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在职业实践中锤炼

2024-11-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52在职业实践中锤炼(共7篇)

52在职业实践中锤炼 篇1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在职业实践中锤炼》。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六个方面说明。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五课第二节的内容。《职业道德与法律》分礼仪、道德与法律三大版块。本课属于道德版块的内容,这个版块的思路是从职业道德一般到职业道德规范再到职业道德养成,第五课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升华部分。

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把握见贤思齐、从小处着手、身体力行等道德修养的途径,进一步提升自身的道德品格。

二、学情分析:

从思想认识上看,中职学生现在还没有正式踏入工作,对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不够重视,觉得那是工作以后的事,抱着无关紧要的态度学习,自然收不到应有的效果。从行动上看,很多中职学生在校学习中,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对待小事情马马虎虎,懒于动手,时常要老师三番五次的提醒才能完成,更别说要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从时间上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培养出来的,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更要坚持,不松懈,不放纵,时刻严格要求自己。而现在很多中职学生缺的就是坚持,这无疑给本课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职业道德榜样的内涵及意义。知道涵养职业道德要从小事做起,在实践中锤炼。

2、情感态度观念目标

懂得职业道德的养成需要在实践中锤炼的道理,崇尚职业道德榜样,见贤思齐。懂得从小处着手,在职业生活中自觉修炼。

3、运用目标

自觉以行动向职业道德榜样学习,自觉践行,从小事做起,逐步培养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在职业实践中,自觉遵从职业道德的要求,身体力行,纠正自己不符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的不良行为,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小事做起涵养职业道德

一切美德都蕴含在平凡小事之中,高尚道德品格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提高的过程,在道德学习和修养中,必须从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开始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积善成德。

难点:如何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

要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就需要从小事开始做起,在长期的实践中锻炼出来。而现在的很多学生由于处在特殊的成长年龄

阶段,受家庭环境影响,连基本的良好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都没有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对于他们来讲距离更为遥远。因此把这个内容作为本课的难点。

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通过寻找丰富的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这一内容的重要,从而在思想上重视这一内容,并且通过良好的课堂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四、教法学法

本着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原则采用案例分析法、分组教学法。我的教学对象是中职男生,他们大多性格外向,思维活跃,有表现欲望,但是学习主动性差,注意力较难集中,过于自信的特点,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回答问题、游戏体验等活动,不断激发学习的兴趣,倡导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动脑,提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首先是“设置情璄”导入。选取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邮政局投递员王顺友的马班邮路的事迹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活动一的探究:王顺友优秀的职业道德品质是怎么来的?他的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有哪些?

在学生分组交流、探讨的基础上,点评、归纳,其中突出五个关键词:养成、职业实践、锤炼、责任感、身体力行(用PPT出示),进而引入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职业实践中锤炼。

紧接着进行探究活动二:对秦冬琦故事的讨论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问秦冬琦是如何很快成为一名优秀服务员的?秦冬琦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课前搜集到的道德榜样的事迹,并推荐代表回答问题:你向道德榜样学习过吗?结果如何?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总结、挖掘实例中主人公在学习榜样之后的变化、提高和改善,归纳学习职业道德榜样的要求,激发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道德榜样过

程中存在的不足。

为了更利于打动学生,让学生更加信服,教学时教师可以邀请本校毕业的,在职业中做的比较出色的校友回校与学生座谈,谈谈他们工作的体会和感想。

随后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活动三: 开展一场“成大事者,应不拘小节”辩论,正方为细节决定成败,反方为成大事者,不拘小节。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从小处着手与培养良好职业道德之间的关系。

通过两方辩论,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小节”,辩证地看待“大事”与“小节”的关系,用PPT出示:克服眼高手低,从每件小事做起;恪守规范,以负责态度做好每件小事。

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倾听,积极思考、辩论、交流,并做好课堂笔记。

之后,展开第四个探究活动,请两位学生上台讲珍妮与露丝的故事,设计这一活动,目的在于通过这个具有一定哲理意味的故事,引导学生从中感悟个人要想成功,不能只停留在空想和愿望上,必须身体力行,付诸实践。

最后,由学生归纳培养良好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途径。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点明一个人事业成功与良好职业道德修养之间的关系,以及养成良好职业道德的方法与途径。用PPT出示本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点与教育点。

六、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觉得有两个地方我很满意。

一是本课几乎所有的结论都是学生通过自主感悟、合作探究得到的,学生主体地位得以突破和保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和保护。老师的作用只有三个,一是设计剧情,通过案例及设问为学生搭建起一个架子;二是控制课堂进程和节奏,确保教学重点突出,课堂结构合理,确保完成教学任务;三是点拨释疑,概括提升,确保德育课堂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落实基本的知识观点。

52在职业实践中锤炼 篇2

2009年1月,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被学校批准为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点 (安院发[2009]43号) 。

2009年8月, “陕西省农林与生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陕西省教育厅批准 (陕教字[2009]25号) 。

2010年2月, 07级园林班被省教育厅、团省委授予“陕西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 (奖牌证书) 。

2010年5月, 07级园林班被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全国先进班集体” (中青联发[2010]17号) 。

