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前有效预习方法的研究
摘 要:小学语文是小学阶段的主要科目之一,也是培养小学生文学素养与文化基础最为重要的学科,是小学生未来学习的基础,而课前预习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谨就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策略进行探讨,旨在进一步提高小学教学质量与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前预习;合作学习
在新课标改革的环境下,传统的应试教育逐渐被素质教育所取代,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需要帮助学生积累文化知识、培养文化素养,还应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价值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个过程中,课前预习活动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要求小学生在课前收集相关资料
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学主导作用,发挥教育教学活动组织者、引导者与启发者的作用,充分利用课前准备阶段,安排学生进行教学资料的收集工作,以确保课堂教学质量与水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收集整理教学资料,能对教学内容、文化背景与知识点有一定的了解,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通过这种资料收集与分享来进一步提高课前预习效果,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便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W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活动,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地位,以及圆明园被毁灭的原因与结果,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内容与情感,并且通过课前预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民族观念与是非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与文化素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预习情况较好的学生加以奖励与鼓励,以激励全班学生更加热情地投入到课前预习活动当中。
二、帮助学生明确预习目标
由于课前预习活动是完全以学生为主的活动,是学生独立开展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应当过度参与,但考虑到部分学生由于缺少自主学习能力与独立意识,不明白要预习什么,在课前预习时,仅仅会采用通读全文的方式进行,并不能够起到课前预习应有的效果,因此,教师还是应当对学生的预习行为加以指导,帮助学生明确预习目标与预习方向,从而保障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阅读活动[1]。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篇幅较短,选自《世说新语》,讲述了我国南北朝时期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中九岁小孩巧妙应答的故事,这篇文章选编的目的是让小学阶段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印象与认知,并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中九岁孩童的机智与幽默。教师可以对学习目标加以分解:第一,浏览全文,找出生字并查字典;第二,通读全文,大致体会文章含义,体会杨氏之子语言的幽默与巧妙之处;第三,收集相同类型、描写小孩子机智应答的文言文,如《陈太丘与友期》《诸葛恪得驴》等,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通过目标分解,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体会文言文的美,并且通过资料收集来进一步拓宽知识领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帮助学生拓展思维。
三、培养学生科学的课前预习方法
小学阶段的学生还不具备科学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意愿,在课前学习的过程中往往缺少正确的方法,往往做了很多预习工作,最后却劳而无功。因此,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养成行之有效的课前预习习惯。教师可以教授学生查字典的方法,并教导学生学会预习资料的搜索、查询、收集与整理,并对预习资料进行整合与分析,确定有益的知识点与预习资料,并在课堂学习中加以运用。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首先阅读全文,进而思考以往所了解的诸葛亮的故事,对比其他故事中诸葛亮与《草船借箭》中的诸葛亮形象有没有不同,查找《草船借箭》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思考,明确收集到的资料是否与课文有较强的关联性,明确是否适合在课堂活动中加以分享,以此判断资料的价值,养成对预习资料独立取舍的能力。
四、采取小组合作课前预习方式
在课前预习活动中,可能会存在由于课程难度较高、预习资料来源复杂或者预习工作量较大的情况,小学阶段的学生通常难以独立完成预习工作,此时教师就可以结合课前预习的实际需要,将学生进行分组,为每一组制定不同的预习任务,通过小组的力量更好地完成课前预习。同时,由于每一组的预习任务与预习目标各不相同,因而在课堂分享中,通过不同小组的预习资料共享,学生就能够实现资源交互,共同成长,进一步提高课前预习质量与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互助精神[2]。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查找相同题材的古诗词,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分享,但由于这类型的古诗词较多,教师可以以不同朝代进行小组划分,如唐诗小组、宋词小组、元曲小组等,每一小组成员按照自己的朝代进行相同类型的古诗词查找,在确保预习效率与预习质量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思维与视野的进一步开拓。
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活动,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眼界,帮助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与启发作用,引导学生明确预习目标与方向,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锻炼自主学习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并进一步打开思维与视野。
参考文献:
一、讲读课文的预习
首先,搜集整理资料。课前上网搜集相关信息,提前查阅课外资料,并进行细致整理,提前浏览,初步掌握。待到课上,可借此搜集整理的资料与同学、老师一起交流。这样的学习才会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以及作者写作的意图,为学好课文打下基础。
其次,分步朗读。记叙文的朗读要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或语段,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初步把握住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特色。而议论文和说明文的朗读要求就不同了,这两种文体阅读时,就必须先理解掌握它们的文体知识,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和表现特色。课文一定要朗读而且要放声朗读。第一步初读,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了解,读准生字、新词;第二步有感情地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理清课文脉络;第三步精读,通过细致朗读、思考,解决课文中的问题。
第三,解决文章中的生字、新词、重点语句和对文章层次段落作批注。预习一篇阅读课文,字词句篇是基础,课前的预习可以从读、圈、查、划、抄入手,循序渐进。
第四,提出自己的见解,解决课后思考习题。带着问题(课文后面的练习题)进行阅读,课文中有问题的答案就直接在书上划出来。遇到写得好的地方或者自己有独特见解的地方,或是自己不理解的语句、词语,或你认为有疑问的地方,即可在课文边进行批注或是注上标记,如,不懂之处用“?”,重点之处用“△”等符号。这样上课时就容易心领神会。
预习案例一《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通过图文对照,借助多种渠道查找、阅读、勾画与文本有关的背景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通过此环节,学生了解到:周晔,鲁迅的侄女,鲁迅的三弟周建人的女儿。鲁迅,出生在一个逐渐没落的士大夫家庭,祖父因科场案下狱,父亲又久病不愈。作为长子,鲁迅为了给父亲治病,常常出入当铺和药店,饱受人们的冷眼。在乡下外婆家里,他有机会接触农村社会,和农民的孩子亲密相处,从中感受到农民生活的困苦和他们勤劳、纯朴的性格。这些经历使他对劳动人民有着深切的同情。《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救助车夫”这件事可以体现出来。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逝世。广大群众闻讯后,冒着被反动军警逮捕的危险,争先瞻仰遗容,数万群众自动为他送葬。《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描述了当时的情景。22日,覆盖着上海民众敬献的“民族魂”旗帜的遗体,安放在万国公墓。鲁迅先生的一生撰写了大量的著作,无情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和旧中国的黑暗。反动派非常害怕鲁迅的文章,不许他发表,而且要逮捕他,但他始终与敌人做着不屈不挠的斗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谈碰壁”中,我们感受到他救国救民、不顾个人安危、不怕碰壁的顽强斗争精神,也仿佛看到了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英雄形象。此环节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自读课文的预习
