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改革方案

2024-11-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改革方案(精选8篇)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改革方案 篇1

杨春阳

2013.09.0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实施方案

八年级 杨春阳

为了进一步深化课堂教改革,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加强我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工作,我们学

校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工作的指导思想: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是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它能够最大限度地使学生跨越师生之间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及认知过程体验上存在的鸿沟,既可以构建个别化的学习环境,也可以营造合作式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认知过程与感悟、体验过程的统一。它将极大地丰富教育资源和适时更新各类知识,有利于扩大课堂教学信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生活的质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在足够的信息支持下探索和发现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具体表现为:

1、构建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技能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2、构建以发挥学生认知主体作用为标准的课堂教学模式。

3、构建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工作的实施措施:

1、强化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提高教师的应用能力。我们把教师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能力作为首要工作。在原有计算机培训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设施

进行教学活动的培训,使教师更新思想观念,提高信息技术技能,提高驾驭学科教学的能力。

2、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基本的信息素养,学生基本的信息素养包括:

① 信息获取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② 信息分析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③ 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④ 信息创新的能力。在信息加工的时候,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的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或者能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创新的信息。

⑤ 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

种实际问题。

⑥ 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开

阔视眼,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

3、注重过程的反思与经验的总结。工作完毕,要及时进行自我反思、评价、分析自己设计和教学实践的成功之处,总结能有效地解决本校实际问题的教学模式,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设想。在过程的反思与经验的总结过程中,提高全体教师的教研能力。

4、重视资料的积累,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重视对“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研究与实践过程性和阶段性的资料整理与档案管理工作,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使“信息技术应

用于学科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创出学校的特色。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改革方案 篇2

●系统规划课题研究项目, 明确课题研究目标

2005年底, 我们在顺利通过了江苏省电教馆“十五”招标课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促进学生主体性学习的研究》成果鉴定的基础上, 为了体现课题研究的系统性、衔接性, 有效凸现信息教育特色, 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 把学校科研主攻方向进一步定位在如何提高学科教学有效性层面上, 经过周密考虑, 系统规划, 确定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的“十一五”科研项目, 于2006年2月向区、市、省、全国逐级提出申报。在区、市科研部门领导和专家的悉心指导下, 我们认真查阅了大量资料, 学习了相关研究理论, 科学规范地填写了课题申报书, 周密地制订了课题研究方案。经过各级科研部门和专家们严格、公正的论证和审定, 于2006年9月正式被中央电化教育馆批准为“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子课题。

我们认为本课题中的“信息技术”, 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信息中的技术, 即传播信息媒体的使用技术, 包括检索处理技术、信息显示技术等;二是运用信息的技术, 即利用信息进行教学设计, 进行教学过程的控制、管理、策略等问题——教师怎样选取信息、怎样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怎样整合得有效。“整合”是指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环境作为背景和平台, 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 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有效整合”:适时并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环境及资源, 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改善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和生生互动方式, 达到优化学科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根据上述概念界定, 假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 在进行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 与师生协作沟通获得需要的学习资源, 采用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有效发挥协作小组成员、辅导教师、协作学习环境的作用, 便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力求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 努力提高学科教学的效率, 从而高效率地实现学习目标、意义建构。

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这一崭新的领域, 没有现成的方式, 如何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引导教师正确处理“教师、学生、媒体、内容”这四要素的关系,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从传统的教学走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引导学生从传统的学习方式走向新的学习方式, 如何凭借信息技术的支撑, 采用适合学科教学的有效手段, 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从而提高学科教学的效益。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根据课题的概念和界定, 该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探索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课堂教学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并通过这些方式来促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方式的转变, 达到优化学科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具体分解目标见《课题研究方案》) 。

为了便于课题研究的实施, 本课题采用行动研究法和案例法为主。这里的行动研究法具体指联合行动研究法 (学校范围内的) 、协作性行动研究法 (理论工作者与教师合作) 。全体实验教师在专家和理论的指导下, 边实践边研究 (即行动观察反思) , 通过对典型课例的计划、研究、反思, 总结出有效的课堂整合方式, 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题研究周期是从2006年2月至2010年12月 (共五年半) , 分准备阶段, 实施阶段一、二、三, 总结与结题五个阶段进行扎实有效的实验研究。

●抓实课题研究过程管理, 努力提高课题研究实效

为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研究规划有序, 实施过程科学规范有效, 努力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 我们依据课题研究方案, 有效落实以下措施。