2010年5月, 园林专业被陕西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陕教高[2010]13号) 。

2010年7月, 园林专业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教高函[2010]15号) 。

培育专业特色, 重在理念、贵在践行、本在质量

1. 培育专业特色, 重在理念转变

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与老牌大学相比, 无论在所处区位、师资力量、教学科研硬件、学校知名度等诸多方面, 都是处于绝对劣势。因此, 在创建特色专业的过程中, 如何发挥“长板”、弥补“短板”, 凝练特色、脱颖而出, 就成为我们首先面对的困局。学校组织的教育观念大讨论为我们破解困局提供了契机。通过认真学习、热烈讨论、外出考察, 统一了思想和认识。2008年12月, 我院召开了分管校领导、教务处长、科研处长应邀参加的“教学科研快速发展工作研讨会”, 制订了《教学科研项目储备及培育工作实施方案》。培育和创建特色专业的理念和思路逐步明晰:

(1) 专业特色内涵的理解问题:专业特色是指其固有的特征与其他院校同类专业相比与众不同。专业特色得以形成至少应具备如下几个特性。一是独特性, 指专业特色是有鲜明个性的, 具有明显有别于同类专业的办学风格, 即“人无我有”。二是优质性, 指专业特色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 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 效果明显, 具有杰出性, 即“人有我优”。三是创新性, 指专业特色是不断提升, 不断丰富和不断发展的, 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和开拓性, 即“人优我新”[1]。

(2) “能不能”的问题:首先, 特色不是一流大学的专利, 凡是一流大学, 由于其具有一流的办学理念、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办学设施、一流的科研成果、一流的管理水平等优势, 因此, 必然具有自身的专业特色。但是, 专业特色具有多元性特征, 也就是说, 非一流大学也可以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其次, 特色与水平相互关联, 可以借助特色来提高水平, 也可以通过水平来彰显特色。因此, 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创建特色专业, 不但可能, 而且可行。

(3) 怎样培育的问题:我们提出了“顺应时代潮流、围绕人才定位、依托区域资源、服务地方经济、锤炼园林专业特色”的工作思路:

顺应时代潮流———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 园林式城市、园林式厂区、园林式社区、园林式校园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 园林工程建设项目和工程投入日渐增加, 使园林产业得到极大发展, 园林专业人才需求量与日俱增, 我们应该顺应这个大潮流, 抓住这个大机遇。

围绕人才定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既不是研究型人才, 也不是技能型人才, 而是应用型人才, 这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界同仁的共识。现代园林产业的发展急需大量的“灰领人才”, 也就是指既具备专业知识, 有一定理论水平, 同时又具有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2]。

依托区域资源———安康学院地处秦巴腹地, 秦巴山区属我国南北过渡气候带, 山川水系纵横, 地势高差悬殊, 南依巴山、北靠秦岭、东接湖北、西连甘肃, 是我国最大的植物基因库之一, 也是很多园林观赏植物的原产地, 资源和区位优势明显。

服务地方经济———安康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安康山水园林城市建设”的目标, 这为我们服务地方经济提供了机遇。大学被赋予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任务, 人所共识。但是从逻辑上讲, 在这三大任务中,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元”任务, 而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大学“元”任务的有效延伸, 它本质上服务于人才培养。

基于上述思考, 我们确立了“彰显地方特色、创新培养模式、服务区域经济、打造区域行业中坚”的园林专业办学理念。

2. 培育专业特色, 贵在探索实践

(1) 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管理中夯实专业基础

实验室建设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重要平台, 也是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近几年来, 我们集中财力和精力, 努力搞好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管理工作。一是加快实验室建设力度, 从2007年至2010年共投入近200万元, 新建了园林观赏植物实验室、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补充升级了土壤肥料学实验室、园林病虫害实验室、测量学实验室、工程制图实验室、微生物学实验室。二是加快了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力度。在建设好校内盆景园的同时, 先后共建了陕西省苗木繁育中心、西安植物园、化龙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安康市龙舟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安康市园林管理处等五家校外实习基地。三是搞好实验室资源整合, 针对原实验室功能交叉、定位不清等问题, 将实验室整合为1个基础生物实验室和5个专业实验室、共16个实验分室和一个生物标本室的格局。四是强化实验室管理。制定并实施了《农生院教学规范指南》、《农生院学生实验信息簿》和《农生院本科专业实验开设项目总汇》。所有实验教学的组织按照《规范指南》进行;所有实验项目开出按照《项目总汇》实施并认真填写《实验信息簿》。

(2) 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引领专业特色

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创新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础, 也是培育专业特色的重要保障。因此, 从2007年至今, 在园林专业进行了探索实践, 一是把第4-5学期的专业实习和科研训练, 集中在第4学期5-6月份开展并与区域经济建设主战场实行对接;二是把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区域经济建设主战场对接, 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从而形成了“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 (毕业设计) —完成学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对07级、08级的试点, 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3) 在专业实习中凝练专业特色

