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024-10-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精选8篇)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篇1

(2)加强和改进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支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支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包括立法权、重大事项决定权、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任免权、监督权等。

(3)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形成开放、互动、畅通的关系,使人大代表能够深入了解民情、广泛反映民意、充分集中民智,使中国特色的代议制民主更具生机和活力。

(4)按照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要求,适应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的需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人大工作,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5)加强人大干部队伍建设,加大人大干部与党委、政府、政协干部之间的交流,优化人大领导班子的结构,逐步减少人大领导职数,为进一步提高人大工作的水平和质量提供组织保证。

新华网2004年12月4日

……………………………………………………………………………………………………………………………………………………….怎样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006-12-26 13:11:04|分类:知识储备 |标签:资料1|字号大中小订阅.1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40多年来,在实践中逐步发展,在国家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将进一步得到完善。

第一,进一步完善人大代表的选举制度。要切实保障选民和代表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使选举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阶段都符合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代表的来源,结

构,选举。产生。。)

提名制度

1合理分配代表提名比重

2保护代表联合提名权利。

3素质标准的关口前移

4创新人大代表成分构成。

5探索引入评价和竞争机制

第二,全面落实宪法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规定。要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认真执行立法法,加强立法工作,把国家的各项工作逐步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加大监督工作的力度,提高监督工作的实效,特别要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的监督;依法行使决定权,及时对国家的重大事项作出决定。

第三,加强代表制度建设。要重视代表提出的议案和建议的办理工作,继续探索代表在人大闭会期间执行代表职务的途径和方式,健全有关的制度,保障代表的民主权利。要总结代表联系选民或选举单位、接受其监督的经验和做法,逐步使其规范化、制度化,从制度上保证人民对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

第四,完善议事制度,提高人大及其常委会会议的效率和水平。要根据近些年的经验,借鉴国外有益的做法,完善会议审议议案、表决议案制度,保障会议通过的法律和作出的决定的民主性、科学性;要规范公民旁听会议的工作,进一步提高人大会议的开放程度,为实现公民的知政权提供条件。

第五,进一步改善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增加熟悉法律、经济等方面知识的专业人员,在逐步实现常委会组成人员比较年轻化的同时,逐步实现常委会委员的专职化,使常委会委员把主要精力放在人大工作上。

第六,加强人大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办事机构的建设。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需要,是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程中,要把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坚定不移地向前推进。同时要看到,由于受到我国经济、文化等状况的制约,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和轨道,有领导、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

参考资料:http://laodong.qingdao.gov.cn/renda/qdrd.nsf/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形式。在经历了50年的风雨历程,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需要加强和完善的地方,以更好的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本文即从两个大的方面来论述如何加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关键词]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当家作主优越性专门委员会

自1954年召开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至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整整经历了风风雨雨五十年,从一个探索阶段逐步走向成熟。它作为我国的一项根本的政治制度可以概括为拥有国家权力的我国人民根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通过民主选举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历史的经验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极大的优越性。首先,它适合中国的国情,因而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虽然经历过曲折的阶段,但它本身还是在不断的健全和完善,它的巨大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其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便于人民参加国家管理。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再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便于集中统一的行使国家权力。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其监督。这充分表明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在国家权力的行使和实现过程中处于主导支配的地位;最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能保证中央的集中统一的领导,又能保证地方

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由于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在国家机关体系中处于主导支配地位,因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将国家机关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关系的有序化,从而既保证中央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又保证地方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关键。

正是因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极具优越性的政治制度,那么我们理所当然地必须予以坚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使得原本应处于“权力中心”地位的各级人大极其常委会往往演化为“二线机关”。为此,只有不断完善和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才能树立其权威,从而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际作用。以下笔者主要从两大方面来论述。

一、加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理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与其他机关组织的关系。

(一)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同同级党组织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坚持党的领导是“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但必须明确的一点是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而不是具体工作的包办代替。党组织作为具有政党性质的党派团体与国家政权机关无论在性质,还是职能、任务上都存在诸多的区别,它们分属于两套不同的系统,因此就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与党组织的关系来说,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两句话:一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是依法行使职权也就是坚持和实现了党的领导;二是同级党组织的职责是为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提供保障。、它们的目标和宗旨是共同的,即真正保障广大人民当家作主。作为党组织,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建设,严格党内纪律,另一方面要切实用宪法和法律来规范自身的行为;作为人大方面,应该首先在政治上接受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行使自身范围以内的权力,切实加强同人民群众的沟通,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与同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关系

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国家行政机关是人大的执行机关,由人大产生,向人大负责并受其监督。由此可知,它们的关系是决定与执行、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虽然近年来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审议决定重大问题和对政府监督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与宪法的规定和人民的期望相比则还存在较大差距。

(三)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与同级司法机关的关系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我国司法机关有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它们都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并受其监督。同时,宪法还赋予了它们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权力。据此人大及其常委会之间的关系问题主要是人大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关系问题。因此要明确它们的关系,既要明确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的内容和范围,又要有明确的监督程序和方式,从而既达到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目的,又保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形式职权。

二、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自身建设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仅必须明确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与其他机关组织的关系,而且还必须解决内部问题亦即必须从自身制度方面予以完善。

(一)制度建设

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也要遵循一定的工作程序。为提高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效率,就必须将这方面的内容法律化、制度化。

1.会议制度

可能在大部分人认为开会的问题似乎很简单,但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来说,由于其是以会议的形式行使职权,所以制定和完善会议的有关制度就显得非常重要。现在规范人大开会制度的全国性文件也只有“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两部,且议事规则中的诸多内容尚很原则,还有诸多内容尚未涉及,因而有必要制定其他有关条例。诸如“议案规则”、“质询条例”、“罢免条例”等都应起草制定,以建立系统、全面的议案制度、质询制度和罢免制度等。

2.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与代表的联系制度

在某些基层人大实践工作中已经建立了主任接见代表日制度、代表小组活动日制度、常委会组成人员和机关干部深入基层走访人大代表制度等等加强与人大代表联系制度,但从全国范围来看,我们有必要将其固定化、法律化。

3.人大代表与选民的联系制度。

“人民代表人民选,选好代表为人民”。在每次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期间大都可以见到这一标语。它不仅反映了人大代表的来源,更突出了人大代表的工作目的和宗旨,即为人民服务。从实际工作看,主要是指双向联系的制度化,代表向选民收集情况、向选民汇报工作及述职等应该形成制度。而且这也是选民考察代表是否称职,以及应否罢免的主要依据。

4.人大代表的视察、调查制度

要依据法律法规来规定调查视察的范围、程序等,也要为进行视察、调查提供必要的条件。如交通工具、人员配备等。

5.人大代表的学习制度

广大的代表只是在其工作岗位上接受过学习和锻炼,要提高代表的素质,培养其参政议政的能力,还应把人大代表的业务学习形成制度。

(二)组织机构建设

根据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现状,在组织机构建设方面应该抓两个问题:一是将原有的工作机构更加合理化,使其充分有效的运转起来。特别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各专门委员会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二是应该在结合现实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客观需要加强机构建设和组织建设。具体说来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增设专门委员会

尽管专门委员会只是人大及其常委会辅助性的工作机关,但其任务和作用都不可小视。从全国人大来讲,建议增设宪法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设置监督宪法实施的专门机构,是维护宪法权威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客观要求。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工作实践,以及党中央关于加强廉正建设的方针政策看,增设监察委员会也是非常必要的。

2.加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组织建设

首先要尽快实现代表结构的合理化;其次必须实现人大常委会的专职化。因为实现委员的专职化,是提高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职权能力的必要条件。

综上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经过五十年的艰难探索和发展已经走向了成熟阶段,但我们还必须不断地加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其真正的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更充分的发挥其优越性,从而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无比优越性。

参考书目周叶中《宪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许崇德《中国宪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

何华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与时间>>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

许崇德<<宪法与民主政治>>中国检察出版社 1994年版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

