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心理论文

2024-08-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挫折教育心理论文

挫折教育心理论文 篇1

摘要:在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就业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导致心理方面的问题也日渐增多。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心理疾病的重灾区,处于个体成长特殊阶段的大学生心理素质差、抗挫折能力低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并由此引发不少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有效地进行大学生挫折教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关键字:挫折心理;挫折教育;大学生;抗挫折能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价值观冲撞着大学生还很不太成熟的心灵,越来越多大学生因为家庭就业交际等各方面的原因遭受挫折。美国作家罗威尔说过:人生之不幸犹如一把刀,它既可以为我们所用,又可以使我们被割伤,这要看我们究竟抓住了刀刃,还是握住了刀柄。其实他说的不幸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挫折。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民族的未来,关系到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际环境日益复杂的情况下,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是摆在高校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科学地分析大学生挫折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正确地实施大学生挫折教育,预防及帮助大学生正确对待挫折,提高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不可忽视的内容和任务。

一、大学生挫折心理的成因

古人云:“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挫折最能锻炼人的品质与意志,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必不可少的经历。什么是挫折?挫折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碍,预定的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挫折的形成有三层含义:挫折的形成有三层含义:一是挫折情境,即引起挫折产生的内外障碍或干扰等情境状态或情境条件;二是情境认知,即对挫折情境的认知、态度和评价。这是产生挫折和如何对待挫折的关键,挫折情境能否构成挫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个体对挫折情境的态度和评价。三是挫折行为,即伴随着挫折认知而产生相应的情绪和行为表现。如果这三者同时存在便构成心理挫折。当然,导致大学生产生挫折的因素有许多,在研究挫折和进行挫折教育时,我们要从多个角度寻找原因,进行分析。总的来讲,大学生产生挫折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学习因素、人际关系因素、情感因素、家庭因素、就业因素等。

1、学习因素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也是低年级大学生的主要挫折源。从中学的紧张学习环境进入到大学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部分学生难以适应,不能很好的投身到大学学习生活,学习受到影响而产生挫折。部分大学生在各种思潮和多元文化的影响与冲击下,对学习的重要性和终极目标产生怀疑,甚至出现了新形势下的“读书无用论”,感到学习没有前途,缺乏动力,产生挫折感。此外,在专业选择上,一些大学生由于学非所愿,专业认同感未能得到满足,专业学习兴趣低下,加上又是非重点院校的非热门专业,对学习往往更采取消极的应付态度,更容易产生的挫折感,这种状况在当今的大学校园中非常普遍。上述状况的出现都对大学生的学习产生了消极影响。

2、人际关系因素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它主要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三种心理成分。其中情感是决定人际关系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它是在认识的基础上由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产生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当今社会,大学生大部分都是90后独生子女,比较追求个性的张扬,缺乏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这就直接导致了大学生较以往的大学生遭受挫折的机会增大。还有一些大学生由于自尊心过 1

强,盲目自大,缺乏自我批评意识和谦虚的心理,容不得别人对自己的批评。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就容易回避自身的缺点,缺乏自知能力,更容易与他人产生矛盾,导致产生人际关系挫折。

大学生绝大部分都已经成年,生理发育已经成熟,对异性的向往也逐渐增加,大学生谈恋爱已经是一种不可避免的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但是,由于大学生生活的环境是校园,恋爱受到的干扰较少,恋爱时考虑的问题较少,恋爱更多的偏重于罗曼蒂克。而真正到了毕业面临的将是现实问题,如工作问题,两个人不能在一起工作,恋爱就面临着考验。这个时候分手是大多数恋人的结局,这种结局给大学生带来的挫折感往往很深。也有些大学生长时间的对某人产生好感,久而久之陷入单相思的漩涡不能自拔,把受滞的感情压在心底,有的干脆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产生一些不良心理反应。当今的大学生因为恋爱受挫而选择自杀或者他杀的例子已经不罕见。

3、经济和网络因素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缴费上学也被纳入改革范围。如今缴费上学已成为高校教育体制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由于我们国家仍处在发展中阶段,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还不是很高,尤其是部分农村还处在贫困之中,高校特困生人数仍然很多。反映在教育领域,高等教育高昂的学费,使许多本来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更加贫困,有些家庭变得赤贫。贫困成为笼罩在部分大学生心上抹不掉的阴影。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的转轨,即缴费上大学的制度对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另一方面,来自山区贫困家庭的学生与来自城市富裕家庭的学生在生活方式、消费观念方面的落差,也给部分贫困生带来压抑感和自卑感,一些盲目攀比的行为也加剧了这种压抑感和自卑感,给部分大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久而久之,就会产生焦虑、烦躁、自卑等受挫心理反应。

网络的普及为大学生创造了一个学习知识、认识外部世界的平台,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大学生上网的时间也越来越多,然而事物都有两面性,网络的负面影响也不断显现。大学生遭遇挫折时,不是积极求助于老师、同学、父母,而是通过网络来发泄、逃避、麻醉自己。很多同学沉迷于游戏,热衷于在BBS上发泄自己的不满和牢骚,更有的甚至模仿网络上的一些不良行为来发泄自己受挫时的郁闷和不满。这直接导致同学之间关系淡漠,与老师沟通不畅,与社会相脱节,所以在自己承受不了挫折所带来的压力,又在网络中找不到发泄渠道时,很多大学生都会选择一些过激的破坏性行为,甚至是结束自己的生命。

4、就业压力因素

近几年来,高校的连续扩招使得每年的高校的毕业生人数增加数十万人,毕业生与工作岗位之间的供大于求加剧了每年的毕业生就业的“僧多粥少”的状况。近几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每年呈现递减趋势。从社会因素来看,用人单位一般比较喜欢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一些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青睐男生,女生往往受到“非国民待遇”,还有附加身高相貌等条件要求。有些学生有感于就业难,从进大学那天起就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想方设法拼命的谋求各种荣誉,积极参加各种证书考试,力求增加就业的筹码。对就业的强烈渴望和对未来就业竞争的担忧和和就业环境的无能为力使他们入校一开始就处于焦虑之中。

