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新湖北(共8篇)
论“创新湖北”
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坚持把改革开放创新作为根本动力,努力建设创新湖北。”创新,是推动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加快构建重要战略支点、实现富民强省目标的动力之源。建设“创新湖北”,是“五个湖北”建设的关键所在。
一、建设“创新湖北”是时代的要求和现实的选择
建设“创新湖北”,是省委、省政府准确把握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潮流,从湖北发展的现实基础、新的阶段性特征和未来的战略需求出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建设“创新湖北”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总体上看可分为主要依靠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增加的要素驱动型发展和主要依靠科技、制度、观念等方面创新的创新驱动型发展两大阶段。当今时代,人类开始步入第二阶段,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自从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的创新概念以来,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猛发展和世界各国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创新进程和创新能力的竞争已成为国家之间竞争的枢纽。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都把创新作为经济发展最倚重的动力,发达国家以及一些新兴国家和地区,无不把创新作为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复苏的主要举措。湖北正在强力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这是一种赶超型发展,更需要以超常规的创新来支撑,必须把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创新引领发展,以创新推动发展,以创新为发展的根本动力。
建设“创新湖北”是湖北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要扎扎实实抓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创新驱动的紧迫性进一步凸显。国际经验表明,一些后发现代化国家在人均GDP5000美元左右时,开始转向创新驱动、内生发展道路。这个阶段既是中等收入国家或地区向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迈进的机遇期,又是矛盾增多、爬坡过坎的敏感期,可能掉进“中等收入陷阱”,或滞留于“中等收入平台”。拉美、东南亚一些国家早就是中等收入国家,之后却陆续陷入“陷阱”,或滞留于“中等收入平台”,出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停滞和徘徊。2011年,我省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GDP总量接近2万亿元大关,面临着做大经济总量与提高发展质量的双重任务,经济发展已经站到了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关键时期和
重要关口。就我省目前的增长势头而言,落入上述“陷阱”的可能性很小,但要跃上高收入阶段则殊为不易。非常之时要有非常之为,必须充分借鉴先进国家和沿海发达省份的成功之路,将创新作为主动力,将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一以贯之,长期坚持,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黄金十年”得到大幅度的跃升。
建设“创新湖北”是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高度依赖投资拉动、消费率偏低的格局难以为继,高度依赖第二产业拉动、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格局难以为继,高度依赖物质投入和资源环境消耗、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格局难以为继。从湖北的基本省情看,缺煤乏油少气,土地、能源、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紧张,劳动力资源供给也逐步趋紧,所有这些,成为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瓶颈制约,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要破解要素、资源瓶颈约束,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唯有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之路,通过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新观念、新体制、新知识、新技术,替代传统的能源资源消耗和劳动力投入,从“要素红利”、“人口红利”走向“制度红利”、“创新红利”,才能满足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需要。从实现湖北跨越式发展目标看,创新驱动是发挥比较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途径,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湖北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走出一条以创新驱动为特征的后发赶超之路,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创新驱动提升竞争能力和发展水平,努力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建设“创新湖北”是湖北资源、优势、潜力蓄势勃发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湖北重要战略支点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经过全省上下“打基础管长远”的不懈努力,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发展资源进一步汇聚,发展优势进一步凸显,发展潜能进一步释放,形成了激情奋进、共促跨越的强大气场,呈现出蓄势勃发、“中气十足”的强劲态势。这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基础。“创新湖北”建设既是顺势而为,也是资源、优势、潜力三者厚积能量释放、发力、爆发的必然指向。湖北最大的资源是创新资源。湖北具有深厚的创新文化资源,传承着“筚路蓝缕”、敢于开拓的创业精神,“抚有蛮夷”、“以属诸夏”的开放精神,“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湖北具有雄厚的科教资源,是国家重要的研究开发基地,全省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数量众多、实力较强,一批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势头强劲。湖北既有充沛的劳动力资源,又拥有大量的科技人才和高素质的人才储备,科技活动人员总数居全国前列。这些创新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是取之不尽的资源,是湖北最大、最宝贵的资源。湖北最大的优势是创新优势。湖北具有国家发展战略格局调整带来的多重叠加的政策优势,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加快实施,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点向纵深推进,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启动,“新三板”扩容试点正式启动。湖北具有后金融危机时期成为“扩大内需市场”前沿的开放优势,能够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湖北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优势,是全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重要的工业基
地。湖北具有较为充足的资本市场优势,武汉市是中部地区金融中心。这些都是湖北极其宝贵的创新优势。湖北最大的潜力是创新潜力。从发展阶段上来看,湖北正处于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包括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加速期、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互动期、体制机制改革的突破期,战略机遇期为湖北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从发展空间上来看,我省经济总量发展空间大,高新技术产值增长前景广阔,科技成果转化率、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率都有较大提升空间。从创新的支撑环境上来看,在进一步优化政府管理体制、加大投入、保护知识产权、培育创新主体、营造宽松社会环境等方面都存在巨大拓展空间。上述差距和空间正是潜力所在、后发优势所在。
二、准确把握“创新湖北”的深刻内涵
建设“创新湖北”,就是依托湖北的创新资源,发挥湖北的创新优势,激活湖北的创新潜力,将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推上创新驱动的轨道。创新不会自发地促进经济增长,还需要先进的思想理念、良好的规则制度、优化的开放环境,以及把创新转变为经济增长的强大能力,“创新湖北”,重在建设。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创新湖北”的“四个层次”,即深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文化;深入推进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坚持开放先导,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促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科教强省。建设“创新湖北”,就是要让创新成为湖北的特质、底色和核心竞争力,成为湖北发展的根本驱动力量。具体来讲,“创新湖北”的内涵包括下述七个方面:
一是创新理念新。要用市场的、开放的、进取的、务实的现代理念引领创新,推进创新。树立市场经济的理念,自觉运用市场机制和方法破解发展中的问题;树立海纳百川的开放理念,充分营造开放包容、互利合作的发展氛围;树立开拓进取的创新理念,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敢于担当、敢于担险;树立真抓实干、讲求实效的务实理念,使创新推动跨越发展落到实处、见到成效。
二是创新要素活。要充分挖掘、激活、整合各类创新要素。人才强省建设取得新的突破,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科技人敢于乐于善于做“经济人”,涌现出一批创新领军人才;面向创新的土地、技术、资本、人才、劳动力市场体系与机制健全,科技与金融、资本、市场深度融合;创新投入加大,全社会技术研发经费大幅度增长。
三是创新体系全。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各级政府的创新主体要素齐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的创新功能要素健全;体制、机制、政府或法制调控、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条件等创新环境要素齐备,形成完善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和扶持政策。
四是创新成果多。思想解放不断迈上新境界,发展气场日益强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成为全国发展环境最优地区,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发展的体制机制;敢开放、真开放、先开放、全开放的局面不断取得新突破,全面建成内陆开放的新高地;自主创新不断取得新成果,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大幅提升,成为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自主创新高地。
五是创新领域广。创新的核心是科技创新,要使科技创新成为引领湖北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还要将创新全面贯穿到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贯穿到发展观念、体制机制、制度规范、发展环境、产业发展、科技进步、成果转化各领域,推进全方位的创新,形成全社会关注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良好局面。
