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精神(精选8篇)
××一中团委
五、活动具体内容
(一)“传承长征精神、弘扬民族精神”系列活动启动仪式
(二)系列活动
1.“弘毅杯”有奖征文
9月15日——9月28为征文时间。
2.在党、团旗下的宣誓(十一前后)
3.扫烈士墓、瞻仰先烈
4.演讲比赛——主题:《闪耀青春.秀我风采》(十一前后初赛)
5.广播站
①倾诉心声,给教师点歌活动
②缅怀革命先烈、畅谈理想活动
6.主题电影展播
(三)“传承长征精神、弘扬民族精神”系列活动闭幕式
一、传播的重复性与模糊性
讨论雷锋精神的形式意义并非否定其内容意义, 因为虽然其诞生之初的阶级色彩较浓, 但其能够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 是与其从人性角度出发, 强调人性之善, 以“助人”实现人性的圆满有着极大关系, 这种深刻的人文关怀是永恒的, 具有强大力量的。然而雷锋精神的内容并非是传播活动发挥效果的重点, 以下从两个方面论述雷锋精神传播中的信息和内容的有限性。
(一) 传播信息的大量冗余重复
每年3月5日《人民日报》对于雷锋精神相关新闻、信息的传播存在大量的冗余重复, 表现为有关人发言内容的重复、相同事迹报道的重复、同类型活动报道的重复以及宣传用语的重复。这些重复固有加深受众印象的作用, 但是与第二次宏观效果论重新发现媒体能力所提出的社会控制论, 即强调媒介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 并成为一种行使社会或政治权力的工具有着显著不同。第二次宏观效果论强调媒介对于社会的全方位笼罩, 其对于同一题材大量重复的报道是加强社会控制的有效手段之一, 然而对于雷锋精神的重复密集报道显然与这种社会控制差别甚大。第二次宏观效果论强调的是作为整体的媒介机构长时间的集中报道, 而雷锋精神的重复密集报道仅局限于每年中的一天 (3月5日) , 报道角度一致, 报道题材基本限制为两类:一为中共中央领导人对于雷锋精神的讨论与发展, 二为部队战士与全国人民学雷锋活动与表彰。其大量的重复报道限制了传播的信息量, 而其集中于一天的报道方式削弱了信息到达的效果, 由此可见, 雷锋精神本身所传达的信息量和到达率都是有限的。
(二) 主体和内涵的易变性
50年来在《人民日报》的报道中学习雷锋精神的主体和内涵是不断变化的。学雷锋的主体到底是党、部队战士还是全国人民, 在《人民日报》的宣传中都有过不同的表述, 并且学雷锋的根本与内涵的表述更是几经变化, 没有统一的表述。
1970年3月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做毛主席的好战士》:“学习雷锋同志的光辉榜样最根本的就是学习雷锋同志听毛主席的话, 做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先锋战士。”
1982年3月5日《人民日报》第一版《推动学雷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沈阳、济南、福州、广州部队分别召开大会或经验交流会》:“应当以雷锋同志为榜样, 迅速投身到‘群民文明礼貌月活动中去’, 投身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中去, 为在新时期把部队建设成为经得起真枪实弹和糖衣炮弹考验的钢铁长城而奋发努力。”
1991年3月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接见“雷锋团”的讲话》 (江泽民) :“……学习雷锋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 学习雷锋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 学习雷锋的奉献精神, 学习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根本内容的变化一方面有着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 但另一方面, 其易变性也充分说明了内容本质的模棱两可, 不具备稳定性。但是内容的不稳定性却能够保证延续近50年的稳定传播, 可见雷锋精神的传播并不依赖于其内容, 更不可能直接服从于传递的功利性目的。与之相对应的是雷锋精神本身所具备的象征性与仪式性。
二、雷锋精神的符号性与其传播的仪式性
在一种认知体系中, 符号指代一定意义的意象, 政治符号则是为了指称一定的政治观点, 发挥政治功能。政治功能可被区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在建构权力结构和秩序方面所承担的组织性功能, 体现了象征符号作为技术策略的工具价值。另一类是在为权力体系做合法性论证时所具有的文化性功能, 展现了象征符号作为政治文化产品的人文要素。毫无疑问, “雷锋精神”并拥有政治力量, 具备政治符号功能, 其中以人性为出发点增强社会凝聚力的功能, 契合第二类政治符号所发挥的文化性功能, 而各地此起彼伏的“学雷锋活动”则“铸为群众向往之标志”。
而其传播正是以极强的仪式性来形成一个稳定的政治文化场域。其所设立的3月5日“学雷锋日”以及已成为“学雷锋日”传统的“学雷锋”活动是其仪式性的重要标志。而为了实现传播, “雷锋精神”的传播常常要求某种“表演”成分, 通过报道表彰“学雷锋”先进人物的会议、雷锋故事诵读以及报纸所筹集的以“雷锋精神”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创作, 包括诗歌、剪纸作品以及绘画。同时, 近50年雷锋精神的持续报道十分稳定, 进一步维系了符号体系构建的仪式与文化场域的形成。而信仰符号在传说中的形象和释义会不断强化其象征意义。对于信仰符号的释义力量往往来源于其信众而非社会权利者。雷锋精神作为政治符号的内涵同样是在受众的长期反馈中逐渐形成加强的, 这也是在传播过程中其内涵不断变化的内因。
三、雷锋精神的受众效果