3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也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45周年、县级以上地方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委会20周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也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展和完善的。它与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有本质的不同,有着西方议会制度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领导全国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后,根据我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政权建设的长期实践,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起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政权。从此,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人民当家做主,掌握国家权力,国家政权成为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可靠保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认真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明确地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使我国进入了民主法制建设的新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完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经验,适应现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在党的十五大上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并写进了宪法。这是我们党执政方式的重大发展和完善,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个好制度,它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本质。党的十五大指出,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这对于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人民民主具有决定性意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全局性的问题,是全党的事情,整个国家、民族的事情,必须加强党的领导。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进步,地方人大建设取得了重大发展:一是县级以上各级地方人大设立了常委会,这是我国政权建设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项重要举措。二是改变了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加强了基层政权建设,扩大了基层民主。三是赋予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一定的立法权,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快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四是改革和完善了选举制度,把直接选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办法扩大到县级,并实行了差额选举制度。

20年来,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我们甘肃省的人大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果。地方立法工作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监督工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人事任免、述职评议等工作不断改进;注意做好代表工作和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加强了自身建设,健全和完善了工作制度。这些工作的开展,对促进全省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广大人民群众和人大代表也正是从这些工作中,更多地、更直接地感受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步伐,感受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无比优越性。

45年来,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的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20年来县级以上地方设立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实践,充分说明,离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法制建设就难以发展;离开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卓有成效的工作,宪法实施和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就难以落到实处,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目标就难以实现,也就不会有国家的长治久安。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努力开创人大工作新局面。中国共产党是我们国家的执政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党的领导,是一切工作的重要保证,也是人大工作的重要保证。在人大工作中要牢牢树立党的领导的观念,把自觉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辩证地统一起来;要善于把党的主张和决策,通过法定程序变为国家意志,依法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要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依法确保党委意图的实现;要坚持请示报告制度,对人大工作中的重要问题、重要活动、重要事项,及时向党委请示报告。要在省委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全省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从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大工作,全面履行好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真正做到思想到位、认识到位、工作到位。

搞好地方人大工作,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大干部队伍。要通过“三讲”,进一步加强人大干部队伍的党性党风教育。要努力加强政治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坚持不懈地抓好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及法律知识、现代科技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的学习,力求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刻理解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和公仆意识,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振奋精神,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尽心竭力地做好人大工作,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自觉抵制和反对各种错误观点,坚持和维护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定正确的理想和信念。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真心实意的为人民办实事,以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真正做到代表人民当家做主。要充分发挥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和机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提高办事效率和工作水平。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篇2

1.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权利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机关设置主要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1.2 人民代表大会的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人民解放军选出的代表组成。

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出的代表组成。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 以及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由选民直接选出的代表组成。

1.3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职责主要包括监督宪法的实施;

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首先, 其具有选举各级机关的官员并且罢免官员的权利。其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审查中央和地方预算及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批准中央预算和中央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建制;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决定战争与和平的问题。

1.4 各级地方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

表大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 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 可以制定和颁布地方性法规, 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

经济特区所在地的省、市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授权决定, 制定法规, 在经济特区范围内实施, 根据授权制定的法规应当报授权决定规定的机关备案。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状况及其面临的挑战

2.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状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在我国有一定的根源性, 正如马克思所说: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是由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所产生的。在我国解放之初, 由于资源的匮乏, 中国实行计划经济, 从工业到农业都统一发放资源。统一生产、销售、流通以及销售的各个环节都要服从国家的分配。公民愿望的表达就是就是国家政治愿望的表达, 人民的一切政治经济活动都必须在国家统一的活动中进行。即使个人有政治的诉求, 也必须要符合国家的政治政策以及国家的统一组织安排。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 采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于尽快恢复和发展我国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从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利设置来看,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以民主集中制和“议行合一”为组织原则, 1954年宪法规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唯一的立法机关。在人民大会期间, 其行使权力的是人民政府, 这样的管理设置方式有利于统一、高效的行使权利。在我国议会制度的基础是选举制度, 它是通过在各单位和各居委会来说, 名额都是预先被分配好的, 至于最后谁被选举为代表, 以及谁不被选举为代表, 这些都是在计划之中的, 其结果是预先设定好的。其谁参与到人民代表大会之中与自己是否要参与的意愿无关, 这无疑让我们又一次看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计划痕迹。

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虽然存在一些不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方面。在使用过程中也曾作出过相应的改革和调整。如1955年,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出了“由人大常委会制定法律”的这一改变, 它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解决立法集中问题, 1978年后, 由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 也相应的为适应社会发展,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上的选举以及组织制度和职能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

随着社会发展的继续推进, 在实践中证明, 对于人民代表大会的改革和调整使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越来越完善, 也使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满了活力。我国自建国以来, 社会经济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已经逐渐地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 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也自然不适合改革开放的需要, 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价值观的多元化以及独立的人格, 所以, 改变原有的计划经济时代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从本质上来说, 是有利于社会经济以及政治发展的。21世纪的到来, 我国加入了世贸组织, 进一步向国际开放了市场, 在政治制度的某些方面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中出现了某些抵触或者不合适的地方。因此, 在实际的工作中,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没有发挥积极作用, 因而, 对其的完善和改革势在必行。

2.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面临的挑战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政治制度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规定。

而政治制度的改革直接涉及的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方面。市场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社会财富, 这也必然要求政治的强化, 但是在改革过程中也会遇到挑战, 这主要包括以下的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 公民自主权的放宽和政治参与度在不断的提升, 但是这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选举代表参与的行使形成了冲突和矛盾。一方面,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民群众对于主体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 他们在生活中强调自己的权利;另一方面,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依然没有变化, 仍然是代表选举制度, 这实际上与这种变化中的新要求是相互抵抗的。

第二, 媒体与互联网的监督直接对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责和作用提出了挑战。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 媒体已经成为了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而作为互联网也起着对于大众舆论的监督的重要作用。在现实中的很多的时候,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策以及一些规定都是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压力和媒体的压力而做出的改变, 这已经改变了传统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模式, 也从更深层次上对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责和作用提出了挑战。在如今, 特别是2009年, 微博———作为自媒体已经成为政治监督的导向。比如微博问政已经成为一项积极的手段参与到社会政治的建设中, 面对种种社会生活的变化, 对于人民代表大会已经表现出了不适应性。

3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

3.1 加强和完善人民大会的组织机构和工作对于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结构和工作程序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的几个方面:

第一, 优化常务人员的结构组成。从我国各级的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人员来看, 其年龄结构偏老龄化, 由于年龄的关系, 这会不自觉地影响到他们工作的效率问题。第二, 全国人大常委担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 但是由于现行所固定的每两个月一次的例会严重地增加了各级常委的工作量, 因而为了提高其工作效率, 可以适当地延长会议期。第三, 提高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效率。在我国每个部门的委员, 他们对于工作常常都是亲力亲为, 这大大降低了工作的效率, 作为我国的行政部门也可以借鉴外国的方法, 配备各种秘书来协助完成任务, 这样分工明确, 就能使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3.2 加大监督力度, 树立政府绝对权威当前我国各级政府都存

在监管不到位和监督机关虚设的情况, 这往往造成了执法不严, 有法不依的状况发生。所以, 加大对于政府的监管, 有利于政府工作的开展, 更加符合“以人为本”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刘茂林.中国宪法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坚持与完善 篇3

关键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平演变;团结统一

1949年的10月1日,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城楼向世界郑重宣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至此,中国翻开了历史发展的新篇章。弹指一挥间,中国走过了六十年的沧桑岁月,六十年来,有血泪、有心酸、有欢乐、有歌唱——中国正一步一步走向成熟,走向世界,向世界人民展示着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中華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茁壮成长。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遵循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借鉴巴黎公社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在带领人民为推翻三座大山而浴血奋战的同时,对建立新型人民政权及其组织形式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在为实现人民民主而不懈奋斗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历程, 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性结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的政权,只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同这一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只能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一看国家政局是否稳定,二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三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人民民主不断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推进,社会和谐稳定,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提高,充分见证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历史的正确选择,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的好制度,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感。

