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与茶

2024-10-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女人与茶(精选11篇)

女人与茶 篇1

女人,应当懂茶!

茶于女人,如酒与男人,高兴了,郁闷了,无聊了,没事干了都可以喝,而且,不象酒,会使人失态,失去尊严,会出丑,茶不同,高雅而淡然,甘醇而微苦,无论在怎样的境况中,喝茶,都不会落入尴尬。

茶,优美而悠闲,品茶的场所,通常是极至的经典,或诗情画意,或小桥流水,婉转悠扬的曲子和着,人生,还有比这更舒服惬意的么?

邀三两个知己,必要懂茶的,否则,就没了知音,仿佛邀不懂谱子的人听音乐会。

一班茶友,在那幽静优美的茶几边,娴熟地泡茶,之所以叫功夫茶,那你没有泡过三五年,绝不能是好的茶师。

首先是选茶,人人有自己的个性选择,我不能褒此扁彼,但是,单是同样的茶(比如我喜欢的人参乌龙),有分许多等级,即便是高等级的茶,如果存储不当,也多少失兴,我倒是不特意追寻人参乌龙的极品,这当然与经济有关,不但如此,还与心境、茶具、环境、喝茶对象、所聊事情等等有关,就好象女人的衣着,总不能在什么场合下都穿最高档的时装吧,至少,在卧室里穿时装我就觉得别扭,睡衣才是卧室的主人。茶也如此,要看什么场合喝什么茶。

选定了茶叶也只是最初的工作,接下来要选相应的茶具,我最不喜欢名典咖啡里,用一个茶壶去泡的茶,仿佛把美少女的衣服穿在街头破败的雕像身上,即糟蹋了衣服的美丽也失去实用价值。选择好的茶具是一定要的,并且,这茶具还要专用,所谓养壶。一只壶,今儿泡铁观音,明儿泡谱耳茶,后天又把西湖龙井塞进去,你还能指望这茶壶是什么味道?用一年的时间泡同一品种中同一等级的茶,方勉强把那茶的意念与壶结合起来。在广东福建,如果你去专业买茶的场所,那桌上没有几个专用的茶壶在养着,这店家肯定不是地道的行家。

选好了茶叶茶壶之后,要选水,名典里的茶,全不讲究水的温度,浸泡时间,茶汤颜色,茶叶用量等等,哪里还能追求茶的口感?一切都别谈!水的品种实在太多,矿泉水,蒸馏水,纯净水,山泉水,自来水,你相信它们泡出的味道是一样的么?水中矿物质会与茶发生化学反应的,并且,这反应与水温,浸泡时间,泡次有直接关系,如果你相信都是一样的,我只能说,你至少初中化学没学好,

资料

接下来开始学习对水温的掌控,西湖龙井新茶要求的水温大约在80度,普通人参乌龙(120元/斤)要求的温度在93-95度,可是,女人们在一起喝茶,你总不至于弄个温度计在那测量水温吧,因此,依据烧水的声音和蒸气来判断水的.温度是最基本的功夫。

如何有优美的手法动作这不能强求,专业学过舞蹈的手和从未经过指点的手,柔媚不同,硬度不同,因而你不能指望一样亮丽,但是,最最关键的还有这茶师的修养与当下的心境,去玫瑰园里拿把剪刀枝剪玫瑰,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吧,但是,你如想把那玫瑰剪出千年爱情味道来,那是功夫!所以,你决不能说这茶师的文化素养与茶艺无关,至少,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的典故,你得明了。运动员临场发挥与比赛结果有关么?如果你认为有,那么,茶师泡茶的那一刻心情,怎么能与泡出的茶无关?

我已经力求简单地把喝茶前的准备草草的说了,这一个草草,你不花上三五年,能成么?至少,什么与什么匹配你就糊涂。

当袅袅的茶香飘散,或隐或聚,勾起魂魄,勾起心里无限谗虫,你,总要开始喝茶了吧?我最记得妙玉说的,喝一口是品,喝三口就是牛饮了,读红楼的时候全不了解其意境,现在想来,是绝妙的比喻。茶与女人,都要有极精致的那一刻,让色者汗颜,让慕者尊敬,让老者爱惜,让少者景仰。美的茶需要会品的人,仿佛美的玉石,需要懂行的专家,否则就埋没了。那么,谁会品呢?谁能够茗呢?

茶师心里当然清楚的很,因为她知道今儿为什么喝茶,是因为高兴,还是因为郁闷,是闲情还是有所图,这茶师她,怎么能不知道?

她需要坐在她对面的人,懂茶,懂她。语言是多余的,甚至,眼神也不需要,你只管啜着你的茶就好,或者,微笑着轻轻在鼻下搓着那漂亮的闻香杯,在那样的意境里,有隐隐弱弱的音乐和着,微妙至极!换茶的时候,你微一起身,她已经从容地配合着你了,不是刻意,是默契。

我不相信男人与男人之间能有这种默契,男人是粗糟的坯子,不懂的如此细腻玲珑。我也不相信男人与女人之间能有这种默契,毕竟是两个世界的造物。只有女人与女人之间,在这样的状况中,在这样的意境里,才有这千年修来的感应。

一个女人与茶的故事 篇2

这儿的一切都让人感到内心平静,行书于牛皮上的《爱莲说》,懒懒地在莲叶间打盹的金鱼,还有原生的,生了重重皱纹的船木桌椅,都让我有了一种“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惬意。

是的,这尘世的女人幸福慢生活便有了!