2012年毕业生达680万,创历史新高。实体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房价在高位企稳回升。对于想创业的毕业生来说,几乎一切成本都在上涨。同时,饮食、交通和医疗未必都能令人放心。毕业生要在繁荣的中国寻找一份工作,但繁荣之下,隐忧也在增长。对求职者而言,公务员队伍已过于庞大;国企福利相对较好,但刨除垄断租金后创造的利润有限,终归要受到更严厉的宪政规制;民企,尤其是中小民企的经营风险正在增加;全球500强的门槛却未见降低……就业形势对于女生来说,尤为严峻。在不同的就业领域和工作岗位以及就业后的不同阶段中,对于女性的歧视也大不相同,较为突出的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就业机

会不平等;在求职过程中,性别歧视成为毕业生就业途中难以绕开的绊脚石。第二,男女同工不同酬;在不同行业,男女同工不同酬成为一种残酷的现实。第三,岗位性别隔离;从就业结构看,横向:行业间,女性工作大多是家庭角色的社会延伸。纵向:越是管理层,女性越少。上述“天花板现象”不仅仅存在于企业之中,在国家机关同样存在。上述歧视现象只是较具代表性且现实中比较严重的几个方面,而求职歧视则是混合了多种因素。更为严重的是,随着社会和法律界反就业歧视呼声的不断增强,女性就业歧视也从显性歧视专为隐性歧视。而隐性歧视就更不容易被发现和消除,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学生求职过程中的挫折感。

二、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的路径

关于挫折教育的概念,路易迪蒙在《论个人主义》中提出:“所谓挫折教育,事实上就是教育者有目的地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正确认识挫折,有意识地防范挫折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在挫折面前适时进行调整,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并固化为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乐观、淡然地面对自身的遭遇,从而为愿望和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定的基础。”

家庭在教育方式上应注意加强对学生承受挫折和困难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家庭教育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在教育学生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培养孩子道德品质和独立生活能力,磨练孩子意志,教育孩子如何处理困难,如何看待失败,如何承受挫折等方面,家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生活上,大学生家长应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在经济上,家长应控制孩子的支出,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习惯。对于孩子的一些经济要求,家长们应当认真考虑,看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是否在自己家庭经济的承受范围内。现在,一些大学生的攀比心理严重,比穿名牌衣、名牌鞋,骑名牌车,这些都不利于培养他们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习惯。在学习上,家长应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为孩子的心理减压。

高校挫折教育应从真正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愿望出发,以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与健康的心理素质为切入点,通过生动的教育内容与灵活的教育形式,教会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如何以正确的态度应对挫折,引导学生在体验挫折和战胜挫折的过程中,培养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的现代人格与品质,进而提高大学生对挫折的认知水平,增强个人挫折承受力,养成良好的竞争意识,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使大学生正确把握在人生舞台上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第一,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帮助大学生对挫折正确归因。巴尔扎克认为: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我们既要看到挫折给人带来的巨大的心理压力与情绪困扰,同时还要看到它给人的成长带来的机遇和动力。第二,学校要树立新的理念,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抗挫折能力创造条件,针对不同年级和专业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加强社会实践教育,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认识自我。第三,宽容受挫者的不良行为,提供情绪宣泄的安全机制。学生在遭受挫折后,可能会产生积极的挫折反应,也有可能会出现消极的情绪反应。如:焦虑、压抑、冷漠、逃避、轻生甚至是攻击。我们既要赞赏学生积极的挫折反应,又要宽容学生消极的挫折反应。我们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从各个方面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帮助他们从攻击的行为中,从愤怒、消沉的情绪中解脱出来,以避免进一步加深他们的挫折感,使矛盾进一步激化。第四,建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我国的教育历来注重学生的智力培养,而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学校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要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开设有关挫折教育的课程或讲座,让学生系统地了解挫折情境、挫折认知、挫折反应、挫折防御、挫折疏导和挫折咨询等有关挫折问题的知识,提高抗挫折意识,自觉地增强应付挫折的心理和能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为受挫者创设一个良好的群体环境,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参考文献:

挫折教育心理论文 篇2

一、挫折教育现状分析

首先, 挫折教育对于孩子的发展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挫折之感是人经常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因为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都会经历不顺甚至是打击。字典中, 挫折被定义为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 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 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的障碍。而在心理学上则指个体有目的的行为受到阻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那么, 挫折之感既然是一种障碍, 就免不了会产生不好的影响。正处于身心发展之中且未经历重大变故的学生, 对此的反应则更加强烈, 同时易受到影响。据分析, 挫折产生也可能是由于孩子、家长或者教师将奋斗的目标定得过高, 孩子的能力与普遍的期望值存在差距等。另外还包括心理冲突的因素。那么, 为了让这些不可避免的负面情态不产生过激的影响, 就要教导孩子怎样面对和处理这些挫折。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论述过:挫折未必总是坏的, 关键在于人们对待挫折的态度。而孩子对挫折的理解和认识, 则主要取决于家长的教育和影响。由此, 我们必须关注挫折教育这一话题。挫折教育是通过展示人类社会活动中的挫折因素, 培养人们正确认识、驾驭挫折的能力的教育活动。挫折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挫折存在性意识教育, 即形成主体对挫折客观存在性的了解与准备;自我认识教育, 即形成主体对自己能力、社会角色以及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正确看法, 减少主体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带来的挫折;自主素质培养, 即防止主体产生依赖性, 形成人们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人生理想教育, 即形成主体正确的奋斗目标和具有百折不挠的积极进取的人生观;驾驭方法的指导, 即主体把握挫折、克服挫折的可操作性的方式方法。

