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题答案一

2024-06-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复习题答案一(通用8篇)

复习题答案一 篇1

1.电子商务可以定义为:()A 利用Internet和WWW进行商务交易

B 发生在企业内部的数字化事务和流程

C 在机构以及个人间进行数字化的商务交易

D A 和 C 2.电子商务的发展阶段不包括下面选项中的()A.电子报文传送技术(如EDI)

B.计算机网络的诞生 C.银行间电子资金转帐EFT

D.联机服务 3.企业间(B2B)电子商务的应用不包括下列()

A.渠道管理

B.工作组的通信管理

C.存货管理

D.供应商管理 4.下列关于电子商务的公共商业服务基础设施正确的是()A.其目的在于消除在线商务活动的缺陷

B.这一基础设施包括为在线购买和销售过程提供便利的不同方法 C.安全/认证、电子支付、目录服务等属于这一基础设施提供的服务范围 D.在线商务活动的缺陷不包括在线结算工具的不足 5.下列关于TCP/IP 的说法正确的是()A.TCP/IP 是一组支持互联网的基础协议

B.TCP/IP 是一种双层程序

C.TCP 控制信息在互联网传输前的打包和到达目的地后的重组 D.TCP 工作在网络层,IP 工作在传输层

6.互联网的三个代表性的应用,不包括以下的()

A.WWW

B.远程登录Telnet

C.电子邮件e-mail

D.文件传输FTP 7.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IP 地址一般写成四组圆点分割的数字,如210.33.16.1 B.IP 地址唯一确定了一台连入因特网的计算机 C.目前的IP 地址是32 位的,未来将扩展到64 位 D.用户可以用IP 地址直接在因特网上搜索信息

8.目前的电子商务中,购物者通过以下何种方式来指定所选物品()A.基于表的订购方式

B.发送邮件订购 C.通过虚拟商店订购

D.电子购物车

9.购物车中一种识别用户并保存其选择的方法是()A.验证用户IP 地址

B.生成并保存Cookie C.验证用户信用卡号

D.验证用户口令 10.实现电子商务的前提条件是:()A.信息 B.人才

C.物流

D.电子信息技术

11.电子商务的核心是:()A、计算机技术

B、数据库技术

C、企业

D、人才

12.在安全策略中,认证是指()A.谁想访问电子商务网站

B.允许谁登录电子商务网站 C.在何时由谁导致了何事

D.谁由权查看特定信息 13.下面哪种行为破坏了计算机通讯信道的完整性()A.强注域名

B.电子伪装

C.个人信息被窃

D.拒绝攻击 14.在计算机的安全问题中,保密是指()A.未经授权的数据修改

B.数据传输出现错误 C.延迟或拒绝服务

D.未经授权的数据暴露

15.广义地讲,买主和卖主之间的在线资金交换被称为()A.电子结算

B.支票结算

C.现金结算

D.信用卡结算 16.下面不属于在线零售的形式的是()

A.电视购物

B.邮购购物

C.基于光盘的购物

D.基于在线的购物

17.如果将互联网视为一个巨大的资料库,在网络上进行市场调查可看作是()A.搜寻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

B.借助互联网对公司和消费者进行的市场调查 C.对互联网作为营销工具本身的特征进行调查 D.对互联网作为营销工具本身的效率进行调查 18.公司WWW 展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A.同顾客建立联系

B.同潜在顾客建立联系 C.同顾客或潜在顾客建立联系

D.目标受众识别 19.知识管理应用不包括()

A.商业分析

B.决策支持系统

C.拉式信息发布

D.推式信息发布 20.在实施电子商务计划的人员中,哪种人员最好由内部人员担任()A.应用专家

B.业务管理

C.客户服务

D.系统管理 21.ERP是

A.供应链管理

()

B.销售链管理 D.人力资源管理

()C.企业资源规划

22.电子商务产生的时代是 A.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 D.21世纪初

23.“电子商务是发生在开放网络上的包含企业之间、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商业交易”,下这个定义的是

()A.联合国贸发组织(UNCTAD)B.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委员会电子商务工作组 C.世界贸易组织(WTO)D.IBM公司

24.电子商务产生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

A.国际经济交往迅速发展 C.信息网络技术迅速发展

()

B.国际经济结构不平衡 D.商业库存量不断增加

25.将电子商务分为有形商品电子商务和无形商品电子商务,依据的标准是()A.交易主体 B.交易对象

C.使用网络的类型

D.网络接入方式

26.以Internet为特征的电子商务是“经纪人和贸易公司死亡的开始”,这句话的含义是

()A.Internet减少了产销距离

C.Internet减少了就业机会

B.Internet使中间环节增多,价格变贵 D.Internet破坏了正常的商业运作

27.在开放的网络上使用付款卡支付的安全事务处理协议的英文缩写是

()A.OSI B.SET

C.FTP

D.HTTP

()28.EDI编码原则之一是

A.唯一性

B.快速性

C.安全性

D.现实性

29.EDI与MHS互联,是利用MHS何种功能实现EDI报文的完善传递的?()A.地址功能和文电传输服务功能 C.存储和翻译功能

B.准确和快捷功能 D.安全和认证功能

30.电子商务的框架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设施、支柱及应用,下列不属于电子商务应用的是

()D.电子招投标

()A.电子商店 B.电子交易所

C.网上聊天

31.决定电子商务系统结构多样化的是

A.网络技术的多样性

B.商务活动的多样性

C.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

D.构成电子商务系统的要素及其排列方式的多样性 32.在网络商品直销流程中,消费者借以支付货款和回收清单的机构是

()A.客户中心 B.物流中心

C.信用卡公司

D.认证中心

()33.电子商务模式是指

A.使用网络信息技术的商务模式

B.企业产品、资金、信息及其创造过程的运行机制

C.对一个公司的消费者、顾客、结盟公司与供应者之间角色的叙述 D.体现公司在如何获利以及在未来长时间内的计划 34.电子商务的生产模式是

()A.大规模生产

B.大规模定制

C.先生产后销售

D.先销售后生产 35.网络广告的作用机制是

()A.基于印象的联想型劝诱机制 B.基于信息的理性说服机制 C.基于Internet的快捷机制 36.顾客价值二八法是指

A.20%的客户购买80%的货物 B.20%的客户提供80%的利润 C.20%是VIP客户,80%是忠诚客户 D.20%是主要客户,80%是小客户

37.射频技术RF(Radio Frequency)的基本原理是 A.RF标签 B.电磁理论

C. 光学理论

()

D.基于CA技术的安全机制

()

D.地理模型分析方法

()38.电子商务物流与传统物流的区别之一是

A.运输功能 B.搬运功能

C.包装功能

D.网络化

()39.认证中心(CA)的核心功能是

A.信息加密 C.网上交易

B.发放和管理数字证书

D.制定和实施信息安全标准

40.凯萨公司是美国最大的医疗机构,该公司投资电子商务,建立各种基于万维网的系统。下列应用中,属于B2C电子商务模式的是

()A.一套电子采购系统加快了装运速度、减少库存,并降低了成本

B.凯萨公司的内联网允许医生和其他雇员以电子化方式订购补给品、设备和服务 C.凯萨公司内联网有一项功能可以查询医生给每个病人开的药方

D.凯萨公司网站允许病人通过因特网和电子邮件向公司雇员预定或查询门诊时间

二.判断题

复习题答案一 篇2

1B 2B 3A 4A 5C 6D 7C 8A 9B 10C 11B 12C 13C 14B 15C 16C17B 18A 19A 20C 21B 22C 23C 24D 25D 26D 27E 28A 29C 30A 31A32A 33D 34C 35B 36D 37D 38A 39A 40A 41D 42B 43a 44B 45B

二、多选题

1ACD 2BD 3AD 4BCD 5AD 6AC 7ABD 8BCD 9AC 10AB 11AC12CD 13BC 14ABC 15AC 16ACD 17BD 18BCD 19AB 20AD 21BC22BCD 23BD 24AC 25ABD 26BD 27AC 28AC 29AC 30ABCD

三、判断题

正确的是:2 3 21 25

四、简答题

1. 答案:

(1) 进项税额:4 120+30 000×17%+ (800+50) ×7%+300=9 579.5 (元)

(2) 销项税额:700×70×17%+1 053×17%÷ (1+17%) +200×60×17%+1 404×17%÷ (1+17%) +30×70×17%+54 000×17%=20 411 (元)

应纳税额=20 411-9 579.5=10 831.5 (元)

2. 答案:

(1) A方以货币出资没有办理必要的手续不合法。股东以货币出资的, 应当将货币足额存入准备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在银行开设的临时帐户。

(2) C以专利权出资作价金额合法。股东以工业产权, 非专利技术作价出资的金额不得超过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70%。如果该公司以50万元注册, 专利权出资额未超过法定标准。

