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读后感500字

2024-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芳华读后感500字(精选4篇)

芳华读后感500字 篇1

十几岁的我们,哈哈,听起来真的是一个羡煞旁人的美好季华。

旅游的时候,我问过父亲:“你会羡慕我这个年纪吗?”他迟暮了一刻,无奈的笑答:“当然了,你们这个年纪,活蹦乱跳的,多好啊!”然后便止住了。他一定还有很多话想说。是啊,十几岁的花季,定是充满了无限美好的憧憬和许多美妙的事情。父亲也曾年少倾华,只是那些人和那些事,经过岁月的洗礼,封存在心里的某个角落,染上了尘埃罢了。

十几岁的我们,口中叙说着青涩的情话,心中幻想着浪漫的爱情。可惜这只是为我们的人生旅程添加一些缤纷的色彩,若要长久,恐怕年少轻狂的我们断不能把握。于是每个人的心中,在十几岁的年纪,都留下了一个美好的他(她)。不想念,也不悲凉,只是温柔如水,触摸起来有一种淡然的心情。

这个时代,以我们十几岁少年的眼光,难以认清局面。有一次我又对父亲感慨:“现在我们在初中都交不到纯洁的朋友了,更别提什么真挚的`友谊。每个人的自私心比起以前,都越来越强,容不得半分退步。可怜啊!初中就已经要为了人情世事去小心谨慎的走好每一步,生怕惹怒了娇生惯养的每个同学。“父亲说:“可怜啊!我们那时候初中交到的朋友都很真诚,纯洁,到了高中甚至大学才会见到一些见利忘义的人,没想到现在,你们初中都已经这样了!”我们都不约而同的叹了一口气。

再华丽的篇章,也不能描绘年少的美好。所以,让我保持一颗纯净的心灵,坦然的面对风雨,珍惜身边人吧。既无力改变世界,就努力让自己变得优秀。

“还记得那天下过雨后窗上的涂鸦心事透明对白清晰心跳替我解答

在日记本里重复写下都关于我们俩你的微笑可以点亮星空下的愿望你今天过得还好吗可能是我不会表达,隔着天空和你说着话指尖代替笔画留下,能否再让我送你回家偷偷藏起最想说出的话”

芳华观后感600字 篇2

《芳华》讲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一群文工团的少男少女青春的故事,以及以后人生的故事,有快乐也有烦恼,有幼稚有成熟,有光明磊落也有阴险狡猾……或许,谁的人生都如此,人生百味都会尝遍.

作者是以潇穗子的口吻,重点讲述了刘峰和四个女文艺兵的故事,作者慢慢道来,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但是有令人震撼的心理活动描写,入木三分地对人性的剖析,读之,会浮想联翩.读这部小说,让我想到张爱玲写的《小团圆》,字字句句真真实实地刻画了辛酸往事,对自己,毫不“怜惜”.同样,在《芳华》中,作者对几个年轻人也是毫不留情的,对社会的一些怪状,人性的诸多弱点都是一针见血地刻画.

故事的主角是刘峰,又名雷又锋,这个名也昭示着刘峰和雷锋的相似之处――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因此,在部队他获得了各种各样的荣誉,这些荣誉,都是他的“雷锋精神”换来的,并不是本职工作干得多么好.作者也调侃了,要想获得嘉奖,不用本职工作干得如何出色,而是在本职工作外干一些有“奉献”意义的小事,会更讨巧.刘峰就是这样一个人,团里上上下下的事都是他的忙碌,不管谁有了困难,他都会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因此,当时团里的人都用高标准来要求看待刘峰,只因他是“圣人”.

刘峰爱上了林丁丁,一个会唱歌的女孩子,但是林丁丁不爱他.刘峰和丁丁独处的时候,受不了“诱惑”,摸了丁丁的后背,结果,丁丁大喊“救命”.顿时,刘峰头上所有美好的光环消失了,一个英雄,一个楷模怎么能随便“猥亵”女孩子呢?刘峰有了各种各样的罪名,被下放,开始了他“惨淡”的人生.

刘峰其实不是个名义上的“雷锋”,而的的确确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好人,这是潇穗子多年后才明白的.

当时有个强主任专门占女兵的便宜,大家给他取了个外号“q奸副主任”,这话被传到了强主任的耳朵里,然后就开始追查,这个缺德名到底是谁取的.查到刘峰这里,刘峰宁可自己挨骂,宁可自己得罪上司,也不供出战友.做这样的好事,是不会得到嘉奖的,刘峰也做了.

文工团里,大家都歧视何小曼,男文艺兵都拒绝跟她合作,刘峰自告奋勇地跟何小曼合作.也就从那时起,何小曼爱上了刘峰.刘峰不爱何小曼,他只是想给当时孤苦无依的小曼最纯真的帮助,仅此而已.但是,刘峰好比一道阳光,照亮了何小曼灰暗的时光,所以,她爱上了刘峰.

在战场上,刘峰受伤,被一个护送给养的司机发现了,他发现刘峰危在旦夕,想以最快的速度送去救护站,但是,刘峰指路的时候却指向了接受给养的部队驻扎处,文中写不知刘峰是不是有意,但是,读者都知道,刘峰是故意的,他早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那场战争在作者笔下只是轻描淡写地写了一写,但是管中窥豹,战争极其惨烈,刘峰他们的部队仅在一夜之间尸横遍野,除了刘峰幸免.

何小曼作为医务兵也上了战场,她背着一个受伤的战士徒步走了很远,成了英雄,到处演讲作报告,她却因此而患上了精神病.就是今天,我们身边也会出现这样的英雄,只因时间地点和事件都对了.她的新婚丈夫,也在这次战争中牺牲了.小说中,几乎没有提听到丈夫去世的噩耗之后,何小曼的反映,看来,何小曼根本不爱这个丈夫.形成反差的是,小说中,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小曼在死人堆里找刘峰的情景.

刘峰,不只是个“好人”,还是个忠于爱情的人.他爱林丁丁,但是,林丁丁一心找一个高干的子弟.丁丁最后如愿以偿,嫁入“官家”,但是备受歧视,最后分道扬镳.看来,人生仅仅有目标还不够,还要为了实现目标而不断努力,哪怕目标实现之后,还要不断提升自己.

刘峰被告发后,命运发生改变,但是,刘峰依然爱着林丁丁,没有因丁丁的告发而怀恨在心.

转业之后,刘峰找了个农村女人,结婚生子后离婚.生活窘迫,刘峰在海南做小生意,找了个风尘女子同居,那风尘女子跟着他走了几年正道,后来又重回风尘.他和风尘女子在一起,不是因为爱,或许也不是为了生活,而是为了能帮帮这个风尘女子走上正道.但是,现实的残酷,有时不是个人的渺小的力量能对抗的.

刘峰患了癌症,为了不给任何人增加麻烦,他守口如瓶.在他去世前的几天,潇穗子去看他,他还说自己的病没事,好多了,他只是不想让穗子为他担心.

最后的时光,他和何小曼在一起,他们之间不是恋人关系,因为刘峰认为自己的心不在小曼身上,不能对不起小曼.刘峰的心,自始至终没有变过,他爱丁丁.小曼呢?爱了刘峰一辈子,却没有得到刘峰的爱,但是她却得到了刘峰最无微不至的照顾,刘峰能想到的,能帮的,都在临死前帮小曼做好了,安排了.小曼大概也是幸福的,爱不是得到,爱是陪伴,她陪伴刘峰走完最后的时光.在《陆犯焉识》中,爱也是陪伴.我想,这大概也是作者所理解的爱吧.

这是我最喜欢的爱情结局.刘峰坚守爱情,小曼用爱陪伴,他们都是值得敬佩的.

最后说说潇穗子和郝淑雯吧,潇穗子和一个男文艺兵写情书,手都没拉过,这也不是真正的爱吧,是在那个压抑个性的时代,自我“解放”,或者说是“抗议”吧.但是,郝淑雯横刀夺爱不说,还怂恿男文艺兵将情书交上去,揭发潇穗子,结果潇穗子被批判.哎,多么荒诞的时代啊.郝淑雯最后跟一个比她小的“二流子”结婚,改革开放后,她的丈夫抓住机遇,家财万贯,但是,最后还是各走各的道.三观不同,还是难将就一辈子.

