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测量实习心得体会

2024-10-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地形测量实习心得体会(共9篇)

地形测量实习心得体会 篇1

水准测量:(1)方法是采用“s 水准仪、中丝法、配合木质双面水准标尺、观测顺序是后后前前或黑红黑红,要求尺子三丝能读数。(2)每测段进行往返测。限差如下:1.仪器i角<20′。2.前后最大距离<100m。3.前后视距差≤3m。4.每站的前后视距累积差≤10m。5.同一尺子黑红面读数之差(去尺常数)≤3mm。6.黑红面高差只差≤6mm。7.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5mm。8.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限差<±20 mm。9.环线闭喝差限差<±25 mm。_表中公式的k是路线或环线的长度以公里计算。

(3)注意事项:①各测段采用测站数必须是偶数站,观测时打伞,记录时须将观测者、记录员、测站的起点及终点、日期书写清楚。②前后尺读中丝时,须调平符合水准气泡,尽可能使前后视距相等,保证测站只有一次调焦。③每站记录员计算完毕,确认无误后,允许观测仪器搬动,后尺方可前移,此时相应前尺变为下一站后尺,不得移动。④在观测中,若确需设间歇点,则可选择坚固稳定的两个点,立尺(不放尺垫)并观测这两个点的高差并在手簿中注明间歇点字样。

⑤立尺人员不得离开尺子和尺垫,沿公路施测时,注意安全,要尽可能在路边立尺,当到达已知点开始返测时,前后两尺应互换。当天成果要由记录员和组长进行检查,测段成果交有指导教师及时验收。(4)工作过程:①验收仪器②室外测段施测。③手簿管理(路线长,各页测站高差累积注在页面下方)往返测高差验收。④按照水准网图,组成环线。构成平差图形,绘出图形标出高差及方向。⑤内业解算⑥完成过5秒点的高程成果成表。

二.导线的观测:

①导线布设车逼和导线,导线变数6到8条边;边长观测采用全站仪、(精度为一方向中误差2秒)及j (一方向中误差6秒)经纬仪,测导线按前进方向左角观测,记录要特别注意,观测方向顺序。②3个以上方向半测回要归零,观测水平角之后,观测垂直角,二者分开进行,在手簿中一定要记录清楚仪器高和觇标高(精确到毫米),③导线连接角要观测两个测回,第一测回起始方向配置读盘为0°0′若干秒。第二测回90°00′若干秒。④j 观测时要求不同测回同一方向值较差小于25′,同一测回不同方向的2c互差小于35′,归零差小于24′。

其主要工作过程:外业选点→外业观测→内业计算(观测整理、平差解算、求坐标形成成果表)。

3.经纬仪导线:使用j 仪器观测一测回,①连接角,两次较差不超过正负25秒。②符合导线方位角闭合差不超过±40′ (n是导线折角个数)。③导线相对闭合差小于1/__。各导线边通过全站仪观测。其基本工程过程:外业选点(7—8个点,边长近似相等)→外业观测(左右角度,边长,高差)→内业计算求出坐标和高程。

三、实习目标:

较熟练地掌握经纬仪、水准仪的使用及检验方法;掌握角度距离及高程的测定和测设方法。初步掌握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顺序和方法。掌握施工放样的基本方法。在实习中,要注意组内每个人都能参加各项工作的练习。注意培养我们独立工作的能力,加强劳动观点、集体主义精神和爱护仪器的教育,使我们得到比较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四.体会:

地形测量实习心得体会 篇2

随着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当前大比例尺地形图在工程测量中得到迅速应用, 并且大比例尺地形图在实际工程测量过程中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工程测量工作中具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所以, 在实际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重点抓好这项工作, 确保这项工作能够正常而有序进行。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实践工作经验, 并通过本文, 首先对大比例尺地形图工程测量的发展及其特点进行简要概述, 再针对某观测站的站址1:500的比例尺地形图进行实测以及分析。在实际施测过程中, 重点选择使用了选点观测等方式来进行测量。

1 大比例尺地形图在工程测量中的发展及其优势

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社会其他领域的生产、生活活动也开始变得十分便捷, 其中主要带给了测绘行业新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随着测量工具、仪器的不断更新换代, 测绘行业的发展更是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大比例尺地形图的问世, 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于工程测量工作中的诸多难题。此外, 利用大比例尺地形图也能够及时对范围相对较小的地区进行工程项目的测量以及监测, 这一方面切实提高了工程测量的工作效率, 另一方面也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许多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 同时还提升了工作的实效性。

2 大比例尺地形图在工程测量中的实际应用

2.1 测量实例的基本概况

运用大比例尺地形图测量某观测站, 在实际测量过程中主要涉及到了选点、埋石以及水准联测等一系列采集工作的内容。此外, 在该项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工程测量过程中, 主要使用的设备有6台、全站仪1台、自动水平尺一台, 其中观测以及测量的时间均为15d, 然后再按照具体时间需要提供所测量的结果。

2.2 被测区域的基本地质构造情况

本文中被测观测站的周边范围交通极为便利, 所需测试的区域地形也很是开阔, 起伏程度不是特别明显, 可以将其视为平原地形。然而, 被测区域内却存在着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例如, 附近树木的角度, 可能将会对测量的准确性和实际效率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

2.3 定线测量和竣工测量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2.3.1 定线测量

(1) 在定线初步设计阶段测量时, 需密切配合设计人员现场选定大跨越两岸的塔位中心桩和耐张塔位桩。 (2) 直线桩应设在便于距离测量、高差测量、平断面测量、交叉跨越测量、定位测量和能长期保存处。桩间距离视测图需要而定。 (3) 直线桩、转角或耐张塔位桩、塔位桩应分别按顺序编号。根据工程具体情况, 应埋设半永久性或永久性标桩。测量标桩规格及埋设尺寸按照一定标准选用。 (4) 直线定线测量方法宜采用直接定线, 当路径遇有障碍物不通视时, 则采用间接定线法定线。

2.3.2 竣工测量

在建筑物和构筑物竣工验收时, 为获得工程建成后的各建筑物和构筑物以及地下管网的平面位置和高程等资料而进行的测量工作。主要包括:测绘基础开挖建基面的地形图或纵横断面图、进行建筑物过流部位或隐蔽部位和各种重要孔洞的形体测量、测绘外部变形监测设备的埋设、安装、竣工图以及视需要测绘施工区的竣工平面图。

