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网络教论文(推荐8篇)
摘 要
自古以来,教学方法都会随着教育的.发展而不断有着新的变化。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对素质教育的要求越来越深入,各种教学方法也越来越向综合化发展。本文试对教学有法和教无定法两种相关的教学理念进行系统地分析,以求找出两者之间相关的联系和要素,力求在整体上把握住教学有法和教无定法的本质以及教学有法和教无定法之间的辩证关系。为发展语文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学能力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方法;选择依据;选择原则
ABSTRACT
Since the ancient times, the teaching method has been changing constantly with the education development. Recently, as the requirement of th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is demanded more and more thoroughly in the education of our country, various teaching methods also develop for integration. In this thesis, two related educational concepts---“to teach with the law” and “to teach with indefinitely method” are hoped to be analyzed systematically, so that the relationship and the related elements between them could be found out, and the essence of the two concepts and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 between them could be assured integratedly. The aim of this thesis is to develop the language-teaching method and enhance the ability of language-teaching.
Key words: language-teaching; teaching methods; basis of selection;
有被测试的学生对题目本身提出了问题。如, 牛和羊的多少与船长的岁数风马牛不相及, 怎么能求出船长的岁数?但能提出问题的学生太少了。如果说一年级的小学生对这个题目提不出问题在情理之中, 那么小学高年级或初中的学生呢?他们提不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就表明:我们的教育出问题了。对某一事件的产生、发展、过程, 以及结果, 应该发现其中存在某些问题的, 也是能够提出问题的, 但结果没有提出, 这不能说与我们长期不进行“问题”意识培养和训练不无关系。
21世纪教育人才观、质量观的核心问题, 是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现在的问题是, 如何将新的人才观、质量观付诸实践, 进而引起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方法的变革。然而, 创新不是信手就能拈来的, 它是伴“问题”而生的, 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因此, 我认为“问题”意识应贯穿教育教学的始终, 各级各类学校都应予以重视, 要进行培养和训练, “问题”意识应从小学教育开始, 在中学教育中强化, 在大学及研究生教育中升华。下面笔者结合中学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试述之, 以求方家指正。
一、创新始于“问题”
爱因斯坦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 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去考虑老问题, 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 而且标志科学的真正进步。”英国科学家:哲学家波普尔多次专门论述科学发现产生于问题的观点, 他竭力主张“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 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 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17世纪法国著名数学家笛卡尔在家小憩时, 偶见一蜘蛛正在墙角结网, 纵横交错的网丝及上面蜘蛛突然触发了他的灵感, “这不是可以用来刻画点的运动的坐标系吗?”于是一个新的数学分支———平面解析几何诞生了。笛卡尔创造了解析几何, 看似偶然, 实则包含着必然性, 这是他对“如何描绘点的运动”长期追寻、探索、思考和观察的结果, 这是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触发灵感的结果。
事实上, 真正的创新, 真正的科学发现, 往往从提出一个与众不同的、有科学价值的问题发轫。问一个“为什么”, 将有效地促使对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规律或缘由进行探索;而“怎么样”的问题常常引起过程机理的思考。也正是注意到知识与问题之间的关系, 胡适在1932年6月为北大毕业生开的三味“防身药方”中, 第一味就是“问题丹”。他说:“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古往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与积聚, 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试想伽利略和牛顿有多少藏书?有多少仪器?他们不过是有问题而已。有了问题而后他们自会造出仪器来解答他们的问题。没有问题的人们, 关在图书馆里也不会用书, 锁在实验室里也不会有什么发现。”
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很少有“问题”
在我国, 自古以来,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界限是十分严格的, 这便是所谓的“师道尊严”, 它有显而易见的优点。与此同时也就注定了这样一种格局: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 为了胜任“解惑”的工作, 教师们要根据各种各样的要求和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 凭着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良心, 显然不能传授暂无定论还需加以讨论的东西, 而必须要给学生传授确切的无可置疑的考试用得着的知识。否则就是“以惑传惑”, 甚至于招来主管领导、主管部门、学生家长的一遍斥责声, 换言之, 教师讲授的要都是无可争议、无可置疑的真理。所谓“统一教材”“标准化试题”和唯一的“标准答案”这样的应试教育正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的。