1. 带着问题,通读全文,解决字词。
在拿到课文时,首先应阅读文后思考题,带着问题进行全文通读,对文章整体进行了解。在读文的过程中,同时完成标明段落,找到思考题答案所在段落,并标明、划出陌生字词,勾画好词佳句的任务,并借助工具书,对字词进行理解。
2. 深入分析,解决问题,进行批注。
字词处理之后,对重点段落应进行细致研读,总结并作批注,理清文章表达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3. 完成相关的作业。
预习案例二《永生的眼睛》
学生拿到课文后,先阅读“文后思考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用“永生的眼睛”作标题,并和同学交流阅读课文的体会。带着问题进行全文通读,对文章的内容及重点部分整体进行把握。
在读文的过程中,同时完成标明段落,找到思考题答案所在段落,并标明、划出陌生字词,完成勾画好词佳句的任务,并记录在采集本中。借助工具书,对字词进行理解。这样,就初步了解了全文的内容,明确应掌握的重点。接下来,深入分析文章的重点段落,进行细致研读,在读文的过程中总结并作批注,理清文章表达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这样的预习已经是比较充分的了。
在课堂上,短短的40分钟里,像这样较长篇幅的“自读课文”,通读一遍即会占用小半节课,因此,要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就必须在课前向学生提出预习的要求,只有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才能使学生紧紧抓住主要内容,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自主交流与合作,以及自读自学的任务。
三、作文预习
对于作文课的预习,可用“提前积累预习法”。
作文教学切忌无准备状态下进行习作。从习作材料的搜集、活动的体验、情感的酝酿等,教师应根据本次习作要求精心地安排与准备,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我们可对习作要求进行改编,使学生能主动做好作文素材的积累工作。习作可从素材、语言、方法积累等方面着手做预习工作。
预习案例三习作:“写一个人物群体”。
进入本单元时,借助导读使学生对本次作文做到心中有数,即:提前将习作的内容有意识地告知学生。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方法研究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预习水平,是大有裨益的。在实际教学中,通过“预习”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重视预习中的个体差异,强化训练,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不失为一个良策。通过预习,不但可以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好方法。
学生课前阅读作为一种良好的修养和习惯,需要坚持不懈来养成。常言道:“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好习惯需要下真功夫。
一、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常规预习和重点预习
(一)常规预习
常规预习,即学生上课前,都必须解决读、画、查。
读:学生自读,基本达到熟练、连贯,对于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印象。画:读中把自己不理解、理解不透彻的字、词、句、段画出来。查:查阅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将画出的疑点结合课文尝试解答,这些要求是学生每课前必须预习的,不必老师布置。老师只要作一些检查测试,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就可以了。
(二)重点预习
重点预习,即根据所学课文的不同体裁和知识的不同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除常规预习外,老師要在课前对学生布置自己去探讨解决一些问题。比如:讲《梅花魂》一课前给学生布置如下预习题:①文中写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②说说梅花的品格?“魂”是什么意思?③梅花虽是有名的花,但为什么说“梅花魂”呢?④课文围绕着梅花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⑤课文是怎样来表达外祖父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的?⑥“梅花魂”的内涵是什么?中华民族的精神就是什么?⑦本文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说说最后一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预习的开始,布置的问题简单些,随着阅读的深入,提出问题的难度不断加大,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文,这样学生就能通过预习逐步掌握各类文章的规律,进而提高自学能力。让他们先扶着老师伸出的探路拐杖,逐步走向自学之路。
二、课前预习的其它方式
(一)以教师指导为主的预习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的鼓励与引导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主学习的意识会影响到学生的未来以至一生。笔者感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首先是教师自己要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对重点篇目的课文进行认真地研读,提出既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又有吸引力的,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索兴趣的预习题。其次是注重课堂上的检测与落实,避免“雷声大雨点小”的不良习惯,做到“掷地有声”,落实到位。
(二)以小组形式为主的预习
经过一段时间由教师指导形式的预习,学生逐渐掌握了预习的方法,这时就要转入新的形式,让学生以自愿组合的方式,根据习得的方法,一起预习,互相影响、互相启发、互相促进靠“组织力”形成预习的浓厚氛围。
(三)以学生个体为主的预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指导、同学合作预习是个体预习的基础,学生经过了前两个阶段的训练,对预习也摸出了门道,在课堂上也尝到了预习的甜头,渐渐地把预习作为一种兴趣、一种需要而习以为常。这样就可以在教师预习题的提示下能较为自觉的预习,进入自为阶段。
(四)以创造性为主的预习
在经过一段时间由教师设置问题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能逐渐地体会和把握到设置预习题的角度、思路、做法,再经过教师指导,这样的“体会”与“把握”将逐步内化为独立预习的能力。笔者就鼓励学生根据课文自主的设计预习的题目,实现由教师设置题目到学生自主设置题目的转变,其间教师的点拨、指导、鼓励尤为重要,当然也要有一个过程,开始学生“仿照设置问题”,势必存在一些偏颇、谬误,此时,就不能任由学生机械的模仿,作为教师该出手就出手,及时给予他们有效的指导、点拨,使他们发挥思维创造力,达到预习的效果。
(五)诵读预习法
是学生了解课文的重要环节,学生可以采取默读、朗读、猜读、单人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方式来读课文。农村的家庭,一般都是村庄聚集,同一年级的学生较多,教师可以把他们编成一个学习小组,便于合作交流学习。他们可以共同解决一些小问题,比如不认识的字,不会组的词。我在上五年级上册《金色的鱼钩》一文时,就要求学生这样去读课文,学生自己先读流利,再三两个分角色读或者表演读。在检查读时他们都读得比较好,学生在表演读时心灵也受到了老班长的精神的震撼。
(六)对作者的预习
作者生活在一个特定的年代,其时代背景会在他的文章中打上深深的烙印,了解了作者,会方便于了解他作品传达的信息,所蕴含的情感,体验作者的审美情趣。比如杜甫,要知道他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他的作品关注现实、关注人民的疾苦。在了解作者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就容易得多,了解了杜甫的生平,风格,再来读《春望》这首诗,感情基调就出来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形象就会跃然纸上。
三、课前预习要有一定的指导原则
(一)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原则上,由易到难,由扶到放,进行课前预习指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前预习并不意味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教师有目的地指导、精心设计预习题、有效地检查评价措施都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更充分发挥,其目的是使学生得到更切实的收获。
(二)教师根据材料和学生的特点所制定的课前预习内容要“具体化”,而学生课前预习的过程则要“精思化”、“求异化”
所谓“具体化”,不是指翻书式的预习,而是指预习内容要有可操作性,教师要给学生具体的预习提示,充分调动学生的耳、眼、口、手等器官。所谓“精思化”,是指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不是为了预习而预习,而是要学会思考,学会质疑,让大脑充分运转,使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预习时,可把自己的想法、怀疑一一提出来,多问几个为什么。听课时,通过老师、同学们的讨论发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相吻合,心中便有了成功的快感,这种快感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思维兴趣;当发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符合时,在讨论过程中就应集中追求解答问题的注意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动静结合的原则、环节完整原则、连续性原则等
