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爱国情(精选8篇)
一、文本解读
一、《难忘的一课》讲的是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里所见到的动人情景,表达了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浓浓的爱国情意在本课多次出现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几个字上表露无遗。第一次是在课堂上,老师“一笔一画地写”,然后和孩子们“一遍一遍地读”,读得是“那么严肃认真”“而又那么富有感情”,“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反映了这些刚刚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蹂躏下回到祖国怀抱的台湾师生强烈而真挚的爱国之情。第二次也是在课堂上,不同的是,这是作者在师生爱国之情的激励下,情不自禁地走进教室,跟着老师一起读这句话。反映了作者跟这所学校的师生有着共同的爱国之情。第三次是作者参观了学校里的中国伟人像之后说的,此时,作者内心无比激动和感动,他为祖国历代伟人像重新出现在礼堂而激动;为教师和孩子们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意而感动。
二、设计思想
《难忘的一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我在设计这篇课文时,我从课题入手,先简要交流学生搜集的信息,然后介绍历史背景,紧扣“难忘”让学生自读探究究竟作者为什么“难忘”,勾画有关语句作批注,最后全班交流。学生会凭着自己的直觉思维,围绕“难忘”一词,对课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走进课文去学习课文。于是,我就学生的阅读过程而构建教学过程。
我一开始就让学生带着课文为什么说这“一课”令作者终生难忘,依据文情和学情,可以形成这样一条教学思路:紧扣课题,构建:“走进课堂”和“走进礼堂”2个板块,指导学生阅读。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搜集、整理资料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点:
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线,联系时代背景,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教学难点:
在朗读中加深感悟,把理解出的意思和体会出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在感情朗读中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陶冶与感染。课前准备:
⒈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台湾的资料。⒉把相关的语句制作成课件。
四、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介绍背景
师:同学们,课前咱们搜集了许多关于台湾的资料,现在我们来交流交流。生:台湾是个景色秀丽,风光旖旎的地方。那里有风光绮丽的阿里山,有明珠般的日月潭。台湾还有蝴蝶王国的美称。
(评:你的语言也很美。/ 你平时一定很喜欢读书,了解得真多。)
生:明朝时期,台湾被荷兰殖民者侵占。公元1661年3月,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兵25000人,经过九个月激战,击败荷兰殖民者。被荷兰侵占了三十八年之久的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完成了收复祖国宝岛台湾的民族伟业。(评:你搜集了有关台湾历史的资料。)生:1894年日本人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甲午战争。由于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于1895年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并把台湾岛割让给日本。(3人)师:你搜集的资料有助于我们学习今天的课文。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段资料。(台湾是个风光秀丽的宝岛,也是一块历经沧桑的土地。)出示背景资料:
1894年日本人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甲午战争。由于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于1895年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并把台湾岛割让给日本。从1895年到1945年,台湾被日本人统治了整整50年!
师:这是台湾人民屈辱的50年,饱受压迫的和欺凌的50年。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台湾人民渴望的就是——回归祖国。今天,就让我们跟着作者田野走进《难忘的一课》,进一步了解台湾的历史,了解台湾人民的辛酸史。(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难忘事
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打开课文123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交流
生:台湾光复后,一名水手来到一所乡村小学,看到一位年轻的台湾老师正在教孩子们认真地学习汉语。课后,台湾老师还带我去参观了礼堂„„(师:你的读书能力令人佩服)
师:抓住时间、地点、人物,就能把事情讲清楚了。谁还能用一两句话说一说。(2人)师:作者在乡村小学的所见所闻让他印象深刻。如果把这节课拍成电影的话,课文中哪些镜头,哪些场景深深打动了你呢?下面请同学们认认真真默读课文,找一找,并在书旁边做批注。
生自主读课文
师:来交流一下,谁来说说哪些镜头,哪个场景深深打动了你?(指名3人)
生:作者来到一间教室看到同学们在课堂上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我听了后也跟着一起读了起来,下课后老师还带我去礼堂看伟人像„„(充分让学生读、说找到的句子)(评:你的感情很细腻。你很善于捕捉文章传递的信息。)师:是呀,作者在课堂和礼堂的所见所闻深深打动了我们。12
三、精读,揣摩难忘心(一)走进课堂 1.写汉字
师:下面,让我们先走进第一个场景:课堂去看一看。课件出示第一个镜头:
他用粉笔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着: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他写得很认真,也很吃力。指名读(3人)
(师:评:你读得很认真/很投入。你不仅读得正确,还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师:你对哪些词特别有感受呢? 生: “一笔一画”(师板书)
师:一起读读这个词——一笔一画,一笔一画是怎样地写? 生:“一笔一画”是就是很慢很慢地写字,很认真地写? 师:你在什么情况下一笔一画地写呢?(刚开始学习写字的时候,认真写字的时候)师:我们也学学这位年轻的台湾老师一笔一画地写一写这9个字。(板书)师:谁能用朗读来一笔一画地写写这句话呢?
(你读得很流畅。谁有不同的读法?你读得一字一顿的。你读得字字铿锵。)师: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读到这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台湾老师在什么情况下写这几个字?为什么老师写得那么吃力呢?为什么他急着把这句话教给孩子们呢?)
生:因为台湾刚刚“光复”,老师以前上的是日文学校,讲国语是不准的,他没有学过中文,是初学的。
师:谁知道“光复”是什么意思?理解“光复” 请看,台湾人民在没有光复前过的是怎样的日子。
(出示资料)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欺压的50年里,日本对台湾进行经济侵略、文化侵略、人权侵略等,强迫台湾人民说日语,禁止讲自己的母语。台湾人民不仅连自己祖国的文字都不准学,而且要改姓名,崇拜天皇,每日早会时要唱日本国歌及向天皇、皇后照片敬礼,还要定期参拜神社。侵略者企图通过奴化教育让中国人民忘掉自己的祖国,早日皇民化,妄图使中国永远受日本的统治!中国人民蒙受着巨大的耻辱,过着奴隶般的生活!师:作为一个中国人,却不能说中国话,这是多么大的耻辱,是多么深的痛苦啊。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也是重新学习祖国的文字。那么你还从这“一笔一画”的背后看到了什么呢? 生:台湾光复不久,这位老师就能写中国字。虽然他写得那么吃力,写得不是特别好,但是他的这种精神多么可贵,这颗爱国心多么迫切啊。
师:台湾老师时刻记着自己是中国人。此时,又回到写祖国的文字,讲祖国的语言,他们会怎样读这句话?
——自豪,(请你自豪地读)——激动,(请你激动地读)
师:来,让我们一起激动、自豪地,一字一顿地读读这句话—— 10 2.读汉字
师:台湾老师一笔一画地写这句话。他又是怎样读的呢? 课件出示 接着,他先用闽南语,然后又用还不太熟练的国语,一遍一遍地读。老师和孩子们都显得那么严肃认真,又那么富有感情。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而真挚的心。指名读(2人)师:闽南语知道吗?闽是福建的简称,闽南语就是福建南部的方言,相当于我们的温州话。师:他们是怎么读这句话的呢? 生:一遍一遍地读(板书)
师:那请你一遍一遍地读读?还有谁也想一遍一遍地读读? 师:还是怎样地读呢?
