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教案教学设计(精选6篇)
单元提示上明确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杰出人物的相关事迹,学习目标是探寻并学习杰出人物的精神和“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据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理解邓稼先精神并从中获得启示。但细读全文就可以发现,作者没有空洞地描述邓稼先的品质,而是用饱含真情的笔调,描述邓稼先的贡献与品质,以此来表现邓稼先的精神,这也是本文最大的特点。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将此作为全课的主线。通过引导学生感受至情的内涵,品读至情的含义来解读邓稼先的精神意义。再引导学生思考文中所表现出的作者的志向,来认识本文的现实意义。
二、课前准备:
在第一课时中,要求学生们通读全文,完成两个目标:1、掌握文中出现的成语,大致理解引用的内容。2、从描写的主要内容与目的出发,概括全文六个小节的主要内容并理清文章思路。
内容提要:
(1)概述历史——贡献背景
(2)生平贡献——两弹元勋
(3)人物对比——性格气质
(4)破除谣言——民族骄傲
(5)艰难创业——精神品质
(6)高度赞扬——贡献意义
全文可以概括为两大部分——赞颂邓稼先的功绩,描写邓稼先的精神品质,而赞颂邓稼先的功绩贯穿全文,描写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则是在探究他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原因。
要求学生勾画出文中作者表达自己观点与自己情感的相关语句,作为下节课的准备。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感受、品读作者的“至情”,理解邓稼先精神的内涵。
2、通过思考作者“至情”产生的原因,了解他精神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杰出人物,赞扬他们的伟大精神品质。作者或用语言、外貌、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或通过描写人物的典型事迹来塑造人物形象,这些手法在本文中也有体现,但本文也有自身的突出特征。作者的妹妹杨振玉女士如此评价本文:“这是一篇至情的文章,描述了邓稼先的一生。”可见,饱含“至情”是本文最主要的特征。那么,什么是“至情”?(至真至诚的情感)我们可以从文中感受到哪些“至情”?能从“至情”中品读出哪些内涵?思考出什么意义?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要目标。
(二)感受“至情”的内容。
全文分为六个部分,哪一部分中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永恒的骄傲》)朗读最后一部分,说一说你在其中可以感受到什么样的“至情”。
(学生齐读,回答)
归纳:骄傲。
“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可见,作者认为邓稼先的生命中有值得人们永远铭记的内涵,这也正是邓稼先的生命价值。但我们知道,邓稼先是在去世后十余年才被追授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长期以来鲜为人知。而杨振宁先生1957年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贡献,至今仍活跃在世界科研的前列。无论是声望,还是成就,杨振宁都远远高于邓稼先,但他却为邓稼先而骄傲,甚至感到敬佩,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品读文中“至情”的内容,解答这一问题。
(三)品读“至情”的内涵。
杨振宁为什么称邓稼先为自己的“永恒的骄傲”?(根据文章内容来回答)
“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这两点为什么让作者为之感到“永恒的骄傲”?
(速读文章前五部分,划出作者评价邓稼先贡献及精神的语句。)
(1)巨大贡献:
归纳语句:
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一时热泪满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
提示:
①核武器研制成功为什么标志着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了任人宰割”的地位,获得了新生?(中国之所以任人宰割,就是因为国家贫弱无力,核武器研制的成功意味着中国人有了保卫自己的力量)
②邓稼先那封短信为什么能够震动了杨振宁先生?(说明中国人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达到了世界科研领域的最高峰,中国人自己挽救了自己的命运)
补充材料:
①周总理说,如果没有1964年原子弹爆炸的一声巨响,就没人理睬我们。
②张爱萍将军说,再穷的叫花子,也要有根打狗棍。
③洋务运动只重引起外国的技术,结果被外国先进武器武装起来的中国军队依然不堪一击,在甲午战争中被新兴的日本军队打得一败涂地。
齐读上面引用的语句,读出作者为邓稼先所感到的骄傲之情。
本文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 以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 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名人传记, 中学生最喜欢阅读的课外读物之一就是人物传记。名人们为人类历史做出的突出贡献, 往往为人们所景仰。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人生道路的起点, 他们自然而然地把名人奉为自己崇拜的偶像, 处处效仿名人。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 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引导:a.这篇文章篇幅较长, 学生阅读起来可能从整体上不容易把握, 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文章思路。b.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 作者既有传统眼光, 又有历史视野, 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 体会深沉的情感。c.文章语言很有特色, 引导学生认真体会, 并试着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
[教学建议]
