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2024-10-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精选10篇)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篇1

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作者:赵秀英 张书坤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年第15期

[摘要]文章阐述了语文教学对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重要性,辨析了人格、健康人格、语文人格的概念,论述了在语文教学中挖掘作品中的人文精神、陶冶学生的情操、树立远大的目标的方法与途径。文章认为,分析人物形象、渗透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生 健康人格

[作者简介]赵秀英(1966-),女,河北任县人,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语文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和科研工作;张书坤(1965-),女,河北南宫人,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和科研工作。(河北 邢台 054000)

[中图分类号]G6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3-0115-0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高等学校培养与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健康的人格是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备素质。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在教学中存在着注重知识培养、忽略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不良倾向,这大大削弱了学生步入社会后适应各方面压力的能力。所以,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已经成为每个学校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在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方面,除了正常的心理教育外,语文教学在学生人格培养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一、人格、健康人格与语文人格教育的辨析

1.人格。人格(personality),来自拉丁文“persona”,原意为面具、脸谱、剧中角色。人格的概念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定义,同一领域也有多种定义。教育学和心理学在对人格的看法上比较一致。普通心理学认为人格就是个性,通俗地说,它是以人的性格为核心,包括先天遗传和后天成分,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心理的影响并逐步形成的气质、能力、兴趣、爱好、习惯和性格等特征的总和。简单地说,每个人的行为、心理都有一些特征,这些特征的总和就是人格。性格具有可变性、可塑性。后天的环境、教育对人格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伙伴关系以及大众传媒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些都说明了人格的可发展性、可培养性,说明了人格教育的必要性。

2.健康人格。健康人格是指人格内部的统一,是内外的相互统一而达到的一种平衡状态,也就是指能自觉驾驭自己生活的状态。它包括:了解自身现状,注重现在;能给予并接受爱,能专注于工作;能照顾别人,对他人有责任感,有积极的人际关系和独立、自主成长需要等一

系列心理特征。它指个人能够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自我、有效控制自我。健康人格是一个人健康的重要方面,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身的基本条件。

大学生健康人格包括:第一,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这要求大学生内部心理实现和谐发展,要求他们的需要和动机、兴趣和爱好、智慧和才能、人生观和价值观、性格和气质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要求他们内心要有正确的自我认识,言行统一,能正确评价自身的所作所为,并根据社会道德的准则不断地调整个体和外部世界的关系。第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乐观的生活、学习态度。这要求学生在人际交往、生活和学习方面表现出他们的自我尊重和对他人的理解、尊重。和谐的人际交往使人性格开朗,学习有兴趣,待人坦诚,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同时,积极的生活态度又反作用于学生的学习,使他们更加勤奋学习,生活更加充实。反之,没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乐观的生活、学习态度的人,在情绪上往往会有很大的困扰,容易产生恐惧、焦虑、孤独的症状,甚至产生嫉妒、攻击的心态和行为。

3.语文人格教育。语文人格教育是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实施人格教育的活动。这一活动是在语文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实现人格培养的。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文质兼美的教学内容比其他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作品中鲜活的人物形象能提高学生的道德评判标准;审美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优化学生人格中的审美结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既是发展学生个性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离开了这些,语文能力的培养就不可能真正实现。

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的途径

1.挖掘作品中的人文精神,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代圣贤、英雄、仁人志士的典型事例,这些折射着人文精神的材料,非常适合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按所讲作品的内容,因势利导,将其中的人文因素发掘出来,深入阐述,使学生受到陶冶,铭记在心,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以文品人,使学生从作品中品出他们的人格魅力,成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如《涉江》中的屈原,坚持自己的爱国之心,即使被流放也决不变心从俗;《岳阳楼记》中的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关怀民生的高尚情怀,他们都是古代中国人高尚人格的典范。现代文学作品中《为了忘却的记念》中为中国的独立、追求真理被杀害的左联五烈士;《琐忆》中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爱憎情感,都为学生树立了光辉的人格榜样。让学生感受这些人物的伟大的精神力量,陶冶他们的情操,树立远大目标,培养他们的健康人格。

2.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文学即人学”,人物形象的分析,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过程。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让学生从作品中人物的身上分辨出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喜,什么是悲;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失败,让学生体会作者寓于作品中的道德评判。从好的作品中,从正面人物的身上感受人格之美。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他的感人的故事,坚强的人格,他的“当一个人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的格言曾经影响了几代人。通过分析让学生感受理想人格的力量,感觉保尔精神并没有过时,激发学生的崇高理想,唤起他们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反之,也可从反面人物身上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丑的、恶的。另外,还要让学生从一些有人格缺陷的人身上反省自身。有些人物的悲剧除了社会的原因之外,自身的人格缺陷也是重要的因素。例如,《项链》中的玛蒂尔德,艳羡虚荣,追求享乐,为了在宴会上出风头,想方设法置衣服、借项链,不料归途中丢失,为了还债,付出了十年的艰辛,但仍对那个让她风光的晚上念念不忘。这让我们看到了玛蒂尔德性格中可悲的一面。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玛蒂尔德的悲剧有着更深的教育意义,它可以使学生反省自身,从中得到启发,摒弃那些人格中的缺陷,培养自己健康的人格。

3.渗透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给学生传授知识外,还应把美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以美的画面、美的形象、美的人格来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感,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感受到美的存在、美的魅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是非常必要的。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审美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孔子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荀子曾说过:“美善相乐。”他们都把美提高到兴邦安国的重要地位。

美育之所以重要,是由它的广泛性、普遍性和多方面的渗透性决定的。因此,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美育是渗透其中的。语文就是充满了美的学科。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给我们展示了一幅令人无限向往的“世外桃源”;岳飞的《满江红》展示了一个英雄的美的形象。这些通过艺术的语言塑造出的优美画面与美好形象都影响着学生的理想、信念,引导着学生人格的发展。所以,美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就是美的渗透。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审美。

美的现象,形态丰富多样,有优美、崇高美、悲剧美、喜剧美。语文课堂教育中渗透着美。这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教师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渗透审美教育,使之融化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教师不但要从通常的角度去分析讲解它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还要将作品中特有的区别于其他作品的美的特点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也欣赏到美,获得美的愉悦。另外,在课堂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还应该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知识,使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理解美,欣赏美。让学生理解,美不仅是环境的美、场面的美,还有人格的美。

总之,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不断促进人的发展与完善,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思想性、综合性使语文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所以,我们要把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融入语文教学的活动中去,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感受到榜样的人格魅力,树立自己的远大目标。