严肃认真——请你严肃认真地读 富有感情——请你富有感情地读 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而真挚的心——请你怀着一颗火热真挚的心读一读。师引读:不甘被奴役的台湾人,没有忘记祖国,也没有忘记祖国的语言文字,虽然写得吃力,但是他们读得那么——严肃认真,那么——富有感情,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而真挚的心。
师;同学们,我们的台湾同胞们被日本侵略者欺压了整整50年啊,600多个月,1800多个日日夜夜啊!此刻他们所读着的不仅仅是祖国的语言,祖国的文字啊,他们同时也正读着作为中国久违了的自豪感和扬眉吐气的自尊啊!
所以,一遍过去了,你们读(一二组)三遍过去了——你们读(3、4组)
五遍过去了,女生——,十遍过去了,男生——
二十遍,三十遍过去了,一起读——(全班)
师:同学们,心中的热血沸腾了吗?此刻,你们能理解这“一遍又一遍”吗?从这一遍一遍的朗读中,你们又听出了什么呢? 生:这一遍又一遍是他们发自内心的。
生:他们即使念再多次,也还是不够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的。
师:这浓浓的爱国之情令人难忘。作者情不自禁地加入朗读的行列。课件出示:
怀着崇高的敬意,我悄悄地从后门走进教室,在最后一排空位上坐下,和孩子们一起,跟着那位教师,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着: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一齐读
(二)走进礼堂 师:下课了,台湾老师一定要带我去参观他们并不起眼的小礼堂,究竟是什么让他如此坚持呢?下面让我们走进第二个场景礼堂去看一看。课件出示第二个镜头:参观小礼堂
这位老师指着礼堂两面墙上新画的几幅中国历代伟人像,说:“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 我看到上面有孔子,有诸葛亮,有郑成功,还有孙中山。看着看着,我的眼睛不觉湿润了。
师:自由读读这段话,你觉得台湾老师为什么一定要带我来看看呢? 师:这些伟人你认识吗?(交流资料)
()的孔子,他曾经说过一句名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的诸葛亮,;()的郑成功,;()的孙中山,; „„
师:你还知道哪些伟人?
师: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广博的文化。在五千年的历史中,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伟大人物。这些正直、勇敢、勤劳、聪明的中国人,他们创造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他们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啊!这些是令中华民族骄傲的伟人,是中国人民铭记的名字。师:此时此刻,作为一个中国人,看到原来的日本画像换成了中国自己的伟人画像,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师:看着这一幅幅新画的中国自己的伟人画像,多么亲切,多么自豪,我的眼睛不觉湿润了。接读——
课件出示:这是多么强烈的——民族精神,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意啊!师:作者被眼前的这一切感动得热泪盈眶,在即将离别之际,什么话最能表达一个中国人最真实的感受呢?
课件出示:我紧紧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激动地重复着他刚才教给孩子们的那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呢? 指名读(3)
师:法国小说家都德说过这样的一句话: 课件出示:
“忘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法国都德 生齐读
师:千言万语浓缩为一句话——齐读
师: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让我们融入自己的全部感情再来读读这句简单的却刻骨铭心的话——课件出示,齐读 8
四、课外延伸
1、同学们,多么感人肺腑的一堂课,多么令人难忘的一位位爱国同胞呀!让我们再次深情地读读课题——《难忘的一课》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虽然,台湾至今还是一个没有回家的孩子,但是通过海内外同胞的共同努力,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
课件出示,师简介
听过《七子之歌──台湾》吗?这首歌唱出了台湾人民的心声。让我们一起聆听。
(诵读《七子之歌──台湾》。)
2、最后,让我们在歌声中衷心祝愿:“台湾早日回归,祖国早日统一!” 2
五、作业布置
选择一个你喜欢的作业完成:
1、爱诵读的你,不妨给你的家人和朋友有感情地读一读课文。
2、爱阅读的你,不妨读一读都德的《最后一课》或者一些台湾作家的作品,如:余光中的《乡愁四韵》。
3、爱写作的你,不妨写下你的读后感悟和思考。
4、爱唱歌的你,不妨听听学学有关台湾的歌曲,比如:《鼓浪屿之歌》、《我的中国心》等。
5、爱探索的你,不妨了解一下台湾的地理和历史资料,然后把它与同学们分享。
海峡两岸, 同根同源, 血脉相连。虽隔海相望, 但血浓于水的同胞爱、手足情是无法切断的。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过程中, 无数的仁人志士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其中, 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的闽南汉子庄金锋先生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特殊岁月, 上下求索
1960年, 毕业于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庄金锋被分配到上海高等教育局工作, 后来参与了崇明岛围垦新农场的艰苦创业, 又先后到上海铜仁冶金专科学校、名校澄衷、虹口中学、虹口教育学院任教。
1980年,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整个华夏大地, 也让庄金锋迎来了事业的发展。这一年他被调到刚创办的复旦大学分校政法系任教, 不久又被组织上派到国务院司法部举办的“第一期全国法律专业师资进修班”深造近一年。后来, 他又转到上海大学法律系从事教学工作。在从一个中学老师向大学讲台过渡的数十年中, 他始终坚持“教书育人、教书为重、育人为先”的原则行事, 因而备受学生和同行的尊敬, 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短短几年内, 他与同行共同完成了《法学概论》、《法学基础》、《法学基础理论教程》等五本教学用书, 他还在全国高等政法院校中第一个讲授《港澳台法制概论》新课程。并应邀在上海电视台主讲一个长达二十个课时的《法律讲座》, 反应良好。1991年, 获得上海大学颁发的从教30年的荣誉证书。
1992年, 面对改革开放带来了商机新浪潮, 庄金锋顺应时代潮流以及父亲期望, 移民到市场经济发达的香港, 开始了他的商海沉浮。在那里, 他很快得到香江国际集团董事长、太平绅士杨孙西的邀请加盟该集团, 并担任杨董事长的特别助理兼法律顾问。同时, 他协助集团总公司属下的上海东京时装公司、闽南黄金海岸度假村、江苏镇江商业城等多家公司的筹建和经营管理工作。由于他积极为公司寻找商机, 协助进行商务谈判, 善于运用法律知识为公司服务, 被总公司评为“一名出色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
