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的案例

2024-10-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态农业的案例(共8篇)

生态农业的案例 篇1

沼气池利用技术成功推广实例及分析

一、实例内容概述

温州市苍南县位于浙江省最南端,濒临东海,与宝岛台湾遥遥相望,因地处玉苍山之南,故取名为苍南。苍南县畜禽养殖业近些年来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截止2012年,全县已有136家规模畜禽养殖场。长期以来,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和液体废弃物的处理令当地民众感到头疼。如何处理这些废弃物,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如何节流增收,这些问题也一直是县政府思考的重点。沼气池利用技术的日益成熟,令县政府找到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极佳办法—引进沼气池利用技术,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技术推广,实施养殖场沼气工程。截止2012年底,全县累计建成养殖场沼气工程100多处,总池容量9000多立方米,年可产沼气50多万方米,年处理21.9万吨畜禽养殖废水。苍南县规模化养猪场沼气工程建设形成了以“一池三建”为基本建设单元,“一池”即建设沼气发酵装置;“三建”即建设预处理设施(包括沉淀、调节、计量、出料、搅拌等装置),建设沼气利用设施(包括沼气净化、储存、输配和利用装置),建设沼气利用设施(包括沼渣、沼液综合利用和进一步处理装置)。“一池三建”不仅注重沼气工程的前处理设施,而且注重“三沼”综合利用,拓展了沼气工程建设内容。经过专家测算,苍南县每天仅猪粪尿发酵产生沼气产量就高达9861 m3,可见苍南沼气存在很大的潜在产量。猪粪本身含有大量的生物质能,对猪粪的资源化利用不但可以降低对环境的危害,同时发酵产生的沼气可以用于照明或炊事,也可发电,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如果再加上其他畜禽产生的废弃物,再加上对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那么,足以可见,沼气池利用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给苍南县带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苍南县将废弃物变废为宝,不仅有效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同时大大增加了民众的收入。据统计,2012年苍南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2599元,农民的经济纯收入已达到8938元。

二、效益分析(一)生态效益

沼气池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农户用沼气作家庭用能源,可以避免对林木的过度砍伐;利用沼液与沼渣在荒山上种植果树有利于减少水土流失,涵养水源、调节区域小气候、提高当地居民的健康水平(释氧、吸尘、保持空气湿润清新等)。另外,沼气池的建设有利于美化农村面貌,建设有沼气池的农村或小城镇是干净、整洁的,而不再是苍蝇漫天飞,家禽粪便遍地分的目不忍睹的场景了。据资料查证,建一个8m沼气池,一年可产400m左右的沼气,能解决三口之家的生活燃料,每年可以节约木柴1.5t,节电100 kw/h左右,相当于新造了0.2ha薪炭林,节约造林费用600元。能够有效减少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同时,从长远来看,农村发展沼气,是解决农村能源短缺,保护森林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恢复和重建生态环境的战略措施。

(二)经济效益

家庭将沼气直接作炊事、照明等生活用能源,每年可节约开支500元左右。用沼气灯给温室蔬菜增施二氧化碳气肥,可使黄瓜增产30,,芹菜增产25,,西红柿增产20,。一个8m3的沼气池,平均可处理利用3头猪和农户的人畜粪污,一年提供的沼肥,相当于50kg硫酸铵、40kg过磷酸钙、15kg氯化钾。沼液作为饲料添加剂喂猪,可提前20—30天出栏,每头猪平均可节省成本40元左右。如苍南县桥墩仙堂沼气工程建成后,可年产沼气16.2万m3,相当于5400瓶液化石油气,价值40多万元。

(三)社会效益

33建造农村户用沼气池,可以将人畜粪便、生活污水入池,这样做有效地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环境,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变得更加文明、健康,同时也减轻了广大农民的劳动强度。围绕沼气池建设,配套进行改厨、改厕、改圈、改院,使得农民的住房整洁明亮,厕所干净卫生,让农民过上了城里人一样方便、快捷、卫生的生活,有利于新农村建设,可谓社会效益显著。

三、技术路线

沼气池的推广利用,主要依据的技术路线是生态系统循环。生态系统循环是一个包括诸多环节的循环,循环中的诸多环节有许多相生或排斥,每个环节的产物或废物,往往成为另一个环节的原料。就农业循环看,将作物所产的秸秆直接烧掉,或直接用于还田,或用作饲料后将畜禽粪便作肥料的习惯做法,都未能充分利用农业生物产物的能量和物质,因此,这样的农业循环是不完全的(图1)。如在农业循环中加入“三沼”应用环节,农业循环就成为比较完善的趋于封闭的循环体系(图2),这将提高循环效率,加速农业内部各部分的综合发展,比较充分地利用农业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同时可比较合理地保持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它以沼气、沼液、沼渣为纽带,按照生态学“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理,把养殖业、种植业和农副产品加工等有机地连接起来,从而达到农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稳步增长。

图1 未加“三沼”环节的农业循环 图2 添加“三沼”环节的农业循环

四、工作经验

1.充分利用宣传媒介,提升群众“资源认知” 但丁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句名言正好道出了推广沼气池技术的初衷。苍南县畜禽养殖业近些年来发展势头旺盛,而由此产生的废弃物也骤然增多。这些废弃物,不能简单的被视为一无所用的垃圾,它们不过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要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那你就得先改变他的思想”,这句话对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而言启发深刻,本案例中,农推人员十分注重宣传媒介的利用,通过大力宣传,使得民众在认知层面对这些废弃物有了新的认识,它们是宝贵的资源,而不再是令人头疼的垃圾。2.正确应用农业推广理论,确保推广效果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一项技术活,为了促使沼气池利用技术能够推广开来,苍南县聘请了具备专业知识,综合素质较高的农业推广人员来进行技术推广,确保获得预期的推广效果。

3.充分比较论证,推广最佳沼气池利用模式

在沼气池利用技术推广过程当中,不同地区有各自实际情况,不能将在某一地区发展良好的模式完全照搬到另一地区,本案例中,苍南县政府组织农技推广人员,经过实地调研,结合各个村镇的实际情况,充分比较论证,分类指导养殖场(户)发展农村沼气。例如:年出栏万头以上的养殖场可重点引导发展沼气发电工程,建设100kw,1000kw的发电厂;年出栏5000头,1 0000头的养殖场可结合国家大中型沼气项目建设,引导发展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年出栏1000头,5000头的养殖场可重点发展“猪—沼—茶”、“猪—沼—果”、“猪—沼—菜”等循环利用型模式。

4.充分利用政策法规,推广沼气池技术的应用

沼气集中供气和沼气发电项目一次性投入大、资金回收期长,应将沼气集中供气和沼气发电上网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将沼气集中供气项目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并简化发电上网手续,支持沼气发电上网。对目前暂不具备上网条件的沼气发电项目,未上网电量要争取参照《可再生能源法》配套法规《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发改价格(2006]7号)的规定给予补贴,以鼓励沼气发电,解决夏季沼气供过于求、乱排放的问题。

5.推进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加大沼气综合利用扶持力度 沼气工程建设是一项农村生态环保工程。苍南县县政府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为指导,结合畜牧业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沼气发展规划,及时抓好大中型沼气项目的筛选、论证及可行性研究,建立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项目储备制度,并积极推荐申报立项,争取中央和省级资金补助,大力推进农村沼气项目建设,促进畜禽产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

五、农业推广理论

1、有效沟通的7C理论

从事农推工作的过程就是与农民群众打交道的过程,是沟通与交流的过程。有效的沟通往往能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案例中,农推人员成功运用了有效沟通的7C理论,使得推广工作顺利进行。

crebidity:即可信赖性,要让农民群众感觉到传播者是可以信赖的,双方的信赖是沟通的基础;context:即一致性,推广必须与环境相协调,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社会的、物质的、心理的、时间的环境情况;content:传播的内容应该是受众可接受的、完整的内容;capability of audience:需要考虑到受众的接受能力,这是说沟通必须考虑沟通对象能力的差异(包括注意能力、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行为能力),采取不同方法实施推广从而获得预期推广效果;clarity:信息的组织形式应该简洁明了,易为推广对象接受,不要绕圈子;continuity and consistency:沟通是一个没有终点的过程,要达到渗透的目的,必须对信息进行重复,但又须在重复中不断补充新的内容,这一过程应该持续的坚持下去;channel:保证沟通渠道多样、畅通。