来过小楼的人曾这样形容她和她的小楼:“为你,煮好一道茶。真心净水紫砂,絮絮香雾升莲花,这城市万盏灯火下,你,还好吗?细嗅这一道茶,千年凝望一刹那。思念无暇,结成这般琥珀,芬芳参差,如我,渐渐展开的菁华;饮下这道茶,阅读这人间繁华。安顿这如麻如辣,优雅放下,同我,牵手夕阳下饮马;古色小楼,满地莲花,美人儿,明眸长指乌发,静心抚润人家,蓝裙婀娜,荷田悦色润奇葩,把盏弄琴舞天涯,恍若,时光停留,美好闪烁,心之花,绽放一茶一眸一话。”

彭靖是小楼的老板娘,70后的武汉知性美女,怀揣着对茶和莲的钟爱与执着,20年间,跑遍全国各地,只为将莲花元素的茶器收藏得一览无余,她的小楼,取名“小楼莲花”有着很深的寓意。

老板娘是个年轻的女子,言笑晏晏,讓人不忍逼视。就是这么一个美得炫目的老板娘,说起话来,透露的都是一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淡然。我想,这一定是一个与茶有故事的老板娘,淡然出尘,遗世而独立。

老板娘爱莲爱到了极处,绘着莲花的瓷器,自然风干的莲叶、莲蓬和铁莲子,还有DIY的莲灯,就连店门前都手绘上一池盛开着的莲花,莲花填满了小茶楼的角角落落,让人不禁生出莫名的亲切感。我在几案前坐下,与她闲聊。

一进门,我们就向老板娘寻味小楼莲花。她说得很淡定,泡茶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简单得来只要两个动作就可以了,拿起、放下!这城市的喧嚣也正需要我们拿得起、放得下。小楼莲花,就是指这城市中楼宇里的女人们能经得起各种诱惑,如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寻到一处自己的清莲之池,做个静能生定、定能生慧的智慧女人。

小楼莲花,是宋词的词牌名,宋代以来,就有历代诗人吟来诵往。一般走进小楼的女人,都可以很自然联想到周敦颐的《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老板娘说是卖瓷器、茶叶,但我觉得,她更多的是寻求缘分,与她一行爱茶、爱莲的有缘人能与她一起看着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的智者,提升自己的修为。

莲花盘泡茶,莲花炉煮茶,客人们品饮的都是各色莲花和花瓣的青瓷小杯,只看一眼这琳琅满目的莲花器皿就心生爱意,更不用说在小楼里喝茶了。老板娘尤喜爱大红袍,经她用珐琅彩紫砂这么一泡,大红袍的“活、甘、清、香”自不必说了。她收集了大红袍莲花图案的各色包装,很是雅致,这让我更是意外,还有那牛皮纸包装上直接用毛笔一一写上的岩茶品种名称。“其实做什么事情,只要有心,在武夷山,茶叶包装蛮多的,不像我们这,还很少,上次茶博会,我一找莲花的,还真有不少呢!”虽小楼的位置不在市中心,可你瞧一拨又一拨的女人们兴致勃勃、自信满满的姿态就不一般,她们来寻求的只为养心,小楼里的一切心思都养着这些女人们的心。

老船木做成的几案,古朴,沉静,沧桑,手扶边缘,能感受到年轮的肌理。我想,它本是一棵巨木,峥嵘百年,亦不免被人伐去,制成海船,漂洋千里,见过多少故事,承载过多少生命,然而一次风暴,就有改变了它的命运,它沉入了海底,时间冲刷着它的表面,几百年后,被人打捞上岸,制成桌椅,表面的腐朽已被巧匠除去,历经岁月洗礼,留下的是看遍起伏的心,我想,我们人儿不就是这老船木?

焚一支香,品一壶茶,远离尘世的喧嚣。自古茶禅一味,求的是内心的自省,在烟雾缭绕间,做一场时间的冥想,这冥想非关世俗,只关乎自身的心灵,人生匆匆百年,于历史,不过是一场浮光掠影。

与茶初识杂文随笔 篇3

前几天看白岩松的书,他写到我们做事要认真一点,那样才好玩。比如打麻将,输的一定要抓耳挠腮,想尽办法翻盘,赢得就要兴高采烈,牌局热热闹闹,大家都尽兴,如果有人输多输少都一种无所谓的态度,那大家的兴致也就没了。

于是,上班的时候就用我的玻璃杯,家里有媳妇发的玻璃茶壶,再加上结婚时媳妇带的一套瓷具,也就足够了。有人说保温杯不利于散热,泡出来的茶不香,我觉得无所谓,自己喝,香气多几分少几分又如何,重要的是喝茶的乐趣。

说到喝茶的乐趣,可能每个人的方式都不相同。约一二好友,泡一壶香茗,谈家国论古今,好不惬意。或于午后,一个人独坐阳台,阳光照在身上,暖暖的,沏一壶茶,与书为伴,以茶为友,也不失为一种乐趣。

作为一个初级爱好者,我的乐趣要先从找茶说起,茶叶又分红茶绿茶,冬天宜喝红茶暖胃,夏天喝绿茶解暑。然后开始从网上找关于红茶绿茶的介绍,找各种茶叶老字号,比如红茶中正山堂的正山小种红茶和金骏眉,龙井茶中的狮峰牌龙井,三万昌的碧螺春等等。每次找到一种茶,都好像发现一块儿新大陆,都说喝茶提神,我对着屏幕看也能起到相似作用。

每天都在找,找到了就加到购物车里,虽然朋友送的还没喝完,但还是忍不住买了两罐狮峰牌龙井。从找茶,到喝茶,体验升级版的乐趣。

往杯里放上茶叶,冲入热水,茶叶开始在杯里翻腾,然后漂浮到杯口,不一会儿又慢慢的一片一片往下落。水由透明变成浅绿色,茶香也扑鼻而来,由此发现,这冲茶看茶,也是一种乐趣。

冲上开水,隔几秒钟就可以喝了,但是我这属于保温杯,散热慢,得多等一会儿,但往往心里等不及,总忍不住尝一尝,喝下去,倒出一阵香气,回味无穷。如果喝茶的意境有十层,我现在也就体会到其中一二,不过这已经使我感到心旷神怡了。