研究在中长时间段中的持续传播所带来的受众效果, 无法避免讨论意识形态。同时由于意识形态并非稳定不变, 为了避免得出的结果仅仅是一时一地的事实概述, 传播学者们通常需要绕过曼海姆悖论进行讨论。其主要策略有三种:第一, 把传播看做是一种行为科学, 其目的在于阐明规律;第二, 把传播看做是一种正规的科学, 其目的在于阐明结构;第三, 把传播看做是一种文化科学, 其目的在于阐明意义。在雷锋精神传播的效果研究中, 传者不符合结构研究的条件, 更难以对不同时间段的受众做出准确的效果测量。但是, 在对《人民日报》的传播规律进行分析后, 可以发现雷锋精神的文化意义则十分清晰。
50年来, 雷锋精神的传播难能可贵地实现了传送者和接受者的内在满足。它所带来的传播效果并非从某种工具性目的出发而得到实践的。雷锋精神无法使传者直接得到政治利益或控制力量, 但是雷锋精神却以共同的政治信仰和情感为基础, 在“庆典式”的集中报道中, 加强了大众的社会共识, 促进了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 从而维系了社会的稳定。这种结果是以不确定的方式与大众在接触集中性传播的过程中产生联系, 实质上符合了人类文化的“潜在功能”。
四、作为文化的传播
自詹姆斯·凯瑞在《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中提出传播的“仪式模式”, 就极大地拓宽了传播学视野。《人民日报》对于雷锋精神的传播符合了这一传播范式, 然而传播的仪式模式 (展现模式) 所涵盖的却是作为整体的传媒机构在长时间对大量事件进行报道所形成的传播模式。因此, 《人民日报》符合了一种“仪式性”的传播, 却并非是“仪式模式”的传播。
而同时, 以文化批评视角来研究传播从来就不是传播学的主流, 但文化因素在传播中的作用不可被低估。雷锋精神之所以能够在近50年的传播中如此稳固, 其选择的传播方式固然发挥了作用, 但是根本因素在与其具备人文关怀的出发点, 同时其与时代相结合所形成的政治文化, 超越了政治本身, 具有覆盖社会各个阶层、各个方面的影响力, 不应当作单纯的政治工具来看待。
参考文献
[1] (美) 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M].丁未 (译) .华夏出版社, 2005.
[2] (荷) 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J].崔保国, 李琨 (译)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3]马敏.政治象征符号的工具价值分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04.
[4]张生.论汪伪对国民党政治符号的争夺[J].抗日战争研究2005 (2) .
[5]段文艳.符号象征·集体记忆与民众信仰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 2011 (3) .
关键词:祭火仪式;神话仪式学派;原始宗教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010-02
早期的蒙古人分为森林部落和游牧部落,森林部蒙古人生活在贝加尔湖、叶尼塞河上游及额尔齐斯河沿岸的森林中,游牧部蒙古人生活在从呼伦贝尔湖到阿尔泰山脉一带的广阔草原,过着“逐草地而居”的生活。当时蒙古族居住地区冬季十分寒冷,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却无力改变,这就使人们对大自然产生了恐惧又不得不依赖心理,并进一步发展为崇拜心理。火的出现给游牧民族带来很大帮助,改善了他们的生活及环境,因此在古代蒙古人的心目中,火是上天的使者,生产生活的依托,也是精神支柱。“……上古的朝代,从草中取来火绒,成吉思汗把它点燃,用黄油白蜡把它祭祀,用酸奶、甜酒把它供奉;于是它便烧起冲天的熊熊火光,发出盖世的融融热量”,{1}足以证明蒙古族对火的崇拜和依赖。除了天和地,火是蒙古族最为崇敬的自然现象之一。蒙古族萨满师认为,火神可以赐予人们他们想要的一切,也可以赶走妖魔鬼怪,能治愈病痛,造福于人类。祭灶、祭火习俗是蒙古民族古老文化习俗,有漫长的历史。蒙古人认为,先祖灵魂是氏族、部落和家庭的保护神,而火是先祖赐予后人的圣物,这就把对祖先的崇拜和火的崇联系了起来。同时蒙古民族认为火也是家里的传宗接代的象征,所以蒙古人通常把最小的儿子叫火种,由他继承家业。《蒙古秘史》记载,即帖木真(成吉思汗)和哈萨尔因为他们同父异母的弟弟别克帖儿和别勒古台抢了他们的鱼,射杀别克帖儿时,别克帖儿喊道:“勿毁我炉灶,勿抛弃别勒古台!”{2}这说明成吉思汗时期蒙古人对火就有崇拜心理。
一、祭火仪式
农历腊月二十三或者二十四是蒙古族传统的祭火的日子。在这天,蒙古族民族会以家庭为单位举行祭灶仪式,称为“祭火”。关于祭火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农历腊月二十三,传说是火神密仁扎木勒哈降生的日子,蒙古民族举行隆重的祭火仪式来庆祝,户户都在家里祭祀火神。另一种是自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夜的七天之内,灶神爷会上天并且向玉帝汇报该家庭这一年的表现,直到初一才会回来。玉帝根据灶神爷的汇报来判定每户人家的善恶表现,并以此确定赏赐还是惩罚。由于蒙古民族日常生活离不开火,所以蒙古族认为火能够洞察一切,认为火是上天派来视察的使者,火神所说的话关系到来年的丰收、运气、财富。所以在他临走之前好好款待,以求来年一家的平安以及畜群兴旺。所以在每年农历二十三日的晚上,当天上星星出来的时候,蒙古人就开始祭火仪式。各地区蒙古族的祭火仪式大同小异,人们把火撑子里的灰烬清理干净后用蓝、白、红、黄、绿五色布条装扮火撑子。五色布条分别代表蓝天、白云、红教、黄教和草原。点燃火撑子里面的干牛粪,全家人乐融融地围坐在圣火四周。火撑子前面的供桌上放满祭品:羊胸骨架、牛胫骨、羊排骨,五谷杂粮、五色布条、奶食品、香、杜松叶。祭火时,主人将系着五色彩绸的布条捆插在蒙古包的门媚上,并将劈成细条的柞树置于火撑子四根支柱的上端,然后牧主跪在门口,向火里投祭品,并祈祷灶火神上天说好话,保佑全家幸福安康,牲畜兴旺。祭词里说道:
“九十九天神创造的火种
也速该祖先打出的火苗
圣主成吉思汗燃旺的火灶
众蒙古部落承袭的遗产……
祈求火神保佑我们家
赐予健康、繁殖、财富和美好的前程!”