六是创新道路特。将创新作为湖北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的内在组成部分,整合解放思想大讨论、重点领域改革、农业科技创新、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开放先导、创新型湖北建设等战略和举措,整合“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东湖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联手打造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创新型城市建设等创新平台,以创新再造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重点围绕扩大内需、“两型”社会、“三化同步”等特色领域展开创新,走出具有湖北特色的创新之路。
七是创新驱动强。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未来五年达到65%左右,未来十年达到7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未来五年达到18%,未来十年达到22%以上,全面提升经济增长体制机制创新贡献率、社科理论与文化创新贡献率、开放型经济贡献率,使创新驱动、科技进步综合指标走在中部乃至全国前列,将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推向创新驱动轨道。
三、全面推进“创新湖北”建设
今后五年,是湖北加快构建重要战略支点的关键时期,今后十年乃至更长时期,是实现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黄金增长期,也是全面启动“创新湖北”建设的关键时期和“黄金十年”。必须整合创新资源,发挥创新优势,挖掘创新潜力,把创新作为动力之本、发展之源,使经济社会发展转入要素驱动与创新驱动并举、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并重的轨道,以创新驱动支撑和推动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
深入解放思想,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发展文化。发展文化创新是创新驱动的“原动力”。推进“创新湖北”建设,关键是深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发展文化。解放思想永无止境,创新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是干事、创业的逻辑起点,是总动力、总闸门和总开关,是科学发展的第一动力。作为典型的内陆省份,湖北从任何方向走出国门,都要经过两个以上的省份,解放思想的任务尤其繁重。要创新思想观念,进一步强化各级领导干部、企业家和全社会的创新意识,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鼓励竞争”的社会意识和文化氛围。要以思想大解放为先导,拓展发展视野、培育发展文化、优化发展环境、拓宽发展空间。要以创新文化带动发展文化,创新发展文化,在推进思想解放中构筑湖北
跨越式发展的“精神高地”,在创新发展文化中凝聚湖北跨越式发展的“强大气场”,让思想解放的火花在荆楚大地绽放,让创新创造创业的源泉在荆楚大地涌流。
深入推进改革,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体制机制创新是创新驱动的“核动力”。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坚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在制度建设和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要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围绕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加强顶层设计,抓住关键环节,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创新的体制机制。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发展的“最大红利”,以更大决心和更大勇气,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推进“创新湖北”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必须打破部门限制、地域限制,克服制度障碍、环境障碍,用体制机制倒逼创新,用创新的办法完善体制机制,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新的突破,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一是以深入实施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为契机,着力推进综合性制度创新。二是以突破性发展民营经济为重点,坚定不移地推进所有制改革。三是以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为着力点,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四是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为目标,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五是以抓落实为抓手,实施工作任务的项目化、工作推进的工程化,全面创新施政方式和工作方式。
深入推进开放先导战略,搭建有利于创新的开放平台。扩大开放是创新驱动的“外推力”。坚持开放先导战略,是用市场机制解决发展矛盾和问题的最现实、最直接、最有效的根本途径。推进“创新湖北”建设,必须以开放为先导,在扩大开放上做活四篇大文章:一是建设“大通关”,实现贸易投资便利化。抢抓保税区建设、启运港出口退税试点等机遇,完善武汉“水、铁、公、空、信”一体化的口岸服务体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助推口岸通关提速,为扩大开放提升通关能力。二是拓展“大视野”,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瞄准大企业、大财团,瞄准行业标杆企业和高科技定单公司,开展“一对
一、点对点”的上门招商、驻点招商,着力引进海外智力、先进管理和技术等引领性强的元素,进一步推动总部经济的发展。三是构建“大体系”,推动“五外”联动发展。加快提升武汉、襄阳、宜昌等城市的国际化水平,加快培育技术、营销、品牌等国际竞争新优势,发展服务贸易特别是文化产品出口,积极探索企业集群式走出去的新途径,推动外资、外贸、外经、外包、外智“五外”联动发展。四是打造“大平台”,实现区域合作互利共赢。加强与湘赣两省密切协作,积极推进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之间的开放合作,建立商贸流通、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合作、承接产业转移、口岸通关、商务信息“六个一体化”合作机制,建立跨区域的对外开放联盟,搭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协调发展大平台,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深入推进自主创新,打造有利于创新的强大引擎。自主创新是关系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命运的关键。在推进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必须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加快湖北发展的主攻方向,突出“四抓”。一是抓体系。大力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协调统一,形成集聚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整体合力。二是抓产业。强化创新驱动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抢占未来技术和产业制高点,推动企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注重把自主创新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把握发展方向,明确主攻重点,加强基础研究,突破核心技术;完善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鼓励创新要素向高新技术产业流动;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三是抓转化。努力把湖北的科教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创新优势;引导科研人员更新观念,强化市场意识,积极投身科研成果转化;引导各高校、科研院所强化服务意识,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制度性平台和要素平台。四是抓环境。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科教兴鄂”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大力培养创新人才;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营造有利于“创新湖北”建设的环境支撑和社会氛围。
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农业电子商务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培育) /牵头高校及协同单位武汉东湖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嘉鱼县人民政府、田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兆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湖北网络广播电视台武汉东湖学院“工商管理”省级重点 (培肓) 学科V/拟解决的重大问题•解决传统农业受地域、季节、产品标准化程度低、生产者分散且素质较低和信息不畅导致的种植盲目性大, 增产不增收、农产品出售难等问题。•解决小农户大市场的矛盾和时空障碍导致的农产品流通时间长, 交易成本高, 难以形成规模农业、品牌农业的农民收益低问题。引导农民优化种植, 将分散农户聚合成规模化、集约化和企业化的农业合作化组织, 走标准化农产品种植道路, 推动农特产品的产品创新、科技创新、经营创新。•创建惠农网, 实现农业电子商务的农业科技、市场、政策等信息流动, 实现农产品网上交易, 在价格形成机制上减少中间环节实现合理定价、增加农民收入, 降低农产品市场价格。•打造湖北省“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现有支撑条件湖北省嘉鱼县有58万亩的蔬菜种植基地, 25万亩的水产养殖基地和意杨种植基地, 田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嘉鱼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湖北省三农问题研究专家王雅鹏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湖北省电子商务领域有影响力的专家鲁耀斌教授为创新带头人, 依托武汉东湖学院湖北省工商管理重点 (培育) 学科, 协同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省级品牌电子商务专业等平台进行协同创新。纖中心与嘉鱼县人民政府合作研讨中心理事会及学术委员会成员中心科研团队成员中心孵化的大学生创业企业
关键词:湖北旅游业;供给侧改革;助力;“五个湖北”建设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3-87-3
0 引言
在“五个湖北”建设的战略背景下,湖北旅游面临机遇与挑战,承担责任和使命。湖北旅游业在转型升级中迎难而上,在推进湖北战略支点建设中发挥了重要担当。在接下来的“黄金十年”中,湖北旅游业要主动抓住机遇,厚积薄发,以供给侧改革为重点,稳步向前,融入“五个湖北”建设,成为“五个湖北”的领头羊、排头兵,为加速“五个湖北”建设贡献力量。
1 建设“五个湖北”的丰富内涵
建设富强湖北、创新湖北、法治湖北、文明湖北、幸福湖北是在2012年6月召开的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五个湖北”的提出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湖北”、“从什么方面抓手建设湖北”等重大问题。
富强湖北是创新湖北、法治湖北、文明湖北、幸福湖北建设的物质基础,是湖北发展这架飞机的引擎。创新湖北是推动富强湖北、法治湖北、文明湖北、幸福湖北建设的灵魂和活力,是湖北发展这架飞机的翅膀。法治湖北是保障富强湖北、创新湖北、文明湖北、幸福湖北建设的重要依托,是湖北发展这架飞机的安全系统。文明湖北是推动富强湖北、创新湖北、法治湖北、幸福湖北建设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生态保障。是湖北发展的这架飞机的人文系统。幸福湖北是富强湖北、创新湖北、法治湖北、文明湖北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带领湖北发展这架飞机飞向幸福彼岸的操纵杆和方向舵。