有句老话说的好,知其然,不如知其所以然。如果将来有机会,我一定要再学一下如何采茶炒茶。在一个薄雾弥漫的清晨,我置身于茶园之中,体会茶的前世今生。

与茶相关的随笔 篇4

父亲爱喝茶,却并不讲究,也没条件讲究。茶叶一般是乡下亲友送来的,每次用暗黄的土纸或报纸包着,看起来挺多,掂在手里其实轻得很。有时是母亲去菜市场买菜时,看到有人叫卖茶叶,捡便宜的买,每次也是报纸包着,满满一大包。这样的茶叶,泡开了,茶水看起来浓黄,闻着没多少清香,喝起来也只是满嘴的苦涩。我曾偷偷喝过一次父亲的茶,那种苦那种涩,是年少的我无法接受的。我因此怀疑,父亲喝茶时那种舒坦的快乐表情,也许是一种伪装。

有一年,父亲下到一个叫坦子岭的村组蹲点。蹲点结束时,除了行李,父亲还带回了一罐茶。这罐茶之所以引起了我的注意,是因为之前我家的茶都是论包的,这次突然换成了“罐”,而且是那种大腹便便的橘子罐头瓶子装的。 父亲说,那罐茶可不比寻常的茶,那是一罐桂花茶。“这种东西很难搞的!”父亲的语气不无得意,似乎那不是一罐茶,而是一罐蜜糖——我一直认为蜜糖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自然也是最难搞到的东西!那时候,我们这个小县城种的桂花似乎并不多。因此在我心中,桂花是用来看的、嗅的,做成茶还是头一遭听说。我和弟弟马上跑过去细看,只见黑不溜秋的茶叶里,零星夹杂着米粒般的桂花。旋开盖,一股清冽的桂花香扑鼻而来。

父亲很宝贝这罐桂花茶。父亲说,好东西要慢慢品尝。因此心情舒畅的时候、来客的时候,父亲才会搬出那罐桂花茶,捏一小撮放进杯子,开水一泡,一股淡淡的桂香便幽幽散开。父亲喝桂花茶的姿态很是享受——坐好了,微闭着眼,轻轻啜一小口,含在嘴里缓缓转几个来回,使茶香与桂香点点滴滴渗满了齿缝舌底,最后才肯吞进去。然后,父亲便摇头晃脑扯长声调说道:“此中——有真意啊,欲辩——已忘言!”

那时我还不知道父亲那句话的含意,我只是隐隐感觉到喝桂花茶时的父亲,是陶醉的、幸福的。其实,不仅是喝桂花茶,只要是茶,不论贵贱,父亲都喝得兴致盎然,表情总是那样陶醉、那样幸福!也许在父亲看来,往寡淡的白开水里添些茶叶,即使有点苦有点涩,也应是一种滋味吧?

茶杯与茶盖 篇5

这些东西,或是我花钱买的,或是朋友送的,我都看得很珍贵,茶杯和杯盖大凡有一件完整的,我都收藏起来。几年下来,家里有个抽屉里,积累了一批落单了的茶杯和茶盖。材质有紫砂、陶瓷、玻璃、塑料等。有一天,我突发奇想,可不可以将它们重新配对,寻找第二春。

你还别说,经过我的左搭右配,还真配上几对,看上去还别有一番韵味,有的茶杯是蓝色的,茶盖却是白色的,有的紫砂做的茶杯,茶盖却是粉红的陶瓷……把它们摆在桌上,我站在一边,看着看着,竟觉得做了一件大事一样,给它们找到归宿一般,喜悦之情一下子涌上心头。生平没做过媒,想来那为人间男女配对而成功的媒人,不仅仅是喜悦,应该是有成就感的吧。

静下心来想,茶杯与茶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失偶男女,正像我们在工作中一样,有好的项目,并不一定能碰到合意的投资者;有好的机会,并没有合适的人抓住。推衍开来,有好的心情,没有懂自己的人来分享。

人世间本来就是这样,我们奔走在梦想的路上,也在追寻相逢的机会,期盼给人生带来光彩,给成功增添魅力。生活中的你我,能為别人提供一些方便,多做一些善事,表达一份善心,你和善良就相逢了,何乐而不为呢。

佛理与茶理一体散文 篇6

禅,梵语作“禅那”,意为坐禅,静虑。禅宗主张以坐禅修行的方法“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就是说,心里清静,无有烦恼,此心即佛。这种办法与儒家注重内心修养很接近,有利于净化自己的思想。禅宗其次主张逢苦不忧,得乐不喜,无求即乐。这也与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接近。

禅是中国化的佛教,主张“顿悟”,你把事情都看淡些就“大觉大悟”。在茶中得到精神寄托,也是一种“悟”,所以说饮茶可得道,茶中有道,佛与茶便连结起来。道家从饮茶中找一种空灵虚无的意境,儒士们失意,也想以茶培养自己超脱一点的品质,三家在求“静”、求豁达、明朗、理智这方面在茶中一致了。但道人们过于疏散,儒士们终究难摆脱世态炎凉,倒是禅僧们在追求静悟方面执着得多,所以中国“茶道”二字首先由禅僧提出。

陆羽与茶经公开课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和朗读课文,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

2、帮助学生认识“煎、吭、禄、茶”,会写“煎、舀、吭、茶”,理解“煎茶、舀水、吭声、功名利禄、如火如荼、源远流长、千载难逢、博学多才”等词语。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文章内容,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同时理清文章的结构。

【教学用具】

查找关于中国茶文化以及陆羽的资料,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

讲授法 引导点拨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上课前我们一起来热热身,和我一起写四个字(陆羽茶经) 教师在黑板写,学生在写字板上写。

2、课前我们同学们收集了一部分的资料,下面就请同学们用简短的语言来介绍你收集的有关他们的资料。

3、那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陆羽和茶经的关系。

教师:非常好。在大家的交流中我们知道了陆羽是中国茶史上一位传奇人物,而茶经则是他写的一部书。【教师在黑板上填书名号和与字】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位名人,看看从文中我们又会知道些什么?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要做到两点:一、一边读一边想本课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二、一边读一边画出你不理解的词语,并做上标记。

2、下面请同学们将不理解的词语画到白板上。

3、我们一起来看看同学们画出的词语,全班共同理解词语意思。 煎茶:把茶放入水中煮沸,使所含的成分水中。

吭声:出声;说话。多用于否定式。如本文中的:“陆羽没有吭声。”舀水:用瓢、勺等取水。

功名利禄:功名,旧指科举或官职名称;禄,旧称官吏的奉给。指科举应试考中以后升官发财。泛指名利地位。

如火如荼:荼,茅、芦等植物开的白花。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原形容军容壮盛,后多形容声势浩大、气氛热烈等。 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流程很长。比喻历史悠久。