按照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积极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加强沟通和联系, 努力使专业实习工作与区域经济建设主战场相对接。例如:2007年通过专业实习承接并完成了安康市兴盛畜禽养殖有限公司800亩林下养鸡山地的测量制图和规划设计工作等;2008年, 通过专业实习承接并完成了安康市阳晨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场区园林规划设计工作、石泉县银龙乡新农村建设规划与设计工作等;2009年, 通过专业实习承接并完成了平利县烟草公司烟草示范区测量与制图工作、安康市河源生态园区的测量及规划设计工作、岚皋县城关镇28万亩集体林地外业勘界工作、紫阳县毛坝镇32万亩集体林地外业勘界工作等。通过实习, 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 锻炼了青年教师, 凝练了专业特色, 而且为区域经济建设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4) 在社会实践中彰显专业特色

2008年, 国家颁布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相关政策。这项惠及广大农村群众的惠民政策能否落到实处, 关健的基础性工作, 就是对集体林权的勘界确权。这为园林专业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的测量学和制图学知识, 服务区域经济建设, 彰显专业特色提供了机遇。2009年6-8月, 07级园林专业两个班学生通过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完成了石泉县180万亩集体林地勘界外业工作, 使全县15个乡镇202个行政村1164个村民小组36000户宗地勘界确权到户。完成了镇坪县97万亩集体林地外业勘界工作, 使全县9个乡镇11个行政村52个村民小组1049户宗地勘界确权到户。2009年10月29日《安康日报》以《青春的旋律, 在大山深处唱响》为题进行了报道。2010年6-8月, 08级园林专业两个班学生通过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承担了汉滨区12个乡镇的集体林地外业勘界工作, 目前工作已近尾声。

(5) 在科学研究中提升专业特色

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只有将科学研究根植于区域经济建设并与资源优势和培养人才相结合, 才能产生无穷的生命力。为此, 我们首先将科研工作主要定位为应用性研究, 结合秦巴山区园林植物资源丰富和安康山水园林城市建设的需要, 从2007年至今, 陆续申报成功《秦巴山区野生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安康市城区绿地景观建设规划设计研究》等11项省级和厅市级科研项目;其次, 明确规定, 每个科研项目必须吸收不少于2名园林专业学生参加课题组, 从事科学研究, 提高综合素养、充分接触社会、服务地方经济, 从而使科学研究的育人功能和服务功能最大化。目前, 一大批学生正活跃在实验室、科研基地和推广一线。2007年至今, 园林专业师生获安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项目验收结题正在报奖2项, 发表科研论文48篇, 其中SCI收录2篇, 核心期刊26篇, 极大地提升了专业特色。

3.培育专业特色, 本在人才质量

教育部在《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开展特色专业建设, 旨在促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与社会需求的紧密联系, 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多类型和紧缺人才的需求。”由此可见, 培育专业特色, 创建特色专业的最根本的目的, 是人才质量。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 园林专业学生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都有了明显提升。2010年2月, 07级园林两个班被省教育厅、团省委授予“陕西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2010年5月, 07级园林班被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全国先进班集体”;2010年4月和6月, 07级园林班薛丹同学分别荣获“全国首届艺术插花大赛陕西赛区一等奖”和“全国首届艺术插花大赛三等奖”;07级班全班同学90%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并参加了党课学习, 有10名同学光荣加入党组织;有园林班学生参加的体育代表队2006-2010年连续五年荣获安康学院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第1名;2007年以来, 园林专业学生就业率连续四年超过90%, 一大批园林专业学生分别在西安、北京、上海、深圳、汉中等城市园林规划工程企业就业并成为工程技术骨干。

建设特色专业, 应着力强化五个“体系”

国家级特色专业的建设, 仅仅有3年的建设期, 时不我待。我们深深地感到:要建设好特色专业, 必须正视自己的“短板”, 弥补自身的“短板”, 按照《建设任务书》要求, 着力抓好五个“体系”建设:

1.进一步加强骨干教师培养体系建设

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的核心, 必须采取各种有力措施, 构建骨干教师培养体系。

(1) 积极引进人才

制订优惠条件, 积极引进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等学科领域的高层次人才;积极探索外聘教师制度, 借助“外脑”, 迅速提升本专业教学和科研水平。

(2) 注重培养人才

加大现有教师培训力度, 采取“送出去”到国内知名高校进修、攻读博士学位或“派下去”到相关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等措施,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认真做实“青年教师导师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 在科研中培养教师成长, 通过科研充实和提升教学内容。

(3) 大胆使用人才

在教学质量工程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验室建设、校内外基地建设、科研项目申报、社会服务开展、学生素质培养等方面提供工作条件和机会, 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切身利益, 给他们压“担子”, 为他们牵线, 让他们冒尖, 努力实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

2. 进一步加强特色课程体系建设

一是依托秦巴山区丰富的观赏植物资源优势, 构建以野生园林植物训化与保护、园林植物生产、园林绿地养护与管理为方向的创业型人才培养特色课程群;二是紧扣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潮流, 构建以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园林规划设计为方向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课程群。

3. 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 努力建成和改造一批技术含量高、亮点突出、能代表园林专业发展方向的实验室和教学实习基地, 增强示范辐射功能;加强制度建设和实施, 不断提高实验室及校内外实习基地管理水平;注重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者有机结合, 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基地的使用效率和使用范围;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 努力争取产学研合作实现突破。