使学生在思想上提高了对课前预习的认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思维,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绝大多数同学对学习语文逐渐的产生了兴趣,对课前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能够积极的、严肃认真的去完成。把预习做好了,教师上课变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还可以把多的时间用在拓展知识上,在40分钟内学生学到最多的知识,提高课堂的效率。
1、生字要求:根据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能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识记生字,能试着给生字组词(找朋友)。
2、朗读要求:根据拼音正确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
3、阅读要求:给自然段标上序号,思考课后的问题。
中年级
1、生字要求:在课文中画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自学生字并组词。
2、朗读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词语要求:用喜欢合适的方式自主理解词语意思(三年级重点学习内容之一)
4、阅读要求:基本了解课文内容;画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在旁边做上记号(逐步学会质疑)。
高年级
1、生字要求:同前,但已不是重点。
2、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这也需要通过上课后有所悟后的一种能力要求)
3、词语要求:用喜欢合适的方式自主理解词语意思
4、阅读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了解课文内容,可尝试口头概括或者小标题方式概括主要内容;尝试为文章划分结构和层次;学会质疑,并进行批注和记号,试着自己觉得这些疑问,不会的,课上解决或者和老师同学交流讨论。
一般预习步骤
一读课文,求读准字音,标注拼音,读通顺。
二读课文,划词语,初步理解词语。
三读课文,初步整体感知内容。
四读课文,结合课后或者自己提出疑问,并尝试解决问题
五读课文,对词句理解进行批注。
一二三读课文,适合低年级,一二三四适合中年级,而五步读书法适合高年级。当然,也要结合孩子本身能力和特色进行分层要求。
(2)阶段预习,用一个比较完整的时间,把下一阶段要讲的一章或几章的新课内容自学一遍。
(3)学期预习,指开学前,在假期中预习下学期的学习内容,这时往往需要浏览整本书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这种学期预习主要是要了解一下要学习的新知识体系,摸清自己的特点,并采取相应措施,以便使自己的学习可以站在全局的高度上来进行。这种预习一般利用节假日进行。
一、方法窍门
(一)浏览课文
预习语文,先要通篇快速浏览,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
在浏览的过程中,也不能光是眼睛干事,头脑和心灵却没参与其中。心手脑都要做好相应的准备,要知道每段大概在讲什么,每段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千万不要小看浏览全文这个部分,可以对新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并且在大脑中形成初步的认识。
快速浏览全文,不仅可以大致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还可以提高孩子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这样就会使孩子在读课文时就有了正确的思维定向,一开始就能抓住重点,能够领会全文的意思。
(二)掌握生字
预习一篇课文,字词句是基础。
课前的预习可以从读、圈、查、划、抄入手,循序渐进。首先要能够认读生字和词语,对于容易出错的拼音应该重点掌握。比如生字里边的平舌、翘舌、前鼻音等的区别,在预习时要多加注意。还要注意生字的写法,低年级孩子要注意其笔顺。对于不会读的生字,可以利用字典弄会,注意标音,多读几遍。学过后,把词语、生字默写,做到准确无误。
(三)默读课文
掌握了生字后,接下来就是进行全文默读一到两遍。默读的速度不要过快,每一段每一个字都要读顺、读准。默读的时候,可以默默地思考、比较、推敲,可以自由地停顿下来重复看、反复想。这样做,可以促进思考,促进理解的深入。
在默读的时候,还要提倡一边读一边动手。俗话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忆不如烂笔头。所以在默读过程中,要动笔圈圈、点点、画画、写写,提高思考的质量。孩子学会了默读,养成了习惯,就会终身受益。
(四)做课后习题
只要孩子认真阅读课文,就不难发现,很多课文后的阅读练习题都是一个统领全文的大问题。
在认真读完课文后,及时做练习题,可以进一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比如说《轮椅上的霍金》一文后的阅读练习题:默读课文,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霍金是一个“非凡”的科学家。
通过做这道题,可以掌握课文的梗概,加深理解课文的内容。
所以,做练习题时,重要的不是题目,而是题目所考查的知识内容,做题只是理解和掌握那部分的内容的一种方式。因此,做课后练习题时,一定要对每一道题进行全面的思考。在做练习题过程中,如果实在不会做,可以在题目旁边的空白处做好标记,做完练习题后,查找课本或参考书,把知识点弄清楚。
(五)大声读课文
预习的最后一步,最好是把全文再读一遍。
这里的“读”一定要保证大声地读,切不可声音小得像蚊子嗡嗡叫。而大声读课文,好处也很多。
第一,大声朗读的实质是朗读者在欣赏自己的声音,有利于孩子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第二,大声朗读可以刺激孩子深入理解文章,容易集中注意力,有利于记忆材料。
第三,大声朗读还可以让孩子出口成章,通过朗读所积累的词汇量、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形式等,对孩子的写作具有最直接的模仿和借鉴作用,帮助孩子提高写作能力。
二、不同学段相对应的举措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培养孩子预习习惯和提高预习能力正是让孩子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预习是语文学习的前奏,在语文学习中,只有做到充分的预习,才能实现语文学习的高效。
每篇新课文需要预习些什么?预习到什么程度?每个学段要求是不一样的。
(打*为年段重点)
(一)低年级
*1、生字要求:根据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能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识记生字,能试着给生字组词(找朋友)。
2、朗读要求:根据拼音正确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
3、阅读要求:给自然段标上序号,思考课后的问题。
(二)中年级
1、生字要求:在课文中画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自学生字并组词。
2、朗读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词语要求:用喜欢合适的方式自主理解词语意思(三年级重点学习内容之一)
A.词典等工具
B.近(反)义词方法
C. 词素法理解
D. 联系上下文理解
4、阅读要求:基本了解课文内容;画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在旁边做上记号(逐步学会质疑)。
(三)高年级
1、生字要求:同前,但已不是重点。
2、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这也需要通过上课后有所悟后的一种能力要求)
3、词语要求:用喜欢合适的方式自主理解词语意思
*4、阅读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了解课文内容,可尝试口头概括或者小标题方式概括主要内容;尝试为文章划分结构和层次;学会质疑,并进行批注和记号,试着自己觉得这些疑问,不会的,课上解决或者和老师同学交流讨论。
三、一般预习步骤
一读课文,求读准字音,标注拼音,读通顺。
二读课文,划词语,初步理解词语。
三读课文,初步整体感知内容。
四读课文,结合课后或者自己提出疑问,并尝试解决问题
五读课文,对词句理解进行批注。
一二三读课文,适合低年级,一二三四适合中年级,而五步读书法适合高年级。当然,也要结合孩子本身能力和特色进行分层要求。
仔细的家长会发现,会预习的孩子不是在那边大声朗读,就是在那边静静默读,思考问题,或者提笔写点或,标注点什么。假如,你发现孩子三下五除二搞定了预习,那一定是有问题的。对小学生来说,预习应该在所有的家庭作业的耗时比较多甚至是花费时间最久的。从小养成正确良好的预习习惯,以后便能更加顺利地做到一目十行,逻辑清晰,要领精确,分析得当,结构分明。进而达到触类旁通,博古通今。
“预习”这一环抓得好, 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这样一来, 就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由此可见, 课前预习非常重要。那么, 中年级学生如何自己预习课文呢?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把预习当成乐此不疲的学习任务, 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前, 首先应关注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如果一开始能让学生感受到预习的快乐, 那么在以后的预习工作中, 学生将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可以让学生明白预习的重要性;选择几篇课文, 进行预习与不预习的对比测试;树立典型, 请班上成绩优秀, 预习做得好的同学谈谈自己预习课文的体会感想, 现身说法, 让全班同学认识到预习的好处:既可以增加自己的知识, 也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从而激起同学们预习的兴趣。
二、教给学生良好的语文课前预习方法
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预习, 认为预习只是读读生字、课文而已, 殊不知, 这样根本达不到预习的目的。中年级是介于低、高年级之间的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 如能适时地教给学生一些语文课前预习的科学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相信一定会使学生少走弯路, 并且能在课堂中展现才华, 更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语文的信心。
