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
摘要:通过突破陈旧命题诱发学习的写作欲望;通过突破传统立意引导学生抒写真情实感;通过拓展写作题材使学生在写作中能更贴近生活。在布局上能尝试新巧构思,使文章波澜起伏。
关键词:引发培 养学生创新意识
写作是一项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要求学生有主动探索精神,即具有创新意识。我们要努力提高中学生的写作素质,适应二十一世纪终身学习的需要,必须从初中生开始就注重对他们进行作文创新意识的引发和培养,必须对作文的命题、立意、题材、布局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
一 突破陈旧命题,诱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作文教学改革首先是观念上的改变,克服求全观、守旧观。面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窒息的现状,出于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文题应起到逼使学生去创造的作用。由此,教师在命题上应有新的突破。
首先,注重命题新颖性,逼使学生开启创造性思维。
好的作文命题,会像鲜花吸引蜜蜂那样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写人记事的作文,可命为:初一,《亲情故事》《妈妈叫我淘气鬼》《我长大了》;初二,《奇遇》《一个有残疾的人》;初三,《补课》《妈妈年轻的时候》等,这样的题目,每学期补充一些,学生也喜欢写。因为,题目有助于激发中学生创造想象乐趣,使他们感到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再如,题目《二十年后回故乡》,就能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写出充满美好希望的内容。
其次,要克服公式化,注意多样化。
能诱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激发学生的兴趣的题目,定要克服公式化,注意命题的多样性。使命题努力做到:第一,新、奇、活、趣;第二,难易适度;第三,贴近学生的生活;第四,具有导向性。如,《假如我长大了》、《长大想当„„》,这样的题目学生写起来就有时代感新气息。
由此可见,文题拟的好,有新的突破,会对读者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同样,在作文训练中,命出一个好题,学生一见也会眼睛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兴趣顿生,跃跃欲试,定会产生强烈的欲望。
二 突破传统立意,引导学生抒写真情实感,作文立意要解除传统的束缚,教师应彻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引发学生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首先,树立起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培养学生要用正确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使其作文具有积极的意义。这样就做到“文道结合”,既培养了他们的作文能力,同时也让他们学会了做人。对中学生应努力做到使他们陶冶情操,树立科学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品质,使其思想修养达到一定境界。然后引导他们到现实生活中体验生活,培养自己对真、善、美的爱。对假、丑、恶的恨。生活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生活阅历丰富、体验深刻,用正确的观点去看待,作文时,文思便如江水出闸,一泻千里。
其次,鼓励学生大胆的写剖析自己的文章。教师要决意抛弃种种
顾虑和包袱,相信学生,大胆推进“放胆文”,鼓励学生放开胆子去思考,想什么就写什么。如,写《我背地里做的一件事》《可笑的事》《糊涂的事》《害羞的事》《愚蠢的事》等,出示一组题目让学生选择,经常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又如,在指导学生写“发生在家里既有意义又有趣的一件事”,板书题目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这样一种氛围:同学们,你们每个家庭都有许许多多既有有意义 又有趣的事情,请同学们仔细回顾一下,选择一件说出来,如,家庭联合会、和妈妈下棋、帮爸爸戒烟、给奶奶过生日,这些题目都可以写,象这样指导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就不会千人一面,众人一词了。
第三,选择创新的独特角度,如写作《记一个熟悉的人》,不少学生就会写一个班上刻苦学习的同学,或是他敬爱的一位老师,或是关心他成长的爸爸等,这些作文内容可以猜到,有的甚至雷同。诚然,这种立意可写,但他们缺乏创新罢了。如果能换一个角度立意,写生活中一个爱管“闲事”的老人,平时言语不多,不讨人喜欢,但却在关键时刻,他为了维护群众的利益,敢于和坏人做斗争,则就比较吸引人。又如,若是写一个残疾青年如何战胜自卑,开店铺,自己养活自己,并用诚心为大家服务,赢得大家对他的信任的事,也就比较有创新性了。这不仅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习作富有时代气息,从创新的角度培养了学生创新欲望,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素质。
三 拓展写作题材,使写作贴近生活
拓展学生的写作题材,扩大写作生活文和科研文,注重写作的时效性,是引发和培养中学生作文创新意识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首先,作文内容要生活化。生活是作文之源,学生生活越丰富,作文内容越充实。教师要通过课内向课外开放,要重视开拓中学生的社会生活视野,培养他们勤于观察、善于思考、面向社会、接触实际的良好意识和能力,力求做到写作题材与学生生活合拍,从而使作文内容生活化。这样,不仅解决了作文“无可写”的问题,而且有助于写出内容充实,富有新意的好文章。
其次,要引入科研文。因为,学生亲身经历了生活的全过程,用显微镜观察到了用肉眼看不到的新奇微生物。学生对此充满兴趣,感受很深。有个学生写出了如下的生动而具体的句段:“下课后,我端来从‘鸭子’塘里弄来的水后,便用塑料管沾了水,滴在显微镜的载玻片上,连忙通过镜头,仔细的观察起来。”还写到:“我一边看,一边旋转着镜头。只见一些如芝麻大小的东西,在里面‘跑来跑去’,真有意思。他们有的像草鞋底,周身长满了汗毛;有的像圆溜溜的西瓜;有的像把扇子;有的像朵喇叭花。”这样的题材无疑是真实、生动、深受学生欢迎的。
四 尝试新巧构思,使文章波澜起伏
“文似看山不起伏”,作文最忌平淡无奇。如记写某个人物时,可先贬低后赞扬,未扬先抑,抑的目的在于扬,抑制是为了更高的扬起。有个学生写《妈妈不求“爷”了》一文,开始写妈妈信神,磕头祷告,求财神赐福,且还执意信“老天”。这是“抑”。然后,敬“财神爷”总不发财。后来,“妈妈”信了哥哥的话,不信神,去养鸡,结果成了养鸡专业户,发了,终于明白:“想发财还得靠自己。”这是
“扬”。
一、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善于观察, 主动实践
阅读不仅能使学生丰富词汇, 学习作者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 还能促进学生正确地认识生活, 从中汲取作文的材料。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图书资源, 开展多种有益的图书竞赛活动, 让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 使学生得以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同时, 各科教学应有机渗透。例如,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课本中《认识自然》这一课中, 就有这样一段赞美大自然的话:“大自然给了我们清新的空气, 温暖的阳光, 广袤的土地, 茂密的森林, 人类与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 那是多么美好的景象啊!”在社会课的学习中让学生将这段话摘背下来, 运用到以后的写作当中, 将会是一段佳话。