2.马斯诺的层次需要理论(1)理论内容: 生理需要:衣、食、住、行;安全需要:人身安全、健康;社交需要:友谊、情感;自尊需要:自尊、权威、地位;自我实现需要:成就感。

(2)理论应用:按照农民的需要进行推广是行为规律所决定的,人的行为是由动机产生,动机是由内在的需要和外来的刺激引起。其中内在的需要是产生动机的根本条件。农民的需要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农民利益的集中体现,是农民从事生产活动的原动力所在。本实例中,推广人员正是考虑到农民群众不同层次的需要,而沼气池利用技术正好能够满足他们的需要,从而使得推广工作顺利进行。

3.推广过程中的期望理论

(1)基本定义:当人们预期到某一行为能给个人带来有吸引力的结果时,个人才会采取特定的行为。有效的激励取决于个体对完成工作任务以及接受预期奖赏的能力期望。

生态农业的案例 篇2

本文选择以下2个较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总结其设计特点和生态设计的技术措施,以期为今后的城市湿地公园设计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

1 案例一:法国巴黎里尔水生公园

1.1 基本情况

整个水生公园的面积超过7hm2,由一系列湖泊与一道道2.74m的路堤交错成十字形的网格状形态。

1.2 净化机制

首先水流经过大面积种植在矿渣上的金银花、野樱桃和桦树等植物被初次过滤,流到第1个湖泊;然后流经种植柳树的沟渠,柳树大量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到达第2个湖泊,在这里芦苇等水生植物将水中的亚硝酸盐和磷酸盐吸收;最终流到公园中心湖,风力推动的水泵将水送至2m多高的地方;然后呈细柱状流到一连串的梯级混凝土台阶上,在这里接受紫外线的照射,完成曝氧和消毒过程;经过这一系列植物与土壤净化处理过程,最终出水可以达到游泳水的标准,全部过程耗时2周。

1.3 处理效果

保留了附近的建筑,将净水功能与休闲游憩功能相结合,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

1.4 设计特点

法国里尔水生公园设计实际上是一个人工湿地净化生活污水的项目,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是目前世界上最廉价的低投资、低能耗、行之有效的处理与利用污水的系统工程,是在长期应用天然湿地净化功能基础上发展的水净化资源化生态工程处理技术,脱氮除磷效果明显,利用系统中基质———水生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的三重协同作用,通过基质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来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

2 案例二:上海世博会园后滩湿地公园

上海世博会园区位于上海市中心、黄浦江两岸,世博会园区跨江两岸、沿江布局,外滩湿地公园位于园区围栏区西南角,它北临黄浦江,南临世博场馆区,东接中心绿地,西接外城区。会时总面积约16hm2,会后总面积18.2hm2,岸线长约1.7km。场地原为钢铁厂(浦东钢铁集团)和后滩船舶修理厂所在地,2007年初开始,由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领衔“土人设计”团队设计,2009年10月建成。设计者倡导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环境伦理与新美学思想,用当代景观设计手法,显现了场地的四层历史与文明属性:黄浦江滩的回归,农业文明的回味,工业文明的记忆和后工业生态文明的展望。最终在垃圾遍地、污染严重的原工业重地上,建成了具有水体净化和雨洪调蓄、生物生产、生物多样性保育和审美启智等综合生态服务功能的城市公园(如图2)。

项目旨在建立一条生态水系,将黄浦江的水质净化为Ⅲ类水质和杂用水标准,为世博公园提供2000t/d的水量,以满足世博园每日绿化浇灌和生活杂用水的需要。原水主要来自黄浦江水及自然降水。经后滩湿地净化过后的水主要供世博公园用水,除此外供湿地绿化浇灌用水及场地冲洗用水等。

2.1 湿地系统规划

湿地功能分区主要分为自然湿地保护区、人工湿地展示区、湿地游览活动区。

外滩湿地分区:外滩湿地结合原有岸线改造主要可分为砾石滩、原生湿地、粗沙滩和码头区。内滩湿地净化功能分区:主分为沙砾滩过滤区、植物综合净化区、植物床净化区、梯田过净化区、重金属净化区、病原体净化区、营养物净化区和水质稳定调节区。

“双滩谐生”为结构特征建立湿地体系,共有滨江芦荻带、内河净化湿地带、梯地禾田带和原生湿地保护区4个部分组成。其中滨江芦荻带和原生湿地保护区主要指与黄浦江直接相邻的外水滩地,而内河净化湿地带主要是指场地中部的人工湿地系统。

公园保留并改善了场地中黄浦边的原有4hm2江滩湿地,在此基础上,对原沿江水泥护岸和码头进行生态化改造,恢复自然植被。同时,整个公园的植被选用适应于江滩的乡土物种,芦笛翻飞,乌桕成林,更有群鱼游憩,白鹭照水,一派生机勃勃,实现了“滩”的回归。在江滩的自然基底上,选用了江南四季作物,并运用梯田营造和灌溉技术,解决高差和满足蓄水净化之功效,营造都市田园。春天菜花流金,夏时葵花照耀,秋季稻菽飘香,冬日翘摇铺地,无不唤起大都市对乡土农业文明的回味,使土地的生产功能得以展示,并重建都市人与土地的联系。在自然江滩与都市田园的基础上,保留、再用和再生了原场地作为钢铁厂的记忆。巨大的工业厂房之钢构得以保留,并演绎为立体花园和酒吧游憩之所;原临江码头被保留,并设计成生态化的水上花园和观景台,遥望浦西高楼林立,仿佛置身尘外世界;一条由钢板折叠而成的锈色长卷,写就无数沧桑记忆。它隐约起伏,漂游于水岸平台之上,或蛰伏于地面而成为铺地,逶迤而远去,或翘首于空中而成为雨棚、景窗,巧取园中美景。(如图3)

2.2 设计特点

后滩公园的各种功能,包括发展再生资源、展示绿色设计,建立一个水过滤、水循环以及防洪的生态系统等。后滩公园的另一个功能是作为防洪屏障,黄浦江沿岸的防洪屏障大都有碍观瞻,而后滩公园却将公园和防洪堤成功地整合在一起。其实这早已成为了一种趋势,后滩并不是上海第一个这么做的项目,但它树立了一个优秀的、成功的例子。

3 总结

湿地公园的设计应建立在科学、充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以保护、修复和合理利用为原则,在生态容量许可的前提下,合理布局。建设少量游憩设施,开展科普、文化活动,体现生态、文化和休闲价值。相关管理部门负责整理指导后续的建设和管理的技术性文件。通过设计作品,将生态意识传递给大众,设计师借设计作品试图唤醒人类的生态意识,担当起生态教育的重任。从巴黎里尔设计中可以看出设计师通过设计作品体现生态美学,将其背后的生态哲学相关的生态意识传达给大众,唤醒大众尊重保护自然生态,与其他生物和谐共生。每个国家、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独特的自然生态、文化生态、生态哲学及生态美学思想。中国的生态哲学历史悠久,自古就崇尚“天人合一”,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其在中国现在的设计中也应该有所体现,将中国的生态哲学融入到中国的设计当中。

摘要: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的意义概括来说有2点:一是降低人工破坏和自然灾害的影响,科学地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二是创造更多的动物栖息地和文化遗产,引导合理开展科普和文化休闲活动,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本文选取国内外城市湿地公园设计的代表性项目,通过深入地分析总结其生态设计的可取之处,博采众长更有利于设计师选用更合理有效的方式处理湿地设计的复杂问题。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设计,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1]俞孔坚,凌世红,金园园.滩的回归——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J].城市环境设计,2007

