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金融机构外包(通用8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外包活动,保障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持续经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适用本指引。
第三条 本指引中的外包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将原来由自身负责处理的某些业务活动委托给服务提供商进行持续处理的行为。服务提供商包括独立第三方,银行业金融机构母公司或其所属集团设立在中国境内、外的子公司、关联公司或附属机构。
第四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当承担外包活动的最终责任。
第五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外包活动应当制定外包的风险管理框架以及相关制度,并将其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第六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根据审慎经营原则制定其外包战略发展规划,确定与其风险管理水平相适宜的外包活动范围。
第七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战略管理、核心管理以及内部审计等职能不宜外包。
第二章组织结构
第八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外包管理的组织架构应当包括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及外包管理团队。
第九条 董事会的职责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审议批准外包的战略发展规划;
(二)审议批准外包的风险管理制度;
(三)审议批准本机构的外包范围及相关安排;
(四)定期审阅本机构外包活动相关报告;
(五)定期安排内部审计,确保审计范围涵盖所有的外包安排。
第十条 高级管理层的职责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制定外包战略发展规划;
(二)制定外包风险管理的政策、操作流程和内控制度;
(三)确定外包业务的范围及相关安排;
(四)确定外包管理团队职责,并对其行为进行有效监督。
第十一条 外包管理团队的职责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执行外包风险管理的政策、操作流程和内控制度;
(二)负责外包活动的日常管理,包括尽职调查、合同执行情况的监督及风险状况的监督;
(三)向高级管理层提出有关外包活动发展和风险管控的意见和建议;
(四)在发现外包服务提供商业的业务活动存在缺陷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
(五)高级管理层确定的其他职责
第三章风险管理
第十二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制定外包活动政策时,应当评估以下风险因素:
(一)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关注外包活动的战略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合规风险、操作风险、国别风险等风险;
(二)影响外包活动的外部因素;
(三)本机构对外包活动的风险管控能力;
(四)服务提供商的技术能力及专业能力,业务策略和业务规模,业务连续性及破产风险,风险控制能力及外包服务的集中度;
(五)其他关注的事项。
第十三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进行外包活动时应当对服务提供商进行尽职调查,尽职调查应当包括以下事项:
(一)管理能力和行业地位;
(二)财务稳健性;
(三)经营声誉和企业文化;
(四)技术实力和服务质量;
(五)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六)对银行业的熟悉程度;
(七)对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情况;
(八)银行业金融机构认为重要的其他事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外包活动涉及多个服务提供商时,应当对这些服务提供商进行关联关系的调查。
第十四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外包活动时应当签订书面合同或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合同或协议应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外包服务的范围和标准;
(二)外包服务的保密性和安全性的安排;
(三)外包服务的业务连续性的安排;
(四)外包服务的审计和检查;
(五)外包争端的解决机制;
(六)合同或协议变更或终止的过渡安排;
(七)违约责任。
对于具有专业技术性的外包活动,可签订服务标准协议。
第十五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外包活动中应当建立严格的客户信息保密制度,并依法履行告知义务。
第十六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外包合同中应当要求外包服务提供商承诺以下事项:
(一)定期通报外包活动的有关事项;
(二)及时通报外包活动的突发性事件;
(三)配合银行业金融机构接受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检查;
(四)保障客户信息的安全性,当客户信息不安全或客户权利受到影响时,银行业金融机构有权随时终止外包合同;
(五)不得以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名义开展活动;
(六)银行业金融机构认为应当承诺的其他事项。第十七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关注外包服务提供商分包的风险,并在合同中明确以下事项:
(一)服务提供商分包的规则;
(二)分包服务提供商应当严格遵守主服务提供商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确定的外包合同或协议中的相关条款;
(三)主服务商应当确认在业务分包后继续保证对服务水平和系统控制负总责;
(四)不得将外包活动的主要业务分包。
第十八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在合同中约定服务提供商不得将外包活动转包或变相转包。
第十九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开展跨境外包活动时,应当遵守以下原则:
(一)审慎评估法律和管制风险;
(二)确保客户信息的安全;
(三)选择境外服务提供商时,应当明确其所在国家或地区监管当局已与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签订谅解备忘录或双方认可的其他约定。
第二十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事先制定和建立外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机制。通过采取替代方案、寻求合同项下的保险安排等措施,确保业务活动的正常经营。
第二十一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定期对外包活动进行全面审计与评价。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二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开展外包活动时,应当定期向所在地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递交本机构外包活动的评估报告。
