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鉴定报告表

2024-09-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抗震鉴定报告表(精选7篇)

抗震鉴定报告表 篇1

(()市()市/ 县/ 区 第 第 037()--((--)号

工程名称:

学校

幢号

委托单位:

鉴定单位(盖章):

鉴定人:

鉴定负责人:

****年**月**日 日

山东省校舍安全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制

表 1 山东省中小学校校舍抗震安全鉴定基本情况表

工程名称

产权单位

工程地址

建筑面积

结构类型 □砖混(砌体)

□框架

□内框或底框□钢结构

□砖石木

□土木

□其他 设计图纸 □有

□无 建筑总高

建筑原设防分类 □甲

□乙

□丙 建筑现设防分类 □甲

□乙

□丙 基础形式 □浅基础

□深基础

□其他基础形式□无基础平面形式

楼板形式 □预制板

□现浇板 □木制

□其他 供暖方式 □集中供热

□采暖锅炉

□地热

□火炉

□热风

□空调

□其他形式

□无采暖 建设单位

设计单位

施工单位

图纸审查单位

监理单位

勘察单位

建造时 设防烈度 □6

□7

□8

□9 □无设防

现设防烈度 □6 □7 □8 □9 □无设防 历史改造 情况

建造时间

改造时间

改造资料 □完整

□不全

□无 改造内容 □增层

□结构拆改 □改变功能

□其他 其他情况

说 明 :

鉴 定 标 准 :

统 一 按 GB50292-1999 进 行 安 全 评 定 ; 按 GB50023-2009 和GB50011-2001(2008)进行抗震鉴定。

表 2 砖混(砌体)结构房屋抗震安全鉴定表

工程名称:

产权 单位:一般规定

房屋高度

是否超限 □是 □否 墙体厚度

房屋层数

是否超限 □是 □否 墙体(材料)类别

注:①房屋层数不包括全地下室和出屋顶小房间;层高不宜超过 4m。

②房屋高度系指室外地坪到檐口高度,半地下室可从地下室室内地面算起。

③房屋上、下部分墙体类别不同,按上部墙体类别确定。

外观 和 内在质量 墙体不空臌、无严重酥碱和明显闪歪 □是 □否 □不详 支承大梁、屋架的墙体无竖向裂缝,承重墙、自承重墙及其交接部位无明显裂缝 □是 □否 □不详 木楼、屋盖构件无明显变形、腐朽、蚁蛀和严重开裂 □是 □否 □不详 混凝土梁柱及其节点仅有少量微小开裂或局部剥落,钢筋无露筋、锈蚀 □是 □否 □不详 主体结构混凝土构件无明显变形、倾斜和歪扭 □是 □否 □不详 2 上部主体结构 2.结构体系

房屋实际高宽比不宜大于 □是

□否 抗震横墙最大间距

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情况 □均匀

□不均匀 立面高度变化层数

楼层质心和计算刚心位置 □基本重合 □不重合 同层楼板标最大高差

2.2 承重墙体材料的实际强度等级估算(以经验判断为主,仪器设备检测为辅)

材料实际强度等级 砖

砌块

砌筑砂浆

砖强度等级不宜低于,且不低于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中型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 MU10,小型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 MU5。

□是 □否 墙体的砌筑砂浆强度等级,6 度时或 7 度时三层及以下的砖砌体不应低于,当 7度时超过三层或 8、9 度时不宜低于 M1;砌块墙体不宜低于。

□是 □否

整体性连接构造 2.3.1 纵横墙交接处连接

墙体平面内布置应闭合 □是

□否 纵横墙连接处墙体内无烟道、通风道等竖向孔道 □是

□否

纵横墙交接处应咬槎较好,拉结钢筋或芯柱配筋应符合标准要求 □是

□否 2.3.2 楼、屋盖的连接

混凝土预制构件应有座浆 □是 □否 预制板缝应有混凝土填实 □是

□否 预制板上应有水泥砂浆面层 □是

□否 楼、屋盖的最小支承长度

木屋架不应为无下弦人字屋架,隔开间有竖向支撑或有木望板和木龙骨顶棚 □是

□否

圈梁与构造柱 2.4.1 构造柱的布置

房屋层数

构造柱设置部位

□6 6 度

□7 7 度

□8 8 度

□9 9 度

四、五 三、四 二、三

□7、8 度时楼电梯间的四角

六~八 五、六 四 二 □隔开间横墙(轴线)与外墙交接处 □山墙与内纵墙交接处 □7~9 度时,楼及电梯间的四角

七 五、六 三、四 □内墙(轴线)与外墙交接处,内墙的局部较小墙垛处 □7 ~9 度时,楼、电梯间的四角 □9 度时内纵墙与横墙(轴线)交接处

各烈度均适用 □外墙四角

□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

□较大洞口两侧

□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 □错层部位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

2.4.2 圈梁 的布置和构造

现浇和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

□有圈梁

□无圈梁 装配式混凝土楼、屋盖(或木屋盖)砖房 布置位置 □屋盖 □二层 □三层 □四层 □五层 □六层 □七层 配 筋 量

截面高度

mm 纵横墙最大圈梁水平间距

装配式混凝土 楼、屋盖的砌块房屋 每层均应有圈梁 □是 □否 截面高度

mm 内墙上圈梁的水平间距

砖拱楼、屋盖房屋

每层所有内外墙均应有圈梁

□是

□否

圈梁承受砖拱楼、屋盖的推力时,配筋量不应少于 4ф12 □是 □否

其他

屋盖处的圈梁应现浇

□是 □否

楼盖处可为钢筋砖圈梁

□有 □无

房屋易局部倒塌部位及连接 2.5.1 现有结构构件的局部尺寸、支承长度和连接

承重的门窗间墙的最小宽度

承重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

支承大于 5m 大梁的内墙阳角至门窗洞口的最小距离

非承重外墙尽端至门窗洞口的最小距离

楼梯间及门厅跨度不小于 6m 的大梁在砖墙转角处的支承长度

出屋面的小房间的砌筑砂浆强度(8 度/9 度)

2.5.2 非结构构件的构造

隔墙与两侧墙体应有拉结 □是

□否 长度大于 5.1m 或高度大于 3m 时,隔墙与梁板应有连接 □是

□否 非刚性结构房屋女儿墙和门脸出屋面高度

刚性结构房屋女儿墙和门脸出屋面高度

出屋面小烟囱再出入口或临街处的防倒塌措施 □有

□无 钢筋混凝土挑檐、雨罩等悬挑构件的稳定措施 □有

□无 楼梯间要求 8、9 度时顶层楼梯间横墙和外墙沿墙高每隔 500 有 2ф6 通长筋 □是

□否

□不详 9 度时各层楼梯间墙体在休息平台或楼层半高处设 60 厚不少于 2ф10 配筋不低于 M5 砂浆带 □是

□否

□不详 8、9 度时楼梯间和门庭内墙角阳角处的大梁支承长度不应小于 500,并与圈梁连接 □是

□否

□不详 突出屋面的楼电梯间构造柱到顶,并与圈梁连接,内外墙交接处每 500 有2ф6 拉结筋,且伸入墙内不小于 1m

□是

□否

□不详 装配式楼梯段应与平台梁可靠连接,不应有踏步墙中悬挑或插入,不应有无筋栏板 □是

□否

□不详 3.结论(鉴定单元)

□符合设计规范的抗震措施要求,建筑评为满足抗震要求,并给出后续使用年限。

□有单项不符合设计规范要求的,可评定为基本满足抗震要求,需对不符合项限期进行处理。

□ 当多项存在不符合设计规范要求时,评定为不满足抗震要求,进行第二级鉴定(根据不符合项的具体内容选择简化计算方法,一般选用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法)1、按楼层平均抗震能力指数法,计算结果(□≥1 1,□ <1)2、按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法,计算结果(□≥1 1,□ <1)3、按墙段综合抗震能力指数法,计算结果(□≥1 1,□ <1)

备注:在符合的选项□内打“ √ ”3

结论 根据鉴定结果提出对应 处理对策:

□可维修,适用于少数、次要部位局部不符合□可加固,有加固价值的情况

□可改变用途,降低使用荷载和功能,仍需加固

□可更新,无加固价值,该建筑无抗震加固价值,建议拆除。

若 需短期或临时使用,需采取应急措施

备注:在符合的选项□内打“ √ ” 鉴定人

鉴定单位

技术负责人

鉴定时间

****年**月**日

表 3 框架结构房屋抗震安全鉴定表

工程名称:

产权 单位:

1.第一级鉴定(结构布置和构造检查)

基本情况 鉴定项目 鉴定标准规定值 实际值 鉴定结果 总 层 数 不超过 10 层

□满足

□不满足 建筑类别 乙类

□满足

□不满足 烈

-----结构类型

房屋高度(mm)

房屋层数

上部主体结构

屋 总高度 是否符合相关规定。

□是 □否 □不详 结构形式 框架结构宜为双向框架,装配式框架宜有整浇节点,8、9 度时不应为铰接节点。

□是 □否 □不详 结构体型 的规则性 建筑的平、立面布置宜规则、对称,质量分布和刚度变化宜均匀,楼层不宜错层。

□是 □否 □不详 轴线位置 框架结构和框架-抗震墙结构中,梁与柱或柱与抗震墙的中线宜重合,框架梁与柱中线之间偏心距不宜大于柱宽的1/4。

□是 □否 □不详 抗震墙布置 钢筋砼抗震墙或抗侧力粘土砖填充墙之间楼、屋盖的长宽比宜符合相关规定。

□是 □否 □不详 框架-抗震墙 结

构 抗震墙的设置符合规定相关要求。

□是 □否 □不详 框架结构 砌体填充墙在平面和竖向的布置宜均匀对称;且应符合规定要求。

□是 □否 □不详 抗震墙结构 抗震墙结构中的抗震墙设置,应符合规定要求。

□是 □否 □不详 框 架 梁 截面尺寸 梁截面的宽度不宜小于 200mm,且不宜小于柱宽的 1/2;梁截面的高宽比不宜大于 4;梁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于 4。