新《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了四个理念, 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力的语文课程, 不难看出贯穿整个语文课程的仍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何谓“发展为本”?即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 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地发展, 个性得到充分地张扬。因此对于本文的教学, 笔者认为由于篇幅较长, 内容较深, 可拟设为问题讨论课, 同时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背景资料, 为了解文章内容作铺垫。其具体目标如下:
a.熟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借助小标题, 复述并概括文章内容, 理清文章思路。b.通过默读与精读, 揣摩文中关键语句, 领会作者融入笔端的深情, 学习邓稼先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c.通过朗读, 体会文中排比、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多变的句式特点, 并用之于写作实践。
[教学设计]
1 教学过程
1.1 导语。
1986年7月的一天, 邓稼先在弥留之际, 他拉着妻子许鹿希的手, 向她描述原子弹爆炸时的壮丽:奇异的闪光, 比雷声大得多的响声翻滚过来, 一股挡不住的烟柱笔直地升起……沉浸在这自己创造的“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的诗意中, 他的声音虽然微弱, 却是那么坚定。“我不爱武器, 我爱和平, 但为了和平, 我们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 那么, 我仍选择中国, 选择核事业。”这, 就是中国人民最有奉献精神的好儿子-邓稼先。1.2整体把握情节, 理清思路。1.2.1速读全文, 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学生为标题寻找合适的修饰语, 如:伟大、舍己为人、公而忘私…… (学生自由发言) 。1.2.2全班分为6个小组, 每组派一个代表对文章6个部分进行抽签选择, 组员用5分钟时间对自己负责的部分作复述准备, 并用最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可用原文也可用自己的语言) 。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归纳:a.在历史的背景上引出邓稼先;b.“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一生;c.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及奉献精神;d.作者的情感;e.身先士卒的献身精神;f.对邓稼先的高度赞扬和悼念。1.2.3课文六部分间是否可以调换顺序?如果不能, 你能试着找出它们的联系吗?学生合作研讨, 教师点拨:1.3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把握文章思想感情1.3.1学习第三部分。1.3.1.1默读并划出表现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性格和为人的句子或词语。点名回答:奥本海默———一个拔尖的人物, 锋芒毕露……。邓稼先———一个最不引人注目的人物, 忠厚平实, 直诚坦白, 从不骄人……。1.3.1.2文中重点写的是谁?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同桌间两两讨论,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归纳:重点写邓稼先;运用对比手法;其作用是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自然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1.3.1.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你能试着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吗?学生小组内研讨交流, 教师点拨:a.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截然不同, “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 和睦相处, 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 邓稼先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 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b.指“他没有私心”, 人们绝对相信他。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3.1.4邓稼先的一生是“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一生, 我们的祖国有千万个像邓稼先一样的忠实儿女在为她奋斗, 你还知道谁给大家说一说。学生自由发言。1.3.2学习第五部分。1.3.2.1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课文;1.3.2.2自由研读, 提出理解中的疑难。学生提出的疑难可能有:a.作者用《吊古战场文》的目的是什么?b.“也不知道……什么心情”“不知道邓稼先……手有没有颤抖”这两句话应该怎样理解?c.结尾处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 有什么作用?师生共同探究:a.《吊古战场文》是唐代散文家李晔的名篇, 文中描述了古战场荒凉凄惨的景象, 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以及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痛苦, 文中用《吊古战场文》的目的在于烘托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辛。b.作者与邓稼先有着半个世纪的真挚情谊, 这两句话以细腻的询问充满了对老友真诚的关怀与深情。c.“中国男儿”即邓稼先, 这首歌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 将他对民族的贡献放在了“五o四”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中, 这又与在历史的背景中推出邓稼先的第一部分相呼应。1.3.2.3资料延伸。这一部分中邓稼先一句“我不能走”, 将自己的赤子之心解剖在了人民面前。其实, 象文中的例子在邓稼先身上还有很多, 比如身为核武器研究院院长的他, 在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危险时刻总是站在操作人员身边;再如, 一次航投实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 原子弹坠地被摔裂, 邓稼先深知危险, 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 仔细检验, 他也因此肝脏被损、骨髓中侵入放射物。