早在1940年,毛泽东同志就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提出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构想。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和恢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初期,曾明确强调:“我们讲民主,不能搬用资产阶级的民主,不能搞三权鼎立那一套。”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述及:“我国实行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个根本政治制度,这对于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人民民主具有决定意义。”他多次讲起:“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胡锦涛同志在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清楚地告诉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多年来的历史告诉我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每当重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用的时候,社会主义民主就比较充分,决策就比较符合实际,国家政治生活就比较和谐稳定,因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就比较顺利。反之,忽视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或者这一制度一旦遭到破坏时,人民当家作主就无法保障,党和国家的事业就遭受损失,人民群众就陷人灾难。

所以,我们一定要铁了心,心无旁鹜的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只有我们铁了心,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西方那一套“多党轮流执政”、“三权分立”、“两院制”所迷惑,不被各种异端邪说所左右。

当然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警惕西方国家对我们的和平演变,糖衣炮弹的攻击。“战争可以灭国,文化可以灭种”,在当今相对和平的年代,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足迹无处不在,美国好莱坞的电影一度占领我国的最高票房,他们宣扬的大多是个人主义、英雄主义、资本主义社会的优越性;美国的总统的大选,全世界的人都在关注,仿佛他们的制度就是最民主的,我们一大批中国民众都被迷惑了,当前还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不顾本国国情,盲目推行西方的民主政治模式,并没有使本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反而造成了政局的动乱,国家的落后,人民生活的贫困,他们的实践也告诉我们,如果在政治制度问题上被西方和平演变的攻势打开口子,就势必在经济、文化上全盘西化。这种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对共产党否定的逆流,我们决不能让它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泛滥。

祖国六十载的发展历程,全中国十三亿同胞一同见证了她的辉煌,通过我们自身的不懈努力,制度的不断完善,我们要向世界展示并奉献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模式,要让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认同我们的民主政治,使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历史使命。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篇4

【摘要】自1953年我国选举制度正式确立至今,已经历了58年的风风雨雨,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的不断变革与发展,我国选举制度也在不断地修改着,发展着,就今天看来,我国选举制度较以前确实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我们也不应忽视在信息瞬息万变的今天,我国选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不少缺陷和不足,如何在政治民主化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选举制度将是我们改革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中国选举制度完善发展

众所周知,选举制度是现代国家重要的政治制度。是人民进行权力委托的行为,是国家机关获得合法性的途径,是我国人代会制度的基础,是人民群众参与和管理国家的基本途径,是培养和提高公民政治素质的重要渠道。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普遍得到提高,这些低层次的要求得到满足后,人民群众的高层次要求日益高涨,要求得到尊重、发展、参政的愿望日益高涨。因而作为政治改革的源头的选举制度的完善就当仁不让。总的来说,我国选举制度改革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自身利益取高位,竞争激励紧相随

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益的分配不同才导致了争端,今天我们常见的是选民对代表是谁不关心,代表干了什么不关心;而代表则常常表现为代表行事随心所欲,颇有

哗众取宠之嫌。原因呢?我认为原因就在于我国传统思想中“个人自扫门前雪”的影响根深蒂固,当不触及自己利益时人们就缺少对事情的关注度。就拿选举来说,由于中国现实国情的限制,选举与选民的利益相脱节,人们对选举的兴趣与日剧减,只是单纯的机械化的服从。这时就需要加强选举与选民利益的关联,加强代表与选民的联系。应做到:选民选举自由、选民选举资格平等、代表被选举机会平等公正、完善制度保障。

而要做到这些,我们就不得不将竞争机制引入选举制度。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无论是企业,学校还是机关,都愈发重视择优录取,结合我国现实国情,竞争机制的引入有其必然性:一方面,人大代表是一种政治职务,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引入竞争机制有利于增强候选人的紧迫感,使命感,激发候选人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另一方面,我国奉行人民代表代表人民,人民代表为了人民的原则,竞争机制的引入,有利于密切代表与人民的联系,加强基层民主。

(二)公正平等把新创,法律规章作保障

公正是我国选举制度的一条基本原则,为保障选举公正平等的顺利实施就要求不断创新选举制度:一是适当扩大直选范围,扩展群众基础;二是,切实实行差额选举,增强选民选举积极性;三是,适时实行界别选举,增进代表的广泛性,实现选举的民主性。

无论如何改革如何完善选举制度,最关键的保证可谓是国家强制力了,而不断完善和健全相关选举法和选举规章无疑是确立国家强制力的重中之重了。选举法是为了保障人民主权的实现,保障人民的选举

权与被选举权而设立的,因而凡是不利于这项原则的选举条文,地方选举法规,都应废止。

(三)代表人员做专职,行政遮天手难支

人大代表是一种政治职务,是国家机关的公职人员,我国现今的实际情况是人大代表只是一个“兼职”,而正职却是作着政府工作人员,因此,人大代表不能很好的密切联系群众,不能真正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服务于人民,因此,人大代表成为专职很有必要,一方面人大代表做专职可以更贴近群众,切实提出有利于人民群众提案;另一方面,人大代表专职可以确保职权行使的独立性,不受行政机关的干预。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篇5

张祥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世界在变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及时总结新的经验,借鉴当代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拓宽视野,在工作上不断开创新局面。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墨守成规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创新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时代主题。首先,要增强创新意识。

创新是对现有理论和实践的适度超越,是对某种利益格局的勇敢突破,创新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没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没有大无畏的创新精神,一切创新无从谈起。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发展和人大工作的开展,无不体现着时代的创新精神,是党领导人民在实践中创新的结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个全新的制度,在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上既适合我国国情又有无比优越性的一个制度。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人大工作丰富多彩而又卓有成效的开展,促进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得到发展和完善。可以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创新中确立,在创新中发展,创新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时代主题。当前,人大工作与新时期阶段形势和任务的需要还不相适应,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宏伟目标,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提出了新任务,对人大工作的实践提出了新要求,更需要我们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重要目标和保证,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内容,是研究和开展人大工作的目标和方向。对此,我们面临很多工作要做。比如,怎样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良好统一;怎样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有效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怎样开展对法律实施的监督,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怎样推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和谐发展;怎样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等等。所有这样,都需要我们勇于探索、积极实践,大胆创新。当然,人大的具体工作,具有政治性、法律性、全局性、程序性强的特点,必须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来进行,但这并非意味着必须循规蹈矩,一成不变。法律的规定并非能穷尽社会的实践,始终领潮日新月异的时代步伐。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坚持和完善,需要人大工作的实践去丰富和发展。近年来,人大工作在许多方面有了发展和创新,如执法检查和民主评议活动的开展,询问和质询权的运用,特定问题调查的启动,重大事项决定权的行使,监督法的颁布实施等等,促进人大工作由会内向会外延伸,由程序性向实质性发展,由对事的监督向既对人又对事拓展,由单一形式向数权并用深化,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具体化并有效发挥了作用,在不断实践和创新中丰富了人大工作,发展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新时期需要我们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以昂扬斗志和进取姿态,站在时代前列和实践前沿,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负伟大时代的伟大使命。