[参考文献]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篇2

学生的这种性格缺陷状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追求人文精神已成了当今的紧迫问题。正是着眼于人的精神和人的价值的认识,语文这门学科的教育就应该凭借学科的特点和规律培养人,“促进人的进步,培养人的智慧,发扬人性,提升人的精神,促进人的价值的实现,帮助每个人聪明、有意义地活着”。作文教学更应体现对学生人生的关怀、人性的关怀作文创作应是学生展示心灵自由、宣泄个体情感本真的平台而不再是用套话、假话、空话按照规定的套路组装成篇的技术操作。爱因斯坦说:“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 但不能给他以一个和谐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情。”因此,提倡作文教学要注重学生人格培养观点的提倡,绝非偶然,也不是我个人追时尚、赶浪头炒作从深层原因上审察,正是顺应实现人本价值、弘扬人文精神的世界潮流。

一、作文教学要注重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程红兵在《语文人格论纲》中指出:“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语文的人格教育。”古人所说的“文如其人”与“诗言志”告诉我们,学生的作文过程既是思维能力锻炼的过程,更是人格的培养过程。

钱钟书曾精辟地指出:“‘心声心画’,本为成事之说,实少先见之明。然所言之物,可以饰伪;巨奸为忧国语,热中人作冰雪文,是也。其言之格调,则往往流露本相;狷急人之作风,不能尽变为澄澹,豪迈人之笔性,不能尽变为谨严。文如其人,在此不在彼也。”这句话明确告诉我们:“文如其人”中的“文”不是指作品中的“所言之物”,而是指“言之之词气”即作品中的格调。格调作为作者精神个性的自然流露, 根本无法有意作伪。因此,对于作品接受者来讲,他完全可以从作品的总体格调中领略该创作者的创作个性和精神气质。于是,“文”与“人就在这层意义上得到有机统一。

文如其人,一个重要的观点是:“文”的真实归根结底来源于“人”的真实,因此,它倡导一种真实人格的培养。庄子曾说“真者 ,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 ,不能动人。”其实这就要求学生作文应该有感而发,表达真情实感,而不能矫揉造作、无病呻吟。“文如其人”其实是文与人如何统一的问题,也就是说中学语文作文教学, 培养学生如何写文章其实是在培养学生如何做人。

二、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在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人文合一”,“创作健康文,培养健康人”,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 )重 “实 ”育

文学不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是学生创作的源泉,不管什么人写作都离不开生活这片沃土, 所以在作文教学中不应把范围局限于教室, 而应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这是大语文教育观,语文教学必须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走开放型大阅读之路。让学生认识生活、了解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因此,我大胆鼓励学生切实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金口常开。

1.“口”要常开。 在日常教学中 ,我开设了“三分钟佳作欣赏”,每节课给学生三分钟,让他们上台朗诵优美的文章,推荐好的作品,激发阅读兴趣,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读读背背讲讲,日久天长,涓涓细流,渗入心田,学生的思想、情感、语言都受到熏陶。

2.“眼”要多看。 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少儿节目 》等电视节目,看《中国青年报》、《语文报》、《少年文艺》等报刊,看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看街市上和校园内的广告与海报、通知与启事、墙报与板报、公约与制度。星期天可以走出户外,看球赛、搞调查、观菊展、赏花灯;节假日可以三五结伴,游名山大川,观乡土人情,看云亭飞阁,品题咏镌刻,要求学生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3.“耳”要勤听。听广播节目 ,听报告讲座 ,听课文朗读带 ,听老师对时事的点评,听民谣、谚语、笑话、听相声、快板、评书, 听商贩巧舌如簧地推销商品, 听导游娓娓动听地讲解名胜。

这样日积月累,相信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能分清美丑、善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提高认识能力、思辨能力。

(二 )重 “美 ”育

罗素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作文教学中要教育学生欣赏美、歌颂美好 ,睁开双眼 ,黑夜里可 以看见星星 ;闭上双眼 ,在白天无 法看见阳 光 ,相信人的 善良本质。 引导学生 不要总是 从坏处推 测别人 ,没有一生 下来就坏的人。教育学生生活中美好的事情能做的要积极参与,不能做的尽力支持;面对邪恶,则要挺起胸膛,敢于正视和斗争。

在作文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欣赏美、歌颂美,批判丑陋,敢于与邪恶做斗争。比如在一次作文课中,我给学生这样一个作文题:“学校是我家,美化靠大家”。作为学生,学校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这个家为我们创造了美丽的学习环境。但近期一而再地发生破坏学校风景树的恶劣行为,我们仿佛听到 槟榔树在 哭泣 ,不由深思 这样一个 问题 :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建设者的学生,我们除了要掌握科学知识以外,还需要什么? 请大家以学校风景树被破坏为话题,并各抒己见。

在作文中,学生赋予这个平凡的话题以丰富的内涵,他们根据自己的领悟, 表达对善恶、是非和美丑的鲜明态度和情感。

(三 )重 “新 ”育

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文章源于真实的生活又不是生活的简单照抄,这与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关系密切。鲁迅惊叹儿童的想象力,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学生的想象力体现在作文中,作文就可以兴趣盎然栩栩如生。

作文中的想象来源于文学艺术的滋润。对于学生作文创新的训练,我大致概括为:大同小异(仿造)→大异小同(改造→百花齐放(创造)。我努力指导学生尽情地“创”,以求真正达到“百花齐放”的境界。我要求他们不受范文的束缚,尽早尽快地脱离模仿, 独立作文。我千方百计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创造出富有“个性”的作品。

在教育工作中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 不满足于现有和现成的知识善于提出问题, 敢于摆脱旧观念的窠臼和守旧势力的阻 挠 ,对事物抱 有强烈的 好奇心和 旺盛的求 知欲想别人所不敢想。对学生某些“异想天开”的想法要先予以肯定和鼓励,后共同探讨。只有这样,新的知识、新的事物才能出现,社会才会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挥。

(四 )重 “真 ”育

叶圣陶先生指出:“立诚最为贵。”即强调把作文和做人联系起来,强调做人比作文更要紧,强调写“真实”。唯有如此,教师才可以有的放矢地教育,有利于养成好的文风和作风。说真话、抒真情、做真人、办真事,会使人心里踏实而感到轻松愉快,而“说假话”、“抒假情”则易使人惴惴不安,成为心理健康的大敌。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品质。让学生在作文中把个性品质中美好的一面展示出来(如善良、同情友爱、互相帮助等),在作文中受到感染,使人格升华;把个性品质中不好的一面暴露出来(如暴力、凶狠、自私、缺乏同情心等),在作文中受到洗礼,逐步改正。我们要肯定学生在作文中暴露出来的缺点,并引导他们认识这些缺点,使他们在作文的修改中受到教育。努力使每一次作文成为学生做人的一次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让他们敞开心扉、抒写真情。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文教学责无旁贷。