第二十三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开展外包活动时如遇到对本机构的业务经营、客户信息安全、声誉等产生重大影响事件,应当及时向所在地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报告。
第二十四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及其派出机构根据需要对外包活动进行现场检查,采集外包活动过程中数据信息和相关资料,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对该机构的监管评级。
第二十五条 对外包活动存在以下情形的,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可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纠正或采取替代方案,并视情况予以问责。
(一)违反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及规章;
(二)违反本机构风险管理政策、内控制度及操作流程等;
(三)存在重大风险隐患;
(四)其他认定的情形。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六条 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其他金融机构开展外包活动时遵照本指引执行。
第二十七条 本指引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
(一) 被调查银行对外包的认识
银行业信息科技外包是指银行以固定的价格在一定的IT服务水平基础上, 以合同的方式委托IT服务商 (以下简称服务商) 向银行提供所需的部分或全部IT功能的一种信息服务。我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普遍将信息科技外包作为提高信息科技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 外包可以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带来以下优势:
1.帮助提高银行的管理和服务效率;
2.节约信息科技建设和运维成本;
3.缓解科技部门人员和技术力量不足的压力;
4.快速接触最新技术, 降低IT技术遭淘汰的风险;
5.加快产品的创新和业务的推出, 增强银行核心竞争力和应变能力。
(二) 我省辖内银行业信息科技外包的开展情况
通过调研发现, 我省银行业信息科技外包的主要内容包括软件开发和维护、主机设备维护、桌面计算机及外设的维护、运营机房等基础设施、部分业务运维 (如贷记卡业务、网银) 以及其他外围业务系统等。我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科技外包服务主要有以下特点。
1.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分支机构的外包以桌面维护和设备维护为主。由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业务系统大多由总行统一开发维护, 数据中心和灾备中心也由总行集中管理, 分行仅负责辖内特色业务和部分外围系统的开发应用及维护, 其外包内容以桌面和设备维护外包为主, 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桌面计算机及外设的维修维护。特点是工作量大、技术含量较低, 通过外包可降低成本, 提高服务效率并减少人力资源投入。第二类是与主机相关的核心设备维保, 包括小型机、存储阵列、核心交换机等。特点是备件成本高、专业化程度较高, 需要原厂商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而通过外包可节省成本, 提高系统维护质量。第三类是自助终端设备的维保, 包括ATM机、自助查询机及POS机等。这类设备在大机构中数量多, 分布广, 需要有专门的公司对其运行进行检测和维护以降低维护成本。除此之外, 部分大型银行或股份制银行也将部分非核心业务系统外包, 如中行浙江省分行将客户关系管理、影像系统、IP语音网建设和视频会议系统等系统外包给专业技术公司, 再如深发展外包部分外围系统的支付系统、验印系统等。
2.辖内中小法人银行新业务发展和灾备建设对外包依赖较大。辖内城市商业银行和省农信联社由于自身技术力量有限, 外包服务偏向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 包括贷记卡业务系统、灾备建设、主机设备维护和网银系统等。其中贷记卡业务外包的比例最高, 在开展贷记卡业务的7家中小机构中, 除省农信联社之外的6家机构贷记卡系统都采用外包, 而且外包服务商都是银联数据服务有限公司。灾备建设外包分为两类, 一类是灾备建设咨询外包, 包括省农信联社、温州银行、台州商业银行3家机构;另一类是灾备中心机房外包, 包括省农信联社、嘉兴商行、湖州商行3家。目前没有机构对灾备中心进行整体外包。网银业务一般都由外包公司开发, 金融机构自己维护, 只有1家城商行计划将网银系统整体外包。另外, 主机核心设备维保技术要求较高, 多数机构也是将其外包给专业公司。与大型银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中小机构桌面计算机及外设维护外包的比例很低, 大多数都由自己的科技人员完成。
3.发展成熟的外包服务商对银行开展外包有重要的影响。调查中发现, 中小银行开展贷记卡业务基本选择通过外包的方式来建立, 而且外包服务商都选择了银联数据服务有限公司。该公司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中国银联控股子公司, 于2003年1月成立, 是中国第一家得到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联资质认证的第三方处理机构。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2亿元, 总部设在上海。由于该公司具有政府背景, 其母公司中国银联作为中国的银行卡联合组织, 处于我国银行卡产业的枢纽和核心地位, 因此选择银联数据作为外包服务商可以获得安全可靠的服务。这种现象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并非银行不愿意外包, 而是可选范围有限。如果国内能建立起一个成熟规范、竞争充分的外包市场, 存在多个背景雄厚、信誉良好、技术过硬、规范化运作的公司, 如银联数据服务有限公司、惠普、IBM等, 大多数中小银行都将愿意通过外包迅速接触并进入新市场, 缩小与大银行之间的差距。
二、信息科技外包的风险点
(一) 外包与银行业务发展不匹配的战略风险。如果商业银行未能对外包内容进行总体的评估与考量, 盲目将业务整体外包给服务商, 就会造成外包项目与机构业务发展战略不匹配, 反而对自身的业务发展不利。一旦银行意识到该风险隐患, 无论是选择中途退出或者到期终止外包合同, 都要支付很大的战略退出成本;在重新建立信息系统和外包服务体系时可能需要支付比原来更高的费用, 而且必然存在外包服务短期脱节的问题, 处理不当会使银行在财务、信誉、运作和潜在客户资源等方面蒙受极大的损失。
(二) 外包服务商无法提供所需服务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源自外包服务商承接服务过程中的具体行为, 包括服务商由于人力、物力、财力发生变化而无力提供外包合同原先规定的服务水平;提供的服务质量低劣导致与客户的交互过程不符合银行整体服务标准;从事不符合银行要求、损害银行利益的不当行为及信用恶化等因素所引起的一系列风险。还有因外包服务商技术问题或维护问题引发事故, 使银行设备或系统遭受损失, 或由于服务不到位影响工作效率甚至对银行业务及声誉造成严重影响等问题。
(三) 选择外包服务商的风险。该风险主要源于银行选择服务商之前未能很好地评估其人员、技术及财务状况, 缺少关于综合服务水平的全面考评, 片面地考虑局部优势, 而忽略了IT外包的总体服务水平, 致使最终选择了低劣的服务商。外包服务商的不足会使外包在服务的及时性和质量方面失去控制, 进而导致银行在运行管理上的严重失控。这种风险会通过外包服务自身的连续性在后期得到放大。
(四) 外包合同制定与执行的风险。在外包合同的制定过程中, 若银行在合同中只是关注于技术细节, 而没有全面地考虑服务商的综合状况以及银行业务需求的发展和变化, 未详细明确必须提供的最低服务水平、详细的服务范围和标准、发生故障时的服务级别及响应时间等, 那么银行将在发生变化或意外故障时处于被动地位。目前金融机构在外包合同执行期间, 很少执行服务提供商财务状况以及支持IT外包业务的技术和关键人员的监督审计制度, 忽视了必要的日常检查, 有些甚至将监管的责任移交给服务提供商, 这势必导致服务水平的下降。
