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国学教育的几点思考(精选8篇)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伴随出现诸多的国人“精神危机”事件,特别是在积极向外寻求信仰依托无果之后,人们重新回头关注我国的悠久历史,以及曾“令人欢喜令人忧”的中华传统文化。于是,一股向传统文化回归和学习的浪潮,在国内兴盛起来。虽然在发展之初,也有诸多的质疑之声,但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每个人的思想和灵魂归属之所,更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文化丛林的根本所在。在各方的积极努力和推动下,国学经典纷纷走进小学、中学和大学的课堂,很多社会团体加入国学教育活动中。可以说,学习国学,传播国学,践行国学,成为当下社会的一个主流文化现象。
但在目标明确后,并不意味着实施过程的畅通无碍,特别是对刚刚进入小学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如何让他们在学习国学经典时快乐地接受,尽可能地领悟并积极地运用于日常的生活学习中,而不是望“古文”而生畏,这并非易事。近年来,参与小学国学教育的过程中,本人注意到在经典文本选择、教学目标设定及教学方法运用上,还有一些需要辨明的问题。
一、拓展国学经典的范域
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明确“国学”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邓实在《国学讲习记》中认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1]这一对“国学”的理解,显然属于最广义的概念,与胡适对“国学”所做的定义,即“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2]有相似之处。因此,中国历史上长久或短暂出现的哲学、法律、宗教、艺术、文学、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礼仪、制度、工艺和服饰等,都应包括在内。我们会发现,邓实和胡适的“大国学”概念虽易于理解,但却走向大而无当,不具备太多的指导意义。
随后,被称为“新儒家三圣”之一的马一浮给出自己对“国学”的理解:“令揩定国学者,即是六艺之学,用此代表一切固有学术,广大精微,无所不备。”[3] 认为“国学”即“六艺之学”,将国学的范围缩小到《诗》《书》《礼》《乐》《易》《春秋》等为代表的儒家经典上。这一概念比较符合中国两千多年的主流文化传统,得到众多学者的应和,可以说,这一“国学=儒学”的思想,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小学国学教育。从现有小学国学经典教材看,大多集中在对《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论语》《诗经》《孝经》及《唐诗三百首》等经典儒家原典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文本,与这一教材编写规律相对应的,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也多选择这些文本进行讲授。通常,一年级从学习《三字经》启蒙,二年级学习《弟子规》,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接触《千字文》或《论语》《诗经》的节选等。
可以看出,小学生学习的国学文本多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代表文献。但如刘梦溪研究员在一次访谈中所说,传统文化绝不是只有儒学一家,更不能把国学跟儒学等同起来。正是如此,中国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之所以数千年来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就在于思想的五彩缤纷,儒家和道家、法家等诸家思想一起,共同构筑中国传统文化绚烂的七色彩虹。虽然有学者认为《三字经》或《弟子规》朗朗上口,易于低年级小学生阅读,但如《庄子》《韩非子》或表现古代神话的《山海经》等文本,较强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及一些简单易诵的句子节选,同样适合低年级的学生学习。因此,在当下社会,当我们传播国学精粹时,任何管中窥豹式的国学教育都是不合理的,特别是面对刚刚进入学校,开始人生启蒙的小学生来说,不能仅仅把体现儒家思想的文本作为唯一选择,而应该有更为开阔的选择领域。
二、走出知识教育的窠臼
在学校的正规课程外,为什么提倡小学生要多多地接触国学经典,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加拿大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女士的亲身经历或许会给我们一些启示。在一次访谈中,她曾说道:“我之所以喜爱和研读古典诗词,本不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用心,而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对我的感动和召唤。”“我开蒙读的书就是《论语》,《论语》对于我做人的思考影响巨大。当时只有四五岁,当听到‘朝闻道,夕死可矣’,被深深地吸引,心中有一种很强烈的冲动。道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啊,怎么有那么重要,以至于宁可死去。”[4]从叶嘉莹女士一生的历程来看,正是这个幼年时期模糊感觉到的“道”成为她一生的信念和力量所在,正是在“道”的兴发感动下,才促成她虽身在国外,却一生孜孜不倦地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活动,并取得巨大的成就。著名文化研究学者顾随对此也是深有感受,他认为:“诗歌的研读,对于我,并不是追求的目标,而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
力量。”[5]
因此,国学教育不是一项立竿见影的工作,但它总会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对人生产生重要影响。并且,产生影响的时间不可预期,有可能是迅速的,有可能是在长达几十年之后的。在国学教育目标的设定中,把诸如“助推学生识字水平”“提高学生诵读能力”“提升学生语感积淀”“为中学学习打好基础”之类的,显然过于机械和狭隘。通过讲解古人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纯真无邪的品质,保持天然的童心善性,帮助他们确立明辨是非的能力,耳濡目染地形成正确和积极的生活观念,这是我们提倡国学教育的初衷。