[2]俞孔坚.2010上海世博园——后滩公园[J].岩土力学,2010

[3]王一凡.城市废弃地景观更新设计--以上海世博后滩公园为案例探讨[J].艺术科技,2014

[4]俞孔坚.城市景观作为生命系统——2010年上海世博会后滩公园[J].建筑学报,2010(7):30-35

[5]李燕珠.上海后滩公园作为生命系统的景观[J].房地产导刊,2010(6):92-93

生态农业的案例 篇3

一、引言

我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的。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城市解决生活垃圾的出路,大都以填埋作为最主要的方法。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和技术的制约,很多大中城市初期投资建设的填埋场未按卫生填埋场的标准进行设计,后期亦未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因此出现了一个只有在我国才有的概念——存量垃圾,即堆放于非正规生活垃圾堆放点和不达标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中的生活垃圾。

根据《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截至2013年底,我国已有卫生填埋场、简易填埋场和以填埋为主的综合处理场共计1549座,总占地面积36262公顷,综合处理能力421776吨/日。而在未来的5-15年内,将有1469座填埋场陆续被填满。除此之外,各地还存在着大量小规模的垃圾堆放点。这些“存量垃圾”正在引发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安全问题。比如,填埋气中含有甲烷和硫化氢等,不但带有难闻的恶臭,还会引发温室效应、污染大气,带来爆炸和火灾等安全隐患;垃圾渗沥液中更是含有大量的氨氮、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地下水、地表水及土壤,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而随着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原有的填埋场已从城市边缘变为城市的中心或居住区,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而且正在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的突出制约因素。

国家技术标准《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技术规范》(GB50869-2013)规定:“填埋场土地利用前应作出场地稳定化鉴定、土地利用论证。”但是在自然状态下,老填埋场的存量垃圾稳定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通常至少需要50-100年。因此,如何对老填埋场进行有效治理,使其在短期内快速转化为安全稳定、可以利用的建设用地,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国发【2010】9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工作意见》指出,各省(区、市)要开展非正规生活垃圾堆放点和不达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排查和环境风险评估,并制定治理计划。国务院于2012年4月19日转批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将存量垃圾的治理列入生活垃圾无害化的六大重点任务之一,明确提出了对垃圾简易处理或堆放的设施和场所进行整治,对已封场的垃圾填埋场和旧垃圾场要进行生态修复、改造的建设任务。“十二五”期间,预计实施存量垃圾治理项目1882个,其中不达标的填埋场改造项目503个,封场项目802个,非正规堆放点治理项目577个。国务院在2012年128号文《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关于开展存量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的通知》中给予了211亿元的资金支持。结合“十二五”期间,全国各地对未来的存量垃圾治理工作所制定的计划,保守预计,“十三五”期间,国家将有超过180亿元的资金支持存量垃圾治理工作。

二、金口垃圾填埋场及园博会背景介绍

武汉市连接中国内陆东西部,截至2014年末,全境面积达8494.4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033.8万人,城市生活垃圾年清运量高达295万吨,垃圾无害化处理已成为武汉市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武汉市金口垃圾填埋场位于汉口西北郊金口张公堤外侧,场地主体为规则的四边形,全场用地面积超过40万平方米,是上世纪1998年为解决汉口地区的垃圾出路而兴建的,投入运行以来已累计填埋垃圾量约502万立方米。由于金口垃圾填埋场选址和建设时间较早,当时的建设标准和要求又比较低,加之资金投入有限,从而造成了填埋场的“先天不足”。此后,由于周边居民的不断投诉,武汉市政府决定提前关闭金口垃圾填埋场。2005年7月1日,这座当时武汉市规模最大的垃圾填埋场提前“退役”。关闭后,虽然管理部门对填埋场进行了封场,但是积存的垃圾仍然产生填埋气体、垃圾渗沥液等污染物,对周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安全隐患。

2012年,金口垃圾填埋场所在的区域被选定为2015年在武汉市举行的第十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主会场,这是国内首次在封场后的垃圾填埋场上修建园林并作为园博会主会场。这一大胆的创意无疑具有深远的创新示范意义。而为了确保园博会的成功举办,必须采取妥善措施,对金口垃圾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处理,将没有异味、没有污水、垃圾堆体稳定的一方“净土”,完整地交付给园林设计方。

三、填埋场场地调查

经过充分的工程地质勘察和污染调查后(主要包括全线地形、地貌、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水文气象、地震等工程地质条件和填埋气、渗沥液、垃圾土、周围大气、水、土壤等污染状况),工程技术人员将金口垃圾填埋场污染区划分为四个分区(见图)。

北部扩征区为Ⅰ区,南部填埋库区分为三区,其中Ⅰ区呈直角梯形,垃圾堆填时间较长;Ⅱ区近似长方形,是大填埋区的西半部分,为垃圾堆填时间较短区;Ⅲ区近似长方形,是大填埋区的东半部分,主要为垃圾翻填区,垃圾填埋时间较短;Ⅳ区同样近似长方形,为沿张公堤的堤防控制区,垃圾填埋时间较长(分区简略介绍)。

根据场地污染调查的情况和填埋场场地稳定化利用的判定要求(GB/T25179-2010)(表1),金口垃圾填埋场修复后作为永久性公园,各项指标至少应达到中度利用要求;部分人流密度较大的区域(如北门),应达到高度利用的要求。根据前期的场地调查,现状场地I区与Ⅱ区接近低度利用场地标准要求,为非稳定区;Ⅲ区与Ⅳ区垃圾接近中度利用场地的标准要求,为基本稳定区。四个区域均不能满足拟建工程的建设要求,需要进行生态修复。

nlc202309082347

四、填埋场治理技术及比较

目前,国内外对存量垃圾的治理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技术(表2)。

1.规范封场技术,即采取覆盖封场的方法,在保持堆体厌氧环境下,人为控制污染物的有序排放。该技术成本不高,工艺简单,主要包括堆体整形坡度、渗沥液和填埋气导排、防渗、封场覆盖等工序,是我国目前应用最多的老填埋场修复技术,如杭州天子岭填埋场、深圳玉龙坑垃圾填埋场和宝安阿婆髻垃圾填埋场、湖北省枝江填埋场等。

2.开挖筛分/转运,即将垃圾全部挖出后进行筛分处理或转运至其它的填埋场进行回填处理,主要工序包括挖掘、筛选、回填、外运等。该技术可彻底消除污染源,但通常投资较高,且存在爆炸等安全隐患。国内应用实例有北京北天堂垃圾填埋场和三海子郊野公园等。

3.好氧修复技术,即以好氧生物反应器为核心的垃圾填埋场治理成套技术,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已成功应用20年,如德国Kuhstedt、意大利Landfill C、美国NewRiver Regional等,我国的首个实例是北京黑石头消纳场(2008年)[1]。该技术可广泛应用在有垫层或无垫层的正规或非正规的垃圾填埋场,适用于封场后或正在运行的垃圾填埋场[2]。其基本原理是将垃圾填埋场视为一个巨大的“容器”,在填埋堆体中埋设注气井、注液井和排气井,使用高压风机,通过管道和注气井,将新鲜空气加压后注入垃圾深处,同时把垃圾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抽出,并对反应物的温度与垃圾气体进行监控,同时将收集的渗沥液和其它液体回注至垃圾堆体,激活垃圾中的微生物再生,以此营造一个比较理想的有氧反应环境,使反应达到最佳状态,从而加速垃圾场场地稳定[3]。该技术的最大优势是治理周期短,一般厌氧自然降解过程需要50-100年,才能完成的垃圾降解稳定化历程[4],在1-3年内即可完成,并且在修复过程中气体产物为二氧化碳,而非传统厌氧过程中的甲烷,从而大大减少了温室效应。另外,垃圾渗沥液通过回灌直接消耗在垃圾填埋场中,水质得到改善,外排量减小,污染强度降低[5]。

