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教学实录(片段)

2025-02-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台阶》教学实录(片段)(精选7篇)

《台阶》教学实录(片段) 篇1

师:我们熟悉了情节,大家再思考一下,“台阶”在文章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

生:贯穿全文的线索。

师:但小说主要是为了表现台阶吗?

生:小说主要表现的是父亲,台阶只是观察和表现父亲的一种独特的视角。

师:小说为了刻画父亲的形象,成功地使用了细节描写。那么,什么是细节描写呢?

请大家看屏幕:

人物的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外貌、肖像和心理进行细致的刻画,从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完成对人物性格的塑造。

师:小说使用了第几人称来叙事的?这种方式便于描写人物的心理吗?

生:第一人称,不是便于描写心理,但是便于观察。师:好,让我们精读小说,分析人物形象。大家看要求:

找出文中最能表现父亲情感和性格的神态、动作及语言的细节描写,并概括父亲的性格特征。

(学生在文中寻找,用圈点标注法分析语段,找到的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师巡回辅导。)

师:好,哪位同学先来尝试分析?

生:父亲在三级青石板台阶上洗脚的细节:“„„因为沙子多的缘故,父亲要了个板刷在脚上沙啦沙啦地刷。后来父亲的脚终于洗好了,终于洗出了脚的本色,却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这里是对父亲洗脚动作和父亲皮肤颜色的描写。

师:找得很准确。那么,从这段描写中,我们了解到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用板刷刷脚上的泥沙说明父亲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也可以看出父亲生活的贫困和艰辛;“黄几几”是泥土的颜色,更是父亲的肤色,看得出父亲的朴素和敦厚。

(师板书:吃苦耐劳、朴素、敦厚)

生:父亲在准备建台阶时,有这样一段描写:“父亲坐在绿荫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是对父亲神态的描写,父亲虽然忠厚老实,但看到别人家高高的台阶,内心世界还是时有波澜的。

师:你分析得很好,你能发挥想象,说说父亲到底想了些什么吗? 生:父亲应该在想:“我家什么时候也能盖起高台阶的房子呢?不行,光羡慕是不行的,还得一步一步地朝着目标奋斗啊!”

师:想象很符合父亲的身份,那么,这里可以看出父亲的什么性格特征呢?

生:有志气,有理想。

师:你刚才分析得很到位,可你读的缺少点感情,能重新试一下吗?(生有感情地读。)

(师板书:有志气,有理想)

生:在准备建新台阶时,有这样一段描写:“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这一段既有对父亲动作的刻画,又有对父亲神态的描写,写出了父亲在众人仰慕时的不自在。

师:父亲应该扬眉吐气才对啊,可为什么不自在呢?这反映了一种怎样的心理在呢?

生:我觉得是自卑心理,因为前文介绍到“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这说明父亲的自卑心理是长期存在的,而盖好了新房后一下子受到别人的仰慕,这种心理反差造成了父亲的尴尬。

师:你能深入人物的内心,分析得很透彻,你能用一个合适的词来概括这种性格特征吗?

生:谦卑。(师板书:谦卑)

师:小说中还有反映父亲这一性格特征的细节吗?

生:有。“第二次他再坐台阶上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到门槛上去。”挪台阶的细节正是父亲谦卑心理的外在表现。

师:大家找找有没有典型的语言细节描写? 生:“我们家的台阶低”,父亲的这句话贯穿了全文。

师:父亲为什么总是重复这句话?从这句话能看出父亲什么样的心理?

生:因为在家乡有这样的风俗:“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乡亲们在一起常常戏称:‘你们家的台阶高!’”父亲说这句话正是他追求高地位的反映。师:在家乡,地位高意味着什么? 生:意味着会受到乡亲们的尊重。

师:父亲的这种追求也是当时新中国农民的普遍追求。这是时代的进步所致。那么,父亲耗尽一生的心血只为建造高台阶的整个过程,体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呢?

《台阶》教学实录(片段) 篇2

师:请同学们听老师读原文中的这句话, 比较一下和故事的内容有什么异同。飞卫曰:“未也, 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 视微如著, 而后告我。”

师:你能读懂大概的意思吗?

(生自由说句子意思)

师:能读好原文吗?注意节奏。 (出示节奏线) 未也, 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 视微/如著, 而后/告我。 (生有节奏地朗读)

师:对比朗读课文里飞卫说的话, 你有什么感受? (生自由对比读)

生:我发现原文的语言更加简洁, 短短的两句话就把意思表达出来了, 比故事的内涵更丰富。

生:感觉原文的语言很深奥, 故事中的语言很容易明白。

生:故事中, 飞卫只说“把极小的东西看成很大的东西”, 而没有表达出原文中“视微如著”的意思。

生:我发现原文字少, 但很有节奏, 而且更能表现老师的严厉。

师:同学们发现了原文中的语言很凝练, 节奏感很强, 这就是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下学期大家将会学习到一些文言文, 会更多地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所在。

【点评】

《台阶》教学实录(片段) 篇3

Step 1. Lead?鄄in

T: Hi, everyone.

Ss: Hi, Mr. Lu.

T: Its quiet. There is no noise any more. No one is speaking. There is no noise. There is no whisper.(迅速地板书whisper) No one is making a noise or a whisper. A whisper is a very low sound. It means soft noise. As we al?鄄ready know, Jiangxiang school is a most unusual school. It is quite unlike any other school in Sichuan. It is quite un?鄄usual, not the same as usual.(板书unusual)Where do you have English class, in Chengdu or in Yangzhou?

Ss: Chengdu.

T: Todays classroom is quite strange,(板书strange) so it is quite unusual for you. Its a lovely day, isnt it?

Ss: Yes.

T: Where are you going? Shall we go to the park?

Ss: Good idea.

(Show the picture of the park.)

T: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Sb: I can see the bushes.

(Present the new word—bush.)

T: Who are they in the park?

Ss: They are Millie and Amy.

T: Are they happy?

(Play the scream.)

Ss: No.

T: Have a guess. What happened?

Ss:...

T: You didnt reply, didnt answer me quickly.(板书reply, quickly)What did you hear?

Sc: I can hear something unusual that is unusual sound.

(Teach the new word—miaow.)

T: How did you feel?

Sd: I felt afraid.

T: Is there anything unusual in the park?The ghost in the park?(Write down the topic on the board.)Whats this?Ghost.

(Teach the new word—ghost.)

Step 2. Pre?鄄reading

T: Now Daniel put the story here. Read the first part of the story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Who were they?Where were they?When did it happen?What did they see/hear?How did they feel?Why did they feel so afraid?

Se: They are Millie and Amy.

Sf: They sat under a big tree.

Sg: On Sunday morning.

Sh: They saw nothing.

Si: They heard a whisper from the bushes behind the tree.

Sj: They were very afraid.

T: Which sentence tells you?

Sk: They left the park quickly.

T: What did they do then?

Sl: They told Andy everything.

T: Would you read the second part of the story and find out what happened actually?Shall we play a game now? Id like some students to stand in two circles like this... When I play the music, the students in outer circle walk in a clockwise direction, and the students in the inner circle keep still. When I stop the music, you can ask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card.

Q1:What was in the park?

Q2:How does the cat make sounds?

Q3:What was the ghost?

Q4:What was there behind the bushes?

Q5:How was the ghost? Was it very strong? Which words or sentences tell you?

Q6:What kind of sound did it make?

Q7:Then what did Andy do?

二、教学反思

这次课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我能够吸引学生认真地倾听,投入教学活动中来,达到了预设教学环节的目标:以生为本,从学生的生活经历自然地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切入点小巧,学生容易回答,过程自然平滑,环节与环节之间衔接自然,突出整体教学思想。追问需要重复,学生才能听懂。有少数学生的语音面貌很棒。教学方法上的创新点在于使用一个独特的游戏,不足之处是,在游戏活动之后再设计一个学生反馈活动会更好。

片段教学(附实战型教学实录) 篇4

每个学科有每个学科的特点,因此,执教者首先要树立“大学科”“大课堂”的教育新理念,从知识积累入手,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将兴趣作为学科学习的起点。其次,教师要准确地把握单元和本课的知识点,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在较短的时间内以最优化的组合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把教学的亮点展示出来,这也是片段教学的精髓。第三,如果片段教学前要求说课,那么教者可先用一些时间简要介绍片段教学设计,然后用较多时间进行片段教学(一般可按规定时间安排)。教者要善于创设(虚拟)课堂教学情境,力求教学生动、简练,富有流动感和层次感。如果要求片段教学后进行说课,那么片段教学就可以用足给定的时间。下面具体说一说怎样进行片段教学:

1、表现崭新教学理念

在课改的背景下进行片段教学,必须表现新的教学理念。比如教学目标,就要根据三维目标来确定;教学方法,就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不能满堂灌;教学内容,也要采用新视角挖掘教材,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价值取向,而不能老生常谈。只有用新理念来指导片段教学,才跟得上教育教学新形势,片段教学才有学术价值。