□是 □否 □不详 框 架 柱 截面尺寸 柱截面的宽度不宜小于 300mm; 柱净高与截面高度(圆柱直径)之比不宜小于 4。

□是 □否 □不详 抗震墙结构 一、二级抗震墙各墙肢应设置翼墙、端柱或暗柱等边缘构件,暗柱的截面范围为倍的抗震墙厚度,翼墙的截面范围为暗柱及其两侧各不超过 2 倍翼墙厚度。

□是 □否 □不详

抗震墙结构 两端有翼墙或端柱的抗震墙墙板厚度,一级不应小于 160 mm 且不应小于层高的 1/20,二、三级不应小于 140mm 且不应小于层高的 1/25。

□是 □否 □不详 非结构构件 砖女儿墙、门脸等非结构构件和突出屋面的小房间,宜符合规定要求。

□是 □否 □不详 外观质量 梁、柱及节点主要受力部位的混凝土不应有受力钢筋露筋或锈蚀、蜂窝、孔洞、夹渣、疏松、剥落等严重缺陷;构件主要受力部位不应有影响结构性能的裂缝;连接部位不应有影响结构传力性能的缺陷。

□是 □否 □不详 主体结构混凝土构件无明显变形、倾斜和歪扭。

填充墙无明显开裂或与框架脱开。

际 材料强度 梁、柱及节点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一级框架不宜低于 C30,其余不宜低于 C20; □是 □否 □不详 粘土砖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宜低于; 混凝土砌块的强度等级,中型砌块不宜低于 MU10,小型砌块不宜低于 MU5,砌块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宜低于 M5。

结构变更 情

况(1)建筑物变更应由专业设计与施工;(2)变更后的结构应符合上述相关条款的要求,或已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

□是 □否 □不详 遭受灾害 情

况(1)应由专业单位进行受损鉴定,且经过专业设计与施工;(2)处理后的结构应符合上述相关条款的要求,或已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

□是 □否 □不详 2 2..第二级鉴定(不符合第一级鉴定和 9 9 度时)

采用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法进行抗震验算(鉴定规范 6.2.11)

β =Ψ 1 Ψ 2 ξ y ξ y =V y /V e 结果 □≥1 满足,□<1 不满足

3.其他需要说明的 情况

4.结

□满足第一级鉴定要求,评为满足抗震鉴定要求,并给出后续使用年限。

□不满足第一级鉴定要求或 或 9 9 度时,进行第二级鉴 定,即抗震能力指数法进行判断,□β≥1 1 满足,□β1 <1 不满足。

5.根据鉴定结果提出对应处理对策:

□可维修,适用于少数、次要部位局部不符合□可加固,有加固价值的情况

□可改变用途,降低使用荷载和功能,仍需加固

□可更新,无加固价值,该建筑无抗震加固价值,建议拆除。

若 需短期或临时使用,需采取应急措施

备注:在符合的选项□内打“ √ ” 鉴定人

鉴定单位

技术负责人

鉴定时间

****年**月**日

表 4 内框架和底层框架砖房抗震鉴定表

工程名称:

产权 单位:

1.第一级鉴定

最大高度(m)和层数 实际高度:

m □满足

□不满足 实际层数:

□满足

□不满足 A 类内框架和底层框架砖墙最大高度(m)和层数限值 房屋类别 墙体厚度(mm)度 7 度 8 度 9 度 高度 层数 高度 层数 高度 层数 高度 层数 底层框架砖房 ≥240 19 六 19 六 16 五 10 三 180 13 四 13 四 10 三 7 二 底层内框架砖房 ≥240 13 四 13 四 10 三

180 7 二 7 二 7 二

多排柱内框架砖房 ≥240 18 五 17 五 15 四 8 二 单排柱内框架砖房 ≥240 16 四 15 四 12 三 7 二 结构体系 1.2.1 横墙最大间距:

m □满足

□不满足 A 类内框架和底层框架砖房抗震横墙的最大间距(m)

房屋类别 6 度 7 度 8 度 9 度 底层框架砖房的底层 25 21 19 15 底层内框架砖房的底层 18 18 15 11 多排柱内框架砖房 30 30 30 20 单排柱内框架砖房 18 18 15 11 1.2.2 底层和第二层的要求 在纵横两个方向应有转或钢筋混凝土抗震墙 □满足

□不满足 底层框架不应为单跨,柱截面最小尺寸不宜小于 400 □满足

□不满足 第二层墙体宜与底层框架梁对齐,砂浆强度高于第三层 □满足

□不满足 1.2.3 内框架窗间墙宽度 6、7、8、9 度时分别不宜低于,,1.5m;8、9 度时厚度 240 抗震墙应有砖垛 □满足

□不满足 底框的底层和多层内框的砖抗震墙厚度和强度

厚度不应小于 240,砖强度不应低于,砂浆强度 6、7 度时不应低于,8、9 度时不应低于 M5,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 C20 □满足

□不满足 整体性连接构造要求

底框和底内框砖房底层,8、9 度时应为现浇或装配整体式砼楼盖,6、7 度时可为装配式楼盖,但应有圈梁 □满足

□不满足 多层内框砖房的圈梁,应符合 A 类砌体结构圈梁要求外,还应符合:顶层设圈梁、6、7 度不超三层时隔层设、超三层和 8、9 度时层层设圈梁 □满足

□不满足 内框砖房大梁在外墙的支撑长度不应小于 240,且与圈梁相连 □满足

□不满足 多层内框砖房外墙四角、梯间四角、大房间与外墙交界处,7、8 度超三层和 9 度时,应设构造柱或每 10 皮砖设 2ф6 拉结筋 □满足

□不满足 易倒塌构件、部件及其连接构造

有无异常或不符合规定的连接

□满足

□不满足

外观质量 梁、柱及节点主要受力部位的混凝土不应有受力钢筋露筋或锈蚀、蜂窝、孔洞、夹渣、疏松、剥落等严重缺陷;构件主要受力部位不应有影响结构性能的裂缝;连接部位不应有影响结构传力性能的缺陷。

□是

□否

主体结构混凝土构件无明显变形、倾斜和歪扭。

填充墙无明显开裂或与框架脱开。

际 材料强度 梁、柱及节点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一级框架不宜低于 C30,其余不宜低于 C20; □是

□否

粘土砖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宜低于; 混凝土砌块的强度等级,中型砌块不宜低于 MU10,小型砌块不宜低于 MU5,砌块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宜低于 M5。

结构变更 情

况(1)建筑物变更应由专业设计与施工;(2)变更后的结构应符合上述相关条款的要求,或已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

□是

□否

遭受灾害 情

况(1)应由专业单位进行受损鉴定,且经过专业设计与施工;(2)处理后的结构应符合上述相关条款的要求,或已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

□是

□否

2.第二级鉴定

一般情况下,采用综合抗震能力指数法 β =Ψ 1 Ψ 2 ξ y ξ y =V y /V e 当房屋层数超过上表中的要求时,按设计规范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 3.其他需要说明的 情况

4.结

□当符合第一级鉴定的各项要求时,不再进行第二级鉴定,评定为满足抗震要求,给出后续使用年限。

□当不符合第一级鉴定的有关规定时,进行第二级鉴定:

□采用综合抗震能力指数法判定,(□β≥1 时评为满足,□β<1 时评为不满足)。

□采用设计规范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结果为(□满足

□不满足)。

□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直接评定为不符合抗震要求,亦不再进行第二级鉴定,提出加固或其他相应措施:

□1.横墙间距超表中规定,或构件支承长度少于规定的 75%,或底框、底内框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比不符合规范规定; □、9 度时砼强度低于 C13; □3.仅有非结构构件的构造不符合鉴定标准规定时。

备注:在符合的选项□内打“ √ ” 5.根据鉴定结果提出对应处理对策:

□可维修,适用于少数、次要部 位局部不符合□可加固,有加固价值的情况

□可改变用途,降低使用荷载和功能,仍需加固

□可更新,无加固价值,该建筑无抗震加固价值,建议拆除。

若 需短期或临时使用,需采取应急措施。

备注:在符合的选项□内打“ √

鉴定人

鉴定单位

技术负责人

鉴定时间

****年**月**日

表 5 木结构房屋抗震鉴定表

工程名称:

产权 单位:

一般规定

本鉴定表适用于 8 度及以下地区穿斗木构架、木柱木屋架和木柱木梁等房屋。

房屋高度(≤6m)

房屋层数(≤2 层)

外观和内在质量 柱、梁(柁)、屋架、檩、椽、穿枋、龙骨等受力构件无明显的变形、歪扭、腐朽、蚁蚀、影响受力的裂缝和庇病; □是 □否 木构件的节点无明显松动或拔榫; □是 □否 木构架无倾斜或歪闪 □是 □否 墙体无空臌、酥碱、歪闪和明显裂缝。

□是 □否 2 2 整体布置 和构造 木结构房屋的平面布置是否有拐角或突出 □是 □否 同一房屋是否采用木柱与砖柱或砖墙等混合承重。

□是 □否 房屋两端是否有屋架支撑 □是 □否 在每一纵向柱列间是否设置了 1~2 道剪刀撑或斜撑。

□是 □否 围护墙是否与木结构可靠拉结 □是 □否 围护墙是否贴砌在木柱外侧或半包柱 □是 □否 3 3

房屋易局部倒塌部位及连接

楼房的挑阳台、外走廊、木楼梯的柱和梁等承重构件是否与主体结构牢固连接 □是 □否 抹灰顶棚是否有明显的下垂 □是 □否 抹面层或墙面装饰是否有松动、离臌 □是 □否 屋面瓦尤其是檐口瓦是否有下滑; □是 □否 3 3

其它需说明的情况

结论

□好:

该建筑基本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要求。

□较好:

该建筑基本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的要求。

□一般:

该建筑多项不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的要求,应尽快采取措施 □差:

该建筑无抗震加固价值,建议拆除。

备注:在符合的选项□内打“ √ ”

鉴定人

鉴定单位

技术负责人

鉴定时间

****年**月**日

表 表 6 6

砖石结构房屋抗震鉴定表

工程名称:

产权 单位:

一般规定

本鉴定表适用于 8 度以下地区未经焙烧的土坯、灰土、夯土墙及毛石、毛料石墙体承重的下列房屋:单层的土墙、毛石墙房屋,不超过二层的灰土墙房屋,不超过三层的毛料石墙房屋。

房屋层高(≤3m)

房屋层数

其 它 基 本 情况

外观和内在质量 墙体无明显裂缝和歪闪; □是 □否 梁(柁)、屋架、檩、椽等天明显的变形、歪扭、腐朽、蚁蚀和严重开裂等 □是 □否 土墙的防潮碱草不腐烂 □是 □否 2 2 整体布置和构造 同一房屋是否有不同材料的承重墙体 □是 □否 墙体布置是否均匀,每开间是否有横墙

□是 □否 房屋立面是否有错层 □是 □否 楼盖的木龙骨间是否有剪刀撑 □是 □否 大梁是否支承在门窗洞口的上方 □是 □否 土墙房屋的外墙四角和内外墙交接处,墙体是否被烟道削弱, □是 □否 砖抱角的土石墙,砖与土坯、石块之间是否有可靠连接 □是 □否 外墙四角,楼梯间四角,及内外墙交接处是否设有构造柱 □是 □否 多层土石墙房屋每层是否设有圈梁

□是 □否3

其它需说明的情况

结论

□好:

该建筑基本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要求。

□较好:

该建筑基本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的要求。

□一般:

该建筑多项不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的要求,建议进行抗震鉴定。

□差:

该建筑无抗震加固价值,建议拆除。

备注:在符合的选项□内打“ √ ” 鉴定人

鉴定单位

技术负责人

鉴定时间

****年**月**日

表 表 7 7

场地、地基和基础抗震鉴定表

工程名称:

产权 单位:

一、抗震鉴定1 场地

场地类别 □I 类 □II 类 □III 类

□IV 类 场地影响 □有利

□不利

□危险

□不详 场地对建筑影响的排查(6 度/7 度)

□进行

□不进行 7、8 度区建筑场地是否有不利地段(注:有不利地段,应对地震稳定性、地基滑移及对建筑可能危害进行评估。)

注:建造于危险地段的建筑,应结合当地规划进行更新(迁离);暂时不能更新的,应专门研究并采取应急安全措施。2 地基和基础 地基基础现状 □ 上部结构无不均匀沉降裂缝和倾斜 □ 虽有裂缝、倾斜但不严重且无发展趋势 地基基础现状鉴定 □无严重静载缺陷 □有严重静载缺陷,需审核其静载下的承载力 排查建筑为以下情况之一时 可不进行地基基础的抗震鉴定

□丁类建筑。

□ 6 度时各类建筑。

□ 7 度时地基基础无严重静载缺陷的乙、丙类建筑。

□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不存在软弱土、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或严重不均匀土层的乙、丙类建筑。

否则,因待排查建筑存在(为)

,故需进行地基基础的抗震鉴定。

注:存在软弱土、饱和砂土和饱和粉的地基基础,可根据烈度、场地类别、建筑现状和基础类型,进行液化、震陷及抗震承载力的两级鉴定。符合第一级鉴定规定时,应评为地基符合抗震。

要求,不再进行第二级鉴定。静载下已出现严重缺陷的地基基础,应同时审核静载下的承载力。2 .1 1 第一级鉴定

2.1.1 主要受力层存在饱和砂土或饱和粉土时,下列情况不进行液化影响判别 □对液化沉陷不敏感的丙类建筑

□符合现行设计规范GB50011液化初步判别要求的建筑

2.1.2 基础主要受力层存在软弱土时,下列情况不进行地震作用下沉陷估算 □8 度时地基土静承载力特征值大于 80KPa。

□8 度时,基底下土层厚度不大于 5m 2.1.3 采用桩基建筑,下列情况不进行抗震验算 □现行设计规范 GB50011 规定不进行桩基抗震验算的建筑 □位于斜坡但地震时土体稳定的建筑 2 2 .2 2 第二级鉴定:

按鉴定规范 4.2.6 条规定进行抗震承载力的验算。其他需说明的情况

二、结论1 抗震鉴定

□该建筑所在场地 满足抗震要求; 。

□该建筑处在不利地段,应迁离或采取应急措施。

□该建筑地基基础不存在软弱土饱和沙土 和饱和粉土情况,满足抗震要求 ;

□该建筑地基基础存在软弱土饱和沙土和饱和粉土情况,但满足第一级鉴定要求,即 满足抗震要求 ;

□该建筑地基基础存在软弱土饱和沙土和饱和粉土情况,不满足第一级鉴定要求,即不满足抗震要求,应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后进行处理。

鉴定人

鉴定单位

技术负责人

鉴定时间

****年**月**日

表 表 8 8

山东省中小学校舍安全鉴定表

1.一般规定

房屋高度

墙体厚度

房屋层数

墙体类别(材料)

结构类型

建造时间

设计图纸 □有

□无

注:

① 房屋层数不包括全地下室和出屋顶小房间;层高不宜超过 4m。

② 房屋高度系指室外地坪到檐口高度,半地下室可从地下室室内地面算起。

③ 房屋上、下部分墙体类别不同,按上部墙体类别确定。

外观和 内在质量 墙体不空臌、无严重酥碱和明显闪歪 □是

□否 □不详 支承大梁、屋架的墙体无竖向裂缝,承重墙、自承重墙及其交接部位无明显裂缝 □是

□否 □不详 木楼、屋盖构件无明显变形、腐朽、蚁蛀和严重开裂 □是

□否 □不详 混凝土梁柱及其节点仅有少量微小开裂或局部剥落,钢筋无露筋、锈蚀 □是

□否 □不详 主体结构混凝土构件无明显变形、倾斜和歪扭 □是

□否 □不详 外观和 内在质量

梁、柱及节点主要受力部位的混凝土不应有受力钢筋露筋或锈蚀、蜂窝、孔洞、夹渣、疏松、剥落等严重缺陷;构件主要受力部位不应有影响结构性能的裂缝;连接部位不应有影响结构传力性能的缺陷。

□是

□否 □不详

填充墙无明显开裂或与框架脱开。

□是

□否 □不详

际 材料强度 梁、柱及节点的混凝土强度等级

粘土砖的强度等级

砌筑砂浆强度等级

混凝土砌块的强度等级2 .鉴定单元安全鉴定的判定2 .1 1 地基基础((子单元)

是否有不均匀沉降反映在上部结构的沉降裂缝、变形和位移 □有沉降差()缝宽()

□无

是否建在斜坡上或毗邻深基坑(注:有,应进行地基稳定验算)

□有 a 稳定

b 已停止滑动 c 可能再滑动

d 目前有滑动 □无 是否对地基基础质量有异议要求进行承载力验算 □有 a 符合设计规范

b 不符合设计规范 □无近两年是否受到过外因干扰(注:有,应简要描述)

□有()

□无 2 2 .2 2 上部承重结构((子单元))

2.2.1 结构构件安全 承载能力评定 R/γoS(注:结构质量符合设计要求时可不再进行承载力验算直接定为 au)

□au,≥1

□bu,≥,该级构件含量总数(%),每楼层含量(%),任一轴线含量(%)□cu,≥, 该级构件含量总数(%),每楼层含量(%),任一轴线含量(%)

□du,<, 该级构件含量总数(%),每楼层含量(%),任一轴线含量(%)构造和连接 □au,墙柱高厚比符合现设计规范要求,构造无异常 □bu,完好程度比上一级稍差,该级构件含量总数(%),每楼层含量(%),任一轴线含量(%)□cu,高厚比超过限值 10%,有缺陷,已导致构件开裂变形等,该级构件含量总数(%),每楼层含量(%),任一轴线含量(%)□du,问题比上一级更严重,该级构件含量总数(%),每楼层含量(%),任一轴线含量(%)变形和裂缝 墙柱是否有位移(倾斜)

□□有

cu,存在问题,该级构件含量总数(%),每楼层含量(%),任一轴线含量(%);du,问题明显,该级构件含量总数(%),每楼层含量(%),任一轴线含量(%); □无 过梁中部或支座是否存在裂缝、跨内是否有集中荷载 □有

□无 其他明显的受压受弯受剪裂缝 □有

□无 纵横墙交接处是否有通长竖向裂缝 □有

□无 墙体最大裂缝是否有大于 5mm 情况 □有

□无 2.2.2 结构整体性安全 结构布置 □合理(Au/Bu)

□不合理(Cu/Du)圈梁构造 □施工质量无异常能起到封闭作用(Au/Bu)

□存在相反问题(Cu/Du)结构间联系 □设计合理,连接正确,无松动变形或残损(Au/Bu)□存在相反问题(Cu/Du)2.2.3 结构侧向位移 单层建筑 □顶部无位移(Au/Bu)

□顶部有位移(Cu/Du)多层建筑 □顶部无位移或层间无位移(Au/Bu)□顶部有位移或层间有位移(Cu/Du)2.3 楼梯 是否有变形、裂缝或经过加固 □有

□无

结论(鉴定单 元)

□u Asu 无整体承载影响,房屋安全,允许极少数一般构件采取措施

□u Bsu 少数构件包括个别主要构件应处理,尚不影响整体承载,房屋基本安全

□u Csu 整体应采取措施且少数构件应立即采取措施,显着影响整体承载,尚可处理后继续使用

□ Dsu 整体上应立即采取措施,整体承载受到严重影响,不应再继续使用 说明:当建筑安全评定达到 C C 级时,还应进行更深一部的抗震鉴定,抗震鉴定按相关要求对应的建筑类别(A A、B B、C C)单独进行。