(五) 信息泄密的风险。信息泄密风险是指由于外包服务商不具有完备的守法体系与内控能力, 在为银行提供服务时, 有意或无意地将银行内部信息和商业机密泄露, 从而使银行面临潜在的风险。这类风险涉及面很广, 发生概率较大。无论是低层次的桌面计算机维护外包, 还是高层次的业务系统整体外包, 都有可能发生客户信息、银行经营数据泄密的风险, 其中客户信息等个人隐私一旦泄漏将导致严重的信誉风险和法律风险。在被调查的机构中, 大多数机构都对数据信息泄密问题非常敏感和谨慎, 这说明了这类风险存在的广泛性。
(六) 过度依赖外包服务商导致系统失控的风险。如果信息科技外包的范围过大、层次过深, 会导致银行对外包商服务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随着时间的推移, 银行自身的科技人员会慢慢丧失了对核心技术的掌握能力, 从而导致外包商成为技术强势的一方。银行对于业务需求的任何变更都必须经由或取得外包服务商的同意, 在服务要求和成本控制上无法对外包服务商形成有效约束。长此以往, 银行信息科技工作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就会降低, 从而削弱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外包服务商反而成为银行整体发展的障碍。
(七) 外包服务的业务连续性风险。这种风险来源于外包服务商未采取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和完善的应急措施, 未能严格按照银行的要求提供连续服务, 从而使银行蒙受损失。这种风险一般在某些不可抗力的、外包服务商破产、核心技术人员流失等情况下, 需要银行在选择外包服务商时就予以考虑。
(八) 知识产权风险。对于项目开发之类的外包, 外包服务商所开发技术的专利、版权的归属问题、源代码的归属等通常是由银行与外包厂商双方协议达成而非法律规定, 如果合同条款规定不当或者细则不明确, 都有可能在后期带来纠纷。
三、外包风险防范措施
(一) 建立全面的外包政策和外包风险管理机制。银行高管层应对制定外包政策和外包风险管理机制负责。首先银行的业务外包策略必须与其总体战略相匹配, 总体战略是制定外包策略的基础, 而外包是在总体战略安排下的具体战略举措。银行的总体战略不仅决定了机构的自制或外包决策, 而且还影响外包内容、外包模式以及供应商的选择。其次要切实履行外包业务风险管理的责任, 不能将风险管理的责任进行外包。银行应建立适当的外包风险管理机制, 设定必要的批准程序, 将外包服务商纳入银行的风险管理和内控体系, 对外包商设定合理的考核评价标准, 并进行持续的监测和评估活动, 针对外包风险制定专门的风险防范措施。
(二) 合理确定外包服务的范围。银行应根据信息科技对自身的重要性和风险等因素对其进行分级, 并依据分级结果合理确定科技外包服务的范围和内容。对于属于核心业务能力的信息技术, 银行应掌握在自己手里, 避免外包导致的系统失控;对于非核心业务的信息技术, 银行可酌情考虑外包。可参照美国J.P.摩根银行的三层信息技术构架理论对信息技术分层, 第一层指计算机系统的硬件、系统软件、工具软件、网络、基础设施和其他专用机具;第二层主要由应用软件和人机接口组成;第三层主要包括业务流程重组、策略规划、应用系统集成和现有应用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工行的外包管理即参照这个理论, 只外包第一层和部分第二层的技术内容, 第三层技术内容属于机构的核心业务能力, 完全由自己实现。中小银行没有实力完全开发核心业务系统, 对于核心业务系统一般都采用合作外包的方式, 开发完成后应逐步过渡到自己维护。
(三) 选择合适的外包服务商。银行和外包服务商间实际上形成一种合作伙伴关系, 外包服务商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银行对外部市场的服务水平, 因此选择合适的服务商对银行至关重要。首先要明确外包业务的目的是获取资源还是降低成本, 然后根据目的确定相应的选择依据。其次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来评价潜在的外包服务商, 从经验、能力、技术、资本、信誉、对金融行业的熟悉程度、自身发展的稳定性、已有的类似案例等多方面对外包服务商进行考核, 其中外包服务商能力和服务质量的可靠性是评价和选择服务商的关键, 一味追求服务价格的低廉极可能会带来低质的外包服务。
(四) 严格管理外包服务合同条款的制定。信息科技外包合同应就项目实施范围、服务内容、服务水平达成一致, 并充分考虑合同中容易忽略的细节, 尤其要明确责任与义务的划分。对于项目开发的合同, 需明确项目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 同时对项目成果对第三方的侵权责任承担予以说明, 避免项目带来的法律风险。
(五) 强化对外包服务商的管理。由于外包服务商比银行拥有更多关于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成本等信息, 从而导致信息不对称, 另外合作双方理念和文化的差异、无效的沟通机制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外包的失败。因此, 强化对外包过程的管理非常必要。一是通过设立专门的管理协调部门或组织, 构建畅通的沟通渠道, 解决外包过程中的问题和矛盾, 防止意外的发生;二是通过细化外包合同条款、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等管理控制手段, 强化对外包过程的监督, 减少外包过程中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风险;三要建立有效的审计和后评价机制, 定期对服务商进行服务质量考核并予以公布, 根据工作量的增减及时调整外包标准的和服务要求。
(六) 严格保护敏感的信息。一是与服务商签订专门的保密协议, 对保密信息内容、保密信息提供与保护、服务商保密义务、保密期限和违约条款等进行约定, 以防止服务商对银行敏感信息的泄露;二是加强服务过程中的信息保密管理, 加强对服务商技术人员的监督, 如服务商员工进出银行营业场所的管理, 包括身份认证、陪同等。
(七) 加强外包的应急管理机制。银行对外包服务的各种意外情形, 应建立必要的应急措施 (包括灾害恢复计划及备份设施的定期测试计划) , 尤其是对以下情况设计必要的应急规划:外包商发生破产、遇到不可抗力无法完成外包事务、外包商在内部技术或者骨干人员方面的变动等影响外包合同履行等。
四、监管政策建议
目前, 我国银行业信息科技外包业务快速发展, 但银行在外包风险管理方面刚刚起步, 缺乏统一的标准, 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而国内信息技术服务提供商在服务规范、技术水平、管理实施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外包服务纠纷也时有发生。银监会作为银行业的监管部门, 非常有必要在信息科技外包方面制定全国统一的指导性文件, 引导外包服务的健康有序发展。除对上述各项外包风险防范措施予以规范外, 其他外包服务监管的政策建议有以下几点。
(一) 明确管理层责任, 确立风险控制原则。明确要求银行对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责任不能转嫁给外包公司, 并要求银行根据自身业务发展情况建立整体的外包策略和政策, 在选择外包商、外包服务采购、合同制定、运行监督管理、服务评价和审计等方面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体系进行有效管理。
(二) 明确信息科技外包服务的定义和范围。外包服务的范围是监管制度关注的焦点, 也是规范的难点。外包服务的范围原则上仅限于非核心金融服务, 这可以借鉴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 先明确规定允许金融机构进行外包的服务, 然后对于其他事务的外包则通过特别的批准程序。在列举范围上, 建议通过分类和列举结合起来。
(三) 对选择外包商提出原则性要求。外包商选择是关系到外包服务实施效果的关键所在, 因此监管政策应该就选择合格外包商的流程和机制提出原则性要求。另外, 银监会在规范和引导外包服务市场健康发展方面也可以有所作为, 如对外包服务公司制定准入标准、建立黑名单制度等。
说起IT外包,有人觉得它和买衣服很像。古人讲究量体裁衣,现代人常常一整天跑断腿,挑来拣去的就只为选一件合适的。惟一有区别的是,买衣服可以随便试,直到满意,但IT外包能试吗?