著书立说, 心系统一
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庄金锋教授还非常关注海峡两岸三地的统一问题, 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 他从未间断过对港澳台回归祖国问题的研究, 并且经常保持同两岸学者、企业家的联系, 抓住各种机会参加两岸四地举办的学术交流活动, 不断收集港澳台的资料信息, 探究新情况、新问题, 每年启动一两项相关的课题研究。同时, 他运用自己在法律研究领域的专业知识, 长期从事法律文化和城镇文化发展研究, 已经成为我国现代最早研究港澳台法律并有所建树的著名学者之一。
庄金锋教授 (右五) 率团到台湾考察小城镇建设
早在1984年, 庄教授担任上海大学法律系主任期间, 就组织专门的团队, 探索研究关于“一国两制”和“基本法”相关学术问题。并与上海大学港澳台法研究中心共同编著了《香港法简论》。
1987年, 庄教授在我国最具权威的法学期刊《中国法学》上发表了《台湾投资立法几点值得借鉴的经验》一文, 这也是我国法学界研究台湾投资立法第一批研究成果之一。同年, 他在北京参加了全国首届港、台法律学术研讨会, 使其对台湾相关法律的研究更加重视。当时, 在他的积极倡导下, 先后在上海组建起了两岸法律研究会, 上海市法学会组建港澳台法律研究会, 筹建了上海市台湾研究会等。
庄金锋教授不断著书立说, 1989年, 他完成了《台湾地区法制建设大事记》的编撰, 获得上海社会科学联合会颁布的学术成果奖。同年, 由海峡两岸法律研究会组织编写, 庄教授任主编的《海峡两岸民间交流之政策与法律》一书, 1991年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雷洁琼、全国政协副主席孙晓村为该书题词。我国著名的法学家李昌道教授为该书撰写序言, 认为该书至少有主线明确、兼顾双方、体系完整、取材殷实四大特色, 是国内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地阐述两岸“双向”交流的法律问题的专著。值得一提的是, 当时在沪的台资企业——钻石楼餐厅还为此书举办一个首发式。次年, 中国台湾永然文化公司出版了此书的修订版好评如潮。海峡两岸有关传媒普遍认为, 该书的公开出版将大大有利于两岸民间的交流, 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1993年, 庄金锋教授为了协助香港观塘工商联合会、广东总商会和福建总商会将较松散的部分华人友好商会的交流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固定民间组织, 团结更多的华裔, 他来回奔忙于三个单位之间征求意见, 起草了《海内外华人友好商会章程》及相关文件。该商会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华人商会联合的民间组织, 其宗旨是“组织和推动各成员商会互相交流, 加强合作, 以促进本身所处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 同时对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1994年, 友好商会成立, 庄教授任该会国际秘书处首席秘书。这使他又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联系海内外华人, 尤其是联系海峡两岸的企业家为推动两岸经贸、文化交流, 加强合作。
1997年, 香港回归祖国前夕, 庄金锋教授主动当起沟通两岸信息使者和“一国两制”的宣传者。为港澳回归及祖国统一大业贡献了一位学者应有的力量。同年10月, 他在香港出版《海峡两岸土地法律制度比较》一书。
发挥余热, 关注三农
“老牛自知夕阳晚, 不必扬鞭自奋蹄”。2001年庄金锋教授退休, 但他并未选择安逸的晚年生活, 他觉得这是自己第二事业的开始。于是他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上海市未来研究会中国小城镇建设专业委员会, 随后又在香港创办了中国小城镇发展研究院, 并在上海设立办事处。该院 (处) 在完成“十五”国家规划科技攻关有关课题并出版两部专著的同时, 又举办多期城镇 (乡) 干部培训班, 组织“三农”干部赴台湾与韩国参观考察新农村建设, 认真探索“节能、环保、轻巧、精美、实用新型建材”革新与推广, 还在中央党校三农研究院主办的《三农研究》、《市县领导月刊》等10多种杂志上发表论文20多篇。因此, 2006年荣获了国务院有关部委授予的“中国科技创新单位”荣誉称号。
庄金锋教授在《海峡两岸民间交流之政策与法律》首发式会上致词
庄教授还出版了两部关于城镇发展的著作, 其中, 《城乡一体化与小城镇发展》是在2004年9月由中国小城镇发展研究院和浙江省嘉兴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长三角城乡一体化发展论坛”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科研成果。原商业部部长胡平提写书名, 2005年4月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中国嘉兴市委书记黄坤明 (现为中共宣传部副部长) 在前言中写道:此书“观点鲜明、深入浅出, 既阐述了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以及加快小城镇建设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又介绍了各地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做法、经验、困难和问题, 同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建设”。论坛与专著在境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庄金锋教授在澳门向土生葡人著名人士姗桃丝女士赠送新书
庄金锋教授 (中) 率团到台湾高雄大学访问
另一部著作《城镇化中的都市圈发展战略研究》是中国小城镇发展研究院承接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课题“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的三个子课题之一, 由研究院院务委员会名誉主任施岳群教授和院长庄金锋教授领衔编著, 并通过国家验收专家组验收合格, 于2007年5月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时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谢扬作序。他指出:“本书的面世, 在我国城镇化、都市圈与建设新农村的研究方面增添了丰富的一章, 为研究这类问题的学者、专家提供了一本有益的参考书, 对我国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 也有所启迪。”该书建议“把推进都市圈发展纳入我国城镇化发展战略”, 具体地说, 即是在“继续着力建设三大都市圈” (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都市圈) 时, 建议把环渤海都市圈聚焦为京津唐都市圈;关注闽东南大都市圈培育为特大都市区。
重操旧业, 研究港澳