观察力是智力的基础, 是迈向创新的起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首先要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的途径是多方面的, 如富有情趣的观察内容, 生动活泼的观察指导, 带有竞赛色彩的观察训练, 使学生享受成功与进步欢乐的观察结果, 等等。平日里, 还要多为学生开辟一些观察园地。例如, 班级里养些可供观赏的花草或是将学生们家里养的金鱼、小鸟等小动物带到学校让学生们真切地进行观察, 并做好观察记录。另外, 还要经常带学生们走出课堂, 到大自然中去观察。由此来累积素材, 拓宽写作时的思路。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进行实践。例如, 科技课上的小制作、科学课中的小实验或是在家中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这些都是训练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经常组织学生们进行一些小发明、小制作的展评活动, 这样一来, 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又丰富了写作的素材。
二、利用多媒体优势, 为学生创造便利的写作条件
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生活素材。如在写《难忘的一次春游》时, 我事先组织学生们到郊外进行了一次春游, 并把这次活动的整个过程拍摄下来, 组成教材后, 在课堂上放映, 并指导学生们进行观察, 再让他们通过亲身经历来进行表述。这样没有题材可写的问题就解决了, 学生也会很轻松地写好这篇作文了。
多媒体可以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直观化。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由直观到抽象, 由感性到理性。学生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东西特别感兴趣, 针对这一点, 我们可以将枯燥的文字变为具体的图画来进行作文教学, 大多数作文题目的内容是以文字形式出现的, 如“写一种植物”、“你喜爱的一种小动物”等。这样并不利于对学生的训练。于是, 我们就可以设计成多媒体软件, 让文题以图画的形式来展示。如要求学生写动物时, 在屏幕上展示几种动物 (小狗、小兔、牛、羊等) 。其中除了生动真实的图象, 还可以插入这些动物的简介, 让学生看后选出一种自己喜爱的动物, 然后根据教师的指导, 来观察、口述, 最后整理成文章。
三、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 指导创新的方向
在已有故事结尾的基础, 引导学生展示想象。教师事先假设一种情境, 让学生根据假设按照一定的逻辑展开想象, 去构思、写作。如在讲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后, 让学生想象一下, 假设小女孩没有被冻死, 以后的情景又会是怎样的?或者让学生自己假设一种情景来写。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 他们不仅乐于写, 而且作文立意新颖、想象丰富、思路开阔, 极富创造性。
联想是在模仿的基础上的新发现, 它先让事物与事物相接近, 然后从中引出新现象、新结论。如学习了《地球万岁》这篇课文之后, 学生们联系实际认识到了环保的一系列问题。我就让学生展开联想, 联系课文内容, 以“母亲河在流泪”、“小鸟没有家”、“假如我是……”等为题, 加入自己的真情实感, 写出了充满奇思妙想的作文。
四、给学生一个轻松的写作氛围, 营造创新的写作环境
在指导学生作文的过程中, 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坚持激励、自主、开放、个性化的原则, 引导学生自由自在地思考, 独立作文。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应走进学生的生活, 问学生吃的、看的、想的什么;看看他们穿的、玩的、用的什么;听听他们谈的、唱的什么, 在生活中指导他们寻找素材。
学生写作时, 教师不要用一个模式来限制他们, 而是鼓励并引导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观察或想象到的真实情景。即使有的学生说得不是十分流畅, 或是有些同学说出一些古怪或片面、不合逻辑的想法或问题, 我们也要同样肯定他们的这种敢想敢说的创新精神, 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观点也是有价值的, 然后教师帮助他们认识思路的偏差, 引导他们再仔细思考, 并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以拓展自己的思维。
在对学生的每一篇作文写评语时, 在指出不足之处的同时, 要多用赞赏的语气。如“你观察得非常仔细, 如果再把事情经过叙述的具体些就更好了”。让每位学生都能在感受到成功喜悦的同时也改正作文中的不足。这样, 学生的写作兴趣会越来越浓厚, 再写起作文来也会由不愿写变为积极地去写了。
【关键词】写作;兴趣;主体意识
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是明确的主体意识。就是指写作有鲜明的自我意识,明确写作的人是自己而不是他人,表达的是自已的情感态度、观点看法及价值取向等。培养学生写作的主体意识,将极大地推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实现从“要我写”到“我要写”的转变。为此,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命题激趣,把题目名在学生的心坎上
命题是学生作文的第一步。命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作文的兴趣。现在我们很多教师命题随意性很大,或出一些老掉牙的作文题,或出大而空的题。教师命出题目、提出要求、设置框框,逼学生就范;学生硬着头皮,审题度意、搜肠刮肚、勉强成文。训练结果虽然每次也强差人意,学生作文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久而久之,学生便讨厌作文。要提高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变被动作文为主动作文,就要命题激趣,把作文题目命在学生的心坎上。教师设计的命题应具有时代特色和生活气息,可以拨动学生的心弦。正如于漪所说:“一个好的作文命题,他能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开拓学生广阔的视野,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刚上初中时我的第一次作文题目是《我名字的来历》。学生要想写好这篇作文,就需要与父母沟通,学会倾听。每个学生的名字背后都寄托着父母的期盼,凝聚着浓浓的亲情。在了解了这些之后,学生就有了一种想要表达的欲望。再如:到了初二,学生进入了青春期,在人际交往方面出现了一些困惑,有了成长中的烦恼。这个时候我让学生们写的作文题目就是《XXX,我想对你说》。因为学生有亲身体验,所以文章写得真实感人。
写作是复杂艰苦的精神劳动,如果没有对作文本身的强烈兴趣,是很难写出佳作的,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命题正是激发学生的誘因,因而教师要注意命题激趣,把作文命在学生心坎上。
二、少设框框,引导学生真实再现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作文先做人。优秀的作文必须以优秀的人为前提。长期以来,学生作文普遍存在内容虚假、题材“老化”的现象,尤其是一些中考作文,文章内容之雷同与陈旧令人吃惊,“大路货”、“大众化”作品比比皆是,“假货”泛滥。
生活是五彩缤纷的,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处处有生活”,关键在于教师教会学生以有心者投入貌似平凡的生活,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积累素材。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作文教学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就会成什么文字,把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多多练习,作自己要作的题目,久而久之,将会变成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生活中有许多好的东西,只要引导学生留心去耳闻目睹,用心去感知观察,就能获取大量的材料。
