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典情诗

2024-10-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西方经典情诗(精选6篇)

西方经典情诗 篇1

一、从《诗经》中爱情诗剖析中国女性形象

“一诉不已, 乃再诉之;再诉不已, 更三诉之;三诉不听, 则唯有自呼父母而叹其生我之不辰。盖情极则呼天, 疾痛则呼父母, 如舜之号泣于昊天、于父母耳。此怨极也。而篇终乃云‘报我不述’, 则用情又何厚哉?盖君虽报我以无礼, 我不敢以无礼咎君, 我惟以古夫妇之道相处而已。若庄姜者, 则可谓善处人伦之变, 而不失为性情之正者也。”2方玉润先生这里赞扬《邶风·日月》中庄姜“善处人伦之变, 不失性情之正者”, 是对中国女子传统性情的赞扬。在历史演进过程中, 传统道德观对中国女子的性情要求是与君子“温润如玉”相一致的。《邶风 · 日月》反复咏之一唱三叹的复踏形式使读者在鉴赏时能真切地感受到诗句中压抑的情感如潮水般扑面而来, 深深的哀怨惆怅, 浓烈的忧思愤懑, 情感激荡汹涌, 无所诉说之下寄托于天地父母, 但即便是如此哀怨自艾, 宣之于口的还是缠绵纾予的敦厚话语, 这就使得中国女性即便在情感激荡之下也要表现出符合传统道德标准下的审美要求, 不能激切露骨地宣泄心中的情感, 只能选择委婉舒缓的方式来抒发怀抱。表现在人性方面就形成了中国女子温婉、娴静、宽厚的性格特征, 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沉稳的, 向下的, 甚至于有些压抑的性格和气质。

二、由《希腊神话》中的典型女性形象——赫拉来概括西方女性性格

赫拉——《希腊神话》中最典型的女性形象之一, 克洛诺斯的女儿, 天父宙斯的姐姐和妻子。赫拉主管婚姻和生育, 是妇女的保护神。赫拉, 这个西方女性形象对于西方女性文学的影响在于她塑造了一个饱满, 立体, 有生活气息, 有人性弱点的女性形象。不是永远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完美的神女形象, 正相反, 在她的身上, 女人优点和缺点泾渭分明, 达到一种矛盾中的和谐统一。她高贵的出身决定了她高贵、优雅、骄傲、任性的性格, 同时她又是残忍、多疑、善妒, 狠毒的化身。赫拉维护爱情和婚姻的手段是残忍和恐怖的, 她疯狂地嫉妒着所有和宙斯有不正当关系的女人, 利用自己无上的权利和地位威胁报复她所有的情敌, 并且赫拉丝毫不掩饰她的嫉妒、疯狂和残忍, 也从来不在乎外界的评价和眼光。

西方女性性格多是这种昂扬的, 激烈的, 热情的, 美丽的, 复杂的, 矛盾的, 率真的, 敢爱敢恨的。西方女性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 她们的性情奔放、自由, 无拘无束, 释放人类的原始欲望和冲动。

三、中国女性与西方女性形象对比——文化的激烈碰撞

从中国和西方的文学源头《诗经》和《希腊神话》中看双方的女性形象, 中国女性性格是温柔敦厚, 隐忍内敛, 温婉娴静, 宽厚沉稳, 委曲求全的, 而西方女性则是张扬激烈, 热情奔放, 自由率真, 也是狠毒乖戾的, 西方女性更加“有血有肉”, 更加真实。中国女性相较于西方女性更加的温润、包容, 以一种内收的, 圆融的姿态呈现。而西方女性性格则是以发散, 张扬, 奔放的形态出现。《诗经》中的女性和《希腊神话》中以赫拉为代表的女性在某种层面上有非常相似的意义, 但是表现在形象上又是如此大相径庭, 归根究底在于文化的不同。中国的儒家传统文化是一种诗意的, 温和的, 个人道德修养约束的士族文化, 并具有包容万象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智慧, 整体上是一种静中有动的文化。而以《希腊神话》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斯巴达文化, 是一种勇士般的进取文化, 挑战, 热血, 征服, 力量, 原始的野性和震撼。这样截然相反的文化衍生出的女性自然不同, 所以西方女性性格用热情如火来形容的话, 中国古代女性性格可以称为是“水月”性格, 水和月都是中国道家文化中阴性的代表, “水, 利万物而不争”, 月, 静谧, 高洁, 温婉。“水月”不仅可以形容女子容色妍丽, 亦是中国古代男权社会下能赋予女子德行最高的评价。