故事读完,我的心里依然隐隐作痛.或许,为刘峰,为小曼,也或许是为另外一些会唱歌会跳舞,充满了青春气息的文艺兵.命运多舛,且富有戏剧性.读小说,似乎就是读人生的过程.

小说中,那段当文艺兵的日子,真的是活色生香啊,有笑有泪,有动听的歌声,有曼妙的舞蹈,有嬉笑怒骂,有梦想和现实的激烈冲突,有真诚的友谊也有不堪的猜忌,不管经历多少年,都会永远焕发着清丽的芳香和明媚的华彩――青春岁月永芳华.

关于芳华观后感600字2

熟读严歌苓的人,对于这本《芳华》一定是会有些失望的,故事一如既往的能读出来还是严歌苓笔下写出来的故事,只是写《芳华》的严歌苓好像比以前变得小家子气了一点,没有了《床畔》中用生命在讲述纯情的魄力,没有了《一个女人的史诗》里从平凡淘出来的菁华与乐章,没有了《扶桑》中那样令人折服的绵实曲腻,也没有了《第九个寡妇》里造物主一样阅世的胸怀。

故事同样仍是严歌苓的故事,只是笔力有些脱了劲,也因而脱了劲的笔力没有像往常一样从平凡的故事中激发出可以恒久闪烁的深邃。《芳华》的笔力会给人一种脱了劲的感觉,或许有这样的原因:就是严歌苓在这本小说中冰雪聪明得过了头,她把从前小说中为人称道的小优点、也是从前小说中的调味品,拿在这本书中做了主食,不加节制的放大,放大后的语言上的幽默不但喧宾夺主了,甚至还将“主”的生命色彩也给荡涤掉了大多,只残留下了些影子,让熟读严歌苓的读者一点也不过瘾。这是小家子气在行文、笔力、语言上的表现。

还有一点小家子气的感觉是从创作者的叙述情调上来感受到的。以往严歌苓的小说,无论时空跨度是长是短、无论故事是传奇还是平淡、无论人物是美是丑是善是恶,都能从严歌苓的叙述情调中读出一种大悲悯、大慈悲的温和。但这本书和她的第一本散文集《非洲手记》一样,都让人觉得这种慈悲与悲悯的温和被大大的收敛起来了,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这种收敛无疑都会影响到全书的整体格调。

但无论如何,出自真正的写者严歌苓之手的《芳华》仍是一部较不错的小说,通过跨越四十年的时间和天南海北的空间的叙述,展现出了一代从军服中走出来的少男少女曾经恣意绽放的华年,与对生命最无悔的告白和期待,以及在人生流转中,期待的幻灭、尘世的牵扯、回首的歌哭与最终的洒脱和释怀。在这一切的纠结中呈现出谦卑平凡的生命背后的意义。

《芳华》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一定要说一下,曼妙的芭蕾舞姿和洁白的一双芭蕾舞鞋必然会会诱使与严歌苓心有灵犀的读者满怀期待这本书中严歌苓对于芭蕾细腻丰厚满是人情味儿的全新解读,就像对扶桑的那件大红绣袍一样,然而书中并没有。

关于芳华观后感600字3

芳华是对那一个特殊年代的人们美好的青春年华逝去的不舍,很辛运我在电影还未全国公映之前看了路演。

(芳华)这部电影是由严歌苓的小说触碰你的柔软改编,导演冯小刚看完后一拍即合改编成电影芳华。因为两个人青春时期都有在文工团的经历,所以融入了很多他们那个年代特有的青春故事。虽然我是为了男主角黄轩来看的,但是其他演员的出色表现让我感到惊艳。新晋的几位“冯女郎”没有浓妆艳抹和所谓的夜店风,有着70年代的纯洁,自然与美好。面对镜头也不会生涩和紧张,把每个角色刻画的很生动。因为父亲被打成右派,家庭成分不好的何小萍以为脱离了自己的家庭,在文工团当上了解放军就没人敢欺负她了。而现实并不是她所想象的那样,自从偷了室友林丁丁的军装拍照被发现以后,就被其他团里的人另眼相看。卓玛,萧穗子,以及宿舍长郝淑雯等等,都不愿意和她练舞,嫌她身上的馊味大其实她只是比别人能出汗而已。只有在团里的活雷锋刘峰(黄轩饰)愿意亲近和帮助她。

可惜天公不作美,这个大家所认为的不食人间烟火的活雷锋因为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抱住了女独唱林丁丁而受到了政治部的拷问,最后刘峰被下放到了川滇边境的伐木连。而何小萍因为骗了政委装病不去演独舞(放弃了a角,是对这一个集体的失望,没有人记得刘峰对大家的好),后来被政委遣送到了野战医院去锻炼。就这样两个年轻人受到了战争残酷的洗礼,一个少了条胳膊,另外一个精神上受到了刺激。在和平的日子里,何小萍与刘峰在一起走完了人生的下半生。

让我觉得电影最感人的片段就是,当何小萍问刘峰你过的好吗,刘峰回答到,这要看和谁比了如果是和这些躺在陵园的兄弟们肯定是很好了,我想他们是经过这些年的大变革反而最知足的人了。最后希望电影芳华,能在国庆后上映让大家感受不一样的青春。

关于芳华观后感600字4

影片通过故事人物萧穗子的回忆旁白展开,把几个人物的青春故事娓娓道来。主人公的命运和历史上的运动,毛主席等多位领导人逝世,市场经济转型,对越自卫反击战等多项事件相关联。反映了在政治挂帅的政治制度下集体主义压抑人性产生的家庭与爱情的不幸,把时代变迁下现实的残酷,生活的无奈,青春的流逝等一一做了展现。

刘峰这个人物出身贫寒,在文工团内表现优秀就像活雷锋。如果说追猪时和游行队伍逆方向行进预示着他后期悲剧命运的话,那因战斗失去了敬军礼的右手预示了后期转业后他战队英雄的身份并没有给他带来应有待遇的境遇。

何小萍这个人物为了避免受父亲成分的影响跟养父姓,进文工团希望换个环境。但是文工团虽然是军人聚集的集体,但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电影中她几次军礼都敬不好预示了她和文工团格格不入无法被这个集体接纳。

何小萍对刘峰的同情感恩证明了电影中的一句话:“一个始终不被人善待的人,最能识得善良,也最能珍视善良。”她在做战地护士时见识了战争的残酷性,后期发疯在剧场外跳了一段独舞让人对她的经历唏嘘不已。这段独舞感觉是表达她不被主流社会接受身世凄惨的命运。

我个人觉得这是部需要细细品味背后深意的电影,在演员挑选方面主要选择有舞蹈功底的新人。演技方面年轻演员表现还可以,感觉赵立新和苏岩两位老演员的演技更加优秀。片中的镜头色彩都运用的很有美感,服装和舞蹈也请了当时的老师前来指导力求真实还原。配乐方面用了《绒花》《英雄赞歌》《驼铃》和邓丽君的《浓情万缕》等当时有代表性的歌曲,烘托了气氛非常有时代气息。

战争戏部分耗资百万拍了一个6分钟的长镜头,没有刻意交代敌人是谁。场面血肉横飞非常逼真,体现了战争的残酷性。片中的水果罐头和生番茄等都是当年有时代特征的食品,那时物资匮乏都是限量供应。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在车站那段,何小萍问刘峰:过得好吗?刘峰说:“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这要看跟谁比,比起那些躺在陵园里的兄弟,我敢说不好吗?”这句话代表了刘峰怀念死去的战友认为活着已经是上天的眷顾,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己生活遭遇的无奈认命。

整部电影我感觉是冯小刚和严歌苓对于过去军旅生涯青春的一种缅怀,也是对于那个时代曾经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人们的一种致敬。

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多么残酷,我们都要以知足的心态去坚强面对生活,让自己的芳华不会虚度。满分10分制我打8分。