当身患癌症的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时, 却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 但没想到它会来得这么快。”这些不禁让我们想起邓小平同志说过的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邓稼先是当之无愧的。1.3.2.4教师教唱《中国男儿歌》, 师生共同感受激情。一曲《中国男儿歌》, 气壮河山, 唱出了多少中华儿女的心声, “要将双手撑天空”, 是一种气概, 同时也是一种使命, 千百年来, 无数中华儿女用自己的双手, 撑起了自己的天空。臧克家、钱三强、陈景润、华罗庚、童第周、张光斗、陈岱孙、于光远……这些在中国历史上始终闪烁着光芒的名字, 这些民族脊梁式的人物、爱国家甚于爱自己的生命,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 撑起了祖国母亲的一方天空。今天, 当我们再次唱响《中国男儿歌》, 同学们有什么样的感想呢?1.3.2.5播放音乐《龙的传人》和MTV动画, 学生畅所欲言。1.3.3学习其余部分。1.3.3.1你能说说在写邓稼先以前, 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吗?学生自由研讨, 教师归纳:突出邓稼先的巨大贡献, 说明他是对中国近一百年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1.3.3.2研读第四部分。a.邓稼先对“谣言”仍然亲自调查, 你从中感受到他怎样的品质?b.你认为杨振宁流泪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归纳:a.邓稼先事实求是的品质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b.当杨振宁知道是中国人独立完成原子弹工程的时候, 他的眼泪既是为朋友而自豪, 更是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的一种表现。1.4品味语言。1.4.1本文不仅在内容上较之一般的传记高出一筹, 语言也毫不逊色, 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 同学们试试看, 能否有所发现。学生合作研讨, 教师点拨:1.4.1.1修辞手法的运用。a.对比。第三部分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b.引用。第二部分中描述邓稼先的一生“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第五部分对《吊古战场文》和《中国男儿歌》的引用。c.排比。第一部分中的1898年四个列强侵华的罪行, “强占”“租借”的反复出现等。其作用是:语言凝练, 增加气势, 给人以强烈的震撼。1.4.1.2句式的多变。a.句式十分整齐。第一部分中列举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第二部分以时间为序介绍邓稼先简历和贡献的句子;第五部分第三段等。b.长短句交错使用。第三部分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与为人。选择什么样的句式, 是根据思想感情的表达需要决定的, 前者有气势, 读来琅琅上口, 后者则形成一种交错美, 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1.4.1.3文章无华丽词藻, 平实的语言中饱含感情。第四部分的末段一个“热泪满眶”将作者的感情震荡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五部分第二、三段两句询问对朋友流露出的深情。1.4.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以“我最喜欢……句, 因为它……”的形式在组内交流。1.5拓展延伸。1.5.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 先把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用小圆圈标示出来, 然后按照“我发现———词语用得好, 它好在———”的句式组织好语言, 准 (下转255页) (上接153页) 备精彩发言。 (例如,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我发现“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作者用凝练而饱含深情的语言, 对邓稼先兢兢业业、不辞辛劳, 为我国的核武器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光辉一生作了概括性总结, 让我们在敬佩中受到了教育。) 1.5.2请以“假如我是名人”为话题, 组织一段话。1.6结束语。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在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 为了灵魂深处的希望, 邓稼先让生命喷发着绚烂激情, 他对生活乃至人生永恒的理解和感悟, 丰富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灵。虽然邓稼先已离我们远去, 但他会永远活在炎黄子孙的心中。1.7作业布置。1.7.1学生给邓稼先写“墓志铭”。 (老师示例:朋友, 此墓中长眠着的老人, 是一个“大写”的人;一个“站立”的人。他用他那“大写”的智慧, 使中国的大地上“站立”起了两朵“大写”的蘑菇云。从此, 让中国“大写”, 让中国人“站立”。他, 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1.7.2收集“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 请参照课文选择一人为他写小传。
2 教学反馈
2.1 达标检测。
2.1.1请试着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可歌可泣:鲜为人知:至死不懈:锋芒毕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平沙无垠·:马革裹·尸:2.1.·2请仿照《邓·稼先》一文中的“…·…时代, ·恐怕是……最……最……的年代, 德国强占了……租借……俄国强占了……租借……法国强占了……租借……”的句式, 写一段话。 (原句式的词语只保留:“恐怕是……最……最……”, 句子形式要保留) 。提示:可从写国家、学校、家庭、个人等发生的事件, 主要训练用整句的形式, 排比的修辞手法来写几件事。2.1.3请仔细阅读《我不能走》部分, 完成下列各题:a.你能概括出本文叙述了邓稼先的一件什么事, 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吗?b.你知道作者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目的是什么吗?2.1.4你能谈谈本文给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吗?