2.4 使用具体工作方法整理测量的精准度加以分析

在深入了解测量区域的基本构造环境以后, 相关工作人员还利用定位测量了若干条不同路线, 以下是测量过程中所得的相关数据:最大点位误差数值4.4mm, 最小点位误差数值3.21mm, 无约束平差之后相对精度最低为1/47万、最高为1/56万, 约束平差之后相对精度最低为1/34万、最高位1/41万, 同步三角形全长相对闭合差的最大数值是2.07ppm, 以上这些数据均是大比例尺地形图所可以满足的条件。

2.5 使用大比例尺地形图1:500的测量方法

(1) 在对该观测站站址1:500大比例尺地形图进行测量的过程中, 相关工作人员可以使用数字化的构图手段来进行测量观测站, 在进行实际测量的过程中, 首先使用的测量方法, 我们可以使用非动态测量方法, 以此对观测站区域的内图根点坐标进行标注与联想。在进行到这一过程时, 工作人员还可以使用水平尺联测的方法来测量图根点的实际高程, 采集测量区域内部的数据以及图像, 然后再在测量区域之外采集相应的数据信息, 最后, 对从测量区域外采集的有关数据及图像, 利用光缆传输的方法, 将其传输至测量过程中使用的计算机内部, 在这之后, 计算机便会利用一定的数据处理手段, 对其采集以及传输的相关数据进行及时且有效的分析与处理, 最终计算机会把分析和采集到的图像文件利用绘图仪的方式将其传输出外部。

(2) 为了可以确保长期保存图根点以及日后要进行施工放样的工作, 同时也出于将来施工的考虑, 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在使用大比例尺地形图进行测量, 然后再在不同的测试区域以内预先埋设一部分具有长久性特点的埋石点。在预埋埋石点的过策划那个中国, 通常情况下石头的高度都大约在50cm左右。此外, 所埋的石头应该选在视野开阔的地点, 并且该地点难以遭到他人的刻意损坏。

(3) 经过对以上观测区域的有关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发现, 观测区域采集的点数是652点, 同时整个分析的过程里, 主要使用的基本绘图软件是来源于南方CASS的成图系统软件。此软件通过多年来多家单位及专业学者使用以后, 大家都对此软件做出了积极的评价, 这有力的说明了软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关于大比例尺地形图应用于实际工程测量中的技术总结

此项测量工程在进行大比例尺地形图工程测量过程中, 使用的主要方式就是利用定线测量以及竣工测量, 在进行观测的过程中, 可能将会受到树木角度因素的影响, 进而使知点距离与被测图根点距离变长, 所以在进行实际测量过程中, 相关工作人员应针对观测区域进行同步式观测及测量。

通过实际测试总结出了一定的结论, 最终测试结果还是比较符合测量过程中得出的采集外业数据652个, 测绘出1:500数字化地形图一份。此外, 也在实际测量过程中, 使测量区域内部增加了4个预埋石, 经过实际测设, 临时性图根点的数量大约为8个左右。

4 结语

从全文来看, 笔者大致对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发展及其在实际工程测量过程中的运用进行了阐述和分析。主要希望在阐述的过程中, 为大比例尺地形图在工程测量的运用以及发展提供有效性的思路, 与此同时, 也希望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在日后工程测量工作中, 积极完善并创新工作方法, 力求总结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在实际工程测量中运用的具体方法, 从而为大比例尺地形图在工程测量领域的发展与创新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冰, 曹宏文, 曹歆宏.大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刍论[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0 (07) .

[2]顾钰培, 肖兰玲, 高雪梅, 赵民瑜.浅谈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缩编方法[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4 (05) .

[3]李宇新, 高洪主, 柴红梅, 于宁.城市大比例尺地形图扫描数字化精度控制[J].交通科技与经济, 2007 (03) .

[4]刘文国, 和耐秋, 乔婷.GPS及其RTK技术在南四湖1:1万地形图测量中的应用[A].第二届“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论文精选[C].2010.

[5]邬晓光, 黄北新, 丁锐.GPS RTK技术在城市测量中的应用[J]城市勘测, 2004 (01) :46~48.

[6]汪德希.利用GPS RTK技术实施水域浅层地震反射波勘探定位的方法[A].第十三届华东六省一市测绘学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

[7]周静利.GPS RTK和全站仪联合测图在遂平县第二次土地调查中的应用[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11年卷 (下册) [C].2011.

地形测量实习报告 篇3

一 实习目的和要求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测量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本专业中的一般测量问题的能力;复习和巩固测量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小地区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程序和方法(包括:内外业的组织工作,平面控制测量的内外业,高程控制测量的内外业,地形图测绘、拼接和整饰工作)。每组测绘一幅30cmx30cm比例尺为1:500的地形图,并进行拼接、清绘和整饰工作。4 通过地形图测绘对仪器的重复性操作,使学生比较熟练地正确使用经纬仪与水准仪。5 每人按本组的实际情况写一份不得少于3000字的实习报告。

二 实习内容测量方法:高程控制测量采用两次仪高法,绘制地形图采用平面控制测量,经纬仪测绘法。2 地形图的绘制方法:1)等高线的描绘方法:等高线表示地貌的程序是先测定后绘图。测定对象是地貌特征点,包括山顶、鞍部、山脊线和山谷线上坡度变换点、山脚点、山脚坡度变换点等。将地貌特征点缩绘在图纸上,并注记高程。

2)勾绘等高线:等高线的勾绘要照对实地边测边勾绘,以使等高线逼真显示地貌形态,便于检查测绘中的错误。勾绘要求圆滑,没有死角和出刺现象。对于平坦地区,很大范围内不会出现一条等高线,为此,为表示地貌起伏需用高程碎步点来表示,要求应均匀分布,图上间隔2至3厘米为宜。

3)测图前的准备工作:测图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踏勘了解测区地形,抄录控制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了解完好程度,准备工具材料,检验校正仪器,拟订作业计划,在图纸上绘制坐标点等。

4)测点、绘图:本小组采用的是边测点边绘图的作业模式。本小组成员全部就位,两人跑尺,一人观测,一人记录,一人计算,一人绘图,一人审核。本组测站按照A(8039.2968359.8061300.002)B(8007.7688192.8471267.334)C(8243.1328116.3831260.334)D(8237.6178336.1311278.633)顺序测量。经纬仪测绘法:1)安置仪器。经纬仪安置在测站点(控制点)上,量取仪器高,填入记录手簿。绘制版安置在测站旁。

