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式统计表 教学反思

2024-12-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复式统计表 教学反思(共8篇)

复式统计表 教学反思 篇1

复式统计表教学反思1

这是我上星期上的一节课,《复式统计表》的第一课时。这节课结束后,我就觉得上的特别的不理想。其中有好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会看表、会填表。所以首先应该让学生学会看表,着重就是表头里,它里面分了三栏,这个内容要重点讲一下。我却忽略了,没有把重点突出讲,使得重点不重,详略不当。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高潮部分,而课堂教学也应该是这样的。接着,填表又该如何填。讲结束后应该及时的巩固,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可以指着表中的某个数字,让学生说出它表示的意思;也可以擦去某个数字,让学生在来填,等等。

再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说,首先,整节课都没有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在现在看来,小组合作的环节可以穿插在练习中。根据练习二十的第一题,我可以让学生当场调查小组成员家庭电话拥有的情况,然后根据统计的数据制作一张统计表。一整节课都是在看题——填表,看题——填表,学生就会觉得不耐烦了。加上小组合作的活动,既可以及时的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又缓解了学生解题时的疲劳。

其次,课堂中的互动也比较少。主要表现在教师单向“动”得多,师生群体之间“动”得少。记得曾经有个老师这样说过:现在的年轻教师上课时往往习惯自己讲个不停,没有顾及到学生的主体性。而年长的教师却能够做到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去学。其实,真正有效的互动应该建立在学生产生互动需求的基础上,是一种思维的碰撞,是情感的沟通和经验的提升。学生在互动中不但能够获得知识、提高技能,而且在互动中还能不断生成智慧、提升人格。

还有就是,我的激励性的评价语句太少了,这节课几乎没有用一句。适当的鼓励、赞扬学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我在课堂上的灵活性还不够,这方面要加强练习。这次课,我觉得上的比较的枯燥,学生们也都失去了兴趣。所以在课堂上同学们就显得骚动不安,如果我能够及时的加个小游戏,或者让他们小组讨论一道习题,也许结果就不一样了。

知道了这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我想下次这节课一定会上的比这次好。

复式统计表教学反思2

复式统计表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通过具体的统计活动,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掌握填表、分析的方法。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及统计的应用价值。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我设计了让学生发现单式统计表的不足,从而感受到复式统计表的需要这一过程,并尝试让学生将单式统计表合成复式统计表的这一过程,使学生初步感受到复式统计表的结构。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和学生共同完善复式统计表的各个部分,帮助学生清晰的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也为学生能正确地填写和分析复式统计表作了很好的铺垫。这节课,我用了较为多样的激励语言,很好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也存在很多的不足:

1、在学习方法上,让学生谈怎样把单式统计表改成复式统计表的方法时,我应该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策略。

2、在学生汇报时我提问了一名学生,这个学生一步到位讲完了,我就过去了。应该抓住知识的生成点,让学生说复式统计表就是合起来,就是把男生和女生加起来,这时老师及时引导,那只能看出总数不能够看出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所以需要加上男生活动和女生活动一栏。应该让学生从不会一点点去描述,让大多学生听会。

3、重点内容是分析数据不是看表。

4、这节课的容量大,很遗憾的是课本设计的习题不能一一在课内完成,学生们初学复式统计表还得不到充分的练习,这样孩子们对正确填写复式统计表还不够熟练,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

复式统计表教学反思3

《复式统计表》是苏教版第九册第十单元《统计》的第一课时。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统计表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复式统计表。通过教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方法,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发展统计观念。这节课主要是教学认识和填写复式统计表,并对复式统计表作简单的分析。

本节课,我是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引入到北小学生的兴趣小组,进而呈现例题青云小学的兴趣小组活动情况。例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呈现了五年级4个兴趣小组活动的情境,并给出每个兴趣小组男女生的人数,先让学生把4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填在单式统计表里。这样,既让学生回忆了单式统计表的结构和填写方法,体会到每张统计表只能反映一个兴趣小组男、女生人数情况,又为引出复式统计表提供了素材。

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是教学的难点,虽然不要求学生制作复式统计表,但我觉得还是应该让学生有主动探究新知兴趣,所以我本课中设计了抢答的游戏,这样通过抢答后的感受,这样就顺利的衔接到需要一张新的统计表,内容应该包括4张统计表的内容。由此激发了同学们的对学习新知的兴趣。然后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一起经历把4张单式统计表合并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知道表头为什么要分为3栏,每一栏分别对应的是横行还是竖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学生通过填写数据,体会到复式统计表是前面几个同类单式统计表的综合,在一张复式统计表里能够同时反映4个兴趣小组男、女生人数。在填表后,提出了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针对填表过程中容易发生的错误,让学生交流计算合计数和总计数的方法,学会如何检验;第二个问题是抢答,再谈这次抢答后的感受,通过两次抢答,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感受到复式统计表的优点。

在巩固练习中是采用了书上与课外相结合的形式。首先,为学生提供中国体育代表团费25-28届奥运会行的奖牌数,让学生把整理好的数据前些在复式统计表里,并作简单的分析,增强民族自豪感;接着,为学生提供-中国垃圾排放数据,完成统计表,让学生分析数据,谈感受,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小结中,让学生畅谈收获,旨在让学生感受,不但学到了有关复式统计表的知识,而且学到了从统计表中发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学到了如何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改变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统计的应用价值。