(3) 每一股东享有同等表决权也可以, 但必须事先约定。公司法规定,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按照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 但也可以另行约定。

(4) 董事会由5人组成合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的人员由3-13人组成。

(5) 监事会由ABC各派一人组成是错误的。监事会应当由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职工代表组成。

(6) 在经营期内抽回出资是错误的。公司法规定, 股东在公司登记后, 不得抽回出资。

3. 答案:

(1) 第一个问题不符合规定。公司名称预先核准后, 保留期限6个月, 一年后再设公司, 核准的名称已作废。出资也不符合规定。劳务出资无效, 以专利技术出资作价金额不能超过注册资本的70%, 现该公司作价110万与150万注册资本比已超过70%, 所以不合法。

(2) 第二个问题不符合公司法规定, 公司与其他公司合并, 应由股东大会作出决议, 董事会决议无效, 不能贯彻执行。此外合并协议达成后, 应在10日内通知债权人, 30日内公告。

(3) 第3个问题符合规定。依公司法规定, 股票上市、股本总额3 000万以上即合法。

(4) 第4个问题也不符合公司法规定.依照规定, 对已发行的债券有迟延支付本息的事实, 且仍处于继续状态的, 不得再发行新债券, 所以该公司用新债券偿还上年债券利息不合法。

(5) 第5个问题不合法。依规定, 应是公司税后利润减亏损后提取10%作为盈余公积金。

4. 答案:

(1) 根据规定, 一方在对方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时, 有权拒绝其相应的履行要求。所以甲方发现乙方的供货不符合合同约定, 可以不支付货款。

(2) 合同法规定, 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 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适当减少。本合同约定的违约金为100万元, 如果实际损失5万元, 应属于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 乙方可以请求减少。

(3) 合同法规定, 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 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 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 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本合同标的为500万元, 违约损失8 000万元, 二者相差悬殊, 有可能超过违约方订立合同时应预见的违约损失, 所以乙方可以提出减少赔偿的请求, 由法院或仲裁机关裁决确定。

5. 答案:

(1) 机床厂应向叉车厂支付违约金12.5万元×5%=6 259 (元) 。并且, 叉车厂如要求继续履行。还应继续履行收货付款的义务。

(2) 不正确。叉车厂可以以机床厂为被告, 但不可以以建筑公司为被告。因为根据《担保法》规定:在一般保证的情况下, 如果主合同纠纷未经审判或仲裁, 在就债务人财产依法强制执行仍不能履行债务前, 保证人对债权人可以拒绝承担保证责任。该案建筑公司承担的责任为一般保证。叉车厂以建筑公司为被告不正确。

(3) 建筑公司应当承担保证责任。但只有在叉车厂起诉机床厂经人民法院审判或仲裁机构仲裁结束后, 对机床厂的财产强制执行仍不能履行付款义务时, 建筑公司才承担保证责任。

五、综合题

1. 答案

(1) (1) 净资产符合公司债券的发行条件。根据规定, 发行公司债券, 有限责任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6 000万元。在本题中, 甲公司2005年12月31日的净资产为18 000万元 (26 000-8 000) , 符合规定。 (2) 可分配利润符合公司债券发行的条件。根据规定, 发行公司债券, 最近3年的平均可分配利润足以支付公司债券1年的利息。在本题中, 甲公司最近3年的平均可分配利润为1 600万元, 8 000万元公司债券1年需支付的利息为320万元, 因此, 可分配利润符合公司债券发行的条件。

(2) (1) 公司债券数额不符合规定。根据规定, 累计债券余额不得超过公司净资产的40%。在本题中, 公司债券数额 (8 000万元) 超过了甲公司净资产 (18 000万元) 的40%。 (2) 募集资金用途不符合规定。根据规定, 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筹集的资金, 必须用于核准的用途, 不得用于弥补亏损和非生产性支出。本题甲公司将募集资金中的1 000万元用于修建职工文体活动中心, 属于非生产性支出。 (3) 公司债券的期限符合规定。根据规定, 公司债券上市交易的, 公司债券的期限为1年以上。在本题中, 甲公司的公司债券期限为3年。

(3) (1) 公司债券由丁承销商包销不符合规定。根据规定, 向不特定对象公开发行的证券票面总值超过人民币5 000万元的, 应当由承销团承销。 (2) 承销期限不符合规定。根据规定, 证券的代销、包销期限最长不得超过90日。 (3) 包销方式不符合规定。根据规定, 证券公司在代销、包销期内, 对所代销、包销的证券应当保证先行出售给认购人, 证券公司不得为本公司预留所代销的证券和预先购入并留存所包销的证券。

2. 答案:

(1) 甲以A企业的名义与B公司签订的买卖合同有效。根据《合伙企业法》的规定, 合伙企业对合伙人执行合伙企业事务以及对外代表合伙企业权利的限制不得对抗善意的第三人。在本题中, B公司属于不知情的善意第三人, 因此, 买卖合同有效。

(2) 实行合伙人一人一票并经全体合伙人过半数通过的表决方式。

(3) (1) 乙的质押行为无效。根据规定, 普通合伙人以其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出质的, 须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未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 其行为无效, 由此给善意第三人造成损失的, 由行为人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在本题中, 普通合伙人乙的质押行为未经其他合伙人的同意, 因此, 质押行为无效。 (2) 丙的质押行为有效。根据规定, 有限合伙人可以将其在有限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出质;但是, 合伙协议另有约定的除外。在本题中, 由于合伙协议未对合伙人以财产份额出质事项进行约定, 因此, 有限合伙人丙的质押行为有效。

(4) (1) 普通合伙人甲、乙、庚应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2) 有限合伙人丙以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 (3) 退伙的有限合伙人丁以其退伙时从A企业分回的12万元财产为限承担有限责任。

(5) 甲、乙、庚决定A企业以现有企业组织形式继续经营不合法。根据规定, 有限合伙企业仅剩普通合伙人的, 应当转为普通合伙企业。在本题中, 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丙在A企业中的全部财产份额后, 有限合伙人丙当然退伙, A企业中仅剩下普通合伙人, A企业应当转为普通合伙企业。

3. 答案:

(1) 张某与李某均是自然人, 他们之间的借款合同于4月1日成立, 因为此时双方已就合同达成合意, 意思表示一致, 故借款合同已成立;依照合同法规定, 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自提供借款时生效, 则该借款合同应于李某向张某提供5万元借款的那日, 即4月10日生效。

(2) 赵某不拥有对张某那处平房的所有权。依照担保法的规定, 抵押物所有人在抵押期间出卖抵押物的, 应征得抵押权人同意, 否则, 转让行为无效。本案中, 张某把平房转让给赵某, 没有事先通知李某, 故其转让行为无效。

(3) 本案中, 李某要求张某偿还利息的请求, 应不予支持。因为自然人之间借款合同, 如果对利息没有约定, 又无法确定的, 应视为无偿合同。本案即属此类。

(4) 应拍卖张某那处平房, 将所得价款向李某受偿;王某应在2万元的价额内向李某承担连带责任担保;张某应向赵某返还购房价款2.5万元。

4. 答案

(1) 计算本月甲企业向专卖店销售白酒应缴纳消费税= (200+50+20) ÷1.17×20%+20×2 000×0.5÷10 000=48.15 (万元)

(2) 计算乙企业已代收代缴消费税= (10+1) ÷ (1-10%) ×10%=1.22 (万元)

(3) 计算本月甲企业销售瓶装药酒应缴纳消费税=1 800×100÷10 000×10%=1.8 (万元)

(4) 甲企业分给职工散装药酒不缴纳消费税。

5. 答案

(1) 应纳消费税销售额=4 325 000 (元) 。

应纳消费税=4 325 000×10%=432 500 (元)

应纳增值税销售额=4 325 000+7 624 000=11 949 000 (元)

应纳增值税销项税额=11 949 000×17%=2 031 330 (元)

(2) 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1 285 965 (元)

应纳增值税=2 031 330-1 285 965=745 365 (元)

(3) 可以扣除的成本费用和损失

a.已销产品生产成本:8 154 900 (元)

b.管理费用:可以列支的业务招待费限额为:

102 400×60%=61 440< (15 263 000-64 000) ×0.5%=75 995

所以按61 440扣

业务招待费超支=102 400-61 440=40 960 (元) 超支部分不能扣除

c.财务费用:国库券利息收入88 400元, 免交所得税

d.各种赞助支出42 500元, 不能扣除

公益性捐赠支出的限额:全年应纳税所得额12%以内的部分, 准予扣除, 本题即是如此.对外投资损失按实扣除

故按税法规定可以扣除的成本, 费用和损失为:

11 953 870-40 960+88 400-42 500=11 958 810 (元)

(4) 应纳税所得额=15 263 000-11 958 810=3 304 190 (元)

复习题答案一 篇3

一、复习题的解题思路及其答案展示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课本第113页上“题6”是这样的:甲、乙两个足球队之间近期的5场比赛成绩如右表。如果两个队现在进行一场比赛,请预测一下哪个队获胜的可能性大?为什么?