关于芳华观后感600字5

《芳华》是一部好电影,它唤起了人们正要遗忘的悲伤。看《芳华》的那天上午,我躺在床上,捧着手机,女儿在我身边依偎着我。我看的是枪版。十几分钟之后就开始默默流泪。女儿在我身边,我也没有办法克制自己。她隔几分钟就伸出小手,帮我抹一下眼泪,轻轻拍拍我的背。她经常看到母亲在看电影之后痛哭,知道该怎么做。我沉浸在巨大的悲伤里,无法自拔。开始是嘤嘤低泣,再看到后来便不顾一切的失声痛哭。悲伤涌集在胸口,不哭出来太难受。看完后,虚弱地躺倒在床上,好半天,都没有办法振作起来。

对于那段过往的记忆,我是陌生的。所以,我没有办法去批判芳华中记录的一些史实。只有我的感受是属于我的最真切的东西。我只能告诉大家,我认为芳华是一部现实悲剧,我想告诉大家,我的泪点在哪里。或许这些泪点,就是芳华的看点,或者说价值。这不是一篇影评,只能算是一点观后感。

首先芳华记录的是那个时代女人的悲伤。在那个一切服务于集体的年代,性别意识淡漠,性别教育缺失,女人的性别特征被压抑,被污名化。女人对自己的身体,对于性,都不能正常的接纳。有人常爱说,那个时代的人单纯。那不是单纯,是无知下的苍白。在今天,海绵胸罩,聚拢文胸已经成为女性的日常装饰品了。可在当时,一个用海绵做假文胸的举动,引发了众人的嘲笑。脆弱的何小萍成为被怀疑的对象,为了弄清楚真相,竟然不惜动手撕扯衣服来检查。而刘峰不过是拥抱了一下林可可,林可可便认为自己的身体被侵犯,痛哭并揭发,如失身一般。我认为,这些举动,都是因为内心对性的污名在作祟。在军装的包裹下,女人身体的特征被完全掩盖。等到社会开放,有了紧身衣与喇叭裤,那个曾经嘲笑“假文胸”的人群,却因为家庭的优势成为最前沿的享受者。

我仍然怀疑,在那个所谓的保守年代,女人仍旧是权势者的玩物。影片中没有指明,但林可可的话总是让我有奇怪的联想。比如她的朋友说,“某医生或吴干事,不也抱过你吗?”比如,“只有在锦江宾馆和首长家里才能看到这么好的沙发。”比如说,“你要感谢你的首长爸爸和护士长妈妈把你生得这么好!”这一切都在暗示。这种暗示,或者说某种隐喻,其实在当下已经成为一种心照不宣的隐语了。“”三个字,即使在军`政的严肃背景下已经无法掩饰其暖昧的色彩。

当然,我的第一滴泪似乎是为何小萍流的。她被当众羞辱,被嘲笑,被区别对待,都会刺痛我。因为在我们的人生中,不乏这样的经历。一个好的电影,或许正是这样,让人们从一个角色身上,看到或感受着自己过去的痛。然后在不断地刺痛中,变得坚强,从容,甚至冰冷。

第二个让我触动的是芳华记录了一个好人的悲哀,一个善良者的悲哀。这样的人其实在任何时代都存在。但他们往往又是最容易被忽略,甚至伤害的。因为善良最易被利用。刘峰是一个没有原则的老好人吗?我不同意。在我眼里,他只是一个正常人罢了。而那几个活跃的女团员,身上或多或少有着红二代的臭习气。跟她们的父辈一样,自恃权高,看他人都低她一等。虽然在一个小小的文团,可家族的权势仍然影响每个人在团里的地位。当那位女兵大言不惭的说“革·命·江·山也是我们打下来的。”我相信这一句话会激起很多人的不满。她们跟她们的父辈一样,对于普通士兵,或者普通人的付出,视而不见,视若无物。这种傲娇或许在今天都根深蒂固植于洪色后代的血液中。所以才会有今天的```口事件。当刘峰大声吼着,“我没有你们流氓!”。当时,我哭了。我很理解一个正常人被流氓欺侮的感受。特别你又无力抗拒。一个正常人需要流氓的嘉奖与认可吗?最后刘峰把自己的奖状奖品都扔了。这一幕太他妈解气了。

刘峰这样一个人,也不过是集体表演伪善的免费装置罢了。他为了祖国,为了集体,真切地用肉血之躯去拼搏,到后来的结果又如何呢?已经成为残废的他,赖以生存的车被扣,罚两千块钱,被穿着制服的连防队员暴力对待。我相信,这个时候,很多人心里都会迸出三个字,“不值得”。

若说单纯是芳华里的这段故事,与我的生活无关,是不足以让我悲愤如此的。然而,芳华记录的是一个时代的悲哀。如果你愿意跟你的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聊一聊那过去的事,或许你就会明白,其实你也是这悲剧中的一员,芳华记录的,就是我们自己的悲剧。妈妈昨天跟我讲她年轻时候的故事。她说,她和一个女友不愿意在集体中劳动,想出去挣钱。就跑到女友哥哥的农场里,想当伐木工人。结果在农场玩了几天,就被哥哥送回家了。因为村里不放人,村里打电话,让她们俩回去。因为她们是村里的劳动力。在那个时代,农民们决定不了自己的命运,像今天的劳改犯一样。

妈妈说,我和弟弟出生的时候,没有人带我们。她要去生产队劳动,每次上工的时间到了,她就牵着我,抱着弟弟发愁,不知道该把我们送到谁家去。我大爷爷一边打草绳,一边看两个孩子。我可怜的大弟弟在摇篮里,脚后跟都蹬破了,噪子都哭哑了。那是饿的。而我小时候,饿了之后,吃过自己拉的屎。妈妈说,口粮不够吃,一家只分三斤油,长年没有油水。她经常没有吃上饱饭,每天上工累得要死,回来还要奶孩子。而我有几个姑姑,小姨,舅舅,叔叔,幼年就饿死了。我奶奶和外婆,分别饿死三个孩子。我从来不相信农民种的粮食会不够自己吃。可是,农民的孩子却真的饿死了。至于为什么?你们的父母一定会告诉你的。我哭我的外婆,她没吃几年饱饭就病死了,我也哭我的妈妈,她这一生,享受的幸福时光,也不过就是从这几年才开始的。我也哭我自己,在他乡流浪多年,现在过的也不过这样。芳华的沉重,可能我们这一代人还沉受不起。

可还有人在怀念过去,怀念那吃血的青春。并不是因为他没有看到过人吃人,而是因为他就是那吃人的人。但是,你也不要得意。当何小萍假装高烧不愿意演出的时候,一个首长的阴沉,可怕的嘴脸一定被观众深深记住了。当你的忠诚被耗尽或者被嫌弃之后,也一样会被扔到无名的角落,任你自生自灭。

芳华观后感1500字 篇3

特殊的心境和际遇,更容易和文艺作品发生碰撞和共鸣。一个西南军区文工团的故事,演绎着那些被无情的国家机器和肆虐的时代车轮所碾压的善良和芳华,看似是那样特殊的背景,看似是那样个性化的经历,却无不折射着我们每个人的命运。

没有被善待的人,最容易识别善良。这句旁白,可以说是这部电影最动人的一句话。在满地鸡毛、破落不堪的现实面前,我们究竟应该选择做什么样的人?

忽然想起今年暑假,在上海浦东,朝阳义塾孙源源校长的一句话:

即使被骗,我依然选择相信。

这多么像历尽沧海桑田而矢志不渝的人生宣言?

当我看到故事的主人公刘峰拖着假手,被联防队员推推搡搡,却不得不低头“被讹”的时候,我的眼睛湿润了。

这就是一个好人、一个活雷锋、一个战斗英雄的悲惨“结局”吗?