语文教学要确立“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语文是人类“诗意栖居地”的精神家园。于漪说:“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而民族语言负载民族文化,是根之根。”“汉语言文字负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古老文化,它不是没有生命的符号,而是蕴涵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灵。”语文教学除了让学生学习祖国语言及其各种表现形态(口头语、书面语等),学习利用语言进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祖国语言,继承民族精神和人类遗产,提高文化修养,培养高尚情操,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塑造高尚的灵魂。语文教学应当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为学生的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对此,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更是责无旁贷。这里的先进文化不能单纯地理解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文化。

人,只是简单的一撇一捺,但是要让这个“人”站得顶天立地,很难。做人难,育人更难。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让学生“学会做人”,这是德育工作者们为之奋斗最终的目标。所以要让学生立志,像毛主席要求的那样:做“一个高尚的 人 ,一个纯粹 的人 ,一个有道 德的人 ,一个脱离 低级趣味 的人 ,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像谢芳同志所演《舞台姐妹》中所倡导的“清 清白白做 人”。像高 尔基所要 求的“做大 写字母的人”。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篇3

一、培养学生拥有自信的魅力——相信自己

由于出生的环境、阅历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对于每个人来说,各有各的性格和思想,这就导致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小学生往往因为心理的柔弱,常会不自觉地丢弃自己的想法,去追随老师和“权威”学生的意见,这是可悲的。所以,新课程改革呼吁我们在教学中要相信学生、勉励学生、宽容学生,让学生在一种自由开放的氛围中成长,敢于直抒己见,敢于挑战“权威”。

如教学《十年后的礼物》一课时,我设计了让学生为课文中的插图题名。插图的内容是:音乐家爱德华帮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妮提着装满了野果的篮子,一边送她回家,一边微笑着答应十年以后送给她一件很好的礼物。因为有了对文本的充分解读,有了前期资料的大量引入,因而学生很快写出了自己的答案。有的题为“令我敬佩的人”,有的题为“和蔼的音乐家”,有的题为“令我感动的一个人”……大多是就音乐家的行为和评议方面进行构思命名。巡视时,我发现一名学生题为“美好的明天”,可交流时他却改为“令我尊敬的一个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刚才的不好,现在的好。我说:“你能把起先题为‘美好的明天’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吗?”他胆怯地回答:“我觉得,音乐家能在十年后遵守承诺,将一支乐曲给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妮,他高深的品格不仅打动了达格妮,还深深地教育了我们。从这里可以联想到我们学习这种品质后,我国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可是,跟他们的想法不一样啊!”我说:“你的这种想法不是很好吗?说明你的思维与众不同。人啊,最重要的是要有表明自己想法的勇气,可不能人云亦云哟!”经过一番师生交流后,同学们的自信心迅速增强。

孩子就是这样,只要你依赖他,他就依赖你,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二、培养学生拥有批判的精神——反思自己

正在日益深化的语文教育改革无疑更关注学生个性的形成。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有个性、有主见。我们既要培养孩子敢于直抒己见的品质,同样也要培养孩子不断反思自己、不断解剖自己的品质。为人师者要善于以科学的眼光,敏锐地捕捉时机,对学生加以指点和引导。

如在教学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坚定的锡兵》后,我让学生就“如果有一天锡兵发现小姑娘有健全的两条腿,他还会保护小姑娘吗”展开讨论。大多数学生认为锡兵从此可以大松一口气,小姑娘有能力保护自己,他不必为了要保护小姑娘而经历那么多危险了。学生得到的认识竟是与当今社会上片面追求享乐的不良风气是一致的。于是,我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考进行一番斟酌:锡兵有什么更值得你学习呢?这一问,使学生自然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他们能大胆地、批判性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们要学习锡兵在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坚定执著、责任心强,他这种坚定执著的精神不会因为小姑娘有健全的两条腿而改变,相反,他还会因为经历了危险旅程之后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更执著地去保护需要保护的人。

一个简单的问题,透视出来的却是一个人的思维、一个人的思想。如果教师不加指导,看似满足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其实严重阻碍了学生科学人生观的形成,这对他们的个性成长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在教学中常常启迪学生学会审视他人、审视自我,才能养成自我反思的优秀品质。

三、培养学生拥有宽广的胸怀——完善自己

“基于学生发展,关心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充盈着的是人文关爱。作为大多是独生子女的学生,更需要这样一个能包容一切的胸怀,让他们学会承受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失败、痛苦和不幸,明白“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的道理。只有经得起痛苦和失败,才能够包容他人的过失与指责,才能够虚心接纳他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有一次语文实践活动课上,骆威和曾亮(均为化名)同学合作表演古诗《山行》。排练时,骆威听不进曾亮的建议,坚决要求就诗意加以表演和背诵。而曾亮则提议结合自己的想象,再充实一些山行情节,以显现古诗内涵。为了表演的成功,为了合作的愉快,我暗地里开导曾亮,劝慰他包容骆威的“自以为是”,同时讲道理给骆威听。慢慢地,骆威接受了曾亮的意见。表演成功后,面对老师和同学们的夸奖,骆威说:“如果当初曾亮也和我一样任性,表演肯定会失败,幸亏曾亮大度,包容了我的错误。”而曾亮呢,则落落大方地说:“别说这样的话,从你身上我也学到不少,如果没有你,又哪能成功呢?”

总之,如果我们能常常让学生自信,教会学生发现,引导学生反思,劝慰学生宽容,那我们的学生就一定能拥有健康的人格。

(作者单位: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丰稔镇小学)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篇4

人格就是人的精神特质,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的总和,是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的行为表现。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它也反映了一个人的本质。人格的形成,不乏先天因素的影响,但更为重要的是后天的教育因素、强大的精神内核的支撑,这些是成就一个人健康人格的重要因素。现代心理学认为,健康人格标准应为: 具备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正确的自我意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积极向上人生观价值观、要坚持快乐等。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格塑造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学生犹如未经雕琢的璞玉,可塑性极强,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以教学、课堂为切入点,努力施教使之成为美轮美奂的玉石,即拥有健康的人格。语文教学肩负着传承优秀文化、民族气质的使命,初中阶段是塑造学生具备中华魂的重要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所以,语文教学在力求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位及审美情趣,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人格。

一、感——重视预习,初步感知

预习对增强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学会独立思考、提高课堂效率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古诗文独特的艺术特色、语言特点为学生理解设置了一道道屏障,所以古诗文预习势在必行。