2、注重片段教学设计

片段教学的内容或由教者自定,或由评委指定,但无论如何,都要吃透教材,做好片段教学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时胸有成竹,做到有的放矢,从容不迫。教学设计涉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其中最应重视的是教法和步骤,教法可以体现你的教学理念,是突破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步骤则是教法的具体操作程序,安排好步骤可以使教学过程合理流动,有条不紊,富有层次感。在教学设计时,还要注意导入语设计、问答设计、活动设计、板书设计等,还可以考虑将平时自行设计、制作并已被教学实践证明是十分有效的实验仪器、可动式幻灯片等道具溶入教学片断之中,使之增色添彩。

3、善于虚拟教学情景

虚境型片段教学没有真正的学生,教者必须虚拟教学情景,让教学逼真地进行到底。教师可以让某生进行朗读,停顿片刻后,通过评价该生朗读的长处与不足来完成虚拟的朗读情景。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让某生回答,停顿片刻后,通过评析该生的回答来完成虚拟的答题情景。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并在课堂上稍作巡视,通过对不同观点的评论来完成虚拟的讨论情景。还可以虚拟争论,虚拟质疑,虚拟辩论,虚拟活动等情景,使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给人置身其境的感觉。虚拟教学情景可以通过教师的口头语言、肢体语言、间歇停顿等来建构,再现真切的教学情境,忌用提示语加以说明。

4、注意运用教学语言

既然片段教学是教学活动,不是说课,也不是课后总结,所以语言应注意准确性,如“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准备采取的方法”在片段教学时候是十分忌讳的。特别要强调的是,片段教学要运用课堂教学语言,要像上课那样,有声有色,灵活多变,前后连贯紧凑,过渡流畅自然。教者要把听评课的老师看成是自己班上的学生,有问有讲,有读有说,用自己的语言变化将他们带入你的课堂教学中去,使之未进课堂却仿佛看到了你上课的影子,感受到你的课堂教学效果。也就是说,虽然片段教学不能像真实的课堂上那样进行操作,但是你要用好教学语言让听者犹如身置课堂之中。

5、及时调整自己心态

片段教学中的角色与说课中的角色不同,与讲课中的角色也不尽相同,这种角色的移位需要教者迅速适应,而且在片段教学实施过程中因其虚拟性也需要较强表演能力,因此片段教学时应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让自己尽快地进入片段教学中的角色里去。

6、努力展示自身素质 如同说课和课堂教学一样,片段教学也能展示教者的基本素质。你可以用板书来表现书法功力,你可以用范读来表现朗读水平,你可以用广征博引来显示自己的知识面,你还可以用自然的教态、饱满的精神、洋溢的激情,去获取评委的好感,进而感染评委,引起评委的共鸣,最终获得评委的好评。

如何评价片段教学

评价片段教学应注意做到四点:一看导向性,是否抓住重点,突出主要矛盾,从教学和科研方向上去评,给教师指出努力的方向。二看客观性,即从教师、教材、学生的实际出发,准确客观地评价,肯定成绩,找出不足,给教师以激励作用。三看整体性,既要依据片段教学内容去分项评析,又要从整体上给片段教学下结论,写评语,更要指导教师、培训教师,使之尽快的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所以评者也应做必要的准备。

评价的关键是制定和把握科学的评价标准,优秀的片段教学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明确。能从一节课乃至一个单元,并联系选题的特点来确定片段教学的目标,能以局部目标体现整体教学的三维目标,做到具体明确。

2、教材分析透彻。能正确认识所选片段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能准确确定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能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并选好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3、教法科学实用。教学的总体设计合理,富有新意,表现自己独立的见解。教学程序的设计科学,能实现教学目标。导入、转换、收束等教学环节和重点、难点突破符合学科特点,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把能力的培养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教法设计的依据科学,教学手段的选用有助于提套课堂教学效率。板书设计精要、简洁、艺术。

4、教学对策恰当。对学生学习本课的原有基础和现有困难分析准确,采取的教学对策有助于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和心理障碍。

5、能力训练到位。训练目的明确、具体,与本课的教学目标一致。训练题的设计,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层次性。训练方法得当,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和思维品质的培养。

总而言之,好的片段教学要做到目标明确,内容充实,逻辑性强,层次清楚,语言简明扼要,有改革意识,有见地,有特点。

如何进行片段教学 这两年好像很流行片段教学,听说有用于职称评定、业务考核等各个方面,但用得最多的地方是各类学校的教师招考,比如去年我们在进城考试的面试中采用的就是片断教学的方式。

片段教学即任意截取一篇课文的某个重点段落,没有学生,面对着专家或领导,进行10-15分钟的教学,以考察教师处理教材和课堂教学的能力。这里的“片断教学”有两层含义,从内容上说,是一篇课文的片段,从时间上来说,是一节课的片段。但是不管从内容还是时间上,这个片段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体中的局部,在处理教材时应进行通盘的考虑。

下面就具体谈谈怎样进行片断教学:

一、片段教学的内容应完整。

片段教学除了内容少、时间短之外,与一篇课文、一节课的准备和教学并没有什么区别,它是一篇课文、一节课的浓缩。比如不管要教学的是哪一部分内容,你一定要有几个基本的程序,如(1)揭题导入(2)初读(3)精读(4)读写练习(5)拓展延伸等,要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当然,在你备课及编写教案时,你还要确立恰当的教学目标,要明确本片段的重难点,还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体现语文课程的特点,加强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等等。

二、片段教学应创设一种正常的教学情境。

片断教学没有学生,新课程所强调的师生平等对话的理念就无从实现,但是我们仍然要努力创设一种正常的教学情境,这样只能由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了,就是说我们既是老师,有时候也要充当学生,绝不能只做教师的事,如果仅仅是引导、评价的话,那么会给评委一种空洞无物的感觉,评委会觉得你的片段教学太简单、随意,甚至有听不明白的感觉。比如:下面请大家自由发言,谈谈自己读完课文的体会。如果马上评价说:“你很真诚。”“你有结合实际来谈体会,很好!”可以说这两句评价本身都很不错,但在片段教学里就不怎么合适,我们应该根据备课时的预设,考虑到学生也会说出一些重点的内容,我们就把这一些假设学生对重点的回答重复一遍,然后再进行评价,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要把自己对课文重点的理解,通过学生的回答由我们之口说出来,比如可以这样说:“哦,你是说------,你的回答很真诚。”这样评委就会觉得你有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教学。当然,不是每一个评价都应这样,我说的是能突出片段重点的地方。

所以如何进行评价是保证片段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下面再具体谈谈该如何进行评价。比如教师提出:“请同学们默读这个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之后,我们评价:“我发现有的同学边默读边动笔圈划,这种动笔默读书的习惯真好。”“有的同学读完后还和同桌交换看法,这是合作学习,应该坚持。”

――这种评价是学习方法的指导。

比如:“老师想听你们读读这句话,看看谁能读出自己的感受。”

马上评价:“老师觉得你把最后一句话读得铿锵有力,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这样读吗?”

接着评价:“原来你想表现出一种坚定的力量。你的想法真独特!” ――这种评价是引导倾听和朗读方面的指导

再比如:“刚才大家理解得非常好!可见,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了不同的特点,用了三个比喻句,描写得很精彩。现在,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一下吧。”

――这种评价则是总结性的评价。总之,片段教学的教学情境相当大一部分都是通过评价来体现的,因此老师们在备课时应充分地进行这方面的预设。

三、片断教学要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教学基本功。

片段教学时间很短,我们除了要通过理解文本、处理教材展示自己的语文素养以外,还应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让评委对你有一个良好的印象。因此要做到:

1.要自信,充满热情。这是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功,老师没有自信,那怎么教学生?而在片段教学时,更要自信,要始终相信自己一定能行!走进考室时,要面带微笑,步伐有力,先向评委深鞠躬,问一声“评委老师早上好!”声音要洪亮气力要充沛,这就开了一个好头。在接下来的十几分钟时间里,你要调动自己全部的生命活力,用亲和的微笑和自信的手势,充分展示你的风采,充满激情地进行你的教学,如果是一些情感性的文章,有了激情,甚至可以掩盖你的一些瑕疵。

2、扬长避短,展示才华。你粉笔字漂亮,不防把板书写到最美;画画很有一手,就不要忘了来一幅简笔画;如果有表演天赋,唱唱跳跳地演一演,也能增色不少;还有如果你才思敏捷,临时来一首相关的诗歌,那就更妙了。不过,作为语文老师,你一定要范读一次课文,这是你语文基本功的综合体现。总之,这样一来,评委会觉得你的功底很好,从而为你的片段教学加分。

3想办法表现你的教学机智,让评委感受你的教学智慧。你可以有意地假设一位学生提了一个偏难的问题,说:哦,你提的问题老师还没想到呢,我们一起思考吧。还有,当你的内容设计得太多,讲不完时,你要镇定自若地进行小结,及时而体面地结束教学;当你内容太少,一下子就讲完而时间还有很多时,你应巧妙地增加补充一些延伸的内容等。四、一些要提醒的细节。

