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技术部工作总结(通用8篇)
技术部新员工工作总结
来到公司已经有一个多月了,在公司的点点滴滴都让我受益匪浅!不管是在原画、动画还是软件的运用上都让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这些知识可能是我在人生中重要的一笔!
作为公司新人,在工作实践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在这个项目中,开始我做了原画部分的工作,刚踏出校园的我对画原画的工作不是很熟练,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下笔!在做开始的几个镜头时总是犯错,感到了这份工作的点点压力.在导演的指导和大家的帮助下,后面的镜头驾轻就熟了,对这份工作也有了更多的信心!原画部分完成后我跟大家一起进入动画部分的,对于这个软件很陌生的我,在刚刚接触的时候总是遇到这样那样的麻烦和问题,也总是做错东西.在慢慢的摸索和学习中找到了使用软件的技巧,动画也开始得心应手了.在最后的修改过程中更让我体会到了一部好的动画之所以出色,制作人员必须要有认真态度、严格的秩序和珍惜成片的来之不易.在这个项目制作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经验,也受到了很多教训都让我受益匪浅.在原画部分对于怎么画好动作我也有了深入的的了解!比如做一个动作前的预备动作、还有动作中的预备动作……在后面运用软件制做动画的过程中,让我深刻体会到做好一件事情要让自己首先认识到工作的重要!
伴随着计算机应用领域的逐步扩大,软件需求量迅猛增加,随之带来的是软件系统规模日渐增长。而软件规模的增长意味着软件的复杂度也大大增加,这种复杂度除了代码的量以外,还包括代码段之间的关系。要想获得高可靠性、高质量的软件,必须严格遵循软件开发过程管理,为软件开发提供有力保障。
近些年来,为适应市场需求,软件在功能设置、开发周期和生产成本三个方面又有了新的要求,即为不同用户提供特色定制功能,在最短的周期内、低成本地完成软件维护和扩展,还要考虑到继承和兼容用户现有软件系统和历史数据。而软件开发所采用的过程管理也慢慢向软件开发产品化过渡,更加注重新的开发模型和生产技术的研究。与此同时,软件产品开发的智能化、自动化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实现这样的目标,就要求软件在短周期、低成本的前提下可以敏捷应对市场需求变化,传统的以功能分解为主导的分析设计思想已成为软件系统开发的瓶颈,软件的功能实现也不再是一成不变,这样才有助于提高软件产品的生产效率,并迅速占领市场。
1 软件柔性概念
为增加软件功能的灵活性,降低软件开发中不稳定因素的影响,采用柔性思想成为一种选择。“柔性”是相对于“刚性”而言的,传统的“刚性”软件开发是建立在静态功能模型的基础上,一旦软件开发完成,用户必须在已有功能的限定范围内操作,其优点是软件开发的成功率高,功能实现的固定,设备利用率也很固定,可以迅速提高办公效率、降低办公成本;其存在的缺点是无法应对用户需求不明确或者隐性需求发现较晚的情况,系统的适应能力非常弱,用户只能维持在软件已有的功能基础之上工作,新需求、新变更只能在软件升级或者新产品开发的过程中重新提出,这样导致了用户的工作受到软件功能的限制,甚至产品根本无法得到很好的应用,无形中增加了用户对软件产品的抵制。
1.1 柔性软件系统的概念
对于软件系统来讲,运行环境和用户需求可以看作是外界影响,外界的作用力。所谓柔性软件系统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能够满足和适应外界作用力影响软件系统,当这样的影响产生时,对现有的系统能够不修改或仅施加参数修改就能够满足实际的需要。软件的柔性可以表述为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系统适应外界作用力的能力,可通过软件系统满足不同运行环境、不同用户乃至于不同行业新需求的程度来衡量;第二方面是系统适应内部变化的能力,可通过在有变更情况下软件的工作效率与无变更情况下的工作效率期望值之比来衡量。
1.2 柔性软件系统的内容
目前软件开发正从针对用户需求逐步向适应市场动态变化过渡,一个软件系统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能在很短的开发周期内演变出较低成本、较高质量的不同品种产品的能力,因此柔性思想已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软件系统的柔性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
(1) 软件功能的柔性实现,即要求处理相互关联的一系列不同类型的事务时,软件系统功能变化的难易程度。
(2) 许多事务流程本身就具有相当的柔性,一方面是指处理流程不变时自身适应流程内部各个工作环节调整的能力;另一方面是软件系统内为工作流程变更而改变相应流程的难易程度。
(3) 软件系统的柔性,首先是事务处理流程更新或完全转向后,系统能够非常经济和迅速地应对新变化;其次是软件更新后,对旧系统的继承能力和兼容能力。
(4) 软件系统维护的柔性,无论用户还是开发者,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查询、处理软件故障,保障系统的可靠性。
(5) 软件系统扩展的柔性,当环境需要的时候,可以很容易地扩展系统结构、增加模块,使得软件具有相当迅捷的扩展能力。
(6) 软件系统运行的柔性,可以利用不同的手段、技术、流程来处理一系列事务的能力,或者对同样的事务换用不同流程处理的能力。
综上所述,软件系统的柔性技术是对各种不同流程的事务加工对象实现程序化柔性加工处理的各种技术的综合。
1.3 软件系统柔性实现的层次
软件的柔性主要体现在软件的可操控性上,为方便软件使用者按照既定目标构造功能、界面、数据等模型,通常将软件系统实现的柔性分为三个层次:
(1)面向用户的柔性,即用户可以根据软件提供的功能,对工作需要或者流程的变更等因素影响来适时调整软件,对于不同知识水平的用户可以区分对待。但是这样的开发在实际应用中有一定的困难,毕竟用户使用软件来处理日常事务就已经是一种障碍了,若用户还需掌握调整软件系统,过大的压力会导致用户的抵触心理。通常情况下,针对用户的柔性可以集中在一些经常需要变化的方面,比如界面调整、报表格式、数据信息收集、简单业务处理流程调整等。
(2)面向开发者的柔性,开发者通过调研分析,建立一个完备的组件库,通过组件拼装可以实现软件的构建。这样,无论是用户需求发生变更,还是系统因环境等因素被迫需要调整,都可以快速根据要求构建一个新的软件系统。这个层次的柔性通常需要开发者编写或者修改一些程序,所以不管是从技术上考虑还是安全上考虑用户都无法胜任。
(3)软件自身柔性,即软件在运行时,可以根据环境变化、用户喜好变化、用户行为习惯等因素,适当进行自我调整,方便用户使用,这种方法对用户来讲是透明的,即用户不知道调整的过程,但是可以感知调整以后的结果,这在技术上要求更加高,从目前的软件开发水平来讲,无法完全感知到软件运行环境的变化,所以在开发实现上有很大的困难。
2 影响软件柔性的要素
2.1 软件系统的柔点
软件的柔性开发主要体现在分析、设置软件柔点,所谓柔点是指软件形态的变化点,也是软件系统中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发生变更的因素。对于软件柔点的定义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柔点的范围控制,即受影响的柔点不能无限制多、无限制大、无限制变更;另一个是柔点的粒度控制,即柔点的粒度规模越小,影响柔点变更的因素相对要少,柔性实现就越简单,软件系统越容易适应变化,但是粒度太小又会导致柔点之间的关系过于复杂,反而难于实现。软件系统正是由上述定义的柔点组成,柔点是构成软件系统的最基本的元素之一,是软件系统的基本构件。柔点可以是特定功能的代码段,也可以是一个抽象的数据类型,还可以是人机界面的某个组成部件。
2.2 柔点之间的关系
因为软件系统是由这样的柔点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构成,所以软件系统的开发过程实际变成了软件构件柔性的分析、设计和实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柔点自身,柔点之间的关系也是系统开发关键,因为柔点的存在是依托于系统或者是系统中的其他柔点。根据系统中柔点之间的关系,柔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孤立柔点,该柔点孤立存在,所实现的功能相对比较独立、单一,并且该柔点与系统其他柔点接口也非常固定,相互之间不通过数据变换或者代码共享产生联系。一旦受到外界影响,孤立柔点的形态变化对其他柔点的形态不产生影响,或者影响非常微弱,在软件系统中可以忽略不计。