其次,要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创新的基础,创新能力就是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突破前人、提出新见解的能力,就是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能力。创新能力决定创新的质量。提高创新能力,必须刻苦学习、勤于思考。要学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在人大常委会及其机关形成认真学习的风气,民主讨论的风气,积极探索的风气。要善于鉴别国外议会的成熟经验,西方社会主义议会的成熟经验应该借鉴,西方资本主义议会的成熟经验也可以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都应该吸收和借鉴。通过鉴别,加以改进,为我所用。比如国外议会对预算的审查制度、审计制度,对行政、司法官员的履职监督和廉政监督制度,议员的竞选和专职化制度等等。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只有50多年的历史,地方人大常委会设立也只有30多年,亟需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使这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日臻成熟,充满生机和活力。提高创新能力,必须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发扬民主,深入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创新的主体和推动者。人大代表来自人民群众,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既是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更是人大工作的基础和依据。人大代表要经常深入群众,忠实代表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呼声,汲取他们创造的新鲜经验,以此改进自己的工作,更好地发挥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作用。提高创新能力,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人大开展工作的主要方式方法,是人大工作的一项基本功,只有真正深入实际,抓住关系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关键问题,体察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虑、所愿,才能增强工作的效果,并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开创工作的新局面。推进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建设,既需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又需要把当前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的职权切实行使到位;既需要坚持严格依法办事,又需要及时总结社会实践中的鲜活经验,人大工作任重道远。做好这些工作,既需要观

念的更新,更需要能力的提高。否则,就会看不见新情况,提不出新思路,辨不清新潮流,在快速发展的时代面前茫然无措,或者“倒将船尾作船头”,开时代的倒车。我们要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找办法,在群众中长智慧,努力提高创新能力。

其三,要创新工作举措。

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以立法权、决定权、监督权、任免权,人大工作要紧紧围绕行使好这“四权”来进行,创新工作举措,采取切实可行有效的形式和载体,保证“四权”行使到位,取得实效。要不断加强立法工作,及时对新时期阶段通过实践证明已经成熟的经验做法上升为法律,用法律来巩固和扩大改革的成果。对现实急需但还不够成熟的做法,地方人大应该着力实践和探索,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为全国人大立法提供经验,做好准备,奠定基础。要积极而又慎重地行使好决定权。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的需要,人大要针对本行政区域内事关全局的、长远的重大事项适时作出决定,规范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秩序,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要敢于又要善于依法行使好监督权。一是要加强对“法”的监督、促进监督对象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保证宪法、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要加强对“事”的监督,围绕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目标任务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跟踪监督,狠抓落实。三是加强对“人”的监督,对人大选举任命的干部认真开展述职评议工作,促使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增强民主与法制观念、群众观念和自觉接受人大监督的的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四是加强对“财”的监督,建立灵便的经济信息反馈机制,实施对计划和财政工作的有效监督,让预算在阳光下运行。五是加强对“案”的监督,重点纠正裁判错误和不公的案件,按照法律规定,落实执法过错和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对涉法信访既追究事又追究人,以此推进执法和司法队伍建设,维护法律尊严和执法、司法公正。要坚持人民满意不满意的标准行使好任免权。任命前,加强对拟任干部法律知识的考试和德能勤廉综合素质的考察;任命后,加强对干部的跟踪监督,充分运用了解权、知情权和处置权,督促任命干部不敢懈怠,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要注重工作实效,坚决克服那种把形式当作内容,把过程当作结果,把手段当作目的的形式主义倾向。实践基础上的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先导,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当思想上不附合实际时,应当转变观念而不是改变实际;当工作方法、工作制度不适应实践时,应当改变方法、完善制度而不是限定实践。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我们要胜利实现既定战略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继续奋勇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人大工作者当以此为勉。

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人大常委会

试论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善 篇6

[ 洪碧华 ]——(2011-4-4)/ 已阅3019次

[摘要]:我国过去对陪审制度重视不够,导致人民陪审员未能发挥应有作用。为此,本文阐述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作用,分析陪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索具体完善的对策。目的在于呼吁社会各界重视人民陪审员制度,使人民陪审员制度有个宪法的依据,使司法改革与司法民主化能在宪法的轨道内健康有序地进行。建议国家立法机关应尽快制定《人民陪审员法》,规范和完善人民陪审员的权利义务。

[关键词]:人民陪审员 作用 问题 措施

陪审制度源自古希腊,为中世纪欧洲少数封建国家所继承,盛行于资本主义社会,被英美两国加以发扬光大。我国引进人民陪审员制度,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于2005年5月1日开始实施。《决定》的颁行,对于完善我国陪审制度产生重要影响。笔者曾担任过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陪审员,参与审理过多起杀人、强奸、盗窃、抢劫、诈骗等刑事案件。现就本人陪审经历,谈谈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作用,分析陪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索改革和完善的具体措施。

一、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作用

1、陪审制度是国家审判机关吸收人民群众参与司法程序,并由其行使一定司法职能的制度。目的在于扩大司法民主,以普通民众参与行使审判权的形式,实现公民对审判权的分享与监督。让群众参与案件审理,体现政治民主与司法公正、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例如,近年来,漳州作为台商在大陆投资的第三大聚集区,共有台资企业2000多家,台商9万多人。为了维护台商合法权益,漳州市各县区法院普遍成立涉台审判庭,聘请台商为人民陪审员,直接参与案件的审理活动,并通过他们宣传大陆法制,这有利于拉近两岸同胞的距离,说服当事人息诉服判,及时化解纠纷,提高司法工作效率。

2、陪审制度改变了专业法官垄断司法权的现状,由于人民陪审员的社会生活经历各不相同,他们参与审判可以从社会道德等方面分析案情,反映民意,能够消除双方当事人的怀疑和顾虑,减少法官与公众的隔阂,增加公众的对司法的认同感,缓解目前法院案多人少的工作压力,切实维护审判的中立与公正。

3、人民陪审员通过参与审判,分享法官的审判权,并对法官行使审判权的过程进行制约,从而减少法官在认定案件事实中因疏忽而造成的失误。陪审员不依赖司法当局的恩惠而求生,也没有必要为职务升迁而屈从于政治干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法官先入为主的内心确信与偏见,有利于遏制办人情案、关系案等偏私现象的发生。陪审制度通过权力的分割和制衡来监督司法权,以确保司法公正。

4、给予当事人充分选择陪审的权利,由于审判组织形式是当事人选择的结果,当事人就有理由相信整个审判过程在程序上是合法的、公正的,对判决的结果就会容易接受,进而减少不必要的上诉、申诉,并会更加自觉地履行法院的生效裁判,有利于树立司法权威。

二、人民陪审员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立法上存在缺陷

陪审制度作为一项民主政治制度和司法制度,需要有明确具体的法律依据,虽然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是现行宪法并未规定人民陪审员制度。在现有的法律依据中,人民法院组织法和三大诉讼法对陪审制度的表述不一致且较为零散,《决定》的规定又过于笼统,太过原则。由于缺乏实践操作性,以致各地对于人民陪审员的选举、职责、权利、义务、管理、培训等不甚一致。因此,立法不足影响着陪审制度的正常运行。

2、陪审员的人数普遍偏少、相对固定化

《决定》第八条规定:陪审员一般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符合担任人民陪审员条件的公民,可以由其所在单位或户籍所在地的基层组织向基层人民法院推荐,或者本人提出申请,由基层

人民法院会同同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机关进行审查,并由基层人民法院院长提出人民陪审员人选,提请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命。该条规定对担任人民陪审员的选任程序限制较为严格,把一些德高望重的农村长者排除在外。担任人民陪审员应该是公民普遍应当享有的权利,就如同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一样,而不应该重重限制层层挑选。此外,社会各界对人民陪审制度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对人民陪审员参加陪审了解不足。导致了人民陪审员名额偏少,社会代表性不强的现状。如果人民陪审员限制在少数人范围内且较为固定必然影响其价值的发挥,一人陪审过多,就会使其成为“编外法官”,从而失去了这项制度的群众性。实践中,由于陪审员人数不多,无法再进行分类,选择的范围很局限、狭小,故采取直接指定人民陪审员参加案件审判的做法,或者出于方便工作考虑将陪审任务交给固定的少数的积极性较高的人民陪审员,这样,既有违《决定》第十四条之规定:“由人民陪审员参加合议庭审判的,应当在人民陪审员名单中随机抽取来确定。”也让一部分人民陪审员成为常任陪审员参与案件的审判,从而变相的成为半职业化法官,让人民陪审员制度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

