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教学设计(共9篇)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了教学改革的一大突破口。多媒体设施介入课堂,也加快了课堂教学的进程,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互动性,我还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学习内容或学习方式。
关键词:教学手段;语文教学;信息技术;教学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广泛应用,不仅从手段上,而且从观念上都引起了教学的改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了教学改革的一大突破口。下面仅就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设施辅助初中语文教学,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养眼.生趣
过去的语文教学方式一般是:让学生感受“文本”想象、分析、归纳、表述(口头、书面)、巩固练习。遇到那些具体介绍某一事物的文章时,这种学法就显得很单调、枯燥,学生的学习状态也相当被动。现在有了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设施,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改变。如我们在学习法布尔的《绿色蝈蝈》一课时,课前,先告知学生:让我们一同去寻找蝈蝈,看谁找到的那只最漂亮。于是孩子们千方百计地去寻找。实际上,授课前我们就已经共同走近“文本”探究“文本”了。而在过去,这一过程只是在课堂教学中才得以实现。
我确实也花了不少时间去网上寻找蝈蝈,终于在辛苦得
来的大量图片中筛选出一只浑身翠绿,有着鼓溜溜大眼睛的帅气蝈蝈,还有一只玲珑剔透,造型生动的“冰糖蝈蝈”。当制成的课件一展示出来,就赢得了孩子们的一片喝彩声。他们戏称“大眼睛”的为“蝈蝈王”。一看就喜欢上了,自然探究起来也格外来劲。他们除了仔细观察蝈蝈的外貌外,还十分认真地研究了它的生活习性、嗜好以及科学工作者们对它的评价等,小图片带来了大收获。学习方式也由原来静止的、被动的转变为动态的、主动参与式的。同样在学习《看云识天气》一文时,我们也分别去网上寻找课文中提到的各种云层的图片,一边细致观察揣摩天象,一边了解它与气候之间的联系;这些生动、逼真的东西,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唤醒了他们探索的欲望,使许多课文的学习成为了一个颇有意思的探究过程。
二、体验.感悟
多媒体设施介入课堂,也加快了课堂教学的进程,在各单元知识点强化练习或总复习时运用课件辅助教学,使教学节奏紧凑,教学效率提高,为课堂四十五分钟“扩容”。课文中一些比较复杂的说明、描写部分,过去费许多口舌也不一定说清楚,现在却变得好理解多了。如《斑羚飞渡》一课中最激动人心的场景—— 老斑羚要用自己的身体为小斑羚做“踏板”,这是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飞渡,是课文中最关键的情节。在组织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我们又从网上下载了
用flash制作的课件,动画式展示了斑羚飞渡这悲壮的一幕。小斑羚顺利飞渡之时,正是老斑羚跌落深谷的那一刻,小斑羚连续不断的成功飞渡伴随着老斑羚令人心碎的咩咩声,令孩子们惋惜不已,他们的心灵为老斑羚们无私的牺牲精神所震撼。这种惊心动魄的效果是单纯用口头语言描述所无法得到的。
三、情感.激荡
在激发情感方面,多媒体教学设施也发挥了其独特的优势。如学习《贝多芬》一课时,我用多媒体播放“命运交响曲”,提示学生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反复倾听的过程中,他们听出了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的忧伤、孤独与痛苦,也听出了当命运之灾降临时,他内心汹涌的波涛声,那是他对艺术执着的热爱与追求,旋律中回荡着这位音乐巨人要与命运抗争的决心与誓言。良好的多媒体音响效果,丰富了学生的视听体验,使他们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当课文内容涉及到孩子们比较陌生的事物时,多媒体课件也显示出其直观展示的长处。如学习《安塞腰鼓》一课,先连续播放粗犷豪放的演出画面,让学生看到了“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们,发狠了,望情了,没命了的擂鼓狂舞”,感受黄土高原上人们的旺盛活力,体会腰鼓的火爆热烈风格,一边引导他们倾听鼓声,那能“使冰冷的空气变得燥热,使恬静的阳光变得飞溅,使困倦的世界变得亢奋”的鼓声,确是有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学生的情绪完全融入其中,然后再来朗诵课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个性.活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创造一种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张扬自己的个性,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然而,学生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他们各自的学习起点、反应速度、记忆品质、学习方式以及对新事物的认知、领悟能力都存在很大差异,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很难顾及到这种差异,因而也就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利用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却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使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如我们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双向性,了解学生的心理及现状,便于有针对性地启发学生,由于没有面对面的顾虑、拘束,学生多数能放开胆子说出心里话,教师可适时点拨、鼓励、解答问题。
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互动性,我还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学习内容或学习方式。如通过网上信箱检查学生的作业,帮助爱好写作的学生批改作文;同爱做课件的学生交流资料、图片等,使他们打心眼儿里喜欢学习语文。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下,一些学生不再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饶有兴致的事,故而乐此不疲,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与展示。?