2)定向。后视另一控制点,是水平度盘读数为0o00′00″。

3)立尺。由立尺员选定立尺点,将水准尺竖立在地物、地貌特征点上。

4)观测。转动照准部,瞄准特征点上的标尺,读上丝读数、中丝读数、下丝读数、水平角和竖直角读数。

5)记录。将观测结果依次计入记录手簿。对有特殊作用的碎步点(如山头、鞍部等)应在备注中加以说明。

6)计算。根据视距测量原理计算测站点到碎步点之间的水平距离以及碎步点的高程。当视线水平时,两点间的水平距离为

D=100L

两点之间的高差为

h=i-v式中 l,i,v-上下丝间隔、仪器高和觇标高,单位为M。

当视线倾斜时,两点间的水平距离为

D=100Lcos2δ

两点间的高差为

h=Dtanδ+i+v式中δ―竖直角。

由此可得碎部点的高程为

H碎=H站+h

7)展会碎部点。用细针将量角器插在图上测站点A处,转动量角器,使量角器上等于观测水平角值得分划线对准起始方向线AB,则量角器的零方向就是测站到碎部点的方向,并在右侧注明高程。同理,可测处本站所用碎部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随测随绘、仪器搬至下一测站时,先观测前站所测的某些明显的碎部点以检查测站所测的同一点平面位置和高程是否相符。如果测区范围大,可划分若干幅分别测绘,最后拼接。为了相邻图幅的拼接,每幅图应测出图廓外5mm。

8)碎部测量的注意事项:(1)每观测20至30个碎部点后,应瞄准起始方向检查其变化,经纬仪测绘法起始方向度盘读数偏差要小于4’。

(2)立尺员要立直标尺,弄清碎部点之间的关系。地形复杂时需绘制草图,协助绘图人员做好绘图工作。

(3)测图人员应该注意图面整洁、注记清楚,做到随测随绘随检查。

(4)每个测站工作结束,在确认地物、地貌无测错或漏测后,方可迁站。精度要求

1)首级高程控制采用了四等水准测量。

限差要求:前后视距差≤3㎜视距累计差<10m

黑+K-红≤3㎜黑红面高差之差≤5㎜。

2)限差要求:

水平角半测回角值互差 允许值 40″

水平角一测回角值互差 允许值 24″

垂直角两测回指标差互差 允许值 24″

垂直角两测回垂直角互差 允许值 24″

附合导线角度闭和差允许值W允=±测量依据

1)《测量学》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日期:2008-6-1。

2)《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出版日期:1992-5-1。

3)《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地形测量图式执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1995-09-15发布。

4)《地形测量实习指导书》 内蒙古科技大学2011年8月重新修订。

三 本组测区概况

本次实习地点在内蒙古包头市石拐区大磁村。是包头市主要的煤炭、陶瓷原料基地和重要的旅游景区。本测区位于包头东北大概38公里处,地处东经110 o14′-110 o28′,北纬40 o37′-40o35′,东与武川县相邻,西与九原区相连,南与土右旗隔山而居,北与固阳县相接。地貌地形:石拐区大磁村位于阴山山脉大青山腹地,属于丘陵地貌,中部为沟壑相间的黄土山丘,地势北缘南缓,地域狭长。

本小组的任务是2、3控制点之间的300m×300m的地区。

四 实习体会

我通过这次地形测量实习,系统的把各项课堂内外实验进行了综合的应用,巩固和深化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习,不仅使我了解了基本测量工作的全过程,而且还系统地掌握测量仪器的操作、实施计算,地形图绘制等基本技能,为今后从事专门的测绘工作或解决实际工程中的有关测量问题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通过这次实习还让我在组织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方面得到锻炼。在实习中每个人都应该具有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吃苦耐劳的献身精神和团结互助的集体观念。

工程地形测量实习报告 篇4

三、仪器设备

四、测区概况

五、技术要求

六、实习经过及心得体会

一、实习目的本次地形测量实习的目的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培养动手能力,熟练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决实际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以及更好地掌握所有学习过的理论知识。

二、实习任务

⒈ 以5秒网中各点为已知点布设单一导线(附合导线或闭合导线)。要求导线边为6到8条,边长为100米到150米左右,具体操作过程如下:一是野外选点、埋设标志(木桩及铁钉),画观测略图;二是利用经纬仪进行测角,致意左右角,要求测水平角及垂直角,记录要清楚,特别是觇标的高度及仪器的高度要即使量取、三是室内进行解算,求出各导线点的平面坐标及高程(三角高程)。

⒉ 以四等水准要求测设水准网,高程系统采用1956不黄海高程系统。水准点起算为丹东市规划设计院三等水准网点,校墙角III-3(高程为13.430米)

⒊利用已布设的导线点进行图根二次加密:布设单三角形交会、侧方交会、前方交会、后方交会,各作出一个点并进行解算。

⒋测绘山地地形图,比例尺的1:500(根据实习任务完成情况定)

三、仪器设备

⒈水准测量:DS3水准仪、水准尺、尺垫。

⒉经纬仪导线观测:DJ6光学经纬仪、全站仪、花标、钢卷尺。

四、测区概况

本次实习区域为校外实习基地,其地势较为平坦,其中部分地区为耕地、厂矿、居民区、坟地。植被种类较少,无大型野生动物。山路略为崎岖,给我们的测量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五、技术要求

⒈水准测量:

⑴方法采用S3水准仪、中丝法、配合木质双面水准标尺、观测顺序是后-后-前-前或黑-红-黑-红,要求尺子三丝能读数。

⑵每测段进行往返测。往返测限差:仪器检校i角<20′;前后最大视距<100米,视距差≤3米,每站视距累积差≤10米;同一尺子黑红面读数之差<3㎜,黑红面高差之差<5㎜;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5㎜;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限差<±20㎜;环线闭合差限差<㎜(公式中K为路线或环线的长度以公里计算)。

⑶注意事项:①各测段采用测站数必须是偶数站,观测时打伞,记录时须将观测者、记录者、测站的起点及终点、日期书写清楚。②前后尺读中丝时,须调平符合水准气泡,尽可能使前后视距相等,保证测站只有一次调焦。③每站记录员计算完毕,确认无误后,允许观测仪器搬动,后尺方可前移,此时响应前尺变为下一站后尺,不得移动。④在观测中,若确需设立间歇点,则可选择坚固桅顶的两个点,立尺(不放尺垫)观测这两个点的高差并在手簿中注明间歇点字样。⑤立尺人员不得离开尺子或尺垫,沿公路施测时,注意安全,要尽可能在里边立尺,当到达已知点开始返测时前后两尺应互换。当天成果要由记录员和组长进行检查。