五、金口垃圾填埋场治理方案和效果

金口垃圾填埋场的治理方案从设计、建设、运行、验收等,都经过了专家的多次考察、比选、论证,充分参考并优化了国内外现有的经验,并且与园博会建设相衔接,在建设和运行中对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力求经济性与治理效果双赢。

工程技术人员结合前期调查,Ⅲ区与Ⅳ区填埋龄为基本稳定区,可直接采用规范封场修复;I区与Ⅱ区填埋龄相对较短,若采取规范封场修复,将对场地用于园博会及其后续城市公园形成长期的环境与安全隐患,所以并不可取;若采取原地筛分处置的办法,预计总费用约4-4.4亿元,且工期过长,不能满足要求。经过综合对比,依据好氧反应器原理的好氧快速降解方法在短期内实现简易垃圾填埋场治理具有其它方案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最终采取了Ⅲ区与Ⅳ区规范封场、I区与Ⅱ区好氧修复技术的综合治理方案,总投资约2亿元。主要工程内容包括堆体整形、堆体覆盖、地下防渗墙建设、好氧修复系统安装及调试(各种井、管道、风机、泵、控制与检测、监控、预警系统等),填埋气和渗沥液导排、收集、监测系统、DTRO成套设备及辅助设施、浓缩液处理设施、填埋气体火炬燃烧系统(含脱硫、储气罐),填埋气体氧化燃烧系统等。经过十二个月的满负荷好氧修复运行后,金口垃圾填埋场所有技术指标均达到了国家标准《生活垃圾填埋场稳定化场地利用技术要求》(GB/T25179-2010)规定的中度利用要求,使这处恶臭扰民、污水横流的“毒地”从此消失,整个场地变身为林木幽幽、花谷茶坡的山体景观,成为园博会主景区-荆山景区,与张公堤相呼应,实现了“生态山轴”和“景观山轴”的总体生态格局。除此之外,园博会创新性地在垃圾场上方的荆山上展示了部分生态修复的工程管道和催化氧化燃烧器、修复控制系统及渗沥液处理工艺流程,未来还将规划设计一处室内展馆,展示金口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的全过程,包括技术、目标、成效等,进行科普示范。

金口垃圾填埋场的生态修复是世界范围内目前规模最大的原位好氧修复老垃圾填埋场的成功案例,其修复难度、工艺复杂程度更是未有先例。该项目对废弃的垃圾填埋场进行生态修复治理,将垃圾填埋场变废为宝,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周边的环境状况,彻底消除了垃圾长期堆填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提供了一条生态城市的发展思路,而且园博会结束后园址可以保留,可为整个城市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武汉市创建更加清洁、卫生的城市,发展武汉城市旅游作出贡献。

2015年12月10日,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21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武汉市凭其对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后建设园博园的成功范例,一举获得“C40城市气候领袖群第三届城市奖”。这是中国内陆城市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获得的第一个国际奖项,是我国环境修复领域的创举,其对城市的环境修复、生态环保和资源利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示范意义和前瞻意义。

参考文献

[1]邵靖邦,唐嵘,阐霏,蔡中异,王盟.好氧降解加速垃圾填埋场稳定化技术,矿化垃圾资源化利用与填埋场绿化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2011

[2]范晓平,王雁晖.我国存量垃圾治理技术综述[J].环境卫生工程. 2015,23(1)

[3]李睿.填埋垃圾原位好氧加速稳定化技术研究[D].2013

[4]Lee J Y, Lee C H, Lee K K. Evaluation of air injection and extraction tests in a landfill site in Korea: Implications for landfill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 Geology, 2002, 42: 945-954.

[5]Rich C, Gronow J, Voulvoulis N. The potential for aeration of MSW landfills to accelerate completion. Waste Management, 2008, 28: 1039-1048.

(责任编辑:王然)

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的科学教学案例 篇4

《热水与冷水》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经历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研究冷水与热水有什么不同的过程;

2、引导学生在有结构的活动中掌握一些独立研究的必要技能,培养他们与人合作、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教学内容:冷水与热水的不同 教学准备:生:一杯热水、一杯冷水

师:玩具、茶叶、红墨水、植物油、滴管、吸管、塑料袋、一杯热水、一杯冷水、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联系实际,大胆假想

1、结合实际说一说冷水与热水看上去有什么不同;

2、摸一摸热水与冷水又有什么不同;

3、有比冷水更冷的水吗?具体说说。

4、除了这些以外,热水与冷水还有哪些方面的不同呢?(学生想,然后说出自己的猜想)如果要你证明给我们看,你准备怎么做呢?

学生说,其他的学生帮忙出主意,直到没有不同的意见为止。

5、往里面滴入液体会怎么样呢?(具体操作应该注意一些什么,可以由学生说出,如果说不出,则讲解滴管的使用,同时可以当场演示如何操作。)

6、有没有同学想到其他与众不同的研究方法呢?

三、发挥想象,探究验证

1、你们组准备选择哪一种材料进行实验呢?(组织讨论一下)

2、教师分发材料,注意各组的实验材料,以便于汇报时易于掌握。

3、强调实验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1)倒满同样多的两杯水,一杯热水,一杯冷水,(2)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且做好实验记录,以便到时进行汇报,(3)注意用水的安全,一是玻璃仪器的安全,二是水的冷热安全。

4、汇报:学生每说出一种,课件便演示一种。

四、拓展质疑,激发兴趣

(回放刚才的场景),提问: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学生说出各种各样的原因和理由,尽量让学生去猜想),谈话: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吗?请你下节课来我们的科学课堂,好吗?

五、教学设想:

《冷水与热水》这一课主要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在有结构的活动中掌握对自然事物进行独立探究的技能,学会与人合作,为体现科学课堂的这一特点,我将本节内容进行了科学的调整,我是这样设计的:

1、将教材中记录整理平时发生烫伤的场合提到课堂上来,当场倒一杯比热水温度更高的水让学生想办法试探它的冷热,想办法端到桌子的那一头,适时进行安全教育,这样的效果会更直观。

2、整个教学过程时时体现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从实验设计到实验汇报,从实验汇报到实验评价,整个过程都是学生亲身经历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研究观察冷水与热水的过程,所以他们说出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等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很难,尤其是实验评价,在这堂课上我将实验分工、合作、倾听作为一个个的指标,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实事求是、与人合作、尊重他人的科学精神,可以说他们的探究欲望得到了很好地张扬,同时探究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尊重事实,用事实说话

生态农业的案例 篇5

一、背景

授课时间:2007年5月11日

授课班级:XX中学高二(1)-(4)班

授课教师:

授课内容:生物(必修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二、主题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平等中的首席”。这种观点不仅强调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的学习过程,完成这个过程主要靠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参与意识,而且还强调它是学生在教师组织、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即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按照新课程的理念,一节课教学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协调统一。我采用观察法、讨论法、合作法等多种学习方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三、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这一节是在学习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基础上引入的。针对本节知识的特点,教学中可联系前面学习的内容,以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学生在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组成中,学习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为本节学习能量流动做好了知识储备;但能量流动比较抽象,可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以体现生物教学生动鲜活的特点,降低知识接受的难度。

四、教与学过程

(一)复习(大屏幕展示):

①生态系统的成分有哪些?

②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什么?

③根据“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话写出相应的食物链。

对于第1、2道题,学生根据上一节的内容,能够正常的回答,但对于第3题,则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写出相应的食物链。究其原因,这些学生没有掌握一条完整食物链应具备的条件。因此要注意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一条完整的食物链第一营养级都是生产者,如果没有生产者的食物联结,一般不叫食物链。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二)导入新课

1.情景引入:假设你像小说中的鲁宾逊那样,流落在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你随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鸡,15kg玉米。讨论:你认为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

①先吃鸡,再吃玉米.②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积极地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学生的见解有正确的一方面,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在这里我没有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只是提示学生,这道题主要和能量流动特点有关,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学生带着以下6个问题阅读课本P94——能量流动的过程,共同探讨。

①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的起点?

