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成语
一个人在上面扮演动作,但是不能讲,下面的人根据动作猜成语。一般使用下面的成语比较有意思:
鸡飞狗跳 鸟语花香 东山再起 积少成多 七上八下 五花八门 一刀两断 偷鸡摸狗 打落水狗 心灵手巧 一泻千里
一帆风顺
风和日丽
山高水长
一路顺风
捧腹大笑
虎头蛇尾
顶天立地
花前月下
话中有话
全心投入
水落石出
画蛇添足
画龙点睛
双管齐下
逆水行舟
自言自语
五五分成手忙脚乱
说一不二
归心似箭满载而归身怀六甲借酒消愁颠三倒四只手遮天一石二鸟旗开得胜手舞足蹈三头六臂
人山人海
不三不四
缩手缩脚
指鹿为马坐井观天
称心如意
心满意足
前赴后继东山再起
成语是一种固定短语,大部分是古代流传下来的,它具有结构的稳固性和意义的整体性。它的意思是约定俗成的,并且一些成语中的语素含有生僻的古义,如果不追本溯源,仔细辨析,只从字面上去理解就会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如:
1. 生产这么忙,他只请了五天假却久假不归,实在可气。
久假不归:指长期借去,不归还。“假”是“借”,不是“请假”。
2. 在语文老师的严格要求下,我逐渐改正了文不加点的毛病。
文不加点:指写文章一气呵成,不用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点”是“涂改”的意思,不是“标点”。
二、对象误用
一些成语使用有它特定的对象和场合,该用来形容物的(如:一钱不值)就不能用来形容人(如:一文不名);用于抽象事物的(如:不同凡响)就不能用于具体事务(如:非同小可);用于别人身上的(如:火中取粟)就不能用在自己身上(如:飞蛾扑火);用于青少年的(如:头角峥嵘)就不能用于中老年(如:老当益壮),把握不准就会出错。如:
1. 这些女孩平均年龄只有22岁,正值豆蔻年华,却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警花。
豆蔻年华:专指十三四岁的少女。用“豆蔻年华”形容22岁女孩子是不准确的。
2. 元旦之夜,我班同学在校园草坪上载歌载舞,尽享天伦之乐。
天伦:专指父子、兄弟、夫妻等亲属关系;天伦之乐:指家人欢聚一堂,亲密友爱的乐趣。此语限用于家庭范围。
三、轻重失度
有些成语词义较轻,有些成语词义较重,这就要求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选用轻重适度的成语,以避免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如:
1. 本星期王海迟到了一次,班主任为此在班会上批评了他,以儆效尤。
以儆效尤:指通过处理某一坏人坏事来警告学做坏事的人。此处属于大词小用,语意过重。
2. 李老师当班主任20年,勤勤恳恳,日理万机,积劳成疾仍坚持工作。
日理万机:是一天之中要处理上万件事务。常指君王或国家领导人每天忙于处理繁多的政务。这个成语词义很重,用在“李老师”身上就犯了“大词小用”的毛病。
四、功能混乱
成语由于自身词义和词性的不同,因而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也不同。如果对成语的语法功能把握不准,就容易造成功能混乱的错误。如:
1. 包围圈越缩越小,这群罪大恶极的歹徒已成了瓮中捉鳖。
瓮中捉鳖:是一个动词性成语,在句中应充当谓语,而该句由于对它的语法功能把握不准,误把它当作名词性成语,用来充当“成”的宾语。应将“瓮中捉鳖”改为“瓮中之鳖”。
2. 折扇和信封上面,龙飞凤舞着文艺界几十名委员风采各异的签名。
龙飞凤舞:这一形容词性的成语误为及物动词使用。
五、谦敬错位
有些成语用于自称(谦词),如“信笔涂鸦、敬谢不敏、狗尾续貂、一孔之见”等。有的则用于称对方或他人(敬称),如“高抬贵手、如坐春风、卓尔不群、惠然肯来、鼎力相助”等。如:
1. 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您蓬荜生辉。
蓬荜生辉: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是谦词。其中,“蓬荜”是谦称自己的居室,“生辉”含有对别人或别人东西的赞誉。所以“蓬荜生辉”一词只能出自自己的口,不能出自他人之口。否则,就有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意思。
2. 我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做到了海纳百川、虚怀若谷。
虚怀若谷:形容非常谦虚,表示对人的敬意,只能对人,例句却把它用在“我”身上,犯了敬词谦用的错误。海纳百川:非常谦虚,是对人的敬词。该句却用在“我”身上,犯了敬词谦用的错误。
六、逻辑错误
使用成语应切合语句所陈述的话题,如果在使用过程中背离了陈述的话题,就会造成语意逻辑上的错误。如:
1. 王大妈爱干净是这一带出了名的,家中的各种物件总是摆设得有条不紊。
有条不紊:是做事或写文章条理清晰,一点不乱。侧重于“条理性”,话题却是“王大妈爱干净”,“条理性”与“爱干净”两者之间缺乏语意逻辑上的联系。
2. 只要你能为我身临其境地想一想,你就不会对我求全责备了。
别人不可能对你的事情“身临其境”,应改为“设身处地”。
七、语意重复
成语一般都比较精练,使用得当,可以收到言简意赅之效,但如果不注意成语和句子语义的比照,就容易造成成语隐含义与句子语境义的重复。如:
1. 时下的店名和商品名在吸收外来词时,追求时髦,哗众取宠,令人费解。
这些叫人看不懂的名称,只能让人贻笑大方。
贻笑大方:是被内行人笑话之意。已含有“让人”之意,与前面的“让人”重复
2.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使我国人民生灵涂炭。
生灵涂炭:人民处在极度的困境之中。“生灵”是“百姓”之意,与前面的“人民”重复。
八、以偏概全
成语的意义具有整体性,应该整体使用,但有些在使用过程中,只截取成语中个别词素的意义,而抛开了成语其他词素的意义,因而导致了成语意义与句子语义的相悖。如:
1.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了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
首当其冲:是首先受到某种势力的攻击或遭受到某种灾难。而该句在使用过程中,只取了成语中“首”的意思,而抛开了“受到攻击或遭受灾难”之意,使之与语境中的“要解决”之意相悖。
2. 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的消费欲,原来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炙手可热: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商品”前常用“热门”来修饰,于是只见“热”字而不见其余。
九、形近混淆
有的成语与其它成语由于读音、字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语素,在使用时极易混淆。如:
1. 在球迷的呼吁下,教练使用了巴乔,他在世界杯上果然不孚众望,多次挽救了意大利队。
不孚众望:是不能使众人信服。而句中却把它与读音相近的成语“不负众望”混淆了。
2. 计算机是一种工具,尽管是高科技工具,拥有它,并不意味着一切工作都可以事倍功半,一蹴而就。
事倍功半:形容花费的劳力大,收到的成效小。而句子中却把它与语意完全相反的成语“事半功倍”混淆了。
容易混淆的还有:名不副实———名副其实、目不暇接———应接不暇、瑕不掩瑜———瑕瑜互见、一蹴而就———一挥而就等。
十、时态混用
在表时态的成语中,或表已然,或表未然,也要认真区分,不能混在一起。
1. 我们都喜欢看武侠小说,有时上课也禁不住翻两页,长此以往,我们的成绩开始退步了。
长此以往:指长期这样下去,将来会出现某种情况。不能用于表过去时态的句子。
2. 这场战斗打得异常艰苦,经过三天三夜的顽强拼搏,我军终于旗开得胜。
旗开得胜:指军队的战旗刚一展开就取得胜利,比喻事情一开始就取得好成绩。用在句中与“三天三夜”矛盾。
十一、生造成语
1.遗憾的是,不久,她又固态复萌……在赌友的引诱和丈夫的影响下,又进了赌场。
故态复萌:指旧的习惯和毛病又出现。不可写成“固态复萌”。例句显然受“故步自封”可写成“固步自封”的影响。
2.多年的荒草盘根错结,耙子下去挖不上来,用了好大的力气翻起来,又怎么砸也砸不碎。
例:他最近出版了一本文不加点、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子,这样的书,读起来确实累人。
解析:该句误以为“点”就是指标点符号,从而造成误用。其实“点”就是涂上一点,表示删去,改动、修改的意思。“文不加点”指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类似还如“不刊之论”的“刊”是“删改”之意,而非“刊登”之意。
2搞清对象,避免使用范围错误
例:求学期间,他春风得意,事事顺心,没料到踏入社会后,几桩生意下来,就被骗得血本无归,于是他总是感叹遇人不淑,命途多舛。
解析:“遇人不淑”指女子嫁了一个品质不好的丈夫,显然属于用错对象。有些成语只用于固定的对象,比如用于夫妻间的成语就有青梅竹马、耳鬓厮磨、比翼双飞、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破镜重圆等。
3注意褒贬,避免情感色彩失当
例:同学们,考入大学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让我们志存高远,学海无涯苦作舟,在老师们的推波助澜下,直挂云帆济沧海!
