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语文文体常识(推荐5篇)
1.消息两则
新闻,也叫消息,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新闻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有的将速写纳入特写之列)等等;狭义上: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以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附近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使一定人群了解。
新闻“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
新闻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标题要醒目,简明,概括性强。标题一般包括引标题、正标题和副标题;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事实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也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写法以叙述为主兼或有议论、描写、评论等。
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3.“飞天”凌空/夏浩然、樊云芳 新闻特写
新闻特写亦被称作新闻素描,是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最富有价值、最生动感人和表现力的片断和场面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形象地再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场景的报道形式。
特写与消息的区别在于报道的范围与目的不同。消息往往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一般具有全面性和完整性。特写则不需照顾全面,而是侧重于某个方面,注重再现生活的画面,将新闻事实诸要素中最有意义、最有情趣和影响的一两个要素或片段,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一样,既形象又突出地把它们再现出来,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4.一着惊海天 文体:通讯
通讯是一种比消息详细而深入地报道新闻事实的新闻体裁。
通讯与消息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即:相同点,用事实说话,必须是真人真事;不同点,通讯的内容比消息详尽、具体、形象,通讯容量大、事实详细,一般篇幅长。对比看,消息更强调及时,快,新,语言简明,容量相对小些,事实概括,一般篇幅短。通讯的时效性不如消息,但有典型事例,有细节描写;对事实做全方位、多侧面的表现。还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从结构上看,通讯灵活多变,而消息相对稳定。从表达上看,通讯以叙述描写为主,表达比较灵活自由,而消息以叙述为主。从报道时效上看,通讯不如消息快。
5.藤野先生/鲁迅 文体:回忆性散文。
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鲁迅: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代表作小说集《狂人日记》、《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散文集《朝花夕拾》。
6.回忆我的母亲/朱德
选自《朱德选集》。朱德,字玉阶,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7.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 文体:人物传记。
选自《托尔斯泰》(《三作家)》,作者:茨威格,奥地利作家,传记作品《伟大的悲剧》。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8. 美丽的颜色/艾芙·居里 体裁:人物传记 作者 爱芙·居里
节选自《居里夫人传》,居里夫人,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原籍波兰,曾获得19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诺贝尔化学奖。原名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Po)和镭(Ra)。
9.三峡/郦道元
《三峡》选自《水经注疏》,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文章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给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
10.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是作者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回信。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谢中书,即谢征,字玄度,南朝梁人。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有《陶隐居集》。
书: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古代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可以抒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宋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答秦太虚》.
文章以感慨发端,把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作者正是把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诗文集》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黄州期间。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寄景抒情,托物言志.主要有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④记……事: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说明,描写,情绪
苏轼(1037年1月8日—11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记承天寺夜游》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
11.与朱元思书/吴均
吴均(469~5),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时的文学家、史学家。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称赞。其诗清新,且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诗文自成一家,常描写山水景物,称为“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是吴均写给好友朱元思(一作宋元思,字玉山,生平不详)的信中的一个片段,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该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12.唐诗五首
《野望》:选自《王绩诗注》,五律,作者: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唐代诗人。
黄鹤楼:选自《全唐诗》,七律,作者:崔颢 ,唐代诗人。
使至塞上:选自《王维集校注》,五律,作者: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
渡荆门送别:选自《李太白全集》,五律,作者: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
钱塘湖春行:选自《白居易集》七律,作者:白居易,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律诗,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每首限定八句,限定用平声韵等。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仗。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13.背影/朱自清 文体:叙事散文
《背影》作者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这篇散文通过对几年前回乡奔丧、浦口分别、别后思念情景的追述,特别是通过对凝聚着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苦难经历的“背影”的描写,充分体现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深厚的感情,也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本文的语言朴实而饱含感情。
14.白杨礼赞/茅盾 文体:散文
选自《茅盾全集》,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作家,社会活动家,茅盾是他的笔名。代表作:小说《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15.散文两篇
《永久的生命》选自《严文井选集》作者:严文井,原名严文锦,作家。
《我为什么活着》选自《罗索自传》,作者:罗索,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
16.昆明的雨 文体:散文
选自《汪曾祺全集》,作者:汪曾祺,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
17.中国石拱桥/茅以升 文体:说明文
选自《桥梁史话》,作者茅以升,字唐臣,中国桥梁学家、教育家,著作有《中国古桥与新桥》等。这篇说明文以赵州桥和芦沟桥为例,具体介绍了我国石拱桥在设计施工上的独特创造以及不朽的艺术价值,概述了我国桥梁事业的飞速发展,从而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及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8.苏州园林/叶圣陶 文体:说明文