摘要:《诗经》爱情诗中的弃妇诗是《诗经》所有诗篇中情感宣泄最酣畅痛快的篇目。选取弃妇诗中的女子形象来解读中国古代女性形象, 对比西方文学源头——《希腊神话》中的女性形象来感受中国与西方女性性格的独特魅力与二者之间的差异。

关键词:《诗经》,《希腊神话》,东西方女性性格差异

注释

1[1]《当代文艺心理学》金元浦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第75页

将儒学经典传播西方第一人 篇2

辜鸿铭又名辜汤生,1857年生于南洋马来亚槟榔屿的华侨世家。辜家祖籍今福建省同安。辜鸿铭的曾祖父辜礼欢,举家来到新加坡谋生,后来移往槟榔屿定居,以捕鱼为业,或兼营小本商业生意。18世纪末期,英国殖民者占领槟榔屿之后,辜礼欢以是本地华侨头人的名分,得英国殖民官府的保荐,从东印度公司得到一笔可观的贷款,用来首创胡椒园,从而发了大财,当1862年,辜礼欢病故时,早已为他的八个儿子、三个女儿一家人,创下了槟榔屿一地的首富家业,并从此成为当地的世代华侨大家族。

辜鸿铭的祖父辜龙池,既能继承与管好家业,又能在槟榔屿英国殖民官府里当差,官私两不误。

辜鸿铭的父亲辜紫云,更是槟榔屿当地的拔尖人物,尤有经营管理才华,被槟榔屿英国富豪布郎聘为他的私家大橡胶园总管。由于他为人忠厚、诚实敬业,深得布郎的信任和喜爱,天长日久,辜紫云终于成了无儿无女的布郎夫妻最亲密的朋友。

辜鸿铭的母亲,为久居槟榔屿的葡萄牙籍女,操着一口标准的英语和葡萄牙语,还会说闽南话,人也长得俊俏美丽。作为中葡混血儿的辜鸿铭,生就一对微蓝泛黄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又活泼可爱,自幼即十分讨人喜爱。辜鸿铭天赋聪明伶俐,在槟榔屿上小学读书时,即被布郎夫妇看中,特认作养子。

1867年,布郎夫妇决定将他们在槟榔屿的橡胶园,及其全部家业,都留给好友辜紫云,仅是带上读小学三年级、11岁的养子辜鸿铭,回到英格兰的爱丁馕老家。

布郎氏家族本是爱丁堡的世代望族,不但特别宦有,而且拥有较高的文化教养传统。故此,布郎先将辜鸿铭送入爱丁馒的苏格兰公学,试读一个阶段后,转入爱丁俸文法学院,开始接受英国贵族式的正规学校教育,计本来英语就很流畅的辜鸿铭,再学习拉丁文、希腊文及英国古典文学。

布郎还特为辜鸿铭聘请了家庭教师,专门教授物理与化学课程。空闲时,布郎还亲自教授辜鸿铭数学课,几乎是授课学习占满了每一个整天。由于辜鸿铭天资聪慧,又好学求上进,尤有特好地记忆与背诵能力,所学都牢记得滚瓜烂熟,深得布郎夫妇的喜爱,视之为最大的慰藉。

1873年,布郎再将辜鸿铭送入爱丁堡大学文学院学习。布郎还特请他的老朋友、英国名教授卡莱尔,专门教授辜鸿铭攻读西方文学。历经如此的深造,辜鸿铭终在1877年,以优异成绩通过拉丁文、希腊文、数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自然科学、修辞学等学科的考试,荣获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至此辜鸿铭已成长为西洋学识渊博,能言善辩,文笔流畅的学者。更是中国近代史上,在英国接受全程正规学校教育的第一人。时年仅是21岁。