与此课本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第165页上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并给出了两个不同的答案。为了叙述方便,本文中把两种解题思路分别称为“解题思路1”和“解题思路2”。

解题思路1:“从两队的历史战绩来看,各是两胜一平两负,不相上下;从这一点来判断,两队获胜的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

由此得到的答案是“两队获胜的可能性相等,都是二分之一。”

解题思路2:“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在离比赛日最近的两场比赛中均是乙队获胜,说明最近乙队的状态好于甲队,由此可以预测:乙队获胜的可能性稍大一点。这种判断也有一定道理。”

由此得到的答案是“乙队获胜的可能性稍大一点。”

马老师根据部分教师的教学实践,又补充了两种解题思路及答案,我们不妨把它们称为“解题思路3”和“解题思路4”。

解题思路3:“从已经结束的五场比赛的结果来看,两队各有二胜二负一平,因此,两队获胜的场次均占总场次的,两队平局的场次占总场次的”,由此得到答案是“甲、乙两队获胜的可能性相等,都是。”

解题思路4:“由于两队比赛,可能出现的结果共有三种:即甲胜乙负,甲负乙胜,甲乙平局,所以,每一种情况均占所有可能出现结果总数的,也就是两队获胜的可能性相等,都是,平局的可能性也是。”

马老师认为:“前面的四种不同的观点中,观点之四是正确的,即甲、乙两队获胜的可能性相等,都是,其余的三种观点都是错误的……”遗憾的是,马老师并没有详细说明前三种答案为什么是错误的,而且他认为正确的第四种答案其实也是错误的。

二、对各种解题思路及答案的探讨

1.在解题思路1中,以两队的战绩不相上下为依据,断定两队下一场比赛获胜的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其错误是显然的。错误主要在于解题者没有考虑到比赛可能会有平局的结果。为了能够更简便地说明问题,我们用字母表示两队第六次比赛的三种结果:A表示事件“甲胜乙负”,B表示事件“甲负乙胜”,C表示事件“甲乙平局”,显然,A、B、C构成了一个完备事件组,因此有P(A)+ P(B)+ P(C)=1,而答案中认定P(A)=,P(B)=,由此导致P(C)=0,即第六场比赛一定不会出现“平局”的结果,这与事实不相符。从前五场比赛结果看,下一场比赛平局的可能性还是不小的。因此,即使下一场比赛中两队获胜的可能性相同,也不可能都是二分之一。其次,从前三场比赛结果分析,甲队明显强于乙队,虽然从五场比赛的结果分析,似乎甲、乙两队战绩“不相上下”,但这个所谓“不相上下”仅仅是从这五场比赛中分析出来的,并不能表示两队实力完全一样,两个足球队的水平很难达到“完全相同”,从这个观点出发,也难以得出“下一场比赛两队获胜的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的结论。事实是:仅仅根据这样的五场比赛的结果就想把下一场比赛甲队(或乙队)获胜的可能性大小用一个确定的数(就是甲队或乙队获胜的概率)表示出来,可以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2.在解题思路2中,认为乙队在最近的两场比赛中获胜,状态好于甲队,因此下一场比赛乙队获胜的可能性会大一点。这种判断确实有一定道理。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进行分析:“因为甲、乙两队在五场比赛后的总分相同(足球比赛的积分规则:胜一场得3分,平局各得1分,输球不得分。若积分相等,则比较净胜球数),然而甲队比乙队净胜球多了一个,因此采用调整战略、战术等方法后,下一场甲队获胜的可能性会大一点”。或者认为“甲、乙两队实力‘不相上下,平局的可能性会大一点。”这样的预测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总之,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前五场比赛结果,可以得到不同的预测结论。并非只有“乙队获胜可能性会大一点”一种结论。

3.在解题思路3中,根据在五场比赛中两队各有二胜二负一平而得到两队获胜的场次均占总场次的,从而得到甲、乙两队获胜的可能性都是,这个答案的错误是明显的,只要我们重温一下概率的统计定义即知其错误所在。概率的统计定义是这样的:“在不变的条件下,重复进行n次试验,事件A发生的频率稳定地在某一常数P附近摆动。且一般说来,n越大,摆动幅度越小,则称常数P为事件A的概率,记作P(A)。”

由此可知,只进行五场比赛,是不能将甲队(乙队)获胜的频率当作甲队(乙队)获胜的概率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球赛来说,各场比赛并不是在“不变的条件下”进行的,连概率统计定义中的条件都不满足,因此不能用所谓的“事件发生的频率”来表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举个例来说,如果连续5次抛掷一个均匀的硬币,发现有3次正面向上,2次正面向下,显然我们不能认为正面向上的可能性是,向下的可能性是,从而预测第六次抛掷后出现正面的可能性会大一点。事实上,有好几位数学家曾进行过抛掷硬币这种“试验”,他们在抛掷成千上万次硬币后发现正面向上的频率接近,而且随着抛掷次数增加,频率越来越接近,从而得到“抛掷一个均匀的硬币,正面向上的概率是”的结论。当然,这个结论也很容易从概率的古典定义得到。这就是说,不管你是第几次抛掷一个均匀的硬币,正面向上的可能性都是。

4.在解题思路4中,考虑到比赛结果有A、B、C三种,每种情况均占所有可能出现结果总数的,从而认为A、B、C三个事件中每一个发生的可能性都是,这是缺乏根据的。因为要得到这个结论必须要满足“事件A、B、C发生的可能性相等”这一条件。马老师在文章的结尾处指出:“在求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时……只能用指定事件所有结果的数量除以事件所有可能出现的数量。”但是用这种方法来确定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必须满足“所有可能发生的事件总数是有限的,而且各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这样的条件(古典概型应满足的条件),而对于足球赛而言,事件A、B、C的发生并不是等可能性的,因此不能应用马老师所说的方法计算出A、B、C发生的概率。这里得到“两队获胜的可能性相等,都是”的结论是错误的。

三、两点思考

1.像“题6”这样的习题出现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是不合适的。

“题6”以足球比赛为题材,要学生预测比赛的结果。然而由于影响足球比赛胜负的因素很多,例如球队的实力、球队战略、战术的变化,参赛球员的变化等,甚至比赛地点是主场还是客场也会影响比赛结果。由此可见,即使是相同球队在同一地点的前后两场比赛,也不能认为是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的比赛,在“题6”给出的这种条件下,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可能会得出不同的判断:甲队获胜的可能性大;乙队获胜的可能性大;平局的可能性大。这些判断看起来都“有一定道理”,但又觉得理由也不太充分。总之,比赛结果A、B、C都有可能发生,但是究竟哪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是难以断定的。凡是在预测中用一个确定的数(如本文中所说的、、等)来表示甲队(或乙队)获胜的可能性大小都是不准确的,也可以说是错误的。对小学生而言,要他们根据题中所提供的五场比赛的结果去预测第六场比赛哪个队获胜的可能性大,并说出理由,真有点勉为其难。这种习题出现在小学数学课本中弊多利少。

2.教师可以对“统计与概率”的相关内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统计与概率”是在2001年《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公布后新增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可能还有少数教师不是很熟悉,并没有觉察《教师教学用书》中存在的问题。当然,《教师教学用书》的作者应该在该书修订或再版前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及时修改有关错误或不妥之处,不断提高该书质量。而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可以对“统计与概率”的相关内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便更好地完成“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任务。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311121)endprint

《中小学数学》2014年第三期刊登了马永红老师的题为《怎能从“确定性”推知“可能性”》一文。该文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课本第六单元(整理与复习)中一道复习题(练习二十二的第6题,下简称“题6”)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不少有益的意见。然而马老师给出的答案仍然是错的,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此进行探讨。

一、复习题的解题思路及其答案展示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课本第113页上“题6”是这样的:甲、乙两个足球队之间近期的5场比赛成绩如右表。如果两个队现在进行一场比赛,请预测一下哪个队获胜的可能性大?为什么?