2007年, 因工作需要, 庄金锋教授开始研究港澳问题, 并先后在内地和港澳台地区出版有关港澳台法律著作11部, 法理学著作8部。2008年, 在澳门《九鼎》月刊上发表的《博彩全球化与中国内地赌金流失及防范》一文, 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海峡两岸十多家媒体均有摘要报道或评论。2009年, 他的长篇论文《“一国两制”之“澳门模式”探析》得到原港澳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著名宪法学教授、中国法学界泰斗许崇德的首肯。
2011年, 庄教授另一部代表作《“一国两制”澳门模式与博彩业依法管治》, 由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许崇德教授为该书作序, 给予首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副所长伊迪, 专门撰写了一份近万字的书评。其中指出:“庄金锋教授是少有的长期观察、研究澳门问题的内地学者之一……在庄教授研究澳门的成果集中能读到一国两制方针不断汲取澳门特色, 创造性演变和发展的过程, 同时也能找到解决当前澳门现实问题的思路及答案。”2011年12月, 上海法学会港澳台法律研究会为该书的出版举行首发式和学术研讨会, 复旦大学原副校长、上海社联原党组书记、执行主席施岳群教授, 上海大学港澳台法研究中心主任徐静琳教授, 上海社科院港澳研究中心尤安山研究员等专家学者对该书的出版发行表示祝贺, 并给予充分的肯定。
庄金锋教授 (右三) 和香港立法会主席曾钰成 (左四) 等老朋友合影留念
2014年11月, 庄教授的又一力作《十论香港基本法在实施中》完稿, 约60万字, 该书是为了纪念世纪伟人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和香港回归祖国17周年。2015年3月由香港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发行。该专著跨越时空长达22年之久, 经梳理分为“十论” (10个专题) , 并以香港基本法为主线贯穿全书, 使之成为有机联系的一个专题研究整体。香港著名法学家、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委员陈弘毅在序言中写道:“面对诸多论争, 香港市民应该如何自处?在这个意见纷纭的时代, 我们能否找到一个可以用以安身立命的思想坐标?本书为读者提供一个这样的思想坐标。它是一位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不断研究港澳台法律问题的资深法律学者的心血结晶。香港在过渡时期以至回归后的很多重大政治和法律争议, 从九十年代初末代港督彭定康的政改方案, 以至2013年开始的特首普选论争, 都在本书中有所评析。”
在《十论》中, 庄教授将法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针对香港问题, 敢于对有些片面的、甚至错误的观点, 力排众议提出自己的观点。2015年4月26日, 《十论》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隆重举行。来自沪上等地诸多院校和研究所等单位的近百位知名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了此次活动。与会者不仅对庄教授的《十论》做出了高度评价, 还不约而同的对庄教授在香港基本法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以及他为“一国两制”的实施过程中所作出的不懈努力而点赞。
精勤不倦, 再攀高峰
庄金锋教授还参与撰写《简明法学基础理论》、《跨世纪法理学的回顾与展望》、《中国行政法辞典》、《当代中国廉政法制》等8部法理学研究方面的著作, 在境内外近20种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200多篇, 其中有20多篇论文获国内外优秀论文奖。他还先后荣获“跨世纪国际名人”、“世界优秀专家人才”、“中国先进文化杰出代表”、“民族之光”、“创新之星”、“当代最可爱的人形象大使”等20多种荣誉称号及相应的纪念奖章。其业绩被收入在《世界名人录》、《世界华人突出贡献专家名典》、《华夏英杰》、《中华魂》和《时代潮头——开拓者》等20多部辞书中。
在充满偏狭、浮夸和想象的“抗日神剧”的轰炸下,真实的历史要被发现、被认识总显得太过艰难。对大多数人而言,关于“二战”、“抗日”的理解,总是不可避免地停留在教科书里枯燥的史料和一个个单薄的名字里。于是,走进博物馆,在发黄的旧背包里,在残损的信封里,在积满灰尘的家具上,我们或多或少地能够以一个后人的身份抵达那样一个硝烟滚滚的时代。
当我翻开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和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合作编撰的《抗战家书》时,立刻被那些承载着“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深情和绵长、醇厚的骨肉亲情所打动。这些信件中,有我们熟悉的抗战将领如张自忠的“尽忠报国,取义成仁”,有尚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普通士兵的款款温情,更有普通民众在战后寻找“抗战”中遗失亲人的诸多情思。可以说,这些私密的不足为外人道的书信,恰似一段段真实的内心独白,细致入微地记载了那段烽火岁月中,抗日将士们誓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和普通民众“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
“舍小家,顾大家”
张自忠是抗日战争中牺牲的职务最高的中国将领,在枣宜会战前夕,他给将士和副将分别留下一封书信,却没有给家中留下一语半言。他说:“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的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其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在今天读来仍旧令人震撼。
左权,也是这样一位威风男儿。作为抗日战争中八路军牺牲的职务最高的指挥员,他将只有37岁的年轻生命献给了祖国,也将一摞情感细腻的极富生活气息的家书留给了后人。在他牺牲前写给妻子刘志兰的信中,我们看到一位有情有义的丈夫,一位温暖柔软的父亲,一位大局面前舍我其谁的军人。特别是他在信中流露出的对女儿北北的思念,真是催人泪下——“在闲游与独坐中,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特别是北北非常调皮,一时在地下,一时爬着妈妈怀里,又由妈妈怀里转到爸爸怀里来,闹个不休,真是快乐。”家庭生活的温暖,大概是硝烟四起的战争前线最动人的慰籍。
新四军五支队司令部的胡孟进,在家信中也表达了类似的情感。但他更是站在“舍小家,顾大家”的格局下,对自己的妻子张慧写下了希冀和愿望:“畸形发展的中国,教育不普及,人民的知识简单,而妇女尤甚,只要家而不顾国。大难当头,应踊跃赴前线杀敌,而妇女们阻碍其夫或其子之谓之。希望你将无知识的妇女组织起来,宣传和教育她们,使伊等知道:‘皮之不存,毛何附焉?’‘国之不存家何在?’”。这封信写于1939年11月,他冒着生命危险,鼓励妻子、妇女同志积极从事抗日活动,这种精神令人敬佩。在书中所记录的这封家书的相关故事中,我们了解到张惠后来也没有辜负胡孟进的期待,积极投身“妇女抗敌协会”的组织工作。