解析:“推波助澜”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声势和发展,扩大影响。句子中来形容老师的教导,感情色彩不当。
4注意谦敬,做到语言得体
例:专家认为黑叶猴是食性的改变,源于食物来源的改变,我认为专家的话的确是抛砖引玉,有先见之明。
解析:“抛砖引玉”意为抛出砖头,引来白玉。比喻用粗浅、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成熟的意见。用作谦词,句中用“抛砖引玉”形容專家,犯了谦词敬用的错误。
5注意语境,避免自相矛盾
例:在我国艺术界享有盛誉的书法家李振亚先生100岁生日即将到来。近日,记者特地采访了这位年富力强、耳聪目明的百岁老人。
解析:“年富力强”中的“年富”是指未来的年岁多。“年富力强”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句中显然出现“年富力强”与“百岁老人”相矛盾。
6注意形近成语,避免形近混淆
例:张师傅对小王孤军作战的做法,很不以为意,多次劝小王与技术人员合作,协力攻关,他就是听不进去。
解析:“不以为意”的意思是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用在这里与后面的“多次劝”语意不合,显然是把“不以为意”与“不以为然”混淆了。“不以为然”的意思是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然”:是,对。将句子改为“很不以为然”,表意就准确了。7注意词义轻重,避免语意轻重失度
例:高考前每个考生都应充分做好复习准备,否则,上了考场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就会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解析:“三长两短”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特指人的死亡。词义程度很重,用在这里显然语意过重,不适合语境。
【作者简介】
杜学峰,高级教师,执教于河南省镇平县雪枫中学,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发表文章多篇。
1.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校园里的花开得很旺,姹紫嫣红....,满园芬芳。B.刘老师讲课抑扬顿挫....,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位同学。C.日本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犯下的惨绝人寰....的暴行,已永远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D.在中考誓师大会上,李明信口雌黄....地说:“一定要考出好成绩回报父母和老师。”2.下面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
A.近一个时期以来,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危害极大。对此,老百姓莫不义愤..填膺..
。B.颐和园前山为华丽的建筑,后山是苍翠的自然景物,两者给人不同的感觉却相.得益彰...
。C.伟大寓于平凡之中,具体而微....地说,伟大者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在平凡的工作中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表现出崇高的精神和品质。D.春天来临的时候,草长莺飞,销声匿迹....于皑皑白雪覆盖之下的昆虫们又重新活跃于山间田野,大地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当时他为国捐躯,虽大事未成,然耿耿于怀,自能名垂不朽....
。B.这对于一班这山望着那山高.......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C.这是一部表现战争生活的电影,影片中很少有文质彬彬....的场面,然而那些惊心动魄的场景同样感人至深。
D.去年她身高才1.54米,今年一下子长到了1.70米,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4.选出下面句中画线的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
A寒交迫。
B.自己一向这样做,别人要他们这样做,一般人都这样做,他们就,照样做去。
C脊梁。
D在两句诗中罗列了三座桥和一座山,而在于诗人以脍炙人口的杰出才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夜泊图画。
5.根据下面各句的内容或提示,概括出相应的成语。
A.“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一于草庐之中。______”
B.《桃花源记》结尾写刘子骥打算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语为:____________.C.《木兰诗》结尾:“雄兔脚扑朔,雌兔腿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后人概括为一个成语:___________,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清真相。6.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填空。
备选成语:卧薪尝胆守株待兔精卫填海锲而不舍悬梁刺股艰苦卓绝直言不讳坚持不懈执著的故事不老——愚公移山,夸父逐日,□□□□;
执著的人物不朽——闻鸡起舞的祖逖,□□□□的勾践,面壁静修的达摩。执著是□□□□,是□□□□,是一支永无休止符的进行曲。
7.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有误的一项是()
A.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败笔:句中指影响美观的微小缺点。)
B.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C.莫扎特使我左右逢源....,俯拾即是,行云流水。(左右逢源:句中指欣赏音乐的一种和谐状态)
D.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旌旗:句中指的是军中的旗帜)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
地汲取知识,使自己的学识渊博。B.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C.生活中,人们往往因立场和角度不同而对事物的看法有所不同乃至完全不同,这种情形是屡见不鲜....的。D.人类在与大自然的较量中,最直接、最经常的对手是悄无声息....的气候。9.选出下面加点字的注释有误的一项()A.胸中有丘壑.(山谷)狂风肆.虐(任意干)天经.地义.(常道,正理)B.惟妙惟肖.(相似)不毛.之地(草木,长草木)以.强凌.弱(凭借;欺压)C.触目伤怀.(心,心里)相形见绌.(不足)揆.情度.理(推测;估计)D.潜滋.暗长(滋润)雾.霭茫茫(云气)深恶.痛疾.