与此课本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第165页上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并给出了两个不同的答案。为了叙述方便,本文中把两种解题思路分别称为“解题思路1”和“解题思路2”。

解题思路1:“从两队的历史战绩来看,各是两胜一平两负,不相上下;从这一点来判断,两队获胜的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

由此得到的答案是“两队获胜的可能性相等,都是二分之一。”

解题思路2:“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在离比赛日最近的两场比赛中均是乙队获胜,说明最近乙队的状态好于甲队,由此可以预测:乙队获胜的可能性稍大一点。这种判断也有一定道理。”

由此得到的答案是“乙队获胜的可能性稍大一点。”

马老师根据部分教师的教学实践,又补充了两种解题思路及答案,我们不妨把它们称为“解题思路3”和“解题思路4”。

解题思路3:“从已经结束的五场比赛的结果来看,两队各有二胜二负一平,因此,两队获胜的场次均占总场次的,两队平局的场次占总场次的”,由此得到答案是“甲、乙两队获胜的可能性相等,都是。”

解题思路4:“由于两队比赛,可能出现的结果共有三种:即甲胜乙负,甲负乙胜,甲乙平局,所以,每一种情况均占所有可能出现结果总数的,也就是两队获胜的可能性相等,都是,平局的可能性也是。”

马老师认为:“前面的四种不同的观点中,观点之四是正确的,即甲、乙两队获胜的可能性相等,都是,其余的三种观点都是错误的……”遗憾的是,马老师并没有详细说明前三种答案为什么是错误的,而且他认为正确的第四种答案其实也是错误的。

二、对各种解题思路及答案的探讨

1.在解题思路1中,以两队的战绩不相上下为依据,断定两队下一场比赛获胜的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其错误是显然的。错误主要在于解题者没有考虑到比赛可能会有平局的结果。为了能够更简便地说明问题,我们用字母表示两队第六次比赛的三种结果:A表示事件“甲胜乙负”,B表示事件“甲负乙胜”,C表示事件“甲乙平局”,显然,A、B、C构成了一个完备事件组,因此有P(A)+ P(B)+ P(C)=1,而答案中认定P(A)=,P(B)=,由此导致P(C)=0,即第六场比赛一定不会出现“平局”的结果,这与事实不相符。从前五场比赛结果看,下一场比赛平局的可能性还是不小的。因此,即使下一场比赛中两队获胜的可能性相同,也不可能都是二分之一。其次,从前三场比赛结果分析,甲队明显强于乙队,虽然从五场比赛的结果分析,似乎甲、乙两队战绩“不相上下”,但这个所谓“不相上下”仅仅是从这五场比赛中分析出来的,并不能表示两队实力完全一样,两个足球队的水平很难达到“完全相同”,从这个观点出发,也难以得出“下一场比赛两队获胜的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的结论。事实是:仅仅根据这样的五场比赛的结果就想把下一场比赛甲队(或乙队)获胜的可能性大小用一个确定的数(就是甲队或乙队获胜的概率)表示出来,可以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2.在解题思路2中,认为乙队在最近的两场比赛中获胜,状态好于甲队,因此下一场比赛乙队获胜的可能性会大一点。这种判断确实有一定道理。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进行分析:“因为甲、乙两队在五场比赛后的总分相同(足球比赛的积分规则:胜一场得3分,平局各得1分,输球不得分。若积分相等,则比较净胜球数),然而甲队比乙队净胜球多了一个,因此采用调整战略、战术等方法后,下一场甲队获胜的可能性会大一点”。或者认为“甲、乙两队实力‘不相上下,平局的可能性会大一点。”这样的预测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总之,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前五场比赛结果,可以得到不同的预测结论。并非只有“乙队获胜可能性会大一点”一种结论。

3.在解题思路3中,根据在五场比赛中两队各有二胜二负一平而得到两队获胜的场次均占总场次的,从而得到甲、乙两队获胜的可能性都是,这个答案的错误是明显的,只要我们重温一下概率的统计定义即知其错误所在。概率的统计定义是这样的:“在不变的条件下,重复进行n次试验,事件A发生的频率稳定地在某一常数P附近摆动。且一般说来,n越大,摆动幅度越小,则称常数P为事件A的概率,记作P(A)。”

由此可知,只进行五场比赛,是不能将甲队(乙队)获胜的频率当作甲队(乙队)获胜的概率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球赛来说,各场比赛并不是在“不变的条件下”进行的,连概率统计定义中的条件都不满足,因此不能用所谓的“事件发生的频率”来表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举个例来说,如果连续5次抛掷一个均匀的硬币,发现有3次正面向上,2次正面向下,显然我们不能认为正面向上的可能性是,向下的可能性是,从而预测第六次抛掷后出现正面的可能性会大一点。事实上,有好几位数学家曾进行过抛掷硬币这种“试验”,他们在抛掷成千上万次硬币后发现正面向上的频率接近,而且随着抛掷次数增加,频率越来越接近,从而得到“抛掷一个均匀的硬币,正面向上的概率是”的结论。当然,这个结论也很容易从概率的古典定义得到。这就是说,不管你是第几次抛掷一个均匀的硬币,正面向上的可能性都是。

4.在解题思路4中,考虑到比赛结果有A、B、C三种,每种情况均占所有可能出现结果总数的,从而认为A、B、C三个事件中每一个发生的可能性都是,这是缺乏根据的。因为要得到这个结论必须要满足“事件A、B、C发生的可能性相等”这一条件。马老师在文章的结尾处指出:“在求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时……只能用指定事件所有结果的数量除以事件所有可能出现的数量。”但是用这种方法来确定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必须满足“所有可能发生的事件总数是有限的,而且各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这样的条件(古典概型应满足的条件),而对于足球赛而言,事件A、B、C的发生并不是等可能性的,因此不能应用马老师所说的方法计算出A、B、C发生的概率。这里得到“两队获胜的可能性相等,都是”的结论是错误的。

三、两点思考

1.像“题6”这样的习题出现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是不合适的。

“题6”以足球比赛为题材,要学生预测比赛的结果。然而由于影响足球比赛胜负的因素很多,例如球队的实力、球队战略、战术的变化,参赛球员的变化等,甚至比赛地点是主场还是客场也会影响比赛结果。由此可见,即使是相同球队在同一地点的前后两场比赛,也不能认为是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的比赛,在“题6”给出的这种条件下,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可能会得出不同的判断:甲队获胜的可能性大;乙队获胜的可能性大;平局的可能性大。这些判断看起来都“有一定道理”,但又觉得理由也不太充分。总之,比赛结果A、B、C都有可能发生,但是究竟哪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是难以断定的。凡是在预测中用一个确定的数(如本文中所说的、、等)来表示甲队(或乙队)获胜的可能性大小都是不准确的,也可以说是错误的。对小学生而言,要他们根据题中所提供的五场比赛的结果去预测第六场比赛哪个队获胜的可能性大,并说出理由,真有点勉为其难。这种习题出现在小学数学课本中弊多利少。

2.教师可以对“统计与概率”的相关内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统计与概率”是在2001年《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公布后新增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可能还有少数教师不是很熟悉,并没有觉察《教师教学用书》中存在的问题。当然,《教师教学用书》的作者应该在该书修订或再版前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及时修改有关错误或不妥之处,不断提高该书质量。而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可以对“统计与概率”的相关内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便更好地完成“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任务。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311121)endprint

《中小学数学》2014年第三期刊登了马永红老师的题为《怎能从“确定性”推知“可能性”》一文。该文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课本第六单元(整理与复习)中一道复习题(练习二十二的第6题,下简称“题6”)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不少有益的意见。然而马老师给出的答案仍然是错的,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此进行探讨。

一、复习题的解题思路及其答案展示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课本第113页上“题6”是这样的:甲、乙两个足球队之间近期的5场比赛成绩如右表。如果两个队现在进行一场比赛,请预测一下哪个队获胜的可能性大?为什么?

与此课本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第165页上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并给出了两个不同的答案。为了叙述方便,本文中把两种解题思路分别称为“解题思路1”和“解题思路2”。

解题思路1:“从两队的历史战绩来看,各是两胜一平两负,不相上下;从这一点来判断,两队获胜的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

由此得到的答案是“两队获胜的可能性相等,都是二分之一。”

解题思路2:“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在离比赛日最近的两场比赛中均是乙队获胜,说明最近乙队的状态好于甲队,由此可以预测:乙队获胜的可能性稍大一点。这种判断也有一定道理。”

由此得到的答案是“乙队获胜的可能性稍大一点。”

马老师根据部分教师的教学实践,又补充了两种解题思路及答案,我们不妨把它们称为“解题思路3”和“解题思路4”。

解题思路3:“从已经结束的五场比赛的结果来看,两队各有二胜二负一平,因此,两队获胜的场次均占总场次的,两队平局的场次占总场次的”,由此得到答案是“甲、乙两队获胜的可能性相等,都是。”

解题思路4:“由于两队比赛,可能出现的结果共有三种:即甲胜乙负,甲负乙胜,甲乙平局,所以,每一种情况均占所有可能出现结果总数的,也就是两队获胜的可能性相等,都是,平局的可能性也是。”

马老师认为:“前面的四种不同的观点中,观点之四是正确的,即甲、乙两队获胜的可能性相等,都是,其余的三种观点都是错误的……”遗憾的是,马老师并没有详细说明前三种答案为什么是错误的,而且他认为正确的第四种答案其实也是错误的。

