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的上报规定

2025-0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传染病的上报规定(共4篇)

传染病的上报规定 篇1

(2)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在本区县内发生首例病人或凝视病人1例及以上。

(3)炭疽:发生1例及以上肺炭疽病例;或一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皮肤炭疽或肠炭疽病例;或1例及以上职业性炭疽病例。

(4)甲肝、戊肝:1周内,同一学校、有人要、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病例。

(5)伤寒(副伤寒):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以上伤寒(副伤寒)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

(6)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

(7)麻疹、风疹: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病例。

(8)流行性脑脊髓膜炎: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病例,或者有2例及以上死亡。

(9)登革热:1周内,一个县(市、区)发生5例及以上病例;或首次发现病例

(10)流感:1周内,在同一学校、幼儿园或其它集体单位飞30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或5例及以上因流感样症状住院病例,或发生1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死亡。

(11)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水痘: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例及以上病例。

(12)感染性腹泻(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往):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中发生20例及以上感染性腹泻病例,或死亡1例及以上。

2食物中毒:

(1)一次性食物中毒人数30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

(2)学校、幼儿园、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食物中毒,一次知道人数5人及以上或

死亡1人及以上。

(3)地区性或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发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5人及以上或死亡1

人及以上。

(4)职业中毒: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人及以上或者死亡1人及以上。

传染病的上报规定 篇2

关键词:传染病上报,程序设计,Visual Studio 2008,C#语言

0 引言

我院作为结核病的定点医院,一直将肺结核作为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此外对肠道传染病、性病和病毒性肝炎的监控也不能忽视[1]。但是,由于部分医生对传染病的相关知识掌握不够,对有些传染病诊断不明确,根据医生填写的报病卡进行传染病上报,经常有漏报现象[2]。因此,我院传染病上报工作长期以来以预防科工作人员到门诊和病区进行各项数据核查为主要方式。笔者研发了一套传染病上报辅助管理系统,彻底优化了以往人工进行数据提取和统计分析的工作模式。

1 传染病上报数据获取现状及弊端

我院预防科工作人员要查阅医院各系统,包括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实验室信息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LIS)、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S)、电子病历系统(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system,EMRS)、体检系统等,将患者的基本信息、诊断信息和在院期间的各项检验检查信息提取出来。利用Excel等工具对相关数据进行电子化,通过筛选、排序、公式等处理,对多个基础Excel表格进行组合交互处理,初步得出传染病上报人员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发现数据不完整,要重新查阅系统,抄录相关数据。整个过程如图1所示。

查阅全院各系统步骤烦琐,人工抄录数据浪费人力,且容易造成错误,给工作人员带来更大的工作量[3],而且Excel等办公软件统计、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有限。

2 基础数据获取的难度

基础医疗数据大多存在于HIS、LIS、PACS、EMRS、体检系统等多个子系统。各系统来源于不同的生产厂商,数据存放在不同的数据库,数据多而散,数据库的设计缺乏标准化[4]。不同数据库中的数据通过患者主索引等进行关联,关联关系相当复杂[5]。各厂家研发人员除了了解自家系统的数据结构外,缺乏对其他系统数据结构的了解,整体数据分析能力较差。专业做数据分析及整合的公司,缺乏对医院实际操作流程的深入了解,导致对数据流向及关联关系的分析不够准确,很难准确抓取到各子系统的基础数据,最终很难做到数据的全面、准确。

3 传染病上报辅助管理系统的设计

3.1 系统硬件图

通过接口程序,将HIS、LIS、PACS、EMRS、体检系统等多个程序中的数据通过核心交换机传输到本地服务器,等待二次处理,如图2所示。

3.2 系统设计

3.2.1 设计原理

整体定位,对HIS、LIS、PACS、EMRS等多个医疗信息数据库的表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对于单个数据库,分析相关字段间的关系;对于多个数据库,分析数据库之间的关联关系。多个数据库中基础数据任意抽取及整合,保证数据的准确、全面,过程如图3所示。

将各系统与传染病上报相关数据提取到本地服务器,利用Visual Studio 2008开发工具,使用C#编程语言编写软件,最终实现传染病上报数据的自动整合和筛选,系统功能界面如图4所示。

3.2.2 系统各模块功能

(1)微生物查询。包括结核涂片结果统计、细菌鉴定统计、普通菌药敏统计、结核菌药敏统计。其中结核涂片结果统计和细菌鉴定(包括普通菌和分枝杆菌)统计数据从LIS(SQL Server数据库)和HIS(Oracle数据库)2个数据库提取患者基本信息和检验信息,放在本地服务器的临时表,自动筛选出阳性患者信息。结核菌药敏统计及耐药分析将治疗结核病的常用药品名称(如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等)写入系统,系统按照药品名称分别在数据库中检索分枝杆菌阳性患者对应的药敏结果并显示出来。在此基础上,可将任意治疗结核病的常用药品进行组合,系统自动筛选出耐药结果,如图5所示。