鉴定人

鉴定单位

技术负责人

鉴定时间

****年**月**日

表 表 9 9

校舍综合防灾鉴定报告

工程名称:

产权 单位:

抗淹没抗洪水冲击鉴定 鉴定单位(盖章)

单位资质

自保措施 □有

□无 预警避险措施 □有

□无 鉴定结论 □符合要求

□不符合要求

鉴定报告编号

鉴定报告日期

鉴定组成员签字

负责人

抗风能力验算 鉴定单位(盖章)

单位资质

鉴定结论 □符合要求

□不符合要求

鉴定报告编号

鉴定报告日期

鉴定组成员签字

负责人

其他鉴定 鉴定名称

鉴定单位(盖章)

单位资质

鉴定结论 □符合要求

□不符合要求

鉴定报告编号

鉴定报告日期

鉴定组成员签字

负责人

综合防灾评价

综合鉴定结论 □安全

后续使用年限:

年 □不安全

处理意见:

□加固改造

□拆除

其他建议:

抗震鉴定报告表 篇2

1 现行鉴定标准与我国1977年颁布的鉴定标准相比较特点如下:

1.1 原有鉴定标准是地震后建筑物保持了

原有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的设防水准, 即加固后的建筑物在遭遇相当于设防烈度的地震时, 一般不致倒塌, 修复后可以继续使用, 比现有抗震规范设计的建筑物的设防要求低一些;

1.2 增大了六度区的鉴定要求, 在现行鉴定标准未颁布前, 这些建筑物大多都未考虑抗震设防;

1.3 增加了考虑了建筑物所在场地、地段、地基和基础等的不利和有利因素对抗震的影响;

1.4 增加了宏观控制和构造要求的概念鉴定:

a.按现行建筑抗震规范将建筑物分成甲、乙、丙、丁四个设防等级, 但各类建筑鉴定要求的提高与降低和新建建筑有所不同, 抗震鉴定时, 乙类建筑除九度外抗震构造提高一个等级, 丁类建筑在六度时可不作鉴定要求。

b.区别结构类型, 区别重点部位和一般部位, 区别局部影响和整体影响, 鉴定时只需对影响结构整体性能的关键部位作认真检查, 例如6, 7度检查的重点部位是砖混混合承重的部位和填充墙等非结构构件的连接, 8, 9度区的检查重点是构件截面和配筋构造。

c.结构体系的合理性, 如房屋高度、层数、规则性、传力路线等。

d.结构构件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e.非结构和主体结构之间的连接情况;采用简化验算方法;构造鉴定与计算相结合;提出四种抗震减灾对策:维修, 加固, 改造, 更新。

抗震鉴定和抗震设计相比, 可靠性要求有所降低, 按现行规范进行验算时地震作用、内力调整、承载力验算公式不变, 但需用抗震鉴定承载力调整系数γRa。代替设计规范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γRΕ, 除现行鉴定标准有具体规定外, 一般情况下γRa=0.85γRΕ, 既要符合《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的原则, 又能保持建筑物抗震鉴定的延续性。

2 加固方法

鉴定完的建筑物分别用体系影响系数和局部影响系数予以考虑。加固方案应根据抗震鉴定报告结合工程经验综合确定, 抗震加固方法有增设墙体、翼墙和钢筋混凝土外套加固、钢构套加固、钢板箍加固以及灌浆、喷射、支托、拉筋、剔缝等修补处理措施, 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加固技术有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混凝土结构、粘贴钢板加固梁柱、耗能减震装置的抗震加固以及钢支撑加固框架等, 其中耗能器及钢支撑主要用于层数较多、变形较大的结构加固。

2.1 增设墙体、翼墙等

当框架或填充墙框架抗震承载力相差较多或原有房屋扭转效应较大, 这种方法很有效。在增设墙设计中注意增设的剪力墙和翼墙布置在竖向荷载较大处, 应考虑结构的对称, 比较均匀的布置在建筑平面的各个区段内, 避免过于集中, 并应注意剪力墙的增设会较大的增加结构自重, 基础需承载的重力相应会大大增加。增设翼墙适于较大跨度采用, 以避免梁的跨度减小后导致梁的剪切破坏。

2.2 钢构套加固框架

抗震加固中的钢构套加固是指湿式外包钢加固方法, 就是在型钢与原构件间填塞乳胶水泥粘贴或以环氧树脂化学灌浆等方法粘结使之整体工作共同受力的加固方法。可较大的提高构件的抗弯和抗剪承载力, 但对构件的刚度提高也较明显。

2.3 钢筋混凝土外套加固框架

同时增大构件的刚度、承载力和耐变形能力, 又称加大截面法加固, 是采用同种材料的钢筋-混凝土, 来增大原混凝土构件截面面积, 达到提高结构承载力, 工艺简单, 适用面广, 是一种传统的加固方法。

2.4 修补、灌浆、喷射

使耐久性不足、局部损伤或出现裂缝的构件, 恢复原有的承载和变形能力。在这方面, 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新技术、新工艺:喷射或喷浆混凝土是用压缩空气将水泥砂浆或细石混凝土喷射到喷面上, 保护、参与或替代原结构工作, 它常与钢筋网、金属套箍、金属火板、扒钉等共同使用。

2.5 支托、拉筋、钢加套加固及剔缝———增加构件之间的连接

例如为防止填充墙平面外倒塌, 在柱与填充墙之间用拉筋连接;当填充墙长度较长时, 为防止墙平面外失稳, 用钢加套将梁与墙连在一起;剔缝就是使相邻构件脱开, 避免相互碰撞或产生附加内力。

2.6 钢板箍加固柱

外包钢板箍钢筋混凝土结构是一种钢-钢筋混凝土相组合的结构。能约束混凝土并防止纵筋外弯、提高抗剪能力;当柱为短柱时, 可沿柱全长加一个或多个钢板箍。

2.7 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混凝土结构

该方法是把碳纤维 (FRP) 用树脂系粘结剂浸泡后叠合在混凝土构件受力部位, 使之与基体合为一体, 从而提高结构构件的承载力、减少构件的变形和控制结构裂缝扩大的一种加固方法。这是近几年在我国才发展起来的一种加固新技术, 它有以下优点:材料具有很高的抗拉强度, 且自重小, 即比强度高, 抗腐蚀性和耐久性好;抗疲劳能力强;结构外观和尺寸不会出现明显变化, 修复加固效果好;施工方便简单, 维修费用低。

2.8 粘贴钢板加固梁柱

此法就是在混凝土构件表面用特制的建筑结构胶粘贴钢板, 补足原有构件钢筋不足, 以提高结构承载力而几乎不增加刚度的一种方法, 优点是大幅度的提高了结构构件的抗裂性, 几乎不增加被加固构件的截面尺寸和重量, 由于粘结剂的粘结强度高于混凝土, 可以使加固体系与原构件形成一个良好的整体, 受力均匀, 不会在混凝土中产生应力集中现象;工艺简单, 施工方便, 粘结剂硬化速度快, 工期短。存在的问题是粘结钢板存在应力滞后, 对粘结剂和施工质量要求较高, 其长期抗老化能力尚不清楚。

2.9 耗能减震装置的抗震加固

在需要加固的建筑中附加耗能减震装置, 在风荷载和轻微地震作用时, 耗能装置处于弹性状态, 结构体系具有足够的侧向刚度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在强地震发生时, 随着结构受力和变形的增大, 耗能装置率先进入非弹性状态, 大量耗散输入结构的地震能量, 使主体结构避免进入明显的非弹性状态, 并迅速衰减结构的地震反应, 从Ifu使主体结构在强震下免遭破坏。这种加固方法是以非承重构件作为耗能杆件, 它的损坏过程是保护主体构件的过程, 所以是安全的。常见的耗能装置有:粘弹性阻尼器、粘性流体阻尼器、附加阻尼刚度阻尼器。

摘要:由于近几年我国各地地震频发, 特别是四川的汶川地震给我国人民的生活、经济、环境造成极大损失, 对于地震后的灾后重建工作我国十分重视, 针对工程抗震鉴定的过程和抗震加固方法进行了论述。

框架结构抗震鉴定与加固方法 篇3

房屋的原设计单位为建筑设计室(工程编号90-2-9,设计时间为1990年),房屋建造后主要作为教学楼、食堂及锅炉房使用。房屋的建筑平面大体呈L形,框架结构六層,总建筑面积为15600m2,由主体教学楼、食堂及锅炉房3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均设有沉降缝。

1.1主体部分

该建筑主体部分地上6层,局部5层,建筑总高为20.7m,室内外高差为0.600m,其中底层层高为3.600m,二层~六层层高均为3.300m。目前,主要作为教室及办公室使用。

1.2食堂

食堂地上2层,建筑总高为8.700m,室内外高差为0.300m,其中底层层高为3.900m,二层层高为4.500m。目前,底层为厨房及餐厅,二层为会场。

1.3锅炉房

锅炉房地上2层,局部1层,建筑总高为6.550m,室内外高差为0.150m,其中底层层高为4.050m,二层层高为2.800m。目前主要作为锅炉房及浴室使用。

2.抗震鉴定与设计

2.1主体部分

抗震鉴定结果表明:房屋在层数和高度、外观和内在质量、材料强度等基本满足规范要求,但在结构体系、梁柱构造、填充墙及其连接构造中存在不满足规范的方面。主要表现为:框架为单向布置且局部为单跨框架,立面呈不规则,梁端加密区箍筋直径为6mm(小于8mm),底层全部、二层大部分、三、四层个别框架柱的轴压比大于0.8,柱的加密区箍筋直径为6mm(小于8mm),填充墙与框架柱之间未设置沿墙全长拉通的拉筋等。因此,房屋的抗震措施不满足规范要求。

2.2食堂

抗震措施鉴定结果表明:房屋在层数和高度、外观和内在质量、材料强度等基本满足规范要求,但在结构体系、梁柱构造、填充墙及其连接构造等中存在不满足规范的方面,主要为:框架为单向布置,梁端加密区箍筋直径为6mm(小于8mm),柱的加密区箍筋直径为6mm(小于8mm),填充墙与框架柱之间未设置沿墙全长拉通的拉筋等。因此,房屋的抗震措施不满足规范要求。