4. 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与运行, 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 是保证人才质量的重要举措。因此, 在认真落实好已有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的同时, 要不断完善和创新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成和内涵, 进一步落实岗位责任制, 加强教风学风建设,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保证教学的顺利实施, 促进人才质量稳步提高。

5. 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

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日渐成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趋势。因此, 要继续做好“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校级重点学科的建设与培育工作, 积极努力争创省级重点学科。一手抓专业建设, 一手抓学科建设, 不断探索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有效机制和途径, 努力实现学科专业建设的双突破。

参考文献

[1]许迈华, 关勤, 楼盛华.论高校专业规范与专业特色的内涵及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8) :57-58.

[2]刘戈.中国急需灰领教育[N].环球时报, 2010-6-2 (14) .

在锤炼中成长 篇3

标准化中德班2012级学生(机电一体化/工业电工电子)已经顺利完成了在学校的两年专业课程的学习。2014年8月,毕业生参加了德国工商大会上海代表处组织的德国职业资格考试一。其中,来自我省8所中职学校的66名学生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考试。

为了使每位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从学校实训车间向企业技能岗位的过渡,河南省教育厅中德合作职业教育教学模式项目办于2014年9月举办了为期一周的“标准化中德班岗前培训”,旨在提高学生面试成功机率,顺利进入企业;同时,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在企业中不断成长,提高就业质量。

德国舍弗勒集团是全球范围内生产滚动轴承和直线运动产品的领导企业,也是汽车制造业中享有极高声誉的供应商之一。2014年9月24日,舍弗勒集团(太仓)培训中心联合其人力资源部,在河南省职业教育培训中心组织了一场企业面试活动。经过紧张的面试环节,以及企业内部的讨论, 企业对标准化中德班的毕业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令人可喜的是,除了两名学生由于年龄不达标而没能进入德国在华企业进行实习外,其余参加面试的66名标准化中德班学生全部通过企业的面试环节。进入企业实习是又一个学习阶段的开始,标准化中德班的学生还需要继续努力完成实习课程,早日迈向新的目标。

图一:岗前培训内容之一:学生演讲训练

图二:实习课程企业-德国舍弗勒集团(太仓)

图三:面试前的企业宣讲

学生实习初次回访

河南省标准化中德班的每个学员都是经过多层次全方位筛选出来的。他们在职业学校按照德国双元制教育教学模式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培养,顺利通过德国工商大会上海代表处组织的德国职业资格考试后,方可进入德国在华企业进行长达10个月以上的实习课程。

2012级的62名学生通过激烈的竞争脱颖而出,于2014年10月顺利进入德国在华企业舍弗勒(太仓),开始了他们的企业实习课程部分。

2014年11月19日,记者跟随北京思威普智业投资有限公司梁薇董事长一行深入德国舍弗勒集团(太仓)培训中心进行探访。一个月过去了,当我们再次见到这62名学生的时候,他们身上原本稚嫩的学生气息已经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企业员工崭新的精神面貌:身着工作服,脚穿安全鞋,在工作台前进行标准化操作。虽然只有短短一个月,但令人欣慰的是,他们已经很快适应了这个远离家乡的地方,已经习惯了每周给父母电话报平安,已经会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学习。

当问到他们的感受时,学生们说:在这里比在家乡的实训条件好得多,每个人都有很多动手实践的机会,感觉进步很快,每天都有新的收获;就连一日三餐我们都是很有秩序地排队就餐,工作和生活都是有章可循,可以帮助我们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因此,我们都非常珍惜在这里的学习机会!

除了感受到学生们的明显变化,我们在与企业培训中心老师的交谈中,也了解到企业和学校间最明显的两大差异。

首先是质量意识。培训教师反复强调: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对产品来说,不合格就是不合格”。然而刚出校门的学生一味地贪图速度,觉得做完就好,对产品的质量毫不关心。究其原因,会有多种因素,但最重要的是学校和教师应该逐步转变教育观念,教育学生树立质量意识。对于将来进入企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手中的每一件作品,如果不是100分就等于0分”。

其次是工作态度。在标准化中德班一直强调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企业属性,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从学校向企业过渡中能够无缝对接。然而学生从原来在老师时时刻刻的叮嘱下行事,进入到一个只有工作要求,而其他方面相对独立自主的环境中,就对其自我约束和控制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培养他们对自己和对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

学生就业指导访谈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建立在企业与学校紧密合作的基础之上,两者在就业指导、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实习实训等方面真正做到了无缝对接,为德国造就出了大批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这次对德国舍弗勒集团(太仓)培训中心的探访,河南项目负责人与培训中心负责人关于学生的就业指导问题进行了专题探讨,旨在进一步提高“标准化中德班”学生的就业质量,帮助学生从进入“标准化中德班”之初就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对其他的职业学校在培养理念上也许会有借鉴意义。