千载难逢:载,年;逢,遇上,碰到。一千年也难得碰到一次。形容机会非常难得。

博学多才:学识渊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4、(1)在同学们刚刚画出的词语中藏着我们这节课的生字,来,我们借助拼音来读一读、认一认。

(2)我们看看谁组的词语多。

(3)请大家注意这里的“舀”字,中间的横是断开的。和我一起来写两个。

再看这个两个字“茶”和“荼”,他们的区别在哪里?请大家分别写这两个字。

(4)下面我们来玩一个生字猜猜猜的游戏。我会露出字的部分,你猜猜会是什么字。

5、还记得我让大家读课文前布置两个任务,另外一个任务是什么吗?对,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谁愿意来说一说。

【学生说】课文介绍了在中国茶文化历史上留有美名的传奇人物陆羽的生动故事,赞扬了他似茶叶一般清纯的人品,歌颂了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叶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

三、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说的非常好。这篇课文一共有12个自然段,我想请12名学生来读一读,读的过程中我们还是做到两点:一、一边读一边想,这篇课文一共写了陆羽的那几件事?二、一边读一边画,看看哪几自然段可以合并成一段。

2、小组内说一说你认为这篇课文一共写了陆羽的那几件事?并为每件事情加个小标题。

3、小组汇报:我们组认为本文一共写了三件事。 学生板书:辨别江水(2-8自然段)、 撰写《茶经》(9—11自然段)、 推广茶艺 (12自然段)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总结方法。

1、请同学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找一名同学读一下,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在句首标出每句的序号。

⑴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呢?①讲中国人饮茶历史源远流长。②讲中国茶史上的传奇人物。③讲这位人物是什么地方的人,他以茶艺闻名天下。④有关他茶艺的故事。

⑵请同学们读第4句话,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衔接,引出后文)

③、第一自然段和下文

有何关系?理出文章的结构。(总起——分述)

四、小结。

师总结:四句话由远及近,由大到小、层层深入,最后引向一个生动故事。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读读,抄抄。 (1)振兴古国茶文化 扶植民族艺术花 (2)茶亦醉人何必酒 书能香我不需花

板书设计:

22、陆羽与《茶经》

一、总起——茶圣

二、分述

1、辨别江水(2-8自然段)、

2、撰写《茶经》(9—11自然段)

3、推广茶艺 (12自然段)

转过身去,琉璃与茶 篇8

有一天,他却从喧器张扬的时尚圈华丽转身,成了一心向佛的修行弟子,并且自己经营一家茶院,以茶会友,结交有缘人。

他对禅和茶的研究颇有心得,并且代表中国茶人去国外讲学,宣讲禅茶一味的优雅境界。

他叫郑旭,在时尚和茶之间的优雅转身,让他的故事充满禅意。

模特 + 歌手

郑旭是山东人,从小他就能感觉自己帅气外表的吸引力。走在街上,女孩们的回头率颇高。一米八八的身高,配上俊朗梭角分明的五官,流光溢彩的灵动眼神,这样的男孩,绝对很容易成为时尚圈中的偶像人物。

事实上,小时候,郑旭就一心向往着去演艺圈发展。在他看来,T型台上的生活,万众羡慕。不但可以出名,而且体验不同的生活型态,那样的生活多带劲。

十几岁的时候,他带着梦想闯荡京城。靠着朋友的推荐,国内知名的模特公司——诸如新丝路、龙腾精英等很快看上了他。郑旭成为他们的骨干模特,不但获得各种演出机会,而且很快“模而优则唱”,自己谱曲、自己演唱的CD上市后,居然也取得不错的销量。

2006年选秀节目红红火火,湖南卫视有“快乐男生”,东方卫视有“加油、好男儿”,重庆卫视则有“第一次心动”。就在那档名震全国的选秀节目上,郑旭完全是抱着玩一玩的态度,居然过五关斩六将,闯进了前三甲。如果不是后来柯以敏和杨二车那姆在节目上公开斗气,闹得广电总局领导震怒,叫停了那档选秀节目,说不定今天郑旭已经是大火大紫的新晋艺人了。

当在时尚圈、演艺圈的发展如火如荼时,郑旭却时刻感觉到心灵的干涸。有一类人,就好像鱼儿一样,天生需要更多心灵之水的滋养。《欲望都市》的专栏作家凯瑞有一次遇到纽约城中最美的男模,男模每天光影觖错,但他对凯瑞说,自己其实很孤独。

那时的郑旭或许就是这样的状态:他的潇洒身影登上了国内各大知名时尚杂志,他在演艺圈引起了许多人的注目,坚持走下去,难免就会成为新晋偶像小生。但是,与此同时,喧嚣和华丽过后,一种心灵需要更高滋养的渴望却不时涌上心头。

一次,他偶遇一位弘扬佛法的上师,这位上师的一席话,好像让他觉得自己干涸的、寻找智慧雨露的心田得到了滋养。师父告诉他,他是一个有慧根的人,可以多做善事,做一些对社会有用的事情。好好修习佛法,可以让他的人生达到一个更高境界。

那一刻,他醍醐灌顶,好像孙悟空遇到了唐僧,好像流浪儿找到了家园,他被点化,从此一心修佛。从那时开始,他开始淡出演艺圈和时尚圈,淡出的决心和脚步如此坚定,以至于有一段时间,朋友们都替他惋惜。所谓人的尽头是神的开始,很多人都不解,以为他之所以归依宗教,一定是遇到了大挫折。