刘峰实实在在是个好人。每次出门,大包小包不辞辛苦地给大家带东西;战友的手表太过名贵没人敢修,他便自己研究自己修好;食堂煮破的饺子总是他主动打来吃;做梦都想去上的大学,有人更需要,他便拱手相让;战友结婚没钱,他自己买材料亲手做了两个沙发;就连猪跑了,别人也是第一时间喊他去帮忙。

就是这样一个竭尽全力为别人服务的人,却没有得到大家真正的认可,他所做的一切在别人眼里只是“理所应该”。在他被下放的时候,除了何小萍,竟然没有一个人来送他。他在战争中失去了一条胳膊,但国家没有给予相应的认同,他只得跌落到社会底层,拖着残疾的身躯,苦苦挣扎。

他的善良,像撞到了一堵厚厚的冷冰冰的墙。电影中,没有清晰地展示刘峰在那样的境遇后真实的内心世界,他,能够承受吗?他,会后悔吗?

他的内心,究竟需要多么强大,才能扛过这一切?

这个世界,注定有一些真相会永远被埋没。

刘峰与林丁丁如此。在最关键的时刻,刘峰深爱的林丁丁选择了落井下石,编造了刘峰“腐蚀”自己的谎言,并制造了很多富有想象力的生动细节,让所有人把刘峰当做了“流氓”。几乎没有人站在刘峰这边,大家就那么幸灾乐祸地看着他从“活雷锋”的神坛上,重重地跌落人间。这样的时候,真相还存在吗?

何小萍同样如此。一个“假胸事件”淋漓尽致,没有任何证据,几乎所有人异口同声地认定,那个让胸罩耻辱地飘舞在蓝天之下的人,一定是何小萍。于是逼她交代,甚至粗暴地扒她衣服,渴望她的丑态被曝光而后快,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至于那个“假胸”到底是谁的,还重要吗?

生活中的事情大都如此,人们只是根据需要,来选择自己所期盼的“事实”。真相,往往取决于权威,取决于地位,取决于僵化的思想,而与事实无关。就像电影中的一个细节:

“红色江山都是我们家打下来的,溅你身水怎么了,怎么了?”

这样的逻辑就赤裸裸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才是决定真相的人,那个人,可能永远不是你。“溅你身水”,如果换成“泼你身泥”,换成“给你一个臭名”,是否照样理直气壮?

所幸,故事并未在灰暗的情绪中落幕。

当影片结尾处,刘峰与何小萍在站台长椅上安静相依,那一瞬间,似乎所有的苦难都化为乌有,美好终于像黄昏的阳光一样,温暖地洒下来。旁白声起:

“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然他们谈笑如故,可还是不难看出岁月给每个人带来的改变。倒是刘峰和小萍显得更为知足,话虽不多,却待人温和。”

那一刻,我知道,我们的人生仍然值得期待:青春的芳华易逝,但人性的芳华却可以永恒。虽历经苦难,但最后的“知足”和“温和”,何尝不是人生最好的状态?何尝不是命运给予刘峰和何小萍的最珍贵的馈赠?作为好人,两颗善良的心足以相互取暖,过去的一切又算得了什么?我们何必纠结于苦难,纠结于真相,纠结于内心的挣扎和不甘,并在纠结中产生无尽的怀疑和幻灭?

多年前,我在大街上看到一个求乞的少年,跪在冷冷的风里。当我递给他五十元钱的时候,他的眼神里充满了惊愕和惶恐。要知道,那时候的我,一个月只有不足三百元的工资。朋友说,你太善良了,那很可能就是个骗子。

我笑笑,不语。真是骗子又如何?我只知道,孩子与我对视的眼神里曾有一瞬间的温暖闪过,如果那样的情景下,我没有伸出援助的手,或许我的内心留下的将是不安。

善良,不是为了寻求回报。一个人拥有金子般珍贵的善良的品性,这本身就是上天赐予的最宝贵的礼物。

巧合的是,看电影前,刚刚在北师大聆听了于丹老师的分享。她也谈到了《芳华》,谈到了善良的话题。

她说:当老师是奢侈的,我们要有教师的职业尊严,被那么多纯洁的心灵所期待,我们必须成为一个好人。一个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做好人不是为了别的,是为了对自己有个交待,呕心沥血,付出一辈子的努力,是为了让自己过得坦然。

的确,做老师不容易,做个有良知的好老师更不容易,来自社会、领导、家长、学生的重重压力,时时刻刻裹挟着我们,让我们常常喘不过气来,随时可能发生的质疑、误解、伤害,甚至会让我们在某些时刻心生绝望,让我们觉得生活是那么灰暗和茫然。

但是,所有的孩子都是有善根的,做一个老师,就不得不提醒自己,一定要做个好人,要努力成为一个成全更多好人的人。面对孩子,面对复杂的生活,不断提高我们净化自己的能力,除此之外,我们别无选择。

若干年前,我在一所农村中学教书。后来离开了那里。几年后我去那里办事,坐在长途客车上,突然发现路上一个小伙子,骑着破旧的自行车,边追边喊,截停了客车。在满车人惊讶的注视下,他三两步冲上客车,冒着满头大汗,跑到我身边,一把把我抱在怀里,激动地说:王老师,我太想你了。

而那,是我任教班级里中途辍学的一个孩子,我家访,我给他垫付学费,但最终无果。

那一刻,我对教师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是在北京开往常州的高铁上。我的邻座,是一个精神矍铄的老大姐。聊起来,她竟然也是教师,而且是15岁参加工作,到现在退休,仍然坚持没离开教育的人。我们聊了很久。她谈到对目前教育中只考虑成绩,不关注做人的深深的忧虑;她谈到高考改革给教育带来的新的思考和启迪;她谈到自己和学生间发生的那样一些细碎却意义深远的故事;她谈到自己坚持学习,了解国家政策,熟悉新的教材;她甚至谈到自己复杂的成长经历,以及家风给自己带来的深远影响。聊天中我知道,她原来在北京海淀区工作,曾经是第一批登上天安门城楼受到表彰的优秀班主任,而她七十一岁了,每周都要到丹阳来四天,原因竟然是为了帮助一个出了问题的小学生……恍惚间,我突然幻想,如果再过二十年,我也能像施大姐一样,那真的是教育赐给我的幸福。常州下车,她转车去丹阳。我坚持帮她拿行李箱,将她送到出站口。我想用这样最质朴的方式,向真正的教育人致敬。

一个好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就在于人格。而良好人格的核心之一,就是面对再多的无奈和无助,面对再多的不解和困难,也永远不对这个世界丧失信心。

哪怕生活已是破败不堪,哪怕未来仍然混沌不清,哪怕“江歌案”、“杭州保姆纵火案”、那些“扶不起来的老人案”仍然在身边上演,但:

即使被骗,我依然选择相信善良;

即使困惑,我依然选择相信善良;

即使委屈,我依然选择相信善良。

因为,善良,才是一个人永远不会衰旧的芳华!

大学生芳华观后感600字 篇4

冯小刚制导的《芳华》刚一上映就获得巨大的反响,小作者杨若琳描述了自己看完电影《芳华》后的感想,文艺的笔触下有着不一样的味道。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的内容吧。

芳华,芬芳的年华,那么美。

故事由七十年代的部队文工团说起。何小萍被文工团的“活雷锋”刘锋接到了文工团,故事才刚刚开始。故事中做自白的是萧穗子,一个舞蹈天赋极高的,爱笑的女孩。反复出现的一句旁白,也是小萍的话语,拉开了她的一生:“她以为摆脱了那个没有温暖,处处低下的家,想着来到这里便能受人尊重,但她错了。”随着刘锋、小萍被下放离开文工团,无尽的战争席卷在他们身上,可当一切结束,当小萍接受荣誉,将要处处受人爱戴之时,她却成了精神病患者。一个从小受尽别人欺负和折磨的人,经过那么多苦难,在前线又见了那么多血淋淋的惨状,再突然接受表彰,是个人都会疯吧。

仅仅六分多钟的战斗场景,却刻画了一场深重的灾害。被子弹打破动脉血管的刘锋,是那么渴望牺牲,因为只有牺牲了,才能成为英雄,只有成为了英雄,那个干净利落、沉静文艺的乐队独唱林丁丁才会歌颂他……

最后,芳华逝去,他们褪去青涩,重聚时的沧桑,催人泪下。

忽然想起了礼堂中,整齐如一的舞蹈演员、沉稳大气的演奏者、在台上帮忙修聚光灯的“活雷锋”,泳池旁、楼梯间、大街上的欢声笑语。光晕柔和地照入礼堂,给这些,盖上一层过去的淡影,朦胧美好。