杨振宁教授在其“治学经历与体会”中谈到两种学习方法:演绎法和归纳法。演绎法是从已经了解了的、最抽象的、最高深的原则开始, 然后一步一步推演;归纳法是从抓住注意到的现象开始, 然后从现象中抽出其中的精神, 再用过去的基本的最深的原则验证。中国大学多用演绎法, 美国大学多用归纳法, 这是他在中、美多所大学中经历过的, 并对其作出深刻比较后得到的结论。演绎法可以少走弯路;归纳法常常要走弯路, 探索中走的方向往往是错误的。多采用归纳法利于训练培养学生敢于面对困难和敢于探索的精神, 怀疑主义、批判主义在这种基础上能得以最广泛的滋长, 人们不仅对未知的一切会问许多为什么, 也会对一切有定论的东西问许多为什么, 使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得以弘扬。但并不等于说演绎法就不好, 多采用演绎法有利于培育出学生深厚扎实的基本功, 杨振宁教授成功的原因之一正是得益于演绎法这一教育哲学的深刻影响, 只是我们现在做得太刻板了、太教条了、太囿于陈规了、太受统一教材和教学大纲的束缚了, 学生饱受思维被无情地捆绑之苦, 不敢好奇不敢质疑不能离开标准答案, 久而久之则不愿好奇不愿质疑也不愿离开标准答案, 对一切东西都没有“问题”, 对不定论的东西也不提出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的沃土, 没有创新的环境又何来创新的激情,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便是现行教育制度和考试制度, 进而导致的必然结果就是缺少创新, 甚至没有创新。
反观现在中学教育的具体情况, 也就很好理解为什么我们的学生鲜有提问了。对于无可置疑的东西你还有什么“问题”呢?要有问题就问自己, 问自己为什么连前人已经给出的唯一正确解答的东西都不能理解?岂不太笨?让他人笑话?何必丢人现眼?理所当然地就可以认为, 教师们眼中的好学生就这样产生了:他们的理解力极强, 能力十分全面, 不仅对讲授过的内容不怀疑义, 而且在理解这些唯一的、确切的、有定论的东西方面也很少有“问题”。当然, 能够理解伟大的先驱们经过苦苦求索才得出真谛的学生, 肯定是十分优秀和聪慧的学生。这一点, 爱因斯坦本人也是承认的, 他对他在苏黎世大学时的同班同学格罗斯曼就给予了如此高度的评价, 尽管他认为自己不属于这一类。
许多教师不担心学生课后提问题, 而担心学生在课堂上提问题、讨论问题, 认为这样会影响教学计划、影响教学进度。这种担心有其一定的道理, 也是可以理解的。有的担心学生可能提出与教学内容毫不相干的问题, 甚至有的担心学生可能提出教师未曾想过的问题, 并担心这个问题可能会一时解答不出而在学生面前出丑。课堂上有问题是学生思维伴随教师在讲授过程中积极思考所发生的正常现象, 可能是思考过程中思维出现的暂时短路, 也可能是灵感瞬间闪现, 前者在课后解决实属正常, 而后者可能是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新视觉、新思路、新方法, 如果不及时提出来可能就再一步加深学生对问题、对教材的理解, 经过同学们的深入探讨会加深教材前后内容的血肉联系, 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主动探索深入思考, 又使之不断发掘其潜力, 不断开阔思维视觉, 拓宽解决问题思路。
因此, 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还要鼓励学生把所发现的问题大胆地提出来, 供大家分析、讨论, 以求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探索。
三、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
对于学生来说, 有两种能力在学习中最重要:一是能否提出问题;二是能否利用所学进行创新。现在的学生不善提问, 不敢提问, 也不敢反问, 更不敢挑战权威, 正是只教“学答”而不教“学问”的结果。只“学答”成了扼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桎梏。
在所有对于压抑甚至扼杀人的创造精神的传统教育的批判中, 尼尔·波斯特曼可谓一语中的, 入木三分:“孩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 而毕业时像个‘句号’。”入幼儿园前是个大问号, 小学毕业时是个小问号, 中学毕业时是个小句号, 大学毕业时是个大句号。当孩子们变成句号后, 一些教育学家却指责孩子不愿动脑筋。这是充当教育角色者在推卸责任。诚然, 人有惰性的一面, 孩子也有惰性, 仅仅是孩子不愿动脑筋吗?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试想教育者都成了一脉相承的“句号”, 受教育者焉有变成“问号”之理?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在这种传统教育哲学影响下, 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皆以采取“演绎法”为主。教师把学生领到教师本人已知的领域里教, 于是学生就在这个领域里学, 直到学生完全懂了为止, 看似天经地义, 实则囿于师规、囿于陈规所至, 这是只重“学答”“授鱼”而轻“学问”“授之以渔”的当然结果。钱伟长先生在谈高校教学改革时曾说:“我们要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 大力培养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让学生提出问题, 然后自己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解决问题, 这是教学的主要目的, 把学生教‘懂了’是一种不负责的行为。”可以说, “填鸭式”教学把学生教“死”了, 本文开头讲述的就是把学生越教越笨的典型事例, 这是学生已经习惯了所有问题都是有标准答案的唯一结果。
四、强调“问题”意识
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学习时, 学习成绩往往比在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 但10年以后, 科研成果比其美国同学少得多。这主要是美国学生思维活跃, 喜欢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 而中国学生在这方面则稍逊一筹;其根源在于中国的学校教育注重解答问题, 而不重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
多年来, 我们的学校教育一直比较重视基础知识传授, 往往是从学“答”开始, 以“答”来衡量、选拔人才, 以“答”来培养选拔出的人才, 以“答”来使用人才。学“答”固然很重要, 但学“问”要重于学“答”, 正如李政道教授所说:“学习怎样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 应在学习答案的前面。”
俗语说:“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学起源于“问”, 总是和“问”紧紧相连的。教学生做学问, 就是首先要教学生学会“问”, 也就是学会思考问题。孔子所说的“每事问”就是对问题意识的普及化。但学校只注重对具体解题的指导, 而忽视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 即重视“答”的训练而忽视“问”的培养、启迪与指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设问、多置疑, 鼓励学生多问, 甚至允许学生问与书本毫不相干的问题。
教学中要以问题作为教育教学的桥梁和纽带, 教给他们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始, 以产生新的问题终, 从而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 鼓励学生突破现成答案, 独立思考, 大胆质疑, 勇于探索。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始于他在苹果树下的思索:“为什么苹果从树上掉下来, 而不飞到天上去?”牛顿成为科学家后, 人们才认为这个“问题”问得好, 试想如果是常人提出这个问题是否会招来非议?是否会被认为是荒唐之至?因此我们要允许学生出错, 不怕他们出错, 即便他们的问题看起来荒诞可笑, 或者是远离现实, 也值得表达、研讨, 与他人分享。因为如果要求“问题”都有创意或者都比较成熟才能提出、才能交流, 那事实上就等于取消提问、取消了质疑。
关键词:高职院校;动画教育;新思路