1、在导入时,除了要创设一些新颖而有趣的情境外,还要有资源意识。要关注面试前后几天国内或国际上已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一些大事,如果正好与你要上课的片段有关联的话,可以在导入时用上它,还挺有用的。如我在五月份面试时的课文是季羡林先生的《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课文讲的是季老年轻时在德国留学,发现很多德国人家养的花,都是摆在朝外摆给别人看,走在街上风景十分美丽,他因此得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感叹。当时汶川正发生了大地震,而我前一天晚上刚好在电视上看到季老流着泪捐了20万元善款。我于是从地震导入,先叙述地震造成的惨重伤亡,再说全国人民空前团结,众志成城,话锋一转,我说:昨晚我看到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他泪流满面,捐了20万元积蓄,说是要给灾区的孩子们盖学校。他,就是我国一位国宝级的国学大师――季羡林老爷爷,也是我们这篇课文的作者。今天,只要我们学完了这篇课文,对季老昨晚的举动就不难理解了。这样一来,很自然地利用了这次资源,我觉得效果还不错。

2、要有写字指导。最近有很多名师上课时都很注意这一点。我们可以在书写课题时说:请大家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或者说:请大家认真看老师写课题。如果在课题中有一些难读难写的字,就教学生写一写,记一记。在上课时,对一些重要的字词,也可以拿出来对学生进行一番书写指导。这样就可以看出你很善于扎实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3、不要忘了插图。插图是课文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不能忽视的良好的教学资源。如果有插图,一定要好好加以利用。像我五月份在面试《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时,有两幅插图对理解课文很有帮助,但是我却忘了用它们,一直到现在都在后悔。

4、可以根据需要在片段教学中假装使用了多媒体。虽然近来不少老师都说,多媒体在公开课上使用得过多,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想象力有不利的影响,但适当地使用多媒体则是现代教学的必然要求,如果安排得恰到好处的话,评委也会认同的。

5、关于时间安排。片段教学的时间一般是10-15分钟,所以在备课时应该要稍微多设计一些内容,自己在家里进行试上练习时,时间应控制在12分钟左右比较合适。时间不多不少正合适是最好不过的了,如果出现了意外,一般来说时间不够比时间有剩会更好一些。比如你每一个步骤都有按部就班扎扎实实地去上好,充分地展示了自己,即使时间不够,评委也能看出你的能力;相反,如果你内容太少,三下五去二几分钟就上完了,那么你就不能充分地展示自己,评委还会认为你很随意、没内涵,那就比较糟了。

6、关于备课的一些问题。备课的时间是一个小时,在这一个小时里,你要阅读文本,处理教材,还要写出这个片段的教学预案,时间比较紧,速度应快一些。还应注意,在福州这篇教案是要算分的,我也是今年才知道,可能主评老师很快地看了你的教案后,又以某种方式与另外的评委进行了沟通吧。所以说,要在较短的时间里写出一篇有一定质量的教案。另外要注意的是,为了让片段教学顺利进行,在备课时,你还要特别把一些转承过渡的语句以及一些重要的问题标在课文上,这样上起来会比较得心应手。关于备课还有一点应稍微提一下,有时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就是要求你写的教案是一整节课的,但面试时却只要你上其中任意的一部分,这样一来你精心准备的东西一下子就不怎么适用了,那你也不用慌,记住那几个步骤,重新确定重难点,再临时组织教学就可以了。当然,备课时最重要的是确立恰当的目标,突出重难点,如何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读书,如何指导学生朗读等,这些你们肯定比我更拿手,我就不多说了。

7、最后是关于专家提问。片段教学结束以后,专家会向你提问题,时间为五分钟,这也是要算分的,应引起重视。一般来说,专家会提两个问题,一是为你为什么那样进行教学设计?你要告诉专家你思考的过程以及你的理论根据,这个问题会更容易一些;二是会问一些与语文有关的一般性的问题,比如:你认为在提问时应注意什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等,在回答问题时,你的语言应清晰流畅,更重要的是,你要充分调动自己的语文知识,努力用课标中的相关理论和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来回答,尽量多说一些。说完后,说一声“回答完毕”就行了。

谢谢大家!《再见了,亲人》第一自然段片段教学预案(实战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大娘的无私付出,从而理解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深厚的友谊。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样的人才能叫亲人吗?对,对有血缘关系的人,我们习惯上称他们为亲人,比如妈妈、叔叔、姨姨等。

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他们也会互称亲人,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

是的,可能他们是患难之交,可能他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写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1958年,最后一批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要回国了,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我们要把每一个字都写得端端正正。(板书)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流利,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两遍。

2、大家读得很认真!会读书的同学一读完课文就会想说点什么,哪位同学愿意把你读书的第一感受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3、你说,你读出了震撼;你说,你读出了感动;你再来,你觉得难以置信。只要是真实的感受就行,大家说得都很好!

4、这部分课文里有许多句子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不知你们注意到了没有?现在请大家选几个感受最深的句子自己多读几遍。

5、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

6、大家才练了几遍,就能读得这么好,真不赖!老师也想读一遍课文了,行吗?不过给大家一个任务,听完老师的朗读之后,你们要告诉老师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哪些事情?可以吗?

7、范读。(由于时间关系,只要范读三分之一左右的内容就行了。)

8、请同学们来汇报一下吧。是的,讲了大娘的三件事情,分别是洗补衣服,送打糕和救伤员。(板书)

三、精读,抓住关键词理解课文,体会其中的情感。

1、同学们,我们在学习课文时,有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法,那就是抓住关键词来提问,来学习。现在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从每一件事情中找出一个你印象最深的词语,来说说你的体会,也可以提出你的问题。

2、谁来说第一件事?

你抓住的关键词是“几天几夜”。(板书)真好!说说你的体会吧。

是啊,一天不睡觉已经很累了,而大娘那么大的年纪,却几天几夜没有合眼。你从中读出了大娘的艰辛和劳累。请坐,还有吗?

3、现在来看第二件事。你来,你认为“雪中送炭”很关键。(板书)你要提问: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

“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爱提问是会读书的表现,谁来帮助他?

一个本义,一个比喻义。你明白了吗?哦,你还要问:从哪儿可以看出大娘是“雪 中送炭”?

这个问题太棒了!思考一下,谁再来帮助他? 回答得不错!形象一点儿来说,“雪中”具体指什么?对了,三天三夜饿着肚子打仗,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啊!对,所以说是“雪中”;那么“炭”又是指什么?是的,而且还是在枪林弹雨中来送,多么危险啊!这个词形象地写出了大娘她们对志愿军巨大的帮助和无私的奉献。

那么,我们该怎样用自己朗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呢?请男同学们来试一试。

4、第三件事。你第一个举手,你来说。“唯一”,非常好!(板书)说说你的理解。

是的,所有的亲人都不在了,只剩下小孙孙一个人,这就叫作“唯一”。可是现在,为了救伤员,连这唯一的亲人都失去了,这是多么大的代价啊

因为在大娘的眼里,谁比谁更重要?是啊,志愿军伤员比自己的小孙孙更重要。

5、大娘对志愿军这么深厚的情谊,志愿军永远也不会忘怀,书上是怎么写的?来,齐读一遍。再来读一次,好好体会体会。

四、练习,角色置换运用语言,丰富积累。

1、朝鲜人民为了志愿军付出了这么多,令人感动,其实,志愿军为了朝鲜人民也做出了同样多的牺牲,请大家想象一下,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些什么?

是啊,大家说得很好。在艰苦的战争环境里,战士们吃不饱,穿不暖,受累受伤只是小事,流血牺牲都是家常便饭。但是,为了朝鲜人民,战士们无怨无悔。可见,朝鲜人民与志愿军之间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无比深厚,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板书)

3、在这依依惜别的时刻,难道只有志愿军战士在倾诉吗?没错,大娘她也要表达自己的心声。现在就以这三件事为例,请大家选一件事情,以大娘的口吻向志愿军进行离别的诉说,先与同桌练一练,待会请几位大娘来试一试。

小结:大家说得多么感人啊!现在我们终于明白,这用鲜血凝成的友谊,真是比山高比海深啊!让我们以感激、感动的心情,再一起读一遍课文吧。

五、作业。

请同学们用今天的学习方法,回去以后好好自学后面的内容,明天再来向老师汇报。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洗补衣服

几天几夜

送打糕

雪中送炭

胜似亲人

救伤员

唯 一

注:由于这是实战型的教案,我把许多老师要重复学生的话都写下来了,所以内容显得有些多,其实还有一些大家可以自己发挥的我都没有写出来。这些都是我自己写的,各位朋友应有自己的主张,在阅读的时候用拿来主义去糟取菁,这样会更好一些。但我认为基本的步骤与方法就是这些了,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匆匆》第三自然(具体描写日子怎样匆匆而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个自然段。

2、了解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读写结合,运用语言。

3、揣摩这个自然段中,作者运用的表达方法,体会这种表达的好处。教学过程:

1、初读,读正确、流利,了解主要内容。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匆匆,看老师书写课题,“勿”忘“、”就是“匆”,“匆匆”,读——

师(评价):同学们的平舌、后鼻音读得很准。

师:在我们平时的阅读或生活中,你发现哪些带有“匆匆”的词语,比比看谁积累得多。

师(评价):你是从读书中积累、你是从生活中积累,做生活的有心人,好。师:“时间匆匆而过”,本来是看不见的,作者是怎样描述“日子匆匆而过的”,请同学们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用自己习惯的符号做上记号。

师(评价):我发现有的同学边默读边动笔做记号,这是“动笔墨读书”;有的同学思考完还和同桌交换看法、互相讨论,这是合作学习,“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嘛,很好。