选自《百科知识》,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作者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有“优美的语言艺术家”之称。课文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情——谈苏州园林》,本文抓住苏州园林的总特征,运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介绍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从而显示了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以及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
19.蝉/法布尔 文体:科学小品文
选自《昆虫的故事》,作者: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
20. 梦回繁华/毛宁
21.《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 天降大任于是人也 分别选自《滕文公下》、《告子下》
选自《孟子译注》。孟子,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子居),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2.愚公移山/《列子》文体:寓言
选自《列子·汤问》,列子,本名列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对后世哲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著有《列子》。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
《列子》又名《冲虚经》,属于早期黄老道家的一部经典著作。全书共载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等134章。基本上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是战国早期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
23.周亚夫军细柳/司马迁
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周亚夫,西汉名将,绛侯周勃之子,封条侯。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历史学家。他所撰的《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24.诗词五首
《饮酒》(其五)/陶渊明 :五言古诗,选自《陶渊明集》,《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写于作者辞官归隐后。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
《春望》/杜甫:五律,选自《杜诗详注》。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赤壁/杜牧:七绝,选自《樊川诗集注》,诗中的赤壁实为黄州的赤鼻矶,作者是借相同的地名抒发感慨。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 文体:词
选自《李清照集笺注》,作者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2、郑愁予郑文韬“浪子诗人”“中国的中国诗人”《错误》
拟人化手法春天使者爱的天使《郑愁予诗的自选Ⅰ》
3、江河于友泽顾城、北岛、食指、舒婷朦胧诗星星光明
4、俄罗斯叶塞宁英国济慈
5、梁启超饮冰室主人康有为饮冰室合集演讲词有业、敬业、乐业
6、法雨果“法兰西的民族诗人” 《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九三年》法形而上学
7、文学翻译人间喜剧《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傅雷家书》
8、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9、文学家《呐喊》周树人豫才《狂人日记》《呐喊》《彷徨》 《野草》《朝花夕拾》《二心集》《三闲集》《而已集》„《阿Q正传》对美好新生活的向往小说“我” 杨二嫂
麻木不仁、愚昧无知、朴实善良在生活重压下艰难的生活着的中国劳苦大众
自私、势利、尖酸刻薄、贪小便宜、虚伪、爱搬弄是非庸俗的小市民
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
驳论文他信力自欺力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仿拟
10、曹文轩草房子草房子
11、法批判现实主义《羊脂球》《漂亮朋友》《项链》
12、黄蓓佳李京京李京京渴望朗读《万卡》,渴望得到平等的对待,渴望家庭和谐,渴望亲情和友情。
13、美罗迦·费·因格创造性议论文
14、探究、研究获得《大学》实验美丁肇中
15、弗兰西斯·培根随笔目的、方法和作用排比比喻、举例(论证)
读书可观其大略,明其纲要及精髓,不可深究字眼,因小失大;读书即便会意,也应保持谦虚的态度。马南邨邓拓
16、《史记》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130本纪列传“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陈胜有伟大的抱负,具有非凡的洞察时局的能力,以及组织和领导才干
17、《战国策》西汉刘向国别体辱没、辜负
唐雎:从容镇定、有胆有识、凛然正气、不畏强暴
秦王:贪得无厌、阴险狡诈、骄横狂暴、外强中干、色厉内荏
18、陈寿承祚《三国志》“霸业可成” “汉室可兴”
19、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动之以情诸葛亮北伐亲贤臣,远小人鞠躬尽瘁
20、⑴温庭筠飞卿《望江南》孤单寂寞白描
⑵范仲淹写景“异”抒情爱国不重边功
⑶子瞻东坡居士北宋狂少年狂气抒情魏尚
⑷李清照易安居士婉约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⑸辛弃疾幼安稼轩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爱国热情和雄心壮志壮志未遂的抑郁和愤慨
21、情节、人物、环境;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微型小说)
22、议论摆事实论点、论据、论证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
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立论文和驳论文
23、⑴《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
⑵《水浒传》施耐庵北宋宋江章回体
⑶长篇章回体三国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⑷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吴敬梓
八上语文《背影》课件【1】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感情深挚的美文,教学前先用音乐烘托气氛感染学生,教学中运用朗读教学法、研讨点拨法,重点研读文中父亲说的“五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三处情感的跌宕”,两个“聪明”,“一声长叹”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在教学的最后阶段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并引导其欣赏罗中立的名画《父亲》。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2.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体味并准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3.体会本文朴实真挚、饱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读为主,通读、选读、品读、析读、诵读贯穿课堂,分不同阶段理解父子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体会自己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
重点难点
1.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2.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走进文本,整体感知文意;初步把握主旨
一、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差使()蹒跚()举箸()惦记()
2.解释下列词语。
祸不单行:
狼藉:
簌簌:
蹒跚:
琐屑:
3.作者及背景: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丰腴、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朱自清清贫而有气节,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是毛泽东同志称颂的“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我们熟知的作品有《匆匆》、《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这篇课文追忆了作者在八年前,1917年,父亲朱鸿均(任徐州烟酒公司局长)被解职,朱家“祸不单行”,祖母又去世,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借钱办完事后,又变卖典质还债。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奔波劳碌,谋事艰难,在他们心头笼罩着一层不散的愁云。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背影”去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相爱相怜的感情,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虽然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
二、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如果说母爱如涓涓溪流滋润着我们的心田,那么父爱便是一首永远不老的歌,时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有一首歌名字叫《父亲》,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共同沐浴这份深深父爱。
2.生活中“父亲就是那登天的梯,父亲就是那拉车的牛”!父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无私、深沉的爱!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便是一篇体现父子之情的典范作品。(板书课题:背影)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并在文中标注:
文中共有几次写到“背影”?给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一次?文章为何以“背影”为题?