“螃蟹”的滋味
从2006年12月11日开始,我国银行业全面对外资开放,中、外资银行竞争序幕全面拉开。尽管竞争拼的是业务创新和竞争能力,但离不开IT这个实现手段。那么,为了支持全面竞争的需要,被国外银行广为接受的IT外包,是不是也能被国内银行所采用?是选择外包还是自己做?包给谁,包多少?哪些业务能包出去,哪些不能?不少银行企业还在观望和权衡。
据Gartner公司统计,银行业2006年的IT外包服务成本达到了1413亿美元,未来它仍将是外包IT服务最大的市场。
国外确有不少金融机构通过外包获得了更强的竞争优势,实际上,国内已经有银行尝试了IT外包。2003年底,国家开发银行正式把IT外包出去,成为国内银行业中“第一个吃螃蟹”者。
当时国开行将IT硬件服务外包给惠普公司,主要核心业务系统是从国外整体引进的,再由神州数码本地集成,实现本地客户化。中国移动负责帮助实现移动办公,而网络部分则分别外包给了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
随着外包带来的益处日渐显现,去年4月,国开行与惠普签署了为期3年的国内银行业首个长期战略外包服务合同,扩展了外包合作的时间和范围。今年1月22日,国开行与惠普又进一步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在IT设备租赁、IT服务管理、金融服务、资源利用等领域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尝到IT外包甜头的国开行正在外包这条路上坚定地走着,而且似乎“越走路越宽”。
“开发银行的业务在3~4年基本上翻了一番。”国家开发银行运营中心副主任熊平旭告诉记者,“尽管业务的增长并不是由IT外包直接带来的,但IT外包对成本的节约和对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所起的作用确实不可忽视。”
“我觉得我们可以分享一下经验。我们是先吃螃蟹的那个人,吃了没事,然后可以跟大家说,这个螃蟹味道不错。”国家开发银行行长助理赵建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也正是因为有了第一个“吃螃蟹”并且“吃得不错”的人,国内开始有些银行效仿国开行,选择IT服务外包。不同的是,国开行一开始就选择了全面外包,而国内其他银行则选择了部分IT业务外包,以补充自己在人力、物力上的不足。
综观近年来国内IT服务外包市场的变化,排斥的坚冰似乎已开始溶化,选择IT外包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据相关研究机构的统计,截至2006年底,在中国不同行业的IT外包服务整体市场中,金融行业的IT外包服务投入达到22.4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6.2%,成为中国IT外包服务市场中最为重要的行业细分市场之一。
看起来,银行业IT外包似乎已经开始步入春暖花开期了,然而,事实却并不如表面上那般轻松。
据了解,也出现了一些银行在选择了外包之后又“退包”的情况。据有关专家分析,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外包合作伙伴人才缺乏,二是银行企业自身成熟度不够,无法消化“外包”大业务。
人才困境难解
在数量上,各银行的IT人员(既懂银行业务又懂IT的人才)都是“稀有物种”。据熊平旭透露,“国开行总行专职做IT的员工不到30个人,在分支机构就没有专职做IT的员工,只有兼职人员。也就是说,在全行4000人中,IT人员的比例约有0.7%。”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总工程师王彦龙也曾表示过,在金融业中,“IT人员是个弱势群体”。
另外,对于银行业至关重要的安全问题,特别是核心系统的运维、关键密码和要素等都是各银行决不会外包的部分。但是,“在业务信息化的过程中,能够作为中间那个纽带把业务语言翻译成IT语言的人才非常稀缺。”熊平旭介绍说。
因此,要想靠单个银行自己的力量来实现银行业的信息化,并支持业务创新,是个大难题。然而,选择外包,也同样面临着有关人才的种种问题。
国内IT企业目前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IT人才的流失率非常大。据一位在软件公司工作的人士透露,软件公司的平均人才流失率约为1/3,有些小公司甚至年初和年末所用的是完全不同的两批员工。在流失的IT人才中,ERP实施顾问、系统管理员、网络管理员等重要岗位的流失比率最高。这些人往往既懂业务又懂技术,同时还具备一些管理知识,是IT企业最梦寐以求的人才。
据这位业内人士表示,目前IT人才的流失比率仍有扩大的趋势,几乎每个月都有人“跳槽”,而且常常是一个人辞职可能会带走一批。因此公司被迫陷入了对新人的重复培训之中。
“外包合作伙伴人员更换速度过快,只能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但是软件公司自己对这个问题也没有办法。” 熊平旭表示,“这的确让人感到很遗憾。”也正是考虑这个原因,国开行在选择外包伙伴时把人才是否稳定作为一个选择指标。
中小银行难承受之重
金融机构的各种服务都是基于IT系统的,IT外包对任何金融机构来说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
GDS万国数据服务有限公司副总裁何政表示,外包最重要的有两点——经济性和有效性。
从经济性来看,IT外包服务多为3年以上的大单合同,对于国开行这样的大银行来说,拿出这样动辄上百万、千万元的资金不成问题,但是对大多数的中小银行来说,仅仅是资金问题就无法进行IT外包。金融信息化专家丁茂顺在谈到 IT外包时说:“大量的金融机构,还有中小银行没有那么大的产业,我亲身经历过IT外包,他们没有那么多钱。”
而对于IT外包的有效性来说,中小银行和大多数金融机构的IT业务也还没有大到非要由专业服务商打理的地步。
据了解,现在越来越多的大金融机构开始采用大集中的方式管理IT外包,特别是与安全相关的问题,如灾难备份等,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有业内人士称银行业开始进入一个数据的“后集中时代”,但是,福州市商业银行科技部总经理王忠表示,“我认为中小商业银行现在还没有到‘后集中时代’,跟国有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包括一些金融机构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很多中小金融机构还在探索和重建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阶段。”因此,有专家认为,中小银行IT外包还欠“火候”。
另外,即使采用了外包,整个IT系统、IT系统与业务之间的整合也是个棘手的问题。
尤其像国开行这样的全外包,不同的业务选择了不同的外包商,怎样“无缝对接”是必须要考虑好的问题。
赵建平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告诉记者:“缝肯定有,实际上内部还是有缝,再好的公司内部也一定有缝。外包管理整体来讲就是要做到无缝,或者缝小一点。这就需要我们自己不断地提高管理水平,也要选择适合的合作伙伴,帮助我们做有效的整合工作。”
现状:市场“供不应求”
随着全民网购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进军电商领域。苏宁、银泰、国美、沃尔玛等传统商业巨头重金自建线上销售平台,另外一些有实力的大部分传统品牌也选择了各种各样的渠道向电商领域切入。
毋庸置疑,和托生于互联网的纯电商企业相比。传统企业具有更强大的供应链和更雄厚的资金实力。但缺乏的,恰恰是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和运作。而在这种强烈的需求和自身不足的矛盾下,电商服务行业有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机会。
除去大型传统品牌“触网”带来的商机,淘宝网、天猫、拍拍等平台上个商家们亦为第三方外包服务行业带来福音,以天猫为例,目前天猫有约5万商家和7万个品牌入驻,有外包需求的天猫卖家超过了4万家。按照目前为天猫服务的100家左右电商服务商计算,平均每家服务商潜在的客户数应该在400家左右,市场缺口之大可见一斑。
兴长信达CEO刘磊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未来5年,外包市场容量将达到2000亿元,将以每年30%~50%的速度增长。“市场对第三方外包的需求非常大,但现在还处在一个供不应求的状态,可以说市场空间仍然非常大”,武夷湾电子商务有限公司CEO阿里的JORDAN告诉笔者
特点:市场细分愈加精细