(一) 健全机构, 加强课题研究组织领导

学校邀请华东师大张际平教授为课题研究指导专家, 设立了张际平教授工作室, 苏州市瑞博博士后工作站专家定期来校指导具体的实验工作。成立一把手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及骨干教师组成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负责制订课题研究计划和课题管理工作, 还配备6位教师成立现代教育技术室, 负责校园网络建设和管理、资源库开发、建设和管理, 设立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中心, 由分管校长、教技室、教科室主任和学校学科骨干教师组成课题实验组, 进行课题实验和攻关。

(二) 合理设置, 成立网状式子课题研究组

为体现课题研究的有效性、系统性、衔接性, 激发全体实验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 围绕学校主课题, 依据学校学科教学情况, 设置了语文、数学、双语、思品与社会、科学、艺术、信息技术、体育8个二级子课题组。

(三) 加强学习, 注重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培训

为了使课题组人员和实验教师明确课题研究概念界定、内容、目标, 我们开展了以下校本培训活动。

1. 利用双周三课题组活动时间, 由学校教科室印发与课题相关的材料 (建构主义理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理论、有效教学理论) 供二级子课题组学习。

2. 学校教技室利用部分单周六时间, 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操作 (课件制作、利用瑞博网站进行学科整合教学设计、电子白版操作等) 培训。

3. 学校教科室对全体教师分别进行了《黄桥实验小学关于扎实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研究的几点说明和建议》《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探索小学学科有效教学策略》的科研讲座。

4. 组织课题组骨干成员参加全国、省、市级的各类各项培训学习及学术交流活动。

(四) 规范操作, 制订扎实有效的课题研究执施计划

课题研究执施计划是具体实施课题研究方案的有效手段和操作方式, 根据课题研究步骤, 为了使课题研究操作规范, 责任到组, 责任到人, 我们分别制订了《黄桥实验小学“十一五”学校主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研究执施计划》《黄桥实验小学学校主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研究要求》《黄桥实验小学二级子课题组课题研究活动要求》《黄桥实验小学二级子课题组组长工作职责》。在此基础上, 学校教科室编印了《黄桥实验小学二级子课题组课题研究工作手册》, 要求二级子课题组长建立相应的课题研究资料档案袋, 将“8个一”的资料 (课题研究方案、执施计划、阶段研究计划、活动记载、整合课教学设计、阶段论文、测试资料、阶段工作总结) 整理归档。

(五) 加大投入, 完善网络教学的设施设备

2006年12月, 学校在通过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学校评估验收的基础上, 为了使该课题研究项目顺利进行, 我们对照苏州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建设标准, 凭借已有的三机一幕、校园网、计算机教室、语言实验室、电视演播室、音像编辑室、电子阅览室、课件制作室, 又专门筹措了38万元资金, 按照实验目标先后完善、更新了学校现代化教育设施和设备。学校不但更新了3个计算机网络教室, 新建了2个多媒体教室和1个超大规模的多媒体学术报告厅, 还出资引进了苏州市科技园的瑞博数字化教学平台, 建成了80G的教育资源库, 25G的音像资料库和20000册的电子图书, 为各学科教学配套了投影教材、录音教材、录像教材、幻灯教材和多媒体光盘, 学校还自制教学课件800多个, 最近, 又购置了一块专门用于整合教学研究的电子白版。近年来, 学校用于教育信息化的经费达400多万元, 占学校总经费的12%。这样, 完善的网络教学设施设备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物质保障。

(六) 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研讨活动, 探寻小学学科有效教学策略

我们根据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和研究假设, 凭借传统课堂环境教学设计的合理性, 为充分发挥网络环境的优势, 体现网络教学的特点, 有效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在学科教学中强有力的信息处理能力、信息传播能力和方便的交互作用, 从2006年4月开始, 我们凭借实小青年教师多媒体公开教学活动、课题组研讨展示活动、区级学科带头人示教活动、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讨及区、市、全国级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优质课评比等活动进行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 初步形成了以下几种整合方式。

1. 基于多媒体网络教室协作学习 (即“任务驱动”) 方式。

具体技术操作方式是这样进行:首先, 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协作会话;接着, 教师针对学生的交流情况扼要点评引导, 帮助他们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自主、合作式的探索;然后, 凭借网络的交互性, 教师对学生的探究内容及时反馈、归纳、提炼, 从而指导学习者形成有效的知识意义建构;最后, 教师通过BBS留言板、讨论区或在线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合理检测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或形成性评价, 真正形成学科知识的同化和内化。

2. 利用多种媒体技术进行探究学习 (即“问题探究”) 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是指, 教师利用多种媒体技术 (挂图、投影片、课件、录象、音响等) 创设的学习情景, 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问题”展开自主探究或协作学习, 通过交流逐步完善认知建构, 进而获取知识、形成技能。