学习和掌握知识不应该局限在课堂内。学会了有关复式统计表的知识后,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选择题材,共同合作制作统计表,不断巩固和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促进学生相互间的情感。让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去应用所学到的知识,这是课堂教学最根本的目的。

复式统计表教学反思4

复式统计表是在一年级学习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能让学生在具体活动统计中,学会同时对两种数量进行统计,认识一般的统计表和复式分段统计表,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教学反思:

本课是有关复式统计表的新授课,主要学习复式统计表的设计与数据分析.教学时,新课开始,先让学生猜测:上一节课我们利用求平均数的方法,得出红队的身高占优势,那么身高高的队员,弹跳的高度是否也一定高呢?然后投影蓝红两队的弹跳高度数据,然后让学生分析用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出蓝红两队的弹跳高度呢?

学生出现了以下几种方法:

1、求平均数

师接着引导:若人数较多,求平均数不简便,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2、将数据进行整理一下,数一数各队跳45厘米的有几人,46厘米的有几人……

学生列表后发现很麻烦。

3、进而将数据进行分段统计,列出了两个表。

学生观察两个表后,仍然很难比较红蓝两队的弹跳情况。

4、学生交流,画出了复式分段统计表

本节课留给了学生充分思考的机会,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逐步引导,层层深入,由学生自己想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分外高兴,印象深刻,并且体会到了复式分段统计表比单式统计表具有优越性,效果很好。

复式统计表教学反思5

今天我所执教的是国标本苏教版第九册第十单元《统计》的第一课时《复式统计表》。这个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通过教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方法,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发展统计观念。这节课主要是教学认识和填写复式统计表,并对复式统计表作简单的分析。

学生学习统计主要是为了学会用统计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发展初步的统计观念。因此,不宜让相对繁琐的制表的操作干扰学习重点。况且,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普及,日常生活中手工绘制统计表的需要越来越少。而且考虑到复式统计表的结构、表内数据的填写和分析,都要比单式统计表复杂,教材给学生提供了结构完整的复式统计表,只要求学生把数据填写在复式统计表里并进行分析,而不要求学生自己制作复式统计表,这就合理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这样,便能使学生更加关注统计的全过程,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统计方法。

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是教学的难点,虽然不要求学生制作复式统计表,但是我在教学中考虑到知识的传授不仅仅是给予,而应该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和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能让学生深刻感知复式统计表的结构,我在复式统计表的呈现方式上作了一些改变。不只是出现一个现成的统计表,而是带领学生一起经历了设计复式统计表的过程,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我首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复式统计表该如何设计。学生已有了单式统计表的基础,所以很快就能想到一些表中的内容。但这时学生的思维是零散的、片面的。我再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引导他们一起设计出复式统计表。在设计的过程中着重让学生感知“表头”的设计。

在认识统计表时,我先让学生认识这张统计表的整体结构,横栏表示什么?竖栏表示什么?表中数据表示什么。接着让学生说出不同格子所表示的意义,同时让学生学会看统计表,先看横栏,再看竖栏。为下面在统计表中填写数据打下基础。

我在整个新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借助单式统计表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掌握填表和分析的方法,有助于学生经历知识的发展过程,体会用复式统计表描述数据也是解决问题的需要。

根据不同的内容统计表的形式也是不同的。所以我收集了一些不同形式的统计表给学生看,让学生明白栏目的设置应该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统计表的具体形式是可以变化的。

最后一个环节我设计让学生调查统计自己身边的事,引导学生经历数据收集的过程,意识到统计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教学的乐趣,进一步体会统计的作用。我先让学生给自己的课堂表现评星,分为三星、二星、一星,再分四个小组进行调查。最后填写在一张复式统计表,并由此让学生分析他们的课堂表现。最后以一句激励的话:我想我们每位同学只要能够做到每节课都象今天这节课一样,认真听讲、主动探索、积极发言,成功一定属于你们!作结束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改动较大的两个环节,从课堂效果来看,我觉得还是不错的。只是时间还要控制好一点。

复式统计表教学反思6

虽然不止一次上公开课,但每一回站在公开课讲台上的感觉,总是跟以往上课不一样,我还是会一样的紧张、一样的兴奋、一样的执着!

这是本学期校本教研《巧用身边资源 构建有效课堂》的研讨课,也是我参加县片际教研送教下乡所上的一节研讨课。经过精心的准备,努力的尝试,真切的实践,仔细寻思起来这堂课可以说是让孩子们尝试到体验的精彩,达到了构建有效课堂的目的。

一、创设自然情境,有效导趣。

在预设教案时,我充分研读了教材,课本教材以“青云小学五年级兴趣小组活动人数情况”为教学素材。经过再三考虑,我认为这样的素材比较普遍大众化,很难激起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于是我有意识地将课本教材进行整合改动,以不久前发生在北京的孩子们特别熟悉的、喜欢的第29届奥运会为情境。课前让孩子们说说奥运见闻、看看奥运画面,丛而最大限度的激起孩子们参与学习的热情!课始自然的以孩子们关注的“奖牌问题”作为本课的导火索引入新课。先用文字叙述的方式统计奖牌,让学生自然而然的产生要用统计表来统计的内心需求,这样的导入有趣而有效!