2.3锅炉房

抗震措施鉴定结果表明:房屋在层数和高度、外观和内在质量、结构体系、材料强度等基本满足规范要求,但在整体性连接构造、砌体墙段的局部尺寸中存在不满足规范的方面,主要为:西侧无墙体、墙体布置在平面内不能闭合,未在外墙四角等部位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墙段的实际局部尺寸偏小等。因此,房屋的抗震措施不满足规范要求。

3.抗震加固

(1)针对教学楼主体结构检测结果,对于轴压比超限、截面尺寸不足以及配筋不足相差较大的框架梁柱,应采取加大截面的方法进行加固处理。

施工措施:

1)严格按照规范及设计要求对原柱子混凝土表面进行凿毛施工时,应按规范及设计要求将表面打成沟槽,沟槽深度为10mm,间距不大于200mm,原混凝土柱的棱角打掉,同时除去浮渣、尘土。

2)采用界面剂是为了使结合面混凝土的黏结抗剪强度和黏结抗拉强度接近或高于混凝土本身强度,避免结合面过早开裂破坏,在浇筑新混凝土前,淋洒1层30%白乳胶水泥浆界面结合剂。

3)在混凝土中加入AEA微膨胀剂可以提高结合面的黏结性能,保证新旧两部分混凝土能整体工作,共同受力,需控制好加固混凝土的收缩性。

4)在混凝土中加入减水剂。由于后浇混凝土仅为150mm(300mm)厚,并且在该范围内配有大量的钢筋。为保证混凝土的浇筑质量,混凝土的坍落度不能太小,加固混凝土设计强度为C35,水灰比不能太大。

(2)对于配筋不足相差较小或抗震构造措施不满足要求的结构构件,可采用粘贴碳纤维布的加固方法进行加固。

施工措施:

基本施工工艺为:施工准备→结构表面处理→底胶配制并涂刷→找平胶配制并修复、平整→粘贴胶配制并涂刷→粘贴纤维布→表面喷砂防护

1)基底处理。2)混凝土表层出现剥落、蜂窝、腐蚀等劣化现象的部位应予以凿除,对于较大的面积的劣质层在凿除后应用聚合物水泥砂浆进行修复。3)对表面有裂缝的部分如有必要应首先进行封闭灌浆处理。4)用混凝土角磨机、砂纸等工具去除混凝土表面的浮浆、油污等杂质,构件基面的混凝土要打磨平整,尤其是表面的凸起部位要磨平,转角粘贴处要进行倒角处理并打磨成圆弧状(R≥25mm)。5)用吹风机将混凝土表面清理干净并保持干燥。6)涂底胶。按规定的比例将主剂与固化剂先后置于容器中,用电动搅拌器均匀搅拌,根据现场实际气温决定用量并严格控制使用时间。

(3)锅炉房二层个别墙段的承载力不能满足要求,可采用在原墙体两侧粉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进行补强加固。

施工措施:

原墙面清底——钻孔——清洗原墙面——刷素水泥砂浆——铺设钢筋,安设锚筋——浇水湿润墙面——逐层抹水泥砂浆——结硬后进行养护——装饰施工。

用夹板墙加固砖墙后,墙体的抗剪能力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在试件开裂前夹板墙的刚度较普通墙有一定的提高,但开裂后,提高程度减小,当试件达到极限荷载时,加固对刚度的影响不明显:加固后墙体的变形能力及延性将有明显提高。

4.加固施工中需注意的问题

加固工程中施工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施工过程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对正在学校使用中的房屋进行加固施工,如何减少施工干扰是施工中需要解决基本问题。采取的措施:一是利用两个月暑假的集中时间,组织甲、乙双方全员强化施工管理,合理安排施工组织,采用高密度流水搭接施工;二是施工区域与教学区域尽可能分隔明显,建筑材料与垃圾的进出场通道与师生通道分离。

(2)夏季高温时节,要着重保证混凝土工程、镶面工程及屋面防水工程的质量。凡涉及水泥为主要材料的工程,都采取了阴藏、预冷和日内低温时段施工,注意留好施工缝和必要的后浇(制)缝等措施。而屋面防水工程为确保质量采取了两条措施:1)先补好屋面每一条裂缝,再作为1:6水泥炉渣找坡隔热层,最后作焦油聚氨酯涂膜厚2mm,作面层用水泥砂浆保护层屋面以耐热性、物化稳定性。2)按设计要求作好屋面分格(变形)缝和油膏嵌缝工艺。

(3)钻孔填锚筋技术。对墙外或墙内附建的构造柱,每高500~600mm;对圈梁每隔梁轴长500~800mm,都设置此项锚筋与原墙体牢固联结。1)锚筋埋入深度,视墙厚而定,最小不少于120~800mm;用II级钢筋制作。2)充填用的砂浆,采用水灰比0.3~0.45,灰砂比1:1~2;选用普通425号新鲜普通硅酸盐水泥或膨胀水泥。3)锚筋孔道用压力水冲洗净,充分湿润;4)拉拔试验检查:充填完毕的锚筋,稍候即以3Kg的拉力作拔出试验,以不松动为合格。否则应再加干硬砂浆夯实,当仍不合格时,则应在附近重新钻孔、安装锚筋。

5.结论

通过以上加固措施后,该教学楼可以满足应有的抗震要求,同时对建筑的使用功能未造成影响,通过此案例,可普及至其他原结构不满足抗震要求的教学楼,不影响使用功能的同时也增加了结构的安全系数。

农村民居抗震性能现状调研报告 篇4

学发展,打造“三个**”,实现追赶跨越的目标。构建和谐**,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出发,从防震减灾的角度针对**市实际,加强农村民居抗震设防工作尤为重要。2008年5•12汶川8.0级大地震给我们留下了血的教训,逐步提高农村抗震能力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现状

**是一个人口610万,面积1.53万平方公里的农业大市,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经济欠发达。**市地处郯庐断裂带和扬铜地震带交汇处,存在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2005年九江5.7级地震,虽然震级不大,烈度不高,但对震中当地广大农村民居却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死亡的12人均系农村民居倒塌造成。经调研,**市大部分农村民居没有设防,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1、抗震性能好的钢混结构较少。至2006年全市农村现有116.44万户,拥有1户住宅的140.4万户,2处住宅的5.09万户。住房类型主要为楼房,楼房74.09万户,平房42.36万户,平均每户面积为140.4㎡。住宅主要为砖木和砖混结构。砖混结构64.7万户,占55.6%,砖木结构34.53万户,占29.7%。钢筋混凝土结构14.11万户,占12.1%,其它3.08万户,占2.6%。

2、我市相当大部分住宅基础处理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有的房屋尽管选在开阔平坦、土质坚硬均匀的场地上,但对基础的处理不符合抗震要求。如有的在打过夯的地面上直接往上垒墙;有的即使挖地漕也不按设计规范要求处理基础,抗震性能仍较差。

3、大部分房屋选用的建材质量不合格。在调查的所有砖木结构房屋中,大部分砌墙体用砂浆不符合要求,有的用石灰掺土代替砂浆,有的砂浆配比不符合要求,有一部分房屋选用旧砖、劣质砖或新旧砖混杂砌墙,使墙体强度明显降低。有的用旧木材或已经腐朽变质的木材做梁柱,地震时房屋容易产生局部失稳而倒塌。

4、大部分住宅的设计或施工不太合理。譬如,房屋高度与宽度之比不符合抗震要求,抗震横墙的间距与房屋的类别不相匹配,房屋各个构件之间缺少可靠的连结,整体性差。有的砖混房屋尽管设计了圈梁、构造柱,但由于设计不合理或施工不符合要求,也达不到抗设防的要求。在被调查的房屋中,还有一部分旧砖木结构或土墙房屋年久失修,有的出现地基下陷、墙体裂缝、屋顶塌陷。据调查,这些危房目前大部分还在被利用,或住人或存放物品和牲畜。这类房屋如果遇到中强地震就会墙倒屋塌,将造成大量的人员和牲畜伤亡。

二、原因

导致目前农村民居抗震性能较差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广大农民的防震减灾意识不强,农村住宅防震、抗震知识贫乏。他们在建房时往往只考虑美观、气派、宽敞、舒适,而不考虑抗震因素。有的盲目攀比,建设的房屋太高、太宽。有的设计不合理,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导致一部分住宅存有安全隐患。

2、我市大部分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农民收入偏低,经济不宽裕。他们在建房时只追求面积,不讲求质量。施工工匠没有经正规培训,同时在采购建筑材料时,贪图便宜,购买了一些假冒伪劣建筑材料。

3、村镇建设缺乏统一规划,没有制定抗震设防专业规划,没有法律强制要求。由于某种原因村镇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农村住宅常把划分的宅基建满,左邻右舍靠得很近,破坏性地震时往往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由于有的村镇没有编制抗震设防专业规划,没有按照防震减灾有关法律对村镇建设作出强制要求,导致在村镇建设中没有选择抗震有利地段,没有避开发震断层和易造成滑坡、塌陷、液化地段,没有充分考虑房屋间距和道路设置、避震疏散、救灾等因素,使村镇建设存有很大的抗震隐患。

三、对策与措施

为提高我市农村民居抗震性能,结合我市实际,应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

1、专家参与农村民居设计

组织专家进行抗震性能房屋建设论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条件下各种结构类型,给出当地群众经济上易接受的抗震技术措施和指导性建议。通过编制地区性房屋抗震技术标准和抗震构造图集的形式,指导村镇房屋的建造,提高村镇房屋的综合抗震能力,减少地震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2、采取可行的抗震加固方案

根据不同地区房屋结构特点及其抗震薄弱环节,采取工程措施有规模有系统地提高民房的抗震设防能力。对已

建成的建筑物,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的,应当依法进行了抗震性能鉴定,并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