2 供给侧改革的提出与内涵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时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自此之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极高的频率出现在政府各项重要会议上。2016年1月11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京主持召开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他强调,要深入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旅游发展方式,着力推进旅游供给侧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进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国民经济稳增长、调结构提供持久动力。显然,“供给侧改革”将成为中国“十三五”时期旅游业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发力点和主旋律。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1]如何围绕供给侧改革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助力五个湖北的建设是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3 湖北旅游业与“五个湖北”建设的关系
随着湖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资源范围不断扩大,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业a的综合性产业特征更加突显,综合带动作用更加突出。旅游产业链条不断延长,旅游市场边界不断拓展,旅游业与其他相关产业和领域的融合不断深化,新的旅游产品、旅游方式和形态不断涌现。旅游业这个复合体系产生的复合作用愈加强大,在社会、经济、文化和对外交往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显重要。同时,这与“五个湖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建设目标和要求高度一致,契合度高,是“五个湖北”建设的具体化和实践化。
4 湖北旅游业供给侧改革在“五个湖北”指引下谋局布篇
4.1 提升旅游供给品质,建设富强湖北
2015年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的情况下,全省旅游业总体运行态势良好,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十二五”期间湖北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19.7%和24.1%,5年增长了2至3倍,全省旅游综合收入过百亿元的市州由2010年的6个上升为11个。全省旅游业综合竞争力由全国13位上升到前10位,进入第一方阵。[2] “十二五”以来旅游新增直接就业42.6万人,带动间接就业165.5万人,通过旅游,使42万人脱贫,占湖北省“十二五”减贫人口的18.6%。[3]湖北旅游业的发展为建设富强湖北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在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湖北旅游业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大而不强的特征,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湖北省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必须进行供给侧改革,提升旅游供给品质。
4.1.1 打造品质旅游区,加强旅游业内涵建设
为了做强湖北旅游业,实现良好经济效益,要加强旅游业内涵建设,切实提高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质量,调整旅游产品结构,形成差异化、特色化、多元化的旅游区。湖北旅游要紧紧围绕湖北长江旅游带,大力发展武汉、宜昌两大旅游发展极,贯穿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廊道、鄂西山水民俗旅游廊道、汉江国脉探秘旅游廊道、鄂东红绿经典旅游廊道,以点带面、以廊道联动区域推动全湖北品质旅游发展。打造精品旅游区域:武汉商贸休闲、三峡国际度假、神农架生态体验、武当山山水养生、隆中文化休闲、清江生态民俗、荆州荆楚文化、大洪山生态休闲、咸宁温泉疗养、大别山红色生态,提升景区级别,形成休闲型、体验性旅游产品,拓宽夜间旅游内容和项目,提高旅游吸引力,实现“缓游”效果,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4.1.2 注重供给细节,升级基础设施建设
提档升级全省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配套服务、公共服务设施等,满足游客的需求。湖北省以旅游厕所为以小见大的突破口,注重旅游供给细节,率先摸索出旅游厕所革命的“八动法”:思想发动、创新驱动、标准推动、主体调动、部门联动、典型带动、奖补促动、快速行动,让以往为游客所诟病的景区、旅游道路等配套的旅游厕所焕然一新。细节决定成败,通过旅游厕所革命,带动基础设施建设与升级,塑造湖北旅游业良好形象。
4.1.3 加强旅游区域合作,提升扶贫攻坚能力
打破区域壁垒,加强旅游区域合作,深化旅游业改革。各级政府以及职能部门加大交流合作,打开互利合作的大门,建立联动协调发展的机制,充分发挥旅游部门的职能作用,提升综合协调能力。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借力长江经济带发展契机,深化与中三角、长江三峡乃至全国各省的旅游合作。在区域合作中,激发湖北省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通过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在贫困地区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扶贫攻坚作用,使更多的人通过旅游而脱贫致富。
4.2 坚持创新驱动旅游,助力创新湖北
旅游业创业创新问题是新的研究领域,我们要仔细研究、大胆作为。“一带一路”、新型城镇化、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等国家战略的实施,给湖北旅游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4.2.1 创新湖北旅游产品,增强旅游吸引力
湖北省旅游资源丰富,景观类型多样,是名副其实的旅游资源大省。现在的关键是做好这桌大菜,色香味形俱全,提升旅游吸引力,需要动脑筋,想点子,需要旅游产品创新,这样才能激发旅游业的生命力。比如全域旅游模式的提出:全域是景区、处处是景观、村村是景点、人人是导游,这种美好的愿景是相当吸引人的。但是全域旅游时代的实现,必须依靠供给侧改革,创新产品,整合要素。
4.2.2 创新营销模式,打造旅游品牌
采用整合营销传播手段,利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进行广告或形象片的宣传,实行线下营销与线上营销相结合。对“灵秀湖北”品牌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的加工包装,在央视等主流媒体开展品牌形象宣传。重点打造“江城武汉”都市风情、“一江两山”休闲度假、“世界遗产”文化经典、“土苗清江”民俗风情等十大特色旅游品牌。[4]发挥各种旅游交易会、旅游推介会、招商洽谈会、产品博览会、
展销会的平台作用,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客源地可以实行落地营销,例如2014年湖北省就在澳大利亚、台湾
等地设立湖北旅游形象推广中心,2015年在巴黎设立武汉旅游城市形象推广中心,把湖北的旅游品牌和营销信息投放到了游客家门口,充分提升了湖北对外的知名度,开拓了市场。
4.2.3 创新“旅游业+”,完善延长产业供给链
主动将旅游业与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紧密结合,与文化创意、农业服务、房地产业、商业贸易、体育运动、信息技术、生态环保等深度融合,形成与关联产业的大融合,完善延长产业供给链链。例如2014年“灵秀湖北·快乐乡村游”主题系列活动,就是旅游业与乡村农业的紧密融合。公布33条赏花线路和111个赏花景点,举办“寻访最美乡村”旅游宣传和“荆楚最美乡镇”评选活动,分四季组织不同主题活动,盘活了乡村旅游这盘棋。
4.2.4 创新旅游信息化技术,发展智慧旅游
利用旅游信息化,发展智慧旅游。技术变革,改变了旅游交易、旅游体验、旅游营销和旅游管理,打造个性化服务。开通线上旅游服务热线,无限Wi-Fi覆盖主要旅游空间,拓宽手机支付等方便的旅游交易方式,旅游大数据的建设完善,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提升了旅游品质,服务了旅游企业。
4.3 依法治旅兴旅,建设法治湖北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和《湖北省旅游条例》,对于在新常态下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在“五个湖北”建设中的功能,全面推进政府依法监管、企业守法经营、游客文明旅游,保障湖北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法治的保驾护航。新修订的《湖北省旅游条例》结合湖北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将《旅游法》的内容具体化,条款明确化,增加操作性。同时将重要责任和职能明确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为法律的落地生根、严格执行提供依据。我们要制定旅游项目负面清单,严格按照条例审批旅游项目,以法律为依据,规范旅游企业投资、开发和经营行为。
另一方面,用法治的精神推进旅游业改革发展,依法治旅,依法兴旅,以旅游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广泛宣传,营造依法治旅、依法护旅、依法从旅的良好氛围。完善综合监管机制,加大对旅游市场的综合整治。完善执法机制,不断提高旅游市场监管、旅游执法水平和投诉处理能力。要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扎实推进政务公开,不断提升旅游业的治理水平。[5]
4.4 发挥旅游业的文明窗口作用,建设文明湖北
作为旅游业,本身就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和载体。对于旅游者而言,通过湖北旅游,徜徉在历史长河和荆楚文化中,经历精神文明的洗涤,陶冶了情操。对于旅游地而言,文明旅游是塑造湖北健康旅游形象的载体,通过湖北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产品、旅游服务,为旅游者营造文明旅游的环境,有意识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旅游行业核心价值观(游客为本、服务至诚)融入旅游企业,融入从业人员和广大游客的旅游活动中,形成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
旅游业是生态文明建设中有条件、有优势的产业,特别是生态旅游在发展理念上与生态文明建设高度一致。通过生态旅游规划和建设,避免现代化进程对资源环境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破坏性影响,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文化旅游圈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这也是“文明湖北”建设应有的题中之义。
4.5 旅游业提升幸福指数,实现幸福湖北
幸福湖北是“五个湖北”建设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推进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价值导向。[6]它很好的回答了发展的目标是什么、发展是为了谁的问题。湖北旅游业的供给侧改革保证了旅游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能有力地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旅游的受众范围不断扩大,游客在青山绿水、奇观美景中感受美、欣赏美、体验美,在旅游活动中感受参与性、体验性和娱乐性,结交朋友,释放心情,幸福感油然而生。另一方面,对于旅游目的地居民,发展旅游促进当地就业、经济发展,尤其是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一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给当地居民带来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提升幸福感。
参 考 文 献
[1] 李鸿忠.深学细研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开创湖北改革发展新局面[J].政策,2016.3.
[2] 长江日报数字报纸.湖北将以“五大理念”推进全域旅游[EB/OL].http://cjrb.cjn.cn/html/2016-03/09/content_5514
753.htm,2016.3.
[3] 湖北省旅游政务网.贯彻“五大理念”推动湖北旅游全域发展[EB/OL].http://www.hubeitour.gov.cn/a/2016/02/1966
5/,2016.2.25.
[4] 湖北省统计局.2014年湖北省旅游业在新常态下实现持续健康发展[EB/OL].http://www.stats-hb.gov.cn/wzlm/tjbs/
qstjbsyxx/110304.htm,2015-03-23.
[5] 钱远坤.全面推进依法治旅依法兴旅 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N].湖北日报,2015-04-02.