⒉导线观测:

⑴导线布设成闭合导线,导线边数6到8条边;边长观测采用全站仪、(精度为一方向中误差2秒)及J6经纬仪(一方向中误差6秒),测导线按前进方向左角观测,记录要特别注意,观测方向的顺序。

⑵3个以上方向半测回要归零,观测水平角之后,观测垂直角,二者要分开进行,在手簿中一定要记录清楚仪器高和觇标高(精确到毫米)。

⑶导线连接角要观测两个测回,第一测回起始方向配置度盘为0°00′若干秒,第二测回为90°00′若干秒。

⑷J6观测时要求不用测回同一方向值较差小于25′,同一测回不同方向的2C互差小于35′,归零差小于24′。

⒊经纬仪导线:

使用J6仪器观测一测回,连接角,两次较差不超过±25〞。附和导线方位角闭合差不超过±40′(n是导线折角个数)。导线相对闭合差小于。各导线边通过全站仪观测。

⒋图的测绘:比例尺是1:500,基本等高距1米。采用经纬仪测图。将经纬仪导线点作为测站点,展绘在图纸上(注意检核)。

六、实习经过及心得体会

2010年10月6日至2010年10月16日我们进行了水准测量实习。

第一天分配到我们组的水准路线是从校墙角Ⅲ-3水准点到已知点V3.在刚刚领到仪器的时候,先对仪器进行了i角检验,确定仪器本身无毛病后,长带领我们开始了实习作业,我被分配做记录员的工作。起初以为做记录员只要记记数,很简单的一件事,但是当真正的实习作业开始后我发现,作为一个记录员,他的责任很重大,当观测人员将数据报给我时,我必须认真清晰地记录到水准手簿上,并且快而准地计算出“K+黑-红”,“高差中数”,以次来检验每一站的各个数值是否超限,若超限了就要立即重新测量。当遇到了山坡,我们选择了“Z”字型路线进行测量。因为我是女生,组里的同学非常照顾我,没有让我做立水准尺的工作,但是通过观察他人立尺,我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尺子一定要竖直立在尺垫上(间歇点和以知点除外),不能前后左右偏移,这样观测者才能得到精确的数值,才能保证误差最小。做为观测者,一定要严格遵循“安置仪器-粗平-瞄准-精平-读数”,置时脚架一定要塌实,粗平注意气泡移动方向跟左手拇指移动方向一致的,瞄准要“先目后物”,在每次读数时一定要先精平再进行读数。通过大家几天的辛苦工作,多次检算,我们的第一条水准路线符合了任务要求,接着老师又给我们布置了新的路线:V1到铜矿岭。有了之前的经验,这一次我们一路测地得心应手,我们顺利的完成了导师布置的任务,与此同时,水准测量实习也告一段落。

20xx年10月17日至20xx年10月27日我们进行的是经纬仪导线布设及观测、交会测量。首先进行导线测量,然后做前方交会、侧方交会、后方交会、单三角形以及三角高程对象观测。

导线测量时,导师带领我们拿着木桩到山上选点。选点后的第二天开始,我们先进行了各个点的水平角观测、垂直角观测,之后导师用全站仪帮我们测出各段导线距离外业数据采集之后我们回到学校进行导线测量的内业处理,很骄傲,我们的经纬导线测量一次成功了!这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

在我们已测定的导线基础上,我们又另外选p1、p2、p3三个点做前方交会、侧方交会、后方交会、单三角形以及三角高程对象观测。在观测时,步骤与导线观测相同。

在拿到仪器时,先检查仪器的对中偏差是不在规定限差要求之内。

在观测作业时,要严格按照经纬仪的操作要求进行操作。一定要反复进行对中整平。对中的目的是通过对中使仪器的水平度盘与测站点位于同一条铅垂线上。整平时要注意不可用力过猛地转动脚螺旋,气泡移动方向与左手拇指一定方向一致。为了减少仪器的隙动误差,使用微动螺旋精确照准目标时,一定要用旋进方向。测水平角时,照准部的旋转一顶要按规定的方向旋转,以减少仪器的隙动误差。当仪器整平后,应盘左瞄准目标,将水平度盘配置为0°若干分、若干秒,这是为了减弱度盘的刻划误差和方向值计算方便。