在此之后,辜鸿铭独自一人去欧洲大陆游学,最先进入德国莱比锡大学土木工程系,获得工科学士,尔后去到法国、意大利、奥地利等国的高等学府进修,从而使辜鸿铭学通了意大利语、拉丁语和希腊语;熟通德语、法语;略通俄语和日语,特别精通英语,再加上自幼即熟悉的马来语、葡萄牙语及闽南语,堪称世界级的语言大家了。孙中山先生曾有言:“中国真正通晓英文的只有三个半人,其一是辜鸿铭;其二伍朝枢;其三陈友仁。”至于那半个人孙先生未说,人们猜想是他本人。

1880年,24岁的辜鸿铭辞别欧洲,回到阔别近14年的槟榔屿。

向西方传播儒学文化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辜鸿铭回到槟榔屿不多日,即被英属马来亚总瞥府派遣到新加坡岛上,任英国殖民政府的公务员,以挣工薪独立生活。1882年,会说中国闽南语,却不太会识认汉语方块字的辜鸿铭,因在新加坡遇上了大清帝国官员马建忠,经一场深情交谈,从而改变了他的人生旅程。

马建忠比辜鸿铭大13岁,1844年生于江苏丹徒的世代官宦望族人家,自幼即从师熟读众多经史子集经典,很有汉学功底,又天赋聪明伶俐。1876年,已是李鸿章亲信幕僚的马建忠,得李鸿章保送法国黎大学,专攻政治学与法学,历时三年,获得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堪称当时学贯中两的杰出人才。时为大清王朝官员,又颇具维新思想的马建忠,是用法语同辜鸿铭推心置腹交谈的。从要在中国倡行翻译介绍两方政治、法律、实业、商务谈起,进而涉及中国应当尽快发展近代工商业,兴学办教育,开启民智,如何沟通上下等国家政治大事,越谈越投缘,直交谈了近三天三夜。辜鸿铭不仅对马建忠其人很钦佩,尤为欣赏马建忠那一身大清官服,遂决意不再当海外游子,要回到祖国,立志做一个有用的炎黄子孙,实实在在地生活在中国人中间。

辜鸿铭回国第一站是常住香港,开始学吃中国饭莱,学穿中国衣裳,同时全心身地学说中国大清官话,依靠《英汉字典》,阅读线装书,以读懂中国文化典籍为主攻方向。另外在结识中国学者过程中,加深对汉学的理解。历时近三年,特异聪明加刻苦努力,终使辜鸿铭成为会说汉语,能用汉字写平常文章的中国文士。

1885年,辜鸿铭从香港来到中国广州,经人介绍,来到清廷两广总督张之洞身边,出任“洋文案”一职,有如外文秘书,同时负责办理与外国人交往事务。辜鸿铭就任伊始,即向张之洞提建议,欲向西方学习,必先了解当今世界事务,为此要多订阅洋人报刊杂志,求得“广罗新知,洞悉世局”。张之洞先要辜鸿铭提出目录,然后如数照准出钱购阅不断档。

时过不多日,中国近代史上洋务运动闯将张之洞,发觉辜鸿铭本是一位西学功底极好,又精通多种外语的难得奇才,决策着力加速培育其汉学高深学识,以求早日成为学贯中西的大学者。张之洞亲自教授辜鸿铭如何翻查《康熙字典》,并怎样使用多种工具书,还教授读《论语》,并予以粗浅解释。随后再聘请晚清时代的汉学大儒梁敦彦、赵凤昌等人,专门教授辜鸿铭国学。如此积十余年学习与钻研国学,特重于儒家经典研读之功,终使辜鸿铭成为一代汉学大名儒。辜鸿铭则以其特异精湛的英语,相继全本翻译了《论语》和《中庸》,于19世纪末或20世纪初,在西方陆续出版,随之即成畅销名著,多次再版,总数近百万部之多。再加上辜鸿铭同时运用多国语言,撰写上百篇儒家学术文章,发表于世界各类杂志报刊上,终将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文化宝藏的儒学经典,向西方做了广泛而深远的传播,为西方人领会中国古老文明,做出了特殊的贡献,也极好地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论评辜鸿铭与中国近代史上翻译大师林琴南、严复齐名,实是当之无愧。而且又极具特异之别,林、严二师是将西方文化翻译后介绍给国人,辜鸿铭却是将中国古老文化,用外国语言译传于西方世界,其成就与贡献,都是开历史之先河。辜鸿铭的声名,也因之鹊起于国内与国外。故此清廷于1910年,对生于南洋、留学西洋、回国深造、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的辜鸿铭,特赏赐“进士”功名,予以表奖。

