编:《杨万里范成大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4页,第16页。
[3]杨万里著,王琦珍整理:《杨万里诗文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53页。
[4]《黄御史集序》,《杨万里诗文集》卷七十九,第1246页。
[5]《澹庵先生文集序》,《杨万里诗文集》卷八十二,第1288页。
[6]《眉山任公<小丑集>序》,《杨万里诗文集》卷八十二,第1285页。
[7]见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转引自王先霈、王又平主编:《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26页。
[8]《欧阳伯威<脞辞集>序》,《杨万里诗文集》卷七十七,第1229页。
作者:宋,杨万里
小池—杨万里原文:
小池
杨万里〔宋代〕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泉眼:泉水的出口。惜:吝惜。照水:映在水里。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尖尖角:初出水端还没有舒展的荷叶尖端。上头:上面,顶端。
小池—杨万里拼音解读:
xiǎo chí
yáng wàn lǐ 〔sòng dài 〕
quán yǎn wú shēng xī xì liú,shù yīn zhào shuǐ ài qíng róu 。
xiǎo hé cái lù jiān jiān jiǎo,zǎo yǒu qīng tíng lì shàng tóu 。
相关翻译
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这涓涓的水流,树阴倒映在水里是因为喜爱晴天和这风的轻柔。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哪知,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相关赏析
这首诗由小池的泉源写起,再写小池中的树影。釆用拟人手法,使人感觉泉眼、树木也含有人的感情,会珍惜,会珍爱。后两句描写蜻蜓立在新长出的荷叶尖角上,使小池充满生机,新颖别致。
作者介绍
喜雨
杨万里
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
风乱万畴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
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
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更无瓶。
作品赏析
遥:生动描绘雨后水涨河宽两岸相距更远,但人们仍然兴奋不已,隔河大声互语的情形。
忽:生动描绘雨后树枝积水很多,而鹭却习惯性立于其上,终至树枝折断,鹭惊惧而飞的情形。
以愁衬愁:往年愁没有粮食与酒,这场雨带来丰年,将愁没有储粮储酒之器;
以愁衬喜:愁无储粮储酒之器,反衬出喜雨。
出人意料:先写“雨惬群情”的诸多情形,结尾转写愁情,反写喜悦,出乎意料,使得诗歌脉络跌宕起伏。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男,汉族。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诗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官至秘书监。一生力主抗金,,收复失地。他以正直敢言,累遭贬抑,晚年闲居乡里长达15年之久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有《诚斋乐府》。
知识扩展:练习
(1)“风乱万畴青锦褥”描述了什么样的.画面?(2分)
答:
(2)第三联“遥”“忽”二字富有情趣,请结合诗句任选一字简要赏析。(2分)
答:
(3)诗题为“喜雨”,尾联却写“愁”情,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答:
答案
(1)描绘了雨中(后)万顷田地的庄稼郁郁葱葱,风吹过,绿浪翻滚的生机勃勃的画面。(2分。“青锦褥”描绘正确1分,揭示“生机勃勃”特点1分)
(2)遥:生动描绘雨后水涨河宽两岸相距更远(1分),但人们仍然兴奋不已,隔河大声互语的情形(1分)。忽:生动描绘雨后树枝积水很多(1分),而鹭却习惯性立于其上,终至树枝折断,鹭惊惧而飞的情形(1分)。
1、《山居》
鬓秃犹云少,书多却道穷。
柴门疏竹处,茅屋万山中。
幽梦时能忆,闲题底要工。
不知蝉报夏,为复自吟风。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念奴娇》
老夫归去,有三径、足可长拖衫袖。
一道官衔清彻骨,别有监临主守。
主守清风,监临明月,兼管栽花柳。
登山临水,作诗三首两首。
休说白日升天,莫夸金印,斗大悬双肘。
且说庐陵传盛事,三个闲人眉寿。
拣罢军员,归农押录,致政诚斋叟。
只愁醉杀,螺江门外私酒。
4、《水调歌头》
玉树映阶秀,玉节逐年新。