②能量传递的渠道是什么?

③能量是如何散失的?

④能量传递的数量?

⑤能量传递的方向?

⑥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有哪几个去向?

通过课件展示“能量流动的过程”,学生可直观形象地看到能量流动的整个过程,并且回答以上的6个问题,在这里,让学生从自己的知识视角去解释、表达、描述,然后教师再讲解,用更准确的生物学语言解说,这一过程是与学生交换意见的过程,同时也可以从中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学生的反应,我得知有两个知识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这两个知识点是:①初级消费者的摄入量和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之间有什么关系?②同化的能量有几个去向?我主要通过多媒体课件和课本中的图解详细解释这两个问题。

3.能量流动的特点(课件展示“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

首先,我展示太阳辐射能量与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数值,使学生明确生产者是该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流经该系统的总能量。

其次,展示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的动物营养类型,使学生确认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是沿着“绿色植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依次呈单方向流动的,然后让学生讨论能量不能逆向流动的原因,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得知生态系统内生物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是不能逆转的;能量不能循环流动的原因则在于系统内的能量输出形式与输入形式不同,生产者不能固定热能。

再次,展示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的有效能量数值。先让学生明确系统内沿着食物链的营养级依次传递的能量值,低于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值,而且逐级递减。然后,启发学生概述其原因是:①各个营养级生物的呼吸消耗部分能量,用于维持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②植物的枯枝、败叶、动物的粪便和尸体被分解者利用,经过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消耗部分能量;③各个营养级都有相当部分能量未被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利用。根据图解中的数据,让学生分别计算出第一与第二营养级之间、第二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通过计算,使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低(约为10﹪~20﹪)。

4.能量金字塔的概念

提问:我们能否将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的能量数值用一个图形表示出来呢?学生思考后,我展示能量金字塔的三维动画图像,启发学生明确能量金字塔是根据系统内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数值绘制的,它形象地描绘出能量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特点,尤其是理解能量每流经一个营养级则降低一个数量级的动态变化特征。让学生再了解一下另外一种类型的金字塔——数字金字塔。

在学生理解能量流动特点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出一些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启发学生运用学得的能量流动特点来分析说明这些新情境下的问题,从而明确人类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根本目的。

具体问题有:

(1)“确定合理载畜量,防止超载放牧”是发展草原畜牧业的有效措施之一,试说明制定这项措施的理论根据。

(2)近年来某些地区由于大量捕捉青蛙,导致麦田里的粘虫大量繁殖,造成小麦严重减产。请你从“能量传递过程”的角度,分析说明导致小麦减产的原因。

(3)请你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环境污染导致植被的破坏与食物链的破坏,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造成的影响有什么差别?

学生在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领悟到人类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目的,为的是能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同时还要保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这样的反馈,能够很好地巩固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反思

1、这堂课首先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巧妙地通过食物链知识引出“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这一问题,引入自然顺畅,能够很好地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结合学科特点,挖掘素材,强化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如让学生从能量流动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把生物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3、尝试把自己放在引导者的位置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出示能量流动动态课件,先让学生从自己的知识视角去解释、表达、描述,然后教师再讲解,用更准确的生物学语言解说,这一过程是与学生交换意见的过程,是探究性的学习过程。

当然整个教学过程还有很多要改进的地方:

1、学生回答问题后,对回答不准确的能给予纠正,但是很少对他们有表扬和鼓励的语言,如你做得不错、很好等,经常使用这些语言往往既消除学生回答问题的紧张心理及回答不上的尴尬,又调动了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生态农业的案例 篇6

农业旅游在国外又被称为“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农业观光旅游”、“乡村旅游”等,是旅游与农业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型旅游产品,是实现农村地区农业经济多样化和农业产业升级的重要形式,并成为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朝阳产业”。国外农业旅游发展历史较长,积累了很多可贵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借鉴。

一、农业旅游的载体及功能日趋多样化。在国外,随着农业旅游的日益兴盛,乡村所有的资源包括秀丽的田园、山林、海岛、风光旖旎的江河湖泊、风格独特的建筑和历史遗迹、农林牧渔的生产工具、过程、工艺及其成果、特色美食、农业节庆、民俗文化等资源都被充分地挖掘出来而加以很好地利用。有的国家甚至在农业旅游中融入了教育和科普的功能。在“教育农园”方面较具代表性的是法国的“教育农场”和日本的“学童农园”。以科学普及拉动农业旅游搞得比较成功的是新加坡的“农业科技园”。

二、政府的法律政策和资金支持。第一,建立相关法律和行业标准,支持和规范农业旅游的发展。如日本政府分别于1994年和1995年制定了《农山渔村余暇法》和《农山渔村宿型休闲活动促进法》,支持农业旅游设施建设。第二,为农业旅游提供政策和财政支持。欧盟于1990年开始实施“乡村经济开发关联行动计划”,以推动乡村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及农业旅游电子商务建设。意大利政府对已经开展农业旅游的单位给予享受政府有关农业低息优惠信贷和税收减免的政策。法国农业部、农业信贷银行和旅馆信贷银行对从事农业旅游10年以上的家庭农舍按平均每个农舍约5万欧元的标准发给建筑整修翻新补贴。这些措施都有力地促进了农业旅游的发展。

三、非政府组织在农业旅游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些国家通过行业协会、社团组织、商会联盟等非政府组织对农业旅游进行行业自律和规范管理,并提供各种服务。早在1954年,法国的联邦国营旅舍联合会就创办了“法国农家旅舍网”,此后各类农业旅游社团组织和中介机构陆续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农业旅游的经验交流、信息传播、人才培训。随着行业协会的发展壮大,行业自律行为逐步产生作用,法国政府也逐渐由管理职能转向监管职能,行业协会在农业旅游发展中显现出主导作用。

四、突出游客的参与体验性。德国的“市民农园”突出为城市居民提供体验农家生活的功能,向有兴趣的城市居民提供小块土地,用于种植花草、蔬菜、果树。法国让游客通过参观葡萄园和酿酒作坊,参与酿造葡萄酒的全过程,了解酿酒工艺,学习品尝美酒的知识,带动了葡萄酒的大量销售。日本的农业旅游项目经营者用富有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和各种特色服务设施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

五、经过精心策划的节庆旅游效益显著。马来西亚的花卉种植业发达,政府推动将花卉种植与旅游业发展密切结合,使两者相得益彰。自1992年起,马来西亚将每年的7月2~9日定为“花卉节”,吸引了大量的国际游客,为马来西亚创造了大量的外汇收入,使旅游业跃居国内第三大产业。马来西亚在1995年成功地举办了国际花卉展销会,并逐步确立了在东南亚地区的权威地位。

生态农业的案例 篇7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 利用案例引起教学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和研讨的一种教学方法, 是一种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启发性、研究性和时效性的教学方法, 能开发学生智力, 培养学生能力, 提高学生素质。 (1) 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法现在是许多国家法学教育中颇受重视并普遍推广的教学法, 研究它有助于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农业法规这门学科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 因此其生命力就体现在要理论联系实际, 案例教学形象、生动而又贴近生活, 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其更好地理解概念、规则。所以案例教学法在农业法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 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前沿学科是案例教学的基础。现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类。陈述性知识属于通过感觉、知觉、记忆等心理品质获得的知识, 其是用于回答“世界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则是属于通过思维活动获得的知识, 其用于回答“怎么办”的问题的知识。传授陈述性知识的讲授法是传统课堂教学中使用的主要方法。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 两种知识的传授并不相互矛盾。在案例教学过程中, 教师讲述基本理论 (陈述性知识) , 讲述恰当的、能够说明这些原理、理论的案例 (程序性知识) 。学生们首先要对基础概念、原理有所了解 (掌握陈述性知识) , 然后才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教学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提出假设、验证假设, 最后得到结论。在此过程中,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获得是相辅相成的。 (2)