一家老小高挥双手大声喊:“呼瑞!呼瑞!呼瑞!”然后向火撑子叩拜。西部牧区大多是周围的家族或着整个嘎查共同举行祭火仪式,东部农区的蒙古人祭火大多数都是以家庭为单位。{3}
蒙古族的祭火习俗源自于古代原始宗教信仰。神话-仪式学派认为,仪式的目的是从现实的角度表现一种状态、处境或者说过渡,蒙古族祭火、祭祖也是如此。
二、祭火的含义及价值
蒙古民族对火与火神的崇拜是一个原始信仰。蒙古族萨满师认为,火神可以赐予人们他们想要的一切,也可以赶走妖魔鬼怪,能够治愈他们的病痛,造福于人类。因此,从古至今蒙古人都传承了敬火习俗。火神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观念贯穿于蒙古族的狩猎、放牧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蒙古族民歌:“青烟冲入云端,热力可达九天,脸像绸缎般闪光,面似油脂般发亮……那发亮的火神圣母啊,我们向您敬献奶油和肥肉;我们向您敬献醇香的奶酒,祈求您最大的福分,让我们在幸福中永生。”在古时候,人们对于大自然的抗争是非常有限的,火的产生给游牧民族带来了很多好处,比如防范野生动物、冬天取暖、煮食物等。他们认为火是长生天的恩赐,所以对火产生崇拜心理。在萨满教的一系列仪式,首先都要装饰火撑子,并且给火神献上最为纯洁的奶食品以及最好吃的肉食品,以示对火神的崇拜。神话-仪式学派认为,原始宗教出于部落、群体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所以主张从社会的、集体的视角来考察崇拜仪式。弗雷泽在《金枝》中认为:“为了个人利害而实行的巫术是‘个体巫术,为了部落共同利益而实行的巫术是‘公众巫术。”哈里森则认为:“巫术、仪式必须具备集体情感性,集体是情感的定语,因此情感不能是个人的、利己的,必须是整个部族共同的情绪体验。”{4}仪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它的集体性,是由若干个有着相同情绪的人们共同做出的行为。蒙古族祭火仪式也是出于整个部落安全、草原的美好以及畜群的兴旺的目的。
巫术、宗教、科学分别代表人类认识世界的三个依次递进的阶段。起初,原始人相信宇宙间存在一种至高而恒定的超自然力量,万物——包括神,都服从于这种力量。他们基于两种最简单的思维,即类似联想(认为类似的物体具有类似的能力,能导致某种类似的效果)和接触联想(认为不同物体一旦有过接触就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切割不断的关联力,此后只要通过一定方式,就可以使这种关联力发生作用)。{5}祭火是牧民精神需求重要依托,也是牧民们对于长生天的祭拜,是人神交流的一种方式。其实宗教崇拜、崇尚“神”也是统治人类的社会力量的化身。因为每个个体都无法抵制社会力量的强制力和压力,从而产生一种“错误”的思想,认为在人之外存在着一种或者其他几种必须依附的神秘力量。特别是在建构某种权力关系的时候,这种策略有利于建立权威,进而巩固其统治地位。后来随着祭火仪式的发展和变迁,祭火这一仪式有了更加科学的内涵,有了文化生态学的意义。这一仪式不仅体现了人对环境的简单的生物上的适应,更能阐述了不同地域地区的文化特性,增加了人与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把人们紧紧联系在一起,增强了社会凝聚力。同时,通过仪式,人与环境互相融合、互相建构,达到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状态,从而实现了人和环境的和谐统一。
三、结语
蒙古族祭火不仅表现蒙古族对火的崇敬,更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尊重,这是维系民族信仰的重要途径,是蒙古民族文化、草原文化的重要体现。蒙古族祭火习俗已经沿袭千年,至今还在发挥着它的功能,其强大的生命力值得我们去探索研究,以便在现代环境中传承下去。虽然现在火的功能已不如过去,但是至今人们仍然尊崇火,显然“祭火”的强大生命力,不是在仪式本身,而是在对“火”的信念。
随着传统民间文化与现代化的不断碰撞,造成许多传统文化都附于现代化特性,慢慢褪去应有的传统文化特色,这是现代化不可避免的“副作用”。对于现在的蒙古族来说,以往的游牧生活显然不能够适应现代化生活,从“逐水草而居”到定居生活是文化意义上的进步,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改变,但会对传统文化产生巨大的冲击。隆重而繁琐的祭祀仪式虽然不能适应当前的牧民生活,但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号牧民们都怀着虔诚的心送火神上天,祈福平安,期盼来年火神降福于家人。这既是对火及大自然的尊敬,更是对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尊敬。
注 释:
{1}乌嗯.蒙古族文化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
{2}余大钧.蒙古秘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3}荣丽贞.蒙古族的祭灶祭火习俗[J].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06).
{4}弗雷泽.金枝[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
{5}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参考文献:
〔1〕乌嗯.蒙古族文化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
〔2〕余大鈞.蒙古秘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3〕弗雷泽.金枝[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
〔4〕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5〕容观.关于结构功能分析——文化人类学方法论研究(之六)[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9,(03).