可以说,这些家书所传达的,正是这些在民族存亡之际,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将士心声,这些心声除了让人心生敬意外,更生发出很多可亲的感觉来。
“小人物,大时代”
历史的迷人之处或许正在于它的复杂和琐碎,除了抗日将士们写给战友、亲人、父母的书信外,还有一类书信同样带给我们震撼和感动,那就是抗战期间,普通民众在迁徙、流亡的苦难岁月里的守望、相助、无奈和悲苦。他们在这过程中所遗留下的书信,为我们了解当时的人们境遇留下了颇多记录。
书中所记录的姚稚鲁在上海南市区陷于敌手之际,面对纷乱的时局和难以为继的生活,不得不暂时抛下妻儿前往别处谋生,不料,这一走竟是与家人的永别。而他留下的数十封家书成了铭刻战时人民血泪的真实写照。“‘悲莫悲兮生别离’,古人早有此言,我为什么要舍却你们千里迢迢在外面奔走呢?但是,千不得已、万不得已,终究舍却你们到了温州,看着信如追他的两个儿子,我便想起你们来了!”这些通篇贯穿着醇醇父爱的家书也成为了孩子们心中有关父亲最后的记忆。
“这是个大时代,你要踏上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前线,我当然要助成你的志愿,决不能因为‘舐犊之爱’而淹没了我们的民族意识。……但愿你虚心学习……造就一个强健而又智慧的现代青年,来为新中国而努力奋斗。”这是旅居菲律宾的华侨王雨亭先生写给自己年仅15岁的儿子回国参加抗战时的临别赠言。言辞虽短,其情也真,大时代里的小家庭,却展示着伟大的爱国之情。
“小人物,大时代。”抗战期间,日本为以战养战,成立了很多专门机构,加紧掠夺我国资源。这期间正是百万劳工被侵华日军野蛮掳掠并残暴对待的一段苦难历史。在这样的时代,普通的小人物的命运显得尤为微薄。被俘劳工李二妮在为家人写信报了平安后,便音讯全无,生死未卜。可以说,简短的家信,是日本侵略中国,掠夺我国矿山资源,残酷奴役劳工的有力见证。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光辉的一页,这些抗战时期的家书,从独特的视角向今天的我们展现了英雄人物生活的点点滴滴,也以真实的百姓语言,从一个侧面真实地记录了战时的社会状况和市井民情。家书中所包含的修身、齐家、平天下的文化价值,直到今天依旧闪烁着光芒。穿越历史硝烟和迷雾,重读这一段烽火岁月的浓浓家国情,令人动容。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要在社会中生存,都要获取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都要寻求慰藉心灵的精神家园,这一切首先得之于祖国。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我——这看似平常的话语,道出了最深刻的爱国理由:国家是小家的寄托,更是个人的寄托。国家是物质利益的寄托,更是精神家园的寄托。失去祖**亲的保护,人们就是无家可归的浪儿。“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祖国用山山水水无私的滋养哺育她的子子孙孙。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诠释“爱国”这个看似简单的词语呢?爱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非理性的情感,是难以用理性来分析的。爱国也是如此。在一个爱国者的心中,自己的祖国是无与伦比的,但在别国的人看来,那个国家可能平常得很。那么,爱国完全是非理性的,因此没有理由也不需要理由吗?从个人来说,也许是的。但如果我们要说服别人爱国,就必须给他(或她)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那么爱国者究竟爱的是什么?显然,他们爱的绝非是国家的富强、风景等外在的东西。那么,我们是因为本国美丽的山河、悠久的历史才爱它的吗?仔细想来,这也只能算是爱国的原因之一,而绝不是主要原因。那么,我们究竟为什么会爱国呢?我想根本的原因在于,它是我们自己的,而我们也是属于它的。这样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才是我们爱它的主要理由。真正的爱国之情主要不是从功利的角度出发的,它更多地源于一种个体希望溶入整体的愿望。周总理说过,爱国是一个人自信的来源,这似乎也可以解答我们爱国的缘由。
作为华夏子孙的我们对于拥有五千年文明的犹如饱经沧桑的老人的中国也本应拥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愫。当侵略者的铁碲践踏我们美丽山河的时候,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脸上流着泪,心中淌着血。忘不了在那个黑暗,愚昧落后的,充满压迫与专制的腐朽年代。圆明园烧焦后的废墟上留下了一滩血迹;被迫离开祖国怀抱的港澳台在声声哭泣;大沽台那黑沉沉的炮台不断地令英勇无畏的忠魂倒下,破碎支离的中国无法令人民安身。为了心中神圣不可侵犯的祖国,他们在黑暗中摸索,在屈辱中抗争.国之忠魂,民之肝胆,成风破浪终究挂住云帆。
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血与泪的英雄史,似乎总与有着扯不断的关系。中山先生,在黑夜里开始规划治国方略;毛泽东,在贫瘠的土地上,支撑民族的血肉与骨骼;邓小平,把饱经沧桑的瞳仁放大,指引多灾多难的祖国,从世纪的风雨中神奇地走过!英雄长已矣!古往今来,一曲曲悲歌,一个个惊天动地泣鬼神的故事,都讲述一个简单而朴素的信念,祖国在我心中.这饱经风霜祖**亲的孩子们,可忆起北平的紫禁城,湖南的岳阳楼,青海的凄寒,西湖的柔美,长江的浩浩,黄河的滔滔,在不久的将来,这将是我们一展宏图之地。
看多了那些震天动地的凯歌,有人开始将爱国等同于在血海中的奋斗。其实不然,爱国其实是一种细微的情感,它渗透于我们身上的每一个角落,我们不易察觉它的存在,只因为它早已渗透进我们的血液之中,难以分开。爱国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作为13亿中华儿女中平凡的一员,在这个和平年代,我们对祖国的情谊却不比任何时代的任何人所消减。是否还记得那个被泪水浸湿的不眠之夜?是否还记得聆听那首七子之歌时内心翻涌的万千情绪?是否还记得那面在深山小学里每天按时升起的五星红旗?是否还记得那一句在世界各地嘹亮想起的话语:我是中国人。没有人不爱自己的国家,因为没有孩子不爱自己的母亲。只是这种感情在日常琐碎中隐藏了,当有一天它爆发出来,它会给予世人难以想象的震撼人心的光芒。
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跋涉,三十功名尘与土的辛酸。驻南的大使馆曾被恶意炸毁,汶川的地震曾无情夺取亿万同胞,金融危机触染巨龙身体……但是,炎黄子孙的爱国主义幻化出了泱泱华夏,它屹立东方,屹立斯年。经历了风沙的狂啸,经历了波涛的汹涌,才会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在痛苦中孕育的生命才更加顽强,在艰难中跋涉的脚步才愈加坚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荧光汇聚也可以照亮一片天空,野火后的生命,仍可以铺满整个春天。地覆天翻,依旧鲜艳的还有国旗。艳阳沐晒,依旧坚强的还有炎黄子孙。八百里秦川有我们新一代人气势奔雷的心声,强劲东风有领导继往开来的带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国用她那宽广无垠的胸膛容纳万物:春
风细雨,夏日骄阳,秋霜硕果,冬寒雪景。站在巨人的肩上,我们能看到秋野的金黄,我们能闻到碧草的芳香,我们能听到江河的澎湃。
中国,一个道不尽故事的名字,一个挥挥洒洒书写豪气冲天的名字,一个让每个华夏子女感到自豪骄傲的名字。一声中国,诉不尽祖国五千年的沧桑历史,却诉出了我对您的一片深情。一声中国,说不完祖国六十年的繁荣昌盛,却说出了我身为您子女的那份荣耀。