2.2检测建议。
本课作为名人传记, 留给学生的空间较宽泛。因此, 教学反馈的途径尽可多样化, 笔者以为除检测题外, 还可采用以下方式:
2.2.1学生利用收集到的“两弹一星”科学家资料, 制作小报或课件, 在班内交流;2.2.2选出学生所写小传的优秀作品, 编成集子, 予以表扬;2.2.3以“名人故事大家讲”为主题, 开展演讲比赛;2.2.4班内举行一次相关知识竞赛。
3 教学反思
这年8月16日,正在上海参加离别晚宴的杨振宁,突然收到有人专程乘民航从北京送来的,邓稼先经请示周恩来总理后写的简短信函:“我们的原子弹、氢弹,全部都由中国人自行研制,没有一个外国人参加。”
后来,人们得知,1979年的一天,在一次航投试验时,降落伞出现故障,导致原子弹坠地摔裂。邓稼先非常清楚其危险性,但还是毅然捡起碎片查找原因,不幸遭受嚴重的核辐射,由此而身患癌症。即便他行走都十分困难时,仍坚持亲自动手拆装,并严令下属:“你们还年轻,不能去!”
其实,早在1958年8月,邓稼先就奉命着手“两弹一星”的研究,从此便做着连亲人都不知道的隐姓埋名的“神秘”工作。直到1986年6月,各大媒体才披露邓稼先和他的团队,用28年默默无闻和艰苦卓绝的努力,换来了新中国在世界上的核大国地位。曾经不少人问邓稼先到底拿到了多少奖金,他总是笑而不答。 1986年6月,杨振宁在探视病中的老友时亦提及此事。邓稼先夫妇最终如实相告:“10元。准确地说是20元,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杨振宁说什么也不相信,邓稼先夫人许鹿希强调说:“这是真的,不开玩笑!”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留下遗言:“假如人死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我的祖国,选择核事业!”说完就撒手人寰,享年62岁。
舍生忘死,淡泊名利,一心为国者,人们永远不会忘记。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读顺文。(重点)
2、整体感知,根据小标题的提示,概括课文内容。(重点)
3、分析人物,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人物性格及精神。(重点)
4、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插叙部分的作用。(难点)教学方法:速读法、圈点批注法、背景插入法、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引入
由1964年和1967年原子弹、氢弹爆炸图片引入。
二、走进作者和邓稼先
1、作者简介:杨振宁,美籍华人,物理学家。1922年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1945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1948年获博士学位。1957年与李政道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最早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之一。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199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有改动。这是邓稼先的好友杨振宁为他写的一篇回忆录。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病逝世,这位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第一线的科学家,结束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对于邓稼先的逝世,杨振宁教授无限悲痛。为了缅怀好友,作者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五十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写了这篇传记。
2、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21岁便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26岁在美国成为“娃娃博士”;取得学位后第九天便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
■1958年以后神秘地“消失”。后奉命带领几十名大学毕业生开始研制原子弹、氢弹,并创造出世界上研制氢弹的最快速度。
■临终前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三、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又是一篇典范的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的文字,它往往通过一些特殊事件来刻画人物的特殊贡献、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操。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四、速读课文,圈画出重点字词和你不理解的词语。
1、读准字音
宰割(zǎi)元勋(xūn)氢弹(qīnɡ)直肠癌(ái)奠基(diàn)妇孺皆知(rú)选聘(pìn)夐(xiònɡ)曛(xūn)铤(tǐnɡ)筹划(chóu)殷红(yān)挚友(zhì)彷徨(pánɡ huánɡ)
2、理解词语
宰割:比喻侵略、压迫、剥削。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一直到死为止。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锋芒毕露: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妇孺皆知:连妇女小孩都知道,表示众所周知。
热泪满眶:形容因非常高兴、感激或悲伤而流的眼泪充满了眼睛。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萦带:环绕。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五、初读课文,根据小标题的提示概括课文内容。
