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业三原则

2024-07-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展业三原则(共12篇)

展业三原则 篇1

新闻来源:中国外汇

改革以来外汇管理的一些概念阐述

近期,有人认为,改革以后外汇管理要求银行按照“展业三原则”审查外汇业务,由“规则监管”变成了“原则监管”,由于过于笼统而难以把握,应细化“展业三原则”;也有人提出,“展业三原则”仅停留在表面,缺乏配套制度和细化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导致其难以真正落地。笔者以为:外汇管理要求银行按照“展业三原则”审查外汇业务是一个制度进步,但据此说外汇管理由“规则监管”转变为“原则监管”则是不妥当的,是一种误导。实际上,“展业三原则”并非外汇局对银行提出的要求,而是银行业展业的基本要求;外汇局也无须对银行的“展业三原则”进行细化,而是要从外汇管理的角度监督银行对“展业三原则”进行细化。鉴于外汇管理改革的系统性、逻辑性和整体性,笔者抛砖引玉,将外汇管理改革中相关“展业三原则”的一些概念进行梳理并加以澄清,并揭示“展业三原则”与银行“外汇业务操作规程”的内在联系。

银行“代位监管”不成立

目前,有些基层外汇局正在做银行“代位监管”的文章。其实,外汇管理由银行“代位监管”的概念已经不能成立了。

一是法律上不成立。外汇局是行政机关,银行是商业机构,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行政机关不能向商业机构授权,商业机构没有行政权、不能代位行使行政机关的权力。

二是逻辑上不成立。银行作为商业机构不能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否则会形成游戏规则的逻辑冲突。

三是经济上不成立。“代位监管”需要付出监管成本,没有对价收入,商业机构不会做这样的亏本生意,何况又是得罪客户、影响自己生意的事。

四是实践上不成立。由于商业利益的作用,银企是合作伙伴,“代位监管”只是一厢情愿,效果很差。

五是“代位监管”确实在历史上有过,但那是在《行政许可法》实施前,而且银行是国家银行时期。比如最初由中国银行(3.93,-0.10,-2.48%)行使外汇管理职能,再比如后来的外汇局授权外汇指定银行审核某些外汇业务等。所以,以前讲“代位监管”没有问题,现在再讲“代位监管”就不合适了。

“真实性审查”是银行的法定义务,不是“代位监管”

笔者认为,“代位监管”的错觉主要来自对银行进行“真实性审查”的相关规定。对此,需要梳理清楚。《外汇管理条例》第十二条规定:“经营结汇、售汇业务的金融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外汇管理部门的规定,对交易单证的真实性及其与外汇收支的一致性进行合理审查。”这表明,“真实性审查”是国家法律规定银行主体需履行的义务。银行开门做生意,就要履行其法定义务。就外汇业务而言,进行“真实性审查”,是银行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而不是替外汇局“代位监管”。从另一个角度看,外汇局以前对外汇指定银行的业务审核授权文件经法规清理已被废止,没有了授权,又何来“代位监管”?

由于是法定义务,不是替外汇局“代位监管”,所以,银行“真实性审查”做对了,是银行尽了义务,是应该的;做错了或没有做,是银行没有尽到义务,应承担违法、或渎职、或疏忽等责任。这些责任由谁来追究?对此,《外汇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外汇管理机关有权对前款规定事项进行监督检查”,即授权外汇局对银行履行法定义务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如果银行是“代位监管”,那么银行做错了,外汇局就有连带责任,因为,它是替你做事,或者是你授权它做的,法理上就有连带责任。真的如此,外汇局的监督检查权也就不成立了。可见,按照《外汇管理条例》第十二条的规定,“真实性审查”对银行是“法定义务”,外汇局的职责是“监督检查”银行主体履行义务的情况。

在“真实性审查”中外汇局的职责是监督检查

非常明确,对于经常项目外汇收支,外汇局不做第一线的真实性审核操作,第一线的真实性审核操作按法律规定应由银行来做。那么,外汇局做什么呢?一是做银行真实性审查的规定设计,二是对银行主体履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随着资本项目可兑换和行政许可的减少,外汇局对资本项目外汇收支的一线核准也在大幅度减少或弱化。整体上,外汇局是对银行主体真实性审查义务履行情况行使监督检查权。外汇局行使监督检查权的形式有:现场的检查、抽查;非现场的总量核查、逐笔核查;数据核对、人员询问;电脑扫描、人工核对;档案复查,交易复审等等。可见,外汇局是监督检查部门,不是具体操作部门。

银行负责“真实性审查” 的具体操作

根据《外汇管理条例》,银行具体操作外汇业务的真实性审查,包含以下几方面:

一是银行在做外汇业务时要履行法定义务,进行真实性审查,虽没有对价报酬,但享有法定权利。

二是它的法定义务是界定清晰的,有三点:按照国务院外汇管理部门的规定进行审查、对交易单证的真实性进行审查、对交易单证与外汇收支的一致性进行审查。

三是执行外汇管理部门的规定。改革以前的规定是审核具体单证,单证齐全就合规,少一个单证就违规,实际上是形式性审核。改革以后的规定更严密,是实质性审核:第一,要按照(KYB、KYC、ODD)三原则审核;第二,审什么、怎么审、何时审、谁来审都由银行主体决定,使得银行的义务与权利一致;第三,外汇局根据监管实践认为重要的业务、复杂的业务,对其单证仍有明确要求,规定重要的单证银行必须审核,少了就是违规;第四,银行在审核过程中觉得交易真实性不清楚、没有把握的业务,可以向客户追加单证进行审慎审查;第五,每笔业务数据必须按规定逐笔申报,纳入外汇局监管系统;第六,银行应当把外汇管理规定具体落实到业务操作规程,即银行应当有包含外汇管理规定的外汇业务操作规程,而且对其中的外汇管理规定应当理解正确,实际执行也要符合规程。可见,外汇管理改革是加强了银行真实性审核环节的管理,说改革后“不审单了”或“银行审核职能弱化甚至缺位”的说法显然不能成立,是对改革的误解。而由外汇管理要求银行外汇业务落实“展业三原则”,就得出外汇管理由“规则监管”转变成了“原则监管”的结论更是不妥当的,会形成误导。任何时候,外汇监管都是有原则、有规则的,而且改革后的监管原则更清楚、监管规则更严密。不过,把落实“展业三原则”后的外汇监管归纳为由“形式性监管”转变成了“实质性监管”倒是恰当的,有助于银行理解真实性审核的义务。

四是银行审核交易单证的真实性。交易单证是客户申请办理业务时提供的,是交易产生的商业单证,如果交易单证是真实的,那么交易就是真实的。所以,由银行对交易单证的真实性进行合理审查是恰当的、可行的。它的合理性在于,银行展业有“三原则”的要求,而且银行是一个专业机构,有专业人员和系统设备,对单证审核有专业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审对是应该的,而审错或没审则应承担责任。可见,过去由外汇局具体规定银行审查的交易单证,看起来很严格,其实是越俎代庖,剥夺了银行权利义务的一致性。这导致银行被动审查和形式审查,是一种生硬的做法,不合事理。因此,在改革时做了调整,以回归各自的法律定位。

五是与外汇收支的一致性。即外汇收支方向和金额与交易单证显示的一致。比如,交易10万美元,相关交易单证之间应当一致,且收或支的金额应当等于或小于10万美元,大于10万美元就是不一致。

外汇局具体行使监督检查权

外汇局在行使监督检查权的过程中,怎么才能判断银行是按照“展业三原则”履行了“真实性审查”的义务呢?首先,应当按照无罪假定法理,推定银行办理外汇业务都做了真实性审查,而且都是做对的;其次,看对银行主体的检查结果,如果银行没有按照外汇局的规定审查、办理外汇业务,或企业外汇收支出现违规,那么银行办理该笔外汇业务就没有尽到审查义务;再次,应当讲宏观容忍度,按照宏观管理引领微观管理的原则,当宏观收支不均衡、而且不能容忍时,筛选构成不均衡的因素企业,再由企业收支源头延伸检查到银行中介。对银行的监督检查,也应当与时俱进,讲究监管的科学性和监管效率。

一是对银行主体进行检查。检查银行主体,最重要的是检查业务操作规程。业务操作规程是“展业三原则”的落地规则,是外汇管理政策的传导机制,是真实性审查责任的分解落实,也是具体业务操作准确与否的依据。所以,必须进行包括以下内容的逻辑严密的检查:有没有外汇业务操作规程;有没有把外汇管理规定具体落实到业务操作规程;对外汇管理规定理解是否正确;实际执行是否符合业务操作规程;是否就业务操作规程进行了培训;业务操作规程制定和修订程序是否正确。现在有人说“展业三原则”不落地,实际上很大程度源于没有重视“业务操作规程”:外汇局在对银行进行检查时,往往是一头扎进海量的、纷繁复杂的具体业务及其凭证中,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对于银行“外汇业务操作规程”则关注不多。对此应当改进,不可本末倒置。

二是对银行进行业务检查。这是外汇局的传统强项。业务检查的内容包括:外汇业务操作规程执行情况,通过检查或抽查,确认业务实际操作是否符合操作规程;业务数据变化情况是否合理;业务政策是否符合外汇管理规定。传统的排查也是检查的一种方法,但成本很大,因此在业务量大的地方,应将其与非现场排查结合起来,有针对性、有目标范围地进行检查,以提高效率。

三是对银行数据进行核查。这是创新带来的监管手段。通过改革创新,外汇局已建立起数据监测平台,借此可进行后台的监测与分析,把条线管理的业务按照银行主体、企业主体、关联主体整合起来。这样更易发现问题,提高监管的联动效率。

银行“展业三原则”与“外汇业务操作规程”

“了解你的客户、了解你的业务、合理尽职”是银行业国际性行规,或者说是国际惯例。各国银行监管部门对此都有明确的规范。它是对银行做事的要求或责任,没有做到就是没有尽职。按照三原则审查真实性,实际上是从形式性审查上升到实质性审查的要求,其潜台词是,做对了是应该的,没做对或没有做就要承担责任,所以,银行对此很紧张。外汇管理是借助三原则来明确银行主体的责任,外汇管理部门不需要、也不可能对三原则进行细化,否则就是画蛇添足。

展业三原则 篇2

1良好的银行内部管控是落实 “展业三原则” 的基础

银行展业三原则是一个成体系、成系统的管理概念。 “了解你的客户”,最早由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 《关于防止利用银行系统进行洗钱的声明》( 1988年) 中提出,现已成为反洗钱领域的基础制度。在较为成熟的国际市场, “展业三原则”的实践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一是识别客户。 在客户关系的每一个阶段包括建立账户、进行交易等,银行必须明确规定对客户身份的识别,确保客户使用他们的真实身份从事金融活动。二是监控交易。银行需要持续监测客户的信息和行为,应依据客户所在地、资金来源地等标准划分客户风险等级,对高风险账户或活动进行额外审查。三是风险管理。银行应建立独立的风险控制部门,明确合规风险管理架构及职能,明晰银行内部各部门的责任及目标,制订针对全系统的培训计划,不同条线应按照较高标准统一制定有关政策和程序。四是外部环境。在较为成熟的国际市场,配合市场主体落实 “展业三原则”的外部环境通常涵盖较为完善的信息服务以及较为发达的中介服务等。