那只是凡夫俗子的一厢情愿的解释,有些人命中注定会走和大多数人不一样的道路,并且必须有更高的精神滋养才能找到生活的快乐,对于郑旭来说,他就是这样一个人。

与茶结缘

在世俗文化演绎到极端的当今社会里,在快餐文化大行其道的娱乐圈里,尤其众多从选秀节目中走出来的青春偶像,能摆脱浮躁、势利和铜臭的几乎少之又少。但郑旭绝对是一个特例。我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就被他由内到外散发出光彩照人的独特气质所吸引,丝毫看不出娱乐圈常见的那些坏习气。更难得的是,他还是一流的茶道大家。

几年前,还是初出茅庐的小男孩时,郑旭就开始与茶结下不解之缘。之所以喜欢上茶,主要和他的佛教信仰有关。在他看来,茶与佛之间有一种微妙的关系,都与心灵相通。所以,他认为从事茶道的事业,也是一种心灵修行的方式。

最初,他在北京国贸附近经营一家高档茶楼,一年下来,把这家茶楼做成京城知名文化人和财富人群喜欢光顾的知名茶楼。也是在经营茶院时,每周都会有不同的心灵讲座。郑旭成了客人追捧的心灵茶师,他主持那些心灵讲座,把自己关于茶与佛,生活与修行等思考心得和大家一起分享。

在郑旭看来,中国茶道是茶文化的总概,如用心去感受,其实还可再升三境,即茶气、茶如、茶一。他提倡人们用身、心、识共同去感受与超越。

他提倡的的三境包括:

一境茶气:茶气是刹那升刹那灭,升气即灭,灭了即升,无有间断,无有永恒,反馈到我们自身时,茶气与人气结合,生命在呼吸之间,吸与呼也是生与灭的交替。茶入口时,吸气而入,然后自然呼气,吸进去的是茶芬芳,呼出来的是身体浊气。

二境茶如:茶如是用我们真心去品,破假入真,如即是真,人生寻找到一颗真心就是不断的修行与感悟得来的。

三境茶一:茶一是整个茶修炼的最高境界,即进入一相状态,破对立,越二入一,真正进入法性状态,进入容受状态,在品茗时,心与身的感受同时得到妙乐,是自性里本身具足的,无需外求。

他的这些理论引起了茶界和爱茶者的共鸣,许多人想不到,年纪轻轻的郑旭,思考问题可以如此深刻而悠远。

不仅提出茶的三境,郑旭还积极思考茶与禅的关系。

他说:“中国的传统文化继承到今天,实属不易。又有几个人真正懂得呢?中国的禅茶文化能否再风生水起,需要人们的推动与助动。现如今人们的工作、社会、家庭等压力都在身边围绕。让人们遇事不堪一击,不能合理的调整自己的心态,心态严重走形,无法调伏自己那颗幼灵。是否需要文化的積淀和文化的熏陶?”

中国的禅茶文化早在久远以前就已出现,一直传播到今天。如今,就算能喝一杯好茶,读一本好书,也无法让自己体会到禅茶的境界。因为体会不到禅的究竟,就无法悟得茶的滋味。只用嘴喝怎行,需要嘴与脑子的链接,在喝的同时用脑子悟。人如果不能悟,只停留在喝,那见道还需久远——何况修道?

想在茶里面讨一份清静实在难得,因为心中没有法,这个法的缘起就是对世间道理的认知与透析度,不然很难寻找到那份安宁与通透。

在他看来,未来禅茶一定需要人们放开心去悟,在悟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情绪的变化,体会到人最无知与愚痴的一面。体会到微细的变化,才能懂得降伏自己的那颗贪欲之心。这是最快速让人们找到自己的方式。品加悟等于觉。由品到悟这是一个过程,如果你具有上等根性,不妨在茶里寻找点觉悟。如果你是下下根性的,也不妨在茶里寻找点道理。

饮茶哲学

关于茶道,郑旭不仅仅把它作为一门艺术、一项事业来做,而是上升到哲学的高度。经过这些年的研究、体会,他颇有心得。

他认为,在举杯品茶的一瞬间,需要升起一个念头就是感恩。首先感恩茶和水,因为这是大自然的恩赐,然后用一种感恩的心态喝下一盏茶。举起一杯茶,郑旭又想到了包容,他提倡用包容的心态去包容世间万物,在刻薄、冷漠的时代里,这实在是一种非常难得价值观。举起一杯茶,郑旭说,他又想到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他总会用一种结缘的心态去拉近与对方的心灵间距,在彼此分享、共赢的意识里,去与他人沟通、交流,达到灵魂碰撞的目的。

郑旭说:“茶让你去除杂念与妄想,让你积极地面对羁绊与压力。在闻茶香的时候,吸进去的是芬芳,呼出来的是浊气,这是茶的伟大之处。人生就是如此,要在吸与呼之间寻找平衡。”

《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饮茶而言道,这个“道”并不是人为造作、规定的,而是自然法则的一种体现。是的,名山出好茶,名贵品种的茶树往往生长在高山上,天地灵秀孕育一身,吸取的是日月精华,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茶形雅洁秀润,香气清雅纯正,滋味甘淡爽口,实在是大自然的化身。“茶是中国茶文化的自然法则,是中国茶道合乎于儒家中庸之道,是中国禅宗的空境,是中国茶道的真性情,愿每位朋友都能给自己一盏茶的时间,也给自己‘生命中的一盏茶’”,郑旭说。

对于自己和茶之间的渊源,郑旭还写过一首诗,首诗是这样写的:

茶受

茶让灵魂得到感化

茶让我静定了

茶不是一件只为喝而喝的事情

茶完成自己的使命,耗尽自己的青春与营养,传递最美的健康给你

茶寻人,人应茶,缘中自定

人茶器水,万缘俱有

殊胜心品,感得气足

茶气如命,无法抓住

思维修正,凝聚茶里

片刻的安心转成永恒的真乐谁能想到,如此雅致的文字出自一个曾经在时尚前沿风口浪尖上的少年之手?