好习惯,益终生。让学生养成预习习惯,应从我们教师自己入手,坚持每一课都布置预习的内容,做到持之以恒,预习内容的设置要难易结合,并留给学生适宜的预习时间,预习形成规律,学生也就能从心底接受预习了。督促学生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好习惯,对预习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行勾画,借助工具书、查阅相关资料,也要结合作品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相关经历,尽可能弄清楚古诗文的内容。长此以往,使学生形成了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培养了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为学生提供了张扬个性、发展自我的空间。如长春版七年级上册《小石潭记》一文,直接从课文内容上看,只是一篇山水游记,可圈可点之处毕竟不多。但若结合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经历,便可得知“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乃是因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而产生的.情感,从全篇来说,作者柳宗元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情感融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不幸的遭遇。如此,便可以对古诗文的内涵了然于胸,那么,对作品理解就显得非常轻松。

二、诵——反复诵读,感悟旨意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不但能够领悟内容、把握情感,而且能够领会旨意,体会诗文中蕴含着的诗性,通过反复朗读,促进中学生认知系统、意志系统及情感系统的建构。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鼓励学生读出节奏,这样做有利于感悟诗句中的情感,从而达到共鸣的状态,这时,学生的各种心理机制处于活跃状态,更容易促进学生健康个性的形成,对健康个性的培养及形成有着强大的作用。节奏美、韵律美在诵读中充分体现,不论是低声吟咏或是激昂的朗诵,都能使学生达到愉悦的审美享受,不知不觉中走入诗文的意境,体会诗文中的情感底蕴及生命内涵。“言在意外”“贵在含蓄”,这是古人写作诗文的特性。因此,我们学习古诗文,只有从读入手,才能体会诗文中“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与作者同喜同悲。如《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对陌生人的惊异可见桃花源与世隔绝久远; 《蒹葭》中“所谓伊人……宛在水中沚”,让学生通过有节奏的诵读体会到“伊人”若即若离,近在咫尺,又远在天边的情状。

三、品——品味佳句,积累语言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篇5

齐河县赵官镇中学 王晶莹

[摘要] 营造一个生动的、活泼的、富有生命力的课堂,重要的是要在课堂上形成一种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氛围,从而为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创造条件。

[关键词] 课堂 心理氛围 培养 健康人格

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精神心理气氛,有着重大作用。有了这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高水平。‛笔者认为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能够培养起学生的健康人格。

学生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课堂,在他们人格形成的青少年时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学生的喜乐情感、是非思想、成败感受、美丑领悟以及生命意义的探寻都是在这一方天地,所以课堂必须是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真诚亲切、充满文化气息的富有生命力的生成。只有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才能真正的进行,才能获得发展。营造一个生动的、活泼的、富有生命力的课堂,重要的是要在课堂上形成一种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氛围,从而为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创造条件。

那么,教师该如何来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呢?下面我谈几点做法。

一、教师更新观念,把良好的心境美好的气息带进课堂。教学过程既是师生生活信息传递、交流的双向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双向过程。俗语说:‚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双方情感交融的前提,是培养孩子健康心理的重要条件。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具有主动性与灵活性。

1.把微笑与耐心带进课堂

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抱有的期望与要求,是通过态度、表情、行为等方式传递给学生的,微笑是这些方式中的一个,也是最优秀的一个。教师坚持‚学生无错原则‛,用微笑的方式与学生交流信息,学生会受到更大的鼓励,从而更加相信老师,以最佳的主体精神投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给予老师积极主动的地反馈。微笑还能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一同轻松愉快地参与学习活动。这里的微笑包括教师亲切的笑脸、优美的语言、宽容的眼神、和蔼的举止等等。对不服从教育的学生教师需要拿出更多的耐心,付出更多大的努力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研究学生个体心理发展的特点,选择其能够接受的教育方式实施教育。

2.把民主与竞争带进课堂

参与教学活动的师生双方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感情、有智慧、有性格、有人格。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引入民主与竞争的机制,有利于帮助全班学生形成强烈的参与意识和‚比、学、赶、超‛的良好学习氛围。例如,我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互评,并注意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一段时间后,学生在这种互评中,形成了良性竞争,提高了学习兴趣。如现在的课堂上常常出现一生评价另一学生:‚他讲得很有见解,说得很有感情,我要向他学习!‛这种积极、生动的场面。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3.把鼓励与欣赏融进课堂

当大家普遍认同鼓励和赞赏的效用时,使用的过滥或过于直白死板使这种效用大打折扣,因此,在课堂中将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和欣赏融入每一个环节,如中国画的润笔,不着痕迹的烘托出学生的主体色调,使学生不断的强化自我效能感。如在学生对课文分析后,使用柔和肯定的语气对话:‚这位同学真是个独具慧眼的评论家,对本文中字词的把握与分析很到位,文中平凡的文字符号被他这么一说,字字是金,熠熠生辉了。同学们也当一次评论家,点评一下他的分析,如果你有不同理解就大方的表达出来。‛恰当地鼓励与赞赏不仅对被鼓励人起到培养自信的作用,对同环境的其人也具有相同的作用。随着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得以满足,学习兴趣也会愈加浓厚,健康的人格在课堂中逐渐形成。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培养学生形成正面积极的心理

1、设计富有想象力的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富有想象力,就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解决一个个问题后的愉悦感,这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十分有益的。如我在教学《孙权劝学》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主题,展开合理想象,设计问题:‚蒙乃始就学后,会怎样学习,才能做到让鲁肃‘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富有想象力的问题引起了学生们的浓厚兴趣,使他们展开了创新思维的翅膀,‚鲁肃点灯读书到深夜。‛‚鲁肃办完军务就拿起书来读‛‚鲁肃读书越读越入迷,忘了吃饭‛……逐渐鲁肃努力读书的形象完善起来,学生通过想象,也树立了努力学习的信念。这样,就极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了他们创新思维的习惯,使他们成为语文课堂上快乐的学习主人,同时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心理。

2、重点点拨引导,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世界上最重要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收集学生自学中出现的各类信息,将共性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对疑难问题进行重点点拨引导,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从而使他们能够高效地自主学习,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如我在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时,提问:‚爸爸对‘我’说的每一句话对应‘我’回忆的哪一件事?能从中看出爸爸对我成长得什么影响?‛用一根线将全文串起,通过重点点拨引导,学生思路豁然开朗,轻轻松松地说出自己的看法,达到了理解的目的,同时也学会了思考问题的方法,使他们成为课堂上高效率的学习主人。

三、选用新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发现、创造的潜能 好奇好胜是青少年学生一个显著的心理特点。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与变换,不仅会引起学生的探究意向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使学生能以积极、欢快的情绪去从事学习。在阅读教学中,我常常变换教学方法,力求做到常教常新。

例如,我在教学《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时,用歌曲《七子之歌》导入,并设计了‚演讲比赛‛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好胜心,使这节课的课堂充满了活力,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发展了自身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的因素很多,但至关重要的因素则是教师的作用。正如罗杰斯说的那样:‚课堂气氛主要是教师行为的产物,奏效的气氛将首先取决于教师做了什么以及他怎么做。‛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以良好的人格魅力,积极饱满的情绪、新颖有趣的方法、优化关系、公正平等的态度来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以期达到教师的愿教、爱教、乐教、善教,学生愿学、爱学、乐学、会学、善学的理想境界,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心理也健康地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理健康与德育论文

营造良好课堂心理氛围 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篇6

高职思政课教学对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作用

思政理论课教学是高职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它对高职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作者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培养高职学生健康的人格,促进良好个性的形成的基本途径.