五、会用.用好
在用多媒体设施辅助教学时不能滥用课件。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课型、所有的课文都适合用计算机辅助授课。教师应视实际情形定夺。如一些议论性、说明性的文章就不一定采用多媒体课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注意不能远离甚至脱离“文本”,于无意间省略了学生对书面语的体验过程,导致他们对语言文字的反应迟钝,排斥、厌烦,甚至领悟力下降。学生一旦对课件产生了依赖性,只对图片发生兴趣,便降低了对文字的敏感性,想象枯竭,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
总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计算机、多媒体用于教学,不是一种奢侈的摆设,更不是一种高科技手段的炫耀,而是一种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简便快捷的工具,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是未来社会对教育的呼唤。为此,我们必须会用它,用好它,让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大有作为。
21世纪是学习的时代,只有终身学习、终身研究的人,才可能有“本钱”为“人师”。时代不同了,教师不能再做凄苦的蜡烛,“蜡炬成灰泪始干”,要做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角色。教师的形象可以理解为是一部可以升级的“电脑”,随着时代的需要不断“充电”,不断扩大“内存”,不断地“更新换代”。教师的工作已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移动”或“复制”,而是“点燃”,是用智慧去点燃孩子们的兴趣,点燃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使其熊熊燃烧,照亮他们的人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特点
1.1 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推进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丰富了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和质量,形成了现代教学的发展的重要推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包括学科整合、媒体整合和角色整合三个内容。北京师范大学的何克抗教授曾说:“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尤其是在‘主导—主体’教学理论指导下,把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识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与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去,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不难看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从其本身特点来看,就具有先天的多样性优势和发展应用活力。
1.2 完善的技术手段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提供了技术保障
目前,绝大多数院校建设有较为完备的校园网络,并全面服务于教育教学和科研学术的整个过程。门户网站提供常用教育网站的链接;主服务器提供工具软件库、电子图书馆、虚拟化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WWW服务器则为利用互联网资源提供了方便。另外,校园网的资源库还提供了海量的音频、视频、动画等各种资源供师生使用,其中包括大量的英文一手资源。这些都为信息技术和英语教学的整合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形成了软、硬件环境和资源支持,为校园网和互联网以及相关软件应用在常规英语教学中,并及时、快速服务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环境。
2 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实践
2.1 英语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更适合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整合可以从教师的教学、学生主体、教学媒介即教材和教学评价反馈、学生的学习、教学科研等途径来实现,而教师和学生是整合的关键因素:1)教师在课程整合中的角色;2)学生在课程整合中的角色;3)教材在课程整合中的角色;4)整合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
2.2 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整合可以使学习的过程直观便利
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是教师学生的学习策略指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结合。通过信息技术学习英语则是一条新颖、有效的创新途径。首先,关注英语语言学习规律的把握;其次,关注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辅助学习。对于前者,我们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讲座、讨论等方式指导学生加强英语学习,教师也可以把平时在互联网上收集到的英语学习资源分类整理共享给学生,为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运用网络学习英语提供有力帮助。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可以较好地利用从这些网站中获取的信息,拓展有限的教学内容,并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制作电子作品,丰富课堂学习内容,使英语学习个更有趣味性。
2.3 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整合能方便快捷的拓宽教师视野
通过互联网搜集各种有关英语学习和教学的网站,一方面搜集积累教学和学习素材,丰富课堂教学材料,同时还通过较好的英语教学研究网站进行网络在线学习,拓展教师教学研究视野,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
3 思考和启示
3.1 更新观念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重在信息获取、筛选和运用,同时,技术还是获得和加工信息的工具。实现课程整合最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革新,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比作各学科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要在己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从而更好完成课程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
3.2 积极开展理论学习
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教师必须不断“充电”才能满足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教师要做终身学习者。作为一种新的课程设计思想和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着深刻的理论背景。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理论,努力搞好教育教学。
3.3 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能力
通常,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通过自己查找信息,进行自主与协作相结合的自主学习方式。在利用信息技术完成教学任务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形成闭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发挥主体性,发展个性,这是整合信息技术和英语教学的最终理想结果之一。
摘要:该文给出了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探讨了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实践,提出了对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信息技术 阅读教学整合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能力将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新课标的实施,语文教学面临巨大的变革。对于广大高中语文教师来说,这是一次机遇,更是一种挑战。我们要深入理解新课标的新理念,确立新的教学观念。
一、新课标呼唤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
长期以来,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生渐渐失去了自己猎取知识的能力,放弃了自己的主体地位。未来的文盲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未来要求我们终身学习,个性化发展。为此,新课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崭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自主,就是学习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语文学习成为个性化的行为。合作,就是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应加强交流,取长补短,丰富自己。这更是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后的必需素质。探究,就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思考,去提出问题,去寻找答案。
学习方式的革命,要求我们建立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将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可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极大地活跃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恰当地使用电教媒体、网络,以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形象反映客观事物,以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才能较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视听感官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利于实现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索性学习,最大程度地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作用
信息技术不仅具有其它直观教学的优点,而且还有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操作方便等特点,能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的环境。为此,谈谈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具体作用。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自主学习
新课标要求学生“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这方面信息技术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使面向学生的画面生动活泼、色彩鲜艳、声情并茂: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能调动各种感官功能,增加教学的魅力,改变以往课堂上学生只能看黑板、听老师讲的单调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起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自主学习,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企及的。
2.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实现合作学习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通过局域网合作学习和小组协同作业来培养合作学习能力,与别的学生交换意见和看法,在交流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有利于学生质疑解疑,实现探究学习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实践证明,综合应用各种教学手段,巧妙结合信息技术,注意准确地把握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演示契机,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4.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实现五个转变:一是教师角色的转变: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二是学生地位的转变: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发现者;三是媒体的改变:由教师的演示、讲解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四是教学内容的转变:由单纯的讲解知识转变为构建知识、迁移能力;五是教学过程的改变:由教师讲学生听转变为创设环境,学生探索、讨论、建构意义。
三、有关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几点思考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有其巨大的优越性。但是,在整合中,笔者感觉以下两点是值得注意的:
1.材料的选取要有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
材料的选取要有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不要把课件变成材料的堆砌。使用信息技术,只有注意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去选取适当的材料,以及注意材料展示的方法和手段,这样才能真正获得课堂教学的成功。
2.设计要有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设计要有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不要只停留在展示学习内容上。只有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以学生为本,注意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开发,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四、展望
进行课程改革乃至全方位的教育改革,是一个宏大的目标,是一条漫长而修远的路。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是现代教育的趋势和需要,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应转变观念,认识到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积极投身到现代教育改革中,不断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孙泽平.网络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4)
2.韩晓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4,(5)
21世纪人类社会是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社会的特点是个性化、多样化、关心人、尊重人,一切为了人成为信息社会的主旋律。信息化整合小学科学教学应该有崭新的教学方法、形式,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教学作为创新型教学的尝试,它摒弃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而是采用近年来兴起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标。所以我们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科学知识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方式的整合 1.观察类型课的整合教学:
我对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整合作了如下的探索实践。即把信息技术作为信息环境和加工工具,通过在线学习使学生获得真实可信、印象深刻的感性知识,从而正确感知事物的性状特征,实现前所未有的突破。例如:《我们的动植物》一课,是以我们的动植物身体的共同特征以及其他相关我们的动植物知识为内容的综合型观察课。按照以往的科学课传统教学方法,只是提供给学生有限的几盒我们的动植物标本或几张投影片,让他们跟着老师的教学过程认识几种我们的动植物,然后从动物的头、胸、腹到触角、足、翅膀,从植物的根、茎、叶到种子、果实等一一进行归类概括,从而了解我们的动植物的身体特征,形成我们的动植物的概念。这样的学习,学生只能是被动、机械地接受。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初始阶段的教学方式则是运用多媒体演示型课件。这种整合方式当然可以增加我们的动植物画面的能见度,而且有些课件还能根据教学的重点,在学生认识我们的动植物身体特征时把各种我们的动物的头、胸、腹,植物的根、茎、叶、种子、果实分解开来,帮助学生观察、归类,化解了教学的难点,而且还增强了学生学习我们的动植物知识的兴趣。但这种教学方式仍然没有打破传统自然观察课的“教师说,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媒体现,学生看”的被动接受程式。而现在采取以资源为中心的学科整合发展阶段的教学,则是以现代认知理论—“发现法”为指导,以培养学生整理资料以及探究性学习为重点,引导学生围绕“ 我们的动植物”这一主题从网上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和加工信息,这种以资源为中心的在线学习模式,完全可以建构起新的知识框架。教学过程是采用了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检索资料,自己分析比较,自己整理归类,自己自学拓展,自主探究答案”的教学策略。首先,学生围绕“我们的动植物”提出了许多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我们的动植物的身体是怎样的?”“我们的动植物是如何繁殖后代的?”“我们的动植物是生活在哪里的?”“我们的动物都吃些什么东西„„”然后,教师在网上推荐部分我们的动植物身体构造的画面资料,供学生自己分析、比较;接着,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资料应用Word整理表格,对有关我们的动植物体形特点进行逐一整理、归类、填写,从而得出我们的动植物身体的共同特征是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其中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一到二对翅膀和三对足;最后,学生在对我们的动植物身体特征有所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在线网络自主选择教师介绍的各种我们的动植物网站,以独立自学或协作探究的方式拓展有关我们的动植物的其他知识,突破了以知识为中心的教材束缚,并由课堂虚拟网扩展到课外城域网。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既提高了自身信息素养,又丰富了知识、学会了网上选择、检索信息的学习能力,从而全面呈现了信息技术与科学的有机整合。本课除了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商会话能力的培养外,还充分运用了在线网络人机交互的优势,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和欲望。从而构建起科学知识、探究能力、学习态度“三位一体”有机结合的学科教学新架构,并在在线网络的资源设计等方面,突破了仅呈现教材内容和情景画面的单一模式,增加了学生自主选择内容以及由局域网扩展到与城域网或广域网之间的超链接,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学生探索学习的内容,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主动发展精神。2.实验类型课的整合教学:
小学科学实验课,是诸多课型中最常见、最基本的课型之一。实验课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以获得正确的知识并形成技能,培养科学的分析方法和科学态度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因此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与科学实验有机整合,特别是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在《电和磁》的单元中,我对其中“暗盒简单电路的判断与接线方式”作了信息技术与科学实验教学整合的探索。
“暗盒简单电路的判断与接线方式”一课的教学任务是1.通过实验和推理,使学生学会简单的电路连接方式,正确判断暗盒内接头的通断情况。2.运用计算机研究暗盒内多个接头的连接方式,提高学生的假设、推理能力。3.通过假设推理及探究验证等过程,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本课教学重点是研究暗盒内接头的连接方式;难点是根据一定的规律找出暗合内接头的不同连接方式。按照传统的自然实验教学方法,通常是先让学生动手用暗盒外接电路做个实验,以证明暗盒中接头连接是否良好。然后,教师用演示图片或投影展示暗盒内接头的连接状况,讲解暗盒中几种电路连接形式。这样的先动手后观察分析,似乎是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但实质上学生只作了简单的操作与判断,无需多动脑筋思考,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与发散、创新能力。这样的实验实际也是一种填灌式的教学,无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与科学素质。为了从根本上改革这种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我在这节课中按照布鲁纳的“发现”教学理论,将信息技术与实验过程设计进行了充分的整合。在强调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处理信息能力以及协作能力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即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实验课的操作程序就是按照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模式分为:提出问题—推理假设—进行验证—作出结论四个阶段开展。其中信息技术扮演着“研发工具”的角色。本课所设计的工具型教学课件为教和学提供了极好的支持。
由于本课的信息技术是作为一种“研发工具”与实验教学整合,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成为本课的主体,由此,使全班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空前高涨,在整堂课中,不仅大大发挥了学生之间的协作精神,而且使他们做到了人人积极动脑思考,创新思维的灵感火花不断迸发,从而使全班学生都获得了一种成就感并大大提高了自信心。
以上是我对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整合探索研究中的两个实例,目前这种整合还是处于探索的过程中,但已经深深地感到这样的整合对于改革科学教学的模式、策略等方面具有极强的生命力。相信随着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深入发展,必将使整合进入全方位的改革阶段,实现课程改革的更高目标,科学教学也必将与其它学科一样,会加速实现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从而更好、更多地为培养21世纪信息化社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服务。
在科学教学之外,我总是先让学生上网查询资料、信息,从学生最关注的淄博的空气以及环境现状入手,了解淄博的空气以及环境现状,并且注意从学生周围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科学知识的“原型”和最新的信息,查询有关图片以及文字资料。然后马上让学生在网上查询造成环境污染的成因,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和对新鲜事物及新信息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让学生研究环境污染的形成过程。然而这些教学内容比较宏观、抽象,离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实际都比较远,因此我们借助信息技术,解决无法跨越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宏观的现象浓缩进教室,把横山的环境状况缩短至几分、几秒展现在学生面前;把复杂的污染环境的成因,变得集中、具体和形象。不仅让学生对空气和环境的污染有了深层次的认识,以及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更使学生经历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称之为“课前小研究”。
教学中,我利用了信息资源、现代化手段来跨越时空的界限。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科学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和现代化手段,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科学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改变传统的科学教学内容,不但使科学教材“活”起来,更让学生的科学学习置身于信息化的时代;同时也拓展了教师的知识视野。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需注意的问题
在“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研究过程中,我感到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进行教学,其中计算机只是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而且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尤其是小学生,往往因相关同步知识不具备而使辅助教学本身遇到障碍。
2、从科学课程的教学需求出发来使用计算机,而不是为了用计算机而使用。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使用计算机,是要发挥计算机长处,而不是抛开传统教学的一切只要用计算机就行了。
3、网络上的资源非常丰富,但重复现象较多,质量比较低,不能直接用于教学。若是全部由教师进行自制,又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又受到一定技术水平的制约,不能精确地表现出设计的需求,还会耽误本身的教学任务。
在英语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根本目标和衡量标准,是看其能否有效地改善学习状况,提高学习效率,达到课程预期效果,促进学生发展。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课程;强调应用信息技术其出发点首先应当是教学,而不是技术;强调信息技术能在哪些地方增强学习效果,能使学生完成用其他方法做不到的事。
一、应用信息技术重构教学模式
在英语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目标是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英语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它包括三个要素:首先要在以多媒体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英语教学活动。
其次对英语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
再次是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
在英语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是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的变革。
这是因为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而且也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另外,也要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生的认知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则是创设一种学生能独立探究的环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
二、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法
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音像、电视、报刊、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英语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英语课程资源越来越多的呈现多媒化、网络化。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将教学中的内容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化远为近、化过去为现在,使课程的学习融声音、图像、文字、视频、动画等于一体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习效率。
特别是在当下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可以使更大范围的英语资源为教学所用。
如,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访问各种英语学习网站、阅览电子书刊、访问虚拟图书馆来进行自主学习;还可以通过办电子板报、做个人英语网页与中外的学子进行交流等等。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英语教学就有了更具人性化的英语课程资源,就能真正打破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
三、应用信息技术转变教学观念
如果教师固有的教学观点和思想一成不变,教师就会把计算机当作传统教学方法的附属物,不能很好地发挥计算机的独特潜力,只能用它作演示或练习用。
具体地来说,要发生四大转变:首先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要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活动的导演者。
其次是学生地位的转变,学生要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
再次是多媒体作用的转变,把多媒体从原来作为教师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最后是教学过程的转变,把教学过程从传统的逻辑分析讲授过程,转变为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来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认知过程。
四、应用信息技术改变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步骤。
英语学习策略主要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
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如借助网上的图片、图表、图像等非语言信息进行理解和表达,改进认知方法。
在调控策略方面,可培养学生自觉地控制整个学习过程。
如在网上搜寻资料、使用远程数据库和文件,与学伴进行在线交流、获得在线咨询、在线支持。
学习者通过问题的解决方式,完成学习目标,在此过程中逐渐掌握对信息进行有效的检索、评价、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而改善调控策略。
在交际策略方面,可鼓励学生上网和其他教师、学生进行交流,以提高他们的英语交际水平。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发现并掌握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性质,懂得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2、了解三角形稳定性的特点,并能寻找到生活中的运用。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交流、发现等活动,发展平面几何观念;
2、通过实践去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精神;
2、在平等的教学氛围中,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拉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二、教学重点:
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实验、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三、教学难点: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发现。
四、教 法:
新的课堂教学采用“情境—问题—探究—反思—提高”,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践和猜测的发现过程。
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积极参与,生动活泼地发现新知识。
教师耐心引导、分析、讲解和提问,及时点拨,及时对学生的意见进行肯定与评议,使学生思维逐步扩展。
确定本课主要的教法为:
1、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模型教学;
2、实践式、讨论式教学;
3、评议结合教学。
五、学 法:
从实践中探索―――在讨论中发现―――到生活中对比。
六、教学设计
准备问题:
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课件演示: 如果我们要从A地到B地,你会选择哪种走法呢?