在当下国学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的社会环境下,重申“为什么学国学”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不仅关涉教师的具体教学内容,即“学什么”,更影响着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方法,即“怎么学”。我们必须明确,作为“拓展性”课程的国学教育,不能同时强调与“基础性”课程一样的教学目标,强调识、背、记,以学习进度的快慢和接受程度的深浅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标准,显然有悖国学教育的初衷。
三、重视生命的体验和感悟 在目前的国学经典教育中,“背诵”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教学方法,甚至有学者认为,让小学生学习国学,是因为这一时期是他们一生中记忆力发展的黄金阶段,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台湾台中师范学院王财贵教授提出“填牛说”和“记忆说”。他认为,“一个儿童基本的学习能力,是吸收能力,是海绵似的吸收,整体地吸收。你教他什么,都会放在肚子里„„现在所学的,不是现在要他懂,他有几十年去慢慢弄懂,然后一辈子有用„„牛的胃口很大,你不要它多吃,它的胃就空着。‘牛’是会反刍的。儿童学经典也一样,一时消化不了不要紧,他可以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消化。”[6]“填牛”理论虽然在一面世就备受学者质疑,但不得不说,这种“但求背诵,不求甚解”的教学方法根深蒂固地存在于目前的小学国学课堂上。教师让学生一遍一遍地“扯着嗓子”读或背,是课堂的一种常态,但在解释某些字词或讲解某种文化现象时,面对孩子困惑的眼神,教师也多以“等你们长大后,就明白了”一话带过。
一、提升的目标
对于“国学”的具体内涵, 各人理解不同, 笔者将其分为呈金字塔形的五个层级:第一层级是近年提出的“新国学”, 涵括从古代到当代的一切属于中华民族的学术;第二层级是古代的一切文化形式, 包括物质和非物质的;第三层级是指古代的非物质文化, 即古人创造的包括文字与技艺 (如音乐、绘画、舞蹈、武术、剪纸等) 的精神遗产;第四层级指古代的人文社会科学;第五层级是核心文化传统, 即人文社会科学中的经典著作, 主要为经学和子学。目前小学生所学国学大多为第五层级 (包括主要承载核心文化传统的蒙学) , 以及第四层级中的文学、史学作品, 有些旁及第三层级中的技艺。根据目前小学国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及教师的素养现状, 本文所论国学素养指经学、子学、蒙学、文学素养, 以及与之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
小学教师学习国学, 目的有三:一是指导学生的国学课, 二是在语文、思品、历史等课程中更好地运用国学知识, 三是提高自身修养, 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起到身教作用。相应的, 小学教师国学素养提升的目标可分为四个层面:一是熟读会背, 熟读相关作品, 会背重点的、便于记诵的作品。二是较好理解, 基本要求是知道作品的字面意思 (包括典故) , 进一步的要求是能概括句段的内涵, 能作延伸性理解, 将知识化为己有。第三层面是善于运用, 能古为今用, 将书本知识在现实中创造性转化, 以满足指导学生践行所学知识的需要。第四层面是适当研究, 能做初步的相关科研工作, 在作品阐释上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提升的具体内容及要求
(一) 经学
提到经学, 不少人的印象是难懂、佶屈聱牙, 其实不然, 经学中的不少作品都较好理解, 如“四书”除《中庸》略难外其他都较明晓。也有人认为经学是儒家学说, 多迂腐保守之论, 事实上先秦“六经” (汉代《乐经》亡佚后剩“五经”) 是诸子的共同学术源头, 非儒家所独有, 今天人们熟知的很多迂腐保守思想乃是后人发挥添加的, 非经学原有。经学作为中华文化传统的源头和代表, 自有其不朽的价值。
目前学生所学经学, 主要集中在“四书”, 旁涉《周易》《尚书》《礼记》《诗经》《春秋》这“五经”中的名言警句, 教师的学习可大体围绕这一范围展开。“四书”中学生所学重点为《大学》和《论语》;《中庸》较难理解, 《孟子》篇幅较长, 两书记诵有一定难度, 涉猎较少。教师对《大学》和《论语》在熟练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 应能从总体上把握其内涵, 理解相关篇句的文化背景, 应能将各部分联系起来看, 并将自己的理解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指导学生在平时贯彻、践行这些理念。这两书的内容不必全学, 《大学》中引用《尚书》《诗经》的部分较难, 浏览一下即可 (这部分学生不要求读背) ;《论语》全书共512章, 目前可选学200章左右 (我们认为学生应选学100章左右) , 可按内容重新分类, 以便于理解。《孟子》理解起来不难, 可选约1/4的重要句段学习, 要求能理解意思并大体把握文化内涵。《中庸》可要求阅读, 记住并理解其中重要的句子。
其他经书不需重点学习, 对所学内容能理解即可。《周易》除选学名言警句外, 还应了解其体例, 知道卦象、爻词的基本常识, 借以了解阴阳、五行等基本文化背景。《尚书》《礼记》可选学一些名句, 数量应多于学生所学, 《礼记》中的《学记》阐述教育思想, 尤其值得重视。《诗经》《春秋》在上学时学过一些篇目, 可不再学习, 也可补充一些名篇。
(二) 子学
诸子范围较广, 重要者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儒家的《论语》《孟子》已归入经学, 剩下最重要者应是道家的《老子》《庄子》。很多小学要求学生读诵《老子》中的重要句段, 大体理解字面意思, 教师则应通读, 能较好理解其中的辩证思想和哲理, 并运用到生活中, 至于“道”“玄”等概念的深层意蕴及所体现的道家思想的精髓等, 可不深究。《庄子》与《老子》相比, 不适合记诵, 理解也相对较难, 可选学《内篇》中一些易懂的句段, 理解基本意思, 知道与儒家思想的大体区别。法家以《韩非子》为代表, 一些篇目如《五蠹》教师上学时已学过, 有余力者可选学一些能代表法家思想的名篇或名段。其他诸子可选学名言警句, 理解基本意思即可。