3、村镇建设要合理规划

将农村抗震设防管理与村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做到每个乡镇都要制定村镇建设抗震减灾规划,并严格按规划要求建设。在村镇建设中选择抗震有利地段,避开发震断层和易造成滑坡、塌陷、液化地

段,充分考虑房屋间距和道路设置、避震疏散、救灾等因素,可将震害损失大大降低。

4、加强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及普及工作

一是要采用科学、灵活、及时有效的宣传方式,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将农村住宅建设防震抗震知识普及到乡(镇)、村庄和农户,使广大农民把建设安全农居变为维护自身生命财产安全的自觉行动。二是指导村民建房前进行抗震设计,选择规则、稳固、延性好的构造屋型;三是对施工人员进行短期集中培训。培训形式除采取集中讲授外,还可以实地参观已建成或在建的抗震民居;四是加强对技术的指导和服务使新建、改建、扩建民房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5、推广典型,逐步推进地震安全农居工程

可采取“农民自愿、适当补助”的原则,结合我市新农村建设移民建镇和推动农村房屋建设中抗震设防工作,政府拿出一部分补贴,组织实施“地震安全民居工程”,通过示范工程建设,总结、筛选、提炼出已有的一些切实有效的房屋抗震技术及措施,引导广大农民建造具有抗震能力的房屋,并以点带面,使**市的农村住宅抗震设防程度大大提高,农民抗震设防意识明显增强。

6、加强对村镇建设项目抗震设防的指导和管理,突出政府在抗震设防中的管理力度

结合我市实际,应组织由地震、建设、土地等部门制订地方性文件,引导农村民居进行抗震建设,同时组成检查组,定期对村民盖房进行检查指导,对发现农村民居建设存在的所有问题,都要及时引导、纠正,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工程监理单位要深入村镇,加强对施工安全过程监理,以确保民房抗震措施的落实。

农村建筑物抗震设防情况调研报告 篇5

农村建筑物抗震设防情况调研报告 云南省委、省政府决定从起利用左右的时间在全省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全面加强农村住房建设和管理,尤其是抓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抓手和重要措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工程和造福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我县地处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带的边沿,构成了县境内复杂、破碎的地质结构,是一个地质条件很不稳定的地震多发地区,80%以上人口在农村,山区面积占90%,大多数民居分布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山区,地理环境、地质条件复杂,村庄规模小,布局分散,农民建筑主要以土木结构、砖木结构为

主。过去,农村民居的建设在规划选址、设计施工、质量安全等各方面都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建筑抗震设防的标准不高,建筑质量低、抗震性能差、安全隐患大。要使广大农村民居达到抗震设防要求,有效抵御地震灾害,减轻因震灾造成的经济损失,有相当一部分农村民居需要加固改造甚至拆除重建。我们要按照“地下搞清楚,地上搞结实”的要求,引导农民合理选址、科学建房,努力提高农村民居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让农民群众住上具有抗震设防能力的安全房、放心房,力争到2020年,使农村民居基本具备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也就是8度设防,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基本保障。

一、县农村民居抗震性能现状 全县共有农户万户,房屋万间,面积万平方米。

在房屋建筑年代方面,1979年以前建盖的万户,万平方米;1979年至1989年建盖的万户,万平方米;1990年至1999

年建盖的万户,万平方米;至建盖的万户,万平方米。

在房屋建筑结构方面,砖混结构3153户,万平方米;砖木结构万户,万平方米;土木结构万户,万平方米;茅草房513户,万平方米;墙抬梁1563户,22万平方米;其他万户,万平方米。在房屋抗震性能方面,抗震性能低于6度的房屋万户,万平方米。需要加固改造的房屋万户,万平方米,其中特别危险急需加固的有9304户,万平方米;需要拆除重建的房屋万户,万平方米,其中特别危险急需拆除重建的9348户,万平方米。

二、县传统农村民居抗震性能的优势和劣势

农村民居具有独特的风格,经过历史的演变,逐步形成了“一正两厢一照壁”的整体结构,多为二层木架房屋,木架与砖墙混合,这类房屋占%,万户,2022万平方米。

﹙一﹚县传统民居的优势:

1.千百年的传承,群众普遍接受。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可供建筑使用的天然材料丰富多样,经过长期实践,木结构民居建筑广大群众普遍接受,已形成了我县农村主要的传统民居。农村民居通过千百年的演变,无论是在先择建筑材料、房屋结构、施工方法上群众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从而增强了木结构房屋的整体安全性能。群众形象地说:木结构房屋在地震中能“晃而不散、摇而不倒”,“墙倒柱立屋不塌”,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2.布局合理,建筑方式独特。我县传统民居主要形式为木结构中的穿斗式屋架,一般分为单层或两层,开间数3~5间,层高单层多在~米,两层的底层一般为~米,二层一般为~米,开间一般不超过4米。平面、体形布置规则,简单对称,屋内的配置都是对称设置,以防止刚度与质量中心的偏离,平面布置中单体房屋以长方形为主,群体房屋则是与正房中心为轴线对称均衡布置,这样的

布置十分有利于提高房屋的抗震功能。屋面材料都是轻型材料:木质的桁条上用铁钉固定木椽子,木椽子上面是直接铺设的筒板瓦或小青瓦,楼面为木楼板,屋面、楼面较轻,有优良的防震性能,外墙多为砖墙或土坯墙,两层的楼房墙体下节是石脚,其余部分是砖砌体带内砖柱,这些做法提高了整体抗震性能。3.结构紧密,整体拉连好。我县所采用的穿斗式结构屋架是以柱子为主要承重的构架形式,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再传入地面。正因如此,这类结构需要落地的柱较多,柱距较密,同时因每一棵柱所承受的荷载相应要小,柱径也不需太大。因为柱子是整个构架的承重部份,若柱子一倒,则全屋皆塌,所以群众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巧妙的方法,以确保屋架的整体性。⑴进身方向:在柱头、柱中部位设有梁、插、承重等枋料外,还加放三穿、五川,柱脚处还设有一匹连通各柱的锁脚,房屋进身方向的抗震性能得到了加强。

⑵顺身方向:在柱头设有箍头枋,一般多用于中柱头箍,为了提高抗震性能,在我县南部开始用三箍九连环加木锁把所有的柱头箍住,并且把桁条与挂方用木销销紧。在腰台使用任眼枋进行连接,柱脚部位则全部使用地脚枋,门槛进行连接,为加强整幢房屋的整体稳定性,群众在实践中,设置高任枋;在挂枋、任眼柱节处设木扁担,并用木销使之与挂枋、任眼枋串通,这些措施的实施,对房屋顺身抗震稳定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⑶柱脚的连接:各柱脚连接使用的地脚、锁脚,使每棵孤立的柱子连成柱网,稳固地立在地基上。木结构房屋的地脚、锁脚,被称为木结构的“抗震箍”。⑷榫卯独特。我县木结构的榫卯普遍使用银锭榫,这种榫卯对房屋接点具有较强的拉联作用,对抗震也起了很好的作用。

4.选料认真,质量标准高。县农民建房选料认真,砍伐木料时间很有讲究,普

遍说法是七竹八木,能够防止虫蛀和糟损。需要建房的农户,一般都选择在10-12月备料,然后在水塘或泥塘中浸泡1-2年,然后才开始建房。﹙二﹚县传统民居的劣势:

1.外墙易倒塌,特别是土坯外墙,易造成人员伤亡。

2.木架穿斗房屋在楼面处木柱断面削弱较大,地震时柱在楼面处易折断造成屋架倒塌。

3.走檐柱柱脚因无地锁脚拉连,且又大多使用高石磉,地震时高石磉易移位或倒伏,导致上部屋架变形过大撕垮屋架。4.屋面斜度均超过30度,屋面小板瓦无固定,地震时易梭落导致人员伤亡。

三、对全县农村民居抗震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我县实际,结合省建设厅颁发的《云南省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技术导则》,我县的传统民居的抗震设防与抗震加固工作有以下4点建议供参考。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思想认识。我县处于复杂、破碎的地质结构地带,属于地

震多发地区,农村民居地震安全能力又普遍低下,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等自然灾害,将造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和严重的社会影响。安居才能乐业,乐业才能和谐,没有农村的安全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安全,没有农村的和谐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和谐,重视和解决好农村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是缩小城乡差别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广大农村既是我县和谐社会建设的重点,也是难点。必须把切实解决好农民居住安全问题上升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抓,加强领导,居安思危,提高对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认识。未雨绸缪,实施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我县80%以上人口在农村,山区面积占90%,大多数民居分布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山区,地理环境、地质条件复杂,村庄规模小,布局分散,农民建筑主要以土木结构、砖木结构为主。农村民居的建设在规划选址、设计施工、质量安

全等各方面都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建筑抗震设防的标准不高,建筑质量低、抗震性能差、安全隐患大。全县有54100户,万平方米的房屋需要加固改造,其中特别危险急需加固的有9304户,万平方米;需拆除重建的房屋有30200户,其中特别危险急需拆除重建的9348户,万平方米。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惠民工程”、“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保险工程”,是科学防震、主动减灾的有效途径,各乡镇要以农村民居抗震性能普查数据为依据,按照“排除危险,保证安全”的要求,以“特别贫困、特别简陋、特别危险”的农村民居为地震安全工程建设的重点实施对象,统筹规划,分期安排,实施好工程项目,让农民住有所居,住得安全、放心。突出抗震设防技术要点。县农村民居建筑和农村公共场所木架结构建筑总的思路是“弘扬传统优势和特点,完善抗震设防技术和要求”,在以下几个方面要狠抓落实。