(1)四次写到“背影”:点题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分别时的背影、想念中的背影。
(2)感触最深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
(3)“背影”贯串全文始终。
四、突破重点,合作探究
1.有感情的朗读买橘子的背影分析作者是怎样细致刻画这一“背影”的?你认为用得最生动的动词有哪些?
(1)感情基调:舒缓、深沉
(2)买橘子时的背影的刻画: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3)几个生动的词语运用:蹒跚、探、攀、缩、倾。
小结:父亲年纪大了。但为了给儿子买几个橘子,不顾掉下月台的危险,艰难的“攀”着、“缩”着,“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份浓浓的爱子之情,又怎能不令人感动得泪流满面呢?
2.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本段,熟读成诵。再次体会父亲的爱子深情
五、品味语言,初步感悟主旨
文中父亲的话语不多,请找出最让你动情的父亲的话语,谈谈你的体会。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体会:担心儿子过分悲痛,宽慰儿子。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体会:放心不下,爱子情切。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体会:担心儿子旅程口渴,眷眷深情溢于言中。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体会:临别嘱咐,惦念儿子旅途的平安。
(5)“进去吧,里面没人!”体会:担心儿子,细心关照。
小结:这些简短的话,含义丰富。有离别的愁苦,有对儿子不谙世情险恶的担心,有对未来的忧虑,也有经济拮据的难言之隐。我们似乎听到了那位父亲拳拳的爱子之音,多好的父亲啊!
六、自主小结
“五句话儿”,“四次背影”,但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无私、深沉的爱!
七、作业
1、将预习提示中的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抄写在作业本上。
2、完成课后建议(不借助其它参考书,做在书本上)。
3、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进一步把握主旨,体会情感;语言训练。
一、复习导入,积累语言
1.设置情境,导人新课:情是一个永远不老的话题,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通过抒情的笔调写出了浓浓亲情,你积累的有关父爱深情的优美句子有哪些?我们一起交流赏析一下吧!
(1)“父爱像一把大伞,总在有雨的日子里擎着!”
(2)“父爱是一座大山,挺拔伟岸;父爱是一片汪洋的海,浓郁深远!”
(3)“父亲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一盏明灯,在我迷路的时候,照亮我的行程!”
2.有选择的投影学生积累的优美句子,交流背诵。
小结:同学们摘记的句子中都融入着浓浓的情意,希望同学们多积累背诵,你的语言也会靓起来。
3.有感情的朗读买橘子的背影,再次感受父亲朴实、深沉的爱。
二、品味语言,进一步感悟主旨
面对这样浓重的父爱,儿子至始至终都能理解吗?
①学生浏览全文,并在文中勾画。
②重点分析
文中有几处,作者的泪在无声的流,请找出来细心品味。
(1)第一次流泪:家境惨淡,悲哀的泪。
(2)第二次流泪:望父买橘,感动的泪。
(3)第三次流泪:“背影”消逝,惜别的泪。
(4)第四次流泪:思念父亲,伤心的泪。
小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的四次流泪,情思绵绵,强烈地撞击着我们的心扉,在朦胧的泪光中,那份永恒的父子深情在无尽地蔓延……
三、总结全文,明确文章的线索
我们用两节课领略到了名篇的风范。像其他散文一样,《背影》也有它明确的线索。
(1)“背影”在文中共出现了四次:文章开头,点出背影;父亲买橘子,刻画背影;父子分手,分别背影;文章结尾,照应背影。
结论:文章的明线——背影。
(2)文章开始引出回忆;而后渲染浓重的悲凉氛围;接下来的送别,更是直接表现父子情深;结尾思念,催人泪下。
结论:文章的暗线——父子深情。
小结:文章通过“背影”将各部分材料巧妙地组织起来,并成功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照应了标题,使文章贯穿一气,浑然一体,所以说“背影”是文章的明线;同时文章处处涌动着挚热的情感,所以说父子深是文章的暗线。两条线索一条主外,一条主里,和谐统一,结构文章。
四、写作练习
1.现在我们来学习摄取闪光瞬间的选材构思法——截取法。《背影》之所以成为广为传诵的佳作,还缘于作者精巧的选材构思。作者以新颖独到的视角,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请同学再读课文,深入体会这一特色。
2.现在请大家口头表达,写作交流。
(1)我们沐浴在爱的阳光下,能截取最让你感动的瞬间,说说你的父亲吗?
(2)请同学们将父亲最精彩的瞬间融人你的情感,写下来。
(3)交流写作心得。
五、本课小结
《背影》是一篇优美的叙事纪实散文。作者截取了生活中最鲜明的片段——父亲的背影,通过特写;抒发了浓浓的父子深情。文章语言朴实,饱含深挚的情感,只有细心玩昧才能真正有所领悟。文章精巧的选材构思法——截取法,也是值得我们好好借鉴学习的!