(厌恶;憎恨)10.下列各项中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电影《可可西里》展示的藏羚羊被偷猎剥皮,尸横遍野的惨状,真是触目惊心....。B.张华考试从不作弊,所以从没有惴惴不安....,生怕被监考老师抓“现场”的心理。
C.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夺得110米栏金牌,与他平时忘乎所以....的刻苦训练分不开。D.日本政府篡改历史教科书,美化侵华罪恶事实,令每一个中国人义愤填膺....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忍不拔....的精神。最要紧的还是自己要有信心。B.带着这么一张脸,你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不管穿什么服饰,也不管在俄国什么地方,都不会有一种鹤立鸡群....,引人注目的可能。C.“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一生。D.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不求甚解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12.下列句子中画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他办事不与人商量,喜欢别出心裁....,不考虑后果,常常妨害大家的利益。B.吴垠在当选班长那天的班会上,振振有词....
地发表就职演说,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C.学校篮球队在区内取胜后,又在市里夺冠,现在已经偃旗息鼓....,回到了学校。D.我们严正警告吕秀莲:莫以为挟洋就可以妄自尊大....,就能够肆无忌惮地分裂祖国。13.填入一个恰当的字,使成语完整.一贫如()暴跳如()惜墨如()守口如()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广州旅游业发展如日中天....,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兴起和发展,所谓“赠人玫瑰,与人同香”!
B.广东洛溪镇这个弹丸之地....,曾凭着开发者独有的眼光和实力,创造了中国房地产的辉煌。C.我们不赞成为了应付考试想出一些投机取巧....的办法,但在学习上确是有一些比较省力的方法。D.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孩子们在晒谷场上心情嬉戏,进退维谷....的环境是他们开心的乐园。
口语交际与运用
1. 根据提供的情境,按要求答题。
初三某班同学就“开卷有益”进行着热烈的辨论。正方主辩围绕“开卷有益”的观点进行了论辩。假若你是反方主辩,那么。你确立的观点应该是“”请围绕你的观点写出两条理由。
(1)(2)当你接过正方话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在阐述观点前应该有几句恰当的话,这几句
话应是:2. 根据下面提供的语言环境,按要求答题。
据《 成都商报》2004年6月2日报道,家住双桥子的王某昨天突然接到正在念初三的儿子的班主任电话,说儿子根本没有去上课。放下电话,王某心急如焚。赶快将这一消息告诉了在外面的妻子,夫妻俩开始了艰难而心焦的寻找。他们一家网吧一家网吧
地问,最后终于在一家网吧中找到了正在打游戏的儿子。面对这种情况母亲只能泪流满
面恨儿子不争气。原来,16岁的儿子本来学习成绩挺优秀的,但今年初迷上电脑游戏后,成绩便急剧下滑。昨天是儿童节,母亲给了儿子50元钱,让他放学后带表弟去去过了一个快乐的儿童节,没想到儿子竟然逃课——上网去了。现在他的妈妈和同学都希望他能克服迷恋电脑游戏的这一不足。那么该怎样劝说才能产生效果呢?请你根据下面的要求或提示。从妈妈和同学的角度分别写几句劝导的话。(回答要符合说话人的身份。并让这位同学易于接受)(1)妈妈面对孩子这种情况,心里非常着急,准备好好劝他。
妈妈说:(2)假如你是一位曾经迷恋电脑游戏而影响学习,后来又改正的同学,你会这样对他说:3.阅读下面这个真实的故事,回答问题。1954年,巴西足球队在世界杯上意外地输给了法国队。与冠军失之交臂。足球可是巴西的国魂。球员们沮丧、懊悔,他们准备承受球迷的嘲笑、辱骂。可是,当飞机降落时,眼前却是另一种景象:总统和两万多名球迷默默地站在机场,人群中打着一条醒目的横幅:“这也会过去!”球员们顿时泪流满面。4年后,巴西队不负众望,赢得世界杯冠军。在宏大而激动人心的欢迎场面上,人群中依然打着那条格外醒目的横幅:“这也会过去!”
(1)前后两条同一内容的横幅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2)从故事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A. 前一条: B. 后一条:C. 启示:4. 某出版社要出版一套“中学生喜爱的中外名作”丛书,请你从下面列出的篇目中选择一部(篇)推荐给出版社,并写出推荐理由。《背影》《西游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热爱生命》《汤姆·索娅历险记》《“诺曼底”号遇难记》
5.阅读材料,按要求答题。材料一:某一小学课堂。老师问:“雪融化了是什么?”有学生回答:“春天。”老师摇头,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一“水”字,并要求同学记住这个标准答案。材料二:某
一中学课堂。老师讲“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山茶花”
。一学生举手发言,称鲜血不可能染红山茶花,并解释了花朵呈现不同着色的科学道理,但教师不认同。(1)
班级: 姓名: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著名作家刘心武再次做客“百家讲坛”,讲述《<红楼梦>八十回后的真故事》,引起《红楼梦》爱好者的广泛关注,他那坐而论道的风度也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B.2010年3月26日,“引江济汉”工程动工,有不少好事者蜀犬吠日,大加责难,但这....并不能阻止中国现代最大的一条人工运河的开凿。
C.王鹏在书摊上意外发现一本渴望已久的《约翰•克里斯朵夫》,真是妙手偶得啊!....D.为了确保出租车综合监管的顺利实施,市交通局令行禁止,委托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召开MCU相关外围设备研讨会。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类文章涉及的知识面广,知识领域多,往往令读者目不暇接。....B.王老师当班主任30年,勤勤恳恳,日理万机,积劳成疾还坚持工作。....C.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这次庆祝建国60周年暨“红歌唱响六盘山 ”万人歌咏大会从舞台布景、乐队伴奏到电视表现手法等等,都加入了很多现代元素,使得新时代的红歌能够做到老少皆宜,雅俗共赏。....D.洪都拉斯发生政变时,总统塞拉亚穿着睡衣被拘捕的消息不胫而走,世界各国的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纷纷在第一时间报道了这一突发性新闻。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只要3G用户双方同时拥有足够的带宽,就可让远隔几千里的人实现既能闻其声又能见其人的梦想,真可谓咫尺天涯。....B.朝韩炮击事件恶化了朝鲜半岛的安全态势。目前,两国边境数千门大炮对峙,局势紧张,双方枕戈待旦,摆足了架势。....C.在座的各位都是本领域的顶尖专家,我们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各位对这一问题的高见,大家不必客气,姑妄言之吧。....D. “语文科目让我觉得比较难的是繁体字辨析,每个看起来都似是而非。”在参加完2011....年复旦“千分考”后,一名考生如是说。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北京,保留着许多古老的胡同,这些胡同与四合院水乳交融,成....为京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B.明清家具,尤其是黄花梨家具,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代表性符号,它与中国的书法、绘画、陶瓷、织绣、金石等比肩而立。.... C.在2011年广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由近千名运动员组成的中国军团夺金热潮一浪高过一浪,让其他参赛国家望其项背。.... D.自古以来,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政府将一如既往,坚决捍卫本....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妥协。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这点小错误对你这个年年当模范的人来说不算什么,不足为训。....B.刚走下舷梯,载誉归来的三名宇航员就被记者们围得严严实实,被相机的闪光灯晃得眼花缭乱。....C.美国金融风暴发生,布什总统处心积虑,建议投放七千亿美元救市,遭到白宫议会的....反对。