作 者:刘幼群 Liu Youqun 作者单位: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1401刊 名: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YILI PREFECTURE COMMUNIST PARTY INSTITUTE年,卷(期):”"(4)分类号:G41关键词:高职 思政课 课堂教学 健康人格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篇7

人格形成与学科教学的一般关系

我们要弄清楚语文教学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 首先必须了解人格形成与学科教学的一般关系。

人格的内涵包括三层意思, 一是指个体特有的、区别于他人的性格;二是指这个性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三是指性格通过外显行为习惯表现出来。实质上在西方心理学上, 人格就是性格, 而性格则是指一个人一定不变的特有品质。这种特有品质内在表现为心理特征, 外在表现为行为, 心理特征支配、指导着行为, 而行为表现着心理特征。与人格有关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动机、情绪、态度、价值观、自我观念等。这些心理特征又叫人格特质。

既然作为个体的人格是一个人, “一定不变的特有品质”, 那么, 这个一定不变的特有品质是怎样形成的呢?奥地利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遗传与环境只能提供砖块, 也可以这么说, 通适生活方式, 个人把他的生活方式创造性地塑造成一件艺术品。不过, 机体因素和社会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它们能向个人提供可能性和引诱力。”也就是说, 阿德勒认为在人格形成中有三个因素在起作用:一个是遗传与机体因素;一个是环境与社会因素;还有一个则是个人生活方式与实践因素。在这三个因素中, 机体因素提供了可能性, 社会因素提供了引诱力, 而个体的实践活动把前两者结合起来, 使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人格形成的时期, 而人格形成本身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 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时期, 他们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中度过, 而在学校的大多数时间都在上课和学习;因而各门学科的教学对青少年人格形成必然产生深远的影响。当然在各个学科教学中对人格形成影响最大、最直接的是思想品德教育课、心理健康课。除此之外, 就应首推语文课了, 因为这门课既是主课, 又是基础课, 占的时间最长, 学的内容最多, 而且它本身就有很多人文因素。因此, 无论对哪个中小学生来说, 都显得十分重要。

语文学科教学与健康人格的培养有些什么关系?这是我们应当从理论上搞清的问题, 只有把这些基本问题搞清楚了, 才能进一步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所谓语文学科教学是指以培养理解和运用本族、本国和外国语言文字能力等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并通过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品德教育, 审美教育以及思维的训练。

何谓健康人格呢?对健康人格的理解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健康的人格标准应是完满的智慧人格、道德人格和审美人格的内在统一。只有追求“真”“善”“美”的人, 才具有健康的人格。

一是直接作用。所谓直接作用, 就是指语文教学活动能直接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这个直接作用是指在语文教学中, 不管老师是自发的还是自觉的, 都能够直接培养健康人格的某些特质。在语文教学内容里, 有歌颂祖国、热爱党、热爱人民的篇章, 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事迹, 有抒情诗、散文诗, 有是与非、对与错、美与丑、善与恶的判断标准, 有做人的准则。教师通过语文教学, 可以直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意识, 使审美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可以直接培养学生求善, 形成完满人格的道德特性;还可以直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进取性、自觉性、自制性、独立性、知识性等品质。同时,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 运用语言的感召力、榜样的示范力、文学的感染力等直接为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作出贡献。

二是间接作用。间接作用就是指语文学科教学活动能间接地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这个间接作用通过师生双方教与学的活动, 有意或无意地培养学生的某些能促进健康人格形成的因素。这些因素不是直接表现健康人格的内涵, 而是健康人格因素形成的必备条件。所以我们把这些因素所起的作用, 叫间接作用。比如, 教师通过语文教学, 有意或无意地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认知方式、认知结构、语言文字能力、理解力、判断力、自我教育能力, 通过语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这些能力和属性虽然不属于健康人格所包含的因素, 但正是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个体人格因素的形成, 是个体健康人格形成的必备的内在条件。

三是综合系统作用。健康人格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透过语文以及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 一方面, 各自从自己的学科出发, 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也就是说, 各个学科抓住自己本学科的特点有侧重进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另一方面, 由于学科的交叉、知识的交叉、教学方式的交叉, 又必然导致学科教学活动在影响健康人格形成过程中起着一种系统的综合作用。正是这种综台作用的合力才给予学科教学活动在健康人格形成中以积极的意义。语文学科教学最终的积极意义就在于此。

语文学科教学中健康人格的培养

我们知道教学是师生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教师对学生的培养从整体来说是全方位、多角度、综合而又系统的, 但主要是两方面:一是知识, 二是能力。能力通过知识的积累而提高, 知识通过能力的提高而积聚, 最后达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同样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健康人格培养也应从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入手。值得注意的是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教学进程依据是教育对象的认知结构, 如果不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而随意教学, 就必然导致事倍功半。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地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呢?

一是教师自觉学习教学心理学的理论, 并自觉地把这一理论运用到中小学学科教学的实践中, 在学科教学实践中形成培养健康人格的自觉意识。

二是教师在自觉意识的指导下, 利用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也就是说, 语文教师自觉地把课文中有利于培养健康人格的内容利用起来, 要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学课教学之中。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 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

三是语文教师还应该自觉培养学生的自我塑造能力。人有一个最完善的自我调节系统, 一切外来的影响都要通过自我调节而发生作用。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讲, 每个人都在进行人格的自我塑造, 只有当个体的自我塑造能力提高了, 健康的人格才能真正形成。一般来说, 健康人格的培养与形成在初始阶段靠外界影响, 但当青少年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 判断力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特别是自我意识觉醒后, 就会自觉地选择, 内化外来的健康人格信息, 以社会普遍认同的健康人格作为参照系, 审查自我人格的局限, 发挥自我人格上的优点, 克服自我人格上的缺点, 进而在实践中运用健康人格的标准来指导、调节自己的行为, 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制力、自我监督和自我激励的能力。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 使之成为学生用以仿效和认识的榜样;其次, 教会学生了解自己、学会分析自己的方法, 如采取“照镜子”的方法, 对照自己与课文中、与教师讲解中真善美标准的差距, 进行自我剖析和总结。再次, 帮助学生选择认同对象。对于学生来讲, 课文中品德高尚、人格健康, 功绩卓著的科学家、革命家、艺术家应该是他们的认同对象。这种认同对象会对他们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 帮助他们克服成长道路上的困难, 从而形成健康人格。因此, 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的这些信息, 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帮学生拟定自我教育计划, 开展“我和英模相比, 应该做些什么?”等活动。最后, 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识的水平, 培养正确的自我态度和自我激励能力, 发展自我控制机制和自我调节能力。