3 案例教学在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农业法规课程中的应用

3.1 案例的来源

案例教学法要成功运用在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农业法规课程中, 要选择好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的可以选择的案例包括:

(1) 教材。学生学习的第一手资料是教材, 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工具也是教材, 要想取得良好的案例教学效果, 就要运用好教材案例。案例教学法在当前的法律课程教材编写中也开始体现, 一是理论教材中注重编写一定数量的案例。如由杜鹏程主编、安徽大学出版社, 2010年版的《经济法》, 即在文中附了许多案例题材。二是编写专门的案例教材。如王萍, 赵霞等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的《农业法规案例精选精析》;顾功耘主编的《农业法规案例选编》配套案例分析教材, 教材中每个案例包括了案情简介、问题梳理、法理分析的内容。

(2) 司法考试题中与农业法规课程有关的考试试题。首先是历年的司法考试中与农业法律、法规有关的真题;其次是大量与真题水准相当的模拟试题。它们成为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农业法规课程教学重要且良好的案例来源。

(3) 媒体报道素材。在当前的信息化社会, 大量现实案件被披露在报纸、杂志、电视台和网络等媒体中, 教师在教学准备过程中可以检索发生在最近的典型案例, 然后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网络连接的方式在课堂中展示。如可以按专题及教学目的把互联网中大量图文并茂的相关资料制作成案例;再如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法治在线》、《社会调查》等专题节目中报道的案例, 这些案例详实、可靠、新颖而又极具代表性, 在教学中也能被运用。

(4) 法律文书。法律文书忠实记录着有关的法律活动, 能真实反映有关事件的情况, 学生的求知心理能够被满足, 其也是农业法规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案例来源之一。一些专门的裁判文书或案例书籍或数据库中都有适用于农业法规方面的法律文书, 如最高人民法院的《人民法院案例选》、《中国审判案例要揽》;再如中国法院网、北大法意网和一些律师事务所网站。

(5) 学生询问。农业法规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 所有学生会询问许多事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过自己的思考, 会询问一些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人员身上的真实事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询问的事例制作成案例形式来进行讨论分析, 这样学生对问题思考和答案批判的积极性也更能调动起来。因为学生询问的事例更有说服力, 也就成为较好的案例来源。

3.2 案例的选择

教师在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农业法规课程教学中找到了案源, 但要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还必须要对案源进行选择。教师要选择能够准确说明某个理论问题的案例, 或者是与某个理论相吻合的典型案例。同时还要注意和教学目标的自然融合。 (3) 教师在选择案例时, 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1) 一致性。案例的选择要依案说理、依案讲法, 与所讲授的内容一致, 少而精, 同时要与教学目标一致。如笔者在讲授农业法规中“诉讼时效”这一教学内容时, 选用如下一案例:甲于2000年6月4日向乙借钱3万元, 合同约定2001年6月4日还款, 后一直到2003年7月5日, 甲依然没有还款, 而在这期间, 乙一直也没有主张权利, 请问, 此时乙的债权是否能得到法律的保护?此案例的选择让学生在具体案例中将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 这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掌握诉讼时效的相关内容。

(2) 新颖性。案例的新颖, 要求选择的案例要与现实生活的时间距离越短越好, 同时还要注意案情的新颖性, 要选择在当前生活中发生的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探讨的新情况、新问题。

(3) 贴近性。即“多用身边事”。因为身边事具有真实、可信的特点, 使学生有一种亲近感, 在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上更具有现实性和说服力。如在讲授农业法规中“合同的要约与要约邀请”教学内容时, 选用如下案例:甲逛商店, 看中一件衣服, 于是指着这件衣服问店主乙:“这件衣服多少钱?”店主乙回答:“280元”。甲回答:“150元, 卖不卖?”店主乙答:“最少200元, 少了不卖。”请问甲、乙的问话和回答分别是什么?选择此案例目的是用身边的事情使学生掌握要约、要约邀请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3.3 案例的具体适用

在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农业法规课程的教学中, 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环境、教学对象灵活掌握案例的运用, 这样才能实现案例教学的预期效果。通常根据教学环节, 可以将案例的具体运用分为以下三种。

(1) 课堂引导设问案例的应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首先讲述案例案情, 然后再提出若干与教学内容关联密切的法律问题, 使学生边听、边思, 最后再讲述农业法规教学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在整个过程中, 首先介绍的案例和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去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然后介绍相关概念和原理, 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相关的知识, 提高学生听课的效果。如在讲授农业法规课程中“代理”的知识点之前, 通过如下一个案例提出相关法律问题:小王是甲公司一工作人员, 甲公司委派小王去为公司买电脑, 小王来到电脑城为公司买电脑, 恰逢该电脑城举行有奖销售, 小王为公司买了电脑, 同时中了一等奖 (一台名牌数码相机) , 请问该数码相机属于小王还是公司?通过此案例引出代理的概念, 代理的后果等相关知识点。

(2) 课堂分析讨论案例的应用。在教师围绕主题选择一个或几个案例让学生们分组分析、讨论之前, 先系统讲述一个教学主题内容,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独立地分析、理解案例, 同时要注意通过发问等方式引导学生发言。这种方式通过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能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认识, 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利用这种方式教学的同时, 要避免学生先回答若干问题、教师再将正确答案评析一番的做法。

(3) 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系统, 建立课外案例教学园地。在该园地, 教师建立一个案例库, 这个案例库应根据社会热点和经济管理类专业农业法规课程的动态进行不断更新、充实, 如何利用这个案例库提高教学效果呢?要达到让学生大胆发言, 集思广益, 活跃案例讨论学习气氛的目的, 可以利用网络匿名性, 即每个学生凭借密码随时参加讨论。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参与性以及成就感, 激发他们自主创新地进行研究性学习, 可以允许学生选择一些经典案例, 通过该园地的学生“上传区”在网上推荐发表。对于在课堂上讨论的案例, 学生也可以通过“加载”供其他学生共享。 (4)

当然, 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同时, 要结合其他教学方法, 这样学生在学习农业法规这门课程时, 既系统掌握了具体的知识, 也能不断提高其分析法律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

注释

1安新民, 张志毅.基因工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 2006 (3) :30-34.

2赵宣珍.《婚姻家庭法学》案例教学运用探析[J].潍坊学院学报, 2010 (3) :111-112.

3张春兴.张氏心理学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0:120-122.

生态农业的案例 篇8

关键词:物流外包;食品安全;动因;物流决策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4)01-0061-05

一、引言

近几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在国内经常发生,各类食品频频爆出负面新闻,如苏丹红鸭蛋、孔雀绿鱼虾、染色花椒、墨汁石蜡红薯粉等。同时,大型食品企业出现影响较大的产品安全事故,如三鹿集团、双汇集团、恒天然集团等。在多次大型食品安全事故当中,“三聚氰胺事件”和“瘦肉精事件”是其中影响程度较大的两起事故。在这些食品安全事故曝光以后,国内的大型食品企业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也引起了各界人士的讨论与质疑。在受到社会各界猜疑的情况下,农业企业急需寻找保障产品质量安全的方法与途径。要避免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再次发生,农业企业需要更加关注自身的产品生产过程,这就需要他们更加紧密地去监控自身的产品物流运输过程,更加严格地控制产品的质量变化。对于大型的农业企业而言,他们产品的物流活动十分繁多和复杂,因此部分企业会选择将自己的物流活动外包给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但是也有部分企业会选择自营物流活动。无论农业企业选择何种物流外包方式,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确保自身的产品能够安全、顺利地到达消费市场,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农产品。农业企业会选择何种物流外包方式,选择某种物流外包方式的动因是什么,这些问题对于农业企业保障产品质量安全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食品安全的背景下,研究农业企业的物流外包决策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同时对于物流外包理论研究领域而言也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二、文献综述