目前我国高职动画教育理念还很模糊,因其没有把握好市场上的定位,没有明确教育目标以及方法,没有一个教育体系,导致了我国动画专业型人才稀少。而我国动画市场急需这类人才,所以我国应该注重动画教育,制定一个完善的教育体系,培养实用性的人才,并探讨动画教育新思路下的措施,注重其可行性。
一、高职动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在我国高职动画教育中,其目标是培养具备动画设计能力、数字合成技术能力以及影视后期制作能力等能力专业的人才,但是动画制作不仅仅是需要专业的人才,还要注重培养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能力、创作力以及营销的策略,这样就导致了我国动画行业只能处理一些简单的东西,如外包的加工,无法进行深一步的处理;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创造、产品的经营以及销售等方面的能力无法得到培养。同时教师也没有对动画教育进行正确的定位,这样就导致没有一个完善的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制约了动画行业发展。
(二)师资的力量落后。在教育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力,其专业的素质以及技是决定动画教育质量的关键性因素。但是现代我国高职院校教师要么不是有丰富动画设计经验以及深厚技术,没有动画教学的经验,要么就是有教学经验。但是没有动画制作经验以及技术。所以高职院校的动画教育师资力量很是落后,为动画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三)教学落后,没有跟上动画发展。在高职院校中的动画教育中存在很多问题,如专业的理论教学、教材以及案例都很陈旧,教师往往知识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教,照本宣科,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创造力得不到培养,造成了学习机械化,没有灵活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着其学习积极性,最终无法达到与其合作企业的要求,就无法培养出专业的人才。
(四)动画教育对于市场的定位很模糊。现在我国培养动画专业的人才主要有工科院校以及艺术院校这种院校,但是在这种院校中但都存在着缺乏专业老师的问题,他们即没有专业理论的基础,也没有动画实际制作的经验,所以无法正确把握好动画教育的本质及发展的动态,就无法把握好市场,定位很模糊,就无法制定具有特色的教育模式以及体系。
(五)动画教育以及实验的条件差。在我国的动画教育中,缺少一些创作的设备以及器材,但是在动画制作中却需要一些大型的专业设备,例如集群渲染系统、动画仿真动态捕捉系统、动画制作系统以及动画模拟信息采集系统等设备,这些器材由于其价格很昂贵,或者院校的教学理念过于陈旧,都很难看到,导致了动画教育以及实验的条件差。
二、高职动画教育新思路
(一)高校联合打造新平台
1.新平台的优势。发挥高校优势,开拓新模式。这种新模式的优势:1)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形成独立品牌;1)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分享资源以及设备,一起承担教学的任务;2)便于培养学与研一体化的实用性人才,可以促进彼此之间的理论研究,扩大研究的范围,构建知识共享与创新平台;3)可以整合资源,各高职院校之间互相联手,提高科研的能力,培养专业的人才。
2.新平台下的教育措施。1)通过“1+2”的培养模式来培养专业人才。因为涉及动画方面的领域很广,动画专业的要求较高,因而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以及条件,发挥优势,有条理的分阶段性的来培养专业的人才。使用“1+2”的培养模式,可以解决高职院校自身的一些问题,弥补关于动画教育理论知识的缺乏,以艺术院校理论体系为基础,一年培养就注重学习动画专业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艺术的内涵以及创作能力;而两年培养就比较注重培养学生实际的动手能力。这两种培养模式不仅是细化了培养的目的,使之清晰,也明确了对人才进行了定位,突破了高职院校自身的瓶颈。同时提高了课程的饱和度,完善动画教学的内容,培养动画专业的实用性人才。
2)设立研究的教育基地模式。在动画专业研究生的教育中,其教学基地的建设有了一定实践的基础,其教育模式虽然不是依照本科的教育方式来执行,但是却能够带动本科的教育,促进发展。在研究生的教育中,可以参考一些动画设计方案,运用高校的资源以及设施来建立研究的教育基地,承包科研项目,为了实现师生交流搭建好沟通的平台。这样解决动画的教育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局面,提高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增强了社会需求契合度,同时也提高了高校的科研能力,增强了老师的教学水平,实现了教与学一体化。设立研究的教育基地模式是因为不同地域以及各高校的科研能力的差异,导致了在分配的权限、课题的承接以及科研的成果转化等方面出现了问题,需要分析和探讨,所以需要设立研究的教育基地模式,联合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最大发挥的效果。
(二)吸引企业资金,校企联合,打造新平台
1.新平台的优势。动画专业是实用性很强的一个专业,所以就需要拥有实际的经验以及技术能力的人才,但是往往高校因其自身的原因以及特色教学性质就到自己了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上有缺陷,培养学生实践的动手能力的效果不高。因为这些原因所以吸引企业资金,校企联合,打造新平台,把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入到动画的教育体制中去,充分发挥实践锻炼的优势,弥补高职院校动画实际的教学经验不足这一缺点。使用高校委托的科研、教育合作以及建立研发中心等方法来培养人才,制定一些优惠政的策,积极鼓励企业进行投资,支持一些中小型企业发展,进而增强合作,提高经济的竞争力。
2.新平台下的教育措施。1)动画企业参与到教育。动画企业参与到教育的方式就是合理划分教育任务,分给高职院校和企业,因而明确两者的教育目标。高职院校负责招生,教导一些基础的专业美术理论知识,而企业负责培养动画知识、职业技能以及实际的动手能力等方面。用这样的培养方式可以解决毕业生和社会接合问题,能够缓解专业毕业生不适应社会需求局面。2)运用校企任务驱动的教育模式。校企任务驱动就是取消相关企业培养学生动画专业教育的工作,转变为提供实训的平台以及机会,实现两者之间的合作。其合作的机制要以共同赢利为原则,把企业的项目作为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目标,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一定的理论知识后参与到动画项目的制作中去,进而提高其动手能力。但是要注意高职院校要起教学主导的作用,避免出现一边倒的情况,例如只注重产学可以而不注重基础教学,本着以学生为本原则进行教育。
结束语:
总之,我国的高职动画教育新思路下,大体提出了两种培养模式,技术高校联合以及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并对其进行总结以及归纳,分析了现在高校教育中现存的问题、一些影响因素以及地理上的限制等方面原因,限制动画教育的发展,定位不明确,没有一套成熟运作的方案,因而在进行一系列的探索,试图找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以及高职教育的动画教育体系,融合校企自身优劣,找到一种新的培养专业动画人才的思路。(作者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宜东.浅谈高职动画教育新思路[J].当代艺术,2013,02:41-42.
[2]王钦.新形势下高职动画的问题和机遇[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05:59-60.
[3]王久福.高职院校动画专业发展的瓶颈与突破[D].河北师范大学,2013.