2016湖北省技术创新重大项目
申报指南
一、光电子信息
1.1
高速光电子器件及模块关键技术研究;
1.2
各应用领域特种光纤开发;
1.3
千兆光接入智慧家庭网关设备研发;
1.4
下一代超大容量路由交换平台关键技术研发;1.5
低成本大容量城域网光传输系统的研究;
1.6
5G移动通信关键器件及设备研发;1.7
工业级万瓦光纤激光器及其核心器件研发; 1.8
用于电子制造领域的超快激光复合加工、精细微加工技术、设备与服务平台研发;
1.9
新型LED封装及系统集成技术;
1.10 用于TFT-LCD、OLED等显示面板的自动检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系统开发;
1.11 高端红外光电器件关键技术研发与制备;
1.12 面向重点行业应用的传感器件研发;
1.13 光电子信息技术在智能电网、系统安全、周界监控等领域的集成与应用; 1.14 新型压电常数测试仪器开发;
二、高技术服务业
2.1
基于北斗的智能终端及核心芯片开发; 2.2
大数据关键技术及产品开发(数据存储、整理、分析处理、可视化、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等);
2.3
面向重点行业的质量追溯云平台开发; 2.4
基于大数据的全球智慧城市评估;
2.5
产品设计与制造数字化软件及集成化系统开发; 2.6
开放式地理空间信息云服务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2.7
基于云架构的视频结构化分析关键技术研发 2.8
无人机监控系统研发; 2.9
智能物流配送平台开发;
三、新材料
3.1
高硅电工钢的开发及应用;
3.2
基于核电、高铁、海洋工程等关键领域应用的高端焊材开发;
3.3
高铬耐蚀耐磨合金的开发及应用
3.4
信息显示电子盖板玻璃核心关键技术开发; 3.5
高纯度石英玻璃材料及制备技术研究; 3.6
高强度硫系红外玻璃研制;
3.7
超薄玻璃强化与精密加工关键技术研究; 3.8
高效多晶硅关键技术、工艺研究; 3.9
高性能光电子薄膜技术与材料研究; 3.10
光功能高分子材料的行业应用研究;
3.11
高端环保PVC热稳定剂关键技术和产品开发; 3.12
环境友好型路面降噪技术及材料研究; 3.13
功能性防腐涂料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3.14
新型轻量化锯片基体及关键技术研发; 3.15
环保型快速降解钻井液技术研究; 3.16
高效散热铝合金母排的开发与应用技术研究;3.17
高品质功能纤维及纺织品材料、技术与装置开发;
3.18 纳米纤维素制备及应用关键技术研究; 3.19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应用研究;
3.20
石墨烯低成本、规模化制备关键技术研究; 3.21 装配式建筑产业关键技术研发;
四、新能源
4.1
智能电网、智能电表和智能用能服务技术研发及应用;
4.2
大尺寸薄膜太阳能电池制备技术研究; 4.3
碳纳米复合材料高效能源转化关键技术研究; 4.4
分布式光伏供电与用能系统关键技术研究;4.5
核能安全及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五、新能源汽车
5.1 高性能动力电池及电池正极、负极、隔膜、电解质材料的制备技术研究;
5.2 车用燃料电池关键技术研究; 5.3
超轻量化新能源客车开发;
5.4
全承载纯电动城市客车开发;
5.5
新能源车PTC加热器关键技术研究;
5.6
新能源汽车电机及其驱动系统研究开发;
5.7
新能源汽车配套基础设施(充电桩等)研究开发;
六、交通
6.1
汽车整车、零部件轻量化技术、工艺研究; 6.2
城市轨道交通专项技术研究; 6.3
特种车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
6.4
水运重大事故安全防控与应急处置技术; 6.5
多功能远洋船舶设计建造技术研究; 6.6
汽车零部件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开发;
七、先进制造
7.1
工业机器人和基于工业机器人的高自动化程度生产线及装备开发;
7.2 关键智能部件研发(高端嵌入式可编程控制系统、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振动电机、数控电机、控制器、变频器、精密测试仪器等); 7.3
增材制造技术、工艺及装备研究; 7.4
基于互联网的3D打印制造创新应用; 7.5
精密成形制造及超精密加工技术研究; 7.6
高速、高精度、高难度材料制造技术与设备;
7.7
大型水工机械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研究;
八、畜禽
8.1
动物胚胎工程及分子育种关键技术研发
8.2
种猪高效精细化育繁关键技术研发
8.3
中小体型优质肉鸭选育及配套技术研发
8.4
大型规模化猪场无抗饲养关键技术研发
8.5
功能性饲料产品研发
8.6
新型安全、高效兽药产品研发
8.7
畜禽重要疫病诊断试剂及新型疫苗研制
8.8
冷鲜鸭分割制品加工与品质控制关键技术研发
8.9
传统肉制品工业化加工及品质保持关键技术研发
8.10 蛋品精深加工与副产品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发
8.11 畜禽副产物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发
8.12 桑蚕高效生态种养与蚕茧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发
8.13
中华蜜蜂蜂蜜高值化产品研发
九、粮食
9.1
优质、高产、广适、多抗籼稻新品种培育
9.2
优质高产两系粳稻新品种选育
9.3
适宜机械化种植的玉米新品种选育
9.4
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选育及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发
9.5
薯类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关键技术研发
9.6
优质小杂粮作物新品种选育与高效种植技术研发
9.7
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研发
9.8
鄂产小麦粉主食工业化关键技术研发
9.9
粮食作物及副产物加工品质提升关键技术研发
十、水产
10.1
特色水产(小龙虾、黄鳝等)良种选育繁育关键技术研发
10.2
高性能甲壳素生产关键技术研发
10.3
稻-渔耦合农业关键技术研发
10.4
渔类重大疾病防控关键技术研发
10.5
防治鱼类重大疾病植物源新药创制
10.6
淡水鱼提质加工与冷链物流关键技术研发
十一、棉油蔬
11.1
适宜机械化生产早熟短季棉新品种选育
11.2
优质、高产、高效适宜机械化生产油菜新品种选育与应用
11.3
油料脂质功能产品创制与应用
11.4
油料饼粕梯次利用关键技术研发
11.5
蔬菜病虫害生物防治新技术和产品研发
11.6
蔬菜新品种选育及工厂化健康生产关键技术研 发
11.7
高山蔬菜健康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11.8
食用菌高效转化农作物秸秆废弃物关键技术研发
11.9
魔芋飞粉改性材料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十二、林果茶
12.1
园林植物新优品种选育关键技术研发
12.2
用材树种木材缺陷控制关键技术研发
12.3
速生丰产人工林可持续生产关键技术研发
12.4
林产品高效加工和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发
12.5
优质多抗果树新品种选育和种质资源创新利用
12.6
果树省力、生态优质栽培关键技术研发
12.7
柑橘采后绿色保鲜关键技术研发
12.8
柑桔精深加工工艺及品质安全控制关键技术研发
12.9
机采茶鲜叶适制性及配套加工关键技术研发
12.10 茶叶精深加工及副产品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发
12.11 油茶良种选育、高效栽培与加工关键技术研发
12.12 天然提取物和功能性食品关键技术研发
十三、农业其他
13.1 湖北智慧农村公共服务信息平台运维与资源整合应用
13.2
富硒功能食品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
13.3
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及新产品研发
13.4
新型多功能农药、肥料缓释剂研发
13.5
多功能粮油生产设备(装备)研发
13.6
苎麻新品种选育及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发
13.7
非洲和东南亚引进的主要农作物资源创新与应用
十四、新药创制与生物制造
14.1 化学药物的手性合成关键技术研究;
14.2 醋酸阿比特龙、环氧孕酮、他达拉非、硫酸普拉睾酮钠片制备关键技术研发;
14.3 中药新药小儿宣肺止咳糖浆、新型婴幼儿腹泻剂的开发关键技术研究;
14.4 D-泛内酯、肌酸、羧甲司坦、磷霉素氨丁三醇合成新工艺关键技术研究;
14.5 一氧化氮供体与阿霉素-阿杜丁联用在耐药肿瘤中的关键技术研究;
14.6 酮基还原生物催化关键技术开发;
14.7 临床短缺急救药尿激酶工艺升级改造及尿源产品的关键技术研究;
14.8 阿卡他定原料及滴眼液、新一代沙坦类降压药的研发关键技术研究;
14.9 联合疫苗产业化、非动物源氨基酸制备关键技术研究;
14.10 盐酸氢吗啡酮缓释片、黄体酮原料药制备、系列 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关键技术研究;
14.11 抗肿瘤药替莫唑胺和注射用替莫唑胺关键技术研究;
14.12 西格列汀酶法、透明质酸的开发应用关键技术研究;
14.13 干法粉碎-酶解发酵-逆流提取薯蓣皂素关键技术研发;
14.14 盐酸缬更昔洛韦原料及片剂生产工艺关键技术研究;
14.15 基于天然产物来源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库设计生产及应用开发关键技术研究;
14.16 酵母多糖分离纯化与综合利用、微生物油脂高产菌筛选关键技术研发;
十五、中药资源保护与产品开发
15.1 湖北优势药材地乌、药用植物白、娑罗子(天师栗)的种植关键技术研究;
15.2 雷公藤甲素衍生物制备及临床前关键技术研究; 15.3 富硒蛹虫草硒蛋白提取工艺关键技术研究; 15.4 大别山区道地药材桔梗、射干新产品开发关键技术研究;
15.5 健脾生血颗粒、活血消瘿片、小儿蒿芩等中药配方开发关键技术研究;
15.6 治疗高血压、糖尿病、抗脂肪肝、抗肝癌的复方药物开发关键技术研究; 15.7 黄连饮片炮制、生物法高效提取黄姜皂素的关键技术研究;
十六、大健康产业
16.1 临床全数字PET医疗装备、新型消化道内窥镜、可穿戴心脏健康监护与预警系统、高端输液隔膜胶塞的研发关键技术研究;
16.2 良性前列腺增生微创治疗等离子双极电切系统关键技术研发;
16.3 高敏感性糖尿病性血管病变早期诊断试剂盒关键技术研发;
16.4 基于靶向肽高灵敏度核素标记工艺的新型肿瘤检测、免疫细胞疗法治疗恶性肿瘤关键技术研发; 16.5 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化口腔医学技术的研发; 16.6 以干细胞分化为基础的3D肝脏打印、基因修饰间充质干细胞种植支架关键技术研究;
16.7 保护移植器官的具备移动监测与远程诊治功能的肝脏携氧灌注技术、自体脂肪干细胞诱导生成具有胰岛素分泌功能B细胞的调控关键技术研发;
16.8 构建脊柱外科教、产、研新模式—“互联网+”信息化复合平台的建设、互联网医院试点示范研究;
十七、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
17.1 低碳高氮废水处置、自然水体总氮控制、有机废水深度处理、钢铁有色等行业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研发; 17.2 湖泊富营养化污染全天候监测和精细防控、天然劣质地下水原位修复、水生态点源治理、光化学氧化法深度处理草甘膦废水关键技术开发
17.3 城市有机废水的污泥低温碳化及成套化装备关键技术研究;
17.4 长江中游水体水温和关键水质参数的遥感协同反演技术研究;
17.5 大气灰霾及水体挥发性有机物连续在线监测设备集成开发关键技术研究;
17.6 工业窑炉烟气 PM2.5净化减排、焦化烟气脱硫脱硝及余热高效综合利用、高硫高灰分燃煤烟气SO2、PM2.5协同治理关键技术研究;
17.7 焊接烟气多污染协同治理及装备、多孔纳米纤维基重金属吸附材料研发;
17.8 典型工业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多功能复合土壤修复改良剂关键技术研究;
17.9 大冶矿区重金属污染废弃地能源植物修复、危害型石膏矿山安全管控与环境治理关键技术研究
17.10 泥水盾构工程施工废浆零排放工艺及成套设备、地质灾害(滑坡、塌陷)防控与应急处置关键技术研究; 17.11 绿色建筑屋顶防渗节能、磷石膏制备节能绿色保温砖道路基层材料关键技术研发;
17.12 医疗废塑料回收再生、废弃液晶面板、废旧轮胎的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17.13 再生铅锑锡富集综合回收利用、“城市矿产”破碎分选及精细化清洁利用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17.14 黄姜皂素清洁生产、麻纤维生物脱胶及废弃物综合利用、甲壳素纳米纤维绿色制备关键技术研究;
十八、特色资源开发
18.1 利用合成氨尾气生产高纯LNG关键技术研究;18.2 深部地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研发; 18.3 页岩气开发油基钻屑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技术与装备研制;
18.4 复杂地质磷矿、铜绿山铜铁矿深部矿体安全高效开采关键技术研究;
18.5 以湿法磷酸为原料生产磷酸脲、萃取法生产磷酸二氢钾的关键技术研究;18.6 焦炉气甲烷化复合功能型催化剂、新型常温胶磷矿正浮选捕收剂的开发;18.7 黄磷及下游产品生产过程硫和磷污染控制关键技术研发;
十九、公共安全保障
19.1 城市重大基础设施灾害风险评估理论与防控关键技术研究;
19.2 武汉城市圈地面沉降(塌陷)空天地协同监测与预警技术研究;