截至目前,外汇局新出台的重要法规中有6项是以银行展业三原则为支柱的,分别为: 2013年7月实施的服务贸易改革法规; 2013年12月出台的完善银行贸易融资业务外汇管理政策; 2014年2月对上海自贸区外汇管理试点的批复; 2014年4月出台的跨国公司集中运营管理规定; 2014年6月印发的 《银行办理结售汇业务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 和 《银行对客户办理人民币与外汇衍生品业务管理规定》 对银行履行展业三原则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一是客户调查; 二是业务受理; 三是持续监控; 四是问题业务。

“了解业务、了解客户、尽职审查”是 “展业三原则” 的主要内容,而支撑起整个 “展业三原则” 的真实内涵, 则要依赖于银行健全已有的内部管控体系,包括组织架构、 内控制度、业务流程、检查监督和系统建设等。

2银行落实展业三原则方面存在的问题

2. 1银行内部管控制度较为粗放

一是业务发展与内控建设存在矛盾。银行在为客户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履行展业三原则,犹如同时扮演运动员和裁判员的角色。出于维护客户和自身盈利的目标考虑,内控制度建设表面化现象较为严重。二是对人员的控制不足。检查发现,银行的内控制度形式上对业务控制得多, 对从业人员控制得少,缺乏明确的组织架构、岗位职责及人员控制。如对绝大部分外汇业务均制定了相应的内控规范, 但是缺少对相关外汇业务人员控制的组织架构及业务流程等方面的要求。三是制度执行存在偏差。在现有制度中通常仅提出业务管理的原则性要求或禁止性规定,即 “做什么” 的要求,但对于应采取何种内部控制措施和程序落实控制目标,即 “怎么做”,却没有建立明确的规定,导致各条线、 各机构对制度认识不一,执行层面出现偏差。

2. 2内部监督与控制有所欠缺

一是部分银行将内控制度与业务流程混淆。检查发现, 部分银行将内控制度与业务流程相提并论,甚至存在着用业务流程或操作手册代替内控制度的现象。二是分级管理制度与授权制度不清晰。一些银行对内控制度中分级管理与授权制度方面的要求执行不到位,主要原因在于这些银行的管理层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对相关外汇政策法规了解不足,因顾虑政策风险责任,没有有效落实分级管理规定。三是内控制度约束力不足,难以发挥有效作用。一些银行的内控检查存在着走过场、形式化的现象,在调阅内控检查报告时,基本上是避重就轻,有的银行甚至全年没有上一级的内控检查。

2. 3尽职审核表面化,规则性监管落实有待加强

随着同业竞争加剧,外汇业务规则性监管让位于业务发展,为完成业务发展目标,部分银行出现对异常业务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定程度上放任违规业务发生。一是了解客户不够,客户尽职调查成虚设。银行只关注自身资金安全,对收支真实性不关心,尽职调查不到位。二是审单走过场,真实性审核被架空。银行审单敷衍了事,对于单证的表面真实性、单证之间的一致性审核不到位,单证与交易无关联性等审核不严。

2. 4尽职审查手段较为单一,难以满足原则性监管要求

原则性监管是一种无形监管,要求银行在审核有形单据的同时,对客户交易的合理性、可能性、逻辑性以及诚信进行综合判断。目前,银行了解客户身份、客户交易和尽职调查的手段单一,仅通过考察企业经营场所、人员沟通谈话、 查阅报表资料等传统方式获取信息,缺少第三方信息支持, 难以深入掌握客户真实经营状况。对于境外主体身份信息等要素,境内银行缺乏调查手段和渠道,更多地依靠企业自律。

3对策建议

3. 1建立统一高效的内部管理制度

一是建立规范的制度更新机制,通过定期修订或及时废止原制度相关条款的方式,反映业务流程或管理要求的变化,确保日常监督的有效性。二是建立层次分明、结构清晰、定位明确的制度体系,从定位、所属层级、责任主体、适用范围、维护管理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三是制定识别和描述业务流程风险和控制的制度,增加对流程目标、潜在风险和内部控制措施的对应关系的描述,减少执行层面的偏差。四是制定健全的跨部门业务流程制度。建立完善的跨部门的业务流程制度,对这些部门在业务流程中涉及的具体控制环节进行详细说明和要求,明确规定在业务流程中涉及的信息系统控制,形成自上而下的统一规范。

3. 2以 “了解客户、了解业务、尽职审核” 为中心履行好尽责义务

一是履行好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客户尽职调查,全面把握客户情况。二是以交易为核心履行好真实性审核职责,确保交易凭证真实有效,交易事项符合其经营范围,交易规模符合其经营情况,交易条件符合一般商业原则等。三是以单证为重点履行好一致性审查职责,确保交易单证符合现有政策规定,交易单证之间内容一致,且与外汇收支相互印证。

3. 3加强数据信息共享,提高展业三原则实施效率

重视业务系统建设,提高数据自动提取程度,同时借助系统取得相关数据支持,对企业涉及海关、税务、审计、物流及外汇收支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进而甄别业务真实性, 提高业务判断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第三方的信息支持有助于银行了解客户身份以及开展尽职调查,从而掌握客户真实经营状况。尤其是针对涉外主体信息,通过黑名单制度、征信记录监测体系等,银行可以有效掌握企业信用、违规记录等,减少信息不对称情况。

参考文献

[1]肖胜.关于银行展业三原则的思考[J].中国外汇,2014(9).