3、陪审案件的适用范围不明确

《决定》第二条规定:人民法院审判下列第一审案件,由人民陪审员和法官组成合议庭进行,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和法律另有规定的案件除外:

(一)社会影响较大的刑事、民事、行政案件;

(二)刑事案件被告人、民事案件原告或者被告、行政案件原告申请由人民陪审员参加合议庭审判的案件。这一规定有值得商榷之处。首先,社会影响较大不容易准确理解和把握。对于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法院一般都会比较慎重。其次,未对当事人申请期间及其程序等作出规定。如在开庭通知当中没有告知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陪审员参加审理的权利,有很多当事人实际上也不知道还有申请人民陪审员参加审理的权利,导致该制度在实践层面被弱化,甚至成为一种制度摆设。再次,当事人可以要求由人民陪审员参与审理案件,是否也可以拒绝由人民陪审员参与审理案件?如果符合陪审条件案件的当事人要求采用陪审的方式进行审理,法院是不是有权拒绝?《决定》均没有规定,实践中各种做法都有。这导致了实践中哪些案件由人民陪审员参审不好掌握,以至于有的法院仅仅将人民陪审员作为一种审判力量不足时的补充,甚至作为一种廉价的“劳动力”使用。人民陪审员制度名存实亡,或者造成审判实践中运用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混乱,不能真正发挥人民陪审员的作用。

4、陪审员的权利和义务不明确

《决定》中只是原则性的规定了“人民陪审员除不得担任审判长外,同法官有同等权利”,但未加以具体的区分。对于确定由人民陪审员参加合议庭审判的案件,应当做好哪些庭前准备工作,在案件的审理、评议、裁判等阶段又有哪些详细的职责规定,法律并没有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这就使陪审员制度在运作中没有具体的法律依据,也使其地位没有保障。正是由于人民陪审员在审判中对于自己的职权与义务不够了解,对于其如何发挥在审判中的作用更是心中没谱,所以实践中,个别陪审员一般不阅卷,也不作调查,对案情一无所知,庭审中也只是静坐(甚至打瞌睡),始终一言不发,出现 “陪而不审”、“审而不议”现象,违背了实行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初衷。有些人把陪审员当作一种炫耀,没有专心认真办案,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决定》第十一条规定“人民陪审员参加合议庭审判案件,对事实认定、法律适用独立行使表决权。”这要求人民陪审员具备一定的社会经验和专业知识。现实中,人民陪审员来自于民众,来源广泛又相对具有代表性,但是一般缺乏法律专业知识,也不可能达到职业法官的业务技能和要求。在认定案件事实上,难免出现不正当的甚至是错误的裁判。故陪审员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享有的权利既要具体详述又不可能与法官完全一致。西方陪审团和法官分别行使事实审和法律审,而我国人民陪审员则是全程参与。

5、对陪审员的监督管理措施不健全

现行法律(包括《决定》)尚未对人民陪审员的工作纪律及责任追究作出规定。对人民陪审

员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奖罚不明。在管理制度上,各地法院对于陪审员的管理职责、考核评价、使用、奖励、补贴等制度做法不同;缺乏人民陪审员参与案件审理的具体规则。人民陪审员的称谓对一些人来说仅仅成了一种荣誉。一些陪审员不注重自己素养,有些女陪审员服饰穿得过于花俏,影响法庭严肃性,有些陪审员不按时出庭、开庭时不注意法庭秩序,更有甚者有些陪审员泄露审判秘密,影响案件的审理,而《决定》没有规定相关的惩罚规定。对于人民陪审员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仅凭感情判案,出现错案,《决定》对人民陪审员也缺乏责任追究机制。由于管理不完善,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就不能保证案件质量,缺乏奖励与惩罚就不能促使人民陪审员加强学习,注意形象。

6、陪审制度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首先,是经费问题。《决定》第十八条规定,“人民陪审员因参加审判活动而支出的交通、就餐等费用,由人民法院给予补助„„无固定收入的人民陪审员参加审判活动期间,由人民法院参照当地职工上年度平均货币工资水平,按实际工作日给予补助”,第十九条规定:“人民陪审员参加审判活动应当享受的补助,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机关为实施陪审制度所必须的开支,列入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机关业务经费,由同级政府财政予以保障。”实践中,陪审员的补助微乎其微,笔者每参与审理一个案件,从阅卷—开庭---评议,几天工作才补贴10元,而帮他人写份诉状至少也有50元。报酬难以保证,陪审工作积极性自然大打折扣。其次,是时间问题。许多陪审员都是身兼数职,一般都有一份除了陪审员之外的本职工作,这样在时间上就很难保证陪审工作的正常开展,陪审的质量也就可以想象。有的陪审员来去匆匆,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法院了解案件的情况,有时连开庭及合议的时间也难以保证。

三、完善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具体措施

1、从立法上统一规范陪审制度

由于我国宪法对陪审制度没有作出规定,导致陪审制度得不到足够重视。往往是随着人民法院的需要而出现,随着法院不需要而消失。因此有必要将人民陪审员制度作为宪法规范加以规定,应当在宪法中恢复确立人民陪审员制度,使人民陪审员制度有了宪法的依据。明确规定公民可以作为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工作。同时制定专门《人民陪审员法》,对涉及到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的各项制度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从而使陪审制度落到实处。

2、完善人民陪审员的选任、连任机制

对人民陪审员选任,要制定科学的选任程序,明确选任标准,把道德标准、社会阅历、文化法律素养等作为选任的重要内容。但在农村地区,可以适当放宽条件。陪审员的选任究竟要实行“大众化”?还是“精英化”?理论界观点不一。有的认为,人民陪审员应具有广泛性、群众性和代表性。代表一定的阶层或群体,可采取个人报名与群众推荐相结合的办法,建立符合陪审员资格的人员花名册,随机抽选。从而扩大陪审人员的社会面,使更多的人获得参与审判活动的机会。美国陪审团是“社区的缩影和镜子”,包括不同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种族的人。陪审员不是精英的代表,而是民意的代表。毕竟审判是很专业的活动,是作为社会精英的法官依据法律作出公正裁判的行为,而且人命关天!正所谓“公堂一言断胜负,朱笔一落命攸关”。所以笔者比较赞成“精英化”观点。

另外,《决定》规定人民陪审员的任期为五年,但对连任未作规定。笔者认为,陪审员任期宜短不宜长,不可连任;或借鉴宪法的规定,连任不超过两届。人大代表不适宜担任陪审员。这样可以扩大民众参与度,让更多的人获得陪审机会,也减少陪审时间,限制任期内参审的次数,不至于影响本职工作,而且让陪审员保持对审判活动有新鲜感,从而增强工作的责任心。

3、明确规定人民陪审员的权利和义务

人民陪审员应享有的权利主要有:①参与审判权②调解权③监督权④职业保障权等。人民陪审员承担的义务有①遵守审判纪律②保守审判秘密③依法履行职务④按时出庭等。

5、建立健全人民陪审员培训考核机制及责任追究制度

实践中可成立专门管理机构如人民陪审员办公室,辅助人大从事人民陪审员审批工作,监管法院聘任陪审员,保障陪审员的经费补助,监督陪审员参审权利的使用。专管机构还可以定期举行专业性较强的培训活动,规范对陪审员的教育,在减轻了法院培训负担的同时也增强了陪审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使整个陪审员管理模式驶入正规化轨道。

明确陪审员职责与奖惩制度,扩大陪审员选任范围,强化业务培训,让陪审员们不断提高专业水平、积累丰富审判经验,能够参与到更多的案件审理当中,充分表达出合法、公正的人民意愿负责对人民陪审员的工作进行综合测评。一方面,对陪审员的工作实绩、思想品德、工作态度、审判纪律和审判作风等情况进行考核,对表现突出的,应采取适当方法予以表彰奖励。另一方面,对于故意不履行陪审义务的公民,应给予相应的惩罚,如无正当理由拒绝参加审判活动的,长期陪而不审、审而不议的,可免除其职务,并且也可参照国外的经验,处以一定数额的罚款。对其在审理案件中违法违纪应确立和审判员同样的惩处标准,这方面可以参照《法官法》的规定作出具体规范。