六、作业
1.你也一定被你的父母深深的感动过,也许是一次送别,也许是一次谈话,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是……请你叙述一次让你最为感动的事。
2.背诵文中描写父亲背影的一节文字。
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点题的背影 父亲对儿子的挚爱 悲哀的泪
买橘子的背影 感动的泪
分别时的背影 惜别的泪
想念中的背影 儿子对父亲的深情 伤心的泪
文章的线索:明线一背影;暗线一父子深情
文章的选材构思法:截取法
八上语文《背影》课件【2】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深深的父子之情。
2、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3、体会文章那朴实真挚的语言风格。
4、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而且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优良品德。
教学设想
1、“背影”作为全文线索,感情的聚焦点在文中多次写到,尤其以父亲为买橘子而过铁道那个场面时的描写为最详细──它的描写特点与感人力量,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2、文章所体现的浓浓的父子之情,让人感动,而“我”的四次流泪和父亲的四句话无一不再体现这种感情,让学生从中体会平凡亲情的伟大和可贵,同时让学生联系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情,是本文的难点。
3、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阅读、讨论、研究,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点拨;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通过观看背影的震撼力和音乐的熏陶,多角度的来体会,教学过程的推进注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以及各个步骤间的有机联系。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1、(配以音乐,用录音的形式对作者的一些情况作介绍,浮光掠影之后在屏幕上出现作者的简介和作品,从作品中导出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题目《背影》。)
2、以朱自清的父亲读背影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1928年,我家已搬至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的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的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二、读读写写(扫除文章的字词障碍)
三、研读赏析
1、我来找背影:
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自读课文。
⑴找出父亲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送行的?
⑵找出文章中哪些地方出现了“背影”,共出现了几次?
2、我来读背影: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处“背影”细细地品读,读出背影所蕴涵的情感。
(可以按“听听示范读”键,可以听到其中一段背影的录音,“望着他走出去……我的眼泪又来了”)
3、我来看背影:
⑴文章中有哪些句子具体描写背影呢?
明确:具体见课件。
⑵看了父亲的背影,文中的“我”是怎样的反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映?
明确:
看了父亲的背影,我“哭”了,而且哭了四次。
对父爱的感念。
4、我来说背影:
⑴买橘子为例,对于背影,你想说些什么?
(让学生自由的发挥。)
⑵在写背影之前,作者先做了哪些铺垫?
明确:
①父亲是个胖子。
②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布棉袍。
⑶文中哪些动作刻画十分精细,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攀、缩、倾。
⑷感情的交流是双方的,作者还用自己的行为去呼应了吗?在哪得以体现?
明确:
①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
②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⑸(插入一段电影片段)看了这一片段,你想说些什么?
对于其他几处的背影,你还想说些什么?(自由发挥)
5、我来填背影。
6、我来明背影。
联系文章,结合自己的理解,用简洁的词语填空。
明确:
第一次──点题的背影;
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
第三次──离别时的背影;
第四次──思念中的背影。
7、我来感背影:
你作为旁观者,从父亲的背影中看出了什么?那是一个怎样的父亲?
明确:
慈爱、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是一个慈父,是一个好爸爸。
8、我来写背影:
⑴契诃夫“你忙着描写人物的脸……这又是老一套,这样的描写是可以省掉的,五张描写得很详细的脸,会使读者的注意力疲劳。”
⑵姜白石“文章有众人不下手而我偏下手者,有众人下手而我不下手者。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字不俗。”
如果让你来写背影,你会如何来写,开动你的记忆储备,回想你父母的背影,也来写一写。
四、背影的延伸
出示一些我们常常看见的但很少去注意的细节的图片,如带有老茧的父亲的手,慢慢变白的母亲的鬓发,额头和眼角的父母的皱纹,不再苗条的父母的身躯等,对于这些你想说些什么,你想写些什么?
其实关爱的话题还可以这样来展现。
倾听背影的呼唤。
班级姓名
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
1.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
早晨,阳光以一种最明亮、最透彻的语言和树叶pān攀((1)谈,绿色的叶子,立即兴奋地颤抖,通体透亮,像是一页页黄金锻打的箔片,xuàn炫(2)耀在枝头;而当阳光微笑着与草地上的鲜花对话,花朵便立即昂起头来,那些蜷缩在一起的忧郁的花瓣,也迅即伸展开来,像是一个个恭听教huì诲(3)的耳朵。
2.根据下面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序号填在空格处。(3分)
我们曾随范仲淹登楼(1)B浩淼的洞庭湖,感受它的气象万千;我们曾随郭沫若静静(2)C灿烂的星空,领略天街的美妙神奇;我们也曾随宗璞驻足(3)A繁盛的紫藤萝,感悟朴索的人生哲理。
3、名著阅读
(1)《二十四孝图》着重分析了 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2)朱赫来是保尔走上革命道路的最初领导人。保尔在病床上完成的最后的著作——《暴风雨里所诞生的》,用钢铁般的意志诠释着生命的意义。
二、现代文阅读
(一)美丽的邂逅
①我喜欢读书,喜欢到旧书摊淘书。
②那是一个深秋雨后的傍晚,在路边一个不起眼的书屋里,我随意地在杂乱的旧书摊上翻寻着。突然,一个熟悉的名字——《林清玄散文》跃入眼帘。我赶快把书抽出,店里的书可都是二手书,基本上都是单独一本。
③ 这本书是1996年1月第三次出版的,一幅抽象的图画连贯着封面和封底,黄色白色相间的扉页上录有林清玄先生的经典语句。句子左下方的页脚处,有几个竖写的蝇头小字:“慧藏书96.5.26”。整本书除了书脊上下两端有些微的破损,没折叠,没涂画,像新的一样。
④一个个或月光流泻、或雨打芭蕉的夜晚,我倚在床上,追随者林清玄先生的脚步,锦绣山河、风土人情、异国风光、人情冷暖、小人物的生存和命运……这一切充实、温暖和美丽着我的心灵。“一株草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有了亲自种的心血,就高贵起来。”“如果树是生命,果实就是它的心。”细细聆听先生的心灵独白,轻轻吟诵先生的絮语箴言,一脉温情和馨香弥漫了整个心田。这些篇章大部分是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结晶,十多年后被这个叫慧的女孩珍藏,女孩珍藏了十多年后变成了我枕边的读本。这也是我们的一种缘分吧,素未谋面的美丽邂逅。
⑤掩卷沉思,这是怎样的一个女孩?