宋迎春,梁军[1]认为企业采取自营物流方式有以下原因:企业对供应链的控制意愿、产权约束、体制障碍和国内第三方物流发展相对落后。对于食品企业外包物流的方式,陈蓝荪[2]认为该物流方式有利于食品企业的发展,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物流成本、加速商品周转、降低经营风险、提升管理效率、提高运作柔性、精简组织机构和增加质量监管。以上学者讨论了自营物流和外包物流的动因,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但是两项研究缺乏实际例子加以印证,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时两项研究的分析维度相对较少,缺乏一个较为成熟的分析框架,难以应用于较为深入的案例研究。

针对外包决策,国外多位学者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概念分析框架。从外包决策的成本和收益的视角,Vining[3]提出了一个概念分析框架:第一,界定外包活动的特定成本,包括谈判成本(bargaining cost)和机会主义成本(opportunism cost);第二,界定外包活动的影响因素,包括产品/服务的复杂性、可竞争性和资产专用性;第三,辨别四种典型的外包情况并提出相应的策略。Hsiao, van der Vorst , Kemp, Omta[4]将食品企业的物流供应链活动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为基础活动,第二层为增值活动,第三层为计划和控制活动,第四层为渠道网络设计活动;同时他们结合交易成本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和供应链管理理论,提出了食品企业供应链决策的分析框架。Bolumole, Frankel, Naslund[5]在总结了前人多项研究后,结合交易成本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和网络理论,提出了一个分析企业物流外包决策的理论框架,如表1所示。

表1 评估物流外包战略的分析框架

维度影响企业物流外包决策的因素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作用

(1)交易成本

(2)资源基础

(3)控制问题(1)契约型

(2)协调型

(3)物流一体化

1.物流外包的原因:

削减成本,获取资源,创造价值

2.客户企业的战略导向:

内向,外向

3.物流外包的程度(内部自营与外包资源):

操作性层面,策略性层面,战略性层面

4.客户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关系属性:

保持距离型,契约型,关联型,合作伙伴型

Vining[3]和Hsiao, van der Vorst, Kemp, Omta[4]

提出的分析框架相对简单,使得定性分析的深度存在一定局限,同时两者提出的框架的抽象程度较高,不便于深入开展基于企业外部信息的案例研究,而Bolumole, Frankel, Naslund[5]的分析框架则涉及更多的影响因素,同时分析框架的逻辑更为严谨。因此本文将借鉴Bolumole, Frankel, Naslund[5]提出的分析框架,利用企业的外部定性信息,对国内两家大型食品企业进行探索性的案例研究。为了使得本研究的结果更具有普遍性和可靠性,本文将会选取双汇集团和伊利乳业集团这两家典型的大型农产品生产企业作为重点分析对象,对他们的物流外包决策进行深入的分析。

三、案例选取

(一)研究方法选择

罗伯特·K·殷[6]认为案例研究是探索难于从所处情境中分离出来的现象时采用的研究方法。罗伯特·K·殷[7]指出如果研究问题是寻求对一些既有现象的解释,即研究“怎么样”和“为什么”的问题,那么选择案例研究是很贴切的。企业的危机应对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情境,需要研究多种因素对于情境的影响,难以通过单一的问卷和实验来开展研究。同时本文的目的在于研究企业的危机应对机制,是一个探索“怎么样”和“为什么”的问题。所以,本文选择案例研究作为开展本研究的研究方法。

nlc202309041643

(二)案例选择

罗伯特·K·殷[7]认为案例研究当中每个案例都应具有典型代表性。本文选择了大型农产品生产企业双汇集团和伊利集团这家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这两家企业都是国内外知名的农业龙头企业,同时都曾经遭遇食品安全事故的影响。在事故发生之后,它们的经营决策会深受食品安全事故的影响,当然它们的物流外包决策也可能发生改变。在此背景下,这两家企业的物流决策具有较大的典型代表性。同时,大型企业的公开资料较为全面、丰富,便于本文进一步开展相关问题的研究。

(三)资料收集

本文主要通过网络来获取与案例相关的外部信息。考虑到资料的公开性与权威性,本文选取了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官方网站、双汇集团官方网站、伊利集团官方网站和中国奶业协会信息网作为本文的主要信息来源。

四、案例分析

(一)案例一——双汇集团

1.企业简介①

双汇集团是以肉类加工为主的大型食品集团,总部位于河南省漯河市,目前总资产达200亿元,员工6万多人,年肉类总产量300万吨,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在2011年中国企业500强排序中列166位。

双汇集团的发展十分迅速:20世纪80年代中期企业年销售收入不足1000万元,1990年突破1亿元,2003年突破100亿元,2010年突破500亿元,2011年达到503亿元。

双汇集团是跨区域、跨国经营的大型食品集团,在全国15个省市建有20多家现代化的肉类加工基地和配套产业,在31个省市建有200多个销售分公司和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中心,每天有8000多吨产品通过完善的供应链配送到全国各地。双汇集团在新加坡、韩国、菲律宾等国建立办事机构,开拓海外市场,每年进出口贸易额突破1亿美元。

双汇集团坚持用大工业的思路发展现代肉类工业,先后投资40多亿元,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4000多台套,高起点、上规模、高速度、高效益建设工业基地,形成了以屠宰和肉制品加工业为主,养殖业、饲料业、屠宰业、肉制品加工业、化工包装、彩色印刷、物流配送、商业外贸等主业突出、行业配套的产业群。

2.双汇集团物流外包决策分析

2011年3月15日,双汇集团遭到了“瘦肉精事件”的影响,其供应链质量管理安全问题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与质疑。事件爆发之后,双汇集团急需解决的是如何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通过什么方式来管理自身的供应链。

经历了“瘦肉精事件”的重大打击之后,双汇集团逐渐加大了对供应链上游的控制力度,以防同类型的问题再次出现。目前,双汇集团的发展战略是通过全产业链的整合来控制产品的质量安全,从而获取自身的竞争优势,其整合的环节包括饲料加工、养殖、屠宰分割、肉制品加工、化工包装、物流配送和商业连锁,即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产品流通过程。

双汇集团的全产业链整合的发展战略得益于其对物流运营方式的高度重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选择了自营物流的供应链管理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经营战略。双汇集团拥有生产过程中多个阶段的物流环节,每个环节之间都需要物流服务供应商提供相应的物流服务。从物流服务需求方的角度来看,在不同的环节之间,双汇集团都需要为其支付一定的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因为他们生产规模较大,所以由此产生的成本也较大。从物流服务供给方来看,巨大的生产规模和多个环节的物流服务意味着多种创造价值和获取利润的巨大机会。

在此时,双汇集团将成本和利润进行了转化,做到将上下游物流环节有机整合,实现了物流一体化。双汇集团自身拥有一家专业性的物流服务企业——双汇物流投资有限公司,使得他们能够自营物流,无需将物流外包给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自营物流的供应管理方式使得双汇集团自身既充当了物流需求方的角色,又充当了物流服务供给方的角色。在双汇集团的供应链内部,各个部门和子公司之间形成了一个内部的服务供需市场,相当于在内部实现了物流外包,将各个生产部门产生的物流成本内化成自身物流企业的利润,有效地削减了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提高了自有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为各个环节创造了一定的价值和利润。

除了拥有自营的物流服务企业之外,双汇集团还拥有一家ERP软件服务公司——双汇软件公司。双汇集团成立此公司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众多经营活动中物流环节的信息共享问题。如果说双汇物流投资有限公司为双汇集团的物流管理活动提供了硬件设施的保障,那么双汇软件公司便为双汇集团提供了软件服务的支持。双汇集团的产业链自身拥有多个物流环节,各个环节的物流活动由自身的物流公司承担,在此过程中,定会产生大量的管理信息。管理信息的及时共享对于各个上下游各个环节而言都十分重要。凭借着自身软件公司开发的ERP软件,双汇集团实现了每个环节的管理信息实时共享,有效地确保了供应链的高效运行。