1913年,瑞典皇家文学院决定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东方人。辜鸿铭与印度诗人泰戈尔同时被提名候选。后来定制只能选一个人,便授给了泰戈尔。但也足以证明辜鸿铭在世界文化史上,是享有高位美誉的。

怪癖自毁名教授形象晚年穷困凄凉

1907年9月,张之洞奉清廷之命,从武汉调入北京朝中,出任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作为张之洞亲信幕僚的辜鸿铭,也同时跟随张之洞举家迁来北京定居,并开始正式出任郎中公职,有品位领俸禄。

1909年10月,张之洞患病故去,辜鸿铭因失去提携他成学者大家、又伴随整整24年的恩师张之洞,非常悲痛,不多日即辞去清廷公职,去到几处高等学府当教授,一度还去上海出任南京公学校长,但是都不得志。

1917年初,蔡元培从欧洲留学回国,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办学治校方针。聘请了新文化运动中的新派教授陈独秀、李大钊、鲁迅与胡适等名人,来北大主持校务或任教。也聘用了刘师培、黄侃、黄节等思想保守的学者,讲授其学识专长。特请辜鸿铭来北大专给学生讲授英国文学。

辜鸿铭口才很好,也很有辩论才华,因之在北京大学仅就上讲堂授课一事,倒是很受学生欢迎的。辜先生精通多国语言,学贯中西的渊博才学,赢得了众多的学生和教师同仁的钦佩。但是此时此刻辜鸿铭的外表形象,或独有的怪癖,太有伤教授大雅了。辜鸿铭自从回到祖国之后,随着他对儒学研究的深化,竟然逐渐学起中国古老儒士风貌,脱掉西装、礼帽、革履,换穿上长袍、马褂、便鞋,还在头顶上梳上辫子。这本是在清王朝张之洞属下当幕僚时学成的。尔今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了,清帝溥仪退位,大清灭亡已是民国了,国人早已兴高采烈地剪去头上带有屈辱之意的发辫。而身为新式北京大学教授的辜鸿铭,却依然保留头顶上细小又发黄,用着红丝线编扎成的辫子,戴着一顶打着红帽结、黑缎子面的平顶瓜皮帽,一副十足的遗老形象现于校内外。而身着的长袍马褂,又总是污渍片片,不太讲究卫生,因而被某些文人墨客贬称之“狂士怪杰”。又因辜鸿铭出语多尖刻伤人,又好与不同观点的人辩论,因之在北京大学教师群体中多有微词,所幸有爱才、又能容人的蔡元培校长多方维护和关爱,方能存北大继续执教,直至1923年蔡校长离开北京大学,方才结束教职。

辜鸿铭离开北大之后,正值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时期,经济衰退,教育荒废,辜鸿铭又因年老体弱,未能在社会上任公职领薪俸,供其消费生活,只是做点临时文职帮工,有一时无一时地挣点钱糊口了。辜鸿铭可算是一生挣钱很多,但因其人不会理财,花钱大手大脚,从来不想积蓄钱财留做后路,由此晚年境遇悲惨。特别是当1927年,辜鸿铭的正室、小脚妻子淑姑死去之后,唯有两个女儿陪伴在身边,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万幸的是辜鸿铭一位老友,将在北京椿树胡同的一个小院,无偿提供给辜鸿铭父女居住,方才有个安身落脚之地。

1928年4月30日,一代学贯中两的语言大家辜鸿铭,作为守旧的时代落伍者,在椿树胡同小院中的一个小屋里,患病离开人世,享年72岁。殡葬也很简略,一如平民百姓。

辜鸿铭遗下的、与淑姑所生的两个女儿钤东和娜佳,堪称聪敏明慧的才女,自幼即跟从父亲学通了英、法、德、意、日五种外语,又能用所学会话或写作外语文章。似乎是深受辜鸿铭的“怪癖”影响所致,两个女儿的性格也都很古怪,清高、孤傲,目中无人,成年了也不思恋情,更不谈婚论嫁。当办完老父丧事之后,即去苏州,选定一个庵寺,落发当了尼姑,与青灯为伴,了却一生。

西方经典情诗 篇3

[关键词] 英文 电影对白 东西思维差异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3.06.030