其次, 挫折教育并不是一味地给予孩子经验, 以防止他们经受挫折, 我作为个大学生对此深有体会。家长和教师说过无数次:心无旁骛才能专心学习, 但只有经历了中考的一次失败, 我才能真正体会到“不听老人言, 吃亏在眼前”这句话的真谛。另一方面, 在真实的环境中, 家长常常不给孩子磨炼的机会, 一见孩子有困难就帮忙, 见不得孩子受一丁点儿委屈, 做出许多越俎代庖的事情。一位学者也支持这一观点, 他叙述道:让孩子独立去行走, 即使一次次跌倒, 甚至遍体鳞伤也不要心痛, 让孩子在生活中品尝挫折的苦涩, 经历独立思考的过程, 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积累生活经验, 即使遭受到打击和挫折, 父母也不必过多帮助, 只需冷静地帮他们分析成败原因, 鼓励他们战胜困难, 培养他们的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只有这样, 将来他们的人生旅途中,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 他们都能泰然处之。

再次, 挫折教育同样不是简单地创造挫折、让孩子经历挫折的教育过程。从上面谈到的定义我们知道, 挫折感的产生需要“个体有目的的行为”, 也就是说不顺利的事情来临的时候, 孩子本身要有非常希望达成这件事情的强烈愿望。如果没有这一点的话, 即使打击再强烈也无法使孩子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挫折感, 必定使挫折教育失败。有一种已实施的挫折教育方式是:给孩子设置无端的挫折误区, 随便否定孩子。在教师和家长口中, 我们经常听到诸如这样的话:“我看你没救了, 你真的笨得无药可救。”然而这个举动给学生带来的伤害可能是一辈子的, 也许正因为教师、家长说了这些话, 孩子会觉得自己真的完了。所以挫折教育决不是简单地给予挫折的教育。

因此, 家长首先要让孩子明白人生的道路不是平坦的, 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 然而困难和挫折是可以克服的。教育孩子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 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害怕、不退缩, 树立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与信心。

二、挫折教育的建议与对策

挫折教育实施的阶段应尽量提前, 而在人生的前10多年, 我国的孩子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接受教育。综合各方已开展的活动, 笔者归纳出挫折教育的内容:

浅谈小学生挫折心理教育 篇3

近年来,有关小学生因承受不了挫折而轻生的新闻报道屡见不鲜:如2013年11月,成都一个十岁男孩因集体朗读训练讲话,被老师要求写1000字检讨做不到而选择跳楼自杀;2013年3月,开封市一名小学生,疑因被学校强制购买教辅资料、向父母要钱被拒后上吊身亡;2011年9月,江西九江三名六年级女生相约跳楼,获救后称:“死了就不用写作业”。在社会日益发展的当下,被溺爱的独生子女占主流,成长环境顺利,祖国花朵缺乏挫折磨砺,娇气,自我,甚至霸道的性格特点,遇到稍有不顺心的事情,脆弱的心理便无法承受,直接成为这些祖国花朵想要轻生的理由。青春之花过早凋零,不得不引起作为教育者的我们重视,加强小学生挫折心理教育成为迫切的需要。

一、认识挫折

小学生产生挫折的因素大体分为:学校生活中,老师的评价与自己的愿望相悖;同伴交往受挫。家庭因素,父母关心不够,或家庭遭受重大变故。此外,还有关于孩子自身的愿望实现遭受挫折,如希望自己考试得到好成绩,希望当上班干部,希望在比赛中获奖等,一旦结果达不到就会产生不良情绪。遇到挫折,如果不及时调整,就会产生诸如失落、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长期下去还会导致心理疾病因此,增强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培养健康、完善的心理素质,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积极面对挫折。很多时候,没有经历磨难,往往难成大器。表面上看,磨难的日子是苦涩的,可怕的。它可以使一些人意志低迷消沉,无法奋起,如果此时选择退缩逃避,这样就只会被挫折击败。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说过:“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因为真正促使你成熟,促使你坚强、再接再励,能够鞭策你取得更大进步的不是别人,在一定的意义上正是我们生活中所经历的磨难。既然遭遇坎坷是人生当中必经的坎儿,那么,我们就必须让孩子们意识到挫折是客观存在的,人生并非处处美好,舒坦,因而在心理上做好准备。因此,积极面对困境挫折,是走向成功所必须的过程。

1、找出问题原因,反思失败根源

在失败中及时找原因,平心静气地正视自己,客观地反省自己,既是个人修身养德必备的基本功之一,又是增强生存实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2、树立的人生理想

一个人的人生理想,决定着他的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决定着他的情感、他的行为,也决定着他的价值、影响。可以说,正确的人生理想,决定着人的整个人生。

3、正确认识自己,自我期待适中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被父母宠溺着,或许在某一方面有特长,能全面发展的孩子少之又少,然而很多小孩由于对自己认识不足,自我期待的值很高,难以接受自身的缺点或不完美,这导致生活出现挫折坎儿无法迈得过去。为此,作为师长,我们应该教育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懂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表现及心理活动分析来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充分地了解自己的特长、兴趣、能力,合理制定目标。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在遇到困难逆境中,更好针对自己的特点施展才能,减少心理冲突,避免心理失衡。

二、教会孩子战胜挫折的方法

在平时的教学教育工作,教会孩子应对挫折的方法,以求在面对挫折时能从容淡定。主要有以下几种:

1、情绪发泄 学生在遭受挫折时所产生的消极情绪或负面影响犹如池塘的水,过度囤积终会造成决堤的危险,因此,把负面的情绪适当进行发泄,对孩子的身心有益。

2、主动寻求帮助 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当遇到挫折时,身边的亲人、老师、同学的看法和意见,往往能客观冷静地抓住要害,帮助当局者走出迷阵。另外,现在普遍的中小学都设有心理咨询室,引导孩子在遇到心理挫折时寻求心理工作者的帮助,是有效的途径。