在课堂上我经常让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观点、语言去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学了韩愈的《马说》,可以让学生对韩愈的观点进行辩驳,“你是否同意韩愈的观点,为什么?”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写出自己的看法。再如学了《柳叶》一文,我问学生作者的童年是苦涩,还是苦中有乐?你有怎样的苦与乐?把它写出来。这样引导学生把课堂上的讨论或课下的思考自觉地写成文章,阐明自己独特的观点。“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学了朱自清的《背影》,我便引导学生用心来发以现自己身边的可以成为写作素材的人和事,先让他们思考自己身边有关此类亲情的人与事,通过用心思考和发掘,那些平日里没有被同学所注意的小事统统变成了学生的写作素材,由此产生了许多感人的文章。
三、作文互批,激发学生健康向上的成就感
文章应当反复修改,修改文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而事实上我们大部分教师却在越俎代庖,学生作文教师改,仍然把学生放在非主体的地位。叶圣陶先生从来不主张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精辟修改。他说:“学生不明白为什么改,你改了也没用,有的根本不认真看,真叫做劳而无功,至多是劳而不得。”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作文批改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完全可以且应该让学生在这一活动中唱主角。我们提倡“互动式”作文评改模式。即在作文评改中,形成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促动关系。
教学中我发现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评改“自己”的作文,学生兴趣很浓。我在学生活动的时候,我绝不是撒手不管,而是事先做好批改指导,告诉学生首先要纵观全篇,整体评判,包括体裁、中心、选材、结构、抄写等。其次,着眼局部,重在推敲词句,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的运用及标点的选择等。这样的具体指导,使学生有步骤地、有目标地进行修改,减少了修改时无从下手的被动局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作文课的趣味性。
事实证明,老师的批语远没有同学的批语吸引力大,在我的班上学生写完作文后会立即找同学批阅,也会主动为其他同学批阅,写下批语,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关系因多样化的批改方式拉得更近了,学生自然也就对作文产生了兴趣。
让学生自己批改作文,这是真正把学生推向了主体地位。它使学生在能力上得到了提高。作文不错的学生也有了展示自我价值的机会,自己的文章被当做范文,被学生传阅,受到称赞,自己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种肯定性的情绪体验往往是一个人爱上作文、迷上作文的契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学习的情绪力量。”新课标也提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评语和作文讲评中以表扬鼓励为主,学生作文有一点长处,一点进步,都及时予以肯定。可见互批作文可以激发学生成就感,多早就一些成功性的情绪体验。
-----学生自主管理初探
木马中学
王
洋
成功的人生,自律是必不可少的,对自我的约束和管理是自律意识的具体体现,而学校教育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必不可少的毕竟环节,自律意识的培养也成为了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如何在平常的管理中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自律意识,变成了摆在学校管理面前的一道难题。人与人不同,班与班各异,有效地管理体制需要在研究校情、班情、生情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的社会大环境,因地制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我校通过研究,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借鉴与吸收,建立“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的方式解决了上述难题,在实际的操作效果明显。并以“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为突破口,“自主检查、公平考核、及时公布,督促整改”为抓手,实现了“自我规范,自我提高”的目的。
一、建立健全完善的学生干部队伍是实现自主管理的基础。
1、机构的设置科学、简单。自主管理包含了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机构设置时需要全面考虑,尽量不遗漏,同时不重叠的机构。我们把学生的学校生活归纳为:生活、学习、体育、纪律检查、宿舍管理五个方面,成立了:生活部管理清洁卫生、吃饭纪律等;学习部管理课前歌声,课堂纪律,协助文艺汇演等等,体育部考核“三操”,协助运动会;纪检部专管纪律,仪容仪表,物品清查等;宿舍管理负责宿舍清洁,晚睡纪律,内务整理等。做到了学校生活处处有检查,时时有监督,事事有规范。
2、严格的成员选拔保障制度执行的公正。成员的选拔本着公开、自愿的原则,班主任推荐,同学推荐,学生自荐,政教处挑选......所有的人员同意进行面试,问题涵盖面广:到自管会的目的、自身的优缺点、能否公正执行制度、日常检查中具体问题的处理......总之,通过严格的选拔,使学生认识到自管工作的重要,工作的责任等,根据学生特点和考察结果,把学生分配到各个部门,落实学校相关的工作制度。
3、成员的培训是顺利开展工作必不可少的手段。根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及特点,针对本校实际情况,详细讲解工作要求及在工作中的注意事项,遇到问题的处理原则及处理技巧,在工作中怎样做到公平、公正,合理分配时间,怎样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耽误......通过培训,学生明确了工作目标,工作要求,自身职责,自身要求等,在工作中尽量做到了公众、公平,及时将结果公开,接受大众监督,在学生中树立正面典型,长时间坚持,最终在学生中成为榜样,引领校园风尚。
二、建立完备和健全的工作制度是工作开展的长久动力。
1、人员的考核制度是激励自管会成员努力工作的基础。作为学生干部,对其要求必须严格,标准要高于一般学生,可进可出的人员管理制度让有能力的上,不能干事的庸者下,不虚设职位,不养闲人。对成员的进入有严格的面试和考察,对工作不努力,表现一般的成员进行诫勉谈话,无改进的将在全校集合集会时将其除名,是我们的队伍优胜劣汰,整个精英团队高效运转,不人浮于事。
2、在工作中落实的考核制度把学校的管理目标落实到每一个细节,把制度的培训落实到人员培训工作中,一次次的例会及时对工作总结,及时发现制度的漏洞,及时修订,将修订的结果下发到班级手中,不做临时的政策调整,不出现拍脑袋政策,不出因人而异的政策,使我们的制度做到代表公正、公平,代表了学校的发展方向。
三、及时协调各方面的力量,解决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自主管理是学校工作的一个方面,也是学校整体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各方面力量的协调和配合是工作开展的先决条件,遇到冲突或者问题采取“不拖、不等、不回避”的方式,及时解决,并及时修订工作制度,把“公平、公正、公开”体现在每一个细节。