(说明:这一步是学生尝试活动的准备阶段,回顾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发现过程中。)进行新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姚明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和喜欢的篮球明星,根据篮球明星姚明的有关资料,你能算出姚明的步幅有多大?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学习: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板书课题:《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课件演示:
(说明:设置悬念,从情境中营造可探索的环境,从一开始就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用同学们感兴趣的事,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快乐的讨论与探索中尽可能地展示学生丰富的资源、儿童的信息,使课堂教学活动更精彩,更充满生机与活力。)
2、自己实践,发现新知:
① 动手做一做:
用长度分别为7cm、2cm、5cm、4cm的四根小棒,同学们发挥想像,任意取其中的三根,首尾连接,搭成三角形。并思考以下问题:
(说明:学生有了好奇心,同时将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这一步是使学生从实践活动中自己发挥创造力、发现各种可能的结果。学生进行分组实践,遇到困难可提问,同桌学生也可互相商量。这时引导学生实践就成为学生切身的需要。等实践到一定时机时,转入下一步。)
② 交流反馈
③ 形成性质
(说明:通过“做一做”使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并在活动中发现问题。通过观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对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思考和直观的推理,获得新知,并学会初步说理,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根据实践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加以分析点评,并用课件总结各种可能。)
④ 作图验证
⑤ 再试一试(说明:既使得学生会用圆规和直尺画三角形,又让学生在作图中更加体会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性质,也为下面三角形稳定性的学习埋下伏笔。)
3、继续实践,继续发现: ① 再动一动手
(说明:通过“再动一动手”这一活动,引导学生从实践中初步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
② 得出性质
通过展示教具三角形与四边形。加深学生对这一性质的感性认识。课件演示
(说明:展示教具,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通过课件,带领同学们到生活实践中的去寻找三角形稳定性的运用,同时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图形之美。)
4、重点内容,尝试练习:
这一步是学生尝试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巡视,以便及时掌握学生尝试练习的反馈信息,找准学生困难在哪里,这就为后面教师讲解提供信息,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学生尝试中遇到困难,同桌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帮助。
5、针对困惑,教师讲解:
根据课堂反馈信息,对尝试题进行点评。
(说明:学生互相讨论后,迫切需要知道自己尝试的结果是否正确,这时教师讲解的火候已到。教师只要针对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教学重点和难点地方进行讲解。这是确保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的关键一步。在“想一想”这一题的启发过程中,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6、会学数学,学会小结
在课堂小结前,问一问同学: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后,返回到本节课的开始,让同学讨论姚明步幅有多大的问题。
(说明:通过小结,一方面使学生主动地把本课的知识内容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同时熏陶学生逐步达到“会学”数学的境界。“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这时学生已经能很轻松得回答姚明的步幅到底有多大了。)
7、推荐创新,布置作业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尽管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几乎已被全世界所公认, 在学校里相对的投入也很大, 计算机却始终是“游离于教学的核心以外”。学校的主业, 即各学科课程的教学, 没有享受到多少由计算机带来的效益。但通过长期的实践与理论探索,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概念逐渐清晰起来, 近几年来, 更被看作是改革传统教学弊端的重要举措。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定义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 就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 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 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 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改变教与学的效果,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整合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教师如何教的问题, 更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整合到各学科中, 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创新思维
用什么技术来进行课程整合呢?笔者认为课程整合可从局部做起, 全方位开花, 最终将其系统化。如信息技术课堂中采用语文、数学、生物等学科的内容;各学科利用信息技术, 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利用信息技术, 既可以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 也可以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 为学习者提供对相同问题的多种不同的观点的比较、分析和思考的条件, 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 深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和效果;结合现行的课改, 踏踏实实地从新课标的实施入手, 从研究性学习入手……最后涓涓细流汇成河流。
新课程倡导创设情景, 结果一些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制作课件上。有的教师在教学生学习生字时用多媒体演示, 这样一来, 写字的过程没有了, 笔顺笔画也看不出来。还有的教师把课本上的图画做成课件, 再用多媒体演示出来。针对这种做法, 一些教师的看法是, 运用多媒体教学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拓展视野和教学的思路上, 通过信息技术呈现教科书以外的内容, 向学生展示在生活中难以观察到的图形, 使学生了解到更生动、更丰富的教学内容。
有专家认为, 不应该夸大信息技术在新课程中的作用, 也不应该用信息技术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是否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有的地方评课, 把教师授课是否用多媒体作为一项指标加分, 而且不管该不该用, 用得好不好。似乎教师授课不使用多媒体, 就不是一堂好课, 这完全是一种误导。
新课程强调设置情境, 但设置情境并不一定都要采用计算机技术, 许多情境的设置是基于生活的, 根本不需要昂贵的器材。比如, 化学课利用演示实验、化学问题、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等都可以创设学习情境;在有关“元素”的教学中, 展示地壳、海水和人体中元素量含表;在有关“化学材料”的教学中, 展示古代石器、瓷器、青铜器、铁器以及各种现代新材料的图片或实物;在有关环境保护的教学中, 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环境污染造成危害的影像或图片资料。教师还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富有思考和启发性的问题来设置学习情境。要避免教师投入太多的精力开发一次性课件, 应当根据不同学校的发展水平和特点, 对信息技术进行多样性、创新性的应用, 防止技术配置和信息技术应用上的“一刀切”。计算机技术运用于教学之中, 应当适度、适合, 不要为了技术而使用技术, 用得不恰当反而会增加教师的负担。城市有城市的特点, 农村有农村的优势, 不必追求一致。有些课就是用了现代化手段, 从表面上看很花哨, 也有可能搞的是机械的学习活动。
教学中要注意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技术的结合, 不应忽略原有的技术设备和资源, 技术的更新不应盲目攀比, 应根据本地和本校的现状, 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实物投影仪、录音、录像等结合起来, 综合运用。可以观察的、动手做的、该写的、该画的不能取消。比如, 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 教师应当重视利用地理图像, 通过阅读使用地理图像和绘制简易地图, 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当然,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利用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 丰富地理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育、教育科研、整合等是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研究中的常用学术名词。正确理解它们的内涵、联系与相关点, 有助于从理论的高度认识到,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研究是与学校整体教学改革紧密相关的, 从而确保学校从实际情况出发, 全面规划、实施围绕以整合为中心的改革框架, 把整合研究作为学校办出特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 作为一种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的实实在在行动。我们是这样理解如下这些基本概念的:
1.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核心内容, 按国际上流行说法, 信息技术是指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的技术。在中小学教育实践活动中, 一般指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
2. 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
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 它是中学生一门必修课程。教育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中规定:2001年底前, 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 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 最迟于2003学年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 信息技术知识也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 但教师与学生要求掌握知识的侧重面不同, 教师重在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
3. 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手段
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手段, 它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未来的课堂教学方式发展趋势将由目前的“以教为主”变为“以教为辅”, 以学生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知识和能力为主的“人本主义”教学方式。
4. 信息技术作为新文化
信息技术作为新文化, 由此产生的道德、安全、犯罪等等都是全新的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研究时, 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这种新文化的特殊性:它给人类带来文明的同时, 也带来了糟粕和垃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任务中特别指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 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加强信息技术法制教育和网络伦理道德教育, 提高学生对假、丑、恶的分辨能力, 把网络法制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等作为学校德育教育, 融入其他学科教学整合中, 也是研究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
5. 信息技术作为设施工程
信息技术作为设施工程, 它是学校实施教育信息化的物质基础。教育部提出: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 在中小学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 准备用5—10年时间, 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都能够上网, 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 提高中小学的教育质量。信息技术设施工程是信息技术基础之基础, 必须在这方面加大投入, 没有信息技术设施,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也就无从谈起。
6. 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教育的关系
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应用信息技术手段, 加强信息技术文化道德教育, 实施信息技术工程是个渐进过程, 这些过程的集合就是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
7.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
“整合”的主要含义是结合、融合、集成、成为一体、一体化等等。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 共同完成课程学习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与学方式。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是我国面向未来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 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 又具有相对独立的特点, 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国外将这种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方式称为数字化学习。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表现为课程如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理想追求。它是一个系统工程, 在这个系统中各要素整体协调、相互渗透, 从而达到聚积效应, 获得更好的教育效益。它不是一个结果, 而是一个过程, 它应时而生, 也会随技术应用成熟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中, 信息技术既作为基础学科, 又作为认知工具, 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 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
关键词:技术;课程整合;创造性;实践能力;兴趣
课程标准中提出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技术具有在科学知识实现其经济与社会价值过程中的转化作用、在国民经济增长和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中的推动作用、在增进人们的沟通与理解、加速不同民族文化融合中的促进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通用技术课程已成为普通高中的一门必修课。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信息技术教育和通用技术教育的衔接,是培养学生在技术学习中的探究、试验和创造能力的综合学科。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形成了技术课程形态的历史突破,是课程改革教育创新的标志之一。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课程整合,就是在通用技术课程学习活动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锻炼实践能力。对我们高中来说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学科都是技术课程,它们有着相同的特点和共性,两者之间的整合其核心就在于如何充分發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知识加工的主体。
一、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都同属于技术课程,两者之间有很多共性,课程整合相对容易
信息技术主要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理论,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而在新的“通用技术课程标准”中指出,通用技术主要“培养学生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拓展技术学习的视野,学会或掌握一些通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技术及其设计的一般思想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技术探究、应用技术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终身进行技术学习的能力;形成和保持对技术的兴趣的学习愿望,具有正确的技术的学习习惯,发展初步的技术能力和一定的职业规则能力,为迎接未来社会挑战、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两者之间有很多的共同点。