3、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 马卡连柯曾说:“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是找不到自己的影子的,更经受不了任何挫折。”可见,对小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责任感教育。让孩子明白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该承担什么责任,尽什么义务,因此明白什么应该是自己要做的事情。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利用板报、墙报、广播的形式渗透抗挫折教育,努力营造挫折教育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氛围,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中接受教育。小学生都喜欢参加课外活动,通过学校开展的春游、秋游活动,让孩子在承担责任的实践中产生了愉快体验,通过社会实践磨练意志,进而提高和巩固己形成的社会责任感,借“三八”妇女节,母亲节、教师节等的契机,加强感恩教育,让孩子逐渐明白感恩之情不仅是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导之恩,更重要的是回报社会。充分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磨练意志,提高行动的自觉性,自制力,有意识地调节情绪的波动。

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日后将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的重任,他们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繁荣。通过教育,有效让小学生认识到挫折的客观存在性,从而端正自身的心态,积极对待挫折,消除不良情绪的干扰,勇敢面对人生,成为生活的强者。

抗挫折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篇4

难点:教会学生运用各种应对挫折的方法

教学方法

1、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教学方法

2、引导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投影):

情境体验:启发学生思考图片中的同学都遇到了什么样的情况,你是否有同样的经历。(图片略)

讲授新课:

一、人生难免有挫折(板书)

1、什么是挫折(板书)

(学生根据刚才的图片谈对挫折的理解)

“挫折”一词,在我国古代最初是用以表明战争中的失利。

挫折指人们在物质或精神方面的愿望,受到阻碍或中断的状况。(板书)

例如农民会遇到自然灾害而颗粒无收,工人会因为企业经营困难而下岗,机关干部也会面临精简机构而裁员,我们青少年也可能会在学习成绩、升学考试、同学关系、身体健康等问题遇到挫折。

2、产生挫折的原因(板书)

造成挫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可分为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和学校因素以及个人因素。

(1)、自然因素(板书)

图片:洪水、海啸、地震等。

这些自然灾害都会给人们带来不可避免的创伤和挫折。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刻,我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会越来越强,但是要想完全避免是不可能的。

(2)、社会因素(板书)

图片:911事件、巴以冲突

战争给人民、社会、国家带来的危害相当大,因此和平一直是当今世界两大主旋律之一。亲人在战争中离去,对生者是精神上的痛苦。平民在战争中受伤,是肉体和精神的双重痛苦。还有的人是由于受到政治、宗教等社会因素惨遭迫害。大诗人屈原,受到贵族保守集团的反对,改革终遭失败,被流放到沅湘流域,最后在悲愤忧郁中自投汨罗江而死。哥白尼、布鲁诺为坚持真理,被教会视为异端邪说,布鲁诺被活活烧死。这些都是社会因素造成的挫折。

(3)、家庭和学校因素(板书)

包括家庭变故、教育不当,造成青少年心理上的紧张、焦虑、恐慌和失落。

(4)、个人因素(板书)

个人因素是指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

请同学谈一谈个人会有哪些因素产生挫折因素?

学生:略

同学们谈到了体力、智力、外貌以及生理缺陷等方面会对个人产生挫折心理,除此之外,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对自己估计不当、期望值过高,意志薄弱,情绪不稳定等也会导致个人的挫折心理。

小结:通过分析,我们了解了造成挫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人们不可能完全避开这些因素或不让这些因素发生作用,这就决定挫折是难以避免的。

3、挫折对人的影响(板书)

(1)给身心造成打击和压力,带来精神上的烦恼和痛苦

(2)使人们经受考验,得到锻炼,成为迈向成功的转折点

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挫折,引出下一个问题。

二、面对挫折的不同态度(板书)

阅读贝多芬的故事,引导学生总结面对挫折的不同态度。

1、消极的态度:陷入焦虑不安、悲观失措的情绪,甚至自暴自弃

2、积极的态度:冷静思考,寻求解决困难的方法,成为生活的强者

三、培养战胜挫折的心理素质,掌握应对挫折的方法(板书)

1、我们应该在日常的生活中自觉、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自己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2、应对挫折的方法:

阅读名人应对挫折的故事,小组讨论,谈谈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次挫折经历,回忆一下自己是如何应对的。(苏洵和张海迪的故事)

通过讨论总结出应对挫折的方法。

冷静对待——在失败中看到其中孕育着成功的可能,使自己重拾信心(板书)

自我疏导——不过于自责,善于自我排解,使情绪得到调节

请求帮助——主动把痛苦向亲朋好友倾诉

精神升华——把失败化为奋发图强学习、工作的动力

挫折教育心理论文 篇5

正确面对挫折与成长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人生必遇到挫折,认识挫折的价值。

2、基本上能分析挫折的类型及产生的原因。

3、学会正确对待挫折,战胜挫折的基本方法,迈向成功。 教学方式:

1、讲述及讨论

2、讲故事。

3、帮助别人诊断与自我诊断。

教学前准备:

1、设计美籍华裔少年张士柏在高位截瘫后仍自强不息,最终取得成功的8张投影片。

2、课前请同学收集名人如张海迪、贝多芬等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故事。

3、有关挫折的类型及产生原因的投影片。

4、内心独白表。

5、小波个案投影片。

6、“成功路上步步高”投影片。

教学时间:

1节课

教学过程

1、教师引言: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会碰到不称心如意的事。当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达到目标的行动受到阻碍,因无法克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挫折”,同学们在生活和学习中也遇到挫折,如某同学学习很勤奋,但考试却意外不及格。某学生高兴地约同学到家玩,却遭到父母的反对等,这些都是挫折。请同学们在课前发下的“内心独白”中写出你成长历程中遭遇的最大挫折和当时的想法和做法。

附:

内心独白

成长历程中最大的挫折

当时的想法

当时的做法

挫折的类型

产生的原因

解决挫折可选择的办法

自己具有的优势

确定的目标

战胜挫折合理的做法

(在学生填写时,教师注意观察学生写的内容,为后面教学作准备)

2、教师请几个有代表意义的同学介绍自己受到的最大挫折。

3、教师:从同学们的介绍中看出,挫折是客观存在的,每个人的成长都会遇到不同的挫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挫折呢?请看投影片《轮椅斗士》。