现在的郑旭,是一个标准的乖乖男。每天忙完茶馆的生意后,他就回家陪父母。晚上睡觉前,他会打坐一会儿,禅定片刻。因为从这种简单的修行生活状态中体会到了内在的喜悦,所以把这种觉悟告诉更多人,已经被他当成了责任。

只有更多人及时走上觉悟转化之路,红尘凡间的红男绿女们,才会少一些痛苦和纠结吧。

记者手记:

见过郑旭第一眼后,便再难忘。尤其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神,让我想起影视里的唐僧——灵动、智慧、清澈。这样的眼神,相由心生,内在一定有着最纯净的质地。也让我想起不少藏传佛教里的仁波切们,仿佛是天地之灵,生来就是被斌予某种人间使命。

浅谈茶的品饮与茶人之修身养性 篇9

古代茶人品茶

中国饮茶史上向来有“茶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据史料记载茶叶至唐代才有真正的大发展,大面积种植,普遍采用茶树的人工栽培种植技术,饮茶习俗较为普遍,茶人品茶方式非常讲究。诗僧陆羽所著的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总结广大茶人的看法,评定了天下名茶,天下名泉,记载有茶具29种。虽然古代茶人众多,但因身份之不同,文化属性不同,对茶之品味各异。各取所需,皆为修身养性。

1.1 佛家以茶“静虑修身”

茶与佛历来缘份很深,俗云“吃茶是和尚家风”。僧侣与品茶之风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应该说茶由野生茶树到人工培植始于僧人,旧时有“自古名寺出名茶”之说。僧人采茶、制茶、饮茶、品茶、行茶礼、办茶会、写茶诗、著茶书,又提出茶德主张,从而大大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尤以唐代僧人的贡献最大。

佛门胜地,清幽空寂。茶是僧人解除饥渴,驱逐睡魔,提神醒脑,疗疾养生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的是精神上佛家视品茶为一种教化。煮茶饮茶对佛门禅宗是不可或缺的。茶堂便是僧人的修行之所,无论其室内的陈设布置,还是品茶的程式都有一定的规范,茶室务求简朴,饮茶过程力求自然淡雅,饮茶的环境氛围静谧中透出神圣和庄严。禅宗认为,参禅要有一颗平常心,无欲无妄。茶本天性平和,茶香幽幽,茶烟袅袅,轻闻慢啜,让人心态宁静平和,正所谓“禅让僧人有一颗平常心,而茶给茶人以一颗平常心”。于是,茶香氤氲,僧家坐禅,静虑修身,茶与禅融合为一体,茶助禅,禅助茶,“转相仿效,逐成风俗”。

“佛之教便是茶之本意”,这是千利休在《南方录》中一句经典之语。据《广群芳谱*茶谱》中载:唐高僧从谂禅师,因嗜茶成癖,所以每说话之前总要说声“吃茶去”。“吃茶去”从此成为著名的茶文化典故,成为禅林法语,作为禅的“悟道”方式,构成了“茶禅一味”的至高智慧境界: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东西——茶,与佛教最内在的精神——了悟结合起来。

1.2 文人醉心于茶 寄情于山水间

自古以来,茶与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文人历来奉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由于理想与现实相去甚远,故而从“学而优则仕”的参政之路转向“退而求其次”的归隐生活,坐而论道谈说玄理。茶的清心、淡泊恰恰符合文人的这种心态,文人对茶的追求,不

单单在于茶的本身,而是追求一种纯净深远,空灵的意境。

作为最有文化和艺术品味的群体,文人品茶最有特色,常将自己置于自然界的山水之中,品茶作诗,必讲究泡饮技艺。明人徐渭&127;《徐文长秘集》中描绘了一幅幅美妙的品茗图景:“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宵兀坐,松月下,花鸟间,清流白云,绿藓苍苔,素于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里飘烟。”这种品茗环境给人带来的悠闲安逸不是用语言得以形容的,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孜孜以求这种陶渊明式“悠然见南山”的佳境。

文人大多仕途失意,归隐自然,文友相叙吟诗联句,与佳茗相伴,与茶结缘者不可胜数。茶可以使人清醒,排遣孤闷,令人心胸开阔,助诗兴文思而激发灵感。茶是文人生活中一件韵事,一大乐趣,一种高雅的活动。品茗为文人的生活增添了无限情趣,增进了心性修养,历代骚人墨客都知茶爱茶享受茶,许多著名的诗篇便是在茶香中酝酿创作出来的,历代皆有名篇,特别是唐代,有“不饮茶做不了诗人,名诗人不能不写茶诗”之说,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是古今茶诗的扛鼎之作,传为千古绝唱,其以“饮茶七碗飘飘欲仙”和皎然“三饮便得道”并称为历史上品茶得趣的前辈。宋代苏轼是大文豪,亦是茶仙,“从来佳茗似佳人”把茶拟人化,美化,被广为传诵……茶乃大自然的精灵,其质朴无华自然天成,文人寄情山水间,不思利禄,不问功名,“平生于物原无取,消受山中一杯茶”,品茶一直被文人当成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既讲究泡饮技艺,更注重情趣,追求天然野趣,茶带给文人的是净化,是纯洁,心灵的纯净与山水融为一体,天人合一,找回最自然的真我。文人之性情、亲情、柔情和茶情,皆在茶中得到展示,真可谓“从一杯茶叶看世界”。

1.3 宫廷品茶 豪华贵重

根据典籍记载,茶至唐代已是重要的贡品。帝王将相,皇亲国戚,代表“官本位”,无有不爱茶者。历代帝王嗜茶的故事传说很多。茶入宫廷后,宫廷茶事大兴,皇帝以茶祭祖、供佛、接待宾客使臣,赏赐公卿,逐成定例。茶亦染上富贵气,渐成为皇族日常之需要,朝廷对茶引起重视,因而促进了茶业的发展。

皇宫的生活是骄奢的,品茶亦追求豪华贵重,富丽堂皇,喜“斗茶”之戏,视品茗为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宫廷中物质生活条件许可,品茶技艺十分考究,茶类丰富,皆为上等品;泡茶择天下名泉之水,史载“唐文宗宰相李德裕嗜茶,为饮茶,不远数千里远惠山泉水”;品茶器具精工细作,1987年法门寺地宫出土一整套唐代宫廷茶具,造型别致、质地优良、工艺精湛、色泽朗润,给人以华贵之美,是宫廷品茶极其奢华的历史见证。