对于诸子, 有论者认为小学生不能只学儒家, 道家与佛家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应适当学习, 这样才不会落入一元化的文化误区。有论者更主张加上法家。我们不这样认为。道家与佛家固然重要, 但其重在精神超越, 形而上的思辨色彩较强, 成人尚难理解通透, 何况小学生 (学生学《老子》不必告诉其属道家思想) 。至于与道家有别的道教, 更不用专门学习。佛家固然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但并非核心, 梁启超精于佛学, 当年为青年学子列国学最低参考书目时却一本佛书也未列, 更遑论小学生了。学生不必学, 教师也不必专门学习相关原典, 若说只概要了解, 则可放在文化常识部分。对于诸子不能求全, 不能三教九流全学, 全学没有必要, 也不易实施。
对于诸子, 注意不要附加太强的学术性, 不要过于强调其自成一家的独特性 (这是学者研究的问题) , 对于小学教师, 要选学那些既能较好体现其自身思想特点, 又能揭示普遍真理、与现实生活联系较紧密的篇段。
(三) 蒙学
蒙学中小学生学习最多的是《三字经》与《弟子规》, 其次是《千字文》。《三字经》语言高度浓缩, 包含很多典故, 教师除理解基本意思外, 还需知道典故所蕴含的知识、故事及文化背景, 才能满足指导学生阅读的需要。除知识性内容外, 《三字经》还有不少实践性内容, 教师要能指导学生将其运用在实践中。《弟子规》重在实践, 不少观念、要求与现今理念不完全吻合, 教师应能将其内容创造性转化, 指导学生哪些应吸取其精华, 哪些需适当改造运用, 生活中具体该怎么做。《千字文》并非为训蒙而做, 其特殊的创作背景致使作者施展空间有限, 很多词句固然精粹隽永, 但也有不少句子艰涩拗口, 不宜小学生全盘学习。教师可通读, 理解基本意思, 学生学习的句段则重点理解, 知道文化背景, 能运用于实践。
《百家姓》在古代流传甚广, 但其基本为纯粹的知识性内容, 对现在来说意义不很大, 学生可以不学, 教师通读即可。有些学校让学生学习《二十四孝故事》 (我们认为该作品不适合小学生学习, 此不深论) , 教师需了解字句背后的故事, 并能把握其基本思想倾向, 把可资借鉴的思想讲给学生, 而不要让学生简单模仿书中的做法。蒙学中值得学生学习的还有《朱子家训》 (《朱柏庐治家格言》) 、《声律启蒙》, 教师可通读并理解基本意思, 能指导学生将《朱子家训》中一些好的提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古代蒙学作品繁多, 不少作品的思想确属保守落后 (如《女儿经》之类) , 要选取那些能反映传统文化精华、富有生命力的作品学习。
(四) 文学
小学教师可学的文学类内容包括诗歌、神话寓言、散文、小说、戏曲。因语文课涉及的文学作品较多, 并对学生有明确的读背数量要求 (尤其是诗歌) , 所以一些学校的国学课没有文学类内容, 而有这类内容的主要集中在诗歌, 以读背为主, 以扩大阅读量。学习篇目, 有《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等。我们认为对于诗歌学生不能单纯背会, 而至少要理解字面意思, 免得囫囵吞枣甚至引起误解, 相应的, 教师对相关作品要知道基本意思, 指导学生时不能有知识性错误。其他文学类内容凡要求学生读背者, 教师除了通读还应知道基本意思。
(五) 文化常识
以上内容中常会出现古代文化知识, 较为系统地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准确、深入地理解作品, 否则会莫知所云, 或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可分为姓名、字号、礼法、五行、天文、地理、节令、衣食、职官、科举、典籍、工具书等门类, 紧密结合上述几大类内容中的实例, 简要介绍古代文化的常见内容, 以使教师有基本了解, 以更准确深入地为学生解释相关作品。
以上所举为小学国学教育的核心内容, 也是目前很多学校常见的学生学习内容。其他如历史类内容等不再多述。需要指出的是, 目前各地小学国学教育的情况差异很大, 以上所列内容及要求大体上属中等偏上, 各地应根据学生学习状况的不同而对教师作出相应的要求。
三、提升的原则
(一) 以教促学, 提高效率
虽然教师基本上都认为国学素养很重要, 也认识到自身的国学素养有待于甚至亟待提高, 但若只是提倡其自学, 或单纯进行培训, 则积极性有限。只有与教学紧密结合, 使其切实认识到不提升就无法教好课, 或无法有效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才能提高学习培训的积极性, 进而提高效率。故欲兴教师之学, 必先兴学生之学, 不必等到教师素养提高了再开展学生的学习活动。事实上, 现在一些学校正是边开设国学课边对教师培训, 从而提高了教师的相关素养。
(二) 行政主导, 强化管理
此处行政包括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如果由教师自学, 容易存在目的意义不明、内容选取不精、深浅把握不当、疑难指导不够、经费投入不足、教学适用不切、学习进度不一等问题, 归结到一点, 就是效率不高。目前教师对教育主管部门有较多的依赖性, 若由主管部门 (主要是区县教育局) 统一管理督促学习, 则可避免自学的散乱状态, 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从发展趋势看, 学生的国学学习必然会由自下而上发展为自上而下的行为, 对于行政主导层面而言, 教师素养提升也应尽快由散乱状态发展为教育局主导 (首先是区县教育局主导) , 制定统一的培训计划, 才能切实保证培训质量。
(三) 全员参与, 区别对待
教师国学学习培训一定程度上是弥补其求学时的不足, 需要全体教师的参与。另外, 只有全体教师参与, 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而不仅仅是某些教师的任务, 也才能在语文课外的其他课程上也渗透国学知识, 促进学生学习。不过, 由于经验、经费、时间等方面的因素, 全体教师进行相同内容、深度的学习培训尚不大可能。目前指导学生学习的主要是语文教师 (特别是兼任班主任的语文教师) , 因此应语文教师先行, 待积累一定经验后, 再向其他教师推广, 且内容和深度应与语文教师有所区别。
四、提升的方式
(一) 自学
自学主要解决通读作品、按读本理解字面意思等基本任务, 是其他学习方式的基础。它便于教师依据自身情况展开, 灵活性、机动性强, 但易流于形式而难于落实, 故需有相应的督促考核措施。可随研讨、讲座或继续教育进度安排相应学习内容, 提出具体学习要求, 并通过上交学习体会、笔试等考核方式保证学习效果。
(二) 集体学习研讨
这主要解决对所学内容基本意思的理解, 及指导学生将所学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方法。指导学生国学学习的教师可分为一般教师与骨干教师, 一般教师的学习宜由学校组织, 骨干教师宜由区县教育局组织, 定期或不定期举办集体学习研讨, 交流自己的心得或困惑, 一般性问题可在此类活动中解决。这样做的优点是便于学校自行安排, 便于教师提出问题, 缺点是由于教师理解水平有限, 有些问题和错误得不到及时解决和纠正。研讨活动可采取以教促学的思路, 随学生的学习同步进行, 或略先于学生学习。