胃病饮食三原则 篇3

1.饮食有节:要“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若饮食过量,或暴饮暴食,势必加重肠胃负担,在慢性胃粘膜炎性变化的基础上,胃的功能更易受到损害,使病情加重。

2.搭配合理:要注意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蛋、牛奶、肉類、鱼类、豆制品以及绿叶蔬菜,以增加蛋白质与维生素的摄入,这样更有利于胃粘膜的恢复。要根据病情搭配饮食,如果病人胃酸过少,应经常吃一些酸味食物,如酸牛奶、醋烹菜肴以及酸味水果(如山楂、苹果、橘子、萆莓等),以刺激胃液分泌,帮助消化,增进食欲;如病人胃酸过多,则应忌食容易产酸的食物,如蔗糖、甜糕点、红薯以及刺激胃酸分泌的浓茶、咖啡、酒类、浓肉汤等。为小和胃酸可经常吃一些碱性食物,如苏打饼干、烤馒头等;若患者有明显腹胀时,应尽可能不吃或少吃容易产生胀气的食物,如土豆、红薯、洋葱、煮黄豆等;伴有贫血的病人,应多食含铁丰富的肝、瘦肉、动物血、芝麻酱、黑木耳及绿叶蔬菜等。

职场三原则 篇4

职场三原则之懂得保护自己。如果一个人在职场中不知道要保护自己,不晓得什么时候就莫名其妙的被人陷害而被辞退,还谈什么职业发展?因此,在职场上必须要有防人之心,不能一味的埋头苦干,要谨言慎行,不要轻易触犯他人的利益,保护好自己,才是职场中的立身之本。

职场三原则之讲话要看时机。不同的话要在不同的场合和时间说才会起到作用,如果没有把握好时机,还会给自己带来灾难,

不要当面反驳上司的观点,建设性的意见可以在私下单独和上司说,在说话的过程中要看对方的反应,察言观色在这里很重要。

职场三原则之处事要圆滑。不要以为你说的`是真理就可以为了追寻真理而把职场搞的人仰马翻,极端的处理方式是职场上所忌讳的,在职场中追求绝对的公平和真理是没有必要的。最重要的不是强调自己是否是正确的,而是找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这点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协调能力。

《黄帝内经》养生三原则 篇5

首先讲“清积”。中医有个概念叫“积聚”。积聚分为:气积、血积、食积、酒积、痰积、肉积、水积、乳积……这些积滞犯于经络则经络湮瘀,犯于血脉则血脉阻塞,犯于五脏则五脏受累,犯于筋骨则筋骨获殃。究其积聚的成因,中医认为有外因和内因两大因素。所谓外因,中医认为是“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的侵害;所谓内因则是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习惯造成营养过剩、运动量减少使营养物质不能消耗利用而积存体内、或因情志抑郁造成阴阳代谢失衡、有毒物质和惰性物质不能及时排泄而滞留体内,这就是造成积聚的主要原因。

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积为百病之源,先积而后着风。我们不妨结合积聚的成因来看一下现代疾病及亚健康症候群中没有一个不与积聚有直接因果关系,故有十人九积之叹!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积聚不除,人何以堪。《内经·汤液醪醴论》针对上述“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驰坏,荣泣卫除”的普遍现象,响亮地提出了“清积”这个典型的调治原则,用清泻祛积的方法,疏通洗涤脏腑血脉,这样才能达到精神自生,形体自盛,骨肉健壮,健康长寿的目的。

其次讲“和中”。和法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内经·五常政大论》指出,无疾者求其藏,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和其中外,可使毕己。大意是:由于积聚糟粕长期盘踞在人体内,不同程度会给各脏腑功能造成一定的`损害。如同盗贼潜入家中,必先开门驱贼,就是先以药祛积,无积后当求其藏,食以随之,以食疗调其肠胃,和其中外,修复藩墙,方可万事大吉。“中”从广义讲,泛指体内腹腔,有“中府”“中州”之谓;狭义讲,指的是脾胃或消化系统。中医对脾胃及其功能高度重视:“脾胃者后天之本”,认为人的健康长寿与否,根本取决于脾胃的壮旺与否。再者,脾胃为人体营养敷布的总枢机关。《内经·经脉别论篇》指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入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由此可见,脾胃不但吸收水谷精华,分布人体所需营养,而且还有统调脏腑阴阳,经络血脉的关键作用,中医所说的“得胃气者生,失胃气者死”就是这个道理。从这上面看,调理脾胃、和其中外的养生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第三就是“养元”。元气是人们安身立命,健康长寿的总宰。是人体精、气、神统摄的总汇。清代医学家徐灵胎这样描述说:“元气者,视之不见,求之不得,附于气血之内,宰乎气血之先,其成形之时,已有定数”。并说:“无火而能令百体皆温,无水而能令五脏皆润,皆赖此也”。这就是说,元气是人的生命之本,生命之源。虽然它是视之不见,求之不得,但它却是实际存在的,并且对人的身体健康,生命寿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还把元气对于生命比喻为薪柴与火的关系:“譬如置薪于火,始燃尚微,渐久则烈,薪力即尽,而火熄矣。其有久暂之殊者,则薪之坚脆异质也”。大意是:生命的长短,取决于元气的盛衰,就像火燃的久暂,取决于薪质的坚脆是一个原理。谈到养,很多人就会认为养就是补,这是一个误区。养和补是不是同一个概念?并不尽然。