电影起源于欧美并首先在西方世界得到了发展,英文电影在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很多英文电影不但内容经典,对白更是耐人寻味。不少学者与影视爱好者通过对英文电影对白的研究也深切体会到了语言背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这对于加强东西方沟通、推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意义重大。

一、对白中的东西方人生观差异

中国是一个家庭伦理观念相对较强的国家,这种观念来源于它悠久的历史,而美国则是一个充满年轻气息与生机的国家,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这一点在英文电影中也常常得以体现。我们以动画电影《花木兰》中木兰被发现是女儿身后被大军弃于雪海时与守护神小龙木须的一段经典对白为例:

Mulan(木兰): I should never have left home.(我就不该从家里跑出来)

Mushu(木须): Eh,come on, you wanted to save your father’s life.(呃,别这样,你都是为了救你父亲的性命。) Who knew you’d end up shaming him, disgracing your ancestors, and losing all your friends.(谁知道到头来却不但让你父亲与祖上蒙羞,还失去了所有朋友呢。) You know, you just gotta, you gotta learn to let these things go.(你知道,你得,你得学着看开一些。)

Mulan(木兰): Maybe I didn’t go for my father.(也许我并不是为了救我父亲才来的。) Maybe what I really wanted was to prove I could do things right.(也许我真正想做的是证明我自己的能力)So when I looked in the mirror i’d see someone worthwhile.(这样我再面对自己的时候我能觉得自己是个巾帼英雄)But i was wrong.(但是我错了。)I see nothing.(我根本没变成什么英雄。)

中国人的家庭伦理观里,“孝”是非常重要的一大文化内核,也正是在这种文化内核的影响下,代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的故事才能跨越千年时光和漫长的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流传至今,成为一段佳话。动画电影《花木兰》是由美国著名影视发行巨头迪士尼制作出品的,虽然主角是中国古代知名人物,中国元素与传统文化也充实其中,但它到底是一部西方现代英文影视作品,美国本土文化难免会对它产生影响。西方思想,特别是现代美国文化里,个人主义绝对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在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下,美国人的家庭伦理观、社会群体观相对弱化,个人价值受到极大尊重与重视,“自我”成为西方人人生哲学里的永恒课题。这一点也体现在了影片主角木兰的身上,在中式观念里,木兰为孝从军的动机不可颠覆,但在影片里,木兰作为一个鲜活的个人,也渴望来自他人的肯定和个人自我价值的发挥,并为此受到困扰。东西方文化中对于人生观的思考方式的差异由此可见一斑。

二、对白中的东西方哲学共鸣

深刻的哲学思辨往往能让一部影视作品增色不少,它既能够给电影观众们带来美的享受,也能够丰富观众的观影余味,激发观众对于人生和现实的思考。尽管生活的道理在很多时候是共通的,东西方文化在差异之中也能够看到许多共同之处,但是同一件事情,一脉相承的观点,在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影响下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表述方式,并且折射出更多其它方面的差异化的信息。这些差异与信息常常就能够在英文电影的对白中表现出来。并且,也正是由于哲学共鸣以思维差异的双重存在,精妙的影视翻译艺术由此衍生,给人以影视作品之外的赞叹与惊喜。我们以前两年大热的动画电影《功夫熊猫》中的一段对白为例:

Master Oogway(乌龟大师): I’ve had a vision, Tailung will return. (我感觉到一种预兆,太郎要回来了。)

Master Shifu(师父): That is impossible, he is in prison!(不可能,他在监狱里啊。)

Master Oogway: Nothing is impossible.(事事皆有可能。)

Master Shifu (to Zeng)(师父对曾说): Zeng, fly to Chorghom prison, and tell them to double the guards, double the weapons, double everything, that tailung does not leave that prison!(曾,快飞去查岗监狱,告诉他们加用双倍人力,双倍武器,太郎绝对不能逃离那里!)