(2)单一关联柔点集合,即当外界变化影响到一个柔点形态的时候,会同时激发另一个柔点的形态变换。这种关系从作用方向上来讲又分为对称和非对称两种,所谓对称是指任何一方形态的变换都会影响到对方,假设X为柔点集合,R为定义在X之上的关联关系,对每个属于X的元素a和b,若存在aRb,则必然存在bRa,这种关系R称作对称关联关系;而非对称是指两个关联着的柔点形态变换影响只是单向的,这种作用力是不可逆,即对于柔点集合Y,R为定义在Y上的关联关系,对任何属于Y的元素c和d,若存在cRd,必然不存在dRc,则这种关系称作非对称关联关系。
(3)集群关联柔点集合,这样的柔点变化性能比较活跃,属于软件系统中的不稳定因素。也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系统受外力作用影响某个柔点形态变化,而该柔点的形态变化又会激发系统其他多个柔点的形态发生改变;另一种是系统受到外界某个特定影响的时候,发生形变的不只是某个特定柔点,而是某个子系统中所有关联柔点的形态都会发生改变,并且这些柔点的形态变化会导致更多的柔点形态产生变化,也是系统实现柔性化的关键所在。
2.3 柔点柔性的度量
在柔性软件系统开发过程中,影响软件柔性的要素的除了柔点、柔点之间的关系以外,另一个要素就是柔点一旦承受外力作用时所变化量的度量,或者是柔点形态变化的体现方式和规则,最简单的变化是通过接口参数调整实现,比如人机界面中控件的位置、颜色等等;其次是在柔点的实现形式上提供多种样式,比如柔点代码的执行流程、算法选择都属于这一类;最好的也是最复杂的方式是利用操作平台或者公共数据区域对柔点的形态进行控制,系统需要调整的时候,可以直接通过操作平台对柔点进行修改和装配,无须修改源代码。对于不同的柔点其形态变化必须经过严格论证,在遵从用户和市场约束的前提下,在既定周期和成本内为软件系统的结构和形态选择一种合适的实现方式。
3 软件柔性的实现
3.1 柔性工作流系统的概念
柔性软件系统结构的建模方式有很多种,在选择时必须考虑模型的成熟度、复杂性和表达能力。柔性工作流技术是为了解决现代企业中流程的动态性问题而提出的。因为企业的许多业务流程事先无法给出每个环节准确的、完整的定义,也无法精确描述流程各个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只能在流程实例的运行过程中,根据运行时的实际情况逐步完善。不同实例运行的路径和执行的环节可能不同,通过柔性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目前柔性工作流模型已经日臻成熟,而且工作流系统本身就是一种为支持企业经营过程高效地执行并监控执行过程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可直接移植于软件产品开发中。
柔性工作流技术是将建模对象进行分层,模型分为多个执行流程,每个流程又有活动节点和连接弧两类元素组成,活动结点在系统中承担了不同性质的执行任务,按照其任务类型总共有十五种不同的活动节点,可以方便表达事务处理过程中各种类型的活动和任务。连接弧有三种,分别是普通控制连接弧、条件连接弧和条件设定连接弧,前两种连接弧是针对活动结点间关系和执行过程非常固定的事务处理流程,而条件设定连接弧只能由条件设定节点出发,通过动态定制活动执行条件、完成条件和时间要求等因素,实现事务处理流程,大大提高了流程执行的柔性。
3.2 柔性软件系统的开发过程
在柔性软件开发过程中,将柔性工作流的建模思想与软件分析设计过程和模型有机结合起来成为关键。在现有的标准软件过程中,将需求分析、建立需求分析模型和设计实施过程进行重新整合,为实现软件柔性化服务。新的过程也分为三个阶段。
(1)抽象阶段(Abstraction Phase):
这个阶段完成传统的需求分析和建模两个任务,可以采用现有的分析、建模工作方法和流程,主要对软件要实现的功能和非功能需求以及性能限制进行描述,毕竟满足市场和用户对软件的需求才是软件开发的基本出发点。
(2)转移阶段(Transfer Phase):
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只有一个,即对软件功能模型进行分解细化。细化的目标不再采用传统的功能分解方式,而是参考用户实际的工作过程和计算机执行流程,使用工作流技术中某种类型的活动节点,描述功能执行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每个活动节点完成特定的功能,由不同的角色控制活动节点的启动、执行和检查。活动节点之间的关系先通过普通控制连接弧和条件连接弧进行预制,建立一个可以执行的工作流程,在此基础上构造功能原型,进行仿真迭代,逐步完善软件的功能模型。
(3)重构阶段(Rebuild Phase):
重构阶段的工作基础是转移阶段的工作结果。在前一阶段,已经建立了固定的流程执行过程,但这个执行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了适应外界作用力的影响,对每个流程的各个活动节点进行重新评估,去除人为设定的活动节点之间的关系,保持活动节点独立执行能力,并将可变的因素引入受影响的活动节点中,兼顾到用户需求发生变更时流程或者执行活动节点可能的变化。通过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完成事务处理流程和活动节点的可柔化操控,引入条件设定连接弧,供用户或者开发者对流程的活动节点进行重新设定,并通过工作流引擎的解释和执行,实现软件的柔性。
上述过程也适用于软件系统非功能性部件的开发,比如人机界面、数据访问等等。在开发过程中只需遵循抽象、转移和重构三个阶段的工作,对不同的任务进行区别对待,寻找软件系统的柔点,有效实现软件的柔性。
4 结束语
虽然软件的柔性化思想提出已经十多年了,但是目前还不成熟,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并且在初次开发的时候不但不能减轻开发者的工作量,相反可能会大大增加软件开发的工作量和难度。如果开发成功,其直接作用是增强了软件的适应能力,延长了软件的生命期,为各种商业开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柔性化思想并不是软件行业的灵丹妙药,但是在解决软件产品的智能化、自动化问题上完全可以提供一些借鉴。
摘要:软件柔性技术是目前软件开发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对软件系统中柔性要素的分析,引入柔性工作流技术模型,建立了一个柔性软件开发过程,即通过抽象、转移和重构三个阶段对软件的系统进行柔性开发,并结合多年实际开发工作,对软件系统的柔性化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软件工程,软件过程,柔性,工作流系统,工作流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申利民.柔性软件开发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2]范玉顺.工作流管理技术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申利民,穆运峰.软件柔性的概念和度量[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4,10(10):1314-1318.
[4]范玉顺,吴澄.一种提高系统柔性的工作流建模方法研究[J].软件学报,2002,13(4):833-839.
[5]赵庆水,申利民.面向对象软件柔性的度量[J].计算机工程,2006,32(13):82-84.
[6]朱文华,王茜.企业动态联盟中柔性工作流的研究与实现[J].小型计算机系统,2003,24(4):758-762.
[7]阮观润,卢正鼎.基于C/S模式的MIS柔性化研究[J].微计算机应用,2004,25(2):170-176.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网站数据分析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采集北京市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在工作活动方面的数据,并对美国O*NET网站数据进行检索,了解美国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的相关数据,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比两者的差异。