师:同学们找得很准。自由读这段话,思考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师(评价):你抓住这个设问的句子来概括,抓住自然段的重点句来概括主要内容,是个好方法;你能抓住要点,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也是一个好方法。对,这个自然段就是具体写日子是怎样去来的匆匆的。(板书:“日子匆匆”)

2、精读,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进一步感受作者的心情“茫茫然”“叹息”。提问:作者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作者回答了吗?是怎样回答的?请找出句子,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写出“日子匆匆”的,同桌交流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师(评价):你朗读得真好,能说说你这样读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吗?对,“茫茫然”、“叹息”是作者复杂心情的写照。同学们再读一读,用自己的方式力争表达出这样心情。(板书“茫茫然”“叹息”)

提问:作者是怎样具体写出“日子匆匆”的呢? 师(评价):你认为作者是抓住生活中的细节来写“日子匆匆”的,请举例子来说。(板书:生活细节)思考问题就是要有理有据。

师(评价):你认为作者用了很多的修辞手法来写“日子匆匆”的,请举例子来说。(板书:多种修辞)你发现了作者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真好。

讲解:作者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日子从水盆里过去”,“从饭碗里过去”这些句子用了排比手法,同学们要读出气势来;时间能“跨”能“飞”,这是用了拟人手法,同学们要读得亲切些;作者还巧妙地运用大量的叠词,如“匆匆”、“默默”、“轻轻悄悄”等,同学们要读出活泼、轻灵的感觉,用心品味语言的美和流露的淡淡的愁。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情不自禁地想读一读。(范读,让学生静静地感受。)

3、练习,读写结合、背诵,尝试运用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

过渡语:同学们,转眼就六年级了,就要告别小学了,日子在我们这也是“匆匆”的啊,你感受到了吗?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上几句吧。如果不想写,你就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吧。(可以先说,再写。)

师(评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写,好;你善于吸收同学的好句子,会学习,同学们认真观察生活,善于运用从阅读中积累好词好句,棒极了。现在把自己写的放到文章中读一读吧。

师:同学们试着背一背,同桌之间互相帮助、互相检查。

4、自由提问,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或有什么问题,请提出来吧。

师(评价):你从字词方面提出问题(如“凝然”什么意思?),好;你从句子方面提出问题(如“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这个问句与前面的问句一样吗?)好;你的问题我们一时还难以回答(如“作者为什么会‘茫茫然’、‘掩着面叹息’?”),我们带回去,查阅一些关于朱自清先生的资料吧,也许对我们的思考有帮助。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仅是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高强的学习能力,同学们要继续。

同学们回去后,可以把朱自清先生的《春》《荷塘月色》《背影》找来读,下一次,我们开一个朱自清先生散文朗诵会吧。

板书: 匆匆(朱自清)

日子匆匆

茫茫然

《草》小学语文教学片段实录 篇5

生:老师的“塘”字写错了。

师:哟,怎么错了?

生:您的那个“塘”字,右边“唐朝”的“唐”字中间,您右边和下边都没有出头儿。

(教师在学生指出的地方修改)

师:他说得很对。汉字中有许多字都有这个结构(教师写“肀”)如严肃的肃、君子的君、建设的建、纪律的律等等。大家记住,这也是一个小小的书写规律:凡是有一竖穿过这样结构中的许多横,那这个结构中间的一横,往往在右边出头,一竖下面也要出头。要没有一竖穿过,中间这一横就不出头,如“雪”字的下面、“录”字的上面等。

(教师又在课题中“草塘”二字下面画圈)

师:这个“草塘”是什么东西?(笑声)

生:草塘就是草原。

师:啊,就我所知,这草塘可不是草原。草原是在我国的内蒙古等一些地方。广阔的原野上长满了牛马羊爱吃的草,牧民们骑着马在草原上放牧,搭蒙古包在草原上生活。可这草塘,按课文里说的,可

不像是这样。

生:草塘大概就是长满了草的池塘。

师:池塘我知道。人们挖一个塘,灌满水,用它养鱼或是种荷采藕。但你这个塘,一不养鱼,二不种荷,就让它长草,还要长满,这个主人是不是有点傻?(众笑)不过,多亏你发言中用了一个“大概”,可见你也不十分肯定。对吗?

生:是的。

生:我想草塘就是有一片草地,里面好像有不少水塘吧?

师:你这个发言很聪明。第一,你用问话的形式发言,最后答案等着我表态(笑声);第二,你避开了刚才那位同学说的“池塘”二字——池塘好像是人开的,“水塘”就不一定了,不会再跑出来一个傻子;(笑声)第三,从你的答话中可以听出来,你是读过课文后吸收了课文里的一些知识。我说得对吗?

生:(笑了)对。

师:这草塘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沼泽地。我去过东北,从西边的齐齐哈尔坐火车一直往东走,到哈尔滨再往东走,过牡丹江还往东,这么大片的土地中,除了城镇,有许多地方都是大片大片的沼泽地,也叫湿地。上面长满了一人多高的芦苇、蒲草,有的地方这些草就长在水中。这些地方还开辟了丹顶鹤的养殖保护区,真的很美。你们想,这和内蒙古的草原是一回事吗?

生:不是。

师:东北的这大片沼泽地,过去叫什么?(生无言)课文中有一个词,在北方,面积挺大的……

生:(齐)北大荒。

师:对,北大荒。解放以后,有许多有志青年到北大荒去开垦、播种。北大荒黑土地非常肥沃,所以人们说,北大荒现在已经变成了什么,知道吗?

生:听说是北大仓。

师:对,我们今天学的“可爱的草塘”就是发生在北大荒那里的事。大家读过课文没有?

生:读过了。

师:读了几次?

生:一次。

师:还想不想读?

生:想读。

师:想读我们就读,自己先读一次,怎么读都可以。可以默读,可以朗读,可以同桌一块读,也可以小组读。但不管怎么读,你读完以后要有话说。说什么,我也不管。我想你不会站起来说你放学回家想吃什么饭吧?(笑声)好了,大家开始读吧。(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行间巡视辅导)

师:看样子差不多都读完了,有话要说吗?

生:我读了课文后觉得草塘真是个好地方,有那么清的水,草也很绿,还有好多鱼。

生:作者去草塘作客,他爱上了这个地方。

生:我不知道棒打狍子是什么意思,那些狍子干什么去了,为什么用棒子打它?能打住它吗?

师:你提了一个问题。好,你先记住你的这个问题,看上完课能不能解决。如果快下课了,你还不明白,你再举手说,“老师我提的问题您还没解决呢!”行吗?(生答:可以)

生:野鸡为什么往饭锅里飞?(笑声)

师:哈哈,这些鸡可能要舍已为人吧!(众笑)不用着急,这个问题你一会就知道了。

生:我有一点看不懂,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写这篇文章究竟想写什么?是写草塘美丽呢?还是写他喜爱这个草塘?

师: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水平很高。我们呆会儿要重点研究这个问题。

生:我还想说一点,这个草塘物产很丰富,有鱼、有狍子,刚才王文问的狍子干什么要用棒子打它?我认为是猎人不用枪,用棒子去打狍子,说明这里的狍子很多,很善良。(笑声,师插话:“啊,善良就打它,这不是欺负老好人吗?”众笑)这是物产丰富。

生:老师,我看了书上的插图,那草那么高,那么密,密密麻麻的,人还能进去吗?那不迷失方向吗?

师:你真是个可爱的孩子,能替别人着想。(笑声)别担心,当地人总会有办法的。原始大森林人都敢进,这一丛丛的芦苇能把人吓住吗?好了,大家说了一些,说得还可以,特别是那位女同学提的问题,提得特别好。她说这篇文章究竟是要写什么,写草塘还是写作者喜爱草塘。你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生:我认为是写草塘的美丽富饶。以前我们学过的《富饶的西沙群岛》和《美丽的小兴安岭》都是这样写的。

师:其他同学有什么见解?

生:我觉得这篇课文又写草塘的美丽富饶,又写作者爱草塘。因为草塘美丽富饶,他才爱草塘。

师:你说的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不过我觉得有点别扭,照你这样说,那些不美也不富的地方怎么办?还爱不爱?不过这是另外一回事,还有别的意见吗?

生:我也认为这篇文章讲草塘景也美物产也丰富。

师:看来大家意见比较一致。多数同学都认为课文是写草塘景美物富的。我呢,有些不同的看法,但我先不说,我一说你们可能就都跟着我走了。我们先按大家的看法来试一试。如果能讲得通,那就说明大家的看法是对的。大家打开书,这篇课文虽然不太长,但自然段很多,很碎。只有几个比较大的自然段。但这几个主干性的自然段,基本上包容了课文的内容。那小而零碎的段落实际上只起一个连接作用,或是简短的对话。大家再浏览一下课文,把几个较大的、主干性的段落找出来,看它们各写了什么?

(学生浏览课文,寻找大的段落)

生:我一共找了六个段,它们都是三行以上的。(笑声)

师:啊,你还有个标准——三行以上。(笑声)好吧,你先说第一个大的段落是哪一段?

生:课文第一段就是。

师:这一段中心意思是讲什么的?

生:讲作者,不,讲“我”初到北大荒,一切都不习惯,带去的几本书……

师:(打断)这样说太复杂了,简单地概括一下,他在北大荒呆得怎么了?