武夷湾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是一家为电子商务企业提供代运营和托管的第三方服务公司。“现在电商第三方服务市场越来越细分,以淘宝店家为例,整个前端流程包括货品转型、实物展现、管理软件对接、网店装修、ERP系统、呼叫中心等环节,针对这些前端的每个环节,现在都会有对应的服务公司在做,市场细分非常精细”。阿里的JORDAN介绍,“我们只会专注我们擅长的电商外包和托管服务,不会涉及其他环节,但我们会有提供其他服务公司的固定合作伙伴,一起打包为电商企业提供整套服务。”
“不同代运营公司在企业整个电商运营过程中承担的角色是不同的,承担的角色不同,起的作用也不一样。” 上海商派网络科技副总裁裴大鹏认为,“电商代运营公司就好比企业电子商务业务的孵化器”。
瓶颈:市场混乱 黏性不足
尽管电子商务行业的蓬勃发展给电商外包滋生出了巨大的市场,但先天性的因素仍然给这片天空带来了硬币的另一面。
“现在电商外包市场两极分化十分严重”,阿里的JORDAN介绍,规模比较大的网上店家一般会找相对正规的电商代管公司,但许多刚刚起步的小店家在资金等方面跟不上的情况下,只能选择相对便宜的公司或者干脆就是皮包公司。“其实有些算不上公司,比如做WEB设计和视觉设计的,一两个人就可以完成”,阿里的JORDAN坦言,这个行业的门槛并不高,也正是这个原因,才给整个市场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李宗元天津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
近些年来,国际上银行、证券、保险等领域的跨国金融企业,出于战略规划、成本控制、转移风险、增强核心竞争力等多种因素的考虑,其服务外包的范围和规模都得到了空前发展。而我国金融企业的开放也促使我国企业与国际金融机构的业务关联和融合更为密切,如何抓住有利时机提高我国企业承接金融外包的竞争力、改善我国在国际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上的竞争格局,以及如何识别金融服务外包的风险并通过相应的措施防范或者降低风险是我国承包企业和金融企业值得关切的问题。
一、国际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及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金融服务外包始于20 世纪70年代的欧美,最初主要集中在文书类业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类业务外包日益普遍。到了90 年代,在成本因素及技术升级的推动下,金融外包主要集中在IT 领域,涉及整个IT 行业。据统计2005 年整个IT 行业的支出中有45%为外包支出。近年来,尽管与IT 相关的外包仍占到全球外包业务的三分之二左右,但在金融外包领域,随着离岸外包和整个经营过程外包BPO业务的崛起,外包安排的日渐复杂,金融企业从外包中获得的利益大大提高,金融外包也成为国际外包市场的主流。TowerGroup 公司的研究结果表明:金融服务业的外包趋势正不断加强,全球最大的15家金融服务企业将扩大信息技术项目的外包业务,金额将从2005年的16 亿美元上升到2008 年的38.9 亿美元,平均增长率为34%。
(一)我国发展金融服务外包面临的机遇
今后一段时间,金融机构将非核心业务甚至部分核心业务转包给专业服务公司,将为中国企业提供新兴的商业机会。国内金融机构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更有效分配管理资源,将非核心业务外包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面临这一难得的产业发展机遇,国家商务部和一些省市政府都已明确了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陆续出台鼓励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
上海市为了进一步发展金融服务外包,将给予从事金融外包企业专项资金、优惠政策、改善投融资条件等多项支持,做强一批重点企业。北京去年4 月在以“金融外包:优势与实践”为主题的“2007 首都金融论坛”时某位负责人透露,韩国友利银行将注册地选在了北京。在北京注册的外资银行已经达到了六家。今年4 月初天津召开金融改革创新二十项重点工作推动会,把天津金融业做优做强做大,把增强金融服务功能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 来。目前,这场吸引外资金融机构的注册地之争,仍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之间激烈进行。除了在资金、用房、人事等多方面开展竞争,有的地区已将竞争引入金融产业后台服务支持体系的层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某位负责人提出,能否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将决定我国能否跨过为发达国家“打苦工”的阶段,将决定我国未来的国际竞争力。
第一资讯国际集团亚洲区总裁李励祖认为,现在对中国的服务供应商而言,外资银行法人化以及业务规划将带来两个关键商机,一是企业首先成为这家领先银行的合作伙伴,获取在银行领域的合作经验;再者外资银行将直接引入供应商的外包服务,扩张自身的客户服务力量。
当前,金融外包在国内虽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非常快。根据IDC 的数据,从2002 年到2007年整个中国IT 外包市场会超过年均40%~ 45%的增长率。特别是在金融行业,2006
年金融市场全面放开,本土金融机构将面临着严峻的竞争,金融外包作为一个提高效率的有效手段正成为很多企业的选择。
(二)我国发展金融服务外包面临的挑战
总的来说,近几年我国金融服务外包发展很快,在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以及降低成本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与印度等国相比,我国金融服务外包市场总体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目前,仅在印度开展金融BPO业务的已经有花旗银行,VISA信用卡、通用金融公司等美国金融巨头,创造工作岗位超过20 万人,业务收入(不包括IT 服务)23 亿美元。许多跨国金融公司纷纷通过建立离岸交易及服务中心来提高机构整体效率。摩根大通银行日前对外宣布,将在印度班加罗尔建立分支机构,为全球金融和衍生品业务提供支持,并于2007年底将其投资银行业务30%的后台工作转移至海外。美洲银行、摩根大通银行等众多跨国金融机构都在印度设立了大规模的离岸服务中心,印度借此争取到了大量外包订单。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08 年,全球100 家大型金融机构将向印度输送超过100 万个后台与技术工作职位,约占全球金融业职位总数的15%。
显然,中国面临的挑战已经迫在眉睫。当前我国金融服务外包才刚刚起步,已经落后于印度,而且根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2006 年底我国金融业已进入全面开放阶段。如果不迅速提高我国在金融服务外包方面的竞争力,将失去更多发展的机会,其损失是不可想象的。我们面临的主要挑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外包业务规模和范围狭窄,且品种单一,难以满足客户的需要;
(2)市场准入机制不健全,金融市场开放度不够。目前只允许少数10 来家银行经办离岸业务,导致许多中资银行无法进入离岸金融市场,制约了我国离岸业务的发展;
(3)外包服务商资格审查制度欠缺,致使质量信誉优异的外包服务商缺乏;
(4)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规范的纠纷处理机制缺失;
(5)金融服务外包企业风险意识较低,外包监控制度尚不成熟、亟待完善。
二、我国在国际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