网络钓鱼是在网络时代出现的一种比较典型的诈骗方式,顾名思义,就是骗子利用一些不被人注意的诱饵,来骗取用户的帐号和密码,从而坐收渔翁之利。通常他都是利用向别人发送垃圾邮件,将受害者引导到一个假的网站,这种网站会做的与电子银行等网站一模一样,粗心的用户往往就会不辨真假,将自己的账户名和密码乖乖送到骗子那里。不过随着媒体对这种骗术的广泛曝光,公众对此已有足够警觉了。
常言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骗子们的花样也在不断翻新,其中网络“鸡尾酒钓鱼术”便是让人防不胜防的一种诈骗手段。与过去的钓鱼术通常使用的是仿冒站点和假链接不同,如今的骗子们直接利用真的站点行骗,即使是有经验的用户也可能会掉入骗子的陷阱。
据光华反病毒中心的专家介绍,这种骗术是传统的网络钓鱼骗术的升级,他是传统钓鱼与一种跨站点脚本技术的结合,通过用户点击邮件中包含这种技术的链接触发,
当用户点击邮件中的链接以后,被带到的的确是银行的正常站点,但是骗子的恶意代码会让银行的站点上出现一个小的类似登陆框的弹出窗口,毫无戒心的用户往往就会在这时将自己的帐号和密码输入登陆框,通过后台的木马或病毒发送到骗子指定的邮箱中。由于这种客户端技术,银行很难也发现自己的站点有异常,所以通常发现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
《光华反病毒》软件,作为新一代网络安全解决方案,利用其首创的ONLINE技术,通过网页过滤和网页监视功能,有效的在线保护信用卡、银行卡的网络支付安全,防止网络游戏的帐号、密码、装备等私人信息被盗,能够实时有效的保护用户的私密信息不被泄露。《光华反病毒》软件还能够拦截IE浏览器中的弹出式广告窗口,打开《光华反病毒》软件,选中工具菜单下的插件选项中的关闭IE广告窗口,只要这么简单的一步,他就可以为您的日常上网拦截不必要的弹出窗口,当然最主要的是我们以上说到的网络钓鱼弹出窗口,有效阻止了用户上当受骗的可能。
目前,全国有一百多所学校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研究,通过近5年的教学研究实践,我们发现,大部分老师喜欢使用的软件是word和powerpoint,原因大致有两个:一是简单易学,二是使用方便。可以在一般的媒体教室上课,不需要一人一机的网络教室。课件可以上网下载,即使不下载,制作起来也比较省时省事。就我校而言,我们学校每间教室均配备液晶投影机、视频展示台、电脑及英语听力设备,老师们可以根据需要自由使用。而网络教室是数量有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不考虑网络教学模式的使用。
但就语文教学来说,我们知道,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一种生活方式。二十一世纪是网络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青少年学生处于以高社交化、高信息化、高效率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中,网络是最重要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工具。这让我们不得不考虑网络的最佳使用问题。而且,网络的发展已经让我们不得不考虑它对语文教学的影响,保簿醯萌绻挥煤猛纾敲葱T巴男б嬉裁荒茏詈玫胤⒒映隼础K裕乙恢本醯糜Ω迷谡飧龇矫孀鲂┏⑹浴?
从同行们的探索实践以及自己的摸索情况看,我觉得以下几个模式还是比较可行的:
一、独立篇目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由课内引出可探究的问题,进而进行研究性的学习。比如,卡夫卡的《变形记》一文,新疆乌鲁木齐市师范学校的尹薇老师是这么处理的,她由文中善良忠厚而又富有责任感的格里高尔关心着家人,异化为虫形人,最终被亲人抛弃的情节明确格里高尔的悲剧是令人心酸的,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并进而提出基本问题:“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问题有什么普遍意义?”然后让学生自由交流看法,自由讨论,共同明确研究的方法:采用小组协作方式利用网络资源、图书资源、影音资源,查找资料,自主研究。分组讨论之后,讨论观点汇总后发到论坛,在课堂上主要是进行小组汇报。
这样的模式既符合新课程标准,而且特别受学生的欢迎。但是,这个模式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有较高的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电脑使用基础,才能制作网页或演示文稿进行汇报,老师要能精辟地从普通的教材中发现可探讨的问题,而且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话题,既能将作品与时代牵连起来,又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二、基于单元的整体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因涉及的篇目多,所以,涉及的课程资源相对也较多,如果制作成一个单元教学网站也是很有内容的。在这个方面,有的老师做了这样的尝试:如上海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王立凡老师在教学了一个小说单元后曾设计了这么一个课程,即《小说的线索安排和悬念设置》。首先是提出引导问题,包括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内容问题三个方面,比如:
基本问题:你如何看待人生的起伏?
单元问题:
假如本单元小说中的主人公生活在今天,他们的命运将会怎样?
1、2、命运真的是不公正的么?
3、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生最美?
内容问题:
1、《药》、《滑台佚事》、《丰碑》、《染血的汉碑》四篇小说情节结构有何异同?
2、小说的线索安排和悬念设置需要哪些技巧?
3、小说情节结构技巧表达效果如何?
(1)对展示情节有何效果?
(2)对塑造人物有何效果?
(3)对表现主题有何效果?
整个过程耗时一个月,共分四个阶段来完成。第一阶段:明确单元重点、难点(两个课时)。第二阶段:请各小组收集名人生命历程资料,研究影响人物命运的各种因素。第三阶段:开展“命运”话题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人生,激发学生营造美好人生的强烈愿望。第四阶段:“命运”话题作文训练。这个过程能检验学生如下的技能: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反思的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多媒体等硬件仪器的操作技能,以及word等软件技术的应用能力;21世纪信息时代必须具备的与他人沟通交流的协作精神,资源共享的现代意识。
这个模式一个学期能使用一次就很不错了。因为耗时太长,而且,需要占用大部分的课余时间。这在很多中学是行不通的。当然,如果认真做起来,会有很好的效果,毕竟学生的能动性充分发挥起来,学生的潜能也能更充分地调动起来。这种模式最好放在高一起始年段来做,可能会比较顺利一些。
三、基于网络的作文教学模式
且不说网络可以给学生提供怎样丰富的资源,单就我们写作中的表达欲望以及评价手段来说,我觉得网络就特别适合写作。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人们容易展现真实的自我,这样也容易进行真实的表达。我们知道,写作实际上是一种交流的手段,“人的主体性发展只有在与其内外部世界的积极的互动中才能实现”,“网络以其时空上的超越性,构成了一个生态式的学习环境,就像一个韧性的空间结构,为学习者提供了更为自由的开放环境”。在网络里,每个人的角色都是平等的,在平等的氛围中,大家都拥有话语权,平等的话语权促使学生尊重自我,释放自我。
楼悦
在近代人类社会几乎每个世纪都有一个最重要的科技进步,从而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如18世
纪末的蒸汽机的发明;19世纪的汽车的发明;当今一个新兴和巨大的高科技全方位的信息革命,已
渗入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它就是国际网络(INTERNET)。
目前全世界每天上电脑网络的人有上亿人次,又以百万人次地增长,其中以中文为媒介的网络
读者就有数千万人以上,电子网络已成为当今世界最便捷最有效的转播媒体之一。互联网和电子传
媒系统正改变着人类的文化和生存状态,包括文学活动在内的人的一切生活,都避不开数字化时代的冲击,网络写作的出现就是其突出的标志。同时,由于她与传统文学的种种不同,难免引起了大