1、概括六个部分的大意:(学生自己概括,然后师引导学生总结)第一部分:站起来了,稼先建功。第二部分:生平经历,卓越贡献。第三部分:锋芒毕露,忠厚平实。第四部分:民族感情,同窗友情。第五部分: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第六部分:永恒骄傲,表达深情。
2、分析小标题的作用
提示内容;结构清晰;新颖、醒目。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用速读的方法从整体上了解了邓稼先的事迹,作者具体向我们展现了邓稼先怎样的高贵品质呢?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勾画出文中对邓稼先评价的语句,下节课我们深入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
七、布置作业
1、积累字词
2、解释重点词。
第二课时
一、跳读课文,感悟形象
请同学们勾画出文中对邓稼先评价的语句,并结合关键词语和具体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1、学生交流,然后教师出示:
忠厚平实 真诚坦白 从不骄人 没有小心眼儿 忠诚纯正 朴实 没有私心 与人为善 甘于奉献 治学严谨 实事求是 身先士卒 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找出有带代表性的几个句子,品析。
①“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②“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学生先谈,然后师做小结)第一句话是说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穿插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对比点)
第二句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③“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看似平淡的语言表达了对邓稼先伟大人格的高度赞美。
二、精读课文,体会写作角度和情感。
学习要求:请同学们朗读第五部分“我不能走”和第六部分内容,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并思考作者引用《吊古战场文》和“五四”时期的歌曲所表达的效果。
(学生朗读后思考,小组交流自己的看法)师做小结:
1、作者引用《吊古战场文》的作用 作为邓稼先一生的写照,并呼应第一部分,把邓稼先的贡献置于近一百年来的历史背景中,暗示邓稼先远大的志向、赤城热烈的爱国热情和为事业奉献一切的牺牲精神。赞颂了邓稼先就是响当当的中国男儿,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挚友的敬爱之情。
2、“五四”时期的歌曲所表达的效果:作为邓稼先一生的写照,并呼应第一部分,把邓稼先的贡献置于近一百年来的历史背景中,暗示邓稼先远大的志向、赤城热烈的爱国热情和为事业奉献一切的牺牲精神。赞颂了邓稼先就是响当当的中国男儿,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挚友的敬爱之情。
3、理解“永恒的骄傲”及作用 从朋友角度:对挚友的热情赞颂 从历史角度:对国对民贡献的高度评价 从人生观角度:对人生价值、意义的热烈歌颂
作用:总结全文,又是对邓稼先的总评价,同时洋溢着作者对朋友的深情。背景资料插入: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85年癌细胞扩散,已无法挽救。1985年获两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86年6月中国各大报纸均在首要位置介绍邓稼先。1986年7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获奖章。1986年7月去世。1987、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邓稼先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有人说,这荣誉来得迟了些,你觉得呢?(学生谈自己看法)
三、课堂总结
“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这句邓稼先临终前的遗言,今天依旧响彻在我们的耳畔。邓稼先,用他的朴实的语言和满腔的热血,诠释了一个大写的中国人,让我们感受到了一颗热情澎湃的中国心;邓稼先,用他忠厚纯正的品质,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的精神铸就荡气回肠的中国魂,让我们踏着这位名人的足迹,去开拓、创造祖国美好的明天!
四、拓展:
在我国,邓稼先这样的英雄你能想到几个……(学生交流:诸葛亮、钱学森、童第周、焦裕禄、华罗庚、陈景润等)
聆听《中国男儿》,歌词: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睡狮千年,睡狮千年,一夫振臂万夫雄。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翼翼长城,天府之国,取多用宏,皇帝之胄神明种。风虎云龙,万国来同,天之娇子吾纵横。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睡狮千年,睡狮千年,一夫振臂万夫雄。我有宝刀,慷慨从戎,击楫中流,泱泱大风,决胜疆场,气贯长虹,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
1、了解邓稼先及杨振宁的有关文学常识。
2、识记:宰割元勋鞠躬尽瘁奠选聘悴曛凛铤摄
3、找出文中重点句、段特别是抒情议论部分并体会其作用。
4、理解邓稼先的人格魅力和为祖国“两弹”事业贡献自己毕生精力的精神,为实现强国之梦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学习重点】
1、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把握全文的重点及各段的重点。
2、体会文章的深刻含义,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朗读诗歌:
天府杨柳塞上烟,问君此去几时还?