———浅谈高中学生“设计意识”的培养
内容摘要: 当今以创新产业为主的知识经济时代,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让设计走进生活,已成为高中美术新课程下所关注的话题。本文从自身的教学经验出发,从五个方面来阐述“设计意识”的培养可行性,这当中强调以学生为本,以体验为基,并以活动贯穿于课堂,评价贯穿于活动中。
关键词: 设计意识; 观察方式; 人文课堂; 设计平台
许多人都渴望自己能成为一名出色的设计师,希望用他们独特的智慧来改造社会。许多人认为,设计专业是一门学术性很强的学科,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踏进去的。有时候,心中有一丝“蠢蠢欲动”的想法或构思,却从来不去探究,因为他们觉得,那是设计师的事,这种心理倾向总是使一些天才的构思湮灭。他们根本不知道,在国外,设计其实是很普遍的事儿。德国前联邦部长格罗斯曾说他的国家“三分之二的14岁以上的人理解设计并且积极参与设计活动”。韩国政府为了让做家务的主妇们也能领略到设计的魅力,建立了许多生活设计馆。很多国家每年设有政府设计大奖赛,积极鼓励大众参与设计。
令人欣喜的是,新课程下的美术学科,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国民经济的增长与设计的重要意义。一位预言家曾这样说道:未来最抢手的毕业生将不再是读NBA的学生,而是具有创新技术的艺术硕士生。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迫在眉睫,那么,什么叫设计意识呢?
所谓“设计意识”,是指在欣赏设计作品和进行设计活动前、活动中,对欣赏对象或操作对象有一种预先制定方案、设想操作过程、选择工具材料和工艺手段的敏感心理倾向。这种敏感的心理倾向往往是下意识地、自然而然地产生的。在高中《设计》模块开展中,我主要从五个方面来突破常规,让学生在思想上能愉悦地接受,在知识结构安排上做到由浅入深,从而建立起初步的设计意识。
一、转变过偏过激的思想认识
课堂上,我们应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敏锐地关注学情,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是扎实有效的课堂观察方面的立体主义。那么,在设计教学中,学生对开展《设计》模块有什么看法呢?存在着两个误区:
误区1:绘画基础好的设计也就好
我们知道,设计与绘画是两个不同的学科,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早期设计,总是要通过绘画造型来获得表现。但如果仅仅把设计当成绘画一样来看待的话,只能适得其反。在高等院校,常有绘画能力强的学生在设计方面不见得比别人好的例子。换句话说,绘画与设计在各自实现方式上是不同的,绘画虽然是一门艺术,但在制作过程中技术的成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如果说绘画在艺术的再创造下是一个新观念新手段的思维过程,那么绘画在技术中所包含的材料、技巧等一系列加了手段则是完成和实现这种思维的最终目标。这就决定了作为同一内容单幅独立的绘画作品,绝对不能重复存在,并且呈现给观众的必须是手工制作的真实的肌理材料。如油画用的是以油为结合剂的油性颜料画在布面或其它材料上。国画以笔、墨、宣纸、帛以及以水溶性颜料为主的肌理特征。而设计目的是为整个市场服务,具有显著的商品特征,在其实现方式上必然是在脑力劳动创造下的和机器大生产相结合的物化过程。在过去近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设计从来都是以机器印刷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现今虽然时代变了,科技有了长足的进步,电脑的产生无疑给设计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设计作品的产生方式更加体现机器的智能化、工业化、系列化,越来越显示出机器的重要性。
总之,设计与绘画二者之间的关系属于两个不同性质行业之间的关系,是实用性与观赏性的关系,是多层次、多社会性的理性思考与情感宣泄,表现个性与才气的关系。
误区2:评价上过分注重作品的形式美
在设计作品中,创意是形式的灵魂,而形式是创意的载体。然而,凡有设计经验的都知道,一张设计作品更注重的是创意,没有创意的设计作品,即便色彩与造型无可挑剔,也是毫无价值的。高中学生大部分的绘画基础并不是很好,如果在作业评价中过分注重作品的形式美,那么,一方面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会让一些好的创意流失。要针对学生的学情,才可以因材施教。要着重挖掘作品在美丽的外衣下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
另外,我极力提倡“设计”的小组合作精神,在每一小组各安排一名绘画基础相对好的同学参与到小组创意“风暴”中,以便于真正做到各取所长,各有特色,克服好创意无法“包装”的缺憾。
二、培养从自我到非我的观察方式
发现生活中寻常的视觉形象不足为奇,而通过不同方式手段发现生活中不寻常的视觉形象,才是我们获取设计创意灵感的有效途径。这种“不同方式、手段 ”在专业上称为“非我视角”。所谓“非我视角”,是指设计师在构思立意时要尽力跳出“自我”的狭小的思维空间,排开设计者自我(自我视角),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视野越是开阔,信息就越庞杂。与“非我视角”相对立的另一面,即称为“自我视角”,是指设计者在思考问题时,会不自觉地带上自我的感情偏好、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等。我们说一个设计师有没有灵气,就要看他的作品有没有个性和想象力。正是因为有了不同风格的设计师,我们才看到了那么多各有千秋的设计,否则,我们的视野将充斥着千篇一律的死寂。
高中生积累的生活经验及理性思维的发展,容易陷于“自我视角”,使其局限于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教师在发散学生思维的教学设计中,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的学习,让学生主动去尝试不同的观察方式。比如,一个辣椒,一只蕃茄,运用不同的视角进行观察,甚至通过不同角度的切挖,借以展开对该物体不同观察方法的探究学习,让学生在探究中通过非我的观察方式(非我视角)来获取各种视觉信息。
三、营造探讨与创新的人文课堂
“设计”即意味着创新,创新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在原来认识事物基础上的突破,从而获得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高中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时期,他们的思维方式已从“白雪公主与灰姑娘”的梦想光环中逐渐过渡到理性探讨层面。那么,如何抓住学生的特点,营造一个和谐的人文课堂呢?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美国心理学家罗斯说过:“每个教师应当忘记他是一个教师,而应具有一个学习促进者的态度和技巧”。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强调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能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应当为学生的认识与发展提供种种有利的条件去帮助、指导学生学习。同时,确定以学生为主体地位,让他们真正做课堂的主人,才能让教师从“满堂灌”中走出来,也才能有更多的时间用在教学方法的研究上。在优秀设计作品鉴赏时,我总是先以作品名称呈现,让学生主动思考(碰上这样的问题,我会如何处理),然后推出图片(我怎么想不到呢),结果他们会为精彩的创意而喝彩,课堂显得十分活跃,接着教师让同学们试着点评优秀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用适合的专业性语言进行概括。
其次,设计多元化的练习;练习的意义在于为学生的探讨提供各种媒介,更多的是起着导向的作用。在《苹果中的五角星》一课中,我设计了多层面的活动内容,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取一个新的视觉形象,并且运用合适的方式(比如拓印法、描绘法、甚至照片拍摄等)将这种视觉形象转换为图形。每个学生有着不同的个性,意味着有不同的兴趣点。设计多元化的练习,目的是为了有更多的选择,在探讨方面当然会有更积极更深入的投入。