正确处理学科知识与人格培养的关系。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时, 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把学科知识教学与人格培养对立起来, 只教书不育人, 只重视学科知识传授, 而忽视健康人格的培养, 或者只注重人格培养, 而不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授, 把学科教学中的人格培养当作首要任务, 本末倒置, 把语文教学变成心理学、德育学科教学。二是把二者等同起来, 认为只要学科教学搞好了, 知识传授了, 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了, 就必然形成健康的人格, 或者认为只要在学科中培养了健康的人格, 学科教学自然就会搞好。无论是把二者等同起来还是对立起来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正确的态度是摆正学科知识与健康人格培养的关系, 把健康人格的形成融于学科知识、专业能力的培养之中, 分清主次, 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篇8

关键词:情感资源;健康人格;学习氛围;人格魅力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各级各类学校培养出了一大批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时代的飞速发展,新事物、新概念的层出不穷,使有些学生一时无法适应,于是出现了与主旋律极不协调的音符:学校里出现了一些问题学生,他们不求上进,逃学闲逛,混迹于游戏机房;整天模仿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青年的行为,打架斗殴,桀骜不驯;待人不诚,在老师、父母面前谎话连篇;面对学习表现出焦虑不安。种种情形都是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障碍。这些学生由于自身原因或环境因素,对自己、对社会、对时代不能正确认识,而又缺乏调节情感和行为活动的能力,导致心理失衡。

我国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要有教书育人的观念。新课程标准更强调教师要教会学生做人,而做到这一目标的前提就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基于对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对人的本质和意义的认识,培养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当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在各科的教学中,语文教学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是举足轻重的,因为从小学到高中,语文教学是贯穿始终的,且语文是一门极具思想内涵的课程,所选的教材颇具情感性,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人性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这些颇具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都是作者情感喷涌的结晶,我们语文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在文章的感情世界里感受真、善、美。

一、语文教学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语文教材富有情感教育的资源

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作品,包含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有描绘大自然美景表达对祖国、对家乡热爱的文章,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梁衡的《夏》、吴功正的《阿里山纪行》、李舵的《美丽的西双版纳》等;有表现浓浓亲情的文章,如朱自清的《背影》、邹韬奋的《我的母亲》、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刘义庆的《人琴俱亡》等;有展示民族风情画的文章,如沈从文的《端午日》、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等;有表现生命之美的文章,如海伦·凯勒的《享受生活》、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还有“名著阅读与推荐”等,可以说,初中语文课本内容包罗万象,能使学生领悟各种人文现象。我们语文教师就要用祖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激活学生深藏于心中的真善美,引导学生辨别真假、善恶、美丑,认识到要做一个真真正正、诚实守信的人,将学生引领到更高的境地,让美好的种子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二)紧扣教材内容,适度拓展,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现在的苏教版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我们语文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有利的资源,紧扣教材,适度拓展,持续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如教学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时,笔者引导学生分析紫藤萝花的变迁,分析作者由此得到的感悟:“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之后适时地启发学生:我们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挫折,我们该怎么对待这些挫折呢?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真正领悟到了应对挫折的方法。教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引导学生认识古人不以个人的荣辱、得失为转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国忧民的情怀,由此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再如教学莫怀戚的《散步》后,笔者让学生说说自己家庭的相亲相爱、和睦相处的故事,引导学生发现自己身边的、生活中的真善美。如此长期培养,必然会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进而培养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有责任感新一代建设者。

(三)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有利于解决学生情感领域存在的问题

中学生处于生理青春期,这一阶段既是学生各种问题的高发期,也是他们人格的可塑期。因此,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对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具有非常关键的意义。而我们语文学科由于具有特殊的人文性,相比其他学科更应承担起较大的责任,有义务帮助学生解决情感领域存在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正确把握语文知识教学与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关系,在教学中把健康人格的培养融于语文知识的传授、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之中。如在《长征组歌》《老山界》的教学中,笔者巧妙地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坚强的革命信念、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融于知识教学中,使学生建立发奋图强的人格标准,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二、语文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愉快、温馨、和谐、合作的学习氛围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操纵者和依附者的关系,教师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学生是被牵着走的顺从者,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学习也会成为他们的负担。这种师生关系怎么能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形成健康的人格呢?相反,愉快而温馨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给学生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好学上进、互相友爱、讲究文明的集体氛围中学习,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恰当的位置,这对学生养成乐观、开朗、自信、进取的性格大有裨益。在教学活动中,笔者往往采用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小组的成员不是老师指定的,而是学生们自己的,它打破了固定的区域,使小组同学之间获得了一种认同感,彼此之间感情融洽、心情舒畅、和谐合作,从而产生了美好的心境和良好的学习状态,同时学生配合默契、思维活跃,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如在教完九年级的戏剧单元后,笔者要求各小组成员根据课文《威尼斯商人》(节选)排练一出课本剧。学生们自由合作,本着表演一定要成功的信念,大家一起努力,在这个排练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和探讨问题的精神在相互的协作中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如何与他人合作的非智力因素也得到了培养。总之作为教师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尽可能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展示自己才智、表现自我个性的环境,让他们从学习、生活中体验到做人的自信、成功的苦乐,以此来健全他们的人格,开启他们的智慧。

三、语文教师应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的人格

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教师的任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影响学生。教师人格的高尚与否,对学生人格的形成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这种人格背景就是以高尚的师德、超人的才情、深厚的学养为基础,升華而成的具有感召力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气质,它包括精神人格和知识人格。就精神人格而言,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它是以育人为目标的,因此,教师的品德必须是高尚的。首先,教师必须对学生慈爱关心、平等相待,要充分尊重学生,这是教师培育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了爱心,才能触及到学生的心灵深处,才能实现和学生的心灵沟通和平等交流。学生只有得到了教师的爱,才能敞开心扉,激发起内心健康向上的情态,从而去爱生活,追求美好,进而去传递爱心,关心他人,关爱社会。其次,教师自身品行也必须端正。学生往往会将教师的品行当作衡量自己行为的重要标准,当教师的品行出现问题时,学生也会对自己的品行降低要求;反之,当教师的品行端正品德高尚时,学生会对老师产生尊敬和爱戴之情,会以老师的行为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就知识人格而言,只有教师本身具有了广博的知识,学生才有可能在学习到课本知识的同时学到更多的更广泛的知识;面对有着丰富知识、多才多艺的老师,学生的求知欲才会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对教师的敬仰也会油然而生。