(三) 专题讲座
可聘请专家为教师举办讲座, 主要解决较难的字句, 及作品的深层意蕴、文化背景、延伸理解方面的问题。鉴于安排长时间、连续、系统的讲座有一定困难, 可讲急需的、教师欠缺较多的内容。讲座的深度和形式需注意符合小学教师的实际需求。建议由区县教育局组织, 以保证质量, 且受众范围较大。
(四) 纳入常规继续教育培训
现在教师一般都有常规的继续教育培训, 可将国学知识纳入其中。方式有两种, 一是在一次培训单元中留出少数时间给国学内容, 这样做由于时间短, 只能蜻蜓点水似的涉及相关内容, 以讲授基本常识、解决字句疑难为主, 效果有限;一是将该次培训单元全部设为国学内容, 这样时间充裕, 可按指导学生之需较为系统、深入地展开培训, 与专题讲座基本类似。因其投入较大, 周期较长, 可先针对骨干教师展开, 待其学好后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五) 构建网络平台
可建立专门的国学知识交流网页, 收集下列内容:较好的、适合教师阅读的国学电子读本;疑难字句解答, 或请专家在线解答;国学内容的现代解读;个人学习的心得体会;专家讲座视频;相关教学和活动开展情况;家长和社会反馈等。网络平台在提供作品、帮助理解字面及深层意思、交流日常生活运用等几个层面都适用, 并且其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信息周期短, 成本较低, 是较为理想的方式之一。这是一项繁重而要求较高的任务, 目前宜由地方教育局主导设立, 以保证质量。
摘要:目前小学教师国学素养总体上偏低, 成为制约国学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小学教师国学素养提升的目标是对相关内容熟读会背、准确理解、灵活运用。提升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按照经学、子学、蒙学、文学、文化常识的分类各有不同。提升的原则是以教促学, 提高效率;行政主导, 强化管理;全员参与, 区别对待。提升的方式有自学、集体学习研讨、专题讲座、纳入常规继续教育培训、构建网络平台等。应尽快编写较理想的读本。
关键词:小学语文 个性化培养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c)-0054-01
1 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主体发展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主要都是以老师讲课为主要形式,人们都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但是在实际教學过程中,为了追求短期内的教学效果,一般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知识的讲解和灌输也是以老师为主导,学生都是被动的学习和记录,学习成果也只关注学生记住了多少,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主体意识在很大程度上都忽视了。这样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以后的长期发展,不是先进的教学方式,新时期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培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也是十分重要的,这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发展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说将课堂主体让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学习的能力,老师退为教学指导的作用。这样的教学思想能够让学生学到知识,同时还学到学习的方法,是学习能力的提升,是非常好的教学思想。但是,这种教学方式见效慢,而且操作困难,需要老师对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辅导,既要保证基础知识的吸收,又要保证学习能力的提高。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鼓励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有存在感和决定权,让他们可以主动要求以鼓励他们主动学习。教学内容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要求进行适当的增加和更改,不应当局限于课本,让学生感觉到更多自由和主体地位。同时,对于学生一视同仁,不应学习能力好坏来判定,二是根据不同学习能力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学习,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体,学习应当是自己的事情,老师是帮助和辅导的作用,让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对课堂学习要有自己的目标和计划。这样,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会事半功倍。
2 小学语文教学与基础知识学习
小学语文作为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初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综合素质共同发展很重要,中文作为我国的母语,语文知识蕴含丰富,良好的语文知识基础学习会让学生有个好的开始,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底子。小学语文作为启蒙阶段,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凡事都是从不认识到慢慢认识,从不懂到懂的过程,这个阶段,不要求学生立刻能够立刻体会到深层次的思想和文化底蕴,是一个熏陶和感染的过程,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牢固,遵循循序渐进慢慢过渡的过程,需要老师的耐心和循循善诱。