小萍独舞的一段,是全剧的泪点。

当她以精神病患者身份再次出现在文工团时,成为了舞台下的观众。她目光呆滞,成了一位默默无闻的观众,坐在一堆病人中。那些节目,她们排练了那么多的时间,而她好像是没见过的一样。《沂蒙颂》一舞,优美的音乐,跳跃的舞姿。那是她之前多么印象深刻的一曲!那一刻,潸然泪下,她的眼有了辗转的流波,逐渐沉没入这舞蹈,她的手逐渐打着节拍,脸上终于没有了僵硬了表情,花开、回暖,久违的笑容绽放。多久,没有看到过小萍的笑容了?离开文工团之前,这一舞,跟她有过太多的渊源。渐渐地,她走出大堂,月下,重新投入到这一舞中,那种眼神,是死灰复燃的欣喜,是对舞蹈倾注一切的热爱。舞台上,虽有灯光华服,观众百座,却不如小萍带来的感动充实。那个时候,即使身穿病号服,她依旧最美,惊心动魄。

他们的芳华究竟是什么,便是我们所要追寻的。

拥有一台可以播放邓丽君歌声的收音机,穿上军装拍张梦寐以求的军装照,团里食堂多吃二两铰子,优美地表演自己心爱的节目,便是最幸福的芳华了吧。年轻总是有无限的可能,当他们从人人向往的文艺青年转换到前线的战士和医生时,他们的芳华又增添了几笔浓墨,至少,比起他们曾经的战友,他们体会到芳华的另种滋味。每当我看到血与泪染到他们脸上,悲与痛刻到他们心里,那迷茫而又无助的眼神,痴痴地望着曾经多么熟悉的地方,却已无半分生气。芳华无限,只要他们想,他们的一生都是最美的芳华。波澜的芳华,那么美。

倏地又回到过去,阳光倾洒,沉静却有活力的木地板上,正在练舞的姐妹们个个婀娜多姿,祥和而唯美的笑容是她们的标志,大提琴映着他们的笑容,一幅画景在这个几十年前的小院里展开。文工团解散那天,他们心中怀着伤痛,一曲《驼铃》,他们哭着,喊着,当他们都醉睡倒在礼堂中,这间大屋,好像便盛满了幸福芳华,一代人的幸福芳华。那一夜,所有人的面容,他们都记住了,因为,有的同志,此后便再无交集。芳华即将散去,这里终将成为回忆。他们的青春从这里开始,也从这里结束,这里面的喜,是一辈子去回味的;这里面的痛,是一辈子去惋惜的。

终于,几十年后,他们见面了,可穗子却这样说道:

“原谅我不想让你们看到我们老去的样子……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然他们谈笑如故,但是不难看出岁月,对每个人的改变,和难掩的失落。”

如今,他们怀念的,可不就是美好的芳华吗?

恍惚间,又闻——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

关于大学生芳华观后感600字2

今天看完了芳华,唯一的感觉就是沉重。

一个不被人原谅的好人,一个从小到大缺爱的女孩子。她们超越爱情与友情的感情成为了不朽成为了一些人永远无法弥补的羞愧,那些背叛都云淡风轻的被时间掩盖,然而时间不会给任何人机会,也不会给任何人原谅。

好人就不能有爱的人,好人就要对谁都好,“我”和一众旁观者享受着刘峰的好,却还在寻找着刘峰的缺点,我们对坏人坐视不理,满是包容和接纳、甚至忍让,却不给好人任何机会。那个时代人心虽然没那么坏,但是却更是一个随波逐流的时代,把批斗与批判当为神圣与正义。总要在所细微之处一定要把人分出等级,谁都是小心翼翼,小心翼翼的触犯着所谓的道德底线享受着叛逆的、偷偷的快感与快乐。

是啊!女孩哭是因为有人疼有人爱才哭的。没人疼没人爱的女孩只能把眼泪憋回去让它流到心里。沉默不语……悄悄的、慢慢的、渐渐的使自己的外壳无坚不摧。小曼它遭受了无尽的黑暗和痛苦,但是只有她没有背叛善良。她爱他正像她维护着善良,他维护她,是因为他背叛了大众给一个小女孩的黑暗。

人也许是一下子就死了的,然后躯壳带着受伤的灵魂独自游走。也许刘峰早就“死了”,或许他还是没看透他爱的女孩,或许都不是。劳碌了一辈子,心伤了半辈子,被别人误解被判了半辈子。但他还是那样的好,无论对待什么人。

两个被伤的人的惺惺相惜,让人觉得心疼,为什么好人没有好报?为什么总是要随波逐流?为什么总要那么的冷漠?如果总是善良的人被辜负,那么这世界就丝毫没有温暖。

我做不到像她们那样坦诚,正是因为我做不到像她们那样轻易原谅别人,可能是岁数不够经历太少。

是吗?生活真的像小说里那样无常吗?真正经历了到底会怎样?

但愿我的执着,我的克制,也希望能有一个好结果。

虽然结局还是忧愁,但我已经闻到了不朽的味道。

我还要再读一遍,可能需要很大的勇气再读一遍。再来补充,真的,有些感受真的说不出来,也没有勇气说出来,但给我些时间我会坦然。

关于大学生芳华观后感600字3

芳华已逝,生活继续

冯氏幽默与诱惑

如果有一天冯小刚不搞冯氏幽默,冯的电影就不好看.从《甲方乙方》到《不见不散》再到《手机》、《大腕》冯氏幽默就从没有断过.

最近几年的冯氏电影,幽默的深度比之前更隐秘,每一个镜头,每一件事情暗合情理之中,但又不得不让人反思.冯氏的幽默有了更深更值得挖掘的潜力.

也许因为冯小刚是1958年出生的人,所以对70年代-80年代之间的事情记忆较深,在者随着年龄的逝去,人总会想回忆些什么,然后就有了《唐山大地震》、《我不是潘金莲》、《芳华》一系列只有他们同龄人才能看的懂的和喜欢的电影.当然,回忆是过去,但更重要的是警告和教育后人有些东西,不能舍去或者不能忘记.有些观念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

《芳华》一群在文工团里面的文艺兵,虽然不是藏龙卧虎,但其中也有几个比较有代表的人物.刘峰、萧惠子、何小萍、林丁丁、郝淑雯、陈灿、他们之间的故事贯穿了主线.

男主:刘峰

刘峰,一个活在现实中的活‘雷峰’在那个年代任劳任怨,脏活累活抢着干,对整个文工团来说就是一活宝,如果没有他估计许多事情都执行不了.比如说修道具,再比如说为炊事班的同志打一对结婚的沙发;他的热心肠让大家对他有了很高的评价‘活雷峰’;但是所有人都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东西,人性的情感,‘活雷峰’再好,他也是有情感的,也是有喜怒哀伤的;一直喜欢林丁丁,因为听了邓丽君的歌一时冲动抱了一下林丁丁被发现,加上林丁丁的告发,导致了刘峰的人生发生逆转,最后在1979年上了的前线.

刘峰有二次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一次是在文工团时上级给予他名额到军事院校进修,但是他一直‘好人’做习惯了,把名额给了别人;另一次在中受伤,本可以和重伤员一起到野战医院及时手术,救下自己的一条手臂,但是为了看守已经阵亡同事的遗体,他没有去.

这二次改变他命运的机会,一次到军事院校将来升官发大财是肯定的;一次是及时的对自己的手臂进行抢救,然后不需要截肢,也肯定就不需要退伍,以他的人品和能力在军中十年后肯定是师一级的干部.十年后不输任何人,但是他的选择决定了自己最后的命运.也许是因为年轻,或者也许是因为‘活雷峰’当久了,觉得道义比命运更珍贵,总是放弃自己成全别人.

而后来1991年,刘峰在海口骑车拉货被城管收了车,要1000元的罚款才能拿到自己的车.一个伤残军人,战斗英雄,为了1000块钱去和城管队长理论,差点儿被打,如果不是郝淑雯遇到替他给了1000元钱,当日肯定要被打.