1.制造业优势。我国制造业领先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优势地位,使我国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金融服务外包承接国。中国具有大规模制造业基础与市场,并在发达地区,尤其是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塘一带,形成了产品配套程度很高的产业群,为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打下了基础。更为重要的是,我国正在逐步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为了在我国市场占有立足之地,跨国公司就必须在我国建立起客户群,为今后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这为我国获得金融外包业务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2.市场优势。我国有庞大的且不断成熟的国内市场。制造业的发展优势为金融业创造了极大的市场空间。目前,跨国公司制造业继续向我国转移,为我国承接与之配套的生产性服务外包业务提供了市场。国内市场需求旺盛,将继续吸引外资企业在华承接服务外包业务。我国企业对于开拓国际市场、创建国际品牌的需求增加,也将吸引跨国公司将现代金融服务业向我国转移。作为“20 世纪末引进中国的最后一个国外的成熟产业”金融外包仍是一个新兴行业,同时也是一个朝阳行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3.政策环境优势。我国初步形成了良好的外商投资环境,很多地方政府出台了相关产业扶持政策,建立了较完整的支持服务体系。我国从中央到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推动着我国金融服务外包迅速发展。目前,商务部已将发展服务外包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并已启动了“千百十工程”。上海、北京、天津等地都在为发展金融外包,促进本区域经济发展制定政策措施,招兵买马,汇集了一大批知名金融企业,这将会使我国金融服务外包迅速发展。
4.基础设施优势。中国是“制造业中心”,在许多行业(如白色家电、手机等行业)均居世界第一位。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比印度好了许多,我国交通、电力、通信网络等基础设
施建设的加强,为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提供了较好的硬件条件。同时也促进了我国金融外包产业生态环境与价值链的建立与发展,扩大中国金融服务外包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帮助承接企业提高竞争力,协助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外包服务订单。
5.人力资源优势。我国承接金融服务外包的显著优势,不仅在于庞大的国内市场等,而且在于可以供给的人才众多。自2003年开始,中国成为世界上应届毕业大学生最多的国家。这些受到良好的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符合现代服务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2005 年全国科学家和工程师超过250 万人。2006 年,全国研究生、普通本专科和成人本专科在校生规模达到2374 万人,比上年增加279 万人;2007 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95 万人,比2006 年增加82 万人,同比增幅达19.9%,不断补充到已经非常丰富的人才储备中。截至2007 年的中国已经积累了大约超过1000 万名年轻的专业人才。而且人力成本较低,竞争优势明显。
三、发展我国金融服务外包的策略分析
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借鉴印度等国发展金融服务外包成功经验,在发展我国金融服务外包的同时,应注意研究以下几种策略:
(一)要制定有效支持金融服务外包发展的政策措施
我国政府应及时研究制定促进企业承接国际金融外包的政策措施。政府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尽快建立金融服务外包的行业管理机构和专项发展基金,从宏观管理的角度制定相关政策与措施,拓宽融资渠道,改善投融资环境,采用管理与资助的方式协调国内外金融服务企业的正常运转。二是政府应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积极出台隐私信息保护等法规,增强国外客户对安全的信心;改善政府服务模式与效率,积极出台支持金融
外包的有关优惠措施,减税、免税以降低金融服务外包的运作成本,改善投融资条件等多项支持,做强一批重点企业。
(二)要在创新的基础上不断扩大承接业务领域
我国金融企业要增强自主创新和研发的能力,打造自己的竞争优势,争取承接全球金融服务外包的核心业务。国内企业承接的外包业务通常是特定金融功能的业务,如客户服务、金融分析、客户系统软件开发等。而业务流程外包等较复杂的业务则并没有引起太多的重视,因此,我国金融机构承接外包业务的发展空间还很大。这就要求我国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创新精神,积极参与外包市场,包括信用客户的信用等级评估、市场调研、后勤保障、计算机业务机系统的维护维修、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形象建设等通常业务,还包括一些新兴业务、衍生业务及复杂程度较高的业务流程外包。
(三)要明确发展金融服务外包的高端市场定位
目前国内金融机构服务外包管理能力普遍相对薄弱,引入专业化的咨询监理公司,对外包业务进行全过程的设计、管理、咨询、评估是各金融机构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外包业务专业化发展的客观趋势。据估算,相对于承包机构而言,在运营过程外包中,咨询监理服务、软件开发、硬件供给等三方面盈利空间大体相当。因此,我国各地在建立外包基地中心时,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把金融服务外包咨询监理等知识层面高、信息含量大、智力投入多、操作风险小的高端外包业务作为发展重点,给予政策扶持,提升外包企业的竞争力。
(四)重视与国际金融服务发包商的长期合作关系
国际金融服务外包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发包商和承包商的合作是建立在长期合同基础上的。这种合作形式实际上是企业间长期稳定的合作模式,要求双方有更多的信息交流、更紧密的协调与合作关系,来实现双赢。因此,我国应积极鼓励国内海外外包服务商同埃森哲、汇丰银行等大银行大跨国公司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提升其服务能力。并鼓励其以西方模式理解并承包项目,以增强其对大银行和跨国公司的吸引力。
(五)要加快培养金融服务外包人才
专业人才培养是金融服务外包发展与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基本前提。我国高等院校(包
括本科与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应以服务外包市场为导向,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规格、标准等问题,不失时机地调整办学方向、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充实实训教学内容,加强学生能力的提高,培养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金融服务专门人才。同时加强服务外包基地
建设,与行业主管机构和外包企业联合进行职业资格培训,使大量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通用人才成为可以迅速进入工作岗位的专门人才。大力发展金融信息和金融外包研究中心,加快建设金融科技服务外包中心,学习借鉴印度软件开发科技园区经验,在发展金融服务外包方面充分发挥区域科技园区的现有优势,搭建信息技术产业与金融产业间的合作平台,在高端金融服务外包方面提高竞争力,将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并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金融科技与服务外包基地。使高校教育、培训基地与科研中心三者相互合作,共同发展,为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 荆文博:全球外包服务发展与风险规避,《中国科技投资》,2007 年第1 期。
[2] 聂平香:我国发展服务外包的路径和战略取向,《国际经济合作》,2007 年第7 期。
[3] 魏秀敏:国际金融服务外包的运作模式及其启示,《对外经贸实务》,2007 年第2 期。
[4]景瑞琴、邱伟华:金融服务外包的利益与风险分析,《商业时代》,2007 年第5 期。
[5] 张旭:金融服务外包发展浅析,《WTO经济导刊》,2006 年第10 期。