同志们:
在我市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全面开展之际,今天,我院在这里举行“弘扬红岩精神、健康进万家”活动启动仪式。参加今天启动仪式的有市委督导组、市卫生局和鼓楼坝社区居委的领导,首先,我代表x院党支部、行政对各位领导莅临指导表示热烈欢迎,并对你们长期以来对我院的关
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我院突出自身优势,拓展服务领域,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于2004年建成我市第一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覆盖东城街道鼓楼坝、渚堰塘、灌坝、长亭和皂角井等五个别居委12067户,居民37057人,我院先后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对重点人群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特别是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病、消化系疾病等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和专案管理。将预防保健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利用社区贴近群众的特点,落实预防保健工作,开展计划免疫和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取得明显的成效。同时还建立家庭病床,设立全科诊室,采取上门服务,电话跟踪病情进展等措施服务市民,为群众提供方便的基本医疗服务,受到好评。
这次活动的目的是: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卫生部《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以社区为依托,充分利用社区的资源和优势,面向社区家庭和社区居民,开展健康教育和卫生服务,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水平。同时,发挥医院广大党员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为民服务的过程中展示党员形象,体现党员先进性。这次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组织医院20名党员和社区医务人员组成“红岩社区卫生服务队”,分组深入社区居民家庭开展健康教育宣传,重点进行慢病随访和合理用药的指导。“弘扬红岩精神、服务社区居民,展示党员形象”就是这次活动的主题。
这次活动,是我院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具体体现。参加这次活动的全体党员和医务人员,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医乃仁术”的医德医风,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优良的服务态度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真正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把白衣天使的圣洁形象带给广大人民群众,为创建和谐社区、构建和谐南川作出新的贡献。
最后,我衷心祝愿广大市民都能享受到社区卫生服务带来的实惠,也期盼着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有一个灿烂的明天!
在我市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全面开展之际,今天,我院在这里举行“弘扬红岩精神、健康进万家”活动启动仪式。参加今天启动仪式的有市委督导组、市卫生局和鼓楼坝社区居委的领导,首先,我代表x院党支部、行政对各位领导莅临指导表示热烈欢迎,并对你们长期以来对我院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我院突出自身优势,拓展服务领域,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于~年建成我市第一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覆盖东城街道鼓楼坝、渚堰塘、灌坝、长亭和皂角井等五个别居委12067户,居民37057人,我院先后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对重点人群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特别是高血压、冠心并糖尿并脑血管并消化系疾病等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和专案管理。将预防保健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利用社区贴近群众的特点,落实预防保健工作,开展计划免疫和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取得明显的成效。同时还建立家庭病床,设立全科诊室,采取上门服务,电话跟踪病情进展等措施服务市民,为群众提供方便的基本医疗服务,受到好评。
这次活动的目的是:认真实践“xxxx”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卫生部《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以社区为依托,充分利用社区的资源和优势,面向社区家庭和社区居民,开展健康教育和卫生服务,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水平。同时,发挥医院广大党员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为民服务的过程中展示党员形象,体现党员先进性。这次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组织医院20名党员和社区医务人员组成“红岩社区卫生服务队”,分组深入社区居民家庭开展健康教育宣传,重点进行慢病随访和合理用药的指导。“弘扬红岩精神、服务社区居民,展示党员形象”就是这次活动的主题。
这次活动,是我院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具体体现。参加这次活动的全体党员和医务人员,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医乃仁术”的医德医风,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优良的服务态度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真正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把白衣天使的圣洁形象带给广大人民群众,为创建和谐社区、构建和谐南川作出新的贡献。
——在“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2005年9月5日)
同志们、同学们:
新学年开始,在这金秋时节,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启动仪式。这对促进我县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我县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增强开展好“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近年来,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坚持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为主题,以学校教育为主要阵地,以道德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学雷锋宣传月”、“毒品预防专题教育日”和美化家园义务劳动等活动,使广大学生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在体验中得到升华。同时,各学校不断优化学生成长环境,注重文化建设,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初步建立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学生总体思想道德取向呈现良好态势。