生:(看书,找,突然醒悟)他呆腻了!

师:对,这不就概括出来了吗?我把它记录下来。(教师在黑板靠边处写“呆腻”)知道什么叫“腻”吗?

生:腻就是不想再呆下去了。

师:为什么不想再呆了?

生:他觉得没意思。

师:大家看这个“腻”字是什么偏旁?

生:月字旁。

师:月字旁的字一般都跟什么有关系?

生:和肉、人体有关系。

师:对。你们吃过肥肉没有?就是那种这么厚的(用手做式)白膘子的肉,吃过吗?什么味道?

生:太肥太油腻,吃不了几块就饱了。(众笑)

师:那就叫“吃腻”了,不想再吃了。“我”在北大荒呆腻了,当然也就是……

生:不想呆了。

师:对,没意思,没趣味、无聊、对吧?再说,还有哪些大的段落?

生:第5自然段也挺大。

师:这一段讲什么?概括。

生:这一段讲他看到了草塘,说草塘真美。

师:我们概括为“景美”两个字。(板书“景美”)下面还有哪段?这次既要说是哪一段,还要直接把内容概括出来。

生:还有第7段,写草塘富饶,什么都有。

师:那就是“物富”了。(板书“物富”)

生:第9自然段,也是讲物富。(教师板书“物富”)

生:第14自然段,讲的还是物富。(教师板书“物富”)

生:还有倒数第二自然段,也就是18自然段,这一段又讲景美。(教师板书“景美”)

(此时板书出现如下字样:呆腻、景美、物富、物富、物富、景美)

师:非常好,大家找到了六个主干段落,它们包容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正像你们说的,主要写了草塘的美丽富饶。可是你们仔细琢磨一下作者的思路,他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呢?先写一个呆腻了,第二写景美,下面一下子连续写了三个物富,最后却又写到景美。这样安排材料,弄得我们给课文分段都不好分。不信你们试着分分段!

生:可以这样分段:第一,呆腻了算一段,然后景美算一段,三个物富算一段,最后一个景美是一段。

师:你这样分段,从每段看,内容似乎很单一,各是各的内容。但我不明白,作者为什么不把景美写到一处,搞得前一个景美,说了半天物富,又跑出一个景美,头绪是不是太乱了?

生:呆腻是一段,它不能和别的段合并,下面景美和一个物富算一段,讲这里景美物也富,再后面两个物富和最后的景美是一段。也是写这里景也美、物也富。

师:好像也有道理,但你的第二段为什么只包含了一个物富,再把第9自然段的物富也包含进去行吗?

生:可以。

师:这就是说,分段分到哪里都一样,怎么分都行,但分到哪里也都说不出什么根据,可见也有问题,或者是说不清楚道理。

生:第一个呆腻单独算一段,以后的再分两段,一个景美和三个物富分一段,最后一个景美算一段。

师:啊,更随意了,显得这个作者写文章真有点颠三倒四,写了半天,又想起一个景美,往哪放呢?就放在最后吧!(笑声)

(还有学生要发言)

师:好了,先不说了,其实,按照景美、物富这样的思路来分段,不管怎样也分不好,说不清,是不是作者真的出了毛病了?当然不是,是我们对文章的认识发生了错误。大家看课题,“可爱的草塘”,它是说草塘美丽富饶吗?

生:不是。

师:那么是说草塘怎样?

生:说草塘可爱。

师:这说对了。说草塘可爱,可见作者写这篇文章是想表达他对草塘的喜爱之情,你们觉得是吗?

生:是。

师:看,怎么样?我刚才说我一表态,你们就要跟着我跑。现在就跟随上跑了吧?(众笑)不过,这样跑过来就对了,(笑声)但是有同学可能会想,文章中确实写了那么多草塘的景美物富。是啊,但作者只是把这景美物富当做抒情的凭借。他是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着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告诉读者,这片草塘太好了,我非常喜爱它!因此说,这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而不是单纯写景写物的文章。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第一课时】第二部分

师:既然这样,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就不能用“美丽、富饶”这样的思路去研究课文,应该去研究作者的情感,这是学习抒情散文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要记住,要学会运用它。现在我们就研究一下这篇课文的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大家再读一下课文,想一想,作者一开始,初到北大荒时,他爱这草塘吗?(学生读书)

师:好了,有见解可以说。

生:他开始不爱草塘。因为第一段课文说得很清楚:不习惯、没意思。小丽也说他呆腻了,这都是说他不爱草塘。

师:我同意你的看法。(板书:“不爱草塘“)你能读一下第一段,把人物的情绪读出来吗?

(生读课文)

师:听我读一下(师范读),这段的第一句很重要。他不爱草塘就是这一句说出来的。再读一次。

(生再读)

师:这回好多了。大家再读一读。他说“没意思“,你就得读得没意思。(众笑)

(生齐读,读得不错)

师:很好,我想问一下,他为什么不爱这个草塘呢?

生:他不习惯。

师:好像不是,为什么不习惯呢?

生:他不知道草塘那么美,所以他不爱。

师:有点道理。(板书“不知草塘“)他根本不知道草塘是什么样子的,当然不会爱这个草塘了。可是他又为什么不知道草塘的样子呢?

生:他没去过草塘。

师:你怎么知道他没去过呢?生:因为课文后面说他是第一次看到。

师:不用去后面找,第一段就有答案。

生:他到草塘以后,一直在家里看书,根本哪儿也没去,一下子看完了好几本书。

师:对啊,他只呆在家里看书,当然知不知道草塘的实际情况?

生:不知道。

师:他离开实际情况远远的,这叫远离实际,可以这样说吗?

生:可以。(教师板书“远离实际“)

(此时黑板上板书为“不知草塘不爱草塘远离实际”)

师:挺有意思,课题是《可爱的草塘》,可他一开始先说他不爱,作者想干什么?

生:想让读者大吃一惊。

生:想吊一吊读者的胃口。(众笑)让读者接着往下看,看他的感情是怎样变过来的。

师:有道理,有道理!作者要写出他的情感的发展变化过程,是吗?

生:是。

师:我们再来看板书,看这三个词语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能用上关联词语说这三个词语吗?

生:因为他不知草塘,所以他不爱草塘。

师:对,再说。

生:因为他没去草塘,所以他不知草塘。

师:意思对,但我要求说黑板上的这三个词语。

生:(重说)因为他远离实际,所以他不知草塘。

师:能把三个词语都说上吗?

生:因为不爱草塘……因为远离实际,所以不爱草塘……

师:再想想,谁是谁的原因,谁是谁的结果?

生:因为远离实际所以不知草塘,因为不知草塘,所以不爱草塘。

师:说对了,还有别的说法吗?

生:他之所以不爱草塘,是因为不知草塘。

师:接着往下说。

生:(接)之所以不知草塘,是因为他远离实际。

师:很好,能不能不说因果关系的句子?

生:作者不但不知草塘,而且不爱草塘。

师:听起来好像能说通,但是细一琢磨,有点不合理。对于不认识的,不知道的事物,一般不会产生什么情感。我问你,你爱王大强不爱?(教师随口杜撰了一个人名)

生:王大强是谁?(众笑)

师:你不认识他吧,爱他不爱?

生:不知道,这个人要是讨厌,我就不爱他。(众笑)

师:说得很好,你不认识他,就是不知道他,是吗?

生:是。

师:所以你也说不上爱他不爱他。你又说他要是很讨厌,你就不爱他。当你知道他很讨厌时,说明你认识他了,知道他了,才可能产生情感,对不对?

生:对。

师:所以你只能说“我不知道或不认识王大强,所以不爱他。”能说“我不但不知道王大强,而且不爱他。”能这样说吗?

生:(思索后)我觉得也能这样说。(众笑)

师:那么后来你知道王大强是一个很可爱的人,那怎么办?

生:我再爱他。(众大笑)

师:你不是已经提前说了“我不但不认识王大强,而且不爱他”吗?说得那么肯定。(生无言)

师:不能用刚才他说的递进关系的连词,能不能用别的?

生:(齐)不能。

师:别那么快表态,好好想想。(生议论)

生:如果作者知道草塘,他就会爱草塘。

师:能说得通,但这样假设可能有两种结果,如果知道草塘而且草塘很美,那当然能爱草塘了;但如果知道草塘了,但草塘都被白色垃圾污染了,你还能爱这样的草塘吗?

生:不爱了。

师:关于第一段,作者刚去北大荒,他还不爱草塘的情况,我们先说到这里。下面大家往后看课文,你有什么感觉了?(学生读课文)

生:“我”这次走出去了,他在草塘中看到了草塘的美景。于是就说这草塘真美啊!

生:课文写草塘美那一段写得非常好,还由近到远地写了草的颜色。

师:你说的不错,能把这一段读得很美吗?

生:(读)“说走就走……跟蓝天相接。”

师:第一次看到,激动不激动?