再次,教师要善于引导与总结。要走下讲坛,参与到学生“设计”活动中,并且在共同的探讨中,要及时发现学生的智慧火花,并加以肯定与表扬,甚至将他们实践操作的经验上升为理论的层面。
新课程改革正在全面推行,如果我们教师的教育理念不更新,只把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当作一种形式,而不从心底里把学生看作“人”,并且是“发展中的人”的话,那么一切都将成为空谈。课堂不仅是传递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培育人性的圣殿。
四、创建展示自我的设计平台
一幅设计作品,总是传递着作者思考的各个层面,并寄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来实现自我价值。以往的高中美术课堂,教师习惯于单一的量化打分来肯定学生的学习成就。新课程下的美术则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如学生作业的自我评价,学生作业的相互评价(交叉评价,分项评价,讨论式评价),形成互动、开放的评价标准。当然,评价还可走出课堂,即教师把学生的作业通过展示的形式推出去,让更多的人参与评价。
展示学生设计作品既可以美化校园,营造校园文化生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设计的兴趣与鉴赏艺术作品的能力。展示的场地不仅可以在学校展厅,橱窗,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建筑中的门厅、走廊、教室等所有可以利用的场所经常展示学生的设计作品,更可以利用传播广泛的“网络展厅”。
不仅如此,教师还可创建生活中的展示平台,即让学生关注自己周围的环境和物品作为设计主题,养成以艺术思维的方式和设计者的眼光看待这些环境和物品的习惯,培养他们的设计意识。例如,观察自己或同学每天使用的自行车,分析车子设计上的优点和存在什么缺陷,假如自己是设计者,考虑在扩展作用功能,增强美观程度等方面还可以进行怎样的改进等等。再则,教师还可提供信息让学生参与社会设计方案的征稿活动中,让他们真正体验到自己所学的实用性。
五、提供较为前沿的展览窗口
众所周知,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优秀的设计作品总是把握住了时代发展的脉络和最前沿性的设计理念。在我国,当下文化思潮敏感,多元艺术格局相互碰撞,作为设计,已深入人们文化生活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代表了时代的美术走向和审美标准。为此,提供最前沿的设计窗口,掌握当前设计动态,扩大他们的视野,是培养学生设计意识的重要手段。
这就涉及到资源的搜集与利用问题。《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学校应积极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获得最新的美术教育资源。”运用网络收集的资源,通过课堂开展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等方面的交流活动。当然美术书籍和其他资源,包括画册、设计杂志、幻灯片和光盘等,也是获取资源的途径。对于作品的选择,要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联,要与学生所学习的设计知识技能方面相关联。在上《标志设计》一课,我运用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志,移动公司标志等较为当代的设计作品,在探讨中也让他们了解了当前文化动态。在《环境艺术设计》这一单元中,多次列举了时尚建筑与家居,如北京鸟巢体育馆,上海某大酒店的内部装饰等等,并且结合作品比较、分析新材料新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由此引起人们的审美在时代变迁中的种种变化。
充分运用学校的展览室,橱窗,把搜集的资料,通过复制放大,张贴,供学生鉴赏、参考,形成设计教学的第二课堂。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资源。如参观具有主题性的设计展览,请当地设计师讲学,参观艺术家工作室等等,都是培养学生形成设计意识的有效途径。
设计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广泛的工程,是“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和教育。在美术设计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现代设计艺术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不同艺术设计对人们生活质量的影响,并且通过多层面的活动,使学生逐渐对设计领域的学习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使自己的“设计意识”得到确立并逐步得到加强,从而让“设计”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高中化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也显得很重要。环境意识是环境行为的先导,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提高学生环境意识是环境教育的核心,对防止环境恶化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培养环境意识的内容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学科,而环境的污染、环境质量的优劣与环境中各种元素和化合物的含量、组成结构、性质都有直接的联系。化学教学内容为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化学的研究方法也为环境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有效途径。根据中学化学教育的内容和特点,我们认为在环境意识培养方面应注重以下内容:
1、具有环境忧患意识
环境教育首先要使学生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有清醒的认识。环境危机意识是环境教育最适宜的切入点。全球十大环境问题,其中大多都可用化学知识来分析说明,使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前因后果及相应的解决办法,让学生了解、关注这些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的目的。例如,高一化学教学中结合卤素知识介绍臭氧层空洞,结合二氧化硫性质介绍酸雨,结合氮的氧化物性质介绍城市环境污染等。针对这些污染问题让学生思考“人类过去对自然掠夺般的行为方式造成了今天的恶果,人类破坏自然,自然也会报复人类,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
2、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如今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是解决当前环境问题的一个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包括持续生态、持续经济和持续社会三方面内容。主张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主张建立在保护地球自然系统基础上持续经济增长,做到发展与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主张公平分配,以满足当代和后代全体人类的基本需求。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现在的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有必要掌握这一对人类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指导思想。我们在教学中紧密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使之学习这一思想理论,培养其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并对其相应的态度、行为习惯的养成也起到积极作用。