1.初读课文, 铲除读书过程中出现的“拦路虎”, 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初读是学习课文的第一环节, 承担着读准课文、读通课文和初步感知课文的任务, 为下一步的重点研读乃至全文的学习打下基础。要将课文读正确, 读流利, 了解课文大意。要做到这点, 就要将课文中出现的“拦路虎”——生字新词读正确, 利用工具书, 弄清字词的音、形、义。这也就是自学生字新词, 理解课文中出现的一些词语的意思。铲除读书路上的“拦路虎”。铲除了“拦路虎”, 接下来就要将课文读正确, 读流利, 思考一下课文的大概内容。
2.仔细读课文, 适当做出批注或不明白的地方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把自己欣赏的词、句、段, 哪怕是一个标点的使用好处, 都可以用简洁的文字批注在书的空白处。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词、句、段来表达中心思想的。最后再综合起来分析, 考虑整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的写作特点。这样不仅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 而且长期坚持下去, 读书分析能力会逐步提高。
在细读课文过程中, 注意文章内容, 思想意义, 了解文章写的人、事、物、景和作者想说明的东西。要做到:读了课文, 我知道了 (懂得了、明白了) 什么?要注意文章结构, 写作方法。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告诉我们的?在预习过程中, 发现有不明白的地方, 可以做上记号, 以备与同学或老师交流。
3.可以了解文章的作者或文中重点人物的生平事迹, 或文章介绍的相关的地点
在预习过程中, 可以就文章作者或者是文中人物或相关地点进行适当的了解。有助于理解课文。例如, 在预习《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时, 可以利用网络或手头资料查阅有关爱因斯坦的生平及贡献等。这对于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再如, 学习《莫高窟》这篇课文时, 可以查阅了解莫高窟的地理位置, 文化特点以及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等。了解了与课文相关的知识, 不仅对课文的理解有所帮助, 也会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阅读的兴趣。
三、预习过程中要学会与他人合作
当今社会是竞争的社会, 更是需要合作的社会。在预习过程中也要学会合作, 可与同桌合作, 也可小组合作, 互相检查督促, 取长补短, 以取得共同的进步。
四、及时反馈预习效果
人都有一种惰性, 所以对于预习的效果要及时反馈, 这也不失为一种激励学生搞好预习的一种手段。上课前, 可以让小组长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也可以老师自己检查。预习好的同学能在课堂上找到如鱼得水的感觉, 所以信心百倍, 兴趣盎然。对于预习好的同学予以表扬, 激励促进预习不够的同学。
总之, 预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是可以让人终身受益的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有质量的预习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而且能使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提高。有效地的预习不仅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这样一来, 就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摘要:课前预习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然而很多学生忽视其重要性, 原因在于没有真正掌握正确预习的方法, 所以教师有必要在方法上就如何进行语文课前预习加以指导。
一、预习字词
字词学习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点,因此,学生在预习课文时,首先要预习字词。有些小学生在预习时只将不认识的字标上拼音,然后阅读几遍文章就算预习了,很少去理解这些字词的意思,进而记忆这些字词,这种只动口、未动脑的预习没有什么实际意义。预习时,不仅要从字典中找出生字的拼音,更重要的是要标注字词的意思,不仅要会读字词,还要理解字词,这样不仅能加深对字词的理解和印象,同时在课堂上学习和讨论的时候,能够及时地运用这些预习资料。
二、归纳文意
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将课文的中心思想概括出来,这样是为了激励学生在预习中多思考、多动脑,而不是机械地、被动地去阅读课文。有些学生在课上朗读课文的时候非常流利,一听就是事先努力预习过的,可是一旦让他们分析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他们却茫然不知所措,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在预习的时候,根本没有“用心”去读,所以才会出现这种情况。所以,学生在预习课文前,教师必须要求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才能使学生端正预习的态度,提高预习的成效。
三、逐句批注
每篇文章都是由许多词句组成的,要想深入理解整篇文章的内在含义,就要先搞清楚每一句话的意思,特别是文中的重点句、中心句。教师在为学生设置预习目标时,要求不必过高,学生能够抓住一个重点词、一个重点句就可以,然后指导对这些重点词句进行批注,批注的主要内容可从两个角度展开,一方面是思考作者用这个词、这句话是想表达什么意思,另一方面是你从这个词、句中学到了什么、悟出了什么。预习过整篇文章后也要思考作者的用意和自己的感悟,这样边读、边想、边批注的预习方式,才能切实提高预习效果,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总之,预习是课堂教学的铺垫,它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起点,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预习也是一种自练,学生通过教师设置的预习要求进行有目的的预习,不仅培养了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驾驭知识的能力。
鸟瞰式预习多是在假期里或开学之初进行,因为这段时间多数能自我安排,并且学习比较轻松。比如在暑假里或开学之初,新教材刚刚发下来的时候,利用一两天的时间,粗略地预习一下要学习的内容。
但你要知道,鸟瞰式预习并不是泛泛地预习课文的表面知识,而是通过这一鸟瞰式的了解,明确学习内容的多少和难易,以便制订出科学的学习计划。比如每天学多少?大约要多长时间?这样有了明确的目的,心中有底,就能增强自信心。
鸟瞰式预习主要是看标题、读目录。从章节目录的大小标题中,大致了解全书或某些章节的内容。有些书在章节之下写有各章节的要点,它比大小标题具体很多,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各章节论述的中心思想。
语文能力是学生适应社会必备的能力,学习语文的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前预习是提高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呢?需要坚持不懈来养成,好习惯需要下真功夫。
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通过四个层次来培养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1、以教师指导为主的预习。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的鼓励与引导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主学习的意识会影响到学生的未来以至一生。我觉得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首先是教师自己要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对重点篇目的课文进行认真地研读,提出既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又有吸引力的,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索兴趣的预习题。
2、以小组形式为主的预习
经过一段时间由教师指导形式的预习,学生逐渐掌握了预习的方法,这时就要转入新的形式,让学生以自愿组合的方式,根据习得的方法,一起预习,互相影响、互相启发、互相促进靠“组织的力量”形成预习的浓厚氛围。
3、以学生个体为主的预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指导、同学合作预习是个体预习的基础,学生经过了前两个阶段的训练,对预习也摸出了门道,在课堂上也尝到了预习的甜头,渐渐地把预习作为一种兴趣、一种需要而习以为常。这样就可以在教师预习题的提示下能较为自觉的预习,进入自为阶段。
4、以创造性为主的预习。
在经过一段时间由教师设置问题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能逐渐地体会和把握到设置预习题的角度、思路、做法,再经过教师指导,这样的“体会”与“把握”将逐步内化为独立预习的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课文自主的设计预习的题目,实现由教师设置题目到学生自主设置题目的转变,其间教师的点拨、指导、鼓励尤为重要,当然也要有一个过程,开始学生“仿照设置问题”,势必存在一些偏废、谬误,此时,就不能任由学生机械的模仿,作为教师该出手就出手,及时给予他们有效的指导、点拨,使他们发挥思维创造力,达到预习的效果。
如此反复的经过一段时间的“预习习惯”的培养,就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开拓学生的智慧空间。
关键词:小学生 语文 课前预习
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习是整个人生过程中都在进行的活动。荀子在《劝学》中也曾提到了:“学不可以已。”对于学生来说,小学这一阶段养成的所有习惯将决定其未来一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格外重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其中,课前预习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习惯。下面,笔者浅谈一下语文课前预习对学生的重大影响及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课前预习。
一、课前预习对学生的影响