Master Oogway(乌龟大师): One often meets his destiny on the road he takes to avoid it.(逆天行命,反促因果。)

道家风范是《功夫熊猫》这部电影中最大的中国特色,经典的道家思想充实着整个作品。但是,西方世界并没有“道”的概念,至少没有一种类似于道的体系。尽管没有一种类似的、系统的思想,但西方世界的一些人生哲学与道家的某些观点还是非常类似的。如何去体会这种差异以及差异背后的东西方人生哲学共鸣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与玩味的问题。比如最后乌龟大师所说的话,如果从字面意思上直接进行翻译,它应当译作:“一个人往往在逃避命运的路上遇到他的命运。”但是这种翻译方式太过直白,不能显示出整个电影的道家韵味,故而改译作一句道家名言:“逆天行命,反促因果”。除此之外,对话中还有其它一些相对较为简短但在人生哲思上却毫不逊色的经典话语,与中国古代先民人生观涵义上不谋而合的,像乌龟大家的那句“Nothing is impossible”就属此列,给人以世事无常之感。

参考文献

[1]赵玉秀,卢珺.英文电影翻译中的中西文化差异[J].大家,2011(14)

[2]张晓红.英汉思维差异与英文影片的翻译[J].电影评介,2010(05).

作者简介

经典情诗诗句 篇4

2、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曹雪芹《红楼梦引子》

3、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李白《三五七言》 8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4、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5、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鹊踏枝》

6、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曹雪芹《红豆词》

7、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鱼玄机《江陵愁望有寄》

8、瘦影自怜秋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冯小青《怨》

9、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晏几道《鹧鸪天三首其一》

10、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范成大《车遥遥篇》

11、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颉,此物最相思。 王维〈相思〉

12、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1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云案*元夕)

14、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文廷式《蝶恋花》

15、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梁启超《台湾竹枝词》

16、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二首其二》

17、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晏殊《玉楼春》

18、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

19、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辛弃疾《摸鱼儿》

20、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

21、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

22、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牋费泪行、—晏几道《鹧鸪天三首其二》

2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24、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

25、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柳永《昼夜乐》

26、玲珑骰影埠於梗 牍窍嗨贾 恢 浚 峦ン蕖堆盍 Α?

27、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28、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干《室思》

29、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晏殊《山亭柳赠歌者》

30、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著相思、—况周颐《减字浣溪沙》

31、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32、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 ;刘禹锡《竹枝词》

33、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秦观《八六子》

34、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郑愁予《赋别》

35、休言半纸无多重,万斛离愁尽耐担、—陈蓬姐《寄外二首其二》

36、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温庭筠《南歌子四首其二》

37、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

38、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

39、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馀黏地絮、—周邦彦《玉楼春》

40、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佚名《诗经周南关雎》

41、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42、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朱淑真〈山查子〉

43、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李白长相思二首其一》

44、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苏武《结发为夫妻》

45、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佚名《凤求凰琴歌》

46、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唐;白居易〈长恨歌〉

47、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乐婉《卜算子》

48、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唐;元稹〈离思〉

49、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韦庄《女冠子二首其一》

诗经经典爱情诗 篇5

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

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这是一首描写男女互赠定情物,表示相互爱慕的篇章,充满了和谐、明媚、秀雅、甜蜜的情致。投:投赠,赠送。

青年男女之间互赠信物,是古代民间的一种求爱方式。现在有些民族仍有此习俗。木瓜:植物名,果实椭圆。琼:赤玉,又是美玉的通称。琚:佩玉名。“琼琚”和下二章的“琼瑶”、“琼玖”都是泛指佩玉而言。

★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诗

★ 《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

★ 《诗经·郑风》爱情诗的表现手法

★ 鲜活的青春--《诗经》中的爱情诗(网友来稿)

★ 泰戈尔爱情诗

★ 遇见经典爱情诗

★ 错-爱情诗

★ 古代经典爱情诗

★ 唯美英文爱情诗

聂鲁达经典情诗 篇6

出神而苍白的哀痛者,如是站着

背对黄昏那绕着你旋转的

古老的螺旋桨。

一语不发,我的女友,

独自在这死亡时辰的孤寂里

而又充满火的活力,

毁灭的白日纯粹的继承者。

一束阳光落在你深色的衣裳。

夜巨大的根茎

突然从你的灵魂生长出,

藏在你体内的东西又重现于外,

一个苍白的蓝色民族,

刚刚降生,便从你那里获得滋养。

啊,臣服于黑色与金色轮旋的圆圈

伟大,丰饶而有磁性的女奴:

挺立,奋力,完成如此活跃的创造

上一篇:敬老院献爱心策划书下一篇:城镇建设中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