我们注意从资源问题入手使学生领会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教学中增加了资源利用及资源状况方面的介绍。我们通过元素化合物性质、用途、制法的教学,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认识到真正的生活质量,体现在解决物质贫困问题的同时,应解决精神贫困和生态贫困。培养学生环境问题的价值观和态度,将有利于指导和规范学生的环境行为,是学生环境行为的先导和动力,是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关键之处。
我们通过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让学生辩证地认识到它们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让学生用批判性思维来考虑这些物质的使用会给世界带来哪些影响。如磷元素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含磷化合物进入水体,少量促进植物生长,过量则使水中植物疯长,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体变黑、变臭。我国生产的洗衣粉大多为含磷洗衣粉,它们的大量使用是造成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水体污染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我们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和行为。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好时机。实验需要使用各种试剂,会排出相当数量的复杂的废气、废水、废渣,它们不仅对实验室环境构成一定威胁,也对周围环境构成一定危害。我们在实验教学时强调按用量使用药品,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规定要将实验废弃物放到统一地点,统一回收处理。在实验前讲明道理,使学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教师对实验操作严格要求,同时也注意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设计,发挥其主体性。我们还注意从法制角度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教育,在教学中利用渗透的方式,结合知识点,让学生知法、守法、用法。如讲二氧化硫、硫酸时介绍《大气污染防治法》等,通过有关法律法规的介绍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本人的.环境意识、环境知识和环保技能以及环境教育能力的水平是提高学生环境意识的关键。为此,我们教研组在学校大力支持下,积极开展关于环境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研究。我们积极参加了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环境教育培训班的学习,并在教研组内开展环境教育渗透课堂教学的经验交流与问题探讨。我们还搜集了很多关于环境的小故事,以及一些重大环境事件、环保法规等,根据化学教学内容,结合知识点,将这些素材分类整理,编辑成适合课堂教学的《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资料的编辑丰富了教学内容,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环境意识。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环境教育从学生切身问题入手,抓住时机传授环境意识,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比如,针对许多学生家庭住房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正在进行室内装修的情况,我们组织学生开展“室内装修会遇到哪些环境污染问题”的调查活动。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自编调查问卷,自己去市场了解家居装修材料性质,到图书馆查找文献资料,撰写调查报告。通过开展活动,学生了解到许多环境知识,如地面装修选用大理石会增加氡污染,墙面漆的使用会挥发出甲醛、三氯甲烷等影响身体健康的有机物。通过调查,学生还提出了许多减少室内空气污染的办法,如尽量少用中国传统的爆炒做菜方式,以减少油烟的排放量;室内禁止吸烟等。
关键词:英语段落,段落意识,英语写作
基于多年来对英语“句子意识”的研究,笔者发现针对在校学生“句子意识”的写作训练之后,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运用基本正确的英语句子表达,但与“利用连接手段使句子与句子之间做到形式呼应和语义连贯”的高层次要求相差甚远。要想摆脱以上现状,英语写作教学就要在词汇和句子的基础上,开展以段落为目标的写作活动。对此,可以尝试从段落写作入手,在其过程中,从写作的角度帮助学生归纳、总结相关的词汇与句子,例如讨论形容词短语、动词短语的习惯用语,帮助学生辨析句子结构,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英语词汇和句子的细节把握,旨在提高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
一、段落与段落意识
段落是所谓缩小了的文章,它在结构上和内容上都符合一篇文章的一切要求。为了形成一个标准的英语段落,我们需要通过显性和隐性的连接手段,将一些意义相关的句子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连接起来,从而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而段落的形成,从表面上看,通常是由相关的句子,围绕着一定的话题或中心,组成言语片段,进而表达思想;从深层上看,段落的形成通常具有段落上的整体性、结构上的粘着性和意义上的连贯性[1]。学生只有在词汇和句子写作的基础上,熟练掌握段落写作,才能顺利过渡到篇章写作。
段落意识是语言运用者在句子意识的基础上,通过衔接与连贯的各种手段,形成对段落运用的自觉把握,使段落内的若干句子有机地连接在一起的语言运用思维[1]。也就是说,通过训练学生们的段落意识,可以帮助学生对段落写作形成一种定势和语感,能够在写出正确句子的基础上,利用不同的连接手段使句子与句子之间在形式上呼应,在语义上连贯。
二、英语段落的建构
1. 英语段落的结构
英语段落通常可分为主题句、阐述句和概括句三个部分。
主题句是概括段落中心思想、语法结构完整的句子。主题句是整个段落的纲,所有扩展句都要围绕这一主题展开。
扩展句即阐述句,是对主题句作进一步论述的一组句子,也就是用具体的事实或实例对主题句加以说明或论证的句子。在段落中,各个扩展句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围绕主题句,阐明主题思想。
结论句一般是段落的最后一句,通常与主题句一样包含着段落的中心思想。其内容必须与主题句一致,从而实现首尾呼应。
2. 段落内部句子关系
段落内部各个句子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是依靠段落内容的整体性、意义的连贯性和衔接的粘着性而逐渐形成的。
(1)段落内容的整体性
段落内容的整体性指的是在一个段落中,主题句、扩展句与结论句三者的相互关联与相互照应,所有的句子围绕一个主题思想,构成一个内容上的整体。主题句是段落的核心,段落内容围绕主题句展开;扩展句是详细阐述论证主题句,与主题句构成内容统一的一系列句子;结论句是与主题句内容相呼应,对段落内容进行总结的句子。总之,一个段落就是讨论一个单一的主题思想,反映一个共同的问题,从而达到内容上的整体性。
(2)段落意义的连贯性
段落的连贯性指的是意连和形连两个方面。意连即在意义上或内容上的连贯性,其表现为一定的逻辑顺序,如时间、空间、演绎、归纳等;形连则指用连接词或过渡词,将一系列相关的句子有机连接起来。这体现在英语是典型的“形合”语言上。因此,为了实现英语段落意义上的连贯性,我们通常可以通过一些显性连接手段,比如逻辑关系词,将内容统一的句子连接起来。