在交流中,我们了解到了企业对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理念的不同看法。目前,条件较好的职业学校已开始致力于在学校营造一种类似企业的职业氛围,然而两者还是存在根本的不同。主要原因在于,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往往是“专而精”,片面追求机械设备的更新,忽略了基础技能培训。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的企业对员工技术的要求降低了,对综合素质即“软技能”有了更高的要求。所谓“软技能”就是个人在专业知识能力之外的社会辅助能力,包括责任心、耐心以及组织、学习、交际、管理能力等。企业认为,基础生产能力相当于一把钥匙,如果学生基本功扎实、知识面比较宽,那么许多岗位他都能胜任,在企业生存发展的空间也会很大。因此,企业并不要求学校对学生在专业上进行深度培训,从现实状况来讲,学校也很难做到。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培训方法等都要与企业用人理念充分接轨,把基础的、通用的技能培训做好,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就算是成功了。另外,学生的追求和发展方向与企业的匹配度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学生学的东西要在企业能用得上。其次,学生的个人职业发展方向要与企业是一致的。如果这两点不符合的话,学生很难在企业长期存留下来。

除此之外,学校对学生的就业理念也要进行教育和指导,因为学生进入企业的初期阶段,接触的都是比较基础的岗位,往往在二三年后员工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现代企业对硬技术要求降低、工作效率高了,重复率高了,员工的工作责任心、耐心和质量意识都会受到考验。如何在这些看似简单、重复的工作中得到提升,全靠“软技能”发挥作用。否则自控能力差、抗压能力差的学生就会轻易离职,这是非常可惜的。如果一个毕业生频繁更换企业,不仅浪费了很好的学习机会,也不会得到好的企业的认可。因此,要让学生明白,只有先做好自己能做的,才能最终选择自己想做的;想做大事,要先做好小事。

52在职业实践中锤炼 篇4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0 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年轻干部成长需要提升“七种能力”。年轻干部在成长之路上,必然会经历各种“急难险重”的任务考验,面临多方面“风雨雷电”的风险挑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精准拆弹的过程,年轻干部要在“真刀真枪”的实践中锤炼“拆弹”能力,以过硬本领展现“拆弹”实力,成为工作领域中的“拆弹专家”。

操作指南一:“大心脏” —— 坚如磐石的心理素质。影视作品中的拆弹情节会让观众们心跳加快,而拆弹专家却始终心跳沉稳、冷静操作,这正是他们在一次次日常训练中,练就了超凡的心理素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年轻干部也需要有一颗“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强大心脏,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是否有利于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判断事物的标尺和行动指南,对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怀有敬畏之心,就能够切实做到在任何困难和风险挑战面前保持“信念如磐、意志如铁”的政治本色。

操作指南二:“大格局” —— 统筹全局的开阔视野。成功拆弹绝不是简单的“剪线”,而是要全面观察和综合研究各方面的情况,确保万无一失。年轻干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也要有这种全面观察事物的“大视野”,更要具备统筹全局的“大格局”。在调查

研究中既要练就一双发现问题的“火眼金睛”,也要练就一颗由表及里分析问题的“中央处理器”,全面权衡,科学决断,注重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从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入手“辩证施策”解决问题,让成熟的调查研究真正“开花结果”,及时总结和上升为决策部署,实现破解难题的“精准拆弹”,下好改革发展的“先手棋”。

操作指南三:“大胆识” —— 敢试敢为的担当魄力。作为旁观者的我们,最关注的就是拆弹成功一瞬间的“石头落地”,殊不知那一瞬间需要拆弹专家多么大的勇气,这种勇气展现的就是一种担当的魄力。“办法总比困难多”,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我们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拒绝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积极做“起而行之”的“弄潮儿”,在“变危为机”中持续保持“敢为人先”的担当品格和“勇挑重担”的责任意识,稳扎稳打向前走,过了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不断通过化解难题开创工作新局面。

操作指南四:“大情怀” —— 奉献为民的服务意识。拆弹绝对是一项高度危险的工作,稍有失误就有可能发生可怕的后果。为什么还有那么多拆弹专家奋不顾身?喊出“你退后,让我来”的勇气之源在哪里?因为背后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年轻干部要成为合格的“拆弹专家”,必须具备群众工作能力,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成“大事”来办、把“急难事”当成“要紧事”来办,在服务群

众时注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切实把党中央关于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要求贯彻落实到位。

52在职业实践中锤炼 篇5

——记武汉大学“重走长征路”暑期社会实践

90年辉煌历程,90年壮阔画卷。恰逢中国共产党90周年华诞之际,武汉大学30名学子分别奔赴瑞金、遵义、巴中、会宁开展了“重走长征路”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瞻仰革命旧址、走访革命前辈、重温入党誓词、追寻长征精神等活动,不断坚定永远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2011年7月15日,武汉大学赴瑞金小分队来到了红色古都——江西瑞金,以瞻仰革命旧址为主题,结合中国共产党长征的历史背景,开展了一系列的纪念性活动。他们先后前往了云石山、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瑞金革命烈士纪念馆、红井、中革军委旧址群、叶坪红色旅游区等革命旧址,并在当地发放了大量的红色知识宣传单和调查问卷,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2011年7月19日,武汉大学赴巴中小分队来到了红军之乡——四川巴中,他们走访了巴中市第一中学,在对校团委书记郭永昌的采访过程中他们了解到,巴中一中对于长征精神的教育分外重视,郭书记说到,长征精神是红军留给当代中学生的宝贵财富应该得到传承和发扬。之后,队员们在学校里开展了关于长征精神的宣传活动,与巴中一中的同学们一起交流、学习长征精神,加深对于长征精神的理解。