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包括三个层面:汉语语言汉字学的基本层面;相关学科通过文字所体现出的人文观的熏陶;由语文学升华到哲学观的层面。要做到这样循序渐进逐步升华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从汉字识字写字教学开始,汉字具有自身文化特色,通过汉字的学习和书写过程,学生也能渐渐明白汉字的形成并逐步体会汉字内在文化的体现。学习并了解了汉字,紧接着是汉字连成的中文句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帮助他们培养语感,能够更好的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进行造句并表达记事,通过阅读还可以丰富知识层面,帮助思想意识的形成。学会了阅读,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学以致用,用语言文字进行写作,不同的语言构造形成不同的效果,写作是表达的文字形态,培养表达能力,要求小学生进行演讲,讨论之类的,也是对于学生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小学语文学习实现了这些基础性语文知识的掌握,那么最后就是综合性的学习和运用了,良好的基础会让学生能够对语言文字更加应用自如,语感更好,表达写作能力更强,同时能够更好的理解和体会他人的情感和思想表达,这就是在良好的语文基础上实现语文综合能力的增强的表现,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3 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个性化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并逐步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升华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让学生在小学打下足够的知识基础,学生才能在以后的求学和探索之路上走的更加稳健。这是教学的根本要求,也是教学的共性,随着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对于学生全面能力和个性化培养的重要性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有利于形成不同学生特有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也有助于学生不同兴趣爱好和潜能的挖掘,是对学生天赋和特长的一种鼓励和支持,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也十分重要。小学生作为知识和学习同时成长的启蒙阶段,在关注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学习程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成长也是同样重要的。要求学生不仅能够较好的掌握语文知识,也能够获得更多的学习很锻炼,能够掌握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这都体现了对于小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重要性。
小学生的个性培养同时是一种心理需求,不仅有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也有助于他本身的学习和生活的提高。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应得到老师更多的重视。在课堂上,老师要尽量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由发挥,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会更加自信,更加乐于表现自我,有助于个性的展现和健康形成。除了制造氛围鼓励个性化发展,还要有良好的心理指导,以免学生个性化发展走入盲区和弯路,例如课文中通过对人物良好品质的讲解,激发学生的情感,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作为学生个性化培养的指明灯。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应当尊重学生的独到见解,对于有穿衣有思想的语言和行为给予足够的肯定和鼓励,对于学生张扬的个性不应当压抑以求同化,而应当倾听,了解并给予善意的建议。最后,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做事情很难坚持,可以进行竞赛、设立榜样等方式鼓励学生坚持不懈,并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不断进取,这样的方式不仅仅锻炼了学生的韧性,也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找到了坚持的方向和动力,会让学生更加充满斗志和激情。这样的个性化培养过程,不仅仅让每个学生都与众不同,同时,也让他们更加热爱学习,积极进取,让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更好。
4 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这个启蒙阶段,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针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应该做到更加注重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更加注重学生语文基础性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并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思维;同时在知识灌输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尽量弥补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做到更加完善,才能真正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耿敏.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新课程学习(上),2011(5):231.