家包括网络写手们的讨论与辩驳。何谓网络写作,可能大家都对网络文学有了一点点了解,却并不
知道其实网络写作与所谓的文学有着很大的区别,网络写作其实只是一个信息,一个网络的写手们
写下的只字片言都可以称为写作,而不仅仅是精品的网络文学,而且网络写作也不包括那些在纸质
媒介上写的关于网络的文章。
究竟有着多少事物在影响着网络写作?这就是我今天要讨论的问题,在我看来,最有影响力的只有两个,一个就是网络(载体)另一个是网络中的人(主体),而我们要说的网络写作自然就是
客体了,可见在这个三角中,在载体对客体作用的同时,主体对客体同样在影响着。换句话说,由
于具体传播渠道的特殊性,必然影响到网络写作的特殊性,这一点无可厚非,但作为主体的“网人”
虽然表面上被载体的光辉所淡漠,实质上却起着更大的作用,事实证明,在网络这个特殊传播渠道
下的网人才是决定了网络写作这些特性的主要原因。
首先我们应弄清网人的本质,在我们周围存在着两种世界,一边是实存世界,一边是虚构的另
一刹那世界,站在交接点上享受着狂欢快感的人们就叫做网络写作者,这类人与常人无异,亦或许
就是我们中人,具有着普遍的大众心理,但是在网络媒体的引导下,渐渐他们的潜意识就直面地流
露了出来,并加之于他们的创作,形成了现在的网络写作的特性。
其一:网络初体验者的猎奇心理以及对网络写作的影响
网络写作者的猎奇心理,初上网的人都清楚,网络是九十年代才风靡的,现在仍属于新
好奇心的驱使下,人们登上网络。一组数字表明,90年代中前期,只有22个国家接入互联网,而到
了1999年底,217 个国家和地区已经上网,1996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有4 千万,而到了1999年底,已猛增至2 亿5 千9 百万,而据估计,全球互联网人口2002年将达到4.9 亿,2005年将达到10亿,如果这10亿网民中有一半人口参与网络写作,很明显就导致了网络协作的平民性,这与传统文学创
作者数量是绝不能相提并论的,而且更有超出其几倍的增长速度。
人们在这里有相对自由宽容的生存空间,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主体“我”主宰的一切,摆脱了
其他传播媒体制约的束缚,剔除了较多的功利色彩,使主体的创作心态显得更加自由、开放、无拘
无束、绝对自我。阅读网络作品,我们可以感悟到一种个体生命自由自在的挥洒。这里没有谋篇布
局一类的处心积虑,而是一个真实的、鲜活的“我”的生命体验和对爱情、迷惘、生存、困惑的淋
漓尽致的宣泄。有机会就会表演自己的欲望,他们所写出来的东西也就自然有了与传统文学所不同的口语化,个性化以及自足性。
他们的最高主题并不具有对这会人生的深刻思考,大多是种本能的冲动。而在这样的热性召唤
下,愈发激起了人们的猎奇心理,这时的猎奇心理主要表现已变化成为人们尝试写作而成为一个写
手后逐渐找寻到真正的自我。实现了自己在这个虚拟网络世界的自我人生价值,使独立的人格得到
展现,从而在以后的创作中更增添了网络写作的个性独特化,短小精悍、风趣幽默,为了使自己的网络作品得到其他网民的点击评判,戏剧性以及搞笑型的语句层出不穷,如痞子蔡的经典对白:
“如果我有一千万,我就能买一栋房子。
我有一千万吗?没有。
所以我仍然没有房子。
如果我有翅膀,我就能飞。
我有翅膀吗?没有。
所以我也没办法飞。
如果把整个太平洋的水倒出,也浇不熄我对你爱情的火。
整个太平洋的水全部倒得出吗?不行。
所以我并不爱你。“
在猎奇心理的进一步作用下,网上写手们不再满足于自身情感的宣泄,而是利用网络的便捷去
欣赏评价别人的文章。
若猎奇心理只是导致网络写作这一新型事物产生的最主要的心理活动,那么大众潜意识
众心理却一直都在对网络写作的传播扩大起着巨大的作用。趋众心理不仅指行动上的而且指思维上的,趋众心理的一种表现是当大多网民看到一个帖子(即网络写作的随意形式)有了较高的点击率
就会下意识地也想看着它到底是什么内容吸引别人,网络写作的交互性也就在这个时候形成了,在整个文学创作过程中,受众者的鉴赏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网络文学的鉴赏在主体这样心理以及
网络载体的作用下,由凝神静观向交互性转变,网络写作在创作者和受众者之间的双向互动传播,你的作品一旦在网上发布,受众者的鉴赏言论随时都会反馈给你,与你进行审美交流,受众者还可
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爱好,对你的作品进行修改、补充,创造出适宜自己审美经验、审美情趣、审
美理想的新的文本。
还有一种表现就是当前网络题材类型的简单。在业已成名的网络写手中,绝大多数的题材是网
络生活,其中包括网恋,网民们在这类文学的熏陶下,在这个特殊的虚拟环境中很容易与之产生强
烈共鸣,趋众心理这时就蠢蠢做怪,引导着网络写作题型的单一化,爱情成了网民们永恒的主题。
比如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安妮宝贝的《告别薇安》、还有宁财神的《白字女》、《咬紧
牙关》等。
其二:乌托邦精神的存在使网络写作有了乌托邦的人文精神最重要的也是最有主导作用的是人
类存在的乌托邦精神,她主要导致了网络写作精神中普遍的乌托邦的人文精神特性。人之所以成为
了人,从这点来说,就是因为人没有完全顺从大自然对人的安排,人有呕从来不安于既有的生存现
状,始终对未来怀着憧憬期望,因而总是在那里追寻着自己的“家园”。这种超越现实、追求理想的精神也是人的本性,而且应该说还是人之为人、人之区别于动物更为根本的规定。真正来说,所
谓“乌托邦精神”,在本来意义上也就是人类对超越现存状况的价值理想不懈追求的那样一种精神。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受到无数的约束,他们在网络中以角色的演绎寻找生活平衡感和成就感,可以弥补真实生活的不尽人意,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狭隘的人人平等,这是一种时代的精神胜利
法,它标志着全新的循逃和心灵依恋,网络写作的主体们沉醉在梦幻般的网络中,承受着一切现实
生活中所不能带来的快感,所以虚幻的人们在虚幻的世界中自然地就流露出了。网络给写手
一个虚拟的世界,与传统文学一样是同样没有边境的世界,它的空间取决于人们的想象力,在网络
写作的中人们人人都成为了世界的主人。网恋、性欲、胡侃海骂充斥其间,受到虚幻与现实的感性
启发,以及自身所萌动的潜意识的浪漫和狂放不羁,先期涌现出大批以网络爱情题材为创作主线的柔情文学和痞子文学,形成网络作品必须是跟网络生活有关的创作模式。这类无非是借网络为道具,编演出无数千篇一律的美眉垂青于丑男的网恋故事,其情节的雷同和文字的低俗,本身就局限了网
络文学的发展领域。与此同时,一些文笔较为成熟、写作态度也较严谨的网虫没有迎合那些脏话连
篇的搞笑、低俗与玩世不恭的痞子式文学,推出了极具思想和内涵的个性作品。其真实大胆的评论、尖利的笔锋、题材的广泛涉取以及源于网络活泼随意的语言,使这些作品很快得到广大网虫的认可,由此拓宽网络文学的外延。
黑格尔在《美学》中说过:“艺术有别于散文气味的现实,它的使命在表现理想的世界情况。”
网络文学同样是一种游历于网络之间的个体生命对于理想网络的渴望。这种追求不是技术性的未来,而更多的是感性,而又更具有人道主义的精神需求。从网络文化的角度,以人的本体为出发点,去
考察网络未来,也许达不到技术推论般的精确,可往往更接近于事实。
网络文学的始作俑者和执牛耳者大多为在校大学生和在读研究生,就年龄而言,当属“新新人
类”。由于理工科的学生对于电脑及网络的熟悉程度往往略胜学文科的一筹,所以,在网络写手中,原本与文学无缘、主修理工农医的青年学子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一拨年青人,没有接受过行文立说
应需“原道”、“征圣”、“宗经”的训导,也无以文谋生进而成就其“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图谋。因此,他们在构思文学作品的时候,没有篇外之旨、章外之章,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一个他
们最关心的也是最原始的话题——爱情。在网络文学的世界里,关于相思、关于相爱、关于暗恋的隐痛的自言自语或窃窃私语此起彼伏,铺天盖地,构成了一片话题专一的交响:Bless 的《馨香淡
云》写的是“我”和高中时代的同学芸的一段情缘;Carl的《女人香》写的是“我”和大学同学水
柔的一场相思;Zoron 的《游戏规则》写的是“我”和网上女友“胡子”的一番纠葛;伊妹儿的《爱,刚刚开始》写的是“我”和网上男友戴逸文的恋爱故事„„正是这一个个数不尽的“我”
和
她(他)的情缘、相思、纠葛和故事,把纯真的爱情留在了网上,留在了世人岌岌可危的精神家园
里。这些都显示出在这个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精神危机正在不知不觉地被转换到物质危机与情欲危
机上面,它直接导致了一些作家由精神体验向世俗体验的转移,使得很长一段时间来,日常生活经
验在当代小说里不断滋长。基础地基的消失,也就意味着我们时代的精神成了无根之物,失去了重