年年九月,好为阿母作生辰。
涧底蒲芽九节,海底银涛万顷。
酿作一杯春。泛以东篱菊,
寿以漆园椿。
对西风,吹鬓雪,炷香云。
郎君入奏,又迎珠幰入修门。
看即金花紫诰,并举莆常两国,
册命太夫人。
三点台星上,一点老人星。
5、《忆秦娥》
新春早。春前十日春归了。
春归了。
落梅如雪,野桃红小。
老夫不管春催老。
只图烂醉花前倒。花前倒。
儿扶归去,醒来窗晓。
6、《好事近》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
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
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
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
7、《偶成》
珍禽饮盆池,将扇扑窗户。
一声惊得飞,再声惊不去。
8、《寄陆务观》
君居东浙我江西,镜里新添几缕丝。
花落六回疏信息,月明千里两相思。
不应李杜翻鲸海,更羡夔龙集凤池。
道是樊川轻薄杀,犹将万户比千诗。
9、《新柳》
辇路金丝半欲垂,外间玉爪未渠开。
上林柳色休多忆,更趁春风看一回。
10、《伤春》
准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
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
11、《晚风》
晚风不许监清漪,却许重帘到地垂。
平野无山遮落日,西窗红到月来时。
12、《夜雨》
幽人睡正熟,不知江雨来。
惊风飒然起,声若山岳摧。
起坐不复寐,万感集老怀。
忆年十四五,读书松下斋。
寒夜耿难晓,孤吟悄无侪。
虫语一灯寂,鬼啼万山哀。
雨声正如此,壮心滴不灰。
即今踰知命,已先十年衰。
不知後此者,壮心肯更回。
旧学日蔬芜,书册久尘埃。
圣处与天似,而我老相催。
坐念慨未已,东窗晨光开。
13、《武陵春》
长铗归乎逾十暑,不着鵕鸃冠。
道是今年胜去年。特地减清欢。
旧赐龙团新作祟,频啜得中寒。
瘦骨如柴痛又酸。儿信问平安。
14、《戏笔》
野菊荒苔各铸钱,金黄铜绿两争妍;
天公支予穷诗客,只买清愁不买田。
15、《闲居初夏午睡起》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6、《新柳》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17、《昭君怨》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
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
18、《春晴怀故园海棠》
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
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
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
无那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
19、《山行》
山行两日厌荒凉,田少山多多更长。
一望不曾亏碧草,半分何似借青秧?
诗人杨万里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的诗人,汉族人。一生力主抗金,与范成大、陆游等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授赣州司户,后调任永州零陵县丞,得见谪居在永州的张浚,多受其勉励与教诲。孝宗即位后,张浚入相,即荐杨万里为临安府教授。未及赴任,即遭父丧,服满后改知奉新县。乾道六年(1170年)任国子博士,开始作京官,不久迁太常丞,转将作少监。淳熙元年(1174年)出知漳州,现改知常州。六年,提举广东常平茶盐,曾镇压沈师起义军,升为广东提点刑狱。不久,遭母丧去任,召还为吏部员外郎,升郎中。十二年 (1185年)五月,以地震应诏上书,极论时政十事,劝谏孝宗姑置不急之务,精专备敌之策,坚决反对一些人提出的放弃两淮、退保长江的误国建议,主张选用人才,积极备战。次年,任枢密院检详官兼太子侍读。十四年(1187年),迁秘书少监。高宗崩,万里因力争张浚当配享庙祀事,指斥洪迈“指鹿为马”,惹恼了孝宗,出知筠州(今江西高安)。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绍熙元年(1190年),为接伴金国贺正旦使兼实录院检讨官。终因孝宗对他不满,出为江东转运副使。朝廷欲在江南诸郡行铁钱,杨万里以为不便民,拒不奉诏,忤宰相意,改知赣州。万里见自己的抱负无法施展,遂不赴任,乞祠官(无实际官职,只领祠禄,等于退休)而归,从此不再出仕,朝命几次召他赴京,均辞而不往。 开禧二年(12),因痛恨韩侂胄弄权误国,忧愤而死,官终宝谟阁文士,谥“文节”。
关键词:妙喻,活法,豪气,灵动
苏轼与杨万里皆是以山水诗著称的宋代杰出诗人,在书写技巧上一个善用“妙喻”,一个巧用“活法”,同是山水却不同韵味,但细读之下不禁有性情共通之感。下面试以二人山水诗为例阐述“妙喻”与“活法”的异同。