“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课前预习这一行为转化为习惯时,将会使学生受益终生。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由此可知,预习的重要性。预习本身就是一种自学,人所获得的知识大部分是自学得到的。而且,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准备。学生在预习中是自我全面锻炼的过程。学生在该过程中要自己解决所面临的所有问题,要查资料,不断提问,自我思考,自我总结。可以说,预习是慢慢培养学生自学的必备环节。叶圣陶先生说过:“不教学生预习,他们经历不到在学习上很有价值的几种心理过程。”由此可见,课前预习是非常重要的。语文学科中预习尤为重要,可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后教的知识都要根据先教的知识,即理解新知识需要旧知识作基础。”因此,预习应在教师和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一种必备的行为。《现代汉语词典》把预习解释为:“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古人曾说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把预习当做一种习惯后,就会慢慢地把这种习惯贯穿到其为人处世的各个方面。可见,预习这一习惯对学生未来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二、如何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高效课堂背景下,几乎所有的教师都重视预习这种传统的学习方法。对此,我也深有感触。做了几年的语文教师,我发现,凡是学生课前认真预习过的课文,教师上课时就能做到“顺畅”,课堂上师生互动的就多。而且,学生经过预习知道的多了,在课堂上就能质疑问难,大胆发言,积极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如果学生课前没有预习,那么尽管教师在课堂上讲得绘声绘色,声情并茂,但很多学生还是不知所云,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学习起来很费劲,学习效果也一般。
那么,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呢?首先,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激情。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安排课前预习内容时,教师应先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如教师可以这样说:“谁能认真完成预习任务,老师会给你们组加积分奖励。”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其次,教师应设计新颖的预习作业来吸引学生。每次布置预习作业时,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一些学生能够完成的预习作业。比如:每组1号和2号在预习一篇课文时,让他们找出课后问题的答案,找出文中的好词好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等;3号和4号让他们从文中勾画出课后认字和写字,并注上拼音,然后进行扩词、造句等练习。此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留一个共同的任务:和家长一起读课文,比比是你读得好,还是家长读得好。如果你读得好,就给家长多领读几遍。这样,学生不仅预习了课文,还锻炼了自学的能力,形成了受益终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我认为,教师在这个环节中起着很大的作用。预习效果的好与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善于以自己的激情与智慧去引导学生预习。如果教师能够以自己的激情与智慧引导学生积极预习,并在课堂上随机发问,提出一些精彩而又有诱惑力的问题来问学生,就能调动学生潜在的好奇心,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预习中来,从而就能使学生在课堂上信心十足,动力强劲。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朱熹也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在预习时多提问题,多问几个问什么,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讨论,比比谁提的问题好,有价值。对于好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发现并予以表扬、鼓励,让其他学生以后也这样去做。古语云:“学习得法,则事半功倍;凡不得法者,则事倍功半。”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让学生采取这样的做法进行预习。
1.读一读。“眼过三遍,不如嘴过一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课程标准规定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手段。因此,语文教学离不开一个“读”字。
2.查一查。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肯定会碰到许多不认识的字,这时就要去查字典识字,理解字、词义、区别形近字,并运用汉字构成规律记字形。
3.画一画。即画重点,画难点,画不懂。这一过程其实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
4.抄一抄。即学生将不懂的,或者自己认为是重点的,抑或是较好的内容抄写在预习作业本上。此外,课文中较长的句子,学生也可以抄写下来。
5.想一想。即学生联想一下以前学习的过程中有没有和自己预习的课文有相互联系的地方。
6.背一背。即学生对课文中的佳词、佳句、佳段,进行熟读,直至背诵下来。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在无形之中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合作能力、辩论能力和概括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而这种最终养成的善问的好习惯,正如叶圣陶所说的“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
实践证明,通过语文课前预习的指导,学生养成了良好学习习惯,提高了阅读能力,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只有重视课前预习,并给予学生精心的指导,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能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本文系定西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落实农村学生预习的方法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DX[2012]GHB272。
关键词:有效预习,朗读,语文
预习是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环节,是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有效的课前预习,既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一种学习能力。本学期,我对小学高年级语文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前预习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与实践。
一、语文课前有效预习的重要性
预习是为了学习新知识而做的准备,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学习的最终结果。然而很多学生忽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一直以来好像我们大部分高年级语文教师都会布置这样的作业:预习第×课,思考课后问题,完成练习题。每一篇课文,学生都几乎要做同样的预习作业。而实际上学生做作业的感受如何呢?学习的效果又怎样呢?对于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学生常以“一点通”“教材全解”之类的工具书草草了事,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珍珠》是一篇描写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状物散文。课文以细腻、亲切的语言写出了小鸟由“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我觉得无论是从文章中的语言,还是从鸟儿的特点来说都非常的贴近孩子的生活,应该会引起他们更多的兴趣,所以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还是非常有信心的。在课前我搜集了很多关于珍珠鸟的资料,还找了有关鸟儿活动的视频。原以为这些足够帮助学生来学习和理解课文并且从中体会作者写作的思想感情,可事实上却不是这样。在导入的环节中,虽然学生看到我搜集的图片和视频,他们发出了惊喜的赞叹声,基本上达到了我的目的,充分引起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接下来就是认识生字词,分段读课文。就在读课文这个环节上让我觉得头疼,感觉到很多学生在课前预习上做得很不好,课文读得不够流利,有的生字甚至还读错,更别提分析理解课文了。由此可见,学生之前的预习仅仅等同于会读生字、会组词,画出文中的生字词而已,机械地读两遍课文,能磕磕绊绊地把课文读下来,对文章的内容没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依赖各种教辅材料,不经过思考把词语的理解和文章的主要内容完全地“拿来”———抄到作业上,把预习当作一项抄写作业来完成,应付老师的检查。所以,我认为语文课前有效预习应以“读”为重!
二、语文课前有效预习应以“读”为重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学总得读”,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的能力”。所以语文学习活动要重视朗读!
如果说预习是在外出旅游之前要准备的导游图,那朗读就像一位出色的导游,把诵读者引入神奇美妙的境界。朗读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预习时通过朗读不仅可以让学生自然贴近作者感情,使他们与作者发生共鸣,还可以锻炼想象、联想能力。这既是理智的理解,又是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多么可贵的一种境界啊!