二、重视知识发展,有效展开。

由单式统计表合并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让学生尝试进行,这是本课浓墨重彩的一笔。有没有合并的必要呢?课前我也特别的矛盾,诚然学生合并的统计表一定存在许多不足,然而,我认为“合并”这一过程却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这一过程,让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的学习是反映更丰富的信息的需要,体会到复式统计表由单式统计表发展而来,初步感悟复式统计表的结构。教师对合并后的统计表不作否定,而是出示复式统计表,组织学生进行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为了突破本课教学的难点,让学生借助先前尝试合并统计表的经历初步认识复式统计的结构,也为接下来学生独立填写复式统计表作了铺垫。同时借助比较,强化了对“表头”以及“总计”、“合计”的认知。在学生填表时,并不让学生平铺直叙,而是让学生先想想该先填什么,直接填写的数据和计算后填写的数据,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区分开。这样做让学生直观明白该怎样填写复式统计表,起到加深印象的作用。

三、提出有序要求,有效合作。

本课从课始的填写单式统计表,到填写复式统计表,再到看书完成主题图统计表,到最后的调查活动。这每一个环节不仅体现了要求明确,而且充分达到了有序合作、有效合作的目的。让学生通过合作完成,应该说学完这节课学生间的合作能力一定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培养。

四、巧妙联系生活,有效拓展。

这是课标的要求,本课运用复式统计表是建立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本课设计的统计奖牌、统计人数、统计电话都是生活中实实在在所必需的,以及课末的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不同的复式统计表,所有这些都体现复式统计表在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让学生真切的体会统计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再次感受到学数学的用处和学数学的乐趣,从而喜欢上数学。

复式统计表教学反思7

《复式统计表》是国标本苏教版第九册第十单元《统计》的第一课时。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统计表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复式统计表。通过教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方法,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发展统计观念。这节课主要是教学认识和填写复式统计表,并对复式统计表作简单的分析。

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是教学的难点,虽然不要求学生制作复式统计表,但我觉得还是应该让学生有主动探究新知兴趣,所以我本课中设计了分男女生抢答的游戏,这样通过男生的失败,男同学为什么会比女同学慢呢?这样就顺利的衔接到需要一张新的统计表,内容应该包括4张统计表的内容。由此激发了同学们的对学习新知的兴趣。然后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一起经历把4张单式统计表合并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知道表头为什么要分为3栏,每一栏分别对应的是横式还是竖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在填写统计表时,我先让学生认识这张统计表的整体结构,横栏表示什么?竖栏表示什么?表中的每格数据分别表示什么。并让学生自己详细的说说合计和总计是如何得来的,然后利用墨水破坏了表格数据,让学生还原数据,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于统计表数据的认识。之后利用多媒体出示横式与竖式调换后的统计表,并由学生进行填写,这样对于复式统计表的认识就更加深刻了。

在巩固练习中是采用了书上的练一练,先由学生根据要求填写表格,之后拿一个学生的表格与大家比对,总体来说学生掌握的较好,准确率也较高。之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第几届奥运会?”应该说这一环节是本课的一个亮点,首先由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第29届奥运会,给出这一届奥运会的奖牌数数据,然后让学生在原有的表格中进行修改,并发现增加了一栏后,合计的数据也要由此改变,还有表格的标题。我在展示的时候故意拿了一本有错误的表格来展示,这样就更加激发了学生发现错误,改正错误的兴趣,从而提高了对于本课复式统计表的认识。

从学生的反馈看,教学效果还不错。但从学会学习和生本课堂的角度上来考虑,显然本课让学生小组合作的机会较少,参与的面不够。还有一些细节性的问题,如:课堂上学生回答北京奥运会是第27、25届奥运会的情况,没有很好的利用课堂生成来提高我们数学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即使不知道北京奥运会是第29届,也应该利用数学推理,不可能是第28届之前。还有由于时间的关系,本课没有展示不同的内容统计表的形式也是不同的,应该让学生明白栏目的设置要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统计表的具体形式也是可以变化的,如合计与总计是可以调换位置的,且总计也可以设置在表格的最下端;横栏与竖栏的内容也可进行调换等。

反思二:复式统计表教学反思

这是我上星期上的一节课,《复式统计表》的第一课时。这节课结束后,我就觉得上的特别的不理想。其中有好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会看表、会填表。所以首先应该让学生学会看表,着重就是表头里,它里面分了三栏,这个内容要重点讲一下。我却忽略了,没有把重点突出讲,使得重点不重,详略不当。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高潮部分,而课堂教学也应该是这样的。接着,填表又该如何填。讲结束后应该及时的巩固,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可以指着表中的某个数字,让学生说出它表示的意思;也可以擦去某个数字,让学生在来填,等等。

复式统计表 教学反思 篇2

第99~100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认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并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空白统计图、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引入, 体会生活数学 (略)

二、自主探究, 亲历知识形成过程

1. 形成冲突

师提问:三年级时, 近视人数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多多少?

生:老师, 把课件回到男生那一页, 让我们再看看。

师:你为什么要老师把课件回到男生那一页?

生:因为我们要把三年级和四年级的近视眼人数进行比较, 看了女生的, 还要看男生的………

师上下翻动课件。

师:像这样把两个统计图分开来比较, 你们感觉如何?

生:麻烦。

师:那孩子们能不能想想办法, 让我们能更快速地、比较容易地比较男生和女生的数量呢?

生1:把两张统计图合在一起。

生2:画一个统计图就够了。

师:那统计表呢?