2011年7月21日,武汉大学赴遵义小分队来到了革命圣地——贵州遵义,在当地领导的引荐下,他们走访老党员黄耀祖同志,并与其一同来到了革命烈士纪念碑前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入党誓词,通过对老党员的采访,他们了解到了许多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大家备受感动,从而更加坚定了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2011年7月25日,武汉大学赴会宁小分队来到了会师重地——甘肃会宁,他们受到了会宁县团委书记周国强的亲切接待并对其进行了的采访,周书记热情的向他们介绍了会宁县的概况,作为红色旅游名城、西北教育名县、陇中绿色农业基地的会宁,虽然天气比较恶劣,但是坚强的会宁人依然热爱着这片红土地,是长征精神给他们的鼓舞,是那种不屈不挠的长征精神激励着会宁的每一个人。

通过“重走长征路”的活动,武大学子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基层,切身体会到了红军乐于吃苦、勇于战斗、重于求实、善于团结的精神,并牢记于心,激励自己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传承和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52在职业实践中锤炼 篇6

先摸石头再过河

接手“第二篇”, 我们第一感觉就是压力大, 任务重。压力大首先来自时间非常紧, “机遇篇”挑头, 接着“忧患篇”就要跟上, 时间把握不好就会影响后续篇章的进度;二是任务比较重, 本组中还有两人要先打头阵, 操刀“九论”的第一篇, “一论”不脱手, 他们就难以投入到“二论”的写作当中;三是稿子写作要求高、难度大;四是“机遇篇”的先发效应, “机遇篇”一出好评如潮, “忧患篇”某种程度上和“机遇篇”有点类似, 如何在写作中和“机遇篇”区别开来又能体现出内在整体联系, 如何和“机遇篇”实现“错位经营”, 凸显“忧患篇”的长处和亮点, 进而争取在质量和水平上和“机遇篇”比肩, 难度可想而知。

正是怀着这种忐忑的心情, 我们初步商量, 拟出了写作提纲, 并进行了初步分工。讨论中, 我们按照领导指示和相关写作要求, 题目暂定为《忧患是发展的“清醒剂”》, 考虑到时间有限, 再加上本组的几位同志刚做完“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采访, 积累有大量好的素材, 因此就舍弃了基层调研和采访环节。

讨论中, 结合领导的要求, 大家从各自占有材料的基础出发, 谈了一些具体感受和看法, 初步形成这么几条意见:一是初稿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传统三段论套路操作, 先说“忧患”之于当前的现实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重点论述忧患意识是领导干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精神自觉, 有助于我们辩证看待形势和成绩, 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开拓进取的锐气, 把意义和道理讲透, 接着树“靶子”, 说说缺乏忧患意识的种种表现和危害, 然后再向领导干部提出改进作风、加强修养、尽职尽责等具体要求。二是“忧患”作为整个文章的关键词, 从字面理解, 忧患是个饱含情感的词语, 其中蕴涵的哲理并不高深, 话题也不新, 想要出新意, 就要另辟蹊径。如果只是空洞地讲大道理, 唱高调, 肯定“不解渴”, 忧患乃人类的本能, 个中道理并不复杂。在人所共知的道理上兜圈子, 没有新意也谈不出什么新意, 甚至会让人觉得理论“三无”:道理没错、听着没劲、生活中没用。因此, 这篇文章的着力点不是放在哲学思辨上, 而是要放在饱含感情说忧患上, 从情感入手, 从民生疾苦切入, 驭情说理, 理从情出, 娓娓道来, 这样才能打动人、感染人、说服人。忧患是一种高尚的情怀, 情从何来?柴米油盐最关情, 关注民生最有情, 所以我们认为围绕民生说忧患适合作为整篇文章的基本内容。三是要把握好度, 一定要接地气, 避免空发议论, 切忌为情而滥情, 为文而文, 尤其是树“靶子”、说问题时, 要抓得准、打到关键点上, 要让人看得进去, 争取达到有感动、有触动。

带着忧患写“忧患”

通向“何平”的道路总是充满着曲折和艰辛。“忧患”篇进入实际操作阶段也是如此。万事开头难, 在具体操作上, 陷入“何平”常常会遇到的“两难”, 是以具象的事实开头, 还是以高度哲理性的论述开头, 当时在写作中我们草拟了好几种开头, 经过反复讨论、比较, 确定了这样的开头:以设问“当前忧患过不过时”开头, 自问自答切入。后来在定稿时, 领导认为还是要“一口咬住包子馅”。于是原来的第二段“居安必须思危, 有备方能无患。历史经验一再证明:形势越好, 越要增强忧患意识, 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变成开头。虽然在如何开头上经过一番思量、取舍, 但经过点拨, 一下子就“找”到了写作的感觉:就是这个味。

