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剧《三八线》观后感

2024-12-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战争剧《三八线》观后感

战争剧《三八线》观后感 篇1

1.由于是属于正能量的作品,应该说还算不错,使大劲也可以说个好,但不算太好,因为存在很多问题。

好的方面是:画面、色调、人物扮相与刻画、音乐、歌曲的制作以及个人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表现,都是相当好的。

但在主题展现、情调取向等其它很多方面就不行了。

2.好的方面就不具体说了,只说一说存在的问题,因为这才是最需要总结的:

1).只能算是属于抗美援朝题材的作品,可惜算不上是描写抗美援朝的正剧。

我在这里说一个概念请大家注意,抗美援朝的概念是什么?其意义先暂不说,表现在具体的主要历史事件上,就是战争的走向,这个战争的走向就是抗美援朝的主线。而该剧不去表现这个主线,却去表现一些相对次要的东西,能代表是对抗美援朝的描写吗?所以严格地来说,该剧不是描写抗美援朝的实景剧目,只是涉及到部分的历史片段而已。

由此似乎可以说,该剧的拍摄取向可能跑偏了。该剧大概是第一部抗美援朝题材的连续剧,应反映什么极其重要,放着波澜壮阔的大场景不去表现,却去表现“叽里旮旯儿”的小场景,让人觉得有点不尽人意。

或者也可以这样说,片名起错了,既然叫《三八线》,就应该按其大事件的走向拍摄,如果不叫《三八线》,取一个概念稍小或与剧情密切相关的剧名,就似乎没有这个问题了。

当然还有个问题,取名《三八线》虽然起到了有代表大概念的作用,但“三八线”只是停战分界线,用作片名来表现主题,似乎应是不恰当的,至少说明不够严谨。虽然不恰当,但在客观上给人们带来的只能是大概念主题的错误理解是无疑的。

所以这是该剧最主要的问题,也是最致命的问题!

在该剧播出前和播出期间,有关宣传说其是抗美援朝的大片,是大制作和大戏,因此观众期待值很高。结果一看,具体内容与片名主题和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主要史实几乎不沾边,所以大都反映不太好,不爱看。这里有观众感觉上当的不满,也是剧组在宣传上可能想哗众取宠的失败。

说句大言不惭的话,如果我是编导,我会设计一个第一人称的画外音,说我的父亲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硬骨头一连”中的一员,至于是谁,不用说明白,只说恰逢朝鲜战争爆发,为抗美援朝,开进了其战场,一系列故事随之展开。片名如可以叫《我的父亲和他的战友们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如果是这样,这部片子恐怕就没有这么多争议了。

2).其实描写抗美援朝的影视剧,也不必部部都是所谓的大制作,也不必部部都来描写其战争走向这个大主线,这样就雷同了。如果能多视角地再现这场战争的场景,反而更好。

本来,该剧可能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以一个连队为点,或再多几个点,来展现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更具体的、同样感人的战斗故事,但效果不好。

为什么效果不好呢?除了不该戴《三八线》这个大帽子外,在具体处理上,确实存在很多问题。

如新兵成长是该剧的主线,似大可不必。

新兵成长是军旅作品中常见的题材,虽不新颖,但确也可以在该剧中表现,关键是应怎样表现。我认为,战斗故事不管是大是小,都应该是在抗美援朝题材中可以选择表现的主线,但新兵成长应该在其中附带表现,或叫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而该剧却是在专门地表现,甚至于可以说是唯一一条最重要的主线,这就有些舍本求末了。

3).做为文艺作品,不仅是要再现什么,更重要的是应表现什么精神。如要反映抗美援朝,不仅有大战略的运筹帷幄、每次战役的精准操控、具体战斗的艰苦惨烈和不惧艰险、不怕困难、以弱胜强的各种战场奇迹的史实可供选择,更应通过这些描写,来展现铸就的.伟大精神和价值观。如国际共产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英雄主义精神,等等。

可该剧选择和展现了一些什么呢?很多镜头确实是当年战场的实景,但有些镜头的选择似乎就没有必要了,我指的是什么,剧组和观众应该能知道。展现涉及到的精神,除了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外,其他的太显单薄,没有震撼力。

所以,很多观众的观后感都说,看了几集,确实没意思,就不看了,再细的还用说吗?

4).在该剧播出期间,舆论的反映多为不太好,尽管也有说好的,但只是少数人。偶尔也能看到为舆论不太好正名的贴文,尽管他们不可能说出其正名的原由,但明眼人是能够看出来的,因为他们为该剧“张目”的理由***出一辙。

如这些“张目人”说,剧中故事80%都是有原型的,那么请问,李长顺、张金旺有原型吗?剧组把环境恶劣冻死人、运输困难遭轰炸等历史真实说成是有原型,不觉得勉强吗?

“张目人”说,剧以新兵成长、艰难运输、战场救护为三条主线,深刻地再现了当年战场的实景。关于新兵成长前面已经说了,虽也可以涉及,但用不着大书特书,这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战场运输和救护的实际情况,比剧中所描写的还要艰险和艰难得多,对这段历史,很多人了解,也有很多作品刻画过,你剧组还以为创了新意了吗?

“张目人”说,现在“雷剧”现象很严重,该剧正是摒弃了这种要不得的手法。请问,剧中还不“雷”?还得怎么“雷”?当然,后面“雷”的情况差了很多,但对一些具体场景的描写太过“细腻”,就显得黏黏糊糊了。另外不得不说,张国强的表演可能是最差的,他就是以“雷”出色的,并不适合演这个角色。

5).剧组的想法有点奇怪,放着抗美援朝的大主线不去表现,其他的却什么都想表现,结果,多倾向的表现都没表现好。

如五次战役,一次都没有表现出来,只是画外音和个别场景有所涉及。

如以一个连队为点,完全可以展现五次战役的全过程,粗线条也可以,可才代表性地打了几仗?使观众无法通过 剧情了解抗美援朝是怎么回事。

又如对美军和南朝鲜军的描写,剧组想展现什么呢?恐怕事与愿违,由于文字关系无法细说,最起码,那时对中国人来说,没有韩军这个说法。

还有最后的处理,是相当的不好,可爱、可敬的英雄们都死了,虽然视死如归的精神刻画的不错,相当感人,但太过悲惨,使人们没有胜利的亢奋,你剧组想告诉人们什么呢?

对了,剧中也没提胜利,反而提了谁也胜不了谁,为什么要有这种设计呢?

6).剧中硬伤太多,尽管我在印象文中说得不完全对,但确实太多,用不着再细说。

再多的就不说了,因为也没有必要把我们认为的所有遗憾都指出来,这已经够了,足够剧组自省的了。

为了完整地了解全剧,我是逼迫自己勉强地将全剧看完的,要不是为了有一个完整的印象,这样的剧目我真的不会坚持看完。

看到剧中李长顺和常芳为了革命事业暂放下了爱情,以及其他感人场景,我也为之落了几次泪,但这是相同立场的人朴素情感的共鸣,并不能因此赢得我对全剧的赞扬。

尽管我为之落了泪,但也不得不说,在这么残酷的战场上,在这么严肃的题材上,在这么紧张的据说才一亿元的投资上,在这么珍贵的镜头选择上,剧组都选择了一些什么呀?东一耙子西一扫帚,光感情纠葛等无关的事,就杜撰了那么多戏,有必要吗?

说《三八线》拍得不尽人意,并不是指片烂,而是指有很多的遗憾,而这些遗憾的产生,似乎只能说是其剧组的指导思想和经营理念可能有些考虑不周。

上一篇:起跑后的加速跑教案下一篇:读巴黎圣母院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