二、对各种解题思路及答案的探讨

1.在解题思路1中,以两队的战绩不相上下为依据,断定两队下一场比赛获胜的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其错误是显然的。错误主要在于解题者没有考虑到比赛可能会有平局的结果。为了能够更简便地说明问题,我们用字母表示两队第六次比赛的三种结果:A表示事件“甲胜乙负”,B表示事件“甲负乙胜”,C表示事件“甲乙平局”,显然,A、B、C构成了一个完备事件组,因此有P(A)+ P(B)+ P(C)=1,而答案中认定P(A)=,P(B)=,由此导致P(C)=0,即第六场比赛一定不会出现“平局”的结果,这与事实不相符。从前五场比赛结果看,下一场比赛平局的可能性还是不小的。因此,即使下一场比赛中两队获胜的可能性相同,也不可能都是二分之一。其次,从前三场比赛结果分析,甲队明显强于乙队,虽然从五场比赛的结果分析,似乎甲、乙两队战绩“不相上下”,但这个所谓“不相上下”仅仅是从这五场比赛中分析出来的,并不能表示两队实力完全一样,两个足球队的水平很难达到“完全相同”,从这个观点出发,也难以得出“下一场比赛两队获胜的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的结论。事实是:仅仅根据这样的五场比赛的结果就想把下一场比赛甲队(或乙队)获胜的可能性大小用一个确定的数(就是甲队或乙队获胜的概率)表示出来,可以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2.在解题思路2中,认为乙队在最近的两场比赛中获胜,状态好于甲队,因此下一场比赛乙队获胜的可能性会大一点。这种判断确实有一定道理。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进行分析:“因为甲、乙两队在五场比赛后的总分相同(足球比赛的积分规则:胜一场得3分,平局各得1分,输球不得分。若积分相等,则比较净胜球数),然而甲队比乙队净胜球多了一个,因此采用调整战略、战术等方法后,下一场甲队获胜的可能性会大一点”。或者认为“甲、乙两队实力‘不相上下,平局的可能性会大一点。”这样的预测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总之,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前五场比赛结果,可以得到不同的预测结论。并非只有“乙队获胜可能性会大一点”一种结论。

3.在解题思路3中,根据在五场比赛中两队各有二胜二负一平而得到两队获胜的场次均占总场次的,从而得到甲、乙两队获胜的可能性都是,这个答案的错误是明显的,只要我们重温一下概率的统计定义即知其错误所在。概率的统计定义是这样的:“在不变的条件下,重复进行n次试验,事件A发生的频率稳定地在某一常数P附近摆动。且一般说来,n越大,摆动幅度越小,则称常数P为事件A的概率,记作P(A)。”

由此可知,只进行五场比赛,是不能将甲队(乙队)获胜的频率当作甲队(乙队)获胜的概率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球赛来说,各场比赛并不是在“不变的条件下”进行的,连概率统计定义中的条件都不满足,因此不能用所谓的“事件发生的频率”来表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举个例来说,如果连续5次抛掷一个均匀的硬币,发现有3次正面向上,2次正面向下,显然我们不能认为正面向上的可能性是,向下的可能性是,从而预测第六次抛掷后出现正面的可能性会大一点。事实上,有好几位数学家曾进行过抛掷硬币这种“试验”,他们在抛掷成千上万次硬币后发现正面向上的频率接近,而且随着抛掷次数增加,频率越来越接近,从而得到“抛掷一个均匀的硬币,正面向上的概率是”的结论。当然,这个结论也很容易从概率的古典定义得到。这就是说,不管你是第几次抛掷一个均匀的硬币,正面向上的可能性都是。

4.在解题思路4中,考虑到比赛结果有A、B、C三种,每种情况均占所有可能出现结果总数的,从而认为A、B、C三个事件中每一个发生的可能性都是,这是缺乏根据的。因为要得到这个结论必须要满足“事件A、B、C发生的可能性相等”这一条件。马老师在文章的结尾处指出:“在求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时……只能用指定事件所有结果的数量除以事件所有可能出现的数量。”但是用这种方法来确定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必须满足“所有可能发生的事件总数是有限的,而且各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这样的条件(古典概型应满足的条件),而对于足球赛而言,事件A、B、C的发生并不是等可能性的,因此不能应用马老师所说的方法计算出A、B、C发生的概率。这里得到“两队获胜的可能性相等,都是”的结论是错误的。

三、两点思考

1.像“题6”这样的习题出现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是不合适的。

“题6”以足球比赛为题材,要学生预测比赛的结果。然而由于影响足球比赛胜负的因素很多,例如球队的实力、球队战略、战术的变化,参赛球员的变化等,甚至比赛地点是主场还是客场也会影响比赛结果。由此可见,即使是相同球队在同一地点的前后两场比赛,也不能认为是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的比赛,在“题6”给出的这种条件下,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可能会得出不同的判断:甲队获胜的可能性大;乙队获胜的可能性大;平局的可能性大。这些判断看起来都“有一定道理”,但又觉得理由也不太充分。总之,比赛结果A、B、C都有可能发生,但是究竟哪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是难以断定的。凡是在预测中用一个确定的数(如本文中所说的、、等)来表示甲队(或乙队)获胜的可能性大小都是不准确的,也可以说是错误的。对小学生而言,要他们根据题中所提供的五场比赛的结果去预测第六场比赛哪个队获胜的可能性大,并说出理由,真有点勉为其难。这种习题出现在小学数学课本中弊多利少。

2.教师可以对“统计与概率”的相关内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统计与概率”是在2001年《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公布后新增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可能还有少数教师不是很熟悉,并没有觉察《教师教学用书》中存在的问题。当然,《教师教学用书》的作者应该在该书修订或再版前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及时修改有关错误或不妥之处,不断提高该书质量。而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可以对“统计与概率”的相关内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便更好地完成“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任务。

复习题答案一 篇4

(一)第一章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管理

2、管理职能

二、单项选择题:

1、管理的核心是()

A、管理被管理者

B、完成组织既定的目标

C、获得最大利润

D、对现实资源进行有效整和

E、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2、管理具有与生产关系、与社会制度相联系的一面,这里是

指()

A、管理的自然属性 B、管理的社会属性

C、管理的科学性 D、管理的艺术性

3、管理者必须因地制宜地将管理知识与具体管理活动相结合,这里强调的是(A、管理的科学性 B、管理的艺术性

C、管理学的创造性 D、管理学的动态性

4、以下哪一项不是管理的手段()

A、计划 B、组织 C、指挥 D、协调 E、控制 F、策划

5、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实质是以下哪一个?

A、管理的职能 B、管理的内涵 C、管理的特征 D、管理的属性

E、帮助进行资源有效配置,降低不确定性和风险以达成组织目标。

三、多项选择题:

1、管理的二重性是指()

A、管理的自然属性 B、管理的社会属性

C、管理的科学性 D、管理的艺术性

2、下列关于管理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有()

A、管理过程和管理职能是统一的 B、管理过程和管理职能是分离的 C、管理过程是动态中的管理

D、管理过程中静态中的管理

E、管理过程也是信息变换的过程

3、管理学具有以下特征:()

A、动态性 B、科学性

C、创造性 D、经济性 E、艺术性

4、从科学的定义上讲,存在管理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A、必须是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

B、必须是具有盈利动机的集体活动

C、必须是正式组织

D、必须是非正式组织

E、必须具有一致认可的、自觉的目标)

四、是非判断:

1、管理就是由一个或若干个人通过行使各种管理职能,使组织中以人为主体的各种要素的合理配置,从而达到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活动。()

2、管理作为一项任务,就是设计和维持一种体系,使这一体系中共同工作的人们有效率地去实现组织既定的目标。()

3、主管人员由于在组织中所处的层次不同,他们所履行的管理职能数量也有多有少。()

4、管理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是通过高层管理者对下级管理者和组织成员的严格控制体现出来的。()

5、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体。()

五、简答题:

1、管理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2、简述管理的二重性。

六、论述题:

1、什么是管理的二重性,它对管理实践的意义何在?