当时由于手头占有的材料较多较杂, 加上刚开始写作时思路还没有完全打开, 容易被材料牵着走, 不容易跳出来。因此在写省情这一部分时, 走了不少弯路, 原来拟定的写作方案提出要突出交代河南在周边所处区域经济规划的不利地位, 以及基本发展态势和省情, 这些内容的表述比较规范, 不容易往软的方面处理, 再者几个方面的问题堆在一起也显得很“闷”, 如何化“硬”为“软”, 将“软”的和“硬”的内容有机穿插起来, 确实很费脑筋。按照方案, 我们想结合一些反映民生疾苦的新闻来说, 但在行文当中, 忽略了像“何平”这样的政论文所垂青的材料往往是那些经高度概括的抽象出来的“加工品”, 而不是泛泛而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易碎品”。结果选的例子并不是很恰当, 当时选的素材一个是退休矿工挖地造房的事情, 一个是豫北一位农民算收入账的故事。讨论中, 我们感觉这两个事例比较特殊, 不具有普遍意义, 还不足概括民生疾苦的荦荦大端。后来在行文中, 我们决定从衣食住行教业保等各选取一个场景进行概括性扫描, 既描绘出忧患民生的理性具象, 又凸显民生多艰的感情色彩, 使行文充满了张力和质感。

这一内容的调整, 我们深感“忧患”篇虽然追求“以情动人”, 但这种情感是孕育思想观点的情感, 是积极向上的建设性力量, 绝不是“滥情、伤情”。实际上, 在情感和理智的尺度拿捏上, 我们清醒地意识到不能在狭隘、封闭的情感中转圈, 而要注意将情感灌注于具体的观点和思想中, 合情合理、恰如其分地表达写作的意图。

有人说, 思考是痛苦的表达。那么, “何平”创作中思考的过程更是异常艰辛的, “何平文章”的功用多在“解开思想的扣子”, 这就必然要求打铁先得自身硬, 以己昏昏, 岂能使人昭昭?“忧患”篇虽无精深的道理, 但大道至简、返璞归真, 愈是真理性的东西, 愈朴实无华, 归于平淡。要想平中见奇, 就要把道理想明白, 把逻辑条理搞透彻, 透过现象看本质。写作当中, 半路卡壳是常见的事情, 有时瞻前忘了顾后, 同样的意思前面有所表达, 后面又提起, 往往是逻辑出了问题。当此之时, 如果不能静下心来, 反复推敲, 仔细琢磨其中的道道, 就很难理出头绪, 要么就是钻进牛角尖, 难免走上一阵子弯路。

憔悴过后看阑珊

写“何平”, 感受最深的是三点:一是苦, 二是累, 三是难。苦是思考的过程漫长而艰苦, 往往是苦苦求索而不得, 绞尽脑汁才悟到;累是身心疲惫, 坐也思, 行也思, 醒也思, 梦也思, 为伊消得人憔悴;难是一个“忧患”命题, 放大了可以是一部皇皇巨著, 缩小了可以是一篇中学生千字文, 不大不小正好是一篇4000字的“何平文章”, 方寸间要激起思想的火花, 展现历史纵深, 荡漾思辨的才情, 何其难也。

在“严”与“实”中锤炼干部 篇7

“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提出的要求。只有真正做到“三严三实”,才能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才能自觉把心思和精力放在敢干事、多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上。

古人曾经说过:“天下难治,人皆以为民难治也,不知难治者非民也,官也。”古语意为:国家难以治理的根源,并非在于老百姓难以管教,而是不自觉的官员。可见,从古到今“严”与“实”一直伴随着各级官员,是为官做人的态度,更是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内在要求。那么,今天,如何才能更好地运用“严”与“实”这两把戒尺,淬炼干部、提升队伍的素质?笔者认为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量。

党性修养 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当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反腐败斗争面临严峻复杂的形势。面对新阶段新形势,广大党员干部更要以“三严三实”为准绳,讲规矩、讲党性,严守党的政治纪律,自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正所谓修身不严,党性不纯,如社会溃疡,不可小觑。纵观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有一批党员和领导干部,没有经受住物质利益的巨大诱惑,理想信念缺失、道德水平滑坡、歪风邪气泛滥、低级趣味盛行;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违反客观规律、缺乏科学精神,谋事虚夸、好高骛远、脱离实际;有的人前说的是忠诚道德的冠冕堂皇话,暗地里干的全都是一己私利的勾当……种种行径,违背了党风国纪,恶化了社会风气,辜负了党和群众的期盼,使群众失去安全感,政府失去公信力,社会失去凝聚力,影响了党群关系,透支折损了政府形象,动摇了党的执政之基,可谓危害猛于虎。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强调:“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抓作风建设,就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重点突出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根本宗旨、加强道德修养。”习近平总书记这段话是对抓作风必先强党性的深刻诠释,修好对党忠诚之心,才能坚定共产党人为政之魂。