(2)PACS信息统计。自动筛选做放射或超声检查中影像诊断包含“结核”2个字的患者,数据从PACS数据库和HIS数据库抓取,如图6所示。

(3)常规检验查询。包含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统计,梅毒统计,便常规统计(白细胞数、红细胞数、霍乱弧菌检验),HIV统计,肝功能统计及流感病毒检测。数据从HIS、LIS和体检数据库抓取数据,放在本地服务器的临时表,按照传染病上报要求自动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患者信息。图7为某一时间段便常规统计界面。

(4)诊断查询功能。按照日期在HIS数据库查询出诊断为传染病的门诊和住院患者信息。

(5)上报信息功能。医生在电子病历系统填写上报卡,汇总上报卡上的患者信息。系统按照要求的上报格式将患者的基本信息和检验检查结果导出至Excel,预防科工作人员可以直接用于上报。

4 程序主要代码

4.1 数据库连接

HIS、LIS、PACS、EMRS、体检系统等多个子系统数据存放在不同数据库(Oracle、SQL Server)中,本地服务器使用的是SQL Server2000数据库。为方便修改连接不同的数据库,系统设置连接字符串从外部文件读取,挂接不同的数据库只需修改相应的字符串。读取文件代码[6]如下:

4.2 数据中转

建立临时表法:先将数据提取出来放在datagridview控件中,存储数据前先清表,再将datagridview控件中数据转存在临时表中,等待二次处理[8],主要代码如下:

5 结语

基础数据获取是第一步,数据整合是第二步。通过传染病上报辅助管理系统获取所有门急诊和住院患者传染病上报相关的数据,方便快捷[9],为传染病上报工作人员节省了大量时间,整体工作效率得到了大大提升。同时,我们也进一步积累了基于医院现有数据库的数据挖掘和二次开发的经验[10]。系统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出现几处小的问题,均及时解决,目前系统运行稳定。由此可见,该方案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谢祎,马莲英,马平安.2009-2013年某综合医院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5,26(2):149-152.

[2]齐琼丽.浅谈基层医院传染病上报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24):3 130.

[3]刘晓龙,万振.结核病预防监测系统的开发与实现[J].医疗卫生装备,2012,33(7):44-46.

[4]颜红,李保杰.基于HIS的传染病报告管理系统的实现与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13,34(10):44-46.

[5]王养社,邹志杰,敬思猛,等.传染病报告管理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数字医学,2012,7(3):61-62.

[6]杨明羽.C#3.0完全自学宝典[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82-283.

[7]王小科,王军.C#开发实战1 200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426-427.

[8]梁冰,吕双,王小科.C#程序开发范例宝典[M].2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116-117.

[9]刘幼英,靳桂明,陈大军.医院感染监控软件在医院感染信息管理中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44-145.

传染病的上报规定 篇3

1、医护人员在临床操作过程中应做到:

(1)输血过程中要严格遵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2)禁止把任何药物直接加入血液内一同输注。

2、常见输血感染性疾病控制

(1)输血后肝炎

病毒性肝炎由多种不同类型的肝炎病毒引起,是目前世界和我国流行最广泛且十分严重的传染病。是输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有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尤其是丙型肝炎(约占输血后肝炎的90%以上)。

预防输血后肝炎的主要措施:

① 大力开展无偿献血,使用国家正规血站提供的合格血液。有偿献血者多有隐瞒病史问题,受血者输血后肝炎发生率比输无偿献血者多出数倍。

② 对献血者必须进行国家规定项目的检测,使用经检测合格的血液。尽管使用合格的血液,因存在窗口期问题,仍不能保证所用血液是安全的。

③ 所有供临床输血用的血液均须在采集后留样复查,合格者方可发出输用。④ 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由于输血有传播肝炎的危险,临床医师应权衡利弊,非必要时不要给患者输血。

⑤ 严格执行消毒制度,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一次性输血器、血袋。

⑥ 保护受血者,可在输血后24小时内及输血后1个月时各肌注乙肝抗体1次,对经常输血的患者最好注射乙肝疫苗。⑦ 大力提倡选择性的自身输血和成分输血。

2)艾滋病

艾滋病的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传染病和免疫缺陷性疾病。病原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传播途径主要有: ① 性接触 ② 静脉注射毒品

③ 输用HIV污染的血液或制品,移植感染者的器官、组织 ④ 母婴传播

防止输血传播艾滋病的主要措施:

① 加强宣传教育,使公民认识到艾滋病的危害性,还应包括其经血传播的危险,使感染者或可疑感染者能自我从献血行列中退出。② 性病患者或有性病史者、性滥交者、吸毒者等艾滋病高危人群不能献血。