实验场上惊雷动,江河源头捷报传。
不知邓老今何在?忠魂长眠长江畔。
这首诗歌的标题是《怀念邓稼先院长》,是邓稼先的朋友们怀着无比悲痛、崇敬的心情献给他的一支挽歌。他的朋友们为何如此深沉地怀念、崇敬他呢?是因为被他的精神与人格魅力所吸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邓稼先》这篇文章。
二、了解邓稼先及杨振宁的有关知识
三、速读全文,了解各部分主要内容
正音:宰割元勋鞠躬尽瘁奠选聘悴曛凛铤摄
记住六个部分各自的小标题
四、讨论研究
1、阅读第一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⑴《邓稼先》的开头与前面我们已经学过的传记性文章的开头有何不同?
⑵这些内容与邓稼先有关吗?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⑶文章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⑷“贡献巨大”却“鲜为人知”说明了什么?
2、阅读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⑴用“两弹元勋”作这一部分的小标题好不好?为什么?
⑵这一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⑶①段写邓稼先得到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表明了什么?
⑷⑤段属于什么表达方式?作用是什么?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⑸邓稼先在重病期间仍然坚持工作,他做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精神?
⑹“两弹元勋”称号“他是当之无愧的”,为什么?
3、阅读第三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⑴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各有什么性格特点?
⑵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⑶⑥段主要强调了什么?想说明什么问题?
⑷⑦⑧段举例的目的是什么?
⑸末段补充说明作者对两人的看法,是否多余?为什么?
4、阅读第四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⑴第四部分的小标题有什么特点?其含义是什么?
⑵这一部分写到“寒春是不是参加了中国原子弹工作”是何用意?体现了什么?
⑶这一部分不是直接写邓稼先的光辉事迹的,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
5、阅读第五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⑴引用《吊古战场文》的作用是什么?
⑵邓稼先的工作环境是怎样的呢?
⑶“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⑷“我不能走”这句话表现了邓稼先的什么精神?
⑸引用五四时期的歌曲有什么作用?
⑹最后为什么补充说明“我”父亲喜欢那首歌?
6、阅读第六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⑴怎样理解标题“永恒的骄傲”的含义?
⑵这一部分中四个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
⑶这一部分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
⑷怎样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⑸这部分是全文的最后一部分,请指出它在全文中的作用。
五、小结
1、找出文中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画出其中关键的词语。
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在行文顺序、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
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并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文中洋溢的对中华民族,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及文中所表现出的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难点: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
二、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意,完成下列各题。
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释这两句话。(“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4、“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四、品味语言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把自己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用小圆圈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词语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好语言,准备发言。
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发言讨论,教师补充完善,归纳出下列词语的妙处:
任人宰割:我发现“任人宰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写出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压迫而不图反抗的现状,读来让人悲痛、伤心,更为当时中国的处境担忧。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发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作者用相当凝练的语言,对邓稼先兢兢业业、不辞辛劳,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光辉一生作了概括性总结,让我们在敬佩中受到了教育。
2、学生运用跳读的方式再次快速阅读课文,用波浪线把自己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准备再次发言。
归纳学生发言:
①我发现“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这一句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句话在本部分的末尾,显得突出、醒目。作者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上,运用蒙太奇手法,逐步把邓稼先的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形象地表明了对“中国人站起来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邓稼先,指明了核心人物,突出了写作的中心,开启下文。
②我发现“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③我发现“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两段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两句话分两段陈述,起突出、强调作用,高度赞扬了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读完这两句,不由得使人在内心深处升起一股敬仰之情。
④我发现“――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自己走过的路。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这一段写得特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一段话作者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对邓稼先进行高度的评价。邓稼先把献身祖国的国防事业作为自己终身的奋斗目标和人生追求,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从来没有彷徨、没有矛盾过,至死不渝,无怨无悔,他执著追求、竭力奋斗的辉煌的一生将在历史长河中成为永恒,永不磨灭。这样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他是我们永恒的骄傲。
3、请学生寻找文中如修辞手法、标点符号、结构安排、描写方法等的妙处,仿照上述句式,用形象的语言陈述出来。
归纳如下:
①本文在语言运用上颇具特色。排比的运用,节奏感鲜明,增强了语言气势;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长短句的结合,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
【邓稼先教案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初一语文《邓稼先》教案10-30
课文《邓稼先》教学设计10-23
邓稼先电影观后感09-10
《邓稼先》读书笔记精选500字07-16
《贴鼻子》作文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07-09
《荔枝》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7-27
《想北平》教案10 教案教学设计10-06
《口技》教案-教学教案11-18
人教版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