奋力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实现富民强省,是中央对湖北的嘱托,是时代对湖北的呼唤,是湖北发展的总目标、总任务,也是荆楚儿女共同的意志和目标。
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首要任务是开启加快构建支点新征程。过去的五年,全省上下砥砺前行,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逐步完善,综合实力跨入全国第一方阵,改革开放持续释放活力,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湖北形成了激情奋进、共促跨越的强大气场,展示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可喜局面,呈现出蓄势待发、中气十足的强劲态势。这是我们追求更高目标,施展更大抱负的强大基础和雄厚积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黄金十年”机遇昭示着湖北更加美好的未来。“支点”是对湖北战略功能的要求。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就是湖北要成为中部崛起的重点、支撑点、着力点;就是湖北应当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快于、好于、优于其他地区,在辐射力、带动力、影响力方面重于、强于、特别于其他地区;就是湖北应当成为促进中部崛起的枢纽节点和重要增长极,各方面发展走在中部地区前列。“加快”是对湖北发展速度的要求。我们的步子不能慢,不能小,我们的行动不能等、不能看,只有奋力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才能实现“加快”的要求、担当起建设支点的重任。为此,我们各方面发展水平和质量的标准,就不应该是省域标准,不能满足于自己跟自己比,必须全力以赴做到中部领先、全国一流,在激烈的区域发展竞争中展现“湖北力量”和“湖北速度”。
能不能成为支点,最终要以实力、规模、质量得到市场的检验和承认。不能真正成为中部地区科学发展转型升级的产业高地、资源要素配置辐射的市场中心、科技创新文化繁荣的主策源地、对外开放国际交往的重要窗口,引领、辐射、带动的功能就是空谈,支点就“支”不起来。
构建重要战略支点,是对湖北发展成就和综合竞争力的全面考验。我们必须经过努力,尽快把湖北建成中部乃至全国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奋力推进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科教大省向科教强省、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进一步增强湖北在中部崛起中的自主创新示范功能、对外开放服务功能和“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功能。只有这样,才能承担起构建战略支点的崇高使命。
构建重要战略支点,事在人为。首先要求我们思想要解放,视野要广阔。这是关乎湖北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是干事创业的逻辑起点。当下的区域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改革力度的竞争、创新能力的竞争。思想解放是改革创新的先导,我们必须彻底破除那些低于湖北标准、慢于湖北速度、钳制湖北跨越的陈旧思维,以市场经济的理念、“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海纳百川的开放理念、开拓进取的创新理念、真抓实干的务实理念,紧紧围绕构建战略支点的目标任务,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历史机遇千载难逢,湖北勃发其势已成。全省党员干部一定要坚定信念,昂扬激情,拿出绝不留下千古遗憾的历史使命感,绝不辜负人民群众期望的时代责任感,顺势而为、逆势而进、乘势而上,在加快构建重要战略支点的新征程中,让辽阔荆楚再谱新章,凤鸣九天。
富强湖北的必由之路
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建设富强湖北,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必由之路。
富强湖北的内涵,就是要通过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使湖北的经济结构更优、增长质量更高,综合实力更强,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我省的生产总值已跨入全国第一方阵。但发展不够仍是湖北最大的实际、最突出的矛盾。建设富强湖北,任重道远。
建设富强湖北,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努力。在“一元多层次”总体战略引领下,推进“三化”协调发展,是符合省情的最佳路径。
我省工业化程度、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层次,目前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接近。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正强势上行,推进“三化”协调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条件、实践平台和经验积累均已具备。
工业化是推进“三化”协调发展的先导。要牵住新型工业化这个牛鼻子,努力建设工业强省。做大做实做强工业,是全省发展之要。要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体系。坚持扩大总量与优化结构并重,大力实施“支柱产业倍增计划”和“千亿产业提升计划”,推动汽车、石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等支柱产业向更高层次迈进。要积极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建设智慧企业、智慧社区、智慧城市。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促进产业链向高端延伸。要大力培育市场主体。牢固树立“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理念,支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促进中小微型企业健康发展。要提升集约发展水平。拓展“飞地经济”、“一区多园”等发展模式,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农业现代化是推进“三化”协调发展的关键。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努力建设农业强省。通过实施“新增百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工程”,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深化农业科技创新,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实施“四个一批”工程,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让更多的人“喝长江水、吃湖北粮、品荆楚味”。通过一系列分层分类试点示范工作,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通过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提高农业要素组织化水平,尊重和保护农民以土地为核心的财产权利。
城镇化是推进“三化”协调发展的纽带。只有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才能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要通过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构建以“一主两副”为龙头、区域中心城市为支撑、县城和中心镇为节点的现代城镇体系,优化城镇空间布局。要通过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提升城市发展质量。要坚持城乡统筹,要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强省之基,继续实施“一主三化”方针,大力提升县域工业化、城镇化水平。
推进“三化”协调发展,需要提升支撑保障能力,增强发展后劲。要强化服务业的战略地位,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三化”同步的战略重点,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结构优化、比重提升;积极构建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要强化投资的支撑作用,既强力扩大投资总量,又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要强化基础设施的承载功能,做大做强支撑湖北长远发展的厚实“底盘”。
让创新湖北活力四射
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我省最大的资源是创新资源,最大的优势是创新优势,最大的潜力是创新潜力。建设创新湖北,就是要把思想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作为动力之本、发展之源,使湖北真正成为创新型经济蓬勃发展、创新人才加速集聚、创新活力充分释放、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自主创新高地;就是要把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价值,把创新的资源、优势和潜力转化为发展的现实,促推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的轨道。
古语云:苟日新,日日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是一个科学技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驱动力的时代。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竞争力的核心、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和区域竞争力的基石,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左右着竞争的格局。没有人能够回避改革的必要,没有人能忽视创新的力量。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以创新驱动的发展,是最先进的发展,是最有质量的发展。
改革的能力,就是发展的能力,创新的高地,就是发展的高地。要成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必须在改革开放上先行一步,在自主创新上高人一筹。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共同目标之下,以改革释放发展的活力,以创新驱动发展的转型。
与改革开放初期局限于经济层面不同,我们今天所说的改革和创新已经包含着更加丰富的内涵。改革是全方位的改革,创新也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
思想解放是先导。解放思想是干事创业的逻辑起点,是关乎湖北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没有发展视野、发展空间的拓宽;没有观念的更新,就没有发展文化的创新和发展环境的优化。现实需要我们清醒地意识到,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等靠要”的被动观念,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求稳守成的行为惯性,浮躁空谈的虚浮风气还在一定程度上磨损着创新的激情和干事创业的氛围。
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改革的深度、开放的力度、支点建设的速度。思想解放永远没有过去时。要在思想解放中牢固树立市场经济理念,全面优化发展软环境,加快形成敢开放、真开放、先开放、全开放的生动局面。鼓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敢于担当、敢于担难、敢于担险;牢固树立真抓实干、讲求实效的务实理念,把解放思想落实到解决问题上,落实到实际成效上,在思想解放中不断吸取发展的动力。
改革攻坚以破难。创新湖北不是“创新”和“湖北”的简单叠加。创新意味着变化,变化就有可能会遭遇各种阻力。创新,其实也就意味着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当下的改革,目标是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健康运行的体制机制,而对象则是需要“涉深水”、“破坚冰”的“硬骨头”。以突破性发展民营经济为重点推进所有制改革,以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为核心加快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为目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等,都需要我们更大的勇气和智慧,积小胜为大胜,形成改革创新的强大合力。