高考记叙文指导三原则 篇6

生活是包罗万象的,即便一部长篇小说,也不可能涵盖生活的全部。因此,一篇800字左右的记叙文要想写出自己平常的经历及感受、感悟,大家就必须学会灵活描述,突出重点。

其基本原则有三:

一、事要“紧”

生活是一条河,它总是按照自己的节律向前流淌。如果我们将之原封不动地搬进作文,那就成了记流水账,既无“看头”,更无“兴味”。因此,在写作文时必须剪除与主旨联系不紧密的旁逸斜出之枝,留下紧扣文章主旨、凸显人物性格特征的典型事件之干,只有这样,才能使叙事的线索更明晰,故事的发展更紧凑,矛盾的冲突更集中,桥段的设计更精彩。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尺水兴波,抓住读者的眼球,让读者产生阅读的冲动。

二、情要“炽”

季羡林说:“要勉强说愁,则感情是虚伪的,空洞的,写出的东西,连自己都不能感动,如何能感动别人呢?我的意思就是说,千万不要勉强写东西,不要无病呻吟……我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凡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决不下笔去写。”所以,我们要饱蘸那些至今想来仍让自己怦然心动的情怀,一想起来就让自己感慨唏嘘的`情结。这样写出的作文才能拨动读者心底那根最柔软的琴弦,让读者的眼泪跟着你一起飞,才能与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三、理要“切”

记叙文中的“理”不是通过“说教”来表示的,而是通过“写人记事”来昭示的。好的记叙文叙事写人自然生动,与生活紧密相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悟非常真实、具体。所以在记叙文中说理时,要揭掉那些为吸引眼球而粘贴在文章里的“高大上”哲理标签,融入自己心底最真切的那份感悟,洗尽铅华,回归生活,触摸生活,品味出生活的真滋味。只有这样,我们的感悟才能接地气,食烟火,散发出青少年身上特有的青涩之味、牛犊之气,让读者发出“于我心有戚戚焉”的会心一笑。其实,读者心底真正想读的并不是一个个小老头、小老太念的“老人经”,而是一个个活泼少年闪亮的双眸中折射出来的发现“灵光”。

数学工具使用三原则 篇7

对教师而言, 凡是教师用于数学课堂教学, 进行日常数学备课, 数学课件制作, 编写数学试卷等, 有利于课堂教学, 能改变教师教学方式的, 就是数学工具;对学生而言, 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改变学生学习方法, 降低学生学习知识难度, 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探索与实践的, 都可以成为数学工具。那么, 教师怎样才能使用好数学工具?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掌握数学工具的使用原则?结合日常的数学教学工作, 笔者也谈几点看法。

一、数学工具的使用应遵循创造性原则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 教师和学生经常需要借助一些数学工具来完成教学和学习, 但是现有教科书和教师用书中并没有涉及到数学工具的种类, 这就需要数学教师要根据教材、教学条件、学情等因素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一些生活中简单的、常见的物品, 来帮助师生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如,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中的“10以内数的比较大小、加减法”教学和二年级上册中的“表内乘法”教学, 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扑克牌作为数学工具。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扑克牌的点数、花色、张数的特点进行数学概念的生成和理解。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目的, 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使这种随处可见、方便、好玩、易于存放的游戏工具, 变成教师和学生喜欢的数学工具。

二、数学工具的使用应遵循实用性原则

案例:《圆的认识》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 你们会画圆吗?请你充分利用手中现有工具画圆。 (学生准备的工具有:铅笔、直尺、量角器、茶叶桶、瓶盖、圆片、毛线、铁丝、圆规等。)

生:自主动手画圆。 (有的用两支笔画圆;有的依靠圆形实物画圆;有的围绕一点拉线画圆;有的用量角器画圆;有的用圆规画圆。) 学生汇报各自画圆方法。

师:总结并肯定学生画圆方法。重点介绍用圆规画圆的方法。边画边讲解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

生:自主总结半径、直径的定义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类似像上述案例中通过使用一些简单、常见的数学工具动手操作画图来帮助师生开展教学, 这种方式在数学教学中经常会用到。由此不难看出, 在课堂中师生使用的数学工具并非十分先进、复杂。因此, 使用数学工具首要考虑是否实用。作为教师上课之前就要对所授教学内容进行认真分析, 对数学工具要精心安排, 在关键的时刻进行展现,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数学工具的实用性作用。日常教学中数学工具的操作最重要的是过程, 主要目的是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 化解教学难点, 同时还要体现出数量间的变化。以此为基础, 教师再加以归纳、总结、提炼, 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实现学生掌握知识点方面质的飞跃。

三、数学工具的使用应遵循生活化原则

数学来源于生活, 植根于生活。数学本身作为一种工具, 就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学生课内操作, 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课外实践, 巩固课内知识。作为教师更应在平常的教学中, 将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实际中, 从充分应用身边实物出发, 从身边实例出发, 带动学生深入生活, 用生活中的一些用具解决和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充分发挥数学工具的生活化作用。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学生整合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中的《旋转》一课, 利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钟表的指针和学生喜爱的风车作为数学工具, 并让其旋转。学生通过实物旋转, 认识了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 进一步明确旋转的含义;通过学生在钟表和风车上亲手操作实践, 自主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之后, 领会了较为抽象的旋转中心、旋转角、旋转方向、旋转对应点等数学术语。本节课所借助的数学工具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 从生活中信手拈来物品, 不仅充分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还利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 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这些数学工具在课堂中的操作,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充满数学, 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觉性。

班级管理三原则 篇8

关键词:班级;思维;管理;原则

原则一:抓最后三位

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时候不要太泛,凡事情一泛就会感觉手忙脚乱、应接不暇、疲于奔命。比如说做操之前的集合,有些班级的学生喜欢拖拖拉拉,总是比别的班级晚一些到,迟一些整好队,我们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也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有些老师在碰到这种事情的时候就只会大面积地训斥学生,甚至体罚学生跑步等。