3. 运用网络资源进行网上主体实践学习 (即“资源利用与共享”) 方式。

该方式旨将信息技术有机融入学科课程当中, 使其成为教师教学的得力助手和学科教学的海量资源, 让网络成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和资源环境。因为计算机校园网络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 所以, 我们把学校网站作为师生课外教学延伸的平台, 成为沟通学校、家庭、社会的纽带。学生可以在家里、学校等可以上网的地方学习, 他们通过网络随时向教师提出疑问、发表见解;教师可以以文字或文件形式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 让学生进行网上解答;我们还利用网站开设家教园地, 开辟网站留言簿,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碰到的困惑可以利用E-mail同任课教师联系;家长可以利用留言簿及时与学校、任课教师取得联系, 互商教育良策。这样, 利用计算机网络功能进行整合教学的延伸, 最终更好地实现学科课程教学目标。

我们通过对《水乡歌》 (语文) 、《只有一个地球》 (社会) 、《轴对称图形》 (数学) 、《一杯水的观察》 (科学) 、《牛津英语5B Unit 9 PartB C》 (英语) 等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的课堂教学情况观察及其效果进行分析反思, 意识到:通过网络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教学媒介由原来作为教师讲解的辅助工具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 教学过程由原来传统的归纳演绎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方式, 改变了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教师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指导者, 学生也转变为主动参与探究和学习的主体, 比较有效地提高了学科教学的效率。实际上, 上述三种教学设计并不是相互割裂, 我们欣喜地看到,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 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 正不断将其融合在一起, 教师的地位作用也正在不断地发生改变。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虽然, 教与学的主阵地在课堂, 但在信息技术已经介入教育领域和学科教学的背景下, 教学内容已远远超过课堂范围和时间范畴, 怎样利用网络技术, 将教学内容、组织形式、网络资源更加合理地向课外延伸, 力求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结合, 使信息的传播过程更灵活、畅通和广泛, 真正让学生在家庭或课外像在课堂内一样, 通过教师的在线引导点拨进行自主实践学习, 由于目前我们的技术局限和教师的操作水平的缘故, 这一层面的探索实践还是显得不够完善, 这还有待于今后的探索。

●理性总结课题研究情况, 分析并有效调整研究方案

四年来, 我们充分运用网络技术的集成性、超文本性及网络教学多向互动性, 进行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的探索实践, 开创了一种有利于师生平等交流, 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和氛围, 初步形成了基于多媒体网络教室协作学习、利用多种媒体技术进行探究学习、运用网络资源进行网上主体实践学习的学科有效教学的整合方式。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 课题研究基本达到了预期中的研究目标。

(一) 课题研究初步成果

1.实验教师共制作出150余个教学课件, 并汇集《自制课件集锦》, 摄录了10多节网络整合课录像, 主课题组编辑出版了阶段成果集《烛光集》, 写出课题阶段报告, 为下阶段课题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实验教师撰写的88篇课题研究论文发表在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刊物上 (全国级43篇、江苏省级25篇、苏州市级20篇) ;科研成果 (论文) 获奖107项 (全国级48个、江苏省级14个、苏州市级45个) ;教师制作的课件获省、市级奖14项;实验教师说课、上课获奖34人次 (其中沈卫花执教的《春联》一课获“首届全国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教学能力大奖赛”二等奖, 俞红燕执教的《认识分数》和葛采平执教的《台湾的蝴蝶谷》获第十二届全国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观摩展示会评为二等奖, 吴文群获全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评优课三等奖, 沈卫花、俞红燕、葛采平获苏州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评优课一等奖, 金岚、吴文群获苏州市互动电子白板实验项目第三、四阶段评比一等奖, 张建球获苏州市第三届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优质课评比二等奖, 顾文华获“苏州市第五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秀课评选活动”二等奖, 6位教师获苏州市各类评优课一等奖, 吴淑英、顾文华、张萍茹分别获相城区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教学设计评比一等奖, 10位教师获相城区小学第四届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

3.学生普遍学会了用计算机绘画、制作贺卡、编辑电子小报, 制作个人、班级主页, 会收发电子邮件, 并能正确看待网络, 把网络作为促进个人、集体发展的工具, 具备了初步的信息素养。两年多来, 学生在各级各类信息技术及各种艺体竞赛中获奖700多人次。

4. 课题研究使一批科研型骨干教师脱颖而出。两年多来, 课题组又涌现出1名苏州市名教师, 2名苏州市学科带头人, 2名苏州市教科研学术带头人, 11名相城区学科带头人, 10多人次被评为市、区优秀教育工作者、教学能手、教坛新秀、“双十佳”教师, 骨干教师占全校教师的45.8%。