D.两个奥运的圣火相继熄灭了,但造型独特的“鸟巢”、美轮美奂的“水立方”„„永....远地留在了北京,成为惠及首都市民乃至全国人民的物质财富。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他救助了100名贫苦儿童的事情,是在近期见诸报端之后才照然若揭的。.... B.岁月行云流水般静静流逝,白发悄悄爬上了他的鬓角,三十多年桃李芬芳的教学生 ....涯成为他人生最美好的回忆。
C.和这群家伙相处,我说话常常一言九鼎,算是非常讲信用的,因此他们都非常信任 ....我。
D.巴金先生对许多重大问题都提出过自己的意见,只不过他很少采取金刚怒目的方式,....而是绵里藏针,微言大义。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真正的民主拆迁中没有“强制”二字,一切都在相互尊重与协商中解决;而在所有的强制拆迁中也根本没有“民主”二字,这就是两种拆迁方式的云泥之别。.... B.巴林石是中国各色石种的集大成者,色泽斑斓,纹理奇特,质地温润,钟灵毓秀,堪....称石之精品。
C.如今,美国毕竟只有军事力量和美元货币这两个最后优势了,如果再不使用和展示,美国将没有任何机会挽回其江河日下的国运了。.... D.尽管有专家认为“国考”暴热现象说明越来越多的青年有志在行政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政治抱负,但是透过表象看实质,这个分析更像是隔靴搔痒。....8.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A.编辑出版学研究目前多是从理论到理论、从观念到观念的演绎,重复太多,实感太少,空洞太多,创新难得一见,读者不忍卒读,长此以往,编辑出版学研究将难以持续。.... B.现在,人类每年消耗的资源量是生态系统提供给我们的资源量的120%,相当于每年20%的“本金”被消耗掉,“啃老本”导致生态系统江河日下,一泻千里。.... C.“忧国不谋身”,其深意在于,一个人要把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始终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不为自己的利益而斤斤计较,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持之有故。.... D.我喜欢玉,喜欢它的温润、温文尔雅,它就如谦谦君子一样不露锋芒,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此次利比亚战争,美国虽看似被英法拖进了战争,实则暗度陈仓,谋求实现其地中海....大战略。而“别人打头,我收场”恰好是美国“巧实力”战略的重要特征。
B.近年来,从抗击印度洋海啸到抗击中国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到应对日本核泄露危机,亚洲人民感同身受、患难与共。....C.某些官办会议上,相机、手机甚至是手提电脑都被当做纪念品进出。其实这是会议承办者自己想得到这些物品,或者为了讨好领导而借花献佛。...D.事实告诉我们,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经济调控政策必须根据形势灵活多变,如果胶柱鼓瑟,只注意克服一个倾向而忽视另一个倾向,这对经挤健康运行无疑是不利的。....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香港导游涉嫌辱骂拒绝购物的内地游客致使发生殴斗的事件出现戏剧性发展,涉事游客昨日改称是一场误会,一切皆因没有与导游仔细沟通而起,双方现已冰释前嫌。.... B.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共有7308万人次的海内外游客入园参观,单日最大客流达到103.28万人,世博园内游客摩肩接踵,人山人海。.... C.在特价书市上,常常可以看到一些“高定价低折扣”的伪劣图书。这些图书往往粗制滥造,胡拼乱凑,错误百出,使人不忍卒读。....D.据央视市场调研,81.92%的家庭给今年春晚打了高分;但据民间进行的在线调查,多达59%的人对今年春晚感到失望。央视民调与民间在线调查的结果可谓大相径庭。....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电话给人们带来了莫大的方便,但打电话有时并不是最好的联系方法,有些事情非得耳提面命,一边说一边比划才能真正讲清楚。....B.据报道,沿用了20年的高中语文课本将改头换面,由两种新版教材代替,呼唤多年....的中学语文教材改革终于迈开了一步。
C.在签名售书活动开始前,作者诚恳地说,书中不少看法都是一孔之见,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D.今后,你工作中遇到什么阻力,或是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我一定会鼎力相助的。....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今天我们学习千古美文《赤壁赋》,你们一定要洗耳恭听,可不要开小差,否则,愧....对我们大家都喜爱的大文豪——苏轼。
B.“书山有路勤为径”,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更要努力攀登书山,而不能高山仰止。....C.他的音质很好,可惜师出无名,如果能有名师指点,他在音乐上肯定会有光明的前途。....D.抗战开始不久,土匪司令王老虎就向日寇暗送秋波,后来干脆卖身投靠,成了日寇的....忠实走狗。
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下半场第26分钟,河南建业在被对方攻入一球之后,队员立即改变策略,不断发起猛攻,但这已是挖耳当招,最终以0比1落败。....B.自建校至今,永登一中几代人,一腔热血,惨淡经营,十番苦功,奋斗不息,为国家....培养了两万多名优秀的毕业生。
C.富人可做陈光标,平民可为陈贤妹;为官尽如孔繁森,求知都似袁隆平,倘都能如此,繁荣和谐的大同社会则计日程功了。....D.有百年历史的易俗社剧场在上世纪初设计安装了转台,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使用....后观众引以为奇,演出盛况空前。
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红牛车队的赛车性能极佳,在比赛中脱颖而出。....B.故宫是中华历史的遗迹,也是文化的标志。然而,就在这国宝荟萃之地,人文氤氲之所,竟然上演了一出斯文扫地的闹剧。....C.政协二次会议下午3点开幕,不到2时,人民大会堂外的台阶上就候满了严阵以待的....记者。
D.京剧舞台上,出来四个龙套,他们相互将手中的木头刀枪,心不在焉地碰一下,口中作吆喝状,就表示已经打过一场仗,这对外国人来讲,是不可理喻的。....1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90华诞。中国共产党前赴后继、勇往直前,让古老的中华大地天翻地覆,万里山河改头换面。....B.你不用担心,你的难处,也就是我的难处,如果你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或是工作中遇到什么阻力,我一定会鼎力相助的。....C.昆明南濒滇池,三面环山。由于受印度洋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日照长,霜期短,气候温和,无冬无夏,四季如春,是极负盛名的“春城”。....D.人生追求完美,但总会留下这样那样的遗憾。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想得开便自我解脱,想不开必然白寻烦恼,甚至到老仍耿耿于怀,真是何苦来!....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新年联欢宴会在喜气洋洋的乐曲声中拉开帷幕,一时间,觥筹交错,笑语喧哗,欢乐....的气氛弥漫了整个宴会大厅。
B.如果一般读者不认为我的这本小册子言不及义,编辑出版工作者又觉得它有可借鉴之....处,那么我就心满意足了。
C.眼下在某些地区,“走穴”正成为一些学者乐此不疲的事情,因为这既能提高知名度,....又可带来不菲的经济收入。
D.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劳作生活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真有点令人匪夷所思。....