但效果很不理想,时间一长学生抱成团抵触班主任,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经常出现场面失控的情况。其实,老师只要稍微转变思维,问题就会轻松解决,那就是抓后三位。

抓后三位其实就是抓典型,从小处着手,四两拨千斤。首先在班上提前宣布,明天的课间操集合,我将提前到田径场等候,抓最后三位才到位的同学。如果没按学校要求到位,将进行严肃处理,听到这话我想所有同学都不愿意做最后三位。果然,第二天第二节课一下课学生就往田径场跑,所有同学都按时赶到集合地点。但是,又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有些同学到场后不能迅速站位。于是我又提出要求,课间操到位后我将抓最后三位没站好的同学,就这样不到三天时间班级的课间操到得既快又整齐,这再一次验证了老虎来了跛子也是跑步高手。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老师不要大面积地针对很多同学,集中精力攻克重点对象,起到杀一儆百的效果,避免大范围的矛盾冲突。

原则二:半平方米原则

人的心理有一个特点就是给出一个条件或定一个规矩之后,就会在心理上形成一个约束,就不会轻易去触碰。在我现在所教的班级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就是学生喜欢左顾右盼,随便一点小事就喜欢相互交流,为此我给学生提出了一个半平方米的原则。

原则三:领头羊原则

一群羊要整齐有序地前行,必须有一只领头羊。同样一个班级要正气占上风,必须要有一群品学兼优的学生,所以班主任应该在班上选定部分学生作为尖子生,哪怕尖子生不多也要定性为尖子生来培养,有了一批这样的学生也就为其他同学树立了榜样,班级的前行就有了方向。

总之,管理班级还是有很多方法可循,以上只是我在班级管理中的一點心得体会,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启迪。

参考文献:

郝建荣,郝丽萍.班主任管理工作之我见[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4).

展业三原则 篇9

1、答案在文中

现代文阅读的答案很多情况下直接来源于文中或可以直接从文中提炼。这要求考生要培养自己的概括能力,确保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或主旨句,提高做题速度。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

现代文阅读篇幅较长,形容词、动词等词较多,考生在做题过程中应注意这些词对概括、重组句子的干扰,确保答案的凝练和准确。

3、分点分条作答

对于应试考试来说,让阅卷人轻松找到我们的答案采分点非常重要,这要求我们必须对答案的规划更有逻辑和层次,注意题目的分值,推算要答的条数,可以多写几条,确保得分。

展业三原则 篇10

微信号:lingoffcn

二维码:

新浪微博 @吉林中公教育

公务员考试面试指导:情景应变题答题三原则

一、情景应变题常见问题

一是缺乏良好的心态。对于公务员面试我们常说:“实力决定高分,心态决定成败。”很多考生不是没有实力,而是在面试时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入场后过于紧张、慌乱,尤其是遇到比较棘手的情景应变类试题时,由于精神过于紧张从而导致表现不佳。所以考生在考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二是自身定位模糊。在情景应变题中,不管题目中的情景如何设置,最后的要求都是给考生指定一个角色,考生以这个角色来解决问题。所以考生能否把这个角色界定清楚是答题的一个关键,比如最常见的是题目中没有指明考生是公务员的身份,但在答题中考生往往需要把自己界定为公务员身份。

三是缺少处理实际问题的经验。在情景应变题中,很多题目都是用人单位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工作设计的,比如涉及群众上访的题目。很多考生由于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导致答题没有针对性,不能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措施。这种情况下考生在备考时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报考单位的相关业务,尽可能地熟悉相关的工作,应届大学生更应该注意这一点。

二、应对情景应变题型三原则

(一)私事服从公事,以大局为重的原则

情景应变题所要处理的事情无非分私事和公事两种,私事包括个人之事、亲属之事、家族之事等,其表现形式就是为了私人利益或某部分人的利益;公事包括国家之事、单位之事、地方之事、村庄之事等,是一种以群体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公共事务。因此,如果在私事与公事发生冲突的情况下,要私事服从公事,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对于比较严重的突发性事件,必须坚持以大局为重。

(二)遵循轻重缓急,学会统筹安排的原则

在很多具体事情的处理上,我们不能够简单对待,应该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来正确处理。例如“你的家人给你打电话说你的母亲患病,已被送往医院,要你立即回家,但这时你的领导给你打电话,有一项重要的事情要你处理,你怎么办?”对于这道题目,虽然看望母亲属于私事的范畴,但如果牵涉到母亲的生命健康安全,我们就应该把看望母亲放在首位,工作虽然是领导交办的,但是目前还不是最紧急的,也没有涉及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我们可以汇报领导适当延缓处理或找人替代。这种处理方式就是在行动之前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统筹安排,而不是机械地照搬理论。

(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夏季心理调适三原则 篇11

夏季情感障碍症

“夏季情感障碍症”的主要症状是情绪烦躁、多变、爱发脾气、思维紊乱、行为异常、记忆力下降 ,对事物缺少兴趣 ,对人缺乏热情。

专家研究发现,人的情绪、心境和行为与气象条件关系很大,低温环境有利于保持较佳的精神状态,而在气温回升变化幅度较大时,人的精神情绪容易产生波动。在正常人中,约有16%的人在夏季会发生“夏季情感障碍症”,尤其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生理中暑和“夏季情感障碍症”的比例都会急剧上升。