[6] 徐海慧:中印将成金融服务外包全球中心,《国际金融报》,2006 年7 月3 日。
关键词:银行业务 外包 国际趋势
一、银行业务外包的国际趋势
近年来,商业银行出于战略规划、控制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强核心竞争力等原因纷纷扩大了业务外包的范围,使得银行业务外包发展迅速。至,金融行业业务外包的规模增长超过20%。金融研究和服务公司Tower Group()调查表明:全球最大的1 5家金融服务企业信息技术项目的外包业务的金额预计将从20的1 6亿美元上升到的38.9亿美元,年均增长率将达到34%。随着国际银行外包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出现了3大发展趋势:
(一)外包范围不断扩展
银行外包形式的发展演绎着银行业近30年来经历的巨大变化和挑战。银行业务外包首先从信息技术外包(ITO)开始,主要涉及银行通信网络管理、银行信息系统管理、应用系统开发和维护、系统备份、灾难恢复、自助服务、呼叫中心、网上银行等新型业务处理系统以及数据分析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业务流程外包(BPO)是将业务的整个运行过程外包,例如整个IT系统,而不是某项具体的任务。它所关注的是支持银行内部的运作和客户的后端服务,通过进行业务流程的优化组合,提高整个业务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在更大的范围内获得利润,银行需要通过重新设计商业流程获得更高的商业价值。随着世界银行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各个层面上更加专业的知识,银行业务的不断创新使得银行光靠自身的研究开发已不足以在竞争中取胜,于是很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将研发环节外包给专门的研发中心,即知识处理外包(KPO)。高校和科研机构籍以发挥自身优势,为银行提供知识处理外包服务。
(二)外包服务商身份转变
随着外包内容由信息技术外包(ITO)到业务流程外包(BPO),最后趋于知识处理外包(KPO),外包服务商的地位不断变化,银行与外包服务商的关系由传统的服务提供者向发包机构的战略伙伴转变。具体体现在:一是发包商和外包服务商的合作趋于长期性,通过战略外包往往为了达成一项或几项长期战略目的,二是战略外包的标的相对模糊、需要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且数额往往较大;三是发包银行为了更好地发展自身核心优势银行业务,将内部与该外包业务相关的人员进行同步剥离,精简机构,集中人力于核心优势业务;四是越来越多的银行选择把某块业务整体委托给第三方经营,而自己不再从事该项业务。
(三)离岸业务外包发展
一、京津冀金融服务外包人才规模的需求
2014年1~6月, 单个金额500万美金以上的接包区域来看, 北京市、天津市签约金额分别为28.48亿美金、10.68亿美金, 分别在全国占第四和第五位。北京和天津的离岸大额合同接包总金额为39.16亿美金, 甚至高于传统的金融服务外包较强的上海等东南沿海等地区, 其中天津离岸大额合同接包额的增速在全国也是最快的。从数据可以看出, 京津在带动着京津冀地区的离岸外包突飞猛进的发展, 人才的需求量也必然逐年递增。 (表1)
2014年1~6月, 在岸大额合同接包方在国内区域中, 江苏签约金额占了41%以明显的优势位居首位, 而天津以3.82亿美元位居全国第五位。而京津冀所处的东部在岸大额合同金额为83亿美元, 占全国的86%, 地域优势凸显, 金融服务外包的人才聚集优势也应该相应地得以体现。
另外, 北京海淀、朝阳、密云的初级阶段人才聚集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昌平、大兴的较高级阶段人才聚集区, 已经为京津冀金融服务外包人才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外包示范区, 通过京津冀一体化政策的倾斜和聚焦以及日益提高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吸引了大量外包人才入驻, 形成了良好的集聚效应。
二、京津冀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必备的素质需求和岗位需求
2014年1~7月, 我国服务外包新增从业人员45.3万人。截至2014年7月底, 我国共有服务外包企业26.587家, 从业人员581.4万人, 其中大学 (含大专) 以上学历387.6万人, 占从业人员总数66.7%。京津冀金融服务外包人才的素质需求总体来说与全国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要求是一致的, 既“专业+外语+综合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京津冀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应熟练掌握客户服务、电销、增值业务推广、问卷调查、业务流程、大数据分析、IT服务、数据录入等相关专业知识, 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 实际解决金融服务外包问题, 以满足京津冀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需求。例如, 目前在京津冀地区最普遍的ITO行业, 就需要外包人才能熟练驾驭企业的信息系统、网络系统、呼叫中心系统等系统建设和信息化集成服务, 会对信息系统相关的主机设备、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存储设备的运行维护, 保证用户的信息系统正常运行, 降低整体管理成本, 提高IT信息系统整体服务水平。除此之外, 外包人才还应根据日常维护的数据和记录, 向用户提供信息系统的整体建设规划, 更好地为用户的信息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另外, 2014年第一季度, 美国、中国香港、欧盟、日本和新加坡的离岸外包大额合同位居前列, 合同值分别为23.47亿美元、12.66亿美元、12.07亿美元、7.26亿美元和6.33亿美元。
京津冀金融服务外包人才为了适应这些主要的发包国家和地区对于语言的要求, 外包人才应该熟练掌握包括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日语等国际语言中的2~3门, 熟悉国际金融服务外包规则。外包人才还应了解外国文化和国际礼节, 能够在不同领域和不同级别参与金融服务外包的国际交流, 以此提升自身沟通表达技巧、团队合作精神、职业道德习惯等综合人文素养, 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金融服务外包人才。
通过对京津冀从事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调查, 外包企业的岗位需求主要包括信贷管理类、产品营销类、客户服务、运营保障、财务管理类等五类。例如, 信贷管理类的企业信贷专员、小微企业贷款专员需要负责公司企业贷款客户的咨询、沟通、资料收集与手续办理等工作。办理企业贷款客户的资料收集、上报、审批及放款跟踪等事宜。
三、京津冀金融服务外包低中高端人才的需求
2014年1~7月, ITO、KPO和BPO占比分别为52.1%、33.5%和14.4%, ITO仍占主导地位。北京是全国最具代表性的国际化城市, 在2007年被评为全国第一批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专业性承揽服务外包的企业达到400多家, 金融外包等相关从业人员高达22.8万人。北京在高端的BPO业务方面还有大量的人员空缺。
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随着一线城市人力成本增加以及国内服务外包企业转型开发国内市场, 一些长期运营维护的项目会转移到人才和发展空间更大的二线城市。天津作为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 滨海新区被誉为“中国经济第三增长极”。天津滨海新区先后制定了一系列鼓励中高端金融服务外包海外人才归国发展的新政策, 并通过100多项具体措施逐渐形成了统一协调、配套衔接的人才引进体系。因此, 天津在引进海外服务外包人才方面具有明显的政策和区位优势。石家庄、唐山等京津冀重要经济发展城市因北京等较发达地区转移来的初级ITO业务而需求大量IT相关的从业人员。
参考文献
[1]何锐鹰, 刘玥, 黄玉杰.高校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天津外国语大学的实践[J].经营与管理, 2012.12.