生:也可以合在一起。

课件出示复式统计表

师:对, 将两个简单的统计表合在一起就形成一个复式统计表, 现在请孩子们根据这个统计表, 同桌合作完成统计图。让我们能更方便地比较出男生和女生的数量。

【复式统计图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从单式统计图到复式统计图, 教师巧妙的设计了比较男女生近视眼人数的多少的教学环节, 当学生发现两个单式统计图不方便比较时, 自然会想到能否把三年级和四年级的统计图画在一张统计图上, 复式统计图的知识学习自然生成, 保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合作探究

(1) 师:“复式统计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这么大的好处, 你们想不想也制作一幅复式的条形统计图?

(2) 学生尝试制作复式的条形统计图。

交流:分组展示自己制作的统计图。

生1:把两张统计图简单的画在一张纸上。

师:对画的统计图想说点什么?

生:绘图繁琐, 而且不方便比较。

生2:统计图中同一个年级的男生和女生条形分开, 并且每一个条形都标注年级和性别。

生评:要用很多汉字来区分年级和性别所以麻烦;不能很清晰地看出各个年级的情况。

生3:统计图中男生和女生的条形并列, 并且在每一个条形上用文字标注来区分男生和女生。

生评:很明显地对比男生女生, 但这样标注也太麻烦。

生4:在第三种的基础上, 加上区分的标志。

生评:简洁, 方便比较。

生5:统计图中男生和女生的条形重叠在一起。

生评:如果数据大则受篇幅的影响;如果男生和女生某一项数据相差不大的话仍然不太方便比较;但这种统计图对于男生女生总数的比较是比较明显的。

(3) 引导:像这样的统计图, 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这个标志就是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图例。 (师在黑板上板书课题和“图例”并正确地示范复式条形统计图中二年级男女生近视人数直条的画法。)

(4) 作图:学生自主完成自己的统计图。

【制作复式统计图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采用同桌合作学习的方式, 尝试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让学生充分经历数学的学习过程, 同时培养了学生合作、沟通的能力。】

3. 对比分析

师: (对比) 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呢?

生1:单式只表示一种人或者事物数量的变化。复式同时表示两种或几种事物数量的变化情况。

生2:复式统计图必须有图例, 用于区分不同组的数据。

生3:复式统计图能让我们发现更多信息, 了解更多情况。

师: (分析) 从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1:男生近视人数从二年级到四年级一直在增加。

生2:女生近视人数从二年级到四年级也一直在增加。

生3:从二年级到四年级, 每一年都是女生近视人数比男生多。

生4:男生近视人数和女生近视人数的差距在逐渐缩小。

师:那面对这种情况, 你有什么要对同学们说的呢?

(生自由发言)

课件出示如何保护自己的眼睛。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充分给与时间,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大胆展示、汇报不同的设计方案, 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过程, 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潜在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主动获得了知识。】

三、巩固应用, 拓展思维

1. 基础练习

师:说到孩子们用电脑, 老师很想知道你们平时上网最喜欢干嘛呢?

师:我们来听听他们怎么说的。

播放视频

师:昨天老师统计了咱们班孩子使用电脑的情况, 如下:

(出示2010级四班使用电脑情况统计图)

学生分析

2. 综合应用

师:复式条形统计图不仅可以反映咱们的日常生活, 它还可以用于很多领域, 比如: (出示某超市甲、乙两种品牌的果汁饮料月销售情况统计表和统计图。教材第101页第2题。)

从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如果你是商店经理, 下个月进货时有何打算?

3、拓展

向同学介绍自己见过的复试条形统计图。

介绍其他类型的复试条形统计图 (课件) 。

四、回顾知识, 总结全课

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结合生活、生产实例, 重点引导学生对统计图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以及对未来做出科学决策,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进一步深刻的感受到身边的数学无处不在。】

反思:

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在学习了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有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基础, 学生在单式、复式的观察、对比、分析中, 认识到了两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 也感受到复式条形统计图更能清晰地比较, 激发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除此之外,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增加了一个教学重点, 重视制图的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学生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学习, 实际上是对单式条形统计图的有关知识进行巩固与扩充。因此, 在教学时, 我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 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索与学习, 从而完成了统计数据、制统计图、分析统计图的过程;并放手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索, 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反思本节课的教学, 总结以下几点:

一、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做为教学内容

以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的近视眼人数的调查作为学习的素材和数据来引导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学生对这个素材比课本中提供的教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更有兴趣, 因此学习起来就更有激情, 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统计图、分析统计结果, 从中了解多种信息, 并提出各种问题, 巩固、整理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这样的设计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体现了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 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中让学生合作探索, 探究出制作统计图的方法

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 我启发学生, 同桌两人合作尝试制作统计图。问学生“复式统计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这么大的好处, 你们想不想也制作一幅复式的条形统计图?”精心设计的提问, 立刻引起了学生要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数据的欲望。在画图的时候我要求同桌之间互相提醒:画图时要注意些什么地方?因为学生在这之前已经知道了怎样画统计图, 所以, 紧接着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独立完成统计图。之后, 我分别展示了几个学生的作品, 比较其中制作的优缺点,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制图的分析能力。