当然,造成“夏季情感障碍症”的内因还是人体对环境的不适应,由此产生的食欲不佳、睡眠不足和体内代谢方面的紊乱,影响到脑神经的活动。新近发现,人的心理、情绪与躯体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互相联系、互相影响。那么,夏日里的心理调适应当如何进行呢?不妨参照以下3个原则:

工作有计划,生活有节奏

在夏日来临之际,要顺应夏季昼长夜短的特点,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计划和生活节奏,适当地减缓速度,并留有一定余地。每天、每月依照明确的安排平静地、有计划地进行工作。生活上要定时起睡,特别是睡好午觉,以保证充足的睡眠,这样可提高对外界变化的心理适应力。业余时间听听音乐,想想美好的事情,或去公园散步,郊游,尽可能让身体和思想获得充分地放松。

恬淡静养,处事泰然

人有各种各样的需求,也就是有多种“欲望”。但“欲”切不可“过”,如“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必然耗伤精神,影响身心健康。

夏季天气热,这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人们除了要在生活起居等方面顺应自然,防暑降温以外,“心静”也是抵御热浪的重要方法。民间早有“心定自然凉”的说法,《内经》中也强调:夏天“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这些观点,其实包含了一定的科学道理。现代研究发现,当人保持安静的心态时,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明显减少,因而基础代谢减慢,人们因出汗等现象而产生的“热感”就会减轻。所以,越是热天,越要“心静”。

多点幽默,笑口常开

幽默是一种高级的心理防御形式,用幽默来化解困境,转移内心不悦,可以维护心理的平衡。笑,能促进血液循环,运动全身肌肉,并产生深呼吸效果,使血中的氧含量增加。同时,笑可锻炼心肺功能,使消化液分泌增多,消化功能增强,并能刺激各种激素的分泌,促进新陈代谢。此外,笑还能振奋精神,消除烦恼,使人放松。所以,笑口常开不失为一剂延年益寿的良药。

企业有效治理结构三原则 篇12

治理结构有效率的前提是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相对应, 即责权利统一。要使治理结构具有效率, 首先涉及到的是决策者选拔机制。在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 企业家市场作为劳动市场的一部分, 有助于使有能力的决策者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那么, 谁是选择经营者的主体?现代企业理论认为, 只有拥有剩余索取权的人才能负责选拔经营者。这是因为, 谁拥有了选择和监督经营者的权利 (即控制权) , 谁就必须承担决策后果。一旦选错对象, 其剩余索取权就会贬值乃至丧失。这反过来也可以说, 若是让没有剩余索取权的人行使此类控制权, 他就会滥用这一权利, 即在不用承担决策后果的条件下, 控制权是无风险的, 是一种“廉价投票权”。一旦存在“廉价投票权”, 企业的决策往往是一种非理性的经济人行为, 企业的绩效就会受到影响。同样, 经营者一旦处于决策岗位, 便有了对公司日常经营管理的决策权, 这也是一种控制权。此时, 若经营者没有剩余索取权, 其决策也是不用承担风险的。若要让经营者有正确决策动力, 就必须赋予其相应的剩余索取权。当然, 这种索取权可以多种形式的, 既包括股权、期权, 也包括利润分成等等。

但是, 谁又有资格拥有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呢?这自然涉及到资产专用性的问题, 因为资产专用性对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影响很大。

企业专用性资产影响着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安排, 进而影响到企业治理效率。企业是一组契约, 企业所有权的配置或股权结构的安排是在制度一定的情况下当事人之间谈判的结果。而决定谈判成败的重要“砝码”就是资产的专用性。契约各方在企业中投入的资产专用性是不对称的, 专用性强的一方不得不承担专用性弱的一方 (或无专用性的一方) 的机会主义行为所带来的全部成本。因此, 只有把企业所有权赋予资产专用性较强的一方, 并由其监督专用性低或没有专用性的一方, 才可以确保合约的效率。

所谓资产专用性, 是指资源在用于特定用途以后很难再移作他用。资产专用性的特征决定了交易需要连续性, 如果交易过早终止, 所投入的资产因为很难改作他用或变现, 不可避免地形成“沉没成本”。这种“不可挽救成本”的存在, 使得交易过程中容易出现机会主义行为, 面临道德风险。一方面, 资产所有者有可能受到对方的讹诈, 被要求以较低的价格继续提供服务;另一方面, 在专用资产的服务购买者一方, 也有可能受到对方不继续提供服务的要挟。这样, 只要契约双方有一方投入专用资产, 一旦另一方提前终止交易, 投资一方就可能蒙受损失。因此, 资产的专用性对企业的股权配置和企业绩效的提高, 以及避免违约风险及交易费用的上升,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 传统的观点认为只有股东才是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惟一拥有者, 因为出资者在企业中投人了大量的专用性资产 (如专用设备等, 一旦挪为他用, 便可能一文不值) , 并且这些资产是可抵押的, 如果企业出现财务危机, 首先遭受损失的便是专用性资产。

可见, 这种“股东主权”式的单边治理结构在业主制企业、合伙企业及一些股东主导型公司是非常常见的。这不仅存在于实际的操作方面, 而且在人们的头脑中也形成了一种固化的观念。因为它毕竟在古典企业运行了几百年。然而, 现代社会几乎成了“公司社会”, 大量处于统治地位的公司 (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恰恰是偏离“股权至上”逻辑的。

从理论上说, 公司行为的物质基础是法人财产而不是股东的资产, 其权利基础是法人财产权而不是股权。因此, 公司的目标只能是确保法人财产的保值与增值。同时, 一些人力资本的所有者通过在企业长期工作, 形成了专用性资产, 拥有了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的能力, 他们也要参与企业的收益分配。