二、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整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用技术这门学科涉及面非常广,可课本的内容又很有限,相关的材料更是少,如果采取在教室中传统的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那么这堂课应该是枯燥无味的,又怎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所以,很多知识都需要从网上来搜索一些信息,这就需要在课前充分备课,然后在网上搜索有用的信息做成课件,课上一边讲,一边给学生们播放做好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极大地丰富了通用技术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反映出客观的事物,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丰富的教学内容满足了学生在视听和感官上的需求,充分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从而激励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兴趣可以说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才会产生心之向往的情感,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实现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例如,我在讲第二章第一节“做一名优秀的设计师”时,我们可以从网上搜索了很多关于设计的图片,然后精心挑选,给学生们播放。优美的设计,动听的音乐,立刻使学生们耳目一新,学生非常感慨,希望自己将来也能有所创新。对设计很感兴趣,在学生渴望自己有设计本领的前提下,在学习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很容易的,在讲解的过程中同学们积极的配合我,同时他们更加轻松地掌握了这个知识点,课堂效率很高。运用信息技术的整合能够增强教学的感染力,使学生融入技术设计领域中,不但使学生一目了然,而且还能“印象深刻”。
三、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的整合可以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并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是通用技术的重要工具之一,把信息技术引入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之中,提髙了技术内容的先进性,改变了技术的学习方式,降低了技能学习的难度,提高了技术学习的效率。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的是讲解者,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学生消极、被动的接受知识。课程整合进入课堂后,教师从单纯的讲授者转变成教学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应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模式,可以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上,使用计算机进行演示,这样能为全体学生的充分感知创设情境,既能重新组织教学情境也能促进学生形成比较清晰的表象,为学生形成学习概念规律等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理解。将多媒体教学应用到通用技术课程中是现代教育普遍采用的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对于传统教学中教师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等,多媒体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等手段予以解决。例如,第二章中关于“三视图”的内容是个重点更是个难点,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给同学们展示三投影面体系的形成、三视图的概念以及三视图的展开,比单方面的用语言去描述更能加深同学们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我们曾在下面学校进行过调查,有一位老师在他所教的班级里做过这样的实验,其中三个班没有利用多媒体手段,在第二节课提问时,结果表明,这三个班只有三分之一的同学对这个概念理解了,然而另外其他六个班则占有五分之四,可想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课程整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共处一个领域,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对教科书中的技术性质的介绍,当地新技术的发展,技术设计的过程等都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技术设计、技术实验、技术评价等内容的教学,也都可以借助软件等工具来进行。
四、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的整合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课程整合意味着在已有课程学习活动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培养创新精神和锻炼实践能力,它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我认为学生的信息能力培养出来,就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把信息技术作为通用技术教学的认知工具和知识载体,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交流、网络学习等策略,围绕通用技术学科知识的学习进行整合。比如:在通用技术《专利的申请及其保护》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首先通过上网查询资料,展示一些知识产权侵权案例,通过实际发生案件结合理论,让学生参与讨论,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思想创新,鼓励学生勇敢的发表自己意见。这样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认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通用技术学科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通用技术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中,我们要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通用技术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他将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
北京市电化教育研究会
一、为什么要开展教学设计大赛活动:
1.教学设计问题重新被重视
2000年教育部提出启动教育信息化工程以后、网络、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媒体进入到教学过程引发了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教师们对于整合感到困难,实际上是课前对整合教学如何进行设计缺乏考虑所致。
其实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在1998年就提出了:
*要从学科教学角度出发来使用计算机;
*要强调教师的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和学科教学基础,要在充分了解传统教学基础上使用计算机;
*要注重教学设计,把教学设计作为灵魂。
这样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的理论和技术就成为当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突出问题被提了出来。
2.教学设计是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要素形成一体化的关键环节。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资源、学习情境、学习工具与学科教学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但是这种融合不会自动的发生,它需要事先进行精心的设计和组织,使两者能够协调有序。此处的设计和组织工作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设计。
3.1996年市馆曾经搞过电教说课评课活动,说课其实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过程的反思,那次活动在各区县馆的参与下,相当于在全市进行了一次教学设计思想理论的普及,有力地配合了第二年全市的教学基本功大赛,许多参加过说课培训的老师都显示了比较高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水平。由于教学设计是要在深层次考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各个教学要素的协调问题,可以为教师解决整合的技术和方法,所以市教育技术研究会重新把教学设计的研究作为今后一段时间的研究课题。
二、什么是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理论和观念在不断发展中
现在教学设计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一些新的见解和观点也层出不穷,各家争论也比较大。
笔者最近查了一些资料,根据美国的最近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作为教学设计理论最重要的参考书,居前三名的分别是:迪克和加里的《系统化教学设计》(1996年)、加涅和布里格斯的《教学设计原理》(1992年)以及加涅于1985年写的《学习的条件和教学理论》,这说明在美国传统的教学设计工具书多年来没有太大变化。所以我们这次教学设计大赛,还是介绍一些目前比较公认的,比较成熟的设计方法。
但是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要考虑,如何让我们设计出来的课程能体现新的教学理念,比如,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等等,因为在不同的教学观指导下,会产生不同的教学设计。比如你是按复习提问——引入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巩固——布置作业,五大环节的程序来设计教学,人家一听就知道你的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而一个注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师,他设计的教学过程,一般是提供问题—建立假说—讨论验证—形成概念,其教学策略是发现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改的要求,我们老师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注意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问题的分析者、学习过程的指导者、教学策略的决策者、教学资源的组织者。这是保证我们的教学设计与新课改指导思想一致的前提。
2、什么是教学设计