5. 课题研究工作明显地提升了学校办学水准。学校自2006年2月至今又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势互补研究》实验基地和全国优秀子课题组,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先进学校, 华东师范大学现代信息技术博士生导师张际平教授工作室, 中国创新教育示范单位, 江苏省文明学校, 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先进单位, 苏州市第五次教育科研先进单位, 学校语文学科组获2006年苏州市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竞赛暨十佳网络教学团队评比活动小学组一等奖, 学校获“2008年江苏省第六届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作品大赛”活动优秀组织奖。《教育现代化》《江苏教学》、江苏省教育电视台专题报道了学校信息化教育、课题研究工作的情况。

(二) 问题与讨论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凭借信息技术的支撑, 采用适合学科教学的有效手段, 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从而提高学科教学的效益。课题研究过程中要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引导教师正确处理“教师、学生、媒体、内容”这四要素的关系, 实现从真正意义上的从传统的教学走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引导学生从传统的学习方式走向新的学习方式。然而,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感到该研究项目有一些问题还有待于下一阶段要加强探索。首先, 课题组人员如何正确理解建构主义理论, 并且在该理论的指导下规范进行课题研究;其次, 网络技术的运用常常受到一定技术水平的限制, 影响着实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因此要加强网络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其次, 课题研究如何与当前课程改革密切联系起来, 如何真正体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性, 要经常性地开展同课题研究项目校际间的交流研讨活动;最后,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的有效性评价方法如何操作, 需要专家指导、兄弟学校的协作及我们在今后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化研究。

(三) 今后工作设想

根据学校主课执施计划和前阶段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各子课题组要规范课题研究过程, 在有效开展课题研究过程中, 全面落实“8个一”的任务, 积累好研究资料;结合学校的“有效教学”草根化研究, 采用课堂观察、尝试运用学科教学录像分析的形式, 认真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课题研究和教研活动, 力求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提高学科教学的有效性和实验教师的课题研究水平;积累和汇总主课题研究阶段成果, 规范有序地做好课题中期评估工作。在此基础上, 录制、编辑小学各学科整合教学优秀录像课例, 编辑汇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设计方案 (案例) 》, 编辑出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实验成果集, 经过分析、反思、总结提炼撰写好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至2010年底, 提出结题鉴定申请, 接受区、市、省乃至中央电教馆等上级科研部门专家组的成果鉴定验收。

参考文献

[1]黄欣玉, 顾小清.有效技术整合:利用技术促进学习成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李克东, 谢幼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培训教材, 2002 (12)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 篇3

随着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已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可和高度重视。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促进我国教育创新和变革、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

教室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在教室中开展课堂教学和学习仍然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因此,围绕课堂教学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实践是我国现阶段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内容。《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将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作为缩小基础教育数字鸿沟、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并指出了“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提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软件工具”等一系列具体措施。

长期以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像Word、PowerPoint、Flash等适用于各行各业的普适办公软件,以及像Authorware等适用于各个学科的通用教学软件大行其道。这类普适软件本是为从事某项具体业务提供方便的,而这种业务是普遍存在于多个行业或多个学科之中的,所以在设计之初,它们考虑地是多个行业应用或多个学科教学上的共性需求,更多的是强调兼容并包,而不是为某一个具体学科的教学做针对性的设计。这类软件在教学实践中的效果难如人意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事实上,教学活动是分学科进行的,不同学科的教学和学习对信息技术有不同需求。只有深入到具体学科中去,才能发掘出真正的需求,才能将信息技术与该学科的教学规律、学科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起来,才能设计和开发出真正为教师和学生欢迎的工具软件和教学资源。由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开发的《几何画板》就是一款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学科工具软件,它是专门针对数学学科而进行研发的,具有绘制几何图形、函数作图以及动画、变换、轨迹、测量等动态几何功能,操作便捷,交互性良好。《几何画板》充分考虑了中学数学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功能和用户体验上能满足大多数用户的需求,因此,在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范围内应用广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作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战略研究基地和数字化学习领域人才培养、研究开发、产品中试、成果转化和应用示范的专门机构,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成立了学科工具研究团队,专门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的理论创新、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示范应用工作。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改革方案 篇4

(中小学信息技术)

根据蜀教体[2016]61号文件精神,按照《关于组织蜀山区第四届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的通知》要求,结合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制定本方案。

一、竞赛目标

加强我区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究,努力提高我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激励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挖掘教师的个性潜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参赛对象:

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在职信息技术教师(45岁以下)。

三、时间与地点安排:

时间暂定:10月24日-28日的那一周 地点暂定:合肥市稻香村小学

四、比赛内容及说明:

本次基本功大赛以“课件制作——微课制作——无生上课”的形式进行。其中“课件制作、无生上课”为区教研室规定统一项目,“微课制作”为学科自选项目。各阶段具体要求说明如下:

(一)现场制作:4个小时

现场软硬件环境说明:网络带宽20M,不提供无线网络;操作系统WindowsXP;Office是2003版;微课制作软件是Camtasia Studio7;如需其他软件可自备,现场经主考官允许后安装;自备带录音功能的电脑耳麦并保证使用正常。、课件制作(含教学设计):参赛教师现场抽取课题,根据课题内容在规定时间内利用多种教学资源,独立完成课件的设计、制作,并完成教学设计。

考察方向为:

课件制作,资源运用和课件制作的熟练度、课件的完整性和精美度、重难点突破和对课堂教学的指引等。

教学设计,符合学科教学设计的一般标准和相关要求。

2、微课制作:根据本课教学设计自主选择一个知识点制作相应微课。

考察方向为:软件使用的熟练度、微课的完整性和精美度、知识点选择合适、画面清晰稳定、讲解简洁规范、技术运用娴熟合理等。

技术指标要求:时间3-5分钟、格式为MP4、分辨率为720P及以上。

二.课堂展示:10-15分钟

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和教育资源,解决学科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的课堂教学模拟展示(无生上课)。重点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体现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突出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创新。参赛教师依据现场教学设计,配合制作好的课件和微课,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现场展示。

考察方向为无生上课评比标准。

五、评价标准与评分规则

现场制作权重为60%:其中:课件制作权重30%;微课制作权重30%。

无生上课权重为40%。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改革方案 篇5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实施方案

长春市正阳小学课题组

一、研究课题的提出

面对21世纪,世界正向高科技信息化社会迈进,这就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高智能、高素质的人才。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现代的教育技术与教育观念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是运用一定的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开发利用教学资源和优化教学过程,建立适应时代发展、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一种现代模式。现在,国内外总结的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的教学模式主要有:⑴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⑵基于网络环境的课堂教学模式。⑶基于传统媒体与“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模式”。⑷以虚拟技术为基础的虚拟教学模式。这些电化教学、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乃至网络化教学又更多地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中的辅助教学的工具。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大部分教学仍停留在计算机与辅助教学模式层面上;网络资源还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教学中忽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等。这些要求对信息技术教育必须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而对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研究恰恰可以将信息技术自然转让到学生手中,使之成为学生认识的工具,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学会认识,学会生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同时一课题的研究满足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基于以上几点原因,我校领导站在课程改革的高度,确定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

二、研究目标和理论基础

㈠ 研究目标:本研究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最终目的是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教师与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整合中来,学生既是知识的构建者,又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者。在现代信息技术素养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上得到双重提高。从而在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最终使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完成意义建构的学习过程,为学生今后开展自主性、研究性学习打下基础。具体研究目标为:

1、揭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2、构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

3、提高教师和学生信息素养

㈡ 理论基础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该理论强调学校教育必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资源环境,就是要突破书本作为知识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料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的知识量,使学生不再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能开阔视野,扩展知识,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新课程理论

新课程理论中强调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重视信息技术对于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积极作用。强调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改变,强调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3、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借助于他人(教师或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即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他们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建立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学习要建立在信息之上,但又要超越给定的信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逐渐从教学辅助工具转变成学生的学习伙伴认识工具。

三、研究过程及方法

㈠ 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在语文、数学和英语三个学科进行研究,其他学科为辅导研究,研究二至六年级进行。

语文学科: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整合的教学策略及模式。数学学科:探索信息技术与数学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

1整合的策略与模式。

英语学科:为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探索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策略与模式。㈡ 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用资料和文献研究法,采用行动研究和经验总结法等相结合的方法,体现实验的研究性和广泛参与性,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尊重每一位教师的基础经验。注重边实验、边辐射、边总结、边推广,突出实验的成果,经验和典型,切实发挥课题研究的作用。

㈢ 研究步骤及任务:

本课题研究年限为三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1.10—2002.9)课题启动筹备阶段。

主要工作是组建课题组,进行实验教师培训,查询相关资料,信息技术环境建设,制定研究方案,先行启动运作。

第二阶段(2004.3—2005.4)实施阶段。

在课题组的领导下,全面落实研究计划,控制实验过程,开展实验研究及时总结,展示和推广阶段性成果。

这一阶段主要工作包括:各学科教师制定课题研究实施计划,开展研究工作,按计划上研究课,写课后反思,积累教学设计及研究心得、体会。课题组要求实验教师第学期上三节研究课,听20节课,撰写一篇高水平论文,写一本自学笔记,制作一件高水平课件。对学科课进行深入学习,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学校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促进阶段研究成果交流,调整完善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与模式,形成丰富的课题研究第一手材料。