2、试述管理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辩证关系。

【本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管理:管理就是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职能的发挥来分配、协调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以实现单独个人无法实现的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职能:是指对管理对象一定领域的活动进行管理和各种相互联系、依次更替的任务的总和。

二、单项选择:

1、B

2、B

3、B

4、F

5、E

三、多项选择

1、AB

2、ACE

3、ABCDE

4、AE

四、是非判断:

1.正确。一个组织的建立和发展,要受到组织内外部诸多要素的影响和制约。

2.正确。管理作为一项工作,就是要使人们尽可能地用最少的支出,去实现组织既定的目标。

3.错误。因为管理职能具有普遍性。

4.错误。管理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是通过各级管理者体现出来的

6.正确。管理是一门科学,指的是期间存在一系列客观规律,管理作为一门艺术,指的是管理的实践性和灵活性。

五、简答题:

1、管理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1)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

(2)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3)管理的职能具有普遍性;

(4)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5)管理的力量是通过各级管理者体现出来的。

2、简述管理的二重性。

答:管理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和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这就是管理的二重性。

一方面,管理是由于有许多人进行协作劳动而产生的,是由生产社会化引起的,是有效地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的,因此它具有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管理又是一定生产关系条件下进行的,必然体现出生产资料占有者指挥劳动、监督劳动的意志,因此,它具有与生产关系、与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六、论述题:

1、什么是管理的二重性,它对管理实践的意义何在?(答案要点)

(1)管理的二重性体现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2)西方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是人类长期生产实践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同生产力一样,具有连续性,是不分国界的。

(3)管理总是体现着一定的生产关系,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

(4)任何一种管理方法、管理技术和手段的出现总是有其时代背景的,它同生产力发展水平情况相适应。

2、试述管理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辩证关系。(答案要点)

(1)管理科学性是指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具有自身的客观规律,管理的科学性强调的管理活动必须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2)管理的艺术性强调的是管理的实践性,管理者必须因地制宜地将管理知识与具体管理活动相结合,同时还要有灵活的技巧。

(3)管理艺术是以对它所依据的管理理论的理解为基础的。

人力资源课后习题答案一 篇5

1. 对照西方工业化国家现代管理演进的过程,你认为我国企业管理的发展是否也会遵循同一规律?为什么?

(1)我国企业管理的发展不会再把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现代管理演进的过程再走一遍,一方面由我国的具体的国情的决定的,我国的企业管理演进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不同于西方社会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由当今经济的发展的阶段决定的。正如我国的社会发展阶段不会经过如同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一样一个道理。

(2)西方国家现代管理的演进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有益的东西,结合中国的国情,加以应用。

(3)管理的发展规律是有共性的,同样适用用于中国的企业,中国企业应当抓住管理的发展规律,发现和发展适合中国企业的管理理论和模式。

2. 当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症结在哪里?出路在何方?学完本章,对你有什么启迪?

(1)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症结不在于具体的部门设置,不在于具体的管理体制,不在于具体的管理方法,不在于对于管理理念的理解,不在于员工的能力,这些我们都可以在相当短的时间内解决。

问题的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观念问题,二是执行问题。这两个方面是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症结。观念问题并不是代表你知道这个观念,而是这个观念能否成为你的习惯,成为中国企业的习惯。执行的问题并不是代表你不具备这个能力,相反你恰恰具备这种能力,但是你没有去执行。中国的很多企业配备了相应的适合的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但是在执行上出了问题。

必修一二复习—成语及答案 篇6

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小兰的母亲病了,家务事都落在她一个人身上,整天忙得不亦乐乎。....B.这个领导任命的学科带头人,既不懂外文,又看不懂电路图,面对着浩如烟海的国外科技资料,只能望洋兴叹。....C.台独势力制造两个中国,阻挠祖国统一,但台湾回归祖国是人心向背,大....势所趋。

D.在严酷的事实面前,他过去给自己筑起的一道海市蜃楼,顷刻间全部倒塌....了。

2.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张先生年事已高,身体欠佳,看书作文都有点力不从心了。....B.遗憾的是,我因事没能去机场为你送行,至今仍耿耿于怀。....C.她终于认识了自己,战胜了自我。在新的学年里,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驾齐驱,被学校评为优秀学生干部。....D.为了早日完成这个科研课题,科研人员宵衣旰食,废寝忘餐,不辞辛劳地....工作着。

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小李刚刚步入这门学科的研究领域,远远未登堂入室。....B.孩子应该干,可以干的事情,要让他们自己去干,父母不要求全责备。....C.文章要写得短小精悍,最好是开宗明义,切忌下笔千言,离题万里。....D.临出发了,张小云还在七手八脚地收拾行李。....4.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辽阔的草原上,没有别的建筑物,十多座油井星罗棋布地耸立着。....B.借鉴也是必要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别人的经验总可以少走弯路.........吧!

C.抗日的烽火燃到了晋西北,不少热血青年躬逢其盛,纷纷参加抗日游击队。....D.流放的人们在饱尝世事沧桑之后,对生死的问题已看得很淡了。....5.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为了应付高考,教师越教越细,学生越学越碎,其结果是肢解了一篇篇完整的美文。长此以往,学生自然目无全牛,见一斑而不见全豹。....B.现代社会商品经济意识无孔不入,一切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展开 ....C.城市管理是街道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10月5日,各街道办事处都有一支“蓝盔部队”粉墨登场,那就是城管监察分队。....D.党中央高瞻远瞩,把握大局,审时度势,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特别....是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6.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联合国秘书长安南面对纷繁的国际形势曾经踌躇满志,但如今,残酷的现实使他陷入黔驴技穷的境地。....B.一只发黑的藤编书箱,一把破旧的竹躺椅,放在哪儿都碍事,可祖父说跟它们有“乡情”,不肯扔掉。我想,这是老年人特有的抱残守缺的心理,应....当理解。

C.北京十家大医院准备联合推出电话及网上预约挂号的消息不胫而走,两天....内向有关方面问讯的人难以计数。

D.这一年的暑假,他有机会阅读了几本文学著作,可谓苦心孤诣,大有收获。....7.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不管事情难易,也无论分内分外,他总是毛遂自荐,勇于承担责任。....B.你看他双眉紧锁,沉默不语,恐怕真的是有什么难言之隐的苦衷。....C.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到酒楼吃年夜饭渐成时尚,中档饭馆、酒楼由于比较经济实惠,吸引着顾客纷至沓来。....D.应试教育的结果是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至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则往往不.以为然。...8.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在适应性教育中,不唯书,不唯上,大胆怀疑等思想和行为往往被视为出格,但在培养创造性时就应该解禁,否则创造教育就是叶公好龙。....B.人类对大自然的每一分破坏,都遭到了相应的报复,环境污染的威胁不亚于第三次世界大战,这绝不可视同儿戏。....C.“网上追逃”使那些在逃犯在劫难逃,纷纷落入法网。....D.随着21世纪科技不断向前发展,医学界对艾滋病患者将再也不会像目前这样无动于衷了。....9.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新的一年里,纺织厂领导们将革故鼎新,加大人才使用的力度。....B.中日两国人民通过民间交流,逐渐增进了了解,最终签订了城下之盟,希....望子孙后代永远保持睦邻友好关系。C.无论你是风靡一时的英雄,还是成就卓然的学子,都不要忘记了共和国的....基石。

D.那位演员虽然淡妆浓抹,穿着入时,但是神色却十分憔悴。....10.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他气得脸色半黄半青,嘴唇哆嗦了半天,什么话也说不出来。....B.青年拥有青春,但不等于青春,对青春流逝的任何喟叹都无济于事。....C.众志成城,因人成事,中国人民靠自己的力量建立了新中国。.... D.正视先进国家的先进技术,亦步亦趋,博采众长,为的是发展自己。....1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只要你能身临其境地为我想一想,你就会理解我的处境,不会对我这样求....全责备了。

B.没想到,由于楼房的质量不过关,结果造成严重事故,真是祸起萧墙。....C.今天天气真好,我们在操场上,真是如坐春风。....D.悲鸿大师涉笔成趣,当场画了一幅奔马图送给我。....12.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三十年前,他学建筑,我学法律,如今异曲同工,为开发区贡献力量。....B.《家庭现场急救》软件用了近500幅插图、动画及AVI小电影,演示了各种自救与互救的方法,让您身临其境,体会在关键时刻如何妙手回春。....C.工作上的马虎,使他多次受到批评,但他总是认为不足为训,结果吃了大....亏。

D.看着孩子们滑稽的表演,他哑然失笑了。....1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除了银河系的星星以外,河外星系里还有无数的星星,真是不胜枚举。....B.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举重健儿用有力的双臂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纪录。.C.面对着喜气洋洋捧着获奖证书的儿子,老秦只说了八个字:百尺竿头,更......进一步。...D.张大爷退休前是维修工,兢兢业业干了一辈子,退休之后真感到闷得慌。....14.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下岗在家的黄新华,不等不靠,约了几个意气相投的下岗女工,组成了一....个家庭服务小组。

B.目前医学界对艾滋病似乎爱莫能助,这是不准确的说法。....C.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报名、考试、录取工作进展顺利,未发生过一起徇.私舞弊事件。...D.他们两个人的关系一直亲如兄弟,难怪人们都说他们两个是间不容发。....15.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西方诗歌很难译得形神兼备,理性上我一贯赞同忠实,然而伴随着忠实而来的板滞或晦涩又常使我意兴阑珊。....B.家庭温暖,事业有成,李荣却忽然皈依佛门,真让人觉得不可理喻。....C.他一连几次都没考好,真是屡试不爽,因而心情很沉重。....D.有些专门揭人隐私的记者,见缝插针,如影随形地跟踪采访对象,常常使.... 被采访人防不胜防。