显然, 不仅是投入物质资产的股东, 债权人、经营者、工人等等都为法人财产的保值和增值作出了贡献, 都可以享有法人财产的收益。所以, 公司应归利益相关者共同所有, 他们通过剩余索取权的合理分配来实现自身的权益, 通过控制权的分配来相互牵制、约束, 从而达到长期稳定合作的目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一个有效率的企业治理结构, 在于责权利对等基础上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长期合作。基于这一认识, 威廉姆森把资产专用性归结为企业存在的重要原因, 它一方面推动着企业一体化的发展, 促进企业规模的扩大, 另一方面, 给具有高度专用性的人力资本一定的股权安排, 保持企业内部的稳定以及避免讹诈等机会主义行为的产生。

中国的民营企业在提高企业绩效的过程中就是沿着这两条线索分别展开的。 (1) 中国的家族企业在通用配套零件的选择上, 一般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实现合作, 对那些具有专用性的资产投资生产特殊零部件的企业, 经常采取建立全资子公司或收购控股的方式, 由市场契约走向企业契约, 由外部交易变成内部交易, 这就避免了一体化后的高强度激励, 转而实现低强度激励与追加选择干预手段相结合的模式。 (2) 对拥有专用性人力资本尤其是专有性人力资本的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 给予一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 使他们从固定的支薪阶层变为了资产的所有者, 最终达到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激励相容”、相互促进, 一定程度上避免因专用性资产存在所造成的交易风险和交易费用过高的问题。

民营企业的股权结构的变迁必然以家族成员的可控制为标准, 民营企业的创始人不仅拥有企业的物质资本, 而且还是重要人力资本的供给者, 通过他的努力, 能够有效地保证资本的增值。当然, 企业规模的扩大, 对资金、人才的需求就会增加, 资产专用性发生改变, 股权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但这些变化最终要以减少交易成本、增加绩效为目的, 并不是为股权结构变化而变化。从动态看, 一种企业制度能够具有适应性能力, 通过调整所有权的配置, 实现治理方式的改变, 达到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良性互补, 从而减少交易费用、达到总体激励, 这种企业制度就是具有效率的。

超越市场契约的关系契约, 会增进企业的治理效率。企业治理是保证契约各方参与人利益实现的方式, 关系契约和市场契约都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关系契约着眼于多次博弈合作, 而市场契约则表现为一次博弈, 二者之间相互补充, 共同推动着企业的治理效率。企业依靠市场而生存, 市场作为协调各市场主体之间关系的媒介, 依靠价格机制、交易规范以及所达成的契约, 相互制衡与协调, 成为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与其他治理相比, 市场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市场治理对重复发生的非专用性交易特别有效, 因为交易双方是否决定继续维持买卖关系, 还是以极小的成本去另寻交易伙伴, 只需从自己的经验出发, 做出有价值的判断。显而易见, 市场交易治理重要的是防止交易双方的机会主义行为, 通过有效的方式解决在交易过程中的索取权的冲突。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社会中, 人类的合作意味着交易范围的日益扩大。交易机会的增多意味着搜集信息、选择合适交易伙伴的成本日益增高, 即使当交易伙伴不履行合约的行为受到应有的惩罚, 这种管理和协调成本也会相当高。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有两个:一是实现一体化, 把有些部门纳入到层级管理, 这种做法涉及到企业对市场的替代, 企业对市场的替代会产生科层困境;二是以关系契约代替市场契约, 在一定范围的交易者群体中建立排他性俱乐部, 通过内生性的惠顾关系或俱乐部规范来调节他们之间的关系。

俱乐部规范可以有效地获得交易相关的信息, 并能够容易地把具有机会主义行为的交易者从“俱乐部”排除, 这种做法即使在发达国家也大量存在。像日本的汽车行业、意大利的服装业和德国的机械行业, 供应关系的协调通常不是依赖一体化 (层级控制) , 而是依赖关系合同的方式。关键是这种关系合同能够得到相互尊重, 不被任何一方的机会主义行为所破坏。前提是必须建立一种行骗会立即受到严厉惩罚的预期。

这种关系契约中存在着契约性团结或共同意识, 能够通过一系列非正式规则确保当事人之间关系的稳定性。交易关系中的复杂的相互依赖性使当事人必须就某些事件或交易本身达成共识。这种共识的达成具体表现为当事人之间相互的沟通, 不仅是信息上的, 还有情感和意识形态上的。在沟通的过程中, 习俗、文化和正式制度会产生, 并用来规范交易过程中当事人的行为, 从而节约交易成本。另一方面, 正式和非正式的沟通有助于形成当事人之间的信任, 从而使他们相互之间的合作成为可能。

另外, 当交易各方合作出现不确定性时, 也要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规则来处理。正式规则涉及关系交易中可度量的一面, 能够解决预先规定好的情况, 及时处理可预见到的未来变化, 非正式规则涉及关系交易中不可度量的一面, 由于合作本身的某些模糊性, 或突发事件的不可预见性, 交易各方为维持相互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 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彼此沟通, 达成相互谅解, 共同寻找应对方案。由于有限理性和交易成本的约束, 企业之间的合作必须通过正式的契约关系建立起来, 但又必须依赖非正式的契约关系来运行。企业在一个动态成长过程中, 由于专门知识的积累, 企业的权威关系会发生转化, 企业作为一种契约, 与市场契约相比少了些契约自由, 多了些约束和制衡。

【展业三原则】推荐阅读:

上海会展业的发展07-03

德国会展业发展经验及借鉴07-16

上一篇:电车模拟题下一篇:写作指导论文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