生:激动。

师:你激动了吗?(众笑,教师示范)

“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了进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一样。”大家把这句读一下。(生齐读)后面的句子,从近到远,听我怎么表现。(范读)“仔细瞧那浪花……跟蓝天相接。”大家一起读这一段。注意看我的手,咱们打上拍子读课文,把草塘的美读出来。(学生在教师手势指导下齐读课文)

师:读得不错了,你们推荐一位读得最好的同学读一下。(学生推荐一人)

(被推荐的学生读课文,读得很好)

师:名不虚传!谁敢跟她比?(一学生自荐起来读)

师:比得过去吗?(学生众说纷纭)啊!男同学说男同学读得好,女同学说女同学读得好,还都有点“地方保护主义”!(众笑)

确实他们读得都不错,很难分出高下。好,并列第一。先别坐,你们现在是站在第一名的领奖台上,谁比他们读得好,就站在领奖台上,他们就坐下。谁能把他们读坐下?

(众笑,一学生起来读课文)

师:你们自己衡量一下,谁觉得自己该坐下,就自己坐下。(后读的学生自己坐下,众笑)

师:(对这个学生)其实你读得也不错,就是这几句,(范读)“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你听我这么读,有什么感觉?

生:您读得比较快,好像在跳跃。

师:你非常会感觉,说得一点也不错。你看,浪花在欢笑,在翻滚,这是动态还是静态?

生:动态。

:谁敢举手说,我是班里读得最好的?(有两三个学生举手)我最欣赏这样有自信的同学。人要没有自信,就干不好事情,自信可不是骄傲,是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能把事情办好,就会努力去办。好,你来读。你还可以选一个伴儿和你一起读。(学生指一人)

(两个学生齐读课文,读后老师又让他们每人一句轮读一次)

师:真好,你们都坐下——啊!都是第一名!(众笑)大家也像他这样再读一次,还要看我的手。(学生再次齐读,老师指挥)

师:我们再来看课文。刚才我们读的内容是“我”亲眼看见的,可以叫目……

生:(接)目睹。(教师板书“目睹”)

师:这次随小丽出来,他只是看到了草塘吗?

生:小丽给他讲了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事情。

《台阶》教学实录(片段) 篇6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

实践,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 要落实这一点的关键就是对教材的把握和运用。要根据学生情感需 求,或大胆取舍,或精选段落„„在课文基础上设计简明流畅的教学 流程,使学生能主动、充分、自由而有创意的学习。启迪学生读书时 做到眼中有物,心中有情,入情入境。

2、语文课求“活”,要靠深厚的人文内涵去吸引和感染学生。教 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去进行自我体验,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与理解。语文课应成为学生情趣盎然的精神家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本文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精品读物。教师更是紧扣文章最精彩之处——老天鹅奋不顾身破冰这一惊心动魄的特写镜头,师生共同倾注感情,品味关键词句。通过动作演示,观察画面,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真心感受,细心体会,大胆想象,学生深深地被老天鹅的壮举所感动,一字、一词、一句,品读文字,读中生情,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

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有声有色的朗读中,感染了心灵,陶冶了情操,突显了个性。

以上教学片段真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也是我没有预料到的。但学生的回答却让我看到了学生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力的,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以上教学片段主要体现了两个方面的新观念:

一、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质辩:卖油翁和武士到底谁厉害?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从武士的年轻和老翁的年迈上去比较,从现在和将来去思考,还有的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与插图中去寻找答案,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二、开放式教学思想的体现。新课程所提出的开放式教学思想的渗透,并不是放任学生,而是对教材的开放,对学生评价的开放,提倡多元化教学,这当中包括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以上教学片段就是体现了学生对课文人物的不同理解,从不同角度去欣赏。教师并没有否认学生的看法,只要学生不反党,不违法,不违反人性,他的回答,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以教师一言定论,而是建立了生生、师生等交互网式的评价,还可以在评价空间上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总之,新课程、新理念导引下的语文教学还有许多东西要我们去探究,去实践……

将学习的自主权下放给学生,孩子们一下就“活”起来了。这堂课就是最好的证明!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改变了单一的教学方式,采取了游戏、自由选择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更注重从孩子自身的需要出发,以学定教。在学习词语时,对于能基本掌握字音的学生,他们能选择读一读词语;对于字音掌握较好的学生,他们能选择教读词语,全班在跟读时又对词语得以巩固;对于课前查过词典或知识丰富的孩子,他们能选择告诉大家某个词语的意思,加深大家对词语的理解。而对于善于质疑,都某个词语不理解的孩子,他们又能有提问和选择伙伴解答的机会。大家根据自己不同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既照顾到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又活跃了学习气氛,大家在主动地学习、互助中自然地掌握了本课词语,学习效果非常不错。

可见,同一个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多从孩子的实际需要出发,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这样才会受到学生们的欢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上如果合理使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潜力!” 在课堂教学中,不管采用哪种评价方式,不管是针对学习内容的评价,还是针对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评价,都要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每一次评价都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调动所有的学生关注评价、参与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才能在评价中得到进步,共同提高,全面发展。从而使课堂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课堂评价体系也一定会变得更加完善、具体,在《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理念的驱动下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也一定向着人性化、平等化、科学化发展。

人教版第四册《春雨》教学片断实录与评析

评析:“语文课标”中指出: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本片断做了这方面的探索。

1、联系生活,引发创造。在新课导入中,有题而发,引发回忆生活,想象创造画面,以叙谈对春雨的感受,使学生凭借生活积累,对春雨有个整体的认识。为课文阅读奠定基础。

2、借助想象,创造形象。在教学中,请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想象出春雨的声音和形象,深切感受春雨的美和语言的美,达到语言内容,语言形象,语言情感的有机融合。

3、引导模仿,创造情境。在教学中,抓住春雨给景物带来的变化,出示句式,让学生模仿说句,想象情景,这既引发了学生创造的兴趣,又进行了句子的练习,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了语言的形象内容。

4、合理延伸,挖掘形象。教学中用“联想提问”的方式引导延伸内容,诱导说话,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形象的创造力和语言的感受力。第二册《小壁虎借尾巴》教学片断实录与评析 评析:低年级阅读课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阅读的乐趣,在教学中,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渲染,创设情境,指导学生阅读,通过大量的朗读指导,使学生感受朗读的乐趣,进而达到乐读、会读、读好的目的。并通过有趣的人物对话及情节的表演,体会、理解文中的意思,使学生在有趣的朗读过程中,理解课文的含义。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创造性地练习说话,同时培养学生自信、自主等个性品质,以及培养学生形成个人的语言风格和语言品味。

开放课堂

自主发展

人教版六年制第三册《坐井观天》教学片断实录与评析 评析:

《语丈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这一教学片断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突出表现为开放了课堂,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1.本片断开放了教学内容。以教材为载体,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2.开放了教学的过程。教学没有指令性,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自由 读对话,做实验,看动画,述情景,说感悟,并且创造性表演了《坐井观天》,充分地进行语言实践,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1、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学生是主体,“教”致力与“学”,服务于“学”。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恰当地把教材划为若干问题的层次,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研究,发现结论,总结规律,获取“真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

2、创造了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的能力。如在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做了一个假设:青蛙跳出井口后,他们会谈些什么?从而给学生创造了想象的空间,让孩子们尽情地发挥自己创造力。孩子们想得合情合理,切合实际,使“坐井观天”这个寓言本来比较抽象,不易理解的寓意很自然地被孩子接受了。

(一)鄂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丑小鸭》教学片段

3、教学反思

这种读后评价,可以看得出学生对读书有了严格的要求,很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读书水平,是一种自我提高的表现。看来有好的评价可以把书读得更好。课堂上的生机勃勃,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敏捷,学习态度积极,情感丰富,表现力强,不能不说这是一节好课。也由此可见,课堂不能没有评价,评价在课堂升华,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表现欲,学生语文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加强,既丰富了学生语言,又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引动学生潜在机智,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吐内心的真情,把课堂演变成一种情感体验与交流的场所,课堂达到了小学语文教学的较高境界。

评析:

1、采用了词语突破法,引导学生自悟

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彩点往往在个别重点词上表现出来。抓住重点词有的放矢地引导自悟,屏弃了繁琐的分析。注重抓重点词句,整体感悟也是教学思想的转变。让学生面对课文一遍一遍地读书,自感自悟,这种教学手段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2、怎样帮助学生理解体会课文深层次的含义,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感悟、体验。本教学设计强调了学生自主阅读实践。通过词语突破法,让学生自主的读和悟,不仅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而且使他们较好地体验了课文的深刻思想含义。

3、创造了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如,你见到故事中的角色会说些什么?给学生创造了想象的空间,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4、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新标准要求学生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所以抓住一切机会激发阅读兴趣,将课外活动经常化,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二)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太阳是大家的》的教学片

3、教学反思

读中有评,评中有读,读评结合,相得益彰,从学生实事求的自我评价中看,既没有千人一面的简单描述,也没有大同小异的机械模仿,而是学生在老师的评价中逐渐找到感觉,通过对比评价,学生提高了阅读效果。对于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梳理、自我认识,从而能达到自悟、自醒,自明,自励,自信、自我提高这种行为方式,在学习中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例如学生说读到“朵朵”、和“红彤彤””时,所谈出来的感受只有在师生互动的评价中才能揭示出来,才能进入文本找到感觉。自由地调动自己心中的语言储备,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大胆地展示自己对文本的独特认识,这样的语言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高度统一。亲近学生,贴近学生心灵深处,无疑能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评价就是一项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的灵感来源于学生真情体验和独到的思维。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2》的教学过程。【个人反思】