研究者调查了北京市两家软件服务类企业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通过现场发放、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搜集了40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后最终样本量为31份,问卷的有效率为78%。
本研究的工具源自O*NET工作分析系统。O*NET工作分析系统是由美国劳工部组织开发,综合问卷法和专家访谈法等各种工作分析方法,能够将工作信息和工作者特征等统合在一起,目前已取代职业名称词典(DOT),是美国广泛应用的工作分析工具,该系统对我们开展职业信息分析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研究选用了该系统的工作活动调查问卷,其信效度也得到有关研究的检验。
工作活动调查问卷包括41个活动科目,主要考察该职业涉及的核心工作活动,要求作答者对每项工作活动的重要性和程度要求进行评价。重要性评价采用5级量表,其中1为不重要,5为很重要。被调查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重要性程度评价,选择“2”“3”“ 4”。程度要求评价采用7级量表,其中1为很低,7为很高。被调查者也可以根据自己认为的使用频率,选择“2”“3”“4”“5”或“6”。
利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主要分析描述性统计指标和排序差异。
根据O*NET问卷的结构,我们从工作活动角度对北京和美国O*NET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各职业活动的得分进行对比,并利用得分进行排序。结果的分析从排序和排序差异两角度进行,结果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北京重要性排序前5的工作活动如下。创造性思维、发展和建设团队、与组织外的人沟通交流、更新和应用相关知识、协调他人的工作活动。美国重要性排序前五的职业活动为:操控车辆或机械设备、创造性思维、决策和解决问题、获取信息、分析数据或信息。
从重要性角度来看,北京与美国O*NET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除了创造性思维这一方面在认识上可以达成共识之外,其他几项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仅仅从排在前五的角度看,北京的计算机技术人员更加看重团队的建设,与成员的交流,以及与外界的沟通。相比之下,美国O*NET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更加关注技术,擅长通过获取信息来分析数据,以解决问题。然而,重要性排在最后的5项中,北京和美国O*NET的数据差异性并不明显,相对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美国O*NET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认为体力活动并不重要。
从排序差异角度来看,差距最大的五项是:协助和照看他人;操控车辆或机械设备;进行一定的体力劳动;监测过程、材料或环境;对产品、事件或信息进行量化评价。从第一、第三项两项来看,与上一段中提出的北京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更加看重团队的沟通与建设相符合第二、四、五项都反映了美国O*NET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更加注重技术的掌握。排名不存在差异的两项为:直接面对公众的工作和处理信息。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数据和美国O*NET数据,针对职业活动的程度要求整理成表2。
通过对表2的程度要求进行平均数排序,北京的程度要求排序前五的职业活动为:创造性思维;与组织外的人沟通交流;与主管、同事、下属沟通交流;获取信息;操控车辆或机械设备。美国O*NET程度要求排序前五的职业活动为:直接面对公众的工作;操控车辆或机械设备;更新和应用相关知识;根据标准评估信息;分析数据或信息。
从排序角度看,在排名前5的职业活动中,创造性思维和操控车辆或机械设备是北京与美国O*NET的共同点,说明创造性思维是作为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使用频率方面,操控车辆或机械设备北京与美国O*NET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相近。除此之外,北京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经常需要与团队内外的伙伴进行交流,相反美国O*NET更加需要反复对各种专业技术进行使用。从北京和美国O*NET的结果来看,虽然使用频率最低的工作活动的内容并不相同,但是从平均数的大小来看,美国O*NET中的数据明显小于从北京获得的数据,说明美国O*NET在工作活动内容确定上有着更为明确的界定,而北京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在工作活动的内容上表现得更为丰富。
从排序差异角度来看,差距最大的四项是:进行一定的体力劳动;协助和照看他人;与组织外的人沟通交流;向他人提供咨询和建议。从排序的差异大小来看,产生上述差异的原因在于北京更为注重对产品的服务,而美国更为关注产品本身。
相比之下,在使用程度上排序差异最不明显的几项是:直接面对公众的工作、为他人解释信息的含义、识别对象、动作和事件、指导和激励下属、直接面对公众的工作。从上述几项排序差异不明显的内容来看,差异不明显的方面主要还是体现在对外提供一些服务与解释。
本研究结果显示,北京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的工作活动与美国O*NET数据在重要性和程度要求方面均有一定的差异,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方面。
一是工作方式的差异。虽然双方计算机软件工作人员的工作活动都具有创新性,但是各自的工作方式存在一定差异。我们看重团队和沟通的重要性,而美国强调动手操作和问题解决等具体性的工作活动。这可能与整体的文化有关,集体主义文化让我们更愿意在团队合作的和谐工作氛围中完成工作任务。
二是个人职业规划选择的差异。在职业发展路径方面,美国的技术和管理之间差异不大,所以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更专注于专业技术提升。在计算机行业中,软件技术人员常常会向管理方向倾斜,因为项目负责人的待遇高于单纯的技术人员,所以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过程是向复合型人才转化的过程,其工作活动也显得更加复杂。
三是客户意识的差异。在美国,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主要是根据客户的功能需求方案按步就班的完成软件技术开发和维护等相关任务,而我们的软件技术人员要与客户进行详细的沟通,不断了解客户的需求,即使在开发过程中也要不断沟通协调,才能够完成客户满意的产品,所以软件技术人员工作活动中也更看重人际交流的因素。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将北京的调查研究数据与美国O*NET中的数据进行比较,借鉴美国O*NET中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在工作活动方面的经验,分析北京和美国O*NET在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在工作活动方面的共通性与差异性。该研究结果具有以下方面的作用:其一,可以为北京的求职者提供参考和建议,帮助求职者提高自身在工作活动方面的能力;其二,可以为高校软件技术方面专业在生产实习方面课程的建设提供参考和建议;其三,计算机软件技术类企业在对求职者提出要求时,同样可以参考本文提出的观点。
2018年8月29日—31日,以“地理智慧,升维赋能”为主题的2018 GIS 软件技术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大会由北京超图公司举办,聚焦三维GIS和大数据GIS等领域最新突破,以及AI+GIS的最新探索,展示业界标杆应用成果,分享丰富行业解决方案。