6、其他方面的完善措施

一是人民陪审员的误工补助必须严格依法落实。应强化财政的保障,制定较高的标准,经费的来源应由同级财政部门专款拨付,按时足额发放人民陪审员在执行职务期间和参与案件审理的补助及交通、就餐等费用,确保人民陪审员的经济利益,提高人民陪审员的积极性。二是法院要加强与人民陪审员所在单位的沟通、协调,争取人民陪审员所在单位对陪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在时间、待遇上给予充分的保障。三是人民陪审员在审判案件时应当统一着装。由于在我国人民陪审员被称为是“不穿法袍的法官”,且人民陪审员来自于普通公民,可专门配发有别于法官制服的人民陪审员服装。这样,有利于为维护司法形象和庭审的严肃性。四是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扬人民陪审员中的先进典型,将有陪审员参加的案件带入群众中去,呼唤全社会对陪审制度、陪审员的认可,提高社会各界对人民陪审员的认知程度,吸收更多的普通公民参与到人民陪审员队伍中来。

总之,陪审制度是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的有效的途径和方式,是我国推进司法改革、弘扬民主价值观念及宪政建设的重要举措。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人民陪审员制度将进一步得到完善,并将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充分体现其应有优越性,特别是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

1、蒋惠岭:《论陪审制度的改革》,载《人民司法》1995年第6期。

2、钱贵:《人民陪审员的大众化的原因》,载于《法律图书馆》网站

[EB/OL]2008-08-22//2010-11-09.3、王胜宇:《人民陪审员制度初探》,载于《法律图书馆》网站

[EB/OL]2008-06-24//2010-11-07.4、廖永安 李旭:《 对我国陪审制的否定性评价》,原载中国民商法律网,2004年10月17日。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篇7

人民银行系统多年来坚持职代会制度 (基层行是职工大会制度) , 在维护和落实职工的民主政治权利, 保护、调动、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保证职工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在完善制度、提高质量上一直也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职代会提案的质量不高, 从人民银行工作大局和中心工作方面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建议的内容较少。二是反馈渠道不畅通。职工通过职代会形式直接向行政领导反映问题后, 有关职能部门并不能将提案办理结束后职工的满意程度及时反馈给行领导。三是民主管理法律知识欠缺。有关职能部门对关系到职代会制度、职工的合法权益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四是部分基层人民银行干部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 对干部职工民主参与管理活动, 存在一些偏见, 致使民主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五是在行务公开方面, 有些基层人民银行不想搞公开、不愿搞公开、不敢搞公开;有的即使公开, 也反复权衡, 左右筛选, 避重就轻, 避实就虚, 对群众关注上级领导关心的内容诸如人、财、权等重大事项不公开;有的还在公开的内容上玩文字游戏, 在非公开不可的内容上笼而统之, 让群众雾里看花, 想不明白, 图形式、走过场, 使公开制度难以真正实施。

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畅通渠道, 提高职代会质量, 是确保职工的民主权利落到实处的重要保障

针对当前人民银行基层行工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如下建议:

(一) 提高认识, 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民主管理是社会主义社会职工群众的基本权利, 搞好民主管理就是对职工群众长远利益和具体利益的维护, 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体现, 是提高人民银行监测、分析、引导水平的内在要求, 是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 搞好廉政建设的有效措施。基层人民银行民主管理工作开展得好坏, 关键取决于民主管理认识的正确与否。这就要求人民银行各级党组织要提高对民主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自觉把民主管理工作列入党委 (党组) 重要议事日程, 及时研究工会在推进民主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二) 明确民主参与范畴

职工代表大会是职工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一个组织形式。职代会要按照民主管理的程序和要求开展活动, 维护、尊重行领导的行政权威。职代会要在行党委 (党组) 的领导下, 由工会主持, 贯彻执行职工代表大会决定和决议, 围绕人民银行法定职责开展活动。人民银行是国家的中央银行, 不同于商业银行, 因此有些工作决策可不通过职代会审议, 如实施不同的货币政策, 不是由职代会审议该不该实施的问题, 而应调动职工的聪明才智, 献计献策, 多提促进实施好货币政策的建议。还比如, 人民银行员工属于行员, 其管理方法不同于一般企业工人, 其工资、福利等保障是国家政策统一规定的, 也不属于职代会审议的范畴, 更不存在职工与单位协商交涉的问题。当前, 职工对改善福利待遇问题较为关注, 工会一方面要认真听取职工的想法, 分析其中合理的部分, 在政策范围内, 尽力改善办公条件、生活条件。另一方面, 要做好教育引导工作, 帮助职工认识依法维权的本质, 根据人民银行属性, 按照国家法规和行员管理条例落实职工的工资、福利等待遇。至于那些无视政策规定所提出的福利要求, 则不受法律保护, 也不应该成为职代会提案的问题。应明确, 如何充分履行人民银行职能, 始终是职代会所主要关注的主要问题。

(三) 完善民主管理体系

职代会虽然是基本制度, 但它并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民主管理制度, 其他形式的民主管理形式如:行长信箱、行长接待制度、行务公开制度、人事工作公示制度、会议通报制度等也是职代会制度的基础, 与职代会制度一同构成了民主建设的框架。职代会制度与其他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应该相互衔接, 相辅相成。因此工会工作不能满足于已经建立了职代会制度, 而忽视了其他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 不然会造成职工平时无法通过正常途径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 一旦职代会召开, 职工难免宣泄怨气。随着人民银行改革不断深化, 公开竟聘选拔干部、领导述职接受群众评议和工程公开招标等内容的制度建设将从更广泛的范围和更实在的层面落实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民主制度建设将得到不断推进。为确保职代会能集中解决事关全行大局和全体员工切身利益的大事, 必须进一步完善民主管理体系, 畅通反映问题的渠道, 及时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四) 提高职代会质量

要教育职工认识民主权利的宝贵和正确行使民主权利的方法, 使职工关注中心工作, 从长远利益出发, 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其次要引导职工写好提案, 做到提案的案由、案因和建议三要素要齐全。要组织开展优秀提案评比, 表彰那些被决策层采纳的好点子好建议, 正确引导好职工民主参与的价值取向, 使民主管理工作向着理性化的方向发展。要保证职代会的实效。职代会提出的提案要在一定时限内件件落实, 件件回复, 已经办理的要及时向职工反馈, 一时难以办理的, 要及时向职工说明缘由, 无法办理的, 要给予合理的解释。使民主管理工作最终达到凝聚人心, 营造合力的目的。

(五) 营造行务公开氛围, 提高工作透明度, 把职工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落到实处

不断完善人大代表小组活动制度 篇8

(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于1954年建立以后,由于对如何做好人大工作和如何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缺乏经验,各级人大代表在人代会闭会期间的作用普遍比较弱,存在“代表代表,散会就了”的现象。1979年,制定新的地方组织法时,针对地方人大代表存在的这个问题,该法规定,县乡人大代表有3人以上的居民地区或者生产单位可以组织代表小组,协助本级人民政府推行工作。

这以后,地方各级人大普遍建立了代表小组,开展代表小组活动,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知识,广泛深入群众,努力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参加人代会闭会期间的各项活动,使代表工作活跃起来。

经过10多年的实践,代表小组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各级人大普遍认识到,代表小组活动既是代表履行职权的基础,也是各级人大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本级人代会闭会期间,积极参加代表小组活动,人大代表才能在本级人代会上更好地审议议案,从实际出发地提出议案以及建议、批评和意见,更准确地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更充分地发挥作用。