但我们也要看到我县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从全社会范围看,随着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含有色情、暴力、迷信等腐朽文化和有害信息的传播、渗透,产生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严重腐蚀了青少年的心灵;社会上一些行业、领域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滋生、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一些成年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有所滋生,家庭教育的观念和方法上存在误区等等,对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形成和健康成长带来极其不利的毒害作用。从教育内部看,我们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部分领导对德育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校内教育轻校外教育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德育工作简单化,内容空、方法旧、灌输教条多、实践活动少,造成学生“知行”脱节;德育体制机构、思想观念、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也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克服和改进。
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5月,中共中央又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意见》和总书记讲话在国际上和社会各界引起了极大反响,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教育部先后印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全国上下掀起了贯彻落实《意见》,重视并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高潮。这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高度重视。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邓小平同志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江泽民同志强调,“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主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期新阶段。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以党中央国务院的名义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文件,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进了部署。为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今年3月份,中宣部、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建立了“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制度,决定从今年开始,把每年9月确定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切实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深入开展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不断培育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
经历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致富、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亿万中小学生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和争夺下一代的图谋,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面对日益开放的环境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不断增强广大青少年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全县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和教职工必须从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高度,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好“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的重要意义,把开展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当成当前工作的一个重点,抓住机遇,求真务实,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紧抓好。
二、采取措施、精心组织,使“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落到实处
1、明确内容,突出重点
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引导学生树立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的观念。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点是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优良传统,了解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对人类发展的贡献,了解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著名历史人物,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历史,特别是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英勇斗争,取得胜利的历史。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创新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学生理解创新就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体现时代进步的要求,从时代和社会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内涵。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开拓进取,勇于创新。
2、采取措施,加大力度
一是在各学科中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把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纳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中小学德育课程和语文、历史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要充分体现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等理科课程应结合教学实际,进一步丰富中国科学家的科学成就和民族精神的内容。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应包含经典民乐、民歌、民族戏剧欣赏以及中国画、书法艺术欣赏的内容。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
二是全县各中小学要定期开展主题教育。要充分利用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五一”、“五四”、“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节日,“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等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开展主题校会、班会、团队、队会,请革命先辈和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作报告、讲故事,组织学生观看反映伟大民族精神的影视片等。通过晨会、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各种途径,组织开展集中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的经典格言,诗词诵读活动;教唱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的歌曲,定期举行学生歌咏比赛和文艺演出等活动。