量。这时,我们的生存仿佛进入了一种零度状态。
精神一旦离弃那个家园,同时也就面临着被异化的危险,其中,技术的单方面发达正好充当了
这个杀手,因为技术的冷漠性许多时候在不知不觉加深现代人的精神危机,至今已形成一个危险的局面:物质不断丰富,精神却日渐贫乏。物的高度膨胀,使我们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生存的权利
越来越让位于技术时代的产物:文化快餐,网络写作自然也包括在内。人们拼命在互联网上寻找着
精神家园,却并不知道互联网并不是人们的乌托邦世界,很大程度上,它在向那个美丽天堂逼近。
先题条件是所有的互联网居民能真正体会到互联网的精神,并且追求那种精神的实现。但世间万事
都是有两面的,这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有善就有恶,有正也有邪,天堂和地狱总是如影随形的。网
络写作就在这样的欢迎之下抒发着写手们的意志,虽然它根本就无济于事。
网络文学的作者关键要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网络文学不管怎么变化,还是文学。文学的方向
是指向人的精神生活的,是要关注人的内心世界的,并要具有人文关怀的。作为一个网络作家,首
先要孕育的正是这种精神。
泡漠的写作需要真实的必要限制和导向才能真正实现她的价值,不管网络写作在人们的各种心
理作用下会产生怎样一个写作的状态或发展前景,她始终还是一个新兴的文学形式,网络写手与网
络写作一样,还需要长久的锤炼。创新不死,网络文学不死。人们的猎奇、趋众以及寻求乌托邦精
数字化学习环境为高校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储备, 建立了师生之间紧密的接触条件, 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质的改变和量的飞跃。如今的教学离不开数字化学习, 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下, 高校如何保持政治先进性, 学生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对自身建设、爱党爱国有更加明确清晰的认识, 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 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给出了一种教育新方式。以生为本, 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素质化教育更迫不及待的需要我们积极去努力实现。数字化学习环境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质的变化, 教育教学目标也有了新的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数字化学习环境提出了新的诉求, 数字化学习环境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途径, 从而在实践的基础上, 将创新教学方法与构建教学模式, 作为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新诉求
2.1 思想政治教育核心要素
2.1.1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 尤为重要, 它不仅仅是超越自我, 塑造自我, 发展自我的源源动力, 同时也是面向未来, 努力实现更高价值的一种自我意识。理想信念对人们的思想言行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是一种最重要的价值观念, 是思想政治建设的核心。胡锦涛曾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大学生去建设,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去奋斗, 青春只有在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 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
2.1.2爱国主义教育
热爱祖国是对大学生进行民族教育的基础。要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树立对自己祖国的高度责任感和祖国利益高于—切的思想, 树立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把爱国之心、报国之志转化为爱国行动。还必须同进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教育结合起来, 坚持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相统一的原则。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体高校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 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
2.1.3全面发展为目标
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指大学生在人格健全的基础上, 各种基本素质协调发展, 个性、能力和知识协调发展。在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基础上, 实现全面发展。个体全面发展是大学生群体全面发展的基础, 而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是大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高校在思想教育的过程中, 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石, 加强和完善素质教育过程, 不断地为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目标而努力。
2.2 数字化教育手段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什么
2.2.1变革教与学的传统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学习需求。信息技术的介入, 不但给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新的血液, 更重要的是在本质上变革了学习方式。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供了思想和方法上的前景。不但在学习方式上走向了创新, 学生在学会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更加体现了个性化学习, 基于技术的学习。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的创新指引了方向。
2.2.2为学生提供可供交流的学习空间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教师们可以建立一个学生们在一起交流探讨的学习空间。一方面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方便, 减少了可供利用的地域限制, 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进行一定程度的交流与探讨, 针对学校发生的各种事件和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另一方面可供教师及时并且准确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便于及时的纠正和引导, 与学生一起探讨敏感话题, 为学生思想的正确性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障。
2.2.3数字化学习资源提供知识的学习
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使学生在课上学习的知识, 课下得到补充, 一是解决了教师在课堂上授课内容的局限性;二是学生可以利用方便的学习资源进行信息检索, 及时掌握时事要闻, 了解国家大事, 学习形势与政策。同时, 可以让学生在感悟历史事件的时候, 以史明智, 学习发生在我国近代史, 并且对近代史评论和描述。在教师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方式中, 还可以进行网上答题, 网上评分, 及时掌握学生思想政治情况。