三、让生活成为数学的主要内容

数学课程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推理与交流”。鉴于教材例题“某地区城镇、乡村人口的统计图表”距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 因此, 在教学设计中, 本案例大胆地将例题变成学生熟悉的实物信息——本班学生近三年近视人数情况, 制作单式条形统计图。他们在读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自主发现并感悟到利用单式统计图解决“比较同一时间段男女生近视人数谁多谁少”这样的问题不太方便, 从而产生了“需要将男、女生的近视人数情况绘制在同一张表格中”的学习需要, 并想办法自己尝试解决。

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是指学生主动地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有一定实践价值的问题或项目, 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 应用知识, 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的思考,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并与同伴交流。在上述案例中, 教师尽量做到学生已会的老师不教, 例如:统计数据、画单式条形统计图;学生能相互教会的老师也不教, 例如:学生制图作品展示将两个单式统计图简单的并列在一个统计图上, 学生立即质疑这样的画法比较起来仍然不方便;展示同一年级两个直条分开画, 学生质疑这样比较起来仍然不方便, 并且每个年级的数据看起来不明显;直条形状相同, 通过在每个直条用汉字来标示男女的, 学生帮助解释“这样的标示方法太麻烦”并引出图例, 他们用自己的经验解释图例等等, 这个过程中, 教师充分给予时间, 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教在学生困惑处, 例如教师只是提示图例, 在黑板也只是示范复式条形统计图中二年级男女生近视人数直条的制图过程, 其余的年级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制作。

复式统计表 教学反思 篇3

新授:自主探究,建构新知

1.导入: 我们还可以通过统计图来了解桂林市的气温情况。

(课件出示:桂林市2003年各季度平均气温统计图)

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如果想比较北京市和桂林市2003年各季度的平均气温,有什么好办法?

学生:把两张统计图并排,把两张统计图合并成一张统计图)

(课件演示:两图并排以及合并统计图的过程)

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更容易比较两个城市的气温情况?

2.揭题: 这张统计图同时反映了北京市和桂林市两个城市各季度的平均气温,像这样的统计图叫做复式条形统计图。我们过去学习的是单式条形统计图。

(板书:复式条形统计图)

3.探究: 复式条形统计图看起来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学生:有两种不同颜色的直条,同时表示两种不同的数量)

你们知道这两种直条分别表示哪种数量吗?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怎样才能让只看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人知道两种直条分别表示哪种数量呢?

(学生:用文字说明,画个图说明)

复式条形统计图采用的方法是这样的。

(课件出示:图例)

你能给这个部分起个名字吗?

(学生:指示图,说明图,图解)

新增加的部分叫做图例,也就是举例说明图形的意思,

这和大家刚才起的名字有着相同的意思,说明同学们的思路都非常正确。

[评析:教材中例2直接出示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师设计成先出现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利用其中一幅图重点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结构,另一幅图重点进行观察分析训练,然后提出将两个城市进行比较的要求,让学生亲历复式条形统计图形成的过程,使学生自觉地进行知识的迁移,对新知产生熟悉和亲切的感觉,内心更容易接纳。

这里教师具体设置了两个问题:1.怎样比较两个城市的气温情况?2.怎样明确两种不同的直条各表示哪种数量?通过情境问题的设置,可以激起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自己给图例起个名字并给以充分的肯定,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的设计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意义,逐步深化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认识,加深学生对图例作用的理解。]

4.分析: 从这个统计图你还能看出有关北京市的平均气温情况吗?说说看。

能看出桂林市的情况吗?也说说看。

你们能比较两个城市一季度平均气温的情况吗?其它季度呢?

你们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课件出示: 1. 两个城市的平均气温,哪个季度相差最小?

2. 两个城市各季度平均气温变化有什么相同特点?)

你觉得怎样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获得的信息比较全面?

(先了解每种数量的情况,再对两种数量进行比较)

5.应用: 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分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请你们试一试比较全面地分析一张复式条形统计图。

(出示:上海市和海口市国庆期间空气质量情况统计图)

我们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请组长将讨论的结果记录在作业纸上。

(学生组成4人小组进行讨论)

现在我们交流一下讨论的结果。

(上海市国庆期间空气质量情况)

(海口市国庆期间空气质量情况)

(上海市与海口市国庆期间空气质量比较)

6.评价: 同学们的分析全面、具体,非常好!下次旅游想去哪?

(学生:海口)

7.比较: 你觉得复式条形统计图跟单式条形统计图相比有什么优点?

(板书:便于对两种不同的数量进行比较)

[评析:引导学生会看统计图,全方位地了解和分析统计图呈现的信息,是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的重要方面。教师在学生初步掌握分析统计图的基础上,顺水推舟,将练一练提到试一试前面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应用所掌握的分析方法去解决问题,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以及时强化和提高。运用肯定的评价激发学生运用新知解决问题的愿望,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评:这节课教师运用诙谐的语言、亲切的语态、有趣的情境、科学的设计和肯定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愿望。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意义、结构、特点、分析方法和画法,让学生经历探索、交流、感悟的过程,培养和提高了学生运用自身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创造潜能。

复式统计表教学及反思 篇4

今天,在货隆中心小学五(5)上了统计这一课,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了单式统计表后学习复式统计表的,让学生能根据制作的统计表正确填写数据,掌握复式统计表的特点,进一步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对学生渗透统计的思想,同时通过对有关祖国进步事业数据的统计,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发展变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一教学目标我想在这节课上都实现了,我自我感觉很得意,可传来的消息我并没有能出片,这使我心里很不是滋味,这些听课教师怎么了,还是其中有什么猫腻?我就不得而知了。

我是这样谈话的:同学们,听说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要来你们学校子是吗?你们喜欢她和她的作品吗?现在我们来统计一下我们究竟有多少人喜欢,请喜欢她的男同学举手,(统计人数后填在表中),请喜欢她的女同学举手,同样填入制好的表中,还要填上制表的日期,这张统计表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单式统计表,它反映了五(5)班同学喜欢作家秦文君的情况。

昨天我也收集了我们学校五、六年级学生喜欢四位儿童文学作家的.情况,以便学校为班级配置图书时参考,下面是我收集的数据,(出示数据),你们能把这些数据用一张统计表来反映吗?这张表该怎么制作呢?