三是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瞻仰革命圣地和遗址,祭扫烈士墓,缅怀民族英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和感人事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组织参观城市、农村和名胜古迹,了解改革开放的成就和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组织开展征文、演讲、讲座、知识竞赛、社会调查等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社会实践基地的育人作用,大力弘扬和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
四是切实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坚持升降国旗制度。每周一以及重要节日、纪念日、大型集体活动举行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每天坚持升降国旗,每周举行国旗下讲话,加强宣传教育。各校要结合实际,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视,校园网、橱窗、板报和文化长廊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和弘扬民族精神,校园内张贴悬挂革命领袖和中华民族杰出人物画像,制作体现民族精神的灯箱、语录牌等,积极开展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活动,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浓厚校园氛围。
三、切实加强对“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的领导
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对“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的领导,要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的通知》,全面准确地领会文件精神,切实抓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工作。要成立组织机构(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拟定活动方案,制定制定县、乡镇和学校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办法,并认真组织实施。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开展好第一个“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是今年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点,县、乡镇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要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切实组织好这次活动,要广泛宣传、形成声势、注重实效,体现特色。
在桑植县各家族间广泛存在着自身独特的民间习俗。如彭姓家族的“行家礼”和“墓祭”、黎姓家族的“冬至祭始祖”以及向姓家族的“加冠、告祖”结婚仪式等。这些仪式都源于南宋儒学大师朱熹所著《朱子家礼》一书。且在各家族家谱中都存在着“朱子家礼”仪式的相关记载。据民间艺人钟以承 (89岁, 走马坪乡, 白族, 2年私塾, 通器乐, 以佛事为主) 回忆, 在其八九岁时, 曾亲眼所见榜文中明确写着行“朱子家礼”的字样, 所以在当地有文化地位高的老人去世后一般要求举行“行家礼”仪式。
一、“朱子家礼”仪式的主要内容及文化内涵
《朱子家礼》一书是朱熹根据《仪礼》《礼记》等古礼改编而来。《朱子家礼》书中详细记录和规范了从祭品到仪式本身的全部过程, 从它的产生意义来看, 它是一部将宫廷祭祀礼仪发展成民间家庭祭祀礼仪的主要力量。是对儒家“礼”学的重要阐述和延续, 也是朱熹理学的最为重要内容之一。
《朱子家礼》全文由通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五部分组成。其中“通礼”主要分为三部分, 依次是祠堂、深衣制度和居家杂仪。“冠礼”即古人的成年礼, 分男加冠和女开笄。年龄在15到20岁之间都可以举行。而现在冠礼和婚礼一般同时进行, 演变成婚礼中的“加冠、告祖”仪式。仪式一般在成婚前完成 (也可在婚礼当天举行) , 又有大告祖 (三天) 和小告祖 (一天) 之分, 男女皆可操办。“丧礼”即对已故老人的孝礼, 在“朱子家礼”中的篇幅最多。从讣文到榜文, 从成服着装到仪式方位的每个环节步骤都有详细的规定。“祭礼”主要由四时祭、冬至祭始祖、春至祭先祖、清明墓祭组成。现据我的了解在桑植县本地仅存冬至祭始祖和墓祭两种形式, 而所有“朱子家礼”仪式均以三献礼的形式存在。
在“冠、婚、丧、祭”四礼中保留了大量《诗经》《礼记》《论语》等儒学精髓, 具有很高的文学研究价值。如“婚礼”中唱《关雎》《桃妖》之歌, “丧礼”中则颂大学、正气歌、八卦序等。总体来看, “朱子家礼”一书继承了传统有不拘泥于传统, 朱熹在仪式中简化了很多繁杂的内容, 又补充了一些新的实用内容, 基本做到了与时俱进的修改, 他继承了司马光敬宗收族的理念, 突出了宗族的地位, 符合当时上层社会的需求。有很好的社会教化功能, 为稳定当时的社会和家族制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如书中倡导的尽孝、礼让、亲善等, 在现代来看对治家、处事等各方面都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
二、“朱子家礼”仪式的分布现状
“朱子家礼”虽然在各家族家谱中均有记载, 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却表现出各自家族的特点与不同。现就桑植县空壳树 (包括叶家桥) 、汨湖、竹叶坪三个相邻的乡, 不同家族对“朱子家礼”仪式的实际应用和阐述进行比较。
空壳树乡“朱子家礼”仪式主要体现在彭姓家族中, 有“行家礼”和“清明墓祭”两种仪式。其家族中的儒生是全县唯一能举行“丧礼” (当地称“行家礼”) 仪式的班底, 且儒生们年龄均在80岁上下。因现在要求“行家礼”的需求减少并多以佛事代替, 所以在佛事中会偶尔会穿插一点“行家礼”的仪式。而“清明墓祭”在彭姓家族中有着良好的基础。每年清明节彭姓族人都会相约一起去慈利县 (与桑植县相邻) 彭祖墓前祭拜。每次包车30余辆, 人数多达2000左右, 且有录像光盘记录。但仪式如由本地人 (慈利县彭姓人) 操办, 一般用道士祭祖, 如由空壳树儒生们操办则为“朱子家礼”中的“清明墓祭”仪式。
汨湖乡政府街道旁300米处即建有黎氏祠堂, 刚修几年, 是当地唯一的祠堂。每年黎姓族人都会举行“冬至祭始祖”的家族活动。因没有采访到其家族相关人员, 所以不明确其祭祖仪式的相关内容。但从竹叶坪乡向氏族谱记载看, 明确记录了“冬至祭始祖”为每年续谱日, 即把家族中每年新生人员记录到家谱中去。
竹叶坪乡的向氏家族曾经以“加冠、告祖”结婚仪式最为著名。但据阴阳先生向高儒 (原来的老儒生, 83岁土家族, 干洞村人, 小学文化) 回忆, 90年代后再没有举行过这样的婚礼仪式了。他曾经在许多“加冠、告祖”仪式中任主礼生副职主持仪式, 对当年他一唱众合的场面历历在目, 他还对婚礼中的古赞词做了很多补充和大量的修改, 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随着其他儒生的离去, 现仅存“加冠、告祖”仪式的文本手稿。
总体来看, “朱子家礼”仪式曾广泛存在于桑植县各家族间, 因西方文化礼仪的蚕食, 基本趋于停止不前或自生自灭的状态。并且各家族对“朱子家礼”没有统一的认识, 儒生们没有相互学习借鉴的意识, 导致现在仪式的四分五裂, 面临随时消亡的尴尬境地。
三、“朱子家礼”仪式的音乐现状
与其他仪式一样, “朱子家礼”仪式中也存在着大量的音乐形态。在“加冠、告祖”仪式和“行家礼”仪式的文本中, 详细记录了各种赞词的唱板。如“加冠、告祖”仪式中就有老板、高板、平板之分。在“行家礼”仪式中有不仅有高板、平板还有呼魂板、缈板、哀板等唱腔。在演唱中有独唱、对唱、陪唱、合唱以及即兴演唱等多种形式存在。据钟高超 (62岁, 钟以承徒弟, 侄孙, 通乐器演奏, 做佛事) 所说曾经有儒者在“行家礼”中唱哀板唱哭了所有在场的亲戚朋友。而据向高儒回忆, 在“加冠、告祖”婚礼仪式中以即兴演唱最为精彩, 客人献什么, 儒生们就要唱什么, 并且以五字或七字成句, 共4句为一段体, 既考验了儒生们的应变能力, 又活跃了现场的气氛。