1、国学经典是传承中国几千年文明的精髓,是炎黄子孙千年不散的根,是对课堂语文教学的有效补充。
2、《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是非常有益的。也许学生不能在小学阶段理解,但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3、学生在一二年级正处在记忆快速发展的时期,使学生快速记忆的黄金阶段,增加学生的背诵训练能促进学生记忆能力的相应提升。
4、以古老的文字映衬今日的文化。教师可以联系现实生活的例子,以古喻今,让古老的故事在新时期焕发光彩。
一、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如良好的听课习惯、字词句的书写规范标准、语音
语调的标准地道、正确的听力、阅读的方法习惯、预复习的习惯等。
二、教学内容的设置。
目前中学英语对小学英语期待过高,小学英语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也太多,对小学生要求太高。其实,小学英语,大不必象中学那样过早过多过高地进行系统化的知识教育,不要设想着多么完美化的要求。就像现在国家教育部要求幼儿园教育不能过早进行小学化教育一样。它就是一个启蒙化的教育,它就是一个奠基作用,贵在良好而坚实,而不是华而不实。适当安排一些精当而又重要的英语内容即可,给学生节省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歌唱、游戏玩演中学习,而不是为成天写不完的作业所累,为应付考试而成天的抄写、背诵课文和默写单词而累。长此这样,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兴趣也就慢慢磨灭了,徒有一些孤零零、冷冰冰的知识罢了,抑或什么也没有了。这也就有悖于我们小学开设英语的初衷了。
我认为,小学英语只须这样安排即可:第一、课文对话少但精当实用,让学生在实际中能够感受到并且能够用得到,并且让学生承受得了而且不感到累,并非越多越好。第二、三年级下册教授拼写,五年级上册安排音标教学。作为语言教学,就像汉语一样,拼写和拼音应当早些进行,当然,也并非越早越好,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段而定。诚然,教师要有一定的配套资料,要教授标准和规范,否则就会误人子弟,设想效果就会适得其反。第三、给学生安排、提供足够的展示、发展自我的时间和一定的优质配套教育资源,如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英语歌曲歌谣、英语绕口令、英语表演剧、实际英语交际视频、英语电影光盘、学习资源下载等。我认为,小学阶段,老师只要把以上几项设想内容切实教好、小学生消化好就足够可以了,相信他们在进入初中时初中老师再也不会埋怨他们没有良好的习惯,这也不会书写,那也不会拼读,也没有一点英语基础知识了。相信他们在进入初中后,还会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英语学习兴趣。当然,初中的教材和英语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也还需要一定的改变。
泰山学校
刘秀诚
内容摘要:本文从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出发,试图理清信息技术课的本质特点、教学目的及实现途径。并提出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专职计算机教师,应当对信息技术课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的出发,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总结反思,在不断的反思改进中提升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 教学 反思
一、信息技术课上我们要上什么?
一方面,从发展历程看,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正处于一个广泛探讨、不断更新与高速发展的阶段,似乎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和模式,各个地方甚至各个学校各自为政,每个学校因条件不同在信息技术课程方面也存在巨大的差异,但是我们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课程必将逐步成为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另一方面,从学界定义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爱好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把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信息技术课的特点
信息技术课程有它独有的特点,即不断更新的资迅、实践性强、富有意想不到的挑战、丰富的多媒体感官刺激等,这一系列极富魅力的因素决定了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有了一个令人
羡慕的施展才华的空间。好奇的孩子们的天性,计算机中有太多奇妙的东西,在这个领域中,信息以惊人的速度更新,能够极大的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计算机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这个充满幻想的空间里,学生可以尽情放飞想象的翅膀;计算机是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合作与沟通的主题贯穿始终;计算机世界里充满了声音与色彩的交响、智慧与灵感的碰撞,创新思维的火花随时被激发;信息技术是一门动手操作很强的课程,它比以往任何一门课程更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动手操作往往是创新的必要条件。这一切都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其他学科无法比拟,信息技术课程与创新教育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互相促进的影响力。
三、信息技术课将为学生传授什么?
这是问题其实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也是一个争论得很多的问题。归纳起来,有这么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说法:一是有人认为应教给学生最常用、最实用的应用软件的使用。如汉字处理软件Word、WPS,电子表格Excel,多媒体编辑制作软件Author ware等;其次有人认为应教给学生编程的技能,因为只有让学生学会编写程序学生才有发展,才能发挥计算机的相应功效;第三,还有人认为最重要的是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即《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提出的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众说纷纭,各有道理,思考并探讨这样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信息技术课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对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培养,而不是让学生沉没在信息的海洋里。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使信息技术课有别于电脑学习班的重要标志。虽然目前的信息技术课教材仍然像“软件说明书”,教师们仍然还是以教授软件操作方法为主,受教育者在老师的示范下采用记忆、模拟式学习方法,但是重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信息技术课不容忽视的未来发展方向,信息素养的培养具体而言就是在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创新信息的能力,并引导他们逐步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信息工具实践,将这些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形成影响人一生的信息素养品质。