由上可见,削减成本、获取资源和创造价值均为双汇集团采取自营物流的动因,自有物流公司使得双汇集团实现了在内部进行物流外包,形成了客户企业与物流供应企业的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与此同时其先进的物流信息服务为双汇集团自营物流的物流外包方式提供较强的技术支持。自营物流的物流外包方式使得双汇集团的全产业链整合成为了可能,也令其对自身上下游产业链有了更好的控制能力,进一步确保其产品的质量安全。

(二)案例二——伊利集团

1.企业简介②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本文简称伊利集团),是中国唯一一家同时服务于奥运会和世博会的大型民族企业。伊利集团始终以强劲的实力领跑中国乳业,并以极其稳健的增长态势成为了持续发展的乳品行业代表。

目前,伊利集团拥有液态奶、冷饮、奶粉、酸奶和原奶五大事业部,所属企业近百个,旗下有纯牛奶、乳饮料、雪糕、冰淇淋、奶粉、奶茶粉、酸奶、奶酪等1000多个产品品种。伊利雪糕、冰淇淋、产销量已连续19年居全国第一,伊利超高温灭菌奶产销量连续多年在全国遥遥领先,伊利奶粉、奶茶粉产销量自2005年起即跃居全国第一位。

nlc202309041643

2013年上半年,伊利股份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0.21亿元,同比增长13.41%,实现净利润17.38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28%。

作为中国乳业的领导者,伊利在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公益方面一直走在中国乳品行业前列。截止2012年,伊利集团已累计纳税超过146亿元,在其每年出色完成上缴国家利税的同时,伊利持续的公益事业投入,带动农业产业链发展、发挥着行业领导者的作用,为中国商界树立了新的责任标杆,成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益补充力量。

2.伊利集团物流外包决策分析

2008年9月11日,由三鹿集团引起的“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也使得同行的其他企业受到牵连,其中伊利集团便是受害者之一。在事件爆发之后,伊利集团的乳制品在抽检中被发现三聚氰胺超标,引发了众多社会人士的怀疑与批评。经历此事后,伊利集团的物流管理活动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近年来,伊利集团不断加大奶源生产基地的建设力度,目的是加强对奶源的控制,确保产品的来源安全、可靠,避免安全事故的出现。这种方式是以伊利集团自身资源为基础的扩张发展战略。伊利集团希望通过自身的资源优势来对上游供应链加以控制,以获取更多的资源,同时更好地保护奶源的安全性。与此同时,伊利集团还为奶农提供资金支持和培训服务,使得奶农的生产活动较为依赖伊利集团。这种合作方式很好地发挥了伊利集团自身拥有的资源优势,同时也加强了对上游供应商的监督和控制。

伊利集团地处国内奶制品产量最大的内蒙古自治区,十分靠近牛奶的生产者,在生产阶段的产品运输具有成本低的优势。但是,伊利集团的主要生产基地距离主要销售市场较远,同时所处环境的交通条件较差,自身难以克服,需要借助第三方的力量来解决长途运输的难题。目前,伊利集团主要采取多种运输方式来实现长距离的货物供应,将产品从生产地运到销售地。他们采用的运输方式包括海洋运输、铁路集装箱、冰保车、机保车、集装箱、公路运输、铁海联运、公海联运以及行包发运等。

运输方式多样,运输货量大和运输距离远是伊利集团产品物流的特点。正因为此,伊利集团难以凭借自身的资金来构建相应的物流设施,必须采用外包大部分物流服务的方式来管理自身的产品运输,借用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资源优势来降低自身产品的运输成本。与此同时,伊利集团的产品物流服务的需求量十分巨大,巨大的资源优势使得其在供应链当中处于较为核心的位置,这使得他们有较大的空间去选择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同时两者保持以双方资源为基础的协调型的关系属性。

虽然伊利集团采用了外包物流服务的方式来运输自己的产品,但是他们对于自身产品的监控力度一点都不比自营物流的农业企业低。伊利集团一直十分重视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目前,他们已经对全部运输车辆装载GPS,用于追踪产品的全程运输质量。信息化的设备使得他们对于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有了很好的监控能力。

由上可知,由于靠近国内最大的奶制品生产基地,伊利集团具有多方面的资源优势。伊利集团产品种类多,产量大,伊利集团自身也拥有较多的生产资源和设备,这为其奠定了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但是,伊利集团的重点销售市场并非是地处北方的内蒙古,而是内蒙古以外的其他地区,这就使得他们面临着远离销售市场,物流距离增加的问题。长距离的运输必然使得物流成本增加,此时采取外包物流服务的方式便成为了降低物流成本的重要手段。外包物流服务往往意味着服务委托企业的监管程度下降,但是伊利集团利用信息化的设备克服了这一问题,保证了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质量安全。

五、结论与讨论

(一)供应链整合有利于企业加强自身的产品质量控制程度

无论是双汇集团还是伊利集团,他们都较为注重生产、加工、销售几个环节的供应链整合。双汇集团在不断加大对产业链的建设力度,意在利用自身的物流活动来转化成本和利润,降低整条供应链的成本,同时加强对整个产业的影响力度。伊利集团则在近几年不断加大生产基地的投资力度和对奶农的支持力度,目的是为了加强自身对供应链上游的控制程度,以确保产品的原料输入的安全性。

(二)信息化手段提高物流外包服务的可追溯性

双汇集团自身拥有一家专门为自己提供软件服务的软件公司,相当于自己拥有了一名私人医生,为自己的物流信息化提供专门的“诊断”和“保健”服务。而伊利集团十分注重GPS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运用,巧妙地克服了外包物流监控难的问题。这两家公司都将信息化的手段应用于加强供应链的监控功能,使得他们的物流活动能够紧密关注产品的质量安全状况。

(三)企业所在的地理位置会影响其物流外包决策

虽然双汇集团和伊利集团的总部所在位置都位于北方地区,但是他们所在的地理位置有较大差别。双汇集团位于河南省,比较靠近交通发达的北京市,而伊利集团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地处内陆地区,交通较不发达。两家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便对当地的交通设施资源有着很大的影响,而这样的区别便使得他们可采用的物流运输方式和需要承担的物流成本有了明显的差别。

(四)企业经营产品的品种数量对其物流外包决策有一定影响

双汇集团主要经营的是肉类加工品,产品的品种相对单一,而伊利集团主要经营液态奶、冷饮、奶粉、酸奶和原奶,产品的品种较多。不同的品种的产品有着不同的运输要求,一般需要进行分类运输。品种较少的产品可以采用较少的运输工具便完成物流的过程,而品种较多的产品则需要采用较多不同的运输工具来完成物流的过程。运输工具的种类差别也将会对物流成本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对企业的物流外包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宋迎春,梁军.自营物流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策略

选择分析[J].商业研究,2004(3):171-173.

[2]陈蓝荪.我国食品物流外包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流通经

济,2006(9):12-15.

[3]Vining A.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Outsourcing Decision[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1999,17(6):645-654.

[4]Hsiao H I, van der Vorst, J G A J Kemp, R G M. Developing

a Decision-making Framework for Levels of Logistics

Outsourcing in Food Supply Chain Network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

2010,40(5):395-414.

[5]Bolumole Y A, Frankel R, Naslund D. Developing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Logistics Outsourcing[J].

Transportation Journal,2007,46(2):35-54.

[6]罗伯特·K·殷.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第2版)[M].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7]罗伯特·K·殷.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中文第2版)[M].重

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郁琤)

上一篇:人社局民主管理制度下一篇:《建筑结构》课程建设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