从最开始的Supermap技术大会到GIS 软件技术大会,会议的定义、规模、影响实现了质的转变。每的大会旨在发布SuperMap系列新产品、介绍新技术的发展应用、分享行业解决方案、探讨产业发展方向。通过为期3天的交流学习,切实掌握了新的理念,拓展了技术架构选型思路,观摩了新型智慧城市、国土、交通、应急、军事等行业建设经验,现从以下2个方面总结一些参会感想。
1、大数据、三维、BIM已成为产品发展趋势
超图产品技术体系:跨平台GIS技术、云端一体化GIS技术、新一代三维GIS技术、大数据GIS技术。
大数据概念已不再纸上谈兵,大数据GIS已在各业务领域中广泛应用。从技术体系上,原生支持大数据技术,采用分布式存储(MongoDB、Elasticsearch、Postgress-XL、HDFS、HBase)、计算(数据处理、邻近分析、空间叠加、位置查找)、绘制(免切片渲染),显著提升了运转性能,已支持栅格分布式分析、HBase引擎、分布式动态渲染、Python数据处理、大数据可视化等。
倾斜摄影、BIM、激光点云、三维场、三维地形、手工建模、符号化场景已广泛应用于三维城市设计,数据层级更加丰富。对倾斜摄影单体化、BIM协同设计、多源数据融合等技术痛点,提出了更好的解决方案。同时,为表达三维连续空间,会上发布了不规则四面体网格TIM、体元栅格数据模型。
2、城市大脑、神经系统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专题论坛有来自各知名企业的代表分享行业建设经验,现以阿里城市大脑、华为神经系统为代表,研究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思路。
阿里城市大脑的初衷不在于管理的智能化,在于服务的智能化。城市治理需要的是实时具体的行动而不是事后的解析。城市大脑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杭州落地解决交通痛点,提出城市基因库、数据DNA概念,采用云计算、数据资源、人工智能,打通城市基础设施和实时链路,感知城市事件并智能处理,日均事件报警500+,从事件发生到民警到达现场时间平均减少2.2分钟,两条公交线路客流量分别增加17%和10%。基于刚性的需求、充足的数据密度、稳定的数据链路,城市大脑正在拓展应用到规划、交通、安全、政务、环境、旅游、医疗等领域,解决城市存在的问题,讨论智慧城市的获得感。
负责软件产品的安装部署、配置、对接、集成
负责软件产品在现场的技术支持,包括在线响应客户技术问题请求
负责系统的远程疑难处理、故障的定位和系统恢复
负责软件产品的在现场的升级、补丁和数据备份、恢复
维护和更新软件产品在现场的信息记录,跟踪现场问题的记录和解决进展;完成定期的远程巡检
职位要求:
计算机、软件、信息管理等相关专业毕业
了解掌握HTML,SQL技术
了解掌握ORACLE、SQL server数据库,熟悉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 办公软件
学生奖励工作规定
为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落实《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加强学生的教育管理,表彰优秀,奖励先进,创建学院优良校风、学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特制订本规定。
一、评选荣誉称号种类
学院评选奖励荣誉称号分个人和集体两类。1.个人荣誉称号:
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优秀团员、优秀党员、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优秀寝室长、三好学生标兵、优先学生干部标兵
2.集体荣誉称号: 先进班级、先进团支部。3.各奖项可兼得。
二、评选对象和比例
三好学生,在籍全日制学生,比例为学生总数的5%。优秀毕业生,在本专科毕业生中评选,比例为毕业生的10%。优秀团员,在学生团员中评选,比例为学生团员总数的5%。优秀党员,在学生党员中评选,比例为学生党员总数的10%。优秀学生干部,在学生干部中评选,且任职满一学年,比例为学生干部总数的10%。
优秀团干部,在学生团干部中评选,且任职满一学年,比例为学生团干部总数的10%。
三好学生标兵、优秀学生干部标兵,按规定条件评比,不设比例。优秀寝室长,按规定条件评比,不设比例。先进班级,按规定条件评比,不设比例。先进团支部,按规定条件评比,不设比例。
三、评选条件
三好学生: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两课”成绩不低于90分;能自觉积极维护校园稳定和谐发展;严格遵守学院各项规章制度;
2.关心集体,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助人为乐,遵纪守法,学年内德育成绩不低于90分;
3.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学年内获得2次奖学金(含微软和自强奖学金)或学年内考试、考察科目无补考,但在某学科上具有一定特长,成绩突出,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独立钻研能力,有创新思维,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或作品者。
4.体育方面,身体健康,坚持参加体育锻炼,早操出勤率90%,且学年内体育成绩“良”以上;
5.积极参加学院、班级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表现突出,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好学生标兵
1.在“三好学生”中评选产生; 2.德育考核分数不低于95分;
3.学年内至少获得2次以上奖学金(其中至少1次为一等奖学金)或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和作品2次以上;
4.学年内体育成绩均分不低于90分。优秀毕业生: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关心国家大事,关心集体,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文明礼貌,自觉遵守国家法令和学院的规章制度,在校期间无违纪处分;
2.在校期间至少获得院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党员、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1次或优秀寝室长2次以上等荣誉称号;
3.每学期德育考核成绩均不低于85分;
4.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至少获得一次奖学金(含微软和自强奖学金)或2次单项奖;
5.身体健康,体育达标。优秀团员:
1.政治思想好,坚信和维护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2.学习刻苦,成绩优良,获得1次奖学金(含微软和自强奖学金)或2次以上单项奖;
3.组织观念强,积极参加团组织的活动,自觉履行团员义务,积极参加“校风、学风”建设中各项义务活动,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团纪和学院的规章制度;
优秀党员:
1.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勇于同各种不良现象作斗争;能自觉积极维护校园稳定和谐发展,敢于同破坏校园稳定的现象作斗争;严格遵守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等;
2.学习刻苦,在校期间至少获得2次一等奖学金;
3.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在学校各项工作和活动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优秀学生(团)干部:
1.坚信和维护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每学期德育考核成绩不低于85分;能自觉积极维护校园稳定和谐发展,出色完成院系安排的各项任务,严格遵守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
2.学习成绩优良,学年内获得1次奖学金或2次单项奖; 3.担任班(团)干部一学年以上者;