宫廷品茶至清代达到鼎盛时期,宫廷专门成立了御茶房,为皇宫和王府准备茗饮果品和承办茶宴,按官品级别配备侍茶者、分配茶品均有具体的规定,茶在宫中成为地位、职务、尊崇的象征。

1.4 大众品茶 清心悦神

茶在唐代得到空前的大发展,特别是开元、天宝年间,物质生活富足,平民百姓因此也追求更具精神享受的艺术美的生活,摒弃“浑以烹之”,“与沦蔬而啜者无异”的粗放式饮茶,代之以“细煎慢品”的饮茶已蔚然成风,即《茶经》中所载“比屋之饮”,逐渐形成了“唐茶道”,茶的制造、烹煮、饮用成为一门艺术性和文化性很强的技能。

至宋代,饮茶风气更盛。“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客来敬茶”的生活礼俗在当时已经广为流传。“斗茶”之风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茶成了人们联络感情的桥梁。饮茶讲究茶品和饮效,沏茶讲究火候和茶具,尤其注重饮茶的意境,追求艺术上的自我表现。

元代流行散茶,碾末而饮用,品茶法是唐、宋散茶饮法的遗风。至明代,茶叶的生产加工方式焕然一新,与之相适应饮茶风尚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斗茶之风消失了,开创了开水冲泡饮法的先河——沦饮法,品饮追求茶叶本身自然美(真香与真味);强调饮茶环境和谐美,所谓“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重视品茶用水,不惜“千里致水”;讲究饮茶的茶具美,崇尚紫砂壶几乎达到狂热的程度,以致“明制一壶,值抵中人家产”,能使土与黄金争价。清代,盛行喝工夫茶,更讲究泡饮技艺,茶人对品饮艺术无止境的追求较之唐宋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

关于社会下阶层百姓饮茶,民间流传一打油诗“夏令时节太阳大,路上人车共嘈杂,借问清静何处有?更公遥指„纯吃茶‟”,“纯吃茶”指环境幽静的茶室,其始于唐,至清代已是遍布城乡,数量多,样式多,实属罕见。众人品茶,皆在品饮艺术中追求精神上的愉悦,清心悦神,达到超脱凡尘的心理境界。现代茶人品茶

时至今日,茶与咖啡,可可并称为三大饮料,但茶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国饮”,虽然各地、各民族的国人所偏爱的茶类不同,但人们都需要茶,特别是爱茶之茶人“一日宁可无饭也不能无茶”,著名的文学家与思想家鲁迅先生曾深深感慨:“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可谓把品尝、享受茶及高尚的茶风与意蕴,提升到新的境界。

2.1 家庭茶室,温馨无比

茶做为饮品已深入每个家庭,家庭饮茶是现代品茶的主要方式。虽然许多家庭没有能力或没有条件布置一个专门的品茶室,但都为饮茶创造了一方干净整洁、舒适清新的小天地。或阳台、或客厅,摆上茶几,几把座椅,便是品饮场所。不需豪华的陈设,不需高档的茶具,不需名贵的茶叶,也不一定有名泉佳水,或独自品饮,自省自悟,品茶之神韵,悟茶之神理,而修身怡情,或是家人或是三五宾朋坐于一处,一同品饮精心泡制出来的香茗,以茶为媒,叙亲情,叙友情,杯茶在手,感受生活,皆其乐融融,温馨无比,便是茶之道、茶之味。恰如梁实秋先生所说“清茶最为风雅”。

2.2 茶艺馆,高雅的消闲场所

茶艺馆,是现代茶馆的称谓,最早源于台湾,近几年来,随着人们消闲需求的多样化,以悠闲为特色的茶艺馆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成为一种新兴产业,且颇为时髦。茶艺馆大多品味高雅,陈列摆设以茶文化为中心,琴棋书画诗营造一个古朴典雅的文化氛围,并有茶艺表演,品茶者可以边欣赏表演,边闻茶香尝茶味,充满了高雅的文化品味,是上等的消闲好去处。

茶艺表演传统而又具青春美,清新脱俗,它是茶品饮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冲泡表演是一种手段,是茶向世人自我展示的窗口。茶具的设计、场景的布置,背景音乐的选择,相关艺术品的陈列,表演服装的特色,表演程序等,都是美的,集中在一起,更显示了茶的包容

性,品饮艺术的亲和性,于是,人们对茶有了更深的理解,有了理性的思索,用心灵体味茶的精神。

现代人的闲暇多了,品茶给了以生命的充实感,闲中品茶而悟道,是一种清福,是一种境界。

现代的生活节奏快了,人的烦恼多了,杯茶在手,可以“涤烦”、“忘忧”、“去虑”,净化心灵。

现代经济高速发展,生态环境日遭破坏,人的生存空间发生危机,传统的茶道精神引领茶人体会“天人合一”之境,理解大自然的真趣。纵观古今,茶品饮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发展过程,形成为一门艺术,逐渐形成“中国茶礼”,具有深刻的内涵:俭、清、和、静,四个字是中华民族历来提倡的一种高尚人生观和处世哲学。茶尚俭,即节俭朴素;茶贵清,即清正廉洁;茶导和,即和睦处世;茶致静,即恬淡安静。其中:“清、和、静”把茶的功效提高到修身养性的境界。

品茶,给人们以物质的享受,更给人以精神的愉悦,怡情养性,让人收益匪浅。茶人永远爱茶,善品饮,孜孜不倦,流连忘返。

名泉与茶五台盛会 篇10

8月15日,五台山的灵峰寺前,蓝天白云,梵呗庄严。在稻谷草堂茶文化工作室的精心组织策划下,来自不同省份的24位知名茶人于此布席,一场安静而盛大的茶事就此开始。

24席的创作者分别有:山西的稻谷草屋,山东的静清和、寒山子,北京的老古竹斋金卉、公子、银汉晴、了然居士、四季轩主、婉清、王涛,安徽的且饮且读、姚栖谛,江苏的汪云,湖南的茗仙,湖北的唤饮茶介,云南的木白,四川的阿牛、淼淼、赵潜石以及福建的静安法师、陈勇光,西安的王栋等人。