2.2.4大学生思想政治行为的规范化
数字化学习环境带来的不仅仅是在学习空间的延伸和学习资源的丰富, 更多带来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主导性作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性的学习,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需求进行资源和环境的提供。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学生对自己掌握的思想政治内容的认识态度逐渐转变, 从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一定程度的规范化管理。提供这样数字化教学手段, 为大学生思想政治行为的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也为教师进行学生的思想政治管理提供了脚手架。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以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素为旨趣, 通过构建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新环境, 借助数字化教育手段, 分析了现今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论述这种新途径的创新方法与构建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3.1 基于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协作学习教育模式
协作学习是以一种小组或团队的形式, 组织学生协作完成某种既定学习任务的教学形式。[1]学习共同体也叫做学习社区, 是支撑以知识建构与意义协商为内涵的学习的平台, 成为现今数字化学习时代的协作学习主要载体, 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心理相容与沟通, 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可以建立这样的协作式学习环境, 运用一定的信息技术, 组织学生进行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学习方式, 包括竞争、角色扮演、讨论、辩论、协同、伙伴、设计、小组评价、问题解决等等方式。利用BBS、MSN、人人网、QQ群、博客、SNS等虚拟社区的学习方式,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协作学习环境。
3.2 基于社团活动方式的探究教育模式
所谓的探究, 就是围绕一种问题或者多种问题, 组织的开展的一项有意思, 有目的的活动, 是逐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大学生组织社团活动的过程中, 数字化学习环境可谓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利用手段。大学生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 并且发掘信息的同时, 促进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发展各种能力。首先在发掘的过程中, 设计探究模板, 选择社团活动的主题, 进行任务分析、资源配置、过程描述与最后的评价总结过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Mini Quest与Web Quest探究教育模式。
3.3 基于资源的主题教育模式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包括对于爱国主义的教育、理想主义的教育、三观教育等等, 这些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划分为各类的主题形式。这种主题形式如果单纯的只依靠教师的讲解和传授, 学生在形式上可以记住这类的内容, 但是对于发展延伸这种行动状态, 学生可能应用的不好。为此, 教师可以在主题的选择上开发一些实用类型强, 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核心要素, 主题可以是任何事物, 如战争、和平、发展、改革、污染等社会现象和教学内容。也可以将主题分解成许多的分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解决, 也可以将问题操作成教学任务, 让学生们来完成。这种主题教学模式的可操作性很强。
3.4 情境化教育模式
传统教学方法中的讲解——接受式教学, 已经无法满足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知识只有在相对真实的情景当中呈现, 问题在真实的场景中得到解决, 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潜能, 帮助学生理解并且认知思想政治的深刻内涵, 以及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的需要作用。可以设计一种真实发生在学生周边的故事情境, 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知这个社会发生的各类事件, 组织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到这种虚拟的情境中去。学生可以在这种环境下,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体现了学生真实的想法, 在整个过程中, 教师进行实时监控, 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 有目的的进行疏导和引导, 使学生能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 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 做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事。这种教学模式试图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情景与文化互动, 使学习者收获新知和正确思想引导。
4 结语
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高校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建立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思想政治教育给整个社会乃至国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大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生活, 以至于将来更好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 为社会作贡献。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数字化学习环境下, 这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 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变革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 运用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来解决问题, 就可以达到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学生的全面发展、爱国、有理想、行为的规范化。在未来的研究中, 可以针对教学模式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 做进一步的具体模式构建。
参考文献
[1]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2]简婕, 解月光.试论学习环境极其数字化[J].中国电化教育, 2011 (2) :1-3.