大二期末数字地形图测量实习总结 篇5

[大二期末数字地形图测量实习总结] 实习总结本次实习为期大约一个月,主要是对武汉大学信息学部和东湖分校进行数字地形图的测量,大二期末数字地形图测量实习总结。首先是信息学部测区,我们被安排到信息学部图书馆后面那一带,相比图书馆前面道主教的地方比较难测量,因为地形复杂多了。虽然主教那边的人和车都比较多,但是因为我们所测的地方房屋多,而且树木容易遮挡视野,所以在进行碎步测量时会比较困难。我们开始在选取控制点的时候确实遇到许多大问题,因为很多点与点之间无法通视,房屋和拐角是主要的问题,遮挡视野。另外,选点的时候还需要考虑控制点的视线范围广不广,这样就使选点的任务相当重要,点选好了可以事半功倍,选不好就会事倍功半。选点和画点我们选了将近三个小时。开始阶段,我们在测碎步点的时候站点过密,一些不规则的钩或房屋,包括一些已经断裂的地方,我们都去测,回去看点成图的时候才发现点过密不但让成图变得困难,而且测了很多不必要的点。刚开始测量,对仪器不熟悉的我们犯了很多错误,例如定向没定好,文件夹创建和存取的比较乱。其中一次把全站仪的数据全删除了,幸亏在之前就已经把数据导到电脑上,才避免了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后来渐渐地明白全站仪的使用后,前面文件创建紊乱及定向错误的事情不再发生。因为平时操作的不多,最初碎步点的站位比较没次序,加上速度较慢,前两天所完成的进度很少。另外,由于天气炎热,组员难免出现懒惰、情绪闹问题的情况,但是最后得以很好调整解决。熟悉一起操作及碎步测量步骤之后,加上了解了cass成图的功能后,避免测量多余的点。例如大圆弧,受白纸测图的影响,开始碎步点点数过多,后来发现成图时只需要三个点就足够。在一个点接一个点的测量中,我们突然发现有些点重复了,这是草图没画好的原因还有就是在对照的时候没有看仔细,实际上草图是分很多张纸的,在对照的时候出错也难免。但小组成员在之后的草图对照中更加的仔细和认真。测量房角点的时候,经常会被各种地物挡住视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决定铺设支导线,因为在这种地物较多的地方,支导线是必需的。在实际测量中,如果能避免是最好的,因为毕竟支导线对精度有一定的影响,按照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支导线铺设,尽量减少其对整个地形图的影响,工作总结《大二期末数字地形图测量实习总结》。当然,在测量过程中有些点式没法观测的,这时一般是房屋,遇到这种情况,拉皮尺测量是必需的,尽管这样的精度并不高,但对于1:500的地形图来说是没有问题的。实习中会遇到众多的问题,这是无法避免的。主要是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找到解决的方法,另外,或许测量当中由于一些问题没解决好组员之间会发生矛盾,又或者是因为谁休息过多而引发其他组员的不满等情况,如何好好解决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是十分重要的。每一天实习过后都应当把数据导入电脑,并计算以测范围再判断还需的范围。测量完将所有数据进行处理,在cass上面成图。第二个实习任务则是武大东湖分校,先前本来是决定去龙泉山,但由于一些原因行程有变,最终选择了东湖分校。东湖分校总共有三座小山丘,树木比较多,测碎步点的时候被挡的几率太大,控制点不好选,即使在山顶依然没法通视整座山。等高线的站点不同于地物,因为在cass成图上,只需要一些重要的点就可以描绘出山丘的地貌。开头在一片山坡上站点也太多,而且点与点之间的距离有些太短,因为没有具体的标记,跑点的同学容易忘记已经站过的点,于是我们按z字形的方法跑点,从一边到另一边,避免重复测点或者点间距离过短的情况。虽然以地貌为主,但因为附近有地物的存在,草图依然很重要,地貌点可以大概标记,地物点则需要仔细在草图上表示出来,为以后成图方便。山丘树木太多,一般测得到山丘上部分,下部分就完全被挡住。解决的方法则是在一块较为平坦的地面上选取一支点,再对山丘的下半部分和山脚下的道路进行测量。为时三天的测量时间,但实际上除去提前回校的时间,大概就只有两天的测量时间。因为在测信息学部的时候对仪器操作已经熟悉,在有限时间里面我们小组还是提前完成了任务。碎步点测量莫过于视野被遮挡,解决的方法就是支导线,由于山顶到山脚视野相当不好,支两三条导线是经常地事情,这样精度也相对降低了许多,但对于地貌为主的数字地形图测量还是能满足要求,况且是临时该地点,没有具体的坐标起始数据,定向也是自选方向,因此在最初精度要求就已经很低。东湖分校的三座山并不是连在一起,这对我们的测量十分不利,其中支导线过多是一方面,另外是点不好固定,因为山丘上基本都是泥土,很少水泥,只有在小路上可以找到相对固定的点。泥土因为会松软,点定好了过一段时间有可能就会移位,这就意味着仪器无法真正对中,对各个点的坐标影响比较大。遇到这些问题,我们只能尽量的保证点不移位,测量的时候尽量的认真和准确,每一个组员都认真仔细的进行测量。因为测完两座山丘后范围依然不够,所以对山脚下的地物也进行了测量以满足任务要求。

论地形、地籍的测量技术 篇6

1.1 关于技术运用层次的要素

该项工艺应用到许多普通的测量工作中, 比如导线性质的等等, 它对于点间通视有非常严苛的规定, 同时其非常的耗费时间, 精确性却不是很好。然而GPS工艺对于上述的通视现象未作出严苛的论述, 不过规定进行细致的数据分析, 无法实现实时的定位, 而且对于精确性等不是很了解, 通过内业分析, 得知精确性不合乎规定, 应该返工处理。但是使用RTK工艺开展控制测绘的话, 不但可以得知定位的信息, 而且可以了解到其定位的精确性特征。此举可以有效地提升活动的功效。使用该项工艺开展实时定位的话, 能够精确到厘米级别, 所以, 除了高精度的控制测量仍采用GPS静态相对定位技术之外, RTK技术即可用于地形测图中的控制测量, 地籍测量中的控制测量和界址点点位的测量。地形测图一般是首先根据控制点加密图根控制点, 然后在图根控制点上用经纬仪测图法或平板仪测图法测绘地形图。近几年发展到用全站仪和电子手簿采用地物编码的方法, 利用测图软件测绘地形图。不过都规定测试区域和被测试的区域的附近的地形等可以合理的通试, 同时规定最低不得少于两人。如果使用RPK的话, 只用一个人带着设备在需要测量的区域停留一秒钟, 而且输入相关的信息, 使用掌上电脑等来进行信息记载, 当点位等合乎规定的话, 将所在区域的点位测量之后, 到别的区域中, 通过专门的软件分析, 就能够得到想要的图了。使用该项工艺测定点位的时候, 对于通视等没有规定, 只要一个人就能够完成好活动, 很显然能提升活动功效。

1.2 体现在地籍测绘中的意义

地籍和测量中应用RTK技术测定每一宗土地的权属界址点以及测绘地籍图, 和上面的测绘图相同, 能实时测定有关界址点及一些地物点的位置并能达到要求的厘米级精度。将GPS获得的数据处理后直接录入GPS系统, 能够尽快的获取图。不过对于那些干扰到卫星信号的区域, 要用一些测绘设备来分析, 通过解析措施等细致的分析。

在建设用地勘测定界测量中, RTK技术可实时地测定界桩位置, 确定土地使用界限范围、计算用地面积。利用RTK技术进行勘测定界放样是坐标的直接放样, 建设用地勘测定界中的面积量算, 实际上由PS软件中的面积计算功能直接计算并进性检核。这样就不会因为以前的解析措施对其产生干扰, 精简了活动程序。在分析土地使用情况的时候, 也能够使用该项工艺。以前的措施大多数是简易补测或平板仪补测法。如利用钢尺用距离交会、直角坐标法等进行实测丈量, 对于变通范围较大的地区采用平板仪补测。该措施的速率不快, 而且效果也不是很好。但是使用该项工艺来分析的话, 不但可以提升精确性, 同时还节省了物资, 确保了活动能够顺利有序的进行。