三、语文课前有效预习的方法———“四读二查一标记”
1. 初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新词
让学生预习之前,先标出自然段,勾画出生僻字词。然后通过字典等学习工具弄懂生词、新词,为第二天上课做好准备。在预习的时候,学生要自己把课文流利、正确地朗读出来,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直到正确流利为止。小学高年级所选的课文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适合朗读。通过朗读可以充分熟悉课文内容,提高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朗读的次数视个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而定。
2. 查阅资料,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有些课文所描述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很远,学生对于文本内容很难引起共鸣。我们就可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作者,这对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和《毛主席在花山》这类课文就能得到很好的效果。
3. 三读课文,画出好词句
学生在一遍一遍读课文的过程中,有些妙词佳句可能对孩子的思想有触动,能给予启迪。老师就得教会学生用波浪线“~~”画出,并标注出自己的感受。例如,教学《窃读记》时,一位学生在课堂预习反馈时说道:“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词语有饥肠辘辘、惧怕、依依不舍,这些词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窃读的滋味……”预习中这样要求可以使学生读书时的注意力集中,加强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内化吸收,训练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力。
4. 四读课文,标注疑难问题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才能有所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有提示问题和课后思考练习的具体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时,带着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去认真地朗读课文,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把要求做的地方做一做,对不明白的地方用“?”在其右边画出。这样有的放矢地进行预习,可以帮助理清课文的条理,了解课文的重、难点,也为课堂上“问题的探讨”这一双边活动奠定基础,活跃课堂气氛,节约了时间,使自主合作学习的效果更好。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读”在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的重要作用,努力培养学生养成以“读”为重的课前预习的好习惯,为学生学好语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双柏县大庄小学
佘艳
通过课前预习研究,我们发现课前预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它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新课的内容,了解重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在预习过程中,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作为问题提出来,这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发现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我们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预习。
这学期重点落实两点:
1、任务落实预习法
即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去进行预习。因为学生初学预习时不知从何下手,这时教师设计好预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预习,能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较强。教师先要对自己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对相关学习内容要进行了认真研读,提出既有一定的价值,又有吸引力的,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索兴趣的预习任务。教师布置任务时,可以采取表格的形式或者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去预习。布置预习任务时一定要注意难度适中,具有诱发性和趣味性,预习要求要明确,可操作性要强。
2.笔记预习法
开始,可以让学生在书上做简单的眉批笔记,在阅读课本后,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其次,可以让学生做摘录笔记,就是预习后,在笔记本上摘抄重点概念、关键语句等等,以加深对重要知识的记忆、理解,并简单地记下预习过程中的疑惑和不解之处,也可以记录自己在预习中的收获。开始时教师都要抽出一定的课内时间带着学生进行,在要求、步骤、方法、格式上均要给以细致的指导,然后再放手让学生独立预习、做笔记。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同学,还要会做思维含量较高的反思型预习笔记。在研究过程中,一方面要验证这几种预习方法的适用性,另一方面要寻求其他适用的科学预习方法。通过近阶段的研究,我发现自己的课堂教学效率有了明显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改观,但也发现了一定的问题:
1、大部分学生能够自觉进行预习,预习效果良好。
2、少数学生不能真正深入进行预习,提出的问题浅显易懂,提出问题的目的也就是为了应付老师布置的任务。
3、个别学生预习困难重重,以至于无法进行。
4、部分家长不理解,认为是给家长布置了任务。
现在中小学衔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很多学生到了中学以后没有自学能力,总是感到老师的课堂节奏太快跟不上,所以学习就觉得吃力无趣,发现了这个问题后我决定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语文课前预习能力,而这个能力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
首先,我先指导学生预习生字。每天放学都布置任务让学生回家后读课文划生字,认读下来口头组词。第二天讲新课的时候我总是先把字词的预习情况做好检查,让学生知道老师布置了作业是一定要检查的,让他不敢有偷懒的心态。
其次,指导学生划分自然段。预习生字进行了半学期后,我开始加了项内容,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把自然段进行划分,每次讲新课的时候也要检查下是否划分正确了。
最后,指导学生提问题,而这个内容也是预习能力中最主要和最难的一项,可以在一年级的下半学期进行。具体怎么做呢?我想了几句简单易记的话:“看题目,提问题。读课文,想问题。动动笔,找问题。”我把这几句话让学生写到书上,按照上面的提示去进行读文提问题找问题。最初的时候,学生提不明白问题,课堂上我就结合课文具体讲解怎样提问,比如《棉鞋里的阳光》,我让学生看着题目想:你有什么疑问呢?他们就说了:“棉鞋里怎么会有阳光呢?”“棉鞋里的阳光是怎么回事呢?”这时我就告诉他们这样就是对课文提问题了,要把问题写到书上。几天后,会根据题目提问题的孩子多了起来,但是仍然有孩子在读了课文后提问,这样的问题一般对全文的理解就不够了。说到这里我就要说说为什么我一定要孩子看着题目提问了,一般来说题目就是题眼,它或是精炼的概括了全文内容或是总结了全文要体现的思想感情,只要抓住题目提问并弄明白,那么基本就是读懂了全文了解了主要内容,所以我不提倡预习的时候在课文里面提问题,那些更细致的了解应该在课堂上进行。指导学生学会了提问,我就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问题,把答案画到书上,如果没有画对,课堂上我们再一起订正。对那些提的问题非常有价值的孩子我在课上充分肯定并在综合素质评比台上贴上笑脸。
我相信,只要这样坚持下去,学生对语文课的课前预习能力一定会大大提高,学生在自己读课文的时候就知道应该从哪方面去理解课文了。
学习特棒的孩子最大的法宝就是会预习和复习。预习方法也早已印发给了孩子,本来认为有了爸爸妈妈的帮助,孩子对预习方法还不是了如指掌啊,可事后一看,不行啊,太碎啦!没几人能吃透精神的唉,我只好化繁为简,将整整一张纸概括为八个字,美其名曰“
八字预习法”。花了整整一堂课的时间,教孩子们如何预习!什么叫“八字预习法”呢?
1、读(读课文至少3遍,读通为止,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嘛,读通了,孩子自然就明白课文写了什么内容了,你可以听他读再问一问他呀)
2、标(标小节,即我们说的自然段有几个,具体的从第4课才开始有呢)
3、圈(把田字格中的生字在课文中圈出,当然圈字的同时,字音和课文中的词也就明了了)
4、找(找生字中易错易混的读音,包括绿线内的二类字。易错的无非是前后鼻音的区别、n、l的区别、平舌翘舌的区别,孩子找到了,自然也能分辨了)
5、书(用手在空中边写生字边说出每个笔画,笔画名称知道了,笔顺也练啦!)
6、描(生字描红,水到渠成,当然要写啦)
7、扩(给生字组词,至少2个,尽量用学过的字。拓展了孩子的知识面,变相的生字也至少写了两遍了吧)。
8、记(即记忆生字的方法,可以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编儿歌、编字谜等方法,便于孩子更清楚的记住生字)。这样,动嘴、动手又动脑,想学不好都不易啦!