一、大超联赛的“体教结合”
2003年底,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根据 2005 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组团任务,确定了要进一步实施“体教结合”——借助竞技体育的力量举办一系列高水平的校园体育赛事。2004—2005年交通银行中国大学生男子篮球超级联赛在北京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大体协与中国篮协强强联手,正式推出了代表中国大学生篮球竞技最高水平的大超联赛。其中最大的一项措施就是,大超联赛对篮球职业俱乐部的青年队员敞开了大门,允许在中国篮球协会注册的队员参加大超联赛,其要求就是被参赛学校正式录取并符合“三在”要求(在籍,在校,在读)。从此,中国篮球赛事中又多了一项大学生的赛事。大超联赛树立了“培养高校篮球竞技人才”的联赛宗旨,通过整合中国篮球后备人才资源来打造高水平校园赛事,进一步加快培养高校竞技人才的步伐。其长远目标是:试图为我国竞技篮球在体教结合方面探索出一条新路,促进原来各成系统、相互封闭的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在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方面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形成合力,从而逐步取代全国青年篮球联赛,构建“小学—中学—大学—大学普通联赛—大超联赛—职业联赛”新的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将我国普通大学变为优秀体育人才的培养基地,并着眼于奥运战略。
观其大超联赛开办至今,使我们看到大超联赛为职业篮球联赛输送了很多优秀的运动员。可剖析成因,使我们发现在这些优秀的队员中绝大多数队员注册在省市体工队里,名曰“挂靠”。高校招收体工队队员入学,这些队员既是高校学生,又是专业队队员,具有双重身份。他们在省市体工队打球的同时,在高校挂靠学籍,平时的训练、生活几乎与学校没有任何联系,只是参加高校的比赛时身披校队“战袍”。根据历年大超联赛中存在参赛资格的问题,大超联赛组委会对2011-2012赛季大超联赛的参赛队员资格进行了严格的规范。剖析大超联赛这一现象的存在,使我们不得不审视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体教结合”之路。
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体教结合”面临的问题
实施体教结合20年来,我国形成了两套相对独立的高水平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一套体系是体育部门的“举国体制”,另一套则是教育部门的“体教结合体制”。而大超联赛正是体育系统纳入教育系统进行管理。以至于没有找到一个理想的结合方式。
(一)体育系统“体教结合”培养模式遇到的问题。
1.缺乏以人为本,忽视全面发展。
人才培养不管采用什么模式,都要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培养理念。举国体制下,我国体育系统“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缺乏以这样的理念为指导,“体教结合”的实质是“体为真、教为假”,运动员不但文化水平低,而且综合素质也低。运动员的全部发展就是为了提高运动成绩,忽视全面发展。
2.注重运动成绩,轻视文化教育。
举国体制下,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的成才路径是三级训练网,逐级输送制。虽然各级体校配备有文化教育的老师,但由于体校是独立于教育系统之外,体校在对竞技后备人才的培养策略上,运动训练总是放在第一位,运动队的文化教育则形同虚设。
3.培养目标狭隘,缺乏学习管理。
中国体校自成体系,相对封闭,运动训练的目标指向就是追求成绩卓越,一切以运动成绩为衡量标准。学校领导、教练对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不太重视,致使运动员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意识和学习动力。
4.读训矛盾突出,人才发展畸形。
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特点是,青少年运动员很早就进入少体校进行专业化、成人化训练,竟技体育人才由于长期、系统的高度专业化训练,导致运动员在长期的运动训练中读、训脱节,没有得到较好的教育。
三、教育系统“体教结合”遇到的问题
(一)注重文化教育,轻视运动训练。
我国现有的竞技体制和教育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体教结合”的发展,长期以来受“体教分离”的影响,缺乏中间力量的有效协调,教育系统办教育,倾向于智育,体育系统管体育,倾向于竞技。现状没有得到改变,保持各自相对独立的意向还比较明显,尤其作为培养竞技体育人才基础的中、小学,还缺乏认识上的改变和行动上的回应。
(二)各地重视不一,发展程度失衡。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各级教育部门对全面贯彻、执行体育方针政策的尺度把握不一,重视程度不同。在缺乏外源性力量的强制下,学校领导对体育的理解,决定着“体、教结合”开展的程度。课余运动训练作为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主要途径,我国绝大部分中小学课余运动训练没有正常开展。
(三)缺乏政策倾斜,后备人才流失。
由于训练条件和训练设施的局限,加上政策对学校体育的扶持力度不够,教育系统自身培养的高水平后备人才很少。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在学校受重视程度远不能和优秀文化尖子相提并论,在许多学校,中、小学体育人才成长的环境恶劣,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四)培养质量不高,办学效益不佳。
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试点工作虽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教育系统所办的高水平运动队来看,在我国现存的竞技体育体制下,由于体育系统仍然控制着强势资源,并且双方的利益难以理清,教育系统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优势并未充分体现出来。
四、完善高水平运动队“体教结合”
(一)经费保障。
必要的经费投入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高校在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同时首先面临经费短缺问题。教育部应该加大对教学和学校发展以外的针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专项投入。从根本上保障高水平运动员的住宿条件、饮食条件、训练条件和医疗条件。
(二)建立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预科制度。
特招到高校的高水平运动员实行预科制度。即采取特殊措施,着重提高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基本技能的巩固,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提高,为在高等院校本科进行专业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三)建立高校输送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机制。
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应切实做好合作,建立高校向国家输送优秀运动员的培养机制,将高校作为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重要基地,把少体校或传统项目学校的年轻运动员直接吸收到高校培养,做好在籍、在读、在训。条件成熟的运动员输送到体工队,有省级体育主管部门进行管理。不够条件的,继续在校学习、训练与比赛。
(四)处理好学训矛盾。
大学是教书育人的场所,专业运动员进入大学,其首要任务便是保证学业,但训练也是同等重要,要切实做好体教结合的管理。学校也应在制度上,规范运动员文化教育的质量标准。建立与运动训练相适应的灵活多样的运动员学籍管理,如学分制、延长学年制、单科成绩累积制、集中时段授课制、运动成绩奖惩制等,为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五)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精简训练时间。
聘请专业队教练员或选派有经验、执教高水平篮球队多年的本校教师任教,并根据学校特点建立以专业队教练员为主教练,大学教师为助理教练的教练员团队。实行一人负责、多人协助的方式对运动队进行科学的训练。充分发挥专业队教练员的实践知识和带队操作能力,同时发挥大学教师善于学习、精于研究、学生工作组织能力强的特点。使得专业队教练员与高校教师优势互补,有效的将训练与科研结合起来。使专业化训练适合高校的特点,缩短因人手紧缺而耽误的不必要的时间,既保证学习效果也保证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虞重干,张军献."体教结合"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J].体育科学,2006,26,(6):79-84.
[2]胡剑波,汪珞琪.高校"体教结合"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4):76-79.
[3]黄松峰.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4]窦雨佳.体教结合要先定好位---专访清华大学教授、胡凯教练李庆[N].中国体育报,2011-3-17,(6). (编辑王立建)
【试论网络教论文】推荐阅读:
网络道德论文05-24
网络通信原理论文09-16
交叉网络营销论文09-30
计算机网络安全虚拟网络技术分析论文07-28
网络教育论文致谢词06-03
高级计算机网络论文06-12
网络安全的目的论文06-24
无线网络安全的论文07-25
网络教学论文 计算机教育论文06-05
网络教育毕业论文致谢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