老师已经事先为大家制作了一张统计表,请同学们把这些数据填入作业纸上好吗?学生填写,教师巡视。出示填写好的表,问学生怎样填写的,特别注意每一栏的填法,合计栏和总计栏的填法组织让学生说,以此突破难点。

如果你把这张统计表拿到手,你想对学校总务处采购图书的人员说些什么呢?

这张表和刚才的表有什么不同呢?这是一张复式统计表,出示课题。

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学会了没有?我国体育代表团在25—28届奥运会上取得了不少奖牌,书上106页有这些数据,能把这些数据填入下面的统计表中吗?填写好后,问学生看了这张统计表你有什么想法?

练习二十第一题让学生自己填写,说说书上问题。

小结:学习了这一课你想说些什么?说说复式统计表的制作、填写方法。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篇5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与学习兴趣。

统计的知识源自于人们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结合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些学生熟知的大事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反映,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并通过观察时速的变化情况,交流了解到的信息等活动中,充分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将统计内容化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具体,做到了在生活中找数学、学数学、用数学。

(二)引导学生分析结果,作出判断和预测。

教学中,一方面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如教学完例1时,让学生大胆预测一下中国铁路技术的发展前景;比较两个城市温度时,学生根据统计情况,提出了很多合理化建议;学生绘制完统计图时 ,让学生预测08奥运会中国的排名情况。从而使学生在分析和交流中,学生的预测结果有根有据,进一步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三)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过程,关键处给予及时点拨。

复式统计表 教学反思 篇6

教学反思:

本课是有关复式统计表的新授课,主要学习复式统计表的设计与数据分析.教学时,新课开始,先让学生猜测:上一节课我们利用求平均数的方法,得出红队的身高占优势,那么身高高的队员,弹跳的高度是否也一定高呢?然后投影蓝红两队的弹跳高度数据,然后让学生分析用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出蓝红两队的弹跳高度呢?

学生出现了以下几种方法:

1、求平均数

师接着引导:若人数较多,求平均数不简便,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2、将数据进行整理一下,数一数各队跳45厘米的有几人,46厘米的有几人……

学生列表后发现很麻烦。

3、进而将数据进行分段统计,列出了两个表。

学生观察两个表后,仍然很难比较红蓝两队的弹跳情况。

4、学生交流,画出了复式分段统计表

医药数理统计教学方法的反思 篇7

1 实现从重统计知识到重统计思想和统计素养的培养

一直以来学生学习的数学, 包括中学的数学和大学的微积分、线性代数等都属于“确定性”的数学, 一定条件必然产生某种结果的确定性思维在学生的头脑中根深蒂固, 这使得学生养成了死记硬背公式和定理的习惯。传统数学在本质上研究的问题是确定性的, 基础是定义和假设, 遵循约定原则进行严格的计算或者推理, 因此更多的是演绎; 统计学是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从数据中得出规律的一门学科, 在本质上研究的问题是随机的, 是非确定性的, 这决定了统计是以归纳为主的一门学科, 这显然不同于我们传统的数学内容。同时, 这也决定了在医药数理统计教学中不能习惯地采用常规数学内容教学的方法, 必须更加从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和统计素养出发。为此, 首先要养成通过数据来分析问题的习惯。统计可以说是“让数据说话”的学科, 是一种从看似杂乱无章的数据中提炼信息、寻找规律的研究方法, 其实质是通过事实来分析问题, 遇到问题时, 应当去调查研究, 应当去收集数据, 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推断才可能客观地反映实际背景。其次, 建立随机的概念。要让学生建立随机的概念, 在概率统计教学过程中, 必须时时注意联系生活中的随机现象, 引导学生去分析、去思考, 理解“随机”的内涵, 激发学生自觉培养随机性思维的意识。第三, 教学过程中, 加强统计思想的教学。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学生系统地学习了概率统计知识, 结果却不知道如何应用, 这主要是因为传统的教学方法侧重于讲解概率统计的概念、定义和计算, 而忽略了统计思想的教学。这造成学生只知道怎么去算, 却不知道这个问题从何而来, 有什么具体的意义, 就更不用说如何去应用了。因此, 在教学中应该尽量让学生去了解每一种统计方法, 它是针对什么实际问题提出来的? 这种方法源于一种什么样的思想? 能否用一个浅显易懂的例子来说明这种思想? 能否用一句简明扼要的话来概括这种思想?事实上, 对于大部分医药专业学生, 并不需要详细掌握定理的证明过程和计算过程, 更重要的是要让他知道这一问题的统计背景和统计意义, 以及在实际中如何去应用。因此, 在医药数理统计的教学过程中, 应该从过去只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 向以培养学生统计思想、统计素养的目的教学过程转变。