所以,1992年制定代表法时,各级人大都强烈要求把代表小组活动写进法律中。经过多次修改,该法把参加代表小组活动扩大到各级人大代表,并作了更为详细的规定。该法规定,县级以上的各级人大代表,在本级或者下级人大常委会协助下,可以按照便于组织和开展活动的原则组成代表小组;县级以上的各级人大代表可以参加下级人大代表的代表小组活动;乡镇人大代表分工联系选民,依法组成代表小组,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协助本级人民政府推行工作。

代表法的颁布实施,使代表小组活动有了基本的法律依据,极大地推动了代表小组工作。

在贯彻中央[2005]9号文件、加强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全国人大常委会进一步明确了:全国人大代表在省(区、市)人大常委会协助下,按照便于组织和开展活动的原则组成代表小组,也可以与省级人大代表联合组成代表小组开展活动;在全国人代会闭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以集体活动为主,以代表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一般在代表原选举单位的行政区域内进行;根据履行职责的需要,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办事机构统一安排下,也可以跨原选举单位的行政区域进行考察。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还决定,省级人大常委会在其负责代表联络工作的机构内设立全国人大代表联络处。协助在本省(区、市)的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代会闭会期间开展代表小组活动,是其重要工作之一。各省(区、市)人大常委会的全国人大代表联络处协助在本行政区域的全国人大代表建立健全代表小组,并协助代表小组拟订活动计划,为代表小组开展学习、走访、调研等活动做好有关服务保障工作。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这些规定,完善了全国人大代表小组活动的有关制度。

(二)

为了贯彻好有关法律规定,组织好代表小组活动,除全国人大积极实践,认真研究,作了上述完善外,全国不少地方人大在这方面也积极探索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总结开展人大代表小组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一些省(区、市)、省会城市、较大市(州)人大常委会在地方性法规中,对人大代表小组活动也作了一些规定。

例如,各地普遍规定,人大代表在人代会闭会期间的活动一般在代表的原选举单位的行政区域内或者原选区进行,以集体活动为主,以代表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所有的人大代表都应被编入一个代表小组。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或者乡镇人大主席以及人大代表的所在单位,应当为代表小组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帮助。

有的地方性法规规定,代表小组在人代会闭会期间开展的活动主要是:学习宣传宪法、法律、法规,贯彻本级和上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了解本级或者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对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情况;参加视察、执法检查和调查研究活动;采取多种方式,听取与反映原选举单位、原选区选民以及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回答对代表工作和代表活动的询问;参加学习培训,掌握履行代表职责的相关知识;提出对各方面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交流开展代表活动和联系人民群众的经验;参加闭会期间其他执行代表职务的活动和当地人大常委会或乡镇人大安排的活动。

有的地方性法规规定,人大代表可以按照行业、工作单位、居住区域,或者按照人代会期间划分的小组,组成代表小组,由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乡镇人大主席副主席或者负责代表活动的兼职人员协助代表进行代表小组的组建工作;代表小组推选组长、副组长,负责召集和主持本组的活动;代表小组每年必须拟订活动计划;代表因故不能参加活动的,应当请假;上级人大代表可以参加下级人大代表小组的活动。

有的地方性法规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可以在其各工作委员会和下级人大常委会中聘请代表小组秘书;县级人大常委会可以在各街道和有关单位或者乡镇的有关部门聘请代表小组秘书。

还有的地方性法规规定,可以根据人大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工作机构的工作需要,结合代表的行业和专业建立代表专业组;每个代表小组和专业组确定一名联络员,为小组开展活动提供服务;市县级人大常委会配备专人负责上级人大代表的联络和服务工作。

有一些地方还创造了联组和联组活动的形式,开展了评优选先的活动,鼓励代表积极认真地参加代表小组活动。

代表小组的活动次数,有的地方规定,每年活动不少于两次;有的地方规定,一般每年活动不少于3次;不在原选区或者原选举单位所辖范围内工作、居住的代表,在任期内,至少到原选区或者原选举单位参加一次代表活动。

通过地方立法,人大代表小组活动的法律制度更加丰富,更加完善。

(三)

为了开展好代表小组活动,除了地方立法,还需要地方各级人大特别是基层人大加强指导,充分做好前期服务和协调工作,为代表小组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不少地方人大每年都制订人大代表小组活动安排意见或指导意见。这种做法值得推荐。试举两例:

1. 某地人大代表小组活动安排意见(摘要)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牢固树立履职为民的理念,采取多种方式,开展人大代表小组活动,努力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

(2)活动内容

认真开展学习活动。各代表小组要有计划地采取多种形式组织代表开展学习活动,深入学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学习全国和上级人代会精神;学习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代表的各项职责。学习要力求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代表的理论水平、法律素养和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能力。

积极开展“三察(查)”活动。各代表小组组织的“三察(查)”活动要根据本级人大确定的工作要点,围绕本级人大或其常委会拟听取、审议的有关本行政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议题,围绕人大各专门委员会确定的工作要点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情况去进行。

进一步加强与原选举单位和人民群众的联系,认真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切实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为切实提高代表小组活动质量,在活动内容上要把议大事与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结合起来;把代表在闭会期间的活动与代表在会议期间的活动结合起来;把专题调研与代表提议案和建议结合起来。活动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但要力求实效。

(3)几点要求

对人大代表小组活动工作,地方各级人大特别是基层人大要高度重视,纳入日程,加强领导,结合本安排意见,指导、帮助各代表活动小组制订好今年的活动计划并开展好活动。

各代表小组活动要建立健全代表小组活动制度,如代表小组组长职责、小组学习制度、小组活动计划、小组活动反馈制度,以及组长与代表、代表与代表、代表与群众联系制度等,使代表小组活动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本级人大要为代表和代表小组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要积极做好为各代表小组活动的组织和服务工作,保证代表小组活动顺利开展。

各人大代表小组制订的全年活动安排,每年4月上旬前报本级人大人事和代表联络委员会代表联络选举处,并报上级人大人事和代表联络委员会代表联络选举处,代表活动结束后的10日内,要将活动情况以书面形式报本级和上级人大人事和代表联络委员会代表联络选举处。

2. 某地人大代表小组活动指导意见(摘要)

为进一步加强代表小组建设,丰富代表活动内容,充分发挥代表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对人大代表小组活动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1)保证活动时间

各代表小组要在人代会闭会期间认真组织代表开展活动,切实保证活动时间和质量,坚持做到每个季度至少活动1次,全年活动不少于4次。

(2)丰富活动内容

重点围绕人代会的各项决议和人大工作要点,围绕当前人民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认真组织开展好各项活动。

第一季度:组织代表联系走访选民,征集选民的意见和建议,组织代表学习有关法律,配合人大常委会搞好执法检查。

第二季度:组织代表学习有关法律,对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城市低保和农村五保户政策落实情况、村庄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视察和调研,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参与人大常委会的相关调研工作。

第三季度:组织代表学习有关法律,视察村村通工程实施情况,配合上级人大常委会开展有关的执法检查和调研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四季度:组织代表学习有关法律,参与基层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工作;对中央惠农政策的落实情况、基层司法调解工作、招商引资工作,进行视察与调研。

(3)提高活动实效

各代表小组组长要切实负起责任,要在增强活动实效上下工夫。对代表在活动中提出的意见、建议和要求,要认真进行梳理,及时向有关组织和单位交办并向代表反馈,同时报送本级人大有关工作机构。各代表小组的一些重大活动,可主动邀请本级人大的负责同志参加。

(四)

总结全国各地代表小组活动的实践经验和有关法律、地方性法规关于代表小组成熟的规定,可以考虑在有关法律中,对代表小组的组织、活动方式、活动程序、活动次数、对代表小组活动的服务和支持等带普遍性的程序作出具体规定,使代表小组活动的法律制度更加完善。例如,可以在法律中规定:

1. 在人代会闭会期间,各级人大代表都应被编入一个代表小组,以代表小组活动为基本活动形式。代表小组活动以统一组织、集中活动为主,也可以根据活动的内容采取统一安排、分散活动的形式进行。