一年级语文预习方法
1、通读课文;(读)
2、再读课文,对照生字条里的字,在文中找到,用圆圈勾画出来,给二线格里的生字正确标注拼音会组词,正确拼读三次;(圈)
3、标出自然段;(标)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
5、读完课文后想一想,“读了课文以后我知道了什么,或者我懂得了什么?”(想)
小学生的预习能力应该前置,最好从一年级就开始培养。因此教师应该从一年级起就注意教给小学生自主预习的方法,培养其自主预习的习惯。这个习惯应在课内培养,到中年级以后再逐步放到课前。按照教育局减负的要求,一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我就布置学生复习和预习。
应该教给一年级学生哪些的预习方法呢?叶圣陶先生说:预习原很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考查必须认真。这个“必须切实”的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应该是简易、实用、有趣、有效的方法。
在教学中,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精神和小学语文教科书课文前对小学生提出的预习要求,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总结出一种简易、实用的预习方法。用口诀的形式概括如下:“一标段,二画圈,三画二类生字词,四画翘舌音整体认读音,五画疑难处,六画好词句。”
概括为“六画读书预习法”。“一标段”即让学生预习一篇课文前,先让学生用笔在课文每个自然段前用数字标出小结序号。这个小序号的标画看似简单,其实在小学生标画的过程中,对文章就有了一种感性认识。知道一篇文章是由许多个自然段构成,有的自然段是由一句话构成,有的自然段是由几句话构成。这种认识对于今后的读写会有较好的影响,使学生知道自己今后作文也可以这样安排段落。另一个作用是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便于操作,如学生可直接向老师点明第几自然段的哪个地方有疑问,教师也能方便的向学生点明第几自然段需要注意什么等。实践证明,“一标段”的方法,学生方便实用。
“二画圈”即学生在完成“一标段”后,对照课后生字表中需要“识记的一类生词”,在课文中相应生词下面用“O”画出,由于在课文中需“学会”的生字和需“会认”的生字无明显标志,这样用“O”一画就使学生明确了哪是要求“学会”的,哪是要求“会认”的。在读课文时会对自己画出的需“学会”的字有所重视,印象也比较深刻。实践证明:通过“二画圈”的方法,学生一看一画就认了两遍,方法简易实用,识记生字效果好。
“三画二类生字词”就是画完要求识记的“一类生字”后,再对照课后要求“会认”的一类生字,用“△”在课文中画出,以区别要求“一类生字”。这样更明确了“会认”的要求,以便按要求去做。然后进一步要求学生在课后生字表上给生字注音。
“四画翘舌整体认读音”,就是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把含翘舌音的音节用“-”在其下面画出来,把含有整体认读音节的用“ ”标出,以利于正确的读书。这种画法一般坚持一段时间就可以使学生基本区分平翘舌音和整体认读音。检测时学生成绩一般较好。
“五画疑难处”就是指学生在完成上面画法之后,再读课文的过程中,对不明白的地方用“?”在其右边画出。读完课文后对疑难问题或查字典,或问同学、老师,或交流讨论解决。“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方有所得。长此以往,真正养成了“一边读一边想”的好习惯。
“六画好词句”就是指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有些妙词佳句往往会使学生“一见钟情”,这种词句作用不可低估,有些词句可能对学生的思想有触动,能给以启迪;有的使遣词造句恰到好处给人美感;有的是可以帮助自己正确、快速的理解课文等。老师就要求教给学生用波浪线“~~”画出。这样要求会集中学生读书的注意力,学生在读书时也会格外注意妙词佳句,随时标画出。在今后学习中他会对自己画出的“宝贝”不由自主地玩味揣摩,自然训练了其创造性地思维。
“学文如积沙,学理如筑塔”。长此以往,定能厚积薄发,这对学生的读写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抓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核心工程,是学生阅读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只有具备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才能顺利地进行高年级的阅读学习。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中进一步提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呢?建议是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抓住联系点,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一篇文章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必须从整体入手。过去的繁琐分析,“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方法,不但把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无助于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整体把握,而且也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影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要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激发学生自主读书的积极性,就必须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抓住课文的联系点,整体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步步深入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1)抓课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阅读时从课题入手,通过审题提出问题,通过阅读解决问题。这样的阅读思路,可以收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如《黄河的主人》,学生通过审题,就可能提出黄河的主人是谁?为什么说他是黄河的主人?他为什么能成为黄河的主人?有什么特殊的本领等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在阅读课文中全神贯注地寻找这些答案。通过一遍一遍的阅读,学生可能通过初读,就会知道黄河的主人是羊皮筏子的艄公;通过细读,知道艄公的“勇敢和机智,镇静和机敏”等;通过深读,还可能领悟到只有伟大的黄河,才能造就出伟大的主人,“艄公”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等。此外有《第一朵杏花》
(2)抓关键词(句)。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是指概括文章内容,揭示文章中心,能统领全文的总起句、总结句或中心词(句)等。因为其是关键词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抓住它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阅读课文,就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如《三顾茅庐》,课文开头就写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以下各段都是围绕“诚心诚意”这个词语,具体写刘备怎样“诚心诚意”地邀请、尊敬诸葛亮的故事。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带着如下的问题阅读课文:①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②刘备是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③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这样的阅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步步深入,从而,较好地完成“言--像──意”的转换,使学生不但能够准确地把握课文“意蕴层面”的含义,而且也能够深刻地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社会层面”含义。
(3)抓课后问题。本册课后问题大体分为写字、朗读和背诵(复述)、词语积累和运用、阅读思考和探究、迁移运用和资料搜集等类型。“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只有通过“阅读思考和探究”、“朗读”等训练才能落在实处。这里所说的“抓课后问题”,是指引导学生读书时,要从课后“阅读思考和探究”类的问题入手。因为这类问题,都是以引导学生读书为着眼点的,编者在设计这类问题时,力求为老师们选择最佳的教学切入口,并能通过这个问题的提示,引领学生潜心会文,深刻地思考,在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地探讨课文的内涵,深刻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永远的白衣战士》和《我的菜园》,都是从课文主要内容入手的:“默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这个问题通过对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引导学生读书圈画,用演绎的方法,对课文的内容推演引申,铺陈展开,把书读“厚”──使护士长叶欣的形象逐步地丰满高大,使“白衣战士”的光辉形象“永远”地活在学生的心中。“默读课文,说一说曼德拉为菜园做了些什么,他从中得到了哪些收获。”这个问题则从相反的角度,引导学生读书思考,用归纳的方法,把书读“薄”──既准确地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又深刻地感悟到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揭示的人生哲理。