最后的命运,1995年他邀何小萍去蒙自扫墓说出来的话让人感叹:因为伤残老婆跟着开大货车的人跑了,然后孤身一人;而何小萍一直都是喜欢他的,俩人最后虽然没有领结婚证,但是相伴到老无子无女,感觉好凄凉.

女主1:何小萍

何小萍.一个父母离婚,父亲病死在五七干校,母亲改嫁,六岁后就没有见过父亲,长大后只能写信到五七干校,而父亲为了不连累她从没有回过信.母亲改嫁后又生了弟弟、妹妹,她好像是这个世间多余的人.准确的说:被遗忘的人,从小就被欺负.

偶然的机会刘峰从北京把她带到了文工团,然后对档案进行了修改,把资产阶级,改成了“革干”家庭,从此有了新的开始,怎奈她一直就是别人眼里的一个笑话,为了给父亲寄一张穿军装的照片偷穿别人的军装照相、胸小、没人和她一起练舞,处处受着排挤.当她听说刘峰抱了林丁丁的事情心里很难过.当刘峰被下放到伐木连的那天,整个文工团只有她一个站在门中送刘峰,而刘峰‘活累峰’的事迹从此在文工团变成了传说,且因为男女关系,刘峰变成了‘假活雷峰’藏的深,被审查,被非议.到最后只有何小萍懂他.

怀揣着对文工团群体人员的鄙视,何小萍放弃了演a角的机会,装病,让上级领导对她有了看法,然后调到战地医院,何小萍开始了期间救死扶伤的工作,在抢救伤员时一颗炮弹落下,震成了精神病,战争结束后虽然成了救死扶伤的英雄,但是在那个英雄千千万的年代里,许多人随着时光的推移终究会被遗忘.

最后一次出现1995年,何小萍和刘峰在蒙自的烈士园林里面看望阵亡的战友,问了一句:“您过的好吗?”刘峰答:如果和死去的战友比,活着就很好;如果和其它的人比也许不算好.终于何小萍说出了:“你可以抱抱我吗?”1978年就该说的话,忍到1995年,后来俩人在一起,但是没有结婚,只是相伴到老.观者看到这儿吸一口凉气,这算是革命战友爱情终结吗?

女主2:萧惠子

萧惠子.整部电影,改变自严歌苓同名小说《芳华》.萧惠子就是严歌苓,因为一开场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由萧惠子的回忆开始,然后由她再次口述终止.

经历了就是财富,许多人经历完一件事情,然后把这件事情写成书,一是为了纪念,二是为了回忆.萧惠子一直暗恋陈灿,从一开始就看的出来,陈灿说饺子不够吃,天天饿着,然后她很大方的给他饺子;陈灿在街上骑车摔了,不能在吹主角的小号,她把自己父母留下来的金项链拿出来打了金牙套由陈灿戴着.

文工团解散的那天,她把自己人生第一封情书放在了陈灿的小号皮箱里,但是刚上车她的好友郝淑雯告诉她:我和陈灿好了.追问什么时候的事情,说是几天前.萧惠子瞬间蒙了,在大家在车上熟睡之余,她把那封情书拿了出来撕碎.

突然的看到这儿,就想起当年的我们喜欢一个女生,然后往她书桌下的抽屉里面放了一封想了几个月才写出来的情书,当走到教室外面的走栏,低头看见一个男生正拉着她的手从校园深处走来,哪一颗的心情是失落的,徘徊的,转身回到书桌拿走那封情书.感觉当时是多么的悲观、失望,但人生还要继续.这跟当时萧惠子的心情应该是一样的.

女主3:郝淑雯

郝淑雯一个典型的红儿代,在文工团内一开口“江山都是我爸他们打下来的”,然后让站在一旁的何小萍,萧惠子尴尬,因为她俩的父母都是反动派.郝淑雯优越的家世,造就了她有许多追求者,但最后,当她得知陈灿的父亲是昆明军区副司令员时,那些所谓的追求者全被甩了,她看上了陈灿,两家都是红二代,门当户对.

1991年,海口.郝淑雯再一次出现,是看到刘峰从街上走过,然后追到了城管办公室.一个十岁孩子的妈,孩子在玩着新款变形金刚玩具,和萧惠子对话中说:“陈灿一天只顾拿地,拿地”.爆出了陈灿已经开始在做房地产开发,而自己成了一个有钱有闲的阔太太.

女主4:林丁丁

林丁丁.这个全文工团唱独唱的美女,在与刘峰一抱之后被人撞见,感觉自己受到了多大的侮辱,被同事扣上一顶“腐蚀活雷峰”的帽子,然后主动找组织揭发了刘峰喜欢自己的事情,还说抱的时候解她内衣扣子.她的揭发让刘峰也受到了审查,结果是离开文工团,到伐木连.在那个革命斗争,阶级斗争残酷的年代,刘峰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抱了十秒钟姑娘,然后命运就被改变吧?

文工团解散后,林丁丁嫁到了海外,过上了阔太的生活.在那个时代出国还是件奢华事情,她也算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吧;在二姨的介绍下嫁给了华侨,1991年郝淑雯把她发福发胖的照片拿出来给刘峰瞧,如果刘峰当年知道她会变成这样,估计不要说喜欢,更不要说抱,早就放弃了.

影评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旋律;我们作为80后,90后,没有生活在那样的大潮中,没有经历上山下乡,没有经历,没有经历战争;但那些电影里的老歌,一经唱起就让我们回想起那个大家讲思想,讲进步,讲觉悟的年代.那时全中国七成以上人的命运都没有握在自己的手里,而是跟着时代的步伐前进,他们没有选择,只有服从.

回顾我们80后,90后,对工作的不满意,对生活的不满意各种抱怨,觉得老板对自己不好,或者压根儿找不到工作,混迹在街头巷尾,网上打游戏,看八卦.觉得社会主义不好,觉得周围的人,家人,朋友对自己不好.但是,却忽视了自己作为一个个体需要努力和付出的真正意义.忘记了自己只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忘记了自己的价值.因为没有生在历史的洪流中,无需挣扎,且想着现目前的社会上行通道受阻,人生意义缺失,然后得过且过,迷茫和坠落.

《芳华》那是个血气方刚的年代,而关于青春,关于爱,关于责任被真实的记录.那个叫刘峰的‘活雷峰’,最后成了整部电影里的痛,在文工团甘愿做最下等的工作,照顾好所有人,上战场宁守着死去的战友也不自救,革命情义之高远胜所有人,但是他的结局,断一条胳膊,贫穷、老婆和别人跑了,生活困难,最后与何小萍未结婚在一起,没有子孙后代,凄凉悲苦的过着残生.

陈灿,一个红二代,没有上过战场,也没有什么兄弟情意,靠着父辈的光辉,人生一片坦途,结婚,生子,开公司,做老板人生走向顶峰.陈灿和刘峰人生的鲜活对比,无疑这就是冯氏黑色幽默的又一高深境界.有原则的刘峰,最后在凄寒悲苦中渡过自己的余生,有背景的陈灿最后在荣华富贵中渡过一生,虽然都是活着,但是价值和意义的不同震撼了后人.当然,有一个有背景的爹一直就是所有人的梦想吧!

何小萍的孤苦与悲戚,刘峰的孤独与徘徊,如果不是冯大导演开恩,估计结束时也不会有最后一幕:“你能抱抱我吗?”如果不能,他们想当然的在孤独苦闷中历经数年,然后了此残生.也正因为这最后的一幕,电影得到升华,让所有观众又看到了希望,相比陈灿和郝淑雯,刘峰和何小萍后半生过的不好,但是他们过的踏实,且来之不易!而萧惠子考上了大学,人生也很美满,写了这本名为《芳华》的书,也有了这部电影.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认同世界的不公平,也不得不对一些事情表现出愤怒,但以事无补,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丛林法则从没有丢弃,弱肉强食,诡者生存.老实如刘峰,荣誉大到‘活雷峰’但是因为这份荣誉自己不能向常人一样喜欢一个人,或者爱一个人;荣誉光环退掉后,还是个平凡人,比起那些如陈灿一直把自己藏的很好,从没有人知道自己是某司令员的儿子,直到这个秘密被曝光,才展示自己能力与实力的人,刘峰就像个小丑,他像是被这个社会用来评价和笑话的.