各家说法大同小异,最简洁的是李克东的定义,“教学设计就是应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分析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
①
从教学设计的定义可以看出,教学设计首先是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系统,设计的目的是要对课堂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进行协调和控制,使课堂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达到优化。
②
教学设计是以分析教学问题和教学需求为基础的。因此要首先作好教学分析,分析之后要明确解决教学问题的目标是什么。
③
教学目标确定之后就要考虑达到目标需要哪些条件,采用那些方法,通过什么样的步骤,帮助我们接近教学目标,这些方法步骤被称为教学策略。
④
作为完整的设计过程,在实施之后都要对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对设计方案进行修订,使方案趋于完善,这样可以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我们教师的课后小结就是一个自我评价、修订、完善的过程。)
以上四项就是教学设计所涉及的全部内容,但是请大家注意我们这次活动的主题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考虑一定的教学条件,在什么样的教学空间展开教学。我们现在依托的信息技术环境有三种:
·依托校园网的教室多媒体环境
·基于网络教室的局域网环境
·直接利用INTELNET的广泛互联网环境
老师们常用的是前两种,我们也主要是介绍前两种教学环境的设计方法。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法
(一)知识点、教学目标的配置
①
教学目标受课程标准的制约
课程标准以前叫教学大纲,被称之为教育宪法,改称课程标准是考虑到教育固有的规律,有意识地弱化了大纲的指令性质。但是课程标准是课程最终达到的目标,是教学目标的总体性的终极标准,不能充分体现对每一节课的达标要求。教学目标是针对一节课的知识,它要求很具体,根据知识点的性质不同,要求学生达到的认知水平也不同。
有影响的教学目标体系有两个,一个是加涅的认知目标体系,另一个是布卢姆的认知目标体系,我们国家广泛使用的是布卢姆的体系。但布卢姆的教学目标深受美国文化和思维习惯的影响,各国在引进时都作了相应的修改,我们国家各省市对教学目标分级处理也不同,比如吴边显在《新教学论》中就将认知水平分成记忆、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四级,我们在进行知识、目标与教学策略配置时,应当根据北京市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拟定教学目标。
各位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要有行为动词,因为只有通过对学生外显行为的观察,才能随时掌握你的教学是否达标了。
另外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目标分类,布卢姆的教育目标是认知领域的,对于劳技课一类的教育目标还有一个动作技能领域目标,分为模仿、操作、精确、联接四级。对于思品一类的课有一个情感领域的目标,分为注意、反应、价值判断、组织化、价值复合形成个性五级。在此就不作详细介绍了。
②
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决定教学目标的因素有三个
·课程标准 代表了国家的意志和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往往在一个时期是不变的,是较稳定的常量。
·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的认知水平具有阶段性和群体性的特点,在某一学年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大致保持同步,在一段的时间内不会有大的变化,因此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就相对稳定。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要清楚所教学年段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
根据建构主义的认知理论和新课标的要求,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对学生的分析就更要摆到突出的地位。事实上即使在同一学年段或同一个班级里,学生的认知特点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属于视觉型的;有的属于听觉型的;有的属于动觉型的。因此在学习目标确定以后,教师在设计教学策略和组织教学资源时要考虑满足不同学习类型学生的学习需要。
·教材的知识内容的性质
教材知识内容日日更新,是最不稳定、最活跃的变量,因此,设定目标最关键的是要做好教材分析。进行教材分析要有两点必须考虑的
所作课在整个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承接关系。一般单元起始课往往要求学生记住定义、粗知方法,而单元的结尾课往往要求学生会运用定义和方法解决问题。
所作课有哪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中有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然后根据知识点的性质配置相应的教学目标。比如哪些知识只要知道就可以了,哪些要达到理解水平,哪些不但要理解,还要会应用。
教学目标是一个体系,包括三方面,知识掌握、技能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凡是整合课要把信息技术素养作为目标融到相关的条目中,比如通过对网上资料的浏览提高快速阅读能力;使学生掌握超文本的阅读方法等描述语句。如果直接上INTELNET在情感目标中还可以写:能自觉规避网上不良信息等内容。三方面要写全,再强调一遍知识点后面要跟行为动词,技能的升华就是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当于思想渗透和思想教育。
③如何交待教学目标
A.交待教材、章节、单元、第几课;
B.交待学生已具备了哪些与本课相关的知识;
C.交待本课与前后章节各方面知识的关系;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D.交待本节课的知识点、重点、难点,交待各知识点的性质;
E.根据课程标准,所教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最后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F.交待资源形态的特点,根据特点交待信息素养目标。
(二)如何确定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就是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顺序、学习活动程序、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资源和媒体的组织与呈现的总体考虑。
*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教学问题,解决教学问题的基础是分析教材,根据教材分析制定教学目标。第二步就是根据知识的性质,学生的学习风格配置策略和方法。
我们国家引入布卢姆的教学目标时,专家对有关的教材知识性质作了分类,即事实性的知识、概念性的知识、技能性的知识、原理性的知识、问题性的知识,对不同性质的知识作了教法提示,即展示事实、创设情境、提供示范、呈现过程、设疑思辨。构成一个直角梯形结构图。这个结构图可以作为制定教学策略的参考。
评价
设疑思辨
综合分析
应用
理解
知识 呈现过程
提供示范 创设情境
展示事实
事实知识
概念知识
技能知识
原理知识
问题知识
其实这个结构图也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索引,学生可以根据这个结构图,直接去搜索学习资源,比如事实的知识学生可以自己去查找典型事例,像赵州桥的样式等;原理性的知识学生可以去查找事物的演变过程,像减数分裂等等。设计时这样处理的教学策略,就更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教学的组织形式也是一种策略,我们现在基本上是以课堂群体学习活动为主,环境是基于校园网的多媒体环境或者是网络机房,组织形式上表面看与传统的组织形式没有太大区别,主要分三种:集体学习活动,适合于新知识的学习或群体练习;个别化学习,适合于有针对性的事实查找,简单问题的解决;分组合作学习,适合于复杂问题的意义建构。其中个别化学习与分组合作学习更适合在网络机房学习。当然多媒体教室里也可以进行分组合作学习,但如果分组时间过长,在知识处理上会遇到困难。
*学习活动程序就是我们常讲的教学步骤,教学程序、教学环节。在设计活动程序时,要注意知识的呈现顺序,学习活动的时间分配,很关键的一点是要给学生的学习活动留出充足的时间。
*在知识材料的组织上,由于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情境和大量的资源,教师要将网上的资源与课本的知识进行重组,形成新的系统知识提供给学生或者作为学生探究的对象和内容。这一点是传统的教学设计中没有考虑到的。
·在学生进行“会话”和“协作”时,教师不要忘记自己是“知识意义”的承载者,要能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这种交流只能是启发式的、引导式的、质疑式的,决不能是灌输式的,传授似的。
2、交待教学策略要注意说明选择策略的依据。
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主体,是教学设计的重心所在。在交待教学策略时,要讲清为什么选择这种策略。比如你采用设疑法导课,你就要说明“疑”可以启动学生的思维,集中注意,引起思考;如果你采用复习方法导入,你就要说明这是为了唤起学生头脑中旧知识的苏醒,以使新知识找到生长点。总之要善于用现代教学理论解释你的教学行为。
3、确定教学策略的依据
①
从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教学目的来考虑,比如上例所举导课的例子。
②
从知识点的性质来考虑,比如地理现象具有大尺度、慢变量的特点,要想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空间内讲述清楚有困难,所以采用视频手段来“浓缩”亿万年的变化过程,或是利用计算机来模拟这种演变过程。
③
从学生的认知需要来考虑,教学中当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或生活经验与新的知识有距离时,教学就会产生困难,这时教师或者设计一个恰当的类比事物(举例)使两者发生联系,或者利用课件或网络资源,提供替代经验,以弥补学生自身经验的不足。
上面介绍的三个方面以从学生的认知需要出发价值最高,因为这样的设计是从学生出发考虑教学,符合主体教育和建构主义认识论的教**流。