⑥都说字如其人,她是不是如她的字一样娟秀、精致和美丽?页脚签署的这个日子对于她有什么特别的纪念吗?我猜想:她必定是一个喜欢读书的女孩,是一个碧玉闺秀,因为喜欢读书的女孩典雅、娴静。古时评判美女的一个标准就是诗词为心,兰心蕙质。我仿佛看见轻风微拂中,淡淡斜阳下,一个明眸善睐的少女沉醉于书卷中,不时浅浅地笑,融入时光深处。一个愿意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书本上的人,除了纪念这个日子,说明书的出处和归属,更有一份喜爱和珍藏在内。这么多年,这本书还保持完好和整洁也说明她对这本书是多么的爱护和珍惜。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十年足以翻天覆地。但是,生活越来越富裕日子越来越
1美好的时候,她为什么忍心把喜爱的书遗弃?一起遗弃的可能还有别的书吧?是乔迁新居
吗?如果乔迁新居也不差这一本书的方寸,对于一个喜爱读书的人来说,不管走多远,书籍
都是不舍的伴侣,精神的家园。十多年的光阴,有多少的尘俗和烟雨,再靓丽的青春也难以
抵抗岁月的侵蚀。这个叫慧的女孩也应该不再年轻了,曾经的梦想和追求也许被折断了翅膀,在生活的磨砺中,原本纯洁、满怀憧憬的心灵是不是随着网络快餐文化的盛行、社会的浮躁
和功利,而变得越来越荒芜和浮躁?
⑦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一个不起眼的书屋,一本写
着藏书人名字却被遗弃的好书,一段人生和当今文学的现状,使我思绪万千:今天,有多少
人还会静静地捧读一本书?有多少人还会孜孜以求三国水浒西游记和金陵十二钗?
⑧这时候,我耳畔想起来了温总理感人肺腑的声音:“读书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
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
⑨那个深秋雨后的傍晚,一段美丽的邂逅,充实、温暖和美丽着一个个夜晚。但此刻,我甚至宁愿我没有得到这一本书,宁愿这本书一直珍藏在慧的书架慧的心中……
(作者:朱东锷有删改)
4.作者为什么把在旧书摊上淘到一本书称作一段“美丽的邂逅”?(4分)
这本被一个叫“慧”的女孩珍藏十多年的书,是“我”相当熟悉和喜欢的,因为一个偶
然的机会,成了“我”枕边的读本,给“我”带来了许多美好的感受。
5.结合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文字,品析作者是怎样表现“邂逅”的美丽的。(4分)
一个个或月光流泻、或雨打芭蕉的夜晚,我倚在床上,追随着林清玄先生的脚步,锦绣山河、风土人情、异国风光、人情冷暖、小人物的生存和命运„„这一切充实、温暖和美丽着我的心灵。
以形象(或生动)的语言来表现阅读环境的优美,以精练的语言(或多方面的呈现)来表现
阅读内容的丰富,以此来凸现阅读的愉悦和充实,从而表现“邂逅”的美丽。
6.读第⑥段,说说作者在“掩卷沉思”中表达了哪些情感,并概括情感产生的原因。(4分)
(1)因对“慧”爱书形象的猜想,产生了欣赏(喜爱、赞美)的感情;(2)因对“慧”
弃书原因的猜测,产生忧虑(遗憾、惋惜)的感情。
7.文章最后一句以两个“宁愿”表达了作者的愿望。请结合文章的主旨,说说作者在文中表
达了哪些愿望。(6分)
(1)希望人们能爱书(珍惜书),静心读书。(2)希望人们能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通
过读书来提升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3)希望我们的社会形成全民读书的良好风气,以
振兴我们的国家和民族。
(二)美丽的力量张丽钧(14分)
①去年初冬在台北,正赶上“2010台北国际花卉博览会”。在飘着桂花甜香气息的大
街小巷,到处都能看到“花博会”的主题词——“美丽的力量”。彩色动感的汉字,头上绽
放着花瓣烟花,看得人心都跟着摇曳起来。
②回来翻看照片的时候,发现照了太多以这个可爱的主题词为背景的照片,才知道,自
己爱上了这五个灵动多彩的汉字。
③今年春上应朋友阿芳之约,去洛阳看牡丹。当我随人潮痴痴地跌进美得让人心痛的牡
丹花海时,我心里一下子跳出了在台北看到的那五个绽放着花瓣烟花的汉字——“美丽的力
量”。
④如果美丽没有潜藏着巨大的力量,她怎能将千里之外的我牵引到她的身旁?在我心