自主创新添动力。湖北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特殊省情,决定了我们必须以自主创新来增添新的发展动力,实现要素驱动为主向要素驱动与创新驱动并举转变,向创新要资源、要动力、要空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根本靠科技,基础在教育、关键是人才,核心是产业化。要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使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成为引领湖北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创新是全世界的共同课题,也是一个改革的深度、广度、速度的大赛场。湖北当有雄心壮志,在创新中实现发展的华丽转身。
用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湖北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努力建设法治湖北,是构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发展、维护稳定的良好民主法治环境的必须。
建设法治湖北,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积极探索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新途径,努力扩大人民民主,推进依法治省,使法律成为社会运行的普遍原则,让法治精神成为社会崇尚的普遍共识。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要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基层民主是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的主要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尊重广大人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积极推行网络问政,积极疏导网络民意。探索社会管理与服务体制的创新,推广宜昌的社区“网格化”管理等模式经验。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作用,推进政府行业管理、社会事务管理向社会组织转移。
建设法治湖北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的具体体现。加快实施《法治湖北建设纲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推进全省各项工作法治化。广泛集中民智,听取民意,坚持开门立法。在地方立法上,力求体现湖北特色,突出实施、实用、实效。
推进政府科学民主决策、依法行政和加强行政监督,是建设法治湖北的重要任务。五年来,我省各级政府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执行力和能力建设。通过精简审批事项,减少办事环节,规范办事流程,我省已成为全国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的省。建设法治政府关键在于,规范权力运行、提高行政效能、维护群众权益,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光辉。司法被称为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继续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坚持公正司法,以司法的公正推动社会的公平正义。在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方面,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保证困难群众平等享受法律服务。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强化监督制约,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切实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司法监督和行政监督,高度重视舆论监督,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健全问责追责机制。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涉法涉诉问题,要严肃惩处徇私枉法、执法犯法、以权压法行为,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须赔偿、违法受追究,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在阳光下运行。
法律面前没有特殊公民。不论涉及到谁,不论职务多高,不论贡献多大,只要触犯了法律,都要受到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就。每个人都要自觉学法、尊法、守法、用法,运用法治思维、法律手段解决矛盾和问题。
法治精神犹如一束光,照亮的是公平与正义、科学与民主、理性与和谐。继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努力建设法治湖北,让法治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抒写文明湖北新篇章
建设文明湖北,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声。
建设文明湖北,就是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和培育现代文明。要在加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同时,着力推进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构建重要战略支点的精神驱动力、文化影响力和生态承载力。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社会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工程建设,凝炼荆楚人文精神,构筑促推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精神高地”,建设美好精神家园。
思想引领行动,行动成就未来。建设文明湖北,必须以先进文化为引领。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脉。有人说,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竞争,表面看是硬实力的竞争,其实质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十年的发展比经济,五十年的发展比制度,百年的发展比文化。文化传承、文明进步与社会和谐、民生幸福环环相扣,我们要深刻把握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充分发挥湖北的文化资源优势,努力建设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精品纷呈、文化人才荟萃、文化发展实力和竞争力较强的文化强省。
文化产业,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们必须把丰富的文化资源变成更多更好的作品、产品和精品,变成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文化盛宴”。大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努力形成“荆楚文化长江系”品牌,实现湖北文化军团建设的新跨越。切实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组织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与科技、旅游、教育深度融合,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做大做强文化产业集群,让承载荆楚文明的文化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真正使文化产业成为我省新兴支柱产业。
胸中有丘壑,荆襄绘锦绣。环境就是资源,生态就是资本,我们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标准一步到位,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坚持生态立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改善和优化城乡人居环境。完善生态补偿、政策环评等长效机制,让“千湖之省”蓝天长驻、青山长在、碧水长流,让人民群众不但能够享受“春城无处不飞花”的城市生活、也能品味“万家烟树满晴川”的田园牧歌。
一、新形势下的湖北省经济发展现状
(一)新形势下湖北省经济发展优势
较高的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是支撑创新的主要动力。上半年,湖北省新技术增值3197.86亿元,同比增长高达9.6%;其中备案完毕可以查询的技术合同达14242项,交易额高达447.69亿元,同比增长39.38%。自制定《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暂行办法》至今,成功制定配套细则48项,创办企业304所,转化成果948项。201-9月,在“科技成果大转化工程”和“科技十条”下,实现19个重大科技成果的商业转化,取得5.3亿创投机构投资。其中全省申请专利递增38.520lo,达到19558项。
创新集聚效应的良好发挥依赖于特色明显的创新产业。湖北省上下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孝感、宜昌、襄阳、武汉东湖等地区是产业优势比较明显的国家高新区。以东湖高新区为例,它企孵化面积约200万,包括23加孵化器,孵化了1800多家企业,;襄阳高新区拥有8个服务台;宜昌高新区形成3个创业园、1个孵化中心的孵化格局;孝感高新区孵化的企业数量达168家。集中孵化,集中搭建服务平台的现状,有利于发挥创新集聚效应。
(二)新形势下湖北省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湖北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优化,不断提升、完善,但相对于国内外一流高新区而言,依旧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产业链条并不完善。湖北高新区基本上是在原来的.经济开发区进行改建的。引进项目时看重引进忽略培育,注重数量而忽略了质量。多数高新区的集聚能力相对较低,没有形成一整套完整的高新技术集群。第二,转化力度相对较低,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产学研和平台。目前,湖北省内仅东湖高新区拥有四家国家级别的产业联盟。有数据显示,在湖北省10万元以上的研发项目中,国内外项目合作仅占11.9u/o,研究机构合作7.8%,企业独立承担高达74.8%,从所占比例中可知,当下产学研合作依旧具有很大的问题。第三,尽管湖北省是我国的教育大省,有大量的优秀人才,但是这些人才还没能在经济发展中转化成一种优势。与此同时,产业需求和人才并不匹配。由于中端人才和高端人才在待遇、财政倾向中具备较大差距,导致湖北省引进一两个行业领军和高端人才相对容易,但是把他们转化成精英团队相对困难。
二、创新驱动助推湖北省区域发展策略
(一)加强创新文化建设
目前建设的重点在于企业文化的创新,技术发展的增强,文化总体的规划,创新园区内整体环境、标识、形象、规章制度的统筹建设以及创办独树一帜的文化系统;强化企业创新文化的自主建设,通过对湖北省各大企业管理者的引导,优化人才配置,制定人性化管理制度,做好人才激励工作;鼓励企业创新,勇于冒险。尊重员工,通过群体相互合作、协调的方案,激励、鼓励企业创新,为实现创新机制,建立模糊管理机制。模糊管理并非划分不明确,而是将“释能和授权”结合,给予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更多的发挥空间,降低管理概念,实现和产业机构的平等关系。
(二)加强创新产业建设
为加强湖北省的经济发展,积极建设更多的创新产业,鼓励发展一批新兴产业。第一,加强市场的创新能力,建设特色的领军企业。政府出台扶持领军企业政策,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方针,拓宽产业优势,创建企业品牌,拓宽新资源、新客户,加强市场容量。以东湖高新区为例,树立领军形象,带动软件服务、生物制药、电子通信等领域的国家标准,重塑产业竞争规范,努力走向企业融合。第二,打造特色产业,做好企业突破,对湖北省创新园区进行重点突破,分类指导,错位发展。以先进带动后进,以东湖高新区辐射、带动全省高新区发展。对于湖北省内拥有一定基础的高新区,重点培养争创发展成国家示范园区。
(三)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第一,努力建设研发平台。体系建设的重点在于公共研发平台的建设,它也是整个企业科技创新的载体。创建公共研发平台能有效的汇聚各种有效资源,促使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在政府的领导下,应创造条件实现资源整合,以需求带动供给。并努力加强企业、高校和各个研究机构的共同合作,创造一个共同的利益体。第二,建设多元化的融资平台。融资是企业资金的重要来源。湖北省在扩大对创新高新区的财政投入同时,也应当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完善金融环境。可以通过风险投资、创业投资、招商、融资等方式,推进多元化、多层次的融资平台建设,将企业、政府、金融机构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第三,努力建设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创新的基础以及科技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在当今经济形势下,湖北省应加强扶植各种科技中介机构,提高各个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使整个市场逐渐走向规范化、产业化、专业化。与此同时,鼓励创新合作模式,以中介为载体,打造360度透明交易环境,提供完善服务。