党性说到底就是立场问题。党员干部保持了忠诚,关键时刻才能靠得住,这是考察一个党员是否合格的基本标准。而对党忠诚,首先就是必须把牢理想信念这个总开关,必须把理想信念作为安身立命的主心骨,作为修身立业的压舱石,炼就共产党人的钢筋铁骨,铸牢坚守信仰的铜墙铁壁。对党忠诚,就必须自觉维护中央权威,自觉同违背党性原则的言行划清界限,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

当前,中铁五局六公司正处于深化改革和推进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关键时期,对于领导干部尤其是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来说,必须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强化党性修养,永葆先进性,把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当作一次严格的政治洗礼、严肃的政治生活、严明的政治纪律认真对待,在知党、爱党、信党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真正做到思想上坚信不疑、意志上坚韧不拔、行动上坚定不移,真正做到见人见事见思想。

求真务实 做干事创业的实在人

开展好“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关键,是巩固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说到底,就是要将已经发现的问题继续进行整改落实,不断提升党员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前段时间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中铁五局六公司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症结。例如:有的领导干部安于现状、甘于平庸、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落实上级部署敷衍塞责、行动迟缓,遇事“难”字当头,遇难“退”字当先,碰到矛盾和问题东闪西躲;有的甘当“滑头官”,拈轻怕重、挑肥拣瘦,只想分享公司发展的成果,却不愿为公司的发展付出更多的努力,只想抢着做容易出成绩的工作,不愿做艰苦细致和有挑战性的工作。这些虽是极少数,但却客观存在。

在这些问题中,有些隐藏得比较深,有些则是发生了变异或变种。归根结底,都是“三严三实”没有认真落实到位。专题教育要想取得成果,就必须敢于向突出问题“叫板”,把存在的问题找到根子上、戳在脊梁上、点在要穴上,查找要害,敦促整改,狠抓落实。对于查出的一些影响面大、有典型性的突出问题,要有重点地进行专项整治,列出清单、综合施策、上下联动,集中力量打攻坚战、歼灭战。

以六公司为例,作为建筑施工单位的三级子公司,安全生产是重中之重,一个小小的疏忽,往往会造成致命的灾难。在这方面我是有深刻教训的。我们不能让安全生产制度仅仅只贴在墙上,不能让安全生产程序流于形式,对于发现的隐患危机不能任之放之,必须把安全作为一条红线扎扎实实落在实处。当前,我们必须在公司原有安全制度基础上,深入开展系列铁路项目安全质量保障专项活动、施工机械运输设备和临时设施安全专项检查等,集中力量排查和整改工程质量安全上的突出问题。

常言道,直面问题是勇气,解决问题是水平。在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深刻认识到:专题教育越向前推进,员工对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解决问题、兑现诺言的期待就会更高。作为施工企业的领导干部,面对突出问题,只有拿出真招实招进行整改,着力解决最关键最突出的要害问题,把员工最盼望的事做好、最焦心的事办好、最反感的事改好,以行动立言,用实效立信,才能让员工感受到切实的改进和新变化,推动专题教育真正取得实效。

以身作则 做作风建设的带头人

“正人者必先正己,正己才能正人”。打手电筒的人,往往只照别人,而不照自己,说别人头头是道,观自我样样都好。可事实真都如此?恐怕未必。只有切实把自己摆进去,真正让作风硬起来,扫除思想上的灰尘和心灵上的污垢,才能从根上解决“不严不实”的问题。

当前,建筑施工行业在项目审批、工程招投标、物资采购等方面仍是腐败高发领域,权钱交易、贪污腐化和暗箱操作等行为极大地阻碍正常的市场竞争,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败坏了经济发展环境,一些行为腐败之人不仅不以为耻,反而沾沾自喜,造成的严重事故对国家战略性重点工程质量和信誉也产生了不好影响,留下了诸多安全隐患。

大量事实证明,腐败是经济健康发展的蛀虫,是破坏市场经济良性发展的定时炸弹。这就要求我们施工单位的领导干部,坚持更高的政治自觉、更严的自我约束。对领导干部来说,“三严三实”意味着比普通群众和一般干部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能不能把自己摆进去,真正从自己做起,不只是思想认识问题,更是政治品质问题、党性立场问题。

中铁五局六公司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虽总体呈现出踏实肯干、艰苦奋斗、严格自律的局面,未发生一起贪污受贿的案件,但四风问题仍然存在,这就要求我们更要把好思想关口的阀门,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解决好入党当干部“为了谁”的问题,坚持把自己摆进去,真正从自己做起,从思想深处“严”起来,从每个细节“实”起来,带头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自觉在提升本领上当标杆,弘扬艰苦朴素的作风,勤俭办一切事情,把心思放在工作上,把精力放在全心全意为实现公司的持续发展上,真正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做一名组织放心、群众满意的优秀领导干部。

专题教育正在进行中,六公司的党员干部们必须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专题教育放到企业战略布局中来开展,同做好当前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紧密结合。我们相信,真正把自己摆进去,正视问题、攻坚克难,找准症结、寻求突破,就一定能以优良党风带动政风民风社风,用作风建设的新成果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作者系中铁五局六公司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李万全)

上一篇: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力下一篇:大学生安全教育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