2. 县级以上的各级人大代表在本级或者下级人大常委会协助下,乡镇人大代表在人大主席、副主席协助下,可以由本级人大代表单独组成代表小组,也可以与下级人大代表联合组成代表小组开展活动;可以按照行业、工作单位、居住区域,或者按照人代会期间划分的小组,组成代表小组;也可以根据人大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工作机构的工作需要,结合代表的行业和专业建立代表专业组;还可以组织联组,开展联组活动;特殊情况下,可以不编入小组但参加居住地或工作地的下级人大代表小组的活动,要注意尊重代表意愿。

3. 组织代表小组时,要坚持便于组织和开展活动的原则,坚持不直接处理问题和具体案件,具体问题和案件反映给主管机关严格依照法律程序办理。

4. 代表小组活动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要注重质量和效果。

5. 人大代表分工联系选民和原选举单位,依法开展代表小组活动,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协助本级人民政府推行工作。

6. 代表小组一般在代表的原选举单位的行政区域内进行活动;根据履行职责的需要,在上级人大常委会办事机构统一安排下,也可以跨原选举单位的行政区域进行考察。

7. 代表小组推选组长、副组长,负责召集和主持本组的活动。推选时,要考虑候选人的素质及其在群众中的影响和威望,要明确代表小组长的职责,要求其带头发挥代表作用,模范履行代表职责,积极落实代表小组活动,自觉发挥桥梁作用,与同级人大加强联系和沟通工作,及时汇报每次代表活动的情况。

8. 代表小组每年应拟订活动计划,也可以组织临时的活动。代表小组活动要突出重点,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围绕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重大问题,围绕人代会和人大常委会审议的重要事项,围绕法律法规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开展活动。

9. 代表因故不能参加活动的,应当请假。

10. 代表小组主要开展下列活动:

(1)学习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党的方针路线政策,贯彻本级和上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

(2)了解本级或者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本级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对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情况;

(3)参加和应邀参加视察、执法检查、立法调研、执法调研、专题调研、工作调研和其他调研活动;

(4)采取多种方式,联系选民,听取与反映原选举单位、原选区选民以及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回答对代表工作和代表活动的询问;

(5)参加学习培训,掌握履行代表职责的相关知识;

(6)提出对各方面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

(7)交流开展代表活动和联系人民群众的信息和经验;

(8)组织代表向选民述职等;

(9)参加闭会期间其他执行代表职务的活动,或者当地人大常委会和乡镇人大安排的其他活动。

11. 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或者乡镇人大主席以及代表所在单位,应当为代表小组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帮助。

12.下级人大常委会可以在其负责代表联络工作的机构内设立上级人大代表联络机构,市县级人大常委会可以配备专人负责上级人大代表的联络和服务工作,协助在本行政区域的上级人大代表在本级人代会闭会期间开展代表小组活动。

13.下级人大常委会的上级人大代表联络机构协助在本行政区域的上级人大代表建立健全代表小组,并协助代表小组拟订活动计划,为代表小组开展学习、走访、调研等活动做好有关服务保障工作。

14.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可以在其各工作委员会和下级人大常委会中聘请代表小组秘书。县级人大常委会可以在各街道和有关单位或者乡镇的有关部门聘请代表小组秘书。

15.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可以对本行政区域的代表小组活动提出指导意见,可以召开代表组长会议,可以为每个代表小组和专业组确定一名联络员,为小组开展活动提供指导和服务。

16. 代表小组每次活动结束后,要认真进行综合分析,向有关部门和单位提出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或者作为闭会期间的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由本级人大转交有关部门和单位办理,并要求将问题解决和整改情况书面报告本级人大。

17. 人大代表参加代表小组活动的次数,全国人大代表一般每年应不少于两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代表,一般每年应不少于4次;乡镇人大代表一般每年应不少于6次。不在原选区或者原选举单位所辖范围内工作、居住的代表,在任期内,至少到原选区或者原选举单位参加一次代表小组活动。

(五)

在各级人大的共同努力下,虽然人大代表小组活动的制度日益健全,但是,提高对组织代表小组和开展代表小组活动的认识,完善人大代表小组的法律制度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探讨和研究。

1. 提高对组织代表小组和开展代表小组活动的认识

经过这些年的摸索和实践,各级人大越来越认识到,在人代会闭会期间,人大代表要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以集体活动为主,必须以代表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因此,对组织代表小组、开展代表小组活动越来越重视。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重视组织代表小组和开展代表小组活动,特别是担任党政领导职务的人大代表,他们很少编入代表小组,即使编入代表小组,也多是借口工作忙,很少参加代表小组活动。从人大代表的权力和责任的角度讲,不管人大代表担任什么职务,其他方面的权力有多大,作为人大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之中的权力和责任是相同的、平等的,没有特殊人大代表,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担任再大的领导,也没有特殊的权力。

2. 人大代表参加代表小组活动的次数

在组织代表小组和开展代表小组活动方面,人大代表的权力和责任是平等的,没有“特殊人大代表”。但是,担任党政领导职务和不担任党政领导职务的人,其工作负担、时间安排是不一样的。根据实际情况,他们参加代表小组活动的次数应该有灵活性,可以有所不同。担任党政领导职务的人大代表可以适当减少参加代表小组活动的次数,不担任党政领导职务的人大代表,特别是基层人大代表,可以适当增加参加代表小组活动的次数。

例如,有人建议,参加代表小组活动的次数,全国人大代表一般每年应不少于2次,担任党政领导职务的全国人大代表,每年至少参加1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代表,一般每年应不少于4次,担任党政领导职务的同级人大代表,每年至少参加2次;乡镇人大代表一般每年应不少于6次(有的地方是8次),担任党政领导职务的同级人大代表,每年至少参加3次。不在原选区或者原选举单位所辖范围内工作、居住的代表,在任期内,至少到原选区或者原选举单位参加一次代表小组活动。

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探索,成熟时,可以在法律或地方性法规做出具体规定。

3. 把代表小组活动与人大代表行使各项职权有机结合起来

要组织好代表小组活动,使之真正发挥作用,就要把代表小组活动与人大代表在人代会上和人代会闭会期间提出议案和建议、批评、意见结合起来,了解实际情况,切实反映民意;把代表小组活动与人代会和人大常委会审议的议案结合起来,使通过的法律、法规、决议、决定切实可行;把代表小组活动与视察、检查和调查结合起来,为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监督权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有的地方在每次人代会前,都组织一次代表小组活动,按照人代会对提议案和建议、批评、意见的要求,组织本小组代表深入实际,走访群众,收集情况,做好提议案和建议、批评、意见的工作。这就是一种很好的具体的结合形式。

4.代表小组活动的制度化可以分层次进行

从前面引述的典型事例和对有关法律的分析可以看出,代表小组活动的程序是非常细致缜密的,如果都用法律来规范,法条有可能非常多,法律会太繁琐。所以,代表小组活动的制度化建设,必须采用法律、地方性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分层次规范的办法来解决。

有的内容可以用制定法律来规范,例如,本文第四部分所列的内容。

有的可以用地方性法规来规范,例如,制定人大先进代表小组和代表积极分子评选及表彰办法,对先进代表小组和代表积极分子予以表彰奖励;在代表小组长会议、人大代表培训班上,交流推广他们的经验;将人大代表在代表小组活动以及由人大组织的活动中的履职情况,记入代表个人履职档案;年初,通过召开代表小组长、联络员会议,布置全年的代表小组活动,年终汇总各代表小组的活动情况,向本级人大汇报;建立代表履职记录、代表小组长工作职责、小组代表活动签到记录、小组代表建议记录、小组代表活动记录、小组代表意见办复记录等制度;代表组长会议的程序等。

有的可以由基层人大或其常委会制定规范性文件来规范。

对于代表小组活动制度化规范化的内容,哪些由法律来规定,哪些由地方性法规来规定,哪些可以用基层人大或其常委会的规范性文件来规定,应该由最高立法机关根据实践经验予以明确。

上一篇:孕产妇知识宣传方案下一篇:激励员工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