寒假作业:正确使用成语
1.B 2. B(B句中“日理万机”多指高级领导人政务繁忙,此处用于老师不妥)
3.B(A、“咫尺天涯”:比喻距离虽近,却像是远在天边一样,形容难以相见或隔膜很深。B、“枕戈待旦”:形容时刻准备着战斗。用在此句中恰当。C、“姑妄言之”:意思是姑且随便说说,不一定有什么道理。表示不一定正确,仅供参考。常用指自己发言前的自谦。D、“似是而非”:好像是对的,实际上不对。指事物似真而实假,或似正确而实错误。本句的意思是像是对的又像是错的。)
4.C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用于此处不合语意。A离极近。D.一如既往:完全跟过去一样。
5.D(不足为训:不能作为典范或法则,这里理解成了“不足以成为教训”;眼花缭乱:意思是“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这里理解成照相机的闪光灯刺得睁不开眼睛;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贬义词;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美观,宏伟壮丽。符合语境)6.D.金刚怒目:形容面目凶恶。(A昭然若揭:像举着太阳、月亮走路那样明显。后用它指真相或含义非常明显,显而易见。多形容不好的事情。B行云流水:多比喻文章、歌唱等自然不拘泥。用在这里指岁月的流逝是不合适的,属于使用对象错误。C一言九鼎:形容说话很有分量,很有作用。不能说很有信用。属于语境误用)
7.B(用错对象。“钟灵毓秀”指美好的自然环境产生优秀的人物。)
8.DA项,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用在此处不合语境。B项,一泻千里: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用在此处使用对象不当。C项,“持之有故”指见解或主张有一定的根据,用于此处与语境不符。D项,“谦谦君子”指谦虚谨慎、能严格要求自己、品格高尚的人。
9.B[用错对象,“感同身受”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感谢),现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 10.C(不合语境。“不忍卒读”意为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此处应用“难以卒读”)11.C 12.(3分)D(A.洗耳恭听:谦辞,形容恭敬而认真地听人讲话。多用于请教人指导时说的客气话。B.高山仰止:比喻崇敬仰慕。C.师出无名:指出兵没有正当理 由; 泛指做某事没有正当理由。D.暗送秋波:原意指暗中眉目传情,后多引申为献媚取宠,暗中勾搭,多含贬义,符合意境。)13.A【说明】挖耳当招:把别人举手挖耳朵的动作当做跟自己打招呼,比喻期待的心情
1、这几年我们国家变革多,发展快,举世瞩目,中国的发展一度成为21世纪媒体关注的热词,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很多弊端,这些弊端都是阻碍国家进一步发展的所在。
2、在中国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在祖国统一大业上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
3、在这个方面,举世瞩目的科学家霍金就是我们的榜样。
4、在万众期待之中,这个举世瞩目的时刻终于到了。
5、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6、五十九年的波澜壮阔的历程,五十九年的沧海桑田的巨变,我们伟大祖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它为中国的明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我坐在舒适的按摩椅上,看着赛事议程表,激动的心却飞到了那举世瞩目的体育竞技场上……
8、他年青时就生患绝症然,而他坚持不懈战胜了病痛的折磨,成为了举世瞩目的科学家。
9、四大发明令人惊叹,万里长城举世瞩目,神舟六号遨游太空,北京奥运成功举办,抗震救灾众志成城……这些怎能不让我们中华儿女倍感自豪?
10、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综合国力显着增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1、南京能够举行举世瞩目的青奥会,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这证实了我们国家的强大。
12、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无时无刻都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13、经过六十多年的`奋斗,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14、今天是个举世瞩目的日子,因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60岁生日。
15、62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16、20xx年,我去参观了举世瞩目的世博会,也登上了亚洲第二高塔东方明珠塔,让我大开了眼界。
17、20xx年我国成功的举办了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
18、这一项人航天技术就是只有世界几个顶级国家才会的领先技术。他们载着中华民族50来的飞行梦升上了太空。这一举世瞩目的壮举说明了中国人民无穷的智慧与非凡的力量。
19、最终鲁迅写出了许多好文章,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什么是成语?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 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和短语。”[1]成语作为语言中的精华部分, 是人们用精辟凝练、内涵丰富的语言词汇对在频繁的社会活动和实践中获得各种知识和经验的表述, 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下来, 成了今天的成语。成语是一个语言宝库, 彰显的不止是语言知识, 更有对社会生活经验的精妙总结, 包括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真知灼见。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对成语这样定义:“a group of words whose meaning is different from the meanings of the individual words.”[2]在英语中存在着大量的成语, 英语成语是英语词汇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英语成语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经常使用, 极大地丰富了语言。汪榕培教授在其《英语词汇学教程》一书中将成语划分为隐喻成语、明喻成语、短语动词、成对词和谚语五类。[3]其中隐喻成语是英语成语的核心。所以正确理解和翻译英语中隐喻成语非常重要。汪榕培教授在英语词汇学教程中对隐喻成语这样定义:“英语中有很多成语借助某一具体形象来表达意义, 以形象来比喻某个意义, 这类成语叫做隐喻成语。也就是说, 包括隐喻的成语叫做隐喻成语, 这是英语成语的主体。”[4]例如the apple of one's eye:掌上明珠, a dog in the manger:狗占马槽, 比喻不让别人享受他自己不能用来享受的东西的人。
2 隐喻的简述
隐喻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诗人等文人墨客所创造的, 对语言起修饰作用的一种修辞方法。例如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就是把某事物的名称用来指称另一事物, 其主要功能是装饰作用, 只可用于诗歌中, 是添加在语言上的一种修辞手法。在古代中国, 比喻也是不可或缺的修饰手法。孔子曰:“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20世纪80年代以Lakoff和Johnson为代表的语言学家们开始把隐喻看作一种认知方式来研究, Lakoff和Johnson指出, “隐喻是从有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隐喻是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5]他们指出, “隐喻是一种认知模式, 把熟悉的、已知的、具体的范畴概念投射映现于抽象的范围概念, 而形成的隐喻性表征的人类认知和思维的基础。”[6]人类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 往往以比较熟悉的概念描述和理解比较陌生的事物, 从而认识人类自身及其周围的世界。在成语的形成过程中, 隐喻成语成功地说明了隐喻这种认知方式, 人们用自己熟知的人和物、体验到的事情去比喻难于理解的抽象的事情和概念。例如as poor as the church mouse:一贫如洗, fish in the air:水中捞月, to plough the sand:白费力气, have a bee in one's bonnet:想入非非等。
3 隐喻成语的来源
隐喻成语都有其出处和来源, 了解这些成语的来源对与我们正确理解这些成语的喻义和准确的翻译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下面列举了一些隐喻成语的主要来源:
3.1 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
人们在从事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 通过这些活动总结出了一些发人深省的哲理, 通过一些形象的比喻来表达出来, 如:
to hit the right nail on the head:击中要害。
A little pot is easy hot:壶小易热, 量小易怒。
Every bean has its black:粒粒扁豆有黑点, 意译为“凡人各有其短处”。
draw water in a sieve:竹篮打水一场空。
look for a needle in a haystack:大海捞针。
like a rat in a hole:瓮中之鳖。hoist their colure:升起旗帜——宣布观点。
trim the sail to the wind:随风使帆——见风使舵, 察言观色。
not to care a straw:毫不在乎。to have other fish to fry:另有事情要做。
not to let the grass grow under one's feet:不失时机。
not to let sleeping dogs lie:惹事生非。
to play one's best cards:拿出绝招。
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
这些隐喻成语来自英语各行各业的劳动人民的生活, 反映了英国的社会历史背景、经济、地理位置等等, 凝聚了英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
3.2 源于神话传说和文学名著
文学作品和一些语言故事中的鲜明的人物特点和有趣的故事, 也成为人民生活中创造词汇的来源, 例如:
to kill the fatted calf:源于圣经故事, 意为:热烈欢迎亲人回归。
Achilles'heel:就出自希腊神话, 比喻“致命弱点”或“要害”。
rain cats and dogs:源于北欧神话, 据说猫对天气有很大的影响。
Swan song:据传说, 天鹅在临终前唱的歌最优美动人, 后人就用Swan song来比喻诗人, 作曲家的“最后的作品”。
另外, 还有Trojan horse:特洛伊木马——比喻暗藏的敌人和危险。
Sphinx's riddle:斯芬克司之谜——比喻难解之谜。
to cast pearls before a swine:明珠暗投, 把珍贵的东西送给不识货的人。
to give the devil its due:公平对待, 平心而论。
the dogs of war:战争造成的破坏。burn one's boats:破釜沉舟。
sour grapes:酸葡萄, 指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不好的, 聊以自慰。
3.3 源于人体的某些特征
人们对自己的身体很熟悉, 所以人体的各个部位以及人们生活中的行为动作都可以用来指代一些抽象的概念, 构成一些习惯的表达方式。例如,
lay heads together:共同商量。shut one's eyes to:装作不知。
knock people's heads together:不理睬直至争吵。
see no further than the end of one's nose:看得不远, 目光短浅。
make somebody's hair stand on end:使人毛骨悚然。
tie up one's hands:某人被捆住了双手。with an open hand:慷慨大方地。
work with the left hand:工作马虎, 效率差。
marry with the left hand:和身份低的人结婚。
3.4 源于一些动物的特征
动物和人类得生活密切相关, 在人们的生活中人们对动物很了解, 通常用所熟悉的动物特征来比喻生活中的事情。如:
smell a rat:觉得事情不对劲或感到其中有诈。crocodile tears:鳄鱼的眼泪。
to work like a beaver:像河狸那样工作。a bird of ill omen:不祥之兆。
as strong as a horse:壮如牛。to drink like a fish:像鱼一样喝。
as light as a feather:轻如鸿毛。dog eat dog:相互残杀。
keep the wolf from the door:免于饥饿, 勉强度日。
to have a wolf in the stomach:形容一个人极度饥饿。
A cat has nine lives:猫有九命, 富于生命力的人。
Every dog has his/it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日。
a dog's breakfast:乱七八糟。a dog's life:牛马不如的生活。
4 隐喻成语的翻译
成语中的隐喻的使用使得语言栩栩如生, 生动形象, 但是如何在保留这些语言特点的情况下把英语中的隐喻成语再现于汉语中, 做到既要表达意义, 又要体现形象, 另外还要符合汉语的习惯。所以隐喻成语的翻译对于我们理解语言的含义以及英国的文化历史、风土人情、地理环境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保留语言风格和特点, 如何做到对隐喻成语正确理解和翻译呢?隐喻作为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 表现为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抽象的较难理解的目的域。因此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 更是一种人类的认知方法和思维方法。因此, 中英人民群众在这个认知世界, 形成语言的过程中必然出现异同。所以在隐喻成语中, 中英两种语言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下面将从三个反面探讨。
4.1英汉隐喻成语中的喻义相同, 喻体也基本相同, 应采用直译
在人类的生活中, 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人, 他们生活的外部环境地理条件、自然环境必定有相似之处, 更重要的是人们在认知的过程中也会存在相似的认知和思维。例如人类和动物的亲密关系, 花草树木给人类带来的益处。因此, 英、汉成语的比喻, 两者之间不时存在着完全对等的对应关系, 喻体与喻义完全一致。例如:castle in the air:空中楼阁。hang by a hair:千钧一发。
one's hair stands on end:。as light as a feather:毛。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箭双雕。show one's cards:摊牌。
to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杀鸡取卵。
to give him an inch and he will taken an ell:得寸进尺, 得陇望蜀。
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
turn over a new leaf:揭开新的一页。
an eye for an eye, a tooth for a tooth:以眼还眼, 以牙还牙。
对于这些隐喻成语, 可以在汉语中找出设喻的思路和比喻方式很相似得对应成语, 这是我们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
4.2在英汉成语中有些成语的喻义相同, 但喻体不同, 应采用意译
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 人们往往用熟悉的, 具有鲜明特点和突出形象的事物来比喻有相似点的人和物, 但是, 由于不同民族的生活环境, 风俗习性等的差异, 所以对相同的事物可能有不同的认识, 例如, 如英语说胆小是as timid as a rabbit, 而汉语则说“胆小如鼠”。汉语中的“虎胆英雄”, 英语为hero as brave as a lion, “大海捞针”和look for a needle in a haystack, 一个用“海”喻, 一个用“haystack” (干草堆) 比喻, 喻体不同, 但意义一样;“瓮中之鳖”和like a rat in a hole也是喻体不同但喻义一致, 都指“陷于绝境”。如dumb as an oyster和汉语的“守口如瓶”意思一致;hungry as a bear和汉语中的“饿得像狼”喻义一样;to cry up wine and sell vinegar应译为“挂羊头, 卖狗肉”, 而不译为“叫嚷酒, 却卖醋”。
在英汉成语之间有很多这种喻体不同, 喻意相同的现象, 所以, 翻译时我们可以找一些对等的成语进行意译。
4.3英汉成语中喻体相似但喻义不同, 这种成语要意译, 不要望文生义。在英语成语中有一些成语同一些汉语成语和习语在形式上很相似, 但是其意义却大相径庭, 所以在翻译时要注意这些词语, 要正确理解其喻义, 不要望文生义。例如:pull sb's leg:愚弄某人, 开某人的玩笑。dog-eat-dog:相互残杀。
child's play:简单的东西。move heaven and earth:想方设法。
throw a sprat to catch a whale:小虾钓大鱼, 吃小亏, 占大便。eat one's words:承认自己说了错话。
4.4英语隐喻成语的喻义和喻体在汉语中都没有对应的, 应采用意译
由于英汉两个民族各个方面的差异, 在两种语言中出现了一些词的空缺, 例如:
Homer sometimes nods: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
as thick as thieves:亲密无间。Do as Romans do in Rome:入乡随俗。
flowing with milk and honey:物产富饶之地。
by hook or by crook:不择手段地, 用种种方法。
to come to the wrong shop:找错对象。
5结论
英语隐喻成语具有简洁、精辟、形象生动的特点, 在英语的口语和书面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这些成语正确理解和翻译非常重要, 因此我们要弄清楚这些成语的来源和其喻义, 这样我们才能准确的翻译。在翻译过程中, 我们可以根据英汉成语中的隐喻特点进行对比和翻译。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160.