中,一座城市有一个意象,大连是一朵浪花,衡阳是一声雁鸣,湛江是一树夹竹桃,而洛阳,自然是一朵千年不凋的妖娆牡丹。欧阳修说:“洛阳地脉花最重,牡丹尤为天下奇”。在洛
阳,我的心思全在牡丹上,看了一个园,还想再看个园。手里的纸扇上摇着牡丹,手机的壁
纸上开着牡丹。吃了一席牡丹宴,作了十首牡丹诗。抱起一个牡丹花籽枕头,就舍不得放手,甚而至于到了机场,托运了所有行李,却不肯撒手这个漂亮的枕头,搂着它,飞上万米高空。
⑤阿芳对我说:“看了洛阳牡丹,你要是动不动还穿一身黑,就叫悟性差!”我悟性不
差,回来后穿衣风格大变,真真迷恋上了色彩鲜丽的服装。——美丽的力量,征服起你来不
啻爱情。
⑥在这个世界上,太多的人痴迷地相信着一种看不见的力量。知识、宗教、地位、权势、金钱……我不否认它们的力量。它们所给予心灵的救赎以及为空虚的生命注入的充盈感是这样真实地存在着,不容你忽视。但是,在这些之外,你有没有能力感觉到有一种“美丽的力量”的存在呢?
⑦我曾在看一部纪录片时多次流泪。那是雅克〃贝汉等人花费四年多的时间拍摄的《迁
徙的鸟》。美丽的鸟,在天空排成诗行,平平仄仄地飞翔。它们相约飞越大西洋,却不期然
在途中遇到暴风雨。茫茫大海上,只有一艘孤独的轮船随巨浪起伏。无助的鸟儿们误将它认
成了小岛,纷纷栖落于甲板,从容地梳理起了羽毛;有一只疲惫至极的鸟,索性卧下,将头
埋到翼下,甜甜地进入了梦乡。在镜头之外,我想我看见了那在暴风雨中跟踪鸟儿的人,他
们的飞机,成了迁徙的鸟群中特殊的一员。鸟儿们睡了,他们也不睡,他们在耐心地等待着
羽毛干透的鸟儿同朝阳一道醒来……他们是在用生命的燃烧礼赞着“美丽的力量”。
⑧看《迁徙的鸟》而不流泪的人,不配做我的朋友。
⑨美丽的力量,是一种让你的心儿变软、骨头变硬的力量;美丽的力量,是一种让你
愿意抛却怨艾、铭记恩泽的力量;美丽的力
量。美丽的力量,是人人心中都适宜
生长的一种可爱植物。看重它,培育它,欣赏它,让它成为你爱这世界的一个重要理由。
8.文章标题是“美丽的力量”,文章是通过哪几幅画面来表现的?请简要概述。(3分)花博会的美、洛阳牡丹的美、人们护卫迁徙的鸟。
9.文中第⑼段划线处请联系上下文,续写一句话,使之上下连贯。(2分)
是一种让你勇于摒弃那个丑陋旧我、悉心培植纯美新我的力量。
10.请将第⑹段划线句改为陈述句,然后比较原句与改后的句子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2分)但是,在这些之外,你有能力感觉到有一种“美丽的力量”的存在。改句语气平淡,原句反问语气更强烈,能唤起读者的思考,能让人真切感受到“美丽的力量”的存在。
11.结合上下文,体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3分)
无助的鸟儿们误将它认成了小岛,纷纷栖落于甲板,从容地梳理起了羽毛;有一只疲惫....
至极的鸟,索性卧下,将头埋到翼下,甜甜地进入了梦乡。
“纷纷”描绘出鸟儿接二连三地停歇在轮船上的情景。(1分)“从容”描绘出鸟儿
这里的流泪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一种感动。只有心中有爱,能欣赏美的人才会被《迁
徙的鸟》的美的画面所打动。作者在这里强调的是人应该有一种爱心并且能为爱而有所行
动甚至牺牲。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被一些温馨、充满爱心的场面所打动以致落泪。
三、古诗文阅读鉴赏
(一)谢亭送(4分)别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①劳歌:送别歌。
13.诗歌第二句的写法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2分)
用“红”对“青”,色彩鲜艳(1分),红叶与青山相映成趣(1分)。(或静的山与急湍的水对比,动静结合,充满情趣。)
14.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景色的特点,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写了凄黯(凄清)之景(1分),表达了诗人伤感、惆怅的情感(1分)。
(二)(14分)
(明)何景明
猿善援犭婴 亦猿类惟跳躁无他长技。
山之奥①有洞,洞有货物,犭婴 弗得自致也,谓猿曰:“尔援上探出之,吾下守之,当.