是哪里,飘来雨前龙井的清香;是哪里,散发茅台美酒的芬芳?抚摸着绚丽的蜀绣丝绸,欣赏着精美的景德陶瓷,就是在这里,在这片我深爱的土地。
在我们心中,祖**亲,是不灭的灯塔,在漫漫长夜,照亮着中华儿女前行的方向;是力量的象征,激励中华儿女着披荆斩棘,与黑暗作英勇的斗争;是希望的源泉,鼓舞着中华儿女在急风暴雨中顽强搏斗,勇往直前。
邓小平如是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浓浓拗九节、深深感恩情”主题班会教案 浓浓拗九节、深深感恩情” 吴小四(3)
班会教具: 计算机、录音机、配乐磁带 班会目的: 通过本次班会,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母爱的无私伟大,培养学生热爱母亲情怀,并且培养学生如何表达情感、展现自我、感恩母爱,进行生活实践的能力。班会重点 :教育学生热爱母亲,回报母亲。班会难点: 如何用实际行动来回报自己的母亲 班会过程 : 准备过程:
1、布置学生准备诗朗诵的材料,演讲材料及配音器材
2、布置学生准备歌颂母亲的素材
3、布置制作课件
4、准备计算机、录音机、配乐磁带
5、布置学生画黑板及布置会场 实施过程
一、配乐话外音
二、活动过程
1、.拗九节的来历和意义
2、拗九节的习俗
3、六名同学手捧蜡烛缓缓上台演唱《烛光里的妈妈》 4.两名同学讲述与母亲发生的故事 5.歌伴舞《懂你》 6.小品《妈妈,我一定改》 6.配乐诗朗诵《母爱之声》 7.学生自由发言 8.全体合唱《感恩的心》 9.向队员发出拗九孝敬日“尊老敬老”倡议书
三、结语生华,深化主题 班主任总结 同学们,我们这节班会开得很成功,大家满怀激情地赞扬了 母爱,真诚地说出了心里话,抒发了如何回母亲的情感,但是我 们还要铭记,我们十二亿华夏儿女还拥有一个共同的母亲——伟
浓浓元宵情
又是一轮月儿圆,浓浓的年味还未散去,又迎来了我国的传统佳节——元宵节。元宵节,在中国有着吃汤圆的习俗,预示着全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今年的元宵节,恰逢星期一的工作日,对于大部分家人不在新余的总队机关工作人员来说,就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了。元宵节这天晚上,救护总队党政领导与全体机关工作人员以及在渝家属欢聚一堂,共度元宵佳节。总队长廖水平说:“今晚是个团圆之夜,虽然不能与家人亲友团聚,但大家要把一起工作的同志看作自己的兄弟姐妹,多一点理解,少一点抱怨;多一点宽容,少一点猜忌;多一点关爱,少一点冷漠,工作上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生活中相互关心、相互帮助,把我们总队这个大家庭建设得更加幸福和谐。”大伙儿在一起,吃着热腾腾的汤圆,回味着总队组建一年来的工作和生活,共同举杯为总队的明天祝福。
正月十五闹元宵,为了让大家体会元宵节的热闹气氛,聚餐后,总队元宵节联欢会又在总队政委张党生的声声祝福中拉开了序幕。联欢会上,大家或高歌或跳舞或讲故事说笑话,节目形式不拘一格,大伙儿抛开繁杂的工作,尽情享受这一刻的轻松与快乐。此时此刻,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的是欢快的笑容,弥漫在每个人心里的是浓烈的亲情。在这个团圆之夜,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我们就是一家人,每个人都是救护总队大家庭的一员,虽然这一夜,屋外相伴是雨水,不是圆圆的明月,但没有人感到遗憾,因为有一个圆圆的月亮就在我们的心间。在总队这个大家庭里团圆,这一晚显得更加有意义。(李丹)
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后被历代文人赋予了凄美与浪漫的人文情怀,七夕文学也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特别是在诗歌的流转中代代出新,朝朝歌咏。这些七夕诗歌也是对当时社会的一个鲜活影射。
从星象、神话到人物
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人们就已经把织女星和牵牛星联系了起来,《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这是有关牛郎织女传说最早的文字记录,是牛郎织女神话之雏形。织女、牵牛尚为天汉二星,“七襄”“服箱”或亦仅为譬喻。
还有一首与织女有关的《周南·汉广》中所述“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据史料记载,诗中的“汉”即指汉水,又指天汉(银河),“游女”是指汉水女神或织女星神。楚人雄距江汉地区,甚重祠祀“汉之游女”。《淮南子·天文训》中关于牵牛星“一时不出,其世不和;四时不出,天下大乱”的记叙。这些都是关于牛郎织女的天文记述。
汉《史记·天官书》谓“织女,天女孙”这已隐约给织女披上了一层神话色彩。《汉书·天文志》基本倾向相同,“织女,天帝孙也。”但在解释牵牛星时云:“自昔传牵牛织女七月七日相见,此星也。”第一次完整地记述了牛女相会神话的要素:人物、时间、事件,这使牛郎织女与七夕的关系正式明确下来,后世论及七夕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皆源于此。又《后汉书·天文志》曰:“织女,天之真女。”至东汉《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虽仍为天上二星,但已经全面赋予了人物性格和生活特性,昭示着故事主人公爱情细节及具体形象的重大转变,此诗勾勒出牛郎织女天上人间的爱情故事,将这种离情别绪、相思痛楚刻画得淋漓尽致。此时,牛郎织女才真正具有了人的仪态和情感。
思妇悲情
汉魏时诗文较多地提到牛女因银河相隔而怨别相思,《迢迢牵牛星》代表了此一时代的审美观念和方式。如蔡邕赋云“非彼牛女,隔于河汉”(转引自《佩文韵府》女字条);曹植《洛神赋》云“叹匏瓜之无匹,咏牵牛之独处”;曹丕《燕歌行》与《迢迢牵牛星》取的同一角度,言其分离之苦。这一审美范型奠定了汉魏六朝七夕诗中织女悲怨形象的基础,历魏晋六朝而不衰。
《燕歌行》诗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此诗末句明写牛郎织女,实为拟喻自己与丈夫的离别悲伤。”(胡大雷《中国诗人抒情方式的演进》)“全诗对思妇情怀作了细致刻画:悲鸣弦,感明月,叹牵牛织女之限隔于河梁而自况,确实写得婉转而情深。……潜转着一股具有时代意义的感伤主义情感之流。”(王钟陵《中国中古诗歌史》)
两晋七夕诗在描绘织女形象时则侧重外在形象的展示,诗中的织女不是单纯作为妇女的形象存在,而是被赋予仙人与凡人的双重身份。如苏彦《七月七日咏织女诗》:“火流凉风至,少吴协素藏。织女思北址,牵牛叹南阳。时来嘉庆集,整驾巾玉箱。琼佩垂藻蕤,雾裾结云裳。金翠耀华辎,軿辕散流芳。释辔紫微庭,解衿碧琳堂。欢谯未及究,晨晖照扶桑。仙童唱清道,盘螭起腾骧。怅怅一霄促,迟迟别目长。”此诗写秋令方至,七夕佳节,织女穿戴严整,乘驾会牵牛,可是欢谯未究,分期叉即,然后感慨春霄恨短,来日遥遥。此处描绘的是贵族妇女形态的仙人妇女。诗人通过想象描绘了妇女的凤冠霞帔,一派贵族仙气。其妆束、车驾威仪已非昔日织女可比。其外观仪态的藻饰,表明晋时审美观念的趋于繁丽。从女性角度抒发离别相思愁恨相织,能够继承《迢迢牵牛星》和《燕歌行》的莫过于“太康之英”陆机的《拟迢迢牵牛星诗》:“昭昭清汉晖。粲粲光天步。牵牛西北回,织女东南顾。华容一何冶,挥手如振素。怨彼河无梁,悲此年岁暮。跂彼无良缘,睆焉不得度。引领望大川。双涕如霑露。”《六臣注文选》吕延济曰:“此述思妇之情,托牵牛以明之也。”此诗借夜月之景写牛郎织女相会,以河汉之广和无梁可渡写相会之难。以此表达内心的悲情之感,在咏叹牛郎织女难相会的情绪中抒发自己仕途不通的哀叹感怀。