(三)信息环境与教学资源的配置 教学资源是指支持教学活动的物质条件、经济条件及心理条件。课本,教学媒体,网络环境、学生的心理素质都属于教学资源。为什么说学生的心理条件也是教学资源呢?现代教学论认为如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心理因素、情感因素,教学就会取得巨大效果,比如前几年推广的快乐教学、成功教学、情境教学就是充分调动和运用了心理条件。另外像上个世纪中期保加利亚洛扎诺夫搞的暗示教学,就是巧妙地运用了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相互作用,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发挥超常的记忆力,一节课可以使学生记住上百个单词。这是调动人潜意识资源的典型例子。
但是具体到媒体的组合上、信息环境的选择上、信息资源的配置上,也同样有设计组合的问题。因此在配置资源和信息环境时,首先要有对资源和媒体的分析。
1、分析的依据一般有以下三点:
(1)是教材的需要,或是弥补教材的不足,或是改变教材的知识形态,使知识形态适应学习者的学习风格。
知识是分形态的,有文字的形态、声音的形态、图像的形态,不同的人对知识形态的敏感性不同,越是低年级的学生对声像形态的知识接受能力越强。
(2)是学生的需要,或是为学生提供替代经验;或是创设教学情境;或是简约概括知识,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意义的构建。
(3)是考虑媒体的功能,比如音乐引导情绪升华感情的功能;音视频有引情入境的作用。
2需要指出的是,过去我们对常规电教媒体研究的是比较透彻的,对幻灯投影、录像机等媒体的表现力、重现力、接触面、参与性、受控性都有过分析和测试。信息技术进入教学以来,对一些软件平台媒体,则分析研究得不够,但是只有了解各种形态的资源特点,媒体的功能特性,我们在资源的组织上,软件媒体平台的选择上才会心中有数,运用自如。下面根据老师们在教学中的使用经验,做一个初步的归纳。
·资源库、网络资源及校园专题学习网站:信息成海量;交互性强;自主选择性强;知识形态丰富;超文本结构;易读取和下载;信息更新快。有些信息结构不良,须学习者重组。
· PowerPoint的教学功能
(1)能将教师冗长的叙述语言,简约、概括地表达出来。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有利于学生记忆。
(2)能提示操作步骤,有利于学生掌握操作技能。
(3)能呈现问题,引起思辨。
(4)贴上图片,能展示事实,引起话题。
(5)提供行为暗示,获得期望的行为。
(6)快速提供大量例题,进行学习训练。
(7)设计递进问题,指导思维方法,训练心智技能。
(8)设计反馈问题,进行诊断和评价。
·课件(包括链接的音频素材、图片、动画等)
(1)模拟、仿真,提供替代经验。
(2)创设情境,进行情境教学。
(3)提供示范,养成正确的行为动作。
(4)展示事物的发展过程和自然现象。
(5)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如布朗运动、纵波、横波等。
(6)微化宏观、放大微观,如讲天体、讲电子云等。
(7)辅助教学语言的说明,如讲圆周运动、行程问题、势能转换等。
·下载或扫描的word文档
(1)提供最新的事实、实例,保证教学的鲜活性。如神州5号、禽流感预防„„(2)提供教学的背景资料,如时代背景、作者生平„„
(3)对课本作前后延伸,丰富学生的信息量,如预习指导,有关科技的新进展。
(4)提供范文,增加阅读量。
(5)当堂删改、点评,进行作文教学。这是word软件对作文教学的最大贡献,有了word软件可以群批群改,面批面改了。
·FrontPage
综合了PowerPoint和课件的功能,由于它是一种网页型的课件,可以提供多种学习素材,是一种较好的知识容器,可以提供多种进入途径,非常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3、媒体及网络环境的运用策略。
可以配合教学环节的教学目的选择;
要考虑最佳作用时机、最佳作用点;
要考虑知识点的性质用那种媒体呈现最佳;
什么样的问题把它作为认知工具最为适宜;
那些问题需要用网络或多媒体创设情境(其实语言和问题也可以创设情境)。
四、当前常用的学习理论简介
通过以上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的分析,就可以组织出完整的教学设计了。教学设计最终的表现形式是教案,但我们必须把整个的设计过程,教学策略选取的依据表述出来。这种表述是要说明策略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以此证明自己设计的合理性。教师应能够用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解释自己的教学行为。现在大家都在用建构主义解释教学过程,但是教学活动是涉及到许多复杂认知行为,因此教师们应该从多家教学理论中去寻求解释设计和行为的依据。
·行为注意学习理论。重视学习的外部条件,重视环境对学习的影响,重视人的外在行为反应。对学习动机、学习的迁移原理等进行了长期的探讨,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资料,整合时应重视动机原理、迁移原理的运用。
·社会学习理论。行为是生理与社会交互的产物,而观察学习是获取信息反映形式的重要方法。观察学习也叫建模或模仿,有四个过程:注意、记忆、原动力重演、动机。整合是要提供积极的样板和范例;范例要有社会性、典型性,可操作性能引发学生的操作;学习过程要有激励机制。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教育的作用旨在于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情味的心理环境,使人的优质潜能得以发挥出来。整合时要真诚对待学生,提供研究条件和认知工具,让学生参与研究,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建构注意学习理论。学习是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整合时最好用发现法,协作学习,联系和思考是建构的关键。
在此很粗疏地蜻蜓点水的介绍,使希望老师们了解各种学习理论对教学,对整合仍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在国外这些理论都没过时,我们要积极吸取各种理论的精华,指导我们的教学设计。我们在解释自己的教学行为时才会有丰厚的理论北京作为支撑。
五、关于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中药组成部分,他有一整套的检测工具和检测方法,像目标达标度检验,S-P曲线检验,需要做专门的测试,大多数老师还很难掌握,所以在作表述时,这一部分一般是不要求老师做的。但在日常教学中,课后的教学笔记,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评价手段,希望教师们把它充分地用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水平,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水平,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不断地向深层次发展。
六、关于教学设计的评价
一句上面介绍教学设计的要点,我们进行一下归类和梳理,做出了一个评价表,供大家作教学设计的参考。作为一节独立的课,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作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课来说,我们在坚持课程本位的同时,在确立教学目标时必须有信息素养目标,在组织知识信息时应该有信息资源的内容,在选择媒体时必须有信息技术技术的参与。
一级
指标
二级指标
教学
目标
阐述
理解教材,对教材分析透彻对学生的分析符合年龄、心理特点了解学生有关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符合课程标准,且明确、准确、全面(有信息素养目标)重点、难点、知识点清晰、准确
教学
策略
阐述
教法、环境有利于展开教学 且理论依据充分教学组织有利于发挥主体作用 能体现分层指导平等参与设置的教学问题联系实际,能吸引学生参与设置的教学问题能引发思考 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 教学活动有利于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层次清晰,可控,有反馈评价问题的设置信息资源与教材有机融合 媒体
设计
阐述
信息技术的选择、运用依据充分信息技术使用时机得当,有机融合信息情境有利于展开教学和学生参与信息技术有利于突破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信息技术能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七、教学设计的参评模板(参考)
题目:__________________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综述:
1)
教学目标阐述: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分析课程标准
2)
教学策略阐述:设计策略依据的主要理论;教材知识内容的特点;根据指导理论和教材特点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步骤、信息资源与教材知识内容的组织、知识内容的呈现方式与呈现顺序、学生的活动方式、教学环境的选择。
3)
信息媒体阐述:采用信息技术媒体的依据;媒体与学生认知的关系;媒体与知识内容的关系,媒体与学习活动的关系。
教学模式流程图(方框图):
教学策略分步阐述(教案模板):
课
题
学科
年级
教学目标
重、难点
信息环境及媒体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五
八、注意事项
1、要注意选题。要找那些确实需要网络环境、网络资源,可供师生信息技术表达的课。
2.教学方法不要单一。单一不利于组织完整的教学策略。
3.网络环境下的课件最好是网页型课件,组织学习活动方便。
【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09-21
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的有机整合10-04
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之我见11-08
小学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教学的探索06-15
聋生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初探11-09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12-21
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案例01-14
信息技术与落后地区初中英语教学整合的研究06-23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09-09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探究论文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