共利也。”猿攀木蔓上,取而致之犭婴,犭婴 悉移至窟中。.
猿既下,犭婴 无有也。迹之至窟旁,曰:“货安在?” 犭婴 据窟啸曰:“货固吾有者,尔..
何得有也?”呼其群相殴躏②猿,猿曳臂去。
[注释]①奥:深处。②殴躏:殴打、践踏
15.给文中化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段三处)(3处)
猿 善 援 /犭婴亦 猿 类 /惟 跳 躁/ 无 他 长 技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C)(4分)
A.犭婴 弗得自致也/无从致书以观B.犭婴 悉移至窟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
C.迹之至窟旁/不露蛛丝马迹D.犭婴 据窟啸曰/孙权据有江东 ....
1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3分)
句子:货固吾有者,尔何得有也?
货物原本归我所有(或“货物本来就是我的”),你怎么能占有呢?
18.这篇短文讽刺了什么?
这篇短文讽刺了为了独占钱财而不守信义、欺诈合作者的丑行。(或:讽刺了不守信义,过河拆桥,翻脸不认人的丑行。基本意思符合即可。)
(三)程氏爱鸟
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1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2可俯而窥也。又有桐花凤四五百,翔集其间,此皆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此无他,不忮3之诚,信于异类也。有野老言:鸟雀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扰。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选自苏轼《东坡杂记》)
【注释】1.武阳君:苏轼的母亲。2.鷇 kou:初生的小鸟。3.忮zhi:凶狠。
19.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信于异类也(使„信任)(2)去人太远(距离,离)
20.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此皆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
这种鸟的羽毛是最为珍贵很难得见得到的,但(这种鸟)却能很驯服不受干扰(地待在那儿),而且也不怕人。
21.联系上下文,众鸟“皆巢于低枝”的原因是什么?(2分)
因为我的母亲对杀生的行为很痛恨,嘱咐家里的小孩、奴婢及仆人,都不能捕捉鸟雀。或:因为(主人)对待这些鸟雀的诚心,对待这些不同于人类的动物一直守信用。
22.选文最后“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一句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3分)
例:人类不能以自然之长的居高心态来欺压其它动物,要与其它动物相互信任,和谐共处,不能以恶毒的方式或态度来伤害其它动物。
(一)、《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
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
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塞的萧关遇到了侯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60左右字内)
(二)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
。2.是用什么技巧表现的?
(三)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的“阴”“阳”分别指、。2..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岱宗夫如何”句,作者用拟人手法把泰山比拟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岱宗夫”。
B.“造化钟神秀”句,意思是说泰山是天地间一切神奇、秀丽的结晶。“钟”是“聚集”的意思,一个“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
C.“齐鲁青未了”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D.“会当凌绝顶”中,“会当”是唐人口语,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3.《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四)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读上面的诗,请简要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3.下列对古诗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归园田居》中“但使愿无违”的“愿”指诗人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B.《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诗人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C.《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D.《行路难》中“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表现了诗人因离开朋友而产生的无限思念之情。
(五).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A.首联先写地理位置,巧用“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再写傍晚时举目所见,由近及远,引人遐思。
B.颔联也说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也说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对眼前美景的由衷赞美,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事,表现了靖康之难带来的痛苦,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
D.尾联“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象,语意双关;“老木沧波”一句更是饱含作者无限感慨,言尽而意无穷。
(六)《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1)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七)《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1.“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分)
答:
2.请简要分析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答:
(八、)阅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二字炼得好,请作一点赏析。(3分)答:
3.本诗中间两联写诗人出蜀漫游途中的风景,景象雄浑壮阔;尾联则用拟人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的依恋
之情,情感真挚动人。
(1分)4.欣赏诗歌需要“置身诗境”,进行丰富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请依此描绘出“山随平野尽”这句诗的景象。(2分)答:
(九)《长歌行》
1.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朝露待日晞”中的“晞”可理解为“晒干”;“昆黄华叶衰”中的“衰”可理解为“衰败”。
B.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云人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自然景物的盛衰规律来警示我们要珍惜时光,及时努力。
C.诗的最后两句堪称点睛之笔,它精炼醒目,与岳飞的《满江红》中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有异曲同工之妙,均是千古名句。
D.作者的目的是通过描写冬葵,百川,赞美万物的勃勃生机。
2.诗中勉励少壮要抓紧时间,及时努力,趋少壮年华有所作为的句子是_ 3.诗中“百川东到海”是说成百上千条河流向东流向大海。我们曾学过一首词,其中有句和此句相反,请写出这一句:_ ____。(苏轼《浣溪沙》
(十)、《野望》
1、“薄暮”在诗中的意思是什么?