关于大学生芳华观后感600字4

我们这一代人,古往没有过,今后不再有。我们这代人,是全世界最不寻常、最折腾、也是最乐观的一代人。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各种磨难,参与了各种运动,推动了时代的剧变,也被时代所改变。我们这代人,将生命最黄金的几十年,献给了祖国建设的事业中。电影《芳华》中表现的正是我们这代人的亲身经历,这部片子不单有真实的故事情节还有深层次的思考。

《芳华》的时代是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而关于青春,关于爱情,关于责任等等,真实的反映那个年代的史实。影片是音乐盛宴,大饱耳福,《沂蒙颂》、《绒花》、邓丽君的《浓情万缕》,我们耳熟能详;影片里美女如云,大饱眼福,熟悉的舞蹈,熟悉的剧情,熟悉的动作,让我想起当年在工农商学兵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里的情景;影片里血腥战争,难以接受,对越自卫还击战的场景历历在目,当年因为工作便利能看到《内参》,我专门画了张中越边境地图,把每天的战况标注在上面。

影片中的许多场景,勾起我无限的回忆,我们也曾借过战士的军装用海鸥—4相机在山上拍过照,也曾在炮阵地为战士们演过出,也曾拿着56式冲锋枪和战士们一起打把,1393部队93分队的战士:王开先、尚俊岩、石铁钢、温年宝、白先勇……虽然47年从未谋面,但是他们的音容笑貌依然会浮现在脑海中,虽然我们是个大杂烩的宣传队,电影演的是部队文工团,但是照样演绎了爱的故事。

在时代的大潮之下,何小萍、萧穗子、林丁丁和刘峰、陈灿他们都只是一叶浮萍,缚身于时代的洪流之中而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但是他们体内的青春气息又注定他们在被时代的洪流聚集在一起的日子里,一定会发生他们的故事,也就是影片《芳华》所讲的故事。当年部队战士严格禁止与地方老百姓谈恋爱的,我们宣传队解散时,本来应该有个合影,结果部队首长不允许,只有我们这些地方的队员照了张合影,留下一辈子的遗憾。

影片中的主人公何小萍是从乡下来的文艺女兵,进入文工团后,原以为脱离被当作累赘的家庭就能一帆风顺,在文工团却经常受到其他人的排挤,从而被巨大的孤独感包围,感觉自己是被抛弃的人。在文工团,何小萍的身体,是被嘲笑、唾弃乃至被蹂躏的存在。“借”军装、爱出汗、海绵胸罩事件……正值豆蔻年华的姑娘,本以为进了文工团可以脱离被欺负的命运,然而,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人格上,被以类似今天“校园暴力”的形式侮辱与损害着。在灵魂上,何小萍始终不被善待。但刘峰对何小萍照顾有加,她第一天进文工团的时候,正是刘峰亲自接的她。此后,两人的人生轨迹虽然不同,但都让人感叹。

影片中男主人公刘峰,文工团里的“活雷峰”,最后成了这部电影最深的痛,在文工团甘愿做最下等的工作,照顾好所有人,上战场宁守着死去的战友也不自救,革命情义之高远胜所有人,但是他的结局,断一条胳膊,贫穷、生活困难,最后与何小萍未结婚在一起,没有子孙后代,凄凉悲苦的过完余生。我们这代人有多少人像刘峰一样走过这几十年,很多人把这些人叫做“革命的傻子”。

尤其是改变刘峰命运的 “触摸事件”那场戏,刘峰偷听了邓丽君的《浓情万缕》,才敢向林丁丁表白。我也理解林丁丁对刘峰的感受。一个身上毫无缺点的活雷锋,一个神一样存在的人物,突然对自己表白,并且说出自己一点也不高尚,心里也有很多龌龊的想法,那种神像突然崩塌的感觉,足以让一个少女目瞪口呆反应过激。当年我们上中学时,一位男同学对于一位女生倾慕已久,斗胆写了一封情书,放在女生文具盒里,那位女生过激的反映,导致那位男同学直到中学毕业时才加入红卫兵。

影片中另一位叫陈灿的,一个红二代,没有上过战场,也没有什么兄弟情意,靠着父辈的光辉,人生一片坦途,结婚,生子,开公司,做老板人生走向顶峰。陈灿和刘峰人生的鲜活对比。有原则的刘峰,最后在凄寒悲苦中渡过自己的余生,有背景的陈灿最后在荣华富贵中渡过一生,虽然都是活着,但是价值和意义的不同震撼了后人。给后人留下:有一个有背景的爹,一直就是所有人的梦想吧!

何小萍的孤苦与悲戚,刘峰的孤独与徘徊,如果不是冯导开恩,估计结束时也不会有最后一幕:“你能抱抱我吗?”直到最后“他们没有结婚,没有孩子,他们如同亲人一样相依为命。”也正因为这最后的一幕,电影得到升华,让所有观众又看到了希望,相比陈灿和郝淑雯,刘峰和何小萍后半生过的不好,但是他们过的踏实,且来之不易!

电影剧终了,但是我却还久久的回味在剧情中,一直相信这样一句话:上帝在为你制造一个缺憾的时候,必定用另一处美丽来弥补你的这一缺憾。人生,无论到了怎样一种低迷的时刻,总有一朵花为你开放,总有一束阳光为你穿透云层,照耀在你的胸膛。写到这儿,把邓丽君那首《浓情万缕》送给你。“浓情千万缕,丝丝为了你;盼君多珍惜,愿你长相忆;今生永不渝,今世永不移;长藤倚老树,形影永相系。浓情千万缕,丝丝为了你;问君可知晓,望你长相忆;爱的日子里,叫人难忘记;长藤倚老树,形影永相系。”

关于大学生芳华观后感600字5

中华读书报:《床畔》中万红对英雄的坚守,我理解为是价值观的一种坚守;而《芳华》中小曼对好人刘峰的爱,也是一种高尚的价值观的追寻和坚守。您对英雄的书写带给我们很多的思考。比如《床畔》中女护士万红对张谷雨的守护,小说中许多人对陷入昏迷的张谷雨连长从崇拜到视为累赘,渐渐开始遗忘,甚至连他的亲人也准备放弃。但是,万红没有放弃,在几十年的坚守中使自己同样也成为了英雄。您如此反复书写这种坚守,是不是也有英雄情结?不同的时代,是否您看待“英雄”的眼光也有所不同?

严歌苓:写军队题材的小说,大概总是离不开英雄情结,《床畔》和《芳华》都是如此。其实刘峰这个主人公并不是真正的主人公,他是一个貌似主人公的映照物,就是说通过对他的态度,以他引起的行为,围绕他产生的故事,产生的人物命运变迁映照出时代变迁导致的人性、价值观变迁。刘峰在小说中的功用,大致等同于《床畔》里的植物人英雄张谷雨。尽管我们被“平凡即伟大”的价值观误导,我们对人性,尤其女性的人性是从来没有信服过的。女性的心理基础,集体潜意识,是百万年的进化史决定的,那就是雌性生物永远选取群落里最有力量、最凶猛、最有权威的雄性作为她后代的雄性基因。

我读过一本影响了国外很多科学家和知识分子的书,叫做《道德动物》(The Moral Animal),就是讲人类和动物界进化进程中形成的心理学。它激发了我对女性、雌性的心理和行为的推测,就是雌性生物,人类女性对于雄性中的强者(也就是经典意义上的英雄)的追求的集体潜意识——这是关乎与通过自身生育而永远延续自己物种的生与灭的本能意识。《芳华》中的女兵们尽管对刘峰这个老好人都是在品行上赞赏和拥戴的,但作为择偶,她们只会屈从雌性集体潜意识;刘峰在群体里无论再“伟大”,但这平凡的伟大,反过来说是伟大的平凡,在女性本能认识中仍然是个弱者。