4.所在班级被评为先进班集体或先进团支部者优先。优秀学生干部标兵
1.在“优秀学生干部”中评选产生; 2.德育考核成绩不低于90分;
3.学年内获得2次奖学金(含微软和自强奖学金)以上。优秀寝室长
1、担任寝室长满一学期。真诚为同学服务,工作任劳任怨,带领、督促本室同学遵守寝室管理制度。
2、学习勤奋、刻苦,成绩良好,成绩排名在本班级前50%。
3、学期所在寝室至少被评为院级文明寝室或2次常规检查优秀寝室,学期内所在寝室无不合格、违纪、通报批评记录。
4、组织策划以寝室为单位参与学院各项活动1次以上。
5、积极创建寝室文化,寝室成员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和学习习惯,寝室布置整洁文明。
先进班级: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定政治方向,党团组织生活制度化,学年内班级“两课”考试无补考记录;
2.严格遵守《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学生手册》,无违纪行为,学年内班级成员无人受警告及以上处分;
3.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及社会公益活动,积极参与校园文明建设,具有积极向上、乐于助人、朝气蓬勃、文明健康的班风、学风;
4.全班成绩排名本专业平均成绩前列。(1)班级考试及格率在80%以上;(2)认证考试通过率80%;(2)计算机等级考试、英语等级考试报名率90%,且一次性通过率达到50%或累计通过率达到90%。
5.积极参加各项文体活动,班级体育达标率在90 %以上,早操或早晚自习出勤率均达到90%。
6.学年内至少有30%的宿舍被评为院“文明宿舍”,且无被学院通报批评宿舍;
先进团支部: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定政治方向,党团组织生活制度化,学年内班级“两课”考试无补考;
2.严格遵守《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学生手册》,无违纪违法行为,学年内班级成员无人受警告及以上处分;
3.团组织工作活跃,紧紧围绕学院中心工作开展适合青年特点的活动,学年内团组织活动至少5次以上,且1-2项活动在全院有较大影响;
4.组织生活制度严格,团支部的“三会两制一课”(支部团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团小组会、团员向团组织汇报制度、支委会向团员大会报告制度、团课)等组织生活制度落实,质量较高。
5.积极参加各项文体活动,班级体育达标率在90 %以上,早操或早晚自习出勤率均达到90%。
6.学年内至少有40%的宿舍被评为院“文明宿舍”,且无被学院通报批评宿舍;
四、评选时间和办法
1.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优秀团员、优秀党员、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每学年评选一次,评选工作在新学年 公示无异议后,会同事迹材料、《申请表》报学生处,由学生处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审核,并报院长办公会审批。
2.三好学生标兵、优先学生干部标兵采取个人申报制,凡符合条件的同学均可向所在班级申报参评,辅导员在广泛听取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人选报所在系。
各系确定参选名单,会同事迹材料、《申请表》报学生处,学生处会同有关部门组成评审小组,举办由师生共同参加的听证会,听取参选同学的情况汇报,经过听证会答辩后,评选出“标兵”,报院长办公会审批。
3.优秀毕业生,在 优秀党员由党小组对照条件推荐人选,党支部研究确定推荐人选,并整理事迹材料报系党支部参评。
系党支部进行认真审核,确定人选,并填写《优秀党员申请表》呈报学院党委审批。
6.优秀寝室长
凡符合条件的同学均可向所在班级申报参评,辅导员在广泛听取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人选报所在系。
各系经过严格审核,按规定确认参评学生名单,并张榜公示3天。公示无异议后,会同事迹材料、《申请表》报学生处,学生处会同有关部门组成评审小组,举办有师生共同参加的听证会,听取参选同学的情况汇报,经过听证会答辩后,评选出优秀寝室长,报院长办公会审批。
7.先进班级
先进班级每学年评选一次,评选工作在下学年 2.学院表彰大会每年召开一次。
关键词:工作导向,工程实践,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1、引言
软件产业是典型的产业需求牵动技术研发, 进而驱动教育发展的产业。因此, 一方面软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非常注重学生能否掌握最新软件开发技术, 而另一方面, 由于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产业发展, 导致了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普遍缺乏实践动手能力, 难以有效匹配企业的用人需求, 这样就造成毕业生和企业都陷入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 企业需求旺盛, 毕业生供给旺盛, 却出现企业招聘难, 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
2、探索
软件技术专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 使学生成为具有扎实的软件技术理论知识, 并熟练掌握软件设计、开发、测试、维护技术, 具备软件开发组织管理能力的高级软件人才。针对这个专业培养目标, 各大院校对软件人才培养思路纷纷进行探索。另外, 经过对不同学校不同年级学生的调研发现, 由于学生对课程考核结果的重视程度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的不同, 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所采取的学习方法和最后所取得的效果也大相径庭。
目前, 国内大多数院校对于软件技术专业课程的传统做法是以教师课堂授课为主, 学生被动地听课, 教学内容一般是重理论而轻实践。即使课程配备实验课时, 学生也只是在老师上完课后到机房在上机实践, 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可能在真正要写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代码时可能不会写, 另外一部分学生可能因为教师仅仅是分析了一下代码, 也只是将代码进行简单的一个执行验证, 这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基本上与软件技术专业最后对学生的要求脱节, 完全没有办法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基于上述的问题的存在, 通过对软件企业进行了一些走访和调查, 以及对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的研究, 提出以工作为导向, 以实践锻炼为重点, 以评价为指引, 强调以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并开展了一系列强化专业特色、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改革, 让学生在毕业前就能参与真是的项目开发, 并严格遵循业界的主流软件开发过程, 让学生亲身体验软件项目的整个过程, 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课程的评价体系, 在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3、改革实践
在以工作为导向, 以评价为指引, 以锻炼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改革方案中, 学生以项目组的方式进行组织, 每个学生在不同的项目过程中担任不同的角色, 这样可以锻炼学生个方面的素质。其他的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改革:
3.1 课程项目选择