2 关于GIS技术体现在地籍以及地形测绘活动中的意义

目前GIS正向着数据标准化、平台网络化、数据多维化、系统集成化、系统智能化和应用社会化的方向发展。互操作地理信息系统是GIS系统集成的平台, 它实现异构环境下多个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系统之间的通讯协作。该项技术是结合互联网科技将信息公开, 便于使用者查阅, 成为GIS社会化大众化最有效的途径。面向对象和构件的GIS是把GIS功能模块划分为多个标准控件, 实现多种特征, 通过可视化工具集成起来, 形成最终GIS应用。嵌入式GIS是将GIS功能与嵌入式设备, 嵌入式操作系统相结合创造更自由随意的GIS应用模式。三维GIS (3D GIS) 目前研究重点集中在三维数据结构的设计优化实现, 立体可视化技术的应用, 三维系统功能和模块设计等方面。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 其核心思想是利用数字化手段统一处理地球问题和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

对于其软件探索活动来讲, 更换平台和环境, 扩展数据库管理系统、更改一切语言和开发模式。操作平台以原Unix为主流更换到Windows NT/2000平台, 后一项内容很显然已经成为了当今的关键方向。针对理论探索内容来说, 空数据处理及三维GIS仍然是当前热点, 由于电脑分析水平以及可视化工艺的高度发展, 推进商品化的多维GIS将为时不远。在国内, 目前针对该体系进行探索的机构非常多, 比如中国地大、武汉瑞得、南方CASS、金陵地籍等大小几十家企业, 这些企业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而且使用措施也有着非常显著地差异。对于不同机构规定完成的信息样式差异, 笔者在多个软件中单独的运行, 而且替换到通用模式之中, 确保它可以在通用模式中开展相关的改动以及编写等等的活动, 确保合乎活动规定。

3 关于电脑科技在测绘中的功效简述

下面是应用软件的一个中文菜单提示:NAPGIS。显著地特征是图形和特征之间的关联非常的密切, 其处理水平很高。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地籍管控体系, 不仅仅有非常优秀的图形分析的水平, 同时还有一套合乎土地体系的图形分析措施, 和非常优秀的历史管控能力。能够合理的应对过去的时候经常会面对的图形以及历史要素之间无法有效地管控的问题。宗地的属性数据是十分丰富的, 因为不同区域的经济水平不一样, 而且城市的面积也是不一样的, 规定也不一样, 其涵盖的要素亦是多种多样的。不过应该将其属性划分成两种, 分别是空间层次的以及人文层次的。其中第一种关键是说宗地的规模等等的要素, 它们是政府机构颁布的法规中明确论述, 除此之外, 还涵盖个别区域结合其独特性等添加的事项, 像是地物的状态等要素。站在电脑管控的层次上分析, 而且充分的考虑MAPGIS的特点, 对于空间层次的内容, 还可以划分成和图形有着密切关联的以及常见性质的。在MAPGIS中根据这两种数据的特点, 将其放在图形数据中由MAPGI平台直接维护其一致性, 使得规模的核算更加的精准合理, 而将一般性质的空间属性放在外部数据库中;其中人文属性具体的涵盖区域的使用方向等等的一些内容, 这些要素的性质都被放置在外中的信息库里面, 使用宗地号和图形信息之间形成密切的关联。把以上的信息融汇好之后, 就能够进入到体系中开展信息的收取和创建工作了。针对地籍信息来说, 将信息按照一定的层次来划分, 可以切实的提升活动功效, 方便信息分析, 而且有非常优秀的能够扩展的能力, 可以符合多个区域的地籍管控活动的需求。结合具体县的地籍, 可以按如下专题进行分层:地形数据分过渡层、方里网、测量控制点、居民地、独立地物、交通及附属、水系及附属特殊地貌、植被、注记、地形、电力线等层。界址数据包括界址点、界址线、宗地。由于界址数据在测量时就是一个整体, 所以对该层未开展分幅管控, 而是充分发挥MAPGIS对数据的管理能力, 从物理上就作为完整的一体进行管理。

参考文献

[1]喻华.GPS RTK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测绘通报, 2007, (04) .[1]喻华.GPS RTK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测绘通报, 2007, (04) .

测量实习心得体会 篇7

前两天雨水充沛,天气降温,倒是挺适合休息娱乐的,可惜对我们来说就比较悲剧了,看天测量,雨停而作,雨起而止,断断续续的忙了两天,大概完成了预期应该完成的任务,导线与支线上控制点的布设,高差、角度、距离的测量。

不过不幸的是,在第四天我们刚要准备进行碎部测量时,发现计算出来的数据误差很大,角度闭合差多了四度。经过再次计算确认后,四度的误差还是无法消除,于是我们准备边检查边重测,找出那四度的漏洞。这一回不幸还是再次发生了,重测的角度没有过多偏差,一遍下来,闭合差又一次准确无比的多了四度。我们开始怀疑其他的可能的因素,仪器的误差,已知点数据的错误···

经过我们对仪器的一番研究后,基本上排除了仪器误差的这种可能,于是我们准备检测已知点数据的准确性,考虑到地形与已知点位置的因素,我们选取了3点与15、14点分别去检测18b、18d点与16、17点坐标数据,最终的结果是,发现18b与18d点的数据没有太大错误,问题出在导线另一端的16与17点上,用15、14点的坐标去计算得到的结果就是我们想要的。

发现了这个错误后,怀着激动而无奈的心情,发现一天也就这么折腾过去了。不过还好用方法找出了误差所在,一天也不算白忙活,虽然是在最后一步才发现的···最后,我们只能将16、17点作为未知数据的控制点来进行测量,15点作为附和导线的端点。本应进行碎部测量的第一天白白增加了俩控制点,一个碎部点都没测到···

四天的碎部测量任务被压缩到了三天,接下来的测量我们都有了各自的分工,我的任务就是绘图。在这三天的第一天开始之前,我先把控制点画在了有坐标的图纸上,其他人则进行第一控制点的碎部测量,由于测量经验不足,在碎部点的选取与记录上,发现了有些还可以改正的地方,我认为应该可以提高碎部测量的效率,是为心得:

1、边界的确定:在确定绘图区域后,应在实地找到边界所在,即应先选取最远、最外的控制点来测定边界与边界特征物体。

2、草图的绘制:最好由最终图纸的绘制者完成,在实地以最终图所需要的标准画出草图,放大比例,使局部结构明显清晰,标明所需测量数据的位置,做到简洁、清晰、详细,这样做可以使绘图者便于读取、明确所需数据,然后再进行调整、补测。