2、抓住动情点,真切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文章不是无情物”。特别是入选进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叙事性课文,大都是文质兼美、情真意切的美文。进行这类课文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扑捉课文中的动情点,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层的“对话”,真切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及其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如《第一次抱母亲》,叙述了“我”第一次抱生病的母亲的故事。由于“我”意外地发现“母亲竟然这么轻”,而对母亲产生了“愧疚”、敬仰之情,并以实际行动尽其孝道,回报母爱。这是课文作者情感表达的一条明线。而“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如何含辛茹苦,把“我们”兄妹拉扯成人,以及母亲的话:“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等则是作者颂扬母爱的一条暗线。而这两条线索,都是从“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铺陈展开的。因此,这句话也是这篇课文的动情点之一,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从这个动情点入手,读书思考,感悟体验,就会很快进入课文的意境,对课文中三个人物的表现──“我”和护士对母亲的真情所感染。
学语文课堂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观念的更新,小组合作学习犹如一面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也吹进了我们农村小学的课堂,孩子们沐浴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里,吮吸着小组合作带来的惊喜。那么,我们该怎样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我是一名语文老师,下面就来谈谈我在课堂上是怎样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
一、建立合作小组,营造合作氛围,激起合作的兴趣
我把班上48个学生分成了12小组,根据孩子们的性别、兴趣爱好、知识水平、性格特点、家庭背景给学生分组,采用异质分组方式。从这个座位的改变,可以看出孩子喜欢坐在一起,在一起交流。可见,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是符合小学生生长特点的。然后给小组取名字,取名字也很关键,要根据孩子们的喜好来取。我先让孩子们在小组里讨论。就这取名字,个个争的面红耳赤,焦点主要集中在每小组的男生与女生中,女生喜欢小动物,男生喜欢变形金刚或是大型动物恐龙,豹子等。后来商量个对策,少数服从多数。我们班女生25人,男生23人,每小组女生都多,所以用小动物命名。有小白兔,小松鼠,小老虎,小猫组。还要挑选小组长,也是组员推选,孩子们挑选的主观性强,不过我告诉他们,小组长不是固定不变的,往后还可以竞争上岗。为了合作学习有秩序,我还给组员编了序号。这样六个小组就成立了。
当一个新的小组建立时,孩子们很感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认知面的拓宽,孩子们会厌倦固有的小组名字,这时老师可以让孩子们给小组换个新名字,也可以结合小组合作水平,适当调整小组成员,锻炼孩子们的合作能力,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
二、教给合作学习的方法,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人人参与。农村的学生不比城里的孩子,由于环境的不同,孩子的见识比较少。接触的人和事也很有限,所以有的孩子胆子小,不敢说。在小组合作时,我会特别强调,每个同学都要参与,这才能体现小组合作的价值。我们班就有几个特别不爱说话的学生,如,王萍,她胆子小,说话声音很低,小组的其他成员就很不耐烦。在小组活动时,我经常关注这一小组,提醒其他人耐心等待,多多鼓励胆子小的人。另一个是韩志萱,能力弱,也不爱说话,常常轮到她时,就此停止不前了,我建议让其他人先说,给她多一点时间思考,同时也借鉴别人的方法。
其次注意倾听。刚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孩子一窝蜂的乱成一团,还没听清楚合作的内容和要求时,就唧唧喳喳嚷起来了,仔细听听,你会发现他们说的话,有很多都是跟合作无关的东西。这时我会要求孩子们停下来,听清楚合作要求,做到有的放矢。在小组成员交流时,有的孩子东张西望,不听别人说,还有的孩子,别人还没说完,他就插嘴,弄的胆小的人不敢说,又怕说错。这时,我会要求孩子注意倾听。因为倾听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也是尊重别人的一种品质。
最后学会评价。在语文课上,学习生字,朗读课文,讨论问题通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孩子们读生字,朗读课文时,我不仅要求其他成员倾听,还要学会评价别人,发表自己的意见。比如,在读生字,朗读课文时,别人读错了,能主动为他找出来。这点,大多数孩子都比较踊跃,尤其是在低年级,一旦有人读错了,全班的小手立马举了起来,非要把错误揪出来不可。而别人读的好的地方,却不被孩子们关注。这要靠老师的引导,我通常会问:“有没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呢?”在每一次的评价中,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自然就会去发现别人的闪光点。现在我们班的孩子已学会了评价,评价别人的同时,也反映出他自己在认真听,对别人是一种肯定,帮助,对自己也是一种学习。
三、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在语文课堂上,我组织了一些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内容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一步一步教孩子们有序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1)合作学习生字。很多语文老师在课堂上都会组织孩子们互相读读生字,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手段。老师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检查每个孩子读生字的情况。因此在小组里,按照顺序挨个朗读,同时规定一人读时,其他人不允许插嘴,要注意倾听,读完可以提出建议,纠正错误。有的小组速度快,能读两到三遍,而且变换形式读,开火车,齐读,两两读,这样学生既不感到枯燥,也为能力弱的孩子提供了帮助。这项合作学习比较简易,我在第一课时中经常采用,效果很好,也适合低中高各个年级。
(2)合作朗读课文。我在指导朗读课文时,如果课文人物对话多,建议孩子们分角色朗读,读完评价,找出不足之处,小组成员还可以在一起推敲人物语言,心理,还可以互换角色,互相学习。如果课文内容长,每人读一节,然后交流,纠正读错的地方。合作朗读课文在课堂教学中非常实用,那些胆小,不爱读书的孩子,在小组里,既锻炼了胆量,又能从别人那儿学到朗读的技巧。
(3)合作表演课本剧。语文书上有许多课文适合表演。如:《公仪修拒收礼物》、《九色鹿》、《狐狸和乌鸦》、《三顾茅庐》等。像这些好剧本,课堂上一定会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表演。别小看这小小的课本剧,它可是教育孩子最好的老师。首先,它能张显孩子的个性,有的孩子平时看上去默默无闻,胆小,可一旦表演起来,真的很入情入境。其次,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在表演《西游记》时,各小组绞尽脑汁,发挥想象,制作一件件的道具,一个比一个逼真,真没想到孩子们这么用心,配合得如此默契。而且小组之间竞争意识很强。还有,经常表演课本剧,会让孩子们越来越自信。实践证明,现在我们班的孩子越来越活泼可爱,大方,表演课本剧来活灵活现。
(4)合作写习作。常合作的方式讨论习作要求,写完之后在小组内互相批改,这样既减轻了教师批改的负担,也能让孩子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培养鉴赏能力。同时我也开展了两次主要活动。一是小组合作写观察日记,五月份,教科学的葛老师组织孩子们养蚕,每个孩子都分到两三只蚕,还鼓励孩子们写观察日记,而且写的好的有奖励。有的孩子把蚕养的白白胖胖的,有的孩子却养死了,怎么办呢?我想就让孩子们合作轮流把蚕带回家,轮流写观察日记,共同完成养蚕日记,那些失败者喜出望外。活动中孩子们合作的很愉快,而且在小组交流成果时,各个都想展示自己写的日记,气氛非常活跃。
【小学语文课前有效预习方法的研究】推荐阅读:
浅谈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有效性10-15
小学生预习语文有什么方法09-20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研究》开题报告12-24
语文课如何做好课前预习10-08
小学语文四年级预习要求05-28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的预习方法05-24
小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10-10
试论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开展10-13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课前预习的习惯10-25
语文五年级下册预习方法07-08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