由于我们的改革以工作为导向, 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生要一出校门就能进公司的大门, 进了公司的大门就要能为公司做事。因此, 对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 从课堂上老师讲的小项目, 到课程设计的中等项目, 一直到毕业设计的企业级项目, 均要求来自于实际项目, 并且每次都要有具体的任务和具体要求, 对于这些任务的分解应该是能够真正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知识点, 不能是为了讲解某一个理论或者语法而是用的小案例。并且这些任务要从小到大, 有连续性,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的实际企业的开发, 企业级的应用, 学到企业级所需要的理论知识, 而且这样的连贯性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持续的考核。
3.2 对课堂的要求
传统的课堂评价模式是由一个或者多个同行来听你一堂, 并对你的表现进行评价, 从而评价课堂的好与差。这种传统的评价方式存在着极大的不合理, 因为对于课堂的评价要求不应该仅仅局限与一个老师是否讲得好, 而应该更多的去关注学生在这个课程的课堂中有没有学好, 学生是否有兴趣去积极的参与到实践动手中去。因此, 改革后的课堂应该是教师上课是所讲的示例应该是教师随堂分析并编写出来的, 这样我们的学生就可以在教师边上课, 边编写代码, 并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编写, 这样就同步了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实践, 让学生可以获得项目的感性认知, 也能获得项目的实践锻炼。
3.3 课程评价体系
由于前期调查发现, 考核结果对学生学习影响比较大, 而传统的考核对实践课程考核的方法也比较单一, 一般是对该课程进行考试, 或者给出一个项目, 以是否完成作为考核的结果, 这种考核方式不好之处在于, 软件技术专业的绝大部分课程不是某个学生考试成绩考得好, 他的实践动手能力就强;也不是说那个学生的某个项目做得比较好, 他自身的综合职业能力就比别的学生要强, 而考核的结果可能会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影响, 因此, 传统的考核方式不能满足在我们新的教学方案中的应用。基于对国外先进的理论的研究, 以及该理论的一些实践, 在我们的新的改革方案中, 大胆创新, 首先取消期末的笔试考试, 将对学生的考核展开到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全面持续的对学生进行考核, 不仅仅是专业方面的考核, 还有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的考核。
在课堂教学中, 采取ISAS与口试、理论与操作、答辩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等多种考核方式 (见图1) 。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过程中, 对项目组的每个成员按照不能的角色岗位, 并根据项目组的最终以作品及相关文档完成质量 (见图2) 、以及不同学生在项目组中的工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管理能力等作为考核依据, 结合指导教师评价, 确定虚拟工资, 折合成设计成绩。在顶岗实习中, 主要考核其项目完成、思路创新、协作共事等方面的能力, 以所在的实习企业专家的评价和项目成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
3.4 实践改革目的
基于工作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进行课程实训时, 结合课程性质和能力目标, 合理借鉴, 避免了照搬, 最终评价的标准也是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为目的。
4、改革效果
通过基于工作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教学, 很好地满足了社会对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这使毕业生在就业等方面具备了更强的竞争力。该校通过对深圳、厦门、无锡和长沙等城市的学生实习企业的调研发现, 各实习单位的企业家们对其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动手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都给予了很高评价, 大部分企业在学生实习期间即表示愿意同学生签订就业协议。
参考文献
[1]张琳.基于多Agent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模型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2
[2]窦丽丽.任务型教学法应用于高职院校大班教学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1
[3]薛晶心.我国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存在的问题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0, 02
关键词:软件系统 网络 知识工作 生产率
中图分类号: G20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2-0062-03
The Odds Analysis of Software and Network Technology's Effects on Knowledge Work Productivity
Yang Dan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School,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Shanghai,201620)
Abstract: As a tool to enhance knowledge work productivity, the indispensable role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ecome the consensus of scholars and entrepreneurs. However, the d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ystems, differ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knowledge work ,and its role in the productivity caus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Software systems and networks for the role of knowledge-work productivity differences are analyzed. The empirical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software systems and procedures act on knowledge work mainly in procedures and standards, thu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and the quality; the network mainly promotes knowledge sharing, enhances teamwork, accelerates the knowledge innovation, and improves customer relationships to increase productivity of knowledge work. The author tries to seek thedifferent "focal point" of software systems and networks on the productivity of knowledge work so as to ensure the efficienc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Key words: software systems; networks; knowledge work; productivity