1.构件齐。木屋架的主要材料不能缺失。如三穿、五穿、箍头、地脚、锁脚。目前南片乡镇存在木架房屋材料缺失现象,特别是地脚、锁脚,对抗震安全极为不利,必须得到纠正。

2.加剪撑。木屋架竖立后,暂时没有能力打墙和装围的农户,应将房屋架校正后使用斜撑或斜剪,即在顺身方向上,沿中柱在两山开间上设置两套木质斜撑或斜剪,它是屋架抗歪斜变形最有力、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3.放墙缆。针对外墙易倒塌的问题,其加固措施是沿围墙在靠墙的边柱上每柱不少于设置三道ф6以上的钢筋,或对两山墙连柱架一起用ф12以上的钢筋进行整体大拉连加固更好,这种墙柱拉连可有效地将围墙与屋架拉连在一起,地震时不致使墙柱相互冲撞造成墙体倒塌。4.钉铁件。木柱中间部位或柱顶同一高度榫眼较多,容易破损和折断,加固的措施主要是在接点处钉铁件加固,以加强节点强度,增强房屋的整体稳定性。

5.固石磉。县的民居前檐柱脚都习惯用高石磉,设散走廊通道。针对走檐柱的高石磉与柱脚的处理措施有三种。一种是直接使用阴阳榫处理,这种方法主要针对拆除新建和新建户而言;第二种是用钢筋ф20以上长36公分,插在中间进行处理;第三种方式是用铁件焊成铁箍将石磉箍起再焊接到柱脚的铁箍上。通过处理能达到预防高石磉在地震时倒伏或位移而使屋架变形。

6.罩筒瓦。县民居屋面主要使用小青瓦,普遍民居对屋面无固定处理,地震发生时,易梭瓦伤人,必须用筒瓦砂浆以“一脊三沟四带”的方式固成大棋盘或小棋盘来进行处理,从而达到“小震不梭瓦,中震缓梭瓦”,使室内人员有逃生机会。

7.换材料。对糟损、变形、虫蚀蚁蛀的材料须一律进行更换;对于既有房屋中的墙抬梁房屋一律增设端屋架方式来改变其传力方式。

四、推广普及抗震设防技术知识。通过

各种形式,广泛普及农村民居建设抗震设防知识,倡导科学减灾理念,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防震减灾素质。无论是民居建筑还是公共场所的建筑,都要推广使用抗震设防技术,普及抗震设防知识,要通过项目示范点、示范户,带动面上建筑抗震设防技术的应用。

五、进行大整合实施大拉动。在实际工作中,我县始终坚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扶贫整村推进相结合、与水电开发异地搬迁相结合、与村容村貌整治、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相结合、与解决困难户住房困难相结合及与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相结合的原则,注重体现工程建设的实效性,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如腾越镇朝阳村、玉璧村、侍浪坝村,中和乡大村村,和顺镇大庄办事处把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推广新户型,建设新家园,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民的居住环境居住质量明显改善和提高。多数乡镇都把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项目与新农村建设

项目有机结合,荷花乡、猴桥镇、新华乡等乡镇就整合了异地搬迁项目,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此外,还把残疾人贫困家庭福彩项目和村容村貌项目结合起来,通过整合项目和资金,各种建设项目相得益彰,取得了明显的实施效果。据统计,县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拉动投入5280万元。其中,项目整合1830万元,农民自筹5890万元,贷款380万元。----------------------关于九江县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调研报告

——“调研课题一”

我县是我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全县所有的乡镇场区都在六度设防区内。我县境内有多条活动断裂带穿过,近十年来,我县发生过数次级以上地震,特别是11月26日发生了级的中强破坏性地震,全县因震灾死亡5人,伤247人,受灾人口万人,占总人口的%,倒

房1077户6122间,学校受损131所,需维修加固卫生院3所,需重建卫生院7所,需维修加固“三院”9所,需重建“三院”12所,此外,还有供水、供电、通讯、桥梁、公路、水利、广电网络等公用建设工程设施也遭到严重破坏。全县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近20亿元。

一、抗震设防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途径

地震预报是世界性科学难题,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对破坏性地震的发震时间、地点、强度的预报现状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成功的地震预报,可以不同程度的减少人员伤亡,而难以避免建筑物的倒塌破坏和经济损失。

我国是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县也遭受过级地震的袭击。地震中,建筑物的破坏和倒塌是导致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查明地下结构及活断层的位置,确定合理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抗震设防,提高建筑物抗御地震的能力,是有效减轻地

震灾害的重要途径之一。

震例表明,一次7级左右地震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一般会导致几十人死亡,在中等发达国家一般会导致几百人的死亡,而在经济落后、人口稠密的国家可能会导致近千人甚至几千人的死亡,造成差异的直接原因是经济发达国家更加重视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为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顺利进行,针对我国的地震形势和灾害现状,党和政府制定了“预防为主”的地震工作指导方针。《防震减灾法》对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明确规定,“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必须达到抗震设防要求”、“一般建设工程必须按照国家颁布的地震烈度或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并依据评价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建设工程必须按

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并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等,确立了抗震设防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基本法律制度。

二、政府要高度重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 防震减灾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是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的有力保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支持和配合。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是“三个代表”和“以人为本”的充分体现,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是防震减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防震减灾法》明确规定:“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并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涉及地震、计划、国土、建设等多个部门和选址、抗震设防要求的确定、抗震设计、施工等多个环节,需要各行业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和协作,共同做好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工作。

建设工程必须进行抗震设防。不符合抗震设防标准的工程,不得进行建设;不符合抗震设防标准的现有建筑物及工程设施等,必须进行抗震加固;对具有地震危害性大,次生灾害严重,而又不值得加固的建筑物及工程设施等,应拆除重建;未达到抗震设防标准的工作,不得交付使用或进行产权转让。未经抗震设防或虽经抗震设防,但其所依据的设防烈度和设防标准与现行的设防烈度和设防标准不一致的;已经抗震设防,但因进行改造、加层、装修、安装更换设备或改变使用性质而可能导致抗震能力下降的;经过破坏性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或所处自然条件发生变化,出现局部倒塌、裂缝或其它可能导致抗震能力严重受损的以上所有建设工程都必须进行抗震性能鉴定。通过采取抗震实施和技术,达到抗震设防要求;通过抗震鉴定,确保建设工程的抗震性能。

三、积极推进农村民居抗震设防

农村地区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发展面

临严重的地震灾害威胁。由于农村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防灾减灾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防震知识,国家又未将农村地区的建房纳入建设管理,大多数房屋未经正规设计、正规施工,村镇房屋抗震能力普遍低下,不设防的农村民居直接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地震中农村损失最为严重,倒塌房屋也最多。在灾后重建中,我县结合新农村建设启动了农村抗震设防安居示范工程。这是一个起点,我们在以后要进一步加强地震安全农村居民建设信息技术网和技术培训与咨询服务网的建设,要加大对农村建房的抗震设防的管理,达到抗震设防要求,提高农村的综合防震减灾能力。同时也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奠定基础。

四、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执法监督管理

据地震部门提供的地震趋势预测分析,我国未来几年仍将处在地震活跃期,地

震形势不容乐观。因此,搞好工程建设、城乡建设的抗震设防管理工作是各级地震、建设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它直接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关系到社会稳定,责任重大,各级地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各有关部门决不能掉以轻心。

但是我县的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存在很多问题,如防震减灾事业没有纳入规划;管理不规范,抗震设防没有真正纳入基本建设审批程序,主要表现在政策界限不清,执法责任不明;建设市场管理混乱,缺乏应有的约束机制;建设单位负责人员安全意识差,震灾防御法制意识淡薄;工作重点不突出,缺乏必要的政府管理职能,使震灾预防的重要工程性措施没有得到真正落实。

为使我县加强加快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管理,保护九江县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必须将抗震设防纳入基本建设审批程序,建立健全地方性法律法规,依法将抗震设防纳入政府行政审

浅谈校舍的抗震鉴定与加固 篇6

关键词:校舍,框架结构,抗震鉴定,加固设计

0 引言

我国是个地震灾害多发的国家, 有些地区造成的震害不可估量。汶川地震中, 中小学校舍破坏严重, 学生伤亡人数较多。校舍安全直接关系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 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国家在2008年8月4日修订的《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提出, 教育建筑中, 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教学用房以及学生宿舍和食堂, 抗震设防类别, 应不低于重点设防类, 而现有中小学校舍相当一部分未考虑抗震设防, 有些虽然考虑了抗震设防, 但不能满足重点设防类设防要求。因此对现有中小学校舍进行抗震鉴定和加固, 就显得十分必要。

1 工程概况

该教学楼设计于1995年, 1997年建成后投入使用至今, 现功能未变, 继续使用。教学楼为四层框架结构, 长43.20m, 宽10.80m (局部宽17.40m) , 建筑屋面高度为14.70m, 层高3.9m、3.6m, 建筑面积约2100m2, 结构楼、屋盖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体系, 基础为柱下独立基础, 持力层为冲积砂质粘土或坡洪积砂质粘土, 地基承载力标准值为140kPa。原设计所采用的规范为1989系列国家标准规范;原设计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设计地震加速度为0.1g,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 框架原设计抗震等级为三级。依据现场勘查, 建筑物的外观基本完好, 主要结构受力构件, 基本未出现可见裂缝和大的变形 (该教学楼标准层平面图见图1所示) 。

2 结构抗震鉴定

该教学楼为教学用房, 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50223-2008) 及《建筑抗震鉴定标准》 (GB50023-2009) (以下简称《鉴定标准》) 1.0.3条规定属于重点设防类 (简称乙类) 建筑, 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依据《鉴定标准》第1.0.4、1.0.5条的规定, 本工程为90年代建造的现有建筑, 应为B类建筑, 其后续使用年限为40年, 应采用《鉴定标准》各章规定的B类建筑抗震鉴定方法。

《鉴定标准》规定:现有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抗震鉴定, 应按结构体系的合理性、结构构件材料的实际强度、结构构件的纵向钢筋和横向箍筋的配置和构件连接的可靠性、填充墙等与主体结构的拉结构造以及构件抗震承载力的综合分析, 对整幢房屋的抗震能力进行鉴定。当梁柱节点构造和框架跨数不符合规定时, 应评为不满足抗震鉴定要求;当仅有出入口、人流通道处的填充墙不符合规定时, 应评为局部不满足抗震鉴定要求;B类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所属的抗震等级进行结构布置和构造检查, 并通过内力调整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或按照A类钢筋混凝土房屋计入构造影响对综合抗震能力进行评定。