3、数据的记录:应事先做好表格,列明所测事项,明确先后顺序。每当在导线布设方向上的换到下一控制点时,应重新从1开始为碎部点编号。这样做易于整理,保证有序,可以使在此控制点的碎部绘制容易读取数据,便于记忆大致方位,否则累计序号过大,若舍弃某点或若干点(如误测、出界),不易发现,从而导致后面的错乱。

4、碎部点的选取:应尽量按一个方向,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方向,这样在绘图时用圆规确定角度可以依次一方向选取。碎部点应选择在大致轮廓上具有标志性的特征点,如路沿拐点、建筑物边角等。其他较细小碎部点可以后选取测量,并按一定方向。主要建筑物或占地面积较大的建筑物应分别在所测物体最近的控制点确定角度、距离,使轮廓、端点确定,后连线,而不是由近及远的先测量,再绘制,这样容易造成方向上的偏差,逐渐累积,最终造成距离失准。

控制测量实习心得体会 篇8

我们在实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了一些困难,在我们实习之初,我还有点担心测不好,担心只有三个星期的测量时间,自己不能按时的完成任务,但是,经过我们小组的反复测量,我们的团结、默契,克服了测量中的种.种问题,终于按时完成了任务。在测量实习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

(1)立标尺时,标尺除立直外,还应选在重要的地方。因此,选点就非常重要,点一定要选在有代表性的地方,同时要注意并非点越多越好,相反选取的无用点过多不但会增加测量,计算和绘图的劳动量和多费时间,而且会因点多而杂乱产生较大的误差。

(2)在用水准仪和全站仪测量的过程当中,有的过程出现了大的误差,经过我们的重新测量计算,误差范围也减小到了可以允许的范围里。

(3)由于我们以前没有接触过全站仪,所以当我们拿到它的时候完全不知道怎么使用,而且我们班五个小组只有三个小组借到了全站仪,这给我们的测量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困难,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从学会怎么使用全站仪到能够熟练地运用它,我们感到蛮高兴的。

(4)还有就是计算问题,计算必须由两个人完成,一个初步的计算,一个检验,不过,在此过程当中,也还是出现了计算错误的问题,我们在不断的重复检验之中算出了正确的数值,尽量让误差减少到了最少。比较难的还是检验校核,不过,我之所以认为它难,也是因为在此之前不是很会计算它,在这次实习中,我又重新了解它的计算方法,现在也能自己把它计算检验出来了,顿时觉得校核也并不如自己想像中的那么难。

测量是一项务实求真的工作,半点马虎都不行,在测量实习中必须保持数据的原始性,这也是很重要的。为了确保计算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必须得反复核对各个测点的数据是否正确。我在测量中不可避免的犯下一些错误,比如读数不够准确,气泡没居中等等,都会引起一些误差。因此,我在测量中内业计算和测量同时进行,这样就可以及时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同时也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节省了时间,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测量也是一项精确的工作,通过测量学的学习和实习,在我的脑海中形成了一个基本的测量学的轮廓。

测量学内容主要包括测定和测设两个部分,要完成的任务在宏观上是进行精密控制,从微观方面讲,测量学的任务为工程测量实习心得 测量是一项务实求真的工作,半点马虎都不行,在测量实习中必须保持数据的原始性,这也是很重要的。为了确保计算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必须得反复核对各个测点的数据是否正确。

我在测量中不可避免的犯下一些错误,比如读数不够准确,气泡没居中等等,都会引起一些误差。因此,我在测量中内业计算和测量同时进行,这样就可以及时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同时也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节省了时间,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测量也是一项精确的工作,通过测量学的学习和实习,在我的脑海中形成了一个基本的测量学的轮廓。

测量学内容主要包括测定和测设两个部分,要完成的任务在宏观上是进行精密控制,从微观方面讲,测量学的任务为按照要求测绘各种比例尺地形图;为各个领域提供定位和定向服务,建立工程控制网,辅助设备安装,检测建筑物变形的任务以及工程竣工服务等。而这一任务是所有测量学的三个基本元素的测量实现的:角度测量、距离测量、高程测量。

在这次实习中,我学到了测量的实际能力,更有面对困难的忍耐力。首先,是熟悉了水准仪、光学经纬仪、全站仪的用途,熟练了水准仪、全站仪的使用方法,掌握了仪器的检验和校正的方法;其次,在对数据的检查和校正的过程中,明白了各种测量误差的来源,其主要有三方面:仪器误差、外界影响误差(如温度、大气折射等)、观测误差。

了解如何避免测量结果误差,最大限度的就是减少误差的出现,即要做到:1、在仪器选择上要选择精度较高的合适仪器。2、提高自身的测量水平,降低误差。3、通过各种处理数据的数学方法如:多次测量取平均数等来减少误差。

除此之外,还应掌握一套科学的测量方法,在测量中要遵循一定的测量原则,如“从整体带局部”、“先控制后碎步”、“由高级到低级”的工作原则,并做到步步有检核。 这样做不但可以防止误差的积累,及时发现错误,更可以提高测量的效率。通过工程实践,学会了数字化地形图的绘制和碎步的测量等课堂上无法做到的东西,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动手和动脑的能力。我觉的不管什么时候,自己都应该去伸手去拿,而不是等着别人拿东西给你。不是有句话说机会总是给又准备的人吗。

数字化地形测量技术探析 篇9

关键词:地形测量,方法,要求,精度

1 数字化地形测量作业方法

在地形测量中主要有控制测量和地物、地貌测量两大内容。传统的平板仪测图和经纬仪 (或测距经纬仪) 测图统称白纸测图, 它一般采用解析法和极坐标法, 其成果为模拟式的图解图。由于其成图周期长、精度低、劳动强度大等局限逐渐被淘汰。而数字化地形测图顺应现代测绘技术新潮流, 利用先进的测量仪器 (如GPS接收机、电子全站仪等) 和自动化成图软件, 采用各种灵活的定位方法进行的以数字信息表示地图信息的测图工作, 它的成果为模型式的数字图。具体讲就是, 以传统的白纸测图原理为基础, 采用数据库技术和图形及数字处理方法, 实现地图信息的获取、变换、传输、识别、存贮、处理、显示、编辑修改和计算机绘图。