③ 禁止使用进口血液制品。

④ 对献血者进行抗HIV检测,阳性者不能献血。⑤ 临床使用血液必须进行严格的检测和把关,杜绝漏检。⑥ 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非必要时不输血。⑦ 鼓励自身输血。(3)梅毒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献血者患有梅毒,并处于梅毒螺旋体血症阶段,献出的血液被输用后可以传播梅毒。输血传播梅毒的潜伏期为4周到5个月,平均为9~10周。感染者常见的症状是典型的二期梅毒丘疹。虽然我们使用的血液对献血者进行了梅毒检测试验,但由于(1)第一期梅毒的早期(此时螺旋体血症十分明显)血清学试验常是阴性;(2)与梅毒螺旋体检测方法和试剂的敏感程度有很大关系,所以仍存在输血后传播梅毒危险。预防梅毒传播主要措施如下:① 对有性病或性滥交者及其伙伴应拒绝献血;② 对献血者进行检查试验,阳性者不能献血;③ 尽量输用在4℃冷藏保存3天以上的血液。(4)巨细胞病毒感染

巨细胞病毒(CMV)感染以输血最为多见。多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的受血者,如早产儿、低体重儿、先天性免疫缺陷、肾移植和骨髓移植者,且随着输血次数增多、量增大而感染率越高。库存血液中,CMV的存活时间不长,输用库血比新鲜血的感染机会小。预防输血感染CMV的主要措施:

① 对免疫功能低下者,抗-CMV阴性时,输用CMV抗体阴性血液。② 输用去白细胞(较好方法是用白细胞过滤器)

的血液、洗涤红细胞。③ 静注CMV免疫球蛋白,对易感者有预防作

用。

④ 尽量输贮存血液,可减少CMV感染机会。⑤ 对低体重儿和早产儿,尽量减少血液标本采

集数量和次数,以免缺血过多而增加输血机

会,以减少感染机会。(5)疟疾

疟原虫可存在于各种血细胞和血浆、冷沉淀中。患过疟疾的人,体内或血中可能仍带有疟原虫,其血液仍可能传播疟疾。经输血传播的疟疾通常约在输血后1周至1个月内发病,也可短至1日长至60日。预防输血传播疟疾的措施:

① 有疟疾病史者,须病愈3年后方能献血。

② 在流行区暂住或作短期逗留者,离开后,既未服抗疟药,又无症状,6个月后可以献血。③ 对输入疑有症原虫污染血液的受血者、或在疟疾流行区的受血者,都应服用抗疟剂预防。输血前24小时,受血者可口服氯喹1500毫克,或输血后立即口服氯喹至少300毫克,连续5~7天。

④ 在疟疾流行区,有条件时对献血者作血清学检测,筛除疟原虫抗体阳性者。也可用注射肾上腺素的方法,促使症原虫出现于外周血做血液涂片检查。

(6)其他输血相关疾病

成人嗜T淋巴细胞白血病是发生于成人T淋巴细胞中的特殊类型的白血病,由嗜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Ⅰ型引起,可通过输血传播。目前主要流行区有日本南部的九州地区,加勒比海地区和非洲的尼日利亚北部地区。我国福建省沿海、粤东地区有小流行区,其他地区也有散在小区域发病病例。

弓形体病是由于弓形体引起的一种细胞内寄生、人畜共患的流行性传染病,多为隐性感染,但能引起多系统损害。易通过皮肤黏膜和胃肠道感染,但也能通过输血、器官移植、胎盘传播

3、医护人员在输血过程中如出现异常情况应该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4、输血完毕,血袋保存24小时,以便对输血不良反应原因追查。

传染病管理规定 篇4

一、根据国家传染病管理法规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度订本制度。

二、抓住季节发病规律,及时做好宣传教育和防疫工作。

三、协助杭州市疾控中心下沙工作站做好麻疹疫苗接种及其它预防注射。

四、贯彻省教委、市教委、市卫生局和本校的卫生制度。保持寝室卫生、勤开窗、通风、换气、被褥多晒太阳。提倡“五勤”:勤洗手、勤洗澡、勤洗头勤理发、勤剪指甲、勤换衣服。“五不”;不吸烟、不酗酒、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倒垃圾、不随地大小便。不到校门口无证摊位买早餐等食品。

五、搞好晨检工作,发现患传染病学生,立即隔离,由医务室指派专车送医院检查。做到早期控制病菌携带者和可疑者,并做好学校内部的消毒工作。对重大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学校要配合上级卫生部门做好隔离、医学观察和消毒工作。

六、建立管理和报告网络、按各类传染病在责任时间内的最快的速度报告上级部门和采取相应的措施。

七、对患传染病的学生,要做好详细登记,专人专管、并将相关处理结果及建议认真填写于值班记录,次日上午报教务处。

八、根据传染病的流行情况,暂时停止大型体育、文化等活动必要时报请主管部门。

九、对患传染病的学生恢复健康后复学,需经医院意见、校医务室检查核实,视其体质情况按省教委、市教委文件精神办理。

上一篇:医院感染科室管理下一篇:读书记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