2.1 现场勘测情况

依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和现场勘查, 本工程的场地类别为Ⅱ类, 场地内没有软弱土、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或严重不均匀的土层, 基础现状基本完好, 上部结构未见不均匀沉降裂缝和倾斜。故场地、地基基础满足抗震鉴定要求。薄弱部位基本满足要求;连廊部分框架为单榀框架。外观和内在质量基本满足要求。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 的要求。

2.2 抗震措施鉴定

依据《鉴定标准》的规定, 本工程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等级为二级。按照抗震鉴定标准的要求, 逐项检查, 抗震措施鉴定总结见表1。

综合表中所述, 该建筑抗震措施鉴定中部分抗震措施不符合《鉴定标准》的要求。

2.3 抗震承载力验算

采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 的规定的方法, 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利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提供的PKPM软件进行地震力计算、截面验算。依据厦门市建设与管理局, 关于中小学校舍抗震鉴定及审查技术研讨会会议纪要[2009]34号文:抗震验算时, 地震加速度值应以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为基准, 按后续使用年限进行折减, 该教学楼 (B类建筑) 地震作用折减系数0.88。

(1) 变形验算。地震荷载作用下, 该教学楼的弹性层间位移角最大值为1/622;结构薄弱层 (部位) 弹塑性层间位移角最大值为1/83;X向和Y向的最大层间位移和平均层间位移比分别为1.19和1.10。均满足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

(2) 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第6.3.10条:当抗震构造措施不满足第6.3.1-9条的要求时, 可按标准第6.2节的方法计入构造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价。依据《鉴定标准》第6.2.11, 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公式:

式中:β-平面结构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Ψ1-体系影响系数:依据《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第6.3.13条确定;Ψ2-局部影响系数:依据《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第6.2.13条确定;ξy-楼层屈服强度系数;Vy-楼层现有受剪承载力, 可按《抗震鉴定标准》附录C计算;Ve-楼层的弹性地震剪力:依据《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第6.2.14条确定;依据《鉴定标准》的要求, 该结构分别取Ψ1=0.8, Ψ2=0.9;经过计算, 该教学楼两个方向Vcy值相近 (只计算Y向) , 楼层柱受剪承载力取计算的小值:Vcy=6124.52kN;由PKPM、SATWE-8计算结果:该建筑X、Y向底层较大Ve值在Y向, 为1756.73kN, 计算该建筑底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β得出结果如下:βΨ1Ψ2ξy=0.8×0.9×6124.52/1756.73=2.510>1.0, 同理可得, 各楼层的综合抗震能力指数β均>1, 故该主体结构的综合抗震能力指数满足要求。

(3) 构件截面承载力。考虑各种荷载工况组合, 进行三维空间力学模型分析, 计算梁、柱截面的最大配筋。平面不规则单体, 计算分析, 采用符合楼板平面内实际刚度变化的计算模型, 并计及扭转影响。经验算, 局部柱轴压比满足要求;部分现有框架柱、梁承载力不满足要求。

2.4 鉴定结论

依据上述鉴定分析与承载力验算结果得出结论:不满足《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的规定, 需进行抗震加固, 另建议在加固设计时, 尚需对楼梯间框架柱、构造柱、梯梁、梯板等地震时, 易损构件进行必要的加固和补强处理。

3 抗震加固设计

校舍的抗震加固改造设计, 应注重概念设计, 不应只针对相应构件进行局部加固, 应综合考虑结构的的整体抗震性能。加固方案应根据抗震鉴定结果, 经综合分析后确定。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与鉴定结果, 分别采用改变框架结构体系、主要增强结构变形能力、提高结构构件抗震承载力的方案。同时, 为解决该建筑部分底层架空, 墙体竖向布置不连续, 设计时底层按照薄弱层进行计算。

3.1 新增框架柱及基础改造加固

新增构件的布置, 应满足以下设计原则:应消除或减少不利因素, 防止局部加强导致结构刚度或强度突变;新增构件与原有构件之间, 应有可靠连接;新增的抗震墙、柱等竖向构件应有可靠的基础。

该教学楼采用在走道外侧增加框架柱, 使单跨框架结构变为两跨框架结构, 既能使结构体系更为合理, 也能提高结构的抗震承载力、增强结构变形能力 (新增框架柱、基础平面及剖面示意, 见图2、图3所示) 。

3.2 加大截面加固法

加大截面加固法, 通过增加截面有效高度, 从而提高构件正截面抗弯, 斜截面抗剪能力和截面刚度, 通过新加部分和原构件共同工作, 可有效地提高构件承载力, 改善正常适用性能。该教学楼通过加大截面法, 可有效解决局部框架柱轴压比, 不满足规范及部分框架柱、框架梁抗震承载力不足的问题。

3.3 外包钢加固法

该教学楼还采用外包钢加固法, 应对角柱箍筋未加密及抗震承载力不足的缺陷。外粘型钢加固法, 就是在混凝土梁或柱的四角或两面, 包以型钢的一种加固方法。外包角钢结构既能增大结构承载力, 但不会引起刚度较多增加而导致地震作用的增大, 同时又能利用型钢套箍和缀板对混凝土进行有效约束, 提高混凝土的极限应变和抗剪能力, 使结构的变形能力大大提高;如果在框架柱上外包钢, 可以转变弱柱为强柱, 易实现“强柱弱梁”, 亦可部分降低核心柱混凝土的轴压比。

3.4 钢丝绳网片—聚合物砂浆面层加固法

钢丝绳网片-聚合物砂浆外加层加固法, 是在被加固结构、构件结构层外表面安设钢丝绳 (高强度不锈钢丝绳或高强镀锌钢丝绳) 制作的网, 然后用喷射法或人工涂压法, 喷涂聚合物砂浆外层的一种加固方法。此方法抗弯加固, 不仅有效地提高构件的抗弯和抗剪承载力, 而且也能得到很好的抗弯刚度加固效果, ;不仅较好地解决裂缝及钢筋锈蚀的问题, 而且成功地解决结构加固的耐久性、耐火性和耐高温等问题。该教学楼针对框架梁抗震承载力不足的问题, 采用钢丝绳网片-聚合物砂浆面层加固法 (立面及剖面, 见图4、图5所示) 。

4结语

为使学校校舍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的目标, 对校舍建筑进行现场勘测以及结构抗震性能鉴定, 找出不符合抗震要求的结构体系, 针对这些缺陷, 分别进行分析研究, 制定相应的结构加固方案。在进行加固设计时, 应注重结合结构概念设计原则, 不只针对相应构件进行局部加固, 更应综合考虑结构的的整体抗震性能。通过完成的校舍安全工程, 加固后的校舍, 在不影响使用及美观的前提下, 提高了抗震设防的要求, 达到了预期的加固目标, 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GB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2]GB50223-2008,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S].

[3]GB50023-2009,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S].

[4]JGJ119-2009, 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S].

抗震鉴定报告表 篇7

即便未经加工,纤维组织特别发达的竹子抗拉强度也是中碳钢的5~6倍;若再经过脱水、烘干、浸胶等一系列工序,看似柔弱的竹子就会摇身变作“植物钢铁”:高强度的竹型材比钢铁更轻,却比水泥更坚固,它能用来制造家具,甚至可能用来修建抗震房!

成都市武侯区一家竹业公司,投入近千万元研发经费,终于掌握了高强度竹型材工艺关键技术与装备制造技术。近日,这一科研成果在成都通过了由国家林业局科技司委托、四川省林业厅组织的专家鉴定。经专家鉴定,该技术创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意味着,如今多数情况下仅仅是充当景观的竹子,将逐渐从方方面面走进我们的生活。

◎性能:被誉为“植物钢铁”◎

四川农村常见的慈竹,它的竹壁薄,直径小,难以加工,以前在工业上用途少。但其韧性好,纤维组织发达,纵向抗拉强度是中碳钢的5~6倍。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齐生就利用慈竹的特性,开发出竹篾层建材产品,应用于建筑模板、火车和汽车的车厢底板等领域。而竹子加工成高强度竹型材后,又有什么特别效果呢?张齐生院士说,一根慈竹要去掉竹青皮和竹碎料,只用竹黄片来加工,经过重组后,就已经不是原来的竹子了、它的密度高、硬度大、耐磨性能好、防潮防水防蛀,以至有人将高强度竹型材比喻为“植物钢铁”,因为它不知比钢铁轻多少倍,但坚固度却是水泥的数倍。高性能竹质成型材可广泛应用于中高档室内外家具、建筑装修和工艺品等领域,甚至可能用于修建抗震房。

◎工艺:历经10余工序方成“钢”◎

一根慈竹经过哪些工艺后可以摇身一变成为“植物钢铁”呢?据介绍,这需要经过脱水、烘干、浸胶等10多道复杂工序。据技术人员介绍,在高强度竹型材加工过程中,其中很重要的是必须使竹材料在不改变形状的前提下,使其纤维组织结构张开,质地变软,然后让胶液均匀渗透到纤维管孔中,最后再冷压成型。整个生产过程无污染排放,产品甲醛释放量达到国家EO级标准,具有环保特性。

另外,除了竹黄片用来加工,竹青皮还可拿去做竹织品,竹碎料可以拿去造纸、生产粘合板或竹炭。一根竹子,全身都可以利用。

目前,“高强度竹型材”在成都已形成了大批量生产的能力,并将采用农民+原料基地+半成品加工厂的原料合作方式推广这一研究成果。据专家估算,以四川现有的慈竹资源制作高强度竹型材,每年可创产值200亿元,利税50亿~60亿元。

上一篇:高中学生成长档案上的评语下一篇:某学年初中团委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