朝欢暮乐
唐代天下承平,自陈代以来的七夕君臣宴饮的风气仍极为盛行,这种风气首先导致了以七夕宴饮为内容的七夕赋的产生。王勃《七夕赋》正好反映了这一风习及其时代心理。“若夫乾灵鹊谶之端,地辅龙骖之始。凭紫都而授历,按玄丘而命纪。凤毛钟桂阃之祥,麟角灿椒庭之祉。驰朱轩于九域,振黄麾於万里,抗芝馆而星罗,擢兰宫而霞起。则有皇慈雾洽,圣渥天浮……耸辞峰于月殿,披翰薮于云扃。方绝元凯而高视,岂与梁楚而骈声。”王勃虚拟了一个君臣观星的背景,铺排观星的过程和场面。
较之汉唐,宋代君臣多羸弱之风,宋代七夕词具有了更多的对于时代的理性思考和更强的时代气息。最有名的当数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河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上片写佳期相会的盛况,“纤云弄巧”二句为牛郎织女每年一度的聚会渲染气氛,用墨经济,笔触轻盈。“银汉”句写牛郎织女渡河赴会,推进情节。“金风玉露”二句由叙述转为议论,表达作者的爱情理想:他们虽然难得见面,却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而一旦得以聚会,在那清凉的秋风白露中,他们对诉衷肠,互吐心音,是那样富有诗情画意!这岂不远远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下片则是写依依惜别之情。“柔情似水”,就眼前取景,形容牛郎织女缠绵此情,犹如天河中的悠悠流水。“佳期如梦”,既点出了欢会的短暂,又真实地揭示了他们久别重逢后那种如梦似幻的心境。“忍顾鹊桥归路”,写牛郎织女临别前的依恋与怅惘。不说“忍踏”而说“忍顾”,意思更为深曲:看犹未忍,遑论其他?“两情若是”二句对牛郎织女致以深情的慰勉: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这一惊世骇俗、振聋发聩之笔,使全词升华到新的思想高度。
显然,作者否定的是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的是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在他的精心提炼和巧妙构思下,古老的题材化为闪光的笔墨,迸发出耀眼的思想火花,从而使所有平庸的言情之作黯然失色。
这首词将抒情、写景、议论融为一体。意境新颖,设想奇巧,独辟蹊径。写得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余味隽永。
异乡愁思
明清时期是牛郎织女文学的鼎盛时期,七夕诗歌仍然沿着唐宋七夕诗词的道路发展。
明代德容《七夕二首·其一》:“玉露金风报素秋,穿针楼上独含愁。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七夕》是由两首七言绝句组成的组诗,此诗为第一首。此诗附入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寿等活动。此俗甚古,汉、晋、南北朝书中均有记载。在此纯粹的妇女风俗节日来临之际,德容作此七言绝句,记述自己的感想,抒发自己的情怀。任何风俗风景,其观感体验皆因人而异。旧俗此时,妇女尤其是未婚少女,尽皆欢天喜地,满怀憧憬地聚集欢会,祈祥祷福。德容无此心境,她疑惑牵牛织女为什么要此夕相会。她留心的不是牛女的团聚,而是团聚之后的断肠离别。这自然与她的家破国亡,流落异乡的特殊遭遇有关。
清代纳兰容若《台城路·塞外七夕》:“白狼河北秋偏早,星桥又迎河鼓。清漏频移,微云欲湿,正是金风玉露。两眉愁聚。待归踏榆花,那时才诉。只恐重逢,明明相视却无语。人间别离无数,向瓜果筵前,碧天凝竚。连理千花,相思一叶,毕竟随风何处。羁栖良苦。算未抵空房,冷香啼曙。今夜天孙,笑人愁似许。”纳兰容若的词大多流露着一个“愁”字,纳兰容若无论是护驾还是出使,始终是“两眉愁聚”,这愁中既有远离家园的相思之愁,而更多的是壮志难酬之愁。塞外七夕之夜更加增添了这位性情才子的思苦。
七夕,这一被赋予聚少离多、坚定执着爱情的节俗,一段凄美而悲凉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感触着多少文人墨客,以此产生出的七夕文学,特别是七夕诗歌是中国诗歌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题材,从七夕诗歌发展演变中我们也同样可以看到中国诗歌的一个变迁过程,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独特而颇具魅力的带有民族文化色彩的一段漫长史话。
春节刚过,年味还未散去。不过,如今想过最浓郁、最地道的“中国年”,你会发现很难寻觅这样的地方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一边摩登着、时尚看。一边还是很想念原味的感动。
因此,很多人开始向往那些有纯正民族风情的旅行地。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念头。那么,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和日本的富山应该都是不错的选择。它们全都历史悠久,具有古老的民族和习俗以及浓厚的文化氛围。
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传统节日花海沐浴和葡萄节享誉世界,伊斯坦布尔拥有古老又华丽的教堂、宫殿、清真寺。而富山。尽管不及繁华时髦的东京为人所熟知,但原汁原味的日本风情在这里保留完好,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样的地方享受一个休闲的下午,好像穿越了时空一般,新鲜和神秘的感觉不言而喻。那么还多说什么,赶快和我们一起来吧!
南美表情
南美洲似乎是我们遥不可及的梦想,它因为陌生而充满了神奇色彩。事实上,除了足球,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有探戈舞、女人桥、贝隆夫人和葡萄皇后,在南美文化的熏陶下,不失为“千娇百媚”。于是阿根廷化身为跳着探戈舞的美艳女郎,带给我们别样的异国风情。
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美令人惊艳,古朴典雅的西班牙式建筑,雄伟气派的法式建筑以及清新明快的地中海式建筑让人眼花缭乱。书店和咖啡馆遍布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而每一个广场都矗立着至少一尊雕像,人们可以悠闲地坐在雕像下,体验浓郁的艺术氛围。跨越大半个地球,只为来里度过最好的时光。
“可以请你跳支探戈吗”
热情与浪漫是阿根廷人的特点。走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街头,看着奔放的探戈,欣赏着风格各异的城市建筑和雕塑,你会感到一股拉丁气息扑面而来……在探戈和足球明星的发源地博卡区,热烈而欢快的探戈音乐在街道里回响起来,一对对配合默契的舞者在街边的空地上和着音乐,为游客们表演娴熟的探戈舞。如果你也想潇洒一把,没问题,掏出二三十个比索,美丽的阿根廷女郎就会牵着你的手和你舞上一曲。
夜幕降临,生活才刚开始。佛罗里达大街上灯光璀璨,科隆大剧院没准正在上演一出传统剧目,而酒吧里,探戈在微醺的人们当中继续……夜晚的空气里,透的尽是恰如其分的暧昧。
好一幅南美风情画
布宜诺斯艾利斯有上千座大小不等和风格各异的雕塑作品。如同组成了一座巨大的雕塑博物馆,多姿多彩。在玫瑰宫前的五月广场上矗立着一座洁白的纪念碑,碑的上端是胜利女神雕像,她右手握着长矛,左手扶国徽目视远方。一群群鸽子正在自由地漫步和飞舞。花一个比索从小贩那里买一包玉米,未及撕开袋口,鸽子便成群地飞聚过来,落在手上、臂上甚至头上,那情景,仿佛它们就是广场的主人。