四、怎样上好信息技术课?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发展,教师不仅要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而且思考为什么教的问题。要让学生学有用的信息技术,必须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切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具体来讲,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围绕学生中心,合理组织学习。信息技术指导纲要规定学生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这就是说本门课程的学习多半时间是在学生自学中进行的,上好本课程,教师的组织引导起关键作用。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可以据学生素质情况进行分组,通常每小组安排有一两名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单独辅导这部分素质较好的学生,他们接受速度快,然后由他们再去指导他们小组同学学习,学生中有部分基础较好的同学也可以选出作为班级辅导员,多给学习相互讨论的机会与时间,同时多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总体说来是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二是要突出以用促学,实现学以致用。学习了的信息技术要加以应用,不但要在本学科上用,而且要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用,教师要引导学生要和其它学科有机整合,要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去,这样一个可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爱好和求知欲,二个有利于学生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的内化。在教学中,许多教师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而采用以用入手,在教学中采用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零碎到系统,这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在讲资源治理器中文件的“路径”表示时,一般教师按照先讲解路径的概念,在举例讲解路径概念,最后学生练习体会路径的含义;假如在讲解它时,先以学生学过的文件的打开与保存入手,通过解决学生日常出现的常找不到自己的文件这一问题入手,引出路径的概念,我想它的教学效果会比第一种方法好得多。三是要注重学习效果,及时反馈评价。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其教学方法也不能完全沿用传统学科的教学方法,它有其本身的非凡性,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堂教学对计算机机房有着很强的依靠性,对计算机的可操作性要求很高,信息技术知识更新又快。所以,针对信息技术教学的非凡性,正确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和反馈是进行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重要策略。具体评价和反馈手段有:考查学生实际操作和评价学生作品。考查学生实际操作充分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既考了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又体现了中
学信息技术课程考试的现代性。评价学生作品就是给定学生某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到网上去搜索相应素材,从而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电子作品,评价的方式就多种多样了,如小组竞赛、机器评分、教师评分、同学之间不记名的互评和学生自评,形成立体反馈,强化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还可以将学生做好的作品放到学校网站上让学校的其他同学或更多的网上读者来评价,鼓励学生不断进步和大胆创新。
第一, 思想教育是安全之本。
小学体育教师始终要把安全放在首位, 这不仅仅体现在教师本身上, 教师也是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在每学期的第一节体育课上教师首先要进行的就是安全教育, 让学生了解安全对生命的重要性, 让学生知道体育课的特殊性。让学生了解到体育课是有趣的, 但是也是存在危险的, 体育课可以锻炼人的身体, 但是操作不当也是会伤害到人的身体, 让学生知道在体育课上存在哪些不安全的因素, 学生该如何去避免这些安全因素。在以后的教学中, 要结合实践课教学, 让学生掌握安全常识。如:在单、双杠教学中, 教师要明确的告知学生, 学习单双杠上动作时, 一定要有垫子保护, 要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 否则一旦学生落地后果是不可想象的。在课堂上学生是要互相团结, 互相帮助的, 一定要服从老师的安排和指挥, 不要打闹, 要做到“安全”警钟长鸣。
第二, 了解学生实际情况, 做好课前准备和热身运动。
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 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学生身体的实际情况, 小学生本身就爱玩, 而且体育课又是在室外进行的, 所以学生都喜欢上体育课, 都喜欢在室外放松自己的身心。但是有些孩子的身体状况是比较差的, 不完全适合做某些体育项目, 因此会存在安全隐患, 可是小学生年纪很小, 对自己身体素质判断会出现偏差, 往往会忽视自身存在的这些安全问题。所以作为小学体育教师要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消除安全隐患, 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体育教师在课前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运动对学生造成的伤害, 课前教师要要求学生检查, 查看自己的服装, 鞋子, 还有衣兜里是否有小刀, 笔等危险物品。同时教师也是要检查教学场地, 教学器材, 看看教学场地的布局是否合理, 场地是否平整, 如发现有小石子一定要及时清除, 防止学生绊脚发生意外。要检查跳远的沙坑是否平整, 沙坑中的沙子是否过少, 沙坑中是否有小石子等等。教学器材更是要检查好, 很多的教学器材都是长期在室外日晒雨淋, 天长地久是会出现生锈、腐烂现象的, 是会留下安全隐患的。所以在使用之前, 教师一定要检查好这些体育器材。同时, 教师要根据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让学生进行热身运动, 毕竟热身运动是安全上好体育课的必要条件, 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中。
第三, 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的保护是必须的, 但是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所以教师必须要让学生自身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要不断的规范学生的行为, 不断的提升学生们的自我保护能力。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 体育教师在每堂课之前都是要强调课堂教学纪律要求, 而且要从自身做起, 要有表率作用。不管是从服装上, 还是从到岗到位以及集合的速度上, 都要做好表率作用。同时学生也是要按照老师的要求, 迅速集合, 要保持队列的整齐、有序, 学生一定要按照体育老师的要求做好热身运动。
其次, 教师要充分让体育委员和活动小组长来做好自己的小助手。在体育课上, 环境存在很大的变化性, 教师对学生的控制性也是很弱的, 单靠体育教师一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 教师要发动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管理中来, 要让体育委员发挥好核心作用, 可以适当的设立活动小组长, 让每个组长来管理该组人员, 实行组长负责制, 组长和体育委员及时向教师反应学生存在的相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会有效的增强教师在体育课上的操控能力。
第四, 在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组织上做好选择。
在体育课上, 不少事故的发生都是和教学内容和组织工作不当有直接的关系的。体育教师要知道,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是防止体育课上出现安全问题的重要手段。在教学内容上, 要多选择田径方面的运动, 当然也可以选择队列或者是球类的运动, 在小学体育课堂上, 篮球、排球、足球都是不错的选择, 学生对这些都是非常有兴趣的, 而且安全系数也是比较高的。对于小学生来讲最好是少选择单、双杠、跳箱、爬杆等危险性比较大的运动。