2、第一句“东皋薄暮望”,说明了地点:____,时间:____。事情____。
3、颔联写薄暮中的“秋夜静景”,山对树、____对____,____对____。
4、第三联描写眺望到的景象,那是怎样的景象? 十一《早寒江上有怀》
(1)简析“乡泪客中尽”一句中,“尽”字的意蕴。(3分)(2)阅读全诗,简要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十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对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 涵虚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B 欲济句中的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 端居句中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D 最后两句中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
2、对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 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 二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 三、四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D 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3、品味蒸与撼。
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写了洞庭湖
和
的特点。(2分)5.全诗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6.诗的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是说,看着人家垂钓,自己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这里隐喻自己,言外之意是。(2分)
7.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句,笔力千钧,备受 后人赞赏。请作简要赏析。(3分)
(十三)送友人
1、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的“浮云”、“落日”的意象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2、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作赏析。(3分)
3.诗中“孤蓬”喻指
(2分)
4.以下对这首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A.首联描绘了美好生动的景色,衬托了朋友间的惜别之情。B.颈联借“游子意”、“故人情”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C.“挥手自兹去”体现诗人洒脱豪迈,不带缠绵悱恻的哀伤之情。D.该诗表达了李白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的情感,哀而不伤。
十四、《鲁山山行》
1)这首诗,有一个字可以作为贯穿全诗的线索,你认为是哪一个字?
(2)这首诗的一开始其实已经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这种感情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就是
字,诗人在“山行”过程的描写中,和这种感情互相呼应的字是。
(3)从诗中对景物的描写来看,简单说说这首诗的立足点和写景的方法的特点。
(4)对这首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总写“山行”所见所感,先写所感再写所见,突出了诗人爱山的情趣。B.颔联用一“改”字写山的千姿百态,用一“迷”字写诗人游兴之浓,两字十分传神。C.颈联采用互文见义的写法,写“山行”所见的动景,可见诗人内心非常闲适。
D.最后写云外传来一声鸡呜,告诉诗人有人家的她友疆很远很远。诗人内心陡生隐隐懊恼之情。
十五、《浣溪沙》
A.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花,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B.“萧萧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萧萧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境的静谧。
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十六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这首诗的后两句,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与
自然地联系起来,借此抒发
之情。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僵卧孤村”,而且风雨大作,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哀叹连连。B、“风吹雨”既写实,扣题“风雨大作”,又象征了南宋朝廷风雨飘摇。C、诗中两次写到了北疆战事,但都是诗人的意想,并非身临疆场。D、全诗奔放雄沉而又略带苍凉,爱国之情,感有肺腑。
3.对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B、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C、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
八上古诗赏析 答案
(一)1.A(“属国过居延”指“过居延属国”。)
(二)1.乐观豁达的心境。2.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对比
(三)1.山北山南
2.A
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四)1.描写破败的春城,草木蔓生,花也落泪,鸟亦惊心,感时忧国,思家念亲,借景抒情,深沉真挚。
2.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
3、D 五.B
六、((1)“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2分)
(2)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3分)
(七)、1.本联描绘了作者晴日在黄鹤楼所观之景: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在目,鹦鹉洲上的芳草一片繁茂(2分),展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2分)。
2.可从文章结构、表达技巧、文体特征等入手作答即可。如:(1)本诗意境壮阔,采用黄鹤、汉阳树、鹦鹉洲、烟波等营造意境(2分),抒发了作者愁而不怨的思乡之情(2分)。(2)本诗是一首典型的七言律诗,首、颔、颈、尾联起承转合。首联巧妙用典铺垫,颔联紧承物在人非,鹤去楼空,颈联书写眼前胜景,尾联展现鸟归巢,船归航,游子要归乡(2分)的思乡之情(2分)。(3)诗的前四句由传说落笔,表现世事茫茫之慨,后四句笔锋一转,展现晴川草树(2分),抒发出作者的思乡之情(2分)
八、1.①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2分)
2、②诗人乘船前行,群山渐渐远去,用“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给人以空问感和流动感;长江滚滚远去,用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流入大海之外,气势磅礴。(答出大意即可)(3分/ 3、3.故乡(家乡)(1分)4.示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一幅幅美丽的画卷,随着小舟的前行逐渐展开,最后消失在广阔的原野。(要有联想或想象,2分)
九、1、D
2、少壮不努力,老大独伤悲___/
3、门前流水尚能西
十、1、太阳将要落山的时候。
2、东皋
薄暮
望
3、皆、惟
色、晖
4、牧人赶着牛羊,猎人骑着马带着许多狩猎所得,回家了。
十一、(1)尽:用完,没有;(1分)思念家乡的泪水已经在客乡流完(1分);一个“尽”字道出了作者离家之远,飘零之久。(1分)
(2)诗人描写了江上早寒的凄清景色(1分),异乡漂泊的境遇(1分),抒发了旅人怀乡,思归不得的悲戚(1分)和仕途不顺,人生失意的落寞(1分)
十二、1、B
2/、C
3、(1)尽:用完,没有;(1分)思念家乡的泪水已经在客乡流完(1分);一个“尽”字道出了作者离家之远,飘零之久。(1分)
(2)诗人描写了江上早寒的凄清景色(1分),异乡漂泊的境遇(1分),抒发了旅人怀乡,思归不得的悲戚(1分)和仕途不顺,人生失意的落寞(1分)
4、答案:
4.雄浑壮阔,气势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