CLC number: G202Document code: AArticle ID: 1003-6938(2011)02-0062-03
1 引言
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知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知识工作者通过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提高了其工作任务和流程的结构化、规范化程度,并带来流程的改造和自动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知识工作有序化、标准化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同时,信息技术产品以及服务不仅仅有利于处理高度结构化的工作,同时也和知识工作的非结构化、复杂信息处理任务密切相关。例如,G. Torkzadeh分别使用任务生产率、创新、客户满意度以及管理规范四个方面实证了信息技术对知识工作过程的影响。[1 ] 其中,任务生产率的测量问题包括: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提高质量;创新的测量问题为:拓宽思维方式,尝试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促进创新行为;客户满意度的测量问题包括:增强客户服务能力,提高客户满意度,满足客户需求;管理规范的测量问题包括:监控工作进展;促进工作过程的规范控制;增强对工作结果/绩效的规范。同时,关于信息技术对改善工作环境、促进知识共享与创新、加强团队协作等方面也有一定的研究与论述。
其中,作为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软件系统的合理设计和有效使用则对知识工作及其生产率产生重要的作用。有文献指出,软件系统作为人力资本的替代,增强了对于工作过程的规范管理和程序控制,减少了主观行为变动性的影响。同时,软件系统的使用增加了单位时间内工作任务的产出,即提高了任务的生产率。[2 ] [3]另外,组织也可以根据自身业务的特点,在多个项目中寻找并定义标准化的流程或操作步骤等,形成专用的模板,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和项目的质量。正如王德禄所言,软件程序把已经规范的流程固化下来,使得流程所涉及的工作内容更加规范、高效,减少人为控制的行为。[4 ]
同时,随着环境和技术的变化,软件系统必须不断地被修改、调整和扩展,即必须不断地演化,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不切合用户实际应用的信息技术项目往往是不成功的。[5 ]由于用户变得更加复杂并更多地依靠软件系统,对软件系统的快速、可靠、低成本、高效率的演化十分重要。许多因素促使软件系统通过改变、升级或者替换来进行不断的演化。软件演化已获得普遍的共识。如今,软件系统的形态已从产品形态转换为服务形态,软件需要根据用户的需求和技术变化不断改变。这种改变的频率越来越高,推动软件从低级走向高级、从幼稚走向成熟,同时与知识工作者(软件系统用户)的高效工作形成良性的循环。
另外,在信息技术的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冲击下,知识工作者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都已彻底改变。网络的诞生将企业组织分子化。每一个知识工作者就是组织的一个分子,可以根据工作的不同需要进行有机的组合,[6 ]通过网络合作,促进知识的共享,以知识和创意为产品增添价值。Brian Detlor分别从搜索和浏览信息、信息的交流、信息与知识的共享、学习功能、团队的协作等方面衡量网络技术在知识工作活动中的使用情况,通过半结构化访谈、领域观察以及问卷调查收集信息进行了质性分析和描述性统计分析,指出网络系统在加快知识传播、增强学习能力以及促进团队协作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7 ]堂塔普斯科特在《数字经济时代》一书中则指出,现代消费者和生产者可以通过网络直接沟通,提高了客户满意度。另外,网络大大提高了知识创新活动的效益,促进了团队更好地合作,丰富了信息交流的方式,对知识创新的活动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8 ]
可以看出,软件系统与网络技术对知识工作生产率影响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软件系统及其演化更多的是从程序化、规范化的角度作用于知识工作,并提高知识工作的效率,改善知识工作的质量。而网络则主要是从促进知识共享、增强团队协作、加速知识创新、改善客户关系等方面作用于知识工作。
2 研究方案的设计与假设的提出
2.1 假设的提出
基于上述关于软件系统以及网络对于知识工作生产率影响的相关论述,为寻求软件和网络对知识工作生产率的不同“着力点”,文章提出以下假设:
H: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提高知识工作的生产率。
H.a相对于网络技术,软件系统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知识工作的数量(效率)和质量;
H.b相对于软件系统,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知识工作的客户满意度、创新行为以及协作能力。
文章通过社会调查的方法,对该假设进行论证。
2.2 问卷的设计
问卷中关于知识工作生产率、信息系统以及网络技术的相关设计,主要是在相关文献的总结的基础上,以上海市三家企业员工深度访谈资料的质性分析为依据形成的,尽量做到保证问卷设计的科学性。另外,问卷的设计是在作者进行了十二个样本(其中包括教师、企业技术人员以及企业管理人员)的预调研之后,根据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又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问卷第一部分是对潜变量因子知识工作生产率维度的构建设计;第二部分是信息技术(分为软件和网络)对知识工作结构化以及知识工作生产率的分别影响程度的度量。
(1)知识工作生产率维度指标的构建。在过去的知识员工生产率测度中,研究者直接或间接地使用了许多生产率维度。可以看出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涵盖了所有的维度,还有一些被研究者认为是及其重要的指标,但在实际测度方法中却没有很好的应用。常用的知识员工生产率维度主要包括:数量、质量、成本、创新、效益、客户满意度、责任、知识员工对生产率的感知等。[9 ]对于知识工作而言,其使用频率较高的维度为效率、质量和创新。同时我们看到,客户满意度作为一个无形的指标,仍然成为知识工作岗位的主要衡量标准,这是因为很多知识工作岗位直接服务于客户,客户对于产品/服务的评价是该类工作改进生产率的重要参考指标。协作力也是衡量知识工作生产率的重要指标。因此,知识工作生产率的测量由效率、质量、创新、客户满意度以及协作五个指标构成。
本项指标由两部分内容构成:五个维度分别在衡量生产率中的重要程度以及各指标在目前的结构化程度下的客观数值。
(2)软件与网络对于知识工作及其生产率的影响维度构建。在前期研究中,作者发现,关于软件系统可以提高生产率的各个维度的内在机理在于,软件信息系统是首先作用于知识工作上,进而提高知识工作生产率。[10]因此,在本文的问卷调查中,具体问题除了软件系统以及网络对于知识工作生产率各维度的影响之外,问卷中也涉及到软件系统及其演化对于知识工作结构化的影响,以便于进一步实证软件系统对于知识工作生产率作用的内在机理。
具体问题包括:软件的使用以及软件的不断演化/改进对于知识工作的程序、规范、效率、质量、客户关系、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的影响程度;网络的使用对于知识工作过程中的信息获取、复杂问题的解决、思维方式、学习能力、知识共享、工作质量、效率、客户关系、创新行为以及团队协作的影响程度。