北京的老古认为,茶人可以通过茶席来展示某种精神,而茶席必须有实用性,不可成为华丽器具的堆砌。

针对持续两天的茶会活动,24位席主要考虑到如何冲泡好至少14款不同类型的茶,在器具的抉择上能够做到最适用,又最能泡出茶的最佳滋味来。

五台山上,一切明亮清丽,宽大的大理石板茶桌覆着统一格调的鲜黄席布,而在第二天,用的则是极简单的红白相衬的底布。

云南的木白以极简的玻璃杯为器,湖南茗仙大胆地运用黑白席布加以传统红色花布,山东静清和展示单色釉的华美……茶人以不同的创作留下了极具个性的茶席作品,方寸天地,以尽茶味。

活动主要策划人稻谷草屋吴国栋认为,茶昧是引导人们进入茶事的最终所在,通过一盏茶汤去体悟更多,而茶席不过是为最好的茶汤来服务的。

名泉的聚会,可以让更多人去聆听当下的自然。以茶会来展现另一种向内追求的态度,选择更接近自然和简单的生活形式,越能使整个社会保持良性的发展。如何保持简单的生活是最值当代人去反思的问题。

对于纷繁的物欲少些,更多去关注内心的状态。

很多人很想知道,什么样的水是最好的。山泉水当中,我们还保留着哪些经典的味道?

水之品的郝女士认为,茶性必发于水,故组委会花费了这么多精力用来筹备,远到宝岛台湾,或是人迹罕至的高山深林,所取之水,亦有不少经典的回味。

然而真正的好水,却来自最远离人烟的那些山涧,可见人类的活动对于自然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城市中的泉眼,几近绝迹。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是千年华夏生生不息的密码。

此次茶会所取之茶,多为历史贡茶或名茶,与当地名泉相衬,加以茶人精心冲泡,堪称无上经典。这其中,包括了以扬子江中的水冲泡蒙顶黄芽;以庐山招隐泉冲泡庐山云雾茶;以台湾长寿泉冲泡冻顶乌龙;以武夷山桐木关观音泉冲泡正山小种:以杭州虎跑泉冲泡龙井:以五台山五龙泉冲泡武夷山金杉芽红茶。第二天,又以长兴金沙泉冲泡紫笋茶;以苏州无碍泉冲泡碧螺春:以台湾甘露泉冲泡木栅铁观音:以济南趵突泉冲泡日照绿茶:以武夷山扣冰泉冲泡大红袍;以夭台山智者泉冲泡华顶云雾茶等。

这些好茶与山泉亦是天地之间凝结的美。

虽然第二天名泉汇茶会,连天上的雨也一度“聚集”,但没有浇灭茶人的热情,更成为茶会的插曲。雨后的茶席也别有一番清丽,水珠在花朵上莹澈,席上的墨点却已晕染。

茶人的茶席,有各种思想的碰撞,无论是简朴至极亦或繁华似锦,都无非是展现茶味的手段。

在茶席上的平等之念,贯彻于入场到奉茶的始终。尽管一再控制,茶会来客还有近两百人。入场时,大家以抽签的形式决定坐席位置,每席六人。

虽然人数众多,但茶会始终显得安静,品饮时大家默然不语,静待茶汤。而席主在奉茶时一心专注,不存好恶之念,不因来客的习惯或性情而生喜憎,只以最好的茶汤滋味,谦和付出。这,就是最好的茶会。

歌者敬菩媛以空灵美妙的声音来引导人们进入茶事,茶会还间插古琴的淡雅空旷。

如同最好的水与茶的会遇,茶人冲注时本着一份菩的初心,必会得到他人温和与喜悦的报偿。两天的茶会,人们无不带着欢喜之心,静品名泉与奇茗的会遇,在清净的圣地,茶花正美。

茶书与茶视听佳作推介 篇11

导演:孟奇

主演:富大龙贾晓晨 万百千

故事发生在湖北五山镇。每年阳春三月,茶叶的丰收让茶农们忙得喘不过气来,需要找人来当采茶工。回乡青年宋大雄独辟蹊径到城里请来十几个求职的女大学生。姑娘们从一开始自以为是到虚心地学习采茶、炒茶,与农场主宋大雄发生了不少有趣的故事。后来他得到其中一个女孩章丽蕾的爱慕,最终把她留了下来……

茶马古道系列——德拉姆

导演:田壮壮

自古以来中国的云南省以马帮运输茶、盐、粮食的古道已有近千年的历史。马帮就像今日的汽车,在山路中将背上的货物运往各地,“茶马古道”因此而得名。“德拉姆”藏语是“平安女仙”的意思,整部片子以马夫所走行程为线,记录的主要还是沿途居住人民的生活,田壮壮从细节中展示出生命的力度。

水泉院

演奏者:林曦

水墨画家林曦与古人的指尖对话,清泠淡和的琴声飘然入耳,明净如水,感受天地晴和,月朗风清,吹走尘世的浮华。天籁,不是人工,便是造化自然,却深情若此。所以,听这声音,草木空空,言语道断。此时,是琴的声音,是清淡的欢愉。传世名琴“梅梢月”历经千年,琴音高古凝重,意蕴绵长,沉醉其中,令人忘我自在,恍无古今。

三杯茶

作者: [美] 葛瑞格•摩顿森 [美] 大卫•奥利佛•瑞林

译者:黄玉华 严冬冬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在巴基斯坦,“三杯茶”是巴尔蒂人交朋友的方式。第一杯茶,你是陌生人;第二杯茶,你是我们的宾客;第三杯茶,你是我们的家人,我们愿意为你做任何事,甚至是死。为兑现自己的承诺,莫顿森历经12年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地区建成60余所学校,甚至让原本无法上学的女孩开始接受教育。这是一个关于责任、承诺、坚持、慈善和友谊的故事,让每一个读者都经受一次生命的洗礼。

乐饮四季茶

作者:黄安希

译者:孙晓艳

出版社:三联书店

上一篇:原来课可以这样上下一篇:矿山安全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