略论中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格培养 篇9

南阳市第十二中学蔡新晓

电子邮箱:douyama_ma@163.com

电话:1350377907

4[内容提要]本文从儒家传统思想、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新世纪人才的需求三个方面简要论述了学生人格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然后针对新世纪语文教坛现状提出: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改革现行教学模式。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人格培养道德品质审美能力教学模式

“传道”是古往今来一以贯之的教育思想 在中国教育史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学者一直贯彻着人格培养精神。“传道”是儒家教育的第一要义,而“道”即“先王之教”,也即与封建道德合拍的言行准则。可以说,儒家学者在开创了中国“语文”的教学体制的同时,即把“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格培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我们首先可从《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找出大量论据。“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这里,孔子把做人放到了做学问之先,首先强调做人的品德修养,其次才谈到学习文化知识。这说明了培养人格的重要性,说明学习“语文”要以良好的人格作基础。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认为,学生既要学习文化知识,又要提高思想修养,两者缺一不可,这样才不离经叛道,才能做国家栋梁之材。这说明,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人格与学习知识这两者是不可偏废的,两者应结合起来。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有才无行是不行的,就连千里马也应看重它的德行高于看重它的力气。这里,孔子从人才的角度强调了健全的人格对于一个人才的重要性。

从《论语》的这些言论来看,孔子从学生学习的道德基础、学习过程中人格培养与学习知识的关系、人才的品得所占的比重三个层面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自始至终都强调“德”,即我们所说的健全的人格。剔除其时代局限性,我们觉得,其精髓还是有其合理性的,值得我们二十一世纪的语文教师借鉴。另外,孔子曾形象地把自己的理想人格追求称作“修己以安人”,儒家经典《大学》则进一步把它具体化为“三纲八目”。

所谓“三纲”,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即要求通过一系列教化,使学生明白其先天所具有的“明德”——封建人伦道德;继而“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朱熹语);最后达到把握人伦真谛而“止于至善”之境:君仁、臣敬、子孝、父慈、友信。而“八目”即求学做人的八个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条目中,“诚意”、“正心”“修身”都属于人格培养的内容,甚至“格物”、“致知”都并不在于研究客观事物的自然规律,而主要是着重于主体对封建纲常伦理准则的认知学习。

《大学》的“三纲八目”的人格追求,就是当时“语文”教学的目的和过程。换句话说,在儒家教化中,学生人格的培养是被放在首位的。唐代大儒韩愈,继承儒家教育传统,并总结自已的教育实践,写下了《师说》这篇光耀千古的教育专论。文中,他明确指出了教师的任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三大任务中,“传道”被摆在首要位置,因为他觉得教育的目标是传先王之教。在“传道”这一目标下,“受业”——传授儒家经典及古代语言文字知识等,与“解惑”——解决“道”与“业”两方面的疑难问题,才得以切实施行。韩愈把“传道”作为三大任务之首正符合我们所说的语文教学中应首先注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到了当代,《语文教学大纲》在不断修订的过程中对语文教学的性质与要求的认识也越来越趋明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2002年4月第一版)对语文的性质是这样界定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在《教学目的》栏中,“大纲”进一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全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在《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栏中还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代语文教学越

来越重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并把它作为一项首要任务。

从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角度来看,学生的人格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新世纪呼唤“新世纪中国现代人”。而作为“新世纪中国现代人”,不仅应具备“人”特别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而且要体现新世纪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及其文化使命。陈鹤琴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曾提出“现代中国人”的五个条件:健全的身体、建设的本领、创造的能力、合作的精神、服务的态度。在新世纪,我们觉得,最起码应加上这样一条: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新世纪中国现代人”的这些基本素质从何处着手培养?整体的学校教育当然重要,而具有人文性特点的语文教学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知识经济时代的新人才观要求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的统一。

近、现代科学实践证明,科学技术并非万能,不能必然地导致社会进步,最关键的问题是它不能解决价值问题。21世纪的理想人格应该说是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的统一,科学理性与价值关怀的统一。这样,作为培养人才并且具有工具性特点的基础教育学科——语文,很自然地承担着协调各基础学科,用人格精神的培养统一学生各方面素质培养的重任。

以上从儒家传统思想、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新世纪人才的需求三个方面简要论述了学生人格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放眼当代语文教坛,其现状令人不禁忧从中来:现行高考制度及其统率下的语文教学严重偏离了人格培养这一思想,造成人才的畸形发展!有鉴于此,为了拨乱反正,我们觉得,中学语文教学亟需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

中学语文教学须注重 道德品质、审美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熏陶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急功近利,只局限于追求卷面分数,而忽略了其道德品质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道德品质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即“文以载道”,也即文道统一原则。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语文界曾对这一原则进行过大讨论。随后,在提到语文教学目的时,都普遍承认中学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文化课,且接受这一原则。而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随着高考制度的深入,这一原则被逐渐淡化了,语文在“惟应试是图”的教育中,沦为了水深火热的第三世界,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应有的魅力。

审美能力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的一种基本能力,它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审美教育可以移情,可以启真,可以扬善,它具有多种功能,不仅可以提高人对美的感受能力,鉴别能力和创造能力,还可以使人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增长智慧才能,陶冶性情,促进身心健康,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而语文学科本来即是进行美育教育的一大阵地,它有一系列适合于学生的原则,如情感熏陶原则、以话治教原则、寓教于乐原则、滋润渗透原则、动心迷人原则等。但是,看看现在的学生状况,惨烈的“惟应试教育”,反而导致学生语文能力极差。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状况正是一种精神内核空虚和缺失的表现,是精神荒芜贫乏的表征。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评价语文教学效果的标准应从长远设定,要考虑到对学生人格的熏陶,而不只局限于分数。在功利世俗的教育中,语文是最不能拉开分数距离的学科,无论你用什么方法拼死拼活地苦干,结果也只是几分之差。语文教师的付出、语文课的价值,用分数来计算,永远不等价地低廉着。而历史上有多少优秀的语文教师在学生的心中放射着光芒啊!孔子、韩愈、陶行知、魏书生、程红兵……究其原因,那就是人格力量的熏陶:对人生的态度、对世界的看法、对时事的评论、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能够只用分数来评价一位语文教师的优劣吗?当然,只要我们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注意以下二点,每位老师都可以成为优秀教师的:

一、把每一篇课文都放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来讲。翻开语文课本,哪一篇课文不是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从孔子、孟子到毛泽东、鲁迅,从屈原、李白到郭沫若、曹禺,从刘勰、沈括到叶圣陶、李四光,从中国的罗贯中、吴承恩、曹雪芹到外国的莎士比亚、巴尔扎克、莫泊桑以及欧·亨利,他们的作品就像一朵朵的浪花,汇成了人类文明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课文,都是一个个的例子,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这一个个的例子中去感悟,去欣赏,从而汲取营养,陶冶情操。

二、把每一节语文课都融入时代生活的大环境中来教。课堂之外的世界很精彩,如果把教材上的内容向教材外延伸,和火热的、充满生机的现实生活接轨,就可以无限制的扩大教材的容量——五彩缤纷的电影电视,眼花缭乱的报纸杂志,浩如烟海的各类书籍,都可以作为我们语文教材的辅助与补充。

从教学模式的角度来看,我们斗胆建议:必须进行革命性的改革。

首先,现行高考模式必须改革。高考这根“指挥棒”存在一天,它对中学语文教学的致命影响将延续一天。现行的高考语文试卷,分数越来越高(由满分100分发展到现在的150分。还有可能再增加吗?有可能的。),题目越来越难、越怪(据说很多中文系教授都做不到满分,就更别说中学语文教师和高中生了。),学生发挥个性的余地越来越窄(高考卷几乎已经形成了一套死板的模式,虽然时有小小的翻新,但给人的整个感觉还是死板、没趣味。),这是在把中学语文教学引向死胡同!我们认为,高考语文试题应侧重于检测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在形式上,题目应趋于简化、内容应趋于浅显和接近现实、范围应趋于广泛,最好能尽快实现高校自主招生,彻底摆脱全国高考这根魔棒。

其次,学校考试模式也必须改革。为了应付高考,高三毕业生几乎每日沉浸在考试中不能自拨;非毕业班的学生,也动辄有月考、半月考。而且,高中年级的题型向高考看齐,初中年级的题型向中考看齐,分数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动机。语文学科能否改变这种考试模式,把那些月考、期中考取消,改为考查形式,比如查资料、写论文,或是出一些综合性而又数量较少的题目?西方一些学校不是在这样做,而且效果也很好吗?我们借鉴人家的做法应该不会有很大的问题吧。总之,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还学生以自由生长的天地,这才是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三,课堂教学模式也必须改革。既然历史上有如此众多的优秀语文教师在学生心中放射着光芒,为何不让这一群体在新世纪发展壮大?而这就要求允许语文教师在课堂内随意发挥,充分展示自已的个性、挖掘自已的理解,而不束缚于参考书和试卷的羁绊中。现在推行的语文课程改革和研究性学习模式,给我们带来了一线曙光,但实际上还任重而道远,我们应尽快在全国推行这些理念,尽快改变现行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是近几年提出的新概念,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或途径,使学生在学习中选择并确定学习的内容,并自己动手收集、分析、判断大量的信息材料,进行积极的探索、发现和体验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觉提高学习动机,在探求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经验,从而增进学生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语文研究性课堂教学方式,也就是以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为模式载体,以学生独立研究、合作研究为实施方式,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寻找、搜集、整理、研究的过程中获得并体验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材料,学会拓展自己的精神视野,加强自己的人文修养,充分激发想象力、创造力和思辩力,锻炼自己的语文思维。

当然,实施“研究性学习”,并不是要完全排斥“接受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虽然关注的是问题的提出,注重信息的吸收、分析、筛选、归纳和整理,但并不排斥老师用最简捷的方式使学生能尽快获得新知。

参考资料;

1、《四书五经》(现代版)李大明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

2、《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黄书光、王伦信、袁文辉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3、《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手册》贾晓波主编吉林教育出版社

4、《实用语文教学辞典》罗大同主编天津教育出版社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篇10

一、优化教学环境,营造利于学生人格发展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体验、见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和谐友爱的教学环境,让每一位学生在融洽、团结、友爱的心理氛围中学习,教学中构建起以爱为核心的内在人格框架,培养学生爱同学、爱老师、爱集体、爱祖国的良好素质,将爱的种子洒向每位学生的心田。同时,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要对学生的错误、失败采取宽容的态度。当教师在教学中出现错误时,教师要勇于承认并善于采纳学生正确的观点。只有在这样和谐友爱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

价值观、人生观是看待、了解自然社会和社会现象的基本观点,是个体进行行为调节和控制的参照系。通过教学实践和教学比赛,培养学生辨证公正的观察、分析问题,遵从事物的客观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靠智慧、技巧、靠实力、靠人格的精神战胜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不断取得进步。

三、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体育教学具有形态化的特征,学生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身体活动。在活动中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等,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进入启蒙社会的心理需要。作为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这模拟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交友,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其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培养文明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人与人之间要注意团结友爱、关心与支持、鼓励与帮助、尊重与信任、理解与体谅。个人作为集体中的一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荣誉感,能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和大家协同配合,增强凝聚力。在体育活动中让学生学会竞争,培养学生拼搏进取的意识。在体育的相互交往中学会尊重,学会合作,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这是一种健康的人格品质,将会成为一个人的永不衰竭的生活动力。

四、整合教学方法,适应学生个体差异发展的教学形式。

学生个体差异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格教育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加强对不同类型学生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发展。实施人格教育有效的教学方法有 诱导式、启发式等教育方法。采用这些教育方法能够避免强制式教育产生的逆反效果,使受教育者在自我思索的状态下形成健康人格。人格的形成是自然而然的,教育者应当想办法激发受教育者的探索热情和思考习惯,逐渐引导被教育者思索出的人生道理铭记于心。

五、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吃苦耐劳精神。

体育运动的教学训练和比赛,都要求参加者付出极大的身体和心理能量,需要接受艰苦的磨炼。要让学生学会在运动中吃苦耐劳,疲劳时学会咬紧牙关坚持到底,困难时学会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失败时学会决不气馁再拼再搏,胜利时学会冷静处之决不得意忘形。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直接参与、身体力行这一实施强的特点,刻意安排艰苦的环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在中长跑教学中,可以激勵学生克服困难,挑战自我,发扬顽强拼搏精神,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在障碍跑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勇于克服困难,增强学生成功的信心。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应成为现代体育教师的共识,作为体育工作者,应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类型特征,进行因材施教,切实加以引导,为造就出更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上一篇:青年志愿者工作证明下一篇:校内住宿学生安全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