16.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现在很多名作都有续集,但往往给人以狗尾续貂之感。....B.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C.学校里教学秩序整顿以后,以前那种不正常的师生关系也该改弦更张了。....D.明年早稻将退出国家保护价收购范畴,为适应粮改需要,我市将调整早稻种植面积五十万亩,各涉农县区闻风而动,纷纷创特色,签订单,找市场。....17.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他总以为语文难学,其实无论哪一科,不经过刻苦努力,决不会一气呵成。....B.桂林山水真是神奇秀丽,青青的山,绿绿的水,令人陶醉,令人流连忘返。....C.家乡的变化真是太快了,高耸的大楼,美丽的花园,俯拾皆是。....D.他的性格很古怪,情绪也变化多端,让人难以捉摸。....18.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他在晚年固然犯过一些错误,但是他以前对革命的贡献是不能一笔勾销的。....B.我们做工作,不能因为受到一点挫折,就因噎废食。....C.打击新生力量,打击新的创造,以便他们固步自封,而自居优良传统的继....承人与保卫者。

D.晚饭后,同学们成群结队地坐在校园的草地上说说笑笑。....19.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我写的是一时一地的一件事,我们的语言资料却须从各方面得来,上至绸缎,下至葱蒜,应有尽有。....B.等群众都已称心如意地离开食堂,这几位干部才和炊事员一起,吃起最后....一桌年夜饭。

C.古代男女不平等,女人想读书很难,聪明的祝英台想入非非,女扮男装混....进了学堂。

D.何况既喝咖啡,又领“教益”呢?上海滩上,一举两得的买卖本来多。...20.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记者们咄咄逼人的追问,北约发言人先是闪烁其辞,继而哑口无言,....拂袖而去。

B.社会的广泛关注,一时间使“规范化”成为学人之间炙手可热的话题。....C.洪水冲垮了李老汉的房子,全村人都很难过,村前村后,哀鸿遍野。....D.突然,一个影子如白驹过隙般一闪而过,快捷异常。....参考答案

1.B(A感情色彩不对。C应为“人心所向”。D“筑起”与“海市蜃楼”不搭配)

2.A(B只适用于对自己不满意的事。C“并驾齐驱”意为不分先后,不相上下。D“宵衣旰食”专用于说帝王勤政)

3.A(B“求全责备”指各方面都要求完美,前后意思联系不上。C“开宗明义”意为文章一开始就要把主要意思说出来,与长短无关。D“七手八脚”是指许多人一起动手)

4.B(A“十多座”还不能说是“星罗棋布”。C“躬逢其盛”是指太平盛世,用在此处不合适。D“世事沧桑”是指世事变化很大,此处应为“世态炎凉”)5.D(A是指技艺高超,与句意不合。B C都是多用作贬义词)

6.C(A B都是错用贬义词。D意为费尽心思钻营或经营,不合句意。)7.C(A比喻自告奋勇,自我推荐。B与后文“苦衷”重复。D意为“认为不正确”,不合句意)

8.A(B“视同儿戏”忽视了污染的严重后果,应为“等闲视之”。C是指天意难违,不合句意。D是指心里一点也没有触动,不合句意)

9.A(B有强迫之意,不合句意。C只用于修饰事物,不能用来形容人。D在同一时间不能淡妆浓抹)

10.B(A只庄稼未成熟,或思想未成熟。C是指依靠别人的力量,不合句意。D是贬义词)

11.D(A“处境”与“环境”混为一谈,应为“设身处地”。B意指祸患从内部发生,不合句意。C比喻受教育和感化)

12.D(A是指做法不相同而效果一样好。B“妙手回春”专用于指医生,此处应为“绝处逢生”。C应为“无伤大体”)13.C(A应为“数不胜数”。B与“新纪录”重复。D指态度小心谨慎,与“闲得发慌”不合)14.C(A应为“志同道合”。B应为“束手无策”。D比喻情势危急到了极点)15.A(B形容愚昧或蛮不讲理,应改为“不可思议”。C指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D比喻两个人常在一起,非常亲密)

16.A(B意思是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C意思是改革制度或变更方法。D“风”一般指传闻或小道消息,不合句意)

17.B(A专指写文章或工程,应改为“一蹴而就”。C一般用于随地可见的小东西。D多用于指手段、方法)

复习题答案一 篇7

一、展开习题形成过程,积累思考问题经验

一年级数学课上的习题,都是图文并茂的形式,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便于学生从图中找到解题的思路,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虽然文字与图片呈现的问题丰富了练习的形式,但是这种静态的文本是动态思维过程的高度压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自己的经验与习题中的问题脱节的现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展开习题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中的习题进行无缝对接,那么可以加深学生对习题的理解,降低学生解决问题的难度。

如“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28页第2题(如图1)可以这样教学:

师:(出示一根筷子)这里有几根筷子?

生1:1根。

师:(出示两根筷子)现在呢?

生1:2根。

师:还可以怎么说呢?

生1:1双。

师:真不简单,你能用两种不同的说法来表示筷子的数量。

师:你发现这两种说法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1:一个是双,一个是根。

师:为什么都用1来表示呢?

生1:它们的单位名称不一样。

师:同样数量的筷子,可以用“根”来计数,也可以运用“双”来计数。用不同的单位来计数,结果是不一样的。

师:(出示书上的4双筷子)现在你能说一说这里有多少筷子吗?

生1:可以1根1根地数,一共有8根筷子;还可以2根2根地数,一共有8根筷子;还可以一双一双地数,一共有4双筷子。

师:真会动脑筋!如果是看一共多少根,我们可以几根几根地数;如果想知道一共有多少双,就一双一双地数比较方便。

师:这些苹果,你能根据刚才的方法说一说再填一填吗?

生1:一共有3盘,有9个苹果。

师:要知道有几盘是一盘一盘数的,要知道有几个是3个3个数的。

师:(出示8块蛋糕如图2)这里一共有几块蛋糕?

生2:8块。

师:有没有不同的说法?

生3:没有,因为这8块蛋糕都放在一起,没有分开来放。

师:你能想个办法让这个问题有多种表示的结果吗?

生3:我觉得可以像第二幅图一样,装在盘子里。

生4:不一定放在盘子里,放在两个袋子里也行。

师:真是一个好方法,你们能够自己选择一个方法试试吗?

生4:8块蛋糕,如果每2块放一袋,一袋一袋地数就有4袋。

生5:8块蛋糕,如果每4块放一盘,一盘一盘地数就是2盘。

生6:8块蛋糕也可以放一盘,如果一盘一盘地数就是1盘。

生7:8块蛋糕还可以每块放一盘,如果一盘一盘地数就是8盘。

师:(出示书上的两盒蛋糕)孩子们的想法都很不错。现在可以用不同的说法来表示蛋糕的数量吗?

生8:因为这里是4块蛋糕放在一个盒子里,我们可以一盒一盒地数,是2盒,也可以一块一块地数,是8块。

师:是呀,这里同样数量的物体,用不同的单位来计数,结果是不一样的。

……

这是新教材中增加的一道题,对相同数量的物体,如果选择不同的单位去计数,那么不同的单位对应着不同的数量。由于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都是运用同一个单位去描述结果,在这里需要运用不同的单位去描述结果,如果直接呈现书中运用不同单位去表述结果的问题,一方面学生要理解不同单位的意义,另一方面还要运用不同的数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有一定的难度。上述过程中,联系以前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经历运用不同单位去描述筷子的过程,体会到单位与其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且直接运用刚才的经验去解决苹果的问题;然后进一步打开思路,尝试运用不同单位描述蛋糕的数量,让学生体会到虽然都是用盘作单位,但是每盘的个数不同,那么最后的结果也不同,进一步体会单位里所含有物体的个数与最后结果之间的关系,加深学生对单位不同的本质意义的把握。

二、探索习题蕴含规律,开拓解决问题的思路

在一年级习题编排的过程中,笔者安排了一些与规律有关的问题(如图3),在教学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如果仅仅让学生完成习题的相关问题,那么这样的教学效果则会大打折扣。对于这种探索规律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经历探索习题中蕴含规律的过程,丰富学生后续的解决问题思路,提高习题教学的效率。

如:“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7页第8题(如图3),安排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刚开始出示了一个正方形)

师:孩子们,这个图形是由几根小棒围成的呢?

生9:4根。

师:如果要摆两个这样的图形,需要几根小棒呢?自己动手摆一摆。

(学生动手操作)

生9:8根。

师:是呀,8根小棒可以摆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形。有没有其他方法?