(四)加强创新人才建设
发展湖北省的经济,第一要明确了解人才的重要性,构建“产业引人、用人、留人”三位一体的架构模式,强化人才方面的建设。首先,引人就是以人才招引平台为媒介,以网络信息为资源,实现资源对接、共享,完善中高端人才的信息库,鼓励企业育才引才。其次,为政府加大对于高新产业的引导和扶持力度,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大量引进优秀的科研人才,建设一批强有力的科研团队,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最后,留人就是建立健全创新人才服务机制,实施“一站式”服务模式,强化人才培养,加大培养力度,支持、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建立高级人才流动中心。完善人才激励、分配机制,以期权激励、股权激励等方式让更多的人才留在企业,长久发展。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要以创新驱动推动湖北省区域振兴经济发展,不仅需要强化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要想实现真正的企业创新,就应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平台、人才建设以及产业的共同创新建设。才能在真正意义上降低创新成本、解决融资难问题、推进企业升级转型,实现湖北省区域振兴。
参考文献:
[1]吴楣,倪艳,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问题解析——以湖北省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
[2]洪银兴.关于创新驱动和创新型经济的几个重要概念[J].群众..
[3]柯晓阳,略论湖北能源发展的战略选择[J].湖北社会科学..
[4]房爱博.世界强国之路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5】杨明杏,实行创新驱动建设创新湖北——浅议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根本动力[J].政策..
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战略,其发展与改革也一直被大众所关注。过去近十几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势头良好,但其面临的结构性矛盾与现实问题日益凸显,如农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产能过剩、农业信息不对称、农业生产带来的环境资源负效益等。随着中国整体经济形式的变化及农业问题对自身发展的制约,进行农业改革十分必要。
目前,我国粮食产量连续12年增产,粮价持续下跌、粮食滞销,而粮食进口总量却持续增加。这些现象说明粮食的供给出现问题,单纯依赖粮食产量来谋求农业发展的是不可行的,要从供给端进行改革。国务院于2015年12月23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提出“强调以结构性改革强农惠农”的政策,表明国家将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手,推动“三农”良好发展。
农业供给侧改革,核心要求是围绕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生产,提高农业供给的质量与效率,使农产品的品质、质量及数量更契合消费者的需要,以求形成保障更有力、结构更合理有效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都市农业顾名思义是以大都市需求为导向,位于都市及其周边地带的集约农业生产方式,旨在为市场提供优质、健康、绿色的新农副产品及良好的生态环境,集旅游、娱乐、休闲、教育为一体的创新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2 黄陂都市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
2.1 黄陂都市农业发展现状
都市农业顾名思义是以大都市需求为导向,位于都市及其周边地带的集约农业生产方式,旨在为市场提供优质、健康、绿色的新农副产品及良好的生态环境,集休闲、旅游、教育为一体的创新性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湖北黄陂地处于湖北省东部偏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水资源众多:拥有湖泊水面38.6万亩;生态资源良好:森林覆盖率为37.25%,适宜发展农业。黄陂区结合其当地特有的旅游资源及良好的地理自然环境,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农业产业化覆盖率达67.5%,是武汉市生态环境最优质、面积最大的农业大区。
近年来,该区围绕强区富农的目标,凭借良好的经济社会条件、独特的旅游发展环境及丰富的农业资源改变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此举有利于建设环城地带,保持绿色生态的良好发展模式。
黄陂区结合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构建了乡村休闲农业体系。目前拥有:1个5A级景区,4个4A级景区及4个3A及景区及武汉农业生态园区等多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该区结合当地丰富的人文底蕴孕育出木兰旅游文化节、汉交会等多个特色展示活动。
结合良好的农业基础,构建农产品加工体系;目前已有武汉仟吉食品公司及武汉英纽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结合当地产业现状与绿色循环发展模式,拟建立产业循环链。如武汉广地科技农业有限公司致力于整合种植、养殖、加工三大产业,以达到产业循环的目标。且该区部分公司已于高校建立技术合作,科技含量较高。
结合现代农业市场需求,优化发展农产品市场物流体系。黄陂区水陆空交通便利,临空物流发展尤其迅速,汉口北商贸物流枢纽与武汉天河机场对于黄陂区的农产品物流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2.2 黄陂都市农业发展问题
2.2.1 农村资源循环利用有待优化
传统农业发展模式注重于农产品产量,而忽视了农村资源循环利用及可持续发展问题,使得大量农产品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如今,在社会资源有限、环境负效应日益凸显的现状下,循环农业优化不容忽视。在黄陂都市农业发展过程中,已经意识到了问题并着力改善。大多企业结合当地多种产业资源发展循环农业,优化农业资源,但由于缺少全面系统规划、相应科学技术及大力宣传,当地循环农业发展仍有待优化。
2.2.2 都市农业品牌化效应不够
“农业品牌化”是农业部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和“整合特色农产品品牌”的要求,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通过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振兴三农良好发展,通过品牌发扬企业精神、传播企业理念,从而为农业产品品牌带来良好的经济效应。黄陂区拥有很多的优质特色品牌,如:黄陂芦笋、江城薯尖、大棚西瓜、黄陂三元猪、黄陂黄牛等,但是其品牌效应并不够。销售途径也大多数局限于线下,线上渠道少。但是反观宜都市柑橘及清江野渔等特色农产品较之黄陂地区而言品牌发展较为良好,市场竞争力较强。
2.2.3 农产品物流体系有待优化
农产品因其必需性与特殊性,在运输过程中对于物流周期及保鲜技术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要求。黄陂区都市农业发展良好,农业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汉口北商贸物流枢纽与武汉天河机场等该区农产品物流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目前,当地已初步发展农产品物流业,并建立起相关的农贸市场,但目前仍缺少完善的农业信息网络平台的对接;标准化物流程度不够;且缺少完备的法律及市场条例指导。
2.2.4 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有待创新
随着互联网2.0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产业”发展模式蔚然成风。三大产业如今都在搭乘了“互联网+”的东风在这个重视信息经济的时代迅猛发展。如:互联网+金融带领的全民理财浪潮;互联网+交通缓解了出行难的压力;互联网+餐饮带领绿色就餐时代。近几年来,农业供需不平衡的问题日趋严重,互联网+农业创新发展迫在眉睫。
从2015年至今,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风潮席卷全国,“三农”相关政策铺天盖地。2016年作为“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为了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国家对于农业的投入力度逐渐加大,十万亿农业市场在互联网产业的加持下大有可为。阿里京东恒大等企业分别进军互联网农业市场。黄陂区都市农业在如今惠农政策的大环境下,凭借自身的技术及优质的农产品在农业创新模式发展方面潜力巨大。
3 黄陂都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创新路径
3.1 推动农业发展理念创新:注重资源配置与环境保护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改善资源环境压力等,资源合理配置能加快消化农产品。积极支持加工企业发展,减少陈化损失;降低农业生产不必要的成本,需要减少农药及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实现节本增效;通过“补短板”改革措施,能够弥补制约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同时要注重当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走农业绿色发展道路。
3.2 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创新:树立都市农业品牌效应
从消费者角度来说,随着生活水平及质量日趋提高,更多的消费者更加注重生活质量与产品品质。在这种心态下,品牌效应在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选择过程中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从企业角度来说,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有利于未来的发展及行业竞争力的提高,如:北京市平谷区都市农业等通过梳理自身品牌效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武汉市黄陂区企业众多,但是缺乏代表性的区域品牌与企业。自主品牌意识及维护品牌的相关意识。如果通过适当的包装手段,从广告、日常销售及售后等方面将企业的本质及优点通过品牌传达展示给消费者。通过打造良好的都市农业区域品牌,能够有效提升品牌知名度。
3.3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农产品物流体系业化发展
武汉市黄陂区的地址位置及交通设置为其发展农产品物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目前,黄陂区以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建设为重点,构建支撑中部,辐射全国的农产品物流体系,通过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来加快其发展。已建成的四季美农贸城物流硬件设施良好,但是在管理方面有待加强。未来,互联网农业发展必将推动农产品物理的信息化管理。
3.4 推动农业发展模式创新:互联网+都市农业
农业发展中信息不对称、供需不平衡等问题的出现反映出互联网时代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的必要性。互联网农业是指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的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产业链环节进行对接结合,以实现农业发展信息化、科技化、创新性的农业发展方式,对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及农产品质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016年5月11日,武汉市黄陂农业委员会已与湖北地区最大的网络平台、湖北省唯一的全国重点新闻网站荆楚网进行合作打造“黄陂区农产品综合服务平台”,双方致力于利用“互联网+媒体营销+优质农产品”模式通过建设门户网站、农产品安全信息渠道等,利用互联网进行农业信息化改造,与现有市场进行接洽,将传统的“生产驱动型”生产模式转化为“市场需求型”,迈出了“互联网+都市农业”创新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孔祥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与政策建议[J].改革,2006,(02).