这是一节普普通通的识字课,但它真实、朴实而又扎实。我想,好的识字教学形式以识字为重点,引导学生不断发现字词与事物之间的这样和那样的联系,从而对字词所指代的事物展开深层次的认识活动,在逐步深入的认识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变单调的读,重复的写,机械的记为有情有趣的看,有滋有味的想,有感有触的实践,有声有色的渲染,变浅层次的识字活动为深层次的探究活动。使学生的识字活动成为极快乐极有趣的事,很多学生的识字都是由乐趣转化为习惯。反思这节识字课,学生之所以学得轻松,学得有趣,我认为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引导学生在丰富的语境中识字

生字的教学一直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本课时的识字主要通过看图学词、随文识字、摘苹果,读儿歌等形式,为学生识字提供语境,强调了复现中识记。如将学生最难读、最难理解的词语放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课始,让学生先学习;然后通过多种形式、不同要求下的读课文,强化定位的复现识记;通过生字离家、生字搬家等不同形式的认读复现识记,使学生在多识的复现中较轻松地完成了识记生字的任务。

二、唤醒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对课文几乎没进行什么分析,而是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充分的读,自主的读,在读中求知,读中感悟。这节课我只向学生提出了一个导向性问题“小朋友读了这么多遍课文,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呀?”,诱发了学生探究的动机,使学生进入了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精彩从学生的口中答出,对话在现场生成,课堂上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三、给予学生人文的关怀

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各种手段激发起学生的兴起以后,教师所要做好的关键在于尽力维持学生的这种兴趣,精心地呵护这种兴趣。他就像个易碎的瓷娃娃,你的一个不当的眼神,一个不重的呵斥,一个不耐烦的手势都会使学生好不容易激发起来的兴趣,顷刻间荡然无存,以后要再找回就不容易了。教学中我们关注的是孩子的发展、孩子的个性、孩子的尊严,教师仅仅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这节课,我始终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言辞,温和的表情、友善的微笑、宽容的态度,富有人情味儿的评价有效地调控教学过程,学生在这样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非常轻松。同时我选择的教学方法适应学生心理特点,也考虑课堂的动静变化处理,让学生看一看、读一读、想一想、摘一摘等多种方式交替进行,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兴致勃勃地进行学习。

当然,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机智,临场应变能力及对教学节奏的把握也是非常关键的,比如说:这节课,当学生上台摘苹果时,把字读错了,我却没有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引导学生纠错。我想,多给自己尝试的机会,多给学生创造的机会,新课程底下是一片湛蓝的天空。另外,我想,要让学生在一节课中有发展,教师先要读好每一句话,写好每一个字。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 《桥》的设计过程 【个人反思】

这篇文章的情感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从老汉的语言、动作、神态中,感受到老汉在危险面前沉着冷静、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和宽大的胸襟。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的发展需要。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面对这种现状更是任重而道远。那么我们如何让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呢?

带着这样的思考,课前,我先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好人好事,如从报纸上看到,从别人那里听说的,自己亲眼看到的„„,然后说给班上的同学听。这是课前“热身”,使文本渐渐贴近学生的生活。上课的时候,我先给学生讲几个解放军战士抗洪抢险的故事,播放几组真实的镜头,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当中自然而然地释放自己情感,然后再开始学习课文。课堂上学生的情绪最大程度地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的话语都发自内心,朗读充满了深情,有几个情感丰富的女生眼里闪动着泪花,带着哭腔把感人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她们的情绪迅速感染了大家,情感又一次得到了升华。这节课让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只有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才能够碰撞出情感的火花,此时教师已无需再说“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老汉的人物形象早已成为一种伟大精神的象征深深根植在学生心中,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流畅。真实的感受,真切的情感比任何语言都更有力量。同时这也让我看到了希望:虽然学生的思想已不如期望得那么纯净、天真,但他们的心还是柔软的,内心的情感仍然是真诚的,只是暂时蒙上了一点儿灰尘,需要我们稍加拭擦。由此可见,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渗透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也不是除教学内容之外的附加任务,它是一种感应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要将文本内受,是一种领悟,是情感共鸣弦乐,是心灵净化的乐土。要把它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上文中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好人好事,就是要唤起学生的生活记忆,拉近与文本的距离。因为只有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此时的感受才能是最真实的,最深切的。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人文教育只是一种牵强附会的形式,无法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其二,可以借助媒体在课堂上营造一种与文本内容相一致的氛围。如选择一些和文本类似的故事、录象片段等,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因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毕竟是有限的,根据学习的需要恰如其分地补充一些课外内容,也就是在保持学生个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个体经验,将更广泛意义上的经验传授给学生,从而打造一条学习世界和生活世界、课程与生活之间的阳光大道。还是举《桥》的例子,上课伊始,我先向学生介绍一些解放军战士抗洪抢险的英勇事迹,并播放几组真实的镜头让学生观看。这样做得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因为学生身边的好人好事与老汉的舍己为人、英勇献身的事迹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而补充内容与文本内容在思想境界上高度更为接近,正好弥补了这一差距,这时再引入课文学习就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其三,要想文本感动学生,教师必须先被文本感动。记得赞可夫说过: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心灵世界的加温,传授越多,您的学生将变得越冷漠,越无知。是的,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将自己高尚的情感,独特的人生体验融进文本,努力创设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使这一切共同成为学生解读的资源,这样才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使文本、学生、教师三者融为一体。所以,一个能够释放自身情感的教师,也必定能够引领学生的情感,这样的课堂才是最是精彩、最丰富、最宜人。

品读第二段:“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

【教后反思】

在课堂上,教师只有乐于与学生对话,专心致志倾听学生的发言,体验学生的情绪,善于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抓住来自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捕捉到了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课文、内化语言、发展语言的“点”,精当点拨,精心唤起,精巧引导,才能让课堂教学在“预设”的基础上,焕发“生成”的活力,获取新知,让教学充满灵性,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一、情感诱发兴趣,让学生享受到生成新知的乐趣。

课文不是简单枯燥的学习工具,而是富有生命感染力的生动材料。如何让教材具有鲜活的内容和深远的影响力,办法之一是进入到文章所创设的情境之中,与作者融为一体。

作为教师,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为学生营造宽松的质疑氛围,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经历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从而发展思维,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在本案例中,我主动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敢于质疑的意识,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当学生提出了写西沙群岛的海水为什么用“五光十色”,而不用“五颜六色”时,我没有忙于代答,直接告知结果;也没让其余同学代替。而是给予了积极评价,通过真诚地赞扬,使学生有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乐于提问,并且及时地捕捉到容易被忽视的关键字“光”与“色”。从学生易于混淆的两个词中,敏锐地捕捉字意变化。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闭目想象,“五光十色”的情景,让学生享受到生成新知的乐趣。对于学生个体来说,能带来成功的喜悦,会成为他再问、再创造的动力;对于学生群体而言,能激发群体思维,形成灿烂的理想景观。

二、反复诵读,品出文中用词的精妙。

“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是静态的概括的描写,其后补充具体的颜色,并写成动态。“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这样“五光十色”就具体形象了。

为了让学生体会文中用词之精妙,让学生反复诵读,并用“五颜六色”替代“五光十色”来让学生品悟两词之差异。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再现生活中的哪些景物可以用“五光十色”来描述,从而达到了知识的外延,做到了学以致用。

三、巧用多媒体再现文中情景。

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它与教学改革创新有着密切关系,主要体现为多媒体的先进特性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能够得以充分地发挥,对探讨新的教改思路,培养新的教与学的思维方式,启发活学活用的创新精神,寻找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具有现实的意义。

学生平时对“五颜六色”一词比较熟悉,使用的频率也高些,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五光十色”与“五颜六色”两词的区别,我在课堂上巧用多媒体呈现西沙群岛“五光十色”的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来感受“五光十色”一词用在此处之贴切,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五光十色”一词不仅表现西沙群岛海水的色彩美,还表现出一种海水的动态美,这正是辽阔的大海的独特之美。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恰到好处的运用多媒体教学,突破教材的重难点,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如雪中送炭,如锦上添花,能变枯燥为生动,化复杂为简明,化抽象为形象,明显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教学效果。

同一篇课文,同样的知识,用不同的方式教给学生,效果截然不同。运用多媒体,激发兴趣,启发思维能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主动的获取知识,享受到生成新知的喜悦,这也是我们今天新课改要达到的目的。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老人与海鸥》教学过程。

(一)教材简析:《老人与海鸥》一课讲述了老人生前像对待儿女一样关爱海鸥;老人去世后,富有灵性的海鸥又如同儿女一样面对老人的遗像为老人送行的感人故事。文中描绘了两幅老人与海鸥相处时温馨和谐的画面,又描绘了三幅海鸥为老人送行的悲壮感人情景。使人读后既感到一种特殊的幸福与温馨,同时又给人留下一份心灵的悲伤与震撼,引发读者的深深思考。

【个人反思】

目前小学语文课改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使得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既当导演,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的现象仍不少见。本课教学在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本真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传统的语文教学是老师尽力将课文讲清、讲透、讲明白,学生的任务是坐在教室里认认真真地听。这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学生一旦离开了教师的“讲”,他们仍然无法将文章读懂。小学语文教学教师应在让学生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课文读懂,读活,使学生不但在离开了老师的“讲”以后也能读书,而且会读书,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给学生不仅“授之以鱼”,而且“授之以渔”。