(3)段落结构的粘着性
段落结构的粘着性指的是利用某些语法手段,将句子与句子之间的照应关系表达出来,以达到上下文连接的目的。比如在文章中,上文用一般过去时,下文用过去完成时,通过这种方式自然形成上下文的逻辑关系,以帮助读者理解段落内容。另外,段落的照应手段还表现在人称照应和指示照应上。例如,上文提到一个名词,下文可用恰当的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来代替它,使段落层次分明,意义连贯,从而达到段落内容与结构的粘着性。
三、写作训练方法及步骤
1. 归纳法与演绎法
英语段落的写作方法,最基本、最常用的要数归纳法与演绎法。所谓归纳法是通过一系列的事实和细节归纳出段落的中心思想,即“先分后总”;而演绎法则正好相反,即先给出主题句或先表明中心思想,然后用一系列的事实和细节来说明或证明主题句,即“先总后分”。这种演绎法更适合英语初学者学习和应用,因为此法有利于作者按照主题展开思路,避免离题。
2.“1331”式段落写作
“1331”式段落写作是英语段落写作训练较常用的一种,也是更进一步的归纳演绎法,其结构清晰明了,表达有理有据。具体结构见下图:
这种典型的段落一般由8句话组成。第一句为主题句,也就是本结构中的第一个“1”;第二个层次扩展句由2、4、6组成,是本结构中的第一个“3”;第三个层次由3、5、7三句话组成,从属于第二个层次,这构成了本结构中的第二个“3”;“1331”结构中的最后一个“1”是第8句,即结论句。这种段落结构是扩展了的“总分总”结构。
从上图可见,这种段落写作方法,在结构上,主体明确,层次分明,首尾呼应;在内容上,表达有理有据,有概括,有细节,有例证。段落的形式结构与内容相对应,符合归纳的原则和人们的普遍思维模式,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的掌握理解。
3. 三段论写作
三段论(syllogism)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是传统逻辑中主要的推理方式。三段论就是一个包括有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个部分的论证,即大前提+小前提→结论,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成为Barbara的那一种,即凡人都会死(大前提),苏格拉底是人(小前提),所以:苏格拉底会死(结论)。亚里士多德和他的后继者们认为:如果加以严格地论证,一切演绎的推论都是三段论式的。这一体系是形式逻辑的开端,是不同于归纳逻辑的,是西方人常用的推理方法[2]。
同理,我们在写英语段落时,也可以沿用这种西方程式化的说理方法,用大前提阐述主题,用小前提围绕主题推展出细节,最后得出结论。
4. 写作步骤
第一步,写好主题句。在这一步骤中,注意句子要合乎语法,注意主题的可写性。第二步,根据主题句,确定推展方法;比如比较对比法、分类法、举例法等。第三步,选择推展细节。第四步,对细节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排列,例如重要性顺序。第五步,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写出扩展句,并用恰当的连接词语连接各个句子。第六,写出结论句,结论句须与主题句呼应,是推展句的总结[3]。
英语段落写作的方法和步骤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要学生在理解写作方法和技巧的基础上,进行大量有针对性的练习,培养段落意识。
四、段落意识的培养路径
1. 加强思维转换的训练
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别决定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在段落写作中,要加强思维转换的训练,以培养学生的英语段落意识。中国人在写作中,经常以“归纳型”逻辑、“螺旋型”的思维方式为主,强调辨证,坚持普遍联系,常常引经据典,以“权威”之论为依据,先做说明后下结论,中心点往往到结尾处才会点名;而西方人以“直线型”思维方式为主,强调一致性,因此在阐述观点时喜欢直抒胸臆,直接在主题句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列举理由或论据,加以论证,最后得出结论[4]。因此,在英语写作训练中,应该有意识地将英汉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加以讲解,帮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和英语的表达习惯,以英语思维来写作。
2. 培养组织思路的习惯
所谓组织思路就是要求学生在动笔写一个英语段落之前,首先对自己要表达的内容、表达的层次以及如何表达,做到心中有数。针对表达的内容,不仅要看其内容是否切题,还要看自己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是否能表达出这些内容。如果构思的内容围绕主题,但以自己现有的英语表达能力无法实现,那就最好放弃,然后另辟他法,积极寻找其他的表达思路和表达方法。然后,将最适合自己表达的内容简要地列成提纲,这样既可以在写作中对自己进行必要的提醒,也便于理清段落与各个句子之间的衔接关系,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5]。
3. 注重段落写作过程中的写前阶段
大多数学生在写作初期,通常要经历一个所谓的写作障碍,即当我们面对一个题目,经常会感到束手无策,不知从何下笔。这种局面要求我们“把题材从潜意识中提取出来,让头脑能够审视它们并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将大脑意识中的所有东西写出,不必在意拼写、语法、逻辑等技术性错误,追求数量而不是质量,充分挖掘题材内容,帮助学生回忆起与题目相关的潜伏于意识中的信息[6]。最后,在这些信息中,提炼并选择最适合的内容。因此,在英语写作训练中,应针对一个主题,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写出相关内容,再从中进行筛选,选择出那些在内容和意义上最接近、最能论证主题内容的句子,作为英语段落写作的素材。
4. 注意汉英段落结构差异
学生在写英语段落时,一个明显的问题就在于学生在行文中容易忽略连接词,整篇文章全凭意念交流,与英语行文规范相去甚远。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不了解汉英段落的结构差异。作为“意合”语言的代表,汉语注重语义,即内容的表达,重内容而不重形式,分段的标准历来是因作者或作品而异,有较大的随意性,无论词、句还是段、篇,都无明显的形态标志,而是一个自上而下、形散意合的语言系统。在段落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缺乏形式上的主题句与结尾句,很少依靠关联词,而是用内在的逻辑顺序使其相连,达到神韵意合的状态,只要语意表达清楚即可。与之相比,英语段落结构比汉语段落结构要简单并有规律可循。作为“形合”语言的代表,在语句衔接手法上,英语注重结构,以主谓结构为主干,依靠语言本身的语法手段和丰富的连接手段,把句子成分展开,来体现语篇中语意的关联,以求达到深层语义上的连贯,表达一定的主题思想,呈现出“树式”结构[7]。因此,在今后的英语写作训练中,应该利用英语“形合”的特点,如借助大量有形的语法和词汇、逻辑关系词等手段将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楚地表达出来,注意英语的显性连贯和逻辑顺序,重视英语段落结构以及段落内部句子的结构。
大量的写作教学实践表明,要写好一个英语段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不用说写好一篇符合英语思维、英语文化、英语表达的文章了。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注重让学生理解各种写作方法和技巧的同时,让学生们真正掌握英语段落写作还需要一个过程。在写作实践中,学生们通过不断地练习,吸收英语思维模式和英语文化,了解英汉两种语言在词语选择、句子结构、段落构建以及行文风格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将段落写作形成一种意识,内化成语言运用的思维定势,然后按照这种段落意识去组织思路,构建段落,定能写出好的英语篇章。
参考文献
[1]高芳.段落意识与写作教学[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9).