教师边放投影,边介绍与同学们年龄相仿的美籍华裔少年张士柏在高位截瘫后仍自强不息的感人故事:

(1)13岁的张士柏在一次跳水训练中不幸受伤,造成高位截瘫,胸部以下毫无知觉。

(2)沉重的打击,使张士柏及其家人都很悲伤,士柏的父亲鼓励他要自立自强。

(3)张士柏在父亲及家人的鼓励下,树立了坚定的信念,决不能就此倒下,放弃自己。

(4)张士柏出院后升上高中,成为学校里唯一的轮椅学生。

(5)在学校里,张士柏的身体是最差的,可他的毅力是头等的。每天清晨起床,坐在轮椅里学习,直到深夜睡觉,有时昏倒在课桌上,醒后咬紧牙关,仍坚持学习。

(6)张士柏以惊人的毅力学习,用三年的时间学完四年的高中课程,毕业试考了全校第一名。

(7)张士柏以特别优异的成绩,17岁考入世界名校斯坦福大学,19岁直接升入斯坦福大学经济研究所博士班,并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奖”。

(8)张士柏将他的20万美元生活保障金,捐献给他的故乡——淅江省宁波北仓,作为教育奖学基金。他决心博士毕业后,把自己的知识服务于中国,造福于中国人民。

教师再请二位同学讲贝多芬和张海迪的故事。

4、教师请同学们就名人“挫折与成功”的故事进行集体讨论。出示讨论题目:

(1)这三人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提示:都经历严重的挫折;都坚毅,不向命运妥协;都战胜了挫折,取得了成功。但遭到的挫折不同,各人的主、客观条件不同。)

(2)挫折对人会造成什么影响?战胜了挫折会怎样?被挫折打倒后又怎样?

(3)你怎样对待成长中的挫折?

教师小结:人生必遇到挫折,每个人遇到的挫折不同。挫折是人生的转机,有人因此而沉沦,但更多的人因此而更坚强。挫折可以磨练我们的意志,有助于人的成长,使我们更有毅力,更有智慧,更加成熟。但是不是光凭勇气,光靠干劲就能战胜挫折呢?回答是否定的。遇到挫折,我们要冷静地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更好地前进。下面,让我们共同分析挫折的一般类型及产生的原因。

5、教师投影:

挫折的类型及产生原因

一、挫折从内容上分,一般有4种类型:

1、学习性挫折。

2、交往性挫折。

3、志趣性挫折。

4、自尊性挫折。

二、挫折产生的原因:

1、客观原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教育因素)

2、主观内在的原因(如思想水平、自我修养、道德观念、能力、情感、意志、生理等)

教师结合投影,与学生共同讨论前几位同学所受挫折的类型及产生原因,再要求同学们在“内心独白”中填写相关的内容。

6、个案分析。教师投影:爱好体育运动的小波渴望加入校足球队,因为它是市冠军队。小波认为自己头脑灵活,反应敏捷,敢打敢冲,是当运动员的料。他兴冲冲地找到教练,不料被拒绝了,理由是身体单薄,耐力较差。

(1)小波遇到的挫折类型是。

(2)挫折产生的原因是。

(3)小波进入足球队具有的优势是。

不足的是。

(4)为进入足球队,小波可以采取的方法有。

(5)小波要进入足球队,最可行的方法是。

(6)如果不得进入足球队,小波在体育活动上还有的选择是。

教师要求同桌的二人为一组,对上述个案进行讨论、诊断。

7、通过对小波个案的诊断,师生总结出正确对待挫折的“成功路上步步高”。教师投影:

学生按同桌二人为组进行讨论:“内心独白”上填写的“当时的想法和做法”对否?应怎样处理最为妥当?然后按“成功路上步步高”的模式进行思考,并完成“内心独白”上的所有项目。

挫折教育心理论文 篇6

如何才能处理好挫折呢?

首先,只有正确地认识挫折,才能学会抵抗挫折。所谓挫折,就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体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这种状态在人生中的各个成长阶段都客观存在,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处在身心发育时期的青少年表现尤为明显。

如在学习中遇到的学业压力、同学间的竞争、考试失败、成绩陡降、家长的指责等,感受到极强的挫折感,被烦恼、苦闷和自卑等不良心理状态所围困,一旦不能处理好和父母及同学之间的矛盾,即使是细小的问题,也容易产生挫折。虽然遭受挫折容易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烦恼、痛苦、悲观失望,甚至消极颓废,从此一蹶不振。但它同样可以给人以教益,使犯错者猛醒,认识错误,接受教训,改弦更张;也可以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促使学生努力去克服困难,改变自己的境遇。如果以积极的心理态度去对待挫折,就会产生积极的意义,如果我们把挫折看做是对自身的一种锻炼和考验,砥砺自己的意志,这样更有利于摆脱挫折,走出困境。

遭受挫折,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任何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不同程度的挫折。正视挫折,认真分析挫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正确对待挫折,那么就不仅可以克服和消除挫折,而且还可以磨炼自己的意志。

其次,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观。挫折可成为弱者巨大的精神压力,也可成为强者勇往直前的动力。要意识到坚强的性格需要个人有意识的磨炼,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到的。所以,要树立坚定的目标,培养乐观精神,这样一来就能从逆境中奋起。

再次,合理的宣泄。遭受挫折后,一般人都会感觉度日如年。人们在遭受挫折时产生的紧张情绪,必须经过某种形式得到发泄,如转移自己的视线,适当安排一些健康的娱乐活动,走出户外去呼吸大自然那新鲜的空气。丰富多彩的闲暇活动可以使挫折感转移方向,扩大思路,使内心产生一种向上的激情从而增强自信心。