以五月广场为中心,街道向四周延伸。全市2000多条大小街巷纵横交错、四通八达。7月9日路宽140米。是世界上最宽的街道。佛罗里达大街街面狭窄,却繁华非凡,商店、咖啡馆、舞厅鳞次栉比,被誉为“南美百老汇”。
来到布宜诺斯艾利斯,还有一个必去之地——瑞科莱塔公墓。“阿根廷别为我哭泣,事实上我从未离开你,即便在我狂妄的岁月和疯狂的作为里。我也承诺不离开你……”
50年过去了,“贝隆夫人”这个名字不仅属于阿根廷。而且属于世界。瑞科莱塔公墓是她的安息之地。这里,人们非常虔诚地向贝隆夫人献花,默默地触摸墓墙,流露出无尽的哀思。时间无声地流逝,却丝毫没有冲淡人们的怀念。
传统节日也迷人
除了雕塑、街心公园、哥特式建筑等城市景观外,这里的许多传统节日也吸引了大量游客。每年元旦这天。地处南半球的阿根廷正是盛夏季节。阿根廷人都去江河中行“新年浴”。洗去身上的污秽。下水之前,先将一篮鲜花瓣撒在水面上。然后跳进“花水”中沐浴。并用鲜艳的花瓣揉搓全身,以求幸福吉利。
如果你在三月初来到这里,就有可能很幸运地碰上阿根廷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葡萄节。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坐几个小时飞机便可到门多萨市,在节日期间,这里几乎每天都有各种歌舞表演、体育比赛、彩车游行以及评选葡萄皇后等活动。对观众最有吸引力的,要算彩车游行。此时。来自门多萨省其他17个县的“葡萄小姐”将齐聚门多萨市,一个由50人组成的评审团最终评出门多萨省的“葡萄皇后”。
有人形容这里是个万花筒:
随便捡一块石头就有五百年历史。
这座城市的魅惑在于,
每一面都因其繁复的历史文明背景而散发出迷人的光彩。
伊斯兰表情
该怎样来形容她,波希米亚、布尔乔亚、洛可可……整个城市充满这些美妙的元素,风情万种。难怪007会在《TheWorld is not Enough》里说:“我总是希望在伊斯坦布尔过圣诞节。”因为无论你来自何种文化。都能在这里找到归属感。坐车在伊斯坦布尔跨海大桥上飞驰,每一次从此岸到彼岸的过程就是在穿越欧亚两洲。大桥就横亘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上。清澈的海水,可以清楚地看见海岸几米外的海底。如果坐船航行,两岸翠绿的山丘满目青葱,海上有海鸥飞舞盘旋,岸边仿佛是童话里的别墅,不禁令人感悟更始交替的古老情怀。
蓝色之城
如果要用一种颜色来形容这座城市。那么蓝色是最恰当不过了。土耳其的气质应该是忧郁而神秘的。这种气质也许与那座闻名于世的蓝色清真寺(Blue Mosque)有关,它名字中的蓝色并不是指外观,而是寺里的图案都带蓝色得名。行走在蓝色清真寺的大厅里,感受着一股古老肃穆的恢弘,当阳光照射进来,金蓝交灿,美得令人屏息。
与蓝色清真寺相望的是圣索菲亚大教堂。无论你在伊斯坦布尔感觉到多少喧闹,零乱,一走进圣索菲亚殿堂,就如同大风掠面,忘记所有尘埃,甚至屏住呼吸。那悬空飘在50米之上的华彩圆顶,从不同方向、高度的几百个天窗里射进来的光线,闪烁着如天界般的神圣光芒。在落日余晖中,圣索菲亚大教堂的金顶和深蓝色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交相辉映,让人感受到了浓重的历史感。
民俗万花筒
到了晚上七八点。室内集市(KapaliCarsi)热闹非凡,热情的土耳其人叫卖着他们的货品,行人摩肩接踵,当中还不断地挤进来几辆货车,喇叭声、叫卖声响成一片。穿过这古老的市集,似乎经过一幅不断延伸的民俗生活长卷。从主街进去,两侧上千家金饰店争奇斗艳,灯光照射下,各种首饰散发着耀眼的光芒。不光是首饰,这里的铜器、乐器、
纺织品等土耳其特色商品也非常丰富。这里还有各色夜总会,里面上演着土耳其民俗舞蹈,其中又以肚皮舞最为特别。激情的音乐,闪烁的灯光,风情万种的舞娘,让人体会到土耳其人的热情。而如今,这种民俗舞蹈已经风靡全球。
常有人形容土耳其是个万花筒:古迹处处。随便捡一块石头就有五百年历史。据说,伊斯坦布尔整座城市都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宫殿、清真寺以及当地居民生活中难以割舍的伊斯兰教徒生活,使伊斯坦布尔每一面都因其繁复的历史文明背景而散发出迷人的魅惑力。
地理:土耳其最大城市和港口,地跨欧亚两大洲。货币:土耳其里拉,1美元兑换165万里拉。电压:各大城市的交流电压为220伏特,一般的电源插座是圆孔插头。时差冬令时比北京时间晚6小时。禁忌:旅游途中要注意尊重伊斯兰文化,尽量不穿暴露和紧身的服装。
富山
三面被险峻的群山环绕。平原不断延伸直至富山湾。这里背山面海。因此风光旖旎、物产丰饶。并滋养了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
日本表情
如果你的日本处女之行不是去了繁华时髦的大都市东京,而是背山面海、略显安静的小城富山,那么我敢担保。你也一定不会感到丝毫遗憾。因为立山黑部的壮美绝伦、富山湾海鲜的丰富鲜美、宇奈月温泉的通透清纯、民俗合掌村的文化底蕴,还有“小切子”歌舞的传统韵味……这些,无不让你惊喜连连。
在风水之说里,富山绝对算得上是“宝地”:三面被险峻的群山环绕。像要拥抱深湾一样的平原不断延伸,直至富山湾。这里背山面海,风光旖旎、物产丰饶,滋养了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
“冬日的童话村”
说到风土人情,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五个山相仓合掌建筑村落了。如果你是个日本动画片fan,一定会对这样造型的屋子感到亲切万分——厚重的茅草将屋顶盖得严严实实,堆成一个尖尖的人字形,如同合上的手掌。这是日本非常古老的一种民房建筑形式,但现存已经很少很少了。在山谷里的五个山,留下仅有的合掌建筑的原始风貌。如果现在过去,茅草屋顶正被皑皑的白雪覆盖,整个村落的景色就像在童话故事中的情境一般,因此它也被人称为“冬日的童话村”,是不是勾起了你许多关于浪漫的唯美想象呢?
不得不提的是,1995年12月,这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另外非常难能可贵的是,合掌村落保持了非常好的原生态风貌,漫步其中。你还会遇见在门外择菜的老妇人,或是下地耕种的老先生,就连路边新建的消防火栓,也是做成了16世纪末的模样。
从合掌村出来,你还可以花上200日元去小切子歌谣馆小坐一会儿。盛装的舞者敲击着被称为“莎莎拉”的乐器。跳着祈愿丰收的传统舞蹈,很是特别。温泉乡的温柔
来到日本,温泉自然必不可少,这已然成为一种风俗文化。在多山的富山县,就有一处非常著名的温泉胜地:宇奈月温泉。它位于黑部峡谷的出汤镇。以源泉涌出时温度高达96℃以及丰富的涌出量闻名。
温泉乡的旅馆多为和式。传统的和式旅馆形成一个行业规模,要追溯到江户时代,如今已有几百年的发展。难怪有人说,要了解日本文化的真正精髓,就必须去和式旅馆住上一宿。脱掉鞋子走进房门,最先跃入眼帘的当然就是榻榻米、矮矮的小方桌、拉门——全部都是最传统的样子。随后你会很容易地找到一双木屐以及一身和服式样的浴袍。用餐的时间还没到,那么,就赶紧换上浴袍去旅馆底楼泡露天温泉吧!外面天寒地冻。而浴池里热气腾腾,柔软的温泉水很快就会将你旅途的劳累一扫而空,舒畅的感觉袭遍全身。
泡完温泉,好像有点饥肠辘辘了。没关系,富山湾里超新鲜的海鲜和正宗的日本料理已经“待命”多时了。穿着浴袍,席地而坐,考究如艺术品般的食物由身着和服的老妈妈一道道端上,恍惚间觉得自己搭乘哆啦A梦的时光机器来到了遥远的江户时代……
【浓浓爱国情】推荐阅读:
浓浓爱国情拳拳报国心10-08
母爱浓浓作文11-20
外婆的浓浓爱意作文07-05
浓浓尊师意款款爱生情06-08
浓浓师生情 悠悠中国梦07-11
浓浓雨中情作文600字09-24
浓浓的思乡情初中作文11-17
久久重阳节 浓浓敬老情06-24
九九重阳礼 浓浓敬老情07-17
重阳节浓浓敬老情优秀征文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