一、“妙喻”与“活法”的差异性
1、“妙喻”展豪气
苏轼的山水诗之所以有“妙喻”之称是其将比喻运用的灵活却不刻意,并且其比喻不单单是用作于描写,更将其化用于情感、理趣、场面和思想主题之中,用比喻抒直抒胸中之感慨,却不矫揉做作,尽展豪迈之气。
用比喻来描写抽象的景物,化抽象为形象,用文字表现肉眼无法看到的别样风景,“风过如呼吸,云生似吐含”[1]苏轼将最平常的景物比喻化,风吹过就像人在呼吸,云不断生生变幻犹如人吞吐所致,如身临仙境,仙人在侧,妙法其中,有坐拥山河之感。
用比喻描绘壮观的场面与气势,“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2]望向雨过的江面,钱塘江和与之相连的大海如碧玉一般,远处不时一闪一闪的闪电就像时隐时现的紫金蛇。清代评论家王文诰谓此句“却是逐日闲坐楼上看潮人语”,确实如此,将山雨欲来之场面描写的淋漓尽致,但又有一种悠然处置之态,不惧不畏直面波涛。
2、“活法”显灵性
吕本中提出:“所谓活法者,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者。”而在杨万里山水诗中,诗人通过山水自然的外在景观,抒发其内心的意欲,将“活法”运用的更具灵性,用风趣和创新的语言体现出自然的“人情味儿”,人与自然的互动,灵性十足。
用“活法”将个人情感幻融入语言之中,使风趣和创新的语言化成自然的生趣。“稚子相看直笑渠,老夫亦复小卢胡:一鸦飞立钩阑角,——仔细看来还有须!”[3]这首诗看似是打油诗,实则写出自然的生机与灵动,将鸦拟人化与“老夫”相比好似有胡须一样。还有诗“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4]这两句诗犹如孩童戏语,却增添许多趣味,这可谓是“无理之趣”。而“青天何处了?白鸟入空无”[5]则是化用杜甫的“一行白鹭上青天”和黄庭坚的“白鸟去尽青天回”创新前人诗句,都是写白鸟入空,渐渐远去,但杨万里在这里独具匠心表现出另一种“远目随天去”,表现出杨万里的诗歌是集古人之智,却又灵活而生动,又体现出“无理之妙”。
二、“妙喻”与“活法”的共通性
用技法抒情,都体现山水诗中的悠然之感。苏轼“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6]与杨万里“平田涨绿村村麦,嫩水浮红岸岸花”[7]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枕着水波看山俯仰、月徘徊,另一个看村村麦绿,岸岸红花,二人都是处于山水之间怡然自得,体会山水的静谧之美。
用技法阐释禅理,体现出二人对生活的无限感悟。杨万里“正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8]和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9]都是于山水之间感悟人生禅理,一个是人生旅途艰难,不仅仅是上山难,下山更难,即创业难守业更难;一个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二者皆体现出丰富的禅理观。
展现自然之生机。苏轼的“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10]与杨万里的“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政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11]都体现自然之生机。一个是将自然之物拟人化,鱼鳖逐人,野荷花盛开。而另一句则独树新意,反驳宋玉《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也!”,秋天亦可以生机盎然,花儿虽然凋谢但是荷花却盛开仍然,将荷叶比作“小钱”如小孩戏称一般,使原本萧索的秋天描绘的趣味无穷。两者都是将自然喻化,使之具有人之感受,展现自然的无限生机。
总而言之,苏轼与杨万里的山水诗各有其特点,一个用“妙喻”:“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12]书写出人生之豪气,一个用“活法”:“未辨寒泉为秋菊,且将瘦句了梅花”[13]挥洒出人生之灵动。但二人的山水诗却又同有悠然之气,于山水之间探求人生禅理,又于山水之间探寻自然之生趣。二人可谓是曲意相同却独居特色。
参考文献
[1]孔凡礼、刘尚荣选注《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年.
[2]周汝昌选注《杨万里选集》,中华书局,2013年.
[3]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998年.
[4]余昌江、余秋凤《苏轼诗歌比喻艺术浅说》,《文教资料》,2011年4月号中旬刊.
【杨万里小池】推荐阅读:
杨万里写的小池的诗意06-13
宋代诗人杨万里杰出事迹10-08
杨万里是哪个朝代的诗人?05-25
杨万里写夏日西湖的诗09-24
诗人杨万里写的诗有哪些06-18
小池教案06-10
小池 二年级11-02
小池古诗解释意思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