第三阶段(2005.1—2005.5)实验的总结验收阶段。

主要工作是整理课题研究的资料,确定了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英语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形成课题研究的物化成果,撰写结题工作报告和结题研究报告。

四、研究保障

为了加快信息化进程,保证课题研究的有效开展,学校在资金极其困难条件想方设法为课题研究提供必备条件,强有力的环境支持。

㈠ 组织保障

1、成立专门的研究领导小组,由学校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负责,选用素质高,对此项研究有热情的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形成一支强有力的实验队伍。

2、争取教育行政领导的大力支持,聘请专家为课题顾问,确保课题研究目标的落实。

3、定期举行课题组成员的研讨与培训,不断加强课题组成员自身的学习和提高。

4、对每阶段的课题工作进程进行检查,保证课题达到预期效果。

㈡ 物质保障

1、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保障研究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

2、带领实验教师外出学习与考察,在物质上做好充分准备。

㈢ 制度保障

建立科研奖罚制度,鼓励广大教师参加科研,调动教师科研的积极性。

五、研究经费预算:(研究经费完全自筹)

1、硬件建设:约80万元

2、教师培训:5万

3、软件开发:8万

4、购买资料与印刷:3万

六、“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课题组成员:

组长:王淑荣

副组长:孔祥云、尹芳

指导教师:栾晓薇、郑东慧

语文研究教师:聂卫芳、董明、荆燕、孙笑、崔丽妍、魏萍嫒、赵洪霞(语文组长:聂卫芳)数学研究教师:栾晓薇、赵慧俐、何彦艳、邹海燕、陈玲、王淑敏、高艳、徐晓航(数学组长:邹海燕)

英语研究教师:马龙丽、周萍、卢珊、李春艳、吴丹(英语组长:马龙丽)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改革方案 篇6

践与思考

摘要 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本质是教学结构的改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效果如何评价?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对老师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我们试图从实践研究过程中找到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科教学 整合

[理论依据]所谓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发送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间接促进信息技术的掌握,达到“又赢双利”的共建目的。

一、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整合课堂中对象:除了教师、学生外,还有大投影屏幕、电视屏幕、电脑屏幕、黑板等。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教师由原来的单纯主讲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组织者。教学的镜头多数是教师和学生平分秋色,甚至学生占据大部分成为主角(在基于网络资源的处主学习、网络环境的协商学习、角色扮演、综合活动课及Internet的远程合作学习中)。学生角色: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媒体由单纯的教师的演示工

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尤其要突出学生积极、主支地利用多媒体工具,利用网络资源校园资源库生动、活泼地学习过程。师生积极合作、发现探索、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传播、互相评价的热烈气氛和教学、学习过程。

比如: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某些枯燥的知识,缺乏实践机会与自身经验的亲历性,这就需要创设相关的环境、氛围,不仅会缩短教学和现实的距离,给学生提供使用这些知识与技能的机会,而且满足了他们好奇、好动的心理,学生触景生情从而激发起表达的欲望。这种情境性学习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习迁移,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提高了信息技术掌握能力。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习操作系统时,通过计算机设计几个情景:

(1)操作系统是人机交互中介(动画)(2)操作系统管理所有资源

(3)OS为其它软件提供统一的工作环境(4)多种OS的差异性

学生在这些模拟现实生活的情景中边看边说,不仅了解了操作系统概念,而且知道它的作用,它的职权范围,以及其它一些相关术语的含义。基于情景的教学中,学生会很快联系起自身的学习经验,会很快理解这些枯燥的理论知识投入到学习中。那么这种情境的创设,是要由老师利用信息技术来完成的。同样网上的信息也要靠教师去精心的筛选,引导学生不去浏览不相关的资源,这就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实际上建构主义提倡的以学为主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其中的每一个环节要真正落到实处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所以,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二者并不矛盾,是统一的集合体,统一的具体就是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如何检验,靠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由于老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情境创设、信息资源包的提供,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以及自主学习策略等设计方面,所以,如果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必然体现得越充分。

二、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各有优势和不足,最理想的方法是将二者有机结合,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此理论既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注意的是,对于信息技术,不能仅看作是辅助老师“教”的演示工具,而应当更强调把它们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并要把这一观念自始至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的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