[2]李建明.如何运用逻辑性思维构建段落——大学生英语写作教学的思辨[J].科教导刊,2012(4).
[3]庞彤心,陈桂斌.从主题句到段落的写作训练——大学英语写作教法初探[J].海南师院学报,1998(3).
[4]范晓迪.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及教学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4(3).
[5]徐义云,柯艳.试论以段落为中心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J].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0).
[6]吴锦,张在新.英语写作教学新探——论写前阶段的可行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5(5).
【关键词】写作意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读、写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两个方面,写作需要积累一定的语言素材,阅读则是获得语言素材的主要途径,通过阅读能够为写作奠定基础,而写作又是阅读的深化形式,通过写作能够将阅读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内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合理协调两者的关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
一、掌握合理的阅读与写作方法
语文阅读与思考合理结合,是提升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小学生读书必须边读边想,如此培养自身的阅读能力。阅读过程中必须清楚了解如何思考、思考什么。例如:遇到不懂的字词、科学术语、难解句子,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必须采用联系的办法展开思考。结合上下文的内容思考难懂的词语、句子,把它们应用到具体的语言环境内,根据上下文琢磨、理解不懂内容。基于这种情况,必须从日常生活出发让学生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采用批注式阅读办法,让学生进行圈画批注,这样的阅读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观察、记录看到的内容,让学生多体验生活,从日常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写好记事作文。实际教学中,老师的引导非常重要,指导学生写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采用仿写、拓写、续写等办法训练学生的习作能力。要让学生掌握组织语言技巧,使用更恰当的词语,只有如此才能确保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提升写作能力。
二、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写作欲望
兴趣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和意识的重要条件。只有学生对习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才可以保持积极的情绪,心情愉快地写作。所以,老师采用不同形式,使用教材习作资源进行练笔,激发学生的学习和表达欲望,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作文是培养学生表达力、想象力的基础,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老师引导学生变换文体进行写作,激发学生自身的表达欲望。例如:《鲸》一文中详细介绍出鲸的形体特点、种类、生活习性等,因本文是说明文,内容比较枯燥。所以,老师可以让学生以《鲸》作为自述题目,以第一人称对鲸进行介绍,以此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训练选择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其习作水平的上升。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文时,可以充分打开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可以自由自在畅游在知识的田野中。例如:《小桥流水人家》一文中,使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生活,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优美的语言、文字,让学生陶醉其中,学生眼前犹如出现采茶女,野花在山野上遍布各地的情境。此时,老师指导学生运用文中场景描写,二次对课文进行创作,把某个场景添加到自己的想象中展开描绘,确保文中可以散发出浓厚的山野气息。
三、在阅读中进行练说训练
实际进行阅读教学时,在文章的字词中可以让学生从课文语境内体会、理解文章词语的含义,了解和掌握词语的用法,把课文作为语言交际的典范,深入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感情,切身感受作者的观察和思维表达方式,领悟文中内容的遣词造句,通过实际练说,由词成句、由段成篇,更好地为写作服务。实际练习中,学生不要单一练习文中某一词语,根据积累中对词语分类进行有目的的练说。所用的练说素材可以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找寻,把实际生活中的事采用优美词语串联起来,形成独有深意的文章。在练习说话时可以提升要求,采用合理的修辞手法,添加某些名言警句,不仅可以训练学生所学的词句,也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学习文章时,可以从以下方面实施练说训练。①掌握练说课主要内容:让学生自行选择文章中的某些词语对课文主要内容进行概括,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②锻炼词语、句式理解能力:实际教学中,老师要合理引导学生对全文的整体感悟,多次阅读领悟文章想要表达的感情,根据文中语境深入理解词语、句子,学生通过理解表述其含义;③锻炼学习感悟能力:让学生把学习课文的感悟说出来,学生不仅深入理解内容,也为更加流畅的表达奠定深厚的基础。
四、注意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写作内容大多从自己的兴趣与生活实践为出发,如果学生对某件事或事物有兴趣,才会积极投入学习,进行深入研究,把这件事情详细表达出来。写作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广阔的视野,也必须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找到与自身生活有关的事情。开阔学生的认识视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是训练写作意识的重要方法。例如:《鸟语》一文中,前期的阅读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规律。通过观察,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此时老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际生活中其他动物的生活习性,从而不断积累写作素材。实际教学中,老师可以灌输给学生不同类型的文章体裁,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大学生对生活学习的理解和认识。学生具有广阔的视野,才可以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五、结语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课程的两个重要环节,阅读理解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形式。阅读是学生把知识进行内化的过程,写作就是学生把知识外化的过程。阅读可以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写作就是把阅读中积累的内容合理运用。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戴广留.小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写作意识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4(22).
[2]王芳.阅读教学如何同时教写作——浅谈阅读教学中写作意识的运用[J].新语文学习(教师),2013(1).
【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推荐阅读:
引发和培养中学生的写作创新意识07-07
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06-27
在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11-09
培养学生符号意识07-04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09-06
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习惯意识的培养09-14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06-06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论文06-21
[作文教学论文]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07-12
浅谈大学生公关意识的培养与提高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