无论社会赋予这样的好人怎样的英雄定义,但这种定义不可能推翻百万年来女性潜意识里的对于雄性的价值判断。所以《芳华》中的独唱女演员林丁丁不可能爱刘峰这样的平凡英雄,从而造成整个一场悲剧。应该说,《芳华》主人公是何小曼。何由于自身独特的身世,选择了悖逆雌性集体潜意识的情感归宿。《芳华》也是讲述了人性的迫害本能;何小曼是这种负面人性的牺牲品,只有这种牺牲品才能对于刘峰的善良产生强于一切的饥渴。

中华读书报:刘峰有超乎常人的心灵手巧、超越自我本能的善良和利他心,他以“模范标兵”的姿态在被需要中活得心满意足,却因一次“触摸事件”遭遇人生巨大转折。他的一生大起大落,令人伤感。

严歌苓:是的,假如我们把雌性集体潜意识里对于雄性的伟大分为:凶猛(群落中与同性角斗的胜出者,以及捕杀猎物的机智和力量)、残酷(对于敌手的残酷杀灭)、霸气、勇敢(挑战更强者,如大卫挑战巨人)。对立于这些强者素质的善良是一种宗教理想,在强者素质面前,善良看起来是多么柔弱!女性必须要为自己的儿女们寻求最安全、最富足的出生和养育环境,善良这项素质是多么文不对题;善良甚至是有害于女性的儿女们的生存安全的。所以原始社会“骏马和美女都是酋长的”,中国过去和当今都存在明或暗的外室就说明了这种集体潜意识。

那是个混账的年龄,你心里身体里都是爱,爱浑身满心乱窜,给谁是不重要的

中华读书报:《芳华》中几个女兵的命运,令人唏嘘,让人心痛。虽然明明知道是小说,但还是想知道,小说的几个主人公,是有原型的吗?

严歌苓:我从军十三年,人生中塑造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最重要年代,我都在军营里度过,那也是青春时代最敏感,感情最丰富的年代,因此身边所有的战友,都为我提供了生动的细节,不用原型我也有足够的原材料去虚构人物。我总是强调,细节的储存和运用是写活人物的关键。《芳华》里只有刘峰、林丁丁和何小曼是有一点原型的。萧穗子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表述出的所有反思和忏悔,当然跟我本人的真实感情紧紧关联。其他就都是虚构。

中华读书报:尽管小曼有各种各样的缺点,但最让人心疼的还是小曼。小说中叙述者“我”不停地跳出来发表议论,您觉得这是叙述的需要吗?

严歌苓:假如说《芳华》这本小说的一切都不重要,那么叙述者本人的诠释是最重要的。这不是有关青春爱情的故事,而是一个过来人对青春爱情诠释的故事。这是我现在还存在的良知对我所见证的青春爱情的认识和发现。人对自己过去的认识和发现永远不应该停止。人的当今经历和阅世都会重启对自己和民族历史的发现和认识。所以我的这份发现和认识要比被发现和认识的事情本身重要的多。

这是我第三次书写,这一次算我写得最透彻的一次。我为小曼的行为着迷,为她许多不可理喻的行为感到难为情,但更为形成她那些行为的社会和我们这个集体感到难为情。我痛恨把小曼扭曲成那种畸形人格的社会和集体的偏见和成见,正是这些偏见和成见升温成了迫害。人群迫害别人是免除自己被迫害,是延缓自己被迫害的时限,从而建立一个短暂的安全期,所以从众去迫害一个可迫害的对象,是人性中寻求安全的本能。所以我在故事中感叹:我们那群可怜虫。

严歌苓是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最多的作家。已经或将要合作的导演包括:李安、张艾嘉、陈冲、陈凯歌、张艺谋、李少红、姜文、冯小刚等。第一部《少女小渔》囊括了台湾电影金马奖导演、编剧、女主角等几项大奖。

中华读书报:您看了电影《芳华》有何感受?

严歌苓:电影《芳华》我看了,很感动,有时形象表现的东西,文字是望洋兴叹的。我曾经用了画家陈川(陈冲的哥哥)的一句话,解释我的这种感觉:图像诞生之际就是语言哑然之时。

中华读书报:这次电影是您做编剧吗?

严歌苓:是的,《芳华》电影是由我自己做编剧的。在做导演台本的时候,冯小刚导演又做了一些修改。

中华读书报:可否谈谈您一路写到今天,是否觉得越写越好,几乎不存在什么写作的瓶颈或障碍?

严歌苓:写作一本较长的小说,自我质疑、否定、低迷的创作状态,都是会出现的。人的健康状态都不可控,何况创作状态。但我不相信瓶颈,不顺利是顺利的铺垫,必须经过这些铺垫达到神来之笔。

中华读书报:这么勤奋的写作,但我想并非所有的作品您都满意吧?您衡量“好作品”的标准是什么?

严歌苓:不可能所有作品都让自己满意。我很少完全满意自己任何一部作品。这就是为什么我一再写何小曼的故事。我衡量好作品的第一标准是诚实。诚实的作家才有心灵和精神的自由,而任何一种精神不自由的状态都不会给我神来之笔。神来之笔就是让自己的创作反过来“surprise”我——给我惊喜——这种Surprise越多,创作就会越自由,反过来也就越诚实。

中华读书报:您的文学观是什么?您希望自己成为怎样的作家?

严歌苓: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百分之百的诚实的作家,就是只忠实于自己的审美价值、道德审美、心灵感受。任何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的语言,造句,不能诚实表达出最准确意思的写作,都是我不想要的。写得美,写得震撼,假如百分之百的“达意”,那么我宁可不要“传神”,传神是锦上添花,达意是雪中送炭。首先雪中送炭了,再升华为锦上添花。中国很多作家都不先求“达意”,写得很“飞”,但落不了地。先求达意,就是我所追求的诚实的一部分。

中华读书报:您觉得军旅生活对自己有怎样的影响?

严歌苓:军人经历是我最重要的经历之一,其次是留学经历。这两段生活奠定了我之所以为我。这两段经历都需要坚强、纪律、坚持。所以我的军旅经历帮助了我在美国留学时代的生活,没有军人的坚韧不拔,我不可能在一年零七个月里考过托福,拿到577分的成绩,用这个成绩保住了我的全额奖学金。

必须给自己限制,否则生活和思考都会失去自由

中华读书报:您是在《陆犯焉识》中才用电脑写作的,感觉如何?为什么那么晚才用电脑?现在早已习惯用电脑了吧?

严歌苓:我同时感到电脑书写的优越和弊端,手写的情绪,手写的动脑勤于动手的感觉,换作电脑写作都牺牲了。但现在我手写一部小说,都找不到称职的打字员。有时候打出字来,我还要猜,那是什么意思,因为打字员看不懂我的手写体,就乱打,还要找来原稿逐页逐行地对照,更麻烦。长期用电脑写作,我怕很多字都会忘掉。

中华读书报:情书在您的小说中是一个特别的存在,现在您还有机会写情书吗?

严歌苓:手写的情书肯定和电脑写出来的感觉大不相同。“情”这个东西是非常有机的,手写才能保持它的有机性。白纸黑字,把你对对方的感情一笔一划地书写出来,是一种定案,笔墨落在纸面上,本身就是仪式,就是结盟,是笔和纸,黑与白,思想、感情跟载体的结盟,是精神实体化的实现。所以,不用笔墨写的情书,我不真正把它们看做情书。一种可以最后一分钟写,下一分钟删除的东西,会在心灵上留下多少痕迹呢?

中华读书报:网络、微信等新媒体在您的生活中占用的时间多吗?您如何看待新媒体的传播?

严歌苓:现在我每天花一个小时专门处理微信和邮件,阅读微信和网络信息。必须给自己限制,否则生活和思考都会失去自由。这些杂七杂八的信息不可能不在潜意识里影响一个人的思考独立性。我住在海外,四海为家,就是想保持这种独立和清醒的思考。

中华读书报:您的写作状态一直特别好,是否与受到写作训练有关?如此看来,国内很多大学开设的写作课,是有必要的吗?能否传授一下国际写作课的经验?

上一篇:奉献爱心的600字作文下一篇:唱给母亲的赞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