“朱子家礼”仪式音乐除了演唱外还有大量的器乐演奏。一般分为大乐、中乐和细乐三种。大乐由锣鼓、唢呐、笛子等齐奏再加上鸣炮。中乐由唢呐演奏, 而细乐则由笛子演奏。在唱完赞词后一般都会出现奏乐的篇章。除此外在“行家礼”的仪式文本中还出现了10个古乐的曲牌, 如《离娘苦》《离别难》《哭皇天》等。但在实际操作中, 据钟高超说, 在他参与的“行家礼”仪式中并没有以上曲牌。他在奏中乐时用唢呐吹《升天堂》《水落音》等曲目, 在细乐演奏中用笛子吹奏《公车》 (八板) 等。而在“加冠、告祖”婚礼中曾演奏中乐《满堂红》和细乐《扮装台》、《求财五福》等曲目。由此可见, 在实际操作中, 演奏曲牌与文本记载有着很大的差异性, 这可能是民间缺乏器乐演奏人员有关。
德宏阿昌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保护
李剑波 (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2010级研究生云南昆明650000)
摘要:德宏阿昌族传统音乐依附于阿昌族各项民俗活动而存在, 欲真正传承和保护好德宏阿昌族传统音乐, 就要保护民俗、继承传统, 将德宏阿昌族传统音乐纳入各级学校的音乐教育当中去代代相传。
关键词:德宏阿昌族传统音乐;民俗特性;传承与保护;学校音乐教育
一、德宏阿昌族传统音乐概述
德宏阿昌族是中国云南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州陇川、梁河等县。操阿昌语, 分梁河、户撒两种方言, 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梁河县的阿昌族多住半山区, 受汉族影响较大, 习称“大阿昌” (高包头, 以弓箭为标志饰物) , 信奉多神, 亦崇拜祖先。妇女戴黑布高尖包头, 通汉语;陇川县户撒乡的阿昌族多住靠水的平坝, 受傣族影响较大, 习称“小阿昌” (团包头, 以白象为标志饰物) , 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妇女戴黑或蜡黄布团包头, 通傣语。好嚼槟榔加烟草, 以齿黑为美, 行一夫一妻父系小家庭, 同姓不婚, 行土葬。阿昌族虽有自己的语言, 但没有文字。阿昌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 创造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阿昌族传统音乐。由于地域不同梁河县、陇川县的传统音乐有所不同。
1. 梁河县的传统音乐
民歌有史诗歌:阿昌族因无本民族自己的文字, 其民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叙事诗等的传承, 主要靠吟诵式口口相传。如《遮帕麻与遮米麻》等。山歌/情歌:“正格开”“索喂”“杂尼史瑙开”。杂勒扎:译为小嗓歌。杂列玛:译为大嗓唱的歌。哭调。儿歌“绕古玛格尔”。
舞蹈歌:登窝罗开, “登”即跳, “开”即唱, “窝罗”二字, 源于古时阿昌先民猎获野兽后, 众人升起篝火烧吃并围火起舞喊叫着“窝罗”, 后成了舞蹈名及传统民歌的歌种称谓, 亦是这种歌开头的衬词。发展后的“登窝罗”由唱跳“把套昆”“把松昆”“则勒玛”三程序组成。梁河县阿昌族的乐器多数是汉族传入的。如笛子、二胡、唢呐、堂鼓、锣、钹等, 多用于“登窝罗”时伴奏。
2. 陇川县的传统音乐:
山歌有:相格 (大声唱) 亦称“大山歌”;相作 (小声唱) 亦称“小山歌”。陇川山歌不同于梁河山歌, 其唱词有不少阿昌古词语和傣语词, 具有阿昌族山歌的传统特征。当今阿昌族的青年男女较难以理解和掌握。祭祀歌;舞蹈歌“相莫”。“相”即唱或歌, “莫”即师傅, 译为“师傅歌”。来自傣族的歌舞“喊本光” (跟鼓调) 。
四、“朱子家礼”仪式及其音乐传承的可行性
首先, 在当今社会西风盛行。西式婚礼以及丧礼中吹奏西乐、唱流行歌曲等已经由城镇转入到广大农村, 倡导和恢复自己的礼仪制度刻不容缓。当然传承是需要改变的, 完全照搬古礼则必然行不通。只有将其为现代的社会生活服务为目的, 才有其仪式顽强的生命力。关键是哪些仪式该保存, 而哪些仪式要做改进, 则需要我们这代人去努力。
其次, 从“朱子家礼”的内容来看, 四礼缺一不可。“冠礼”古代的成年礼, 在现代新中国成立60年了还没有自己的成年礼, 很可悲。“婚礼”“丧礼”更不用说, 必须有的, 关键要坚持自己的特色, 不能全盘西化。而清明墓祭已经立法成节假日了。
其实, “朱子家礼”不仅在武陵山区, 在全国各地都有其极
陇川县阿昌族的乐器有:气鸣乐器:“拍勒翁” (葫芦箫) , “筚端相” (亦称“拍勒咸翰”, 又因该乐器多在阳春三月农闲时吹奏, 故亦称“三月箫”) 。弦鸣乐器:“玎叨”, 拉奏类弦鸣乐器, 傣语, “玎”是弦, “叨”是葫芦, 即用葫芦或椰子壳做琴筒, 蒙以笋壳的两根棉弦的拉奏乐器。形制与傣族的“西玎”相似。膜鸣乐器:象脚鼓;体鸣乐器:铓、镲等, 均与傣族的相同[1]。
二、德宏阿昌族传统音乐的文化生存空间
由于德宏阿昌族没有自己的文字, 其传统音乐的传播方式都是通过口耳代代相传的自然传播方式得以传播、传承至今。阿昌族传统音乐在生产生活、节庆习俗、宗教仪式的文化语境中传播, 依附于阿昌族各项民俗活动代代相传至今。阿昌族全体社会成员通过自己参与实践的习得行为, 在视、听的过程中耳濡目染、谙熟于心, 获取音乐的内在节律和韵味。阿昌族传统音乐的蕴含着浓郁的阿昌民俗文化特性。
1993年5月20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统一阿昌族节日名称和时间的决定》, 正式将阿昌族的“会街节”和“窝罗节”统一为“阿露窝罗节”, 于每年的公历3月20日举行。节日时间为两天, 节日标志是青龙、白象和弓箭, 是阿昌族人民欢庆丰收、幸福吉祥和开拓创新的象征, 节日保持着阿昌族各地原来的庆祝方式和特色[2]。每年的“阿露窝罗节”, 是阿昌族最为盛大的节日。节前, 阿昌人精心搭设起“窝罗台坊”, 台高约1米, 4米见方, 中央矗立着左右两块牌坊, 顶端以一张昂挺耸立的巨大木刻满弦弓箭连接。这是阿昌族的神箭, 象征着人类始祖遮帕麻智胜魔王, 射落毒焰灼人的假太阳, 恢复大地秩序, 唤回万物生机。左牌坊顶部描绘着光芒四射的太阳, 右牌坊顶端绘制着蓝天皎月图;太阳图案之下是一幅男子的盛装彩图, 皎月图案下面则绘有女子盛装彩图, 分别表征着天公地母—人类始祖遮帕麻和遮米麻。节日那天, 远近村寨的阿昌族纷涌而来, 汇集于庆典中央窝罗台坊四周, 唱民歌、登窝罗舞、跳象脚鼓舞、摆手抬脚舞共同庆贺节日。
和当地的傣族一样, 阿昌族也过泼水节。过泼水节时, 以竹扎的“花塔”, 上插青松枝、椎栗花等, 举行迎“摆神”“浇花”仪式时众唱祭祀歌。
在新婚嫁娶、贺新房、年节时, 迎客对唱杂勒扎 (译为小嗓歌) 。包括“把套昆” (直译为“惊动调”, 意译为“邀约调”) 、“把松昆” (直译为“好看的袖子”, 意译为“扯袖约伴来候承”, 即为“候承调”) 两种曲调。对唱时全体成员环绕摆着烟、酒、茶的桌子而舞, 舞步多模仿动物动作。“稍竿”领唱, 众人跟后应和, 应和时先唱领唱句子的后几字, 然后再重复
好的基础。从民间各姓家谱中大部分都有“朱子家礼”的记载与体现, 有很好的家族、民族认同感。而现在最需要做的是收集各地方“朱子家礼”仪式及音乐的手稿, 而后再做整理和修改, 最后推广到全国各地, 我相信会有那么一天的到来, 儒家文化会因我们而进步和强大。
参考文献
[1]王柏中.两汉国家祭祀制度研究[M].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5
[2]李安辉.中国民俗史丛书[M].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5
[3]陈高华.中国风俗通史[M].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
[4]曹本治.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7
[5]陈廷亮.彭南均.土家族婚俗与婚礼歌[M].民族出版社, 2005
结婚一般都选择在农闲季节,或是在农历四月,即佤族举行砍牛尾巴祭祀活动到盖木鼓房前这个月内;或是在农历九月至十二月的修完房屋晒台到祭祀水鬼这段时间内。佤族姑娘出嫁,父母要为她准备嫁妆。嫁妆一般有衣服、被盖、纺织工具和生产工具。姑娘出嫁时所戴的银器饰品一律不陪嫁,而是采取借戴的形式,借戴一两年后归还娘家,要不就由新郎家出钱购买。
佤族的结婚仪式比较简单,婚期共3天。第一天,男女双方各自请本寨的乡亲们来吃一餐酒饭。第二天,男方给女方家送去聘礼,聘礼中含有部分现金、部分结婚用品和送给女方家的礼物。第三天,父母牵着姑娘的手欢欢喜喜同迎亲队伍一起送到男方家。新娘来到男方家后,由魔巴杀鸡看卦,并对新婚夫妇祝福。
佤族是云南的特有民族,有人口36万。佤族的先民是古代“濮”人的一支。汉晋时期,“濮”人就生活在澜沧江和红河以西的广大地区。佤族的称谓很多,自称有“佤”、“布饶”、“阿佤”等。1962年,根据本民族大多数人的意愿,统一改称为“佤族”。木鼓在佤族人的心目中非常神圣,说它是通天的神器,又说它是母亲的象征,所以要专门为木鼓建造房子。木鼓是神器,过去除了在较大的宗教活动和军事行动时方击鼓聚众外,平时族人很少敲它,也切忌进鼓房乱敲木鼓。现在,木鼓的作用不但是祭祀的神器,还是娱乐用的乐器。
白色的云雾笼罩着山野,巍峨险峻的西盟山上的大小村寨也全都沉入了雾海深处,只有那欢乐的鋩锣和象脚鼓的响声在由远而近地从浓雾中传来,我明白这是附近的佤族村寨有了喜事。
轻柔的云雾在悄悄散开,逐渐变得稀薄。走近那被榕树、翠竹围绕的村寨时,我远远地看到前边有着一团团火红色彩,循着那簇红色走去,原来是一群身穿红色筒裙,手捧竹筒、壮健朴实的佤族姑娘们站在山路中间迎接客人。我上前询问:“什么喜事让你们打扮得那么漂亮?还手捧着美酒呢?”她们欢快地回答:“我们是在迎接新娘,今天是个吉祥的日子,远方的客人,请你也留下来和我们一起分享快乐吧!”