目前在我国, 获得数字地图的主要方法有三种:原图数字化、航测数字成图、地面数字测图。但不管哪种方法, 其主要作业过程均为三个步骤: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及地形图的数据输出。

1.1 原图数字化

当一个城市 (地区) 需要用到数字地形图而一时因经费困难或受到时间等原因的限制时, 该方法是再适宜不过的了。它能够充分地利用现有的地形图, 仅需配备计算机、数字化仪、绘图仪再配以一种数字化软件就可以开展工作, 并且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数字的成果。即使一时连购买设备的经费也难以落实, 也可让具备有图纸数字化能力的测绘单位代而为之。它的工作方法有两种:手扶跟踪数字化及扫描矢量化后数字化, 后一种要比前一种的精度高、效率高。但是, 利用该方法所获得的数字地图其精度因受原图精度的影响, 加上数字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误差, 致使它的精度要比原图的精度差, 而且它所反映的只是白纸成图时地表上各种地物地貌, 现势性不是很好, 所以它仅能作为一种应急措施而非长久之计。

为了可充分利用该法得到数字地图, 可通过修测、补测等方法实测一部分地物点的精确坐标, 再用这些点的坐标代替原来的坐标, 通过调整, 可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原有图的精度。而随着地图的不断更新, 实测坐标的增加, 地图的精度也就会相应地得到了提高。

1.2 航测数字成图

当一个地区 (或测区) 很大时, 就可以利用航空摄影机在空中摄取地面的影像, 通过外业判读, 在内业建立地面的模型, 通过计算机用绘图软件在模型上量测, 直接获得数字地形图。随着测绘技术的发展, 数字摄影测量已在我国的某一地区取得了试验性的成功, 在不久的将来将会得到推广。它是通过在空中利用数字摄影机所获得的数字影像, 内业通过专门的航测软件, 在计算机上对数字影像进行像对匹配, 建立地面的数字模型, 再通过专用的软件来获得数字地图。可以说, 这将是我们今后数字测图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该方法的特点是可将大量的外业测量工作移到室内完成, 具有成图速度快、精度高而均匀、成本低, 不受气候及季节的限制等优点, 特别适合于城市密集地区的大面积成图。但是该方法的初期投入较大, 如果一个测区较小, 它的成本就显得较高。所以现在基本上由一些较大的单位来承担。

1.3 地面数字测图

在没有合乎要求的大比例尺地图的地区或该地区的测绘经费比较充足, 可直接采用地面数字测图的方法, 该方法也称为内外业一体化数字测图, 是我国目前各测绘单位用得最多的数字测图方法。采用该方法所得到的数字地图的特点是精度高, 只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重要地物相对邻近控制点的精度控制在5CITI内是可以做到的。但它所耗费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也是比较大的。

2 数字化地形测量的仪器设备及人员要求

数字化地形测量的仪器设备从控制测量到成果成图输出大致需要GPS接收机、全站仪、计算机、绘图仪以及与之相关的平差计算成图软件、数据传输、交换附件、通讯器材等。仪器设备配置水平较常规地形测量是一个质的飞跃。数字化地形测量的技术人员应当熟练掌握测量专业技术、计算机及测绘软件的应用技术, 这对测量人员的技术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数字化地形测量的生产组织

3.1 生产工序

数字化地形测量的生产工序可概括为两个环节:一是控制测量与计算机辅助平差计算;二是碎部数据采集与软件编图成图。两个环节间以数据传输为纽带, 即可平行施工又可顺序施工。与传统地形测量相比, 压缩了大量的中间生产环节。

3.2 作业方案

数字化地形测量项目的作业方案根据仪器设备条件确定, 仪器设备条件不同, 作业方案变化各异。一般可选用静态GPS网作基本控制, 导线 (网) 、动态GPS作加密控制, 支导线 (点) 补充测站点, 全站仪、动态GPS碎部数据采集, 进而计算机软件机助成图的作业方案。

一定条件下, 大比例尺数字化地形测量可以一次性全面布网至测站点, 并且可以直接先测图而不受“先控制、后测图”、“逐级加密”等测量原则的约束。

3.3 简码法数字化地形测量及其作业流程

简码法是数字化地形测量过程中观测员给每一个碎部测点赋于一个自定义编码, 并依据这种自定义编码编图成图的一种数字化地形测量方法。简码法数字化测图作业流程为:外业数据采集 (自定义编码) 一内业概略编图一草图外业补充调绘一内业详细编图一外业巡回检查一最终成果成图。

3.4 人员组织

数字化地形测量的一个作业组采用简码法时宜按一名技术员加一名测量工人编制, 一个项目由多个作业组施工的宜专设一名核心技术人员负责质量检查、成果资料汇总、电脑维护等。

4 数字化地形测量的精度讨论

4.1 控制点点位精度

如果控制点的平面误差以本级控制点相对于上一级控制点点位中误差小于图上0.1mm、高程中误差小于1/10测图基本等高距来衡量, 即使是1∶500地形测量、无论GPS网或导线网, 控制点达到上述精度要求并不难。

以支导线形式布设测站点时, 应当根据使用的仪器及成图精度计算确定支导线最大长度及最大连续支站数。

4.2 碎部点测绘

应当说, 无论是用动态GPS, 还是用全站仪进行碎部测图, 就碎部点坐标而言, 其精度是保证的, 而且有足够的精度余量。用动态GPS进行碎部测图时, 由于卫星信号、天线外形影响, 加之无法进行偏心观测, 针对居民地和地物较多的大比例尺测区宜持保守态度。用全站仪采集碎部数据时应当根据使用的仪器及成图精度要求限制视线长度, 对于大比例尺测图必要时还须进行偏心观测。

5 总结

作为地形测量模式的变革, 数字化地形测量将在以下几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1) 测绘单位仪器设备的更新改造;

(2) 测绘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以及测绘专业教学内容的修订完善;

(3) 数字化地形测量工作的规范化;

(4) 数字地形图的精度讨论及标准确定;

(5) 数字化测量条件下测绘单位生产与技术管理讨论。

参考文献

[1]黄德全.现代测量技术[M].北京:中国教育文化出版, 2005.

[2]杨德麟.大比例尺数字测图的原理方法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3]黄刚收.城市大比例尺数字测图及其应用[J].现代测绘, 2010, 35 (5) :55-57.

上一篇:毛毛虫体育游戏教案下一篇:主要研究成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