注意:不是在一节课中,你用了计算机机,用了CAI,用了多媒体或者上了网就叫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至多只能算作是浅层次的整合。很多时候,虽然计算机教师在网络教室上的,学生也多数时间在操作,可教师大部分时间还是在说,而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本没有体现,这能说是一节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课吗? 在多媒体环境下,由于呈现了大量的信息,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学到不同的内容,对同一主题产生不同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组织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包括师生的互相交流和沟通,研究性学习,通过多种方式创造性的组织和交流信息,共同探究完成一个主题。(1)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协作学习。即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协作学习。当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不能独立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如:在学习某些知识或应用课件过程中,自己只能找到书面的方法,或根本不会用,可以通过呼叫键向其他同学或教师请教。这样,学生通过主动探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借助别人的帮助,利用有效的学习资料完成了任务。

(2)小组间的协作学习。即小组和小组,小组和教师之间的协作学习。在完成一项任务时,如:制作板报、海报,设计一个班级网站等。每个小组都有2-4人,大家共同完成一个主题(在每个组当中,其实也包含着个体与个体的合作学习,这样才能完成一个小组的任务)每个小组之间相互协调,把班级的网站建立得更加完美,在此过程中,学生得到更多参与交流的机会,促进学生各抒己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良好品质和精神,同时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三、网络化的课堂评价体系

网络化的课堂评价,改变了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造成学习、评价、反馈、补救各环节的脱节。

(1)学生自评。此环节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作品后对自己作品和学习过程的评价活动。学生自评时:一方面能及时地发现不足并修改自己的作品,另一方面能主动地通过网络浏览其他人的作品,并将他人的优点结合到自己的作品中。他们主动深入推敲自己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应用技能,从而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

(2)学生互评。此环节中学生通过网络选择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并把评价反馈给这位同学,每个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不尽相同,在评价他人作品的过程中,自己可以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创造意识。实践证明,通过学生间的互评,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熟练应用程序,综合素养也得到提升。

(3)教师点评。学习练习完成后,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即时点评,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传统课堂评价中,教师往往受以往印象评价作品,所举例子仅限个别作品。通过网络,教师可以迅速地浏览所有学生的作品,及时发现每位学生的闪光点,以及评价时所需要的多

种类型的典型范例,再借助网络将这些信息反馈给每一位学生,就可以在此基础上从多个角度进行精彩有效的点评了!

四、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对老师的要求

1、要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

信息技术与任何课程相整合的过程决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声深刻变革。这需要有先进的理论做指导,这里之所以特别强调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作指导,是因为它对于我国教育界的现状特别有针对性,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极大的冲击;另外这种理论是伴随着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普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所以这种理论“天生”就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也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

2、要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

以前的老师主要任务是给学生“浇水”,而现在,教师的任务不仅需要给学生浇灌适量的基础之“水”、知识之“水”,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发现哪里有“水”,如何去找“水”……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更不可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但是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只要是网站上有的,国内外的都有免费的,都可以采用“拿来主义”,只有在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

(可者找到的资源不够理想)的情况下,才有必要由老师自己去进行开发。

目前,我国的网络教育发展很快,“校校通”工程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建设起了自己的校园网,里面有很丰富的资源,尤其是在教育的是量的扩展方面,网校将优秀师次的教学内容通过互联网传递到不同的地区,使贫困地区的孩子也能接受到优秀的教育资源,极大地缓解了地区差异所的教育差异。网络教育不仅要注意“量的扩展”,更应该追求“质的提高”,即在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要充分发挥其它媒体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3、要注意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能体现新型教学要求的教学模式很多,每位老师都应结合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本学科课程的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类型是多样化的,但若从最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考虑,则有两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最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探索。这两种教学模式就是“研究性”学习模式(也叫探究性学习模式)和“协作式”学习模式(也叫“合作式”学习模式)。

信息时代,我们更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摆脱书本与权威思维的禁锢师生的思想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得到更大范围的拓展与张

扬。我们必须不断探求新知识和新理论,要有破旧立新,敢于向传统教育思想观念挑战的勇气和精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任重而道远!

初中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实

践与思考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改革方案 篇7

1.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突出“基础性”原则。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使学生终身受益,无论学生今后从事何种工作,他们在小学学到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都是有用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选择教学内容要立足现在,展望未来,知道时代对公民的信息技术要求是什么,如今普及的信息技术是什么,最有前途的信息技术是什么。所选学习内容应该是信息技术学科领域中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将来要用到的,或能迁移到其他领域中去的知识或技能。例如,什么是信息、信息的重要作用、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各个组成部分的有关概念及知识、大致工作流程、数据处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计算机的概念等都是信息技术课程中相对稳定的基础知识。