[2]方志权.论都市农业的基本特征、产生背景与功能[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9).
着眼公安发展,积极打造警务人才的培养基地
21世纪世界扁平化发展的大趋势,使得现代警务也在向高度国际化、数字化、科技化的急速改变,传统的警务知识更新和淘汰的速度成几何倍增长,对公安工作和公安教育尤其公安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2005年元月,湖北省委组织部一纸调令,湖北省公安厅副厅长赵志飞同志调任湖北警官学院担任党委书记。这位已有30年警龄的“老警察”,上任伊始就马不停蹄地到全国各地高等院校和公安实战部门开展广泛的调查研究。在到任后的第一次教职工大会上,他明确提出:警官学院要姓“警”。警官学院的名称本身已经决定了它在办学上的特色。根据这一特色,学院上下应统一以警务需求为导向的警察教育理念。主动贴近公安一线,瞄准公安需求,依托公安发展,支撑公安实战。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突出公安行业特点,要把湖北警官学院建成为“警务人才培养基地、警察实战训练基地、警学理论研究基地、警用科技开发基地、警务化管理示范基地”。如今,12年过去了,硕果已挂满枝头。
“及时转、必须转、尽快转”,湖北警官学院党委一班人已形成了共识,他们积极按照“面向实战、贴近实际、务求实用”的办学理念转变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提高了教学针对性。
学院党委经过深入调研,制定了“三加强一确保”的教改措施,即加强公安业务主干课,加强警事技能课,加强法律课,确保“两课”教学课时,将公安专业课程体系从传统的三模块模式改为四模块模式,实现学生课堂学习与实战实习无缝对接。在此基础上,加强了侦查学、刑事科学技术、治安学、警察临战学四个品牌专业建设,通过教学调研和对国内外警察实战教育的研究,创建了跨专业的《警察临战学》新学科;《预审学》课程也被评为2006年度省级精品课程。另外学校非常重视强化教师教学基本功。目前,学院正开展为期一年的“教学大练兵”活动,通过学习,苦练基本功,打牢基础,通过观摩、交流、比赛,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与此同时,为确保质量,办好在职民警培训班,学院组织每期参训学员评教活动,激励任课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主动适应公安实战需要,强调在教学中要紧密贴近公安实战,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与讨论、现场观摩、模拟指挥、实战训练等,提高培训质量。通过一系列基础建设,提高学院教学、科研和在职民警培训能力,为公安实战部门培养了大量的创新型、实用型人才。
支撑公安实战,建成警用科技的实验基地
“到一线找课题、同一线做课题、回一线检验课题”,这是湖北警官学院的科研工作思路。依据这个思路,他们积极优化科研团队,整合科研人才资源,强化交叉学科研究,形成特色、创造优势,加大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的组织申报力度,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学院对以前分散的科研资源进行整合,成立了警用科技实验中心,并于2006年积极促成了著名美籍华人、刑事鉴识科学家李昌钰博士应聘该院实验中心名誉主任和终身客座教授,在学院成立“李昌钰工作室”。 这个工作室网罗了全省乃至省外的刑事技术精英,建立了工程师人才库。在李博士多次来学院讲学授技和远程通讯指导下,工作室在一年多时间里,先后开发完成三项刑事技术科研成果。2007年,又申报并获批准一项公安部重点攻关项目和三项公安部应用创新项目,科研成果正在陆续应用于基层办案。依托“李昌钰工作室”,学院还成立了“湖北三真司法鉴定所”,拓展科技服务范围,将服务、办案和教学科研融为一体,提高为实战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仅2007年,学院就组织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成功获国家社科基金立项1项,麦永浩博士的“计算机取证研究”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实现了学院多年来国家级项目立项零的突破。“刑事技术实训中心”被省教育厅批准为“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依托警史钩沉,打造警学理论的研究基地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浩瀚而宝贵的历史知识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又是人类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
湖北警官学院着力打造“警察史研究”这个品牌,让历史照亮未来的行程。警察史研究在我国基本上是一个盲区,该院认为:开展警史研究,可以纪录传承警察历史,总结警察发展历程中的经验教训,为当代警治建设提供借鉴,为各个公安应用科学提供史学理论和史料支持,促进公安院校相关课程和师资的提高,为警察大学生了解学习警察历史开辟第二课堂。成立中国警察史研究所的提议得到了学院党委和院学术委员会的批准,短短两年,警史研究所就搜集了一批珍稀文物,撰写一批研究文章,创办并出版了我国第一家以警察史为研究对象的刊物《警史钩沉》期刊,召开了两次学术会议,举办了“鄂港警察藏品联展”、“全国部分地区警察史藏品展”。“湖北警察史陈列馆”已建成并开始布展,《湖北警察史》专著和《全国部分省市警史藏品图集》已出版发行。中国警史学术研究带动一批教师进行相关学术研究,一批警学研究成果也应运而生。
彰显校园特点,营造警察文化氛围
人是环境的产物,大学生能否成才与其所处的校园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湖北警官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从“以人为本”为核心内涵,引申出“立身做人、乐于服从、服务大众”为核心的“人、从、众”文化理念。“人”—立身做人,是对师生员工的基本素质要求,“从”—乐于服从,是对师生员工职业纪律要求;“众”—服务大众,是对师生员工的从警宗旨要求。他们通过一系列全方位、大特色、高品位、多亮点的校园文化建设,把复杂的道理简单化,抽象的理念形象化,严肃的说教生动化,春风细雨,润物无声,使“德才兼备、文武双全”校训深植于师生员工心田。
根据公安警察院校培养人才的特定要求,院党委把“立身做人、乐于服从、服务大众”为核心的“人、从、众”校园文化理念逐渐延伸,开展了校徽、校歌、校训的征集,并安装楼名、楼层、门牌等各种导向标牌,完成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及教室、教休室等场所的文化环境氛围的营造,统一了校园标识,营造了现代人文氛围。
学生第二课堂丰富多彩。为提高学生素质,学院在学生中开展 “六个一”活动。读书、演讲、书法、摄影、绘画、球类比赛等文体活动接连不断,“侦查学社”、“治安学坛”、“法学社”等社团组织十分活跃,纪念“一二·九”、评选“警院之星”校园歌手、 “扬长征精神,挑战新极限”趣味竞赛等各类活动层出不穷,极大地丰富了学生课余文化生活,陶冶了情操。
【论创新湖北】推荐阅读:
创新湖北的税收政策研究12-12
论法治湖北09-23
论创新精神12-29
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1-23
论施工项目管理创新09-19
论物流企业的服务创新12-22
论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10-30
论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12-09
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07-10
论图书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