二、“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鼓舞和激励。”课堂是学生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任务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巧妙的点拨,睿智的启发,风趣的讲解,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柳暗花明时能够及时出现又一村。本节课教师在学生发言时,及时进行肯定、鼓励。如学生在发言中恰当地用上“心急如焚”一词,教师及时进行肯定评价:“我也认为‘心急如焚’用得很好。我们读书不仅要从文章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还要知道作者是怎样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这样我们才真正将课文读通、读懂了。”课堂上教师这样的评价语言,不但使学生获得了赞美的愉悦,同时也为学生指出了阅读的方法。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的:“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积极地看待每个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学生在阅读中学到了知识,得到了美的享受,表现了自我,获得了成功,就一定会感到阅读的乐趣,就一定会喜欢阅读。”

三、时下的小学语文教师一直没有走出“教课文”的怪圈,要深入推进课改工作,教师必须变“教课文”为“教阅读”。因为“教阅读”,可以促使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走出由教师预设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误区,使语文阅读教学真正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在教师的主导下以学定教,把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由过去的解决课文中的疑难问题转移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使学生不但能解决问题,更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不但读懂文章,更主要的是运用所掌握的阅读方法独立阅读其他文章,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这一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四、语文教学仅仅停留在让学生把课文读懂还不够,还要进行扎实的“写”的训练,使学生既能赏析美文,更能创作美文。本节课教师安排学生有较大选择余地的进行想象续写练习。这种写的训练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助于学生语文基本功的训练。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用十六个字高度概括一节好的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标准: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可见“写”和“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多么重要。

写的练习,还有助于治疗目前语文阅读教学讲风、问风盛行的通病,对教师课堂上过多的“讲”和过繁的“问”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而恰当、巧妙、及时的练习也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入学习,有利于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有利于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旨,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为目标,以形式多样的训练为主要手段,这样的语文课堂教与学才具有有效性,才能达到高效的目的。

《四个太阳》教学设计 [个人反思]

《四个太阳》是一篇富有儿童情趣的阅读课文,作者凭着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画出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从课文里,我们能体会到作者善良的心地和美好的心愿。课文简析明了,语言简洁生动而充满童真,每个自然段结构相近,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惬意,琅琅上口,很适合背诵。因此,此次教学竞赛活动中,我选择了这篇课文和孩子们共赴四季之约。

一、落实字词的教学。

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认字学词,积累语言。识字教学相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枯燥的,如果不采用一定的方法,那么新课程标准规定的第一学段的识字量1600——1800个就只会成为一句空话。《四个太阳》这篇课文里有13个生字需要认识,有6个生字需要书写。识字量很大,如果不采取一些方法的话,那么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节课中,我先请学生自己练习读,并请小老师带读,并相互给出评价。在此基础上通过 “摘苹果”的游戏来让学生巩固识字,并交流记字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并发现识记的方法。之后再通过 “开火车”的游戏来检查识字效果,这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边玩边学,边学边记。识记效果应该来说是不错的。

二、多种方式指导学生个性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设计中我紧紧抓住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借助多媒体课件,尽可能地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气氛中去进行各种学习活动。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并根据文本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喜欢的阅读方式,放手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由学生自己决定精读部分。在学生阅读对话过程中,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从而把文本引入深层次的理解、感悟,以及语文的基本训练。从表面上看,是采取了“分割板块式”的阅读,实质强调了板块之间的联系,最后化零为整。事实证明,这样的阅读比教师牵着鼻子一读到底要有效得多。

三、重视文本与生活、与自然、与内心情感的联系。

很多老师在讲公开课时往往不愿意选择低年级语文课,因为低年级课文往往浅显易懂,不像高年级阅读课那样能够做深入剖析,充分展示教师的功底。不讲解课文,只是讲解生字,听者会觉得索然无味。讲得过多过深,又拔高了要求,不符合低年级语文教学的特色。因此,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语,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课件的展示,来体会词语意思,由文生形,由文及画,结合情境理解“冻僵”、“清凉”,感受多彩的春天,让学生扮演落叶宝宝向大家发出邀请,理解什么是“邀请”。进而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7课《可贵的沉默》是一篇阅读课文,[个人反思]

通过《可贵的沉默》这一课的教学,学生实现了朗读、理解课文、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教师没有过多的讲解,只有适时的引导和评价,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来理解课文。阅读的教学过程,我强调语文课程的发展性,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时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实践中,组织互动学习的方式,我建立了以学习小组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以关注学生为核心,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有充分的学习时间,鼓励学生自主质疑、解惑,让课堂教学真正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

二、注重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性。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价值在于使学生在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受到熏陶感染。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人文性的渗透。教学中渗透了人文内涵,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三、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理想和修养。

我觉得语文阅读教学除了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和思想道德修养。才能真正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当然也存在许多的不足,因此我觉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大家踊跃加入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积极地进行讨论,各抒已见,合作解决问题。“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因此我觉得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运用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来达到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二、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阅读教学。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但我们也要充分运用课外的学习资源,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跨出校门,走向社会,靠近自然,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增长才干,学会做人。

片段

一、精心构筑故事情境,激发学习拼音的兴趣。

师:导语谈话激趣(出示小木屋画面)你瞧,哥哥和弟弟家来了很多客人,他们是拼音家族中的成员和一些音节,不知大家还认识吗?让我们来向他们问声好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一个儿童熟悉的生活情境(做客)在情境中把本课的教学内容串联起来,学生在做客的过程中复习旧知、学习新知、复习巩固。我是这样安排的:哥哥、弟弟家来了许多客人,通过认识客人来复习声母、韵母和上节课学的ɡ、k、h的两拼音。接着以主人用水果招待客人来引出新课教学三拼音ɡuā。然后哥弟俩带大家到果园摘苹果来进行游戏“摘苹果”进入三拼音巩固环节。最后大家一起猜谜语,来学习儿歌中的2个生字。整堂课,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到这个情境中,进行说话、拼读、认字。通过情境把拼音课的枯燥乏味转变为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性,从而提高了拼音教学的效率。

片断描述、结合各种游戏活动,享受拼音的乐趣。

《台阶》教学实录(片段) 篇7

片段

认识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后, 张老师出示了如下五个平面图形:

师:观察这五个平面图形, 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哪些不是? (生观察并思考)

生:我认为梯形、五边形、圆形是轴对称图形, 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我觉得平行四边形也是轴对称图形.

(课堂中学生开始自发地小声议论.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 针锋相对.这时有名学生轻声嘀咕.)

生:动手试一试吧.

师:多好的想法啊!为何不大声地说出来?我们可以动手试一试. (学生开始动手折一折, 比一比.)

师:通过动手操作, 同学们对轴对称图形一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谁来说一说?

(以下把持两种不同观点的称做甲方和乙方)

甲方:我把这个平行四边形对折后, 发现折痕两边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所以我认为它是个轴对称图形.

乙方:我们反对.虽然对折后两边的图形大小、形状都一样, 但并没有完全重合.你看 (拿起了平行四边形边指边说) , 这边多一些, 而那边又少了一些, 不符合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所以我们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能抓住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进行分析, 真厉害!

甲方:我们反对.虽然对折后两边没有完全重合, 但只要我们沿着折痕剪开, 换一个方向两边就完全重合了, 所以我们坚持认为它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乙方:可是, 黑板上写得清清楚楚, 只有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 才是轴对称图形.如果剪开的话, 原来图形的特点就被破坏了, 最多只能说现在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台上台下一阵热烈的掌声.)

师:抓住了概念中的关键, 真了不起!

师:在这么多事实面前, 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甲方:现在, 我们也同意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由兴奋趋于平静, 这时, 有一名学生将手高高举起.)

生:我还有补充, 如果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 变成一个菱形, 那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了.

(说实话, 张老师可能真的没想到, 大家拭目以待.他稍作镇静, 随手拿起一个平行四边形剪了一个菱形.)

师:你给大家说明一下, 为什么它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生: (边折边说) 把它对折后, 两边完全重合, 所以它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师: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它让我们对平行四边形有了新的认识.

(可能因为受这名同学的启发, 又有学生举手.)

生:我觉得还有长方形、正方形, 它们也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

(张老师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与喜悦, 笑容自然地流露在脸上.)

师:感谢那名同学, 他让我们的思考从一般的平行四边形走向了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确, 这样考虑问题, 要比原来完整和准确得多.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张老师的话没说完, 又有学生激动地举起小手.)

生:既然这样, 我觉得刚才这个三角形虽然不是轴对称图形, 但有些特殊的三角形也是轴对称图形, 比如, 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他的发言赢得了阵阵掌声, 老师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投去了赞许的目光.)

生:我觉得这个梯形是轴对称图形, 但如果不等腰, 比如直角梯形或一般的梯形, 它就不是轴对称图形了. (再次响起了掌声.)

感悟

对教学而言, 对话与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 意味着平等合作, 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 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 对话和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 对话和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 而是一起分享理解, 促进学习.

上述的案例中, 我们发现, 只要给学生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在平等的环境下“对话与交流”, 就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意识, 成就了师生平等、互动生成、共享知识的精彩课堂.

上一篇:六一节捐资助学献爱心活动讲话下一篇:心理咨询之前要了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