2 重视教学内容与专业实际相结合

医药数理统计是一门理论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大致可以分为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两部分, 其中概率论部分偏重于理论基础, 理论性较强, 但这一部分内容是后一部分数理统计的入门基础, 因此教学中应更注意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适当减弱概率论部分的理论性和难度, 多结合专业知识, 用简单易懂的方式来介绍概率论部分的内容。数理统计偏重于应用, 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做到突出实用性。注重假设检验部分的讲解, 注意阐述数理统计方法的思想、应用的背景及应用中所需的条件, 重点讲解假设检验应该如何选取原假设和备择假设, 如何对得出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解释;在区间估计中置信区间的讲解中结合在生产中药品片重差异或含量差异是质量正常值的范围, 以确定药品是否合格等;在方差分析部分结合药理学中如何进行药效学实验分组结果的分析与多重比较的应用等;在一元线性回归部分结合药品质量分析时如何建立标准工作曲线的应用等。以药学专业为例, 在药学专业中, 特别是制剂工艺研究中, 有多种比较性试验设计方法, 每种方法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较常用的有两组比较试验设计、多组比较试验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和均匀设计等。在讲完教材内容后, 再以试验设计为导向梳理阐释t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知识的具体应用。两组比较试验设计用于不同处理组间指标差异的比较, 常采用t检验分析方法, 分为配对比较和两组比较。配对比较常用于用药前后观察指标的变异情况等, 两组比较一般用于两种技术或工艺对指标差异的比较。多组比较试验设计用于多组试验处理结果的比较, 常采用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 如研究不同浓度乙醇提取某中药有效成分的影响等。正交试验设计与均匀试验设计均是适合多因素多水平的试验设计, 在制药工艺研究中应用更为广泛, 前者是基于方差分析模型, 后者是基于回归分析模型。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 既能很好的完成课本的教学内容, 同时也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数理统计的基本知识, 更深刻的理解各个统计量所适用的范围, 将来也就自然可以避免在文献[1,2,3,4]中指出的那些常见的错误。

3 转变课堂教学的形式

长期以来, 医药数理统计教学的模式主要是“老师讲, 学生记”的“填鸭式”教学, 偏重于对概念理论知识的讲解而脱离实际。这种教学方式直接导致了学生为考试而学, 结果是所学知识考完就忘, 更谈不上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于是在实际应用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就可以理解了。因此,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首先要改变目前这种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我校目前采取的本科生导师制应该是对这种教学模式很好的补充。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案例, 让学生利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来处理实际的问题。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教师满堂灌的教学形式, 让师生共同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当然, 这一教学模式下, 也要求我们打破以往的一卷定终身的制度。笔者曾在我校国家生命科学基地班实行了考试加论文的方式,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通过论文的撰写, 使学生在实际动手过程中掌握了医药数理统计知识的应用。

4 融入数学实验的思想

在我国, 传统的医药数理统计课程, 有习题课而无实验课, 严重脱离当今国际统计教学方法[5]现象, 直接导致了现在的医药数理统计课程与实际相脱节, 难以培养学生运用数理统计的思想及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实验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条切实可行的方法[6]。这也是目前国际上所采用最多的一种方法。因此, 要让国际知名的统计软件走进课堂。例如国际知名的统计软件SAS、SPSS等。还有很多常见的其他统计分析软件, 例如R、WinBUGS、Epicalc (流行病统计软件) 等。通过这些软件的学习,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与国际接轨的意识。

摘要:医药数理统计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 也是一门较难掌握的课程。本文通过对当前医药数理统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提出了若干对当前医药数理统计的教学思想、方法、手段的改进意见。

关键词:医药数理统计,生物医药,统计思想

参考文献

[1]Wang Q, Zhang B.Research design and statistical methods inChinese medical journals[J].JAMA, 1998, 280:283?285.

[2]Hu LP, Zhang TM. Analysis of factors aff ecting the validity of research findings and academic papers[J]. Sci Focus, 2006, 4: 9-19 (in Chinese) .

[3]McGuigan SM.The use of statistics in the British Journal ofPsychiatry[J].Br J Psychiatry, 1995, 167:683?688.

[4]Jia He, Zhichao Jin, Danghui Yu.Statistical reporting in Chi-nese biomedical journals[J].The Lancet, 2009, 373:2091-2093.

[5]Joan Garfield and Michelle Everson.Preparing Teachers of Sta-tistics:A Graduate Course for Future Teachers[J].Journal ofStatistics Education, 2009, 17 (2) :223-237.