[2]徐枫.基于京沪对比的金融服务外包发展潜力与借鉴[J].企业经济, 2012.3.
【关键词】金融服务外包;个人金融信息;保护
一、引言
金融服务外包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而随着社会经济市场的高速发展,现今金融服务外包进入了高速成长期。然而,在金融服务外包快速发展,并为金融机构带来效益的同时,也为金融机构带来了诸多的风险,其中保障个人金融信息安全性是现今金融机构中金融服务外包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金融服务外包中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的实践现状及问题
1.金融服务外包中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的实践现状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中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已成为世界各国金融机构关注的重点,同时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在世界各国的金融法律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美国和欧洲等金融服务外包国家通过多年的不断努力和改进己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制度,以及健全的金融监管制度。例如,美国最初金融外包刚起步时期就在《银行保密法》中就明确指出了客户信息需要保密性的规定,到2000年后美国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制度以实现了全面性、具体化、的立法、司法规定。欧洲更是在2011年信息化时代来临时,整个欧盟实施了《欧盟个人信息保护条例》,这时我国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刚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我国金融服务外包还处于发展阶段具有管阔的发展空间,到2013我国大部分地区实现了如,大连、上海等金融服务外包基地的建设。然而我国对金融服务外包中个人金融信息保护还没有针对性的立法制度,只有在其他法律中对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的规定以及金融监管机构的一些相关制度。而个人金融信息蕴含了巨大财产利益,促使各国的金融服务外包中经常发生金融信息泄露案件。例如,近年来频发的外包员工窃取银行客户信息施行盗取持卡人存款的案件;2014年,韩国发生的金融行业史上最大规模个人金融信泄露案件,其中1亿多客户信息被泄露。由此可见,金融服务外包中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的实践是持续发展与改进的巨大工程。
2.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中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研究,目前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中个人金融信息保护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立法不明确且层次低: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针对个人金融信息保护还没有明确的立法规定,对于金融服务外包中的个人金融信息保护规范件文件多见于金融机构中,具有初步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法律框架,并没有一套专属且完善的系统。
第二,立法内容缺乏可执行性:虽然我国关于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的文件较多,但是其内容多为简单的几句叙述且重复性较多,没有具体的依据可供执行。例如,作为我国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的核心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也只是简单的介绍了相关的的信息保密规定,但是并没有较全面的实施保障。
其三,司法救济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对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在司法救济机制上严重缺失,其民事责任也十分的落后,跟不上市场经济对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发展的需求。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162条、《储蓄管理条例》第34条等,对于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的责任规定较弱化,多是关于金融机构的规定。
其四,金融服务外包监管不健全:在我国金融机构中对金融服务外包并没有建立专门的监管规定,作为监管机构的“一行三会”在监管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监管职责,从而导致金融服务外包监管的混乱时常发生。
三、金融服务外包中保护个人金融信息的对策
1.推进明确立法保护
由于我国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较发达国家而言相差甚远,对隐私的保护意识薄弱,因此,建立符合我国发展实际情况的较完善的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法制势在必行。
2.完善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司法救济机制
由金融服务外包发展大国的经验可知,司法救济机制是切实保障金融服务外包中个人金融信息安全的基础。因此,我国应该在民事责任的规定以及救济途径等方面完善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的司法救济机制,从而使金融服务外包中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得到有效保证和准确实施。
3.完善我国金融服务外包监管制度
通过以上存在的问题可知,制定专门的金融服务外包监管法规,完善监管机构的监管机制,是有效保证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的基础。同时,强化金融外包服务商自律自守性,也是保证金融机构外包服务顺利进行的重要举措
4.健全金融机构中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制度
金融机构的个人金融信息,随着时代信息化和市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断增加,因此,健全金融机构中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制度是促进金融服务外包顺利实施的必由之路。
四、结论
总而言之,在现今金融服务外包快速成长的发展环境中,有效的实施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已成为世界各国金融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已形成的较为完善的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制度,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个人金融信息保护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金融服务外包中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的实践研究,是我国金融机构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金融服务外包顺利实施的重要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孙文龙. 金融消费者隐私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
[2]马悦. 网络银行客户金融隐私权的专门性立法及法律监管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5.
【银行业金融机构外包】推荐阅读:
银行业金融机构外包风险管理指引06-01
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处置工作规程07-17
银行业金融机构合规风险管理评估暂行办法10-04
金融与银行09-21
山东省银行卡收单外包服务管理办法10-28
国际银行与金融10-07
邮储银行普惠金融10-08
银行金融市场业务10-20
银行普惠金融工作10-20
银行笔试金融知识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