心理弹性视角下的大学生挫折教育 篇7

挫折是指个体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阻碍时产生的消极情绪反应[1]。挫折如同一把双刃剑, 既使人产生消极情绪, 又能转化成行为动力。从积极心理学角度看, 挫折教育具有积极价值, 具体而言, 挫折教育在挫折中激发个体的心理潜能, 使其掌握应对挫折情境的态度、技能、知识和品质。

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积极心理内涵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 挫折教育的目的在于开发大学生的心理潜能。挫折教育强调大学生的理性认知, 注重大学生的心理潜能和生命价值, 尤其是大学生的理性认知在选择和决定中的重要作用。第二, 挫折教育的对象是心理正常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学认为, 挫折教育应遵循正面教育模式, 教育的对象是正常的大学生, 就是在面对日常学习、生活、发展的压力任务方面需要帮助的大学生。第三, 挫折教育的内容就是利用各种可利用的有效资源。考虑到大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 在挫折教育中制定适合个人个性特征的目标、计划及角色等, 充分认识情境因素和环境系统, 调动可利用的各类环境资源, 鼓励受挫者积极改变自身和环境。第四, 挫折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教育大学生获得和具备必要的自我认知知识和挫折耐受能力, 提升心理品质, 增强心理弹性, 最大限度地开发心理弹性潜能, 学会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挫折, 形成有效的行为模式和行为策略。

通过以上论述, 我们发现挫折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大学生的一种心理品质———心理弹性。心理弹性是个体面对挫折情境时, 能否经得起压力, 有无摆脱和解除困境, 而使自己避免心智与行为失常的一种调节能力[2]。心理弹性水平较高的人, 面对挫折消极反应较小, 挫折的负面影响就少;心理弹性水平低的人, 面对挫折容易出现紧张害怕等心理危机和异常行为, 对挫折的消极反应较大, 挫折的负面影响相对就多。挫折教育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弹性, 降低挫折对个人的心理和生理的消极影响, 使个人在受到挫折后能够较快恢复过来;同时, 通过一段挫折经历, 帮助开发个人的心理潜能, 进一步提升心理弹性。

二、心理弹性在大学生挫折教育中的价值

通过将心理弹性的思想内涵与发展价值引入大学生的挫折教育之中, 有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历练大学生解决心理危机的意识和能力。

1. 有助于提高自我效能和觉察能力。

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在挑战面前对自己具备某种能力的预期和信任, 比如认为自己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觉得自己能做好许多事情等, 就是个人具备自我效能的体现。自我觉察能力是指个人能够正确客观地认识和理解自我的能力, 比如, 知道自己的生活目标是什么、理解自己的情绪体验、了解自己的个性和能力等, 就是具备自我觉察能力的一种表现。

2. 促进合作与交流品质, 具备共情特质。

大学生心理弹性的提升, 可促使其与同伴和他人建立有效的沟通模式, 逐渐学习与人合作和交流的技能。我们知道, 合作与交流能力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形成非常重要, 能与他人合作, 且与他人有效地交流思想和感情, 是大学生在成长过程必备的人际能力之一, 比如喜欢与同学一起学习, 在坚持自己的观点时不会贬低别人等, 都是具备合作和交流品质的良好体现。共情是个体能够理解和体验他人的内心感受和实际境遇的心理能力。当发现他人感情受到伤害, 自己也会感到难过, 并尽力去理解别人的经历或遭遇、舍身处地的感同身受, 就是个人具备共情特质的具体表现。

3. 帮助明确目标和志向,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目标与志向是我们对未来的目标和理想, 对自己希望和期待。有自己明确的生活目标、制定了具体可行的人生规划等, 就是个人具有明确目标和规划的具体体现。总而言之, 心理弹性的挫折教育价值就是促进大学生成为积极、乐观、自信和自强的个体。问题解决能力是指个人在做出决定、采取实际行动之前, 能够周密计划、慎重思考并权衡各种看法和观点的能力。比如:遇到困难时知道通过哪些渠道获得帮助, 在困难面前保持冷静头脑慎重思考, 有需要帮助时会找他人商量等。这些都是个人问题解决能力的实际表现。

三、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培养策略

心理弹性作为大学生积极调用的保护性资源, 是应对挫折、追求自我实现的一种心理潜能, 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每个人生来就具有一定的心理弹性潜能, 后天的良好环境和优质教育, 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 挖掘和培养个人与生俱备的这种心理潜质, 它是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演变的一种生存潜能。

1. 获得自主性。

个体获得心理学意义的自主性的过程也是逐渐脱离父母庇护的过程。自主性是在不依赖父母或缺失父母控制的条件下, 规范自己行为和对自己决定进行选择和引导的能力[3]。自主性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对家长的抗拒和疏离。自主性是一种独特的、成熟的心理状态, 父母和大学生依然存在着相似性, 这为大学生成人后继续与父母保持亲密的、支持的关系提供情感纽带。然而, 这个纽带的建立取决于大学生自我定义的过程。获得自主性的大学生能够认识和接受他们与父母之间的异同, 同时继续感受着父母的爱、理解和关怀。自主性的建立要求大学生在思想、情绪和行为上的逐渐独立。而大学生时期是个体心理的很多方面发展的重要时期, 日常生活需要大学生体格强健、有一定的协调技能和耐受力等素质, 这些素质随着大学生时期个体生理的成熟而逐步发展起来, 为大学生获得自主性提供了内部支持。自主性还要求大学生对自己的观点有信心, 并且有表达不同于父母及他人观点和信念的能力。此外, 大学生时期互惠的同伴关系, 让他们体验到了如同来自家庭的亲密感和支持力量。随着大学生认知能力的成熟, 他们获得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未来的计划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这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独立能力和自主品质。