[2]Sally Wehmeier.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873.
[3][4]汪榕培.英语词汇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376-383.
[5]李福印.语义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86.
关键词:望文生义 断章取义 不明典故
一、引言
成语是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固定短语,源于古代经典著作、历史故事或口头故事。它们形式整齐、音律和谐、言简意赅,是汉语词汇系统中的宝藏。然而,由于语言的发展变化,当今成语在音、形、义方面都存在误解误用现象,其中语义误用现象最为突出。学者们从意义、色彩、使用对象、使用语境等方面探讨了成语误用的类型和原因(张拱贵,1981;潘维桂,1995;杨刚华,2006;赵丕杰,2012)。笔者试图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对成语的语义误用进行细致探讨,以三个容易误用的成语为例来说明语义误解误用的类型和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成语误解误用现象提出应有的态度和立场。现代汉语中的错误用例和正确用例均选自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站及《人民日报》等报刊中近十年来的新闻文章,古代汉语的用例均选自北大语料库和国家语委古代汉语语料库,具有代表性。
二、成语语义误用的三种类型
望文生义、断章取义和不明典故是成语语义误用的三种类型,下面分类进行讨论。
(一)望文生义
古代汉语发展至今,许多词义已经发生了改变。如果对古代汉语词汇意义不了解,按照现代汉语的解释去解读成语,就会造成望文生义之误。比如:
(1)a.对于他们,较不得真,你就当是电视台后半夜播出的肥皂剧中插播的广告,可侧目而视,亦可闭目养神,切不可当成正剧来看。(《人民日报》2006年1月28日11时)
b.在等待法院判决的同时,在相信神圣法律的同时,也要听听“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群众呼声,看看嗤之以鼻、侧目而视的群众表情。(人民网2009年5月27日)
c.在等火车的时候,中国人一坐下来立即围桌打牌,大呼小叫,周围的欧洲人频频侧目而视。(新华网2012年07月20日)
以上三例都将“侧目而视”误用为“轻视、瞧不起”,这显然是对“侧目”产生了误解。“侧目”即斜着眼睛看(《现代汉语词典》)。在日常生活中,斜眼看人确实有“轻视”之义,因此人们容易望文生义,将“侧目而视”理解为“轻视”。要理解“侧目而视”,就要明确“侧目”在古汉语中的用法。
在古代汉语中,“侧目”表示忿恨、忌惮的样子。《孟子·梁惠王下》:“睊睊胥谗。”赵岐注:“在位者又睊睊侧目相视。”焦循正义:“侧目:忿恨之貌。”《盐铁论·周秦》:“百姓侧目。”张之象注:“侧目:言深惮之也。”(《故训汇纂》,141)“侧目”经常与表示畏惧、忿恨义的词句连用,如《北史·刘洁传》:“洁既居势要,内外惮之,侧目而视。”《旧唐书·后晋》:“六年夏旱,时王守澄方宠郑注,及诬构宋申锡后,人侧目畏之。”《后汉书·梁冀传》:“在位二十余年,穷极满盛,威行内外,百僚侧目,莫敢违命,天子恭己而不得有所亲豫。”《明史》:“诸人以次获谴,朝右耸然,而侧目怨咨者亦众矣。”以上例句中“侧目”都无轻视之义,而表示畏惧忿恨之貌。可见“侧目”在古代不是由于轻视而斜眼,而是由于拘谨畏惧不敢正视而斜眼。明白“侧目”的原因,就不难理解“侧目而视”的含义了。
“侧目而视”语出《战国策·秦策一》:“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这是描写苏秦衣锦还乡时“前倨而后卑”的妻子恭敬畏惧的样子。《史记·汲郑列传》:“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以为公卿,果然。必汤也,令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这是汲黯指责张汤的话,意思是如果非按张汤之法行事的话,一定会让天下人恐惧得双足并拢站立不敢迈步,眼睛也不敢正视了;《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二》:“自是公卿见凤,侧目而视,郡国守相刺史皆出其门。”这是描述王凤权势熏天、官员忌惮畏惧的景象。可见,“侧目而视”的正确用法应该是形容拘谨畏惧或愤怒的样子(《汉语大词典》,240)。如:
(2)a.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刚刚走出北京电影学院的吴子牛,便以一部在悬疑神秘中透着阳刚豪气的《喋血黑谷》令中国影坛侧目而视。(《人民日报》2006年1月28日)
b.似在弹指一挥间,中国成了一匹拥有强大综合国力的黑马,国际地位变得举足轻重,令人侧目而视。(《南方日报》2009年07月08日)
c.没有思想市场,社会即失去活力,人民侧目而视,不敢说话,有错无人敢谏,也就丧失了纠错机会,更谈不上择善而从。(人民网2012年11月7日)
(二)断章取义
断章取义是成语误解误用的另一类型。成语言简意赅的特点要求它每一个字都要承担一定的含义。在使用过程中,如果人为地忽略某一个字,就会造成误解误用。例如:
(3)a.更让人激动的是,在昨日的比赛中,德国电视台解说员几乎把德语中所有溢美之词都献给了申雪/赵宏博,无冕之王申雪/赵宏博确实用完美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江南时报》2004年03月26日)
b.法国的超规格接待,如红毯铺地的欢迎、总统的热情拥抱与溢美之词等,都是麦凯恩到访时未能享受到的礼遇。(《 人民日报 》2008年7月29日)
c.国际棋联训练委员会主席阿德里安对侯逸凡的表现也不吝溢美之词,认为她有能力超越小波尔加。(《人民日报》2012年2月3日)
以上三例都忽略了“溢”字,将“溢美之词”误用为了“赞美之言”,这是典型的断章取义。水满而出为“溢”。《说文·水部》:“溢,器满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或曰:加于内曰益,出于外曰溢。”《国语·越语》:“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诗·周颂·维天之命》:“假以溢我。”郑玄注:“溢,盈溢之言也。”《汉书·东方朔传》:“溢于文辞。”颜师古注:“溢者,言其有余也。”《晋书·五行志上》:“太和四年八月,大雨霖三十余日,伊、洛、河、汉皆溢,岁以凶饥。”《辽史·列传第三十七》:“满当思溢,安必虑危。”《红楼梦》第十三回:“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以上例句中的“溢”都是“溢出”之义。在“溢美之词”中,可作过分之义解。
“溢美之词”语出《庄子·人间世》:“夫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凡溢之类妄,妄则信之也莫,莫则传言者殃。”庄子明确地指出了“溢美”“溢恶”之言都与虚假之言类似,有损于信誉,可见“溢美”不是赞美,而是失真的赞美。《论衡·是应》:“夫儒者之言,有溢美过实。”《三国志·魏书》:“臣松之以为凡相称荐,率多溢美之辞,能不违中者或寡矣。”《朱子语类·卷五七》:“称人之善,不可有心於溢美,称人之恶,不可溢恶,皆不为已甚之事也。”《曲洧旧闻》:“如此,予所亲见,故实记其事,无一字溢美。”以上例句中的“溢美”都是“过分赞美”之义。可见,“溢美之词”不是纯粹的赞美之言,而是过分赞美的言语(《汉语大词典》,1108)。过分赞美则有失真实,与赞美之义大相径庭,不能用于称赞他人。“溢美之词”一般用于自谦,也可用于指责言论不实,或用于否定句中强调称赞的真实性。如:
(4)a.有关媒体却报道了该公司为古城建设奋力拼搏的消息,文中不乏“历尽艰辛终不悔”“成就令人叹为观止”等溢美之词,用心昭然,引起了代表们的强烈不满。(《人民日报》2006年1月28日)
b.胡锦涛这次访日被称为一次“历史性访问”,显然不是溢美之词。 (《中国新闻网》2008年5月22日)
c.有人说我获得了成功,有人说我取得了胜利,这都是对我的溢美之词。(人民网2012年6月14日)
(三)典故不明
成语自有典故和出处,若对其典故和出处不了解,而从字面上理解成语,也容易造成误解误用。
(5)a.与犯罪分子打交道,无疑是一种“高危行为”,经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也会遭遇不测,那么一个手无寸铁、身无长物的业外人士又怎么能保证自己的运气一直都会那么好呢?(《南方都市报》2004年02月27日)
b.名落孙山的那段时光度日如年。细皮嫩肉的我身无长物,无条件地跟着父母在炎炎烈日下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割稻、插秧……(人民网2007年11月05日)
c.然而,在现实的人生里,除了体型惊人,杜勇更多只是别人眼中身无长物的“失败者”。(《人民日报》2014年7月16日)
以上三例都将“身无长物”误用为了“身无长处”,这一方面是对“长物”的词义不了解,另一方面是不清楚该成语典故而造成了误用。
“身无长物”语出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王恭从会稽还……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东晋时期,王恭生活俭朴,他从会稽回来,王忱去看望他,觉得他家的竹席很好,便向王恭索要,王恭转手相送,自己改用草席。王忱得知后过意不去,王恭便说自己为人没有多余的东西。可见,“长物”不是特长、长处,而是指多余的东西。白居易《寄张十八》:“此外无长物,于我有若亡。”苏舜钦《迁居》:“长物动数车。”刘克庄《最高楼(乙卯生日)》:“锦袍夺去饶之问,虎皮撤起付伊川。剩空身,无长物,可飞仙。”《醒世姻缘·义士必全始全终》:“邢皋门道:‘……况且钱财都有个分定,怎强求得来?蒙兄馆谷了这几时,那真得处不少。那身外的长物要他做甚!”清华伟生《开国奇冤·賸义》:“好在我身无长物,就带了那管秃笔,跑到了上海地方。”以上例句中“长物”都无“特长”之义,而是指多余的钱财,因而“身无长物”后来用于形容极度贫困(《汉语大词典》,2286)。
此外,“身无长物”的“长”cháng实际上是误读,本应读作zhàng。“长”字本来有三个读音,分别是cháng、zhǎng和zhàng,其中只有读作zhàng时才有多余之义(《故训汇纂》,2394)。《广韵·漾韵》(404):“长,多也。直亮切,去漾,澄。”《集韵·漾韵》:“长,余。”《天雨花·六回》:“济川贪有长头赚。”段成式《柔卿解籍戏呈飞卿》:“未有长钱求邺锦。”这里的“长头”“长钱”都是“多余的钱”。由于“长”字在现代汉语中只保留cháng和zhǎng两个读音,因此“身无长zhàng物”被误读成“身无长cháng物”,而“长物”的“长”也很容易被误解为“长处”的“长”。
读者明确了“身无长物”的典故及“长物”的含义,就不会误用。如:
(6)a.来自重庆的二十岁少女蒋红,上岸之后泪流不止,浑身湿透的她,行囊尽失,身无长物。(《人民日报》2003年9月1日)
b.陆绩为二十四孝中怀橘遗亲之孝子,后任郁林太守返苏,因清正廉明,身无长物,空船难渡海,便载石压舱以归,人称“廉石”。(《光明日报》2008年01月14日)
c.在保山地区,杨善洲是有名的“穷人”,身无长物、家徒四壁。(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1年04月06日)
三、成语语义误用原因简析及态度问题
语言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古代汉语发展至今,许多词义已经发生了演变。成语属于比较特殊的一类词,它保留了许多古代汉语的用法,含义相对稳定。因此,若不清楚词义演变的源流,不了解成语的典故出处,按现代汉语的思维去解释成语,就容易造成望文生义、断章取义的误解。汪维辉、顾军(2012)从音、形、义等方面归纳了词语误解误用的原因,同样适用于成语。文中三例,“侧目而视”的误用可以归因为意义干扰,人们对“侧目”的误解造成了误用;“溢美之词”的误用可以归因为内部结构的重新分析,修饰语“溢”的人为忽略造成了误用;“身无长物”的误用则可归因为读音干扰,“长”的多音现象造成了误用。
当然,成语的误解误用义也可能发展成为新义。究其原因,这是由语言约定俗成的本质决定的。词义是在不断发展演变的,成语的误解误用一方面是由词义演变而造成的结果,另一方面又反映了词义演变的过程。对于成语的误解误用义,我们要区分对待。语言具有社会性,对于那些积非成是、约定俗成的成语,我们要清楚它的本义和新义;对于正在演变过程中,误解误用义还未被社会广泛接受的成语,以及那些社会完全不认可其误解误用义的成语,我们要严格纠正其误用现象。
四、结语
作为古代汉语的活化石,成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我们认为,不管成语的误解误用义是否成为新义,我们都要从语言源头了解成语的本义。成语使用需求甚解,我们探求语源,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其中了解成语典故,是对普通成语学习者来说最为适用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潘维桂.谈谈成语的误用[J].新疆新闻界,1995,(01):41.
[2]汪维辉,顾军.论词的“误解误用义”[J].语言研究,2012,(03):1-8.
[3]杨刚华.成语误用的类型[N].语言文字周报,2006-08-23.
[4]赵丕杰.成语误用现象剖析[J].青年记者,2012,(25):47-50.
[5]张拱贵.成语辨正[J].中学语文,1981,(04):44-46.
[6]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主编.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7]罗竹凤主编.汉语大词典(普及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8]陈彭年.广韵[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使用成语】推荐阅读:
成语使用常见错误02-22
使用目光如豆成语造句02-16
使用蜂拥而至成语来造句01-15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01-26
成语造句--成语造句03-20
成语大全四字成语查询03-09
成语集锦形容春天的成语11-28
150个成语造句_成语解释09-21
成语宝典:带有船字的成语01-05
义务教育管理使用办法使用办法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