在依山建起的竹楼里,传来欢快的嬉笑声和有节奏的“咚、咚、咚”声。在矮竹篱笆围成的院子里,两个姑娘正在一上一下地舂米。旁边一位姑娘端着大簸箕熟练地扬着刚舂出的米,雪白的米粒上下波动散发着新米的清香。姑娘们告诉我:迎新人春新米,这是佤族人的古老风俗。
寨子里好热闹,老人、小孩、汉子、姑娘纷纷到新郎家帮忙。这个扛柴那个背水,还有人送来泡酒、甘蔗……似乎全寨子里的人都出动了。姑娘们又告诉我:“我们佤族人同出于一个祖先,有喜同乐,有事同担,这是我们古老的规矩!一家盖房子全寨的人都会来相助,这娶新娘的大喜事,更要全寨人来庆贺帮忙!”
新房的竹楼下,支着两口大锅,里面煮着喷香的鸡烂饭。几个姑娘正用青绿的芭蕉叶把一团团烂饭包好,等喜宴开始给大家分享。
佤族人恋爱自由婚姻自主,订婚要经过飞玉(串姑娘)、地亚(抢姑娘杀鸡看卦)、都帕(送定亲礼)三个阶段。
在“飞玉”(串姑娘)中,主要有唱情歌和“散海”(梳头)两种形式,其中尤以“散海”(梳头)最为有趣。 “散海”是由女青年中年纪较大的自愿作为代表,轮流给小伙子们梳头。凡是参加“飞玉”的小伙子都要接受姑娘的梳头。在梳头中,姑娘小伙窃窃私语,相互试探对方对自己有无爱意。如果双方比较投缘,那么姑娘的动作就显得柔和多情,故意拖长梳头的时间,即使其他人有意见,他们也是不会在乎的。
“地亚”是男女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时机已经成熟,考虑婚嫁了,便要让伟大的“梅神”知道和同意这件婚事,则举行抢姑娘杀鸡看卦的仪式。“地亚”这天晚上,小伙子和他的媒人约上几位同伴,假装到姑娘家“串”。到夜深人静时,人们都已熟睡了,媒人示意姑娘走出房门,姑娘一跟出来,未婚夫就把她的包头抢跑,姑娘追上去要还包头,小伙子便说:“你的包头已经是我的了”。这时是姑娘选择自己终身大事的关键时刻,如果不同意或临时变卦,她就必须大声喊叫父母亲友将小伙子赶走。如果同意,她就会假借要包头为名,一路跟随着未婚夫来到男方家。到了男方之后,人们杀鸡祭神,求神让婚姻顺利成功,接着大家高高兴兴吃鸡粥。到了第三天,未婚夫就可以带上媒人和礼物去女方家中说亲了。
定亲之后,还要经过三次“都帕”,每次都有严格要求和标准。第一次要送“百来惹”(氏族酒)6瓶,给女方父亲氏族的男人们吃;第二次要送“百来孟”(邻居酒),也是6瓶,给村寨中的人吃;第三次要送“百来拔西歪”(开门酒),只要1瓶,给姑娘的母亲吃。
雾完全散了,太阳出来了,绿色的山野金光闪闪。在一片嬉笑声中,我看到一位脖子上挂满长长红色珠子,低眉垂首却满脸含笑的美丽姑娘被一群老小簇拥着走过来,这就是新娘。她正被父母和亲友护送进竹楼里的洞房,竹楼里被踩得滋滋作响似乎也在欢乐地跳动。
清甜的泡酒端进了新房。按照佤族人的风俗,新郎、新娘首先要给父母敬上第一桶泡酒,并接受长辈的祝福,然后再向客人们敬酒。盛酒的竹筒在参加婚礼的人群中传递,甜甜的泡酒使得人们欢快、兴奋,祝福的话语此起彼伏。那些未婚的男女青年,被这喜庆的氛围感染,被泡酒缓缓的后劲所冲激,在传递泡酒筒时尽情地相互调笑,看来,过些日子又会有几对新郎新娘出现了。
酒醉了,饭饱了,祝福的话语也说够了。佤族人跳着笑着走下竹楼,来到空坪地上,手拉起手围成圆圈,放开歌喉,甩起头发,边唱边舞,跳起了古老的佤族舞蹈。姑娘身上的银饰在叮当作响,几个老人在竹晒台上吹起了葫芦笙。
【仪式精神】推荐阅读:
入团仪式-部队入团仪式流程步骤10-19
升旗仪式暨新少先队员入队仪式主持词07-04
交接仪式简报06-09
入队仪式程序06-10
开园仪式06-25
竣工仪式流程06-25
仪式讲话书记06-29
开展仪式致辞07-03
启动仪式简报07-20