2. 培养弹性特质。

心理弹性特质是个人的一种潜能, 是个人内部有利于应对不利情境、实现良好心理适应能力并最终积极发展的一种特质性因素。心理弹性特质包括如下方面:自尊、自信心、自我效能感、认知风格、自我控制感、选择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等[4]。有关大学生心理弹性特质的培养方法, 最有影响力的是国际心理弹性研究计划提出的“我有、我是和我能”的一套可行性策略。这些策略旨在帮助大学生发现自己所有的内部资源和外部支持系统, 从而获得安全感和受保护感。“我是”策略主要是帮助大学生发现自己的内在力量和潜质, 比如信念、态度、优势等, 使大学生在挫折情境中能够自我超越、化险为夷;“我能”策略则是帮助大学生发现并提升其人际技巧和综合能力, 比如沟通能力、洞察力、幽默感、创造力等, 从而实现心理弹性潜能的开发和培养。

此外, 通过学习心理弹性相关知识, 联系一定的技巧, 帮助大学生提升心理弹性水平。例如, 可组织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逆境想象及专题讨论等形式的团体辅导活动, 使大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其中, 习得各种实用的挫折应对技能, 比如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决策能力、信念架构能力以及各种生活技能, 增强大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大学生要逐渐学会自尊, 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和赞赏, 这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品质, 实现心理弹性潜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3. 建立支持系统。

心理弹性特质是个人的一种内部保护因素, 与此相对应的是外部支持系统, 它对大学生心理弹性潜能的实现也非常的重要。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团体的各种外界支持力量同样是大学生实现弹性潜能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柱, 这些外界支持力量可保护个人在挫折情境中积极发展, 顺利地度过困境及不利情境的阻碍。我们把这些来自于外界的支持力量称为社会支持系统, 具体是指父母、抚养者、亲人、老师、朋友及社会各类团体给予个人的物质支持、精神支持和情感支持等。已有研究发现, 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身心健康, 社会支持既对压力状态下的个体提供保护, 起缓冲作用, 又对维持一般的良好情绪体验具有重要的意义[5]。

社会支持的缓冲作用机制在挫折和挫折反应之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社会支持力量影响个人对挫折情境的知觉评价[6]。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能够保证个体拥有可调用的资源。从家庭角度来看, 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安全的依恋关系、子女的积极关注、民主型教育都是帮助实现弹性潜能的重要条件。从学校角度来看, 教师的肯定关怀、同伴的理解陪伴、体验成功快乐等对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从社会宏观角度来看, 创设积极向上、健康安全的环境, 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外部支持环境, 促进大学生健康快乐自信地成长和发展。

摘要:挫折教育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 本文从心理弹性的视角, 探讨开展挫折教育的策略。通过帮助建立保护性系统, 增强社会技能, 发展优势特质, 形成良好社会支持, 提升大学生的积极应对能力。

关键词:挫折教育,心理弹性,大学生

参考文献

[1]于林平.论挫折教育的本质[J].南京社会科学, 2007, (2) :120-123.

[2]高力.不同文化背景下中美高中生挫折承受力对比分析[J].当代文化与教育, 2012, (6) :61-68.

[3]Newman and Newman.发展心理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352-376.

[4]席居哲, 左志宏.心理弹性者甄别诸法[J].心理科学进展, 2009, (6) :1295-1301.

[5]张羽, 邢占军.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 2007, (6) :1436-1438.

挫折教育心理论文 篇8

关键词:大学生;挫折;挫折心理分析;挫折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1-0224-03

根据我国有关报道,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大学生中有23.25%的人存在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几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已达到30%,有心理障碍的人数正以10%的速度递增[1]。大学生杂志社、中国大学生网发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2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经常有心理方面的困扰。近几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也在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抗挫折教育是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巨大任务。

一、挫折教育的内涵及大学生挫折感产生的心理过程

(一)挫折教育的内涵

广义的挫折泛指一切能够引起人们精神紧张,造成疲劳和心理变化的刺激性生活事件;狭义的挫折专指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阻碍时产生的消极情绪反应[2]。挫折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为指导,以心理学、教育学为基础,结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和机制,专门研究挫折产生的基本动因、挫折反应、挫折防卫机制、挫折承受能力、挫折心理疏导、挫折教育的基本原则、挫折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建立全方位的青少年教育网络等问题,进而揭示挫折教育的规律和发展趋势的一门综合性、边缘性的学科[3]。

(二)大学生挫折感产生的心理过程

当大学生产生需要时,往往会在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各种手段和行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若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产生成就感;若需要得不到满足、动机产生冲突,同时存在干扰情景时,即挫折情景,大学生就会陷入困境。如果大学生通过正确的认知调整了目标而使需要得到满足时也会产生成就感;如果在错误认知指导下,大学生往往会产生消极情绪和不良行为,即挫折反应,这时若大学生的需要仍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挫折感。如图所示:

二、大学生常见挫折产生的原因

根据廖志成的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烦恼的主要来源是“学习和就业压力”“生活压力”“情感挫折”,他们所占比例分别为39.2%、18.7%、14.2%[4],由此可见,在大学生生活中最容易产生的就是学习挫折、恋爱挫折、就业挫折和人际交往挫折。

(一)角色转换不当和适应性差导致大学生产生学习挫折

学习仍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但对于刚迈进大学的大学生来说,有些人未能及时转换自己应有角色,当不再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时,难免会心灰意冷,焦虑无助从而产生学习焦虑的挫折心理;有些同学既想把学习搞好又想做好干部和社团活动,有时两者不可兼得而产生双趋冲突的挫折心理;还有些同学一方面缺乏自制力,另一方面因目标迷茫而不能较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逐渐堕落从而产生厌学的挫折心理。

(二)心理年龄与恋爱观不成熟导致大学生产生恋爱挫折

根据廖志成的统计发现:渴望在大学期间谈恋爱的大学生人数占到总人数的32.1%,但在对失恋自杀问题态度的调查中有59.1%的大学生认为这种现象应该强烈反对,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32.4%的大学生觉得可以理解但不会这么做;甚至有7.3%的大学生认为很正常,不必大惊小怪[5]。由此可见,正是大学生渴望恋爱,但又因为心理年龄和恋爱观不成熟,同时在发生情感问题时没有较强的家庭、社会、学校、朋友支持体系开导教育致使大学生恋爱受挫折者轻者心灵受到伤害,重者身体遭受侵害,更为严重者甚至自杀。