计算机软件知识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占很大比重。但是在教学软件知识时,切不可盯住一个具体软件的功能过于详细地讲,而应针对一类软件的共性,注重对其核心内容和基本操作技能的筛选。例如,在教学“文字处理”这部分知识点时,选择WPS软件作为教学内容,则将文字处理软件所共有的汉字输入、文字的编辑、美化,以及图片的插入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重点内容。小学生在掌握这些知识点后,同样可以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记事本、Word等其他文字处理软件,更深入地理解计算机处理文字信息的特点。

2. 游戏引路,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性、好奇性强,往往坐不住,而对于单调的练习感到厌烦,经过充分考虑、分析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我适当地采用一些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配合教材内容,通过各种渠道搜寻一些既适合小学生又具有很强趣味性的游戏软件。例如:计算游戏、拼图、简易加法、赛车等游戏,这些富有童趣的游戏,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学生在忘情地玩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把指法练熟了,懂得了平常课堂中很难理解的回车键、空白键、换档键、光标键、退格键、功能键的作用与使用。由于游戏中巧妙地设置了一些障碍和关卡,迫使学生理解键盘上的一些键的功能与使用,这样他们就在无形中学会了键盘的使用。如果强行让他们学习理论知识,背熟键盘字母排列、键盘功能,学习效果不见得就会很好,同时学生也没有更大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正确地引导小学生玩电脑游戏是利多弊少,使我体会到“电脑游戏是通往电脑世界的捷径”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但电脑游戏的取材和活动时间必须严格控制,选择优秀的适合学生的游戏,更要强调趣味、益智、学习的功能。

3. 学以致用,使学生乐学。

3.1 教学内容的制定要与学生的“用”相结合。

在教小学生学计算机时,选择的教学内容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例如“画笔”,学生可以利用它来设计贺年片送给他人;“word文字处理”,学生可以利用它写通知、制课程表、写信;“powerpoint”,学生可以利用它来制作班级通讯录;“媒体播放器”,学生可以利用它来制作班级通讯录;“媒体播放器”,学生可以利用它放自己喜欢的乐曲。这样,在课堂上学的都能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都能服务于现实生活,都是学生所需要的,学生学起来就会有兴趣,乐于学。

3.2 在应用中练习,巩固知识。

学习的知识与技能是为了“用”的,有了“用”的可能,“用”的需求,使用它的人才能想办法强化巩固知识。这说明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设计练习要注意“实用性”。例如:在介绍powerpoint中的“自选图形”的使用方法时,简单的单击、双击、拖动这些操作,学生很快就能掌握,可是他们练习的热情不高,大多数同学都在那儿画,删除,再画,这种练习虽然使学生掌握了工具的使用方法,但是并不能让学生了解“自选图形”的作用。于是在设计这节课的练习时,可以提出一些任务,例如:用自选图形画一个圆柱体,并介绍一下各部分名称。学生提出一些任务,例如:用自选图形画一个圆柱体,并介绍一下各部分名称。学生在完成这一任务时,既练习了各种自选图形的使用方法,将它们整合在一起,又介绍了数学知识,有了明确的目的,练习就有了动力。

4. 突出学科特点,关注教学的“生活性”。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优势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教育教学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互性、继承性、综合性。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可以很好地打破传统教育教学封闭、僵化的模式,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为此,信息技术必须加强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探索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模式的特点

1.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基于文本、语音等多媒体的教学支持。教师可以边讲解边指示,控制教学的全过程,及时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实现师生双方的交流,确保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它最终要解决的是全方位问题。从课程标准到教学内容,从教学方法到考试评价,都要在与信息技术融合中实现改造,从而“整合”为更合理的能力标准、知识系统和教学体系。

2.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参与、自动探究与交互资源的过程,不仅能眼见其形、耳闻其声,而且能手脑并用,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认知活动,使得学生在同一单位时间内增加了所接受的信息量,增强了记忆的效果,加快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消化速度,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了学习效率。

3.要发挥网络的信息传递功能。网络环境下立体交互的教学过程,可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多侧面和多媒体地展示教学内容;且画面逼真、色彩鲜艳和文字清晰,化虚为实,变静为动,使深奥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学习环境的保证。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优势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使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它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学科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知识的获取与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又能听,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單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另外一个是关于保持记忆持久性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由此可以得出,通过“整合”后的课程可以给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刺激的信息,这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

3.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享大家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

4.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努力创设合作式学习的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发展协作能力搭建舞台。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了信息交流的多向性、丰富性和快捷性。它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机互动、师机生互动、生机互动、生机生互动的多种友好合作方式,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为现代化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活动天地,促成了教学改革的深化,使教育教学领域发生了更为深刻的巨变,教学方法的策略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内容的信息化等,都已经逐步成为了现实。这种整合的作用是巨大的,我们应该大力推进这种整合,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上一篇:消防验收合格备案下一篇:职场沟通同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