复式统计表 教学反思 篇8

绥阳县茅垭镇新乐小学:柳 鹏

教学内容:

2013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5~96页例

3、第97页“做一做”以及第98~99页练习二十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学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2、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正确理解和分析数据,并能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

3、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相关知识。教材分析:

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首先借助两幅插图向学生展现了城乡建设日新月异的变化。接着给出了某地区城乡人口的复式统计表。接下来先让学生根据复式统计表分别完成两个统计图,在通过两幅图对比观察,使学生感受到同一年份的两个数据分别出现在两个不同的统计图中给统计比较带来的麻烦,从而产生新的认知需求。教材由小精灵的问题引导学生把两个统计图合二为一,然后介绍这就是复式条形统计图。在组织学生观察并讨论:“它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一方面让学生在对比中认识新的统计图,体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建立数据分析观念;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根据新的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学生学习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教材引出条形统计图的另一种形式——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使学生认识到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与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只是形式上的不同,本质是相同的。学生通过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不仅增长见识,而且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学生在已经学过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习的。虽然他们在已经学习单式条形统计图,但没有接触过复式条形统计图。因此,在教学时,先让学生复习单式条形统计图,再通过设疑引导学生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渗透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复式条形统计图,接着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探讨、分析数据,通过画一画,说一说等活动,分析数据,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深化重难点的突破。最后由易到难,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相关信息,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分析数据,会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重点:

学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突破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学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难点:

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分析数据,会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突破方法:

采取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方式,分析数据,并能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法:

设置问题情境,直观演示。学法:

操作实践,观察归纳总结。准备:

课件,图表,学生4人分成一小组等。学具: 直尺,彩色铅笔等。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请观察这两幅图片,它们展示的是哪些地方的情境? 生:第一幅图是城镇的景象,第二幅图是农村的景象。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现在我们国家的城镇建设越来越好,农村也不差。不信,你瞧!这是某地区城乡人口统计表(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城镇、农村的景象,让学生感受生活水平越来越好,自然引出“某地区城乡人口统计表”。】

二、新课学习

师:从这个统计表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生独立思考后,指名汇报。

师:同学们,真棒!从这个统计表,能得到这么多的信息,有没有能让我一眼就看到城镇或乡村人口数量变化的图形?

生(思考后回答):有,我们可以绘制条形统计图。

师:请同学们做做看!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绘制条形统计图。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后,用投影展示作品。

师各选择一幅统计图展示,边展示学生作品边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绘制的条形统计图真好!(课件出示)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和异同点?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指名汇报。

生1:我发现了它们的横轴上的年份是相同的。

生2:我发现了它们的纵轴上每格代表的人数相同。

生3:我发现了它们一个是统计某地区城镇人口的,另一个是统计某地区乡村人口的。生4:我发现了它们的直条用的颜色不一样。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绘制单式条形统计图,复习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步骤,引导学生观察两幅统计图,是为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作铺垫。】

师:同学们,观察可仔细了!既然它们有相同点,能不能把这两个条形统计图合成一个统计图呢?

生(齐):能。

师:该怎样合成一个统计图?请你思考,你这张统计图是怎样绘制的呢?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指名汇报。

生1:首先,我们要把这个统计图的名称换了,换成“某地区城乡人口统计图”。

生2:我们觉得统计图的纵轴不用修改,横轴上每年各画两个刻度,分别表示城镇和乡村。

生3:每个刻度的宽度相等,并且每之间的间距相等。生4:我在统计图的右上方,分别用不同的颜色画一个小的直条表示城镇和乡村的人口。师:你说的那个小直条在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叫做图例,我们可以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类别。

生5:我先按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画法,用右上方表示城镇人口图例的颜色画出,表示城镇人口的直条,再用表示乡村人口图例的颜色画出,表示乡村人口的直条。

„„

师:同学们,说得真清楚。请同学们把他们说的步骤结合起来,把这个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课件出示第96页的第1个统计图)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在课本第96页的第1个统计图上,展示学生作品,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步骤,通过学生汇报绘制步骤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师:这就是复式条形统计图,看看它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把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板书课题)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汇报。

师:你能根据统计图回答下面的问题吗?(课件出示)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指名汇报。【设计意图:数据分析是统计教学的核心,也是本节课的难点。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师(课件出示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你能完成这个统计图吗?

生:能。

师:请完成在课本第96页第2个统计图。生独立完成。

师:请你说一说这两个统计图的异同点?

生1:我发现它们都是绘制“某地区城乡人口统计图”。生2:我发现它们直条的方向不一样。„„ 师:(手指着横向条形统计图)像同学们观察到的一样,这是横向条形统计图,它除了直条的方向不一样外,其他的都是一样的。

师:(课件出示第97页“生活中的数学”)在生活中,还能看见下面这样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从这幅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

师:你知道吗?《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

【设计意图:适当的拓展延伸,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也使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认识更加丰富。渗透法律知识,既能普及法律知识,又能促进学生用法意识。】

师:接下来,同学们试试看能完成这些统计图吗?

三、巩固训练

1、完成第97页“做一做”。

2、完成第98页练习二十三第1、2题。

3、完成第99页练习二十三第3题。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层次的训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步骤,并掌握应用复式条形统计图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生1:我认识了复式条形统计图。生2:我学会了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我们在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生1:注意不同名称用不同的图例表示。生2:每个直条的宽度相等。„„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一种新的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根据实际需要,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不同的呈现形式,例如纵向的、横向的以及两个直条上下重叠在一起的。不论哪种呈现形式,都直观地反映了所统计的数据,方便我们更好地获取有关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整堂课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畅谈知识方面、方法方面的收获,然后教师进行针对性的补充。通过学生的反思,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并在课堂上让生生活动、师生活动得到进一步的体现,让课堂充满了活力和生机。】

板书设计:

复式条形统计图

哪年城镇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2010年城镇人口数最多,1980年最少。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1980年城镇人口数最多,2010年最少。哪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哪年最少?2010 年城镇人口总数最多,1980年最少。

教学反思:

上一篇:美术教案标志设计下一篇:党员民主生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