(三)竞争激烈和心理素质偏低导致大学生产生就业挫折

就业型挫折的高发人群主要集中在毕业生,由于当前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上升,我国的就业机制实行了双向选择的形式,给当前大学生施加了巨大的就业压力。同时,由于某些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偏低,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往往过于急功近利,对应聘失败的心理准备不足,几次应聘受挫就会产生消极情绪,进而不敢再去面对社会而选择“啃老”“蜗居”的消极生活方式[6]。因此,这些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极易产生挫败感。

(四)处事方式和个性差异导致大学生产生人际关系挫折

卡耐基曾经调查研究: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在于其学识和专业技术,而85%靠的是心理素质和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在大学中,大学生几乎每天都生活在一起,每个人的处事方式直接决定了大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此外每个人的家庭背景、生活方式和性格爱好的不同也会影响大学生之间的交往频率和程度;还有一小部分同学因为利益关系,既希望与人交流又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在这种矛盾心理下很容易产生孤独感和挫折感,尤其是女生、内向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更容易产生人际交往方面的挫折感。

三、大学生面对挫折的主要表现

(一)以乐观的心态对待挫折

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对于强者来说是垫脚石。阿姆赛尔的“挫折效应”实验也证明了面对挫折,人们会出现努力奋进的情况。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理智的大学生能够认清困难和挫折的性质,看到挫折的必然性和双重性;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消极心态和现实目标,努力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品质,奋勇直前,最终战胜挫折,实现自己的目标并获得成就感,从而“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以消极的心态对待挫折

1.产生消极情绪体验。弗洛伊德认为,焦虑是人格结构中本我和自我矛盾时本我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情绪体验。大学生受挫后若以消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就会产生以焦虑为主的情绪体验,同时会伴有紧张、恐惧、幻想、冷漠等消极心理感受。虽然有些大学生会用压抑的方式来控制自己受挫的情绪,没有任何异常表现,但在过度压抑下,消极的情绪会以梦、失言、笔误和口误等形式释放,这样既不利于解决消极情绪问题,还会对自己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

2.产生不良行为方式。大学生在受到挫折时,不仅会体验到消极的情绪并且会产生不良的行为方式,不仅伤害自己还可能造成他人或社会的损失。大学生受挫后通常通过以下不良行为方式表现:第一,侵犯,主要是直接侵犯和间接侵犯他人和他物;第二,倒退,指大学生受到挫折时会出现与自己年龄不相称的幼稚行为;第三,固着,指大学生受挫后出现反复的、无效的、教条化的某一动作或行为;第四,自杀,指大学生受挫后采取的极端行为。

四、开展大学生挫折教育的途径

虽然大学生在面临挫折时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反应和不良的行为方式,甚至会产生身心疾病,但是对于大学生挫折教育来讲,应始终遵循正面教育,而不是临床的、治疗的或医学的模式,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另一方面要形成学校、家庭与社会对大学生挫折教育齐抓共管的局面。

(一)在高校中积极开展大学生挫折教育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师更注重挫折相关课程与教学、成长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在大学生挫折教育中,要注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优势,完善大学生挫折教育课程,鼓励大学生参加校园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坚强品质,同时还要发挥心理咨询机构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二)重视家庭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引导

一个家庭的结构方式、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家庭氛围、父母教育方法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心理健康程度,因此,也应重视家庭教育在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心理方面的重要作用。

首先,父母要营造民主的家庭氛围。1939年,温勒的一项著名实验表明:领导方式能够影响群体对待挫折的态度,即在民主领导的方式下,群体成员能够采取积极的态度团结一致解决问题,而在专制领导方式下,群体成员面对挫折更容易推脱责任和相互攻击。同样的道理,家庭之间的氛围同样会影响孩子的抗挫折态度和行为,因此父母要建立民主的家庭氛围,让大学生在父母的引领下学会承担责任,积极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而要避免形成专制和溺爱的家庭氛围,以免形成大学生推卸责任和逃避困难的性格。

其次,父母要鼓励大学生独立自主。美国家庭在孩子年满18岁就要求子女独立自主生活,自食其力。在我国,一方面,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在经济上还没有结束断乳期,在生活上还要依靠父母对自己的照顾;另一方面,父母总是害怕大学生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遇到困难和受到伤害,一到放假就急忙让大学生回到家中享受假期,甚至总是教育大学生毕业后回到父母身边,以便于父母照顾。社会是人生最好的老师,父母也不可能一辈子成为孩子的保护伞,如果父母总是让大学生依赖自己,只会降低大学生处理各种困难的能力,使他们在遇到问题时不知所措,形成挫折心理。对此,父母应该鼓励大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性格,让大学生到社会这个大熔炉中去断练坚强的意志力,提高他们独自应对学习、生活和工作问题的能力。

(三)通过社会力量来推动大学生挫折教育

预防和解决大学生挫折心理问题仅仅需要学校和家庭教育是不够的,还要与社会形成合力,即社会中的政府、企事业单位、各种社会组织也应在大学生挫折教育中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首先,政府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抗挫折教育,完善高校教育中的各项制度规范和措施,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还要鼓励和监督学校、社会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其次,企事业单位要多提供工作和实习机会,让大学生在工作中积累社会经验,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还要经常到学校组织公益讲座等活动,让大学生学会适应社会的各种方法;最后,社会组织也要经常提供各种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服务活动,积极关注大学生和青年的各种心理和生活问题。只有让大学生及时了解社会、学会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最终才能减少挫折问题的发生,从而提高他们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宋东颖.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基本途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12):28.

〔2〕方鸿志.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20,229.

〔3〕边和平.挫折教育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23.

〔4〕〔5〕廖志成.困境与超越-当代大学生精神需求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17,142.

〔6〕王新山.思想政治工作学概论[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

上一篇:大学生党支部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医院微信公众平台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