问卷要求被调查者采用5级Likert 分量制来表达对各个度量的态度。其中1:非常不同意,2:比较不同意,3:不确定,4:比较同意,5:非常同意。
2.3 样本的选择
为获取相关数据,作者在A高校成人教育学院、上海三家IT企业以及B高校MBA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涉及行业金融、管理咨询、制造、保险、信息、商贸等行业,被调查人所从事的职业包括:职业经理人、研发人员、销售人员、职能管理人员、管理咨询人员以及技术服务人员以及生产操作人员。该问卷发放问卷400份(其中发放电子版本问卷28份,纸样问卷372份),回收问卷368份。最终有效问卷310份。
3 软件及网络作用于知识工作生产率的显著性检验分析
3.1软件系统及网络在知识工作中使用频率分析
软件及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知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通过软件及网络使用频率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即可看出。q22为全体调查样本对软件使用的频率指标,其平均值为4.25;q24为全体调查样本对网络使用的频率指标,其平均值为4.36。显然,软件与网络已成为知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
3.2 软件及网络对生产率的影响差异性比较
生产率作为一个多维度的概念,软件与网络对于生产率各维度的影响是不同的。从已有的文献可以看出,软件更多地是从程序化、规范化的角度提高知识工作的效率和工作质量;而网络则通过促进知识的传播与共享,促进知识创新,增强团队协作,提高客户满意度。因此,该部分内容主要分析软件和网络对于生产率的五个维度(效率,质量,创新,客户满意度以及协作)影响的差异性分析。
通过简单的成对样本统计(表2)首先可以看出,软件及网络对于生产率的作用评价均值都在3以上,说明对于生产率的各个维度而言,软件与网络对生产率的作用评价都是较为认可的。其次,对于配对1(质量)和配对2(效率)而言,调查样本对于软件使用的评价高于网络使用;而对于配对3(创新)、配对4(客户满意度)以及配对5(协作)而言,网络使用的评价则高于对软件使用的评价。
为了检验这种评价的差异显著性,文章进一步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见表3)。
通过T-检验,可以看出,在五个指标维度上,软件和网络的作用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在提高效率和质量方面,软件优于网络。但在客户满意、创新性以及协作方面,网络则优于软件。
因此,对于前文的假设: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提高知识工作的生产率。
H.a相对于网络,软件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知识工作生产率的数量(效率)和质量维度;
H.b相对于软件,网络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知识工作生产率的客户满意度、创新行为、协作能力三个维度。
得以证实。
4 结语
信息技术的生产率悖论使得众多的组织管理人员在信息技术的投资决策时,面临着两难的境地。作为信息技术的真正受益者,他们通常不知如何管理和应用信息技术,对于信息技术的价值亦不甚明了;另一方面,作为信息技术的提供商和开发人员,虽然走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前沿,却也经常迷惑于如何使得信息技术产品/服务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本文指出,从信息技术产品对于知识工作生产率的差异化“着力点”出发,可以更有针对性的为信息技术的提供者和使用者指明方向。
本文的研究尝试着从微观层次探求信息技术对于知识工作的价值以及信息技术对于知识工作生产率的差异化作用,并得到了一定的结论:软件系统及其演化主要从程序化、规范化的角度作用于知识工作,对其生产率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提高知识工作的效率、改善知识工作的质量;而网络的作用则主要体现在促进创新、协作以及提高客户满意度上。该实证结果为知识工作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差异化使用以及知识工作生产率的有效提高提供了借鉴。
当然,信息技术的价值需要技术与文化相融合才能得到更好的实现。信息技术只是加强了知识工作的现有行为,如果没有相应的行为规范、态度、价值取向、激励制度等信息文化相适应,先进的信息技术未必能带来知识工作生产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G. Torkzadeh, W.J. Doll. The development of a tool for measuring the perceived impac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work[J]. Omega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1999,(27):327-339.
[2]Kraemer KL, Danziger JN. The impacts of computer technology on the work life of information workers[J]. Social Sci Comput Rev, 1990, 8(4):592-613.
[3]Long RJ. The impact of new offi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job quality of female and male employees[J]. Human Relat,1993, 46(8): 939-961.
[4]王德禄.知识管理的IT实现[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142-143.
[5]Palmquist RA.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the individual [J].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IST), 1992,(27):3-42.
[6]托马斯·H·达文波特.留住IT精神:“以人为本”的信息管理[A].《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之《信息技术的商业价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32.
[7]Brian Detlor, Facilitating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work through Web information systems [D].2000:231-264.
[8]Don Tapscott, Alex Lowy, David Ticoll. Blueprint to the Digital Economy: Creating Wealth in the Era of E-Business [M]. New York: McGraw-Hill Press,1998:2-35.
[9]杨丹,戴昌钧.基于岗位知识含量的知识员工生产率测度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06):135-140.
[10]杨丹.信息系统及其演化对知识工作的影响机制分析[J].情报杂志,2009,28(10).
【软件技术部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软件测试技术面试总结09-22
软件技术专业实习总结12-16
《软件测试技术》课程总结报告01-09
软件技术前沿技术报告07-15
软件技术交流07-01
软件技术开发合同09-18
用友软件技术目录12-29
软件工程师职称评定专业技术工作总结06-16
软件测试技术阶段作业07-19
软件工程技术发展综述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