在组织教学上, 体育教师要男女区分对待, 要多分组。如:在做徒手练习的时候, 每组的人员不要太挤, 这样会有效的减少人多拥挤、碰撞的现象。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 要多发挥小组长的作用, 要培养小组长的管理方法和管理能力, 要做到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 老师都必须了解。在运动过程中要适当的降低运动量和运动强度, 要增加学生的练习次数, 切记不要有一口吃个胖子的想法。
总之, 不管是课堂教学, 还是在其他的活动中, 体育教师都是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的,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在抓教学质量。教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体育课教学中的安全性, 要用正确、合理、科学的方法来预防和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处处为学生着想, 要关爱学生。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上认真负责, 勇于创新, 而且还要严格要求学生, 有效的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让学生安全愉快的上好每一节体育课。
摘要: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处处为学生着想, 要关爱学生。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上认真负责, 勇于创新, 而且还要严格要求学生, 有效的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让学生安全愉快的上好每一节体育课。
关键词:素质教育理性创新革新理念
在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应该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来引导现实的教育教学管理,只有如此,小学教育才可能取得新的成绩和进展。对此笔者以为在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必须重视素质教育;必须重视开拓创新:必须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
一、教育教学管理必须重视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现在教育的主旋律。学校是育人的地方,是培养人的场所。学生的素质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人,即学生有完善的人格,是社会的可用之人,对社会起推动作用;二是成器,即学生有一技之长或多才多艺,是社会的有用之人,在社会中找得到位置,派得上用场,能用自己或大或小的“技艺”推动社会进步。这应是学生是否“成才”的客观标准,也应是衡量学校办学是否成功的标准。学校要达到育人目标,就必须从实际出发,确立素质教育的大方向。
要让素质教育有成效,还得有先进的管理办法,只有先进的管理办法,才可以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先进的教学管理是适应社会要求。是教育培养多规格人才的需要。社会是多姿多彩的群体,它需要各陕西省旬邑县上官庄幼儿园,杜小艳色的人才。社会越进步、越发达,这种需求就越具多样性。知识经济的到来,更对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它要求教育既是全面教育,要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通识教育与培养的统一。实现知识、能力、道德、情感的协调,在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性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与周围世界的协调能力和合作意识:而且要求教育具有创造性、多样性、开放性和个性化的特征。知识经济要求教育者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上。把重点放在学生的个性发展上,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智能提高:要求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培养多种层次、多种规格、高素质的人才。
良好的教学管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有了良好的教学管理。是创办特色小学校的需要。学校特色,就是在办学主体刻意追求下。学校工作的某一方面优于其他方面,也特别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品质。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一定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着眼于21世纪,深入分析学校所处的环境,所拥有资源。正确评估自己所处的水平,作出自己的价值取向,从而勾画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具有生命力的发展策略和基本目标。使教育行为完成理性的飞跃,形成正确的教学管理思想,为素质教育走上更高台阶奠定基础。
二、教育教学管理必须重视开拓创新
理性是智慧的结晶,是理性体现。教学管理必须注重理性的创新。管理要善于主动学习,带领出一个善于学习的教师群体。管理在不断学习经验中掌握先进的理念,在学习中改变教育理念,在借鉴各级各类学校的经验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在与教师一起的培训、教研、教学活动中获取鲜活的教学观。管理只有坚持在长期的学习中才能把实践的经验和理论的智慧精妙地结合起来,创造具有学校特色的新鲜办法、新鲜语言、新鲜思想和新鲜经验。
管理要梳理学校的工作思路,理通学校出现的难题。理透教师的思想情绪。管理应该思想进步,处事科学。需要经过总体的论证,方能使管理准确无误。把管理放在教育改革的理论的大背景下去论证,看教学管理是否符合时代的潮流,科学的规律;把教学管理溶于学校工作的具体情况中去论证,看教学管理是否符合学校的客观实际;把教学管理置到工作中去验证,看教学管理是否切实可行。教学管理要有情感性。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理与情的巧妙结合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常规谈心是管理工作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经常性找各岗位各类型教工谈心,交流思想,增进感情。谈心的而要广,尽可能每年每人谈一次。谈心的内容面要广。这样能让教师敞开心扉。谈心的过程中,应与对方置于同等的位置。双方平等交流。谈心的方式要灵活,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变通语言表达方式,多从对方的利益出发,作深入交谈。常规谈心是一种情感投资,得到的将是情感与智慧双重回报。
注重学校和社会紧密联系,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管理需要创新,需要与社会各界人士的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中要坚持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和遵守法律法规两项原则。正确处理好与上级领导的关系,要摆正上下级关系,学会换位思考方式,学会善于表达意见的形式,获得上级领导的帮助和下级同事的支持。使管理工作事半功倍。
三、教育教学管理必须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
小学时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是建设良好班级的保证。因此,在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德育教育应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把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落实到实处,扎扎实实地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
【关于小学国学教育的几点思考】推荐阅读:
关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评价的几点思考06-02
对小学环境保护教育的几点思考11-11
关于演讲的几点建议与思考06-06
关于乡镇职能转变的几点思考09-30
关于中国城市垃圾问题的几点思考06-03
关于加快小集镇建设的几点思考06-03
关于生本课堂的几点思考09-14
关于乡村建设规划的几点思考11-05
关于课堂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论文06-02
关于开展领导大接访活动的几点思考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