(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

生10:我认为7根小棒就可以了。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0:我接着在第一个正方形后面摆3根小棒(边说边摆小棒)。可以在这个正方形的上面、下面、前面或后面摆,这样都只要7根小棒。

师:(ppt演示图4)也就是把这两个正方形合用一根小棒,只要7根小棒就可以摆两个正方形。

师:根据前面的经验,想一想:如果摆3个正方形,至少需要多少根小棒呢?

(学生动手操作)

生11:我直接在刚才的两个正方形上添了3根小棒,至少需要10根。

师:我们一起来看这3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11:只有第一个图需要4根小棒,后面摆的时候多一个正方形,只要多摆3根小棒就行了。

师:像这样,要摆4个正方形,要再增加几根小棒呢?

生11:也是3根。

师:如果我在三个正方形后面继续摆两个正方形,需要几根小棒?

(学生小组讨论)

生12:因为每增加一个正方形就要3根小棒,那么增加两个正方形就需要6根小棒。

……

上述过程中,把原来看图数小棒的问题通过改变呈现方式,让学生探索摆小棒过程中的规律。首先让学生想到摆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小棒。然后提高要求,想一想,如果摆2个正方形至少需要多少根小棒?转换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通过合用一根小棒的方法去摆两个正方形,这样摆第二个正方形的时候只需要再添3根小棒。最后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难度:摆3个正方形至少需要几根小棒?如果摆4个正方形需要再添几根?如果在后面再摆两个正方形需要再添几根?通过让学生参与探索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到连接图形中蕴含的规律。

三、变换心理驱动方式,加速技能的形成

一年级的习题教学,有时候会运用题组的形式呈现。对具有相同结构的题组如果采用相同的教学方式,那么学生经过几轮练习后会容易疲劳。对习题中题组的学习需要变换不同的呈现形式,让学生在解决每一个题组的时候都能够换一个角度去思考,一方面巩固了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积累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

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53页第4题(图5):

(出示第一列三道口算题,学生独立完成)

师:算完这3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13:我发现这3道算式的结果依次大1。

师:得数依次大1的算式可多了,会不会是巧合呢?

生13:我觉得应该不是。从上往下看,加号前面的数不变,加号后面的数依次增加1,结果也就依次增加1。倒过来看,加号前面的数不变,加号后面的数依次减少1,结果也就依次减少1。

师:这3道加法算式,从上向下看,加号前面的数相同,加号后面的数依次增加1,是不是有这种联系的算式都会依次增加1呢?

生13:不一定,要试一试才知道。

(出示第二列口算)

师:这组算式和刚才的规律相同吗?

生13:相同,加号前面的数不变,加号后面的数依次增加1。

生13:根据刚才的规律,这三道算式的结果也应该依次增加1。

师:算一算,看看是不是和我们研究的结果相同?

(学生计算后交流)

师:我们通过两组口算可以知道像这样加号前面的数不变,加号后面的数依次增加,结果也就会依次增加。如果按照这样的规律你还能继续往下写算式吗?

生13:3+5=8、3+6=9……(一下子说了好多)

师:看来用这个规律还能够找到其他许多我们没有学过的算式。

(在黑板上写上省略号)

师:这里还有三道题,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

(学生算后交流想法)

师:这位同学刚才算得最快!说说你有什么窍门?

生14:只要计算第一道算式,其余的两道算式我们只要在第一道算式的结果上依次增加1就可以了。

师:真会动脑筋,你能按照规律继续往下出题吗?

生14:2+6=8,2+7=9……

生15:2+2=4,2+3=5……

对于上述三组具有相同结构的题组,在教学过程中要变换学生解决问题的心理驱动方式。首先出示第一组题,让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初步感受规律,并提出猜想。在完成第二组题的时候,首先让学生观察算式是不是和前面具有相同的结构,学生主动尝试着去计算,看看结果是不是有相同的规律,并且按照规律寻找出具有相同结构的算式。在完成第三组题的时候,因为前面发现了规律,学生直接运用规律去解决问题。具有同一结构的三组题,让学生经历了发现规律、验证规律、运用规律3个不同的过程,丰富了完成习题的心理驱动方式,加速了计算技能的形成过程。

一年级的习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度理解习题承载的价值,需要根据习题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深度理解习题背后所承载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把握习题背后的数学规律,这样自然能够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摘要:一年级习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度理解习题承载的价值,根据习题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深度理解习题背后所承载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把握习题背后的数学规律,这样自然能够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复习题答案一 篇8

文科主观性试题原则上“言之成理即可给分”,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人文方面的素养(不像解答理科试题那样死扣答案),以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更好地成才。中考历史实行开卷考试以后,设计开放性试题和开放性答案一直是其命题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例如,写小论文、写标语、让学生自己谈感想、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历史方面的宣传板报等,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但是,中考历史的开放性答题在我们充分适应了以后,出现了一种误区,即在操作中出现了有“字”就给分的现象。这种情况,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在考试中不认真审题、因对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准确而盲目堆砌知识点的后果。事实上,有不少孩子在进入高中后,连基本的史实和常识都要靠翻书才能知道。

尽管中考试题是全省统一命制,但是阅卷是各地教育局组织进行的。由于评分细则弹性较大,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各地在阅卷中存在偏离参考答案的现象,这种情况在开放性问题的解答中尤其突出。譬如,一谈感悟就是“要好好学习”、“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种“万金油式”的答案缺少针对性。2011年中考历史的开放性试题已开始试图扭转这种不加分析、盲目答题的趋向,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准确分析和把握问题的能力。例如2011年中考历史第23题第三问“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和毛泽东思想都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对此你有何认识”,回答此问必须根据问题的提示,侧重谈先进理论的作用、理论的继承性或理论产生的方式等内容。若学生回答其他方面的内容,严格说是不能得分的。中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的这种变化已经引起了一些老师的注意,他们在平时复习时已开始注意培养学生学科语言的总结能力和对每一时期历史事件的整体把握能力。

试题参考答案的这种变化在2013年中考历史试题中表现得更加明显:第21题相当于填空形式的问答题,答案必须精准;第22、23、25题,按照问题设计和答案要求,必须“依据材料”进行总结陈述,尤其是第三问的升华部分,必须在提炼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答案基本上是唯一的,根本无法随意胡诌瞎编;第24题沿袭了2011年中考“议会大厦”读图题的形式,给出了关键词,目的是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综合把握能力,考查学生历史知识、专业术语、语言表达、情感升华等多方面的能力。这一点明显借鉴了高考开放性试题的命制特点,不过由于给了充分的提示,降低了难度。

中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的这种变化,我们必须充分予以重视,尤其在复习阶段更要有的放矢地进行相关训练。

首先,学生必须夯实基础知识,在语言精准的基础上适度开放答题。平时一定要从严要求,不能模棱两可,要牢牢把握相关关键词。例如: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其他阶段性词语也要准确掌握);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不是“加人”);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以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等等。这每一个限制性的关键词都有其内在含义。以中美关系发展为例,1972年尽管美国总统访华,发布《中美联合公报》,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中美关系打破坚冰,但是美国仍然与台湾当局保持“外交关系”,所以中美关系只是有了一个大的进步,不能说完全正常化。这些关键词的内涵要求都很精确,所以我们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予以准确把握和记忆。

其次,及时关注高中教材的变化和高考是初中教师当前必须要做好的功课。河南省高中历史教材从2008年起开始大变动,按政治、经济、文化模块安排组织教学,传统编年史的体系完全被打破。学生如果没有较好的通史底子,就会感到很茫然,就会有“怎么正讲着秦始皇中央集权体制,突然间就蹦到了英国君主立宪”之类的感慨。高中历史教师也普遍反映初中生的历史底子是越来越差,有些学生甚至连基本的朝代更迭都搞不清楚,逼得高中历史教师不得不利用自习课把通史再大致串讲一遍,弄得很被动。高中历史教材体系的变化使得初中历史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历史的编年体系主要靠初中阶段来培养。而中考历史开卷考试的误区之一是,很多学生认为一些基础知识根本不用记忆,导致学生历史学科功底欠缺。

在阅卷过程中,为了公平起见,评分细则一旦制定,必须严格据此赋分,学生的答案必须具有精准性。河南省中考历史试题一直在致力于稳妥地探索开放性试题的命制,其目的就是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史实的基础上,锻炼学科语言表达能力。譬如让学生根据相关画面写出历史短文,为了防止学生答题漫无边际,明确给出了“提示”,要求答案以关键词形式进行呈现。这明确给了我们一种方向性提示,要着力强化对史实的把握,学会用学科语言把历史要素叙述清楚。当然,如果答案逻辑严密、文采飞扬、字迹优美,就更能增值加分了。

上一篇:《力弹力》教学反思下一篇:员工职业道德与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